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33:2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語言學概論,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綜合性的研究。這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聶志平的《語言學概論課程建設問題探討——以浙江師范大學為例》(2010),文章中對語言學概論課程的定位、師資隊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與現代漢語區別與銜接、教材與課程體系等方面作了深入細致的研究。曾毅平的《“語言學概論”課程建設的若干問題》(2001),文中對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性質、教學的內容、教學語料的選取、教學方法和手段及開課時間等方面做了探討。其中,他認為教學內容可進行一些改變,語音、詞匯、語法知識可以進行壓縮,另外增加語言與認知、語言與文化、語言與民族等內容;語料的選取方面可充分利用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的材料、利用港澳和海外學生語言生活方面的材料以及當代社會語用方面和大學生群體的語言變體材料;教學方法上可以引入討論和專題調查等方式。關彥慶的《關于“語言學概論”課程建設的思考》(2010)一文也從課程定位、課程教學、師資隊伍、教材等方面對語言學概論課程的建設加以研究,將其仍定位在基礎性、理論性課程之上,提出了宏觀分析和微觀分析的教學方法。此類的研究還有李樹新的《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改革與實踐》(2004)、王紅梅的《語言學概論課程改革芻議》(2004)等等。
(2)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方面的研究。張先亮的《關于“語言學概論”內容與方法的再思考》(2010)一文提出不能一味地追求討論法及多媒體教學手段,應聯系課程及學生實際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聯想法、調查法、提問法、實踐法等等,其別強調講課的趣味性即通過有趣的例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陳青松等的《“語言學概論”課程中用例選擇和使用原則》(2012)一文對于怎樣選擇教學用例提出了有效、注意、情感三原則,這篇文章為我們教學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羅耀華等在《“語言學概論”課程創新教學嘗試》(2006)一文中提出“啟發式教學、點撥式教學、研討式教學”等模式。此類研究在杜道流9、熊賽男等人的文章中也有相關論述。
(3)與現代漢語區別與銜接研究。大多研究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文章都會提到語言學概論的教學內容與現代漢語教學內容有重合之處,對重合內容該怎樣進行教學,也基本上會有一些區分和討論。將此問題單獨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彭澤潤等的《“語言學概論”和“現代漢語”課程教學協調改革研究》(2007),該文從“語言學概論”和“現代漢語”課程地位和教材建設現狀分析中,發現兩門課程為了更好的教學需要進行協調改革,主要在教學內容上形成互補,合理安排教學計劃,教材中術語規范統一,內容緊跟學科前沿,語料要各有側重來源。此方面的研究在梁馳華和蔡旭等人的文章中也有相關論述。
(4)教材與課程體系研究。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教材是此課程急需改革的重點之一,許多文章都提出了“現有教材不適應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的發展”這一觀點,呼吁編訂適應新形勢的語言學課程的教材。岑運強的《語言學概論教學再探——談語概教材的編寫》(1997)從語言學概論教材的編寫上探討了語言學概論教學問題。他提出教材編寫要注意方向問題,要作到面向學校、面向社會、面向應用和面向未來;教材的內容要在不斷批判、不斷繼承、不斷發展的語言學史的范圍內選擇,要選擇那些經過歷史經驗公認有效的,并對漢語研究最為有用的理論;教材采用語言和言語的語言學以及內部和外部語言學雙重框架;在編寫的過程中還要注意新穎性、簡明性、實用性和準確性。陳淑萍等的《教學體系構建與師范生語言能力培養——以“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為例》(2009)指出目前“概論”教材建設,主要存在兩方面情況:一是缺乏針對性,二是缺乏時代性。師范類院校“概論”教材建設,既要保留以往教材中優秀的內容,又要充分吸收已有公論的現代語言學理論、現代漢語方言以及當代語言研究的新成果,努力使“概論”成為介紹和推廣最新理論研究成果的陣地;同時還要堅持知識與能力協調發展,實現從注重知識傳授向重視能力培養的轉變。此外,申小龍的《談“語言學概論”課程改革》(2005)及紀秀生的《高師語言學概論教學新體系的構建》(1997)等文章也在這方面做了相關研究。
(5)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的研究。語言學概論課程的師資問題也是大家討論的一個重點,師資方面的研究不多,但問題卻很突出。如教授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教師大多不是來源于理論語言學專業,大多教師兼講授現代漢語及其他課程,不是專職的語言學教師等等。彭澤潤等的《大學“語言學概論”課程問題和對策研究》(2010)針對語言學課程師資問題,提出增加課時和學期、加強師資力量和成立單獨的教研室等對策。王健《“語言學概論課程”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2005)中認為語言學概論課程定位不明的表現之一是沒有專任教師。張麗《“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2011)中指出針對語言學概論課程,未設置語言學教研室,缺乏專業教師,一般由現漢和古漢教師兼任等問題。陸曉華《應用型本科院校語言類課程教學實踐與探究》(2010)中提出要全面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教師個人的人格魅力,對啟迪學生語言類課程的自主學習,起著導向性引領作用。周翠英《語言學概論課程學習興趣的培養與激發》(2004)中提出崇高的教師威望是培養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先決條件,教師必須做到具有豐厚的知識儲備和正確的教學理念,才能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崇高的威望等看法。
(6)教學效果評價方式方面的研究。劉淑霞 《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2010)中提出在語言學概論課程的考核中,技能訓練、口頭語言表達應在總成績中占一定比例。課堂積極發言者、課外實踐論文都納入考核方式中,最后期終閉卷也要體現出基本知識記憶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兩方面。肖靈《對“語言學概論”課程改革的若干思考》(2009)中提出要改革學業評價方式:一是平時學習狀況與學習成效的考核,主要考查學生觀察問題和應用理論分析問題的能力,從實踐調查、撰寫課程論文、課堂反應等幾個方面進行;二是傳統的考試,考試的內容一部分是教材或老師講授過的語言學原理,一部分是應用語言學原理分析具體的語言現象。兩種考核的最終總和便是學生的成績,二者所占的比例不應相差太多。考核方式改革的目的是通過對平時學習狀況的關注,改變學生只關心期末成績的錯誤認識,真正從根本上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生素質。趙賢德、王紅梅等也提到要“改變考試方式,教學檢測多樣化”。
此外,謝奇勇的《對“語言學概論”課程“雙語教學”的反思》(2010)與馮學民、姜云龍的《語言學概論課雙語教學初探》(2010),梁蕾的《地方本科院校“語言學概論”課程的現狀和反思》(2012)等都提到了語言學概論課程的雙語教學問題;申小龍《高校“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文化內涵》(2004)和馬慧《試論語言學概論教學中文化意識的滲透》(2009)提出語言學概論課程中應該具有中國傳統的人文內涵與意識;李紅《對外漢語專業語言學概論課教學改革探微》(2011)從對外漢語專業角度研究了語言學概論課程的設置、內容等問題。
語言是人類社會中傳遞信息的重要載體,語言對于人類如同人類生存離不開空氣一樣重要,個體的語言素質是其整體素質的重要方面。為了更好地掌握語言、運用語言,非常有必要將語言學的基本常識,作為全民的一種基本素質得到重視和普及,而中小學語文教師承擔著語言素質培養的基礎教育,這也就是在師范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為未來的中小學語文教師在大學學習期間開設“語言學概論”課程的初衷。
一、“語言學概論”課程的定位和教學現狀
“語言學概論”是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一門重要的必修基礎理論課程,它是語言學理論的入門課,具有專業性、基礎性和理論性的特點。該課程重在于闡明語言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是“從理論上對全人類語言的共同規律進行研究的學問。” “語言學概論”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干課程, 是在學習了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等課程的基礎上,將學過的語言概念、語言知識和語言理論加以系統化,從而整體提高我們的語言理論水平,為深入學習和研究語言學相關課程奠定基礎。因此“語言學概論”被列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十門專業必修課之一。其學科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語言學概論”的學科教學實施情況是怎樣的?一般高等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大致分為語言和文學兩大類,“語言學概論”是相對于“文學概論”而言的基礎理論課程,同樣是理論課程的“文學概論”和“語言學概論”理應是并舉的,但從學生寫作學年論文的實際選題范圍來看,喜歡文學的學生遠比喜歡語言的多得多,這不僅因為文學以其巨大的形象魅力、情感魅力和人性魅力左右著人們的選擇,而且還因為語言學內容抽象和缺乏趣味性的特點使得不少學生望而卻步,以至于形成了“文學概論”和“語言學概論”兩學科的巨大差異這樣一種不爭的事實。因此,長期以來,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難度大,人們常視“語言學概論”為畏途。形成了“語言學概論”課程難教、難學的現狀。
羅耀華、柳春燕曾向學生進行了關于“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態度和滿意度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5%的學生認為該課程難度較大,15%的學生認為課程枯燥、乏味,30%的學生認為難度適當;56%的學生認為學習目的是為了獲得學分,32%是為了考研,12%是緣于學習興趣。可見,對于“語言學概論”,大多數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教學現狀和課程的學科地位并不相稱。造成該課程教學現狀的原因,細分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科的性質和內容決定了本課程的理論性、抽象性較強
“語言學概論”作為一門語言課,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文學類課程相比較,顯得抽象、枯燥,缺乏生動性和形象性,學生學習起來自然缺乏興趣和吸引力;作為一門理論課,“語言學概論”重在于闡釋抽象的概念、術語和語言學的相關原理,具體的語言事實相比較來說較少,因此學生不容易理解和吃透。比如我們現在使用的《語言學綱要》(徐通鏘、葉蜚聲著),書中就有數量繁多的概念和術語,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組合關系”、“聚合關系”、“語法手段”、“語法范疇”、“社會方言”、“親屬語言”、“洋涇浜”、“克里奧爾”等等,這些全新的概念和理論與部分學生追求故事性、趣味性的輕松學習形成極大的反差,往往會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失去學習的興趣,從而導致厭學,甚至放棄對這門課程的學習。
2.學生對“語言學概論”課程的認識,直接影響著其學習態度
近年來,隨著高校規模的不斷壯大,培養社會亟需的應用型人才成為了新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目標,以社會和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調整專業結構;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改革課程結構,減少必修課、基礎課和理論課的課時,增加選修課,應用型課程應不少于總課程的三分之一。在這種大的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學生自然會產生重實用輕理論的觀念,“語言學概論”由于其具有較強的理論性的特點而倍受沖擊。很多學生有這樣的認識,“語言學概論”是純理論性的課程,沒有什么實用價值,遠沒有技巧性,實用性的學科有助于就業,因此便不重視該課程的學習,遇到疑難問題也不愿意花時間去鉆研,厭學棄學的情緒較重。
3.運用于課程教學的語料單一
“語言學概論”是以全人類語言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的,由于語言學首先是在印歐諸語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多數理論是以印歐語言事實材料為基礎的。而我們熟悉的外語主要是英語,這就導致了“語言學概論”課程的語料取材單一、貧乏,多局限在漢語普通話和英語。即使是專門講授“語言學概論”的教師都缺乏別類語言事實語料的體驗。因此講課過程中,師生很難游刃有余地運用別類語言來傳遞信息和對某個語言理論加以印證和反饋,而且對于教材中的某些例證也缺乏透徹的認知和理解。如葉蜚聲、徐通鏘的“語言學綱要”中論及“語言的語法結構類型”時,有所謂的“復綜語”,代表語言是美洲印第安人的美諾米尼語,此類語言本來就鮮有人知曉,教師都很難解讀,更談不上進一步深入論證了。這樣單一的語料不利于學生對內容的理解,而抽象的概念和空洞的干巴巴的理論只會加劇學生對本學科的無興趣。
4.教師自身的業務素質和教學方法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
語言學概論的學科地位雖然很重要,但是一般院校很少有專任教師,多數是由擔任現代漢語或古代漢語等語言類課程的教師兼任,這也是語言學概論教學力量薄弱的一種表現。由于人的精力所限,作為兼職教師不可能有足夠的注意力去更多的關注語言理論問題。因此長期以來,提高教師自身的業務素質,改善教學模式是人們一直在探討的話題。
二、“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改革思路
1.構建框架式教學內容模塊
“語言學概論”雖然理論性強,內容繁多,但是具有很強的系統性,教學中如若能針對教材內容,構建一個大致的框架,可以收到突出重點,化難為易的效果。我校10級漢語言文學和12級專接本班使用的教材都是葉蜚聲、徐通鏘的《語言學綱要》,全書共有九章,為了讓學生對本學科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把握,上課之初先將教材內容重新架構,大致分為四個板塊:第一塊是語言的本質和功能,包括教材中的導言、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塊是語言的結構要素,包括第三章語音、第四章語法、第五章詞義;第三塊是第六章的文字和書面語;第四塊是語言的發展,包括第七章語言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第八章語言的接觸和第九章語言系統的發展。這樣各章節的相關知識點就歸攏在有限的四個框架之內 ,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對課程有了一個整體的系統了解,便于學習和把握。
2.補充、整合語言學的相關知識、內容
由于我們選定的《語言學綱要》(葉蜚聲、徐通鏘)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教學用書,雖然經典,但文中沒能反映語言學發展的新成果,因此備課、授課中將教材作為一個依據和參考,積極拓展和教材觀點相關的知識信息,聯系學科的發展實際,把語言學的最新發展方向、趨勢和成果介紹給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補充、整合教學內容,調整課程體系。如:“導言”部分補充了“語言學”學科的形成發展過程,介紹了不同歷史時期的語言學流派及其代表人物;“語言是符號系統”一章節教材很簡略,但因為學界對“語言是一個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已形成共識,不細講不足以體現語言的特點;對“語音?國際音標”部分增加了可操作性的練習和訓練,明確告訴學生這是學習的重點,是考試的內容;在“社會方言”、“地域方言”部分,注意引導學生關注網絡語言、社群語言以及不同地區的方言差異等學生熟悉的語言現象,使學生感到語言學并不遙遠,它就在我們身邊,在每一個人的口頭上,生活中。經過這樣的整合和補充,整個課程的內容豐盈了不少,由于結合學生們的語言實際,也變得生動有趣得多了。
3.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多樣性的、趣味性的語料,不僅可以化解理論知識難點,而且可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語言學概論”語料的選擇,從理論上講應顧及古今中外不同的語言,才能反映該學科關注全人類語言的普通特征,但限于每個人的精力和學識的限制,實際操作中很難做到涉獵更為廣泛的語言類型,現實生活中作為語言活化石的方言,沉淀了大量歷時的語言痕跡,能夠顯示出語言發展演變的特點和規律,因此把更多學生較為熟悉的方言語料運用到語言學的教學中。以方言為例,闡述語言學的理論,會使學生容易理解。如在講授“語音?聲調”的“入聲”時,由于語言的發展演變,入聲在普通話中已經完全消失,只存在于各地的不同方言之中,并且“入聲”在不同地域的實際發音并不相同,于是分別請來自山西、石家莊和邯鄲等地的學生做“入聲”的方言示范,這樣既化解了知識難點,又使學生感到親切、生動,印象深刻。
趣味性的語料由于帶有搞笑的成分或調侃的意味,在教學中適當的運用,可以調節課堂氣氛,畢竟課堂上不可能總是嚴肅、緊張,生動活潑的氛圍遠比沉悶枯燥干巴巴的講述更受學生歡迎,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語法”歷來被認為是最難引起學生興趣的部分,于是把搜集和發現的一些有趣的語言現象,運用到語法教學中。比如在講授語法的“遞歸性”的時候,就選用王蒙先生在小說《相見時難》里的句子作為例子:
哪兒去了?
什么哪兒去了?
你說什么哪兒去了?
我哪兒知道你說什么哪兒去了?
你怎么會不知道我說什么哪兒去了?
你怎么知道我一定知道你說什么哪兒去了?
……
這一富有趣味性的例子,很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學習、研究語言的興趣。此外,趙元任、王力、呂叔湘、熙、邢福義等語言大師們,特別善于從生活中尋找一些鮮活而有趣的語料,運用到教學和著作中。這些大師由于自身知識貯量大,語料豐富,課講得十分生動而有趣。研究成果由于引用了多彩的語料,通俗易懂,因此向學生們推薦語言大家的經典的語言學著作,感受生動有趣的語料帶給我們的享受。
4.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
以往的講授式教學,實際上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并不是很高,因此已不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使我們可以將具有豐富的可觀賞性的視頻、課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來,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更能夠生動、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增加學生對于理論的感性認識,讓“刻板”“乏味”抽象化的理論變得生動而形象起來。例如,在講授“語言的層級體系”時,將語言的分層裝置以圖表的形式直觀地展示出來,使學生對語言的結構系統一目了然。在講授“洋涇浜”、克里奧爾等混合語時,為了加深對概念的認知和理解,搜集相關的音頻資料播放給學生聽,并通過對這些語言片段的分析,進行語言概念和理論的理解和學習。
5.改變以往的課程評價模式
課程評價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就“語言學概論”課程而言,首先是要理解和掌握有關語言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具有一定的分析、解釋語言現象的能力。傳統的考察學生的閉卷模式雖然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往往會禁錮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誘導學生進入到機械背誦、生硬記憶的誤區中。據調查,大約有90%的學生在考試過后一個月,對本學科的知識體系開始變得模糊起來。因此建立新的課程評價模式,讓學生多方面的展示自身的潛能,真正、充分地認識自我;教師也能夠在教學環節參照評價體系及時調整教學,師生互動,形成教學的良性循環。課程評價模式可以采用1+1模式,即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并重,各占成績的50%,理論知識仍以閉卷考試的方式進行,實踐能力重在于考察認識語言現象、分析語言現象和概括語言規律的能力,可由平時課堂互動表現、小組談論和應用語言調查等方面綜合而成。
“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去嘗試和探索。古語云: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教師教學方法得當,就會煥發出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高漲的求知欲,這樣的教學方法就應該大膽地嘗試和推行。一旦有一天,在學生的心目中,“語言學概論”能夠和文學類的課程一樣生動、可愛,我們“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教學就離成功更近了一步。
參考文獻:
[1]彭潤澤.素質教育和“語言學概論”的課程建設.[J].語文建設,1999
[2]岑運強.語言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1.教材內容存在諸多問題
(1)內容陳舊、封閉。目前各高校使用的語言學概論教材知識體系相對陳舊,與學生所處時代相距較遠很多教材長時間沒有修訂,一直使用即使有些教材發行了新的版本,似乎更多也只是形式上的更新而已,并未做較為深人的改動教材內容的滯后、封閉與語言學與時俱進的特點相矛盾語言學概論研究的對象是語言,語言是社會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語言學在近幾十年得到了長足發展,新觀點、新流派層出不窮,衍生出諸多邊緣學科但這些新的研究成果似乎沒有多少進人到教材當中。
(2)內容與現代漢語重復。語言學概論教材的另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其內容與現代漢語有許多重復之處。以現行最普遍的教材葉蜚聲、徐通鏘的《語言學綱要》(修訂版)為例,全書共九章包括:導言;第一章語言的功能;第二章語言是符號系統;第三章語音和音系;第四章語法;第五章語義和語用;第六章文字和書面語;第七章語言演變與語言分化;第八章語言的接觸;第九章語言系統的發展而使用較多的黃伯榮、廖序東的《現代漢語》(增訂五版)一書包括: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語音;第三章文字;第四章詞匯;第五章語法;第六章修辭因而從形式上不難看出,二者都有涉獵的是“語音”“語法”“文字”,從章目上看無疑是重復的誠然,兩門課程對語言的分析各有側重,現代漢語屬于專語語言學,研究對象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語言學概論屬于普通語言學,研究對象是所有語言但因語言學概論中分析舉例時較多涉及漢語,所以在一些知識方面還是給人以一種相同的感覺。
(3)語料單調、單薄。雖然語言學概論是以所有語言為研究對象,理論上講,教材中所涉及語料也應是‘百花齊放”,但實際上卻是漢語‘一枝獨秀”唱‘主角”,英語與其他語言‘客串”,這樣的組合必然會造成學生的視覺疲勞,學習的興趣下降,加之很多理論只是用這樣的一兩個例子一筆而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未能深人。
2.教學方法單一
一直以來,語言學概論的課堂上基本上是老師講、學生記的模式,一次課下來,往往是老師口干舌燥,學生頭昏手麻,大量的理論灌輸讓學生難以消化,教學效果不甚理想雖然課程的理論性要求老師進行系統講授,幫助學生構建語言理論體系,但這樣的形式卻也嚴重挫傷了學生們的積極性,不能提高他們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同時也更加重了他們對這門課的‘無用論”認識
3.教學評價與課程性質相悖
目前一般高校采用的考核形式通常是平時成績加期末成績的形式即平時成績占30"/o,包括出勤、課堂表現和課后作業;期末成績占70"/o,采取閉卷筆試形式,主要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情況很顯然,這種傳統的考核方式會受到很多學生的‘歡迎”,因為所考內容無非是一些通過考前突擊復習便可得分的‘死知識”,根本不需要在平時花費多少精力,便可應對考試這樣的結果使學生的語言能力沒有得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不高。
二、“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改革思路
1.構建框架式教學內容模塊
“語言學概論”雖然理論性強,內容繁多,但是具有很強的系統性,教學中如若能針對教材內容,構建一個大致的框架,可以收到突出重點,化難為易的效果。
2.補充新知識
對于教材內容陳舊的間題,一線教師不能將責任完全歸咎于編著者,一方面教材不可能隨時更新,對其內容不能過于嚴苛;另一方面任何一本教材都不能完美無缺,教材畢竟只是作為教學的一個參考,面向理論上相同的一類學生,教學是一個因材施教的過程,所以應在擇‘優”選擇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教學經驗,進行符合學生基礎的革新與補充可以在教學中補充語言學研究相對成熟的成果,這些學科內容相對難度不大,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容易,與學生的生活也較為相近,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從中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語言學的功用;同時,還應加強對中國語言學發展的介紹,讓學生感受到母語的發展。
3.討論式教學
授課教師鼓勵學生提問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口頭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學生主體意識,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的實際措施。課前有口的地擬好問題,發給學生資料,課堂上展開討論,最后由教師總結。有些內容尤其是學生感興趣的課后思考題,采用討論式教學,師生互動,活躍了學生思維,改變了課堂沉悶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剛開始時學生一般不愿也不敢大膽提問,害怕提問,唯恐提錯問題怕人笑話,這時授課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還要設法保護他們提問的積極性。課堂討論的選題要選那種較能自由發揮的論題,不能選太小、太具體的題口,以免難以發揮、沒有意見可以爭論。討論式教學,不僅包括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雙向交流,還包括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雙向交流。學生之間的討論可以使他們學會既善于積極主動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敢于說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相互啟迪,并能夠綜合吸收種種不同的觀點,共同進步。
4.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
以往的講授式教學,實際上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并不是很高,因此已不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使我們可以將具有豐富的可觀賞性的視頻、課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來,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更能夠生動、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增加學生對于理論的感性認識,讓“刻板”“乏味”抽象化的理論變得生動而形象起來。
5.改變以往的課程評價模式
課程評價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就“語言學概論”課程而言,首先是要理解和掌握有關語言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具有一定的分析、解釋語言現象的能力。傳統的考察學生的閉卷模式雖然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往往會禁錮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誘導學生進入到機械背誦、生硬記憶的誤區中。
三、結語
“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去嘗試和探索。想要改變語言學概論課“難學無用”的現狀,我們要把語言理論與實際語言之間的關系處理好,理論結合實際,從實際語言現象出發去學習,解決“語言學難學”的問題,如果有一天,在學生的心目中,“語言學概論”能夠和文學類的課程一樣,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教學就離成功更近了一步。
參考文獻:
筆者認為,語言學概論教學改革的目標是研究培養和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途徑,探索從理論教學到能力培養的有效轉化模式,這一目標歸根到底還是由課程本身的性質要求決定的。為實現這個目標,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安排、教學方法改革(包括教學模式改革、實踐教學、考核改革等)必須緊緊圍繞能力培養進行研究和探討。
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安排
1.確定教學難點重點,實施分類施教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通過推進學分制、降低必修課比例、加大選修課比例、減少課堂講授時數等,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上述精神為確定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內容提供了有益的指導和思路。
我們應該在充分了解學生所掌握的語言學知識的實際水平和學習情況的基礎上處理教學內容的取舍、輕重、詳略問題,確定教學的重點難點,實現分類施教。一是著重講授難點重點,教學實踐表明,教學重點難點往往是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的知識環節,比如音位理論、義素理論、層次分析法等等。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細致解釋充分發揮,直到學生完全聽懂為止,不必擔心用多課時,也不怕影響教學進度。二是略講部分作提綱式的指導,充分相信學生的自學能力。比如人類語言的起源、語言與文字的關系等內容,學生經過自學是能夠充分掌握的。留下一定的知識內容讓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發現,也是一個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
2.適當拓展教學內容,探索注重能力培養的課程教學內容新體系
當前語言學概論課程的理論體系大都以索緒爾的結構主義學說為基礎,存在著強調“知識性”,忽略“能力性”;重形式、靜態描寫,輕意義、解釋等問題。同時,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各種語言學觀點和思潮的合理之處以及當前語言研究的新成果未能及時引進。應堅持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實現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更加重視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轉變,將現代漢語方言、各語言學觀點和思潮以及當代語言研究的新成果適當補充進教學內容,努力探索培養學生語言素質和分析研究能力的課程教學內容新體系。比如,在講授語法部分時涉及層次分析法和變換分析法。從語法分析方法的嬗變角度看,變換分析法正是突破層次分析法局限的產物。因此,向學生補充這兩種分析法的內在聯系,有利于提高分析語言的能力。可以從層次分析法的先進性與局限性入手進行講述,指出正因其有局限性,才會促使人們尋找到變換分析法這種新的分析方法;對于變換分析法可補充四點內容:(1)“變換”的概念:美國描寫語言學后期代表人物海里斯在其1952出版的《話語分析》里用到了transformation,把transformation定義為“結構不同而等價的序列之間的替換”。(2)變換分析法的基本精神:熙(1986)“變換可以理解為存在于兩種結構不同的句式之間的依存關系。”因此,決不能將變換僅僅看作是兩個具體的句子之間的變換。(3)變換遵循的原則及實例分析。(4)變換分析法的先進性與局限性。通過這些補充內容,學生就會明了在不同的分析方法的優劣所在并懂得了語法分析方法嬗變的內部動力。這些知識無疑對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語言現象和解決語言問題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改革教學模式,推行“六步教學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及創新能力
我們在教學中堅決摒棄傳統的教師“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模式,采用“六步教學法”教學模式,即“教師預先通報教學內容及教學重點難點――學生預習并提出自學難點――教師根據自學難點進行課堂系統講解――學生討論并提問――教師解答總結――布置練習”。在這一教學模式中,根據學生預習提出的自學難點同預先通報的教學重點難點進行比較,教師在上課前即可以確定應該集中精講的重難點,既實現了講授的針對性,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于非教學難點,教師只作提綱式的簡略說明,指出應掌握的內容。這樣,課堂講授時教學內容詳略得當,就能始終保持學生的注意力與學習興趣,還可以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在“學生討論并提問――教師解答總結”環節,學生根據自己預習的知識,能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實現了師生良性互動,最終達到了培養學生分析運用語言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效果。
加大實踐教學力度,探索能力訓練的綜合模式
如何進行技能訓練、有效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是高校中文專業漢語言文學課程至今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傳統的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造成了學生“一學就會、一做就錯”的現象,“一做就錯”既說明實際上還沒有“會”,也表明學生的分析、運用語言的能力仍未得到培養與發展。因此,在語言學概論教學中有必要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切實探索能力訓練的綜合模式。
一、緒論
對外漢語教學是研究語言教學的科學,語言學理論是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語言學概論從對語言本質的認識,即語言觀的角度,給語言教學以宏觀指導,影響到對語言教學的性質、目標、原則和方法的認識,從而成為不同的教學法流派的理論基礎。因此,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必須要有堅實的語言學基礎。在對外漢語本科專業的培養方案中,語言學概論也往往被設置為專業基礎課。據觀察,目前該專業語言學概論課的教學卻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一)課程教學目標沒有結合對外漢語專業實際
語言學概論課程的任務是闡明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和概念,在對外漢語專業開設,應注意聯系漢語教學的實際。而實際教學中,教師卻忽視了對外漢語專業和中文專業的差異,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課程測試等方面沒有做出區分,使用同一套教案進行教學。這必然造成教學沒有針對性,不能滿足對外漢語專業的需求。
(二)課程內容沒有協調好與現代漢語課的關系
《現代漢語》(黃伯榮、廖序東主編)與《語言學概論》(葉蜚聲、徐通鏘著)的教材內容存在一定的重復和交叉,尤其是語音、詞匯、語法幾個章節內容重復較多。如語音部分都講語音單位、語音要素、語音的屬性、元音輔音的發音、音位劃分,而且舉的例子都是漢語普通話的語音材料,這就使教師和學生認為語言學概論的一些章節內容是現代漢語課內容的重復。對于這些內容,有的教師只簡單串講一下,做一個復習,有的教師則干脆省去不講。我們知道,不同課程是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的,現代漢語語音部分以《漢語拼音方案》為基礎,運用語音學的原理,系統講述有關普通話的語音知識,使學生對普通話有完整的了解,從而具有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和使用、推廣普通話的能力。而語言學概論是在介紹語音學知識的基礎上,重點介紹音系學的研究,關注語音在語言系統中的作用,讓學生初步掌握確定一種語言音位的方法,了解區別特征在音系中的作用。所以,兩門課程在研究范圍、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上都存在差別。教師應在備課時注意區分兩門課程的內容,補充不同語言語音或方言語音的例子,避免簡單重復。
(三)教學方法保守,不能激發學生興趣
語言學概論屬于理論語言學,是關于語言的一般規律的理論研究。傳統教學中多采取講授法,教師單方面的講授,甚至照本宣科式的講授,使學生認為語言學很枯燥乏味,從而喪失了學習興趣。另外,教學中列舉的語言事實拘泥于書本,局限于書面語,脫離生活,學生不能學以致用。在我們的調查中,語言學概論課成為大多數學生認為較難的一門課。
這些問題都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迫切需要對面向對外漢語專業的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教學進行改革。目前學術界對語言學概論課改革的研究大多數是從中文專業教育出發,為了適應中學語文教學需求,這一方面的研究比較充分,成果也較多,在此不一一列舉。然而從對外漢語教學角度進行研究的卻比較少。本文根據我們的教學經驗,主要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三個方面加以討論。
二、教學改革
(一)確定教學目標
明確了教學目標,才能很好地實施教學。教學目標要依據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學生類型而有所區別。中文專業語言學概論課的教學目標是,比較全面系統地了解并掌握有關語言學的知識和理論,把對現代漢語知識的認識提高到對人類語言普遍性知識的認識,對母語的認識提高到理性的高度,借以提高理解和運用漢語的能力,為將來從事語言文字工作打下基礎。而對外漢語專業語言學概論課的教學目標應體現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內容和要求,對語言教學有理論指導作用。具體包括:
1.掌握語言結構的特點、語言演變的一般規律,重點掌握漢語的語音、詞匯、語法、文字及語用的基本規則和特點,了解其它語言的相關特點和規則。
2.比較漢語和其它語言的共同點和差異,進行漢外語言對比分析,熟悉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3.能夠運用語言學理論知識解釋漢語中的言語現象,分析外國人使用漢語的言語現象。
(二)改革教學內容
1.更新教學內容
一方面,我們可以及時更換最新教材。語言學概論的教材基本以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的理論框架為基礎。語言學理論迅速發展,各種流派紛紛出現。新的形勢要求課程能夠反映語言學發展的實際。最新修訂版的《語言學綱要》(王洪君、李娟修訂)反映了最新的知識和觀點,主要表現在語義與語用、語言接觸、文字與語言的關系以及語音部分等方面,修正了個別觀點和材料,如關于聲母“r”的發音描述由卷舌濁擦音修正為卷舌近音。另外關于文字的單位及文字的特點及分類劃分也有修改。修訂版教材體現出了最近半個世紀語言學的新進展,尤其是音系學、語義學、語用學發展的新趨勢。
另一方面,我們認為要調整教學內容。首先,要體現語言觀的發展,從立足于語言本體、靜態剖析語言結構到立足于語言的社會功能、動態考察語言外部關系。教學內容加入語言與外部經驗世界的關系、語言與所在社會的關系、語言與使用者的關系。其次,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還要對知識有意識地向外延伸,引進當代語言學界的熱點問題:如類型學、認知語言學、系統功能語言學、轉換生成語言學、計算語言學等學科動態。讓學生在學習中看到語言學作為基礎學科既有其學科魅力和學術價值,同時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是一門領先的科學,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2.有區分有側重地對待交叉內容
現代漢語是個體語言學,研究現代漢語的結構和特點。而語言學概論是普通語言學,研究人類語言在共時結構上的共性,探求人類語言在歷史發展中的共同規律。語言學概論課教師在講述與現代漢語交叉的相關內容時,要以語言系統性為綱領統領各個小節內容。例如語音部分,現代漢語課重點講授現代漢語的語音知識,針對學生母語指出學習普通話的重點難點,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而語言學概論課就應該從宏觀角度介紹語音理論,不能局限于現代漢語,不能把適合現代漢語的術語照搬過來,例如不能采用“聲母”“韻母”。把重點放在音系學研究上,重點講授音素與音位的關系、音位的劃分、音位的聚合、語流音變等。另外在音素的發音講解中,重點講解漢語中一些有標記的語音,如送氣和不送氣的對立、舌尖后輔音的發音、兒化音的發音等。另外還應補充外語和方言中的一些音素的發音實例,讓學生由對普通話語音的了解擴展到對其它語言或方言語音的了解,更深入認識語音的特點和性質,能夠從音系學的角度分析漢語語音特點,了解漢語語音學習的難易點和教學的重點、難點。
再如文字部分,現代漢語課程從漢字的特點、構造、部件及漢字的整理和規范化等方面講解漢字知識。其中筆畫、筆順、現代漢字構造等內容對漢字教學有很大幫助,現代漢語課上我們可以更強調漢字的筆順、結構、字形與讀音的關聯、偏旁與意義的聯系等問題。另外很多漢字圈國家的學習者能夠書寫繁體漢字,所以繁體漢字的識別也應作為教學內容,學生應該具有識別繁體字的能力。而語言學概論課則闡述文字的起源、發展、類型與改革問題,重點討論漢字與漢語的關系。這樣兩門課程的知識就可以相互補充,各有側重,不會重復。
(三)創新教學方法
根據我們多年來的教學觀察和調查,不論是中文還是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對語言學概論課都抱有畏難情緒,沒有很大的學習興趣,覺得理論性強、內容枯燥、脫離實際生活。面對這一普遍現象,很多教師也都在積極探索教學方法改革的模式和途徑。王健(2005)提出教學模式應以學生為中心,在授課方式、授課內容、課后輔導幾個環節作出了新的嘗試。洪水英(2006)從降低課程教學難度出發,提出了把握課程特點、重視知識的理解與體驗、重視語言體驗與多媒體化三個方面的教學建議。羅耀華、柳春燕(2008)談了創新教學的嘗試,提出了啟發式、點撥式、研討式教學法。這些研究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但都沒有提及對外漢語專業的語言學概論課的教學,沒有注重對外漢語人才培養的要求。根據教學實踐,為了突出對外漢語專業的培養目標,我們提出以下幾點教學建議:
1.精講多練
對外漢語專業的語言學概論課要善于啟發學生主動思考、自主學習,善于分析和總結知識。如語言學流派部分,可以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或根據教師給出的參考資料進行自學。每一種教學法理論都有一定的語言學理論作基礎,通過對語言學流派觀點的分析,了解教學法理論的語言學背景。在以后的教學中,真正掌握某種教學法的實質,正確運用各種教學法。再如講授“句法分析”部分時,教師可以先講授分析句子的幾種方法,再給出大量例句,讓學生選擇恰當的方法進行句子分析,點撥學生總結出各種句子分析法適用的情形,然后舉出一些留學生的偏誤句子,讓學生運用學到的句子分析法分析偏誤,并進行改正。學生能夠把分析句子的方法運用到解決專業實際問題上來,對語言學的興趣自然就提上來了。
轉貼于
2.互動學習
語言學概論課理論性比較強,如果教師照本宣科,填鴨式的教學必然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比如講到“語言的功能”時,可以把學生分成小組,讓小組根據生活中的現象觀察語言功能的表現,討論語言的信息傳遞功能、人際互動功能、思維功能,能夠對語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也使得理論觀點更加生動具體。另外在講到“語言與思維的關系”時,學生可以結合外國留學生漢語習得發展過程和特點來討論語言習得與思維發展的關系,結合留學生的交際失誤討論思維方式的特殊性。
在課堂上下,多組織學生針對問題進行研討,為傳統的課程內容傳授開拓了很大的空間。這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有深入全面的專業知識,了解第二語言教學的內容,也要求具有較強的活動組織能力。
3.實踐調查
根據相應章節的內容,我們設計了多種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如方言語音調查、外國人漢語語音偏誤調查及描寫、書面語規范化調查等。學生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寫出實踐報告。通過語言實踐,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訓練了學生的專業能力,為其以后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奠定了良好基礎。
當代社會用語出現了巨大變化,各種新的語言現象精彩紛呈。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對語言生活的影響都有明顯表現。組織學生觀察生活中的語言,研究身邊的語言使用情況,對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能力有非常好的幫助。如學生對學校周邊商店店名、市內理發店名、樓盤名稱、街道名稱、網絡流行語的特點及規律進行了分析,探討了語言現象背后的社會及文化因素。這些調查報告為他們的畢業論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也引導學生思考及解決語言問題,引導學生將所學的語言知識應用于實踐并獲得滿足感,進而產生對語言學的學習興趣,也為以后從事語言研究做了一點的準備。
三、結語
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科性質決定了學生要具備綜合全面的專業素質和知識,這使得對外漢語專業的課程與相關專業的課程存在密切聯系,但又具有專業特色。通過本文的探討,我們希望引起對對外漢語本科基礎課程教學的重視,不斷完善教學內容,探索創新教學的方法,為培養更多的對外漢語人才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呂必松.語言教育與對外漢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
版社,2005.
[2]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科初探[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5.
[3]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2.
[4]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王洪君,李娟修訂)[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5]曾毅平.“語言學概論”課程建設的若干問題[J].語言教學與研
究,2001,(1).
[6]彭澤潤,陳長旭,吳葵.“語言學概論”和“現代漢語”課程教
學協調改革研究[J].云夢學刊,2007,(4).
[7]王健.“語言學概論”課程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J].常熟理工學
院學報,2005,(5).
[8]洪水英.語言學概論教學法探析[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6,
一、緒論
對外漢語教學是研究語言教學的科學,語言學理論是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語言學概論從對語言本質的認識,即語言觀的角度,給語言教學以宏觀指導,影響到對語言教學的性質、目標、原則和方法的認識,從而成為不同的教學法流派的理論基礎。因此,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必須要有堅實的語言學基礎。在對外漢語本科專業的培養方案中,語言學概論也往往被設置為專業基礎課。據觀察,目前該專業語言學概論課的教學卻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一)課程教學目標沒有結合對外漢語專業實際
語言學概論課程的任務是闡明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和概念,在對外漢語專業開設,應注意聯系漢語教學的實際。而實際教學中,教師卻忽視了對外漢語專業和中文專業的差異,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課程測試等方面沒有做出區分,使用同一套教案進行教學。這必然造成教學沒有針對性,不能滿足對外漢語專業的需求。
(二)課程內容沒有協調好與現代漢語課的關系
《現代漢語》(黃伯榮、廖序東主編)與《語言學概論》(葉蜚聲、徐通鏘著)的教材內容存在一定的重復和交叉,尤其是語音、詞匯、語法幾個章節內容重復較多。如語音部分都講語音單位、語音要素、語音的屬性、元音輔音的發音、音位劃分,而且舉的例子都是漢語普通話的語音材料,這就使教師和學生認為語言學概論的一些章節內容是現代漢語課內容的重復。對于這些內容,有的教師只簡單串講一下,做一個復習,有的教師則干脆省去不講。我們知道,不同課程是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的,現代漢語語音部分以《漢語拼音方案》為基礎,運用語音學的原理,系統講述有關普通話的語音知識,使學生對普通話有完整的了解,從而具有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和使用、推廣普通話的能力。而語言學概論是在介紹語音學知識的基礎上,重點介紹音系學的研究,關注語音在語言系統中的作用,讓學生初步掌握確定一種語言音位的方法,了解區別特征在音系中的作用。所以,兩門課程在研究范圍、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上都存在差別。教師應在備課時注意區分兩門課程的內容,補充不同語言語音或方言語音的例子,避免簡單重復。
(三)教學方法保守,不能激發學生興趣
語言學概論屬于理論語言學,是關于語言的一般規律的理論研究。傳統教學中多采取講授法,教師單方面的講授,甚至照本宣科式的講授,使學生認為語言學很枯燥乏味,從而喪失了學習興趣。另外,教學中列舉的語言事實拘泥于書本,局限于書面語,脫離生活,學生不能學以致用。在我們的調查中,語言學概論課成為大多數學生認為較難的一門課。
這些問題都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迫切需要對面向對外漢語專業的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教學進行改革。目前學術界對語言學概論課改革的研究大多數是從中文專業教育出發,為了適應中學語文教學需求,這一方面的研究比較充分,成果也較多,在此不一一列舉。然而從對外漢語教學角度進行研究的卻比較少。本文根據我們的教學經驗,主要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三個方面加以討論。
二、教學改革
(一)確定教學目標
明確了教學目標,才能很好地實施教學。教學目標要依據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學生類型而有所區別。中文專業語言學概論課的教學目標是,比較全面系統地了解并掌握有關語言學的知識和理論,把對現代漢語知識的認識提高到對人類語言普遍性知識的認識,對母語的認識提高到理性的高度,借以提高理解和運用漢語的能力,為將來從事語言文字工作打下基礎。而對外漢語專業語言學概論課的教學目標應體現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內容和要求,對語言教學有理論指導作用。具體包括:
1.掌握語言結構的特點、語言演變的一般規律,重點掌握漢語的語音、詞匯、語法、文字及語用的基本規則和特點,了解其它語言的相關特點和規則。
2.比較漢語和其它語言的共同點和差異,進行漢外語言對比分析,熟悉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3.能夠運用語言學理論知識解釋漢語中的言語現象,分析外國人使用漢語的言語現象。
(二)改革教學內容
1.更新教學內容
一方面,我們可以及時更換最新教材。語言學概論的教材基本以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的理論框架為基礎。語言學理論迅速發展,各種流派紛紛出現。新的形勢要求課程能夠反映語言學發展的實際。最新修訂版的《語言學綱要》(王洪君、李娟修訂)反映了最新的知識和觀點,主要表現在語義與語用、語言接觸、文字與語言的關系以及語音部分等方面,修正了個別觀點和材料,如關于聲母“r”的發音描述由卷舌濁擦音修正為卷舌近音。另外關于文字的單位及文字的特點及分類劃分也有修改。修訂版教材體現出了最近半個世紀語言學的新進展,尤其是音系學、語義學、語用學發展的新趨勢。
另一方面,我們認為要調整教學內容。首先,要體現語言觀的發展,從立足于語言本體、靜態剖析語言結構到立足于語言的社會功能、動態考察語言外部關系。教學內容加入語言與外部經驗世界的關系、語言與所在社會的關系、語言與使用者的關系。其次,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還要對知識有意識地向外延伸,引進當代語言學界的熱點問題:如類型學、認知語言學、系統功能語言學、轉換生成語言學、計算語言學等學科動態。讓學生在學習中看到語言學作為基礎學科既有其學科魅力和學術價值,同時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是一門領先的科學,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2.有區分有側重地對待交叉內容
現代漢語是個體語言學,研究現代漢語的結構和特點。而語言學概論是普通語言學,研究人類語言在共時結構上的共性,探求人類語言在歷史發展中的共同規律。語言學概論課教師在講述與現代漢語交叉的相關內容時,要以語言系統性為綱領統領各個小節內容。例如語音部分,現代漢語課重點講授現代漢語的語音知識,針對學生母語指出學習普通話的重點難點,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而語言學概論課就應該從宏觀角度介紹語音理論,不能局限于現代漢語,不能把適合現代漢語的術語照搬過來,例如不能采用“聲母”“韻母”。把重點放在音系學研究上,重點講授音素與音位的關系、音位的劃分、音位的聚合、語流音變等。另外在音素的發音講解中,重點講解漢語中一些有標記的語音,如送氣和不送氣的對立、舌尖后輔音的發音、兒化音的發音等。另外還應補充外語和方言中的一些音素的發音實例,讓學生由對普通話語音的了解擴展到對其它語言或方言語音的了解,更深入認識語音的特點和性質,能夠從音系學的角度分析漢語語音特點,了解漢語語音學習的難易點和教學的重點、難點。 "
再如文字部分,現代漢語課程從漢字的特點、構造、部件及漢字的整理和規范化等方面講解漢字知識。其中筆畫、筆順、現代漢字構造等內容對漢字教學有很大幫助,現代漢語課上我們可以更強調漢字的筆順、結構、字形與讀音的關聯、偏旁與意義的聯系等問題。另外很多漢字圈國家的學習者能夠書寫繁體漢字,所以繁體漢字的識別也應作為教學內容,學生應該具有識別繁體字的能力。而語言學概論課則闡述文字的起源、發展、類型與改革問題,重點討論漢字與漢語的關系。這樣兩門課程的知識就可以相互補充,各有側重,不會重復。
(三)創新教學方法
根據我們多年來的教學觀察和調查,不論是中文還是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對語言學概論課都抱有畏難情緒,沒有很大的學習興趣,覺得理論性強、內容枯燥、脫離實際生活。面對這一普遍現象,很多教師也都在積極探索教學方法改革的模式和途徑。王健(2005)提出教學模式應以學生為中心,在授課方式、授課內容、課后輔導幾個環節作出了新的嘗試。洪水英(2006)從降低課程教學難度出發,提出了把握課程特點、重視知識的理解與體驗、重視語言體驗與多媒體化三個方面的教學建議。羅耀華、柳春燕(2008)談了創新教學的嘗試,提出了啟發式、點撥式、研討式教學法。這些研究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但都沒有提及對外漢語專業的語言學概論課的教學,沒有注重對外漢語人才培養的要求。根據教學實踐,為了突出對外漢語專業的培養目標,我們提出以下幾點教學建議:
1.精講多練
對外漢語專業的語言學概論課要善于啟發學生主動思考、自主學習,善于分析和總結知識。如語言學流派部分,可以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或根據教師給出的參考資料進行自學。每一種教學法理論都有一定的語言學理論作基礎,通過對語言學流派觀點的分析,了解教學法理論的語言學背景。在以后的教學中,真正掌握某種教學法的實質,正確運用各種教學法。再如講授“句法分析”部分時,教師可以先講授分析句子的幾種方法,再給出大量例句,讓學生選擇恰當的方法進行句子分析,點撥學生總結出各種句子分析法適用的情形,然后舉出一些留學生的偏誤句子,讓學生運用學到的句子分析法分析偏誤,并進行改正。學生能夠把分析句子的方法運用到解決專業實際問題上來,對語言學的興趣自然就提上來了。
2.互動學習
語言學概論課理論性比較強,如果教師照本宣科,填鴨式的教學必然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比如講到“語言的功能”時,可以把學生分成小組,讓小組根據生活中的現象觀察語言功能的表現,討論語言的信息傳遞功能、人際互動功能、思維功能,能夠對語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也使得理論觀點更加生動具體。另外在講到“語言與思維的關系”時,學生可以結合外國留學生漢語習得發展過程和特點來討論語言習得與思維發展的關系,結合留學生的交際失誤討論思維方式的特殊性。
在課堂上下,多組織學生針對問題進行研討,為傳統的課程內容傳授開拓了很大的空間。這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有深入全面的專業知識,了解第二語言教學的內容,也要求具有較強的活動組織能力。
3.實踐調查
根據相應章節的內容,我們設計了多種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如方言語音調查、外國人漢語語音偏誤調查及描寫、書面語規范化調查等。學生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寫出實踐報告。通過語言實踐,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訓練了學生的專業能力,為其以后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奠定了良好基礎。
當代社會用語出現了巨大變化,各種新的語言現象精彩紛呈。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對語言生活的影響都有明顯表現。組織學生觀察生活中的語言,研究身邊的語言使用情況,對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能力有非常好的幫助。如學生對學校周邊商店店名、市內理發店名、樓盤名稱、街道名稱、網絡流行語的特點及規律進行了分析,探討了語言現象背后的社會及文化因素。這些調查報告為他們的畢業論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也引導學生思考及解決語言問題,引導學生將所學的語言知識應用于實踐并獲得滿足感,進而產生對語言學的學習興趣,也為以后從事語言研究做了一點的準備。
三、結語
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科性質決定了學生要具備綜合全面的專業素質和知識,這使得對外漢語專業的課程與相關專業的課程存在密切聯系,但又具有專業特色。通過本文的探討,我們希望引起對對外漢語本科基礎課程教學的重視,不斷完善教學內容,探索創新教學的方法,為培養更多的對外漢語人才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呂必松.語言教育與對外漢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
版社,2005.
[2]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科初探[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5.
[3]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2.
[4]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王洪君,李娟修訂)[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5]曾毅平.“語言學概論”課程建設的若干問題[J].語言教學與研
究,2001,(1).
[6]彭澤潤,陳長旭,吳葵.“語言學概論”和“現代漢語”課程教
學協調改革研究[J].云夢學刊,2007,(4).
[7]王健.“語言學概論”課程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J].常熟理工學
院學報,2005,(5).
[8]洪水英.語言學概論教學法探析[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6,
一、中文專業《語言學概論》課程雙語教學的現狀
按照國際標準,雙語教學指的是采用了外語原版教材并且外語授課課時達到該課程課時的50%以上的教學方式。雙語教學的基本內容就是將母語以外的另一種語言直接應用于語言學科以外的其他學科的教學,使第二語言的學習和各學科知識的獲得同步。在雙語教學中,學科知識的獲得是主要目的,同時也是給學習者創造學習和使用第二語言的空間,使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能夠盡可能多地使用需要他們掌握的第二語言,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同時使用母語和第二語言進行思維,能夠在這兩種語言之間根據交際對象和工作環境的需要進行切換,使他們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樹立跨文化意識。但據我們調查得知,河南省高校中文相關專業的《語言學概論》課程雙語教學的很少,且也不完全是英語授課時數占總課時的50%以上;也就是說,雙語教學對教師的外語口語能力提出了極大的挑戰,對許多高校教師來說,用流利純正的外語授課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非英語專業的教師,他們的英語筆試成績普遍很好,但聽說能力沒有跟上,大都停留在“啞巴英語”水平上。中文專業的學生在高中時讀的文科,英語學的很好。他們也認為雙語教學能使自己在學習專業的同時,提高英語水平,提高英語在本專業的應用能力。我們通過對我院中文系2004級漢語言文學專業《語言學概論》課程嘗試雙語教學時發現,原本抽象難懂的語言理論,課堂上兼用英語授課,除了部分聽說水平好的學生聽課沒有困難外,大部分學生感到相當吃力,自然教學效果不甚理想。目前,在全國所有的本科高校中,為了應對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幾乎都在大力提倡雙語教學,但大多是盲目的,或者說是簡單地照般西方的教育,沒有根據我國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合實際的能夠提高教學質量的管理模式,不能有效地調動有條件進行雙語教學教師的積極性和開拓創新精神。
二、對加強《語言學概論》課程雙語教學的幾點思考
1.學校管理部門科學管理,積極扶持,提高雙語教學質量。雙語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可以說我國高等學校開展雙語教學的歷史很短,仍處于摸索階段。這就要求管理層積極探索進行科學管理,提高雙語教學教師的積極性。雙語教學要求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有些高校要求雙語教師必須持有英語六級證書或有一年以上的出國經歷,這種要求本身無可非議,但問題是通過英語六級就能用英語講授非英語專業的專業課程嗎?我國高等院校外語系教師有出國經歷的也是少數,可他們中絕大部分仍然能上好自己的專業課。我們認為解決教師外語口語表達問題的方法是利用外教資源,請外籍教師對雙語教師進行培訓,幫助他們提高口語表達能力,逐步達到能熟練用外語授課。就《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教材而言,英語專業的學生使用北京大學胡壯麟等先生主編的英文版《語言學教程》就有困難,如果要求中文專業學生使用外語原版語言學教材就不符合我國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質量監控工作是維護正常教學秩序,了解教學效果,推動教學改革的有力手段,因此,學校管理部門應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多方面加強管理,以期提高雙語課程的教學質量,讓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專業知識得到同步提高。有的高校以文件形式規范雙語教學模式,讓任課教師根據自己的外語水平、教學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這樣就不僅解決了一刀切帶來的問題,也提高了雙語教師的積極性。高校管理部門要建立和完善多層次雙語教學管理模式,能在宏觀上把握雙語教學的本質和目的,微觀上指導雙語教師的教學實踐。
2.教師積極開展雙語教學研究,靈活使用教學方法,采取多樣化的雙語教學和考核方式。合格的雙語教學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很強的英語授課能力。目前我國雙語教學的教師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英語口語不好,發音不準。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主動尋求本校外教的幫助,加強英語聽說訓練,盡快提高自己的英語聽說水平,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課堂上,針對語言學課程抽象難懂的特點,合理使用中英文授課比例,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在下次上新課前,要用簡單的英語復述上一次所講的內容,幫助學生對上一次所學內容進行理解和梳理。教師要深入研究如何使用教材,以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目前,英文版的《語言學概論》教材難度較大,教師可以自編簡易英文教材,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將專業術語采用中英文對照形式制成課件,盡可能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作用,使學生能夠真正愿意接受雙語教學,最終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有些特別難懂的章節,比如“語言的機制”,不妨全部用漢語講解,讓學生課后結合中英文教材慢慢消化。對學生的考核,除了期末英語試題占一定比例外,平時在課堂上師生互動,通過英語提問,小組討論,鼓勵學生用英語就有關問題進行簡短演說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檢測。
3.學生提高對雙語教學的認識,積極主動參與,轉變學習方法和手段。高校實行雙語教學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重大舉措,能夠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素質,為學生將來參加國際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可是我國中小學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是以應試為最終目的,這就造成了大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較強,聽說沒有跟上的局面。高校對有關專業課程實施雙語教學,學生既感到新奇,又難以適應,尤其是農村的學生。因此,中文各專業的部分學生對雙語教學的必要性產生了懷疑。在大力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的今天,大學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推行雙語教學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大勢所趨。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在未來的國際競爭和交流中有更強的實力。課前,學生要預習英文教材,識記一些有關語言學術語的英文名稱;課堂上,學生要排除畏難情緒,滿腔熱情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配合教師的雙語教學,培養自己課堂上用英語對語言學知識進行思維的習慣;課后,嘗試對學過的章節進行英語小結。學生也可在課余時間用英語就語言學問題展開討論。通過以上方法和手段,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和專業英語寫作水平都將會有很大的提高。
【選項】
A.5-6歲
B.7-8歲
C.9-10歲
D.12-13歲
【答案】D
【解析】人的大腦語言功能的臨界期現在一般認為最遲大約是12-13歲。
【考點】語言與科學技術——生命科學和人的語言能力——大腦的語言功能受臨界期限制
【題干】下列關于“威爾尼克失語癥”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選項】
A.發音仍然比較準確
B.構成不完整的句子
C.仍然能聽懂別人的話
D.詞語之間沒有聯系
【答案】C
【解析】威爾尼克取受損的患者能夠說出一些詞語,發音也很準確,但是詞語之間在意義上沒有聯系,構成不了完整的句子,而且患者也聽不懂別人說的話。
【考點】語言與科學技術——生命科學和人的語言能力——人腦語言能力的研究成果
21.【題干】下面各項中屬于詞的有( )。
【選項】
A.吃敗仗
B.轉基因
C.幼兒園
D.小女兒
E.玩游戲
【答案】BCD
【解析】詞是最小的、有意義的、能夠獨立使用的語言單位。A屬于“語”,長度相當于語法上的詞組或句子,但意義和用法相對凝固的語言片段。E屬于“短語”。
【考點】語匯——語匯概說——什么是語匯
22.【題干】下面各對詞語中,能表現在同一語法位置上的有( )。
【選項】
A.小孩-蘋果
B.大-小
C.紅-紅色
D.寫-在
E.好-衣服
【答案】ABD
【解析】能表現在同一個語法位置上詞,他們是屬于聚合關系,聚合關系得到的是詞類。A是名詞,B是形容詞,D是動詞。
【考點】語法——組合規則和聚合規則——詞的聚合:詞類
23.【題干】“老劉有三個孩子”的蘊含義可能有( )。
【選項】
A.老劉沒有孩子
B.老劉只有三個孩子
C.老劉有不止三個孩子
D.老劉有孩子
E.老劉沒有三個孩子
【答案】BCD
【解析】蘊含義指說出的話中包含著其中某個詞語的上位義或整體義,分為兩種“衍推義”和“隱含義”。D為衍推義,BC為隱含義。
【考點】語用——會話準則和會話含義——蘊含義和預設義
24.【題干】醫生安慰重病人說:“沒什么大問題,好好回家休養”明顯違反了( )。
【選項】
A.贊譽準則
B.慷慨準則
C.相關準則
D.一致準則
E.質量準則
【答案】CE
【解析】為了避免患者受到損害,遵守禮貌原則,醫生被迫違反了合作原則中相關原則和質量準則。
【考點】語用——會話準則和會話含義——違反會話準則產生的會話含義
25.【題干】下面各項屬漢字字體演變不同階段的有( )。
【選項】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隸書
E.繁體
【答案】ABCD
【解析】漢字大致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這幾個不同字體的演變。
【考點】文字——漢字和漢字改革——漢字的演變
26.【題干】反義詞
【答案】反義詞指的是具有相反相對意義關系的一組詞語,單獨的一個詞語無所謂反義詞。
【考點】語義——詞語的意義——詞義的聚合關系
27.【題干】外來詞
【答案】外來詞也叫借詞,即一種語言從外族語言中翻譯或借用的詞語。
【考點】語匯——詞語的分類——詞的分類
28.【題干】言內語境
【答案】言內語境指與話語內部的語言要素相關的語境。
【考點】語用——語境和語句的意義——語境和語句意義
29.【題干】他源文字
【答案】他源文字指借用其他文字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文字。
【考點】文字——文字的演變——文字發展的規律
30.【題干】找出下面這句話的單純詞和合成詞。
姑媽蹣跚著走了過來。
【答案】單純詞:蹣跚、著、走、了。
合成詞:姑媽、過來。
【考點】語匯——詞語的構造——詞的構造形式
31.【題干】以漢語為例,說明孤立語的主要特點。
【答案】漢語作為孤立語的主要特點有:
1、不通過謂詞詞形變化表“時、體、態”,而是有豐富的表時態的助詞(著、了、過等)、表語氣的助詞(的、呢、嗎)等。
2、沒有通過名詞詞形變化表“性、數、格”,而特別突出語序和虛詞的作用。
3、各種實詞(名、動、形等)都沒有詞尾標記,詞類和句法成分不存在一 一對應關系。
【考點】語言和語言學——認識人類的語言——語言的性質和類型
32.【題干】簡要說明多義詞與同音詞的差別。
【答案】現時意義有聯系的是多義詞,現時意義沒有聯系的是同音詞。如“花錢”中“花”表示“耗費”,“花費”中“花”表示“可供觀賞的植物”,意義之間沒有任何聯系,它們為同音詞。“濃茶”中“濃”表示“含某種成分多”,“興趣濃”中“濃”表示“程度深”,意義之間有聯系,它們為多義詞。
【考點】語匯——詞語的分類——同音詞和同形詞
33.【題干】簡要說明語言演變的不平衡性。
【答案】1、語言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與社會變化發展的聯系是各不相同的。
語匯的新陳代謝最快,其次是語音,語音系統相對來說是比較穩定的。語法是語言成分的組織規則,每項語法規則都支配著整個類型的語言成分,新詞語的產生和舊詞語的消失一般不會立即引起語法規則的改變。
2、不平衡性還體現在統一語言現象的發展速度、發展方向在不同的地域的不一致:可能在有的地區變,在有的地區不變;或者有的地區這樣變,有的地區那樣變。比如漢語可能式動補結構,普通話說“打不過他”,南方方言則說“打他不過”。
【考點】語言的發展和演變——語言的產生和發展——語言的發展
34.【題干】什么是句法手段?說明下面三個例子各是通過什么句法手段表現不同的語法意義。
我的老師——我和老師
洗衣服——洗干凈
客人來了——來客人了
【答案】句法手段指通過結構的變化來表現語法意義的形式,包括虛詞、語類選擇、語序、句調。
1、“我的老師”和“我和老師”是通過虛詞來表現不同語法意義。虛詞是通過使用虛詞來表示一定語法意義的形式。虛詞不同,語法意義不同,虛詞“的”表示領屬關系,“和”表示并列關系。
2、“洗衣服”和“洗干凈”是通過語類選擇來表現不同語法意義。語類選擇是通過選擇句法結構中可以組合的詞類或詞組的類來表示一定語法意義的形式。“洗衣服”是動賓結構,“洗干凈”是動補結構。
3、“客人來了”和“來客人了”是通過語序來表現不同語法意義。語序是通過句法結構中詞的位置順序來表示一定語法意義的形式。漢語常用詞語的順序表示語法關系。“客人來了”是主謂關系,“來客人了”是動賓關系。
【考點】語法——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語法形式的主要手段
35.【題干】從下列材料中分析漢語普通話兒化韻的作用。
頭-頭兒(領導) 眼-眼兒(小孔) 一點(一點鐘)-一點兒
畫-畫兒 蓋-蓋兒 活-活兒
米粒-米粒兒 門縫-門縫兒 小魚-小魚兒
【答案】兒化韻作用主要有:區別詞義、區別詞類、表細小及可愛的感情 色彩。
1、第一組體現了兒化韻可以區別詞義的作用。“頭-頭兒(領導)、眼-眼兒(小孔)、一點(一點鐘)-一點兒”中只改變了詞的意義,并沒有改變詞類。
“語言學概論”課程是高等學校漢語言文學、對外漢語、外國語言文學等專業的一門基礎理論課程。國內外目前使用的“語言學概論”教材比較多,然而一部“語言學概論”教材應該包含什么內容,采用什么樣的知識體系比較合適,教材的配套教學材料如何編寫等一系列基本問題一直沒有引起學者和授課老師的注意。本文以國內外經典“語言學概論”教材為例,就這些問題談談“語言學概論”教材的編寫要點。
本文涉及的國內外經典概論教材主要有:葉蜚聲和徐通鏘主編的《語言學綱要》新版(第四版)和舊版(第一、二、三版)、(英)雷德福等著《語言學教程》、(英)羅賓斯著《普通語言學導論》第四版和(美)弗羅姆金等著《語言導論》第七版。①
一、教材的內容涵蓋
作為理論語言學的入門課程,“語言學概論”教材應該寫入什么內容,這是我們首先應該關注的。
從目前國內外比較通用的教材來看,概論教材基本上都包含了以下內容: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和分支學科的介紹、語言學史、語言的性質和功能、語言的本體研究(包括語音、語法、詞匯等)、語言與文字、語言的發展等。
然而,我們也看到,在一些我們所熟悉的語言學領域和學科分支中,很多教材并沒有將其納入。比如語義學一般都認為是語言學的一個基本研究領域,不少學者將語義、語音和語法并稱為語言的三大要素。然而不少經典教材如舊版《綱要》和雷版《教程》都沒有具體介紹語義學。再如語用學,要不要納入概論教材,這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新版《綱要》第五章直接將舊版標題“詞義”改為“語義和語用”。而羅版《導論》和弗版《導論》都未涉及語用學的內容。即使是上述基本內容,不同的教材也有所偏重,比如羅版《導論》就全面綜述了現代西方語言學不同流派的理論基礎,旁征博引地闡述了各學派之間的歷史源流和承繼發展關系。可見羅版《導論》更偏重語言學史和語言學流派。
此外,語言學研究領域的一些新成果要不要編入教材,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新版《綱要》在第二章“語言是符號系統”中加入了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成果,第九章增加了語法化研究的新成果。羅版《導論》也已經是第四版,比起舊版來內容也是大大豐富和深入了。②尤其是弗版《導論》已經出到了第七版。雷版《教程》只有三個部分:語音、詞匯和句法,而每一個部分都分專節討論發展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神經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成果。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概論教材編寫由于其導論的性質,一般是無法做到大而全的,也無需大而全,有所側重也無妨。這跟編著者自身的學術素養和專長有關,也正體現概論教材內容的豐富和獨特性。但應當注意的是,我們在使用教材的時候,要注意在課程設置上與后續課程形成互補,比如缺少語義學的內容,可在后續課程中增加專業選修課語義學來彌補。另外,編寫教材還要注意不斷修訂,把語言學領域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納入到教材中來。
二、教材的框架體系問題
關于教材的知識體系和結構框架的處理,基本有兩條路線:一是全書基本采用一個學派的理論貫穿全書;二是兼收并蓄。這兩種編寫方法各有所長。前者的好處是全書結構完整,便于學習者深入全面掌握某一學派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然后由此及彼,通過后續課程了解其他。而后者的好處是便于學生掌握語言學各領域和分支學科的全面知識,對于感興趣的領域也可以通過后續課程進一步深化學習。
前者的典型代表是舊版《綱要》和雷版《教程》。舊版《綱要》基本采用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用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這兩條主線貫穿全書,線索分明。比較而言,新版《綱要》雖然保留了這兩條主線,但由于增加了語用和語義部分,完全無法用組合和聚合關系來統攝,主線已經不那么分明了,這與結構主義對語義和語用的忽視是有關聯的。雷版《教程》全書把轉換生成語法學派的理論和方法作為主線貫穿到語音、詞匯和語法這三個部分的敘述中去,簡直可以看作是轉換生成語法的入門書。值得一提的是徐通鏘先生《基礎語言學教程》,也是將其“字本位”理論貫穿全書,但是作者自己也說,“字本位”理論并不是比較成熟的、學界公認的研究成果,其實并不適合作通用的教材使用。③
后者的典型代表是羅版《導論》。該書系統闡述了語言學領域內各部門和流派的基礎理論,兼收并蓄,綜合融通。“作者在介紹語言學理論方法的同時,注意指導讀者進一步開拓深入研究語言科學的門徑”。④
總的來講,國內的語言學概論教材采用結構主義語言學作為主線的教材偏多,但是普遍的問題做不到比較恰到好處的貫通,主線顯得不清晰。有些教材雖然也想做到兼收并蓄,但是限于學識和素養,很難做到客觀公允。所以,我們認為教材的編寫者無論采用哪種框架體系,做到恰到好處、融會貫通即可,要避免把學界爭議較大的“一家之言”編入教材。
三、教材的插圖、附錄與參考文獻
教材插圖具有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以圖代文傳遞信息,能啟迪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習興趣。比如講授發音原理,需要熟知發音器官,如果有一幅直觀的發音器官示意圖的話,學習起來就方便得多了。然而,我們發現語言學教材的插圖一般都比較少。以新版《綱要》為例,全書共26幅插圖;雷版《教程》的45幅插圖,另有3幅地圖和32個表格。插圖最為豐富的是弗版《導論》⑤,全書幾乎每翻一兩頁就會有一幅插圖,尤其是該書配有大量的具有故事性的卡通漫畫。例如該書為說明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的不同,在教材中配了一副卡通漫畫。這幅漫畫化用了電影《人猿泰山》中泰山和簡初次見面的故事。泰山發現簡在樹枝上,于是蕩著藤蔓去見她,心中盤算著如何打招呼:“你好,我叫泰山,我相信你就是簡吧?”“請允許我自我介紹一下,我叫泰山,叢林之王,你呢?”“你一定是簡吧,我是泰山,很榮幸認識你。”然而,當他來到簡的面前時只說出了這樣的句子:“我,泰山!你,簡!”⑥教材以此為例,生動地說明語言知識和我們對這一知識的運用是有區別的,使得枯燥的“語言學概論”教材變得生動有趣。
教材的附錄和參考文獻也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好的補充和索引的作用。而國內的教材往往不太重視這些,如新舊版《綱要》既無附錄,又無參考文獻。國外的概論教材大多在每一章末尾附有進一步閱讀的文獻資料,如羅版《導論》導論僅第一章就列有參考文獻64篇。雷版《教程》還附錄了本書中出現的重要術語的索引,弗版《導論》不僅有索引,還附加了一個小型的語言學詞典。附加語言學詞典的好處在于,在教材的編寫中我們可以不用板著臉給每一個術語都下一個科學嚴謹的定義,否則容易增加語言學的枯燥度。學生通過學習理解這個定義即可,科學的定義附錄在后,供學生查檢。
所以,我們建議編寫概論教材的時候,不妨借鑒國外這些教材的方法,增加豐富有趣的插圖和供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參考文獻,最好在教材的末尾配上基本的語言學術語的科學解釋。
四、教材的配套練習題
從廣義上看,配套練習題也該納入教材編寫的范疇。概論教材一般都配有相應的練習題,但總體上講比較死板,偏向于編寫知識類的習題,簡單重復教材的教學要點,偏重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而非理解和操作。舊版《綱要》有相應的學習指導書,對每一章的重點難點有比較細致的解說和學習指導,每一章都配有一定數量的練習題,相對而言做得已經不錯了。即使如此,該書編寫的習題基本上也是以記憶和理解為主,實踐操作類的習題偏少。題型也以填空、選擇、判斷和簡答類為主。雖然也有少量的分析題,但偏容易。以語音部分為例,舊版《綱要》的分析題編寫了三個:(1)指出下列音素的發音特點;(2)根據描寫指出音素;(3)指出漢語普通話中下列音位的區別特征。顯然這三個分析題仍偏重于知識性的考查,操作性不強。而語言學作為一門操作性比較強的學科,這種習題顯然是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的。
比較起來,新版《綱要》的學習指導書在這一點上比起舊版有了進步。同樣語音部分的練習題,明顯增加了操作性和綜合運用能力的考查。比如歸納音位,傳統的命題方法就是用“舉例說明歸納音位的原則”這一類的題目來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即使有操作性的題目往往也是以漢語音位系統為例。其實,對陌生語言的音位系統歸納,更能反映學生的真實學習水平,突出這門課的性質。如新版《綱要》學習指導書第三章練習題第二大題第九題,先是列舉芬蘭語一些單詞的語音形式及相應意義,然后要求學生回答:(1)每個音素的分布情況;(2)[s]和[z]是否可能歸納為一個音位;(3)[t]和[d]之間屬于什么關系。這種題目操作性很強,如果沒有真正理解掌握音位原理,根本無法入手。這個題目,編者特別注明編選自霍凱特《現代語言學教程》。可見,新版《綱要》在編寫習題時,借鑒了國外教材的優點。再以弗版《導論》為例,該書語音部分,每一節都設計了練習題,僅音位原理部分的練習題就有15道,題量明顯比國內教材要大,題型基本都是操作性的,沒有填空、選擇、判斷、問答之類的題目。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國內外概論習題編寫在理念上存在差異。國外的練習題更強調實踐性,國內偏重于知識記憶。我們建議國內概論教材的編寫者都要在編寫習題時,增加操作性強的題目,減少知識記憶類型的題目。
綜上所述,我認為“語言學概論”教材的編寫,在內容涵蓋上沒有必要做大而全,只要有嚴謹的課程設置體系即可彌補教材的不足。另外,在教材的編寫中要注意不斷地更新教材的內容,將學科前沿中公認的最新成果不斷補充到教材中來。對于教材的框架體系問題,無論是運用某一具有影響力的學派的理論體系一以貫之,還是融合各學派的理論,兼收并蓄構建理論框架都無可厚非。只要做到體系嚴謹,融合恰到好處即可。教材編寫中要重視插圖、參考文獻和附錄的編寫,做到插圖豐富有趣,每一章都有可引導學生進一步閱讀的較完備的參考文獻,盡可能地為教材編寫簡單的語言學詞典作為附錄。教材的配套練習題要突出對實踐操作技能的考查。
注釋:
①《語言學綱要》第四版改動很大,增改了很多內容,而前三版改動不大,為討論方便本文將第四版稱作新版《綱要》,前三版統稱為舊版《綱要》。后三本教材,行文中分別簡稱為雷版《教程》、羅版《導論》和弗版《導論》。
②參見申小龍《譯者前言》,羅賓斯著《普通語言學導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6頁。
③參見徐通鏘《作者序言》,《基礎語言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版,第1頁。
④參見申小龍《譯者前言》,羅賓斯著《普通語言學導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5頁。
⑤羅版《導論》由于是譯本,暫不統計。
⑥參見[美]弗羅姆金等著《語言導論》第七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影印版,第13頁。
參考文獻:
[1]王洪君等.語言學綱要學習指導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徐通鏘.基礎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第3版.
[4]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第4版.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3-0175-02
一、引言
語言學是漢語國際教育的重要支撐學科之一,“語言學概論”在該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是基礎核心課,需進一步明確其教學對象特點,圍繞專業培養目標進行教學。同時,在“大眾化”教育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能將知識應用于實踐的應用型人才,這也對理論性較強的“語言學概論”帶來較大沖擊,需要教師思考如何針對“應用型”本科進行課程建設,把課程教學目標與培養應用型人才有機地統一起來。
二、應用型本校院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語言學概論”的教學目標
(一)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建設的基本要求
我們贊同研究型、應用型、高職型三類高校對待理論態度應有所區別的看法。應用型本科教育要求理論“堅實”,要求理論準確、實在,但不過深,只把理論說清楚,讓學生能夠掌握即可,不必關注理論的來龍去脈等,應著重于理論如何應用到實踐中去。“語言學概論”課程建設應該符合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科理論建設的總體定位,“堅實”也應該是其課程建設的出發點。
(二)應用型本校院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
教育部高教司(2012)《普通高等學校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以下簡稱“新目錄”)指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是“培養掌握扎實的漢語基礎知識……能在國內外各類學校從事漢語教學……從事與語言文化傳播交流相關工作的中國語言文化學科應用型專門人才。”新目錄“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定位,“基礎的、基本的、入門級別的”培養規格,就應該是確定本專業課程總體教學目標的依據,也是確定“語言學概論”課程分項教學目標的出發點。
(三)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語言學概論”的教學目標
教育部頒布的“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大綱。實際上是針對漢語言、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等專業的籠統規定,并沒有結合專業特點具體化,因此有必要強化對象意識,確定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語言學概論”的教學目標,具體為:(1)認知領域。可簡要概括為傳授基本語言知識和基本語言學知識,謝奇勇、張先亮對此已有較好的總結,此不贅述;(2)技能領域。可總結為培養三種能力,即綜合運用語言文字的基本能力、初步從事語言調查研究的能力和對外漢語教學的能力,其中前兩種能力是漢語言、漢語言文字和漢語國際教育三個專業的共性要求,對外漢語教學能力是本專業的特殊要求;(3)情感領域。滿足本專業培養目標的畢業生,不管是從事語言文字、漢語教學還是國際文化交流等工作,甚至改行,語言文字包括相關文化素養都是其立身之本,是其綜合素質的重要因素之一。“語言學概論”是課程模塊“中外語言類”的基礎和核心,在人才培養中的支撐作用不容忽視,因此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樹立對漢語漢字漢文化的自豪感,有從事相關工作的愿望,也是教學任務之一;(4)學習策略。學習策略是學習者為了促進信息的獲得、存儲、提取和使用所采用的方法,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重視學習策略問題可以增強學習的核心競爭力,改進高校教學質量。在“語言學概論”教學過程中,若教師能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效,實現學習策略教學和專業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無疑對學生綜合素質特別是思辨能力培養有重要促進作用。
三、教學內容的選擇
通過廣泛調研,并結合教師的教學實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為在尚無面向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語言學概論”教材的背景下,采取以一本教材為主,適當增刪相關內容的做法較好。
(一)選擇“適當的”教材
選擇一本合適的教材是上好一門課的重要前提。“語言學概論”教材數量較多,主要可分為語言概論類、語言學概論類和復合類。相對而言,第三種更有優勢。在此前提下,又結合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生接受情況、專業特點及國家規劃教材等進行篩選。在廣泛調研、綜合比較的基礎上,選出較為適宜的三本教材:教材一是使用高校較多并作為重要考研參考書的《語言學綱要(修訂版)》,葉蜚聲等著,王洪君等修訂,教材二是崔希亮主編、專門針對對外漢語本科專業的《語言學概論》,教材三是池昌海主編《現代語言學導論(第三版)》。最終,優中選優,針對現階段“語言學概論”教材前沿理論吸收不足的問題,排除了教材一,順應盡量使用國家規劃教材的要求,排除了教材二,最終選擇了池本教材。它既是“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也是浙江省高等學校重點建設教材,在內容和編排方式上也都比較合適。
(二)適當增刪相關內容
“語言學概論”信息量大,覆蓋面廣,一般是48個學時左右,教師要在保持課程知識體系相對完整的前提下,根據具體的教學需要進行刪減或增補,進行合理的課時安排。講授每一個專題時,不必要求面面俱到,更需要注重基礎知識的介紹和基本能力的培養,承前啟后,尤其是與“現代漢語”、“西方語言學流派”等直接相關課程的銜接。補充的內容主要包括補充解釋性材料、提供輔材料和推薦參考書目,適當兼顧語言理論的前沿性,比如適當補充語言類型學、認知語言學等方面的內容,重視漢外語言對比等。刪減的內容應該是較為陳舊或與前后銜接課程有所重復的內容。
四、教學方法的改進
高校一般依據教學目的、內容、對象等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如啟發式的講授法等。“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進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傳統的講解/講授模式為主,研究型教學模式為輔
講解或講授依然是高校的重要教學方法,“語言學概論”一定要重視講解或講授,但必須要廢止“注入式”或“填鴨式”教學方法,提倡靈活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等教學方法,尤其是研究性教學的案例教學法、基于問題解決的學習等。基本思路是:一是要把研究理念、成果及時引入課程;二是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研究中;三是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建立民主、和諧、文明的師生關系。具體而言,應該是以研究型教學方法作為對傳統教學方法的補充,在教學中適時開展觀察比較、分組討論、課題研究、學習匯報等活動,重視探究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開放性的研究型教學更關注學生怎樣解決問題,提倡并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目前應用型高校要求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加強學生的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將研究型教學理念應用到為“概論”課程,正是這一趨勢的體現。
(二)重視討論、交流與小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主要以小組活動為主,表現為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刺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討論課一般先由教師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提出討論題目、要點、閱讀文獻,學生課下分組準備,然后小組匯報、研討,教師就研討情況要進行簡短的總結、評價,供學生參考。
(三)課堂集中教學與課外分層次教學相結合
分層次教學是教師將教學內容難度、要求高低、指導程度進行必要劃分,可適當根據學生不同基礎、學習能力狀況、學習目標要求來實施教學。客觀上,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學習動機不一,“因材施教”是必要的,尤其是部分學生有考研深造的愿望時,牢固的基礎知識儲備、扎實的能力培養就是標配,與不考研的同學迥然不同。本科教學和考研是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關系,本科教學應當為考研服務,尤其是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已轉變為招錄全日制培養的應屆畢業生,與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有了良好的對接。但由于考研的學生畢竟是少數,教學不可能都圍繞著少數學生來展開,所以就有必要將課堂的集中教學與課外分層次輔導相結合,滿足不同的學習需求。
五、結語
盡管已對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語言學概論”課程建設進行了一定的研究與思考,但尚有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一是課程教學評價體系方面,如何在遵守學校總體要求的前提下,優化課程評價體系;二是在任課教師方面,如何實現教師在教科研方面的可持續性發展及有效建設理論知識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結構科學合理的“雙師型”師資隊伍等。
參考文獻:
[1]潘懋元.什么是應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0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7-88.
[3]馮桂芹.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改革方案初探[J].科技風,2013,(12)上.
[4]張先亮.關于“語言學概論”內容與方法的再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0,(02).
[5]謝奇勇.關于“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內容幾個問題的討論[J].中國大學教學,2010,(01).
[6]張先亮.對“語言學概論”課程性質與任務的思考[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3).
[7]陳楠,楊崢琳.基于學習策略的漢語教材練習本土化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15,(02).
[8]周海濤,景安磊,李子建.大學生學習策略使用水平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4,(04).
[9]池昌海.框架概念和關聯――語言學概論類教材略談[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