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57:5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村教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對不同性格的學生因材施教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點關注學生中的個別差異,不能把學生看做一個整體,而是應該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在知道學生之間存在差異的基礎上,將學生視為學習的主體,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思想意識,為學生的學習及發展提供條件。而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可以把學習程度相似的學生歸為一類,根據不同的差異對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分層教學。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優先關注,在每次進步時都對學生予以鼓勵,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找到自信,從而提高學習成績。通過這種方法,對不同特點的學生區別對待,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根據學生的性格差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通過展開興趣教學縮小學生之間的差異
在小班化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具體的教學模式更形象化、信息化。將數學教學中的一些數學圖形、文字、符號形象地展現出來,讓學生在感官上體會到數學學習中的樂趣所在。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興趣教學的模式,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獨立學習,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的思維流暢性及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0-358-01
我國農村中學的英語教學質量一直以來較差。加上現在又是課改階段,如何穩步提高農村初中英語教學的質量,是個十分艱巨的任務。主要原因如下:其一,在小學階段沒有上英語課,或由非專業教師上英語課,所以初中英語教師只得從字母教起;其二,學生總是認為語文、數學是主科,因為小學上的基本上是語文、數學。其三,學生的學習方法不得當,科目多,又不主動學習。
一、問題的提出
1、語音教學
農村中學里幾乎沒有外籍教師,缺乏必要的教學設備,更沒有專門的聽力、語音設備。硬件上的落后致使學生缺少了很多英語學習的輔助條件。但對農村中學英語語音教學影響更大的因素是“軟環境”的不足:師資匱乏;教師自身水平不高,口語不標準,甚至很多教師仍在使用方言進行課堂教學;加之,大部分農村中學生少有機會接觸到英語,卻少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
2、寫作教學
寫作教學中師生互動性不強,內容或話題往往由教師決定,較少關注情感因素對學生寫作的促進作用,以致無法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寫作前與學生討論題目相關的信息,語言知識,框架等不夠充分,教師的語篇題材意識不強,未能采用“過程式寫作教學”對學生進行具體指導和分析。大多限于“布置任務――學生寫作――教師批改――點評”這一單調形式,未能使用多種活動和練習形式來組織寫作教學,沒有有機結合基本的語言知識和技能,以致學生無法創造性運用所學語言進行書面表達。安排寫作訓練的量和度不夠,未能使學生養成以寫作來書面交際的習慣。
3、傳統教學方法
觀察我們當前英語課堂教學,不難發現,受“應試教育”、“升學率”的影響,教師把持課堂的現象仍很普遍。這應該說是一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而傳統的英語教學基本上是依據行為主義理論,強調的是刺激反應,教師只是起到一個外部刺激作用,教學中忽視了學生內在的心理反應,其根源就在于忽視了學生的極具潛力的主體作用。以教師為中心的根深蒂固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位置,這種狀況既阻礙英語教學的開展,更阻礙素質教育的實施。
二、解決辦法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
教師在加強學法指導的同時,還要注意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使學生保持高昂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今后的英語學習能否順利發展下去的前提之一。在外語學習環境較差的中國,學生要想追求自我發展,把英語學習卓有成效地進行下去,沒有強烈的學習動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再強也很難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因此,英語教師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在教會學生掌握英語的同時,還要培養出學生的“愛學英語”的興趣和樂趣。
2、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素質教育的直接實施者是教師。英語教師的思想素質、英語水平素質、英語教學能力素質和身心素質,特別是英語水平素質的好壞,是決定外語教學質量高低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人們常說,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備一桶水。外語教師要熟練地掌握教材,駕駛教材,超越教材,不僅要掌握所授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而且對這門學科的歷史、現狀、未來發展、社會功能以及與鄰近學科的關系等等都要有較多的了解和相當的研究。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要運用其它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手段、技能、技巧,最大限度的引導幫助學生逐漸掌握外語,使其學會如何學習英語,并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師。
3、時俱進,面向全體,培優補差,爭取大面積提高
眾所周知,影響學生學習成績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由于智力因素,絕大部分是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所致。不管是哪種因素,在學生學習上存在著困難,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滿懷熱情地關懷愛護他們,決不能嫌棄排斥。我們的常言道:“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所以我們要主動去關心他們,去親近他們,深入到他們中間去,使他們對老師產生親近感、信任感,消除師生間的心理隔閡。在我教初二時,有一個學生在課堂上問我:老師,我不想出國,我不想與外國人交朋友,我為何要學習英語?我為何要聽你說英語?所以,我對英語課很不感興趣,無心學習,上課總是經常睡覺,平時很少完成作業。考試當然就沒有及格過。當時我就在課堂上直接回答他的問題。只有與外國人交朋友才學習英語嗎?試問:在中國能有多少人能出國?中國人學習英語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識,是為了學習國外優秀先進的技術,是為了更好地為國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把祖國建設得更美好。特別是當今時代,我們年輕人更要學習英語。就算你沒有機會出國,可外國人有機會來中國,也許就在你的家鄉建廠,你就有機會與外國人交談或做生意。
(一)試題
1、開放、不唯一
2、重實踐、輕理論
3、多動手、少強化
4、多觀察、少硬記
(二)評價
1、看學生在解答中是否有新意
2、允許學生犯一些錯誤
3、考生中表現出準確的洞察力,要給予充分肯定
4、用等級打分
二、教育功能
學習的過程是通過智力活動,以及推動和調控這種智力活動的動力因素來完成的。在數學學習中,一些學生不僅表現得聰明,而且整個學習活動富有進取性,最后能取得優秀成績;另有一些聰明程度一般,但學習有毅力,善于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對學習充滿熱情,結果能取得很好的學習效果;也有一些學生頭腦靈活,但學習熱情低落,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很好克服遇到的困難,學習效果不理想。這表明我們只重視知識的掌握和智力的發展是不夠的,必須充分重視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和主動性的調動,通過幫組學生建立一個積極的學習系統,使他們的潛力得到發揮,能力得到發展,學得有成效。簡單地說,學了智力活動,還必須有心理因素的介入,才能有效進行。這種心理因素可以在學習活動中起著引導和推動智力活動的作用,并能夠根據學習任務的不同增減其智力能量。它的功能大致有以下三種。
(一)心理因素
1、激勵功能,它起著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作用,使學生在學習中注意力集中,努力程度加強,以一種內驅力保證學生處于積極狀態之中,整個學習活動得以展開并持久地進行下去。
2、選擇功能,它決定了學生對學習的反應傾向。如學習過程回避什么,喜歡什么,厭惡什么等。
3、調控功能,它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根據學習目標的具體要求,調控學習的行為。如注意什么,忽視什么,強化什么行為,制止什么行為,讓學生自己總結得與失。
(二)激勵因素
1、教學內容要體現知識的實際意義和應用價值。陳舊、空洞、抽象的知識和理論往往被學生心理排斥和拒絕,更談不上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了。現行的新教材的編寫就體現了這一思想,每一章除了最后的研究性課題外,其開篇都有一個章節知識在現實問題中應用的例子。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人們總是傾向于關注富于變化的、新奇的、能夠引起認知不協調的事物。數學本身就容易使人感到單調,教學過程的平鋪直敘、波瀾不驚更使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教師在教學過程善于創設一種氛圍,合理設置一些問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期待、困惑、憤悱的心理狀態,才能有效激發并維持學習熱情。如在函數教學中,《何時獲得利潤最大》可提問你能否用函數圖象找到這一時刻,既避免了單一反復地對定義字面的強調,又使學生在問題中更深刻理解最大值概念。
3、教學評價中正確運用獎勵和懲罰。獎勵能夠給學生帶來尊重、成就、自豪等的心理體驗,從而有利于學生學習。但要注意①獎勵的公正性,不能帶上過濃的主觀色彩,在獎勵過程中過分獎勵一部分學生,而忽視另一部分學生;②獎勵的多樣化,獎勵作為積極的強化因素,形式應該多樣。如較高的分數、贊揚的評語、親切的微笑等都構成事實上的獎勵;③獎勵的針對性,對優秀的學生要求可嚴格一些,對學習困難的學生,可適當放寬一些,分情況采用教師直接獎勵或來自集體的間接獎勵。
4、教學輔導中幫助學生科學尋找原因。學生在分析自己行為的成敗時常常用能力、努力、任務難度、運氣等一些原因加以解釋。作為老師應從學生自身來分析,可分為內部的和外部的因素;從本人的學習態度、進去心、努力程度以及基礎情況等,來解釋說明。積極、科學、實事求是的尋找原因,有利于增強學習的信心,促進差生的轉化,幫組學生調整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品質。
(三)課堂組織
數學教學目標的實現,主要是依靠課堂教學的高效來完成。在新課標的倡導下的開放學習,這里所謂“開放”,是指空間的靈活性,學生對活動的選擇性,學習材料的豐富性,課堂內容的綜合性。而不是上課的過程的開放。現在正在進行的數學課改也是以此為目標的。開放的課堂的學生具有更出色的創造性,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目標的實現更為高效。因為“開放”形成一種氛圍,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這種課堂,給教師的教學和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對教師而言,備課要更高的要求,
1)數學問題、方法與思想的準備教師要更充分,對課堂可能出現的問題,需要的數學方法,蘊含的數學思想要有預見,以及多角度認識教材內容,多方面分析學生的思維,預設多樣的問題情境和考慮可能的異常情況。
2)課堂意外情形的及時處理課堂的全部過程都應該在教師的控制中,任何問題的發生都要有及時的應對措施,不能漠視和拖延。這些問題包括學生對所學內容與眾不同的認識,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疏漏或錯誤,以及學生的一些不良表現等。
3)適當的課堂容量和教學進度保持一定的容量和進度不僅僅是教學任務的要求,從課堂管理策略來看也非常必需。如果教學安排過于緩慢,長時間停留在一個問題上,多數學生會越來越沒有興趣,以致無事可做。保持適當的進度對維持學生的熱情很有必要,也使學生“沒有時間做不相干的事”。
4)積極的交流與良性互動,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的調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要素之一。教師的一言一行,都不能讓學生有被忽視的感覺,包括言語、表情、姿勢,都必須為師生之間和諧交流服務。當有學生就某個例子有其他解法,或就某個知識點有不同的理解時,要用交流探討的方式進行處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只有當學生與教師間的情感互動起來,學生對課堂的破壞將大為減少,有利于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2、對學生而言,更應該體現學生是主體
1)“問題”的提出。數學的學習,是思維活動與發展的過程。“問題”是點燃思維運動的火花,是認知結構得以不斷發展的源泉。多讓學生提出問題,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2)學生參與活動。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主動去探索數學概念的形成,定理、公式、法則的發現過程。從傳統聽講模式到把聽講與讀書、研究、討論、練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應精心設疑,置疑,適時調控,讓學生處在猜想、類比、推測和解答的思維活動中。
3)學生自行歸納。整理歸納是知識反思內化的過程。要引導學生歸納整理各知識要點,并揭示它們在知識整體上的地位、作用,與其他知識的相互關系和結構上的統一性,特別要揭示出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
4)變式訓練。為了提高訓練效率,必須防止機械模仿,可采取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等方式開闊學生的思路。變式練習的思維要求是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思維強度。如讓學生自己編題目,自己解答。
5)注意學生反饋。數學教學是信息交換的動態過程,教師要根據制定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提問。
三、教育優化
農村初中的學生家庭普遍存在對教育的不重視,學生一旦回家很少把時間用于學習上,他們的知識的獲得主要在學校里。如果學校里課堂上沒有高效,那么學生獲得的知識那更少了。每一位教育者都有引導學生去“真正理解,達到課堂進行目標”的愿望。我們應該怎樣去優化呢?其實我們教師可以提一些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考試本身并不能提高學生的能力,只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考核,一種評價。但通過試卷中的問題讓學生朝著某個方向去努力,作為教師,要善于提出問題。
(一)提問的作用
提問本身不是目的,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必然為教學目標服務。
1、幫助教師正確評價學生,了解學生對所學任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否已經學會了指定的任務。
2、提問能幫助學生進入學習狀態,集中精神,積極應用思維的技能去解決問題。
3、提問能保持教師的注意力,只通過講授的方式去進行一堂課的教學,很容易產生的后果就是教師以自我為中心去重組教材和設計提問,常常假設學生能及時理解,很少有機會獲知學生的錯誤認識。
4、提問能使教師依據學生的答案,提供即時的反饋,即教師依賴提問使學生理解問題及相關的所有要素,同時利用學生的答案設計新的問題,使學生趨向于真正的理解。
高效的提問要求學生在每個問題上都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理解,教師以各種不同的提問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
(二)提問的要求
優化的課堂具有“開放”的特征。當然,課堂上的提問也應該是開放的。這里的“開放”并不是指隨意提一些問題,而是要求問題本身和教學目標的聯系方式上多樣化。盡可能地鼓勵學生做更多的腦力活動。教師的注意力應多集中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所反映的思維過程,而非問題的答案。
1、對有關問題的可能答案的寬闊度,要放大。學生在回答開放性問題時,其答案有助于表明他們在理解問題上的智力水平如何。如果一開始教師的提問范圍較窄,這也許能更快地引導學生進行教師期望的智力活動,但其后果是它們經常使教師忽視學生現有的水平。
2、目的性提問本身是教師期望從學生的回答中獲得什么,盡管問題是開放的,也希望學生的回答具備“具體、正確和完整”的特質。有時教師的提問不能誘使學生尋求到答案,或學生的回答離教師期望太遠,教師應要求學生回答得更完整或更合理,回到有效的提問過程中來。
(三)提問的效果
提問的一方面是教師想引導學生做出特別的反應、回答或理解,另一方面是教師不想牽著學生走,以致使學生失去大量進行思考的機會。教師應尋求開放式問題與詳細的、理由充足的回答,學生各種可能的解釋。使學生感到一種心理的平衡,從而也獲得了知識,達到優化的目的。
四、教育效率
對于教育效率的衡量,不能依據學生能否做幾個題目、考試的成績來衡量,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來確定:
(一)是否培養了學生發散性思維的能力
發散性思維指的是,對某個問題提出多種獨特答案的能力,它包括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精心推敲的能力。
特級教師魏書生有句名言:“每件事都有一百種做法。”應該強調:不是“自古華山一條路”,而是“條條道路通羅馬”。這樣有利于學生今后在學習中具有獨創性。
(二)是否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
發展指的是,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思維能力、解題方法、動手能力的提高。每個學生的基礎都不一樣的,個性特點也不相同,因此不能用相同的尺度來衡量每個學生,我們教師只要看到他們有進步,有發展,就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了,教學效率就好了。
小學開設英語是新世紀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知識經濟時代為了更好的發展和國際發展接軌的必然要求。小學英語教學有其獨特性,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喜好為前提的,通過聽、說、讀、唱、玩、演等方式,著重于發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及學習智力,使之獲得語言知識技能,形成初級語感、語音、語調,培養其簡單英語語言交際的能力。要取得小學英語教學的成功,就應當把握好其特征,遵循其原則。
一、小學開設英語課的背景要求
(一)、小學開設英語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21世紀,知識經濟的發展使人類進入了一個學習社會。科學技術發展迅速,國際競爭也日趨激烈,世界范圍的綜合國力的競爭,主要是科學技術的競爭,而現代科學技術的主要標志是信息技術。眾所周知,當今國際上,英語已成為世界性的通用語言,學習英語已不僅是和國際發展接軌的需要更是我們學好科學知識的重要工具。而我們國家要想更好的對外開放跟上國際時代潮流,就首先應當使我國公民具備使用外語的基本技能。
但是,由于底子薄,師資水平參差不齊,教學設備條件有限,又缺乏較好的英語語言學習環境,非凡是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法和評價手段單一,因此,英語的教學質量提高的速度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例如摘要:多數學生在經過中學六年的英語學習以后,他們學到的英語仍只能算是“聾啞”英語,詞匯量僅有兩千。
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外語的教學質量?為了解決這一社會需要,教育部決定,把小學開設英語課程作為21世紀初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并就小學開設英語課程提出了具體指導意見,制訂了《小學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
(二)、小學開設英語課程有助于民族素質的提高
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正處于7、8歲的少年時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具有好奇、好動、愛表現、模擬等特征。他們喜歡新鮮事物,對生疏語言的好奇心能激起他們對外語的喜好,他們喜歡引起別人的注重,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他們愛玩、愛唱、愛游戲、愛活動。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學習外語時有許多成人甚至中學生所不具備的優越性。例如摘要:模擬力、可塑性強等。因此,在小學開設英語課也可以充分發揮小學生學習語言的潛力,通過對外語的學習提高他們的思維、品德、文化、和心理素質。外語課可以使小學生了解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可以更好地發展他們的思維,開闊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和經歷;也可以提高他們的各種修養,形成國際競爭意識,使他們長大后更適應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的發展和滿足以后國際交往的需要。
二、農村小學的特征
農村小學的生源主要來自于四周的一些行政村,和城里小孩相比會有一定的差別。因而農村小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存在一定的困難。通過調查,主要可分為以下幾個原因摘要:
1、農村孩子比較膽小,羞于說英語。農村小學的學生土生土長,從小受四周特定環境和家庭教育的影響,和城市小孩相比,往往會顯得更加膽小拘謹、不善言談,缺少自信心理,又害怕會說錯被老師批評,并且易落于機械的條文背誦的俗套,因而羞于說英語也不太敢說英語。
2、農村小學教學方法、手段落后于城市小學,在農村小學中還存在使用傳統的英語教學方法的情況,而這種“滿堂貫、英譯漢”的教學方法,不僅使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而且根本不符合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年齡特征,也無法滿足他們的學習喜好,以致于學生產生厭倦心理,不愿意繼續學習英語。
3、缺乏學習英語的環境氛圍。在課堂上,學生能聽到英語教師較流利的口語,但學生每周一般只能接觸三到四次,每次僅二十分鐘,其他任課老師則都是用漢語教學,并且有些學生甚至在英語教師上課說英語時,起哄或吵鬧,這又影響了其他學生英語的習得。而且,目前社會上尤其是農村,用英語交流的環境很少,甚至可說是沒有。因此,學生聽英語、說英語、練英語的機會很少,他們缺少一個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
4、家庭教育和環境的負面影響,家長們或許都意識到了學習英語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家長認為學習英語是初中的事,小學里只要學好語文、數學等最基礎的科目就足夠了,更何況一年級的孩子才六、七歲,他們在學漢語拼音時還有很大的困難,再來個英語,不是要分不清楚了嗎?因此,當孩子滿懷喜悅地向父母講述對學習英語的好奇時,在取得進步向父母邀功時,父母們缺少鼓勵,沒有從正面積極地進行引導教育,而是心懷疑問摘要:“這么小的孩子,能學好嗎?”而有的家長則是雖然也能熟悉到從小學開始學英語的重要性,但自己本身沒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對英語也是一竅不通,也無法在家中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三、小學英語教學的特征
小學英語教師想使自己平常的英語教學更加有效,首先就得抓住并了解小學英語教學的特征。而要了解特征,又得先明確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目的是什么?小學階段開設英語課程的目的是要使小學生通過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濃厚喜好,培養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語語感,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語音、語調基礎,具備用所學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初級能力,并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為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因此,小學英語教學應具備以下特征摘要:
(一)、教學內容貼近生活,能激發出小學生的學習喜好
1、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應貼近于生活,能充分反映小學生的日常生活,所學的內容能應用到他們所熟悉的生活中去。如摘要:book,pencil,rubber等學習用品是他們平常學習中最常用到的,而像apple,pear,orange等水果或Myfamily,Mymother,Myfather等又都是如實的反映他們的四周環境和社會生活的,學生在學過這些英語以后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使用出來,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他們的學習喜好。如在上到一年級有關Fruit的單元時,教師可利用各種水果,進行實物教學,對于當時無法找到的水果,則可用圖片代替。而在學習Cat、Dog時可使用繞口令“Acat,acat,miao,miao,miao.Adog,adog,wang,wang,wang.”這樣就會使抽象的單詞變得更加直觀,使英語的學習過程更具趣味性。
人的語言來自于現實生活,脫離了生活,就學不會語言,因此要讓學生覺得故事仿佛就發生在身邊,在生活情景中學會學習。如我在教FarmAnimals這一單元的Let’stalk課時時,課前先讓學生回家仔細觀察并模擬家中動物的叫聲,然后在課堂上讓他們充分施展自己表演才能,再讓其他同學參和到這個Guessinggame當中,猜出Whatanimalisit?學生個個情緒高漲。
2、教學內容生動有趣,如韻律詩、兒歌、游戲、會話表演等,可滿足小學生的表演欲,因此也能引起他們的學習喜好。例如摘要:在上到二年級的Shoppinggame一課時,為了使學生更易于學習MayIhave……?這一句型,我將這堂課設計為發生在一個SnackBar中的一段情景對話,先讓學生當assistant,由教師充當customer指著圖片說出MayIhave……?然后再由學生上臺表演,再接著讓學生分組操練,在同學面前表演出來。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就出來了,學得也非凡快。
一年級的小朋友在平常學習時往往懶于背記,為了使他們能更好的利用課堂所學,我們可以將平常的內容編成一些順口易記的小短文,比如為了使他們記住一些最常見的問候用語,我在平常教學時引用了這樣一首小詩摘要:
熟人見面招招手,熱情大方說Hello,
Hi比Hello更隨便,朋友問候最常用;
上課之前先起立,Standup要牢記,
生人見面相介紹,Iam……別忘掉;
清晨見面問聲好,Goodmorning要說好,
Goodbye表再見,但用bye-bye更隨便;
Howoldareyou問多大,別把Howareyou來混掉;
以上用語要牢記,交際起來不費力。
3、教學的內容、語言真實可見,實用性強,學生可以在上課時通過邊用、邊學、邊做,讓他們在用中學、學中用,反復實踐,學用結合能使他們對所學知識記憶更為深刻。如在上Mybody時,教師可利用洋娃娃,頭像等進行五官教學,并且可以做出一些動物的頭像讓學生貼在其臉上各部位。在學生對這些有一定熟悉后,由教師發出Touchyour……。的指令讓學生分組表演并比賽,我們也可以將這些內容編成小詩。
如摘要:丁丁、丁丁真能干,學習思索用head,小小eye看黑板,豎起ar認真聽,mouth、mouth長得巧,講起英語都說好,nose、nose嗅覺靈,foot、foot踢足球,arm、arm來舉重,長長leg跳繩快,雖然比賽傷了toe,領獎face樂開了花,全班拍著hand,夸他為班爭了光。
(二)、在語言教學時,要重語感,重語音語調基礎,重交際能力
1、上課教學時,以話題為核心,多給學生各種口頭練習及聽力練習的機會,讓他們腦、口、耳并用,并將平常的簡單對話動用到肢體表演中去,使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熟悉進一步深化,以達到通過大量的實踐,使學生具備良好語音、語調及簡單會話的能力的目的,讓學生盡量多的感知初級語音語調。
2、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時的主體,鼓勵他們多說一些自己能說的英語,要不怕學生說時犯錯,多給他們口頭練習的機會,并通過視、聽、說、玩、唱、讀、戲等有趣味性的活動,讓學生接觸盡量多的語言材料,也可以在教學時開展兩人小組、多人小組、成行、成組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使學生都能充分地參和課堂實踐,使學生逐步培養起初步的語感。
3、在教學時,創設交流情景,把語言材料運用進去,使學生在情景中學習,使學生通過交流發展交際的能力,并且創設良好的語音環境。例如摘要:我校為了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在全校推展“雙語”活動,先對本校的青年教師進行英語日常用語培訓,再讓他們在自己的課堂上,用英語來代替平常的中文Classroomlanguage并且鼓勵學生在校園內用英語互相打招呼,平常能用英語說的,即便只是一個單詞也可以用英語來表達。這就給學生的英語學習,創造了良好的語音環境,并且增加了聽、說的練習機會。
(三)、教學手段應形式多樣,要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和良好的語言環境
1、用輕松、愉快、活潑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起他們的學習喜好,激發學生的主體參和意識。教師在教學時要以自己的態度來激活課堂氣氛,用輕松活潑的氣氛影響學生的情緒,因為學生的情緒會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效果。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曾說過摘要:“一個帶著積極情感學習課程的學生,應該比那些缺乏熱情、樂趣或喜好的學生,或者比那些對學習材料感到焦慮和懼怕的學生,學得更加輕松,更加迅速。”
2、根據小學生好動、好奇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上課教學宜兼收并蓄,集各家所長,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應用綜合的教學路子。如摘要:情景法、直接法、討論法、練習法、視聽法、交際法等等,只要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的都可采用。
3、低年級的小學生很難保持學習的持久性,非凡是對一門完全生疏的語言。因此,小學英語課程布置時宜短時間、高頻率,保證學生每周都能多次接觸到英語并有足夠的實踐量,小課時又能避免學生因長時上課而覺枯燥乏味,以致思想開小差,短課時能有利于保持學生的新鮮感,使教師能更有效的實施課堂教學。
4、農村小學生往往會因為缺少較好的英語學習的氛圍,而減少了教學效果。因而學校應盡量地為他們創設一種英語習得氛圍。如摘要:我校在非英語課時,教師上課時使用的一些簡單的Classroomlanguage也均使用英語,在此同時我校在每周三開設英語喜好課,并鼓勵學生在校園內用簡單販英語互相問候,在此基礎上,我校又創設了一個英語學氛圍,每周一、三、五在校紅領巾廣播站均播放一些英語兒歌、小故事、校園英語等磁帶。這些學習氛圍的創設,有利于刺激學生的觀感,促使他們更進一步地學習英語。
(四)、運用激勵機制,鼓勵學生積極進取
1、要重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每個學生取得的成績及點滴進步都予以肯定。可采用多種表揚和獎勵的方式,如摘要:我在上課時給認真聽講的學生的書上畫上五角星,或在其額頭上貼上彩色五角星,并將每節課時英語學得好一點的學生指命為當天的小老師,并加兩顆紅五星,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2、利用小學生的好勝心理,在平常教學時,讓他們用所學知識分組比賽,并由教師或其他同學給予評分,這也能促使他們更加認真聽講。
總之,教師在教學時應采用各種有效方式,鼓勵學生積極進取。
四、小學英語課程所應遵循的若干原則
(一)、教師必須明確小學英語的教學目的和基本要求
小學英語應符合兒童生理和心理發展的實際,通過聽、說、認、讀、唱歌、游戲、表演、畫畫等活動,激發和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喜好和對語言的敏感性,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語言學習習慣,初步形成較好的語音、語調基礎,并使其具備用所學英語進行簡單交際的初級能力。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努力開發學生的學習智力,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為學生進一步的英語學習打好基礎。
(二)、在教學時,要重喜好、重成就感、自信心的培養
1、小學生學習英語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英語學習是否有濃厚的學習喜好。因此,小學英語教學應采取一切可用的方法,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強烈愿望,使他們愛學、樂學,而學習喜好的保持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習的效果,取決于他們能否獲得成就感,否樹立自信心。因此,教師要對學生多做激勵,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并逐步樹立他們的學習信心。
2、托爾斯泰說過摘要:“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喜好。”考慮到兒童的心理、生理及年齡特征,小學英語宜進行愉快教學,激發聽說喜好,在教學中可采取穿插歌曲、游戲等多種形式的輔助教學方法。通過這些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喜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使他們感到學習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
(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要重體驗、重實踐、重參和、重創造
1、要從現階段兒童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出發。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要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和實踐習得英語,傳統的課堂教學主要為了讓學生在初級階段學好音標,學好語法,記憶一定量的詞匯,這一方式導致了課堂教學時的教師中心化,學生總是處于被動狀態,實際上,在教學過程中,只有通過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體驗、參和、實踐、創造,才能真正在教育這一主動過程中,獲得認知和語言能力的發展。
2、小學生非凡是低年級的學生具有模擬力強、求知欲強、自我表現欲強、創造精神強等特征,這些都成為了他們學習英語的優勢所在。
3、當然,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來說,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只有優點而無短處,小學生學習英語時有優勢,但不可否認的,他們的理解能力相對較弱,注重力不易集中,對事物的學習往往又缺少持久性,并且不喜歡單調的重復操作和機械式的練習。這都給小學英語教育者平常的正常教學增添了一定的難度,而假如我們只要小孩子單調的學習和理解所學知識,背語音及語法規則,記憶詞匯,就恰恰忽視了他們學習英語的優勢、優點,而學生本身也會因為學習的單調乏味及困難而跟不上學習進度,久而久之就會放棄英語學習。
(四)、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語言的交際性
1、布魯姆認為“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當在課內創設更多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動用已學到的語言材料”。這充分體現了小孩子愛新奇、好動的特點,突出了語言的實踐性和交際性,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同時有利于語言的記憶和鞏固。
2、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交際功能是語言的最本質的功能。所以我們的英語學習決不能只停留在知識點的學習上,而應把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用于交流思想、交換信息和表達情感上去。而假如我們平常所學的都是在日常交際中根本不可能碰到的甚至不太可能會發生的,那我們就會覺得學了也是毫無用處,又何必去勞心勞力呢,小學生就更加,因為究竟孩子愛玩是天生的本性,因此,我們的教學材料一定要有很強的交際性,并且教學者能用生動活潑的方式,將這些語言材料演譯在學生面前,以引起他們的濃厚喜好。
(五)、樹立正確的教學觀,貫徹學生的主體參和性
1、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就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功能,并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創造出“適合每個學生的教育”。我們知道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的過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主動學習過程,學生要以最快速、簡捷、有效的方法獲得知識,就只有依靠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傳授才可能實現。
2、要貫徹學生的主體參和性,教師在課堂上就要善于充當“導演”和“觀眾”,讓學生作為自主的角色,按自己的意愿在“導演”的指導下去表演,使他們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還要努力促使學生參和教學過程,讓每個學生都有參加課堂操練的機會;并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發揮他們的優勢、潛能,使他們心得到主動學習帶來的成功和喜悅。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要熟悉到學生不是知識的消極的接受器,教師也不可能只用填鴨式的方法把知識填塞到學生的頭腦中去。只有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通過學生自己的親身體驗和獨立思索,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語言源于生活,又實踐于生活。因此,我們教師應不受時空限制,為學生創造全面開放的英語習得環境。杰克珀森曾說過,教好英語的先要條件是要盡可能讓學生接觸英語和使用英語。學英語就像學游泳一樣,學生必須泡在水中,而不是偶然沾沾水,學生必須潛到水里去。這樣,他最后才能像一個熟練的游泳者那樣樂在其中。因此,英語教師要給學生盡量多的創造聽、說、練的機會,讓他們多聽、多說、多練。
(六)、在教學評價時,要從多方面著手
教師在對學生的英語學習進行評價時,應重視學生的態度,參和時的積極性,努力的程度,交際能力以及是否具有合作精神等,通過觀察學生各方面的活動,進行準確評價,以免造成對學生熟悉及評價的偏面性。
(七)、要正確理解和探究“小學英語和初中英語的銜接”新問題
1、在小學時學了幾年英語上了初中以后又從最簡單的ABC開始,這在目前是比較常見的。這不僅是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而且也使很多家長認為反正在初中時要重新學過的,那么現在即使不學也沒關系的,因此,家長本應該起到的督促功能不但沒有功能反而使得有些學生也因為家長如此認為而不想學英語。非凡是在農村的小學,很多家長他本身就文化程度不高,又不懂英語,所以在教師要求家長在家中督促孩子多學、多聽英語時,以自己不懂為由來推托。這都給我們教師的更有效的教學,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礙。因此,教師應讓家長和學生熟悉到小學英語和初中英語只是繼續而不是重復。
2、教育部《基礎教育國家英語課程標準》,規定了從小學到高中的不同級別的要求,從小學到高中的各套教材具有銜接性。不再是小學學了,到初中還只是重復學習。
總之,在目前這個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時代,在教育改革的浪潮面前,英語教師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很好的把握住小學英語教學的特征并努力遵循一些原則性新問題。
參考資料摘要:
1、王薔《小學英語課程應遵循的幾個原則》
2、劉道義《小學英語教學特征和小學英語課面臨的挑戰》
3、華蕓《英語教學中學生主體參和性探究》
4、蔣素容《小學英語喜好教學之創意和實踐》
5、劉潤清主編《外語教學和學習》
6、《英語教學中運用Informationgap的思索和實踐》
7、《小學英語教學的幾個原則性新問題》
8、莊文英、李興艷《小學英語“情境”教學模式》
【KeyWords摘要:開設背景農村小學特征英語教學特征原則
【Summary摘要:
小學開設英語是新世紀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知識經濟時代為了更好的發展和國際發展接軌的必然要求。小學英語教學有其獨特性,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喜好為前提的,通過聽、說、讀、唱、玩、演等方式,著重于發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及學習智力,使之獲得語言知識技能,形成初級語感、語音、語調,培養其簡單英語語言交際的能力。要取得小學英語教學的成功,就應當把握好其特征,遵循其原則。
一、小學開設英語課的背景要求
(一)、小學開設英語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21世紀,知識經濟的發展使人類進入了一個學習社會。科學技術發展迅速,國際競爭也日趨激烈,世界范圍的綜合國力的競爭,主要是科學技術的競爭,而現代科學技術的主要標志是信息技術。眾所周知,當今國際上,英語已成為世界性的通用語言,學習英語已不僅是和國際發展接軌的需要更是我們學好科學知識的重要工具。而我們國家要想更好的對外開放跟上國際時代潮流,就首先應當使我國公民具備使用外語的基本技能。
但是,由于底子薄,師資水平參差不齊,教學設備條件有限,又缺乏較好的英語語言學習環境,非凡是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法和評價手段單一,因此,英語的教學質量提高的速度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例如摘要:多數學生在經過中學六年的英語學習以后,他們學到的英語仍只能算是“聾啞”英語,詞匯量僅有兩千。
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外語的教學質量?為了解決這一社會需要,教育部決定,把小學開設英語課程作為21世紀初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并就小學開設英語課程提出了具體指導意見,制訂了《小學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
(二)、小學開設英語課程有助于民族素質的提高
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正處于7、8歲的少年時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具有好奇、好動、愛表現、模擬等特征。他們喜歡新鮮事物,對生疏語言的好奇心能激起他們對外語的喜好,他們喜歡引起別人的注重,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他們愛玩、愛唱、愛游戲、愛活動。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學習外語時有許多成人甚至中學生所不具備的優越性。例如摘要:模擬力、可塑性強等。因此,在小學開設英語課也可以充分發揮小學生學習語言的潛力,通過對外語的學習提高他們的思維、品德、文化、和心理素質。外語課可以使小學生了解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可以更好地發展他們的思維,開闊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和經歷;也可以提高他們的各種修養,形成國際競爭意識,使他們長大后更適應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的發展和滿足以后國際交往的需要。
二、農村小學的特征
農村小學的生源主要來自于四周的一些行政村,和城里小孩相比會有一定的差別。因而農村小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存在一定的困難。通過調查,主要可分為以下幾個原因摘要:
1、農村孩子比較膽小,羞于說英語。農村小學的學生土生土長,從小受四周特定環境和家庭教育的影響,和城市小孩相比,往往會顯得更加膽小拘謹、不善言談,缺少自信心理,又害怕會說錯被老師批評,并且易落于機械的條文背誦的俗套,因而羞于說英語也不太敢說英語。
2、農村小學教學方法、手段落后于城市小學,在農村小學中還存在使用傳統的英語教學方法的情況,而這種“滿堂貫、英譯漢”的教學方法,不僅使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而且根本不符合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年齡特征,也無法滿足他們的學習喜好,以致于學生產生厭倦心理,不愿意繼續學習英語。
3、缺乏學習英語的環境氛圍。在課堂上,學生能聽到英語教師較流利的口語,但學生每周一般只能接觸三到四次,每次僅二十分鐘,其他任課老師則都是用漢語教學,并且有些學生甚至在英語教師上課說英語時,起哄或吵鬧,這又影響了其他學生英語的習得。而且,目前社會上尤其是農村,用英語交流的環境很少,甚至可說是沒有。因此,學生聽英語、說英語、練英語的機會很少,他們缺少一個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
4、家庭教育和環境的負面影響,家長們或許都意識到了學習英語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家長認為學習英語是初中的事,小學里只要學好語文、數學等最基礎的科目就足夠了,更何況一年級的孩子才六、七歲,他們在學漢語拼音時還有很大的困難,再來個英語,不是要分不清楚了嗎?因此,當孩子滿懷喜悅地向父母講述對學習英語的好奇時,在取得進步向父母邀功時,父母們缺少鼓勵,沒有從正面積極地進行引導教育,而是心懷疑問摘要:“這么小的孩子,能學好嗎?”而有的家長則是雖然也能熟悉到從小學開始學英語的重要性,但自己本身沒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對英語也是一竅不通,也無法在家中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三、小學英語教學的特征
小學英語教師想使自己平常的英語教學更加有效,首先就得抓住并了解小學英語教學的特征。而要了解特征,又得先明確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目的是什么?小學階段開設英語課程的目的是要使小學生通過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濃厚喜好,培養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語語感,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語音、語調基礎,具備用所學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初級能力,并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為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因此,小學英語教學應具備以下特征摘要:
(一)、教學內容貼近生活,能激發出小學生的學習喜好
1、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應貼近于生活,能充分反映小學生的日常生活,所學的內容能應用到他們所熟悉的生活中去。如摘要:book,pencil,rubber等學習用品是他們平常學習中最常用到的,而像apple,pear,orange等水果或Myfamily,Mymother,Myfather等又都是如實的反映他們的四周環境和社會生活的,學生在學過這些英語以后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使用出來,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他們的學習喜好。如在上到一年級有關Fruit的單元時,教師可利用各種水果,進行實物教學,對于當時無法找到的水果,則可用圖片代替。而在學習Cat、Dog時可使用繞口令“Acat,acat,miao,miao,miao.Adog,adog,wang,wang,wang.”這樣就會使抽象的單詞變得更加直觀,使英語的學習過程更具趣味性。
人的語言來自于現實生活,脫離了生活,就學不會語言,因此要讓學生覺得故事仿佛就發生在身邊,在生活情景中學會學習。如我在教FarmAnimals這一單元的Let’stalk課時時,課前先讓學生回家仔細觀察并模擬家中動物的叫聲,然后在課堂上讓他們充分施展自己表演才能,再讓其他同學參和到這個Guessinggame當中,猜出Whatanimalisit?學生個個情緒高漲。
2、教學內容生動有趣,如韻律詩、兒歌、游戲、會話表演等,可滿足小學生的表演欲,因此也能引起他們的學習喜好。例如摘要:在上到二年級的Shoppinggame一課時,為了使學生更易于學習MayIhave……?這一句型,我將這堂課設計為發生在一個SnackBar中的一段情景對話,先讓學生當assistant,由教師充當customer指著圖片說出MayIhave……?然后再由學生上臺表演,再接著讓學生分組操練,在同學面前表演出來。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就出來了,學得也非凡快。
一年級的小朋友在平常學習時往往懶于背記,為了使他們能更好的利用課堂所學,我們可以將平常的內容編成一些順口易記的小短文,比如為了使他們記住一些最常見的問候用語,我在平常教學時引用了這樣一首小詩摘要:
熟人見面招招手,熱情大方說Hello,
Hi比Hello更隨便,朋友問候最常用;
上課之前先起立,Standup要牢記,
生人見面相介紹,Iam……別忘掉;
做好探究前的準備,是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的前提,關鍵的任務是要為學生學習新的知識做好符合農村教育的學習材料,加強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首先要遷移學習。學習新知識的前提,農村教育首先可以復習相關的舊知識,為學習新的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要將情景導入。通過在復習與知識相關的舊知識,可以根據農村教育環境中的生活實例、游戲、故事、實物等導入學習。最后提出問題,農村教育缺乏對知識的了解,要掌握新知識的特點,積極引導學生提出探究性的問題。
(二)構建探究
首先針對農村中小學語文教育首先要嘗試采用獨立探究式的方法。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可以嘗試的材料,農村教育由于教學條件的制約,可以從練習、自學課文方面入手,同時可以嘗試思考新的問題,語文教師可以根據新課改的教學目標,抓住教材重點、難點以及農村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規律,設立農村教育下語文教學問題;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嘗試學習,促進農村學生邊學習邊思考學習習慣的形成,初步掌握所學的內容。通過學生嘗試思考,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培養學生的嘗試精神,讓農村教育“活”起來。
其次合作探究,針對農村教育的過于單一性,運用創新教學模式,使用質疑討論的方法。語文教學,可以讓學生通過嘗試初步感知的基礎上,為了充分挖掘農村學生的學習潛力,推行討論的形式,促進學生發表自己的不同的看法,相互提問,相互幫助,實現共同探討,解決語文問題。在進行討論的過程時,可以將學生們分為全班討論、小組討論、同桌討論。討論的問題一定要根據課文中的重點、難點,關鍵融入啟發性的材料或在嘗試中遇到的問題。使其每個學生都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要層層遞進,經過小組討論后,在進行全班交流。農村學生通常不會對教師或者教材有質疑的態度,通過讓學生在討論中不能理解和解決的問題或在教學中的關鍵問題,鼓勵學生質疑,激發學生敢于質疑。從而可以使其學生能深層次的理解語文新知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農村學生在經過一定的嘗試和討論以后,語文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去回顧學習的過程,應用概括、綜合、比較、分析、觀察的方法,讓農村學生從感性認識逐步轉變到理想認識,對知識進行歸納;發現學習的規律,總結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促進農村中小學教育的進步。
(三)深化探究
二.對于教材中詞匯的要求過高;缺乏正確、有效的學法指導
有的教師按“四會”要求,強調學生背誦教材中出現的所有詞匯。他們認為英語學習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詞匯量的多少,詞匯背的越多越好,根本不顧學生的實際情況,無論是課標內的,還是課標外的,一律要求學生會讀、會拼、會寫、會運用,這樣勢必大大增加了學生記憶詞匯的壓力,部分學生在學習中產生了畏難情緒,甚至對英語逐漸喪失了信心。對策:針對這一現象,我們要求學生必須掌握重點詞匯,即每單元中出現的“四會”詞匯,學生不僅要知道這些詞匯的意思、發音、拼寫,還要熟知它們的用法,正確表達,我們通過如聽寫、翻譯、習題等多種方法來鞏固這些詞匯。當然我們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詞匯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譬如,基礎薄弱的學生,帶有“*”符號的詞、較為生僻的詞,只要能熟悉其含義,在文中能認讀就行,可以不作拼寫要求。總之,我們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英語詞匯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特別是在現代的社會交際中能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
二、建立學生美術沖動體系
美術教學是對學生知覺、情感態度和生活經驗的培養過程,是對學生的心理思維特點進行強化的過程。在美術教學中要加強學生美術沖動體系的建立,讓學生在表達感情、表達情緒的時候第一時間就有畫畫的沖動。美術沖動體系本質上就是讓學生建立對事物的美術思維方式。建立美術的思維方式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要適時的引導學生,在基本技巧的教學范圍內應給予學生創作的自由,給予學生繪畫自己喜歡的事物的權利,給予學生用美術進行自由表達的機會。比如在初一人物線造型的美術課上,當有老師要求作業畫女同學頭像時,總會有個別學生提出要畫男同學,有的還要畫自己的爸爸,有的甚至要畫只小熊貓。我們分析一下這些學生的想法,要求畫男同學的可能覺得自己能畫的更好;要求畫自己爸爸的是因為他最熟悉,能畫象;要求畫熊貓的同學可能是因為不自信,怕自己畫不好人頭像而要畫自己拿手的。他們的“不合理”要求實際就是一種繪畫表達,如果這時教師大怒,以不按老師要求做作業和無理擾亂課堂批評的話,就使學生的繪畫熱情受到挫傷。如我們尊重學生的思維表現特點加以引導,建立并強化美術沖動體系,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穩定的美術學生興趣。
三、融入農村美術元素
因為農村學校條件的限制使很多美術課程不能開展,如果教師局限在學校現有的條件里,有的課堂教學內容只能是簡單的講講,甚至讓學生上自習課了。培養美術學習興趣,我們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農村現有的條件盡量開展好課堂教學。比如雕塑課,農村學生是不可能有橡皮泥來做雕塑練習的,但是我們可以利用農村的條件來上,不妨讓他們再回到兒童的玩“泥巴”時代,讓他們自己動手去挖紅泥,讓他們在課堂上由老師引導從兒時的“捏娃娃”游戲開始講解雕塑,使學生更真實的感受到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這樣的課堂才是培養農村孩子興趣的樂園,這樣讓學生在興趣中吸取知識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學習效果,充分發揮課堂活躍的優勢作用。現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傳授知識,利用情景教學的模式創設興趣的課堂氛圍,達到美育的目的。
從我國現有的情況來看,很多地區尤其實在農村的教育水平還是比較偏低的,學生對于學習英語的興趣也比較低,而一些學校的硬性條件也跟不上,學生的閱讀課本有限,所接觸到的也很少,學生在缺失了這一方面的能力之后,自己就無法滿足英語的整體教學,課程就會顯得不完善。所以,我們在要求學生們掌握了一定的詞匯量之后,也應當注意到閱讀的重要性,不斷的強化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以下是對于改善農村的英語閱讀情況而做的一些具體的方法。
一、加強語感練習,提高課堂效率
在農村的教學中,很多設施是非常缺乏的,很多學生不能夠得到充分的良好的教育,所以教師應當在有限的條件下加強對學生閱讀水平的訓練,巧妙的運用到課本的知識,對課本的知識點做一些相關的補充說明,并根據自己的所學拓寬學生的知識儲備。首先教師應當對每個學生的基本情況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比如他們的詞匯量大概是多少,是否是第一次接觸英語閱讀等。只有在了解了這方面的東西之后,教師的心中才會有一個譜,在教授的過程中應更注意對于基礎的培養,使孩子們先擁有一定的詞匯儲備,然后對所學的知識進行一個反復的過程,使孩子們的詞匯量越來越豐富。而英語的閱讀往往是離不開語感的,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因為我們的課本資源有限,所以對于購買一些相關的練習集冊是不太可能的,教師需要自己對書本的知識進行整改,例如將一段完整的閱讀材料改成類似于完形填空和閱讀理解的題型。這樣,學生們在首先閱讀了相關材料之后,對文章的整體會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在做這些題目的時候,難度就會有所下降,不至于造成通篇不會的情況,而這也解決了學生們閱讀材料缺乏的情況,一舉兩得。而在做閱讀理解這類題型的時候,學生們需要對文章進行反復的閱讀,這樣一來,就解決了沒有閱讀材料的問題,學生在反復的過程中,自己的語感也會得到相應的鍛煉,對英語的熟悉程度自然就會越來越高,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生的水平得到了提高,也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能讓他們更加主動的去學習,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拓寬閱讀層面,提高閱讀能力
我們都知道英語的閱讀是有一個個句子組合而成的,它并不是簡單的字詞拼湊,其中包含很多的英語語法和相應的技巧在其中。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要更加的具有實用性,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詞匯儲備后,應當給予他們更加深層次的知識拓展,使學生們學到的知識不僅僅的局限于課本,更能在各類文章的閱讀中,豐富自己的知識面,開拓自己的視野。我們可以在教學中引用一些與社會相關的閱讀材料,選取一些初中學生能夠接受的話題材料,讓學生們進行自主的閱讀。我們都知道語言只是一門輔助的學科,它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平常的交流以及知識的傳播,我們在運用好這一特點的時候,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能給中學生的英語能力得到一個有效的提高,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量。
三、加強學習指導應用,運用合理教學方法
英語是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交流語言之一,它的應用十分的廣泛,是國際間交流的官方語言。因此,學好英語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我國的農村教育水平比較低下,學生們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英語中所要表達的含義,很多學生對于英語的應用還處于比較模糊的階段,他們不明白學習英語到底會有什么用處。這是我們十分擔憂的問題,教師應當正確的引導學生,在學生有疑問的時候應當及時的做出解答,讓他們對學習英語的前景充滿信心,在農村的教學中,因條件的限制,可以采取一些課堂互動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興趣。比如在學習一門新的課程的時候,教師提前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們先自行閱讀,在遇到不懂的詞匯和相關的問題的時候,先自行查閱相關的輔助資料,如果還不能解決的時候,就將其記錄下來,帶到課堂的討論中去,教師在學生們遇到困難的時候,要更加積極主動的去參與到他們的探討中去,為他們解決相關的難題,做學生們的良師益友。這樣的模式不僅增加了學生之間的互動,也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他們能夠更加主動的融入到英語的學習生活中去。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最應當注意的地方就是抓住學習的重點,即基礎知識的強化,學生只有在不斷的反復過程中去積累,才能不斷的提高學習英語的能力。
四、結束語
閱讀是學習英語的重點關注對象,只有在擁有了較為扎實的基礎知識之后,才能更好的投入到英語閱讀的學習中去。但閱讀的習慣培養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尤其在農村的初中教學中表現的更加的明顯,教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應當充分的注意到教學的方法,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思考的能力。教師也應當對學生的教學有一個負責人的態度,將課堂的教學與實踐操作相結合,更好的將英語表達出來,也在無形中增加學生對于學習英語的興趣,讓我們為農村的英語教學不斷的努力,為孩子們更好的明天,為了能讓他們受到更加公平公正的教育而努力。
二、多媒體教學在農村中小學教學中的應對策略
(一)調動多方資源,增加投入,解決多媒體設備不足問題
資金短缺是農村中小學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面臨的根本問題。要徹底改變多媒體設備數量和質量不足的現狀,需要政府部門和學校多方努力。農村中小學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多媒體教學設備,盤活資源。例如,筆者所在的學校雖然只有一個語音室和一套遠程教育系統,但是我們因地制宜,想出了“電腦+電視”的手法,即將電腦上制作的課件,通過電視輸出,教師制作的課件素材不僅可從遠程教育系統上獲取,還可同步直接觀看教育專家的講課,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課件制作素材不足和多媒體設備不夠的問題。同時,學校配備懂技術的專職教師負責多媒體設備的日常維護和管理,確保機器設備正確運作。
(二)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培訓
教師是多媒體技術的直接使用者,教師掌握多媒體技術的程度決定著農村中小學多媒體教學的水平。但是對大多數農村中小學教師來說,固守傳統教學方法,對多媒體設備使用多少有點畏懼心理。所以,加強教師這方面的培訓成了當務之急。可采取集中培訓、校本培訓、參加多媒體教學應用領域研究、撰寫教學設計和參與聽評課等靈活多樣的方式展開培訓,重點解決教師教學實踐中在教學資源的整理和搜集、課件的使用和制作等方面用不好多媒體的問題。當然,農村中小學領導班子也要轉變觀念,鼓勵教師、學生積極利用已有的多媒體教育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共同推進多媒體、信息技術、網絡資源輔助教學的應用,最終達到優秀教育資源的共享。
(三)農村中小學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發揮多媒體教學的輔助功能
教育實踐證明,僅僅靠多媒體手段的介入并不能從根本上轉變教育。所以,農村中小學教師要真正理解教學過程與教學技術之間的關系,決不能單純為技術而技術,要把教學技能的完善與多媒體技術水平的提高、教學觀念的轉變結合起來,真正發揮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的作用。首先,教師要適應在網絡化學習環境中教師不再是學生唯一的信息員的角色定位,盡快從單一傳授型教師向教學科研型教師轉變,要研究如何利用網絡資源突破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讓網絡更好地服務學生。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教學的應用最重要的是根據教學本身的特點和農村中小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展開設計,絕不能喧賓奪主,始終被課件牽著鼻子走,違反教學規律。最后要結合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找準多媒體課件和實現教學目標的切入點,并不是每次課、每門課都要使用多媒體。某些教學內容不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反而更顯得生動。例如,在小學數學中介紹立體形狀時,實物效果一定比多媒體圖片具體和直觀。
二、調查研究方法
本次主要采用了問卷調查法,通過數據分析解剖農村教學點教師的信息素養現狀及存在問題。問卷采取無記名,當場發放,當面填寫,當場回收方式進行。在問卷及訪談過程中,大多教師都積極配合,進展順利,取得了許多有價值的信息和資料。本問卷采用SPSS13.0和EXCEL進行分析。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86份,回收問卷486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461份。因此次調查以參加江西省農村教學點教師省級培訓的教師作為調查對象,因參加培訓的人員中含有一部分的農村小學教師,經統計,在接受問卷調查人員中實際農村教學點教師為265人。以下的分析均基于此265份問卷。
三、調查結果分析
(一)基本信息
調查問卷的第一部分是對農村教學點教師基本情況的了解。在年齡分布上,45歲以上的教師為47.9%;在教齡分布上,教齡達20年以上的為59.2%。以上調查結果顯示,40歲以上教師占到近六成,近一半的農村教學點教師年齡超過45歲,教師老齡化情況比較突出。因為位置偏遠,交通不便,生活環境艱苦,工作條件較差,很少有老師愿意去教學點工作,在教師隊伍長時期得不到更新的情況下,教學點只能靠“本土教師”支撐,隨著時間逐年推移,他們的年紀不斷的增長,教學點教師年齡老化的問題日益顯現。同時這也成為調查數據中農村教學點從教20年以上的教師占到近六成的一個重要原因。年齡大、教學時間長,盡管在教學經驗上相對豐富,但受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思想影響,會阻礙他們對教育信息技術這種新事物的接受和適應。在教育程度方面,調查結果所示,受調查農村教學點教師本科及以上、中師和專科學歷分別達到5.3%、46.4%和47.2%。表面看起來學歷達標率還可以,但我們應清醒的看到,農村教學點教師很多都是從民辦教師轉聘過來,他們第一學歷大多為高中或初中畢業,其中許多教師的中小學是在“”中度過的。盡管在農村教師學歷達標的要求下,正如調查數據所顯示的那樣,這些教師通過各種途徑如函授、自考、“三溝通”等形式獲得合格學歷,但這種學歷合格狀況與正規大中專畢業生相比存在本質上的差別。他們并不具備與現代教育教學適應的學科基礎和技能,這種名不副實的“后取學歷”實際上是教學點教師“學歷低”的表現之一。
(二)信息素養的調查結果與分析
1.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教師缺乏硬件支持
調查結果表明,農村教學點的信息基礎設施極其落后。家中和學校里沒有電腦的分別為67.9%和67.2%,學校能上網的電腦僅為8.3%,反映了農村教學點硬件條件極度匱乏的現狀,農村教學點近七成的教師家里和學校都沒有電腦,既使有電腦,學校能上網的也不足十分之一;也正是因為沒有電腦,他們每天用電腦時間0小時的為60%,0-1小時為26%,每周上網時間0小時的占65.7%,0-4小時的占21.1%。個人信息素養的提高有賴于信息化資源和硬件氛圍的支持。信息環境的缺失,使得大部分的的教師無法接觸到網絡中的信息世界,教師缺乏應用信息技術教學的物質環境支持,嚴重影響了其信息素養的發展及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積極性,同時也必將影響他們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嚴重制約了教師信息素養水平的提高。政府要加大對硬件基礎設施的投入,大力改善農村信息硬件基礎設施和使用環境,否則,提高農村教學點教師信息素養形同紙上談兵。
2.信息需求意識強烈,但學習主動性不高
信息意識是對信息及信息技術的功能、價值、重要性等的認識。教師信息需求的強烈程度是反映教師搜索、吸收信息的動機水平,高水平的動機不僅決定了教師對信息的敏感程度,還能夠使教師產生自我充實與自我更新的活動,從而有助于信息素養水平和教學質量的自我提高。在整個信息素養結構中,信息意識對信息素養的形成具有導向作用。調查數據顯示,在對認為在工作、學習、生活中,信息知識需要及時更新這個問題上,選擇了強烈需要和需要的人占到28.7%和67.2%;在認為多媒體教學會提高學生積極性嗎這個問題上,88.7%的人選擇了會提高;在認為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關系這個問題上,有97.4%的人選擇了能極大的促進教學或促進教學。說明盡管農村教學點所處的信息環境比較惡劣,信息化普及程度比較低,農村教師點的教師們仍有著強烈的信息需求意識,意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和價值,反映他們對信息知識的渴望,意識到隨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需要不斷地更新知識,才能跟上時代的脈搏。在是否了解本學科的最新發展這個問題上,有40.8%的教師表示不大清楚,在是否經常閱讀信息技術的科普文章這個問題上;只有17.4%的教師經常看,偶爾看和基本不看的占了絕大部分;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目的這個問題上,55.1%的教師選擇沒有多媒體設備,無法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37.9%的教師選擇教學計劃組織,只有3%的教師選擇個人興趣;在備課時您會主動到網絡上查找相關教學資源這個問題上,沒有條件,從未查找為59.2%,經常查找為15.1%,很少查找為25.7%。從以上調查數據可以看出,盡管在農村教學點教師有著強烈信息需要,但是受硬件環境的惡劣等因素的影響,大多數教師不看或者看不到信息技術方面的科普文普,受信息環境和自身素養的制約,近一半的教師不了解本學科的最新發展,缺乏對信息的敏感,近六成的教師無法到網絡上查找相關教學資源,較強烈的信息需要與惡劣的客觀信息環境現實之間的矛盾,造成農村教學點教師無法自覺去尋求滿足自己需要的信息,對信息技術學習的主動性不高。只有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才有可能主動地獲取、利用和開發信息。以上調查表明,仍有少量的教師認為信息知識不需要更新,認為信息技術對學科教學的沒有作用甚至是妨礙教學,這說明在欠發達的農村教學點,教師對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和應用觀念還需要進一步轉變。
3.信息基礎知識匱乏
信息知識素養是指教師掌握的信息基礎知識和理論水平。信息知識是形成積極的信息意識情感、高尚的信息倫理道德觀念,以及提高信息應用能力的基礎。沒有信息知識就沒有信息素養,信息知識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信息能力的強弱。
(1)常用教育教學辦公軟件掌握程度不高
調查數據顯示,農村教學點教師對文字處理、電子表格、幻燈、圖像處理等軟件表示不會使用或完全不懂的分別占56.6%、66.8%、63.8%、68.7%,說明農村教學點教師對于大多數常用的教育教學辦公軟件都不熟悉,掌握程度不高。通過進一步的數據交叉對比分析,學校或家里沒有電腦的教師,不會使用或完全不懂文字處理、電子表格、幻燈、圖像處理等常用軟件分別占到77.7%、81.5%、79.2%、80.0%,而有電腦的教師分別為36.3%、52.6%,48.9%,57.8%,未掌握的比率明顯減少。說明,硬件條件的缺失,對教師掌握常用教育教學辦公軟件產生較大影響。另外,對于有電腦的教師來說,他們對常用教育教學辦公軟件的使用和掌握程度仍然較低,相對來說,字處理軟件的掌握和使用程度好一些,而電子表格、幻燈制作、圖像處理等軟件不會使用或完全不懂仍然占到一半以上,其中能熟練掌握并運用的都不超過10%。整體上農村教學點教師對多媒體的基礎知識掌握仍表現為嚴重不足的現狀。
(2)網絡基本知識欠缺
調查數據顯示,在對電子郵箱的使用上,92.4%的農村教學點教師沒有自己的電子郵箱,能經常收發郵件并能有效管理郵件的僅占1.9%;網頁制作方面,88.3%的教師表示不會制作網頁,沒有一個人能熟練地進行網頁的設計和制作的。在“您使用過即時聊天軟件嗎”,有76.6%的教師表示沒有使用過,能夠達到熟練運用的不足20%。這些數據,從一個側面反應出農村教學點教師在網絡基本知識方面的欠缺。通過進一步的交叉對比分析,同前面所了解的情況一樣,沒有自己的電子郵箱和不會制作網頁的比率按“沒有電腦”、“有電腦,不能上網”、“有電腦、能上網”的順序依次減少,其他的幾個選項也呈現出類似情況,進一步說明了農村硬件條件和信息環境的惡劣條件嚴重制約了農村教學點教師對網絡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網絡素養低下,影響了農村教師信息素養水平的提高。從以上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農村教學點教師信息基礎知識匱乏,急待提高。通過對比分析,可以看到沒有電腦的教師近80%的人沒有掌握常用的教學辦公軟件,絕大部分教師無法上網,不了解基本的網絡知識,利用網絡工具進行交流的情況不是很普遍。農村教學點教師信息知識的掌握程度隨著“有電腦、能上網”、“有電腦,不能上網”、“沒有電腦”的硬件條件順序依次遞減。再次說明惡劣的信息技術條件和環境嚴重制約著農村教學點教師對信息知識的掌握。農村教學點教師基本信息素養的欠缺,將直接影響到他們的信息獲取能力和處理能力。
4.信息運用能力不高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養的核心,沒有信息能力,信息素養就成為一句空話。對信息的獲取、分析、使用和創造等都是信息能力的重要體現。在信息化教育中,教師信息能力的高低決定了教育教學的質量高低。
(1)信息應用水平低下
調查結果顯示,農村教學點教師表示因沒有條件無法使用電子郵件、論壇、實時聊天等信息技術而與他人進行討論、學習,經常使用電子郵件、論壇、實時聊天等信息技術與他人進行討論、學習的僅為3.4%;在使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這個問題上,調查結果顯示,有57.36%的教師表示沒有條件或完全不懂,對此比較熟悉的僅占12.8%;有50.9%的教師表示對于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沒有條件,從未使用過,經常使用的僅占6%。在這幾項調查中,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教師都是因為受信息硬件條件的制約,影響其對信息技術的使用,網絡學習的能力、信息技術教育能力嚴重不足,信息應用水平不高。在對除計算機以外的其他常規電教媒體如錄音機、VCD等輔助教學這個問題上,82%的人表示比較熟悉或一般熟悉,但仍然有18%的教師表示沒有條件,完全不懂,如此不得不對農村教學點教學條件的簡陋表示擔憂。
(2)信息獲取手段不高
在信息社會中,獲取信息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基礎,作為信息主要來源的網絡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能否利用網絡獲取教學信息也從一個側面反映教師信息素養水平的高低。在上網的主要目的這個問題上,調查結果顯示,休閑娛樂30.9%,瀏覽新聞38.9%,通訊13.6%,收集資料41.5%,專業學習24.9%,其他9.4%。排在最前面的是收集資料,其次是瀏覽新聞,說明農村教學點教師初步具有運用信息化資源來支持和豐富教學的意識。“沒有條件,不能上網”這個硬件條件的制約仍以41.9%居于首位。關于網絡信息檢索方面,當問及“你熟悉搜索引擎嗎”,58.9%的教師不知道什么是搜索引擎,12.5%的教師常常無法找到自已需要的材料,15.5%的教師知道搜索時需要關鍵詞,基本能找到需要的網站和網頁,只有13.2%的教師表示能找到任何需要的信息。能過調查數據可以看出,農村教學點教師利用搜索引擎通過網絡獲取教學信息的能力還很欠缺。在對信息資源獲取的優先排名調查中,“紙質圖書和報刊”和“與別人交流”仍是農村教學點教師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分別占到55.1%和33.2%,同時,也可喜的看到,有17.4%教師把網絡資源要作為信息的重要來源,說明盡管信息環境惡劣,農村教學點教師利用網絡提高教學的意識在不斷增強。
(3)信息鑒別、加工能力差
對信息辨別、加工和處理是再次創造信息的基礎,對于網上的信息資料,調查結果顯示,有21.5%的教師表示在與他人商討下能評價和識別信息來源的真實性、準確性和相關性,7.2%的教師能獨自評價和識別信息來源的真實性、準確性和相關性,12.1%教師在他人的幫助下能篩選整理信息,并加工成新信息,4.5%的教師能獨立篩選整理信息,并加工成新信息。表明教師對網絡信息的辨別、加工和處理能力不高。
(4)對硬件維護能力不高
對于硬件維護能力的調查,結果顯示,對于連接、安裝和使用常見鼠標、鍵盤、麥克風、顯示器、打印機、機箱等輸入輸出設備,15.8%的教師表示都會,33.6%的教師有些會,16.6%的教師會用不會安裝,33.9%的教師表示完全不會。有半數的教師表示完全不會或會用不會安裝,這與農村教學點缺少硬件條件是直接相關的,農村教學點教師對硬件知識的掌握和維護大部分還處于一知半解狀態,維護能力不高。通過以上調查分析,可以看出農村教學點教師受硬件條件的制約,利用網絡等新興媒體搜索和獲取教學信息的能力明顯欠缺,傳統方式獲取教學信息仍占主流地位;少部分教師具備運用計算機加工和處理資源信息的能力,但整體上還處于較低水平;對于計算機硬件的維護和使用能力較弱。農村教學點教師信息能力較弱,急待提高。
四、提高農村教學點教師信息素養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硬件建設,改善信息化條件
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和提高,離不開硬件信息基礎設施的支撐,否則教師信息素養的提升就成為了無米之炊。由于中國地域經濟發展的并不平衡,很多邊遠地區無法跟上時展的步伐,從前面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到,農村教學點教學設備更是嚴重落后,幻燈、多媒體教學對教師們來說幾乎就是夢想,除了教參外,基本上沒有什么可做為輔助教學的,連最基本的電化教育水平都達不到,更談不上使教育走向信息化的軌道。因此,增加硬件投入,改善農村教學點的信息化條件,成為提高農村教學點信息化水平的當務之急。
(二)加大配套軟件資源的投入
教師信息素養的提高離不開對信息知識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掌握,要使教師掌握并在在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就離不開配套的軟件。人們在開展信息技術培訓,提高信息素養過程中,往往只注重硬件的投入,而忽略軟件的配套以及教學信息資源庫的建設,導致硬件設備的利用率低下或閑置而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和利用。先進的硬件設備與適合的軟件資源相互配套才能有效的推進對教師專業信息素養的培養。因此,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時,要加大軟件的購買力度。現在農村普遍缺乏優質的教育教學軟件資源,更不用說條件更加落后的農村教學點。因此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時要注意適當加大對其配套軟件的投入,購買適合本地區實際的、與新課改同步的軟件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