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6 21:31:4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職稱改革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可喜成績
為了使職稱評價制度日趨完善,國家多年來在職稱申報、推薦、評價的方式、程序上進行了一些技術性的改進和完善,職稱制度改革伴隨我國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取得了可喜成績。
一是專業技術職務職稱評聘制度和各項管理制度的建立,加強了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建設,推動了科學技術發展和社會進步,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持。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度的建立和落實,使廣大專業技術人員的學術技術水平得到公正評價,他們的社會價值得到認可,提高了社會地位,專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他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為科技進步、經濟繁榮和各項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二是通過對學術、技術、專業水平及成就的認定和評價,激勵了專業技術人員的進取精神,促進了各類人才的成長和各項專業的發展。
三是通過職稱評定發現了大批優秀人才,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人才保證。
四是專業技術人員待遇得到提高,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職稱評聘和專業技術職務工資,以及在住房、調動、政府特殊津貼等方面享受優厚待遇,使專業技術人員得到實惠,生活得到改善。
二、存在問題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加入世貿以后,國際競爭日趨激勵,各國都把人才的競爭作為綜合國力較量的關鍵。我國現行的職稱制度面臨與國際接軌的挑戰,逐步暴露出一些問題和弊端。
一是重評審,輕聘用。從推行專業技術職務職稱評聘制的情況看,用人單位和專業技術人員十分關注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評價,忽視取得任職資格后的聘任上崗工作,還有不少地方搞以評代聘、評聘不分,把評價與職位需要合而為一,把評價功能強加到職位功能上,使用人單位難以根據職位要求選擇適合本崗位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缺少用人自。
二是職稱與待遇直接掛鉤,用評價功能取代分配功能。職稱評定是對專業技術人才的能力、業績、學說技術水平的肯定,是激發專業技術人員奮發向上、不斷進取的一種手段,但是很多地方把專業技術任職資格評價作為提高專業技術人員工資待遇的一種重要途徑,只要取得了職稱資格立即兌現工資,而且不受任何約束,只要職稱資格相同,工資增長幅度基本相差不大,工資分配沒能按崗位職責、貢獻大小、技術高低和生產要素來合理拉開檔差。這種分配方式帶有濃重的平均主義和機遇色彩,使得成績突出,在重要技術崗位、貢獻突出的專業技術人員與在一般崗位、業績平平的專業技術人員工資差別不大,從而日漸削弱了職稱評價激勵作用,不利于調動專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
三是評審標準不一,導致了評價不公現象。國家雖然對專業技術人員的職稱評定有嚴格的要求和規定,但在同一地域、同一行業的職稱評審委員會里,由于評委對評審條件的理解和把握不一致,有的評委嚴格按照《試行條例》中的規定嚴格把關,有的評委卻筆下留情,這樣做的結果導致嚴重的不公平現象,使同一層次、同一職務的專業技術人員的實際水平相差甚遠。
四是重條件輕能力,用任職條件替代軟條件。在職稱評定中刻意把外語、計算機、論文、學歷作為評價的先決條件,忽視專業技術人員實際的能力和水平,這樣勢必造成生產和工作在一線、業績突出的專業技術人員評不上職稱,而能力和水平平平的人卻評上了專業技術任職資格,嚴重挫傷了一部分專業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導致了買文憑、假論文的現象時有發生。這樣一來使得有能力、懂技術、擅管理、業績突出的年輕的專業技術人員得不到職稱資格,從而壓制了優秀中青年人才脫穎而出,挫傷了一部分專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改革方向
以上種種現象的存在,已經嚴重地影響了職稱工作的社會公信力,造成了職稱貶值現象,制約了職稱工作的杠桿調節作用和競爭激勵機制,偏離了職稱工作的正確導向,與現今市場經濟的發展相悖。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加大職稱制度改革,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現行的職稱評價體系進行調整、補充和完善。
第一,推行專業資格結構評價。在職稱評價體系中,按照“模塊化”運作模式,將評價條件分解為品德、學歷、資歷、學識、技術、能力、業績等若干要素,分別打分,實行量化評價,其中學識、技術、能力和業績在整個評價過程中要占總分的60%-70%,充分突出專業技術人員的能力和業績。學歷、資歷、論文不再作為職稱評審的首選,能力、學識、業績將取代學歷、資歷、論文等成為職稱評審的首要條件。在職稱評價中對業績平平、能力低下、達不到規定條件和分數的專業技術人員不授予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第二,實行特殊評審政策。將職稱評價向企業或特殊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實現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標準的突破,充分調動企事業專業技術人員和有突出貢獻專業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一是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或實用專利,專利應用達到一定規模,取得顯著經濟效益的專業技術人員可不受學歷、資歷限制,職稱評審一步到位。二是企業專業技術人員論文數量不作限制性要求,對論文達不到規定要求者,可提供能反映其能力和貢獻的科技改造、技術創造性、發明專利、研發項目、工藝方案、技術鑒定報告、項目可行性方案、行業標準等替代,進一步突出對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創新能力的評價。三是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獲得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技術發明獎,自然科學等獎項之一的主要完成人,或獲得兩項以上發明專利的主要持有人及省級以上優秀企業家等稱號者,可組織專家評委團,以面試答辯的方式,破格評審專業技術資格。
第三,建立科學化、專業化、社會化的人才評價體系。一要拓寬人才評價的服務領域,把職稱評價延伸到民營企業和社會團體,打破人才身份和所有限制,發展面向全社會的人才評價工作。二要建立社會化、專業化評審組織,打破現行的評審委員會按行業、部門組建的模式,由本地區的政府人事部門或其委托的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等有關單位按照科學化、專業化、社會化的要求設置評審委員會。評審專家應在跨部門、跨單位的同行專家中選聘并建立評審專家庫,吸納知名學者、專家,組建一支專業性強、學術研究水平高、作風正派、辦事公道、群眾公認的評審專家隊伍。評審委員會和專業評議組成人員在評審專家庫中隨機產生。消除評審中存在的利益、人情因素。
三要創新人才評價方法,提高職稱現代化管理水平。制定簡便易行、公開透明、規范有序的職稱評審程序,研究設計職稱評價軟件,試行網上填寫職稱表格,報送材料,網上傳閱申報材料,網上評價,網上查詢評審結果。同時,建立以考察專業技術人員創新能力和工作業績為主的科學、客觀、公正的人才評價標準,把政治素質、學術水平、業務能力、工作業績等項作為評審要素細化、量化,以此來確定具體的評議內容。在評價中,可采用筆試、人機對話、實際操作、演講答辯等多種手段開展評審工作,使評價科學合理。
四要對高層次人才直接認定職稱資格。
為最大限度吸引人才,研究制定對急需引進的國內外優秀人才直接認定相應的專業技術資格,用人單位可直接聘任相應的專業技術職務,留學歸國人員可一步到位參加職稱評審的相關政策,實現高層次人才評價政策的突破。
如果我們從國家利益層面來考慮這一“舉措”,明顯欠妥。國家的一切發展基礎來自于教育,而教育的科學發展,從決勝戰略來說,取決于教育研究。教育同屬于國家發展基礎項目,它的發展同樣需要成千上萬的研究者,既包括高級研究者,也包括基層研究者即教師。沒有了對于論文的要求,就沒有了發展標桿,就會“指導”相當多的教師放棄實踐研究,沒有了研究,國家和教育何能繼續向高層次發展?難道說要永遠的繼承嗎?
教師寫作論文,就是在做研究。做研究不但可以為學生樹立榜樣,而且也鍛煉了教師自己的寫作基本功,也是教好書的基本能力。有研究才能有發展與前進的可能。筆者認為,寫作論文是教師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功,不管是優秀教師,還是普通教師,不管是高級職稱教師還是低級職稱教師都應該學會寫作,學會寫作教育論文。難道只有高職稱者才能寫出論文,低職稱者就寫不出論文嗎?論文的質量并不取決于職稱的高低,而取決于人的思想與理念。作為教師,難道在教育中就真的不會遇到問題嗎?就算你是一位“繼承派”教師,也會對現有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等有不同的看法。其實不同的看法,就是我們需要尋找、挖掘的寶貴的教育資源,何況發表的論文可打破時間與空間的界限,供全國乃至世界教育工作者交流學習或借鑒,是教育的財富。如若將其寫出來與大家共享,就是對教育的貢獻。教育中人人都會有所思考,有所發現,所以人人都有可能寫出好的論文。為此,不應該規定哪類教師晉升職稱不需要論文。
“正方”甚至說取消這個條件,可以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用于教學,這簡直是童言妄語!如果說教師沒有了論文任務,就一定會輕松,一定會把時間用于教育教學上,那么那些勤于研究與寫作的教師豈不是不務正業?那為了保證所有教師都專注于教育教學,索性連正高職稱的條件中也取消條款,好讓大家都“全心全意”地教書得了。更何況,不認真思考、研究、寫作的教師中,不見得在教育教學的工作中有多努力,多認真;對有些人來說,卸掉了論文的負擔而多出來的時間,也許消融在麻將桌上。
還有人說,現在不少論文是請別人寫的,還不如取消算了。筆者不否認有這種情況,這種說法作為發發牢騷也不犯大忌,但從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層面來說,若是持這種想法是萬萬不可的,是荒唐的!這就好比現在有考試作弊的,你能取消考試嗎?!
所以,作為職稱評定的條件不僅不能取消,甚至還應該成為職稱評定的優先條件。
二、職稱與能力、職責的對應是改革的重點與關鍵
當前的教師職稱評價確實需要進行改革,而且應該深入改革,但得理性地進行。當前的職稱改革重點和關鍵不應該是簡單的取消“論文”,而是研究如何才能保證高級職稱者盡到相應的責任,進而促進教育和諧發展,促進全體教師積極進取,以及如何取消職稱終身制等有礙于教師和教育發展等問題。
其實,阻礙職稱評定朝著正確方向發展的瓶頸或者冰山,是一些地方出現的偏向。一方面常常看見評上高級職稱者,多是學校“高層領導”以及有雄厚經濟實力或人際關系者,而且其中能力與水平真正對得起高級職稱者也不多;普通教師很難評上。還有的地方高級職稱者多不從事一線教育教學工作,從事的多是管理或教輔工作。在高級職稱名額一度受限的情況下,如果取消這一剛性條件,瓶頸只會越來越小,冰山只會越積越高。另一方面,這些現象的存在,挫傷了一線普通教師的工作熱情與激情,導致普通教師晉升高級職稱越來越無望,多數人就會選擇“混日子熬年頭”,缺乏工作熱情與激情。
還有,在實際工作中的確有很多能力與水平超過高級職稱者,但因名額限制所致未能晉升得了高級職稱。面對“現實”,普通教師或是等待高級職稱者退休,或是選擇調動到有高級職稱名額的學校;而一旦晉升了高級職稱,就會高枕無憂,再動用腦筋調到非教學崗位上來“養老”。這一現狀根本不利于教育健康、和諧發展,應該成為當前職稱評定工作改革的重點。
三、對于職稱評定工作改革的一些思考
針對目前情況,如何才能真正扭轉職稱評定工作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呢,筆者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予以考慮與實施。
第一,明確改革目的與目標。教師職稱評工作改革不應該著眼于“減負”,而應著眼于國家的利益與發展。兩萬五千里是多么的艱難,難道就因為難和苦而放棄革命嗎?難道寫論文,就是很重的負擔嗎?其實“論文”背后隱藏的不是“負重”,是缺少鉆研精神與研究的“真本領”。不思進取,不考慮問題,不去學習,不去研究問題及對策,總是“吃”現成的,當然輕松。總是吃“老本”能有發展與進步嗎?
第二,確定改革重難點項目。有了清晰的改革目標,就要不畏難、不畏懼,著力調研當前職稱評定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深入探索研究對策,進行試點、推廣。在此,不妨借用總理講的一句話:改革已進入了深水區,也可以說是攻堅期,它必然會觸動固有的利益格局,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但是,再深的水我們也得趟,因為我們別無選擇,它關乎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前途。這需要勇氣、智慧、韌性。當前的高級職稱者多未能盡到相應的責任。對此,如何去引導其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是改革的難點,也是重點。其次,需要建立職稱動態管理機制。對于已經晉升為高級職稱者,如何對其進行“體檢”,建立退出機制,也很重要。第三,要盡快取消高級職稱名額限制。對于符合晉升條件者,要保證能有機會晉升上高級職稱。只有真正建立起教師職稱動態管理機制,才能真正盤活教師這盤“棋”,使教育又好又快地健康發展。
第三,建立“硬性”考核指標。針對當前教師職稱申報與評審中存在較多人為因素這一情況,職稱評定工作改革時必須要制定出一套可“硬化”“量化”的指標,像這樣的可“硬化”“量化”的指標,讓申報者與評審者好操作,能對號入座,杜絕一切人為因素存在。如若遇到指標中沒有提及到的問題或條件,基層組織應該請示上級主管部門,上級主管部門對下級反映的問題,要成立專家組進行會商,入選條件應就高不就低。
第四,建立多層級考核組織。為確保評審工作公平、公正,考核評審可實行由基層考核組把關,上一級評審,再上一級復查、批復程序,杜絕人情因素等存在,保證真正有能力者能晉升得上高級職稱,無能力者或條件不成熟者不能蒙混過關,這樣可以有效調動與激發廣大教師工作積極性。
在以往的教學改革中,普遍存在偏重于一門或者幾門學科的現象,這往往導致教學效果的不理想。而機械制造是一門系統性極強的課程,在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式的選定等方面都存在可塑造性。所以首先應該對教學計劃有個宏觀上的把握,不斷優化教學設計,擴展和更新知識內容,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1.2機械制造系列課程內容改革
在機械制造系列課程改革的準備工作中,機械制造系列課程的體系改革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體系建設關系到實踐工作中每個環節的完整銜接,同時也影響到各個因素在發揮作用的過程中的有效性。因此,做好機械制造系列課程體系改革應該被上升到一定的理論和實踐高度。首先應該對機械制造工藝中的重要的加工方法有個初步的認識,在機械的裝配和機械精度的概念上有一個宏觀的把握。其次是通過機械制造系列的學習之后,能夠從理論上加深對機械制造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對機械制造的工藝系統、工藝方法、工藝過程以及工藝質量都有充分的認識。[2]
2.實習基地建設
2.1實習基地建設的必要性
實習基地建設有利于學員更好地把握對制造實踐認知的客觀規律的把握,實習基地建設同時也是模塊結構在分層次教學中的一項有力教學方法,它能夠使實習內容由傳統的單一型向綜合性轉變,真正實現實習方法由示范型和驗證型向設計性和開發型的有效轉變。實踐教學是提高應用型人才綜合素質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證機械制造系列課程得以有序進行的重要保證。近年來,世界各大企業越來越注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與選拔,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教學實習基地建設的重要性,因為這一環節能夠加強學員的實踐能力、應用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
2.2實習基地建設方法
目前我國的機械制造系列課程在體系建設上已初具規模,但是在實習基地的建設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在探索實習基地建設的道路上應該加大力度。在分析了我國實習基地建設上存在的不足之后,針對這些問題,有以下解決措施,在實際工作中應從以下幾點指導措施入手,以便更好地健全和完善管理體系[3]。首先是在政策導向與政府部門的推動機制方面,應該鼓勵企業為學院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在政策和輿論上予以積極的引導。其次是在合作形式方面,學校應該與相關企業建立機構健全、管理層次清晰、分工明確、組織成員具有權威性和代表性的合作組織機構。最后是在誠信機制的建設上,應該發揮情感聯絡的巨大潛在作用,督促企業做好員工的思想工作,兼顧教學與生產的平衡性。
一、問題的提出
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有什么樣的德育課程,就會教出什么樣的學生,德育課程實施的效果如果,關鍵是看德育課程實施的效果,相當長一段時期以來,人們總是把德育局限于政治教育,甚至把兩者等同起來。隨著人們對高職教育質量觀的重新認識,越來越多的人把德育置于更高的位置,德育是一個比政治教育更為豐富的以育人為背景的廣闊范疇。因此,從根本上來講,德育,具體到德育課程,就是引導受教育者該怎么做人,做什么樣的人的教育過程,以及影響或滲透受教育者作為人的應有的思想、態度、價值觀和道德規范等。高職教育要培養學生的職業綜合能力,包括高素質和高技能。這種對態度的要求包括個人思想品德、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等方面的態度的養成。而傳統的做法是把德育工作以“兩課”的開設來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與實際崗位工作聯系不是很緊密,因此,單純依賴“兩課”課程的開設來完成德育工作顯然是不夠的,而實際上也是收效甚微。因此,高職德育課程改革有必要在德育課程設置、德育課程建設方法上進一步深化改革,以加強德育課程的實施效果。
二、高職課程改革中德育課程的建設方法
(一)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融合
在顯性德育課程實施中還應該把加強學生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學校道德和家庭美德等的建設落實到顯性德育課程中,顯性德育課程在每個道德范疇內分別要界定各自的道德標準、道德要求、道德規范和道德準則。德育從隱性課程的角度來看,教書育人是十分必要的,“教書”離不開顯性的正規專業課程,而顯性的正規專業課程又包含著大量的隱性德育信息,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因此,在德育課程改革中應該更多地重視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融合,著重注意幾個問題。
1.教學內容的合理選擇。隱眭德育課程主要屬于意識形態的內容,是由課程設計者有意滲透到正規課程之中的,在正規課程的教學內容中,滲透著觀點和方法,蘊涵大量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和集體主義道德精神,我們的正規教學內容不單教會學生專業性的知識,還是學生德育教育的一個載體,合理選擇教學內容就顯得非常重要。
2.教學方法的科學有序。良好的教學方法也會傳遞給學生好的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質的信息,如活潑有序的課程活動、正確的思維方法及思想認識等都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生活態度和行為意識,把更多的認識性的德育課程內容轉化為實踐性德育課程3.教師良好精神面貌和行為規范的展現。教師的人格和行為在教學過程嚴重地影響著學生,教師的言傳有時還不如身教的效果好,如果教師只注重教學,為了教學而教學,沒有育人的內容,只能是一個教書匠。只有做到言傳身教合二為一,才能真正實現人師和經師的合一,教師的世界觀、價值觀,教師的品行和生活態度無一不影響著成長中的學生。也可以這樣說,優秀教師永遠是學生模仿最直接、最具體、最生動的榜樣和道德形象。教師對工作的敬業和熱愛、教師無私的奉獻精神及忘我的工作態度、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學風、高度的責任心等無不對學生具有直接和強大的感染作用。對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高尚情操的形成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二)環境建設
學校環境是學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培養的最重要的外部環境。與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相比,學校環境是可被控制的。所以,在進行德育時應把創造良好的學校環境作為德育的中心任務。所謂創造良好的學校德育教育環境,就是學校德育工作者根據德育目標和內容,一方面對現存的德育環境因素給予正確認識和區別對待,盡可能利用積極因素,摒棄消極因素;另一方面改造不良環境,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簡言之,那就是對學校德育環境的合理利用和積極創造。只有通過利用和創造良好的學校環境,如美化校園環境,陶冶情操;加強校園秩序的管理,凈化學校周邊環境等,才能協調學校環境因素的影響,形成德育的合力。
(三)社會實踐
豐富的校園生活可以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作用,而更為廣闊的社會天地也同樣可以給學生的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質以巨大的影響。因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學校早已不是一方凈土,成為與社會緊密相連的一個部分。隨著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轉換,高校必須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可通過多種形式將德育工作滲透其中。
各地醫療改革取得的具體成果有:
1.各地市響應衛生部在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提出“限制興建豪華醫療場所”的號召,選擇了一部分綜合公立醫院建立平價醫院或濟困病房,實行預算式全額管理,收入上繳,支出由政府核撥。自2005年下半年起,全國各地就雨后春筍般地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平價醫院”。2005年12月21日,北京首家“平價”醫院——上地醫院在海淀區樹村西街正式開診;新疆烏魯木齊市推出濟困醫院,烏市計劃在現有12家濟困醫院的基礎上,再增加12家,全疆縣以上醫院設10%的扶貧病房;長沙市第六醫院決定在其分院——長沙市公共衛生救治中心推出平價病房。
2.在城鎮醫療改革中,以城鎮醫療衛生結構與功能轉變為核心,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現有資源,最大限度地改造現有醫療機構,使其為社區衛生服務。以肅州為例,肅州每年由區財政劃撥資金10萬元用于社區衛生服務,增強了醫療機構參與社區衛生服務的積極性。在農村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上,該區按照"控制總量、調整存量、優化增量、提高質量"的總體要求,在重點加強中心衛生院所和邊遠地區衛生院所建設,提高農村醫療水平,方便農村群眾就醫的同時,積極引導增量資源和存量資源向預防保健、村組及城市社區衛生薄弱環節轉移,使醫療資源得到優化組合。肅州先后制定出臺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動態管理辦法(試行)》等8個配套文件和社區衛生基本職責、基本工作制度17項,推行了統一標志、統一管理、統一健康檔案、統一微機管理的“四統一制度”,有力地促進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健康有序的發展。目前,該區已建成兩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居民檢查費用較以前降低了30%,藥價降低了10%。
3.各地市推出了具有特色的收費機制。以鎮江為例,鎮江市第二人民醫院2007年4月起在全省推出外科系統單病種限價收費,到目前為止限價病種已擴展到外科系統70個常見病、多發病,一年多來已有582名患者受益,共為病人節省費用36萬元。單病種限價受惠的不僅僅是患者,醫院也從中受益。與去年同期相比,50個單病種的工作同比增長12%,均費同比降低19%,其中一些常見病種的工作量增幅和均費降幅尤其明顯,基本實現社會滿意、患者實惠、醫院得益的三贏局面。
二、城鎮醫療保險改革仍存在的不足
1.改革中過分重視經濟增長,包括醫療衛生事業在內的社會事業發展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改革開放開始以后,傳統的醫療衛生體制特別是醫療保障體制在相當長時間內都沒有形成明確的體制調整和事業發展思路,而是被動地修修補補、維持局面。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逐步提上議事日程后,在改革的目標設定上存在明顯的偏差。更多地是服從于其他體制改革的需要,將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視為一種工具性政策,忽視了其服務于保護公眾基本健康權利目標的重要性。
2.對醫療衛生事業的特殊性缺乏清醒的認識,簡單將醫療服務機構視同于一般企業,政府放棄自己的責任,企圖通過鼓勵創收來實現醫療服務機構的自負盈虧,這就偏離了醫療衛生服務于社會的大目標。鼓勵醫療衛生機構追求經濟目標,必然損害社會和患者的利益。在醫療費用籌集與分配方面,忽視疾病風險與個人經濟能力之間的矛盾,忽視風險分擔與社會共濟,也違背了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和要求。此外,政府將醫藥生產流通企業視同一般的生產企業,放棄了必要的監督和規制,也是一個明顯的失誤
3.自費比例太大。中國人看病的費用大部分要自己支付,看個感冒要花幾百元,動個手術要一次性拿出幾千元甚至上萬元,這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筆很大的支出。這就是為什么在中國看病,不但窮人叫貴,連生活較為富裕的人也叫貴的主要原因。自費比重太大時,使得醫院有條件利用信息不對稱和自己的壟斷地位來收取高額費用。
三、解決我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問題的對策和方案
1.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很不平衡,不可能建立一個全國統一的醫療保障模式,必須設計多層次多樣化的保障模式來適合不同人群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需求,這是發展中國醫療保障體系的必然之路。
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包括:第一層次:基本醫療保險。第二層次:補充醫療保險。第三層次:商業醫療保險。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中,監督和管理要在政府統一領導下進行。在社會保險和政府保險模式下,政府要有一套嚴格的監管標準,包括保險覆蓋人群、保險待遇、基金管理機構的準入、基金操作規范等。對于非強制性保險,政府可以不直接干預保險計劃的運行,但必須對其進行引導和監管。政府應主要是通過稅收政策、市場準入制度、產品審核等手段對非強制性保險進行引導和監管。
2.建立新機制保證醫療衛生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資金來源多渠道、項目建設市場化,鼓勵社會資金進入醫療領域,不但可增加醫療資源供給,更重要的是加快醫療領域競爭機制的建立,有利于打破公立醫療機構一統天下的壟斷格局。
3.恢復醫院的公益性。應該調整公立醫療機構投入政策,公立非營利醫療機構是保證群眾基本醫療需求的主體,應由政府承擔責任,同時,實行醫療機構的收入上繳,其建設發展及運行費用由政府核定撥付,并實行嚴格的價格管理。建立“公立醫院管理制度”,強化公立醫院的公共服務職能,糾正片面追求經濟收益的傾向,實行“政事分開”和“管辦分開”以及“醫藥分開”。“政事分開”和“管辦分開”意在強化政府對醫療機構的監管,“醫藥分開”的實質是改變醫院“以藥補醫”的狀況,逐步取消藥品加成政策,政府財政對醫院給予相應經費補貼,并實行藥品收支兩條線管理,切斷藥品收入與醫院的經濟聯系。
4.加強城鎮醫療保險的宣傳和監督。治理認識偏差,讓廣大職工從被保護的救濟對象轉變為積極的社會保障參與者,使“基本保障人人有責、量入為出逐步積累、效益優先維護公平、社會服務公眾監督”等醫保理念深入人心。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必須動用社會輿論以及行政監察手段進行有效的監督。對于長期抵制醫保工作、拒繳醫保費用的單位和個人,應當追究其責任、給予必要的行政處分。建立一套科學的醫療保障評價系統,對參保情況、基金的收繳、管理和使用、醫療機構的服務和醫藥市場公平性、醫療衛生資源的配置、醫療保險基金的使用效率、健康改善與醫療保障的關系確定一套全面科學的評價指標。
筆者通過分析我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改革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解決策略。認為必須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使醫療衛生投資主體多元化,恢復醫院的公益性,建立全民的基層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加強醫療保險的宣傳和監督,才能積極穩妥地解決我國城鎮職工醫療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孫宇挺.中國醫藥衛生體制深化改革總體框架初確定.中國新聞網,2007.
[2]汪言安.醫衛改革拒搬國外模式堅持公益走中國道路[N].第一財經日報,2008.
[3]王俊秀.三大“藥方”治醫改病癥[N].中國青年報,2005-7-28.
[4]江金騏.多數意見支持公立醫院公益化[N].華夏時報,2008.
1.1系統目標構建,走向改革正確方向在對高職院校數學課程改革時,院校及教師要對高職教育特色進行全面分析及了解,依照高職教育中對學生技術性、實用性的要求,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數學教學內容。院校及教師要將培養目標定位在對學生能力的拓展,確保將數學學習與職業需求緊密結合在一起,提升學生在今后職業中的發展效果。高職院校學生在就業過程中主要分為以下三大類,第一,生產或服務行業中的技術人員;第二,經營性崗位中管理人員、經營人員;第三,高技術操作崗位中的技工人員。因此,在基于系統理論中的高職院校數學教學體系建設的過程中,院校及教師要對上述方面中應用到的數學知識進行強化,形成以實用為主體的教學目標。
1.2系統關系調節,處理存在教學問題在實施關系調節的過程中,院校及教師要處理好以下幾方面內容:(1)處理好職業方向針對性及終身發展需求性之間的關系。院校及教師不能僅僅將高職數學教學作為一個階段性教學內容,需要將上述內容發展成終身學習教育,讓學生能夠形成終身學習意識,提升可持續發展效果;(2)處理好教學內容應用及科學知識系統線性之間的關系。在該處理的過程中,高職數學教學要將學生今后職業方向作為建設基礎,弱化對支離破碎的概念、公式、定律,降低學生可能產生的厭煩情緒。教師要將學科之間的知識形成系統,以應用為目的,讓學生在應用的過程中對上述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行深入了解,融會貫通;(3)處理好學科知識重點與學生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高職院校在實施系統理論教學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及時調整知識內容,對知識系統進行構建,確保重點、難點突出。在處理重點、難點時,教師要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基礎,確保教學內容深淺適宜。
1.3系統內容選取,提升教學改革質量在實施系統理論下的高職院校數學課程改革的過程中,院校及教師要保證教學內容“夠用”,保證學生能夠學過,能夠順利應用。例如,在對高職院校中會計、經濟管理專業學生進行數學課程教育的過程中,院校可以將教學的內容重點放在初等函數、微積分、概率分布及統計等內容上。院校可以適當設計單利、復利、稅收、利潤、收入、收益等方面的教學練習,確保上述專業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升自身能力;在對理工類學生進行數學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院校可以將內容放在初等函數、微積分、向量及空間幾何、線性代數等方面,設計數學模型及數學軟件等教學內容,提升學生能力素質。
1.4系統方法優化,降低數學學習難度系統理論要求高職院校數學課程教學從主體出發,以系統角度實施教學,完成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及能力培養。實施數學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將教學內容作為教學主體,循序漸進。例如,在實施空間解析結合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從空間解析幾何的特征出發,確保學生能夠認識到空間解析幾何。完成上述教學后,教師可以對空間解析結合中的內容細化,豐富二維空間及三維空間內容,從主體到細節,降低學生理解難度。除此之外,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以樹狀結構、環形結構等確保學生理解之間的關系,可以使用類比法、對比法等提升知識理解效果,確保學生認識到數學的本質。教師要以降低教學難度為基本,依照系統之間關系、內容,對各項教學方法進行合理選取,最大限度改善學生在高職數學教學中的學習效果。
項目教學團隊經過調研論證,發揮思維導圖方法優勢,做到既總攬課程改革的全局,又把握課程設計的細節,綜合運用頭腦風暴、討論等方法,充分發揮集體智慧,確定課程定位、教學目標和能力訓練項目。物理學作為一門基礎課程,是學生學習后續專業課程的基礎,主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科技創新能力,物理知識掌握的好壞將影響學生未來工作中的適應性、創造性。物理學是學生普遍認為難懂難學的學科,同時它也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筆者所在學校課程改革的思路是以物理實驗教學為突破口,以實驗為主線,以實驗為項目載體,遵循“必需和夠用”的原則,將物理理論知識與物理實驗整合,構建新的課程內容體系,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研究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協作和互助能力、交際和交流能力以及生活和生存能力等。
(二)基于思維導圖的物理課程單元教學設計實例
筆者以“萬用表的使用”為例,介紹運用思維導圖如何進行單元教學設計。運用思維導圖對學情、學習需求、學習內容等進行深入分析,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明確在高中學習基礎上,著重于萬用表實操,會用萬用表進行測量和排查常見電路故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揮思維導圖的優勢,將思維導圖教學法同頭腦風暴、任務驅動、小組協作、合作探究等教學方法有效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將新舊知識結合起來,主動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培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能力。利用MindManager軟件作思維導圖繪制工具,以“萬用表的使用”為中心主題,以教學前期各項分析、教學準備、教學過程設計為子主題。在教學過程設計中按教學順序設置下一級主題,利用軟件提供的“插入”功能添加主題信息之間的可視化關系,如將“深入認識萬用表”主題設置相關的萬用表的表頭、轉換開關、調零旋鈕等圖片、視頻資料進行超鏈接,在各主題上添加“標簽”,記錄各教學步驟中運用的教學方法、教學要求、注意的問題等。課題導入時,明晰兩個思路,一是電流、電壓、電阻3個物理量的意義及3者之間的聯系(歐姆定律),二是電壓表、電流表測量方法,掌握量程和電表接入電路的方式,幫助學生理清舊知識脈絡,為學習新知識打好基礎。“萬用表的使用方法”項目任務共有4個子任務,由學生自行操作,教師巡視指導,組內協作完成學習任務。完成任務評價階段、設計評分標準時,考慮萬用表使用注意事項兼顧激勵作用,特別是操作不當如量程選擇不當、萬用表接入電路方式錯誤、正負極接反、使用完畢檔位開關放置位置是否正確等,要有扣分標準,每組選派學生代表操作,教師和全體學生都是評委,評分結束后,使用萬用表注意事項已呼之欲出,教師稍作總結即可。數字式萬用表部分,由教師講授面板各部分,交待指針式萬用表與數字式萬用表區別,布置并行項目作業“用數字式萬用表完成上述工作任務”,并以視頻形式上交,下次課進行評價。學生為獲得高分,都要錄好幾遍視頻,上交最滿意的作品。應用思維導圖進行課程教學改革,可以幫助教師擺脫傳統課程模式束縛,創設課程全景圖,從全局高度進行課程整體設計。在課堂上,思維導圖完全呈現出來就是一個完整的教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逐層“剝開”思維導圖,或是分級顯示,或是放大呈現圖中某部分,或是呈現圖中隱含的鏈接、附件等內容,可以當作教學課件使用,學生簡單整理后就是知識脈絡清晰的課堂筆記。在進行課堂小結和課程復習時再次呈現思維導圖。
1、強調對工程地質基本概念的學習。在課堂學習過程中,主要課時都集中于學習在工程實踐中經常用到的專業術語,強調概念的厘清。課堂學習的主要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a)地質作用與地質構造的基本知識,包括地質年代的識別、地質圖的識圖、常見地質結構的概念(褶皺、節理、斷層等);(b)三大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的成因、歸類和鑒別;(c)第四紀地質的基本知識,包括殘積土、沉積土、沖積土、坡積土等概念、成因及對工程的影響;(d)地下水的基本知識,包括地下水的分類、運動基本規律、補給與排泄方式、對工程的影響等;(e)工程地質勘察與分析在具體工程的應用,包括在隧道工程、邊坡工程等方面的應用。
2、強調室內實驗是課堂書本學習的延伸。室內實驗主要目的是為野外地質實習做準備,學習地質羅盤等地質考察工具的使用,同時亦學習通過巖石標本來鑒別各類巖石,還要學習地質圖的填圖和閱讀等。
3、強調課堂學習與室外地質調查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從書本上學習到的知識僅僅停留在理論階段,書本上對地質相關概念的描述仍比較抽象,因此,各所高校皆強調野外地質實習對學習該門課程的重要性,把課堂上學習到的基本概念與現實工程中的真實地質條件一一對應起來,加深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一般而言,野外地質實習內容常包括野外巖石的識別、地質構造和地質年代的識別、巖層、節理等產狀的測定和描述等。各所大學對以上工程地質基本知識的學同小異,其目的是對工程地質這門課程有一個基礎的認識和感知,但是,同時,各所高校之間在這門課程內容設置方面有各有所側重。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增加了現代先進的地質勘查技術的學習內容,介紹了地質超前預報的相關方法、原理及應用,比如介紹了地質雷達、紅外線探水、TSP等先進手段在隧道工程建設的應用。中南大學、湖南大學對野外地質實習極為注重,實習內容包括地質認識實習和工程實踐實習兩個階段,實習實踐時間長達20~30天,考察湖南西部地區在建或已建項目所處較為復雜的地質條件,以一個工程建設者的角度參與到實際項目的建設中去認識地質現象。石家莊鐵道大學地質教研室現有8名教師,教授2名,副教授3名,講師3名,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4人,碩士學位的4名。獲得的獎項包括校級講課比賽特等獎1名,二等獎1名,校級優秀教師1人,今年主持或參研的省部級及以上科研項目10余項,并承擔省級精品課程1項。雖然教研室在老師們的努力下取得了不錯的教學和研究成果,但是,和兄弟院校的工程地質教研相比,我們仍然存在諸多不足之處。首先就是教師隊伍建設的不足,工程地質是一門經驗型極強的專業,需要足夠豐富的現場工程經驗,因此需要老中青傳幫帶,讓青年老師盡快熟悉和掌握工程地質教學的技巧和方法。其次,對工程地質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課時設置偏少。最后,教學內容更新不夠及時,工程地質中先進的技術方法在教學中介紹的內容不夠多。因此,為了跟上國內兄弟院校土木工程地質教學的步伐,教學改革刻不容緩。
二、當前土木工程地質教學存在的問題
通過以上詳細的調查和對比分析,目前土木工程地質教學仍存在以下問題:
1、土木工程地質教材的使用各自為政。目前各個高校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各自高校的老師根據自己的講義編排而成,缺乏一個統一的標準,因而導致經典精品教材較少。單從教材的題目上足可看出目前教材缺乏統一性和協調性。例如中南大學所用的教材為《土木工程地質概論》,浙江大學的教材題名為《土力學與工程地質》,石家莊鐵道大學所用教材題名為《工程地質學基礎》等。
2、在教學內容上與其它課程交叉重復,無法突出本門課程的特色。工程地質是一門基礎課程,是巖土工程、隧道工程等課程學習的基礎,因此,由于與其它學科老師交流不夠充分,往往存在重復講授的情況。比如,以有效應力這個概念為例,在工程地質、土力學、基礎工程等課程都涉及到,由于這個概念的重要性,各科老師為了追求各門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都會著重講解這個概念,雖然在一定程度可以加深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但是從側面也可說明知識的重復交叉導致學業內容的累贅。
3、課時安排過少。目前各所高校對土木工程地質這門課的重視程度,課堂課設課時大多是32~48個學時,因此,老師在安排教學進度時顯得極為緊張而緊湊。從實際教學安排來看,基本上講解完三大巖石、地下水、地質構造基本概念后,沒有足夠的時間深入來探討地質條件對工程的影響,往往后面工程應用的章節皆為學生自學。
4、知識學習與工程案例結合程度不夠。由于部分老師本身參與的工程項目不多,同時又由于課時的不夠,這兩部分原因導致學習的主要內容集中在枯燥的理論知識部分,學生容易產生枯燥情緒。
三、土木工程地質教學改革措施
為了很好地解決當前土木工程地質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從這門課程中更多地學習到有助于工程實踐的知識,必須有針對性對當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革,具體改革措施如下所述:
1、建立和完善土木工地質程精品課程精品課程建設既是壓力,又是動力。通過精品課程建設,可以找出當前教學中存在的薄弱環節,精簡重復的教學內容,突出本門課程的特色,使土木工程地質這門課的教學目標和任務更加明確。精品課程建設首先就是教材建設,因此,有必要根據新時期土木工程培養目標,并結合當前土木工程建設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方法、新技術,編寫一本深入淺出的教材,教材中不僅包含傳統的知識要點和概念,還應包含當前新的地質知識觀點、新的地質勘查手段等,同時還應包含工程實例,讓學生盡可能地更深入地建立起工程地質與工程項目的聯系。精品課程建設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教師隊伍的建設,因此,有必要加大對教師隊伍的培養力度,引進和培養一批有新視野、新知識的老師,以此給課堂注入新的氣象。
2、注重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革新注意授課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在教學過程中,善于發揮學生的主導地位,采用“討論試”、“啟發式”教學模式。同時,要注重課前的準備,精心備好每一節課,善于總結歸納每節課的重點,以“主線法”講授課程知識。
3、增強對工程地質教學的重視對工程地質教學的重視首先就體現在教學和學習的時間上。盡量安排更多的課時,讓老師有足夠充分的時間去講解基礎概念和工程實例。同時,老師也可以通過其它方式來增加學生們的學習時間,比如規定某個主題,要求學生自主獨立進行文獻調研,完成該主題相關文獻的歸納總結,并加大平時學習報告在總成績中的比例。另外,強化考試試題庫建設,完善考試規范和制度,強化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訓練。最后,要重視工程地質實習在教學中的作用,因為該門課程的實踐性很強,需要從大自然中去認識和掌握工程地質現象,使學生鞏固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有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同時在野外地質實習過程中,亦可鍛煉學生們的體魄和吃苦耐勞的能力。
2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受傳統教育教學的影響,路基路面工程課程教學重理論而輕實踐,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教材內容陳舊。新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藝流程未能在教材中得以體現,課堂教學與實際脫節,未注重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授課方式單一。采用“以講為主”的教學方法,內容枯燥,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上課經常存在圍繞知識不斷探討、不做任務的現象。傳統的教學模式還停留在“上課講,下課練”“先學后做”“講一半、練一半”“以講為主,以練為輔”“師講生做,害怕出錯,不善示范”的形式。受學校教學條件限制,實踐性教學環節薄弱。路基路面工程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工程性很強的課程,需要配套足夠大的室外實訓場及室內實訓室,實踐教學環所需的實驗設備較多,而且要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將學生分配到企業去鍛煉實習,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但是,目前這門課程的實踐環節多以教材講授、課件圖片、視頻錄像等方式實現。通過對畢業生跟蹤調查、學生反饋及社會用人單位需求調查發現,路基路面工程填鴨式的課程教學模式難以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改革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落后的問題,因此,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3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以學會“工作”作為課程的培養目標。以企業調研為基礎,確定工作任務,明確課程目標,制定課程設計的標準,以能力培養為主線,進行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系統化課程設計。與企業合作,共同進行課程的開發和設計。通過多家企業的調研,對道橋與市政專業所涵蓋的崗位群進行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確定路基路面的工作任務,明確培養學生路基路面設計、施工能力的目標,制定路基路面工程的課程標準(包括教材編寫、實訓項目、課件制作、教學實施、教學方法和手段、課程考核、課程評價等內容)。以實際工程過程安排課程的教學順序。構建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采用“項目教學法”組織課程教學,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通過校企合作,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等多種途徑,搭建教學資源平臺,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途徑。教學效果評價采取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點評價學生的職業能力。
4課程改革的內容
教學模式采用項目教學,教學做一體化。教:以完成工作任務為主線,鏈接相應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實訓。學:通過路基及路面的設計和施工規范,分析路基、路面結構形式的確定方法;完成路面無機結合料及瀝青混合料的配合比。做:邊學邊做,在制作過程中不斷深入學習路基路面的設計、施工工藝流程及基本的理論知識。
4.1任務驅動、項目導向
采取“以任務為核心驅動、以項目為導向”的新型教學模式,利用項目和任務教學,即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引入的情境布置項目或任務,讓學生在做任務的過程中獨立思考以尋求完成任務的方法。通過完成任務學習理論知識,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體,老師主導,在課堂上邊學邊做,課程盡量全在實訓室上課,大班改成小班,讓學生都參與進來。將若干個子項目串成一個大項目,將整門課的內容形成很好的銜接。本門課以路基工程設計、路面工程設計兩個項目為導向,將項目分解為:路基橫斷面設計、路基邊坡穩定性設計、路基排水設計、路基邊坡防護與地基加固設計、路面結構層設計、路面基(墊)層設計、瀝青路面設計7個子項目。各子項目進行工作任務的設計,設計任務的原則: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依照認知順序,結合職業技能證書考證要求,系統化設計任務,創設工作情境。
4.2多種方式結合,突出工程性
除了校內的課程實訓、實踐,學校還應建立校企合作基地,讓學生真正感受企業的氛圍,參與道路放線、設計、施工、檢測的工藝流程,這對增加學生的實踐能力,熟悉路基路面的新工藝、新技術非常有益。同時,可以邀請校內外的專家、教學名師、一線工作的高級工程師開展講座,結合他們經歷的重要案例和當前的國內外形式,介紹本學科在工程領域的成就和重要性,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此外,社會上對建筑行業各種注冊工程師需求量旺盛,根據道橋與市政專業的培養目標,結合注冊工程師資格考試的要求,課堂中融入一些考試知識點,增加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
4.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的教學質量是高職教育的生命線,想把學生培養好,學校首先必須具備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不僅要求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儲備,也要有豐富的實踐技能。因此,學校應鼓勵教師去施工一線企業培訓,學習企業先進的技術和施工工藝,應增加教師到兄弟院校進修和交流的機會,加快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
4.4重新修訂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也應結合高職高專的人才培養方案做修改,制定出符合道橋專業培養目標的教學大綱,新大綱修訂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踐能力。
4.5更新教材
目前,道路與橋梁工程中新理論、新技術、新工藝不斷出現。為了讓學生了解到新的內容,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應及時更新教材,對于新規范、新標準、新材料、新技術應在課堂教學中及時更新。
4.6課程考核方案
改變原有的理論考核模式,引入小組過程性自評(各組成員對階段性成果自評,填寫自評表)、小組過程性互評(各組成員對階段性成果互評,填寫互評表,后將各表取平均值,即為該組互評成績)、教師過程性評價(教師根據每組成員的階段性完成成果和答辯情況填寫教師評價表)、小組總結性自評(各組成員對項目最后的總成果自評,填寫自評表)、小組總結性互評(各組成員對項目最后的總成果互評,填寫互評表,后將各表取平均值,即為該組互評成績)、教師總結性評價體系(教師根據每組成員的項目最后的總成果和答辯情況填寫教師評價表)。
其實,高職院校的在老師的錄取上就不是很嚴格,其師資的學歷以及能力都是參差不齊的,有很多老師都是渾水摸魚,根本無法勝任這一職業。高職院校的很多老師都是兼職教學的,有的老師兼任教學科或者后勤科等行政職位,這些職位大多工作繁雜負擔重,使得老師根本無心去研究機械專業計算機的制造課程的提升。更有甚者,有的老師甚至外出經商,只是將在高職院校的教學工作當做一種兼職來做,根本無心深入研究。試問,這樣的師資團隊怎么能夠勝任高職院校機械專業計算機制造課程的改革工作,這樣的師資團隊,怎么能夠提升高職院校機械專業計算機制造的課程質量。
(二)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落后
在新課標的教學方案中,學生應該是教學的主題,但是,現在很多高職院校中,老師還是一貫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采用滿堂灌的講課方式,一味的將課本上的知識點講解給學生,他們根本無心去理解學生的感受,不去了解學生是否能夠接受,這樣的教學方式只是一味的提升老師的主導地位,弱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于提高學生在機械專業計算機制造課程上的理解毫無幫助。或許有些老師會采用多媒體進行講解課程,但是他們的課件也只是簡單的圖文結合,雖然看似脫離了對板書的死搬硬照,但實際上還是脫離不開對書本的依賴,而且對于學生的理解能力的提升也毫無幫助。
(三)動手實踐的教學環節薄弱
目前,有很多高職院校都會出現這種狀況,他們雖然在機械專業計算機制造課程上做了很多功夫和努力,但是,他們卻忽略了對機械專業的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培養,在很多高職院校,學生很少有機會參與到計算機制造的實踐課程中去,即使他們有很扎實的基礎知識功底,但是由于實踐能力的缺乏,所以,還是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計算機制造的優秀的學生。
(四)教材內容落后
現在,有許多高職院校的教科書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不能發到時展的要求,有很多高職院校的教科書都是直接從本科或者專科院校中照搬過來的,他們不能夠切實根據本校學生的真正需求編寫一套時代特色的教科書,而且他們的教材也不能夠順應市場發展的需求,內容非常陳舊落后,根本不適用于現代社會的教學,滿足不了現代社會對于計算機制造教學的發展要求。
二、提高高職院校機械專業計算機制造課程質量的措施
(一)加強院校師資團隊的建設
高職院校要想高效進行機械專業計算機制造課程的改革,首先最重要的加強其師資團隊的建設。首先,高職院校應該高薪聘請有資歷有能力的老師進行任教,嚴格杜絕沒有能力的老師魚龍混珠,影響院校的教學工作。其次,對于在校的高職教師,學校一定要重視其的進修發展,學校應該利用一切機會去加強對教師的專業能力的培訓,并讓有資歷的老師出國進修,有效提升自身的資歷能力,然后以個體帶動整體來發展計算機制造的課程改革。
(二)改革教學方式
老師一定要重視教學方式的改革,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一定要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接受能力。在進行講課時,不再進行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勇于創新教學方式,在課堂上多采取一些有效的有活氣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以提升學生對于機械專業計算機制造的學習興趣,從而更有效的學習計算機制造的相關專業知識。
(三)加強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教學
社會越來越需要的是實用型人才,而高職院校的教學宗旨也是培養更多的實用型人才而不是理論性人才,所以在高職院校的教學中,實踐教學應該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在教學方案中,一定要大量的增多對實踐課程的設置,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能夠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出更多適應社會發展、市場需求的實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