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6:01:1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護理內科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后現代主義課程觀強調,課程目標應關注的是學習者個體在課程中所獲得的發展與生成的變化。在這種目標取向的指導下,強調通過創設情境來鼓勵學習者對具體情境下的問題展開思考,并通過多元視角去探尋解決問題的對策,培養學習者個體的能力。對于學習者個體在課程中所獲得的發展與變化,從職業教育的角度理解,即學習者在職業教育課程中所獲得的崗位所需職業能力的發展與變化。內科護理課程目標關注的是學習者個體護理職業行動能力的獲得,包括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個性能力和方法能力。
1.2豐富與拓展課程內容
后現代主義課程觀強調,課程的內容是豐富的、不斷拓展的。隨著醫學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護理學內容不斷豐富與拓展。內科護理作為護理學中一門重要的臨床課程,課程內容也在不斷豐富。內科護理課程內容的學習絕不是通過一兩本教科書加上一些參考資料就能完成的。內科護理課程的主要內容是基于工作過程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特別是專業知識包含在職業活動的過程中,離開了職業活動和實施情景,大部分專業知識便失去了意義。內科護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內科護理課程的學習不僅僅局限在學校教室、實訓室,而應將學習地點拓展到醫院乃至整個社區。因此,內科護理課程內容以工作任務為載體,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工作過程得以呈現,并由學生與情境的對話,在工作過程中生動體驗、不斷反思,從而生成新的內容,不斷豐富內科護理課程內容。
1.3創新課程的組織與實施模式
課程的組織與實施“以學生為主體”,倡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學生提供自學的機會、動手的機會、表達的機會、創造的機會。內科護理課程以崗位需求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本位,采取理實漸進融合的課程實施模式。在課程的實施中,教師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而是指導學生去尋找得到該知識、技能的途徑。
1.3.1內科護理課程實施的具體策略行動導向的學習是將學生的認知過程與職業活動結合在一起,強調“通過行動來學習”。內科護理課程以工作任務為載體、以情境為依托、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精心設計工作任務,將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貫穿于整個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護理程序在情境中完成對內科常見疾病病人的護理評估、提出護理問題與措施;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形象、立體、直觀地演示內科常見疾病的發病機制、內科常見疾病病人的身體狀況以及對內科急危重癥病人的搶救,讓學生在感知知識的基礎上建構內科常見疾病病人的護理知識結構。課程中的理論與實踐按校內實踐—校外實踐—頂崗實習的途徑漸進融合。校內實踐:在學生建構內科護理知識結構的基礎上,通過對內科常用護理技術實訓項目與綜合模擬救護項目的操作實踐,讓學生在“做中學、做中悟”,把握操作重點,突破難點;校外實踐:安排學生到醫院參觀見習,幫助學生真實體驗護理工作環境,在真實情境中熟悉護理工作路徑;頂崗實習:到醫院或者社區,結合實踐進一步掌握病情觀察內容、與病人溝通交流的技巧,根據不同人群、不同需要靈活運用護理技術,實施整體護理。
1.3.2內科護理課程中新型的人際關系在內科護理課程中,師生關系、生生關系應該是一種和諧、互助、支持、合作的關系。新型的人際關系包括以下3種:
(1)學生與專業教師之間建立起和諧與支持的合作關系。例如,教師可以以內科護理案例為載體,介紹新知識或示范新技能給學生,但又不強迫學生接受自己的知識和觀念,只為學生提供一種解決問題的途徑,學生可以參照這種路徑解決實際問題,也可以思考討論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解決此類問題的其他路徑。
(2)學生與學生之間建立起互助、互導的合作關系。如今,學習者之間的合作關系對于學習效果的影響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關注。在內科護理課程中,盡可能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他們彼此分享經驗、互相評判、互相給出建議。例如,在理論課課堂上,安排學生圍繞給定的內科護理案例進行小組討論,經過討論提出相應的護理問題和護理措施,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互相評判,并在互相評判中學習。在實踐課中,安排一組學生完成某項護理工作任務,其他學生進行觀摩,讓觀摩的學生仔細觀察并提出存在的問題,這樣可以提高學習效果。
(3)學生與醫院帶教教師之間形成一種和諧、支持的關系。在醫院實習過程中,醫院帶教教師應對實習學生提供知識性轉化、技術性建議、情感性支持,應與實習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1.4加強院校合作,構建課程實踐共同體
在內科護理的教學過程中,建立學校與醫院的合作關系,并形成促進學生、學校護理專業教師與醫院帶教教師共同成長的實踐共同體。從僅關注學生的實踐學習轉向包括學校專業教師和醫院帶教教師在內的所有參與者共同的專業發展。在這一共同體中,所有參與者都要基于平等進行協商,在一種互惠、互相依賴、互相支持的關系中實現彼此知識與經驗的共享。在知識與經驗共享的過程中,不斷對話與反思,能夠為共同體中所有成員的經驗重組和轉變提供機會,并在課程內外對各種不同觀點和意義建立廣泛的聯系,有目的地尋求各種不同的假設和方案,對各種選擇和假設進行批判性理解,促進共同體中所有成員的發展。
1.5改革課程評價方式
后現代主義課程觀認為課程是一個開放的系統,相應的課程評價也應該是靈活的、多方位的發展性評價。改革傳統的以終結性評價為主的課程考核評價方法,以發展性評價為導向,建立以過程考核、項目考核、實踐考核、結業測試等新的考核評價方法。在評價過程中,不僅包括學校專業教師與醫院實習帶教教師做出的評價,還包括學生本人的自我評價以及同伴評價。內科護理課程具體考核評價方式為:理論考核和實踐考核各占內科護理課程考核的35%,學生自我評價占15%,同伴評價占15%。在理論考核方面,理論知識考核根據國家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標準進行,采用課堂提問、案例分析和閉卷考試的方式進行理論考核;在實踐考核方面,分3個階段進行:校內考核、課間見習考核、畢業綜合技能考核。考核小組由學校專職教師和校外實訓基地兼職教師、醫院各科護士長共同組成,實踐考核時專業教師和行業骨干、專家全程參與,保障實踐考核質量。學生自我評價采用反思記錄和自評量表的形式進行評價;同伴評價采用小組評價量表對該組同伴進行評價。
二、工作過程模式在高職內科護理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高職內科護理課程工作過程模式的教學要以護理崗位任務為目標,這樣才符合我國職業教育的根本目的和職業教育自身的實際需求,所以說工作過程模式的教學是以護理專業學生的職業需要為基礎而制定的一種教學模式。
1.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符合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高職護理專業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不但要保證教學目標的詳細化,而且要保證以護理工作的實際需要為基礎。內科護理課程,要根據病人入院護理、住院護理以及出院護理護士所要進行的各項護理工作對教學目標進行制定。
2.要根據工作過程教學模式的需要提供教學條件。為了更好地實現工作過程模式教學,必須改善學生的學習條件,建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體化教室。在教室中配置病床以及各類護理工作所需要的儀器設備,通過分組教學的方式方便學生之間進行問題討論和模擬。這樣在課堂上不但能夠進行傳統的理論知識的教學,還便于學生的模擬實踐學習。
3.在工作過程模擬教學的基礎上改進教學方法。高職內科護理課程中入院護理主要培養的是學生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及各項檢查情況去對患者進行評估的能力。上課時可以用典型的情景案例以及PBL教學方法等去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為學生劃分討論小組,要求小組內部討論患者的發病原因以及臨床表現等。通過患者入院護理階段的護理內容以及注意事項等方面的討論,能夠使得學生構建系統的護理知識,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工作過程教學模式的學習。住院護理教學中要為學生設置真實的病例護理任務,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模擬教學。這樣就能夠在模擬的工作場景中對學生進行專業訓練,有助于學生對專業技能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而且對于護理專業學生與患者之間交流、溝通能力的提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高職內科護理課程中出院護理教學主要涉及的是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和能力。通過這個階段的工作過程模式的教學,能夠有效培養學生與患者之間的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對于提高患者對醫院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十分有幫助。
4.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1)工作過程模式教學的過程。教學過程的制定要根據護理工作的實際內容,主要包括入院護理、住院護理以及出院護理。入院護理教學中首先要給學生一個實際的患者病歷,之后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學生設置一些護理專業方面的問題,如為什么會發生本病,本病會有哪些臨床表現,需要做哪些檢查,如何治療。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制訂合理的護理工作方案,再由教師對學生入院護理中所做出的護理方案以及護理內容等方面進行點評,幫助學生掌握疾病的病因、臨床表現、輔助檢查、治療要點。住院護理的教學中,根據前面的病歷資料,要求同學之間進行住院護理的討論,寫出該病人的護理診斷,提出護理措施,之后再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模擬展示或者播放護理某病人的操作視頻,最后再讓學生進行住院情景的模擬實踐練習。出院護理的教學中主要是針對學生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由同學們分組角色扮演進行模擬操作,一個學生扮演病人詢問,一個學生扮演護士解答。(2)對學生進行模擬實訓。在高職內科護理課程中注重模擬實訓的作用,根據入院護理、住院護理以及出院護理這三個方面的護理內容制定模擬的護理任務,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去制訂任務計劃,之后再由同學之間對既定計劃進行討論。教師要對計劃中的不足之處以及計劃方案的可執行性進行修正和分析,然后組織學生進行模擬實訓,通過學生的角色扮演來實現教學目的。
三、高職內科護理課程工作過程模式教學的創新
1.對教學內容進行工作過程化改革。通過對“內科護理”課程中教學內容的項目化,根據臨床護理實踐的過程分為入院、住院、出院三個階段的護理模塊。在模塊中要對項目進行細化,根據不同疾病患者所需的護理工作要求,讓學生進行模擬護理實踐,從而掌握內科護理的專業知識和能力。
2.對課堂組織進行工作過程化改革。課堂教學中要轉變之前傳統的病因與發病機制、臨床表現等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不同疾病的護理工作任務,模擬病房中的實際護理工作,從而使得高職護理專業的學生通過模擬臨床護理任務來系統化掌握疾病護理的知識與能力。
3.對教學方式進行工作過程化改革。在工作過程模式的教學中,要注重PBL問題式教學方法的使用,通過小組討論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得學生養成一種評判性思維。通過教學模式的改革,將臨床護理實踐中的相關問題與理論知識相結合,能夠極大提高學生對于護理專業的學習興趣。
4.對模擬實踐進行工作過程化改革。在工作過程模式的教學中,加強角色扮演的模擬實踐,將護理課程傳統的教學方式轉變為護理的實際工作過程,這對于護理專業學生工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團隊意識的培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5.對學習環境進行工作過程化改革。在工作過程模式的教學中,將學習環境模擬成醫院病房,學生則以專業護理人員在醫院病房的工作場景進行護理練習。通過學生學習過程中各項工作制度的制定,將學生的學習環境轉變成一個模擬的護理工作場景,有助于學生盡早適應護理工作崗位的需求。高職內科護理課程工作過程模式教學的改革過程中,由于我國傳統的護理專業教學方式根深蒂固,所以起初階段的改革難度是非常大的,單純依靠教學方式的改革是遠遠不夠的,還要依靠教師以及學生思想觀念的轉變,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密切配合去解決工作過程模式教學中的各類問題。在工作過程模式的教學中,教師要加強自身的引導作用,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合理地分組,指導學生完成模擬的工作過程模式的教學任務。由于工作過程模式的教學與我國的應試教育存在矛盾,工作過程模式的教學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工作態度,所以工作過程模式很容易被傳統的考試機制所擊垮。這就需要相關領導部門對工作過程模式的教學方式進行系統化評估,早日實現我國高職內科護理課程工作過程模式教學。
1.2效應指標與評價標準(1)護理不安全事件:對患者住院期間的危重疾病監護不周、藥品應用錯誤、病情觀察不詳以及意外墜床和跌傷的發生情況進行記錄。(2)護理質量:包括護理的熟練程度、護士的責任心、溝通能力、主動服務性、應急能力和護理書寫的規范性六個方面的內容,均采取百分制,讓患者根據護士的表現進行打分。(3)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行設計的住院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評價。該問卷共包括住院環境、健康教育、治療性操作、心理護理和服務態度五個方面,每個方面分為滿意和不滿意。由專業人員指導患者于出院前1天進行填寫,采用無記名的方式。
1.3統計學處理數據的錄入與分析采用SPSS15.0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χ±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或χ2檢驗,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不安全事件、患者認可度比較觀察組患者的病情觀察不詳、藥物應用錯誤、意外墜床和跌倒等護理不安全事件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的認可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護理質量比較觀察組護士的溝通能力、操作技術熟練程度、護理責任心等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患者在健康教育、治療性操作、禮儀服務等方面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護理是一項知識密集、技術優良、充滿專業技術性的工作。護理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著患者是否能夠康復出院和醫院的信譽。近年來,隨著患者及家屬維權意識和健康意識的逐漸增強,在診療活動中對護理人員的技術水平、職業道德、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理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發生問題都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時也會給護理人員和醫院帶來經濟及法律方面的風險。臨床護理的質量與組織管理體系有著密切的關系。管理能力在21世紀被譽為重要的功能之一,在消化內科這樣特殊的醫療環境中,管理顯得尤為重要。有效的護理管理對于提高護理水平和效率、降低醫療成本、減少護理風險具有積極意義。
選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心內科患者114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國心內科防治指南的心內科病標準。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其中干預組57例,男38例,女19例,平均年齡(45.9±5.6)歲;對照組57例,男32例,女25例,平均年齡(47.1±7.3)歲。2組患者一般情況無明顯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干預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行加以優質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1.2.1心理護理
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干預,心內科疾病是長期慢性的疾病,在長期治療的過程中患者易產生焦慮、悲觀、抑郁等一些不良情緒,甚至出現自殘、自殺等極端行為。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實施心理護理干預,采取患者能接受的方式進行疏導和安慰,耐心解答患者的疑慮,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狀態從而配合治療。
1.2.2健康知識教育
對患者予以相關的健康教育,醫護人員通過面對面宣講、發放宣傳手冊、組織座談會及講座、電話隨訪等方式對患者進行全面的健康教育,講解心內科的相關知識,如與環境的關系,心臟功能運行的機制及防控措施,心內科的臨床常見癥狀,并且分析不良情緒對患者的病情產生的影響。
1.2.3運動指導護理
給予患者適當的運動指導,告知患者適當合理的運動會對心臟功能帶來獲益,并且根據患者自身的病情選擇合適的運動類型、頻率及強度等,如慢跑、游泳、氣功、太極等,囑咐患者每天堅持運動30min,以期間無明顯的不適感、中等強度以下為宜,若患者在運動時出現胸悶、心悸等癥狀應立即停止運動,若停止后仍持續不緩解應及時就醫。
1.2.4用藥的護理
給予患者臨床用藥的指導,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用藥方案,選用適當的藥物,對患者進行早期治療與聯合治療等方式的治療。了解并掌握藥物的名稱、劑量、服用時間及方法、藥物的不良反應等,指導患者用藥,囑咐患者按照醫囑定時、定量、堅持服藥,按時監測患者的心臟功能情況。
1.3療效標準顯效
病情穩定,無明顯并發癥;有效:病情相對穩定,偶見心悸胸悶,均可自愈;無效:較前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2結果
2組患者干預前后
總有效率干預組為78.9%,對照組為54.4%,2組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χ2=27.70,P<0.05)。
1.2方法: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的消化內科藥物對癥治療和常規護理措施,護理措施主要包括:①要求患者進行臥床休息,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嚴格的監測。②對患者的飲食結構進行調整,要求患者食用清淡的食物,遵循多餐少食的原則。觀察組患者在此治療和護理的基礎上給予細節護理,馬上為患者進行吸氧,保持患者的呼吸道暢通,嚴格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對于患者的出入量以及嘔血量和便血量加以記錄,在飲食方面針對嚴重出血患者實施禁食,針對少量出血患者可以給予無刺激以及清淡的流食,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家屬在其病情好轉之后給予容易消化的食物。細節護理主要包括:①情感細節護理。護理人員在和患者交流、接觸的過程中,應使患者感受到關懷、安慰。②動作細節護理。由于護理工作要求有較強的操作性,所以護理人員在進行每項操作時應嚴格按照操作流程進行實施。③儀容細節護理。護理人員應使自身每天以一個精神飽滿、干凈利索的形象出現在患者面前,同時,良好的儀容也將護理人員的白衣天使形象進行了充分的展示,使醫院的整體風貌得到了提高。④語言細節護理。由于護患關系較為短暫,因此護理人員在工作中應使用正確、良好的語言將自己對患者的良好意愿進行表達。
1.3療效評定:使用VAS評分表評價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10d、30d的疼痛程度,使用自我護理能力實施量表調查患者在接受護理后的自我護理情況。
1.4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13.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觀察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10d和護理后30d的疼痛程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觀察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的自我護理技能、自我護理責任感、自我護理能力均優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選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于都縣人民醫院心內科收治的患者9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8例。觀察組中男23例,女25例;年齡35~68歲,平均46.6歲;心腦血管疾病29例,呼吸系統疾病11例,血液類疾病8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27例;年齡36~70歲,平均47.2歲;心腦血管疾病31例,呼吸系統疾病12例,血液類疾病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以尿激酶治療,將尿激酶150萬U加入0.9%氯化鈉溶液100ml,靜脈滴注。對照組患者予以傳統護理,即基本的生活護理,講解疾病有關的護理知識和方法,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屬問題,與患者親切交流,讓患者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和注意事項。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優質護理,具體如下。
1.2.1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是指護理人員在臨床護理實施過程中運用醫學心理學知識,用恰當的方法和科學的態度減輕患者精神痛苦、顧慮、壓力及思想負擔。心內科疾病通常較為嚴重,病死率較高,故患者心理壓力較大,常伴有焦慮、絕望及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不同癥狀實施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穩定患者情緒。
1.2.2生活護理
實施護理過程中應保持床單、被褥干凈、整潔,經常清洗和晾曬,同時幫助患者變換,保持患者皮膚干燥,防止壓瘡發生。呼吸困難和發熱患者易出現口臭、口干,應加強對患者口腔護理,可使用朵貝爾氏溶液或0.9%氯化鈉溶液做好口腔護理,預防口腔感染。
1.2.3營養護理
住院期間患者易出現營養不良,因心理和生理原因導致食欲下降,故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飲食狀況、營養攝取情況及體質量綜合安排患者飲食,以細軟和易消化的食物為主,避免食用咀嚼過于用力和下咽困難的食物,少食多餐,定時進餐。
1.2.4臨床指標監護
實施優質護理服務過程中應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若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采取必要的護理措施,患者出院前進行健康宣教,讓患者對疾病知識有一定了解。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抑郁自評量表(SDS)與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及生活質量(日常生活、軀體生理功能狀態和自覺癥狀)評分。生活質量總分144分,日常生活和軀體生理功能狀態各35分,自覺癥狀74分。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SAS和SDS評分
護理前兩組患者SAS和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SAS和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生活質量評分
觀察組患者日常生活評分為(25.5±3.2)分、軀體生理功能狀態評分為(23.4±8.2)分、自覺癥狀評分為(61.1±5.4)分;對照組患者日常生活評分為(17.8±5.1)分、軀體生理功能狀態評分為(18.2±5.8)分、自覺癥狀評分為(57.3±6.9)分。觀察組患者日常生活、軀體生理功能狀態和自覺癥狀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1.1一般資料
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的干部內科擁有床位45張,護士16名,其中,主管護師2名,護師5名,護士8名,助理護士1名。本次研究開展于2014年1月以后,干部內科開始實施護理績效考核制度,并進行為期一年的觀察與研究,因此,研究以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的干部內科護理工作作為觀察組,以2014年以后至2015年1月的干部內科護理工作作為實驗組,將兩組的護理工作進行對比研究。
1.2方法
1.2.1明確嚴格的干部內科護理流程。
具體的干部內科護理流程包括:(1)護理人員要做好基礎護理工作,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減少患者因疾病所帶來的疼痛感;(2)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對患者的不良情緒進行及時疏導;(3)主動為患者講解健康知識,提高患者自我保護的能力;(4)提升護理人員的文書書寫水平。
1.2.2制定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標準。
具體的績效考核標準包括:(1)護理日常工作管理方面,通過采用"分層定崗"]的方式進行護理工作的層層管理與監督;(2)職業技能方面,對護理人員開展定期培訓,并對其護理技能進行考試打分,確保工作者的護理技能合格,減少不當的護理操作;(3)職業道德方面,組織護理人員學習護理職業道德知識的學習,使其端正工作態度,轉變護理服務理念,嚴格遵守醫院規章制度;(4)服務質量方面,熟悉護理流程及具體的護理措施,落實人性化護理服務理念。
1.2.3成立專門的績效考核機構。
績效考核機構的設立,能夠提升護理工作效率。績效考核機構的構成:護士長1名、護理質控員1名以及民主推舉的護理工作者1名,根據《績效考核制度》的各項標準對干部內科每一位護理人員的日常護理工作進行嚴格考核,并對其護理工作進行打分,60分為及格,70~79分為中等水平,80分以上為優秀,對于不及格或處在及格邊緣的護理人員要進行及時督促與警醒,促使其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
1.2.4實施獎金的績效分配。
獎金績效分配能極大提升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創造更好的護理服務。具體的獎金績效分配包括:"固定工資+績效獎金",固定工資是基礎工資與崗位工資的結合,績效獎金以考核小組與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程度作為獎金發放依據。
1.3評估指標
自行設計兩套問卷,包括《護士對當前工作滿意度的問卷調查》和《干部內科患者對當前護理滿意度的問卷調查》,分別用來評估干部內科護理工作者對護理績效考核的滿意度及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同時,通過分析護理不當造成醫療事故的發生率來評估醫院的護理服務水平。
1.4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干部內科護理工作者對護理績效考核的滿意度分析
在實施護理績效考核后,我們發現護理人員在個人能力提升、工資待遇以及對工作的滿意度與認可度方面的滿意度遠高于對照組。
2.2干部內科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分析
在護理績效考核實施前,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為68.33%,護理績效考核實施之后,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提升到85.25%,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大大提升。
2.3干部內科護理服務水平的分析
通過對護理操作不當造成的醫療事故的統計分析,我們發現,醫療事故的發生率較護理績效考核實施前的發生率有所降低。
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采取對比(P>0.05)。
1.2管理方法
甲組60例均接受常規的護理管理,而乙組則均采取組長負責制的分層管理,具體步驟如下。①建立管理小組:根據科室護士的學歷、資歷以及職稱等選擇出3名組長,然后按照不同年齡階段將護士分為3組責任組,分別由3名小組長負責管理,最后由科室護士長領導3個小組制定分層管理方案。要求責任組長根據患者實際病情以及與護理的工作量安排當天值班的責任護理人員實施分管患者,部分并且嚴重者有責任組長親自管理。各組責任組長在管理中要對其他責任護士的護理情況、護患互動等進行指導、觀察記錄,保障本組責任護士的護理效果與質量[3]。②實施方法:由于該院消化內科各責任組及小組組員、患者數量比較固定,因此以雙班制進行護理管理,由責任組長副總行政班,且8h務必在崗、24h負責制。同時其他責任組至少每天1名組員整班,責任組組員中午休息時間段則由整班的這名護士負責患者的護理管理工作,使一天中的護理管理具有連續性。此外,護士長可以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對各組組員進行合理調配,排班的時候以新老責任組員搭配,并且在護理管理高峰期增加責任組組員數量。上一責任組完成護理工作后,在第二天早晨交班時由下一組接班的責任組組長帶領其他組員共同完成上一組未完成的護理管理工作,以便保障患者的護理管理。最后,由3組責任組組長對本組組員進行每月1次考核,最后由科室護士長進行評分,并且對各層組員開展交流學習,加強責任組組員的綜合技能與素養[4]。③護理管理質量監控:各組責任組組長對自己組內成員的整體護理質量展開評估,以保障整體護理管理水平。責任組組長每周開展治療監控并將組員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記錄,并且及時采取整改措施。而科室護士長每天對病房加強查房2次,每月組織各責任組展開護士會議1次,對各層責任護士在護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同時提出改善護理質量的措施,保障護理質量的同時,提高消化內科護理科室的管理水平。最后,由護士長對各組組員績效情況進行考核,同時給予相應的獎懲[5]。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接受不同的護理管理模式后,患者的投訴率、不良護理事件的發生率以及整體護理滿意度評分。其中,患者的整體護理滿意度評分運用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程度調查量表進行評分,分值是0~100分,若評分≥90分,則視為非常滿意;若評分為70~89分,可視為基本滿意;如評分低于70分,則視為不滿意。
1.4統計方法
該次研究所獲得的數據均采取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與處理,其中,計量資料采取來(x±s)表示,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取[n(%)]來表示,應用χ2來進行檢驗,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比兩組消化內科住院患者的投訴率
兩組住院患者均接受不同模式的護理管理后,甲組60例中有5例患者投訴,投訴率是8.33%;乙組60例中無任何患者投訴,投訴率是0.0%;乙組患者對本次護理管理的投訴率顯著低于甲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5714,P=0.0034<0.05)。
2.2對比兩組消化內科住院患者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兩組住院患者均接受不同模式的護理管理后,甲組60例中有4例患者發生了不良護理事件,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是6.67%;乙組60例中無任何患者發生不良護理事件,發生率是0.00%;乙組患者在該次護理管理中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顯著低于甲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4336,P=0.0064<0.05)。
2.3比較兩組消化內科住院患者對該次護理管理的滿意度評分
該次研究的120例住院患者均資源參與了該次護理管理的滿意程度評分,其中,甲組護理滿意度評分是(84.6±1.0)分;乙組護理滿意度評分是(98.8±1.0)分,乙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顯然高于甲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7.7766,P=0.001<0.05)。
3討論
在醫院護理管理中,患者的滿意度能客觀地表達護理人員的護理水平與質量[6]。該次研究中,乙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顯然高于甲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在消化內科護理管理中運用組長負責制分層管理模式,能夠顯著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此外,采取組長負責制分層管理的乙組患者,在護理投訴率、不良時間發生率方面,均顯著低于采取常規護理管理的甲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是由于運用組長負責制分層管理能夠提高責任組組長的責任心,促使其在日常工作中積極主動對自己、對其他責任組員的護理效果、質量進行糾查,并且在科室護士長的帶領下積極開展開了護士會議,通過各責任組組員之間的互相交流學習,使某些不良事件及時得到預防,達到安全護理的效果。此外,護士長將科室的各護理人員通過資歷、職稱、年齡等進行細化分組,并且明確了具體的護理工作內容與流程,加強對病情嚴重者的護理管理,能夠顯著提升這個護理管理效率[7]。
綜上所述,將組長負責制的分層管理方式學科、合理地運用到醫院消化內科的日常護理中,能夠顯著提升護士的護理質量,使患者獲得較高的護理滿意度,保障了該科室的整體護理管理效率,該護理管理模式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運用價值。
作者:李英棟 單位:重慶市江北區中醫院
[參考文獻]
[1]明曉麗,魯謹.護士分層分組管理模式在內科病房管理中的應用[J].農墾醫學,2012,22(1):69-71.
[2]李群,黃妙琴,黃轉宜.急診護理管理中組長負責制分層管理模式的護理價值觀察[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3(11):176-177.
[3]孔麗梅,余燕,張朵朵,等.組長負責制分層管理模式在ICU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16(9):270-271.
[4]孫梅花,陳華,彭華娜,等.責任組長負責制排班模式在胸外科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5,11(14):66-69.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神經內科接受治療的84例患者,將其平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2例患者。實驗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在47歲~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6±8.5)歲;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在45歲~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4±7.9)歲。兩組患者進行研究前均確診為患有神經內科疾病,并且確保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沒有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管理方法進行管理,實驗組患者在常規方法的基礎上給予細節管理,其方法為:首先,醫院對護理人員進行集中的安全知識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自身修養;其次,給予患者適當的心理護理,對患者進行一定程度的健康教育宣傳;最后,護理人員必須充分重視并發癥的發生情況,盡可能的減少患者并發癥的發生。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態度、護理滿意度與護理宣教得分情況進行觀察,并記錄分析。
1.4統計學處理
統計分析時采用spss17.0軟件分析,用x珋±s表示計量資料,用χ2檢驗計數資料,用t檢驗比較組間,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經護理后,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態度(93.47±4.24)分、護理滿意度(95.23±3.69)分與護理宣教(93.68±3.21)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態度(85.35±3.40)分、護理滿意度(81.32±3.98)分與護理宣教(79.34±4.45)分,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
1.1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主要選取了本科室從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一年內的200名患者進行隨機分組,組別分別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對于實驗組的患者實行的是風險管理條件下的呼吸內科護理管理工作,而對于對照組則是實行的常規護理方法。本次實驗的患者中,女性為112名,男性為88名,年齡集中在44歲~83歲之間,大多數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本次實驗的分組采取的是完全隨機的分組方式,所以符合統計學的普遍規律。由于呼吸內科的病人并發癥較多,無論是肺氣腫、支氣管炎以及肺炎、甚至肺癌都是普遍存在的,所以病情較重的患者也比較多,綜合年齡也偏大,更是進一步加劇了護理的難度以及護理風險的發生率,所以本次實驗也是要檢驗有關護理工作者是否能夠提高護理水平,特別是風險管理的技術水平,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頻率,真正提高患者的康復速度與滿意程度。
1.2風險管理的應用情況
對于實驗組所實施呼吸內科的風險管理護理管理制度,對于對照組實行常規的護理管理制度,對于常規的護理管理與風險管理護理管理制度的區分如下。
1.2.1風險識別
對于風險管理,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風險的識別環節,本科室經過醫院的領導層的審批決定,將2014年~2015年間發生過的各種醫療護理風險的病理與資料分發給實驗組的護理工作人員進行傳閱與學習,并且對于基礎的護理工作的規范性、對于各種護理專業知識和護理風險的重要性以及對于護理操作技能等部分都作出了批注與重點說明的工作,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實驗組整體護理人員的風險管理意識與風險管理水平。另外,對于護理過程中各種意外事件的發生與責任明晰都做好了基礎準備工作,對于墜床、跌倒等事故也作出了相應的處罰措施的規定,對于患者與醫生以及護理人員之間職業暴露的風險管理工作同樣作為一個很重要的部分進行了講解與培訓工作。
1.2.2護理人員的護理風險
由于本次的實驗過程中,實驗組的護理人員分配任務主要是風險管理,而對于風險管理則要求每個人的護理經驗以及對于風險的預見性要強。由于本科室的護理人員本身存在著年輕化的特點,大多數護理人員缺乏最基本的護理風險意識,特別是很多護理人員本身工作壓力就比較大,任務十分繁重,護理的專業知識更新不到位,缺乏基礎的技術培訓等等各種原因。所以對于本次實驗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不過為了盡量消除這方面影響,本次實驗之前,醫院對于實驗組的護理人員進行了大量的培訓與開導工作,并且合理安排了班次,讓每個護理人員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進行風險護理的實施,以此來確保實驗的真實有效性。
1.2.3強化風險管理制度
強化相應的風險管理制度與建設水平。一方面,要以科護士長為領導核心,成立一個風險管理小組,并且要建立起至少三級甚至多級核心控制體系,對于各種風險的管理與預防工作都要做到層層把關。除了定期對于護理人員以及普通護士進行風險管理培訓與專業技能培訓等等,也要發展相應的考核機制,做好監管與控制工作。另一方面,還要讓全科室的護理人員組織共同學習有關急救、衛生服務甚至心理服務等各種知識,不但要提高自身的風險防范意識,更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風險防范體系,確立責任到人的管理制度,以此來消除護理過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1.3判定標準
實驗結束后,要根據一定的評判標準對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實驗結果進行評測。本次的實驗判定標準為患者的滿意度調查結果以及風險事件的發生頻率,患者的滿意調查總分為100分,80分視為基本滿意。而風險事件的種類前文已經進行了標定,發生的頻率以百分制計算,符合統計學的普遍規律。
1.4統計學分析
以統計學軟件SPSS18.0對兩組患者進行分析,分析的計量資料采取的是平均數的方法,p小于0.05,其數值符合統計學的意義。
2結果
2.1觀察兩組患者護理風險事故的頻率(1)觀察風險管理護理與常規護理的管理中風險事故的發生頻率,實驗組與對照組數據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討論
經過本次實驗,我們通過實驗的結果可以發現,經過風險管理的影響,實驗組無論是在患者的整體滿意度方面還是在護理過程中風險事故的發生率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特別是在患者的滿意度方面。由于風險管理的貫徹落實,不但提高了護理人員的整體責任心,增加了護理過程中的風險意識,提高了護理技能以及風險準備,還極大的提升了護理人員的服務意識與服務狀態,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實際上,客觀的講,病房患者的護理工作中,風險管理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也是一個時刻都需要注意的問題。在日后的護理工作中,我們一定要提高自己的風險意識,落實好風險的識別與防控,特別是基層的護理人員,要做好風險事故的記錄與報告,并且要積極學習風險事故一旦發生時如何快速、有效的進行解決。同時,對于護理過程中表現比較出色的護理人員,要做好獎勵與表彰工作,對于護理中出現問題的工作人員要依據問題的嚴重程度進行批評甚至處罰,獎懲分明才能夠做好護理管理工作。基于本實驗,希望能夠提高本科室的風險管理質量水平,促進本科室的護理工作質量水平,降低護理風險,并且盡快在全院進行推廣。
作者:陳鳳蓮 單位:北海市衛生學校附屬醫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