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6:01:5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物理機械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農業機械專業對于學生的能力培養目標是多方面的,包括動手實踐的操作能力、科學研究的能力、科技開發的能力以及組織管理能力等,而其中最為核心的則是實踐動手操作能力。而物理實驗對于對于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同一個理論可以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來加以驗證,那么我們可以通過物理實驗讓學生盡可能地用農業機械專業的相關知識來加以驗證,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自己制造實驗用具,自己分析實驗結果,這樣既可以最大限度的鍛煉同學們的動手能力,又加深了物理和機械之間的聯系,可以極大地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3結合農>!
1前言
近年來斯特林、脈管等機械制冷技術發展迅速,已成功應用于空間、軍事、通信等各個領域[1,2]。長壽命技術是微型機械制冷機目前急需解決的一項關鍵技術,而在長壽命技術中,氣體污染是一個重要因素。污染氣體在制冷機內產生后,沿著復雜的管路進行傳輸分布,最后緩慢的吸附凝聚在蓄冷器從而影響制冷性能。
研究機械制冷機污染氣體傳質過程的意義在于可以從機理上了解污染對制冷機影響的途徑、趨勢,并對污染控制措施的改進和標準化提出建議。對污染傳輸過程的研究采用理論計算和實驗驗證兩種方法相結合。
大量的分析結果表明,機械制冷機內的污染氣體主要是水蒸氣、酒精、丙酮[3]。在制冷機的裝配、運行中有兩種情況涉及到污染傳輸:一個是裝配后的高溫烘烤除氣;另一個就是長期運行中的污染傳輸。一臺制冷機裝配后要進行烘烤除氣,相關部件緩慢釋放的污染氣體經由微小間隙、圓管等通道被真空泵抽走。在制冷機的長期運行過程中,污染的主要來源是直線電機、蓄冷器等關鍵部件的放氣,直線電機繞組的放氣通過間隙密封緩慢的擴散到壓縮腔、中間連管、膨脹腔,然后在蓄冷器被吸附冷凝,蓄冷器本身的放氣也逐漸在冷端凝結,達到一定程度后制冷機性能會顯著下降。機械制冷機的基本結構和污染傳輸路徑如圖1所示。
圖1機械制冷機構造與污染傳輸過程簡圖
2制冷機污染傳輸機理的理論研究
2.1制冷機傳輸過程的分析
對制冷機進行烘烤除氣時,很容易就可以抽到比較高的真空,此時氣體處于分子流狀態。制冷機正常運行時污染分子傳輸的主要障礙是寬度只有幾絲(10-5m)的間隙密封和內徑只有幾毫米的中間連管,其余部分對傳輸的影響可以忽略。污染氣體在氦氣工質中的分壓很小,而且水蒸氣分子在間隙密封的環形通道里克努曾數(Kn)遠大于10,也可以用分子流理論來進行仿真建模,計算傳輸特性。
2.2采用直接模擬蒙特卡羅(DSMC)方法對污染傳輸過程進行理論建模
對于分子流范疇下氣體的求解,有分析方法和數值方法兩大類[4]。分析方法計算比較困難,而且對于環狀管路很難得出精確解析解。采用直接模擬蒙特卡羅(DSMC)方法是比較合適的,它是一種基于概率統計的數值方法,通過計算機來追蹤每個粒子的運動。由于DSMC物理模擬的本質,相比其他方法可以引入更真實更復雜的物理模型,特別是對間隙密封等復雜管道內氣體傳輸特性的計算。
引入傳輸幾率——無規律的進入導管入口的分子通過出口的幾率[5],只與管道的幾何結構有關。分子流狀態下傳輸幾率與管道的分子流率有下面的關系式:
(1)
式中:——入口處的分子流率;
——入口處氣體分子密度;
——分子熱運動的平均速度;
——入口孔的面積。
用DSMC方法來計算的基本步驟為構造貝努利模型、定義隨機變量、通過模擬獲得子樣、統計計算。圖2是圓管中DSMC計算的基本流程。如圖所示,首先在計算機中產生一系列隨機數生成有效粒子,然后跟蹤每個粒子與管壁的碰撞情況,通過比較粒子到碰撞壁面的距離、直接返回入口的距離、通過出口的距離的大小來決定是否繼續跟蹤。通過對大量粒子的跟蹤進行統計計算,得到傳輸幾率。環形管路由于涉及到更復雜的幾何結構,粒子的反射、碰撞公式、計算流程要更復雜。
2.3傳輸幾率的計算
用DSMC方法編程計算了制冷機內一些關鍵管路的傳輸幾率,表1是半徑1.2mm、長100mm的中間連管傳輸幾率的計算值;表2是內徑15.98mm、外徑16mm、長度16mm的間隙密封環狀管路的傳輸幾率計算值。計算值隨追蹤粒子的樣本數增多而逐漸收斂,一般取樣本數超過一萬時,計算值就比較穩定了。
圖2圓管中的DSMC計算流程簡圖
表1按不同樣本數得到的中間連管傳輸幾率樣本數5000200004000060000
傳輸幾率2.84%2.98%2.9925%2.9919%
表2按不同樣本數得到的間隙密封傳輸幾率樣本數1000300050001000020000
傳輸幾率1.7%2.2%2.3%2.37%2.33%
為了制冷機設計的優化,計算比較了不同尺寸結構管路的傳輸幾率,下面圖3是對不同長度L(mm)、不同內外徑比值(r/R)環路的傳輸幾率比較(外徑設為16mm,改變內徑以改變內外徑的比值)。由圖5可知,長度越長,間隙越小,傳輸幾率越小,而且間隙變化對傳輸幾率的影響比長度的影響要大一些。根據此規律可以在設計的時候對制冷機尺寸進行優化。
為了證明圓管結構DSMC計算模型的有效性,用DSMC方法計算了不同半徑R和長度L的圓管傳輸幾率,并與理論解析解和相關資料的實驗值[6]進行了表3所示的比較,發現三者吻合的比較好。對于圓環管路的傳輸幾率,用解析法很難得到,而且也未見到相關的實驗數據。需要設計、搭建傳輸實驗臺進行分析研究。
圖3不同結構尺寸圓環DSMC計算結果比較
表3不同方法得到的圓管傳輸幾率比較L/RDSMC值解析解實驗值
167.11%67.20%69.5%
251.56%51.36%52.3%
435.78%35.89%36.9%
3制冷機污染傳輸的實驗研究
3.1污染傳輸實驗的設計思想
為了進行具體實驗來驗證傳輸幾率的理論計算,根據流導的推算方法將傳輸幾率與容器真空度的變化聯系起來。分子流導定義為:其分子流率與管的兩截面或孔的兩側的平均分子數密度差之比,有兩種方法進行計算:
方法一:
根據流導、流率的定義有:
(2)
式中:——分子流率;
——入口與出口平均分子數密度之差。
根據真空度的變化可以得出分子流率的公式:
(3)
(4)
式中:——標準大氣壓(Pa);
——入口腔內氣體真空度的降率(Pa/s);
——入口腔的體積(m3);
——標準狀態下1mol氣體體積(m3/mol)。
由式(2)、(3)、(4)可得:
(5)
方法二:
引入傳輸幾率的概念,分子流導可以表述為[7]:
(6)
式中:——入口處的分子流率;
——入口與出口平均分子數密度之差;
——入口處氣體分子密度(mol/m3);
——分子熱運動的平均速度(m/s);
——入口孔的面積(m2);
(7)
(8)
由式(6)、(7)、(8)可得:
(9)
綜合方法一和方法二,由式(5)和式(9)可以得到:
(10)
式中的值可以通過相關手冊查出。從而得到傳輸幾率與真空度、真空度降率兩者比值的線性關系式。
3.2污染傳輸實驗平臺的搭建
搭建如圖4所示的污染傳輸實驗臺,圖中上腔、下腔、活塞、氣缸等組成污染傳輸容器,活塞與氣缸之間的間隙構成環形微通道。實驗時首先將容器外部纏繞加熱帶,控制在800C,用兩個真空泵將上、下腔抽為高真空,除去內壁吸附的水蒸氣等氣體。然后關掉真空泵閥門和加熱帶,往容器中充入小于一個大氣壓的純凈氮氣,只用與下腔直接相連的真空泵抽氣至高真空,通過真空計測量上腔真空度的變化,并用計算機進行采集記錄。
由圖5可知污染傳輸實驗所測得的傳輸幾率值為2.9%左右,與理論計算值2.37%要大,誤差約為18%,這是可以接受的。因為誤差的原因主要是間隙密封中活塞軸不是正好位于氣缸中心的位置,如果活塞偏心,間隙就不是標準的環形了,作為極限情況,把所有間隙密封的空間都擠成一個圓管,傳輸幾率變大為5.7%。在裝配過程中不可能保證完全的同心,所以實驗結果稍大是正常的。
用純氮并對容器加熱除氣,是為了抑制實驗過程中金屬容器內壁釋放水蒸氣造成實驗誤差。在分子流狀態下各氣體傳輸幾率是一樣的,所以此實驗結果也適用于污染氣體的傳輸情況.
3.3污染傳輸實驗結果分析
在實驗的過程中對真空度數據進行實時采集、處理,實時計算傳輸幾率。對于內徑15.98mm、外徑16mm、長16mm的環狀管路,根據分子流區域的劃定,在這間隙密封環形通道中,只要壓強小于50帕便可視為分子流。在不同壓強下測得的傳輸幾率值與蒙特卡羅法計算的數值比較如圖5所示。
圖5污染傳輸幾率實驗值與理論計算的比較
4結論
對機械制冷機內污染氣體的質量傳輸過程,分子流狀態下氣體分子的傳輸幾率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研究對象。通過直接模擬蒙特卡羅方法對制冷機中間細長連管和間隙密封的傳輸幾率進行仿真運算。已有的解析值和實驗數據驗證了圓管的傳輸幾率計算的正確性;設計實驗驗證方法,搭建實驗平臺進行具體測量分析,在可以接受的誤差范圍內驗證了圓環密封傳輸幾率計算的有效性。
對污染氣體傳輸影響比較明顯的幾段管路中,中間細連管的傳輸幾率為2.99%;對圓環形間隙密封的傳輸幾率,DSMC計算值為2.37%,實驗值為2.9%,在正常的誤差范圍之內。污染傳輸機理的研究揭示了污染影響的趨勢,為污染控制技術的規范化奠定了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邊紹雄.低溫制冷機.第二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1
[2]陳國邦等.新型低溫技術.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
[3]S.Castles,K.D.Price.SpaceCryocoolerContaminationLessonsLearnedandRecommendedControlProcedures.Cryocooler11,2001:649-657
[4]沈青.稀薄氣體動力學.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3
2新課教學環節
首先通過多媒體播放Flas引導同學歸納出產生機械波的條件,再通過實驗,建立正確的機械波形成與傳播的概念.為了便于分析機械波是如何形成與傳播的,必須建立波傳播的簡化模型:一維波傳播模型.通過下面過程逐步進行,演示“繩波”,可以看到一孤立的向上凸起的波向前傳播,水平振動,可以看到連續完整的波向前傳播.比較繩波與水波,找出二者共同點;介質各部分均振動、均形成凹凸相間的形狀向前傳播.最后得出結論:繩中傳播的是機械波,它的形成與傳播原理,就是所有機械波的形成與傳播的原理.第一步,建立物理模型,將軟繩簡化為若干質點連接而成;第二步,利用箱式橫波演示儀演示機械波是如何形成與傳播的,通過以上教學過程,學生建立如下概念:(1)在介質中,前面質點振動,帶動后面質點也跟著振動,但時間上有延遲,大量質點相互“配合”形成機械波;(2)質點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動,不會隨波遷移;機械波傳播的是“機械振動”這種運動形式.進一步發展科學概念,讓科學概念理解更全面深刻,前面所分析的機械波均屬于橫波,對于一個完整科學的概念而言,還需分析縱波的情況:通過多媒體觀看有關橫波和縱波動畫,彈簧中傳播機械波的情況并分析此現象,讓學生明確該現象傳播的也是一種振動形式,是機械波并給出橫波與縱波的概念;說明縱波是如何形成與傳播的;總結對機械波的形成與傳播概念的理解,不論是橫波還是縱波,均有:理解一,機械波的形成是因為前面的質點帶動后面的質點,后面的質點重復前面的質點運動;理解二,介質中的質點并不隨波遷移,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動[1,2];理解三,機械波是大量質點的集體行為,機械波傳播的是振動這種形式,波動是振動狀態的傳播,相位的傳播,波形的傳播(平移),能量的傳播.這為波函數的建立提供鋪墊.隨后進一步聯系給人類社會帶來災難的地震波且說明它的的產生,傳播過程既有縱波(P波,首波)又有橫波(S波,次波),兩種波速的差異可以用來計算震源的位置,又由于橫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而縱波可以在固、液、氣中傳播的特點,指出人類可以利用地震波實現對地球內部結構的認識了解地殼地層的分布,它是石油和天然氣勘探的一種重要手段.這體現將物理知識轉換成科學技術的力量.在利用唐山、汶川大地震帶來的災難來感受波動中的能量的傳播.既然得出了波動是彈性介質內部大量質點參與的一種集體運動形式,如何來描述它呢?引出本節課的第二個問題———波的描述,對于幾何描述和周期性描述,還是利用動畫和繩波實驗,直觀明了以達化解難度之目的,從而得出:(1)機械波傳播的速度與介質有關,與振源振動的頻率無關;(2)認識到橫波中的波長的意義,知道振源振動一個周期,機械波向前傳播一個波長.在引入波速由介質的性質和波的類型決定這一概念時,解釋為什么海嘯波在開闊的大洋表面的浪高不過1m左右,不甚顯眼,但隨著向海岸傳播浪頭會越集越高達幾十米,形成排山倒海巨浪拍岸的壯觀場景.這再一次讓學生體會學以致用,物理就在身邊,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機械波的數學表達式的形式即平面簡諧波的波函數的建立是本章的重點也是難點,在前面我們深刻理解波動是振動狀態的傳播,相位的傳播,彈性介質中的各質元的振動狀態沿波的傳播方向依次落后的基礎上建立波函數.目的就是找到一個能描述任意時刻t、任意位置x處質點運動(振動)狀態的方程.這里采用多媒體和板書的有機結合詳細分析和討論,假設已知波源在原點O(xO=0)處和已知波源在任意位置B處(xB≠0)的質點的振動表達式的情況下求波函數的方法,最后總結出一般規律波動中各質點并不隨波前進,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振動;各個質點的相位依次落后,波動是振動狀態的傳播,相位的傳播,波形的傳播(平移),能量的傳播[3].
3課堂小結環節
由自愿組合的10名同學手手相連,在教師的指導下組成“人浪”表演[4],以教師的啟發提問和同學的回答來歸納總結本次課的知識點(在黑板上一一標出).最后提出問題:當幾列波相遇又會有怎樣的現象和規律?引出下次課要學習的內容,以便學生預習.
二、現今機械制造企業存在的問題分析
機械制造企業的一個很明顯的變化成本上由于財務管理沒有及時更新本該可,導致產品成本居高不下,不能夠得到良好的效益。雖然在現在社會改革開放的有力條件下,許多的企業進行了擴張和一個升級,但是對于機械制造的企業卻是缺乏了應該有的活力,企業制度陳舊,管理方式單一,這些都導致了機械企業制造企業接近了發展的邊緣。存在有以下的一些問題來具體分析一下。
(一)在資金的賬目記錄上存在嚴重問題
由于機械制造企業的管理不善,導致了招收的會計的工作技能不過關,不能夠快速,有效的管理好企業中該有的賬目,有的機械制造企業甚至存在著會計職位空缺的這一現象,管理制度不夠,監督力度不夠,都導致了企業的壞賬,錯賬居多
(二)管理不切實際,投資沒有規劃
現在的機械制造企業的管理仍然存在于改革之前的一個作坊式的水平上,不能夠有效地規劃好發展企業本來擁有的資源,也不能有效的發展創新技術,提升企業的價值,僅僅是追求的是保守,沒有能夠跟隨時代的發展,投資上沒有專業的人士介入,盲目的投入資金引進一些沒有實際應用的技術,導致了資金的浪費,甚至達到了入不敷出的困難地步。
(三)資金管理存在重大問題
資金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動力能否合理的將現有的資金利益最大化,是每一個企業都應該考慮到問題,但是許多機械制造企業并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沒有注意到資金運轉的處理不合理性也是資金缺乏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企業知識盲目的追求的是制造大量的成品,卻沒有合理有效的利用現有的資金來投入,從而導致了企業的發展時刻得不到提升,讓企業的運營難以維持。
(四)費用管理無計劃
許多的企業中存在著一個普遍的公款吃喝的現象,虛度偶的管理人員并沒有利用自身的才能發展企業,反而是借機公款消費。
(五)成本管理不合理
在企業采集購買原材料是沒有一個明確的計劃,導致不能夠正確的,適當的購買到所需要的生產材料,導致了許多材料的多余的廢棄問題,還存在著設備維護,物資處理等等多個方面的問題沒有及時的解決。
三、解決機械制造企業財務成本問題的具體方法
(一)建立一個標準的成本制度
具體為三個方面:1.標準成本。標準成本就是要求在合理的準確的估算下,對所要花銷的資金數額有一個大體的估計,這樣一來可以有效的控制公款吃喝等問題,也能夠為下一步資金的運作提供一個參考。2.成本差異及分析。只有具體分析成本的差異才能夠更有效的合理選擇成本的來源地,進一步的節約成本的開銷。3.差異處理。成本和產品數量計劃上總會有差異,所以要計算合格差異,具體控制這個差異的波動范圍,實現產品的利益最大化生產。
(二)實現財務集中制管理
機械制造企業在財務管理上,一定要設立專門的機構來統一的進行統籌安排,實現整個企業的整體的財務集中制度。在財務的運作方面,一定要招聘專業合格的會計師來進行財務賬目上的一個整理,而且得對他們進行一個思想的統一培訓,不能懈怠,要拿出工作激情,對財務管理的各個部門要進行一個合理有效的分配,具體的工作分配到每一個具體的科室來處理完成,這樣的機制可以有效的解決財務和企業的實際管理相互交錯的一個復雜局面,能夠有效的改善機械制造企業在財務管理上存在的問題。
(三)實行全面預算管理
之所以要解決這個全面預算的問題,那是因為它在企業管理中有著重大的實際意義,首先能夠有效的減少公款貪污的現狀發生,還能夠具體明確的規劃處各個部門的資金上限,可以極大程度上減少部門和部門之間的摩擦,這樣一來能夠增加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利[!]于分工合作。那么如何做好這個呢?就需要建立一套切合實際的全面預算管理制度。設立相應的不蒙機構對這些財務上出現的問題進行具體的解決,專門負責編制、審定和組織等工作,子公司一定要在主公司的管理下,不能夠子公司脫離管理。
(四)建立財務監督制度
在社會集體和宴會中,男女分開進行社交活動,甚至在家里或在餐館里都是如此。
在韓國,如有人邀請你到家吃飯或赴宴,你應帶小禮品,最好挑選包裝好的食品。席間敬酒時,要用右手拿酒瓶,左手托瓶底,然后鞠躬致祝辭,最后再倒酒,且要一連三杯。敬酒人應把自己的酒杯舉得低一些,用自己杯子的杯沿去碰對方的杯身。敬完酒后再鞠個躬才能離開。做客時,主人不會讓你參觀房子的全貌,不要自己到處逛。你要離去時,主人送你到門口,甚至送到門外,然后說再見。
韓國人用雙手接禮物,但不會當著客人的面打開。不宜送外國香煙給韓國友人。酒是送韓國男人最好的禮品,但不能送酒給婦女,除非你說清楚這酒是送給她丈夫的。在贈送韓國人禮品時應注意,韓國男性多喜歡名牌紡織品、領帶、打火機、電動剃須刀等。女性喜歡化妝品、提包、手套、圍巾類物品和廚房里用的調料。孩子則喜歡食品。如果送錢,應放在信封內。
若有拜訪必須預先約定。韓國人很重視交往中的接待,宴請一般在飯店或酒吧舉行,夫人很少在場。
政府規定,韓國公民對國旗、國歌、國花必須敬重。不但電臺定時播出國歌,而且影劇院放映演出前也放國歌,觀眾須起立。外國人在上述場所如表現過分怠慢,會被認為是對韓國和韓族的不敬。
1. 吳歌中的諧音雙關語
吳歌是指吳語地區包括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即江浙滬等太湖流域地區的同屬一個語言文化圈的民歌民謠。吳歌中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即喜用諧音雙關語,是由“諧言”和“關語”構成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這在吳歌中運用得相當普遍,歷史稱之為“吳格”。使用最鼎盛的兩個時期就是南朝和明朝。
在南朝時期文學藝術論文,《子夜》、《歡聞》、《讀曲》等數百首,都是這一類歌謠。其中《子夜歌》凡四十二首,半數使用了諧音雙關語。如:“崎嶇相怨慕,始獲風云通。玉林語石闕,悲思兩心同。”后兩句即系諧音雙關語。“玉林”、“石闕”關語為“碑”,又“碑”之諧音為“悲”;又如:“今日已歡別,合會在何時? 明燈照空局,悠然未有期。”其中“空局”關語為“棋”,取其諧音為“期”。其它諸如“春蠶易感化, 絲子已復生”(“春蠶”關“絲”諧“思”);“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芙蓉”關“蓮”諧“連”)都是這一類諧音雙關語。而在《讀曲歌》八十九首中,幾近三分之二是用了諧音雙關語的。如:“打壞木棲床, 誰能坐相思? 三更書石闕,憶子夜啼碑論文格式范文。”(“三更”關“夜”,“石闕”關“碑”諧音“悲”,“書”關“提”諧音“啼”。) 又:“非歡獨慊慊,儂意亦驅驅。雙燈俱時盡,奈何兩無由” (“雙”關“兩”, “燈盡”關“無油”諧“無由”)。更有諧音雙關語加嘆謂構成歌謠的:“奈何許,石闕生口中,銜碑不得語。”可見諧音雙關語在當時的民歌中運用十分廣泛。而且同一諧音雙關語在多種曲調中反復出現, 某些意象關系相對固定, 比如“芙蓉”關“蓮”, “方局”關“棋”“, 黃蓮”關“苦”,“石闕”關“碑”等等,說明其時諧音雙關語運用已經格式化,成為一種相當圓熟的歌謠語言表達方式。吳歌中之諧音雙關語,體現婉轉細膩的情感特征,為南方人所特有。其以喻傳情,以隱寓意,曲折詭譎,撲朔迷離,聽眾的思緒須得拐幾個彎才能真正領會其本意,是這一時期吳地歌謠的重要標識。
明代吳歌十分豐富,也喜用諧音雙關語。如劉效祖《鎖南枝》之“瞎蟲蟻逃生,實撞著你線索。”等,然實不多見。唯近現的天啟崇禎年間馮夢龍之《山歌》,諧音雙關語俯拾皆是。馮系江蘇吳縣人,對吳格諧音雙關語自然熟悉。其《山歌》十卷用吳地方言寫兒女情長,成就極其偉大,是吳歌史上難得的好歌詞。請看幾首用諧音雙關語寫就的短歌:[1]
脧
思量同你好得場,弗用媒人弗用財。絲網捉魚眼上起,千丈綾羅梭(諧“脧”) 里來。
等
姐兒立在北紗窗,分付梅香去請郎,泥水匠無灰磚(諧“專”) 來等,隔窗趁火要偷光。
別
滔滔風急浪潮天,情哥郎扳椿要開舡。挾絹做裙郎無幅(諧“福”) ,屋檐頭種菜姐無園(諧“圓”) 。
舊人
情郎一去兩三春,昨日書來約道今日上我門。將刀劈破陳桃核,霎時間要見舊時仁(諧“人”) 。
值得注意的是,馮夢龍運用諧音雙關語似乎更活,有的經過擴充令節奏更加活潑。如“姐道郎呀好像新筍出頭再吃你逐節脫,花竹仿子繪竿多少班(《作難》)。”又:“好似黃柏皮做子酒兒,呷來腹中陰落落里介苦,生吞蟛蜞蟹爬腸(《思量》)。”另外,諧音雙關語大都用在短歌中,長篇山歌如《籠燈》、《門神》等卻很少見。這或許說明諧音雙關語最適用于獨具本色的山野短歌。
前人對此問題已經作了大量的鉤沉考索的工作論文格式范文。蕭滌非先生在《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將《吳聲歌》中所用之諧聲字概括成兩大類.第一類, 同聲異字以見意者, 如以上詩所引“藕”為配偶之“ 偶” , 以“ 芙蓉”為“ 夫容” , 以“ 碑”為“悲” , 以“ 題”“ 蹄”為“ 啼” , 以“ 梧”為“ 吾” , 以“ 油”為因由之“ 由” , 以“ 棋”為期會之“ 期” , 以“ 堆”為“ 涕” , 以“ 箭”為“ 見” , 以“ 籬”為“ 離” , 以“ 博”為“ 薄” , 以計謀之“ 計”為發髻之“ 髻” , 以衣裳之“ 衣”為依舊之“ 依” , 以然否之“ 然”為燃燒之“ 燃” 。第二類, 同聲同字以見意者, 如以布匹之“ 匹”為匹偶之“ 匹” , 以關門之‘ 關”為關念之“ 關” , 以消融之“ 消”為消瘦之“ 消” , 以光亮之“ 亮”為見亮之“ 亮” , 以飛龍之“ 骨”為思歸之“ 骨” ,以道路之“ 道”為說道之“ 道, 以結實之“ 實”為誠實之“ 實” , 以曲名之“ 散”為聚散之“ 散” , 以藥名之“ 散”為聚散之“ 散” , 以曲名之“ 嘆”為嘆息之“ 嘆” , 以曲名之“ 吟”為之“ 吟” , 以“ 風”波“ 流”水為游冶之“風流” , 以圍棋之“ 著子”為相思之“ 著子” , 以故舊之“故”為本來之“ 故”等。此外, 還有以二字聲音相近而諧聲以見意者, 如以“星”為“ 心” , 以“ 琴”為“ 情”之類皆是[2]。王運熙先生《六朝樂府民歌》中的《論吳聲西曲與諧音雙關語》將諧音分成“同音異字, 同音同字,混合”三類加以論述, 同時還論述了六朝時期普遍使用諧音雙關語的社會風氣, 并由此上溯到《詩經》與《史記》, 論述了雙音諧字的歷史淵源, 頗為詳盡[3]。可以說, 諧音雙關語是吳歌最重要的表現手法及藝術特色, 已成為歷代研究者的共識。
2.交際翻譯理論(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由Peter Newmark提出的交際翻譯理論即“譯者應該將原語文本的語境意義(contextual meaning) 以其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都容易為譯語讀者所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準確的傳遞出來。”在交際翻譯中,譯作所產生的效果應力求接近原作,力圖傳譯出原文確切的上下文意義, 使譯文不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語言形式上都能為讀者所接受。交際翻譯把翻譯的重點轉移到原文的內容以及這些內容在譯文中再現的過程和結果上來。在交際翻譯中,譯者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寫出比原作更好的作品來,譯者有權力糾正或改進原作的邏輯關系, 用優美的語言替代原文中晦澀的文字,去掉原文中模糊、重復和冗長之處, 修改或闡清術語。譯者甚至可以更正原文中的事實錯誤和筆誤, 將腳注中的內容添加在正文中。交際翻譯以譯作的讀者為中心, 為那些不期待遇到閱讀障礙的讀者提供更通順、清晰、合符讀者語言文化習慣的譯作來, 并且還能產生和原文一樣的語勢[4]。
3.諧音雙關語的翻譯
諧音雙關是一種文字游戲, 利用字或詞語的語音條件, 使某些字或詞語在特定的語境中具有雙重意義。它具有一明一暗雙重涵義, 具有能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用一種語言文字形式表達雙重意義的功能。這種修辭格是利用詞義根本不同的諧音詞來構成雙關, 表達兩層不同的意思, 借以使語言活潑有趣, 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 或借題發揮, 旁敲側擊, 收到由此及彼的效果。英語和漢語雙關在格式上和修辭作用上雖然大致一樣,但由于兩種語言的語音不同和表達方式不同, 英語雙關譯成漢語或漢語雙關譯成英語時, 中外譯者幾乎都有捉襟見肘之感, 難以找到理想的翻譯。但是, 筆者認為以交際翻譯理論為指導, 可以實現諧音雙關語的恰當翻譯。下面以筆者曾參與編譯汪榕培教授主編的《吳歌精華》(英漢對照)[5]一書中處理諧音雙關語的例子來論述。
交際翻譯理論認為,譯者應力圖傳譯出原文確切的上下文意義, 使譯文不論是在摘要回到譯作的讀者這個中心上來。而《吳歌精華》(英漢對照)一書是編譯給參加第27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的中外嘉賓看的,所以譯文必須明白、通暢、易懂,讓來自世界各地的讀者都能讀懂,所以我們采取的翻譯策略是把諧音雙關語的字面意思和所隱藏的意思都翻譯出來,或者是直接把諧音雙關語所隱藏的意思翻譯出來文學藝術論文,否則,中外讀者往往會不知所云。事實證明,我們的翻譯為吳歌起到了很好的挽救和宣傳作用,因為吳歌已經越來越少的人知曉它了,正因為此,國家已于2006年把吳歌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下面來看書中幾例:
例1:憐歡好情懷,移居作鄉里。桐樹生門前,出入見梧子。(《子夜歌》)
譯文:I love my charmingsweetheart all the more/ When he moved his house to live near me. / With theTung tree by my door,/ I can see my man as well as the tree.
在這首《子夜歌》中,最后一句“出入見梧子”,“梧子”諧音“吾子”,即“女方所愛的男子”,這里我們把“梧子”(the tree)和“吾子”(myman)兩層意思都翻譯出來了,同時文學藝術論文,tree和第二句的最后一個詞me押韻,整首詩形成abab的韻式。
例2:朝登涼臺上,夕宿蘭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蓮子。(《子夜四時歌》)
譯文:I climb the terrace when the day is bright,/ And stay beside the lakeshore for the night./ I collect lotus when the moonsheds light/ And pick the seeds, with my sweetheart in sight.
此歌中“ 芙蓉” 即“ 夫容” 的諧音, 指被女性所鐘愛的男子或丈夫;“容” 是儀容的意思。“蓮”諧“憐”, “蓮子”即“ 憐子” , 譯成口語就是“ 愛你”論文格式范文。這首歌曲顯然是女子的口吻, “ 乘月采芙蓉”者, 乘月會情郎也,“夜夜得蓮子”者, 即每個晚上都有得到同你相愛的機會,這兩句其實是一樣的意思。在翻譯這首詩時,我們同樣把它的兩層意思lotus和my sweetheart都譯出來了。
例3:思量同你好得場,弗用媒人弗用財。絲網捉魚眼上起,千丈綾羅梭里來。(《山歌·脧》)
譯文:If I’d like to getalong with you, / Neither matchmaker nor gifts I need. / As fish won’t escapefrom the mesh, / So you won’t escape from my eyes. / As satin comes from theshuttle, / So love comes from the first sight.
在此歌中,“絲”、“思”諧音,“眼”雙關“網眼與人眼”;“梭”諧“脧”,又與前文“眼”相呼應。馮夢龍有贊語道:“眼上起,梭里來文學藝術論文,諧音雙關語最妙,俗所謂雙關二意體也。”此詩原文只有四行,但譯文卻有六行,因為我們把最后兩句所隱藏的諧音雙關語也譯出來了。因為譯文的讀者是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客人,如果只是直譯成Fish won’t escape from the mesh, / Andsatin comes from the shuttle,他們可能不知所云。
例4:情哥郎春天去子不覺咦立冬,/風花雪月一年空。/姐道:“郎呀,你好像浮麥牽來難見面,/厚紙糊窗弗透風。”(《久別》)
譯文:In spring, you left andwinter is now here; / In vain I’ve missed you for the whole year. / “It’s hardto see you just like getting flour from husk; / There’s not a bit of news fromyou,” I’ll say to my dear.
在這首《久別》中,最后一句“厚紙糊窗弗透風”意即“沒有情哥郎的任何消息”,所以我們直接把這句背后的諧音雙關語翻譯出來There’s not a bit of news from you文學藝術論文,讓讀者一目了然。
4. 結語
總之,諧音雙關語是吳歌最重要的表現手法及藝術特色, 是由“諧言”和“關語”構成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這在吳歌中運用得相當普遍。但是在把吳歌翻譯成英語的過程中,這種諧音雙關語給翻譯造成了很大的障礙。最后我們根據Peter Newmark所提出的交際翻譯理論原則:“譯者應力圖傳譯出原文確切的上下文意義, 使譯文不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語言形式上都能為讀者所接受;并以譯作的讀者為中心, 為那些不期待遇到閱讀障礙的讀者提供更通順、清晰、合符讀者語言文化習慣的譯作來。”而我們編譯《吳歌精華》(英漢對照)一書是給參加第27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的中外嘉賓看的,所以譯文必須明白、通暢、易懂,讓來自世界各地的讀者都能讀懂,所以我們采取的翻譯策略是把諧音雙關語的字面意思和所隱藏的意思都翻譯出來,或者是直接把諧音雙關語所隱藏的意思翻譯出來。事實證明,我們的翻譯為吳歌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
參考文獻:
[1]馮夢龍等.明清民歌時調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3]王運熙.六朝樂府民歌[M]. 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 1957.
[4]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62.
美術高考一般以素描和色彩為主要內容,其中色彩考試主要
考察學生以下幾方面的能力:
一對畫面布局的掌控能力,即構圖能力
一幅優秀的色彩畫,首先進入觀看者眼睛的就是畫面的整個構圖和空間上的布局。如何布局才能使色彩畫面效果更優美,視覺上更愉悅,就顯得尤其重要,準確地說,構圖布局是最關鍵最重要的一步,合理美觀的構圖是一幅藝術作品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有的學生卻往往忽視這一點,覺得構圖好壞似乎不重要,只要畫得好就行了。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
美術高校的色彩專業考試,在評分標準中第一條往往都是提出構圖的具體要求,而且占據相當大的比重。靜物色彩寫生首先要考察的是學生對畫面整體布局的掌握和控制能力,這是學習繪畫者的一種基本的能力。wWW.133229.COm
二對畫面整體色調和氣氛的把握能力
色調就是整個畫面給人的一種色彩傾向。一幅優秀的色彩靜物寫生作品必然有其獨特的色調傾向,那種雜亂無章、各自為政、無色調性的色彩作品不會引起人們的美感。有時我們注視對象,感到色調的傾向不是很明顯,這時我們應當采取整體觀察和歸類定位的方法,“同時比較”觀察一組靜物的物體色彩,這樣就能抓住這組物體的基本色調。例如:我們首先感受一下靜物的背景、襯布與物體之間哪種色彩占的比例大,襯布的色彩傾向與主要靜物的色彩是協調的還是對比關系。如果襯布與主要靜物的色彩屬于同類色系的范圍,那么它們就基本決定了這組靜物的色調傾向,占據畫面主要位置大面積的襯布顏色就構成了該畫面的主要色調。靜物的擺布與組織,通常是在以大面積的具有某一色彩傾向的襯布或物體占據主控位置的基礎上,配以具有其他色彩的一些小面積的襯布,以此與物體產生對比關系,從而活躍畫面。由此可見,物體色彩面積的分布和比例可以決定整組靜物的色調。
那么,還有哪些因素制約著一組靜物的色彩基調呢?為了明確色調的具體定位,我們應當學會從以下幾方面來辨別其特點:從明度上可分為高調、中調、低調;從純度上可分為鮮調、中間調、灰色調;從色性上可分為冷調、中性調、暖調以及不同色相組成的同類色、鄰近調和對比調等。學生在寫生作業過程中,針對各種復雜的色彩因素,要做到思維清晰、條理分明,既要把握住畫面中大的色彩關系,包括冷暖關系、純灰關系、空間關系,還要注重物體之間的顏色對比與統一性。
三以色彩為主要造型語言塑造畫面形體的能力
關于20世紀科學革命,有人說只須記住三件事:相對論、量子革命和混沌學(系統科學中最突出的新分支)。正是這三大科學革命為人類建構全新的自然圖景(也就是新穎的自然哲學)作出了決定性的貢獻。這里所謂自然哲學是指人對自然的哲學反思。自然哲學的中心問題就是基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研究自然本體最一般的性質和人類的世界圖景。
一
自然哲學在哲學史上有過兩個全盛時期(古希臘及近代機械論),只是在謝林、黑格爾之后衰落了。由于20世紀三大科學革命的強大影響,自然哲學正在當代復興起來,這是十分令人鼓舞的。我們先從三大科學革命說起。
首先要提到的是相對論革命對改造人類世界圖景的貢獻。在1905年的狹義相對論中,時空性質依賴于參照系等概念是對“觀察無關性”的經典信念的初次沖擊;1915年的廣義相對論把引力場(它具有整體全息相關性)確立為新的“獨立的實在”,這是對牛頓的實體觀的又一次打擊。接著要論述的是量子革命,它比相對論革命更為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世界圖景。因為1925年以后所創建的量子力學進一步使笛卡兒與牛頓以來的主客絕對二分原則、實體主義原則乃至嚴格決定論原則都受到猛烈沖擊。最后要強調的是系統科學革命。20世紀中葉以來近半個世紀系統科學的蓬勃發展表明,從總體上說,系統自然觀集中體現了當代自然圖景的精華,因此系統自然觀幾乎成了當代自然科學的世界圖景的代名詞,貝塔朗菲稱之為“一種新的自然哲學”。20年代所出現的懷特海的“機體論哲學”則是這種自然哲學之先聲。
當代的系統自然觀借助于維納的控制論(1949)、貝塔朗菲的一般系統論(1948)、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論(1969)和哈肯的協同學(1971)等理論復活了亞里士多德的機體論和內在目的論的自然哲學。〔1〕控制論通過對“動物(即生命系統)和機器(即非生命系統)的通用規律”的研究表明,自動機器通過反饋調節機制可以表現出與神經控制同樣的合目的性或規律。[1]維納在《控制論》中對牛頓的嚴格決定論進行了深刻有力的批判,肯定了統計力學家吉布斯把偶然性引進到科學中來的重大的方法論意義,并突破了目的論與機械論之間的兩極對立。莫諾在《偶然性與必然性——略論現代生物學的自然哲學》(1971)一書中,則用生物微觀控制論表明,借助于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層次的反饋機制以及微觀-宏觀相互作用,完全偶然的基因突變最終可以納入物種進化的必然軌道;耗散結構論表明,在遠離平衡態條件下開放系統可以通過非線性正反饋機制的作用表現出有序化和合目的性;協同學還進一步發現序參量是整個自組織過程的主宰如此等等。總之,所有這些自動機器和自組織理論都表明,無須超自然的神力和神秘的“生命力”,自然系統也象自動機一樣可以憑借內在機制的作用呈現合目的性。從這個特定意義上說,認為宇宙=巨大的超級自動機的“機械論”是對的,而非神學性的宇宙“內在目的論”也是對的。從歷史上看,牛頓的機械論自然哲學是對亞里士多德的目的論自然哲學的否定。現在,我們的立足于系統科學的新自然哲學則應看作一種“否定之否定”。它是對機械論與目的論自然哲學的更高的辯證綜合。
當代自然哲學(它以系統自然觀及其系統辯證法為核心或靈魂)最有革命性的一個方面,也許表現在反嚴格決定論和對偶然性客觀意義的新認識。直到現在為止,一般人都相信“近似決定論”:只要近似知道一個系統的運行規律和初始條件就可以足夠好地計算出系統的近似行為。可是混沌學中著名的“蝴蝶效應”,即系統演化進程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性,卻斷然否決了牛頓-拉普拉斯決定論的任何翻版(如“近似決定論”)的有效性。美國氣象學家洛侖茲在1961年發現,實際上長期天氣預報是不可能的。因為即使對于嚴格確定的氣象方程組,初始條件的小誤差,也會導致災難性的后果。諸如珞珈山的蝴蝶拍拍翅膀那樣的初始小擾動,經由地球大氣系統中的逐級放大,最終可能在南美洲引起大風暴。這種由決定論引出來的混沌,對經典觀念的打擊是毀滅性的。混沌革命加強并深化了量子革命。
通過量子力學、分子生物學、協同學乃至混沌學的研究,現代科學家越來越認識到,偶然性在自然界具有不容忽視的本體論地位,以及研究偶然性的內在機制的重要性。為恩格斯贊同過的黑格爾關于“必然性自己規定自己為偶然性,……偶然性又寧可說是絕對的必然性”(〔2〕,第562—563頁)的辯證論斷,得到最新自然科學的支持。正如馬克斯·玻恩在《關于因果與機遇的自然哲學》(1951)中所注意到的,量子世界是由因果與機遇聯合統治的,其中機遇是有規則的。同樣,在哈肯的協同學演化方程(如福克-普朗克方程和郎之萬方程)中,決定論力項與隨機力項是共同起作用的。在混沌理論中,混沌本是由決定論規律引出的內在的無序和不規則性,然而對混沌吸引子的相空間圖解研究卻表明,即使混沌也有精細結構,其中機遇也是有規則的,偶然性與必然性相互作用的深層非線性機制是可以認識的。從量子力學到系統科學的研究表明,概率統計定律是比嚴格決定論定律更好的認識工具,但原有的“大數定律”與“統計平均值”等概念對于描述偶然性已經顯得太粗糙了,非線性數學該出陣參戰了。因為唯有借助于非線性數學才可能認清偶然性起作用的深層結構機制。
當代自然哲學中的系統整體論思想也是相當有革命性的。自從歐幾里得、阿基米德以來,“整體=部分和”的公理已經成為背景知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一觀念也是牛頓的機械論自然哲學的一個基本要素(它與實體主義、還原主義相協調)。然而,一般系統論中的貝塔朗菲原理“整體不等于各部分簡單相加的總和”,卻斷然取消了歐幾里得的公理,以整體論取代了機械論的還原主義。量子力學中的全域相關性和粒子物理學中的新奇現象(“基本”粒子分割到一定限度,將出現“部分大于整體”的佯謬)以及生態系統的整體關聯性(卡普拉《轉折點》,1989)都支持貝塔朗菲的系統整體觀。
總之,以現代物理學與系統科學為代表的當代科學革命已經引起了人類自然圖景的根本變革,人們有理由期待一種浸透著量子力學辯證法和系統科學辯證法精神的全新的自然哲學的出現。
二
現在我們轉入當代自然哲學的主要疑難及其可能解法的討論。
鑒于機械論自然哲學所遇到的困難,當代自然哲學所要討論的主要問題可以歸結如下:1.自然本體的性質問題。物理實在究竟是孤立的實體還是依賴于系統場境的存在?“潛在”是否也是物理實在的基本形態之一?究竟是否存在終極實在?2.物理實在所遵循的規律究竟是決定論還是非決定論的?自然系統究竟是必然性還是偶然性所支配的?偶然性應當具有怎么樣的本體論地位(是否應當有)?3.所謂“觀察者侵入物理事件”的實質是什么?主客二分的合理界限是什么?4.系統整體論與還原主義孰是孰非?5.目的論的新解釋問題。自然系統本身能有目的性嗎?能代替上帝作為選擇主體的地位嗎?目的論是否真與機械論勢不兩立?它又如何與神學劃清界線?下面我們將依次詳細分析這些問題:
1.自然本體或物理實在的性質問題。
牛頓機械論自然哲學的本體論或實在觀的要害就在于實體主義。一切物理實在被認為都有實體性、實存性,自然被等同于實體的集合(簡單相加的總和),一種在絕對空間構架中的機械性的存在物。然而,在新的原子科學中,從前認為不容置疑的“實體實存”原則已經失效。明確的電子“軌道”或光子“路徑”等經典性觀念在量子力學中是不允許的。電子實際上以“電子云”方式存在著,它并沒有絕對分明的輪廓,而且只是或然地顯現出來。如“測不準關系”所要求的,電子的位置與相應的動量具有天生的不確定性,決不可能同時有確定的值,因而人們決不可能同時測量到其確定的值。所有這些事實,如果從牛頓的經典本體論的眼光來看簡直是不可理解的,因為“潛在性”觀念完全沒有地位。
實際上,現代物理學家海森伯在批判牛頓機械論實在觀的基礎上,確實發展了一種全新的、更廣義的“潛在”實在觀。他根據量子力學事實總結出,潛在是介于可能與現實之間的物理實在的新型式,它被認為特別適用于微觀客體。海森伯尖銳地指出:“在量子論中顯示的實在概念的變化,并不是過去的簡單的繼續,而卻象是現代科學結構的真正破裂。”(〔3〕,第2頁)“幾率波的概念是牛頓以來理論物理學中全新的東西。……它是亞里士多德哲學中‘潛在’(potentia)這個老概念的定量表述。它引入了某種介乎實際的事件和事件的觀念之間的東西,這是正好介乎可能性和實在性之間的一種新奇的物理實在。”(〔3〕,第11頁)“事件并不一定是確定的,而是可能發生或傾向于發生的事情便構成了宇宙中的實在”。(〔4〕,第177頁)
總之,海森伯認為量子理論意味著實在觀念的革命,牛頓機械論的實在觀念已經失效。他舉例說,幾率波、量子態、電子軌道等都與統計期望值相關聯,表示傾向性的、潛在的物理實在,這是物理實在的新形式。
現代粒子物理學的新假說把潛在性觀念發展到海森伯本人始料所不及的程度。喬弗利·丘(Geoffrey Chew)著名的粒子靴絆學說[2],斷然否定了終極實體的可能性,揭示了自然本體的自助的、生成的本性。按照我的看法,它使系統實在論與系統辯證法完全本體論化了!由于任何粒子都可以充當基礎粒子,用以構成其他粒子,因此說穿了沒有任何一種粒子是真正的“基本粒子”,這就是所謂“基本粒子并不基本”。從根本上說,自然界不可能還原到任何一種或幾種終極的實體。說一個質子可以由中子和π介子所構成,或者說它是由Λ超子和K介子所構成,或者說它是由兩個核子和一個反核子所構成,甚至說是由場的連續質所構成。所有這一切可能性是同樣真實地存在的。應當說,所有這些陳述都同樣地正確又同樣地不完善。因為真實世界等于所有這些潛在的“可能世界”互相疊加的總和。借用日本物理學家武谷三男的話來說:“作為終極要素的實體——基本粒子本身也是相互流動地相互轉化的。這件革了以前的物質觀,顯示了辯證邏輯的正確性。”(〔5〕,第28頁)
我們的進一步的問題是:作為自然本體的物理實在究竟是否可以歸結為互相孤立的實體?還是從本質上說只能是依賴系統場境的整體全息相關的存在?在對著名的EPR假想[3]的實驗檢驗中所表現出來的量子關聯(即遠距粒子之間的整體相關性)很好地回答了這一問題。正如美國科學哲學家西莫尼(A.Shimony)所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實驗結果正在開始闡明哲學問題的非凡時代”。而今最新實驗結果表明,兩個相隔幾米且又沒有彼此傳遞信息機制的實體可能被相互糾結在一起,即它們的行為可以有極顯著的相關性,以致對其中一個實體進行測量將瞬時地影響到另一個實體的測量結果。這個新奇的實驗結果斷然否定了愛因斯坦等人(EPR)的預設(即“空間上遠隔的客體的實在狀態必定是彼此獨立的”),卻符合量子力學的系統整體觀。正如玻爾所注意到的,量子現象是作為整體而存在的,其中所反映出來的內在關聯是不可消解的。量子現象的整體性不允許人們對它作機械的切割并把這種切割物認作它自身。因此我們有理由說,量子力學的整體實在觀是與系統整體觀相通的,量子辯證法與系統辯證法相互滲透,量子革命與系統科學革命相互支持。因此,作為科學革命的結晶,新自然哲學主張,物理實在的部分性質取決于整體,取決于系統的內在關聯,從根本上說,自然本體是整體全息相關的存在。
2.決定論與非決定論疑難,偶然性的本體論地位問題。
從前認為不容置疑的機械論自然哲學的“嚴格決定論”預設,如今在新的原子科學中也已經失效。人們向來認為,自然科學和“自然科學唯物主義”有一個不可動搖的支柱:這就是嚴格決定論。對自然科學的這種見解,最典型地表現在拉普拉斯杜撰的那個精靈故事中,據說這個精靈(超智慧者)知道世界現況的一切決定因素,因而能夠無歧義地得出世界在過去或未來的其他一切狀態。這個被后人稱作“拉普拉斯妖”的理想實驗正是嚴格決定論的化身。可是,現在在微觀領域里發現了與這種嚴格決定論原則相違背的種種反常事實。簡略地說,熱學與分子物理學的研究表明,氣體分子運動是包含不確定性的自然進程,由于初始條件捉摸不定,單個分子的運動狀態成為純粹的偶然事件。分子運動論乃至統計力學的建立表明,概率統計定律也是自然描述不可缺少的一種基本形式。
強調概率統計定律重要性的科學思想反映到自然哲學中去,就成為“統計決定論”。其要旨可概括如下:對于一些包含不確定性的自然過程,雖然嚴格決定論不能直接應用,但若應用統計方法研究大量單個偶然事件的平均行為,卻可以找出明顯的統計規律性。換句話說,這些自然過程在統計平均意義上仍是決定論性的。這是決定論的弱化形式之一。
統計決定論的科學基礎在于經典統計力學。統計力學的基本出發點則在于,認為盡管大量分子的集團行為滿足統計規律,但從底層基礎而言,單個分子(單個過程)仍遵守牛頓定律,滿足嚴格決定論。這樣,統計決定論并不把不確定性歸因于基礎規律的不同,而是把它歸因于初始條件的難以捉摸(即人類知識的不完備性)。因此,統計決定論只是嚴格決定論的補充形式。
然而,將概率統計觀點真正貫徹到底,最終導致量子物理學的興起,而測不準關系的發現則使嚴格決定論淪為無意義的空想。
在現代科學家中第一個對“非完全決定論”(即under-determinism,這個詞的不恰當的替代詞是indeterminism,即非決定論)有十分清醒認識的是哥廷根學派的馬克斯·玻恩。他在名著《關于因果和機遇的自然哲學》中對非完全決定論作了比其他量子物理學家(如玻爾、海森伯等)更為系統和透徹的分析。通過對玻恩文本的適當解釋、調整與轉譯,我們可以提煉出對當代自然哲學極有價值的內容和決定論/非決定論問題的辯證解。〔7〕
非完全決定論的最主要或最有特色的一種表現形式,是與量子力學相應的概率決定論。其要點如下:(1)單個(量子)過程內在地是幾率性的、非決定性質的;(2)“自然界同時受到因果律和機遇律的某種混合方式的支配。”(〔8〕,第9頁)(3)機遇律是自然律的終極形式,偶然性有規則,“它們是用數學上的概率論表述出來的。”(〔8〕,第7頁)
關于自然界究竟是由必然性還是偶然性所支配的,是決定論性還是非決定論性的那個爭論,波普有一個著名的比喻:“云和鐘”。“云”就是天上的云,代表極端不確定性,它非常不規則、毫無秩序又有點難以預測;“鐘”就是家家都有的時鐘,代表高度的確定性,它非常有規則、有秩序又是高度可預測的。這是兩個不同的極端,一端變化莫測,另一端高度精確。一般的自然事物往往處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波普用“所有的云都是鐘”(當然也可以說“所有自然事物都是鐘”)表示決定論,用“所有的鐘都是云”(當然也可以說“所有自然事物都是云”)表示非決定論。波普終于認識到,人類理性需要的是“處于完全的偶然性和完全的決定論之間的某種中間物,即處于完全的云和完善的鐘之間的某種中間物。”(〔6〕,第239—240頁)這種完全的偶然論(非決定論)和完全的決定論的中間物,我們可以恰當地稱作“非完全決定論”,它意味著對偶然性與必然性、因果與機遇的某種辯證綜合,這就是當代自然哲學對這一爭論所作的正確解。以上我們是借用M.玻恩與波普的話,經校正、轉譯納入自己的概念框架,并用以闡發自己的“非完全決定論”觀點。〔7〕
現代生物學和生物微觀控制論也為非完全決定論提供新的佐證。莫諾在其名著《偶然性與必然性(略論現代生物學的自然哲學)》中,從分子生物學的材料出發,有力地抨擊了嚴格決定論,并為恢復偶然性在自然哲學中的本體論地位付出極大的努力。莫諾是這樣說的:
當偶然事件——因為它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本質上是無法預測的——一旦摻入了DNA的結構之中,就會被機械而忠實地進行復制和轉錄,……從純粹偶然性的范圍中被延伸出來以后,偶然性事件也就進入了必然性的范圍,進入了相互排斥、不可調和的確定性的范圍了。因為自然選擇就是在宏觀水平上、在生物體的水平上起作用的。自然選擇能夠獨自從一個噪聲源泉中譜寫出生物界的全部樂曲。(著重號為引者所加)(〔9〕,第88頁)
莫諾這段話應當看作關于生物自然界的非完全決定論,關于極小幾率的偶然事件向極嚴格規律轉化過程的生動說明。特別是最后那句話是說明生物界的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方式的絕妙比喻。當然,由于莫諾有時十分不恰當地將嚴格決定論與辯證唯物論混為一談,應當注意他的言論本身具有兩重性。(〔10〕,第324頁)
非完全決定論的內容還由于系統科學的興起而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和加強。有人因之稱作系統決定論。其要旨可概括如下:
一般的自然界的復雜系統(在自然哲學中姑且撇開社會系統),不能由它的構成要素和子系統通過簡單相加和線性因果鏈無歧義地決定其整體功能和行為。但系統的存在與演化仍有相當確定的規律可循,機遇與因果共同決定著系統的存在和發展,因而系統在整體上仍有決定性。
具體地說,系統演化的主要機理就在于機遇性漲落、反饋和非線性作用。人們常喜歡將借助于系統科學特有的資料所認識的辯證法,稱作“系統辯證法”。系統科學從自己的角度闡明了因果與機遇、決定性與隨機性的辯證法:自組織系統作為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以偶然的隨機的漲落為誘導,通過正反饋和非線性放大,某一漲落在矛盾競爭之中取得支配地位,成為序參量,于是使系統的演化納入必然的軌道,建立時空、功能上的新的有序狀態。系統辯證法與矛盾辯證法在自組織動力學機制的解釋上是高度一致的:當自組織系統處于不穩定點時,系統內部矛盾全面展開并有所激化,與各種子系統及其要素的局部耦合關系和運動特性相聯系的模式和參量都異常活躍,各種參量的漲落此起彼伏,它們都蘊含著一定的結構與組織的胚芽,為了建立自己的獨立模式并爭奪對全局的支配權,它們之間進行激烈的競爭與對抗,時而“又聯合又斗爭”,最后才選拔出作為主導模式的序參量。非完全決定論在協同學的描述系統演化的數學方程中也得到反映。如郎之萬方程(描述布朗運動的)和福克-普朗克方程中,概率論描述與因果性描述共處于一體,隨機作用項與決定論作用項被綜合在一起,偶然性與必然性因子被綜合在一起。從自然哲學看,它們體現了機遇律與因果律的辯證綜合。
3.物理事件與觀察的關系、主體-客體相互作用問題。
從前認為不容置疑的“客觀事件與任何觀測無關”的自然哲學信條,如今在新的原子科學中同樣也正在失效。正如海森伯所指出,經典物理學的真正核心,也就是物理事件在時間、空間上的客觀進程與任何觀測無關的信念,由于許多量子實驗的發現而受到沖擊。而現代物理學的真正力量就存在于自然界為我們提供的那些新的思想方法之中。因此,再指望用新實驗去發現與觀測無關的“純客觀事件”或不依賴于觀察者和相關參照系的“絕對時間”,就無異于指望極地探險家在南極圈尚未勘查過的地方會發現“世界盡頭”,那只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4〕,第4頁和第9頁)對原子、電子那樣的客體的任何一次射線照射或觀測都足以破壞其初始狀態,而且由于或然性和不可逆性,這種狀態不可恢復。
玻爾為量子力學所作的“互補性詮釋”中一個最基本的思想是:觀察者(主體)與被觀察者(客體)之間的嚴格劃界是不可能的,因為在實際過程中兩者處在緊密相連的相互作用之中。無論是純粹的“主體”即可以)“無干擾”地進行觀察的觀察者)或是純粹的“客體”(可以絕對隔絕外界作用而界定被觀察系統的孤立狀態)概念都只是經典物理學所作的理想化,而這兩種理想化既是相互補充又是相互排斥的。〔11〕這就是玻爾著名的“我們既是觀眾(觀察者),又是演員(被觀察者)”辯證論斷的真實含義。
實際上,從當代自然哲學的眼光看,這是很自然的:人(觀察者)本來就是自然(被觀察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只能用一種內在化的眼光來看待自然,而不可能象上帝那樣用完全超脫的外在化眼光看自然,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正如羅森菲爾德所指出,所謂“觀察者介入原子事件進程”的局勢,容易產生科學事實的客觀性被敗壞的假象,因此我們必須與機械論和不可救藥的唯心主義劃清界線。羅森菲爾德本人正是以辯證法為武器在與機械論和唯心主義劃界的過程中闡明了觀察者與物理事件的辯證關系的客觀性質。(〔12〕,第140頁)海森伯說得很分明:“量子論并不包含真正的主觀特征,它并不引進物理學家的精神作為原子事件的一部分”。(〔3〕,第22頁)可見,“客體行為與觀測有關”原則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拋棄客觀實在而接受主觀主義。
4.系統整體實在觀問題。在闡述以上各個問題的過程中,我們實際上已經闡明了整體實在觀的基本觀點:“整體不同于各部分機械相加的總和”。自然本體是依賴于系統場境的存在、處在相對相關中的存在,是整體全息相關的實在。正如D.玻姆所指出的,按照量子概念,世界是作為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而存在的,其中即使是每個部分內在的性質(波或粒子)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場境。其實,人本身就是自然的產物,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只能作為參與者并在相互作用過程中用內在化的觀點來理解自然本體。只是在系統及其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忽視的情況下,還原主義才是近似地有效的。
5.自然本體目的性的(自組織解釋)問題。簡單地說,當代自然哲學的目的論觀是亞里士多德內在目的論的復活和發展,是現代系統科學目的論觀的升華。宇宙象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自然系統(包括生命系統和非生命自組織系統)的結構、功能和演化過程的合目的性可以通過自然本身的自組織機制的作用得到合理解釋。〔1〕
例如,自然選擇的實質問題是由生物哲學所提出的一個重要問題。按照生物控制論的初步解答,關于生物進化的自然選擇機制實質上就是一種以偶然的突變為素材,通過反饋調節的最優化控制機制。艾根的超循環理論則進一步明確,在大分子的自組織階段,在生化反應的超循環中選擇價值高的突變不斷通過過濾和正反饋放大,形成功能性的組織,強化、優化并向更高水平進化。這里,一方面自然選擇表現為自然本身的純物質性的有規則的相互作用過程,但它不同于牛頓的機械因果性模式,因為其中突變與選擇機制、機遇與因果是辯證地聯合起作用的;另一方面,盡管它排除了自然神力的干預,卻仍然是合目的性的過程,因為它有自引導的、自動調節的功能(使物種或分子擬種適應環境)。這樣,按系統辯證法重新解釋過的合理的目的論又能與神學劃清界線。
三
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20世紀早期的相對論量子論革命向統治思想界長達二三百年之久的機械論自然哲學,提出了全面的詰難和挑戰,并給予毀滅性的打擊。當代自然哲學正是在克服舊自然哲學的危機,在回答新興自然科學所提出的詰難和挑戰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20世紀中葉以來以系統科學群為代表的新興科學的迅速發展,豐富了當代自然哲學的內涵,加速了人類自然圖景革新的步伐。
總起來說,當代自然哲學的核心觀點,可以簡要地重新概括如下:
1.自然本體是依賴于系統場境的、在關系中生成的、流動的實在,作為孤立實體的終極實在根本不存在,“潛在”是物理實在的一種新形式;2.自然系統遵循非完全決定論(即決定論與非決定論的中間物),它是由因果與機遇聯合統治的,此兩者互斥又互補。偶然性的本體論地位是:它是自然本體本質中的一個規定、一個方面和一個要素。偶然性存在精細的非線性作用機制(由混沌革命所發現!)。3.物理事件與觀測有關,人作為自然系統的一分子只能用參與者的身分和內在化的觀點來觀察自然,絕對的主客二分只是不切實際的幻想;4.系統整體觀在總體上比還原主義更為合理,不過為了進行精細的研究,有節制的還原主義仍是必不可少的和有啟發力的,兩者其實是互斥又互補的。5.自然系統的合目的性可以按自組織觀點得到最合理的解釋,目的論與機械論也是互斥又互補的。
最后,我們所要強調的是偶然性的恰當的本體論地位問題。迄今仍有不少讀者受過時的哲學教科書的影響,把偶然性當作一種外在的、主觀的、局部的、非本質的和不穩定的或暫時的東西。其實這種看法有違辯證法的本意,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它屬于機械論的范疇。通過對量子辯證法與系統辯證法的研究,我們可以十分有把握地說:機遇或偶然性在本體論中恰恰是一種內在的、固有的、普遍的、本質的和永久性的成分。借用列寧論“假象”的話來說,偶然性是“本質的一個規定、一個方面和一個環節”,是“本質自身在自身中的表現”。機遇與偶然性是客觀的并且具有自己的非常獨特的規律。在新自然哲學中,我們不能再滿足于把偶然性看作必然性的“補充形式”的外在化理解,而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機遇與因果相互聯結、相互滲透,辯證地融為一體。在非完全決定論中,偶然性恢復了它本來應有的本體論地位,機遇與因果,偶然性與必然性以幾率或統計性乃至“混沌吸引子”為中介辯證地聯結在一起。在相空間中混沌吸引子的精巧的無窮嵌套的自相似結構,精確而形象地展示出系統演化過程中機遇與因果如何聯合起作用的深層非線性機制,進一步豐富了對自然本體辯證內涵的認識。
應當說,這是量子辯證法與系統辯證法對矛盾辯證法的一項貢獻,它們本應是相得益彰的。
參考文獻
〔1〕桂起權:《目的論自然哲學之復活》,載“自然辯證法研究”1995(7),并收入吳國盛主編《自然哲學》一書,中國社科出版社1994年版。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
〔3〕海森伯:《物理學與哲學》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
〔4〕海森伯:《嚴密自然科學基礎近年來的變化》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年版。
〔5〕《武谷三男物理學方法論論文集》商務印書館1975年版。
〔6〕波普:《客觀知識》,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
〔7〕桂起權:《非完全決定論:因果與機遇的辯證綜合》,載“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1(2)。
〔8〕玻恩:《關于因果和機遇的自然哲學》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
〔9〕莫諾:《偶然性與必然性(略論現代生物學的自然哲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10〕桂起權:《科學思想的源流》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11〕桂來權《析量子力學中的辯證法思想—玻爾互補性構架之真諦》,載“哲學研究”1994(10)。
〔12〕羅森菲爾德:《量子革命》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
注釋:
中圖分類號:B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7-0041-03
伊壁鳩魯生于公元前341年的雅典,這個時期恰巧是柏拉圖去世的六年之后。同時,六年之后亞里士多德在呂克昂建立起了學校。
伊壁鳩魯哲學是在反對宗教的異端時建立起來的,他生活在馬其頓帝國霸權統治之下,統治者為了帝國的牢固到處征戰。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他下決心建立一種全新的具有實踐意義的唯物主義。但是,由于他觸怒了當時的統治者,他的著作全部被銷毀。我們現在知道的僅僅是關于伊壁鳩魯的二手資料,在這些資料之中,只有羅馬詩人盧克萊修的《物性論》,充分地再現了伊壁鳩魯的思想及其語言風格。
當柏拉圖同科學的唯物主義者作斗爭時,伊壁鳩魯卻將自己的哲學基礎建立在唯物主義之上,他所拒絕的是機械決定論的理論。在伊壁鳩魯看來,機械決定論是一些人看待自然的錯誤觀點。在談到如何看待自然時,他指出要反對一切形式下沒有意義的目的論和一切自認為是徹底的決定論之上的。他進一步地解釋說,如果預成為自然哲學家們塑造的命運的奴隸,倒不如相信關于宗教的神話,相信后者人類還可以找尋心靈慰藉;相反如果相信前者,那么人類只能面對悲慘的人生。這是伊壁鳩魯唯物主義的主要觀點,他致力于將一切目的論的原則從自然之中驅逐出去。誓將神力遠離自然,他相信即使宗教的神是存在的,那么它也是存在于世界之間的空間中。于是,他提出了這樣的論據,“任何東西都不可由來自虛無的神力所創造”以及“自然是絕不會將任何東西歸于無”。這種說法在我們現在看來,就是我們所知的能量守恒定律。
由此可見,伊壁鳩魯的哲學是一個邏輯嚴密的體系。假設如果最初的幾個論據是成立的,那么之后的論述就一定具有道理,隨后的大部分內容都可以通過演繹而得到證實。其中,最著名的推論是無限時間與無限空間的觀點。對于這樣的推演,伊壁鳩魯將它運用于他的原子論之中,為他的原子論提供了理論依據。
伊壁鳩魯的原子論是受古希臘原子論者德謨克利特與留基伯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從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觀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認為原子是具有兩種基本屬性的:大小與形狀。在現實的生活中,一切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物質都是由無數個不變的原子所構成的,這些原子都是用肉眼無法看見的,但是原子還是具有重量的,并且具有各種不同的大小與形狀,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虛空之中。同時,這些原子具有運動的屬性,它們能夠以不同的方式結合與分離,于是它們就構成了不同的物質。按照德謨克利特的觀點,伊壁鳩魯發展了自己的原子論,但是伊壁鳩魯對于原子論的觀點與德謨克利特相比卻大相徑庭。伊壁鳩魯提出了自己的新主張,原子并不是按照固定的模式進行運動的,其中一些原子會發生偏轉,并且這樣的偏轉是不可預知的,于是這樣就產生了偶然性與不確定性等因素的形成。針對伊壁鳩魯的原子論觀點,不少學者給予了贊賞,并且接受了他的思想從而豐富自己的學說。
之后,馬克思在他的博士論文對德謨克利特與伊壁鳩魯的原子論區別給予了分析。
首先,馬克思集中地分析伊壁鳩魯的原子偏斜說,因此,可以確定他是第一個真實地理解了德謨克利特與伊壁鳩魯之間區別的人。最后,馬克思指出這兩位學者之間真正的不同之處是由于他們基礎性的知識理論不同,由此導致了他們的分歧。也就是說,“德謨克利特簡單地接受了這樣一種悖論:當表面的真理被發現時,原子的真理仍在人的感覺之外,因此它從根本上是遙遠的和不可知的。相反,伊壁鳩魯的原子論卻令他自己能夠深入研究人類感覺和存在的本質。”①
伊壁鳩魯的唯物主義哲學預示了科學發展的卓越水平,在英法的思想啟蒙運動之中,對唯物主義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他的唯物主義觀點作為17、18世紀那些思想家們的核心觀點。同時,他的哲學更是對17世紀科學的革命以及啟蒙運動中的大部分前沿科學家給予了很大的影響。
在17世紀英國的大學中仍然在向學生們灌輸著宗教化的亞里士多德哲學與經院哲學,而伊壁鳩魯哲學之所以在啟蒙運動中被關注,正是因為他采取了一種反對亞里士多德哲學的斗爭形式。亞里士多德哲學認為自然從其本質而論是在宗教教義之下發展起來的,而繁瑣的經院哲學是在宗教的模式下進行的分類。物質主要是由四種元素構成的:水、火、土、氣,這樣可以得出的結論是自然在其本質上看似靜止的并且是沒有任何新意的。當然,這樣的觀點是不能站住腳的,由于當時的中世紀的社會制度很快瓦解了,之后充滿活力的資本主義制度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并且在英國的農業社會與工業社會中迅速地發展起來,因此,這樣的自然觀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之下不得不銷聲匿跡。
最后,大多數的科學家將精力全部轉向了古希臘的原子論,最重要的是接受了伊壁鳩魯的思想。在這個時期,托馬斯?霍爾評價伊壁鳩魯:“只要稍微了解一點后文藝復興時期的生理學(從笛卡爾到現在),就會看到伊壁鳩魯比任何古代科學家都更加接近現在突現論機械唯物主義。”②特別是弗朗西斯?培根,他深受德謨克利特與伊壁鳩魯的影響。他接受了這樣一種事實,物質是由無數個原子所構成的。按照伊壁鳩魯的思想,物質的運動是由于原子的運動,物質的大小形狀都是由原子所決定的,因此很簡單地形成了一種本質上是機械論的觀點。但是,由于培根在進行自己的學說研究過程中大量地運用了伊壁鳩魯的思想,即原子論的精華,因此他嘗試用一種宗教的語言方式來解釋伊壁鳩魯的原子論,甚至他還爭論道:“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在任何一個方面都是遠遠超過于亞里士多德哲學的。”這樣的表述在其著作中屢見不鮮。“可變的四元素,加上不可變的第五元素,在不需要上帝的情況之下可以適時地和經常地被放置,遠比一群無窮無盡不能放置的小部分和小種子可信一千倍,它們無需神的安排而產生了這個世界的秩序和美麗。”③之后在他的《論學術的尊嚴和進步》中,他將亞里士多德、柏拉圖與德謨克利特、伊壁鳩魯進行了對比,他認為后者對于自然的物理解釋是更為可靠的,并且是具有穿透力的,前者沒有將過多的時間浪費在討論終極原因之上,而后者則在一直不停地討論著終極的原因。在《論古人的智慧》中,培根將伊壁鳩魯的形象刻畫為普羅米修斯,他認為伊壁鳩魯是在唯物主義的裝束下真正的具有普羅米修斯精神的英雄品質的人。
17世紀中葉初期,法國的數學家、神學家、牧師以及作為同時代的機械論哲學的支持者伽桑狄,深受伊壁鳩魯的影響,他創造出一種重要的綜合體系將伊壁鳩魯與基督教結合,他這樣做的明確目的是舊的亞里士多德的自然觀。他對伊壁鳩魯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伊壁鳩魯用理性預見到了經驗,按照經驗,一切物體盡管重量和質量大不相同,當它們從上往下墜落的時候,速度卻是一樣的,這實在是太令人震驚了。”④
17世紀英國最著名保守派的支持者約翰?伊芙琳,他不僅僅是伊壁鳩魯的崇拜者,更是“皇家學會”組織的重要幕后人物之一。伊芙琳將曾經將盧克萊修的《物性論》第一卷翻譯成英文,在自己的著作《森林,或論上帝神圣統治下的樹林和木材的生長》以及《驅散煙霧:彌漫于倫敦之煙塵和空氣難題》中深刻地總結了英國倫敦的環境現狀,通過對倫敦的空氣污染的總結,他得出的結論是并不是家庭用火導致了環境的污染,而污染的源泉則是工業場所排放出來的有毒氣體。這些都表明了他深受盧克萊修唯物主義的影響,在伊壁鳩魯的原子論基礎上對自己的唯物主義觀進行了發展。
伊壁鳩魯的原子論在科學界是倍受關注的,如波義耳、牛頓他們發展了一種物質世界的機械論,但是他們在物質世界中仍然把上帝完整地安置在自然第一原動力的位置上。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偉大的科學家都是在伊壁鳩魯原子論的基礎上進行的創造性的工作。之后,他們舍棄了一些原子論的早期觀點,無疑是因為伊壁鳩魯學派中反對宗教的實質。曾經寫有多部權威的關于啟蒙思想研究著作的彼得?蓋伊寫道:“伽桑狄的微粒子物理學明顯地影響了波義耳,并通過波義耳影響了牛頓。當伊壁鳩魯在虛空中旋轉的原子世界模型還比較粗糙和隨意的時候,它成為對統治基督教文明幾個世紀的科學的世界圖景的一種有用的糾正。”⑤在之后的18世紀中,伊壁鳩魯學派對英國和歐洲大陸的唯物主義發展也具有很深的影響。然而,科學技術的發展恰恰為伊壁鳩魯的唯物主義給予了有利證明,如大衛?休謨、伏爾泰、霍爾巴赫、康德、謝林以及黑格爾,這些偉大的科學家、哲學家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了伊壁鳩魯的影響,他們稱伊壁鳩魯學派的學者們是古希臘思想家中最杰出的自然哲學家,將伊壁鳩魯的唯物主義描繪成為無生命的機械論哲學,一種需要向其注入一種神秘精神的自然哲學。
在1841年,馬克思提交了他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甄別》,這篇論文的論點是圍繞伊壁鳩魯的原子論和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之間的區別為中心的。在論文中馬克思為伊壁鳩魯的原子偏斜說給予了肯定。在有限的資料下,馬克思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否定了傳統的觀點,認為伊壁鳩魯原盤照搬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馬克思指出德謨克利特的觀點是當某種表面的真理被發現時,其內部原子的真理是在人們的感覺之外的,從根本上它是不可知的。而恰恰相反,伊壁鳩魯的原子論卻認為人們可以探究事物的真實的存在及本質。即從根本上來講,世界上的事物存在就是可知的。通過馬克思細致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他是第一位真正認識到伊壁鳩魯與德謨克利特之間區別的人,通過研究,最終他得出的結論是二者之間的真正不同之處在于他們自己的知識理論體系的不同。
馬克思認為追隨伊壁鳩魯是充滿光明的,伊壁鳩魯是行進在黑暗的道路中的燈塔,這樣的信任來自于伊壁鳩魯對自然宗教觀的排斥,這樣的一種形式是源于唯物主義、人文主義與自然主義作為基礎的。馬克思認為之所以德謨克利特與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超越了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正是因為伊壁鳩魯終止了以往的討論關于事物的終極原因,并且成功地將上帝與精神從事物的構成中驅逐了出去。馬克思在后來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盧克萊修贊頌伊壁鳩魯是最先打倒宗教統治的人,所以在普魯塔克直到路德所有的宗教支持者都稱伊壁鳩魯是頭號的無神論的豬。然而這樣的稱謂對于伊壁鳩魯來說是極其荒誕的,伊壁鳩魯的哲學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發展起來的。首先,他認為一個人如果想擁有真正的自由,他完全可以獻身于哲學之中,在哲學的世界中他可以找到自己想擁有的自由。對此馬克思總結說伊壁鳩魯哲學的核心正是他所強調的沒有限制的自由。
馬克思的博士論文雖然沒有提出之后的唯物史觀,也沒有剩余價值學說理論,但是這篇博士論文是馬克思最早的專業研究的成果。這篇論文充分地顯示了馬克思在哲學方面的造詣,它也預示了伊壁鳩魯將永遠作為這位偉大哲學家的導師。換句話說,也是受到伊壁鳩魯的影響才擁有了馬克思后來一系列的思想成果,可以說馬克思一生的哲學思想都滲透著伊壁鳩魯的影響。
注 釋:
①西里爾?貝利《卡爾?馬克思論希臘原子論》,經典季刊,第22卷,第205-206頁。
②霍爾《關于生命和物質的思考》(第1卷),第136頁。
〔摘要〕 近代形式論的主流概念是由審美趣味的主觀化先驗化而形成的康德主義形式與感性形式(感性形象)。準確、透徹地把握它們的本質、作用、意義應當立足于啟蒙運動思想的一般精神。康德主義形式的最終確立得益于以人性為研究對象的心理學和認識論,感性形式獲得主導地位歸功于18世紀的存在大鏈條觀念和學科分化的趨勢。從新古典主義美學的衰落,審美趣味、感性形象的流行,浪漫主義及其哲學化德國古典美學,到形式本體論的興起,可以清晰地看到近代哲學美學的一條主題明確的思想線索,即形式與表現、個性與一般、感性與理性、主觀與客觀的對立及種種解決方案,而形式的賦形超越的強大抵御力量充當了構筑藝術和審美活動的自由王國,恢復人性的原始和諧,從審美自由轉入政治自由的理想橋梁。
〔關鍵詞〕 啟蒙理性;審美趣味;感性形象;形式本體;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I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769(2012)04-0180-07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西方美學中的‘形式’:一個觀念史的考索”(04cz013)
〔作者簡介〕張旭曙,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博士,上海 200433。
近代美學的形式觀念肇始于17世紀,涵蓋新古典主義、啟蒙運動、德國古典美學、浪漫主義、19世紀這幾個歷史發展階段。從中我們能發現催生美學學科“埃斯特蒂卡”(感性學)的酵母因素,追溯現代美學形式本體論的譜系血統,它甚至構成了理解西方人的新型理智生活——啟蒙精神的歷史和實質的重要視角。可以說,探究這一課題具有美學史和一般思想史的雙重意義和價值。
一、美之光:從形式照向表現
在17世紀,古代思想世界中占主導地位的形式概念,即柏拉圖的絕對理式、畢達哥拉斯的比例形式、亞里士多德的整體與部分間的和諧仍然在流行,并給予新的形式概念的確立與展開以各種影響、規約、推動。與此同時,新的詞語和問題,諸如鑒賞、情感、靈感、虛構、天才、想象等出現并以不可阻擋的力量標示著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我認為,理解17世紀美學的形式觀的精神特質、演化軌跡、術語變換、重心轉移,有兩個思想史動力因素最為重要:自然科學的興盛和教會權威的衰敗,這背后站著兩位思想巨人——牛頓和笛卡爾。
羅素曾指出:“近代世界與先前各世紀的區別,幾乎每一點都能歸源于科學。科學在十七世紀收到了極奇偉壯麗的成功。”〔1〕是的,經院哲學(亞里士多德和托馬斯哲學)用本質、目的、原因這些不精確的術語描述運動此時已遭到摒棄,取而代之的是時間、空間、物質及力等概念。機械論自然觀讓位于目的論自然觀。伽利略的望遠鏡解除了希臘和中世紀賦予天體的特殊的神圣性質,牛頓的革命工作則進一步加以摧毀。光不再是神秘的物質和上帝的住所,而成了一個物理現象。另一方面,虔信主義和神秘主義解說的柏拉圖主義讓位于一種較合乎理性的柏拉圖主義。“這種柏拉圖主義,經過伽利略與開普勒的思想而成為牛頓的數學體系。它承認內在力量或啟示是理性的基礎,這個理論于是成了一種唯智主義。它要在宇宙的物理秩序及道德定律中尋找神的自然真理。”〔2〕
柏拉圖主義頑強地延伸到英國經驗論精神氛圍中成長出夏夫茲博里及其門生哈奇生。夏夫茲博里接近劍橋派新柏拉圖主義。在他看來,宇宙是一個和諧的整體,宇宙的和諧整體是由天帝這位“至上的藝術家”造就的,他是使物質具有形式的最終因。文克爾曼確認情感與個性表現有損于靜穆美理想,萊辛以精神表現的多寡作為衡量身體美高低的準繩,也顯示了新柏拉圖主義成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