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6:01:4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工科類工業設計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手繪技法教學中的“摹”的作用與不足
工業設計專業產品手繪是通過手繪技術手段,直觀而形象地表達設計師的構思意圖、設計目標的表現性繪畫。隨著手繪表現技法的不斷變革,計算機輔助設計基本取代手繪,用于制作精細的視覺效果,手繪表達以說明性畫法為主,輔助線、爆炸圖、結構分析、場景輔助說明等都出現在手繪圖中。設計師記錄突發性創意思維,形象地傳達工程圖樣、加工工藝流程等。在手繪作品中,設計師的設計意圖一目了然,更有助于系統設計思維的建立。因此,“摹”通常是針對現有優秀產品的,這樣不但可以拓展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表現手段,而且比單純的技術訓練具有更強的針對性。這里的“摹”除了對優秀手繪作品的臨摹,也包括對現有產品的實際寫生。
1.“摹”在手繪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
第一,有利于學生在臨摹的過程中學習優秀的表現技巧和優秀作品的風格及語匯。特別對于繪畫基礎薄弱的工科類學生來說,這是一種迅速見效的方法。產品內部結構的分析是學生的學習難點,臨摹作品中已提取出準確的內結構線,可直觀地指導學生學習理解復雜曲面的轉折及表現方法。如圖1中,產品表面分析出的內結構線直觀地表達了產品的形體走向,并且豐富了畫面效果。手繪產品初學者還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如用硫酸紙拷貝優秀手繪作品,最直觀地學習其構圖、外輪廓線、內結構線和色彩及整體繪畫感覺。第二,有利于學生理解三維空間中深度空間轉化為二維空間的方法。工科類學生因缺乏對素描課程長時間的深入訓練,對深度空間的理解受到觀念印象的限制。教學中教師提供優秀臨摹作品時可有針對性地強調這方面的練習。如,教師提供30度角觀察產品的范例,強化訓練學生理解深度空間中物體實際長度在轉化到二維平面中時產生了縮短效果。如圖2立方體手繪表現中,立方體ab點間的距離隨著角度的不同,發生縮短變化。第三,有利于培養練習者的觀察能力和手繪轉化能力。學生面對優秀的產品寫生,就創意而言仍停留在“摹”的層面上。學生通過寫生學習優秀產品的設計創意,在平面臨摹的基礎上自主提高觀察能力,練習三維空間的轉化、實際產品結構轉換、手繪線條表達及材質色彩的轉換,如圖3為優秀學生作業。
2.“摹”的不足
第一,平面作品的臨摹過程是由平面到平面再到關系,缺少了三維空間轉化分析的練習。第二,實際的產品寫生可以加強三維空間的轉化訓練,但仍是以“摹”為目的的練習,缺失了創意設計的訓練,導致工科類學生存在創意階段手繪能力相對較弱的現象。
三、“摹”與“創”的結合教學
“創”是手繪訓練的最終目的,臨摹學習為熟練地表達創意服務。手繪教學中以“摹”為基礎結合創意訓練不失為兩全之策。第一,簡化造型。一切復雜的曲面造型都可以簡化為最基礎的幾何形態。幾乎每件產品都可以被分解重構,研究物體各部分是如何連接的,它的相關細節是什么,從而可以概括出構成它的最基本的造型。理工類學生具有邏輯思維較強的特點,更易于理解、掌握產品的功能結構。另外,如何拆分和簡化物體,也是基本的手繪法則之一。教師應在學生臨摹和欣賞優秀作品時引導其分解產品結構,達到同時學習技法和訓練設計創意的目的。第二,由基本形進行加減法發展為擴展形。手繪作為一種思維傳達的載體,更多的是在于思維的再現及擴張。在基本形上進行簡單的元素不同位置的加減,是人腦進行積極思維、探索設計外在表征,連續性的思維可促成方案的多樣性,直接影響著學生創新思維的擴展。對一件優秀作品的原型展開再設計訓練,結合理論聯系實際、教學點評等方式,可檢驗并提高學生的設計實踐能力。第三,教學中提品實物及手繪表達的示范作品,推動學生理解實際物象向結構線條、色彩、質感表達的轉化。信息化時代,大量優秀手繪書籍和網絡資源隨處可尋,但仍需要教學工作者進行歸納整理,或自行編繪,為學生提品實物和手繪表達雙重參考資料,以增強學生對結構的把握,以促進學生學習實踐課題項目的設計流程和設計方法。對產品實物的全方位觀察,有助于學生主觀分析現實中不存在的產品內結構線,以此檢查產品形態表現正確與否。另外,在優秀產品中必然有產品細節,每個細節必然有它存在的意義及功能,這樣產品的詮釋才是完整的。在單純臨摹草圖時,學生往往忽視細節。對現實產品進行觀察時,應更為突出細節,這樣產品手繪效果便得以全面展示。第四,加強三視圖轉換立體效果的訓練。一方面,教師在課程中設立專題訓練,提供現有產品的三視圖,引導學生以基本幾何體為起點,結合加減法的擴展,逐步由三視圖轉化為立體形態,促進學生建立虛擬空間思維,獨立完成概念呈現與形象化的過程。另一方面,教師提供立體透視效果圖逆向訓練、立體形態轉平面三視圖訓練,通過此類專題訓練進一步加強學生的空間虛擬思維能力。第五,結合練習各種不同類型的產品。形式上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小到大;形態結構上由規則抽象形產品(無機形態)到自由抽象形產品(有機形態),再到具象形產品,逐步增加練習難度。學生在練習中直觀地看到自己手繪能力的提高,建立手繪表達的自信心。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22-0172-02
中國進入WT0后,殘酷的市場競爭使工業設計不僅被企業視為市場競爭的戰術,更提升到整個民族工業發展和國家發展的戰略的高度。優秀的工業設計人才成為社會和企業的關注的焦點。人才的培養依賴教育,據初步統計: 中國目前一共有上千所高校、中等院校開設了工業設計專業,每年畢業的學生超過30萬。工業設計也成了近年來發展最快的八個專業之一。工業設計教育可以說是如火如茶、蓬勃發展。盡管我國有世界上最大的工業設計教育體系,設計教育的水平和設計師的素質都遠遠不能滿足國家經濟發展的需求。國內每年30萬專業人才竟有高達70%的人畢業后無法從事工業設計行業,剩余的人能符合企業高端需求的也寥寥無幾。這樣的局面使我們的教育需要辨證的看待與分析當前的局勢,制定更為合理的教育模式。
如何有效挖掘具有設計潛質的人才,既是培養高素質設計人才的基礎,也關系著每年數十萬考生的前途。而能否有效陪養高素質設計人才,將直接影響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競爭力的提高。
高等教育必須面向市場,順應社會需求,以培養適應企業要求,具有設計、管理、服務等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為根本任務。而關于現在中國工業設計行業的快速發展和社會對高素質工業設計人才的需求與工業設計優秀人才緊缺之間的矛盾,教育的滯后首當其沖成為產生這一系列問題的主要原因,當談到工業設計教育的滯后,大家往往把矛頭指向教育方式的一成不變、師資力量的薄弱、教育理念的陳舊、課程安排的不合理等方面。然而,中國設計教育的缺陷, 在招生考試的源頭上就存在。造成現在這種人才膨脹,不合理的人才選拔方式對工業設計教育畸形發展的現狀難辭其就。筆者通過剖析我國現行工業設計招考方式存在的弊端,提出以下招生方式改革。
一、統一性招考的弊端
我國當前工業設計專業分為藝術類工業設計和理工類工業設計,這兩類的招考模式各不相同。
(一)藝術類工業設計
目前我國大多數的藝術類工業設計專業招生方式與美術院校招生方式并無太大差異。主要體現在:
基本模式一致:繪畫基礎+文化課考試=專業學生。而繪畫也是千遍一律的素描,色彩,選加速寫或者設計,也就是說無論你考哪個學校, 那個專業,是設計還是純藝術,都是以一樣的方式來進行的。雖然這樣確實為各個院校的招生工作省了不少事,但是把“設計”和“純藝術”混為一談, 完全沒有考慮兩者質的區別。
素描和色彩一般都是采用的人物或者水果靜物寫生或者默寫等方式。每年考試的內容大同小異,只要考生在考前反復訓練幾個月就可以在考場里發揮自如,這樣的方式不僅不適合人才的選拔,更讓學生產生投機取巧的心理及假想,更不用說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了。學“藝術”和學“設計”雖然都需要掌握一定的造型技能, 都需要對美有必要的判斷能力, 但藝術創作的情感表達與設計創作的理性分析是完全不一樣的,工業設計是一個完全不同于純藝術的專業,是一個藝術與技術結合的綜合性專業,培養的絕不是藝術家和美工師,而是具有創新設計能力,較高文化藝術修養,知識面豐富寬廣,綜合素質較高的能設計生活方式的設計師,所以美術院校原有的招生方式是不適于選拔工業設計人才的。
招生評分的模式,使得藝術類考生文化分數普遍偏低,更缺乏對理科類知識的了解。而工業設計需求的是綜合知識全面的人才,因為基礎不夠,也為進入高校后學習力學、材料工藝學、機械制造、模具設計等工科課程造成了困難。同時藝術類考生文化分數線較低,也為很多文化科考生另辟一條升學渠道。很多按文化課成績沒有希望考取大學的考生都把眼光瞄準了藝術考試,也不管有沒有興趣,考前突擊幾個月就去考試。一旦考取,即使花費比其他專業高出很多的學費也甘愿。
(二)工科類工業設計
工科類工業設計的招考方式與文化考生的考試方式一樣。基本模式是:文化統考。工業設計專業的生源一般為通過高考的理科生。這種方式招收的學生雖然在邏輯思維能力、嚴謹性等方面比藝考生優秀,但在入學之前基本沒有接觸過工業設計及相關知識,不知道自己是否對專業感興趣,缺乏選擇性。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忽視人文素質的同步提升,知識結構和思維模式都較為單一,而且在進入高校之前很少有學生對美術進行培訓,更不用說設計基礎了,在對造型的領悟和色彩的體驗把握上相對薄弱,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都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訓練。高考“一考定終身”甚至“一分定終身”的特性使得許多理科生在考試成績不理想的情況下,服從調劑進入了工科院校中“門檻”較低的工業設計專業,往往會帶有抵觸情緒,不利于以后的專業學習。
二、潛力創新人才的選拔方式
招生是潛力創新人才選拔最基礎最關鍵的部分,只有選拔出具有藝術潛質的學子,才能培養出能為社會牟福的人才,因此招考方式至關重要。
眾所周知,美術類專業考試是我國古老的工藝美術留下的產物,他具有共性卻缺乏個性,而工業設計是一門獨特的學科,人才的選拔具有自身的特點:素質要求較全面且有一定的特殊性。通過陳舊的入學考試是無法達到選拔具有優質藝術潛力的人才的目的。筆者提出工業設計專業招生考試方式供探討:
(一)調整考試科目及內容
藝術類工業設計招考方式,考試模式:專業科目+文化考試。專業科目=素描+設計色彩+筆試。
素描:主要是考查考生的造型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素描的題目可以先規定考生以素描的形式畫出一個物體,再根據此物進行創意,設計多個物體。比如:以素描的形式畫一個靠背椅,再以線描的形式將此靠背椅變形成多個椅子。簡而言之,即:一張椅子的多種表達方式;或者通過一個故事,讓考生將在此故事中得到的啟發用素描表達出來。設計色彩:考查考生自由創意的能力、對光感的把握以、對色彩感覺表達的能力以及對材質的認識和使用能力。設計色彩的的主題以當代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為主,根據主題以色彩進行設計。筆試: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試題的內容涉及:心理健康,團隊協作,藝術修養,管理,溝通,營銷等方面的內容。
文化考試,高考“一考定終身”的制度,存在很大的弊端,僅僅用一次考試來判定考生多年來的學習成效,這種“獨木橋”的方式給考生精神上巨大壓力,很多原本很優秀的考生因為一時失誤而與自己理想的高校失之交臂。為了避免這種高風險命運,給考生制定更加合理,公平的考試制度迫在眉睫。因此考試方式模式設立為:高考分數=文化統考(占整個高考文化分的70%)+整個高中階段的平時成績(占整個高考文化分的30%)。藝術考生的文化科目考試主要是考查考生在藝術學科方面的基本知識及基本能力。文化統考科目應增設與藝術相關的科目內容,注重考查藝術類考生知識和素質結構的全面性,避免“短腿”藝術人才的出現。由于藝術考生文化科目的拋檔線較低,導致藝術考生長期存在“重專業、輕文化”的思想,理應提高文化分數線,注重文化科目的學習,同時參考在高中就讀期間理科類考試的分數,擇優錄取。
工科類工業設計招生方式,考試模式:文化考試+專業測試。“一考定終身”的高考弊端,要求文化考試必須改革,具體實施方式如藝術考生一致:高考分數=文化統考(占整個高考文化分的70%)+整個高中階段的平時成績(占整個高考文化分的30%)。專業測試:色彩設計+論文。色彩設計:因為工科類考生不像藝術類考生進行過專業的美術培訓,因此考試主要考查考生對色彩的審美和創新能力,無需看重作畫技法。論文形式:考查考生對工業設計專業的認識以及對未來的規劃等方面;考查考生是否真正了解此專業,而不是盲目的僅僅是為了能上高校而選擇工業設計專業。
工科類考生如果在入學后有意學習工業設計專業,也應該進行一定的專業測試,確保此考生是否適合學習此專業。
(二)特殊選拔
如果考生在工業設計創新思維和綜合素質方面表現的特別優秀,即使文化成績一般,高校皆應該優先錄取。正如美國大學強調的是:“它們不是要錄取一群相同的學生,而是要把不同類型的學生組合成一個優異的整體。”“從而使學生具有相互學習的最大可能”。因此高校更應該重視優秀特長生的個性發展。
(三)考前專業介紹
很多考生在報考專業前都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只為能踏入高校之門,放棄了自己原有的理想,甚至為了短暫的目標而自毀前程,因此在高考之前,老師應向學生初步講解各類專業的要求,學習范圍以及就業等相關內容,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專業,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和人生規劃。
(四)將高校藝術學科招生“陽光工程”真正落實
高校的招生錄取是采取由高校到各省現場招生錄取的方式,特別是藝術類招生,由于是手工操作、涉及的環節多、耗時長、透明度差、組織機制欠缺、管理措施不力等問題,容易導致暗箱操作、滋生不正之風。尤其是繪畫考試沒有標準答案,評卷教師很容易摻雜了個人風格與喜好,導致評分個性化.面對高考中藝術類招生考試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政府必須端正高校藝術類招生指導思想,加大招生工作的監督與管理,提出更合理的管理方法,改進組考環節,規范招生錄取,切實體現“陽光高考”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自覺接受社會監督,確保招生工作合理有序的進行。
高校工業設計學科招生是關系到我國工業設計教育及整個教育系統,乃至整個社會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等方面的一項重要工作。如何面對工業設計招生工作中所存在的弊端,以及如何招收具有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專業人才,為國家培養出大量的創新人才也成為當前我們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對的主要問題。只有在綜合考慮國情、與時俱進、深化改革,工業設計招生制度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才能確保旺盛的生命力,贏得社會各界的認同,為國家和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巨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汪美葵.后亞運時代的廣州文化產業[J].文化月刊:下旬刊.2012(08):38-39.
[2]鄧靖.美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及其啟示[J].創新.2012(03):68-70.
[3]王曉紅.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及思路[J].中國經貿導刊.2012(09):26-29.
[4]杭間.中國工藝美學思想史.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4年12月.
[5]葛俊杰.文化創意產業格局下的工業設計發展對策研究[J].商業時代,2011,24:119-120.
工業設計論文參考文獻:
[1]李敏,方忠民,程友斌.基于市場需求的高職工科類工業設計人才培養———以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職業教育研究,2012(11):47-48.
[2]駱沙鳴.創辦設計專業大學,助推我國工業轉型[J].教育與職業,2011(19):6-7.
[3]倪江忠,王力夫.高職工業設計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體系探討[J].職業教育研究,2007(6):49-50.
[4]王鳳基.高職院校實踐教學基本建設的任務[J].職業技術教育,2008(2):58-59.
[5]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工業設計論文參考文獻:
[1]周維宏,宋金文等編.日本社會解讀[M].時事出版社,2002
[2]李亮之編著.世界工業設計史潮[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3]李彬彬編著.設計心理學[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4](美)WM.E.舒德爾,(美)J.丹尼爾·舍曼編著,繹明宇等譯.新技術開發管理[M].中信出版社,2000
[5]馬國馨著.日本建筑論稿[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6]袁宏偉,谷淑娟編著.專利權保護案例分析[M].山西經濟出版社,1999
目前,我國已有美術院校、工科院校、綜合大學、農林院校、師范院校等400多所院校開設了工業設計專業,形成了世界上最為龐大的工業設計教育網絡。由于國家教育部把工業設計專業歸屬于機械學科,因此,培養機械學科背景下的應用型設計人才、強化學生在機械學科背景下的實踐能力、確立機械學科背景下工業設計專業的教育特色、凸顯機械學科的自身優勢及發展特點,是目前工業設計教育的根本任務。
機械學科是研究機械產品(或系統)的性能、設計與制造的理論和技術的科學。按照經歷階段的性質不同,機械科學可分成兩大分支學科:機械學和機械制造。機械學是對機械進行功能綜合并定量描述以及控制其性能的技術科學,它的主要任務是把各種知識、信息注入設計,將其加工成機械系統能夠接受的信息并輸入機械制造系統,以便生產出滿足使用要求并能被市場接受的產品。在這一點上,機械學與工業設計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滿足市場的批量化生產而進行產品設計。機械學包括機構學、機械振動學、機械結構強度學、摩擦學、設計理論與方法學、傳動機械學、微機械學和機器人機械學等。機械制造是將設計輸出的指令和信息輸入機械制造系統并加工出合乎設計要求的產品的過程。機械制造科學與技術是研究機械制造系統、機械制造過程和機械制造手段的科學與技術,它包括機械制造冷加工和機械制造熱加工兩個部分。機械學科的理論基礎與技術手段是工業設計專業的必備知識,為工業設計專業提供科學技術支撐。
但當前我國高校機械學科背景下工業設計的特色建設并不理想。如何依托機械學科的先進制造技術與設備條件及其較強的科學性和現實性來構筑工業設計特色教育平臺,是當前工業設計教育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我國機械學科背景下工業設計專業的發展現狀
1.工業設計專業設置盲目跟風
很多學校的工業設計專業設置于2000年前后。這一時期是工業設計專業的膨脹期,很多院校因有機械學科就盲目跟風,設置了工業設計這一專業,而不是出于國內工業發展的需求,專業設置缺乏必要的調研和論證,專業體系極不完善;與此同時,招生人數不斷增加,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師生比例嚴重失調,致使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學生專業素質不斷下滑。學生經“批量教育”后涌入市場,導致社會上此類人才表面上供大于求,畢業學生60%以上改行從事平面設計或室內設計,近30%的學生完全脫離本行。[1]
2.機械類課程設置形同虛設
機械學科背景下工業設計專業的培養方案大多安排有工程制造類課程,如機械制圖、機械設計基礎、機械制造基礎等,表面上強化了學生的設計與制造能力,但在師資配置、課程大綱制定、制造實踐能力培養等方面缺乏系統的思考,導致不同課程之間的關系成了一種機械性的相加,藝術仍是藝術,技術仍是技術,二者并未融合在一起,因而基于機械學科的工業設計專業特色并未真正形成。學生在實際設計中既不能很好地運用技術性課程的理論知識,也不能獨立地處理與設計相關的技術問題。
3.學生缺乏應有的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與審美品位是工業設計專業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能力。機械學科背景下的工業設計專業學生,其審美能力與審美品位較差,長于技術類課程的學習而對繪畫基礎、設計表現技法等課程缺乏熱情,惰于關注美、思考美。[2]很多學生做畢業設計時不懂得怎樣把作品的美感表現出來。
4.學科交叉優勢未能顯現
學科的發展有很強的交叉性,這種交叉性包括專業之間、院系之間、學校之間、地區之間的交叉,從而形成一定范圍內的資源共享和特色互補。工業設計是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交叉學科,涵蓋美學、心理學、市場學、人機工程學、物理學、材料學與力學等學科范疇。當前,機械學科的背景特色還未鮮明地融合在工業設計的學科教學中,機械學科的技術優勢、技術條件、實驗條件沒有與工業設計專業的相關課程結合起來,學科與專業之間缺乏銜接平臺,無法構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很多院校的工業設計專業雖然設置在機械學院(系)下面,但機械學科與工業設計處于完全分離的狀態,口頭上說相互交叉,但并未落實到具體的教學中。因此,要突出以機械學科為背景的工業設計專業特色,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設計教育方案。
二、我國機械學科背景下工業設計專業的特色定位
學科必須依賴特色而發展,失去特色就會失去競爭力、失去存在的價值,有特色才能發展,工業設計教育也不例外。國外有很多具有行業特色的工業設計專業,如美國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的汽車設計,英國考文垂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的交通工具設計、汽車設計等,都是特色鮮明的優勢專業,同時又是服務于地方經濟和全球經濟、擁有巨大市場需求的特色專業。在我國,真正有特色的工業設計教育較少見,應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加強機械學科背景下工業設計專業的特色定位。
1.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
“眼高手高”是設計教育培養的基本目標。“眼高”是指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手高”是指對學生設計表達能力的培養。機械學科背景下工業設計專業學生的設計技法和設計藝術素養可以歸為三類:一是“眼高手高”型,能欣賞能表現;二是“眼高手低”型,能欣賞但不能表現;三是“眼低手低”型,不能欣賞也不能表現,一般為初學者。要想提高學生的設計技法水平,就得設法先提高學生的“眼力”水平,使之懂得欣賞經典藝術品、經典設計作品,學會鑒別藝術作品。這就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觀美術展、設計展,多欣賞原作,指導學生進行設計藝術欣賞,培養學生形成高水準的審美觀念和審美品位,提高學生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感知和鑒別能力。
在設計審美品位的培養中,觀察是形象信息儲存的輸入口——對設計作品的形式認識需要觀察,形象記憶和形象思維也都以觀察為基礎。在擴大“閱讀”量時,對“閱讀”對象的選擇應考慮不同的形象、形式和內容,以引導學生從設計作品如何反映對象的手段方法去觀察分析、從作品如何反映生活真實的角度去觀察分析、從作品中思維與認識的美學形態表現過程去觀察分析。
2.讓學生切實掌握相關工程技術
美國著名的工業設計大師雷蒙得•羅維曾說:“當我能夠把美學的感覺與我的工程技術基礎結合起來的時候,一個不平凡的時刻必將到來。”工業設計是科學技術與美學藝術相結合、相融合的專業,如何實現二者的深度融合一直都是設計教育的核心課題。機械學科背景下實現設計技術與設計藝術的融合,奠定機械學科背景的工業設計專業特色,要求學生在工程技術方面掌握制圖學,掌握設計施工語言的材料學,熟悉力的作用和傳遞的加工工藝學,熟悉人機工程學和計算機輔助設計。設計師掌握的知識越多、接受新知識的能力越強、設計方法越靈活,其創新能力就越強、成功率就越高。
3.結合機械學科特色,完善工業設計教育體系
機械學科背景下的工業設計學科應加強以工程技術為特色的工業設計教育。工程技術包括很多方面,如加工技術、制造技術、人機工程、材料力學等。優選其中的某些方向,并作為與工業設計學科相關的特色予以強化,可形成一種資源共享和特色互補的共生循環的教育模式。
機械學科背景下工業設計專業特色的建設,最關鍵的一環在于求變:辦學思路上求變,課程設置上求變,培養方式上求變,教學模式上求變。美國學者a.j.普洛斯曾說過:“設計教育的目的不是造就設計人員,而是解放他們。”這給工業設計專業特色教育提供了有益啟示,也拓展了人們的設計思維。如湖南工業大學根據工業設計專業課程的特點和性質,將其劃分為4個課程群,即藝術基礎課程群、設計基礎課程群、機械工程技術課程群、專業設計課程群。理清各課程群的總體教學目標以及內部各課程的分工合作關系,把工業設計實踐能力培養與創新能力培養細化到各課程中,使之相互協調、相互彌補。各課程群按照能力培養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的階段性模式安排,更有利于達到人才培養的目的。在培養模式上,強調以設計為中心,以一系列精心制作的設計專題為核心,有機地編排相應的支撐知識,使學生在這些專題學習過程中培養綜合設計創造能力,使幾大課程體系通過相關專題組合成有機的、相互聯系的整體。在教學模式上,引入“工作室”制,強化教師對學生素質的全方位培養,使學生的學習更具深度和廣度。
三、結語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劉易斯在《21世紀教育》一文中說:“面向21世紀的教育戰略,不僅要求教育去適應未來,更強調創造未來。”學校生產的“產品”是學生,畢業生質量的好壞,直接體現著學校的辦學層次和辦學水平。在我國,工業設計教育的規模越來越大,師生人數不斷增加,但數量的增加并不能說明工業設計教育實力的增強,還必須使畢業生與市場緊密結合,以滿足人才市場的需求。因此,應根據工業設計專業所具有的學科特色和優勢確定工業設計專業的特色發展方向,以保證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使設計教育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趨勢和社會需求。
工業設計專業是結合了藝術、人文、歷史、經濟、工程技術等學科,著重研究人—產品—環境—社會等關系的一個復合型學科。近年來工業設計專業得到快速的蓬勃發展,根據統計資料,在全國已有超過一百所院校開設了工業設計學科,有超過四百所院校開設了設計類學科,但在基礎研究上,特別是系統的教學研究上相對滯后而無法滿足日益發展需求的設計教育狀況。工業設計是工、文、理兼容的學科,學科跨度大,培養人才的目標、方式均有別于其他專業,因此對教學的形式研究尤為重要。要使教學方式上符合人才目標培養的要求,就必須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以適合學科專業的發展需求。
在基礎教學中,工程技術基礎是輔助造型基礎課程知識面的完善及造型能力的提高,使造型實用化的一個保證。因此,機械原理基礎知識,機械零件基礎知識,材料力學方面的基礎知識,金屬材料特性及工藝方面的基礎知識以及非金屬材料特性及加工方法的基礎知識,應該對學生有所滲透和講解。這些內容對工業設計專業,應該是必備的。不然,在紙面上完成了造型設計之后,要進一步完成草模制作,仿真模型制作以至造型得以應用,將會舉步為艱。對于學產品設計這樣一個方向,表現的就更加突出。產品設計共有四大要素:人的要素、技術要素、市場環境要素、審美形態要素。由此可見,技術要素(主要指工程技術)是本學科學生培養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長期以來,工程技術含概的各個分支課程已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定的傳統教學模式,即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上都是典型的工科類教學辦法。對于由藝術類招考錄取的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是不適用的,因為藝術類考生無論是數學知識還是邏輯思維都相對薄弱,沿用是不可取的,只能量體裁衣。即根據專業的特點和需求,在教學方法上創造一種適合于工業設計專業的教學模式,進行工程技術基礎知識的滲透。
1、方法合理 事半功倍
前面提到,工程技術基礎是輔助造型基礎課程的一個知識面,因而在開展造型基礎課程的同時,滲透工程技術基礎知識,使造型基礎課題在方案設計,模型制作,市場推敲一系列環節中順利完成。這樣,不但不會導致學生的厭學心理產生,反而會激發學生的熱情和好奇心理,有強烈的沖動去了解,去實踐,從而將知識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效果自然產生。
在我帶過的造型基礎課程中,有一部分課題是這樣布置的。觀察身邊的自然物和人工物,剖析其結構特征和運動關系,制作一動態玩具模型。要求造型新穎,選材恰當,運動關系合理,制作方便,有一定的實用性。該課題要求在四周內完成。前期,老師統一組織學習相關的知識點(以案例分析的方式進行),分解課題開展的步驟。接著,分組(課程組老師全部參與)審閱方案,包括方案的合理性,方案的可操作性,學生必須將方案做細。方案通過之后,著手模型制作。這時,學生的選材,加工都是自主進行的,碰到制作中的工藝問題,運動關系問題,裝配問題,有老師和實踐制作車間的師傅共同指導。結果發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作欲望都得到了提高,課題完成的很順利,質量也不錯,個別特用心的同學制作出的模型還很有價值。在最后的課題評價中,學生的探究意識仍不減,還希望老師給予更多的意見。
由此看來,好的教學方法確實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點問題 巧妙處理
第一 通過案例分析引出相關的知識點。
從實際出發,以典型的產品設計為案例。譬如手機的翻蓋和滑蓋設計,這兩種類型的手機在外型上看,都是有兩部分裝配而成。從運動關系上分析,翻蓋手機允許有一個旋轉的運動關系,且旋轉運動有一定的限度,手機蓋關閉后,要求有適中的自壓緊狀態;滑蓋手機允許有一個移動的運動關系,且移動位移有一定的限度,手機蓋關閉后,要求有很好的回位狀態。通過分析,可以馬上給學生引出幾個工學方面的概念,“自由度”、“限位”、“自壓緊”、“回位”等。如果這些概念硬生生地提出來講解,可能會給學生講的一頭霧水,但是通過實際產品的應用,學生們就會馬上有所聯系,進而理解這些概念,并且領會處理的辦法。
第二 利用現代教學手段進行相關知識點的動畫演示。
譬如之上提到的自由度的問題,通過一個案例了解了一種形式,要想把這個概念涉及的種種類型以及應用一一講解出來(包括多自由度),恐怕又會引起學生的不理解,那么,最好的辦法,就是將枯燥的板式教學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通過形象的動畫演示,學生本身就會有一種興趣,且理解起來又直觀。所以這種教學形式既能生動地表述既抽象又無味的概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增大學習的信息量,可謂一招多得。
第三 動手實踐過程中培養主動學習的意識。
模型制作階段,學生根據自己的設計方案,要選擇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成型辦法。如果是動態模型制作,又會選擇不同的傳動關系。如此多的問題,如果是老師一一地去解答,工作量會非常之大,如果學生不主動問的,可能問題就不了了之了。所以,在這個階段,最好是提醒同學有一種主動探討,主動查閱資料學習的精神,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又能夠培養學生的堅韌精神。對于自身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再來請教老師和師傅。此舉在我的授課過程中不斷嘗試,且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結束語
工程技術基礎教學可以說是工業設計專業教學的一個難點,如何做到師生雙方的愉快學習,是筆者一直在探討的問題。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與探討外,還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強調教學效果,運用新技術手段加強教學內容的可視性、可傳性、可用性,從而建立一套針對設計專業特點的教學體系。以上是筆者在多年的工程技術基礎授課過程中積聚的一點教學經驗,希望能夠給同行帶來一點啟示。
參考文獻
1柳冠中.建立"人為事物"的概念(M).99設計教育論,大連:大連人民出版社1999.10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Exploration on Project-driven Engineering Industrial
Design Constitute Teaching Methods
QIU Bianbian, LUO Xifeng
(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stitution of industrial design engineering teaching situ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the future of occupational requirements analysis, teaching practice in introducing reforms proposed project approach, through multiple interrelat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specific projects hierarchical, in the completion of teaching tasks at the same time chang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eaching embarrassment.
Key words engineering industrial design; constitute; project-driven
據教育部2007年統計,全國有260余所本科院校開設了工業設計專業,其中近八成是工科院校或綜合性大學。①工科院校工業設計教育與文、藝類院校相比有其獨有的優勢。作為現代設計教學基礎必修課的構成課,30余年來在中國已形成相對穩定、系統、規范的教學體系,但在工科院校教學活動中,由于教學對象、經驗、氛圍、未來職業要求等的不同,系統規范的教學體系在工科工業設計構成教學中卻顯現出“泛化、僵化、異化”②等特征,亟需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改革。
1 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萌芽于歐洲的勞動教育思想,最早的雛形是18世紀歐洲的工讀教育和19世紀美國的合作教育,經過發展,到 20世紀中后期逐漸趨于完善,并成為一種重要的理論思潮。項目教學法是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其目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把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從教學過程來看,項目教學法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將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交由學生自己處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項目實施及最終評價,都由學生自己負責,學生通過該項目的進行,了解并把握整個過程及每一個環節中的基本要求。因此,項目教學法最顯著的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被動的教學模式,創造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教學模式。
對缺乏專業藝術訓練基礎,習慣直線型理性思維,形體、色彩等認知、變換、表現能力較弱的工科工業設計學生來說,獨立展開、各成體系的三大構成教學內容,重形式、技法,訓練課題固化,模式化的教學模式及評價要求,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同時由于課程訓練課題只關注構成原理,忽視構成原理在特定設計領域表現和運用的方法和形式,學生對于構成原理的認知局限于簡單的模仿和重構,很難真正實現對后期專業課程的鋪墊作用。另外,企業對工科工業設計人才的要求是:在具備基礎設計表達及藝術發散、延伸思考能力的同時,設計思維要明顯側重于材料、加工、結構、力學原理及成本等設計可行性問題,③這些都給傳統的構成課教學帶來新的要求。
基于以上,為了建立適合工科院校、工科生源及未來職業需求的新的構成教學方法和模式,實現提升教學效果,更好為后期專業課程鋪墊的目的,在教學改革中,嘗試性地引入了項目教學法。
2 構成課項目教學法探索實踐
2.1 課前準備工作
(1)根據教學目標、教學要求、學生特點、授課時長等確定課程主要內容,劃分出教學內容重點、難點、興趣點等,并根據具體教學內容準備大量的案例或實例作為教學補充材料。(2)將教學過程需要的材料按其性質、具體展開形式等進行分類整理,或建立數字教學資源庫,如圖片庫、音視頻庫、PPT資源,或微課程,也可以是實物展示形式。各類教學材料的準備應具體、完備、針對性強,以方便學生在課前、項目進行中及后期查找中能快速、準確找到相關知識點;另外材料的準備還應借助現代高新技術使知識點有更豐富、具體、生動的表現形式。(3)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專業特點、社會服務環境等確定項目教學法具體項目內容。項目內容的選擇是整個項目教學法教學效果良好實現的關鍵環節。項目內容的確定應根據教學內容,教學要求等采取模擬仿真、校外真實設計項目等形式。項目選擇應注意項目完成的難度、廣度、與教學內容關聯性以及項目組學生人數等具體因素。
2.2 項目展開
為了凸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積極主動作用,在授課前教師應通過微信教學平臺、網絡教學平臺等形式告知學生要提前預習的知識點及相關內容,以便在項目內容布置過程中,學生更好地理解涉及到的知識難點和關鍵點。進入課堂項目布置階段,教師將項目內容、具體分組要求、初步計劃安排、最終成果提交形式及考核要求等進行說明和安排。對特定項目,也可以通過實例對涉及到的知識點、項目具體展開過程、最終成果等進行補充說明,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項目內容及要求,展開具體學習、訓練。
在學生展開學習訓練后,教師應安排在特定項目節點或時間點對項目進度、完成程度進行指導和調整,對于理解、訓練等有偏差的項目組應進行引導,讓學生在學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查找知識點、提出解決方案。這一過程是整個項目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學生對知識點的了解、理解、與實踐聯系的認知、運用能力以及對整個項目展開進度、完成水平的控制、調節等能力都在此階段得到訓練和提升。而教師在此階段的作用不是旁觀者,而是重要的引導者和協助者,只有在教師及時、準確、有針對性的幫助下,學生的造型及創新能力才能不斷提升,項目目標才能順利實現。
2.3 項目成果提交形式及考核
以項目形式展開的構成課教學過程,最終應完成項目前期預計目標,并提交特定形式的成果材料,它們可以是以融合文字、圖片等內容的PPT,也可以是小結性質的文本資料,手繪草稿、二維效果圖甚至是實體草模,具體以項目要求、學生完成程度等確定。提交的各類成果材料應體現出項目組成員對構成基本原理、法則的認識理解以及在訓練過程中的個人體會等內容,并在形式上符合形式美法則要求。在項目成果提交過程中,根據工科工業設計學生特點以及未來職業在語言、手繪、計算機表現等方面的要求,項目組成員應對本組項目成果進行公開匯報總結,并在班級展開自評和互評,對項目方案進行不同視角的分析、補充和完善。項目組提交的成果材料可以作為新的教學資源或范例充實課程教學資源庫,為后期教學提供可供分析、參考的材料。由于構成課程教學知識體系龐大、寬泛,在教學過程中,很難也不能通過單一的項目實現訓練目的,因此構成課程的考核應體現出多組成部分的過程考核特點。最終考核成績由課程中設置分項目各自的完成程度,提交材料的規范程度以及匯報情況等分次考核,最終進行加權匯總,完成該門課程的最終考核。
2.4 構成課項目教學法實例描述
在不同工科院校背景下,項目教學的內容可以根據所屬院系辦學優勢、資源優勢進行差異化處理。如對以機電產品為主的專業,項目教學法內容可以考慮選擇與機電產品外形、控制顯示裝置布局、色彩搭配等相關的內容。平面構成部分,可以從控制顯示裝置圖形符號入手,對圖形進行創新;在此基礎上,對整個控制顯示布局進行平面上點、線、面的訓練,后期還可以根據項目的不斷深入,進行色彩、材質、以及立體化訓練及表現。常見的如對于產品遙控器造型、控制顯示元件布局等的訓練。對于以家具為主的專業,則可以考慮針對家具的某一平面進行平面造型訓練,如以家具里板式衣柜及床頭柜④為項目方向,對其展開平面造型及點線面構成訓練,獲得多個平面方案后,可以深入到色彩變化、表面肌理、立體化訓練。這樣的項目教學不僅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了平面類知識,還隨著項目的不斷深入綜合了解和運用到了色彩、立體以及材料、表面處理等方面知識,真正實現將構成課作為整體來訓練,并且為后期專業設計打下良好基礎。在連續教學活動中,項目教學還應注意內容的不斷完善和更新,以防再出現教學內容僵化、泛化等新問題。
3 具體實踐中重點關注問題
3.1 課程內不同項目之間的關聯性及層次性
項目教學法由于以具體的項目為出發點,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將項目實踐內容與課程教學理論知識相結合,通過不同項目的階段完成將知識點覆蓋并貫穿起來,同時還應注意不同項目之間的關聯性及層次性,從簡到難,從局部到整體,通過項目的逐漸深入將三大構成內容潛移默化地融入項目實踐中。
3.2 加強項目實施中的過程指導與控制
簡單地將項目布置給學生,完全交由學生完成,而不注意過程指導和控制,學生在項目進行過程中則容易因為各種原因很難達到預期的目標,進而不能達到項目教學中對于設計思維、審美意識、創造性等的訓練目的,因此在整個項目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意過程指導與控制,以此保證整個項目保質保量地順利完成。
3.3 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僅可以借助更多課堂多媒體,也可以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微信平臺、微課程等渠道將知識以更豐富、生動、具體的形式共享給學生,也可以借此實現更深入的交流和指導。學生則可以在前期草圖方案確定后,利用計算機進行二維或三維數字表現,提高作業精細及美觀程度,節省作業時間用來訓練設計創新思維與視覺化表達。
4 結語
項目教學法的引入不僅可以在教學中將理論與實踐更好的結合,也能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升學習積極主動性,通過實際或虛擬的項目的訓練提升各方面專業素養,為后期專業設計做好鋪墊。本文提出的教學方法僅是工科工業設計構成課研究性教學改革中的一種探索性嘗試,雖然經過教學實踐表現出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仍需在項目課題選定、過程控制等方面不斷進行補充和完善,以期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
注釋
① 何人可.工業設計發展戰略研究[C].見:趙陽主編.2007 世界華人工業設計論壇論文集.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
工業設計作為工業化時代的創新設計,它將技術、藝術與文化轉化為生產力,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體教育內容是產品設計[1]。工業設計專業教育的重要責任,除了幫助學生建立起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與創造性工作方法的系統,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審美能力及人文素質的能力以外,實現以“基于工程背景”下應用型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揚長學生聚集型思維優勢,拓展提高學生發散型思維,強化學生工程制造的背景與實踐能力,顯得更為重要。
1 基于工程背景下培養模式的背景
作為設計藝術學科的工業設計專業始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由于社會對這類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和工業設計專業跨學科的特點,許多高等院校都把它列為重點建設專業。常州工學院是一所特色鮮明的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地方性高校,工業設計專業是學校品牌建設專業,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了自己獨特的辦學之路,強調學生與生產實際間的零距離培養方式,應運而生了新型的“基于工程背景”下的培養模式。
(1)教育部諸多新的政策指向充分表明,高等學校要樹立起“以就業為導向”的新的辦學指導思想,真正用這一新的辦學指導思想深化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2]。工業設計應用型本科生的主要就業單位是企業研發部門,對產品的外觀進行設計是其主要工作內容,培養學生構建產品內外和諧的設計新理念是目前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方向。學校教育并沒有達到社會或者市場需求的標準,對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事實上是由大量的中小企業代替學校完成了。[3]現有工業設計專業培養方法,缺乏對企業實際制造加工情況的了解,因此企業需要對新進工業設計學生的人才進行二次培養,需要畢業生有獨立完成產品從外觀設計到和生產制造的經歷,這給高等院校工業設計專業學生的培養規格定位及教學方案的制定帶來了很好的反饋信息。
(2)從目前國內外高等院校工業設計專業的情況來看,主要由藝術院校和工科院校兩種辦學實體。在培養的方式上,藝術院校往往過分擴大設計的份量,強調概念設計的成分;工科院校則較多地采用在培養方案中增添部分藝術類課程的培養方法。這兩類院校在培養工業設計專業人才的方式上各有千秋,但各自都很難解決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如何全面而客觀地建立起“基于工程背景”下工業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已成為各高校辦好工業設計專業亟待解決的課題。
(3)常州工學院工業設計專業在教學改革上積極創新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方式,針對設計教育的多樣性、綜合性、個性化及實戰性強等特點,強調畢業生與企業實際工作的零距離過渡,并以此作為畢業生適應就業市場的主要“殺手锏”,這種培養方式給教師的教育教學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只有不斷地強化學生“基于工程背景”下能力的培養,才能使學生一旦進入企業就能迅速適應崗位。
2 基于工程背景下培養模式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綜觀國外各高等院校工業設計專業的模式,重審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工業設計專業的培養方案,我們感到“基于工程背景”的模式建設的現狀不容樂觀,主要問題有:
(1)在工業設計專業的培養方案中雖然安排有工程制造類課程:設計制圖、機械設計基礎、機械制造基礎、電子電工學、先進制造技術、金工實習、生產實習等工程制造課程,表面上似乎已強化了學生的設計與制造能力,但在師資的配置、課程大綱的制定、課程間的連接,學生應達到的制造實踐能力的培養等方面還缺乏理性的思考,導致課程群開設的效果不明顯,學生在實際設計中制造課程的知識不會用,走上工作崗位后也不能獨立地處理與設計相關的技術問題,應用型本科人才應具有的核心能力難以達到較高要求。
(2)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工業設計專業以某一類產品設計為專業特色,而產品涉及行業眾多,產品品種繁雜,教學要完全覆蓋所有產品顯然不可能。因此,一些高等院校的專業教師長期致力于某一類產品對象的研究,但在積極探索產品設計的方法論,以指導應用型工業設計專業人才教學工作的力度還不夠。
(3)工業設計專業培養方案中,課程設計的設置上理性不強,課程設計上仿制工科機電專業相關的設計內容或成為其內容的濃縮品的現象還較多,沒能真正體現出學生在培養“基于工程背景”能力方面的實際要求。
(4)培養方案中實踐性課程的內容把握和課程間的連接上還存在明顯的不足,快速提高學生“基于工程背景”的專業能力的針對性不夠,學生的能力和素質與企業需求的標準不相適應。
(5)一個學校想集成所有企業的設施和設備顯然不現實,而一些高等院校的工業設計專業又普遍缺乏開放型、綜合型的實驗室與設備條件,如果教師僅通過課堂和帶領學生到相關企業進行參觀學習來教會學生產品制造的實際知識,很難完成應用性實踐能力的培養工作,這與高等院校的辦學指導思想背道而馳。
3 建設“基于工程背景”下培養模式的幾點設想
高等教育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要方面軍,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方面肩負重要使命,必須改革與此使命不相適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4]。應用性工業設計本科人才的培養應以特色為先,以就業為導向,以強化工程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因材施教為方式,來理性而深化的建立起新型的“基于工程背景”的嶄新模式。
3.1 在培養方案的執行上堅決貫徹和實施“基于工程背景”培養模式的指導思想
1)從工業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入手,根據工業設計師的知識點、能力的要求,專業確定了表現技法、工程技術、產品設計、應用實踐四方面主要的知識點,并構建了相應的四大課程群,形成具有“設計與制造”、“設計與創新”、“設計與文化”三項鮮明特色的課程群體系[5],尤其要在課程內容的把握和課程間的銜接上要做細做實,更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和規劃。
2)工業設計專業一方面要積極引入一定數量的企業師資,最大限度地發揮好企業兼職教師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積極派送專業教師赴企業一線接受實際鍛煉,豐富原有教師“基于工程背景”的實踐能力,通過整合校內外師資資源,以構建結構合理、學科互補的教師團隊,并在產學研實踐中不斷磨合,在實踐中建立一支“基于工程背景”的教師隊伍。
3)進一步改革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制造課程的學習上,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對有些工程背景內容的教學,采用直接在企業的車間現場完成,教學中要廣泛地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通過安排學生課后查閱資料撰寫論文,課堂上相互交流的方式,幫助學生加強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擴大知識面。
3.2 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上要有新的舉措
1)創新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是工業設計專業人才的核心競爭力。在工程基礎和專業設計類課程的教學中,通過產學研結合的途徑和校內外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工程環境,使學生在CAD/CAE/CAM技術、產品快速開發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等方面獲得綜合訓練。同時,對產品生產的方式、生產的組織、制造加工工藝和手段有較深的感性認識,培養出在產品開發設計領域有核心競爭能力的應用型專業人才。
2)工程制造課程的教學要以夠用為度,強調知識面的廣度,幫助學生建構起“基于工程背景”的知識體系,以課程設計的串接為突破口,強化學生實際設計與制造的能力,尤其可尋求以小機電產品的設計和制造為主線,發揮這一類產品涉及的機電知識面較寬泛、學生易于直觀地接受、產品的制造企業較多且易于外出實習等優勢,將課程設計有機地串接并構建出“基于工程背景”類的課程設計鏈。
3)豐富學生第二課堂的教學內涵,一方面使學生能實現專業課“明白式”學習,另一方面實現在產學研環境下的零距離培養。教師在培養過程中應以小機電產品原型設計與制造為對象,觸類旁通地幫助學生進行領悟、消化制造課程的理論知識。
4)將企業實際項目和教師的橫向設計課題融入課程教學中,強化學生在設計中進行結構設計并兼顧產品制造要求的能力,使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之前,就能掌握產品開發設計中“基于工程背景”的綜合應用能力。
3.3 進一步保持和發展好工業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的特色,不斷優化專業培養模式
1)不斷調整和改善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內容,在優化理論課程教學的基礎上,提高實踐教學課時比重,提高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的比例。重視設計軟件的應用和徒手表達能力的訓練,構建以美術寫生、課程實驗、認識實習、金工實習、電工電子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
2)產學研體系是“基于工程背景”設計教育模式建立的前提條件,沒有產學研的緊密結合,就不能保證設計與制造的緊密結合。培養方案要確保每一位學生在校期間均有完整從事設計與制造的經歷,縮短與企業實際工作的距離,真正做到以科學、有效的課程群體系和執行方式來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3)實踐教學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為適應工業設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我們必須對工程基礎課程的實驗開設內容進行重新設計,按照設計藝術學科教學及企業對專業人才的實際需求,添置必要的儀器設備,確保實驗的開出率和針對性,為學生提供盡可能真實的學習環境。
4)加大開放式綜合型實驗室建設進程,使學生課余時間能在專業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全面地體會企業“基于工程背景”的真實工作環境,不斷豐富學生實踐的經歷。
4 結語
工業設計專業“基于工程背景”培養模式的探索,是培養特色鮮明的應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是工業設計多學科交融的發展趨勢,也是構建系統的專業體系,完善專業建設的需要,它與包豪斯的教學理念也不謀而合。在高度信息化的時代下培養的應用型本科專業人才,不僅應有全面的理論知識,更重要應有實踐能力;不僅應有設計創新能力,更重要應有付諸實施的能力;不僅應有寬泛的知識面,更重要的要學會將知識轉化為應用的能力,這些都迫切需要盡快建立一個實用而可操作性強的“基于工程背景”的培養體系,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更有效、更務實。
參考文獻
[1] 中國工業設計學會教育研究分會.工業設計專業發展戰略研究[J] .2004.
[2] 張振松.從大學生就業現狀看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J].黑龍江教育.2006(Z2):86-88.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The Research of Industrial Design Teaching Model from
the Classroom to Studio and Mentoring
XUE Qing
(Guangzhou Colleg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800)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s in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many problems arose from Industrial Design Education, which seriously affected the design education quality。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of design education, analyzed and explored a design training model which can be suitable and timely for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ith the support of studio "hardware conditions" and the guidance of tutor "software conditions", to achieve a double harvest in Design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the mode of education was to "teach him to fish" and develop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which focused on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skills and innovative design capabilities, and taken practical action to interpret and verified "meet the social needs"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Key words design studio; mentoring; industrial design; teaching mode
工業設計近年來在我國的發展相當迅速,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促進企業提高自主研發能力,提高我國工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但是,這種欲速則不達的發展狀況也給工業設計專業在教育教學中出現瓶頸,在教育教學方法上出現了盲目性和模糊性,甚至拋開本國國情,完全照抄照搬國外的教學模式,使得培養出來的工業設計人才與企業的要求不相符,與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的工業發展模式脫節。從國家的生產力發展來看,教育決定成敗,如果在學科教育上存在盲目性和模糊性,將阻礙國家前進的步伐。如何培養出社會急需的工業設計人才,為區域和地方經濟更好地服務呢?這就需要院校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為走向“中國設計”培養出更多可用的適時設計人才。
1 我國當今工業設計教學模式現狀
工業設計在中國發起于高校,被引入誤區的也是在高校。這是歷史發展階段的過程,是沒有深刻認識國情下發展的必然結果。雖然工業設計專業在我國的發展速度可嘉,在參加的國際上的設計大賽上屢獲佳績,但是從國際的角度對比,我國的工業設計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目前國內只有個別院校的設計專業辦出了自己的特色,大多數院校的工業設計教育水平依舊停留在十幾年前的水準上。國內大多數高校工業設計教育存在的誤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根據工業設計專業的依附院系,國內的普遍現象是將工業設計教育分為兩類:“工科型”和“藝術型”。教學計劃中,工科課程和所謂藝術類課程是按照學時比例來劃分的。一般而言,“工科型”工業設計教學計劃中的工科課程和藝術類課程學時分配基本平衡,如:高等數學、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基礎等;然后再設置一定學時數的美術課程,如:素描、色彩、平面與立體構成等;同時再開設一些諸如表現技法、人機工程、課程設計、產品設計方法學、工業設計工程基礎、產品系統設計、產品開發設計等課程,形成所謂 “具有工科特征”的工業設計教學計劃。將“機械知識”和“藝術知識” 盲目地結合,“走馬觀花式”的教學和學習方式使學生處于尷尬的境地,學生畢業之后從事設計工作經驗不足,從事機械更像是“盲人摸象”。而且很多知識的學習學生也基本是應付考試,考試結束就忘得一干二凈。這種局面造成學生學習心理上的不自信,有的學生因此而對本專業產生逆反心態。四年下來,學生只學會了畫效果圖。長此以往,學生走到工作崗位設計出來的作品轉換成可生產制造的銷售產品困難重重,甚至被認為是胡思亂想,這樣企業就慢慢形成了一種思維:工業設計就是畫效果圖。
(2)教學資源不能共享。很多綜合性的高校將工業設計專業設置在機械學院,機械專業是國內較成熟的專業,其擁有豐厚的教學資源和完善的實驗室;工業設計專業在教學中師生的一些設計成果需要通過機械的知識來實現,在實際的教學中也設置可諸如機械原理和機械設計基礎之類的課程,但是涉及到實際課題項目的設計開發中卻不能將設計理念和機械知識結合應用,并通過機械實驗平臺展示設計成果,這就導致工業設計專業在機械學院顯得比較另類,不能很好地融入到這一集體。
(3)教育與產業脫鉤。工業設計是跟企業產品的生產、制造緊密聯系的學科。教學的目的是能夠使學生學以致用,而我們在工業設計教育的過程中,政府投資建設購買的設備在教學中卻閑置不用,四年下來,學生甚至都沒見過學校的設計實踐設備。設計與制造業的不對接,造成高校中設計教育脫離實踐、紙上談兵。教師無法將最新的知識和信息反饋給學生,教學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興趣低靡,教學質量不高。由于缺乏實踐的支撐和引導,大量虛設的、概念性的、空想性的題目成為教學重點,造成學生自我封閉、主觀臆斷,缺乏市場意識、人因意識、工程意識以及溝通協作能力,動腦與動手能力極差,培養出的學生不具備實際的設計能力。①
(4)教師缺乏企業工作經驗。大部分青年教師缺乏設計經驗,也缺乏在企業工作的經歷,基本上是從高校到高校,脫離實踐;有的教師由機械專業轉行過來,有的是純美術專業出身。由于這些方面的因素,無法將最新的設計知識和信息傳授給學生,學生從中不能受益,就會對老師教學能力和對本專業的學習產生懷疑心理,繼而產生一些逆反行為,而工業設計是跟企業產品的生產、制造緊密聯系的學科。這是一種可悲的矛盾,是對立卻又不能統一的。根據我們國家的國情,這種矛盾目前還不能解決。
(5)部分工作室的教學模式發展不夠完善。工作室是在包豪斯“作坊”的思想上演變而來的,是歐洲國家現代藝術設計教育模式。我國部分藝術院校率先效仿引入了“工作室”的教學機制,即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由教師牽頭管理工作室并建立項目小組進行實踐教學,這一模式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工作室是藝術設計教育的一種形式,以某個學科專業的研究方向為基礎,由授課教師組成學科方向的師資團隊,具備一定的研究、設計、開發實力,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進行教學、科研并行工作。②
工科院校設計類專業建設參照相近學科,重視學科平臺建設,教學體系嚴謹、管理規范,人員、設備、場地配置有序,具備設置工作室的條件但尚未引入“工作室”制。
上述問題表明,用傳統集中式的教學方式不能很好適應當今產業升級背景下工業經濟發展的需求,在對國內外對設計教學方式研究的基礎上,筆者認為把導師制的教學模式引入工業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或許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
2 工作室導師制的機制特點
工業設計是實踐性、應用性較強的專業,需要通過課題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那么就需要一種能夠將技能及理論知識完美融合的教學模式。工作室導師制是工業設計教學的新機制,是產―學―研教學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和途徑,它有別于傳統的集中教與學的封閉式學習方式,傳統的教學模式在當今新時代產業轉型背景下已經完全不適應,甚至可以說它埋沒了學生學習設計的才華。工作室導師制的教學模式打開了設計教育的新局面,其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導師對自己所帶的學生進行理論的系統性知識傳授之后,學生隨之投入到課題項目之中檢驗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掌握程度。
(2)術業有專攻:學生可以根據的興趣特長,選擇某工作室導師的課題項目,系統性地完成實踐任務,為學生就業和工作選定方向。
(3)學習目標明確,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其有充實感: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多數學生找不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四年下來他們感到迷茫,認為學無所獲;而工作室導師指導下的教學模式能給學生帶來緊迫感和責任感,增加學習過程中的充實感。
(4)產生競爭機制,提高教學質量:因工作室是在特定導師的管理下完成教學工作,工作室之間可以競爭,將教學、科研成果作為工作室之間競爭的依據,便于學校管理,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
(5)能夠因材施教,提供一對一輔導:傳統的教學方式都是以班級形式集中教學,不容易發現學生的特點和優勢,以同一種模式對待每一位學生,這樣的教學模式很容易耽誤學生的“成長”;而工作室導師制的教學模式可以完全避免上述情況,因工作室導師在教學、科研中帶的學生較少,導師在每個學生上可以花更多的時間輔導,針對特定的學生進行取長補短、因材施教,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6)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提供更多的科研機會:工作室的運作需要科研項目的支持,導師需要加強和企業的聯系才能更多地提供學生實踐項目。這就要求導師除了正常的教學之外,還要加強校外合作,這種機制的改革會推動科研進程,提高師生的科研水平。
3 工作室導師制的運作模式
工作室導師制的運作模式在教學的形式上采用開放式,將課程按照專業方向設立若干模塊,由課程負責人管理某一課程模塊,并負責組建課程研究資料以及專業方向課程的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撰寫及實施。課題來源是根據企業的需求,對企業當前的生產問題,提出課題解決的要求,以課題為中心展開的專業教學。
3.1 工作室導師制必須有完整的執行條件
工作室導師制的實行必須具備充足的生源、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固定的設計業務來源以及完善的設計實驗設備和場所。這些是實施該機制模式的必要前提,并且與學校的實驗室相互融合,實現資源平臺共享,才能使工作室順利運作。
3.2 工作室的設置
汽車、機械專業作為本校的龍頭發展專業,是結合了嶺南地區的市場發展狀況而設立的,所以,根據本校的專業特色,將工業設計專業設置在機械工程學院,應該實現教學平臺和資源共享,可將工業設計工作室設置為設計基礎表現工作室、產品設計工作室、工業設計結構工程工作室、人機交互工作室、視覺傳達設計工作室、家具設計工作室、交通工具設計工作室等,各個工作室負責的學科范圍見圖1,這些工作室的設置可以充分提供給師生教學、科研的機會,將工業設計工作室與學校的機械實驗中心、汽車實驗室、工程訓練中心實施資源共享、教學互助。
以上工作室必須由專門的導師負責教學、科研與管理工作,實行責任到人的操作模式。
工作室的設置前提必須具備充分的資源:
(1)完善的實驗室,包括實驗設備,實驗室管理人員,實驗操作員。這一硬件的建立是工業設計專業教學的必備條件,只學習設計理論,沒有實踐的檢驗和應用就違背了教育原則,也與包豪斯設計教育的經驗和指導性的法則相悖;
(2)較強的師資教學和科研能力,水平,這一“軟件”的建設是設計教育質量提升的法寶,可以無形中給學生帶來學習的信心和積極性,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需要將這種“從高校畢業直接進入高校任教”的教師給予企業培訓或者提供深造的機會,或者實行國內院校之間合作,聘請優秀教師來校任教或作為學科帶頭人;
(3)明確的研究方向,才能與企業,市場銜接,具有專業性和針對性。建設具有特色的設計研究方向,可以結合當地的產業,如廣州花都是皮具和汽車產業基地,可以將皮具設計和汽車設計作為主要研究方向,并盡量做到與這些企業搭建開發平臺;
(4)持續充足的項目支持,是工作室維持發展下去的重要命脈和保障。有項目經費的支持,才能提供科研-教學的動力。項目的來源需要教師有廣闊的人脈關系和對外溝通合作交流的能力,這也是專業建設中不能急于求成的過程,專業教師只有不斷提高“外交”能力才能打通校企合作的通道;
(5)課程的模塊化設置,除了給所有學生設置通選的公共專業基礎課程之外,還要按方向進行分類,供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選擇專攻的方向。如設計美學這一課程可以讓所有方向的學生必修,學習設計與藝術之美及美的塑造法則,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審美能力及藝術美感的表現能力等;如產品設計這種課程限定專攻研究產品的學生修讀,學習產品設計的原理,方法,產品的結構設計等知識。這種課程的設置方法具有針對性和明確性,使學生學業有專攻,而且又易于與市場企業對接。
4 工作室與導師管理機制
傳統式的高等教育方式是以集中制形式授課,學生學好學壞老師很難一一照顧得到,所以很容易出現惡劣習慣相互影響,學生游離于課外的學習風氣,比如曠課,學習積極性低落,甚至自暴自棄。而且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方法就是卷面考試,考過之后又忘得一干二凈。這種方式對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無效,只有進入到工作室,讓學生參與到實際的課題項目之中,并由導師進行一對一指導,才可以使他們在學習中得到鍛煉和檢驗,如此以來,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激情,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該教學方法完全擺脫傳統形式的束縛,不能始終按照學校統一的多媒體集中制授課,應根據本專業的特點自由安排課程,并選擇在工作室中進行理論貫穿和實踐集訓,將理論在實際課題項目中應用。
工作室導師制模式的授課方式決定了其自身的管理機制,執行過程如下幾點:
(1)設立工作室評估監督員,由評估監督員負責考核,監督各個工作室導師的授課和項目研究情況,對導師的績效進行監督和考核。
(2)實行包干到戶,責任到人的管理制度。每個工作室設立1~2名導師負責該工作室的相關課程的教學和科研。并由導師負責管理該工作室的日常運行工作。導師可自由設立學生為課題項目助理,輔助教學和科研。
(3)設立導師業績考核標準。以課題項目作為支持的教學模式會給導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一定的壓力,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動力和唯一途徑。教學質量提高了,師生才有能力承接課題項目,課題項目多了,才能給工作室帶來更多的資源。如此相輔相成的形式就要求導師在課題項目和教學質量上要取得雙豐收。對業績考核較好的工作室給予經濟獎勵,用于建設工作室以及學術經費資助。
(4)工作室經濟創收開放性管理。因工作室的運作需要實踐項目的支持,所以對工作室在經濟方面的管理可以由院系行政部門與各個工作室簽訂保證書,主要是在教學成果,科研課題等方面的承諾,獲得科研項目的大部分經費由工作室內部自由支配,經費的使用范圍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項目成本費;工作室內部所需的設備購置費;參與設計比賽及各種獎勵費;開展學術交流費;成果轉化及專利申請費;參與項目的師生酬勞;師生參與專業培訓費;工作室日常易耗品購置費;工作室外聘教師的費用;學術論文及作品發表費。
院系行政部門根據擬定的承諾書對工作室的各項指標完成情況給予獎懲,通過扣取完成指標沒有達到標準的工作室經費來獎勵完成指標較好的工作室,形成良性的競爭運作機制。③
(5)學生參與管理制。因教學以課題項目為主要形式,工作室由師生的全權擁有和使用,所以學生也是工作室的主人,他們會更加愛惜工作室里的所有財物,由學生參與管理,會給學校節約更多的成本,學生管理制比老師管理制更加有效。
5 結語
工業設計教育是一種應時性的教育模式,傳統理論灌輸式的模式完全體現不出創新思想,與 “設計”的理念和含義不吻合。在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工業設計教育模式改革勢在必行。工作室導師制的教育模式以“授之以漁”的專業技能培養為宗旨,注重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設計能力,以實際行動來解讀并驗證“適應社會需要”和“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
注釋
二、跨學科交叉性課程體系分析
工業設計學科的發展,體現的是一個時代的進步與創新,是集科學技術、文化藝術、機械制造、人機工程和質量管理等于一體的新型學科。這一學科在不斷的向前發展,理論體系不斷完善,相關學術論文逐漸增多,但還不足以支撐教育培養體制,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較缺乏真正去“設計”的概念,學校為培養具有綜合素質全面的學生應緊抓跨學科課程的實踐教學。工業設計的核心是對人的行為方式的改善,而不是簡單的產品外觀設計。由于分科而學,藝術類的工業設計學生對造型的藝術了解較深,而工科類的工業設計學生更專注于產品內部結構的學習。這種兩級分化的現象極為嚴重,因此工業設計的教學需要引進跨學科交叉性這一概念。為此,學生也需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找到自己的學習模式,提高學習效率。跨學科交叉性理念的重點是提倡學生多學科學習,不是采用單一或者惟一的學科知識來解決問題,而是專業上涉及到兩種或以上的學科領域,統籌兼顧地運用多種知識、方法解決問題的一種性質。工業設計涉及到從生活上的小細節萌發出的創意再到創意的具體化,進而對人與物、社會、經濟、技術的調查研究,找到合適的方向進行深入設計。它不僅要融會貫通橫向聯系的視覺傳達設計、室內設計、環境設計等學科的知識,還要運用到縱向關聯的人文、理工等其他學科的知識。產品要使人能方便、簡潔的操作,需要考慮到心理學、人機工學、機械基礎等學科的知識,達到工業設計以人為主體的目標。例如:設計一把舒適性辦公座椅時,需要充分的考慮人機工程學的知識、人的心理和生理的知識,以及還需考慮座椅的結構和機械設計等,只有結合多學科知識的研究分析才能設計出實用性較強的座椅,而盲目的設計只能給人們帶來不利。因此,沒有理論依據的設計是無效的設計。目前我國的高校工業設計課程體系中,雖開設了多學科的課程,但教學效果沒預期理想,還應該結合人文、理工類知識提升學生的知識面的廣度,通過跨學科交叉性教學提升設計質量。院校為達到跨學科知識的教學培養目標,需做到以下三點設計基礎思維的培養。第一,提高文化涵養,了解中國特色文化,將經典的文化融于產品設計中,創造服務于國人的本土設計。第二,提升科技素養,用科學的理論支撐設計,讓產品的內部結構更合理,產品的外部造型更美觀。第三,增強市場認知,了解市場,追求設計的整體性與高標準性。培養文化涵養、科技素養、市場認知等能力于一身的設計人才,僅僅通過增加課程來對工業設計的跨學科交叉性教學和理解是不夠的,還應做到教師主動引導與學生主動學習相結合。跨學科交叉性課程的學習,最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獨立自主的養成自己的學習模式,充分的掌握學習內容,并將學到的應用到實踐中。
三、學生自主性學習模式研究
(一)目的式學習模式
目的式學習模式是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帶著目的去了解、學習一門課程,這不僅僅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也能快捷有效的提高設計能力。目的性學習模式是自主性學習的基礎,該模式可分兩方面分析研究。其一,學校開設工業設計基礎性課程,需要學生制定自己的計劃,明確學習目的,以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程度要求,有目標有方向的去學習是學好設計的前提條件。其二,隨著學校開設跨學科交叉性的學習課程,學生會遇到學習起來較吃力的現象,因此學生應了解每一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和課程開設目的。教師為達到預期教學效果,避免學生盲目學習,應凝練教學目標和課程體系,圍繞教學目的,使學生抓住要點,方便快捷的完成學習目標。
(二)資源式學習模式
資源式學習模式,提倡學生開發和利用各類學習資源自主完成課程學習目標,是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最有效的方法,該模式強調的是學習過程的重要性,目的是讓學生充分利用有益資源補充自身欠缺,終身學習知識,培養其獨自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當面對多學科的課程學習時,遇到絆腳石是必然的,學生要合理利用資源,包括網絡資源、書籍資源、文獻資源等,用資料輔助個人學習。網絡提供的是當前社會最前衛并全面的學習資源,是擴展學生思維和知識面的輔材料;書籍資源是積淀了編者的思維與方法在內的具有一定指導作用的學習資料,是一種快捷達到學習目標的指導性材料;文獻資源是科研人員對研究領域的創新與總結,是輔助學生了解已有成果,把握學習方向的創新性材料。基于資源的學習模式,鍛煉的是學生搜尋和發現資源的能力,提升的是學生的主動性,該學習模式為新型跨學科知識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此過程中教師起引導作用,幫助學生自主完成難度較大課程的學習。這一模式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時間、風格、方法各不相同,可發揮各自優勢總結資源,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幫助完成跨學科課程學習中遇到的較難問題。在工業設計中,資源式學習模式不僅僅是產品調研的前提,也是豐富設計者的視野,提高設計者創新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在做設計時,需要結合不同的學科知識,這時就需要我們利用自己已有的跨學科的知識資源去解決設計中出現的難題。從資源中了解設計的理論知識,了解設計的相關技術,了解目前的研究現狀,才能指導設計創新的方向。
(三)交流式學習模式
交流是設計師必備的能力,交流式學習模式不僅僅是設計師與客戶的交流,還包括設計師與跨領域專家學者的交流,沒有交流的設計只能故步自封。只有通過與主管及客戶的交流,介紹設計意圖,根據客戶需求不斷改進與完善設計方案,設計質量才能達到滿意的程度。交流是設計師必備的能力因此交流式的學習模式也是從學生走向成功的設計師必備的學習模式。交流在設計的前、中、后三階段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前期的調研工作需要交流來了解客戶需求,定位設計方向;中期設計實施階段需交流設計思想和創新觀點,評價設計優劣,選擇設計方案;后期的設計制造及設計營銷中,需要交流使制造的產品達到預期的設計意圖,需要借助交流這一橋梁說服客戶,將產品順利銷售出去。在交流中學習,在交流中提升,在交流中讓自己的能力達到設計師的標準。談到交流,在面對跨學科交叉學習時,當問題浮現在面前時,此刻更需要的是交流,更需要的是不恥下問。交流的學習模式能打開設計的思維,打開創新的原點,將交流、創新與學習融為一體,才能追求完美的設計。
(四)項目式學習模式
項目學習模式強調的是學生應主動參與教師及學生團隊中做項目,在項目中體驗設計提升自己。工業設計項目中需要的是多方面人才的集合,借助各自的優勢指導設計的完成。該學習模式主要以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和團隊協作能力為目標。項目式學習最能鍛煉的是學生的設計素質,通過項目式學習之后學生收獲的不單是專業技能,更是全面而完整的設計方法和跨學科知識。項目具有綜合性和開放性,需要學生親身體驗設計,將專業知識與技能運用于實踐中,在項目中了解產品特點,總結設計經驗。工業設計專業設計比賽及設計實踐的項目較多,可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提升平臺,學生更應積極主動參與。以上四種學生自主性學習模式屬于一種循序漸進的提升學生能力的方法,工業設計的學生不僅需要學會對這四種方法的應用,更需要在以上基礎上總結自身的學習方法。院校也應從這四方面引導學生扎實基礎、提高技能,使學生不僅掌握產品設計的美觀性和實用性,還應掌握產品材質、產品結構及產品質量及管理等,全面了解與產品有關的學科知識,開闊視野。四、結語跨學科交叉性課程的開設,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學習平臺。面對這樣的設計教學,根據不同的學習模式,提升自己的設計素養。緊跟學校和教師的教學步伐,充分體現多學科教育背景下主動學習模式的重要性,通過制定自己的學習模式,進一步向企業綜合型人才和實用型人才努力靠近,縮短學生和企業設計人才的距離。實現作為學生的設計夢,也能進一步推動國家工業設計的發展。
作者:閆永蠶 湯洲 單位:天津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戴志鋒.論學科交叉與校企合作融合下的復合創新型IT人才培養模式[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6).
[2]趙星.論我國高校工業設計教育的現狀與發展[J].科教導刊,2011(33).
[3]張磊,竇金花.關于國內工業設計教育現狀的再分析[C].國際創新設計與管理高峰論壇暨世界華人設計學術研討會,2010.
[4]王欣銓,于淼.發達國家工業設計教育啟示[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5]趙江洪.設計藝術的含義[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
[6]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第1版),1999.9.
0 引言
作為物資生產第一步的設計,從古代的兵器、樂器、食具到現代的家具、電器、文具、火車、飛機、太空船等等,無不在滿足實用功能設計的基礎上追求其外形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從而形成了人類今天燦爛的物質文明。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認識空間的擴大及審美領域的延伸,給傳統的設計理念注入新的內涵。以現代大工業化為生產方式的“現代設計藝術”———工業設計,在藝術與技術的雙重變奏和融合中,怎樣體現自身的時代性質與特征,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將藝術于科學技術相結合作為現代設計的基石,對當今藝術設計定位及未來設計領域的拓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 關于工業設計
1. 1 設計定義
工業設計( IndustrialDesign)是近百年來在國際上廣泛興起的一門學科,工業設計這一名詞最早是由美國人提出的,不同的國家對此稱呼不一,英國稱之為設計(Design) 。19 世紀初歐洲工業革命的爆發成為現代設計誕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農業文明時期的設計是以手工業設計為主的個性化設計,稱之為“手工藝”、“工藝美術”,設計、生產和消費往往是融為一體的。工業革命之后,設計不僅獲得了技術方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獲得了適合的社會文化和經濟環境。蒸汽機、火車等一系列工業機械化成果的引入,使社會由封閉的小生產方式走向社會化大生產,系列化、批量化、標準化、機械化的工業生產特征由此顯現,設計與工業化生產緊密相聯。隨著科學的進步、社會經濟的發展、物品需求量的日益增大,促使工業設計迅速在世界各地發展起來。到“包豪斯”時期,工業設計已發展成具有完整的科學體系、教育體系的學科,并明確地將藝術與技術相結合作為現代設計的發展方向[ 1 ] 。
圍繞工業設計的概念及定義,國際上各專業機構和學者一直爭論不休。1959 年6 月在英國倫敦成立了國際性工業設計機構———國際工業設計聯合會( ICSID) 。1980年聯合會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十一次聯會,對工業設計概念作了修改,定義如下“就批量生產的工業產品而言,憑籍訓練、技術知識、經驗及視覺感受而賦予材料、結構、形態、色彩、表面加指的是與人們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工業化產品設計,以及為這些產品而進行的輔設計———視覺傳達廣告、包裝、裝飾等設計。國際現代工業設計運動的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設計的含義及范圍也在不斷的補充和延伸,事實證明工業設計已成為帶動各國經濟、文化發展、改善國民生活質量必不可少的內容,它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1. 2 藝術與設計
人類最初的設計只是一種對物象的擺弄和布局,其目的是滿足人們本能的心理和生理需要。隨著社會文明進步,生產資料的增多,設計成為對事物和物象有條理、有計劃的安排和設想,達到人們對事物實用和審美的雙重要求。條理、計劃是人類對事物審美的一次飛躍,也是藝術形式美的最基本法則,設計從其開始就與美的活動緊密相聯,每一次藝術的變革都會對當代設計產生影響。現代設計的美學原理,正是以19世紀初藝術運動思想為基礎的,充分體現人與物、人與環境的關系。將設計稱之一門藝術,設計的過程自始至終都滲透著藝術的存在,而設計是用藝術的眼光去設計,因此“藝術設計”、“設計藝術”的詞語廣泛出現在現代生活之中,藝術推動設計、設計演繹藝術[ 2 ] 。
設計的形態能給予人的五感極大的影響,但其中視覺和觸覺影響最大,這是直觀感受的反映,這個感受的結果應該是美好的、促進身心健康的。設計的最終目的是,達到結構與外形、美觀與實用的統一。現代科學介入物質,轉為某種技術和材質形態、一定的材質與技術的同構,為設計藝術意境創造提供了有利的物化條件。無論從設計或藝術發展的軌跡來看,設計與藝術始終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并相互作用的。
1. 3 科學與設計
了解到設計與藝術難以割舍互相滲透,再注意推動設計發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即設計與科學之間深刻的關系。18世紀蒸汽機的發明徹底改變了人類技術世界,機器時代的到來促使設計最終與制造業分離,成為真正獨立的專業, 19世紀印刷術進一步發展,這對于印刷業、設計業、尤其是平面設計、字體設計發展有很大促進作用。1839 年達蓋爾發明了攝影,使視覺表現迅速擴大和普及,此外新的能源和動力不斷被開發和利用,帶來新材料、新工藝的不斷涌現。如: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照明、通信、交通等工具的不斷革新換代,都與時代科技發展相伴相隨。事實總是這樣,科學技術每一進步就創造出與其相應的日常生活的各種工藝設備,接著憑借這些工具和機械設備不斷改變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方式。設計從初始的簡單粗糙發展至今天的實用精美,從蒸汽機火車到當今懸磁高速列車、從人工發報機和電話到現代互聯網,每一個時代的設計作品,不僅是那個時代設計師的才智體現,同時是那個時代科技文化創新的標志。 畢業論文
在今天,現代設計具有科技含量很高的現代藝術特性,如全新的材料美、精密的技術美、極限的體量美、新奇的造型美、科幻的意味美等。特別是由于當代多媒體及數碼技術迅猛介入現實生活,極大地拓展了未來設計空間,豐富了設計師的藝術靈感與設計元素,深化了設計環境的意蘊顯示及空間的表現,為設計提供了強勁的技術支持。
2 藝術與科學融合是工業設計發展的趨勢
由于設計與藝術、設計與科學相輔相存的關系,藝術與科學的結合是社會進步的必然,并為人類的未來帶來無盡的福音,產品設計成功與否的審美標準、人體工程學程度的體現均在于藝術化的水平。
2. 1 藝術與科學融合的意義
古希臘人把能夠憑專門知識學會的技能都叫“藝術”,音樂、雕刻、繪畫、詩歌是藝術,手工業、農業、醫藥、騎射、烹調也叫藝術。這種藝術與科學技術相統一的“藝術”觀念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達到了頂峰,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文化、藝術的發展也是人類文明史上最輝煌的時期。達·芬奇、米開朗基羅、丟勒等不但是藝術具匠,也是科學家、工程設計師,他們創造了卓越的藝術作品,同時在科學發展、技術發明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無論是中國古代“六藝”之內涵,還是古希臘的“藝術”概念,都深刻體現出藝術與科學技術之間曾經非常密切關系。
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文化成就,就是藝術與科學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最佳體現。正如法國19世紀文學家福樓拜所說:“藝術越來越科學化,科學越來越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在山頂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