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2 13:37:1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幼兒園小班學習計劃,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根據幼兒健康、社會性、認知、語言、藝術等方面發展的需要,站在幼兒的角度,從孩子的心理出發,為孩子創設了科學探索區、美工區、娃娃家、點心店、閱讀區、音樂表演區等不同形式的區域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動手、動腦、并且能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活動的場所和施展才能的機會。本著合理布局便于流動的原則,根據活動室的特點,將閱讀區、點心店、娃娃家等區域設為固定區,其余設為活動區。
二、有計劃地投放材料
創設活動區要有一定的計劃性,要根據近期的教育目標和孩子發展水平有意識地選擇和投放一些材料。
有計劃、有目的投放材料是區域活動的物質支柱,是幼兒活動的工具,材料投放的是否得當,對幼兒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最近教育目標及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投放材料。不要把材料一下子投入進去,應分期分批的不斷更新,由易到難,不斷吸引孩子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使他們有新鮮感。
三、區域活動的總目標
創設一個幼兒喜歡的、自由的、開放的環境,引導幼兒自主地進行活動,培養幼兒積極主動、活潑開朗的個性,促使幼兒樂意和他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
四、各活動區域分目標
1、美工區:喜歡參加美工活動,并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演
2、科學探索區:樂意用多種感知周圍的物品、現象,了解物品的顏色、大小、形狀、數量、方位等明顯特征,嘗試簡單的比較、分類,喜歡操作、擺弄,嘗試提問和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
3、表演區:喜歡用身體動作來表達自己想法和各種思想,做有規律的動作,能用聲音、動作自由、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4、娃娃家:喜歡和同伴一起做游戲,學會分享、等待與輪流,體驗與教師、同伴共處的快樂,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動規則。
5、閱讀區:喜歡看圖書,并愿意把看到的內容講給小朋友聽,在講講看看中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豐富詞匯。
6、點心店:通過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結累,特別是吃點心的事例,模仿點心店師傅的工作。大膽地制作,熱情的招呼,鍛煉幼兒開朗的性格和體驗游戲的快樂。
五、區域之間的聯系
加強區域間的配合,滲透,相互促進。不同區域雖然是相對獨立的,但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聯系起來,增強了活動的趣味性,使幼兒保持活動的興趣。比如引導幼兒在美工區印小魚等送到娃娃家,制作花環送到表演角。幼兒對這些活動會很感興趣,在做做玩玩中能輕松地得到了相應的知識。
六、活動開展內容暫定
第一到三周為準備階段,第四周起為幼兒自主開展游戲活動
1)美工區:蘋果、香蕉、印章畫(蘿卜)、手指畫、毛筆畫、小汽車、小房子、輪船。
2)科學探索區:鹽不見了、平衡(天平)、往瓶中灌水、泡黃豆、聲音振動、沉浮。
3)表演區:節奏練習、小魚游、小花舞、小鳥飛、小鴨舞、小孔雀、創編。
4)娃娃家:我和爸爸媽媽是一家、招待客人、爸爸媽媽去上班。
5)閱讀區:我喜歡看圖書、看地圖找家、我叫XXX、我給你講故事。
從家里的絕對中心變成幼兒園里不起眼的一員,從狹小的天地進入陌生的大環境,它們帶給孩子心理上的沖擊常常超出了成人們的想象,哭鬧、焦慮、拒絕入園......剎那間,你幾乎被這些意想不到的事弄得焦頭爛額。幫孩子做到如下幾點,你一定會得到一個快樂的幼兒園小精靈。
1.適應環境
對新環境的恐懼心理是孩子不肯上幼兒園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孩子正式入園前的三四個月,爸爸媽媽們就應當有意識地帶孩子到家附近的幼兒園里玩,讓孩子跟幼兒園的小朋友們一起做游戲,跟幼兒園里的阿姨適當接觸。
2.接受分離
許多家長都有這樣的體會,就是孩子上了幼兒園后反而變得更粘人了,這主要是孩子們還沒有從心理上接受與家人的短暫分離。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們能否接受與家人們的分離是他們能否適應幼兒園生活的關鍵。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應當常常告訴他們以后要上幼兒園,家里人不可能在幼兒園里陪他們的事實,讓他們心理上先作好準備;有條件的家長還可以隔三岔五將孩子送到奶奶或姥姥家呆幾天,或者自己離開家一段日子,讓孩子逐步適應與家人的分離。
3.進入角色
有經驗的老師總會在孩子剛入園時分配給他們一些小事情,讓他們去學習或完成,以便使他們初步體會到自己在幼兒園里的角色與地位,從而能夠很快融入到幼兒園這個集體里。由于個體發展的差異,一些孩子難以學會老師所教的游戲或知識,這時,對他們一定要耐心,切不可隨意斥責,以免使他們對幼兒園生活產生不快的情緒。
小學一年級:幫孩子度過“幼小銜接期”
在我國,每年都會有大量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因為不能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而產生各種各樣的生理、心理障礙。以下方法可以幫助您的孩子順利度過“幼小銜接期”。
1.培養能力
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一年級后,不適應的真正原因是其能力發展水平低,主要包括以對符號學習感到困難為表現形式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差;以主動性、規則意識、任務意識不強為表現形式的社會適應能力差;此外,還有部分孩子由于手部小肌肉鍛煉不夠,動手能力差,無法適應小學書寫漢字及字母等符號的需要。針對此情況,在孩子們尚未進入小學前,家長和幼兒園的老師們應當教孩子學會用筆畫些圖畫、寫些簡單的漢字等,以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通過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讓孩子講故事等形式,教孩子學會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類、講述,以發展孩子的邏輯思維及語言表達能力;教孩子遵守一定的規則如家里的規矩、適當做一些家務事等,以培養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
2.加強溝通
家長們在孩子上小學前后,應當密切與幼兒園、小學的聯系,可以通過電話交談、約請老師見面、和別的家長交流、看一些介紹小學一年級的書籍等方式,了解自己孩子對小學一年級的適應情況,了解一年級孩子所應達到的各項具體要求,了解自己孩子在群體里所處的位置等,做到心中有數。從而也使家長、幼兒園和小學校在處理孩子幼小銜接問題時的努力成為一股合力。
3.減小坡度
小學一年級與幼兒園大班雖只有一個暑假的相隔,但它們之間在生活條件、教育內容、規則意識等方面卻有著巨大差別。如幼兒園里有專人負責孩子的生活事項,而小學卻要求孩子們具備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兒園里孩子們所學的知識大多以寓教于樂的形式進行,而在小學里普遍采用學科課程,強調孩子的認知發展。家長不可從孩子一進入小學,便以小學生的標準對他們進行要求,而應允許其有一個適應過程。此外,家長們還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適當對孩子進行陪讀,以減少孩子獨自學習的難度。
初中一年級:陪孩子叩開青春的大門
從進入中學大門的那一刻起,孩子與無憂無慮的童年作別,跨入了多彩卻又青澀的“青春期”。有一天,你突然發現孩子變得情緒反復無常,頂嘴、逆反、自作主張……不要煩惱,下面的招數會讓你與孩子平穩度過初中第一年。
1.正視性教育
上初中一年級的孩子基本上都在十三歲左右,正處于性發育的高峰期,家長應當通過給他們購買性知識讀本、觀看性教育碟片、大膽與孩子探討性方面的問題等形式,讓孩子懂得男孩與女孩的性差別、性器官有哪些作用、懷孕是怎么回事、性嚴肅與性自由的關系以及一些性疾病方面的知識,從而讓孩子從容地面對“青春期”的到來。
2.讓孩子學會獨立
同小學生相比,初一孩子的自尊心、榮譽感、表現欲迅速增強,他們渴望獨立,渴望擁有成人一樣的權利,于是,我們常常會發現,初一的孩子逆反心理特別嚴重。渴望獨立是這個年齡段孩子正常的心理現象。家長們應當減少或停止陪讀、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處理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在討論與孩子息息相關的事情(比如上網、踢球與學習的關系)時,減少指令式的話語而代之以商量、談心式的口吻等。
3.引導孩子正確交友
初一的孩子正處于半兒童半成人時期,他們情感外露、渴望與同齡孩子交往,但他們思想單純、片面,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且易受同伴的影響。家長們在支持孩子積極大膽交友的同時,應當通過鼓勵孩子將朋友帶回家、和孩子交談、留心孩子身上發生的變化等方式了解孩子所結交的朋友,對那些品行低劣的朋友,應當堅決杜絕孩子與其交往。
高中一年級:聽孩子吹響高考號角
從高中一年級開始,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就變得明確和直接起來,那就是考上一所好的大學。可是,令家長們難以想通的是,常常是家長們在干著急,這些上高一的學生們自己卻像沒事一般。可對這些半大的人兒,你又無法再像以前那樣采取“強制措施”,于是,你便行使了你的另一項特長―――不停地在他們的耳邊嘮叨,直到有一天,你突然發現孩子已經聽不進你的任何話語也不愿意主動跟你說任何心里話了。其實,對這些高一的孩子們,你只需做到以下三點便已經足夠。
1.填補代溝
其實孩子比你更明白學習的重要性,他對你的意見置若罔聞,只是因為你們之間存在著距離隔閡。虛心向孩子學習當前流行的事物,沒有什么比談論孩子喜歡的事物更能拉近你與他們的關系了;和他探討他的理想,傾聽他的心聲,你就走進了他的內心;和他講述你曾經的年輕時代,說不準你們還能產生共鳴呢。在你的“和平演變”之下,不知不覺間已經填平了你與孩子之間的代溝,這時,你就可以實施蓄謀已久的計劃,向他表達你對他在學習上的要求,而把你引為“同志”的他,不欣然接受才怪!
2.適時鼓勵
相對于初中的教材來說,高中的教材敘述嚴謹,對抽象思維、邏輯推理、空間想象等能力要求明顯提高,而課堂教學密度、深度和廣度相對初中課程更是次飛躍。如果仍然用初中那套被動的學習方法,往往會在學習中出現困難和不適應。家長們此時應當理解孩子的處境,幫助孩子調整學習方法。此年齡階段的孩子具有不輕易服輸的心理,家長們可利用這一點,給予積極的鼓勵,讓他們憋著一股勁發憤圖強。
[中圖分類號]G6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604(2011)01/02-0079-04
以往,挪威的學前師資教育主要是針對幼兒園3~6歲兒童的需要設計的。近年來,1-3歲兒童上幼兒園的越來越多,已占全國在園兒童總數的30%,這對挪威的幼兒園教育和學前師資教育都造成了挑戰。為了確保1~3歲兒童的教育質量,有必要重視對1~3歲兒童的研究。本文將介紹挪威學前教育工作者在這方面的嘗試和努力,供中國讀者參考。
一、承認兒童有能力對環境施加影響
1 年幼兒童是積極的參與者
在過去的三四十年里,發展心理學家進行了許多實證研究,使我們對0~3歲兒童的能力有了許多新認識。以往我們對0-3歲兒童的看法大多是建立在弗洛伊德與皮亞杰的理論之上的,認為兒童是脆弱的,依賴成人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現在,許多實證研究證實,與成年人相比,年幼兒童確實易受傷害,但并不像我們以往認為的那樣脆弱。與皮亞杰所描述的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形象大相徑庭,新近的研究表明,嬰兒從很早開始就具備了以他人為中心的能力。正是因為具備這種能力,所以年幼兒童可以通過模仿學習與他人互動。
兒童是積極的參與者,從出生開始,就積極參與社會交往,并積極構建自己生活的這個世界的意義。兒童對現實的理解是通過他們對自我存在的環境的認識來形成的。進入幼兒園后,即便是年僅1歲的兒童,也有能力參與到與周圍環境互動的活動中,接受環境的影響,同時又對環境施加影響。年幼兒童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積極加入幼兒園這個集體中來的。和年齡較大的兒童相比,1-3歲兒童更擅長用身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愿。
2 尊重年幼兒童的參與權
挪威政府規定兒童在幼兒園有參與權。所有兒童都應該有機會定期參與計劃制訂和教學活動評價,兒童的參與年齡沒有最低限制。必須強調的是,教師是按照兒童的年齡和成熟程度來決定對其意見的重視程度的。如何理解和真正實現年幼兒童對幼兒園教育的參與權,是幼兒園面對的重大挑戰。
(2006)認為,兒童的參與權在廣義上可以被理解為成人維護兒童的表達權利,從而使兒童的意愿可以對幼兒園的工作有所影響。Sandvik(2007)認為,1~3歲兒童的參與會帶來教學和道德上的挑戰。㈨教學上的挑戰指的是會影響教師對教學活動的內容和方法的選擇,而道德上的挑戰是指要求教師在與年幼兒童交往時要平等對待兒童。從道德角度看,教師和年幼兒童接觸時應該使用平等的態度和方式,使兒童處在最自然和放松的狀態。教師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兒童身上,傾聽和理解他們的身體和口頭語言。
二、重視與年幼兒童的家長合作
挪威政府的政策目標是保證所有年滿1周歲的兒童都有幼兒園可上。2007年,上幼兒園的1~2歲兒童已占全國1~2歲兒童總數的69%。近年來,年幼兒童上幼兒園的人數在迅速增加。換句話說,為年幼兒童提供日常保教服務的幼兒園已經越來越普及。
Farstad和Stefansen(2007)在研究中發現,家長選擇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什么地方反映了他們的看法,即認為什么是對自己的孩子最有益處的。最有益于孩子的不能被簡單理解為最方便照看孩子,而是對于文化價值觀的選擇。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送1~3歲的孩子上幼兒園,說明家長認識到上幼兒園對孩子的社交能力和認知能力的發展都有好處。幼兒園被看作是讓兒童接受系統教育的地方。幾乎所有接受調查的家長都強調,幼兒園為孩子提供的服務是穩定和安全的。
當年僅1歲的兒童開始上幼兒園時,他們通常是第一次被直系親屬以外的人照料。從家庭護理過渡到由公共機構提供護理,對年幼兒童來說,這是生態環境的巨大變動。年幼兒童既要和陌生人建立關系,又要在由同齡人組成的班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到一個新環境的過渡常常會給年幼兒童帶來情緒上的壓力。成人必須認真對待并幫助兒童,使他們能夠應付新的環境。為了使1~3歲兒童在幼兒園有一個良好的開端,教師需要與年幼兒童的監護人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最了解孩子的是父母,父母知道孩子的習慣、經歷、愿望和興趣。教師應該在此基礎上開展工作。此外,入園階段良好的家園合作也會為幼兒園與家庭之間以后的進一步合作鋪平道路。
在幼兒園里,每一名年幼兒童都要由一名固定的成人來負責。這名成人就是兒童的主要聯絡人。教師們分工明確,各自負責當幾名兒童的主要聯絡人。主要聯絡人通過建立和兒童的密切關系來保證每名兒童都不被忽略,都能被教師看到、聽到和了解。作為主要聯絡人的教師應該給兒童安全感,當兒童探索周邊環境時為兒童提供情感支持。主要聯絡人的另一個任務是建立家庭和幼兒園之間的聯系,使兒童能夠體驗到兩個不同環境中的連續性和一致性。
《幼兒園法》規定幼兒園的工作應得到兒童家長的理解,同時要和家庭密切合作。兒童在幼兒園的時間里,由教師負責對他們的照料和教育,教師應該根據家長的愿望來照料和教育兒童。《幼兒園法》保證了兒童的父母對幼兒園工作的參與權和影響力。家園要密切合作,但這不意味著家長可以控制幼兒園工作的細節。幼兒園擔負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如貫徹《幼兒園法》和《學前教育內容和任務大綱》等。因此,幼兒園有必要探索如何使家長更好地參與到幼兒園的工作中來,以共同促進年幼兒童的健康成長。
三、引導年幼兒童學習知識
《學前教育內容和任務大綱》指出,幼兒園的工作人員有義務照料所有兒童。對兒童的照料被理解為認真傾聽兒童的需求,與兒童在感情上緊密聯系,有能力從兒童的角度來理解問題。通過在幼兒園環境中和其他人的日常互動,年幼兒童形成了對周圍環境的認識,并尋求事物的意義。因此,幼兒園要成為年幼兒童的避風港,教師要具備專業知識,在兒童尋求事物意義時提供支持。Lisna(1989)認為,能與年幼兒童進行良好互動的幼兒園教師應該是最優秀的教師。
挪威幼兒園的工作人員中只有30%接受過專門的學前師資教育。在幼兒園中,這些接受過專業培訓的教師大多是班級的負責人。幼兒園其余的工作人員沒有學歷的限制。這就對班級負責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們除了要照顧到兒童個體和兒童群體外,還有責任對其他工作人員的工作進行指導和管理。
按照挪威的法律,幼兒園應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創造力,使兒童渴望了解世界,并以兒童的興
趣、知識和技能為出發點,為兒童提供各種挑戰。幼兒園的教學任務和內容涉及七個領域,這也是兒童應該經歷和學習的重點。引導幼兒園最年幼的兒童學習這些知識,對教師的教學是很大的挑戰。
Sandvik(2006)認為,對于年幼兒童來說,各個學科的知識并不是以學科的形式,而是以生活和世界的一部分出現在他們面前的。“對于孩子來講,沒有學科,只有生活。”日常生活中的經歷會幫助兒童積累生活經驗。在日常生活中,兒童通過非正式的學習情境,得到大量的機會,學習各種有關生活和世界的知識。學習的前提是有成人或其他兒童分享和支持他們的好奇心,成為他們學習的“支架”。成人應該有興趣觀察微不足道的事物,愿意和兒童一起,用好奇的眼光看世界,并在合適的時間里為兒童指出前進的道路。兒童表現出的興趣也為教師提供了大量機會。教師應該在此基礎上制訂正式的學習計劃,幫助兒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四、重視年幼兒童間的互動
傳統的看法是,年幼兒童最重要的是接受成人的照料,所以年幼兒童首先需要和大人建立聯系。這種看法可以追溯到傳統的心理分析理論。該理論認為母親對兒童很重要,擔任著不同角色,其他人就微不足道了。此外,由于皮亞杰理論的影響,我們一直認為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沒有能力進行真正的社會交往。
目前挪威的學前教育工作者正在討論如何對幼兒園中的年幼兒童進行分班的問題。正式的法規條文沒有對這個問題作出明確的規定。《幼兒園法》規定,3歲以下的兒童,每7-9名組成一個班級,配備1名負責教學的班主任。傳統上,3歲以下的兒童會單獨組成班級,通常人數較少。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幼兒園把兒童組合成混齡班,兒童的年齡從1至6歲都有。我們不確定這樣的分法是否有助于保證針對年幼兒童的教學質量。目前來看,關于幼兒園的結構質量,如班級規模、師幼比例、室內布局、材料和設備等的研究是很有限的。
Lφkken發現,年幼兒童在一起時間長了,會形成自己的文化。~3歲兒童彼此間的社會交往基本上是建立在他們的身體基礎上的。
Lφkken根據Stern和Merleau Ponty的理論來論述年幼兒童間的人際交往。Stern(2003)指出,在7―9個月時,也許更早,年幼兒童就可以參加主體之間的交往了。Merleau Ponty認為兒童從6個月起就有了彼此進行社會交往的興趣,并有能力實現這種交往。在語言能力尚未充分發展前,交往是以身體為載體的。兒童用自己的手、腳、眼睛和嘴巴來表達自己,在身體動作中與對方溝通,通過溝通來理解對方,分享共同的經驗和情感。通過共同的經歷,年幼兒童創造了“幼童文化”,即1―3歲兒童獨特的風格和表達方式。
一直以來,我們對語言交際的重視遠遠大于對身體表達的重視。然而,要了解幼童文化,幼兒園工作人員無論是在學前師資教育中還是在在職教育中都應該學習和研究兒童的身體語言,不斷思考兒童的身體語言所表達的意義。
通過在幼兒園小班對4名2歲幼童的觀察,Michelsen(2001)發現兒童間的互動與兒童和成人間的互動有所不同。例如,成人和兒童之間的關系可以被描述為縱向的,成人負責照顧兒童,他們會去適應兒童,確保互動繼續;兒童與兒童之間的互動需要更高程度的相互適應,兒童必須負起責任,使互動規范化。成人不能強行規定兒童之間的關系,兒童要親自通過交流和相互適應來調整彼此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