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59:0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調查匯報,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建區以來,我區根據市場需求,立足區情,從自然資源優勢出發,把花卉業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積極培育扶持。目前,我區花卉業主要集中于雙陽、河市、馬甲、羅溪等鎮,初步形成了以泉美園藝、河市花卉、旭泰蘭花等為主的花卉走廊產區,全區共有花卉生產企業7家,花卉專業戶26戶,種植面積1500多畝,品種1300多種,*1年度花卉業產值1130多萬元,發展態勢迅猛,經濟社會效益良好。其中,我區花卉龍頭企業——泉美園藝有限公司占地約700畝,計劃總投資2500萬美元,該公司主要經營花卉、觀賞植物、仙人球系列、綠化苗木、珍稀花草、中草藥、優質蔬菜與水果等高科技產品,并引進國外名花異草,如捕蟲草等,其規模形成后70%以上的產品外銷,預計年產值可達10738萬元,出口創匯1000萬美元,將成為我區重要的出口創匯基地,對我區花卉產業以及周邊地區花卉經濟的發展,具有較強的幅射帶動作用。
二、有利條件和存在問題
(一)有利條件:
1、區位優勢。洛江區地處泉州市區東大門,是泉州市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我區投資環境日趨完善,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長足發展,構筑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其中,福廈高速公路、324國道、漳泉肖鐵路橫穿我區南部、萬虹公路貫穿全區南北,離后渚港僅有15公里,離晉江機場也才20公里,特別是朋山嶺隧道的打通以及大坪山隧道的動工,大大縮短了我區與市中心的距離,為我區主動承接市中心輻射,推動我區花卉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自然條件優越。我區介于北緯24°50′—25°18′,東經118°30′—118°43′之間,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7℃—21.3℃,地溫20℃—24℃,氣候溫暖,大部分地方無霜期達到358天,光熱條件充足,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1*mm—1550mm之間,我區地處東南亞熱帶雨林地區,土壤礦物質風化,淋溶強烈、地帶性土壤為磚紅壤性紅壤,適宜亞熱帶花木生長。
3、政策優勢。區委、區政府先后制定出臺了加強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凡到我區投資興辦生產性企業、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基礎設施項目和第三產業等,除享受省、市、區三級政府的優惠政策外,還根據投資項目、地皮位置等因素享受相應的土地出讓優惠價格。對年產值較高的納稅大戶、出口創匯大戶以及有突出貢獻的企業人員,進行表彰和獎勵,并積極幫助企業融資。區外貿公司在我區企業出口業務時,區政府還劃出專項流動資金,由區外貿公司代企業墊付其預繳的出口環節增值稅。同時,以“誰引進、獎勵誰”的原則,制定了鼓勵招商引資的獎勵辦法。上述優惠政策為吸引外商投資我區花卉產業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4、市場優勢。近年來,市場花木需求量逐年增大。據調查,我市花木年平均需求量為:鮮切花近億枝,花卉盆景10萬盆,觀賞綠化苗木*萬株,折合人民幣5000萬元左右。目前,我市只有8個左右的小型花木生產場地,年產量僅占全年需求量的10%,大部份花木由廣州等地購進,價格往往高于本地花木價格的2—5倍。據有關報道,國內對花卉的年需求量達幾十億元,國外市場更加廣闊,培育發展花卉產業具有良好的前景。
(二)存在問題
1、龍頭企業數量少。我區花卉業在很大程度上仍屬于個體自由經營,尚未形成規模化經營和產業化合作,除泉美園藝有限公司規模較大外,其余幾家規模較小,市場競爭力不強,特別是分布于馬甲、羅溪等鎮的零星花卉專業戶,規模更小,生產的花卉銷售狀況令人擔憂。
2、科技含量不高。目前,我區花卉業除泉美園藝屬外商獨資,資金雄厚,科技力量強,集科研開發、生產銷售為一體外,其余花卉企業資金短缺,難以聘請花卉方面的高級專業人才,科技力量薄弱,對產品深度開發不夠,花卉產品的科技含量參差不齊,花卉品種雜亂,普通的花卉品種居多,名貴花木偏少,尚未培育和推出能滿足市場需求,并為消費者信得過的洛江知名品牌。
3、與花卉之鄉的差距較大。要使我區成為花卉之鄉,花卉業必須成為我區的支柱產業,花卉企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要占相當的比重,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是靠種植花卉收入,這些我區尚未完全具備。
三、主要對策
做大做強我區花卉產業,必須緊緊抓住加入WTO帶來的機遇,積極開拓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加快品種結構調整步伐,大力推進花卉產業化進程。
1、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結合實際,制定更加靈活優惠政策,鼓勵外商投資我區花卉產業,解決我區發展花卉產業資金短缺問題。制定吸引花卉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落戶我區的優惠政策,使人才愿意來、留得住,從而為我區發展花卉產業作出貢獻。積極幫助花卉企業尋求市場,拓寬銷售渠道,爭取來投資一家,贏利一家,穩住一家。
2、加快壯大我區花卉產業的科技隊伍和管理隊伍。增加科技投入,努力培育花卉新品種,促進花卉產品更新換代,進一步增強我區花卉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3、積極推行規模化經營和產業化合作模式。積極推行“公司+基地+農戶”、“公司+農戶”模式,公司為農戶提供技術和資金以及穩妥的銷售渠道,解決花農的后顧之憂,提高花農的生產積極性,盡快實現我區花卉業規模化經營和產業化合作,提高我區花卉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
4、盡快培育出一個全市乃至全省、全國聞名的花卉市場。我區花卉產業的走向如何,市場培育是關鍵。要積極培育一個功能齊全、品種多樣、管理完善的花卉市場,吸引全市、全省、全國乃至國外的花商,繁榮花卉市場,進一步促進我區花卉業迅速發展。
5、建立花卉信息平臺。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傳遞信息快的功能,將我區的花卉信息及時在網上,以此實現外引內聯,加速我區花卉產業的發展步伐。
二、6個村所包含的自然村全部通電、通電話、都能接受到電視節目,但通公路的自然村只有19個,占全部自然村的73.08%,其中鎮村3個自然村均不通公路。他們出村主要依靠輪渡,目前大橋正在建設中,預計下半年可以通車。6個村距城區距離平均20公里、距鄉鎮5公里,距最近的初中2.33公里,另有1個村仍然沒有小學。
其中菜市場4家,城區現有各類集貿市場11家。小百貨市場4家,家居建材等專業市場3家。集貿市場的總占地面積約16萬平方米,其中1000平方米以下1家、1000至5000平方米1家、5000至1萬平方3家、1萬平方米以上6家。總建筑面積約23萬平方米,市場內共有門面約1650間,已出租約1080間,單元住房約1000戶,已入住近750戶。區域分布上,新建居委會3家,分別是街、農貿市場、商業步行街;居委會4家,分別是菜市場、商貿市場、大市場和大市場;舒苑居委會2家,分別是大市場和菜市;龍井居委會1家,菜市場;鎮1家,鎮(附:縣城區集貿市場基本情況調查表)
二、現行管理模式
如菜市場;一種是企業投資興建,縣現有的集貿市場建設投資主體有二種:一種是政府投資興建。其余10家均屬此類性質。管理模式上,主要是四種:
一是有專門管理人員。該市場年3月市場辦管脫鉤后由工商局移交商務局管理,縣商務局組建了天柱市場服務中心,為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現有事業編制21人,負責天柱市場的管理工作。商貿市場隸屬商務局食品公司,食品公司安排2人,負責日常管理工作。以上兩個市場管理人員工資及日常維護費用均從市場攤位和門面租賃費用上列支。
二是由開發建設市場的企業聘請物業公司進行管理。分別是商業步行街、大市場、鎮。
三是開發建設市場的企業聘請人員自行管理。分別是菜市、菜市場、大市場。聘請人員工資由企業自行負擔。
四是無人管理的市場。分別是街、農貿市場、大市場。
三、存在主要問題
城市人居環境和城市整體形象的一個重要體現。從調查的情況看,集貿市場是城市的一個窗口。縣集貿市場絕大部分只建不管或管理不到位問題比較突出,與廣大市民的生活需求極不相適應,已經成為打造宜居環境、提升城市品位、創建文明城市的最薄弱環節,也是城市管理的一個難點,存在問題十分突出。具體來講,主要是三個方面:
(一)綜合配套服務設施不完善。
開發商安良公司當初也曾聘請物業公司進行管理,大市場商戶入駐后。劃定專門停車場,按標準收取物業管理費,但由于市場是開放性的加上商戶素質參差不齊,物業管理費不能收繳到位,物業公司經營虧損,后與安良公司解除成立合同。除天柱菜市場、菜市場、大市場、商業步行街、大市場、鎮等入市車輛管理較為有序外,其余市場各種車輛沒有固定地點停放,導致市場的道路不暢,不少市場消防設施不齊全,消防安全隱患嚴重。個別市場設施簡陋、陳舊,電線老化、大棚破損嚴重,急需整治改造。
(二)開發建設市場的企業建市場與管市場錯位。
商戶、消費者車輛亂停亂放,菜市臨街門面經營早點和畜禽產品的商戶經營垃圾隨意丟棄。造成臨街主干道污水橫流、垃圾成堆,商戶占道經營、人車混雜。大市場、大市場內居民和商戶建筑垃圾隨意堆放,下水道堵塞、下水井蓋丟失。上述情況在街、農貿市場、菜市場、大市場等均不同程度存在其根本原因是開發商借政府其自身即得利益獲取后,經營市場、管理市場觀念淡薄。一部分開發商只建不管,市場建成后,門面和攤位銷售完畢就意味著對市場管理的終結,住戶和商戶自掃門前雪,對市場公共部分的管理無人問津,如街、大市場。一部分開發商不真心想管,敷衍了事。以物業管理費難以收取為由,不愿意在資金上投入,只安排1至2人管理市場,同時安排的人員履行職責不到位,城市文明創建時,部門一督查就抓一抓,不督查,基本就放任自流,如菜市、大市場。
(三)少數市場經營氛圍不濃、不景氣。
大市場、大市場、大市場除臨街門面房在經營外,菜市場內有近300個攤位閑置。市場內門面房盡管已售出,但大多數基本閑置,不少居民買回后,只做倉庫或車庫。這些市場的交易額很小,有的攤位費收入僅幾萬元,經濟效益十分低下。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與城鎮居民和廣大消費者利益息息相關。構建整潔有序的集貿市場交易環境,集貿市場是城市一項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促進市場的繁榮和經濟發展,加強集貿市場物業管理的根本目的現就下一步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實行分類管理。
將其分為三類,根據我縣城區現有集貿市場現狀。按不同類別,明確各部門監管職責:第一類是有專門管理人員進行管理的市場,如天柱菜市場、集貿市場,仍由縣商務局管理,管理方式維持現狀不變。集貿市場由于已劃入地塊老城區綜合改造項目范圍,不宜對現有市場進行改造。縣商務局應督促市場管理人員,加強對市場內部管理,確保市場安全。第二類是建成時間早,市場產權分散,居民區與商住戶混雜的街由縣城市綜合執法局管理。第三類是市場規模程度較高,商住戶較集中的大市場、大市場、菜市場、菜市、鎮、大市場、商業步行街、農貿市場由縣商務局牽頭,縣房管局、工商局、住建局、財政局等相關部門參與,全面推行物業管理。
(二)集貿市場實施物業管理主要措施。
一、企業家信心指數仍較樂觀
三季度,在218家被調查企業中,企業家對本行業總體運行狀況的看法持“樂觀”的占37.74%,“一般”的占50.31%,“不樂觀”的僅占11.96%,企業家信心指數為125.79點。主要受國家政策約束、能源價格及工人工資上漲等因素的影響,信心指數下降比較明顯,企業家信心指數雖然出現了一定的回落,但我市的大多數企業家對未來企業的發展仍持較為樂觀的態度。
從行業來看,與上期相比,行業企業家信心指數總體呈“兩升五降一平”的局面,即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信心指數為180點,較上期上升了20點;但較去年同期下降了20點;社會服務業為112.50點,較上期上升12.50點,但比去年同期卻下降了30.36點;同期信心指數下降最大的是房地產業和建筑業,由于國家、省、市相繼出臺了抑制房地產價格過高的相關政策,特別是本市經濟實用房的大力推廣,房地產業和建筑業企業家信心影響較大,分別比去年同期和上期下降了63.63點和33.23點;本季度作為本市的支柱產業工業企業由于受原材料、能源價格及用工成本的增加,使企業家信心指數比上期下降了2.72點,同比下降了3.98點,回落原因主要受原材料、能源供應緊張以及購進價格上漲造成的,工業大類中,制造業的信心景氣指數為126.74點,同比、環比分別下降11.24點、12.32點,如益海糧油工業有限公司受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影響較大,本季度企業出現了增虧減盈局面,使企業家信心受到創傷。電力煤氣及水生產企業的信心十足,指數為141.66點,環比、同比分別增加40.49點和24.99點,成為本期唯一一個指數雙雙上升的特殊小行業。交通運輸倉儲業和住宿餐飲業的信心指數出現了雙雙下滑的局面,分別為105.63點、118.75,比上期分別下降了5.55點和12.50點,同期下降了7.10點和15.75點;批發和零售業信心指數為142.56點,較去年同期上升了9.71點,較上期下降了1.38點;行業企業家信心指數除房地產業在不景氣區間外均處在景氣區間。
從登記注冊類型來看,受國家和本地政策扶持,國有企業企業家信心指數為138.77點,分別比上期和同期上揚24.35點和6.20點;集體企業企業家信心指數為109.6點,分別比上期和同期下降3.87點、13.72點;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私營企業企業家信心指數分別為127.33點、130.69點、128.68點和76.4點,比上期分別下降4.58點、9.05點、33.82點和30.55點,比去年同期分別下降10.86點、9.59點、42.75點和23.6點,私營企業家信心首次跌入不景氣區間。
二、企業綜合生產運行平穩
三季度,*市企業雖然努力克服國內外不利因素,抓住企業發展的機遇和有利條件,調整行業產業結構,把握產品市場定位,挖掘自主創新、科研開發潛力,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強企業抗御風險能力,降能節耗,壓縮生產成本,想法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但企業生產經營總體呈現下滑趨向。在218家被調查企業中,有37.05%的被調查企業表示本期本企業綜合生產經營狀況良好;有52.19%的被調查企業表示本期本企業綜合生產經營狀況一般,企業景氣指數為126.28點,較上期回落了6.78點,較去年同期下降5.08點,仍處在景氣區間。
1、工業生產穩步發展。據95家工業企業調查顯示,今年三季度,企業景氣指數129.06點,較上期下降了8.58點;較去年同期增長了0.83點,呈現穩步發展的態勢。但從構成指數來看,原材料購進價格上升,生產成本增加,產品銷售和產品銷售價格繼續上升,表現為原材料高價購進,產品高價銷售的特征。
2、建筑業有所回落。今年三季度,建筑業企業景氣指數為117.99點,較去年同期下降了17.90點,較上期下降了3.85點,呈現仍在回落的態勢。但從構成指數來看,本期指數回落主要原因是國家緊縮銀根,造成企業資金趨緊,壓縮房產開發,減少建筑用地開發,再加上建材購進價格走高、工人工資上漲造成工程結算成本增加。
3、交通運輸倉儲業運行平穩。受油價不斷攀升的影響,對我市的交通運輸業有較大的影響,國家采取了對運輸戶的補貼,7月份以后*市、公交出租車又實施了新的補貼及提價政策,交通運輸業秩序井然,企業運行平穩,再加上倉儲業實行保護價收購。三季度企業景氣指數為117.44點,較去年同期下降了6.40點,較上期下降了11.11點。
4、批發零售業淡中趨旺。受原油、能源、原材料價格不斷上升、美元貶值和各種自然災害的影響,三季度,我市批發零售業景氣指數為139.55點,較上期上升了9.90點,較上年同期下降了5.90點,呈現淡中趨旺的季節性變化。但從構成指數來看,商品高價購進高價銷售,企業整體運行良好,市場供應平穩。
5、房地產業熱度大減。自*6年下半年以來,我市的房價一路攀升,企業信心指數和企業景氣指數處在高位。今年以來,國家采取了緊縮“地根”和“銀根”雙棒舉措,同時又加大了“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再加上建材價格居高,房地產業利潤空間縮小。三季度,企業景氣指數再次下降至不景氣區間為90.91點,同比下降了37.70點,環比下降了18.18點。
6、社會服務業穩中有升。從*6年底以來,由于物價不斷上漲,作為服務業企業,在些次沖擊當中,不斷提高自身服務,拓寬生存空,在激流當中涌進,景氣指數出現了回升,作為我市服務業主流產業的旅游業在二季度回落的基礎上出現了回升現象,本季度適逢“中秋節”,又是旅游旺季,加之奧運會的勝利召開,其他如商務服務業,在行業競爭激烈,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提高了相應服務價格。以至于我市服務業景氣回升12.50點,但同比仍低出20.50點。
7、信息傳輸業穩中有升。我市的信息傳輸業均屬國有企業,受國家宏觀政策影響較大,本期企業景氣指數160點,同比下降了40點,環比增加20點,由于本季度國家出臺了企業改制合并等相關利好政策,以至于出現了回升。
8、住宿餐飲業再次下跌。我市的住宿業始終偏淡,餐飲業始終偏旺,由于物價及原材料價格的不斷上漲,工人工資不斷提高,服務業招工越來越困難,三季度企業景氣指數為118.75點,同比下了18.80點,環比下降了18.75點。從構成指數看,本期的業務量、營業收入,同比和環比均大幅上升,但企業的貨款拖欠加劇,盈利能力降低。影響指數變化主要是企業經營成本大幅增加。
三、企業生產經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物價上漲加大了企業生產成本壓力。我市工業企業多是近農、涉農企業,這部分生產成本大幅增加,特別是糧食、肉制品加工企業,縮小了企業盈利空間。油價上漲造成原材料上漲,而造成流動資金匱乏、融資困難,成品市場競爭激烈,工業生產成本景氣指數僅為67.09點,處于不景氣區間。
根據區委、區政府在全區領導干部會議精神,我局安排兩個工作小組深入到園區企業調查,區內園區企業用工與需求情況匯報如下:
二、區內企業招工難的主要原因
(一)經濟快速發展,增加大量就業崗位。近年來,我區全面實施“主攻項目、決戰兩區”戰略部署,以揚長避短、差異化發展為戰略思路,以“經濟工作項目化”理念推進工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隨著工業園區建設和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引進了一大批項目,新建企業相繼落戶并投產,提供了一些優質就業崗位,需要大量熟練的技術型工人進廠務工,客觀上造成了企業用工需求的大擴張。
(二)工資水平偏低,企業缺乏用工吸引力。一是工資待遇偏低、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的現象比較普遍。出現招工難問題的企業多為建筑建材、針織服裝、、餐飲、電子加工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工資福利待遇普遍偏低,根據我局近日派人深入企業抽樣調查顯示,普通一線生產工人,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工作條件、環境差,但月薪大多在800元左右,與求職者的需求還有較大的差距,從而加重了企業用工緊缺現象,二是有法不依、制度欠缺問題比較突出,權益保障不到位。個別企業存在短期行為,勞動法律法規意識淡薄,對員工的合法權益保護不夠重視,不同程度存在勞動合同簽訂率低、不參加社會保險、,有的收取押金、扣壓證件、拖欠工資等現象。三是配套服務設施還不完善。大部分企業相關配套服務設施不夠完善,缺乏適合員工文化娛樂、休閑放松的場所。這些問題直接導致員工對企業認同感、歸屬感不強,造成部分建筑建材、針織服裝、餐飲、加工、涉農工業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用工短缺,“招不來,留不住”的問題突出。
(三)勞動力供求錯位,結構性矛盾突出。“有事沒人干,有人沒事干”這一勞動力市場供需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這主要體現在勞動力市場供求雙方在性別、年齡、素質等方面的錯位。部分企業在招工信息中,70%以上明確要求招用18-30歲的年輕員工,像針織、餐飲業、電子加工業等,都偏向招收年齡在18-30歲女性,還有一些企業在產業升級換代中對勞動者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定招用具有一定技術和技能的熟練工人。但目前,我區勞動密集型企業中一線工人大多數是本區富余勞動力,大多年齡偏大,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更是缺乏專業技能,使得勞動者在求職時受到了諸多限制。據了解,在我區農村富余勞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絕大多數;高中、大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是少部分;有初級以上技能的更是少之又少;下崗失業人員中普工占了絕大部份。勞動者的整體素質不適應企業用工需求,各類技工和專業技術人員、熟練技術工人的缺口加劇了用工短缺的供需矛盾。同時本地勞動力外流較多,許多求職者特別是年輕人求職的首選還是發達地區。
(四)勞動力市場體系不完善,渠道不暢通。通過調查了解,部分企業在缺工時往往習慣在企業門口或人口集聚區張貼招工海報、發動企業內部職工招來工人等方法招工,或者到一些非法中介場所私雇亂招,招工渠道比較單一。勞動力市場發育不健全是企業招工難問題的一個不可忽視因素。部分企業因規模發展,招用工時沒能通過正規的就業市場用工信息,難以取得勞動者信任感,加之供求信息傳遞手段落后,渠道不暢,“招工難”和“就業難”的矛盾較為突出。
(五)國家惠農政策出臺,農民務農收入增加。近年來,隨著國家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政策的逐步到位,加大了對農業的扶持力度,特別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實行“兩免”政策,有效增加農民的收入,務農效益與打工收入差距縮少,不少農民認為在家也有錢賺,與外出打工的收入相比較基本接近,又能照顧到家庭,外出打工的意愿降低、人員減少。
三、為緩解區內企業招工難問題采取的主要措施
根據區委、區政府在全區領導干部會議精神,區人社部門組織了兩個調研組,分赴縣、縣、縣、縣、縣等用工量大的縣市區進行調研,根據各地的經驗,擬提出緩解我區企業招工難問題采的主要措施如下,供領導決策:
(一)組織領導,成立企業招工服務辦。由區領導為小組領導,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以下簡稱招工辦與區就業局合署辦公),安排工作經費,并從人勞社保局、教育局、園區辦各抽調2人名工作人員,集中辦公。鄉鎮和有招工任務的區直單位必須成立招工領導小組,鄉(鎮)長、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招工第一責任人,同時,還要明確一名班子成員,配務2-4名干部,具體負責本單位的招工工作。
1、家長的職業:農民占57.5%;干部和工人占38.8%;個體戶占3.7%工人中大部分是在社區企業或從事臨時建筑工,屬農工兼顧,均居住農村。
2、家長文化程度:大專以上占6.3%;中專文化占12.1%;初中占66%;小學文化占15.6%。家長的文化大部分是小學和初中,其中一部分未讀初中。
3、家庭經濟收入:來自農業和農親找工收入較低的占83.8%;收入較好的只占2.5%;經濟困難的占12.5%;特別困難的占1.2%。
4、家庭組成情況:原婚的占91.2%;再婚的占2.5%;單親家庭占6.3%。
5、家庭學習環境:參加問卷調查的家長,平進看書看報的占17.5%;畏導孩子學習的約占23.75%。農村家庭沒有良好的學習氛圍,能給孩子提供單獨的學習場所、有桌椅、燈具、必須的學習用品及圖書資料,并能在平時購買少量的課外書籍等占25%左右。這些并非全是家庭經濟所限,大部分還是家長的認識和觀念問題。
二、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座談會上反映的情況分析,當前農村家庭教育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家庭教育缺失,放任自由發展
農村家長一門心思地撲在生產和創收上,每天起早摸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照顧、教育孩子,更談不上什么家庭教育。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外出打工人員的增多,出現了許多“空巢家庭”。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親屬看管,多數是“看而不管”、“管而不教”或根本“管不住”,家庭教育幾乎成了空白。有的家長認為,自己的責任是送孩子上學,將他扶養成人,至于孩子學得怎樣,全靠他自己的努力,聽其自然,沒有什么明確的要求。有的家長對老師說:“孩子聽老師的,全靠您了,我們管不了,您要打要罵都行”。家長缺乏責任心。
2、期望值過高,教育方法簡單
許多家長自身素質不高,他們不愿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愚昧無知的一代,不想讓歷史的遺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現。家長對孩子的最大希望是讀好書、上大學、干大事,有這種想法的家長占61.2%。因此,對孩子要求就是學習成績好,考出高分,考上好大學,將來從事腦力勞動或較輕的體力勞動,獲得較高的經濟收入。這些家長的教育方法,大多是簡單粗暴,信奉“不打不成才”,孩子一旦有錯,父母往往不問青紅皂白,責罵、毆打一頓,懲罰完了還說:“管你,是為了你好。”他們全然不顧自己的行為會給孩子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3、重文化知識學習,輕思想品德的培養
在有些家長的觀念里,家庭教育的內容就是學習,考出好成績。“只要孩子的學習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的思想根深蒂固。有的家長不支持學校組織的社會活動,如開運動會家長不讓孩子參加;組織慰問鄉敬老院,有的家長也不讓孩子去。這種只關注孩子學習的家教方式,給孩子的思想品德、生活自理能力、勞動技能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帶來很大影響。
4、新的“讀書無用論”,在部分家長中有所抬頭
近年來,由于高中、大學的教育費用高,大、中專畢業生分配走向市場,找工作難的現象使部分農村家長產生了新的“讀書無用論”的思想。有的說,培養一名大學生,家庭要負擔十多萬元,農村上不起。畢業出來即使找到了一份工作,僅靠一點工資收入在城市安家落戶也困難。所以只講究“實惠”的家長,對子女的培養熱情不高,對孩子的升學持無所謂的態度。有些收入較好的家長說:“我們現在農村不也生活得很好嗎!”
5、溺愛嬌慣,缺少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
農村學校不少班級里獨生子女占一半,一家三代同堂住在一起的多。老師反映,條件好的家庭,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溺愛孫輩,爸爸媽媽放棄管教,形成了孩子任性、懶惰、挑食、自理能力差。有的學生一上學就向家長要錢買零食吃,家長“有求必應”。曉星小學六(2)學生曹某,父親開私家車,家里經濟條件好,孩子要什么給什么,一不滿足就不吃飯,甚至跑到樓頂上嚇唬人。這個孩子,老師也不能講,一講他就到處跑。老師說:“小孩子太慣啦!”家長說“隨他,跑不了。”老師也無可奈何。該校二(2)班有個學生,一直是家長喂著吃飯,上二年級了還不會用筷子,用勺子吃還撒一地。上述雖是個別的,但也反映家長不重視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
三、幾點意見和建議
針對農村家庭教育的缺失,為優化家庭教育環境,重視和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我們對農村家庭教育提出以下意見和建議。
1、優化家庭教育外部環境
黨和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真正納入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范疇。積極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廣泛深入地開展爭創“五好家庭”,爭做“合格家長”,培養合格人才的活動,評選表彰好家長、好母親、好媳婦、好孩子,爭創文明戶,樹立新形象。
加強社會教育,以村或鄉開設活動場所,添置設備;組織“五老”隊伍,發揮“五老”作用,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寓教于樂的思想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構建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的教育網絡。
2、積極舉辦家長學校,構建終身學習教育體系
為不斷提高農村學生家長自身素質,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育子女的方法,要努力辦好家長學校,在普及中求提高,在鞏固中求發展,并將家庭教育納入九年義務教育,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做到孩子入學,家長入校,伴隨孩子升級升學,與孩子同時畢業,經考核發給畢業證書或結業證書。家長學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和經費投入要有保障。
3、關注打工族子女的教育問題
1、財務管理混亂,核算不規范。主要表現在(1)會計核算不及時。收入開支長期不做帳,以收抵支,坐收坐支現象較為普遍,有的一年只報一次帳,還有的幾年前的費用開支現在來報賬。(2)收支票據不規范。普遍存在白條入帳。(3)費用審批手續不規范。有審批人無經手人,有經手人無審批人,有的既沒有經手人也沒有審批人,時間、事由含糊不清,證明人情況不明,隨意證明現象普遍。(4)現金制度形同虛設,部分村委會庫存現金巨大。(5)少數村委重復設置會計、出納崗位。實行村帳后,各行政村按規定只設置一報賬員,但有的村自行建帳,單獨運行,規避監督。
2、收支失衡,非生產性開支沒有節制。(1)招待費用居高不下。(2)補貼、福利名目繁多,標準不一。電話補助、誤工補助、交通補貼、摩托車汽油費補助、目標獎、防火補貼、干部補貼、招工獎、等十幾項。(3)辦公、報刊雜志、差旅費失控。
3、墊付資金過多,收款不及時,造成資金沉淀。為了完成任務和鄉鎮對村里的考核目標,村一級大量為村民墊付資金,包括農村合作醫療、水稻保險、社保個人部分、計劃生育撫養費等,很多村民長期在外務工,墊付的資金很難收回來,集體利益受到損害。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集體資產、資源和資金的管理主體混淆不清,民主監督空洞乏力。農村集體資產、資源和資金的所有者是全體村民,管好用好他們是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職責。但是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基本管理和使用的主體實際上是村支部。村民自治形同虛設,民主理財有名無實。大多數村的集體經濟收支及債權債務村民根本不知情,村民理財小組成員素質偏低,很多成員由村干部指任,沒有經過民主選舉,無法開展也根本沒有開展內部財務監督。由于管理主體錯位,村民的知情權、管理權和監督權不能得到保障,集體資產被少數人掌控,視為已有,揮霍、浪費無度,流失集體資產現象頻發。
2、村級財務管理長期不重視,規章制度執行不力。一方面,鄉鎮工作繁重,干部普遍存在重完成任務、輕監督管理思想,放松了財務制度的執行,忽視了村級財務的管理,更有的人認為嚴格財務管理,捆住了干部的手腳,不利于搞活經濟,不利于調動干部積極性,不合理開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客觀上助長了財務管理混亂的漫延。另一方面,實行“村賬鄉代管”的地方,由于規范了財務制度和報帳程序,資金使用相對復雜,村干部對“村帳鄉代管”有抵觸,不支持,把“村帳鄉代管”當作是一種負擔和障礙。農經站對報上來的支出只是記帳,根本沒有實質性的審核和監督,財務制度只是墻上的擺設。
3、會計隊伍不穩定,財務人員素質偏低。當前,農村有點文化的年輕人都在外務工,村級報帳員的工作瑣碎,補助又低,年輕人不愿干,只有年紀大的人在撐著,業務水平難以提高,責任心也不強,更有的法制意識淡薄,違紀違法行為時有發生。村干部用人唯親現象普遍,財務人員多由村干部指定,因此,村委換屆,村級報帳員也跟著換屆,一些村干部為了開支順手,使用近親者,報帳員隊伍非常不穩定。
4、鄉鎮對村級財務監督無力,資金使用放任自流。目前各地基本上是由鄉鎮農經站承擔“村帳鄉代管”工作,他們在為村級進行財務代管的同時,還承擔了鄉鎮對村級財務的審核監督職能。但事實上,大部分的農經站只成為村里的記帳員和票據管理員,對大額資金使用沒有跟蹤管理。對資金帳外運行、坐收坐支現象不知情或放任自流。報帳審核時發現的問題不敢大膽指出,對違反村級財務管理的行為沒有相應的處罰權,缺乏制約的辦法。有的地方在實行“村帳鄉代管”服務時還會按資金比例收取一定的代管費用,一定程度上使代管單位和村委會成為利益共同體,讓農經站監督就成了一句空話。
三、對策建議
1、加強教育。要提升村一級的認識,要通過對村干部和財務人員的業務培訓,增強執行財務管理規定的自覺性和責任感。要提升鄉鎮政府對村級財務管理的認識,把加強財務管理放在密切干群關系,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保障村民合法權益和高度上來認識,對村級財務管理既不要放任不管,也不要包辦代替,指導、幫助村級做好財務管理。農經站要認真履行代管職責,嚴格按照村帳鄉代管辦法及村級財務管理的規定,認真審查收支的真實合法性,及時報帳做帳。
2、明晰產權,全面摸清集體經濟組織家底。按照“全面覆蓋,客觀真實”的原則,以現有會計資料為基礎,先帳內后帳外核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資金、資產和資源對帳外實物清查核實、補充登記,有帳無物的查明原因,按規定申報處理。要摸清債權債務,對相關經濟合同、協議進行全面梳理,不規范的合同依法糾正,違反法律、嚴重損害集體利益的合同進行撤銷變更。通過清產核資,對已明確的產權發放產權證書,產權有爭議的,按法律法規及有關政策進行界定,逐步推行農村集體資產產權登記。
多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上下始終堅持把牛產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助推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常抓不懈,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擴張基地規模,推行科學飼養,興辦龍頭企業,完善服務體系,牛產業得到長足發展。止2010年底,牛存欄總量達10.71萬頭,年出欄5.7萬頭,實現收入1.4億元。止今年6月底,牛存欄總量達12.31萬頭,出欄商品肉牛3.45萬頭,凍配改良1.78萬頭,實現養牛收入9800萬元。全縣累計建成規模養殖小區(場)34處,其中養牛小區29處,青貯窖26.2萬立方米,玉米秸稈飼料加工點74處,為進一步提高全縣牛產業發展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主要特點是:
1.提高思想認識,明確了牛產業發展定位。縣委、縣政府立足我縣悠久的養牛傳統和豐富的飼草資源優勢,科學決策,牢固樹立了“牛果產業富民”的指導思想,先后制定下發了《縣牛產業發展規劃》、《縣“十二五”牛產業發展規劃》。特別是縣十四屆二次黨代會把“建設全省農區優質肉牛繁養基地”列為全縣經濟社會“三二一六”發展戰略之中,縣十四屆十七次全委會暨全縣經濟工作會議上又對牛產業發展進行了部署安排,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牛產業發展的獎勵政策,進一步提升了牛產業在全縣農村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統一了各級黨政組織和干部群眾的思想認識,各鄉鎮、有關部門深入學習,廣泛宣傳,緊密結合實際,加強領導,強化措施,狠抓落實,為促進牛產業快速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2.突出繁育基地擴張,強化了牛產業發展基礎。堅持把肉牛繁育基地建設作為基礎性工作來抓。一方面加快建設集中優勢產業帶。按照不同區域飼養傳統及基礎條件,科學合理布局,在南部山區8鄉鎮利用天然草地優勢,重點發展基礎母牛,繁殖后備牛群,在什字塬區5鄉鎮發展規模化肉牛育肥,初步形成了“南繁北育”的產業布局。另一方面加速肉牛繁育步伐。繼續堅持走以千家萬戶繁育為主體、專業繁育大戶為骨干的路子,落實了一系列基礎母牛及犢牛保護措施,近兩年投放能繁母牛保護資金150多萬元。現有基礎母牛存欄6.9萬頭,占牛存欄的64%。
3.大力發展規模養殖,轉變了牛產業發展方式。一是大力發展龍頭企業。積極招商引資,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集科技研發、繁育育肥、飼料加工等為一體的標準化養殖企業。二是加大小區建設力度。把標準化小區養牛作為發展現代牛產業的重要措施,堅持“科學規劃、統一標準、機制創新、管理規范、效益突出”的原則和“合理布局、相對集中、人畜分離、綜合利用”的要求,大力推進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在注重場址選擇、規劃建設、科學飼養管理等工作的同時,探索出了兩種養殖小區發展模式:一種是項目帶動模式。依托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暖棚牛舍建設、新農村建設等項目建設,建好小區基礎設施,引導農戶入駐小區,實行統一管理、統一服務、分戶經營。另一種是農戶聯建模式。由政府協調,動員養殖大戶聯合投資建設養殖小區,由入駐養殖戶選出負責人負責小區的公共管理和服務,農戶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養殖小區的建成,有效地調動了群眾開展規范化養殖的積極性。截止6月底,全縣共建成養牛小區(場)29處,飼養肉牛4200多頭,實現經濟收入1100萬元,入駐農戶戶均增加收入0.55萬元。
4.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了牛產業發展進程。一是加強黃牛改良工作。堅持把黃牛凍配改良作為科技推廣工作的重點常抓不懈,采取多種形式每年開展兩次黃改凍配技術員業務培訓,累計培訓黃改技術骨干780多人(次)。多方籌措資金,組織鄉村修建黃改凍配點38處,定期運送政府統一采購的液氮細管,督促指導各點開展黃改業務。持續落實黃改凍配“以獎代補”政策,有力地促進了黃改凍配工作,使肉牛良種率達到了78%,良種化程度明顯提高。二是提高秸稈利用。充分利用玉米秸稈資源豐富的優勢,狠抓了玉米秸稈加工轉化利用工作。每年青貯時節縣上統一采購,下發青貯包裝袋、菌素和飼草料加工機械,協調組建服務隊,采用“來料加工、回收兌換、上門服務、成品銷售、引進開發”五種模式,積極推行養殖小區“聯戶青貯、分戶使用”和村集體“統一青貯、分戶使用”機制,派駐技術人員下鄉入戶指導,嚴把“青、碎、實、滿、嚴”五關,確保了青貯質量。2010年全縣玉米秸稈加工轉化率達到73%,不僅保障了牛產業飼草供給,促進了肉牛養殖從粗放飼養向精細化養殖的轉變,提升了養牛科技含量,而且加快了農作物秸桿利用步伐,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推動了農業循環經濟發展。
5.強化疫病防控,確保了牛產業安全生產。堅持以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為重點,嚴格落實了動物防疫雙軌承包責任制,牢牢抓住“免疫、檢疫、監測”三個關鍵環節,按照“格式統一、一戶一帳、一頭(只)一號”的要求,狠抓了春、秋兩季動物防疫集中免疫、經常性補針補免、防疫檔案建立和免疫卡片、家畜耳標的佩戴等工作,做到了口蹄疫等重大動物疫病免疫率100%,標識率100%,保障了牛產業生產安全。
6.狠抓項目建設,增強了牛產業發展后勁。把項目建設作為牛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通過積極爭取國家和省上投資、招商引資等渠道,先后實施了世界銀行貸款畜牧綜合發展、冷鏈體系建設、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南德溫肉牛凍配改良、草食畜牧業發展行動、規模化養殖小區建設等一批肉牛產業發展項目。同時,縣財政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每年預算100萬元牛產業發展資金,用于黃牛改良、村級防疫員報酬等。特別是近三年連續實施了草食畜牧業發展行動項目,總計投資1534萬元,其中財政資金299萬元,為我縣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良繁體系建設、玉米秸稈加工轉化、基礎母牛補貼等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主要問題
雖然我縣牛產業發展取得了較大成效,但與創建全省農區優質肉牛繁養基地和牛產業富民增收的總體要求來衡量,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
1.思想認識不到位,抓落實不夠有力。牛產業雖然在我縣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尤其是近年來,將牛產業確定為農村支柱產業之首,但在抓宣傳、強措施、促落實的過程中,沒有持之以恒的將牛產業發展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擺在應有的位置,部分干部群眾思想觀念比較保守,對發展現代畜牧業認識不足,缺乏敢創敢試、大干快上的勇氣和膽識,同時,受青壯年外出務工,勞力不足;肉牛繁養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養殖小區入駐戶積極性不高等因素制約,仍然以千家萬戶分散養殖、分戶經營為主,規模養殖僅占全縣總農戶的10%,牛產業發展步伐緩慢。
2.產業化水平較低,輻射帶動作用不強。一是大部分已建成的規模養殖場(養殖小區)建設標準低、檔次低、技術水平低,設施設備不完善、不配套,與產業化發展的客觀要求差距較大。二是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產業鏈短、加工帶動力弱,與基地農戶聯系不緊密,沒有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業化運作機制,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日益凸顯。三是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作用發揮不充分,信息不靈,交易市場功能不足,收購、運銷、加工等環節不暢,牛價基本掌握在牛販子手里,直接影響了畜產品的附加值和綜合效益,養殖戶得利不大。四是畜產品市場波動周期加快,幅度加大,而養殖戶的組織化程度低,難以適應市場變化,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普遍較弱。五是隨著規模化養殖和養殖小區的發展,畜禽糞便和污物排放量不斷增加,養殖場污染問題日趨突出,嚴重影響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3.系列化服務滯后,科技養殖水平不高。一是基層技術推廣服務體系薄弱,技術人員少,年齡偏大,知識老化,技術水平低,難以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二是畜牧科技示范推廣普及面小,科普宣傳和技術培訓落實還不到位,農民科技養牛意識不強,肉牛飼養管理水平和效益不高。
4.資金短缺,制約了牛產業快速發展。一是產業發展融資渠道不暢。由政府引導、金融支持、群眾自籌、社會幫扶相結合的融資機制尚未建立,群眾普遍自身積累少,自我發展能力弱。養殖企業薄利經營,存在貸款難、融資難,影響擴展養殖規模。二是縣財政每年列支的牛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遠遠不能滿足蓬勃發展的牛產業需要。三是畜牧建設項目少,缺乏大項目帶動,對肉牛產業發展的支撐力度不夠,資金短缺成為牛產業發展最大的瓶頸。
三、幾點建議:
發展牛產業,創建全省農區優質肉牛繁養基地,全面提升牛產業開發層次和水平,對于增加農民收入,推動縣域經濟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推進全縣牛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就必須扭轉阻礙牛產業發展的比較效益低等不利因素,制定切實可行的保障措施,從根本上改變當前牛源不足、資金困難、綜合養殖水平不高的局面,建議在今后的牛產業發展中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加強組織領導,進一步增強對牛產業發展重要性的認識。從全國情況看,肉牛產業有萎縮的跡象,但肉牛市場需求有增大趨勢,肉牛價格將逐步走高,大力發展牛產業前景樂觀,加之我縣有得天獨厚的發展牛產業的諸多有利條件,為此,全縣上下要堅持大力發展牛產業的信心不動搖,從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牛產業發展在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持之以恒的把發展牛產業擺在重要位置,提上重要議事日程,以建設全省農區優質肉牛繁養基地為契機,切實加強輿論宣傳,強化組織領導,細化措施落實,優化考核指標,完善考核體系,努力營造更加濃厚的牛產業發展氛圍,做到牛果互抓,互促互支,全力推動牛產業快速發展。
2.加強規模養殖,進一步提升產業化養殖水平。要按照經營規模化,飼養科學化,服務社會化的目標定位,堅持以提高養殖效益為中心,引導群眾轉變觀念,改變傳統的養殖方式,努力向千家萬戶多元化經營、規模化養殖發展。同時要堅持以標準化養殖示范小區和規范養殖大戶建設為突破口,以發展大、中型繁育場、育肥場為骨干,以外銷市場為導向,著力扶持培育“一戶一棚一窖一池”養殖大戶,大力發展規模養牛重點村、重點社,繼續扶持建辦規模較大、標準高、管理科學、效益好的肉牛養殖小區和養殖場,大力推進基地規模的擴張,帶動牛產業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
(一)就業專項資金指標科學性缺失。就業專項資金,是國家具有專門用途和特定指向的款項。就業專項資金的主要用途是職業介紹補貼、職業培訓補貼、社會保險補貼、公益性崗位補貼、職業技能監督定補貼、特定就業政策補助、小額貸款擔保基金和小額擔保貸款貼息,以及扶持公共就業服務等。編制就業專項資金指標計劃,本應依據各省、市、縣人口、職業培訓、職業介紹、社會保險、公益性崗位、技能鑒定、小額擔保、扶持公共就業服務等補貼的實際情況,科學確定其資金計劃指標。實際工作中,一些地方卻沒有按照這樣的操作辦法去做,致使專項就業資金在各地的分配相對不均。
(二)就業培訓指標科學性缺失。國家下達指標后,省里又加指標,地、市、州、縣也層層加碼,而且納入政府工作考核。為了完成政府下達的培訓、就業指標任務,一些基層有關部門就采取編造培訓班及參訓人員而不領取培訓補貼等方式完成任務。如,一些地方將企業、技工學校等培訓人員納入年度目標統計,只完成培訓指標,不申報培訓補貼。部分基層社區在組織實施培訓過程中,將部分年齡偏大不需要就業的人員列入參培對象,只為填充培訓指標任務完成,不考慮培訓效果,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和浪費。
(三)相關制度和規定完善性方面的缺陷。現行就業專項資金使用管理方面規定:“登記失業人員、進城求職農村勞動者參加職業培訓的,每人每年只能享受一次職業培訓補貼,不得重復申請。”“職業中介機構在申請職業介紹費時,按每位符合免費服務條件的人員每人每年享受一次職業介紹補貼計劃,不得重復申請。”由于沒有限定每年同一人員、培訓學校、培訓專業、專業級次,以至出現了同一人員連續幾年參加同一學校、同一專業、同一級次培訓和同一人員被連續幾年介紹到同一單位、同一崗位工作等問題,無形中造成了重復培訓和重復介紹,出現了就業資金支出浪費。
(四)社會保障部門從事培訓、職介申領補貼形成監督盲點。目前,普遍存在政府就業管理部門直接從事或者利用其具備的資質、設備等條件與社會培訓或中介機構甚至個人“聯合”辦學,形成了自己從事就業培訓、職業介紹,自己監督自己的操作模式,而且政府就業管理部門參與其收入分配,造成職業介紹補貼向就業服務管理局所屬的職介機構傾斜。
(五)網絡建設滯后已成為管理機制的重大缺陷。根據一些國家在網絡管理方面的先進經驗,一個重要環節是管理機制相對健全,實現了網絡系統統一,通過網絡可以了解參加培訓人員,以及通過培訓實現就業等情況。而我國現階段,國內各級就業管理部門、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均未實際網絡系統統一并聯網管理,以至就業監督機構和部門工作存在很大局限性,很難掌握和了解各地各培訓機構培訓了哪些人員、哪些專業,以及受訓人員在何地實現了何種就業。
二、加強就業專項資金使用管理的幾點建議
針對上述就業專項資金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和盲點。筆者提出一些粗淺的建議。
1、造林綠化成效顯著,森林覆蓋率持續增長。
我鄉現已完成長防林程9萬余畝,造林更新13.9萬畝,封山育林1.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6.7%。通過各項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和森林經營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全鄉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逐年增長。森林植被總量得到快速恢復增長,森林質量得到明顯提高,目前,全鄉有林業用地面積23.6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65.83%。全鄉生態環境、人居條件、工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2、林業產業體系初具規模,發展后勁不斷增強
在穩步推進林業生態體系建設的同時,加快林業產業體系建設,堅持生態建設和產業建設齊頭并進,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建設生態化的要求,以林業重點工程項目為依托,堅持以核桃為主導產業的發展戰略,為全鄉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3、依法治林得到加強,森林動植物資源及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
自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以來,我鄉的天然林資源得到全面有效保護。林政資源管理工作步入了正規化、制度化、標準化的管理軌道,森林公安重拳出擊,嚴厲打擊了各類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近年來,全鄉林區未發生重大森林火災、森林病蟲害和惡性林政案件,大量的動植物得以生存和繁衍,林區治安秩序良好。
4、林木建設保障有力,科技興林富有成效在科技興林方面,為確保各項工程順利實施,我鄉堅持以科技為先導,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推廣和科技成果轉化。堅持適地適樹,采用科學合理的造林模式,不斷提高造林成效,促進了林業效益的有效發揮。
5、工程管理形成了科學規范、合法有序的模式體系在各項林業工程建設管理方面,我鄉積極加大林業工作規范化、標準化進程,確保了各項工程高標準、高質量順利實施,確保了全鄉林業事業持續、健康、高效、穩步發展。近年來,我鄉各項林業重點工程項目均順利地通過了上級各部門的檢查驗收。通過檢查,各級檢查組一致認為我鄉在實施各項林業工程項目方面,各級領導重視、實施情況良好,資金管理有序,政策兌現落實,工程成效顯著,人民群眾滿意。
二、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1、林業產業化建設滯后
全鄉林業產業規模小,科技含量低,結構不合理,特色林業經營沒有做到集約化,加工只是初加工,林業經濟效益還較低、生產力水平低。特別是我鄉山區較多,農民靠山吃山,山不致富,希望在林,林無產業的現象還存在,林業產業化建設滯后。
2、投入依然不足
目前雖然我鄉逐年加大對林業投入,積極爭取國家生態建設投資,但是工程造林扶持資金仍然難以滿足基礎設施、自然災害、科技推廣等生態建設需要,生態建設的投資渠道仍然比較單一,全鄉林業投入機制尚在起步階段,林業投入與生態環境建設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
3、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現代林業注重林業科技含量,盡管我鄉在林業科技培訓、新品種推廣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受基礎設施、資金投入、造林條件等多方因素制約,林業科技科技含量不高,林業科技水平與現代林業發展存在較大差距。
4、林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由于我鄉多年來森林保護的方式單一,加之群眾思想觀念有待于進一步提高,盡管我們在封山禁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林業生態建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之間的矛盾仍然很突出,同時又存在管理不到位、基層隊伍薄弱等問題,解決林牧矛盾的任務十分艱巨。
5、林政執法機構還不健全。
隨著全鄉林業建設的發展,林政案件、林地糾紛增多,林業行政執法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我鄉林政執法主要依靠縣森林公安派出所協助,目前尚未建全林業執法機構,導致重大林政案件無法介入調查,不同程度影響林政資源依法管理。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堅持好字優先,抓好林業產業化及配套措施的實施
我鄉的林業產業化還處于起步階段,產業化水平還較低。因此,要加快林業產業化建設,調整和優化林業結構,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大力發展特色林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1、加快推進林業產業結構升級。要適應生態建設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優化資源配置,加快形成以森林資源培育為基礎、以精深加工為帶動、以科技進步為支撐的林業產業發展新格局。
2、加強對林業產業發展的引導和調控。鄉黨委、政府和林業部門要根據市場需要、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充分用好用活產業發展政策,爭取項目,增加投入,并制定配套的扶持政策,引導產業健康發展,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
3、優先發展好重點產業,突出重點、強勢推進,創新機制。
二、堅持科學發展,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隨著林業建設指導思想由木材生產為主向生態建設為主的轉變,加強林業生態體系建設勢在必行。要堅持科學發展,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有機統一起來,以保護生態為主、同時兼顧林業企業的效益,保護林農的利益,做到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1、以公益林、自然景區為重點,實施生態林管護。緊緊圍繞全鄉生態建設的目標和任務,堅持保護與治理并重的原則,進一步落實生態林管護制度,加快生態項目實施進度,加大生態治理力度,使全鄉的生態建設取得明顯的成效。抓好現有國家、省級公益林的重點生態管護。認真做好林地普查和病蟲害測報工作,有效防止各類病蟲害的發生,把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嚴格控制在規定范圍之內,進一步加大植物檢疫檢查力度。
2、以退耕還林成果鞏固為關鍵,提高林農發展林業的積極性。全鄉0.64畝退耕還林面積是保障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途徑,也是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補充。一要進一步加大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宣傳,提高林農對退耕還林項目的認識和參與的積極性。二要加強退耕還林項目的技術指導,引導林農自覺加強對退耕還林地的管理,指導農戶采取合理的管護措施,確保退耕還林建設成果。三要針對部分地塊自身條件不夠、苗木不適宜生長的實際情況,及時更換樹種,避免退耕還林面積的再度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