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57:5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培訓調研報告,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發展生態經濟,具有三方面的意義
(一)發展生態經濟是時代進步的必然選擇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工業文明得到了極大發展,物質文明得到了空前繁榮。然而,300多年的工業發展史充滿了喜悅和悲哀,一方面,極大地滿足和方便了人類生活,另一方面,又對人類的生存環境造成極大破壞,對人的健康帶來了巨大威脅。有鑒于此,可持續發展理念開始逐漸被許多國家接受和推崇,我國也在工業化進程中經過探索和借鑒西方的文明成果,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要解決近年來地球頻發的溫室效應、洪澇災害、土地沙化等生態災難,必須順應自然法則和發展要求,走生態經濟之路,這是造福社會和人類的歷史選擇。
(二)發展生態經濟是人類健康追求的歷史使命
由于工業文明帶來的各種污染,不僅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而且直接影響了農業生產,近年來頻頻曝光的各類食品安全事件已經對人類敲響了警鐘。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過程中的不理必將帶來不可挽回的災難后果。發展生態經濟,按照自然規律進行經濟活動,特別是把自然界的食物鏈借鑒到農業和工業生產中,生產綠色和有機食品,形成人與自然在生存和生活上的和諧統一,是我們每一個自然人都應擔當起來的社會責任,也是人類追求健康的歷史使命。
(三)發展生態經濟是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體現
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這本是一對背反兩律的矛盾,但是現代科學技術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科學發展觀就是要求我們在發展經濟中做到五個統籌,實現和諧。作為一個生態環境良好的西部山區縣,發展生態經濟具備較好基礎,但是經濟發展滯后又是全縣必需直面的重要問題。發展生態經濟怎樣解決好科技的研究和投入,解決好農民的收入問題,值得各級各部門深思。所幸的是,鳳岡在西部大開發中,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設生態家園,開發綠色產業”發展戰略,通過近10年的探索,找到了一條經濟與環境良性互動的紐帶,即“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在農業發展中,茶葉、大米、油脂產業都按綠色、有機的標準進行打造,農民得到了實惠,農村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農民從心態上接受了綠色產業。發展生態經濟,就是要在富民的基礎上,實現整個縣域經濟的騰飛。努力研究生態經濟,發展生態經濟,必將實現鳳岡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發展生態經濟的科學設計
借鑒西南大學各位資深教授的觀念,發展生態經濟,既要理性思考,又要進行科學設計,要通過實踐來進行研究和完善。要善于從一些長期困擾發展的薄弱環節著手,比較分析,認真研究,提出切合實際的科學規劃,有序推進。
(一)理論是導向
發展生態經濟,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課題,也是新的發展思路。任何新事物或新思路的產生,都離不開理論的指導,理論是指引航船前進的燈塔,是帶領隊伍前進的紅旗。理論確定思路,思路確定出路,弄清楚生態經濟的理論,有助于我們找到工作的方向和著力點。思路需要理論作支撐,政治上的清醒來源于理論的成熟,我們每一位領導干部都要加強理論修養,增強貫徹落實生態經濟的自覺性。通過教授解惑釋疑,我初步掌握了生態經濟的一些知識,感知世界各地發展生態經濟的做法,只有按自然規律進行經濟活動,使發展符合自然法則,才能增進人類福祉。
(二)規劃是龍頭
發展的方向模式確定之后,最重要的是規劃,規劃是龍頭和先導,做好生態經濟發展規劃是鳳岡縣的當務之急。要請專家教授把脈,把自己的資源條件、氣候狀況、地質地貌等弄清楚,結合實際做好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業的發展規劃。采取先易后難、先試點后突破的原則逐步推進,分步實施,逐漸發展壯大,形成規模,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三)科技是前提
發展生態經濟,沒有科技行不通。科技是人類進步的動力,工業文明是科技的重要成果,要解決工業文明帶來的生態災難,更要科技發揮作用。“解鈴還需系鈴人”,利用科技,建立適合經濟發展的循環模式;利用科技,建立生態產業園區;利用科技,逐漸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通過學習,讓我認識到一些不可能之事卻能在科技的力量下開花結果,沒有科技,可以引進,可以與大學院校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請專家實地到鳳岡考察,在做好生態經濟規劃的前提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包裝改進每一個環節,利用高校的科研力量帶動鳳岡生態經濟的發展。
(四)人才是關鍵
決定了發展思路,人才是決定性因素。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工程,周期長,成本大,見效慢,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采取兩條腿走路的辦法,一是培養,二是引進。走引進人才的路子最能費省效宏,最能立竿見影,最能解決關鍵問題,把人才引進和科技推廣有效結合起來,把引進和培養結合起來,把邊引進邊實踐結合起來,努力解決瓶頸制約問題。
(五)企業是核心
任何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企業的帶動和發展。企業是市場主體,而龍頭企業能夠解決市場問題。企業同樣可以引進、培育,可以內引外聯。有企業對接市場,農民生產的產品才有可靠的銷售渠道,避免傷農賤農。發展生態經濟更需要企業來帶動,方法有兩條,一是對現有的基礎好的企業按生態的模式逐漸進行改造,二是引進在生態行業做出成效的企業,特別是知名企業,對鳳岡的資源進行整合,開發和綜合利用,實現生產清潔化,環境無害化,效益最大化,使資源得到永續利用。
(六)環境是基礎
發展生態經濟,按教授的觀念,必須保護好生態環境,使整個自然生態系統保持良好的循環。沒有良好的環境,決不可能發展生態經濟,即使發展,必將付出十倍百倍的代價。鳳岡縣具有良好的自然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定會事半功倍,要保護和發揮好這個優勢,就要繼續加大保護力度。一是要做好綠色環境的培育;二是要加大環保執法力度,減少新的污染;三是提高準入門檻,使新企業符合生態發展戰略,通過行政、經濟、法律的手段,形成全民保護環境的強大合力,為生態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石。
(七)產業是出路
發展生態經濟,主要目的是在富民強縣的前提下,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良性互動。按照鳳岡的資源條件和環境狀況,利用已創造的基礎,走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業為重要內容的經濟發展道路。
1、發展安全的生態農業
農業在現代社會進程中的作用,主要不是解決溫飽,而是提供優質、安全、健康的農產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從種子、農藥、肥料、管理、加工、運輸等環節入手,從源頭做起,在每一個環節都加大監測檢查力度,確保整個環節都是的安全,實現終端產品的安全健康。要通過認證、使用標志等市場手段,建立農業產業循環體系,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達到富民增收的目的。從鳳岡的情況看,發展優質大米、油菜、茶葉、畜禽、水產基地大有可為,也可以發展中藥材、養蜂等新興產業,關鍵是圍繞市場抓產業,圍繞安全抓質量,圍繞效益抓規模,圍繞企業建基地,形成生態農業的全面起步。
2、建立循環的生態工業體系
工業發展必須借鑒幾百年進程的經驗教訓,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惡性循環。根據劉蕓教授帶給我們的啟迪,發展生態工業就是要借鑒自然界食物鏈的模式,建立工業園區,形成各企業間的循環,從而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企業自身的產品也要安全、健康,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要按照生態農業要求,建立基地、實施加工、打造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通過互動,使農業和工業融為一體,壯大縣域經濟實力。
我縣農委高度重視此次調查、摸底工作,接通知后由縣農委牽頭召集農機局、畜牧獸醫站、水產站、農村能源辦公室等與培訓工作密切相關的行業部門相關負責人,召開會議并部署任務。要求各行業依據自身職能,圍繞我縣“三農”工作重點,結合我縣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依托鄉(鎮)和村組深入農戶進行調查摸底,廣泛征詢村干部和農民對培訓產業(專業)、內容、時間和方式方法的意見和建議,切實摸清培訓需求人群和數量,確保上報材料真實、準確。
二、調查目的
通過調查,摸清我縣新型農民培訓需求情況,為我縣2012年新型農民培訓民生工程的申報、具體實施方案提供依據,以實現培訓需求與供給有效對接,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推動新型農民培訓工作科學發展,為我縣農業全面轉型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人才支撐。
三、調查對象及方式
1、調查對象。結合我縣農業“十二五”期間發展規劃以及我縣農業發展提點,重點調查一是糧油棉大宗作物種植面積達100畝的大戶;二是蔬菜陸地種植面積達20畝以上、設施栽培(包括草莓)面積達10畝以上、食用菌種植面積達1萬平方米以上的經濟作物種植大戶;三是生豬年出欄達50頭以上、奶牛存欄達10頭以上、肉牛出欄達10頭以上、蛋雞存欄達500只以上、肉雞出欄達2000只以上的養殖大戶;四是指擁有2臺套以上動力機械及配套農機具(價值10萬元以上),能承擔2項以上農田作業服務,年作業服務面積500畝以上,農機服務收入占家庭總收入70%以上的農機大戶及農機專業合作社社員;五是主要作物病蟲草害發生的關鍵時期,統防統治服務能覆蓋兩個鄉鎮以上的機防合作社的機防人員;六是特色經濟作物種植大戶和其他畜牧養殖大戶,原則上為種養規模是當地農戶平均種養規模的3倍以上的種養大戶;七是對村級動物防疫員、農村建筑工匠、沼氣工及其他農村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等服務人員受訓愿望進行摸底、調查;八是對村民組組長、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等特定群體進行走訪,了解他們對培訓的想法。
2、調查方式。一是實地走訪調查,根據我縣農業區域特色及專業的不同,隨機選擇2-6個鄉鎮,每個鄉鎮隨機選擇1-2個行政村,每個行政村選擇1個種養大戶或農機大戶,以及1個村民組組長,通過面對面交流的方式,了解他們對培訓的意愿、需求等;二是進村入戶調查,在實地走訪調查的基礎上,每個行政村隨機選擇農戶5戶,細致了解他們對培訓的內容、時間、地點、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需求和意愿;三是深入農民專業合作社調查,特別是植保專業合作社和農機專業合作社,選擇三個合作社,深入了解社員的培訓需求。
四、調查結果
根據三天的系統摸底、調查,在充分尊重被調查人的意愿基礎上,結合各行業機構上報的調查數據,現將調查情況匯總成表。
五、意見與建議
一是種植大戶、植保合作社社員和絕大部分農民均表示迫切需要植保方面的培訓和指導,希望在三月份以前農閑期間接受技術培訓,以及農作物關鍵生育期給予田間技術指導,尤其是田間管理和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方面的指導,同時建議多請縣級專家,使得培訓效果更好。
二是農機大戶和農機專業合作社社員一致建議,培訓時間最好在農閑時節(種植之前或收獲之后),培訓時間7天以上,培訓內容最好是新型農機具的使用與維修知識,并有新型農機具能現場操作、故障排除指導。
大慶市的創業培訓工作是年從零起步的。年4月成立了大慶市創業培訓工作領導小組,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及計委、經貿委、財政局、稅務局、工商局、金融、農林、司法、工會、共青團、婦聯等部門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創業培訓工作。大慶市婦聯的首期SYB(創辦你的企業)培訓班是年4月20日在大慶市勞動就業培訓中心舉辦的,歷時15天。當時,為增強培訓效果,大慶市婦聯在培訓前對參加培訓人員進行了嚴格的篩選,首期篩選了22名下崗失業婦女,對她們在創業中涉及到的開辦企業的各個步驟、如何進行可行性調查研究、如何規避投資風險、如何掌握創業技巧等問題進行了創業心理、企業管理、市場營銷、財務知識、法規政策、公共關系等基本知識的培訓,同時穿插了小額貸款等相關內容。培訓后,專家又對每個培訓者操作的具體項目進行有針對性的跟蹤指導,并給參加培訓的下崗失業婦女的小額貸款給予優惠,激發了下崗失業婦女的創業激情,增強了她們的創業信心。后各縣區婦聯陸續與當地就業培訓中心合作辦班,都收到了預期的效果,當時的大部分學員都通過自主創業實現了再就業。近兩年來,大慶市婦聯創業培訓工作,在省婦聯的具體指導下,在大慶市勞動社會保障局、畜牧水產局、農委等部門協助下,已初步建成創業培訓體系和后續支持服務體系,形成了一定的培訓規模。到目前為止,全市婦聯系統共有取得資格證書的SIYB創業培訓教師5人,已建成標準化創業培訓基地3家。兩年來開辦項目培訓班18期,參加創業培訓婦女780人,其中實現自主創業189人,自謀職業506人,創業成功率達68.6%,實現了創業促就業的倍增效應。
二、城鄉婦女創業培訓工作基本做法和經驗
實踐證明婦女創業培訓是新型的培訓,不僅僅是辦一個培訓班的問題,還要在項目開發、開業指導、小額貸款、減免稅費、跟蹤服務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務。大慶市婦聯的具體做法是:
(一)廣泛宣傳發動,激發婦女參加創業培訓的熱情
為有針對性地開展創業培訓,大慶市婦聯先后開展了城鎮下崗失業婦女現狀、農村富余婦女勞動力轉移情況、家政服務業情況、全市保姆狀況等專題調研,全面掌握全市廣大婦女的就業狀況和創業的需求,有重點地制定培訓計劃,合理設置課程內容。為調動廣大婦女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大慶市婦聯充分利用舉辦勞動力轉移招聘會等有利契機,積極向婦女宣傳就業創業政策,宣傳婦聯免費進行種植、養殖、家政服務、計算機、縫紉、月嫂等培訓信息,并通過電視宣傳培訓信息,通過各縣區婦聯組織發放宣傳單的形式,使廣大婦女了解參加創業培訓的免費條件、培訓內容等信息,消除廣大婦女關于培訓費用等方面的顧慮,能夠積極主動的參加有關培訓。
大慶市婦聯還注重發揮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精心培育宣傳了一批婦女創業帶頭人,制作了“新時代新女性”、“巾幗風采”等專題專欄,帶動婦女樹立自主創業的新觀念,增強她們參與創業培訓的信心。
(二)提高機制建設,構建與大慶農村經濟和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相適應的培訓體系
為提高機制建設,大慶市婦聯一方面圍繞發展高效農業,逐步完善“婦女需要、婦聯牽頭、多方支持”的培訓機制。在大同區試點“技能培訓項目化管理”模式,立項并實施“棚室葡萄生產創業培訓項目”,實際培訓35人,新建棚室12棟,間接帶動60多人就業;另一方面,圍繞推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小城鎮轉移,建立“市場調節、婦聯協助、企業參與”的技能培訓機制。薩爾圖區婦聯協調轄區婉麗美容美發、裁剪學校為50多名春蕾婦女及林甸縣農村婦女進行了培訓,有29人就業,5人開店實現了創業。同時強化培訓措施。大慶市婦聯每年都制定創業培訓工作計劃,將培訓指標納入目標考核之中,以文件形式下達,要求各級婦女組織年培訓率必需占婦女總數的50%,培訓后就業率達到30%以上。還要求各縣區婦聯做好培訓前的準備工作,建立基礎資料與培訓檔案,做到心中有數。大慶市婦聯還不斷加強培訓的針對性,為不同層次、不同發展需求的婦女提供分類培訓。面向農業從業婦女,結合地區實際,開展了現代農業新知識、新品種、新技術培訓,鼓勵女農民走產業化經營之路。2007年,肇州縣婦聯深入考察黑木耳生產項目,認為該項目非常適合婦女發展生產,在全縣推行黑木耳生產技術,經過培訓,永樂鎮顧英梅,建立了生產黑木耳生產基地,取得了較好的收益;面向農村轉移就業婦女,大慶市婦聯聯合勞動力需求方大力開展訂單、定點和定向培訓,努力提高培訓創業率,促進了農村婦女勞動力向當地和外地第二、三產業的轉移。龍鳳區婦聯圍繞“基地進村,產業進戶”的目標,開展送技能下鄉活動,舉辦了手工藝技能培訓婦女試點班,嘗試了“定向與訂單”培訓相融合的新模式,培訓后有27人,與大慶市薈粹園工藝品經銷有限公司簽定了加工協議書。
(三)積極協調配合,創立543(選準“五個載體”,做到“四個結合”,培訓“三個層面”)的培訓格局
“五個載體”:一是以婦女培訓基地為載體。婦女培訓基地包括婦女培訓學校、婦女培訓站、農村科技培訓基地等。二是以大型企業為載體。2005年,大慶市婦聯組織大型企業到基層培訓,石油管理局卡蒙雷服裝有限公司在三道溝鄉辦起了培訓課堂,培訓了80多名婦女,先后有9人開起了縫紉店,其他婦女直接到服裝公司就業。三是以“本土能人”為載體。“本土能人”包括科技致富女能人、農民技術員、女經紀人等,她們在當地都具有一定示范輻射作用,像杜蒙縣的包淑珍。四是以社會培訓資源為載體。社會培訓資源包括勞動社會保障局、人事局人才中心、農委農業發展中心等培訓機構。五是以先進的發展模式為載體。先進地區指本土農業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如杜蒙縣泰康鎮的養牛基地。
“四個結合”:一是培訓與轉移相結合;二是培訓與創業相結合;三是培訓與扶貧相結合;四是培訓與致富相結合。
“三個層面”:一是做好農村婦女的培訓;二是做好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培訓;三是做好基層婦聯干部的培訓。
(四)整合社會資源,提升“三合一”的培訓高度
創業培訓是幫助下崗失業婦女獲得創業知識和技能,保證創業成功的關鍵一環。為推動創業培訓工作的開展,大慶市婦聯婦聯實施了“創業意識+創業技能+專業知識”的“三合一”的創業培訓。
借助市勞動保障局培訓中心學校,大慶市婦聯積極與教育、衛生、勞動、農委、畜牧等相關部門協調,充分調動各部門工作的積極性,努力完善機構、場地、人員、經費、制度、設施,為城鄉廣大婦女創業培訓和實現就業提供服務。為提升培訓高度,大慶市婦聯首先依靠行政驅動,擇優選拔培訓學員。在每次創業培訓開始前,大慶市婦聯都專門下發通知,按照婦女創業培訓對象選拔要求,嚴格選拔種養殖大戶、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女經紀人、下崗失業人員,要求各縣區婦聯一定由專人帶隊,集中組織參加培訓,從而確保培訓人數和培訓質量。為鼓勵下崗失業婦女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大慶市婦聯與市勞動局聯合探索為下崗失業人員開展創業培訓與小額貸款相結合,以培訓促進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的城市就業促進新模式。
同時,大慶市婦聯聘請名家名師,開展高層次培訓。根據創業培訓對象實際需求,在創業培訓中,先后邀請東北林業大學、大慶農業大學、大慶畜牧局等有關單位的專家、教授為創業培訓學員授課,有效地激發了學員的創業熱情,拓寬了行業眼界,增強了創業本領,較好地引領學員創業。2007年9月舉辦了畜禽養殖創業培訓班,為全市養殖大戶送上一頓豐盛的科技大餐,特地邀請了畜牧專家、畜牧獸醫教授,前來為近百名畜禽養殖大戶傳經送寶。11月,在全市種植業婦女創業培訓班上,邀請了東北農業大學的教授講授蘑菇菌的栽培新品種、育苗新技術。林甸縣還協調《農家女》雜志社,為兩名婦女提供免費的“小老板創業”培訓,在北京接受了10天的專業培訓,提高了創業本領。大慶市婦聯派家政公司經理田雪參加了全國婦聯舉辦的SYB創業培訓班,拓寬了視野,提高了能力。
(五)發揮典型作用,創新“典型引路與情景教學”的培訓方法
在婦女創業培訓中,大慶市婦聯十分注重學員培訓實踐,通過到龍頭企業、畜禽養殖場、農貿批發市場參觀考察,開展情景教學,讓學員百聞不如一見,在眼前成功的“案例”中尋覓創業良機。畜牧養殖班授課結束后,大慶市婦聯組織全體學員到杜蒙縣養牛專業村南陽村參觀學習,由市畜牧專家教授為學員開展現場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慶市婦聯還通過選樹“農村十佳新女性”,組織“巾幗創業創新獎”、“巾幗創新業明星”等,培養樹立了一大批婦女創業典型,涌現出創業明星王玉珍、家政服務明星李文榮、種植大戶單亞霞、養雞大戶尹樹玲等先進典型,極大地影響和帶動了越來越多的婦女走上創業和再就業之路。
(六)強化跟蹤服務,確保創業培訓所帶來的創業效果
大慶市婦聯將婦女創業培訓當作一項系統工程,不僅在政策上引領,培訓上補給,更重視在創業過程中的技術幫扶,跟蹤服務。
一是創業扶持。杜蒙縣劉金連,參加大慶市婦聯舉辦的“小規模大群體”養鵝創業培訓班后,產生了創業的想法。市婦聯邀請有關專家上門為其制訂興建養鵝孵化場的規劃,2006年從政府專項扶貧款中為她協調5余萬元,買來兩臺孵化器,上了養鵝孵化生產線,今年孵化規模已到40萬只以上,鵝雛銷售已覆蓋東北三省。2007年她還參加了全國婦聯的培訓,劉金連現在已是市人大代表,金連孵化場已成為省示范基地。
二是技術支持。在婦女創業培訓中不僅請教授講臺傳經,而且還請專家現場送寶,確保婦女創業有人扶,技術有人幫。肇州縣利用“科普之冬”之際,通過農業專家和講師深入淺出的講解,使授課婦女80%上掌握了2-3項種養植方面的新技術,能夠達到獨立操作。
三是信息服務。大同區八井子村板蘭根種植大王張春玲,以前經營主要靠兩條腿推銷,在創業培訓中,增加了培訓網絡知識,她學會瀏覽網頁,發展了網上交易。如今,她在家坐在電腦前就可銷售,現在她已經簽訂了10000畝的板蘭根收購合同,而且還收購板蘭根大青葉約3000噸左右,并在八井子村大隊前面建起了更大的中藥材自由交易大市場,大大拓展了銷售空間,效益增加了30%。
三、城鄉婦女創業培訓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是婦女創業的相關政策還不配套完善,缺乏婦女創業資金、用地、稅收等方面的相關扶持政策。
二是培訓經費不太充足,目前創業培訓300元/人的補助費標準偏低,僅夠用于集中培訓,為確保培訓效果,在生產實踐和跟蹤服務環節中還需要加大經費投入。
三是創業培訓的方式還需要創新,培訓的手段還需要改善。后續服務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省、市政府給予一定的支持。
四是培訓工作有待于進一步探索和提高。SYB創業培訓這一新興的培訓模式經過幾年的開展,雖初具規模,但還不成熟,還需進一步探討和提高,創業培訓的項目還需要進一步開發,培訓的跟蹤后續服務工作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四、改進城鄉婦女創業培訓工作對策及建議
(一)加強宣傳,營造婦女創業培訓的良好氛圍。針對無創業經歷,對政策和市場缺乏了解幫助廣大城鄉婦女及時宣傳到位。大力宣傳創業成功女性的典型事跡,幫助廣大城鄉婦女樹立創業信心。發揮專家優勢,通過建立創業專家指導團,幫助創業者建立創業理念,常年為創業者提供指導服務。向社會公開征集創業項目,通過專家評審,召開項目推進會,幫助有創業愿望的婦女尋找合適的創業項目。宣傳創業的優勢政策,努力營造婦女創業的良好環境。
(二)成立婦女創業指導中心。承擔市婦女創業培訓服務工作管理、質量監控、資金管理、進行技術指導、組織實施、開展示范性教學等項工作。建立有特色的創業項目資源庫,并完善項目開發、征集、論證、展示和推介的工作機制,為廣大婦女提供本土化、投資少、見效快、市場前景好的創業項目服務。
(三)成立創業培訓后續服務組織。建議政府:一是組建創業指導專家委員會,發展法律援助、管理咨詢、財務評估、信貸服務等創業中介機構;二是配備后續服務專業人員,開展示范性培訓,并提供項目開發、開業指導、融資服務,跟蹤扶持等“一條龍”服務;三是建立有特色的創業項目資源庫,征集、開發、購買一批本土化、投資少、見效快、市場前景好的創業項目。
一、返鄉農民基本情況
衢州作為勞務輸出型地區,外出打工人員較多。據統計,我市20*年累計外出務工人數共46.8萬人,截至春節前夕,共有返鄉農民12.31萬人,占外出務工人員的26.3%。其中受金融危機影響返鄉的約有10萬人,占總返鄉人員的81%。所以,造成今年開春農民大量返鄉的最主要原因*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其次是國家最近陸續出臺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如新的糧食收購政策和新的土地政策,對農民返鄉也具很大吸引力;三是部分農民工外出打工掌握了相關生產技術,積累了一定資金,于是帶著多年打工積累下來的資金、技術回到家鄉創業。
積極開展返鄉農民培訓工作,幫助返鄉農民再就業,對于衢州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這既是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也是在經濟風暴下保持平穩快速發展的現實要求,更是全面維護農民利益、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的體現。因此,我們因著眼于返鄉農民的獨特性,充分尊重農民自身意愿,以獨特有效的培訓方式幫助返鄉農民脫離困境,走上一條科學發展的致富之路。
二、返鄉農民的特點
相對于在家務農的普通農民而言,返鄉農民有他們自身的獨特性:
(一)年輕力壯、勞動力強
相比普通農民,返鄉農民多數是青壯年,有十分強的勞動力。并且,他們都有一定的外出務工經商的經歷,具備一些基本的技術能力。因此,他們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包袱,而是一種寶貴的財富,是發展的有生力量,只要合理利用,這種潛在資源就會變成財富。而這就需要他們能在本市合理就業、自主創業,需要我們對他們的幫助和培訓,使他們有一個正確的方向和思路,真正地發揮他們的優勢,為城市建設服務。這也是我們對返鄉農民培訓的一個重要目標。
(二)經驗豐富、見多識廣
相比普通在田間耕作的農民,返鄉農民往往都曾在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務工,見識過發達地區的經濟模式以及工作環境,因此,即使回到農村,他們也不希望被困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中以低產出的農作物來勉強度日。他們有著更高的生活目標,期望更富足的生活。他們渴望運用科學的方法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也渴望投資那些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農作物來提高收入,更渴望運用專業知識實現自主創業、發家致富。這也是我們必須對返鄉農民培訓極度重視的重要原因。
(三)競爭力強、善于學習
由于期望更加殷實的生活,返鄉農民們一般都迫切地希望能得到最專業最全面的幫助。并且由于在外打工的經歷,使他們對新事物、新工具、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也較一般農民有所提高,對網絡課堂、手機電視、移動通訊等都有較全面的了解,這也為我站順利開展特色培訓搭建了有力的平臺。
三、創新培訓機制、服務返鄉農民
(一)信息與技能問詢相結合,吸引農民注意力。
為了解決農民確信息、缺技術的問題,針對返鄉農民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點,我站運用網絡、電視、手機等新型媒體建立了強大的信息與咨詢平臺。首先,實施萬村聯網工程,努力建設高質量的村級網站,并加大對我站農民信箱、信息網站的宣傳,盡可能多的吸引返鄉農民的注意力,爭取讓多數返鄉農民都注冊一個農民信箱,并學會如何在便捷快速的網絡上自己的產品買賣信息,以及搜索與自己相關的服務、經營、再就業信息等。其次,進一步完善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健全以電腦網絡、電話手機、電視《農技110特快》專欄和《農家報》為載體的“三電一報”信息平臺,及時更新農民尤其是返鄉農民急需的就業、服務等信息,隨時隨地滿足農民獲取信息的需要。再次,完善以農技110現場咨詢熱線、網上咨詢在線、專家手機連線和農民咨詢114號碼百事通為渠道的“三線一通”咨詢服務平臺,熱心專業地回答返鄉農民所急需的專業技術知識,解決農民的難題。
(二)新型方式與專業技術相結合,提高農民學習力
為滿足廣大返鄉農民對各類技術知識的要求,我站以農廣校為平臺,認真實施浙江大學遠程教育和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業余(脫產)學歷教育和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培訓平臺學歷教育,充分利用遠程教育這種新型教育方式,為廣大農民開展農技培訓,培訓內容廣泛豐富,針對性強,且教授方式靈活獨特,因而引起了廣大返鄉農民的興趣。同時,我站還開通了萬名農民素質工程網培訓專頁,建立了“萬名農民素質培訓工程影視頻道”,提供121個科教片和7個技能培訓教材供農民隨時學習、課下復習、鞏固知識,切實有效地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競爭能力和專業技能。另外,對培訓后通過國家考核的農民頒發職業資格證書,肯定農民的學習水平及技術能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為保證遠程教育的專業性,網絡課堂中的培訓專家多是資深的農科技術人員,如*年6月26日-27日,由市蔬菜辦組織的全市蔬菜生產技術培訓班在市我站舉辦,省農業廳蔬菜首席專家趙建陽、浙江大學農學院教授汪炳良等專家授課,50多名蔬菜技術干部、種菜大戶在主會場聽課,2000多名鄉村農技人員、信息員及種養大戶在當地利用農技110視頻直播系統聽課,各地普遍反映培訓內容豐富生動、直播效果很好。進一步強化了農民的學習欲望和學習能力,讓返鄉農民在自主發家致富的道路上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三)流動培訓與基地培訓相結合,增強農民動手力
經調查,目前**市**新區共有被征地農民5775人,其中勞動力4177人,按照性別分:男2220人,女1957人;按照年齡狀況分:16—40歲1947人,41--60歲2230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土地需求量加大,被征地農民將會越來越多。
(二)就業情況
在勞動年齡范圍內的被征地農民共有4177名,其中已就業3070人,仍有1107人沒有實現就業,在已就業的3070人中,自主創業的181人;受聘于人的1723人,其中從事瓦工、木工、油漆、水電工作等459人;企業聘用318人;外出務工62人;臨時就業786人(幫人看店、勤雜、保安、保潔、保姆等)。從上述就業情況來看,就業人員中絕大多數人工作隨意性大、穩定性差,自身無技能,很容易再次失業,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三)技能情況
根據調查,4177名勞動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的3611人,高中文化程度464人,大專及以上文化的102人;接受過職業技能培訓574人,其中持相關技能證書262人,未參加過職業技能培訓3603人,其中有培訓意向的89人。勞動力受教育普遍較少,職業技能低,就業競爭力差。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被征地農民就業壓力大,轉移就業培訓任務繁重。培訓的覆蓋面小。因培訓能力不足,只有部分的被征地農民有機會參加培訓。部分被征地農民因需要交納培訓費用而不愿參加培訓,即使參加培訓,也是培訓費用低廉的技術含量低的專業。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就影響了被征地農民的快速轉移。
(二)被征地農民職業技能和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嚴重影響著轉移就業選擇和求職成功率。男性就業多從事建筑、水利工程等重體力的技術要求相對不高的行業,而女性則多從事餐飲、保潔保綠等行業。
(三)被征地農民轉移就業管理機制和服務體系不健全,轉移就業的組織化程度低。一是被征地農民市場和中介組織發育遲緩,信息服務網絡和基礎設施薄弱。二是勞務信息不暢,轉移就業的組織化程度低。大部分被征地農民向外轉移以自發為主,盲目性和無序性較大,“馬路市場”現象普遍。
(四)資金保障乏力,投入明顯不足。盡管各級政府積極籌措資金,但相對于這一服務體系建設需要,投入明顯不足。專項經費落實較困難。
三、被征地農民現狀
(一)被征地農民角色轉換難
在政府提出建設新工業園區的計劃后,迅速進入論證實施階段,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全面提速,園區建設和城市建設進入了超常規發展時期。城市加速擴張和工業園區等建設項目的大力實施,使得農民在短期內失去土地,無論政府還是農民都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致使被征地農民在由農民意識轉化為市民意識,由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行為轉化為市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行為等方面出現了“無所適從”的現象。
(二)被征地農民就業難
由于農民受教育和培訓的機會相對較少,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普遍較低。失去土地后,他們在社會上的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也較差,就業成為被征地農民的突出問題。
(三)被征地農民進入城市難
一是集體資產的處理難。村改居后,原集體經濟組織性質發生了變化,對原始集體資產的處理由于主體性質的變化,必然引起債權、債務及合同變更等問題。另外還存在社會保障、就業政策上,不能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權利的問題等。
(四)被征地農民收入來源減少
部分農民依靠地方企業優勢,從事苦力,如窯廠等,收入高;部分近郊農民從事經濟效益較高的種養業;部分農民依賴于產權歸屬自己的房屋從事房屋租賃、倉儲、批發零售、餐飲等經營活動,且房屋的增值效益明顯。由于征地拆遷,農民的收入來源直接受到影響。
四、目前已開展工作
(一)深入調查摸底,科學制定配套文件
為了摸清我區農村勞動力現狀,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工作,我們對轄區內的農民進行了三次地毯式調查摸底。對農村勞動力的基本情況進行分類匯總、裝訂成冊,并錄入計算機動態管理,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情況檔案。制訂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新區被征地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工作實施方案》等配套文件。
(二)加強陣地建設,完善就業服務體系
在涉及的兩個辦事處設立勞動保障所的基礎上,所屬七個自然村各設立勞動保障工作站一個,做到職能、人員、編制和經費“四落實”。
(三)加大宣傳引導,轉變農民就業觀念
從被征地農民思想觀念入手,通過宣傳教育轉變小農意識和就業觀念,促進盡快就業致富。一方面以免費培訓、保證就業等一系列承諾,充分調動農民就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采用多種宣傳形式相結合,長期不間斷地深入農戶宣傳。
(四)開展技能培訓,提高被征地農民就業能力
一是積極開展崗前培訓。以思想觀念、法制和安全生產、公民道德和職業道德教育為三大重點開展就業前培訓,促進被征地農民轉變就業觀念,增強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樹立良好的道德規范和職業道德。二是積極開展“四免”培訓。根據被征地農民的就業意向,針對不同行業、不同工種、不同崗位開展基本技能和技術操作規程培訓,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有效性。所有培訓實行“四免”,即:免培訓費、免交通費、免午餐費、免技能證費。培訓科目主要有電動縫紉、保結保綠、機械加工、汽車駕駛等。
(五)廣開就業渠道,加快勞動力轉移步伐
堅持以采取舉辦專場專場招聘會、支書送工、中介輸送、企校聯盟、掛鉤幫扶、以工帶工、引鳳還巢、企業用工座談會等10多種送工方式,扎實推進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工作,千方百計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將解決被征地農民就業指標納入目標考核體系,對辦事處和村實行一票否決。
五、下一步對策和措施
(一)進一步加大培訓力度
被征地農民文化素質普遍較低,進廠務工難,從而在城區形成勞動就業結構性矛盾。要讓素質較低的農民轉變成產業工人,讓農民轉變為市民,就應該“給其面包不如給其獵槍”,以培訓為切入點,讓他們轉變小農意識,樹立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及市民觀念,讓其在思想觀念、勞動技能上適應和跟上城市發展的需要,從而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民市民化、農村社區化”。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對農民進行培訓,有針對性地提高他們在城市中的賺錢本領。
擁有一技之長后進廠務工,這不僅是農民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也是服務企業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通過培訓,讓被征地農民能在“洗腳上田”后在城鎮中立足,讓更多的農民在城鎮中找到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以加強就業培訓為主,增強被征地農民自主創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的措施,既解除他們眼前的“生存之憂”,也解決今后的“就業之憂”。
政府加大培訓投入,解決被征地農民缺乏就業技能之憂。征對被征地農民缺乏就業技能現狀,政府加大培訓資金投入,繼續實行“四免”職業技能培訓,即免費培訓、免費就餐、免費接送,培訓合格后免費辦理技能證書。并推介就業不少于3次。對被征地農民培訓的重點主要放在轉變就業觀念、規范職業行為和增強勞動技能三個方面。把職業技能培訓與就業緊密結合起來,以保證培訓后的就業率。
(二)開展多種形式的就業服務
(1)積極爭取區委、區政府的支持,發動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盡可能為被征地農民提供就業崗位,并通過各種渠道向被征地農民提供就業信息,為用人單位和被征地農民創造溝通和交流的機會。
(2)鼓勵、引導和支持被征地農民走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之路。農民自主創辦企業或開辦個體工商業,享受城鎮居民創辦民營企業和城鎮下崗失業職工自主創業同等的優惠政策,積極引導促進農民就業。
努力爭取被征地農民就業再就業社保補貼、小額貸款等各項優惠政策,被征地農民《再就業優惠證》應發盡發。通過全面落實各項優惠政策,為被征地農民打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3)鼓勵愿意從事種養業的農民為調整農業結構、發展高效農業做貢獻。在征地和拆遷的過程中為被征地農民規劃留用地,或者采取轉包、出租、轉讓等方式,在周邊土地富足的鄉鎮劃出部分“四荒地”、“河灘地”或耕地給被征地農民從事種養業。
美國國際進出口協會擁有經驗豐富的專家群體,它所推行的課程體系以及職業標準具有相當的權威性。國家外專局將其引進國內,這為那些有志于從事進出口貿易的人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在推行外銷員和商務師的培訓和資格認證。但是這兩項資格僅提供了單向的視角,即如何“走出去”。倘若能從逆向的視角,從了解國外的貿易政策和做法入手,我國外貿工作者的知識體系就會更加完備。因此,我認為,美國國際進出口協會的課程體系及資格認證體系與我國現有的相關體系不僅并行不悖,而且相輔相成…”IIEI資格認證體系的引入是中國對外貿易不斷發展的要求。符合行業標準的從業人員,其技能和經驗對于提高業務效率等都有重要作用,不同部門都需求能掌握規范業務技能來處理對外貿易事務的從業人員。由于傳統教育體系下培育出來的人員缺乏在國際貿易行業工作的相關實踐經驗和有針對性的知識及技能,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所以IIEI這一唯一具有標準化、規范化教育和認證資格的機構提供的培訓,就凸現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國家外國專家局培訓中心(TCSAFEA)是國家外國專家局直屬事業單位,通過聘請中外專家聯合講學,國內、外結合的培訓方式,為政府各部門,各類企、事業單位培訓不同類型的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重點培訓高層次、復合型和國際化人才。尤其近年來,先后成功引進了一些國外先進、成熟的知識體系,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國際化認證考試和培訓工作。引進的美國項目管理協會(PMI)的項目管理(PMP)資格認證已經在中國培養出上萬名持證者。引進不久的美國國際高級人力資源管理職業資格認證項目(IPMA)已經受到廣泛關注。為了順應世界經濟發展的“全球一體化”潮流,最大限度的減小貿易摩擦,回避貿易風險,美國國際進出口協會建立了IIEI職業資格認證體系,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統一全球外貿用語。
IIEI職業資格認證體系被世界廣泛承認,是目前國際貿易領域最具權威、最為通用的職業資格認證體系。已經有北美、歐洲、中東及非洲的接近100個國家使用該體系,包括微軟、寶潔及摩托羅拉等全球知名的上百萬企業,引入該體系培訓員工,極大的提高了進出口業務的效率。IIEI職業資格認證體系,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統一全球外貿用語,使各國從事國際貿易工作并有著不同理論背景的專業人員“說同樣的話,做同樣的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同行。IIEI職業資格認證體系被世界廣泛承認,已經有北美、歐洲、中東及非洲的接近100個國家使用該體系。
信息社會對各行業產生了巨大影響,外貿領域也不例外。作為課題研究或是業務交往,都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持。IIEI擁有20000多個人會員和遍布世界的團體會員以及包括政府部門、院校、研究機構、企業及知名專家等全球范圍的合作伙伴,通過相互交流,可以獲取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學習IIEI并通過認證,就有機會獲得個人會員資格,從而登上IIEI設置的全球國際貿易信息平臺。
我單位取得國家外國專家局培訓中心進出口專員國際職業資格認證項目(簡稱IIEI)的,準備近期開展推廣工作,IIEI體系的引進背景,國家外國專家局培訓中心于2005年底與國際進出口協會簽訂引進協議,成為國際進出口職業資格認證(IIEI)體系在中國大陸,包括港澳地區的唯一機構.中國加入"WTO"以來,經歷了五年的貿易保護期,這期間中國政府調整了外貿政策,開放了外貿審批權,使多年來外貿的國際壟斷地位徹底改變.
這些都與國際貿易人才儲備沒有完成,缺少國際通用型外貿專門人才密切相關.官方統計,我國僅在"十一五"期間,就缺少外貿專門人才30萬人.一些外貿科研部門更是預測中國缺少外貿人才180萬人.國家外國專家局培訓中心著眼于為中國培養急需的與國際接軌的國際貿易人才;為我國更多外貿企業減少在國際進出口貿易中的損失;為越來越多走出國門的中國企業規避風險而引入了IIEI體系.
于我國企業對國際貿易標準、環境、流程了解不夠,且缺少具有良好國際溝通能力和溝通效率的專業人才,中國國家外國專家局培訓中心今天宣布將推廣國際貿易職業資格認證體系(IIEI)。
IIEI國際貿易認證體系以國際標準和全球公認的知識體系為基礎,
集合了行業專家和全球的合作伙伴,是現今國際貿易領域最權威,最通用的職業認證體系。該體系由美國國際進出口協會開發、制定。目前,全球接近100個國家,上百萬個企業依照IIEI來更新員工知識結構,提高外貿工作效率。
**年,我國入世的5年外貿保護期即將結束,包括金融、保險、制造等產業將完全對外開放,但國內卻缺乏一個完整的國際貿易標準體系。快速推廣IIEI認證體系有利于為我國外貿領域提高國際溝通能力和溝通效率做好人才儲備。此外,正在不斷涌入我國的跨國公司大多數承認并了解IIEI認證體系,推廣這一體系也有助于我國本土人才與國際職業規范接軌。
本單位開展此項培訓的推廣方案:
一、2009年×月××日下午在××大廈舉辦IIEI深圳推介會,邀請專家和領導具體介紹IIEI認證體系。以及新聞媒體的朋友,以便于更好的推廣IIEI培訓的推廣方案
二、于2009年×月、×月分別舉辦IIEI-CE認證培訓班。培訓班分為:
1、全日制班:國家IIEI-CE統一考試前一個月內,每日8課時,連續五天。
2、業余制班:滾動開班,每周六、日全天上課,每日8課時,連續三周。
3、企業內部培訓班:可根據企業內部需要隨時開班。
三、2009年×月××日、×月×日、×月×日、(2009年加試時間×月×日)××月××日參加IIEI-CE認知統一考試。使得大家更加清楚的了解IIEI是什么。
IIEI體系在中國推廣的意義:(一)提供了進入世界知名企業或分支機構從事國際貿易或國際商務等工作的機會.
*市將學習實踐活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相結合,實現了兩手抓、兩促進、兩不誤。緊緊圍繞“科學發展新*”的總體目標,扎實做好學習實踐活動的各項工作,堅持規定動作不走樣、自選動作有創新,敢闖敢試。20*年,全市經濟整體運行平穩,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2億元,比上年增長16.4%;實現財政收入達7.03億元,增長23.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0955元,增長14.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527元,增長19%,各項指標均上了新的臺階。同時,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社會繁榮穩定。取得了“黨員干部受教育,廉政建設樹形象,科學發展上水平,市域經濟增實力,人民群眾得實惠”的顯著成效。
二、主要做法
加強學習培訓不斷提高認識
*市把黨的十七大精神、中央關于在全黨深入開展學習實踐活動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央規定學習的“三本書”作為學習的重要內容,把中央的要求轉化成推動*科學發展的思路、推進學習實踐活動的具體措施,采取“六學”方法深化學習成效。“組織集中學”:舉辦了全市領導干部讀書班;“專家輔導學”:邀請專家教授進行5個專題輔導,全市110個單位共邀請專家學者137人作專題輔導89次;“實踐體會學”:組織黨員干部進工廠、進農村、進社區、進家庭進行實踐體驗1.1萬人次;“交流相互學”:舉辦了“*市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報告會”,邀請來自部門、企業、鄉鎮、農村的先進典型作經驗交流報告;“考賽結合學”:舉行了科學發展觀理論知識考試和競賽活動;“服務寄送學”:對外出流動黨員寄送學習資料,對行動不便的老黨員實行送學上門,確保學習覆蓋面達到100%。
*市還著力在解放思想上下功夫,舉辦了領導干部解放思想報告會、網絡論壇、專題訪談等主題活動。努力在黨員干部思想中實現“四破四立”:破除懼怕困難、無所作為的思想,樹立克難攻堅、奮發有為的意識;破除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的思想,樹立敢闖敢試、改革創新的意識;破除形式主義思想,樹立求真務實意識;破除“以物為本”思想,樹立以人為本意識。
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探索科學發展之路
*市圍繞“科學發展新*”的目標體系,結合本部門職能和工作實際,在推進發展、促進和諧、改善民生等11個方面精選出調研課題274個。25名市級領導,每人負責一個事關*科學發展全局的課題調研,110家單位領導班子共組織426個調研小組,深入基層開展調研。共走訪了262家企業、14個鄉鎮街道,召開了530多次干部職工、服務對象、“兩代表一委員”代表參加的座談會,共發放問卷2萬多份,統計各類數據3萬多個(項),形成了一批有價值、有質量的調研報告。
*市還邀請專家就*市科學發展戰略性問題進行調研,探索科學發展之路。組織專門班子對274篇調研報告進行評審,將優秀調研報告在*媒體上交流。對調研成果進行梳理歸類,作為分析檢查、整改提高的依據,作為建立和完善*科學發展體制機制的依據。
充分發揚民主認真分析問題
*市緊緊圍繞“建設科學發展新*”主題,通過“五條渠道”征求群眾意見,共征求意見3萬多人次,收到意見和建議5100多條。聯系實際開展“五查五看”:查思想解放,看發展理念新不新;查科學發展,看發展方式優不優;查改善民生,看為群眾辦實事力度大不大;查政策制度,看機制創新夠不夠;查廉潔自律,看干部作風實不實。通過自我檢查、自我反省、自我評價,找出突出問題。
在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之前,*市要求各單位領導班子成員開展“談心日”活動,相互交心談心,溝通思想。會上,堅持“三講三不講”:講主觀不講客觀,講實話不講空話,講要害不講枝節。對領導班子分析檢查報告實行“四不過關”:問題找得不準不全不過關,分析不深不透不過關,群眾提出的意見沒有吸收不過關,整改措施不到位不過關。同時,還按照“代表要廣泛、方式要多樣、發言要自由、接受要誠懇”的要求,組織群眾對領導班子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情況分析檢查報告進行評議,并進一步修改完善,充分體現群眾意愿。
狠抓整改落實加強督促檢查
*市把分析檢查報告查擺出來的6個方面問題進行認真梳理,分解成32個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和10個方面的體制機制建設重點。對查找出來的問題,馬上能改的,立即解決。據統計,全市110家單位采取多種形式查找經濟、民生、黨風廉政建設等方面的突出問題970個,目前已經解決720個。
在活動中,*市為了保證活動順利開展,采取普遍自查和重點抽查相結合。對自查中發現的問題和不足,要求各單位認真研究整改落實措施,明確時限,抓緊解決。按照強化“督”、突出“查”、著力“導”的要求,對110家市直單位開展了定期或不定期的督導檢查。突出了“七查七看”:查領導,看主職干部是否親自抓;查單位文件,看工作方案是否結合了實際;查宣傳氛圍,看各單位是否有宣傳專欄、學習園地;查活動覆蓋面,看外出流動黨員是否參加了學習實踐活動;查工作安排,看各項工作是否開單銷號;查活動環節,看各項程序是否到位;查整改落實,看“四明確一承諾”的突出問題是否整改落實到位。*市還專門制定《學習實踐活動考核辦法》和《量化標準》,堅持嚴格程序、量化考核,不走過場,對不符合要求的單位通報批評,督促補課、整改,確保了全市學習實踐活動質量。
三、主要成效
【數字鏈接】
廢止制度719個,完善制度1103個,新建制度376個
1350戶庫區移民危房改造全面啟動,1150戶在春節前入住新居
1000多名干部與10*戶困難群眾結成幫扶對子
*市廣大干部群眾普遍認為,此次學習實踐活動是黨員干部的一次思想大解放,提高科學發展能力的一次大培訓,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輪大推動,活動取得了明顯的實效。
提高認識,增強了科學發展的意識。通過開展學習實踐活動,*市廣大黨員干部逐步消除了對科學發展觀缺乏深刻把握和科學認識的“無識”傾向、片面強調保護資源環境不求發展進步的“無為”傾向、認為后發地區重在加快發展而不在科學發展的“無關”傾向。大家普遍認為,*市要爭當*省科學發展的排頭兵,就必須加快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既要小康更要健康;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解決好“三農”問題;必須堅持和諧發展,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高度關注和解決民生問題,讓發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理清思路,提高了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通過深入開展學習實踐活動,*市提出切實轉變發展方式,著力打造“富裕*”;不斷改善民生,著力打造“和諧*”;保護生態環境,著力打造“綠色*”;推進精神文明建設,著力打造“人文*”;加強效能建設,著力打造“效能*”。努力實現發展方式更優、發展質量更好、發展速度更快,人民群眾幸福指數不斷提升。同時,*市的各級領導班子和黨員領導干部通過學習討論和實踐鍛煉,提高了“五個方面”的能力:進一步提高了發展戰略思維能力,能夠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全局上思考問題、出思路;進一步提高了科學決策能力,能科學判斷形勢,作出正確決策,把握發展先機;進一步提高了科學規劃能力,能從實際出發規劃本地本單位的發展,克服工作的隨意性;進一步提高了改革創新能力,勇于打破陳規,推動改革創新向縱深發展;進一步提高了統籌駕馭能力,能駕馭市場經濟,運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實踐,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一、我縣農村勞動力隊伍現狀
據統計,我縣農村勞動力總數為156342人,占農村人口總數的52.1%。按年齡結構分:16周歲以上35周歲以下65243人,35周歲至55周歲68022人,55周歲以上23077人;按文化程度分:初中以下63814人,初中75300人,高中(中專、中技)17035人,大專以上193人。農村勞動力中掌握專業技能的有23740人,占總數的15.2%,其中:高級工100人,中級工2100人,初級工21540人。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整體素質偏低,思想觀念保守。一是農村勞動力文化結構不合理,初中及以下比例偏高,掌握勞動技能的程度較低。二是農村勞動力普遍存在小農意識強的問題,小富即滿、小進即安思想較重,只圖眼前利益,缺乏長遠發展眼光。三是由于農村勞動力受自身素質限制,加之政府對技能培訓宣傳力度不夠,致使農民對技能開發的現實作用和長遠意義認識不足。
2、培訓難度較大,培訓效果不理想。一是目前農村勞動力人群情況復雜、流動加劇,工學矛盾較為突出,組織培訓的難度較大。二是培訓專業設置與農村實際和勞動力市場需求不對口,加之對市場需求預測手段落后,培訓專業設置缺乏市場調查的基礎,存在較大盲目性,影響了培訓的實施效果。三是從勞動力供需總量來看,供大于求的現象依然十分突出,造成培訓后沒有就業崗位,也已成為限制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開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3、缺乏完整的協調運行機制。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單憑勞動部門一家的力量難以實現,為加強此項工作,亟待建立有關部門共同參與、協調聯動的工作機制。
4、資金籌措難度大。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涉及面廣,需要足夠的經費保障,但目前培訓所需相關費用籌措難度較大,影響了轉移培訓工作的有效開展。
三、幾點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氛圍
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介,通過設立職業技能開發專欄,印刷發送宣傳標語、宣傳材料,開展職業技能宣傳周、宣傳日,組織職業技能鑒定、技術比武等活動形式,大力宣傳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機制和國家實行勞動預備制度、就業準入制度以及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內容和要求,鼓勵技能人才發揮重要作用,以宣傳各行業技能人才的突出事跡為重點,發揮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充分調動農村勞動力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努力營造職業培訓所需要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明確責任,建立協調配合機制
首先,要成立以主管縣領導為組長,勞動、計劃、財政、教育、林業、農業、科技及鄉鎮政府主要領導為成員的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領導組織。建立農民工培訓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研究解決培訓工作中的具體問題,編制培訓計劃,落實扶持政策,統籌規劃、綜合協調農民工的培訓工作。在此基礎上以縣鄉勞動服務站、村勞動服務所為依托,成立鄉鎮職業技術培訓中心,健全完善農村勞動力培訓服務網絡,重點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人員和農業實用技術的培訓工作。其次,要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作為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大事來抓,將此項工作納入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與管理,要開展專題調研活動,繪制以鄉鎮為主體的勞動力資源分布圖,同時制定詳細的農村勞動力培訓計劃,為轉移就業創造條件。
(三)制定相關政策措施,促進培訓工作開展
一是取消崗位和戶籍限制,統一發放《就業失業登記證》,用工單位在使用農民工和城鎮居民時要一視同仁。二是積極探索用工單位招用農民工要參加醫療保險的具體辦法,保證農民工依法享有工傷保險待遇。三是在辦理農民工進城務工手續時,除國務院、省規定收取的費用外,不收取其它任何費用。四是為返鄉創業人員提供扶持,享受我縣招商引資優惠政策。五是對參加培訓的農民工實行補貼或獎勵。
(四)擴大輸出渠道,發展勞務經濟
一方面有計劃地深入京津等經濟發達地區,直接與用工單位見面,根據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制定培訓和勞務輸出計劃,實現培訓基地與輸出單位對接,建立勞務輸出聯合體,另一方面在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設立辦事處,聘請信息員,通過原協作單位發展新的用工單位,挖掘新的招聘信息和用工渠道,使勞務輸出規模不斷擴大,減輕就業壓力,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有序合理流轉。
(五)整合培訓資源,全方位開展農村職業技術培訓工作
以縣職教中心為龍頭,以鄉鎮職業技術培訓中心為基礎,以各社會力量辦學機構為補充,建設一批能起示范帶動作用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完善教學培訓條件,整合培訓資源,增加培訓項目,擴大培訓規模,創造整體效應。加強勞動力需求總量和結構預測,根據經濟發展需要,在培訓內容上突出專用性與實效性,加強以產業化為重點的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和以“綠色證書”為重點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工作,搞好就地就近轉移前的職業培訓工作,有針對性地開展林果、食用菌、時差大棚蔬菜等種植技術和水產、畜牧、家禽等養殖技術的實用技術培訓,切實提高培訓的質量和效益。
(六)實行勞動預備制度與就業準入制度
穩步推進勞動預備制度,組織農村未能繼續升學并準備進入非農產業或進城務工的初、高中畢業生參加必要的轉移就業培訓,使其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并取得相應的培訓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凡是國家規定實行就業準入控制的職業,新增勞動力必須持證上崗。未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者,縣職業介紹機構不得介紹就業,勞動保障部門不予辦理用工備案、合同鑒證和各種社會保險,用人單位不得招收錄用;擬從事個體經營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不予辦理開業、登記手續;擬從事汽車駕駛、汽車修理、摩托車修理的,交警、運管部門不予辦理相關手續;對用人單位因特殊情況急需招用的,須經勞動保障部門批準,可先招收再培訓,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后上崗。
(七)加大勞動監察力度,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培訓工作取得了七個方面的實效:一是通過對基層農機管理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使大家認清了形勢,把握了工作重點,掌握了農機化管理相關業務知識和農機化新技術,提高了服務農機化工作的本領。二是圍繞玉米收獲保護性耕作等農機化新技術的推廣,培訓了一批新型農機具操作手,使農機操作人員隊伍不斷壯大。三是通過舉辦農機化新技術培訓和新機具現場演示活動,為農機科技項目實施和各類示范點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四是通過對農機維修網點從業人員的崗位技能培訓及農機服務組織和農機大戶經營管理知識、農機作業標準的培訓,使農機社會化服務質量明顯改善。五是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宣傳和服務活動,使廣大農民對農機化促進法等法規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有進一步的了解,激發了農民購置使用農機具的熱情。六是通過開展農機維修工、電焊工等職業技能培訓,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就業。七是通過對機手開展相關法律、法規、機械常識和操作技能的培訓,使農機作業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
二、存在問題
一是農機駕駛操作人員科技素質較低,法律意識不強,安全觀念淡薄。由于農民受教育程度較低,直接導致農民的文化科技低下,相當一部分農民駕駛操作人員,在購買了農機后,思想上產生了模糊概念,認為從事農田作業,或在個別時間上道路行駛,不需要掛牌入戶,也不愿意參加技術培訓,辦理駕駛執照。更有甚者,在農忙季節,無視國家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把安全問題當兒戲,看的比較簡單,置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于不顧,給農機安全生產埋下了嚴重隱患。
二是農機教育培訓經費投入不足,影響了培訓工作的正常開展。從目前我縣農機校情況看,事業經費嚴重不足,只保吃飯,培訓質量無法提檔。教學上,缺乏先進實用的電教設備和教學直觀的實物教具和教學掛圖,不能及時更新培訓新知識、新技術,嚴重影響了農機培訓工作的進展。
三是近年來分配的農機專業院校畢業生少,高學歷、高技能師資缺乏,教師隊伍有待進一步強化壯大。
三、建議
1、廣開生源,適應形勢。生源是農機培訓機構賴以生存的基礎,沒有生源,其它工作就無從談起。生源不足是困擾農機培訓機構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要采取切實措施增加生源。一要注意改善農業機械化發展環境,農機化有了大的發展,對農機培訓的需求自然會大大增加。二要農機監理部門加強田檢路查,杜絕無證駕駛現象。三要廣開辦學門路,拓寬培訓領域,充分利用現有的場地、師資、設備,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四要在保證培訓質量的前提下,盡量壓縮培訓時間,使機手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真正學會實用的操作、維修等技術,切實增強學校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2、創造社會重視的濃厚氛圍。有計劃地定期對農機培訓先進單位和先進工作者進行表彰,提升其行業榮譽感。
一、*縣基本情況
(一)農民工人口及文化程度情況
地處四川盆地西北部的蜀道明珠---*縣是一個農業小縣,幅員面積1457.5平方公里,耕地51.3萬畝。全縣轄32個鄉鎮,329個行政村。全縣以種、養殖業為主,縣內無大的骨干企業。*年農村經濟收入9.41億元,人平純收入1813元。全縣總人口38.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5.3萬人,占總人口的92.4%。農村勞動力16.1萬人,農民工7.25萬人,占45.1%,其中省外務工人員4.8萬人,省內2.45萬人。*年我縣農村勞動力中小學文化程度的3.3萬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0.4萬人,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6萬人,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有0.71萬人.。其中外出務工的人員中,具備小學文化程度的有2.18萬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有2.9萬人;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5萬人;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有0.66萬人。
(二)農民工就業和收入情況
據調查,我縣外出務工人員主要流向,一是打工,二是經商,三是農業行業的內部轉移。其就業情況:從事加工制造業的1.81萬人,占轉移勞動力總人數的24%;從事建筑業的1.45萬人,占轉移勞動力總人數的20%;從事交通運輸、商貿、餐飲業、家政服務業3.98萬人,占轉移勞動力總人數的54.8%。*年我縣勞務輸出收入1.31億元,人平純收入3200元。通過調查發現,文化程度越高的農民工所從事的職業和收入,較文化程度低的要好、要高。例如地處我縣偏遠地區的大新鄉,全鄉10735人,有12村,3310戶,勞動力人數5690人,人平純收入1566元。常年外出務工3280人,勞務總收入900萬元,人均務工收入2744元,初中文化程度的務工人員年人均勞務收入2469元,高中文化程度的年人均勞務收入4100元,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年勞務收入在5000元左右。
外出務工不僅促進了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推動了產業結構的調整,而且為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財政增長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作出了較大的貢獻。一部分外出務工人員通過自己的奮發圖強,艱辛努力,先富裕起來,他們又以不同的方式,支持和帶動家鄉建設,使更多的人也走上了富裕之路。
二、*縣開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經驗及成效
過去人們把農村教育培訓僅僅看成是升學、就業的手段,只重視普通基礎教育,不重視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職業培訓,從而造成了教育培訓與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相脫離。縣委、縣政府在實現“三個轉變”,大力發展我縣農村經濟的同時,把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使農村沉重的人口負擔盡快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當作一項戰略任務。各行業、各部門充分發揮部門職能優勢,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逐步形成了政府統籌,行業組織,多方參與,重點依托各類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開展培訓的工作局面,提高了我縣農民工的素質和外出務工就業能力。
(一)政府統籌,加強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組織領導
*年,我縣人民政府成立由財政、科技、農業、勞動保障、教育、建設等部門組成農民工培訓工作領導小組,與綿陽農校簽訂了農村富余勞動力培訓協議,以加強我縣對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勞務輸出能力,統籌規劃本地區農民培訓工作,協調解決農民工培訓工作中的重大問題。近幾年來,我縣實施了“工業興縣、以工促農、產業互動、城鄉相融”的發展戰略,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先后引進商家,擴建、新建成企業10余家,就地解決剩余勞動力2000余人,幫助1500余農戶走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二)積極開展職業教育培訓
我縣有一所成人職業學校,一所農村成人中專校,32所鄉鎮農民成人學校,具有完善的教學培訓條件,開設了計算機、駕駛、汽修、服裝、建筑、企業營銷管理、旅游、餐飲、家政保安、文秘等專業,主要組織農村未能繼續升學,并準備進入非農業就業或進城務工的初高中畢業生參加必要的就業技能培訓,使其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并取得相應的培訓合格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逐步建立了“先培訓后就業”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制度。*年培訓14150人,向外輸出10945人。
(三)以農業部門為依托,全面開展農民工的素質教育和勞動技能培訓
為整體提高我縣農村勞動者文化素質,切實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增長方式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我縣從一九九五年開始,通過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一是對村級干部進行文化素質培訓,全縣32個鄉鎮329個村共計1352人,進行了中專學歷培訓,1016人取得了中專文憑,平均每個村2.5個村級干部達到中專水平。二是加強農民專業戶、示范戶和生產骨干的培訓,從一九九七年——二000年,通過實施“綠色證書”培訓工程,全縣4640人參加了蠶桑、畜牧、水產、農機、蔬菜、果樹、種植七個崗位培訓,3328人取得了“綠色證書”資格,推動了我縣農村生產走向專業化、社會化、商品化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三是加強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拓寬領域,挖掘潛力。結合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商品糧基地建設、畜禽生產基地、蠶桑基地建設,農業社會服務體系建設等項目搞好培訓,通過“科技趕場”、“雙百工程”、“三村建設”,積極開展實用技術的培訓。每年培訓人數10萬余次,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初步建立了一支由村社干部、農民黨員和專業大戶為主體的科技致富帶頭人隊伍,改變了思想觀念,有效地促進了我縣農業行業內部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年培訓2800人,向外輸出2000人。
(四)大力發展民辦職業技術培訓
我縣還制訂優惠政策,鼓勵民間資金進入農民工培訓領域,按照企業對農民技工的技術要求,采用“招生—培訓—薦業”一條龍服務體制,開展委托培訓、定向培訓和定單培訓。建立了民辦教育培訓機構2所,縣勞動保障局的職業介紹中心、*縣計算機學校等單位通過與省內外,尤其是沿海一帶企業簽訂用人合同,在32個鄉鎮建立了勞動服務站,在大的鄉鎮設立了組織聯系點10個,通過一定的上崗前技能、技術培訓,為用人單位輸出了大量合格的實用型人才,得到了用人單位和農民工的一致好評,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輸出機制和網絡,*年通過各種崗位培訓2400人,向外輸出2395人,就業達99。8%,避免了外出務工的盲目性。
三、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縣農民外出務工逐年出現上升的趨勢,但普遍存在農村勞動力素質普遍較差,文化水平低,許多人無一技之長,在非農領域技能低,擇業受限,外出務工者多為勞力型。隨著經濟、科技水平的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就業競爭日趨激烈,勞力型的務工者在擇業、就業上不具競爭力,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加之勞務輸出后的跟蹤服務和信息反饋手段落后,盡管我縣在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上進行了一定的探索,總結了一定的經驗,但仍然存在以下的問題: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仍存在認識不到位,引導扶持不力
抓好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是各級政府及政府職能部門的重要職責,是推進我縣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城鎮化步伐、將人才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但一些部門和領導沒有充分認識到它的重要性,沒有出臺相關的政策和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在農民工培訓上保障措施不到位,政策不配套,致使相當部分外出務工人員沒有進行崗前技能培訓,影響和制約了勞動力輸出對象、范圍和數量。
(二)培訓資金缺乏,培訓規模偏小,缺乏長遠規劃
對于農民工的培訓往往是喊得響,落實少,財政投入更少,沒有專門的經費投入,導致培訓資金缺乏整合,培訓手段和設備落后。培訓規模偏小,培訓經費不得不向受培訓者收取,工作難以深入仔細的開展。雖然不少地方和部門每年都在不同程度的搞農民工培訓,但沒有制度化、系統化,具體表現在培訓部門多,部門間溝通少,配合力差,局限在農業生產技術方面的培訓,而涉及到第二、三產業方面的技術、技能培訓,由于受技術、資金等其他條件的限制開展得少,沒有給農民工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技能支撐。
(三)就業指導信息服務不夠
目前,我縣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和輸出基本處于自發狀態,起步晚,規模小,加之機構不健全,人員不到位,措施不力,培訓條件有限,培訓經費不足,勞動力輸出形成以親帶親,以故帶故的現象,甚至有的因勞務輸出信息失真或廣告虛假而上當受騙。加之在勞務輸出上獲取、提供的信息少而不全,沒有形成一套系統的就業服務信息體系。隨著就業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應加強信息服務的收集和組織管理。
(四)缺乏權威技能鑒定
盡管我縣的職業培訓部門下設了職業介紹所,農業部門、職業技術學校等也對農村勞動力轉移進行了培訓,但頒發的是畢業證書或合格證書,沒有權威的職業技能鑒定,技術可信度低,不僅使用人單位難以把握使用,反過來也嚴重影響了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的深入開展。
(五)對輸出農民工管理不力
農民工輸出后,沒有對其流向、工作生活情況做相應跟蹤調查,從而在管理上難度較大,除用工單位大規模使用外,其他外出的農民工基本上是“各自為陣”,“一盤散沙”,他們在外的行為,我們的管理部門基本一無所知,從而導致農民工在外就業難、收入低、生活無保障、甚至違法亂紀的現象時有發生,不僅給其他想要外出的農民工心里蒙上了一層陰影,而且給社會穩定帶來了一定的隱患。
四、進一步強化培訓,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對策及建議
根據我縣潛在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市場和農民工自身素質,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有效開發、合理配置農村富余勞動力為重點,以拓寬輸出領域,提高競爭力和勞務效益為中心,以內轉、外輸、回歸為基本途徑,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以優質服務為保障,全面開創我縣農村富余勞動力培訓新局面。
(一)強化政府行為,建立長效培訓機制
把農民工的培訓作為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和農村社會穩定的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工作日程,切實加強領導。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制定長遠規劃,積極探索制定有利于農民工培訓的政策措施,努力營造農民科技培訓和技能培訓的良好環境。通過積極引導,主動服務,推動我縣農村富余勞動力合理、有序的轉移。
(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保證培訓工作的正常開展
農民工培訓投入,財政是主體,應列入各級財政預算,實行財政、服務組織、被培養對象三位一體,統籌解決培訓經費不足。政府應撥專款資金把培訓工作當作一項公益性事業開展,而不能搞成社會辦學形式,加重農民負擔。同時加大力度,糾正向培訓者亂收費,嚴處欺騙務工者的違法行為。
(三)建立培訓體系,健全運行機制
農民工培訓內容是多方面的,涉及部門多,范圍廣,需要各部門的密切配合。明確培訓主體,逐步形成政府統籌,由農業部門牽頭,財政、教育、科技、勞動保障、建設、計劃等相關部門協作配合,社會(主要社會辦學機構)廣泛參與的培訓體系。實行基地、管理及服務三結合,建立勞務開發網絡服務體系,鞏固老渠道,開辟新渠道。政府要出臺相應的培訓落實保障措施,規范勞務市場,實施多層次的支持激勵措施,落實優惠政策。
(四)培訓內容多樣化,增加競爭力,優化勞動力轉移就業結構
培訓內容必須本著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要體現農民工素質教育、能力教育、職業教育的特點,積極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培訓,采取“請進來”“走出去”,長訓、短訓與學歷教育相結合的方式。由原來的主要農業技術培訓轉向二、三產業的技術、技能培訓,實行定向培訓與定向輸出相結合,堅持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的原則。在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同時,加強農民政策法規、安全常識和公民道德規范培訓,真正提高勞動者的生產技能和自身素質。
(五)嚴格考核制度,做好技能鑒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