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6:01:0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大學生服務之星事跡,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志愿服務是一種群體本著自愿和為社會謀求福利的心態而組成的志愿服務團體所開展的社會公益和活動。從價值觀念上對志愿精神的認同是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內在強大動力,也是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徑。因此,以大學生志愿者活動作為推動高校政治教育的新載體,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理論意義。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現狀分析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效結合路徑,二者存在形式上和內涵上的疏離。當前志愿者活動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有:志愿者活動的組織化研究不足,定位存在偏差,志愿服務組織缺少相應合理的評價與激勵機制,高校志愿服務活動尚且沒有形成品牌力量,志愿者活動還處于臨時化、突擊性階段。整體而言,當前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與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疏離的癥結表現為:宏觀上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單一化,中觀上志愿服務組織管理不健全,微觀上志愿者個人技能素養不達標。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缺失的原因探析
高校大學生志愿活動難以有效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展開,主要基于以下原因:從學生個人層面上來看,大學生欠缺志愿服務的技能與素養,制約了志愿活動的開展;從管理制度層面分析,高校缺乏健全的志愿服務組織管理制度,限制了志愿活動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有效性;在理論認識上,高校志愿者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真正的內在契合,忽視思想政治形式與內涵的統一。
1.學生個人層面的技術缺失。究其原因,志愿服務處于初級階段,發展水平的滯后、技能培訓的欠缺導致志愿者缺乏參與志愿服務的技能。
2.學校層面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健全的組織機制是志愿服務活動有效開展的前提保障。調查顯示,志愿服務活動中由于缺乏健全有力的組織管理機制,影響了志愿者參與志愿活動的積極性。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重形式、輕內容”,陷入了功利主義之中,導致活動效果不佳。學生沒有得到實踐能力的提升,同時也制約了志愿服務組織更好的發展。
三、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視域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路徑探究
1.以轉變價值觀念為導向。價值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增強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意識,使學生從內在認識到志愿服務活動的重要性和意義性。首先,使學生認識到志愿服務活動的內在價值。志愿活動的本質在幫助他人,為構建和營造和諧社會提供支持。其次,使學生摒棄外在功利觀念。志愿活動不是增加評優評獎的砝碼,必須轉變功利的志愿活動觀。
2.以加強教育培訓為支持。加強高校志愿者活動的團體組織和技能培訓,為大學生進行志愿服務活動奠定堅實的技術支持。首先,加強基本技能的培訓。志愿服務活動涉及人際交往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組織活動能力,因此,必須有針對性的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其次,提高學生志愿服務的專業技能。志愿服務需要一定的專業技術,例如醫療、教育等,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專業培訓和學習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加強學生相關專業技能的培訓也尤為重要。
3.以健全管理制度為依托。健全的管理體系是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長效開展的制度性保障。圍繞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的職能完善,要逐步健全志愿者的招募、培訓、激勵以及評估機制,使志愿服務活動有條不紊的開展,使志愿服務組織發揮有效的組織功能。
一、高校貧困生的現狀
高校中的貧困生是比較特殊的群體,家庭的經濟困難造成他們生活壓力大、思想壓力大,并影響著他們的學習、交往、個人成長,他們吃最便宜的飯菜,穿廉價的服裝,心理上自卑、不愿與同學交往,缺乏自信心,學習的同時為學費、生活費操心、奔波。課余時間他們當家教、做促銷、打零工,他們自己掙錢維持生活,也經歷著其他大學生不曾有的大學生活。大學是人成長的關鍵時期,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貧困大學生群體迫切需要社會各界的關心與關注,尤其是高校應采取積極的救助措施,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采取正確的教育疏導方法,使他們自立自強、安心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使之畢業后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
二、高校貧困生的救助對策
1.多措并舉,做好經濟上的資助
(1)做好貧困大學生勤工助學活動
貧困大學生參加勤工助學活動是推進素質教育全面實施,也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舉措。每月的勤工助學工資看起來雖然不多,但對一個真正貧困的學生來說卻是很重要的。學校有關部門要多設立校內勤工助學崗位,讓家庭困難的學生都能參加勤工助學活動,如學校內的餐廳、衛生保潔工作、校內超市等場所在不影響學生正常學習的情況下優先雇用貧困大學生。選擇專業知識扎實、動手能力強的家庭困難學生做老師的科研和實驗助手,增強他們自立自強意識,培養他們吃苦耐勞,做事持之以恒的態度,也促進了學習。高校大學生救助中心更要積極為學生到校外參加勤工助學活動創造條件,成立“學生家教社”“大學生服務社”等組織,及時收集校外用工信息,與有關單位合作建立校外“勤工助學基地”,組織貧困學生利用節假日和課余時間參加校外有償服務活動,也使他們在工作中鍛煉自己的意志和品質,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
(2)開展“愛心助學”活動
首先,組織學校教職工和家庭條件富裕的學生開展為貧困大學生獻愛心活動,向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捐錢、教材、學習用品、衣服等生活用品,讓貧困大學生使用免費教材和生活用品,從而解決貧困生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減輕經濟壓力。其次,學校呼吁社會各界和社會愛心人士積極伸出援助之手愛心捐助,建立“愛心救助基金”“愛心獎學金”來專門資助、獎勵品學兼優的貧困大學生。
2.加強教育、引導,促其成人
(1)做好心理疏導,培養健全的人格
家庭經濟困難也會給貧困大學生帶來心理、思想上的問題。總感覺不如別人,矮人一頭的思想困擾著他們,沉重的經濟壓力使他們困惑、感覺生活無望。因此,高校教師更應該培養這些學生具有良好的生活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健全的人格,幫助他們處理好人際交往、交友戀愛、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問題,講究工作策略,注重心理輔助的方法和技巧,注重隱私的保護,給他們足夠的成長空間,讓他們有尊嚴地健康成長。學校通過建立“談心室”及時個別疏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等形式消除他們的自卑心理,教育他們生活壓力對于個人發展來說,只要努力發掘自身的動力,在國家、社會、學校的幫助下一定會渡過難關,從而使他們充滿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另外,高校教育者教育他們一定要振作起來,學會與不同的人溝通,鍛煉自己的情感承受力。并對貧困生的不良情緒,采取引導學生學會傾訴,宣泄心中的郁悶,及時疏導緩解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壓力,促進他們心理健康發展。
(2)加強自強自立教育
大學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因此,高校要注重對貧困大學生的自立自強教育,學校安排由身殘志堅的優秀學生進行“現身說法”,開展評選校園“自強之星”活動和“優秀自強貧困生”活動,用身邊優秀學生的事跡教育貧困生。組織學習張海迪、洪戰輝等自立自強先進人物的感人事跡,請白手起家的創業先進個人為貧困生作報告。通過這些激勵他們,幫助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要教育貧困大學生正確面對貧困,不要因為暫時的貧困而失去了追求理想、實現個人人生價值的信念。注意引導經濟困難的學生樹立敢于正確面對困難,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鼓勵他們走出貧困的陰影,努力增強自信心,自立自強,用自己的不懈努力戰勝暫時的困難,進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3)進行感恩和誠信教育
中國有句古語:“知恩圖報,善莫大焉。”感恩是一種美德,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和起碼的修養,許多貧困大學生受到了國家資助,申請了助學貸款,走了綠色通道不再為交不起學費而發愁,并得到社會、學校、同學的幫助,因此更應教育這些大學生養成感恩的美德,使他們常懷感恩之心,常做感恩之事。開展“懂感恩,見行動”活動,倡導他們獻愛心、回報社會,正確、合理使用獎助學金,不揮霍浪費,并且最大限度地幫助比自己更困難的人,積極參加義務勞動、社會公益活動、志愿者服務、開展科技支農、下鄉支教,使他們增強社會責任感,奮發努力,立志成才,報效祖國。其次,據報道近年來法院受理助學貸款糾紛案件呈逐年上升趨勢,究其原因有的是因就業難、收入低無力還貸,也有些是個人誠信意識差,把還貸一事拋之腦后,老子說:“人無信則不立,國無信則衰。”誠信是一個人必備的道德素質和道德規范,加強誠信教育,倡導貧困大學生誠信做人、誠信處事、誠信立身。堅持開展“誠信伴我成長活動”,力爭實現貧困大學生畢業后學費“零欠費”,及時還清助學貸款。
3.進行學業教育促其成才
大學階段是進行專業學習和為未來職業準備的重要階段。有些貧困大學生在經濟壓力下,熱衷于校內外打工,大量時間沒用在學習上,出現學習成績差甚至留級、退學的現象。因此,要教育他們認識到大學是學習知識、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階段,高校更要提高貧困學生受資助的條件,如規定:“凡是出現考試不及格的貧困生不予資助”。從而用制度來促使貧困學生把學習放在第一位,促使貧困大學生在學習上主動尋求科學的學習方法,增強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提高貧困大學生的學習成績,使他們不因忙于打工掙錢荒廢了學業。總之,使他們把貧困導致的壓力轉化為學習的動力。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不能荒廢了學業,確信只要有知識就能改變命運,只有真才實學才能真正脫貧致富,要把眼光放長遠,要認真學習專業知識,把自己培養成某一專業領域的能手,成就自己的學業,也為畢業后順利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從而促使他們完成學業,成為具有專業技能的人才。
4.開展就業指導和服務,促其就業
在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高校貧困生由于貧困的制約和影響、社會資源匱乏、綜合素質較低,這些因素的困擾,使他們就業會比別人更難。學校要為貧困生就業做好指導和服務工作。首先,高校要教育貧困生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種文體活動,不斷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組織管理能力、交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開拓創新能力,主動參加社會實踐,在社會實踐中積累工作經驗,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其次,加強對貧困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和就業理念,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因難而止步。學校要注重培養貧困生的職業技能,增強就業能力,關注貧困生的精神需求,針對貧困生就業中易出現的心理問題,有的放矢地緩解其心理壓力,消除他們在就業過程中遇到挫折難以承受,易產生悲觀情緒,缺乏信心這些不良的思想。幫助貧困生樹立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第三,最大限度地為貧困生提供周到細致的就業服務,如組織貧困生專場招聘會,并根據貧困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個性化的“一對一”指導,使之掌握就業的知識和技巧,增強就業的信心和勇氣,主動、積極尋找途徑就業,確保貧困生在畢業后能實現就業。
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作為河南省唯一一所醫學類獨立學院,秉承“全面適應社會需求,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培育醫學英才”的辦學指導思想,培養了一批批服務于社會的醫護人才。但學院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家庭貧困比例很高,傳統意義上的資助工作已經不能滿足廣大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需求,為此,學院在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上進行了積極地探新。
1、可操作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辦法
目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方法主要有貧困證明法、班級民主推選法、輔導員評價法、生源地分析法等等。這幾種方法都有其合理之處,但認定標準單一,定性多定量少,在實際操作中都存在很大的隨意性,不夠科學規范[1],影響了資助工作公平公正的實現。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經過反復研究,不斷摸索,結合了以上幾種方法的優點,提出了一套系統化、科學化、可操作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辦法。
1.1成立家庭經濟困難認定評議小組。成立以學生輔導員任組長,兼職班主任、學生代表擔任成員的認定評議小組,負責認定的民主評議工作。認定評議小組的成員中,要求學生代表人數合理且具有代表性,既要有學生干部又要包括普通學生,人數不應少于年級總數的10%。
1.2評議小組復查證明材料。申請者提交《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及個人申請書,評議小組通過電話與當地民政部門聯系,核實調查表信息的真實性,確定參評資格。
1.3量化申請人家庭經濟情況。根據申請者家庭的實際情況,按照表1所列標準進行累加計分。
表1 家庭經濟情況量化計分表
1.4班級和評議小組民主評議。申請人所在班級和評議小組的全體成員針對申請人的在校表現進行評議并打分,滿分10分。要求申請人明禮誠信;生活簡樸;無奢侈浪費現象;無不良消費、不良嗜好;無違紀現象等。
1.5綜合結果并應用。申請人家庭經濟情況得分與班級和評議小組民主評議平均分相加,結果即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最終依據,也是學院國家獎助學金、學費減免、助學貸款、特困補助、勤工助學等各項資助工作的資格認定依據。
2、形式多樣的勤工助學崗位設置
勤工助學在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學生資助工作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發揮了助困育人,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關鍵作用。校內勤工助學崗位的設置,是目前學院開展勤工助學活動的主要形式,也是學院對勤工助學管理的重點和創新點。除了傳統的助研、助教、實驗室和后勤服務等崗位外,學院還根據階段性工作需要和學生的能力特長等設立了相應的崗位,努力擴大勤工助學的主體范圍,充分發揮勤工助學學生自身的優勢。例如,針對那些學有余力且具有較強綜合素質的學生,學院設立了“輔導員助理”崗位,讓學生也參與到管理工作中來,更體現出學院學生管理工作的民主與自治。再如,學院在迎新期間,為勤工助學學生開辟專門區域用于自主經營,并主動與供應商聯系,簽訂退換貨事宜,幫助勤工助學學生把經營的風險降到最低。
3、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素質拓展和心理幫扶
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脫貧,應從源頭做起,拓展學生的綜合素質,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變被動接受幫助為主動尋求機會、提供服務、獲得報酬,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有尊嚴地解決自己貧困的問題[2]。學院在開展學生資助工作中,著力讓學生養成自強自立的意識,加強學生角色和工作角色的對照,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更早的了解社會需要,練就謀生本領。學院專門組織心理咨詢老師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心理幫扶工作,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貧困、理解貧困,克服自卑心理,樹立樂觀自信的人生觀。學院還通過“誠信自強之星”等活動樹立榜樣,用先進事跡來鼓舞和激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強不息。
4、學生資助工作展望
4.1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材料的可信度。學院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主要參考材料是加蓋有當地民政部門公章的《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這是認定工作最關鍵的一步。但是,一些地方民政部門掌握信息有限,對審查核實工作落實不嚴,相關工作人員假公濟私、順水推舟、的現象時有發生[3],影響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國家應出臺生源地學生及家庭情況證明責任追究制度,明確相關部門的責任和義務,從而從源頭上杜絕虛假證明材料的出現[4],確保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真實高效。
4.2 拓展勤工助學崗位。目前學院能夠提供的勤工助學崗位數量僅占在校生總數的3%-4%,且主要面向低年級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很難滿足廣大學生的迫切需要。為此,學院應立足校內資源,積極開辟校外勤工助學的機會,與企事業單位合作建立勤工助學基地,突出高校學生的文化優勢和人力資源優勢,打造以質優、高效、創新見長的學生服務品牌,增強學生的社會競爭力[5]。
4.3 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環境。在整個校園里營造自立自強、積極向上的大環境,鼓勵學生在不影響學業的前提下,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相應的報酬,推進學院學生資助工作從“無償式”到“有償式”的轉變,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感恩意識。這樣不但減輕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難度,還可以讓貧困大學生用自己的勞動成果回報社會,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鍛煉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常亞平,宗樹闊.中國高校學生貧困度測評體系和評價模型構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1):119-124.
[2]陳麗香.基于就業的高職院校貧困生幫扶對策研究――以黎明職業大學為例[J].福建信息技術教育,2010(4):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