時間:2023-03-01 16:33:3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語文教育信息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信息化素質已經成了科學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成了當下社會對所需人才的要求的基本素質。當下我國的很多高校都增加了與信息化相關的課程,并且在各個專業的學科教育過程中滲透了信息化教育的理念。目前的很多高校幾乎都培養了一批傳統專業與信息技術專業相結合的應用型復合人才,為教育信息化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二)信息化資源建設由數量到質量上漸變
早在之前,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建設主要集中在資源的建設上,這些資源建設無非就是大量的購買各種數字化的軟硬件資源。可是放眼當下,我們還是很樂觀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已經從資源建設中轉移到建設資源管理平臺以及資源的應用平臺上面,已經轉移到建設數字圖書館以及大學數字博物館上面,而且這些網絡資源體系也在逐漸完善。除了上述之外,我國的有些高校還建設了網絡學院,網絡學院的開設方便了遠程授課,方便了學生輔導答疑。這些都使得我國高等教育信息資源建設卓有成效。
(三)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初具規模
當下我國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已經初具規模。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與普及,人們對教育信息化的重視程度也逐漸增高,相關部門的重視使得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資金數量逐年增多,從而很快地我們國家就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設已經從單機應用、基礎軟硬件建設發展到向數字化、一體化整合。高校校園網的覆蓋范圍以及出口帶寬都在增加,高校運用教學的多媒體技術的種類與科目也在逐漸增多,此外對于多媒體的利用率與管理水平也較之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策略探究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信息化技術是先進生產的典型代表,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能夠幫助高校教師在教育領域內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創新教學方式與方法,提高課堂效率與質量,促進學校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先進方法的引進,從而提升學生的信息化素質,培養有利于當今信息時代的應用型復合人才,為高等教育教學服務。為此筆者探究了幾點提升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策略與途徑。
(一)構建數字化學習中心軟件平臺
構建數字化學習中心軟件平臺,這個平臺主要有教學質量工程支撐平臺、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全球優秀公選課資源平臺、精品課程申報以及建設平臺、專業與課程建設平臺、實驗教學和實驗管理平臺、論文指導平臺、課程實時錄播系統、教學博客平臺等。這個數字化學習中心軟件平臺的優勢主要有:第一利用信息化推動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從而實現課程教學活動的智能化、信息化與網絡化,在給學生提供海量學習資源的基礎上,實現教學與平臺建設的有機融合;其次利用平臺建設的機會,讓信息化手段監控教學實施各個環節。所謂的教學質量工程支撐平臺是指在支持“質量工程”的基礎上,革新高等教育教學的專業結構與專業認證、革新課程教材建設與資源共享程度,革新人才的培養模式,加強教師水平建設與教學管理制度多種需求,從而促進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與飛躍。利用先進的技術與高校內部的優秀資源優勢,實現數字化教學資源高度共享,建立數據搜索引擎,服務教學科研管理等核心業務。另外在該平臺上分享全球優秀的公開課視頻,積極地將全球其他學校的優秀視屏引入到我國內高校的信息化教育平臺上,還可以豐富我們高校的公選課資源。精品課程的申報是針對教師說的,利用這一平臺可以激發教師上課以及致力于信息化教學的積極性。其余專業與課程建設平臺諸如專業與課程建設平臺、實驗教學和實驗管理平臺、論文指導平臺、課程實時錄播系統、教學博客平臺都其自身的優勢,對服務于教學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有著重要的推動與促進作用。
(二)構建校園移動學習終端服務平臺體系
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推動了移動通信技術的成熟。現在每一個大學生基本上都擁有一部以上的手機設備,因此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設還可以利用手機為教學服務,其教學的普及程度根據學生擁有手機的數量我們就應該可以看到。尤其是在3G業務的商用之后,移動網、互聯網以及電話網三者之間已經實現同步,這種融合的優勢如果應用在高等教育上,其效果與影響力將大的驚人。所以筆者在此呼吁高校在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構建校園移動學習終端服務平臺體系,這樣的話將會方便學生隨時隨地在校園內獲取數字化學習資源,豐富學生獲取教學資源的方式與手段,實現高等教育教學的信息化,無形中形成一種信息化的學習氛圍,提高高等教育教學的質量。
(三)四步推進措施
二、目前高職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根據筆者多年的數學教學實踐,認為目前在高等職業院校數學教學中較為普遍地存在著教學內容過于理論化,教學形式單一化,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簡單化,教學理念陳舊,教與學脫節、教學內容與學生實踐脫節,老師講自己的,學生做自己的。學生不愿意主動參與進來,因為數學學習對于很多高職院校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甚至難度極大,一方面是有畏難心理,另一方面純理論的數學學習也讓學生們看不到將來有何應用價值,傳統的數學教學大多是老師在黑板上不停的演算和推導、證明。學生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做題,高職數學教學社會實際需求相脫離,或者不同步。學生數學思維方法難以培養建立,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的硬件設施相對落后甚至缺乏,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技能和水平也不足教師們信息化素養也不盡相同;學生們的數學基礎也參差不齊。
三、數學信息化教學改革的對策
(一)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是時刻發生著變化,因此,高職院校也要順應時代變化而變化,面對社會的需求,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及時調整和制定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找到自己的方向,準確定位。以滿足新時代社會的需求。及時更新高職人才培養目標。
(二)優化豐富教學內容。
傳統的高等職業學校數學教學課程中,往往是注重數學理論知識的教學,對于如何培養學生在實踐中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重視不夠。信息化快速發展大背景下,注重信息化與高等數學教學合理有效的結合。教學內容要及時更新,多與社會實際和專業特點相結合,減少純理論性的推導證明過程,增加數學應用的教學內容。還應加強操作技能的訓練,能熟練地操作數學軟件,學會軟件的簡單維護常識,了解數學軟件的運行環境和運行機制。根據社會和市場的需求變化,對教學內容做出調整,使各門專業課具有適應市場需求的靈活性。基于當前國家對技能比賽的重視程度,可以考慮將比賽軟件、題庫的使用作為日常教學中的重點教學內容。還可以提高一部分選修教材的難度,滿足一些成績優秀學生對深層次知識學習的渴求。
(三)改進教學方法。
在當前信息化時代,年輕學生們常常被稱之為數字土著,他們接受新鮮事物的熱情更高、能力更強、速度更快。因此我們要抓住和利用這個有利條件和契機,改進和調整教學理念和方法,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發掘出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尋求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目的清晰的教學。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校園網、局域網的平臺進行數學教學,微信群、朋友圈、QQ聊天等多種載體可使各種移動終端隨時隨地接受學習內容,學生們可以按照需要,靈活機動、開放地學習,并且更加便于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便于學生之間的討論以及相互分享,及時與老師溝通;教師能夠通過學生的討論及提問,及時得到問題反饋,隨時隨地答疑解惑,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移動終端已經成為現代青年人的無法割舍的生活、娛樂、消遣的工具,更是學習的工具,教師要充分和有效地利用這一工具和渠道,積極引導和開拓信息化教學。“微課程”、“微視頻”的開發和應用,非常有利于學生們進行移動學習,其特點就是靈活而開放,隨時隨地充分利用短暫的、零散的時間進行學習。我們教師要努力把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和思想制作成“微課程”、“微視頻”,以更加直觀、更加生動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特別是那些重點和難點更有必要通過這種形式進行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熱情,達到教學目的。“微課程”的內容設計要避免流于形式,時間長短和難易程度要根據教學目的進行合理安排。把傳統的教學方法與多媒體信息化教學深入地結合起來。
(四)加強教師信息化素質培養。
俗話說打鐵還須自身硬,我們處在信息化時代,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教師的思維方法、知識結構以及教學體系也要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教師首先必須要不斷地強化學習信息化知識,定期參加進修,定期組織系統的培訓,學術交流和研討,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質水平,提高信息化教學能力,不斷地總結經驗,積極探索。
1.加強特殊教育學校微課教學資源的建設
首先,特殊教育學校需要建立起一個完整的教學資源庫。信息庫的建設,是促進微課落實的前提,也是特殊教育活動能夠走向信息化的關鍵。資源庫的建立需要從特殊教育的課程設置、學科方面等現實條件做起,利用學校已經具備的資源開發網絡教學資源,能夠讓教學內容更加充實。特殊教育與普通的教育不同,為殘疾學生建立一個教學資源庫,會讓殘疾學生的世界豐富起來,也能讓教師的教學活動更有意義。其次,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利用信息化的服務平臺為學生提供微課活動。有了充足的信息資源,教師要利用溝通功能良好的特殊教育服務平臺,讓資源成為師生共用的資源。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殘疾類別進行不同服務平臺的打造。對于盲生,教師要將教學平臺打造成聲控體系;對于聾生,教師要將教學平臺打造成視化體系。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網絡學習服務平臺上享受微課,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微課進行學習。
2.加強特殊教育人才的培養
在加強微課在特殊教育中的應用過程中,學校管理者應當關注教師素質的提高。其一,要通過豐富多樣的培訓來提高教師的信息水平,促進傳統特殊教育理念的轉變,讓特殊教育工作者認可微課這種教學形式。其二,要提高教師信息化處理處理能力的重要性。將教師的信息化能力與他們的業績聯系起來,從而激勵更多的教師對微課這種教學形式進行研究,加強教師對微課的重視。
3.加強微課主題的豐富性
在特殊教育中,教師面臨著許多教學問題。教師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了解殘疾學生的真正學習需求,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性格,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殘疾學生也渴望進步,渴望外面的世界,渴望了解這個精彩的社會。在應用微課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主題教學的形式,通過信息教學資源的傳遞,讓學生的學習需求得到滿足。
二、高等教育信息化與創新理念相結合
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現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長期以來都為教育研究者所重視。信息化進程改變了大學生的獲知方式,同時也促使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因此也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創新理念的形成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還要遵從信息化發展進程的步伐,這需要教育管理系統制定出適當的改革方案和完善的實施手段,從創新的本質出發,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羅杰斯認為創新理念包括認知、說服、決定、實施、確認幾個階段,即從個體對創新的初次認識,到對創新形成一種態度,到決定采納或拒絕,到實施這個新想法,再到認可這一決策。教師和學生是高等教育信息化與創新理念相融合的執行主體。信息化教育中師生的創新理念互動尤為重要,需要教師對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深度理解和熟練操作,還需要學生對信息化課程學習模式的認可,而在雙方的互動過程中,學生的好奇心和敏感度促使他們主動的適應學習模式的改變,而對教師而言,則需要強制自己去更新和創造適應信息化發展需要的教學方式,這無疑是一種挑戰。
三、信息化教學條件下教師角色轉變
教育理念的革新導致教師角色的轉變成為必然,在信息化時代,課堂教學已經無法成為學生最主要的知識來源,教師在傳統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將不復存在,以教為主的教學理念逐漸被以學為主的教育理念所取代,教育目標也從重視傳授知識向注重培養創新人才轉變,這都迫使教師必須重新審視自身的角色定位。多媒體教學系統、智能教學系統、網絡教學系統、虛擬現實教學系統等教學手段的應用,使教師和學生脫離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可以實行異地同步輔導、討論和交流,這使學生的思維具有更廣闊的發揮空間。教師應該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通過繼續教育不斷提高和充實自身的素養和信息能力,在學生優良素質形成過程中充當引導者和監督員,當學生思維走向誤區發生偏離時及時干預糾正,以誘導和鼓勵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
四、通過信息化教學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創新氛圍學
生的創新性思維活動是在一定的外界環境下才能激發產生的,而信息化教學模式正是這樣一個平臺,它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學習動力,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產生更多的創新性思維活動。就環境而言,大多數本科院校都配有計算機室、網絡圖書館,學生可以通過它們查閱最新、最前沿的資料,這些將為學生的創新思維提供有力支持。許多課程正在由傳統的課堂講授模式轉變為網絡課堂模式,其中設有很多模塊,包括BBS、網上答疑、網上問卷調查都便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也便于學生及時將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反饋給教師。另外,學校的各種開放共享性課程設置可以開闊學生的新思路,使學生產生新見解,如:網絡精品課程,可以實現各高校間高水平教師經典講座的共享;學科公開課程,可以使學生不受專業限制了解其他學科的知識;開放實驗課程(包括網絡虛擬實驗),給學生提供了無約束的實踐空間和免費儀器設備資源。學校積極鼓勵建設各種競賽平臺,如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大賽、計算機編程大賽等,通過平臺讓學生實時的了解各種比賽的最新動態,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
五、電氣工程類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
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現代化寬口徑技術人才是電氣工程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建立系統完善的教育體系。
1.信息化平臺與課堂教學相結合電氣工程類專業的主干課程包括電路、電力電子技術、電機學、電力系統等,這類課程中理論公式繁多,結構圖復雜,以傳統的教學方式授課,需要教師花費大量的課堂時間書寫板書和畫圖,容易使學生產生枯燥和厭煩感,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的引入為電氣類教學開辟了廣闊的空間,教師可以借助豐富的視頻動畫給學生講解復雜的電機結構,也可以在線搜索最新的發展動態,讓學生適時地了解學習對象。另外,信息化平臺設置有交流反饋模塊,給老師和學生提供了暢所欲言的討論空間。
2.開放虛擬儀器實驗平臺電氣工程類的實踐課程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尤為重要,但高電壓的實驗條件非常危險,實驗過程中的接線錯誤和合閘疏忽都會造成嚴重的事故。開放虛擬儀器實驗平臺可以模擬儀器設備的運行過程,在計算機中形象準確的完成各種測試、測量及自動化的應用,學生只需登錄平臺,便可隨時隨地進行實驗,這給學生提供了自由安全的實驗環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3.開設自主研發式電氣課程設計傳統的課程設計局限于規定項目的內容,不考慮學生的興趣和能力,由學校提供固定的實習經費。自主研發式課程設計是以學生的主觀意識為主,由學生通過網絡或者信息平臺自行選題,自主完成設計過程,并要求能夠將設計的成品進行銷售,或者被企業所采納,往往自主研發式課程設計周期較長,但這種方式不僅能夠綜合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動手能力,還能促進學生學習與社會需求接軌,增強社會競爭意識。
4.建立創新與應用為主的畢業考核標準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壓力也隨之增大,高校畢業考核標準的高低決定著其能否吸引企業的眼球,單一的畢業考試與畢業論文已經不能夠體現學生素質的高低,新的考核標準應該具備多樣化、實用性的特點。下面舉例介紹一種考核標準:(1)各科學習成績合格;(2)在所在系的所有教師和同學中有60%認同道德素質合格;(3)獨立完成畢業設計及論文,并得到5名以上專業教師的認可;(4)攻讀學位期間,利用業余時間在兩家以上企業進行過實習,并得到主管領導的認可;(5)具備自主創新能力,獲得過國家級(如專利)或者企業認可的產品設計證明;(6)在國家正規比賽中獲得三等以上獎項。在上述考核標準中,6項均達到的為優秀;滿足前5項為良好;滿足前4項為中等;滿足前3項為合格。考核標準是學生走入社會的最后一道門檻,因此標準的制定應該結合時展趨勢和專業特點綜合制定,學校可以通過畢業考核標準來約束學生從入學起到畢業的所有行為和方向,使學生自覺產生努力和創造的激情,也給企業創造了一個獲得高素質高水平人才的有效途徑。
一、信息時代教育的內涵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教育將從內容、形式、方法和組織等方面發生根本性的變革。這種變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歷許多中間過程。人們開始是將計算機看作一種獨特的對象,和物理、化學一樣,專門開設一門計算機課程;然后是要求計算機能輔助學校的傳統教學,作教學演示或個別化教學;再后是要求進行以計算機為基礎的課程改革,這種課程明顯有別于以書本、粉筆和黑板以及幻燈、投影、電視和錄像等傳統教學媒體為基礎的課程;最后是要求整個教學體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形式甚至連學校結構都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從這一演進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出計算機與教育的整合程度越來越深,對教育的影響越來越大。
在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信息日益成為社會各領域中最活躍、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開展信息教育、培養學習者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已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
信息教育:廣義地說信息教育是為了培養社會成員的“信息處理能力”而開展的教育活動。狹義地講,信息教育就是培養學生“信息處理能力”的教育活動。“信息處理能力”是指學習者在信息化社會活動中有選擇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地獲取信息、運用信息、創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內容包括信息技術、信息運用、信息倫理等。
信息教育的開展有利于學習者主動學習的實現,有利于素質教育的實施。在傳統教育模式中,教師不僅是教學的組織者,也是學習信息的傳播者,而學習者只能被動地作為信宿接受學習信息。通過信息教育的開展,學習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動地獲得相關的學習信息,使學習者學習過程中不僅掌握了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學習的方法。所以有利于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造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的實施。
二、信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
(一)普及高水平、連續性的基礎教育
因為人們主要從事信息知識工作,這種工作的知識密集度高,要求人們具有較淵博的基礎知識。因此,必須普及高水平、連續性的基礎教育。
1.有計劃有步驟地輪訓全體教師
中小學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對師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必須具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具有信息技術環境下進行教學和科研的能力。為此,在積極配備、充實信息技術教育所需設備及配套軟件的同時,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輪訓全體教師,逐步形成完善的培訓體系。在培訓內容方面,不僅包括信息技術本身,更應注重信息技術在各學科教學中的應用,以改變信息技術培訓與應用相分離的狀況,消除信息技術難以深入課堂、深入學科的現象。
2.在中小學開設信息理論與信息技術基礎課
“中小學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基礎,計算機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實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工程應切實重視在中小學教師與學生中普及信息意識、信息基礎理論,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收集、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計算機進自主學習、探討的能力。目前,為了適應信息化時代的要求,提高公民素質,培養信息人才,美國、英國、法國、新加坡和我國的臺灣、香港都紛紛將計算機為主的信息科學列為幼兒園、小學、中學的主要課程。我國也明文規定:從2001年起在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和實施“校校通”工程,用5-10年的時間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目前,有相當一部分中小學已經開設了信息技術必修課。
3.充分鼓勵中小學學生參加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
中小學學生不應僅僅只享受信息化的環境,還應在學校教師的組織下參加學校信息化建設,培養中小學生的勞動意識、集體精神、信息理論、信息技術、活動技能等。
(1)組織學生參與校園網網頁的制作,特別是校園網上軟件資料中心的開發與利用,既可培養學生的信息開發能力,又豐富了校園網上的資源。
(2)組織學生參與學校廣播與電視節目的采集、編導、錄制、播出、評價、反饋與改進過程。
(3)組織學生開展信息化討論、策劃信息化宣傳、撰寫信息化文章,既可普及信息理論,又可鍛煉學生的能力。
4.信息技術基礎教育應與指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相結合
開展信息技術基礎教育,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學習和應用信息技術的興趣與意識,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競爭和發展的能力,而且能使之成為學生未來學習的有效工具,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實現教育信息化。
(二)舉辦短學制、多形式、多學科、多專業的綜合科技教育
為了適應信息社會高速發展的需要,加速人才培養,因此要縮短學制。由于人們的工作性質是多種多樣的,因此要舉辦多種形式的教育,如面授、函授、電大等,來適應人們的需求。現代教育教學可以以多種形式呈現教學信息,特別是多媒體教學系統、網絡教學系統,為教與學增加了新的維度和方向,形成了多通道、全方位、整體化的教學信息加工傳輸模式,有利于教學效益的提高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由于信息社會知識密集型生產中科技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綜合的特點,因此,需要培養知識廣博,能適應新興科技和工業發展的人才,使之能從事綜合性技術生產和新興交叉學科的研究。
(三)開展廣泛的信息素質教育
為了適應信息社會知識爆炸、學不勝學的情況,教育必須培養學習能力,使學生能自己管理學習,不斷學習新的科學技術;同時,還要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創造性。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為提高整體教育質量、提高全民族創新能力,促進科研工作服務,逐步建立一個適應21世紀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新型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這種新模式的特征是:在培養目標上,要求全面發展,具有高度創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在培養內容上,主要側重在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使每一個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獲取知識和更新知識的能力;在培養方法上,要采取靈活多樣,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方式,能適應各種學科并能滿足終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四)必須實施完善的終身教育體系
信息時代知識的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異,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應用型人才,如書架型人才、工匠型人才,已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而素質全面,接受繼續教育能力強,智能型、創造型人才在時代的激烈競爭中愈來愈表現出充分的活力,這也就對信息時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教育要求“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質量”的三高教育。它能幫助人以較小的代價獲得較大的收獲,用較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較多的教育和學習效果。在信息社會中,只具有專門的技術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信息社會變化速度快,對信息社會的適應性能力的高低決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在獲取專業知識的同時,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識、信息能力,具備了一定的信息意識、信息觀念,可以促進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信息社會,要求人必須具有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進行學習和工作的能力,具有信息獲取和存儲、處理的能力,具有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進行信息交互的能力。現代教育的發展方向之一是終身教育,信息教育在人的每個發展階段都是必不可少的,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到在職教育都離不開它,只有通過系統、完整的信息教育,社會成員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促進社會的進步。
(五)教育本身要信息技術化
與信息社會相適應,教育本身也要信息技術化,這包括教育多媒體化、網絡化、智能化和虛擬化。
從信息論的觀點來看,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質就是要運用現代教育思想、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把學校的教學環境建設成為一種充滿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學習者獲取信息的環境。教育現代化就要建立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科技發展需要,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的新型教育體系。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前提和必經之路。
教育信息化的一個特別重要的環節就是教學過程信息化,要切實重視運用信息化的教育環境與成果并結合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培養學生素質與能力的新型教學模式與教學過程。
三、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
(一)促進教育改革
隨著信息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教育愈來愈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信息社會對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促使傳統教育發生徹底變革,這種變革的當務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結構、內容和方式。首先要破除傳統的教育思想,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觀念。
1.樹立現代教育思想
現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現代教育觀、現代教學觀、現代學生觀、現代教材觀、現代學校觀以及現代人才觀。傳統教學,過份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書本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能力的培養,認為教學的功能只有一個就是傳授書本知識;而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學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傳授知識,又要發展多種能力,如學習能力、信息能力,還要培養品德。只有建立起現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觀念,才能實現全面的教育改革。
2.改革教育目標和內容
21世紀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具有高度創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獲取知識和更新知識的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了實現新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也必須做出相應的改革。其總的趨勢是:教材的難度增加,重視基本理論,強調知識內在的聯系,要按照高難度、高速度和理論化原則重新編寫教材,在課程設計上注重學科結構合理,教學內容少而精,著重使學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制定教學大綱要著眼于能力特別是思維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現成知識的傳授和一般技術的培訓,教育內容還要與生產實踐相結合,著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
信息化教育不再僅限于傳統的“班級授課制”這種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而是傳統教育、個別化教育、遠程教育等相結合,多種辦學形式并存,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學校并存,多種功能的教育相融合,重在個別化教育和創新性自主學習,使受教育者具有極大的自由選擇余地和發展空間。信息時代的教育不僅要抓基礎教育,而且要改革中等教育結構,積極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還要改革高等教育結構,發展遠距離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繼續教育,融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于一體。教學方法的改革,應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逐步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進行教改實驗,把這些單一、落后的手段改變成多樣化的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要使其更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體現信息時代的特征。
4.構建新型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和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在某種教學環境和資源的支持下,教與學活動中,各要素之間穩定的關系和活動過程結構形式。信息技術的運用對傳統教學提出了挑戰,對教師的角色、學生的地位、媒體的作用以及教學過程進行變革,從而構建能適應信息時代的新型教學模式。
(二)多媒體技術廣泛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多媒體技術將廣泛應用,教師不僅可根據教學需要,自己制作多媒體課件,而且可非常方便地從軟件數據庫中選擇并提取相關的文字、聲音、圖片、圖像等各種媒體信息,加以組合安排,供輔助課堂或學生自學使用。這樣,多媒體技術就成為人們進行有效學習的得力工具。
1.多媒體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1)個別化主動式學習:多媒體鼓勵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學習者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知識驗、任務需求和學習風格來使用信息,選擇自己的認知環境。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這種自主的個別化學習方式提供了物質條件和技術保證,作為用戶、學校和學習者個人,只要擁有多媒體終端機,就可以從公用網絡的資源數據庫中,非常方便地獲取所需的各種學習資源,使個別化的學習方式從而得以真正確立。
(2)結構化發現式學習:多媒體營造出了由學生控制的發現式環境,這種發現式環境允許學生在特定的內容領域進行探索和檢驗假設,他主要以認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發展學生高級思維和解決問題的技能。教師使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學會組織、解釋和運用材料,信息技術的這些運用將有助于學習者獲取信息社會所需的問題解決技能。
2.多媒體技術使繼續教育和技術培訓更加方便有效
當代信息社會,知識更新急劇加快,人們不能不置身于不斷的學習之中,繼續教育已成為時代的需求。這種繼續教育不僅有助于各種職業技能培訓,更重要的還在于滿足技術更新、技術進步所要求的職業素質教育。不管是哪種情況,都不可能完全通過辦校、辦班來解決(盡管這是一條非常重要的途徑),大量的卻要依靠在職自學或遠距離教育來補充和提高。而后一種途徑,又正好可發揮信息技術與信息高速公路的優勢,使學習者不僅可通過多媒體終端機,不斷補充與更新自己的知識,而且還可通過電信大學和模擬訓練,來獲取某方面的系統知識,強化與提高某種技能,從而使繼續教育和技術培訓更加方便和有效。
(三)網絡教學日益發展
隨著網絡技術、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絡在我國日益普及,人們在嘗試網絡通信的同時,也想到把互聯網技術應用于教育實踐,出現了網絡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特點主要有:①開放性;②協作性;③交互性;④共享性;⑤實時性;⑥個別化。
由于網絡教學的上述特點,因此為信息時代的教育提供了極大的支持。
1.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
網絡是信息社會最為有效的信息獲取工具,開展網絡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利用網絡進行信息的獲取、分析、加工的能力,從而有利于學生信息能力的培養。
2.有利于教學活動的實施
網絡的信息量大、信息傳遞便捷、交互性強的特點,有利于開展發現式和協同式教學,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有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在網絡教學中,教師可以隨時掌握新資料、汲取新知識,利用新教材,從而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解決教學內容滯后于時展的矛盾。
3.提高教學質量
網絡龐大的信息資源、優越的多媒體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為教學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多種媒體信息,學校不需要再用大量經費和人力建設管理自己的媒體資料庫,真正實現了資源共享。這樣,每個人不管貧富、貴賤都有機會享受“名師”的指導,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權威的專家“當面”請教,都可以借閱世界上著名圖書館藏書,甚至拷貝下來,都可以從世界上的任何角落獲取最新的信息和資料。
4.有效實施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
開展網絡遠距離教育,是信息時代最為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方式。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遠距離教育將具有雙向傳輸的交互性能。學習者不僅在課堂看或聽遠距離傳輸來的教學內容,而且也可在家里看到課堂的景象,聽到教師的講授,或者看或聽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一門課程的聲像材料,并能與教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由于是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多媒體教育網絡,所有這些都可以在瞬間完成,所需要的教師、專家、資料和信息,都是遠在天邊,又近在眼前。世界上的每一個公民,不管其家庭出身、地位、財富如何,都可以享受到這種最高質量的教育,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全民教育。
5.教學科研更加富于成效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信息技術也使得教學科研更加富于成效。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二、教育信息化下,加強素質教育的必然性
21世紀的發展,知識爆炸和計算機的廣泛應用,網絡通訊技術的極大普及,信息傳遞的速度和廣度,波及的范圍涉及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和角落,也改變著傳統的教育模式,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常態,面對這種形勢,加強素質教育顯得十分必要,而信息化之下,對于大學生自身的要求不僅僅是專業技術的掌握程度,也同時需要具備專業技術能力之外的素質,這種要求是對學生的全面的要求,涵蓋能力、素質、心理各個方面。而高校在面對這種要求時,唯一的應對就是培養綜合素質過硬,知識復合型人才。素質教育是人的內在素質的培養,素質教育涵蓋了人的方方面面,也是一個人所必須具備的素質,素質教育更多的是對大學生的一種理念上的教育。
三、信息化背景下新的素質教育模式的建立
1.利用多種形式,加強宣傳力度
面對傳統的素質教育模式和信息化發展下的不相適應,各個學校可以開展關于信息時代對于大學生素質要求的主體辯論賽和知識競賽,班級也可以組織活動,利用多種形式和媒介,向大學生宣傳信息時代的特征和對于大學生自身素質的要求,讓大學生在潛意識里明白信息時代的要求和自身所應該具備的素質,看到差距,才能查漏補缺,才會有進步的空間。
2.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之下,傳統的素質教育的模式已經悄然發生改變。要對大學生在面對信息化之下的素質教育的提升,首先要具備一只專業技術能力和綜合素質能力突出的專門化師資力量,運用新技術去向學生傳遞這一信息大潮之下的要求,從思想上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消除信息化背景下所帶給學生的消極不好的影響。教師在信息化條件下的各種素質和能力的具備,直接影響著學生能力素質的提升和培養。其次,讓學生自己成為網絡上的主角,弘揚積極進步的校園網絡文化,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發展自己。老師可以在網上和學生進行相互學習交流,彼此交流心得體會,相互促進,相互促進。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不單單是老師的責任,學校各個部門,各個機構之間應該通力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商定出臺在信息化背景下學生素質教育的相關規范,構筑起對學校學生各個方面的覆蓋,在整個學校,形成對學生信息化下的素質教育的良好氛圍,逐步取代傳統素質教育模式在信息化發展面前的缺位和不足。
對于信息技術課程而言,特殊的信息化性質使得這一學科的軟硬件環境極為重要,不僅需要條件良好的網絡教室,數量充沛的教學設備,先進的軟件資源,還需要專業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但縱觀當前小學信息課程的整體教學環境,城市地區的小學在軟硬件設施方面雖大多能符合要求,但一些問題也是存在的,教室設備陳舊,故障頻發,軟件資源匱乏,這些都極大束縛了教學效果的發揮。同時,對于條件較為落后的城郊和農村地區,軟硬件設施滿足日常教學都較為困難,更無從談及網絡教室、計算機、軟件,學生的信息技術教學無法實現,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二)課堂安排不合理
對于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而言,一個重要的教學特征就是前緊后松,即一堂40分鐘的課程,教師往往用15-20分鐘授課,剩下的時間由學生自行練習、活動。這種授課模式對于自覺性好、主動性高的學生來說較為適宜,便于他們發揮學習熱情,自行探索學習中的問題。但對絕大多數處于好動年齡的小學生來說,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活動時間更是一種放松和游戲的時間,他們將此作為獎勵,利用自由練習時間聊天、玩游戲、瀏覽網頁。加之教師在學生自由練習時間的監督和指導不足,對教學密度和難度的掌握不夠,極易造成課堂管理的失控和學生學習態度的散漫。實際教學中,也有一些教師精心設計了多媒體課件,提前部署了一些課堂活動,但由于對整個教學環節的安排不妥,很多練習都沒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參與到設計、創造、交流以及反思的熱情不高,課堂成效不大。
二、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定位和發展的對策
切實對小學信息技術課程進行定位,并提出切實的發展對策,不僅有利于促進各項教學活動的課程,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師對信息技術課堂的駕馭和掌控能力,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提升教學有效性。
(一)注重軟硬件環境科學有效的信息技術
課程離不開軟硬件環境的支持,針對一些小學在軟硬件環境方面匱乏的現狀,學校及上級管理部門要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性,適度傾斜資金,保證學生學習所必備的環境,完善網絡教室、計算機以及相關軟件設備,同時強化對信息技術教室的培養,不斷提高其理論素養和教學水平,促使其能夠更好勝任工作,提高課堂效果和教學效率。
(二)明確培養目標,采取分層目標教學策略
不管信息技術課程是否納入考試范圍,學生和教師首先要明確開設此課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小學的信息技術水平,使其更好地適應信息化社會的競爭要求,在此基礎上加大對此學科的重視,科學合理地組織和開展教學合理。鑒于學生計算機水平的參差不齊,教師應根據學生對計算機的熟悉程度確定不同層次的目標,進而采取不同層次的教學和輔導,開展不同層次的檢測,從而在提高教學針對性的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升學生的自我滿足感。實踐中,教師可根據學生水平分開教學,也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結對互幫的等形式,強化授課和指導,突出學生的主動探索和交流,促使各個層次學生都能全面發展。
(三)多元方式教學策略靈活運
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是有效教學的實現途徑。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其主要可以分為基礎知識類和操作知識類,對基礎知識課程來說,可以選擇講授法,同時配合圖解法和提問法使得學生對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一個深刻全面的影響。而對于操作知識類,則可以采取多元教學策略,綜合運用任務驅動法、合作學習法以及案例教學法等,多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信息時代的到來,勢不可擋。教育部為此做出了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決策,要求中學教師應努力掌握和利用信息技術,學校應配備幻燈機、投影儀、計算機等相關器材裝備多媒體教室。經過這幾年突飛猛進的發展,大多數城市初中以及相當一部分農村初中均已配備了計算機房,實現了多媒體輔助教學,開通了校園網,有的地方還實現了遠程教學和視頻研討。初中語文作為初中教育最重要的課程,理應率先打破“一支粉筆、一本書”傳統模式,率先用好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主要內容的現代信息技術,加快語文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信息化。
加快語文教學的信息化,對教師來說,有利于實現資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依托網絡、計算機的支撐,通過大量采集素材并建立資源庫,可以讓語文教師博采眾長,共享優質資源,交流各自成果,實現取長補短,在節省時間和精力的基礎上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對學生來說,首先有利于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多媒體課件的應用能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通過音、圖、文并茂創設出生動活潑的情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無形中提高了學習興趣。其次,有利于補充課本知識,增加課堂容量。多媒體及網絡的運用,信息量大、知識密度強,對于求知欲望較強的初中生來說,學習的材料更加豐富,聯系生活的條件更加便利,特別是即時從網絡上獲取相關知識將極大地拓展課本內容,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更豐富、更系統的知識。第三,有利于強化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學課件設計形象、直觀,使得學生直覺形象思維得到更充分的訓練。特別是情境、問題的設計,思維啟發的多樣化,使抽象思維的邏輯性與形象思維的形象性有機結合,可以顯著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促進其創新能力的養成。因此,處于教育信息化大潮下的初中語文教學,要師生合力、師校同心、師師協作,努力成為信息化的弄潮兒,通過信息化使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躍上全新的臺階。
二、信息技術應用不能影響初中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
信息化是一種手段、一種工具,但不是目的,不能替代原來的教學內容。初中語文在積極運用信息化成果的同時,也要防止過分依賴信息化,防止因為信息化技術的過度應用而阻礙正常教學目標的實現。重點要預防三種傾向:
一是課堂娛樂化。一些教師不在充分傳授課本內涵上下功夫,而為了取悅學生而大量濫用圖片、音樂,把課堂變成了看圖片、聽音樂的娛樂活動,讓學生樂過之后沒有收獲,得不到必要的語文實踐,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難以進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發揮。特別是一些教師過分利用多媒體以致教學過程程式化,用固定的程序控制了整個課堂,使學生只能跟著這個程序思考,無法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作用。
二是內容牽強化。有些教師將不需要、不適宜通過多媒體來施教的內容也一概付諸多媒體,以為“用了多媒體才算新課改”,強拉硬扯地將所有教學內容都多媒體化。比如,有一位教師在教《我的空中樓閣》時,畫了很多具有表現“空中樓閣”等意境的圖片,盡管有較強的實感,但忽視了圖片的表現力無法與文字所提供給讀者的無限想象空間相比的事實,結果反而束縛了孩子們對空中樓閣的想象與理解。有些教師出于狹隘的功利性目的,全然不顧所選樂曲、音像資料等是否與課文的主題合拍,選用圖片、圖景后反而不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特別是在多媒體課件圖文并茂、聲色俱全的誘導下,學生便很少有興趣、有時間來關注課文本身,用心去體悟文章中的語言文字,語文課堂的靈活、機智、生動、活潑得不到體現,與課改理念背道而馳。
三是備課抄襲化。目前真正能熟練利用計算機制作課件并實施教學的初中語文教師還不是很多,不少教師在借鑒、共享別人課件的過程中養成了“拿來主義”的習慣,甚至把互聯網上的課件直接拿到課堂上用,沒有意識到一個成功的課件應該是制作者在深入鉆研教材、認真分析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結合其教學理念、教學環節安排等諸多因素設計制作而成的,不同的課件體現了不同的教學習慣、教學思想、教學風格。一抄了事、一放了之,這樣沒有個性的課件化教學必然造成課堂的機械、僵化,甚至會使學生一無所獲。
三、初中語文教學也應在應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的信息化
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的社會,未來社會是信息化技術掌握者的天下。初中語文教學在充分應用信息化技術成果的同時,也要充分發揮自身在初中教育中的特殊重要功能,為初中生掌握信息化技術手段作出重要貢獻。根據有關課程標準和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形勢,初中學生應當掌握的信息化技術包括:windows操作系統的應用、word文字處理技能、Excel數據處理技能、PowerPoint多媒體制作技能、互聯網的應用等。初中語文課應當圍繞這些要求,通過語文學習信息化的過程,引導孩子們在應用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信息化技術。
首先,要最大限度地將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在確保非但不影響,反而有助于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基礎上,要盡可能多地應用信息化技術,讓語文課堂成為信息化技術應用最多、展示最充分的課程,這本身就是對初中生的一種信息化教育。作為語文教師,要從自己做起,做學生的表率,努力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得游刃有余、得心應手,讓學生在學好語文的過程中更加深刻地認識信息化、熱愛信息化。要多應用新鮮、有趣的知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實際來運用信息化技術進行教學,不斷地激發學生學習信息化的熱情和內在動機。
其次,要最大可能地讓學生用信息化手段學語文。隨著電腦在家庭的普及,要有意識地引導初中生在運用電腦完成語文作業、增加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提升信息化素質。要鼓勵學生通過打字、計算、繪圖手段等來完成作業,來設計并展示自己對課文的學習效果。要從初中生特別好奇、好動、愛玩游戲的特點出發,采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教學,比如讓學生把玩游戲與學習電腦知識結合起來,寓教于樂,開發智力,讓學生在游戲中學到信息技術、學到語文知識,使信息化的語文堂課成為充滿情趣和誘惑力的課堂。
參考文獻:
1.蔣紅霞.關于初中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思考[J].考試周刊,2009,(33).
2.鄭亞紅.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整合[J].考試周刊,2011,(20).
2、管理不規范,過程不嚴謹
學籍管理的不規范最明顯體現在制度不完善,分工不明確,管理人員有意無意地在工作中參入個人意愿;分工不明確就會導致工作人員相互“踢球”,缺少監督,責任心不強;工作中參入個人意愿就會導致學籍信息出現誤差,同樣的情況,處理結果卻不一樣。管理不規范還體現在技術方面,沒有建立固定而全面的數據庫格式,數據內容也沒有形成統一的表達方式。這樣直接管理數據混亂,資料不完整,時間一久,原先的工作人員離崗,新接手的人員根據原先的數據開展工作,最終就影響到學生的切身利益。作為管理人員,面對千千萬萬條學籍數據信息,錯一個字,漏一行數據,都不會影響數據全局,可以說成出錯率控制在0.05%(舉例數,不作為實際參考,下同)之內,但是這0.05%對學生本人來卻是100%。錯誤的學籍信息會包含到學生的個人檔案里面,這個錯誤的信息對學生的工作及生活都會帶來無法估計的影響。由此可見,學籍管理工作人員的責任心,管理水平、技術水平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本人。
3、成教學籍信息化管理的發展對策
3.1改變觀念,從實際出發,獨立管理。作為管理者,一定要不斷學習最新的管理理念,跟得上時代的步伐,還得樹立“以生為本”的服務意識。隨著成人高等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廣東地區,成人教育在校生規模越來越大,高校基本都已經成立成人高等教育處或繼續教育學院等獨立行政部門,獨立管理成人教育在校生。但是一些在校生規模小的高校,還是會把成教生和普教生放在一起管理。很多高校現有的學籍管理系統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存在不少缺陷,首先是適應性不強,亦可以說是在開發系統前并沒有做充分的需求分析。從而導致開發出來的系統功能不完善,不能適用到學籍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且系統本身已有功能之間缺乏有機的連接。其次是數據接口性較差,不能實現真正的數據共享,學籍管理部門數據與學校其他部門的相關數據不能在內部實現真正的數據共享。在學校的管理經費充足的情況下,學校應該根據成人教育學生的實際情況開發獨立的管理系統。高校學籍管理信息化基于教育部屬下的學信網學籍學歷管理系統平臺和各高校自身在運行的學籍管理系統兩個平臺,兩個管理系統平臺下的學籍維護工作具有很多的重復性。高校應該著力開發出既能符合自身實際情況,又能讓兩個平臺相互對接的管理系統,使學籍管理工作人員在本校可以通過系統接口方便快捷地將本校學籍管理系統下的學籍維護信息更新到學信網學籍學歷管理平臺中。由于高校學籍信息化管理基于兩個平臺,高校學籍管理部門每學年向上級主管部門上報學籍數據時,從本校學籍管理系統中導出的數據格式與上級主管部門要求的標準格式并不能完美結合,總是需要再加工。高校學籍信息管理系統的建立,要以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學信網)平臺的數據管理為出發點,按平臺的要求進行管理對接,高校學籍信息系統的數據庫應可直接用于學信網的導入導出,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3.2補充人員配備,提高人員整體水平,保證管理質量。學籍管理工作人員群體是該項工作的主體,是學籍工作的主要執行者。他們管理水平的高低及管理質量的好壞將直接關系到教學工作運轉是否暢順和教學質量好壞。建設一支具備現代化管理理念的學籍信息化管理隊伍是非常重要的。高校要經常性地組織學籍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學習,熟知并準確把握學籍相關的政策規定。要不斷學習新的技術知識,結合工作實際情況,摸索研究適合本校學籍信息化管理的技術手段,做到基本能解決在信息化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讓傳統學籍管理工作人員學習軟件知識、計算機應用知識;讓系統軟件開發人員學習學籍管理知識,讓學籍管理工作與軟件開發充分的結合起來。要完善用人機制,充分調動學籍管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建立學籍信息化管理工作人員培養、引進,開發特別通道,構建專業、認真、負責的工作團隊,采取更加開放、靈活的用人方式,適當增加學籍管理人員年底全校評優教師比例,吸引更多其他的專業人員加入學籍管理部門,補充和豐富學籍信息化管理人員資源。
3.3建立管理制度,規范管理。要建立在校生學籍電子注冊制度。在校生學籍電子注冊是對新生學籍電子注冊的進一步規范和延伸,通過學信網管理平臺的在校生管理模塊,對經新生學籍電子注冊的在校生完成升、留(降)級,轉專業、轉學、休學、復學、保留學籍、退學、開除學籍等學籍異動和操作處理。建立學歷證書電子數據網上注冊制度,杜絕學歷造假情況。建立學籍學歷電子注冊管理促進制度,以學信網為基礎,促進高校學籍信息化管理的建設和改革,讓高校的學籍管理更加規范。建立網絡安全制度,嚴格管理規范,保障網絡安全與信息安全。有一定規模的高校,學籍管理數據庫已擁有數十萬條學籍信息,并且數據量在逐年增加,涉及龐大的人才信息、辦學規模、專業設置等重要信息。學籍管理平臺系統受到攻擊及數據庫受到竄改的情況時有發生。數據信息時時受到威脅,加強數據庫安全建設刻不容緩。要培養學籍管理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及保密意識,嚴格設置各個級別管理人員的操作權限,提高管理人員對信息系統維護的技術水平。
2.創造活力開放的語文課堂教學
傳統的語文教學把學生的知識和視野局限在一本薄薄的教科書中,在一定程度上將現實生活同語文課堂教學分離開,沒有把生活這本“大書”與教科書這本“小書”有機結合、融會貫通,但從以往的教學經驗中我們可以得出,只有將知識與現實生活相互融合、有效滲透,才能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知識。在創造活力開放的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實踐機會,創造性的開展綜合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對語文知識加以鞏固和創新。同時,信息化的教學方式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教學資源,更為豐富的即時信息。此外,活力開放的語文課堂教學也能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等各個方面的能力,在更多的層次上培養學生多方面知識。
3.利用多樣的方式呈現生動的教學內容
采取信息技術化進行小學語文低段教學,可以將課本中的知識以多樣化的知識展現出來,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圖像、動畫、聲音、影像等多媒體方式將抽象、理性的知識轉化為具體、感性的知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確保學生可以通過聽、說、讀、寫等多樣化方式更為直觀的領悟課本中的內容,營造學生與課本間一種更為良性的氛圍,為學生理解課本中的疑難問題打下良好的基礎。比如在教學《我多想去看看》這篇課文時,由于文章中表達的是對北京首都的向往之情,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可以首先了解一下學生們對北京是否了解,有沒有在北京游玩的經歷或者有沒有學生已經掌握關于北京的故事。通過這樣的課前調查,可以確保教師心中對學生的知識面有一個比較深入的了解,繼而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保證學生能學習到他們還不曾接觸到的北京,并在一定層面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接觸多媒體手段,給學生講訴的故事,播放天安門、故宮、頤和園的旅游宣傳片,并在播放過程中進行聲情并茂的講訴,讓學生們對北京的獨特及美好有更為深入的認知,確保學生們也能隨著作者的情感對北京產生一種強烈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