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59:4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政治與形式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證據收集與固定不規范本案中工商部門在對某有限公司無照經營的食品扣押后,在未作出向公安機關移送案件決定前解除了扣押,解除扣押的食品被涉案公司自行處理。工商部門作出的扣押及解除扣押文書上均未對扣押物品特征進行詳盡描述,僅列明為11箱。該工商局的做法令此部分證據滅失無法再重新調取核實,只能根據涉案公司負責人的供述和該公司員工的證言,認定上述11箱食品共計2500支,確定購買金額為30萬元。司法機關在證據審查時對行政執法機關對該案扣押物品的處理提出了異議。根據《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第十一條、第十二條規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實施查封、扣押的期限不得超過30日。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在查封、扣押期間作出處理決定。對于經調查核實沒有違法行為或者不再需要查封、扣押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在作出處理決定后應當立即解除查封、扣押。依據上述規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在查封、扣押期間先作出處理決定,對沒有違法行為或者不需查封、扣押的決定解除。本案中涉案公司是存在違法行為的,而且在未向公安機關移送案件前是不能確定扣押物品不再需要扣押的。正是工商部門對扣押物證的不當處理,致使該案的重要物證滅失,無法再重新調取核實,最終司法機關以涉案公司無照經營數額不符合追訴標準將案件退回作行政處罰處理。行政執法部門固定證據的意識不強、取證不規范的作法給案件認定罪與非罪人為造成了障礙。事后檢察機關向工商部門下發了《檢察建議》,要求該局今后規范調取證據,移送案件,保證移送案件定性準確、證據完善。
二、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案件存在問題的分析
(一)行政執法機關對法律的理解有誤行政執法機關在行政執法和查辦案件時發現違法行為符合《刑法》具體條文的文義時,即認定行為涉嫌犯罪,并不認真查找比對相關司法解釋對具體犯罪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特別是在新的司法解釋對立案追訴標準作出新規定的情況下,行政執法機關由于未及時掌握法律規定的變化,極易對違法行為作出錯誤認定而冒然移送案件。
(二)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不緊密行政處理決定有具體期限,公安機關立案決定有具體期限,而行政執法機關向公安機關移送案件無期限規定,導致一些案件在行政執法機關與公安機關協商過程中,面臨行政執法期限超期的問題。行政執法機關為了避免超期,會在向公安機關正式移送案件之前先行作出行政決定,再向公安機關移送案件,這樣即保證了行政行為不違法,又保證了對涉嫌犯罪行為的追訴。但是,這種作法會使刑事追訴面臨一事兩罰的質疑,而且行政決定的執行會造成證據的滅失。如前所述案例,正是由于行政機關為了保證扣押不超期,在向公安機關移送案件前作出了解除扣押的決定,致使該案的關鍵證據滅失,無法準確認定違法行為的罪與非罪。
(三)偵查機關易受行政執法機關意見左右行政執法機關對案件的定性雖然不是司法認定的依據,但是偵查機關接受行政執法機關移送的案件需依據其已調查收集的證據決定立案,易受其意見影響。對行政執法機關調取的不符合法定要求的證據偵查機關需重新調取,使偵查機關立案后經偵查才發現移送的案件證據不足或不構成犯罪,但公安機關又不愿承擔撤案的后果,勉強向檢察機關移送審查,這既侵害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又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
二、增強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有效措施
(一)實現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結合。課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僅僅只是背誦并掌握思政理論知識,并沒有與日常的思政教育活動結合起來,這就導致了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難以有效地發揮出來。而日常的思政活動一般都要求大學生參與到社會中,例如,一些課題研究、社會服務、志愿活動和文化調研,等等,這些活動需要與理論結合起來,相輔相成,最后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在平時的實踐活動中發現了問題,則應積極地致力于解決這些問題,并將這些問題拿到課堂上進行討論。在思政教育的考核中,要把學生的平時表現和思想實踐活動作為衡量指標,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付諸于活動中。
(二)創新學生的黨建工作,讓黨建工作更具有實踐意義。堅持學生黨員發展工作“關口前移”,充分發揮校院(系)兩級學生黨校的作用,建立起從普通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到預備黨員的三級學生黨校全程培養體系。在開展黨建工作的同時,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并在黨員的帶動下,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黨建活動中,鍛煉學生的意志力和奮斗精神,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在創新黨建工作的同時,還要注意發揮學生黨支部對學生活動的指引作用。
(三)加強與學生的心理溝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切性。當前,除了要關注大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關注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因為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只有保證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才能真正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研究顯示,大學生大多喜歡面對面的心靈溝通,因此,校方應該針對不同專業和不同年齡的學生采取合適的教育方法,進行合理的心靈教育。此外,學校還可以投資建立心理咨詢室,指導學生的思想,為學生提供心理幫助和支持。
(四)擴大實踐活動的平臺,創新實踐模式。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社會實踐是一個關鍵的項目。因為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不僅可以開闊眼界,還可以鍛煉自身的各種能力,所以,社會實踐受到很多大學生的青睞。相關研究發現,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最喜歡的思政教育形式。高校要將學生的發展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真正地幫助學生成長,使所安排的社會實踐活動與學生的需求相適應,提高對實踐工作的重視程度,為實踐活動提供良好的保障,包括經費的投入、師資力量的投入,等等。另外,學校也要對實踐基地做好考察,盡可能地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讓學生從中得到最深刻的啟迪教育,從而使社會活動具有實踐意義,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落實日常的思政教學工作。
(五)提高輔導員的思想道德素養,加強師資力量建設。輔導員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支配力量,直接關系著實踐活動的最后成果。在招聘輔導員的時候,高校要嚴格選拔,重視輔導員的政治素養和實踐能力;在輔導員任職期間,校方也要加強對輔導員的管理,制定合理的輔導員考核制度,并嚴格按照標準執行,設立考評考核機制。除此之外,校方要定期對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訓,提高輔導員的思想道德素養和專業知識水平,這樣才能保證其更好地輔導學生,促進學生的發展。
就組織與目標的關系而言,不存在沒有目標的組織,也沒有不以組織為依托的目標。廣義上的組織是指由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聯系起來的系統。狹義上的組織就是指人們為實現一定的目標,互相協作結合而成的集體或團體,如黨團組織、工會組織、企業、軍事組織等等。組織的存在是為了實現組織特定的目標,因此對組織的管理最終是為了實現組織目標。目標管理直接戳中組織管理的要害因素——目標,通過強調目標導向來協調控制組織內的各項工作,使管理達到最佳效果。這不同于科學管理時期著重對組織結構的設計、組織運行的基本原則、組織管理基本職能的改進達到組織目標,不同于行為科學時期通過對人的行為研究進行提升組織效率達到組織目標,也不同于現代管理以信息論、控制論和系統論為基礎的注重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相結合來管理組織等迂回的方式達到組織目標。目標管理的目標制定、目標分解與控制、目標測評三個過程體現了計劃、決策、組織和控制等管理職能貫穿組織運行的始終。目標制定過程考察組織內外環境以及可利用資源實現組織運行中對信息的搜索;目標分解和控制是確定和捋順組織層級關系和職責的過程;目標測評又是組織管理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評估和反饋過程。
(二)目標管理對政府的適用性。
目標管理產生于企業,取得良好效果后被引用到政府管理中。企業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經濟組織,而政府是執行國家權力、進行政治統治并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機關①,與企業單純追求高效率、高利潤、簡明目標不同,政府的組織結構復雜性、管理的公共性以及行政權力的作用都使得政府管理活動更加復雜化。因此,目標管理在政府的應用必須與政府組織結構,政府性質以及行政權力運行相適應。首先,目標管理的實施流程與政府組織結構相契合。政府結構決定著其工作任務如何分配,如何進行分工協作,它是執行公共管理職能的基本體制。通常按照縱向和橫向兩個角度劃分為層級關系和協作關系[11]。這種縱向和橫向的結構劃分是為了劃分各部門各層級政府部門的管理權限和管理職能,更好地進行社會管理以及提供公共服務。目標管理的過程要求組織有明確的邊界[12],強調組織結構和個人的職責范圍,這與政府結構有著不約而同的契合。其次,目標管理理論強調人的職業精神、責任意識和自我實現,而政府管理的公共性一個重要的體現就是強調行政人員的公共性,即公共性應是政府行政人員的職業態度、觀念和信仰,強調行政人員的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二者對職業精神和責任意識的強調相吻合。最后,目標管理強調制定目標過程中各級成員的共同參與,而政府決策的發展趨勢是下放權力,提倡參與,共同協商公共事務,二者的決策模式相呼應。
(三)目標管理對行政體制改革的適用性。
行政體制改革是政府重要的管理活動之一,是政府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高效公平地處理社會事務,調整內部體制和組織結構,重新進行權力配置,并調整政府與社會之間關系的過程。行政體制改革有別于政府其他常規活動,是一項龐大復雜的管理活動,需要自上而下的統籌安排管理,在這個過程中涉及充分吸收、匯合和采納各級成員對改革的期望,進而制定行政體制改革目標;確定目標后,需要根據職責和權限對各級政府和各部門進行分配改革的任務,同時要根據這些目標進行方向性的控制;最后,需要對各級政府、各部門改革目標是否達成的評估,這些評估結果又要反饋到新一輪的改革目標制定過程中。行政體制改革所應該具有的這些環節實質上構成了目標管理運作體系:目標制定、目標分解與控制、目標測評。這些環節的管理是否到位直接關系到行政體制改革的成敗,因此,目標管理可以作為指導行政體制改革的理論和方法。
二、目標管理視閾下我國行政體制改革存在的問題
(一)行政體制改革忽視階段目標制定、目標制定層級模糊。
目標管理強調目標制定過程中各層級成員的共同參與,制定目標的層次性,戰略目標與階段目標相結合以及目標制定的合理可行。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的目標制定過程,很大程度上符合目標管理理論對目標制定的要求。首先,改革目標制定上有廣泛的參與,如黨的十七屆二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以及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等方案的確定都是經過廣泛的意見采納和討論確定的。其次,改革的戰略目標和短期目標相結合,2008年黨的十七屆二中全會提出了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這是對行政體制改革長期目標的設定。黨的十后,中央已經明確提出要加強改革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具體改革還要給出時間表和線路圖。另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述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行政體制改革的戰略目標。可以說,我國行政體制改革在目標制定方面基本符合目標管理理論的要求,但是縱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目標制定(如表1所示),還存在一些不完善的部分:一是強調戰略目標制定,忽略階段目標制定。從表中可以看出1982年到2013年都將戰略目標作為強調的重點,而忽視了階段目標的制定及實施,使得目標操作性弱,會誤導改革走上好高騖遠的歧途。二是目標制定籠統模糊。目標制定過于籠統,導致無法落實改革目標的歸屬:這些改革目標所指向的是哪個職能部門?是針對中央政府還是針對地方政府?如果目標制定中目標的指向性較差,那目標分解與控制將難以實施。導致目標制定存在問題的原因如下:一方面是政府急于改變行政體制存在的問題,迫切希望通過改革能夠使行政體制達到如歷次改革中都提到的“規范”、“高效”、“協調”、“廉潔”、“職能優化”等狀態;另一方面也是在制定目標中對現實狀況掌握不全面,理論指導不夠深刻、到位等原因造成,這種情況是由改革的階段性所決定的,不可能完全規避,只能“摸著石頭過河”,總結經驗教訓,將偏差降到最低。
(二)行政體制改革目標分解與控制不力。
目標管理的第二階段是目標分解與控制,實質是對目標實現的過程管理。整體的目標制定出來需要層層進行分解,才能具體每個單位的目標,同時也通過這種目標分解,才可以實現目標控制。這里的目標控制不同于以往管理活動中的硬性監控,是以自我控制為主:給各級管理者設定客觀的標準和目標,根據標準和目標進行自我控制,同時配套上級的監督和調控。無論是自我控制還是上級監督,都是以目標為參考,發現執行的偏差及時調整糾正,以免造成總目標實現的困難。我國行政體制改革方案一方面是確定行政體制改革目標,另一方面是為行政體制改革目標如何實現制定具體路線。我國歷次行政體制改革方案中都側重確定目標,對目標的分解體現較少,因此,對改革的目標控制便無從談起。縱觀表1中歷次改革目標,有些目標一直在重復提出,如“效率”、“職能轉變”等,這說明很多改革目標從一開始實施到現在仍然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這說明改革目標分解和目標控制不力,導致各部門對自身在改革中承擔的職責不清晰,甚至不了解,這會使改革失去控制標桿,最終導致改革目標控制不力。行政改革目標分解和控制不力的直接原因是目標制定的階段模糊、可操作性不強以及目標制定過于籠統,使目標分解與控制出現困境;根本原因是行政體制改革本身是一種利益調整,而且它不像經濟改革可以是一種帕累托改進的過程,很多人尤其是利益既得者將行政體制改革看做一種“非帕累托改變”的過程,全體社會的絕對利益增加必然會導致行政人員利益減少[13]。如果中央僅僅制定出改革目標,而沒有明確分配改革任務,明確權責,那么地方政府雖然不會公然不執行中央政府的命令,但是他們會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方法,或通過“故意曲解規則”等消極抵制造成改革的“執行差距”[14],導致改革目標不能有效落實。
(三)行政體制改革目標測評缺位。
目標測評是對目標達成效果的一種檢驗,通過對目標實施結果進行有效的評估,了解目標實現情況與制定的目標之間存在的偏差。這種檢驗不僅僅是在實現目標的最后的階段進行,在目標實現的每個階段都有存在的必要性。目標測評需要有清晰和操作性強的測評指標,而且制定目標和分解目標的同時要制定出完成目標的時間限制和目標完成的效益的最低限度。目前目標測評這個環節沒有很好地在行政體制改革過程中體現出來,雖然每個階段的改革會對前一階段的行政體制改革進行評價,卻沒有將具體改革的結果與開始的預期目標進行對比來考察改革的績效如何,與目標相差的距離還有多遠以及未達成目標的原因是什么,進而得出經驗教訓使得下一階段的改革能夠更好地實現目標。例如,在2013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任務分工中,明確說明了每項目標的負責單位以及完成的日期,但是實際的完成情況卻是與目標制定的規定不一致,以《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任務分工通知中前半年時間段為例,有些目標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如方案中第二條的目標是:制定印發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國家鐵路局“三定”規定和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藥品監管體制的指導意見。目標完成時間是2013年3月底前,但實際上5月15日才出臺了相關指導意見[15],超出了規定時間,甚至有些目標后來都沒有相關完成信息,但是在改革過程中卻沒有對此提出相關追問。可見,即使改革過程中目標制定和目標分解很到位,但缺少了對目標完成情況的評估,改革任務仍會有始無終。改革目標測評缺位與政府缺乏績效意識的傳統緊密聯系。長期以來行政部門都給人一種效率低下的感覺,在政府部門的管理運作和投資項目中普遍存在著高投入、低產出或者不計產出進行投入的現象。績效意識在20世紀80年代西方行政改革中成為重要內容,績效評估可以使政府部門形成“結果為本”的績效意識。雖然我國政府管理已經開始重視政府工作績效考核,但與成熟的政府績效管理還存在很大差距。政府管理缺乏績效意識的傳統也波及行政體制改革中,使行政體制改革缺乏績效評估,行政體制改革目標測評缺位。
三、目標管理視角下我國行政體制改革有效推進的建議
(一)行政體制改革目標制定實現戰略目標與階段目標相結合、層級分明。
當前我國改革已經步入深水區和堅攻期,在這種改革的關鍵點,改革實踐者必須穩中求勝。在行政體制改革目標的制定上:一是政府在制定行政體制改革目標時應該擴大參與力度,使各個層級人員共同考慮和回答行政體制改革本身的任務、目的和使命是什么,從這個任務使命的定義中提出行政體制改革的明確目標。這樣改革實踐者才有可能改變“改革就是革自己的命”、“改革是一個‘非帕累托改變’的過程,全體社會的絕對利益增加必然會導致行政人員利益減少”等短視認識,并深刻理解進行實質性改革是解決當前政府治理危機的必行之路,從長遠看是有利于自身的發展。二是確定改革目標的總走向,即行政體制改革的戰略目標的同時必須強化改革的階段目標的制定,戰略目標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須經過每個階段目標的順利完成來保證,階段目標的制定在2013年的改革方案中已經有所體現,規定了近期和遠期應該完成的任務。但還不夠強化,在今后的改革攻堅階段,更應該堅守好每一階段的目標,步步為營到達改革的最終目標。三是行政體制改革目標制定要明確目標的歸屬,區分各種不同目標所對應的政府層級或政府部門,為下一步目標分解和目標控制做好前提鋪墊。
(二)行政體制改革目標要分解合理、控制有力。
行政體制改革在制定改革實施方案的時候,應該注重對行政體制改革目標的分解,2013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任務分工通知是對行政體制改革目標分解的一個體現,例如第二條:制定印發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國家鐵路局“三定”規定和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藥品監管體制的指導意見(中央編辦、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分別負責,征求財政部等有關部門意見。2013年3月底前完成)[16]。這不僅將總目標分解成若干小目標,還列出每個需要完成目標的負責部門,以及完成目標的時間,通知中的其他條款也都是類似的框架。在今后的行政體制改革過程中,可以更加系統地按照職責和權限的劃分去分解改革目標。將行政體制改革目標層層分解,落實到每個部門甚至每個個體,同時圍繞重點工作規定達到目標的日期、權責和達到最低效益的標準。在這種明確的目標分解的前提下,根據分解到每個部門或者每個層級的目標控制改革的進程。這種控制一方面是改革者對照自身目標的自我控制,另一方面是上級部門對下級行政改革目標進行狀況的控制。無論是自我控制還是上級監督控制,在發現偏離改革目標的情況時要及時糾正避免影響改革的整體進程。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都對思想政治工作常識缺乏足夠的認識,有的人則認為做思想政治工作工作沒有實際的好處,如果不能夠得到升遷,還不如做一個普通的群眾;有的人對新來的人進行冷嘲熱諷,打擊新人的工作積極性。同時還有一些在基層工作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缺乏足夠的意識,對于組織的政治思想活動持消極態度,不愿意參加。
(二)思想政治工作“一知半解”
有很多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缺乏足夠的素質,像這樣的人員有如何能夠正確引導他人的政治思想。同時不能夠根據時代的變遷有效的對思想政治工作進行處理,已經成了很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種通病,忽略了對一些群眾職工思想進步的要求與重要性。
二、如何在新時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為了能夠在新時期更好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從以下的幾個方面進行思想政治工作。
(一)基層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堅定信念
溫總理多次強調“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從中可以看出信心是使我們在新時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礎。我們要認清當前形勢,堅定信心。作為企事業(機關)的一員,我們不僅僅要認清當前國際國內形勢,還必須對員工的實際情況進行充分的了解,這對與確保職工隊伍穩定性和安全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堅定員工對企業(機關)發展的信心,讓所有的員工都能夠對企事業(機關)所要面對的或者是有可能面對的各種困難都能夠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統一員工的思想,提高員工的認識,堅定員工的信心,為職工打足氣。讓員工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質的同時,能夠為企事業(機關)的發展提供更大的助力。
(二)思想政治工作人員要具有先進的的思想水平
從個人角度出發,要適應當今社會的迅速發展。從企事業(機關)的角度出發,個人要具備在各個時期為企業做出貢獻的能力。要達到這兩方面的要求,就必須要提高“具有時代特征”的思想水平,同時還必須有著強烈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使命感。思想政治工作人員作為能夠接觸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要擁有具有時代特征的思想水平。因此他們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能夠有效的學習。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但要對黨的理論知識進行學習,還必須對自己所負責的工作的專業知識進行學習,讓自己具有更強的工作能力。在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時,還要對新的法律規則和框架范疇進行學習。同時還必須深入對唯物辯證法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新時期做到游刃有余。二是要學會積德。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樹立起遠大的報復,對自己的言行不斷的進行改進。一個公正隨和,情感豐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更能夠受到群眾的擁戴,對于推進思想政治工作將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當企業(機關)的員工群眾遇到各種困難的時候,要及時的掌握情況,到場進行關心,幫助他們度過難關。無論工作再忙,也要花時間對他們多關心、多問候,多給他們溫暖。三是要學會嚴于律己。一個思想政治工作者想要做好帶頭工作,切實的推進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須對自己要求嚴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對身邊的人進行影響和帶動。要擁有一身的正氣,以企事業(機關)為家,每項工作干在前面,不計較個人得失,以實實在在的行動給他們樹立榜樣。做到自尊、自愛、自警,不奢、不占、不貪,自身形象好了,說話有底氣,就有號召力,就能推動思想政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將堅持思想理論教育工作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務
進行思想理論建設在職工思想政治的建設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貫徹進行大力的推進,從而達到進一步增強黨員、干部和普通群眾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這也是當前時期進行職工思想政治的建設的重要任務。在進行思想理論建設的過程中必需注意以下連點:一是要注重教育工作的實效性,思想政治工作必需與新時期的職工思想政治的建設要求進行結合,對培訓反思應該用于創新,將集中學習與支部組織學習和自學這幾種方式進行有機的結合,大膽的利用網絡將面授與遠程教育相結合進行培訓,努力提高教育培訓質量;二是對活動載體必需創新,從而更好的對其他人員進行素質教育,創建學習型組織、普及終身學習理念等以使政治思想工作取得更好的成績。
(四)進行政治思想工作時要有針對性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完成教學工作的主要途徑,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傳統“填鴨式”課堂教學方法耗時多,效益差,是不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要盡可能發揮課堂教學的多種功能,不僅要傳授基本原理、觀點,而且要培養思想品德與個性;不僅要使學生參與學習,而且要學會運用理論;不僅要培養學生能分析、理解書本上的條理,還要盡可能培養他們的實踐和創新能力。要做到這些,教師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精力去探索如何盡可能地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和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來加強學生的感官理解能力。另外,可把以往課堂教學,教師將課本中的知識點逐一講解的方法轉變為基本知識點由學生自學掌握,重點、難點問題由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發言、討論;個別學生不理解可向老師提出問題,甚至還可針對生活中的現實問題與課本所述的理論不同之處展開爭論等;將教材內容板書概括成提綱,讓學生記筆記的做法,也可轉為逐步教學生學會自己整理筆記,“穿線索”;在復習講解題例時,不僅僅是對答案,同時也要多向學生傳授些題例解答方法、學習方法等。這樣做,教師就不再是純粹的傳播知識的主體,而是努力調動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起著駕馭課堂,因勢利導的作用,在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上,學生逐步學會了自己學習,真正實現了培養自身的獨立性,為今后的創造性打下了基礎。
二、根據現實許可條件,設置一些潛在課程
隨著學生“減負”工作的開展,學生課余時間逐漸增多,如何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提高自身素質,是在“減負”的同時應正確對待的大課題。對此教師不妨多設置些潛在課程,潛在課程屬于非正式課程,有的有一定計劃,能在一定固定的時空中進行。例如為更好地完成、理解運用教材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國內外重大事件的目標,可以每天要求學生準時收看“新聞聯播”或午間“新聞30分”等。但有的潛在課程無具體程序,無一定計劃,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地教育。如利用某日學生發生的打架事件,學校所在地政府頒布了某些新法規等偶發事件對學生適時進行法制、國情教育。
三、將社會實踐活動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開展學生親身體驗的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讓學生手腦結合,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發揮個人特長,培養個性,這是實施素質教育僅次于課堂教學的重要渠道。傳統的德育主要靠說理、灌輸,甚至半強制地執行,易使受教育者感到枯燥無味,通過開展實踐活動寓教育于生動形象之中,讓學生自覺自愿地受教育。例如配合班主任適當組織學生郊游,既開闊了學生眼界,又增強了組織紀律團結互助;到著名的旅游景點還可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帶學生參觀工廠、農村、受污染的環境……可以發揮億們的主觀能動性,去思考與之有關的課題,進而引導他們正確對待人生、社會上出現的現象,把握時代本質。此外還可以通過觀看優秀影視、參觀優秀作品等,使作品中積極向上的思想、情感被學生接受。超級秘書網
二、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
(一)產業經濟結構不合理,服務業發展不充分
長期以來,中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低十第二產業,直到2013年,中國才迎來產業結構拐點。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5》數據,2013年第三產業占比達到46. 1 %,超過第二產業2. 2個百分點。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根據世界銀行WDI數據,1980年高收入國家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就超過50%到2010年,全球服務業占總產出的比重超過50%,低收入國家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也接近50%,中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明顯偏低。同時,從貿易竟爭力指數來看,根據世界貿易組織數據計算,中國服務業竟爭力指數小于0,而美國、英國、西班牙等發達國家的服務業竟爭力較強,貿易竟爭力指數大于0. 1。
(二)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偏低
中國勞動生產率(增加值/從業人員)不斷提升,但總體水平偏低。如表1所示,1995年中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為2 316美元/人,到2000年增加到3 679美元/人,到2009年進一步增加到6 593美元/人,增幅較大。但是,從橫向比較來看,中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較低,2009年美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為122355美元/人,是中國的18. 5倍。
(三)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可持續發展受到挑戰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中國能源、資源消耗不斷增長,2015年能源消費總量為43億噸標準煤,占全球能源消費的23 %,預計到2035年將達到25 %。另外,根據2014年的《國務院關十節能減排土作情況的報告》,201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球的比重為11. 6%,但水泥消耗占全球的54%鋼材消耗占全球的45 %,能源、資源消耗巨大。同時,能源、資源消耗大,必然導致嚴重的環境問題《中國主要大氣污染物的時一空分布特征研究》中的數據顯示,在全國190個樣本城市中,僅僅7. 368%的城市PM2. 5年均值可達標,16. 316%的城市PM10年均值可達標。
(四)人均GDP偏低,國際竟爭力不強
人均GDP是綜合反映一國經濟實力和經濟發展效率的指標,如表2所示,中國人均GDP遠遠低十發達國家水平。2014年,中國人均GDP為3 863美元,而美國為46 405美元,是中國的10倍多。
三、制造業服務化推動經濟轉型機理
(一)制造業服務化推動服務業發展
一些制造企業在服務轉型過程中,逐步將制造環節剝離,而逐步發展成為服務供給商。從全球大型制造企業的發展趨勢來看,一些高技術跨國公司制造部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或者一出售給發展中國家的公司,而微笑曲線兩段的高附加值環節,如研發、營銷、策劃等放在母國。如IBM從一個硬件制造商逐步轉型為服務供給商,這會提升服務產出比重。同時,服務化企業依靠單個企業很難取得效果,需要其他合作企業的支持,建立合作伙伴價值創造網絡[[9]。這會衍生出許多新興服務業態,如裝備制造業采取租賃的方式出售產品,那么就需要融資租賃服務作為支撐;而家具、衣飾等行業采取定制化服務,那么就需要3D虛擬仿真設計作為支撐;服務化對顧客信息、數據的需求巨大,那么信息技術整體解決方案、數據挖掘等業務的需求就會得到發展,新興業態的發展可以提升服務業竟爭力。同時,制造業服務化加大了對金融、法律、咨詢、研發等中間服務的需求,服務業占總產出的比重就會上升。此外,由十服務具有消費和生產的同步性,因此制造業再購入服務的過程中,通過技術外溢,豐富了服務種類、改善了服務手段,提升了服務業竟爭力。
(二)制造業服務化有利十節能減排
制造業服務業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它可以分離傳統的資源消耗與利潤創造和生活標準改善之間的關聯,在尋找新的利潤中心,獲取價值和社會質量的同時,減少(直接或間接)的總資源消費U o]。具體來講,如圖1所示,在傳統產品生產模式中,企業傾向十多賣實物產品以獲取利潤,而服務化模式中,企業以滿足客戶功能來獲取收入,為了多獲得利潤,就會少提供實物產品,從而減少資源、能源消耗,制造業排放自然下降。
(三)制造業服務化提升制造業生產率
產出服務化以服務主導邏輯為核心,與產品主導邏輯相比,服務主導邏輯下企業提供更加貼近客戶需求的訂制化產品服務包,為客戶創造更多價值,即制造業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提供“產品+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或產品服務系統,能夠滿足客戶的特定功能,進而獲得相對穩定且邊際利潤高的收入。
同時,由十服務的無形性,難以被模仿,通過服務化獲得差異化可以竟爭優勢等。差異化竟爭優勢意味著局部壟斷,企業可以獲得壟斷收益,從而提高生產率。
四、制造業服務化推動經濟轉型的實證研究
(一)基本假設
1.制造業服務化與服務業發展
制造業服務化催生了新興服務業態,甚至直接增加服務供給;同時,企業作為服務的高端需求方,帶動服務業發展,提升服務業竟爭力。
假設I:制造業服務化強度與服務產出正相關,即制造業服務化系數越高,服務產出占比越高。
2.制造業服務化與制造業節能減排
制造業產出服務化商業模式不以多提品為唯一目標,減少了廠商多生產產品的沖動,進而減少了資源能源消耗。
假設2:制造業服務化強度與制造業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強度負相關,即服務化系數越高,單位產出耗能和排放量越小。
3.制造業服務化與勞動生產率
制造業服務化以差異化竟爭優勢、顧客忠誠度提升等促進了制造業發展,并通過價值網絡、知識共享促進效率提升。
假設3:制造業服務化強度與制造業勞動生產率正相關,即服務化系數越高,制造業生產率越高。
(二)回歸方程構建
1.服務業發展與制造業服務化
(1)影響因素和數據選取
根據凈增長理論,決定經濟增長的因素包括資本、勞動力、制度等。同樣,影響服務發展因素也主要包括人力資本、技術創新、制度環境、需求等因素,具體來講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人力資本水平。衡量人力資本水平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投入法,如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等;另一種是結果法,如人均受教育年限、高等教育畢業生數等。本文用結果法來衡量人力資本水平,具體來講,采用高技能勞動力補償占比來衡量經濟活動中的人力資本水平,根據WIOD的各國產出就業表( output and employment)一算獲得。
技術水平。技術水平衡量比較復雜,本文用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來衡量一個國家的技術水平,數據來自世界銀行提供的WDI數據。對十部分國家一些年度缺失數據,本文根據歷史增長規律利用線性增長法進行了估算。
制度。制度的量化比較困難,本文用經濟自由度指數來衡量制度水平,數據來自美國傳統基金會提供的1995-2013年經濟自由度指數(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 o
制造業需求。制造業對服務業的需求主要是生產,本文用制造業對生產的依賴程度衡量制造業對服務業的需求,使用WIOD數據。
制造業服務化系數。制造業服務化系數采用制造業服務產出占總產出的比重來衡量,使用WIOD的各國產出表計算獲得。
服務業發展水平。衡量服務業發展水平的指標比較多,但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是一個相對綜合的指標,本文用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來衡量一國的服務業發展水平,數據來自世界銀行提供的WDI數據。
(2)回歸方程
根據以上分析,建立服務業占一GDP比重影響因素的回歸模型:
選擇1995-2009年作為時間跨度,并以2009年制造業規模排名前20位的國家為樣本,但是由十中國、韓國、印尼、俄羅斯、印度、巴西等國產出服務化數據不可得,所以用14個國家的數據進行分析,下同。
模型中,sr為服務業占GDP的比重,th:為經濟高技能勞動補償比例,rd、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i吠,,為經濟自由度指數,sii為制造業生產依賴程度,psi為制造業服務化系數,t E [19952009,i=1,2,w,14,分別表示14個樣本國家,a為系數,二為誤差項。
(3)回歸結果
本文選取了主要代表性國家,基本涵蓋了全球制造業的絕大部分規模,而時一間僅選取了1995-2009年的階段數據,為了推斷不同時間點的特征,在進行回歸估計時,選取截面固定效應和時間隨機效應,式(1)的估訓一結果見表3.
2一節能減排與制造業服務化
(1)影響因素和數據選取
資源是派生性需求,主要由產業結構和產品(服務)生產方式決定,而影響產業結構和產品(服務)生產方式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力資本、技術創新、制度環境、需求等。
人力資本水平、技術水平、制度、制造業服務化的衡量指標和數據來源同上,制造業投入服務化水平用制造業生產依賴程度衡量;制造業排放水平用單位產出的二氧化碳、硫氮化合物以及其他有機物的總排放量來衡量,根據WIOD的AIR表和WDI數據計算可得。
(2)回歸方程與結果
根據以上分析,建立影響節能減排因素的回歸模型:
其中,mo、為制造業單位產出污染物排放量,th:為經濟高技能勞動補償比例,rd、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ief為經濟自由度指數,sii為制造業生產依賴程度,psi為制造業服務化系數,t E[19952009,i=1,2w ,14,分別表示14個樣本國家,a為系數,二為誤差項。選取主要代表性國家1995-2009年的階段性數據,在進行回歸估計時,選取截面固定效應和時間隨機效應,式(2)的估計結果見表40
3.制造業生產率與制造業服務化
(1)影響因素和數據選取
制造業生產率主要由人力資本水平、技術水平、制度、制造業產出和投入服務化等因素決定,這些因素的衡量指標和數據來源同上。而生產率利用增加值/從業人員計算,增加值以WDI數據的2000年不變價美兒計算,從業人員來自國際投入產出數據。
(2)回歸方程和結果
根據以上分析,建立制造業生產率影響因素的回歸模型:
mlp,,=a}+a, thr,,+cYZ rds,,+a3 ief.,+cY4psi,,+二,,(3)
其中,th r為經濟高技能勞動補償比例,rd、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i吠,,為經濟自由度指數,psi為制造業服務化系數,t E [1995 2009 ] } i = 1 , 2 , w ,14,分別表示14個樣本國家,a為系數,二為誤差項。選取了主要代表性國家1995-2009年的階段性數據,選取截面固定效應和時間隨機效應,式(3)的估計結果見表So
(三)結論分析
1.根據表3的回歸結果,服務產出占比與制造業服務化系數正相關,而且投入服務化也與服務業占比正相關,而且兩個變量均在10%的置信區間顯著,實證結果支持了假設to
2.根據表4的回歸結果,制造業單位產出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制造業服務化系數都正相關,而且兩個變量均在5%的置信區間顯著,實證結果支持了假設2。這一結果呼應了饒暢((2013)關十制造業投入服務化可以提高制造業碳生產率的結論。也與曼齊尼和維佐里(Manzini & Vezzoli } 2002)的制造業產出服務化戰略可以減少企業的直接或間接資源消耗的結論一致[U of。目前,中國面臨嚴峻的資源環境問題,其主要原因是制造業發展模式和投入、產出結果失衡,緩解資源能源壓力,其關鍵還是在十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改變制造業盈利模式,加大投入產出服務化強度。
3.根據表5的回歸結果,制造業勞動生產率與制造業服務化系數正相關,而且在5%的置信區間顯著,實證結果支持了假設3。這一結論與阿諾德等(Arnold et al. } 2007)提出的,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生產業的發展對制造業升級、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都有促進作用的結論一致。提升勞動生產率是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中國目前經濟增速放緩,需要依靠提升制造業、服務業生產率來實現快速發展,推動制造業服務化有利十經濟平穩快速增長。
五、政策建議
制造業服務化是推動經濟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有利十節能減排,帶動服務業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等,推動制造業服務化主要應當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推動竟爭,提高制造業服務化動力
根據分析,制造業服務化水平與制造業附加值率負相關。企業之所以采取服務化戰略,是迫十竟爭壓力,并不是因為有雄厚的實力,即企業內生動力比其他因素更重要。然而,中國市場竟爭還不夠充分,在一些領域還存在地方保護主義,如汽車產業、煙草產業、白酒產業,幾乎每個省都有涉及,而且地方政府都通過政府采購、政策優惠等對本地產業進行保護,真正全國統一的市場竟爭格局并沒有形成。同時,部分制造業領域還存在國有企業壟斷,沒有動力改變發展戰略和生產方式。因此,推動制造業服務化,需要減少地方保護,建立全國統一的、完備的產權制度和規范的市場秩序,做到真正的優勝劣汰。同日寸,由十中國經濟價值實現機制不合理,導致當制造業面臨竟爭壓力時,一些資源直接撤離制造業,而不是通過制造業轉型升級挖掘利潤。如虛擬經濟虛火導致資產泡沫化,資產泡沫化使得大量的社會資金、社會精英投入到虛擬經濟領域,同時,資產泡沫化的“擠出效應”會擠占其他產品的需求。再如行政壟斷扭曲了資本獲利的取向,金融、通信、能源、資源等領域通過行政壟斷獲取超額收益,資本都追求通過行政壟斷獲取高額利潤,而不愿意通過技術創新、品牌培育獲取利潤。因此,要推動整個經濟系統的竟爭,使利潤獲取和價值創造相匹配,推動制造業服務化。
2.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打造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載體
產業集群化擴大了經濟規模,為服務業的發展創造更大市場支撐。同時集群化企業之間相互分土協作,有助十建立長期的信用關系,降低交易成本。因此,集群化的發展有助十推動制造業服務化發展。美國硅谷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催生了集制造、研發、商務、設計、會計法律、咨詢顧問的集群式發展。硅谷電子信息產業中,3 000家服務企業服務十2 700家制造企業。浙江溫州形成了以皮鞋、服裝、低壓電器、打火機、剃須刀等為主導產品的中小產業集群,促進了相關生產業的發展,并降低了生產鏈的協作成本。制造產業集群的形成,將吸引相關制造服務企業入駐和聚集,構成其服務支撐體系,實現有效降低生產鏈協作成本的目的。政府應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具有規模優勢的制造服務企業,實現跨區域和跨行業聯合,以形成規模化、集團化的大型服務企業。支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發展,鼓勵企業間的協作。同時,按照“產城融合”的思路打造科技型都市產業園區,積聚高端制造業、高端服務業發展要素,實現產業融合發展。
3.建設協同性公共信息服務平臺
2行政訴訟第三人和民事訴訟第三人的比較
由于行政訴訟有著和民事訴訟不同的立法宗旨和目標,故兩者雖在第三人制度上有相同之處,但存在更多的不同。行政訴訟第三人和民事訴訟第三人的相同點。(第三123人參訴的目的。訴訟第三人無論是與案件本身或與裁判結果有利害關系,還是支持原告或被告,其參與到訴訟中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同時,有第三人的參加,人民法院可廣開言路,徹底了解案情,從而客觀地審辦案件。(參加訴訟的時間。第三人參訴是以他人之訴正在進行中為前提,故其參與到訴訟中的時間也就限定在他人訴訟開始之后裁判終結之前,這是第三人性質所決定的。⑨參加訴訟的方式。行政訴訟第三人可根據本人申請經過法院予以準許參加到訴訟中或由法院通知其參訴。
民事訴訟中分為有獨立請求權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其中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也存在這兩種參訴方式。(提高訴訟效率。第三人參加訴訟引起的參加之訴與本訴的合并,同時可以避免第三人因沒有參加訴訟而提起新的訴訟,造成審判資源的浪費,從而及時、有效的處理案件。行政訴訟第三人和民事訴訟第三人的不同點。①第三人范圍的不同。因對行政訴訟第三人的“利害關系”不同的理解產生的不同。民事訴訟上第三人是指對原告和被告所爭議的訴訟標的主張獨立的請求權,或者雖無獨立的請求權,但從法律視角來看案件的處理結果與其存在利害關系,因而參加到他人之間已經開始的訴訟中的第三人存在有無獨立請求權之分。另外,行政訴訟法規定,允許與提訟的行政行為之間存在利害關系的利益主體(包括公民、法人、其他組織)作為訴訟的第三人參與案件審理。那么此處的“利害關系”是可以準用民事訴訟法中的范圍(即包括直接和間接的利害關系)還是窄于民事訴訟法第三人的范圍,而僅指直接利害關系?這個問題也是上面提到過的學術界存在爭議的焦點之一。在實務中,對“利害關系”的認定也沒有局限在與具體行政行為有“直接利害關系”中,還包括了與案件的判決結果的利害關系。同時我國行政法及其解釋并沒有把“利害關系”只規定在直接利害關系上。②對民事訴訟第三人范圍的擴大。由于民事訴訟是解決平等主體之間的爭議,所以不存在行政機關成為第三人的情形。而在行政訴訟當中,其解決的是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行政管理過程中發生的爭議。由于行政機關的參訴,會區別于民事訴訟第三人的范圍。因此這里會涉及到行政機關是否可以成為行政訴訟第三人的問題,基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相關規定,應當追加被告但原告未許可的,人民法院應通知其作為第三人參與訴訟。可以看出當行政機關作為機關法人參加訴訟時,就可以作為行政訴訟第三人。⑧第三人類型的不同。
行政訴訟第三人是否能夠與民事訴訟第三人一樣,存在有無獨立請求權之分呢?行政訴訟第三人提出的主張存在三種情況:第一,原告與被告的主張均不同意;第二,原告與被告的主張都同意;第三,無主張,當其支持的當事人敗訴,可能被判決承擔某種義務。由于行政訴訟的情形和制度與民事訴訟的不同,無法簡單的參照民事訴訟中對第三人的“二分法”來對行政訴訟第三人進行劃分。現在學術界對行政訴訟第三人的劃分還沒有形成一致的意見。學者提出的劃分標準主要有兩種:~類是與民事訴訟法第三人的劃分進行比較,以第三人提出的不同訴訟主張進行劃分;一類是借鑒德國、日本、臺灣等大陸法國家對行政訴訟法第三人的劃分,按第三人與案件處理的利害關系進行劃分。由于行政訴訟制度很多脫胎于民事訴訟制度,很多學者仍借鑒民事訴訟第三人,但不是簡單根據有無獨立的請求權進行二分,而是根據第三人不同的訴訟主張將行政訴訟第三人分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其訴訟主張與原告、被告的訴訟主張都不同,即既反對原告又反對被告,則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包括兩種,一種是站在被告一方支持被告主張,在訴訟中輔助被告進行訴訟,另一種是提出的訴訟主張與原告一致,輔助原告進行訴訟。也有學者借鑒德國、日本和臺灣等大陸法國家對行政訴訟第三人的類型劃分,根據第三人與案件處理利害關系及其在案件審理中的作用,將行政訴訟第三人分為:獨立第三人、準獨立第三人和輔助第三人。以上對行政訴訟第三人的分類都可以為理論和實踐提供指導,同時也可以看出其與民事訴訟法第三人的分類是很不相同的。
應用型本科高校以培養高素質應用技術型人才為目標,所以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除了具有普通大學共性的特點之外,還應該焦距在“實用”和“能力”上。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很重要的一個渠道就是通過師生共同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來完成。然而在應用型本科高校,某些思政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忽視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片面追求理論的博和深,忽視了學生的需要。“問題導向式教學”通過學生自主研究感興趣的問題,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自在”的學習狀態逐漸轉變為“自為”的學習狀態。
一、“問題導向式”教學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性
(一)“問題導向式”教學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提高
教學過程是教師、學生、教學媒介三個動態因素以信息為載體的互動過程[1]。以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以教師在課堂上單向灌輸理論為主,這種模式過分地強調思政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問題導向式”教學法打破了單向灌輸式教學模式,以創設學生感興趣的重點、難點問題,社會熱點問題為主,將“提出問題―獨立思考―小組交流―集中解答”貫穿于整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全過程。借此喚起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熱情,在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共同探究討論的過程中消除學生在價值判斷方面對授課內容的反感與質疑,同時促進師生之間的信息溝通和情感互動,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問題導向式”教學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良性轉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教學內容而言,很多學生在中學階段已有一定程度的涉及,但囿于當時知識水平的局限,致使學生對一些比^關心的問題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尤其是一些關鍵性的問題沒有得到澄清。在進入大學后,面對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他們會再次將這些得不到解答的問題挖掘出來進行追問。除此之外,生活在大數據時代的大學生必然會表達自己的思考,在這一點上,“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2]。所以,學生們會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對過去習得的思維方式及固有的價值規范產生再思考,進而會采取與中學時代全然不同的一種思維方式來提出問題。如果此時思政課教師只是對舊有理論的重復或者是對教材知識的照搬,學生是不會感到滿意的。所以,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就應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將學生最迫切、最感興趣的符合教學目的的問題挖掘出來,在深度把握教材理論的同時,把課堂教學與學生關注的歷史和現實社會問題結合起來加以分析、討論,使得問題最終得以解答。
(三)“問題導向式”教學有助于滿足大學生的理性訴求
2016-2017學年第一學期開學之初,我通過“藍墨云班課”對山東華宇2015級230余名本科學生就“課程改革評價”進行了問卷調查。由于該調查不是專門針對“問題導向”教學模式改革的,因此僅選擇其中與教學改革相聯系的幾項作分析。
(1)您喜歡具有哪些素質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多選)A.理論素養深厚,具有扎實的專業功底;B.對時事有自己獨到的見解;C.了解同學的問題并給予解答;D.能有效激發同學的課堂參與度;E.語言風趣幽默;F.其他。學生的選擇是:選A的占70%,選B的占75%,選C的占25%,選D的占30%,選E的占42%,選F的占5%。(2)您認為《概論》課的老師應具備哪些特點?A.對時政有獨特見解;B.對理論知識熟練掌握;C.能提供教材以外的學習資源和信息;D.上課時多聯系國內外時事問題。選A的占41%,選B的占14%,選C的占20%,選D的占25%。從以上兩題學生的選擇來看,學生普遍對于具有扎實理論功底和對現實問題有獨到見解的老師感興趣。由此可見,學生對于純理論性的知識是厭煩的,對于現實問題的關注要更多一些。
(3)您認為當前思想政治課中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多選題)A.教材過于偏重理論,與現實結合不足;B.灌輸型的教學模式,學生參與度低;C.教師照本宣科,缺乏創造性;D.學生和任課教師有代溝;E.學生對課程不感興趣;F.其他。其中選A的占57%,選B的占41%,選C的占10%,選D的占10%,選E的占26%,選F的占5%。從學生的選擇來看,教材內容偏重于理論,與現實問題結合不足及單向度的灌輸性教學是致使學生學習主動性不高的主要原因。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將教材體系聯系實際問題轉化為教學體系。
2015-2016學年第二學期期中,我對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1、2、3、4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1、2、3班,電子信息工程1班的同學,就《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舉行了座談會,學生代表們對“綱要”課教學方式提出了如下改進意見:一是多走下講臺,與學生多一些互動,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多播放一些歷史性的影視片;三是多聯系一些時政和社會的熱點問題讓學生思考;四是多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展示自己的想法。
通過對學生的問卷調查及座談可以發現,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還是有所期待的,他們希望教師能夠解決他們的疑惑,希望將教材理論與自己的實際相結合。要實現這一目標,有效途徑就是采用“問題導向式”教學法,這是學生對于課程的一種訴求。
二、“問題導向式”教學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實踐
(一)問題的精度創設
“問題”――學生的熱點難點問題,是破解教學重點、難點或疑點的導向,是實現或達成教學目的的關鍵[3]。所以“問題導向式”教學最終能否取得預期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問題本身的質量。如果提出的問題質量較高,通過對問題的分析不僅能夠順利地引出所要講授的內容,而且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欲望[4]。針對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點,我認為,教師在問題的創設方面除了關注授課內容之外,還應該關注三點:一是社會熱點問題或者當地熱點問題;二是學生普遍感到困惑的問題;三是學生學習和生活中面臨的現實問題。如在講授《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時,可聯系“德州霧霾的產生及影響”及“宿舍(校園)環境衛生”來創設問題。這樣的問題接近學生實際,學生不陌生,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之中。對于問題的產生,最為直接的方式是由教師提出當下的社會熱點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也可以通過課下交流、藍墨云班課、課堂調查;以及運用現代通信手段介入學生私人空間的方式(如微信、電子郵件、QQ、手機短信等),較準確地把握學生所關注、所感興趣的熱點、難點問題。
(二)問題的精心包裝
對精準創設的問題進行通俗化的理論包裝是“問題導向式”教學的必要環節,如果教師展示的問題太過直白或太過枯燥,是很難引起學生興趣的,這樣的問題難以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那么課堂教學也就很難取得預期效果。對問題進行精心包裝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借助多媒體,拋出大量歷史素材或者提供必要的案例,在分析案例基礎上提出相關問題。也可以展示對同一個問題,不同學者的不同觀點剖析來包裝問題。如在講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時,通過剖析當下理論界五種“流行”觀點,提出問題“如何認識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在教學中,讓學生站在不同立場對五種觀點進行解說,然后引發討論,最后在教師引導下問題得到解答。
(三)模式的合理設計
1.以“問題為中心”開展師生互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問題設計就是把教學目的和要求轉化為一個個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師生互動就是要把這些經過精心包裝后的問題轉化為教學項目分配給學生,學生按照所選擇題目進行分組,分組后小組內的成員根據問題認真閱讀教材并搜索相關的材料,對問題進行分析思考及小組內部進行討論,并由組長匯集組員的意見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思路寫出解答問題的發言提綱。教師在課堂上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請各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在課堂上作中心發言3~5分鐘,小組代表發言后,同組內其他同學還可以繼續進行補充和討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要e極參與相應的討論、引導和點評。通過“問題”把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機統一起來,真正實現“教學合一”的教學理念。
2.以“熱點話題為主題”開展演講活動。要求人人準備、人人參與,演講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內部選拔,然后推選優秀者到課堂演講每人3~5分鐘。演講題目可根據主題自擬,文體也可以形式多樣。如在《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講授“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時,我就讓學生準備了以“改革開放與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為主題的演講活動,實踐效果很好。通過這種主題演講,學生對某一問題的理解力、語言組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均有提高。
3.觀看視頻資料并寫出觀后感。教師根據所授教學內容,圍繞一定主題事先準備相關影視資料和準備討論的問題,讓學生在課下觀看后對問題進行思考,在課堂上教師針對其中的重要片段進行必要的解說,然后由學生分小組進行問題討論,討論結束后請幾位具有代表性的同學發言,最后由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歸納和理論的升華,課后學生根據各自的體會及相應的理論基礎,寫出觀后感。
“問題導向式”教學法的實施關鍵在于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教師需要將偏重于“以師為本”的“問題導向”教學轉向重視學生需要的“以生為本”的“問題導向”教學,以進一步促進“問題導向”教學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中的深化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薛繼東.“問題導向”的大學課堂教學[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35(53):76-78.
1.1問題提出
中國在由二元經濟社會跨入現代經濟社會的過程中,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和城市化發展是一個長期的必然的趨勢。改革開放20多年來,已有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成為城市中“事實上的遷移人口”,在中國城市中已出現諸如“浙江村”之類的移民自發安置形式[1,2],無論是數量巨大的流動人口還是采取自發安置的“移民”,都已經給中國社會和城市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進入90年代,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已從“離土不離鄉”[3]的就地轉移進入全分離的異地轉移階段,并主要以流入城市地區和發達地區的城鎮為主流[4-8]。目前和今后,在中國城市中將面臨嚴重的移民安置問題。
數量巨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去何處?在城市中如何吸收安置移民并讓他們能夠融入城市社會?其次還有文化的適應和社會的穩定發展問題。但目前國內的研究集中于勞動力轉移的原因機制和影響分析,對城市外來移民的吸收安置研究薄弱。
1.2城市外來低收入移民
本文界定研究對象為城市外來低收入移民,主要是指從農村來的、在城市中生活了較長時間、戶籍沒有遷移的、素質和收入水平較低但存在預期收益的、待遷移和有長期定居意向的“準移民”。“城市外來低收入移民安置”是從“人類安置”的主要含義出發,主要是期望從解決移民最基本的住房問題角度,來達到在城市安置移民的目的。
1.3城市外來低收入移民的調查特征
本文采取觀察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式,通過對廣州市和東莞市的一般抽樣調查和50個鎮村的重點調查,獲得合格問卷459份,(占95.8%)。調查發現:近10~20年來,城市外來人口增長速度很快,已接近并超出當地常住人口。在被調查的外來人口當中,男性多于女性,71.1%的人在30歲以下、年齡結構(特別是女性)偏向年輕,70.4%的外來人口接受初中或高中教育,56.8%的外來人口來自農村地區,66.1%的外來人口在城市滯留超過1年以上并且有延長的趨勢,主要就業于第三和第二產業的非正式部門,目前仍屬城市中收入不穩定的中低收入階層。
2城市外來人口現狀居住特征分析
2.1外來人口現狀居住類型
調查表明,目前外來人口在城市中居住類型主要有如下8種(表1),其中住出租屋、住單位集體宿舍、擅自占住和寄(借)住4種主要類型分別占49.45%、25.27%、15.60%和4.84%,合計占95.16%。
表1外來人口的現狀居住類型
Table1Actualoccupancytypeofnon-nativebornlow-incomemigrants
居住類型人數(人)比例(%)
A寄(借)住224.84
B擅自占住7115.60
b1露宿34.23
b2廢棄房屋57.04
Bb3水上船只11.41
b4建筑工棚4563.38
b5自建窩棚1115.49
b6其它68.45
C住旅館招待所20.44
D住出租屋22549.45
d1租公房94.00
d2租私房15167.11
Dd3經營用房125.33
d4租臨時房屋10.44
d5集體出租屋167.11
d6其它3616.00
E住單位集體宿舍11525.27
F住自己購買房屋91.98
G住自建房屋71.54
H其它40.88
*24人沒有回答。
A、寄(借)住。外來人口寄(借)住在親戚、朋友、熟人和主人家,其居住條件相對較好,但易激發寄住家庭的矛盾,居住既不長久也不安穩。
B、擅自占住。外來人口在城市中露宿、占住廢棄的房屋、居住水上船只、在建筑工地搭建工棚、自建窩棚等。擅自占住實質是對土地的“非法入侵”,易受到政府的整治,是一種臨時暫時的居住方式。
C住旅館招待所。在被調查的人中所占比例最小。
D住出租屋。外來人口在城市中租住單位公房、城鎮和農民私房、臨時房屋以及集體出租屋,這已成為外來人口的主要居住方式。由于外來人口的急劇增加,在需求刺激下城市中非正式的租賃市場已經形成。住出租屋已經使外來人口的居住條件略有改善,但常常是盡可能多的人擠住在一間房子里,居住條件仍非常艱苦。
E住單位集體宿舍。比例上僅次于住出租屋的方式。一般工廠均為工人提供集體宿舍,特別是在珠江三角洲的三資企業,在一些私人企業則可能是在工場旁邊隨意搭建一些臨時窩棚供工人居住。集體宿舍一般只允許個人居住,當家屬隨來時只好外出尋找出租屋居住。
F自己購買住房和G自建住房。這兩種方式目前所占比例較小。
2.2外來人口現狀居住特征
2.2.1居住行為特征
目前外來人口短期安置行為趨向明顯。雖居住條件較差,但都表現出極強的忍耐性。實質上多數外來人口在對待住房上只是無可奈何的采取一種暫時的、對付式的辦法來解決。
2.2.2居住狀況
①74.4%的人采取同住方式以分擔租金。②69.7%的外來人口人均實際居住面積低于8m[,2]/人。③多數缺乏基本的設施條件。79.5%的人住房缺乏成套設施,40.4%的人其住房有最基本的獨立廚廁,其他為根本沒有任何設施的工棚、窩棚和水上船只。
2.2.3居住空間分布與景觀特征
外來人口在城市中可分為聚居式和散居式兩種類型,具體又可分為“村莊”聚居型、單位聚居型和遍在散居型。在珠江三角洲的三資和外資企業,單位宿舍的提供只是保證再生產連續進行的一個中間管理環節,居住行為被作為生產行為的一個部分得到集中管理,就象一只只“口袋”將外來人口裝了起來;而在外來人口聚居的“都市村莊”,建筑密度一般在70%以上,“接吻樓”、“握手樓”隨處可見、布局雜亂;村莊基礎設施不完善,通風不暢、采光不足,而由擅自占住和租住形成的窩棚區,垃圾遍地,污水橫流。
外來人口不僅本身居住條件惡化,而且刺激城市非正式的住房租賃市場形成,促使“都市村莊”滿目擴建;而暫時性短期安置則使城市出現二元結構、形成社區分割,已給社會和城市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外來人口在城市中的短期安置行為,應源于中國傳統戶籍管理制度所帶來的移民在身份認同上的障礙;安置問題所以產生在于現有住房制度中,面向中低收入階層的社會住房資源配置不足,或根本沒有意識到外來人口巨大的住房需求。
3自下而上的外來移民自助安置
3.1自助安置的內涵與理論應用
自助(Self-help)安置起源于20世紀初,作為一種理論形式則起源于60年代,后由于世界銀行的肯定和參與,使其成為一種解決低收入階層住房問題的世界性計劃[9,10]。
自助是一種與其它建設系統不同的建設方式。住在這種自助式住房中的個人和家庭必須通過自財政、自勞動和自管理等等參與住房建設過程,這可能是完全自發的、也可以由機構組織發起的。自助安置理論其核心是期望通過解決城市低收入移民階層最基本住房問題來達到在城市安置他們的目的[11~19]。在發展中的拉丁美洲等地區城市化過程中,農村人口盲目流向城市,移民首先面對的是最基本的居住問題;其次由于受教育程度低、難于就業而普遍收入低,更進一步加重了移民安置問題。完全自發的城市“擅自占住”因而成為必然,并嚴重影響城市發展。有組織的自助安置期望通過移民和機構的努力,在解決最基本的住房問題同時,通過提高文化和社會意識,最終在城市安置[10]。
在中國,目前對城市化過程中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和流動人口安置,理論上主要有兩種解決問題的方式:一是“自上而下”的方式。通過建立國家和地方的宏觀調控體系,使流動人口“合理有序”的流動[20,21]。這是一個調控過程沒有到達安置的層次;一是“自下而上”的方式。80年代以后,中小城鎮的發展作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蓄水池”發揮了重要的“截流”作用[22],改革開放15年以來小城鎮累計吸收了3000多萬的勞動力就業[23]。這是宏觀層面上自下而上的問題解決方式;McGee的Desakota模式描述了在較發達的核心區域以自下而上為主的城市化過程[24]。由于非農經濟的迅速發展,這些區域不僅吸收了本地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而且吸引了數以百萬計的內地民工[25~28]。這是中觀層面上自下而上的問題解決方式;在這里,試圖構建一種微觀層面上自下而上的方式,主要以外來低收入移民自我依賴為主的安置方式。
3.2交叉分析
對城市外來人口基本特征與現狀居住類型作交叉分析,結果表明:
(1)在現狀三種主要的居住類型中,住出租屋的和住單位集體宿舍的文化程度略高、滯留時間略長,一般主要從事第三產業但住集體宿舍的有更多從事第二產業;擅自占住者以來自湖南和四川的為多,住出租屋的主要來自湖南、廣東、江西和四川,其他來源分散;雖然多數來源于農村地區,但住出租屋和住集體宿舍的有更多來自城鎮甚至城市地區。
(2)在外來人口中,文化程度越低的現狀主要采取方式B和A,初高中及大專以上主要采取E、F和G;滯留時間越短的(1年以下)主要采取B和A,滯留時間較長的(1~3年)主要采取F,滯留時間更長的主要采取E和G;從事第一產業的主要采取G,從事第二產業的以E比例最高,而從事第三產業的則以F和G比例較高;目前儲蓄水平越低的(1萬元以下)主要只能A寄(借)住,儲蓄水平相對較高的主要采取G、F和E;來自湖南、廣西和貴州等省的以B和A比例最高,來自距離較遠的四川、湖北、江西和河南等省的則以E、F和G比例最高,而來自距離更近的廣東其他地區的主要是F和G、或者可能是依靠近親采取A寄(借)住。
顯然,A寄(借)住、B擅自占住和C住旅館招待所更接近暫時性短期安置行為,而D住出租屋和E住單位集體宿舍屬過渡性安置行為,F自己購買房屋和G自建房屋則表達較長期的遷移安置傾向。
3.3解決移民安置問題的一個基本框架
目前采取D住出租屋、E住單位集體宿舍、F住自己購買的房屋和G住自建房屋等居住類型的外來人口可能導向自助安置,以下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基本框架:
(1)首先要開展自助安置試驗。有兩種結果:其一是導向移民永久城市安置,其二可能因為移民收入積累、家庭牽制和城市適應等問題失敗返回來源地城鎮安置或農村;(2)自助試驗主要有個人和機構兩種啟動方式。由于外來移民收入兩極分化,一些可在一定政策條件下購房安置,一些開展個人自助建房安置;機構自助的發動者可以是企業、地方和社會組織,國內的或國外的;機構自助是解決問題的主體。(3)在空間層面上,合適的自助安置試驗應從發達地區的城市(鎮)和大城市的中間及圈層開始。在試驗過程中,無論是儲蓄收入、文化素質還是城市適應性,移民通過自身積累都會得到提高,其結果:一部分外來移民融入當地城市(鎮),一部分可能由于收入提高以購房安置形式進入大城市,一部分可能由于適應問題回返來源地城鎮安置,當然仍有部分返回農村。
適合自助安置的城市外來人口基本特征如下:年齡在19~29歲或以上,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至少具有初高中或大專以上),目前在該地區已滯留一個較長的時間如1~3年或以上,有一定的儲蓄水平(或者接受家庭援助的可能性)如有1~3萬元以上,來自距離最近的地區和反而來自距離相對較遠的省份的外來人口。
3.4住房發展與自助教育
在中國社會經濟條件下,如果政府給予政策上的支持,自助住房生產計劃將是可行的。但同時要使自助超出單純的自助住房生產,關鍵是在自助住房發展計劃中開展自助教育。
通過教育和培訓,不僅希望為成員提供住房和服務設施,而且在于促進一個民主的自管理的整合的城市社會的形成。一般自助教育和自助住房建設如影相隨同時進行(表2):
表2一般的自助教育-住房發展時間表
附圖
a-A介紹自助合作的規則、組織和功能,介紹機構和自助組織法,討論成員地位和職責;b-B了解住房規劃設計、財政和資助、建設和建筑、組織和管理,討論并參與規劃設計;c-C小規模住房建設的方法、設備和工具使用、建筑技術和合作技巧的理論與實踐培訓;d-D住房擴張、環境和住房維護、住房資源利用的技術培訓,參與成員管理會議;e-貸款償還、會計知識培訓,溝通技巧和職業培訓,社會責任教育等等。
通過自助和自助教育,首先可以解決最基本的住房問題,其次學習與建筑相關的技術知識,提高資金運用和相關的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自己的動機期望,認識個人
權利和社會責任,形成一定的社會意識并激發個人潛能;增加與社會的聯系,提高移民對城市生活的適應能力。自助住房建設的過程因此成為自下而上的開發性移民安置過程,自助住房生產模式是自下而上的外來移民安置模式。
4外來移民安置與自下而上的城市化發展
4.1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內涵
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是指發生在農村地域,由基層社區政府發動和農民自主推動的、以農村人口在農村內就地轉移,建立小城鎮為中心的城市化過程[6]。
如果在自下而上的開發性移民安置模式作用下,另一種形式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將會出現,與以上對自下而上的城市化的理解不同的是:在地域上,城市化發生發展的地域在城市而非農村;城市化人口來源非來自農村的就地轉移而是異地轉移。但理解大致相同的是:城市化發動的主體來自“下”,即城市化發展投資主體主要來自地方社區和農民群體及個人,以自有和自籌資金為主。
4.2外來移民安置對農村和城市發展的影響
4.2.1外來移民安置與城鄉經濟發展
在開發性移民安置模式作用下,試圖建立一種促進農村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機制:在國家鼓勵自助安置的政策和減少農村土地對外來人口的牽制作用下,通過自助提高外來人口的城市適應能力,實現勞動力的空間異地轉化,農村規模經營和規模經濟發展。外來人口在城市就業將大大促進城市非正式經濟發展。由于開發性移民安置中自助教育的作用,外來移民的文化和社會意識及移民素質等都會得到提高,移民在就業中逐步從就業于非正式經濟部門轉向就業于正式經濟部門的可能性,顯然要大于沒有實施開發性移民安置模式以前,從這個角度看則長期有利于城市正式經濟的發展。
4.2.2外來移民安置與城市空間的有序評價
在開發性移民自助安置中,人口集中和產業集聚是在同一地點同時發生的,這將意味著實質性的城市空間擴張。如果空間位置選擇得當、組織合理、整個開發過程在非完全商業化的前提下來進行,將實現城市空間的有序發展。由于在自助過程中鼓勵自助組內密切的家庭聯系和住房合作建設的開展,通過自助教育提高移民的質素加強移民與社會的聯系,等等,將使所形成的安置“空間連接度”[29]提高,如果通過諸如自助教育、自助規劃和計劃、政府和操作者的作用等組織過程,對內部連接度已較高的住房活動[D=D(資金、土地、設施等)]、產業活動[I=I(非正式的、正式的)]和衍生活動[S=S(教育文化、社會意識等)等按不同的功能屬性和類型結構進行組織,將實現空間的有序發展,形成等級的移民安置空間(圖1)。
附圖
圖1對自助安置模式空間有序發展的認識
Fig.1Knowledgefororderlyspacedevelopmentofself-helpsettlement
4.2.3移民安置與城市社會空間整合
由于在開發性移民自助安置中,鼓勵團結的自助來進行住房建設和相應的活動,可以預見地緣、血緣、人緣和業緣關系將再次成為移民在自助中的聯系紐帶,移民文化將在異地得到發展。自助安置必須充分考慮與移民文化相關的問題,另一方面如果引導不當,在自助中發展的移民文化現象將對城市社會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
在自助教育下發展的移民文化與在自發的地緣、血緣、人緣和業緣關系基礎上發展的移民文化相比,將可能發生一些質的變化:自助教育使移民無論在與職業、收入相關的經濟層面上,還是在觀念、城市文化認同和心理的歸屬感等文化層面上,其城市適應性將得到大大增強。結果將首先使外來移民在“精神”上實現城市化,其次,移民在文化和社會意識上的質的變化,將最終促進移民與城市的整合,由社會隔膜和社會分割所引起的社會沖突和相應的社會問題將大大緩和。
4.3移民安置與城市化發展
在國家相關政策作用下,經過內外力的交互作用,城市外來移民為發動的主體。資金來源于國際援助、國家長期貸款,并以自助機構獲得的信用貸款和自財政為主要的資金來源。在自助住房建設中同時必須開展自助教育和培訓,從而使自助模式超出一般的住房建設成為一種自下而上的開發性移民安置。三種有利于城市化發展的結果出現(圖2):
附圖
圖2自下而上的開發性移民安置與自下而上的城市化發展
Fig.2Below-updevelopingmigrantssettlementandbelow-upurbanization
其一,在相應的戶籍制度和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配合下,農村剩余勞動力將通過自助住房建設脫離農村、居住城市,在發達地區的村鎮、城鎮和城市三個層面實現勞動力空間轉化;其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互動反饋。城市非正式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在城市地域通過人口集中和產業集聚使城市空間擴張,另一方面城市正式和非正式經濟的發展將改變城市的經濟結構;其三,在自助教育過程中,移民城市適應性增強、觀眾轉變、文化和社會意識提高,在“精神”上成為城市化的人。城市空間擴張、經濟結構轉化和移民精神城市化構成自下而上的城市化發展。
收稿日期:2001-04-28;修訂日期:2001-05-31
【參考文獻】
[1]王春光.社會流動和社會重構:京城“浙江村”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2]項飚.北京有個“浙江村”:社會轉型中一個自發城市化群體的初步研究(上、中、下篇)[J].社會學與社會調查城市經濟,1993.3~5.
[3]朱寶樹.從離土到離鄉[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6.
[4]蔡fǎng@①.中國的二元經濟與勞動力轉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5]韓俊.我國農業勞動力轉移的階段性及其特點[J].人口研究,1990.(5):26~34.
[6]黃晨熹.九十年代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特征、作用與趨勢[J].人口研究,1998.(2):8~22.
[7]魏津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的人口移動[A].翼黨生,邵秦編.中國人口流動態勢與管理[C].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1995.
[8]張善余.我國省際人口遷移模式的重大變化[J].人口研究,1990.(1):17~23.
[9]PughC.TheChangingrolesofself-helpinhousingusingandurbanpolicy,1950-1996:Experienceindevelopingcountries[J].ThirdWorldPlanningReview,1997,19(1).
[10]田劍平,許學強,趙曉斌.國外自助安置理論的發展[J].規劃與觀察,99.6.
[11]TurnerJFC.Minimalgovernmentaidedsettlement[J].ArchitecturalDesign,1963,379-80.
[12]TurnerJFC&FichterRFreedomtoBuild:DwellerControloftheHousingProcess[M].NewYork:Macmillan.1972.
[13]TurnerJFC.HousingbyPeople:TowardsAutonomyinBuildingEnvironments[M].London:MarionBoyars.1976.
[14]BurgessR.Self-helphousing:anewimperialiststrategy:acritiqueoftheTurnerSchool[J].Antipode,1977,9:50-59.
[15]BurgessR.Thelimitsofself-helphousingprograms[A].In:KorteBA&MatheyK:DevelopmentofLow-incomeNeighbourhoodsintheThirdWorld[C].Damstadt,Archimed-Verlag,1984.
[16]TurnerJFC.Issuesinself-helpandself-managedhousing[A].In:WardPM:SelfhelpHousing:ACritique[M].MansellPublishingLtd.,AlexandrinePress,Oxford.1982.
[17]WardPMSelf-helpHousing:aCritique[M].AlexandrinePress,Oxford.1982.
[18]MatheyK.BeyondSelf-helpHousing[M].Murchen:Profilverlag;London;NewYork:Mansell,1992.
[19]TaitJ.FromSelf-helpHousingtoSustainableSettlement:CapitalistDevelopmentandUrbanPlanning
inLusaka[M].Zambia.Brookfield,USA,1997.
[20]辜勝祖.非農化與城鎮化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21]辜勝祖.當代中國人口流動與城鎮化:跨世紀的社會經濟工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
[22]許學強.中國小市鎮的發展[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7.
[23]陳俊生.關于農村勞動力剩余和基本政策問題[N].《人民日報》1995-1-28.
[24]McGeeTG.UrbanisasiorKotadesasi?EvolvingPatternsofUrbanizationinAsia[A].In:Costaeral(eds).UrbanizationinAsia:SpatialDimensionsandPolicyIssues[C].Honolulu:UniversityofHawaiiPress.1989.
[25]許學強,黎雅.外來勞工與城市發展初探——以廣州為例[J].城市問題.1988.6.
[26]柴彥威,周一星.大連市居住郊區化的現狀機制及趨勢[J].地理科學,2000,20(2):127~132.
“十二五”期間,公路行業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新機遇,必須繼續弘揚“鋪路石”精神,狠抓職工教育,全面提升干部職工整體綜合素質,為公路行業新的跨越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筆者認為,“十二五”期間公路行業職工教育工作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從“三個立足”向“三個轉變”抓起。
1.立足個體的“精英化”發展向群體的“多面化”發展轉變,走持續化發展之路。新形勢下,公路行業干部職工教育必須依托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戰略,全面提高每個個體的綜合素質。“十二五”期間,公路行業職工教育工作必須強化職工多工種、多技能、復合型人才的職工教育方式,扭轉目前公路行業人才單一、甚至人才短缺、人才結構斷鏈的現狀。
2.立足“傳幫帶”的點狀輻射向“階梯式”的立體覆蓋轉變,走集約化發展之路。公路行業是個傳統行業,“父傳子承”、“拜師學藝”傳統明顯,這從一方面保持了傳統養護生產優秀技能、工藝的傳承,反而另一方面造成了技術交流壁壘,不利于公路行業的發展。“十二五”期間,大規模、多批次、多層次、多工種舉辦各類培訓班是當務之急,依舊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在崗、脫產等方式進行技能素質提升活動,抓緊培養緊缺人才,為“十二五”公路事業發展打造人才資源儲備庫做好準備工作。
3.立足“學歷教育”硬件培養的“量化”向“技能提升”軟件教育的“質化”轉變,走跨越式發展之路。“十一五”公路行業職工教育尤其是學歷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職工學歷、文化基礎大幅度提升,高學歷人才不斷涌現。但伴隨而來出現的“高學歷、低技能”現象開始顯現,職工技能素質出現結構斷鏈。職工工種出現單一化、片面化,操作技能和實踐技能下降。“十二五”期間,公路行業職工教育必須注重職業技能教育,提倡理論結合實踐,逐步培養復合型人才。采取單位和院校合辦培訓班、委托大專院校培養人才、聯合院校進行科研、技術、課題和研究項目攻關,加強與職業技能鑒定所合作等方式進行步驟化、階梯化、立體化提升干部職工技能素質。重點培養“機械操作工”、“機械修理工”、“建筑試驗工”、“公路試驗檢測員”、“網絡管理員”等稀缺人才,以適應“十二五”公路行業向“機械化”、“信息化”發展之路轉型。
二、從“三個定位”向“三個保證”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