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59:2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業化的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2龍頭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提高云南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龍頭企業將許多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直接運用于生產加工過程,直接推廣到戶,覆蓋從技術設備、良種供應、種養管理到產品收購、加工、儲運和銷售全過程,大大縮短了科學技術的推廣周期,開發出技術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的農產品。
1.3農業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得到加強云南省逐步建立起農業信息體系建設,構建起省、州、縣三級農業部門運作體系,擁有各類信息服務機構155個,工作人員735人、農村信息員3685人。建成覆蓋全省鄉村的云南農業信息網、云南農業技術推廣網等農業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平臺,金農工程“、三電合一”等項目扎實推進,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云南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迅速,2013年12月12日,云南省與阿里巴巴集團合力推進的淘寶特色中國云南館在“雙十二”試運營,云南館銷售定單數超過4萬單,總銷售金額達到200多萬元人民幣。
1.4境外農業合作平臺建設取得新進展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與東南亞各國開展農業科技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在老挺、柬埔寨、緬甸等國建立了農業示范園、境外動物疫情監測站,開展如“老北農業示范中心”、“越中農業科技示范園”“、農業科技友誼示范園”等項目。云南省培育的雜交水稻、陸稻、雜交小麥等品種已被周邊國家引進、示范和大面積推廣,推動云南乃至中國農業先進技術、良種、農資和農產品“走出去”,提高農業科技的創新能力。
2云南農業科技發展存在的問題
2.1科技經費投入不足云南農業科技資金投入不足,從農業科技研發、推廣應用到產業轉化,經費保障不足,嚴重阻礙科技興農技術進步。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投資占農業總產值比重為5%,發展中國家為0.67%,中國平均為0.27%,云南省農業科技投入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為0.15%,遠遠落后于其他省市,大部分科研推廣機構出現“牌子空了”、“隊伍散了”,農技服務職能空洞化的狀況。云南涉農企業對于農業科技研發的經費投入有限,自主研發創新能力不足,產品加工增值低,而個人科研投資幾乎是看不見的。由于科研經費的不足,導致云南農業科技試驗及示范工作難以開展,造成新品種和新技術的推廣慢。也導致云南農業科研設施建設落后,新儀器設備缺乏,影響科技工作水平的提高。
2.2農業科技人員缺乏一是涉農科技人員不足。截至2012年底,全省有農業科技人才約1600人,農技推廣人才約4.5萬人。平均每萬畝耕地有農業科研人才0.23人,技術推廣人才6.54人。農村實用人才、農技推廣人才和農業科研人才等農業農村人才不足,農技推廣人員待遇太低,不愿深入到農業生產一線中去,導致了農業科技創新動力的嚴重不足。二是農業人才結構不合理。專業技術人員知識老化,熟悉傳統農業技能占大部分,熟悉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新技術的少。全國農技推廣人員本科學歷不到10%,推廣人員中具有對口專業學歷的不到55%,云南專業技術人員青黃不接、人員老化現象尤為突出。三是一些農村專業合作組織中的農民帶頭人大多數綜合素質不高,仍以當地的“土專家”,農民特派員為主,懂技術人才缺乏,制約了科技推廣的創新和發展。
2.3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目前科技進步對農業產業化的貢獻率水平不高,科技參與產業鏈發展的范圍較小,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2012年云南農業科技貢獻率為50%,農業綜合機械化率為36%,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云南省絕大多數農產品以初級產品為主,農產品深加工轉化率只有31%,深加工比例不到5%。農技推廣的“最后一公里”存在困難,大量科技成果未能及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造成農業科技資源的嚴重浪費。農民是農業技術應用的使用者,但云南農村農民科技意識淡薄,對于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吸收、利用、消化的能力不足。此外,科技服務組織與農戶之間關系不密切,科技服務組織不了解農戶和農村對于科技的需求,導致一部分科學研究缺乏實際應用價值,降低了科技成果的轉化率。
2.4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健全農業科技與生產脫節的現象突出。云南農業科技推廣體系行政色彩較濃,以政府基層農技推廣部門為主,政府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農業科技龍頭企業之間相對獨立,缺乏有效的溝通與合作。云南農業科技研究多集中在產中環節研究,產前、產后技術力量薄弱,尤其產前的良種良苗、產中的農產品標準化規模化生產、產后的農產品的加工和綜合利用、保鮮技術等的研發和利用十分薄弱。科研體系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現象也存在。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負責科研成果的轉化、推廣,農業科研部門負責農業科學的研究,造成農業技術與科技成果之間分離。同時,許多部門對農業的科研項目進行立項和管理,帶來較多的低水平的重復研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少。
3促進云南農業科技發展的對策
3.1提升農業科學技術水平構建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體系和推廣應用平臺,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優良品種的選育、示范,推廣高效栽培和養殖關鍵技術、設施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病蟲害預防與控制技術。加大無公害生產技術的推廣,保證農產品良好品質。加強配方施肥、動植物疫病綜合防治等農業綜合配套技術推廣,加大重大技術推廣項目的實施,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區和示范場。不僅要開發、引進和推廣降耗增效和優化農產品品質的技術,還要加大農產品加工保鮮儲運、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
1.2農業機械化是實現科學化生產的有效途徑科學化的農業生產是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唯一途徑。傳統的人力農業生產雖然耗費了巨大的資源,但并不一定能夠得到與付出成正比的回報,而農業機械化不僅能夠實現生產付出與實際收益的正比,更可以實現生產收益的成倍增長,所以說農業機械化是實現科學生產的有效途徑。農業機械化發展能夠在實現增收、增產的同時,有效節約生產成本,這對于實現節約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1.3農業機械化是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土地及生態環境是農業賴以生存的基礎,想要保障有效的農業生產,就必須做好對土地及生態環境的保護。農業機械化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方式。農業機械化能夠在實現農業增產、增收的同時,實現科學化農業發展。保護性耕種對土地及生態環境的保護、節水型灌溉對干旱年份的收獲保障以及秸稈還田等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實現農業生產效益的增加,更實現了對土地及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這對于依賴土地和生態環境生活的農村來說意義非凡。
2農業機械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推廣策略
2.1開展農機化生產合作模式近年來,我國政府為推動新農村建設,實現農民增產、增收,加大了對農業機械化扶持力度,逐年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這對提升農民農機化作業的信心,實現全面農業機械化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由于我國農村現行的經營模式將土地分割成小塊給農民進行耕作,這使得很多大、中型農機具無法有效展開耕作,農業機械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嚴重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發展。為了改變這一現狀,盡早實現新農村建設,開展農機化生產合作模式,實現規模化的農業生產,是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必經之路。農機化生產合作模式是在自愿互助的基礎上實現共同經營,這樣不僅能夠方便農業機械作業,還能夠將分散的農機戶組織起來,提升農業經濟效益。所以說,開展農機化生產合作模式不僅是促進農民增收的主要方式,更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手段。
2.2加快農業機械化建設水平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發展對于百姓的生活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加快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社會進步的必經之路,而農業生產實現機械化則是新農村建設的必施之法。新農村建設是為了讓農民能夠過上富裕的生活,想要實現這一目標除了要實現農業增收、增產,還必須要拓寬農業發展類型,實現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農業機械化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方式。機械化農業發展不僅能夠有效完成農業生產任務,還能有效把控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個標準,比如,實現種坑深淺一致,苗秧間距一致,施肥用量一致等,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同時還可以將更多的人力從繁重的農業生產工作當中解放出來,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更多的人力資源。
2.3加強農機化人才隊伍建設農機化人才隊伍是幫助農村實現農業機械化目標的重要團隊,是實現新農村建設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與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目標仍有一段距離,筆者認為這種情況出現的主要原因與農村機械化隊伍建設與培養落后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想要實現農業機械化就必須要加強農業機械化隊伍建設,因為只有高水平、高素質的農業機械化隊伍才能夠幫助農機具更好的發揮作用,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動力。在這一方面,各級政府應重視對農機專業人才的培養,將農機“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實用人才”的3支人才隊伍的建設作為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首要大事來做,盡快組建起高水平農業機械化隊伍,為農業機械化發展和新農村的有效建設提供保障。
[中圖分類號] G122 [文獻標識碼] A
縱觀人類發展史,農業的開始是從農具作用于農事活動開始,隨著社會的變遷、農業生產的發展,農具也相應有了進步,農具的進步反過來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所以,農具變遷是農業發展的外在表現,農業發展是農具變遷的內在動力。
1 中國古代農具概述
古代大多數的農具用于糧食的生產,如耕田的犁、耙,澆灌用的水車,收割用的鐮刀、木推車等,這些農具不僅提高了農民的耕作效率,也提高了糧食作物的產量。比如犁耙用于翻土與碎土,不僅便于農作物的種植,也為農作物提供一定的肥料(之前的雜草被翻埋后分解成為肥料)。
水車是我國最古老的農業灌溉工具,是先人創造出來的高超勞動技藝,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在干旱的條件下將農田外的水通過人力排入農田,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適宜的環境。
糧食儲存的容器有陶倉、土甕、缸等,通過對容器的收集及研究,發現各容器的優劣,以此作為糧倉建設的基礎,保障糧食儲存安全,以防糧食受潮腐爛。
陶倉模型出土時內盛鮮黃稻穗讓我們為之驚嘆,西漢的陶倉1975年出土,稻穗并未因此腐爛,可見,糧食文化遺產的發現對儲糧事業的研究有重要的意義。米缸則可以防止大米受潮,并有防鼠的功能,此功效用于糧倉設計,對糧食安全有重要作用。
2 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
2.1 保護的必要性
傳統農業生產工具代表著一個時代人民的智慧結晶,反映一個地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業科技化發展水平。我國古代的傳統農耕技術所使用的動力幾乎全部源于自然,基本可以做到前期無投資經營。傳統農業在滿足古代農產品加工業、灌溉業的同時,不存在任何污染與能源耗費。所以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讓它消失于歷史長河中,也不應簡單地任由它被現代文明替代,我們應積極擔負起保護它的任務。
2.2 保護的方式
傳統農業生產工具,一般分以下幾個層次:保護、研究和發展。
首先,保護為基本方式。通過興辦糧食或者農具博物館,將傳統農具保護起來。類似于這種專題博物館具有投資少、見效快、搜集容易的特點。糧食生產儲存及加工過程所用的農具不一而足,有1 700余年的水車,有2 000余年的石磨,這些農具可謂是糧食文化遺產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中國糧食博物館的建立對糧食文化遺產的保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建設中國糧食博物館,能夠更加合理地了解中國傳統糧食的收獲、儲藏、運輸、加工等用具的產生、發展、演變和完善過程以及對糧食作物馴化、種植的影響,使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農耕文化及農業文明。
其次,研究為內在動力。通過對古代農具的研究,從中深入挖掘出中國糧食生產管理、糧食倉儲與儲備制度、糧食的分配狀況、糧食加工工藝以及與之相關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關系。
最后,發展是最終目的。糧食博物館,能夠把散落各地的相關文物和文化遺產進行集中保護、研究和展示,更好地傳承優秀的糧食文化,能夠給后人更多的思想啟迪。糧食博物館的建設有助于從多角度、多層次了解中國古代的糧食種植以及與之相關的飲食文化,進而加深對中國糧食科學技術史的整體認識。
2.3 開發利用
在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同時,如何更好地對其開發利用成為重中之重。曹幸穗研究員在題為“中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報告中指出:農業文化遺產是一種極其特殊的資源,合理開發農業文化遺產有利于農業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有利于促進農業文化遺產地農村經濟的發展,也有利于增進世界各族人民的友誼和交流。
在開發時妥善處理保護、利用與發展的關系。大量的研究和實踐表明:傳統農業不僅可以為目前所倡導的“生態農業”、“循環農業”、“低碳農業”在思想和方法上提供有益的借鑒,對于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與農村生態環境、彰顯農業的多功能特征、傳承民族文化、開展科學研究、保障食品安全等均具有重要意義。一些地方的實踐表明:如果給予足夠的重視和合理的利用,那些保持著傳統農業特征的地方,不僅能產生顯著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樣能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
3 保護模式的創新
近年來,在市場經濟思想的沖擊和影響下,我國農業文化遺產正面臨著多種多樣的挑戰和危機。其中農具為主的農業文化遺產,囊括了歷史科學知識和思想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飲食文化的積淀產物和可貴的文化遺產。身為農業大省,河南被歷史賦予了重要責任,從傳承與發展到現在,絲毫沒有被動搖。
河南工業大學中國糧食博物館的建立,對于河南農業的發展是極其重要的一個契機,糧食文化與現代糧食加工緊密結合的可持續性發展思路對鞏固河南作為全國糧食大省的地位,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4 結語
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中華民族長足發展,是黨的十提出的宏偉目標。保護農業文化遺產,挖掘傳統農業的價值,促進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對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農村生態環境改善、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里特.關于傳統主食工業化問題的思考[J].農產品加工,2005(3).
液壓傳動與控制方式因其自身特點,結合機、電技術,大大提高了機械設備的可操控性、舒適性和安全性,在行走機械領域受到廣泛的重視。近年來,隨著國內農業集約化和規模化發展對農機具的要求提高,液壓傳動與控制技術在農業機械中的應用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以拖拉機液壓系統中最復雜的電液提升系統應用舉例說明。電液提升器屬于拖拉機液壓系統中最復雜的一部分,工作時可以通過傳感器來檢測力和位置的參數,精確控制提升器的位置和力,使犁深的深度保持一致和整塊田地的平整性,以達到真正的精細化生產。
1電液系統關鍵元件
系統主要由以下部分組成:液壓泵、提升閥、速度雷達、速度傳感器、力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提升油缸、位移傳感器、控制面板、中央處理器(ECU)和尾部控制按鈕等(圖1)。
2工作原理
液壓泵13提供液壓油給電液比例換向閥3,控制提升油缸9,帶動后面懸掛的農機具做提升、保持或下降運動。中央處理器8接收控制面板4發出的指令值和位移傳感器6、力傳感器10反饋的實際值,通過比較、計算設定值和實際值的差異,發送指令給電液比例控制閥3,調節提升油缸運動,實現控制需求。
在這套控制系統中,根據不同的作業方式,可以實現以下不同控制需求:
(1)位控制:在這種工況下,控制變量是懸掛的位置。位移傳感器6由安裝在上拉桿鉸接點的凸輪驅動發出反饋信號給中央處理器8,中央處理器8根據反饋信號,發送指令信號給電液比例控制閥3,保證機具相對于前后輪所形成平面的角度是固定的。
(2)力控制:在這種工況下,控制變量是下拉桿鉸接點受到的拉力。此拉力受拖拉機懸掛的機具的工作深度的影響,工作深度越深,拉力越大。如當拖拉機進行耕地作業時,作業面高低起伏或土壤阻力反復變化,都將造成拉力的變化,則拉力傳感器10將信號反饋給中央處理器8,中央處理器8將實時調節提升油缸9,控制犁深,保證拉力不變。
(3)力位綜合控制:在這種工況下,中央處理器8同時接收位移傳感器和力傳感器的信號,按照一定的比例綜合計算,可以在一定范圍內隨阻力調節,且同時又可保證最小耕深需求。
(4)主動減振:為了減小拖拉機后懸掛機具對前輪附著力的影響,提高車輛轉向控制性能,中央處理器8會根據位移傳感器和力傳感器的反饋信號,評估并發送適當的指令信號給電液比例換向閥3進行控制。
(5)防滑控制:拖拉機是否打滑由中央處理器8對速度雷達12和速度傳感器11的反饋信號比較判定。防滑控制可以節約工作時間和燃料,減少輪胎磨損,減輕駕駛員的疲勞,以及保證拖拉機不會陷車。
(6)壓力控制:壓力控制是把液壓懸掛系統的液壓缸的油液壓力作為調節參數,用控制油缸壓力變化范圍的方法調節農具對拖拉機的質量轉移量,中央處理器8根據壓力傳感器14的反饋信號控制電液比例換向閥3。
(7)前懸掛控制:控制面板5發出控制信號,壓力傳感器14和位移傳感器1的反饋信號發送給中央處理器8,中央處理器8通過比較、計算設定值實際值的差異,控制電液比例控制閥2的流量,實現位控制和壓力控制。
(8)尾部控制按鈕:通過尾部控制按鈕7,可以實現懸掛裝置的升降。
1.2龍頭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提高云南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龍頭企業將許多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直接運用于生產加工過程,直接推廣到戶,覆蓋從技術設備、良種供應、種養管理到產品收購、加工、儲運和銷售全過程,大大縮短了科學技術的推廣周期,開發出技術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的農產品。
1.3農業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得到加強云南省逐步建立起農業信息體系建設,構建起省、州、縣三級農業部門運作體系,擁有各類信息服務機構155個,工作人員735人、農村信息員3685人。建成覆蓋全省鄉村的云南農業信息網、云南農業技術推廣網等農業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平臺,金農工程“、三電合一”等項目扎實推進,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云南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迅速,2013年12月12日,云南省與阿里巴巴集團合力推進的淘寶特色中國云南館在“雙十二”試運營,云南館銷售定單數超過4萬單,總銷售金額達到200多萬元人民幣。
1.4境外農業合作平臺建設取得新進展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與東南亞各國開展農業科技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在老挺、柬埔寨、緬甸等國建立了農業示范園、境外動物疫情監測站,開展如“老北農業示范中心”、“越中農業科技示范園”“、農業科技友誼示范園”等項目。云南省培育的雜交水稻、陸稻、雜交小麥等品種已被周邊國家引進、示范和大面積推廣,推動云南乃至中國農業先進技術、良種、農資和農產品“走出去”,提高農業科技的創新能力。
2云南農業科技發展存在的問題
2.1科技經費投入不足云南農業科技資金投入不足,從農業科技研發、推廣應用到產業轉化,經費保障不足,嚴重阻礙科技興農技術進步。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投資占農業總產值比重為5%,發展中國家為0.67%,中國平均為0.27%,云南省農業科技投入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為0.15%,遠遠落后于其他省市,大部分科研推廣機構出現“牌子空了”、“隊伍散了”,農技服務職能空洞化的狀況。云南涉農企業對于農業科技研發的經費投入有限,自主研發創新能力不足,產品加工增值低,而個人科研投資幾乎是看不見的。由于科研經費的不足,導致云南農業科技試驗及示范工作難以開展,造成新品種和新技術的推廣慢。也導致云南農業科研設施建設落后,新儀器設備缺乏,影響科技工作水平的提高。
2.2農業科技人員缺乏一是涉農科技人員不足。截至2012年底,全省有農業科技人才約1600人,農技推廣人才約4.5萬人。平均每萬畝耕地有農業科研人才0.23人,技術推廣人才6.54人。農村實用人才、農技推廣人才和農業科研人才等農業農村人才不足,農技推廣人員待遇太低,不愿深入到農業生產一線中去,導致了農業科技創新動力的嚴重不足。二是農業人才結構不合理。專業技術人員知識老化,熟悉傳統農業技能占大部分,熟悉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新技術的少。全國農技推廣人員本科學歷不到10%,推廣人員中具有對口專業學歷的不到55%,云南專業技術人員青黃不接、人員老化現象尤為突出。三是一些農村專業合作組織中的農民帶頭人大多數綜合素質不高,仍以當地的“土專家”,農民特派員為主,懂技術人才缺乏,制約了科技推廣的創新和發展。
2.3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目前科技進步對農業產業化的貢獻率水平不高,科技參與產業鏈發展的范圍較小,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2012年云南農業科技貢獻率為50%,農業綜合機械化率為36%,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云南省絕大多數農產品以初級產品為主,農產品深加工轉化率只有31%,深加工比例不到5%。農技推廣的“最后一公里”存在困難,大量科技成果未能及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造成農業科技資源的嚴重浪費。農民是農業技術應用的使用者,但云南農村農民科技意識淡薄,對于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吸收、利用、消化的能力不足。此外,科技服務組織與農戶之間關系不密切,科技服務組織不了解農戶和農村對于科技的需求,導致一部分科學研究缺乏實際應用價值,降低了科技成果的轉化率。
2.4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健全農業科技與生產脫節的現象突出。云南農業科技推廣體系行政色彩較濃,以政府基層農技推廣部門為主,政府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農業科技龍頭企業之間相對獨立,缺乏有效的溝通與合作。云南農業科技研究多集中在產中環節研究,產前、產后技術力量薄弱,尤其產前的良種良苗、產中的農產品標準化規模化生產、產后的農產品的加工和綜合利用、保鮮技術等的研發和利用十分薄弱。科研體系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現象也存在。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負責科研成果的轉化、推廣,農業科研部門負責農業科學的研究,造成農業技術與科技成果之間分離。同時,許多部門對農業的科研項目進行立項和管理,帶來較多的低水平的重復研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少。
3促進云南農業科技發展的對策
3.1提升農業科學技術水平構建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體系和推廣應用平臺,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優良品種的選育、示范,推廣高效栽培和養殖關鍵技術、設施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病蟲害預防與控制技術。加大無公害生產技術的推廣,保證農產品良好品質。加強配方施肥、動植物疫病綜合防治等農業綜合配套技術推廣,加大重大技術推廣項目的實施,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區和示范場。不僅要開發、引進和推廣降耗增效和優化農產品品質的技術,還要加大農產品加工保鮮儲運、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
日本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可分為兩大類型:第一類是垂直一體化形式,以工商業資本為主體,具體又可以分為直營型和委托型。直營型指的是大型企業通過購買農民土地的方式,建立規模較大的養豬場、養雞場,實現農業規模生產。但是由于日本土地價格上漲迅速,農民出售土地的意愿不強,該方法在發展中受到了極大的制約。委托型指的是大型企業與農戶之間簽訂合同,企業委托農戶按照規定的品種、農藝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向企業提供合格的農產品。第二類是農戶合作組織,以農協為經營主體。日本的農協主要包括綜合農協和專業農協。綜合農協服務范圍比較廣泛,專業農協則側重于各個專業領域的服務內容。農協向資金短缺方發放農業貸款,積極開展各類業務活動促進企業與農戶間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的流通,影響并調節了日本的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
(二)韓國的農協和產、學、研一體化模式
20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農協在其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發展過程中一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韓國,農村振興廳負責農業的科研、農業技術的推廣與農村生活,以及對農民和農業公務員的培訓,將科技與農業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產、學、管、研一體化的經營模式,使農業在短短幾年內實現了飛躍式的發展。
(三)泰國的“農業工業化”戰略與“政府+工商業+銀行+農戶”模式
泰國模式的要點是以農產品加工工業作為國民經濟高速發展啟動階段的突破口,以出口為導向的農產品加工業既帶動了農業的發展,又帶動了貿易的發展。同時,泰國政府的調控政策也行之有效,頒布了多項與農業有關的獎勵投資法規,政府除直接財政支持外,還規定各商業銀行必須以上年底存款余額的20%~25%用于農業信貸。政府、銀行、公司、農民四大方面在互利的基礎是通過契約實行優勢互補、優化組合、緊密結合。綜上,國外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對我國的啟示包括:第一,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要因時、因地制宜;第二,大力扶持農業產業化,加強農業產業化的領導,發揮政府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推動作用;第三,實行各種惠農政策增加對農業產業化體系的投入,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科技含量;第四,積極支持農民發展合作經濟,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和完善市場流通體系。
二、我國農業產業化的主要組織形式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漸趨成熟,形成了龍頭企業帶動型、市場帶動型、中介組織協調型、合作經濟組織帶動型、現代農業綜合開發區帶動型等多種組織形式。龍頭企業帶動型,是以農產品加工、運銷企業為龍頭企業,龍頭企業與生產基地或農戶簽訂合同,主要圍繞一種或幾種產品進行生產、加工,實現一體化經營,達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這種形式通過簽訂合同將企業與農戶緊密聯系在一起,結成了商貿、工業、農業一體化的生產體系。達成的合同中明確規定了各方的權利與責任,即企業要為農戶生產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農產品收購實行最低保護價并優先收購,而農戶要在規定時間內向企業交付符合生產流程和質量標準的產品。市場帶動型,強調專業市場與農戶間的溝通機制。專業市場市場容量和信息量較大,與周邊農戶間形成了產品銷售的隱形契約。以專業市場為依托,可以增加商品銷售途徑,有利于專業化生產、節約成本、增加經濟效益,從而實行大規模生產,形成產業優勢。②中介組織協調型,中介組織主要指的是行業協會,通過其自身的協調、組織、制約、服務等功能,將企業與農戶間接聯系起來,形成新的利益共同體。合作經濟組織帶動型,近年來各地農民為應對市場發展商品經濟,自發成立或在政府的引導下成立各種行業協會和合作社等經濟組織開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這些協會或合作社有正式的章程,從各方面組織農民進入大市場。③農民專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社的形成有其群眾基礎,在產業發展中具有先天的合作經濟的優勢。這不僅是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組織模式,而且也是國際經驗證明的一種有效組織模式。現代農業綜合開發區帶動型:這種模式與龍頭企業帶動型相似但又獨具特色。例如,某公司對某地開發區8平方公里進行建設規劃。這一區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并且供電、供水、排污、交通通訊方便。通過調研確立該開發區要實現以發展綜合農業為核心的輻射經濟增長模式,即主要開發無公害蔬菜、水果、綠色食品加工和花卉等產業一體化的農業綜合開發基地,形成對周圍地區、城市的經濟輻射,未來發展成為集商貿、科研、教育、觀光、娛樂農業為一體的經濟區域,形成高科技、綜合型、外向型現代農業城。除了以上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外,還有“農科教”“產學研”等相結合的組織模式。并且隨著市場農業的發展,還將會出現其他的組織模式。綜上,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本組織模式與國際實踐具有許多共性,即:第一,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經營主體要通過提供全面、專業的服務吸引參與主體,實現組織目標;第二,農業經濟一體化的各參與主體要通過既定規章制度的約束,形成目標一致的利益共同體,從而更加高效合理的配置資源利用資源;第三,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現模式是變化發展的,應當不拘泥于其實現形式,提倡精簡、效率,以形成平衡有序的組織為目標。
三、農業產業化的運行機制
農業產業化的運行機制主要包括利益分配和運轉約束機制,這些機制應作為多元參與主體的行為規范。
(一)風險共擔,利益均沾
風險共擔、利益均沾是農業產業化各參與主體一體化經營合作的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農業產業化要實現平衡供求雙方利益、平衡農戶企業利益、平衡參與主體利潤等經營目標,在龍頭企業、大型集團公司與農戶間建立合作共贏的利益模式。但是現階段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受壟斷主體的影響,參與主體之間的地位不夠平等,產業組織制度、機制不能嚴格執行,農戶利益仍無法得到全面的保障,阻礙了我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進程。
(二)利益分配機制
利益分配機制通過分配方式來實現,基本分配原則是勞動、資金、產品、知識、技術等各個環節獲得平均利益,基本利益分配方式是通過已簽訂的合同規定利潤分配情況、給付租金或者發放工資。基于具體形式不同,所實行的微觀體制和利益分配機制不同等原因,實際工作中應主要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機制,合作經濟組織內部的利益機制,以及股份合作社經濟組織與農戶之間的利益機制。④
北京山區位于北京市的北面和西面,由二大山系所組成,北面為燕山山脈,西部為西山,面積約10400平方公里,占整個北京市土地總面積的62%。地理位置正處于我國暖溫帶半濕潤地區向西北溫帶半干旱地區的過渡地帶,也是我國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的轉換地域。
長期以來,山區農業生產的發展受到地理條件、耕作制度、種植規模等因素的影響,生產依然是人、畜力為主,機械化水平與平原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同時作業成本高,效率低也嚴重制約機械化水平提高。山區近80%的人口屬低收入群體,山區人均GDP不足平原地區的50%論文服務。與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區相比農業論文,在山區推廣農業機械化面臨著諸多困難。種植模
式、機具選型、配套設施等不合理、不適宜、不配套問題無不考驗著農機推廣部門的信心與決心。
目前山區農業從業人員的歲數偏大、文化水平偏低,農機化知識相對比較匱乏。相當一部分干部和農民甚至是農機技術人員對發展農機化的觀念停留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總覺得機械化不適應山區,機械化適合平原開闊地區去搞,山區山巒起伏重疊,不如一望無涯的平原開闊,發展農業機械化是一件可望而不可急的事,有的甚至認為政府無須扶持山區發展農機化。導致對發展山區農機化缺乏信心,也缺乏相應的考核機制,積極性不高,投入不足,制約了農機化發展。這種狀況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山區整體對農機化需求的反映和適宜機具的推廣普及,成為山區農機化事業發展的一個瓶頸。
解決對策研究:
(一)因地制宜,大力推廣中小型適用農機具
北京山區農業生產的集約化、規模化程度遠遠低于平原地區。單家獨戶的生產方式是丘陵山區農業生產的主導,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業論文,缺乏規模經營效益,種植品種不一,農機連片作業難度大,購買的農機使用率不高,購機投資大、回報低。同時,單家獨戶的生產方式易形成同一區域這家的田土機耕、機收,而那家的田土不愿意機耕、機收,導致農機隔田作業,給移機帶來了不便論文服務。要結合山區的實際和農民的需求做好發展規劃,制定短期和長期發展目標,集中有限的資金和財力,選準主要作物和關鍵環節,逐個突破。山區機械化發展要堅持“引進、試驗、示范、推廣”的原則,通過試驗示范逐步確定適合于山區機械化發展的主推機型。山區機械化發展應定位于引進推廣適合山區特點的各種中小型農機具,原則上輪寬不超過1.2米農業論文,工作幅寬不超過0.8米,播種或插秧不超過6行。
(二)積極探索適合山區特點的農機推廣方式
山區一般來說都是人均耕地少,加之山區地形地貌復雜多樣,田塊小,和田地分散、高低不平,影響了適合規模操作機械如聯合收割機、耕整地機械等農業機械使用,使農業機械的優勢不能充分發揮,存在著高效農業機械與小規模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矛盾。合理配置耕整機、播種機、收割機等機具。對地塊面積小,種植作物品種多的自然村組,重點培育發展耕、種、收及加工多項作業于一體的農機經營大戶或農機合作組織;對地塊面積大、種植作物單一的自然村組,按耕、種、收及加工幾個不同的作業環節,重點培育發展以單項作業為主的農機經營大戶或農機合作組織;鼓勵和支持有機戶為鄉鄰提供農機作業服務并收取合理的作業費用;鑒于山區人口居住比較分散,道路彎多路窄,農機具在鄉村間轉移的難度大,危險性高農業論文,不提倡跨區作業。
(三)提高認識,加強領導,重點扶持
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各級政府應把發展山區的農業機械化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大政策、項目扶持和資金投入力度;銀行、金融機構要積極給予信貸支持,提供各種低息貸款,幫助解決農機服務協會流動資金的不足;對山區機械化推廣項目拓寬支持領域,加大支持力度。要理順體制,加強領導,穩定并加強農機隊伍建設,多渠道支持山區農機化發展。農機合作組織要重點圍繞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開展機械化服務,開辦農機經營門市部,提供農機供應、修理、培訓、技術咨詢等多層次服務,建立“農機合作+農戶”的服務模式,在農戶家庭經營的基礎上建立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農機合作服務組織農業論文,以產前、產中、產后多種服務為紐帶,把農戶聯結起來,形成以一種產業為主導,集種養加、產供銷于一體的新的生產格局,以“互惠、互利、相互聯動”為原則的利益共同體論文服務。長哨營滿族鄉地處懷柔北部深山區,這里的西溝村農機合作社,主要是為了加強本鄉以及懷柔北部山區的農業現代化,帶動更多的農民實現增收致富。農機合作社的成立,不僅將分散的農機結合了起來,更重要的是擴大了農機耕作的規模,在這種情況下,農機合作社實現了農機資源的有效整合,擴大了合作社的服務范圍和影響力度,每當春種秋收季節,需要服務的農民只要到合作社打個招呼農業論文,立刻便會有符合自己心愿的農機到農田耕種或收割,經常供不應求。
要用工業化的思維抓農業,依靠科技來提升農業,依靠農業機械化來進行規模經營,依靠農業龍頭企業來組織高效農業。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道路,可以概括為:以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和產品商品率為途徑,以現代科技和裝備為支撐,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發揮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的作用,建成農工貿緊密銜接、產供銷融為一體、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這是在總結國內外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經驗、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和基本國情、概括許多專家學者觀點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
這樣理解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不高,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第二,現代農業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農民從事農業的主要目的是為市場提供商品,實現利潤最大化。我國農戶的經營規模普遍較小,農產品商品率和農業資源配置的市場化程度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強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第三,以產業化方式經營農業已成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特征。第四,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關系重大,解決好吃飯問題是頭等大事。
長期以來,我國廣大農村存在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的缺陷,農業生產經營粗放,加上城市傾斜的二元經濟結構導致工業抽吸農業、城市吸吮農村,國家對農業投入不足,宏觀調控體系不健全,農業科技含量低,技術裝備水平差,農業單位面積產量低,農業勞動生產率低,僅相當于國內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的l/8和第三產業的1/4左右,農村生態環境不佳。農產品供給處于緊平衡狀態,農民積極性受到影響。特別是近年來農田水利設施老化失修嚴重,2006年,我國耕地有效的灌溉面積為8.48億畝,僅占總面積的46.41%,每年自然災害損失的糧食就超過700億斤。農業基礎薄弱,影響農業現代化的實現。
【abstract】not having the culture enterprise is the enterprise being short of competition. generally successful enterprise of in the world is in establish initial stage or take what corporate culture to establish as one strategy behind reformation. a important component, the agricultural bank agreeing well with gauge culture being corporate culture need lifting core competition, the realiz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ild first-rate small side door gauge culture right away be obliged to.
【key words】agricultural bank; agree well with gauge culture
1 合規文化的內涵分析
1.1 合規文化的內涵。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的《合規與銀行內部合規部門》中指出:“合規應從高層做起。當企業文化強調誠信與正直的準則并由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做出表率時,合規才最為有效。合規與銀行內部的每一位員工都相關,應被視為銀行經營活動的組成部分。銀監會《合規指引》指出:“商業銀行應加強合規文化建設,并將合規文化建設融入企業文化建設全過程”。合規作為一種文化,其內涵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要求從高層做起,即管理者必須率先垂范,躬身實踐,合規才最有效;二是強調人人合規;三是要做到主動合規,以往大量的制度和處罰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風險的產生;四是樹立“合規創造價值”的理念,我們農業銀行不僅要會做“加法”,更要會做“減法”,控制和減少損失同樣也是創造價值的過程。
合規文化作為企業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補充企業正式制度的不足,從而改善制度運作績效其作用:一是導向功能,二是動員激勵功能,三是成本控制功能。
1.2 新形勢下農業銀行必須培育合規文化。
1.2.1培育合規文化是農業銀行主動適應外部監管新要求的需要。近年來,我國依法治理的進程明顯加快,國家法律體系、法治環境日趨完善,銀監會對商業銀行的監管也日趨規范、全面、嚴格。因此,農業銀行必須建立一整套有效地管理各類風險的職業行為規范和方法,自覺地在其內部形成濃厚的合規文化。
1.2.2 培育合規文化是農業銀行股改的迫切需要。當前,農業銀行將面臨著健全公司治理結構、完善經營管理體制,從國際銀行業發展規律看,合規管理是實施有效公司治理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農業銀行培育合規文化刻不容緩,圍繞決策、執行、監督三個關鍵環節制定切實有效的措施,加速構建具有競爭力的合規文化。
1.2.3培育合規文化是農業銀行提高制度執行力的需要。當前隨著社會變革的不斷加深、利益沖突的不斷加劇,農業銀行僅靠自身原有的制度已力不從心,因此,建設良好的合規文化、實現銀行內部合規與外部監管的有效互動,并以此促進農業銀行從整體上優化流程管理、強化內部控制,實現穩健經營,實現由制度管人到文化管人的轉變是有效控制風險的重中之重。
2 當前農業銀行合規文化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及現實途徑選擇
2.1 當前農業銀行合規文化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
2.1.1 管理文化尚不成熟。一是管理權力與管理責任不對等,削弱了管理。在經營過程中,為了個人業績,追求短期效益而放棄制度約束。另外,責任追究制度不健全,已形成了“業務經營硬指標,內控管理軟約束”的普遍認識,無法起到威懾作用。三是第二道防線管理傳導不力。農業銀行在多級委托組織體系下,管理環節多,鏈條長,傳導渠道及力度不足,使執行效果層層衰減,尤其是基層業務主管部門,作為制度執行的督辦、協助層,是領導層和基層營業網點的傳遞橋梁和紐帶,也是內控的“第二道防線”,但有些部門只是簡單地充當“二傳手”的角色,片面強調經營壓力,淡化管理責任,“第二道防線”的控制削弱,形成執行“斷層”。
2.1.2 執行文化未真正建立。實踐證明,再多再好的制度不去執行,制度也只能是一紙空文。導致執行文化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違規成本較低,內控制度就形成虛設,造成很多問題屢查屢犯、屢禁不止。
2.1.3 內控制度建設未重視“規”的合格性。一是“部門制度”造成管理邊緣化現象突出;二是規章制度的可操作性影響了執行力。一些專業部門不是出于全面控制風險的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制度梳理,而是為了擺脫部門的管理責任想出了許多“不準”、“不要”、“嚴禁”之類的戒律,通過打補丁式的制度限制員工的操作行為。三是新制度的出臺缺乏流程控制。由于沒有以往的管理經驗,在新業務的設計和制度建設中存在“拿來主義”和“摸著石頭過河”的現象,一些制度的出臺也僅僅是為了應付經營的需要而閉門造車。目前,盡管為加強合規制度建設而設立了合規部門,但新制度出臺也只停留在合規部門進行“會簽”的基礎上。
2.2 農業銀行合規文化建設的現實途徑選擇。
2.2.1 制度建立應充分體現流程控制。一要建立“制度的制度”。制度是人們相互的約定,制度的制定過程要體現流程控制,沒有可操作性和流程控制的制度不能成為制度。農業銀行要改變目前規章制度的制定模式,可聘請外部專業機構,發動各業務條線共同對業務流程進行梳理,實現員工手冊化、標準化作業。二要避免制度的“破窗效應”。根據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提出的“破窗理論”,當違規發生時,管理者要及時在業務政策、行為手冊和操作程序上進行適當的改進,以避免任何類似違規事件像“破窗”一樣重復發生。通過定期測試等工作,主動維護、強化事前預警和控制。進一步建立制度流程的后評價制度,切實有效地落實問責制。
農業信息化是國民經濟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速農業信息化建設,對于推進我國農業產業化,實現農業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意義…。研究建立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科學和客觀地測算以及比較分析我國各地區信息化水平,有助于政府梳理農村信息化建設跨越式發展的思路,制定切實可行的農村信息化發展戰略和政策。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中,農業信息化更是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和重要途徑。筆者應用主成分分析法,構建了實用的農業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并用于評價四川省涼山州的農業信息化水平,獲得良好效果。
1測算方法選擇與指標體系構建
1.1研究綜述對信息化水平測度的研究,最早來自美國經濟學家Machlup和Porat在知識產業理論基礎上提出的信息經濟的測算方法。國內相關學者自2000年后開始運用多種方法對農業信息化水平的測度及其影響因素等進行了研究。
國內外學者普遍采用多指標綜合評價的方法,如波拉特法、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數據包絡法、專家評分法和灰色關聯分析等。但這些評價方法都一致要求所選用的評價指標之間具有很強的獨立性,而這一要求在實際選用指標時很難得到保證,也就是說,指標之間可能存在某種線性相關性。采用這樣的指標體系進行評價,顯然難以保證評價結果的公正性。基于上述原因,筆者選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對農業信息化水平進行評價,以解決指標體系之間的干涉問題。
1.2主成分分析法基本原理主成分分析法是把多個指標約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的一種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在多指標(變量)的研究中(如m個指標),由于指標的個數很多,且彼此之間往往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因而導致觀測數據所反映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重疊。主成分分析則可通過一種降維的方法對數據進行簡化,從較多的指標中找出較少的幾個綜合指標,使這些綜合性指標盡可能反映原來指標的信息,且指標之間互不相關。通常是取原始m個指標的某種線性組合,適當選取組合系數,使得這少數幾個綜合指標之間的相對獨立性、代表性盡可能完好。
1.3農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根據農業信息化水平的內涵及國家信息化指標體系研究和政府統計的現狀,遵循代表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科學性、可比性、動態性等原則,參照其他學者建立的農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結合有關專家的反饋意見、研究區域的實際情況及研究目的,選取指示性強、數據來源可靠的l3項指標,筆者嘗試建立了一個較為簡潔實用的農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表1),可用于評價我國各地區的農業信息化水平。
該體系可用于農業信息化發展水平的橫向比較,也可在此基礎上拓展到縱向比較。指標中的數據絕大部分可從權威的統計年鑒中獲取,個別數據可通過調查和處理獲取。通過采用該體系評價后基本上可以反映一個地區的農業信息化發展水平。
2實證分析
筆者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四川省涼山州17個縣(市)農業信息化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在指標體系所涉及的指標中,“涉農網站數量(X8)”可通過網絡查詢的方法得到,“農村信息員受訓率(X10)”可通過農戶調查與專家意見調查取得“農業信息化發展戰略(X11)”在市(縣)年度工作報告中查詢,其他指標在《涼山州統計年鑒(2007)》中查得(因《涼山州統計年鑒2008、2009版》正在編印中,故選擇2007年數據)。計算過程采用SPSS軟件求解。
2.1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對四川省涼山州l7縣(市)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原始數據與無量綱化數據略)。
2.2選取主成分和構建綜合評價函數由于指標X3、X4、X8數據采用的是涼山州全州的標準化均值,故在因子分析中將該3項指標模糊。設定提取5個因子(因子得分最多的5個主成分,命名為F1~F5),用SPSS軟件求得5個因子的特征值、貢獻率和累計貢獻率(表2),由表2可知,5個主成分的信息攜帶量已達全部信息的94.970%,能夠代表原來的指標信息進行評價。KMO測試值為0.792,表明因子分析效果較好,原有變量信息絕大部分可被因子解釋,同時計算出各個因子得分情況(表3)。
方差的貢獻率反映了主成分的重要性,因此,以方差的貢獻率(5個主成分的貢獻率)作為主成分權重進行綜合評價,即可構建評價模型:
運用以上評價模型可求得四川省涼山州17個縣(市)農業信息化的評價分值(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