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57:4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幼兒詩歌,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內容的選擇要適合孩子、要多樣化
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應該是知識獲得的主動參與者,興趣是學習的最好內部驅動力,在學習者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部分。因此,在詩歌內容的選擇上,首先,應該是幼兒感興趣,比如大班詩歌《小熊過橋》,詩歌的主角“小熊”是幼兒熟悉和喜歡的,內容又是詼諧的,能充分吸引幼兒,這樣的詩歌就非常受孩子的歡迎,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高。
其次,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兒童的視野越來越廣,給幼兒提供的詩歌就不應只限于幼兒園語言教材上的內容,而應選擇一些具有時代特點,接近幼兒生活,題材廣泛的;以及反映現代科技發展水平,啟發幼兒思維和想象,培養幼兒創造能力等內容。 可見,在詩歌內容選擇上以多樣化為原則。
二、目標的制定要具體
要激發幼兒主動參與學習,教師首先要具有明確的目標意識,懂得必須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制定具體、明確并可操作的詩歌教學目標。不能只注重道德教育目標,而應通過詩歌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不能片面地注重通過詩歌教學培養幼兒的記憶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詩歌教學培養幼兒的理解、想象和創新的力。比如詩歌《搖籃》的教學目標,既有理解詩歌內容的要求,又有培養遷移能力、創造力和主動學習能力方面的要求,目標的確定具體而明確。
三、教學的過程要靈活
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運用啟發式的方法,把幼兒從機械的朗讀背誦活動中解放出來,充分利用詩歌的特點,啟發幼兒積極思考,大膽想象創造,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
1、導入部分
(1)“導”要精彩。 教師是課堂心理環境的直接創設者。教師“導”入的語言、方法直接影響幼兒的學習興趣及其探索知識的欲望。因此教師必須根據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設計盡可能快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其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地投人到教學活動中。例如詩歌《夢》,教師在導入部分可以引導幼兒對自己的夢進行簡單的討論,加深對夢的感性認識,然后引出詩歌,既集中了幼兒的注意,又為學習詩歌內容作了很好的鋪墊。
(2)“導”要適度。 任何事情都有個“度”的問題,導入也要講究個“度”。幼兒注意的持久性較差,如果導入部分過分冗長或者花哨,反而會分散幼兒的注意。
2、學習和理解部分。
(1)善于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幼兒積極動腦思考。 教師創設一種讓每個幼兒都面臨的非常真實的問題情境,使幼兒對其中的問題表現處好奇,注意力和思維處于積極的狀態。教師激起的疑問,能激發幼兒猜測答案和結論,能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熱情,使幼兒在渴求答案的心理狀態下全身心的投入學習,從而有效地把幼兒耳、目、腦、口充分運用起來,進行積極思考。
①會聽;詩歌教學不僅要讓幼兒會講,還要讓幼兒學會聽,聽老師講,聽他人講。如在學習詩歌《搖籃》時,教師可以提問“聽一聽詩歌里說了什么?”“你聽到的和別人聽到的一樣嗎?”這樣可以集中幼兒注意力,培養幼兒思維的敏捷性。
②會看 ;有些詩歌內容,幼兒通過自己看圖片可以理解的,教師可以少講,甚至不講,只要提一些啟發性的問題,讓幼兒帶著自己觀察、思考,作出判斷。比如詩歌《小熊過橋》,教師在導入活動之后,不直接讓幼兒欣賞詩歌,而是出示圖片讓幼兒先觀察,找出詩歌的地點、人物,并想象可能發生的事情,然后通過教師的引導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從而較快的學會詩歌。
詩歌是傳統文化的最重要載體,尤其古代詩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基石,涵蓋我國社會、民俗、價值觀、世界觀等,成為文化巨擘中的耀眼明珠。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國的幼兒教育起源于“詩歌啟蒙”,在傳統的教育體制中,幼兒教育往往是以“詩歌”的教育為主線,著名的教育學家孔子亦云“不學詩,無以言”,雖然這是特指《詩經》這一中國古詩歌的經典,但是對學生開展詩歌教學的作用和意義是教育界的公知。
幼兒詩歌是幼兒文學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兒歌、兒童詩、淺顯的古詩、散文詩等,從幼兒詩歌的特點和幼兒教育的匹配關系上來看堪稱絕配。一是幼兒詩歌的構成形式與幼兒的認知特點一致。一般而言,詩歌的語言呈現出高度凝練的特點,多采用短句、甚至是單詞成句的模式來組成結構上的形式美,而幼兒對語言的掌握也基本遵循“由字到詞、由詞到句”的認識規律,且正處于詞匯急速擴容的黃金時期,幼兒詩歌念起來瑯瑯上口,好學好記,因此深受幼兒喜愛。二是幼兒詩歌的藝術形式與幼兒的思維鍛煉一致。詩歌具有更多的想象空間,而幼兒正處于想象力培養的最重要階段,科學恰當地運用詩歌的特點去拓展幼兒的想象力顯得極具教學價值。三是幼兒詩歌的韻律特點與幼兒語感的鍛煉一致。詩歌是韻律的載體和媒介,無論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平仄押韻,還是現代兒歌童謠、兒童詩的韻律特點,對于處于語音形成期和語感養成期的幼兒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有益素材,都能給幼兒以強烈的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啟迪。
二、幼師生應具備幼兒詩歌教學的基本素質和能力
(一)扎實的文學功底
幼兒詩歌來源于文學,扎實的文學功底,是開展幼兒詩歌教學的最基本條件。從教學本身的規律而言,施教者對整個知識體系的把握能力決定了其施教的思路和水平。幼師生要具備幼兒詩歌教學的文學功底,首先要有一定的對漢語語言的了解能力、掌握能力和表達能力,能較好地掌握幼兒詩歌的文學特點,熟悉它們具體的分類,熟記大量的幼兒詩歌的具體內容,不但能知其文,還能知其意、知其境界。其次要對幼兒詩歌的文學語言有清醒的認知和較深的理解,要善于總結幼兒詩歌的文學意味,并轉化為幼兒詩歌的教學知識。再次,要具備解讀幼兒詩歌的專業文學功底。幼師生切勿有幼兒詩歌過于簡單易懂,有些甚至是“大白話”的錯誤認識,經典的幼兒詩歌,都是過了大量實踐和時間的檢驗,其既具備文學詩歌的全要素,更具備鮮明的教育素材特征,只有具備扎實的文學功底,才能出色地完成詩歌教學任務。
(二)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能力是幼師生的基本功,但是具體到幼兒詩歌教學,又體現出不同的特點。一是標準。毋容置疑,標準的語言表達能力是開展幼兒詩歌教學的根本,3-6歲是幼兒學語言的關鍵時期,幼師生只有掌握一口流利標準的普通話,才能為幼兒的語言能力培養奠定基礎,因此要杜絕“口音”的困擾,克服方言口音對普通話學習產生的障礙。二是形象。很多的幼兒詩歌具有鮮明的藝術形象。在具體的課堂語言上,幼師生要充分注重形象的表達方式,要借助體態語來進行綜合表達,才能達到特定的教學目標。三是語感。詩歌對平仄、押韻、韻律等的要求較高,教師在平時的詩歌教學中要培養幼師生語感的具體能力,要突出對平仄、押韻、韻律等方面的專業培養特點。四是藝術。對于幼師生而言,藝術的語言和語言的藝術都必須具備,特別是具體到幼兒的詩歌教學方面,語言的功底、表達的能力、教學的張力等都是影響詩歌教學的最基本硬件。
(三)組織實施能力
教學過程是教師專業知識與能力綜合運用的過程,科學有效的策劃過程、周密系統的組織和實施能力是影響教學效果的直接因素,“導入―教學―互動―引導―拓展―總結―復習”等環節在其中都要體現,幼師生要具備有效的策劃實施能力和課堂把控能力,才能把教學環節精心分解實施,逐步達到教學目的。
三、幼師生幼兒詩歌教學能力培養策略
(一)幼兒詩歌教學能力的培養策略
1.科學誦讀訓練。誦讀往往是被幼兒教育者忽略的基本功。其實,在幼兒詩歌教學中,誦讀是最基本的信息傳遞過程。教師必須通過科學訓練來提高幼師生的誦讀水平:一是用長期的誦讀訓練來糾正自身發音,很多幼師生的普通話語音基礎較差,發音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要加強對學生吐字歸音的訓練,讓學生多聽多學CCTV電視臺播音員的標準發音來改善并提高自己的語音水平;同時在長期的誦讀訓練中采取錄音訓練、雙人互讀、角色朗讀(根據詩歌的內容)等多種方式,來體會詩歌的語言特點,仔細甄別發音弱項,固化正確發音。二是要求幼師生通過長期誦讀訓練來改善音色條件,讓其發音更加富有層次和穿透力,美好的聲音和音色能夠大大提升教學的效果。三是通過長期誦讀,讓學生逐步達到對經典詩歌的背記程度,提升自己對專業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充分體會“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科學規律。
2.豐富文學修養。幼師生自身的文學修養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開展幼兒詩歌教學的質量,提升自身文學修養是一項“硬功底”。教師必須做到兩點:一是要求幼師生大量閱讀關于詩歌方面的文學作品,特別對傳統詩歌、現代兒歌、兒童詩等題材的掌握和閱讀,多讀圣野、金波等著名幼兒文學作家的作品,還應涉獵俄羅斯、英國等其他國家的優秀幼兒詩歌,豐富自身文學知識功底,提高自己的文學鑒賞能力。二是要開展適當的幼兒詩歌的創作活動。教師要培養幼師生在理解幼兒詩歌文體特點的基礎上,能針對幼兒教學的主題,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進行自我創作,作品要通俗易懂,篇幅短小,貼合幼兒實際,富有趣味性和娛樂性。
3.提升策劃能力。策劃能力首先來源于幼師生對幼兒學習語言的正確認知。幼兒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也是認識世界和思維發展的過程,3-6歲的幼兒基本處于“會說兩個詞的句子―只有實詞的句子―充分運用各種語言成分的句子”的發展階段,要充分把握這種跳躍性的語言發展,充分運用幼兒詩歌的多雙詞句、跳躍性思維、特征化描述、片段化場景的特點去策劃符合幼兒特點的詩歌教學活動。通過對幼兒詩歌的熟練運用和理解,把詩歌的意境化為幼兒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場景來學習和認知。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具的設計、都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
例如,《落葉》這類兒童詩構思新穎、語言簡潔、季節性較為明顯,可以采用自然情景法,創造條件選擇在秋季的落葉樹下進行教學。而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這類古詩則宜用情景表演法來教學,教師可結合詩歌內容,通過相應的動作示范和生動形象的講解讓幼兒理解,接著通過角色或分角色朗讀的方法讓其掌握,這種游戲性的方法非常受幼兒的喜歡。教學活動設計與組得當,能夠給幼兒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激發其興趣和求知欲,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4.大量教學模擬。幼師生的基本教學能力應該更多在教學模擬上得到體現,教學模擬是對幼兒詩歌教學的最佳訓練。一是要有大量的課堂教學模擬。同學、老師均可以成為教學模擬課堂的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從而充分獲得彼此的詩歌教學經驗和詩歌教學的成功方法。二是思維模擬。這一點更體會在換位思考層面,體會受教育者的認知視角,針對幼兒喜歡幻想,活潑好動,好奇好問,因此選擇的詩文要生動有趣,充滿童真童趣,這樣才貼近幼兒的思維,如古詩《春曉》、《詠鵝》、兒童詩《小熊過橋》等等。三是可以獲取最接近實際教學的模式經驗和教學數據。幼師生在試教的過程中獲得了一定的教學經驗,教學的技巧和技能在互相學習交流的過程中有所提高,為以后從事幼教學事業夯實基礎。
5.積極教學實踐。幼師生的詩歌教學知識和能力,只有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才能達到真正質的提升,因此要珍惜每一次教學實踐的機會。
一是充分準備。對于選擇教材、授課目的、教學過程設計等諸多環節都要充分掌握,同時要詳細了解每一名學生的特點和現狀。第一步題材要豐富多樣和具有一定教育意義,要選擇一些具有時代特點的、貼近幼兒生活的詩歌,如小班的孩子宜選擇主題單一、語言淺顯重復、動作體驗強的兒歌為主,如兒歌《老師早》、《小刺猬理發》等。中班和大班在選材范圍上廣些,同時要注重詩歌蘊涵的意境美、情意美和語詞的審美。
第二步,分析、熟悉教材。首先包括分析詩歌的主題、段落層次、寫作特點、詩歌的語言,找出重難點,確定幼兒應掌握的新詞。接著分析詩歌的節奏、音律,節奏是詩歌的靈魂,如兒歌《小金魚》“小/金魚,水里/游,快快/活活/頭碰頭”中斜線表示音步,加點的字表示重音,要引導幼兒讀好節奏,才能有感情地朗讀。再次分析熟悉作品后,教師應能用標準流暢的語言背誦詩歌,以便于教學。
第三步,幼師生要懂得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生活經歷和經驗準備教具,寫教案,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如兒童詩《搖籃》就要重視對幼兒情感的體驗,“天空是搖籃,搖著星寶寶。白云輕輕飄,星寶寶睡著了。”作品想象豐富,構思巧妙,幼兒能感受到語言美和意境美。而教具的制作要符合詩歌的內容,使用直觀教具,如圖片、貼絨、桌面材料、木偶等。幼師生在使用前,要先練習使用。
第四步,在教學過程中,幼師生應通過示范朗誦,讓幼兒感知詩歌內容,進入到詩的意境,并靈活運用講解法、談話法、情境表演法等多種方法幫助幼兒理解內容。
第五步,為使教學活動更具可行性,應根據詩歌自身的特點進行設計,圍繞內容開展表演、仿編、創編等,激發幼兒的興趣,鼓勵其積極表達,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力。如詩歌《詠蛙》“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就很適合創編動作學習,教師可指導幼兒模仿青蛙的動作和形象,或教師表演,幼兒朗讀;或幼兒表演,教師誦讀,通過活動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和學習的興趣。
二是保持自信。自信心是掌控課堂的關鍵,在教學之前要做好充分準備,強大的心理素質是保持自信的基礎,克服膽怯和自卑的心理,教師應教會幼師生用“我能行” 來暗示自己,這是一種正信息,是成功者必備的條件,常用這種信息來調控自己,自信的形象就會被塑造出來。
三是注意聆聽。幼師生要善于通過聆聽幼兒的課堂語言,要清楚在教學實踐中自己需要解決的知識弱項和技能弱點,反饋自身的教學,不斷完善自我;通過聆聽其他老師或者同學的反饋,汲取營養,提升自己。
四是善于總結。幼師生在每次的教學實踐后,要懂得總結成功經驗,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繼續延續鞏固;總結不完美的環節,診斷出現問題的原因,加以改進;總結知識和技能弱點,開展訓練,補齊短板。
(二)教學實踐案例剖析
大班詩歌《詠蛙》
設計意圖:
這首詩內容寫得很有氣勢,是一首托物言志的七言詩,全詩以擬人化手法,形象地寫出了青蛙的龍虎之姿和不凡氣概。形式工整,語言簡練,朗朗上口,寓意深刻而廣為傳誦,適合幼兒感受、學習和朗誦,是幼兒學詩的佳作。
活動目標:
(1)通過聽、讀、想、猜、看、畫等多種方式,讓幼兒感受詩歌的優美意境和特征描寫;
(2)學習詠物類入門詩歌的基本知識;
(3)學習并認識青蛙這種動物,了解大自然,激發愛好大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青蛙的相關圖片;準備畫青蛙的筆和紙;荷塘月色的相關輕音樂。
活動過程:
1.猜謎語,引出主題
通過猜謎語的方式引入《詠蛙》//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 /哪個蟲兒敢作聲。
教師可以念青蛙謎面,請幼兒猜一猜:這是什么動物?
2.初步感知詩歌
(1)出示青蛙圖片,引起幼兒興趣,接著播放荷塘月色的相關輕音樂。
(2)教師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幫助幼兒理解詩的特點和意思。
(3)為了讓幼兒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運用講故事學詩的方法,把詩的內容變成故事講給幼兒聽來啟發幼兒想象與思考。
提問:你聽到了什么?你覺得這首詩有什么特點?
(幼兒聽完故事,理解了詩的內容,再學這首詩就容易多了。)
小結: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逐句解讀詩歌,讓幼兒認讀并理解“虎鋸”的詞義、詩歌中語言規律和語境,讓幼兒理解青蛙所處的環境和它的形象以及心態的描述,并明白其中的自然規律現象。
(4)教師領讀全詩。
3.結合動作來表演詩歌,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1)教師結合動作,配合音樂來表演詩歌。
(2)引導幼兒用動作來表現青蛙的形象。
4.師幼一起配樂誦讀詩,體驗詩人作詩時的心情。
5.活動延伸
(1)請幼兒將自己對詩的理解,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強調突出青蛙的形象)。
(2)讓幼兒出示自己的畫作來誦讀詩歌,逐步達到背誦的過程。
6.布置作業。要求孩子課后有條件的開展自然觀察,對青蛙的特征進行了解。
中圖分類號:G613.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1-0075-01
仿編詩歌有利于豐富知識,積累語言,啟迪心智,培養審美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幼兒學習仿編詩歌應堅持以下原則:在完整的有意義的、與幼兒的生活經驗密切相關的語言環境中進行。中班幼兒具備一定的語言基礎,對仿編詩歌的興趣尤為突出。只要教師靈活地運用不同的仿編形式,創造良好的活動環境,循序漸進地傳授仿編的技能技巧,就可促使每個幼兒的仿編能力得到相應的提高。
一、學會仿編單一句式
仿編單一句式,是幼兒仿編詩歌的前提和基礎。在幼兒學習仿編詩歌的初始階段,選擇單一句式的兒歌進行仿編,使幼兒較容易掌握詩歌的句式仿編出詩句,感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創造興趣。在仿編詩歌“家”時,運用圖片和句式“誰是誰的家”等方式,啟發幼兒觀察尋找相關事物的“家”,孩子很快編出“紅紅的花是小蝴蝶的家,綠綠的荷葉是小青蛙的家”。在中秋節,借著吃月餅的話題,請小朋友仿編這首詩歌:蘋果圓圓香又甜,月亮圓圓掛在天。幼兒很快想到月餅是圓的,再加上修飾詞,形成了很好聽的兒歌。
二、利用Flas激發幼兒仿編詩歌積極性
幼兒很容易受外界環境和內心想法的影響,利用Flash學習仿編詩歌可幫助幼兒克服這種心理特點。Flas能夠很好地吸引幼兒注意力,幫助幼兒加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五彩斑斕的畫面像磁鐵一樣吸引著孩子們的目光,一幅幅跳躍的畫面激發了孩子無窮的聯想,不由自主地開始仿編詩句了。在仿編“捉迷藏”這首詩歌時,孩子看到紅色躲在玫瑰里的畫面時,就順口說出“綠色躲在葉子里,橘色躲在橘子里……”在仿編“路”這首兒歌時,孩子依然借助Flas,聯想到藍藍的天空是小鳥走的路,高高的大山是老虎走的路,清清的小河是小魚走的路……孩子看著喜愛的動畫,聯想著一幅幅美麗的畫面,仿編出了一句句朗朗上口的詩歌,成功的喜悅展現在臉上。
三、讓幼兒熟悉原詩歌需要仿編部分的格式
幼兒對原詩歌熟悉之后,教師要引導幼兒找出原詩歌中需要仿編的部分,分析詩歌中的變化規律,用表格的形式展現在幼兒面前,使幼兒了解詩歌的固定格式和需要仿編的部分。如仿編詩歌“捉迷藏”時,教師使幼兒明白“(顏色)躲在(哪)里”,是幼兒需要仿編的部分。這樣的形式,使幼兒很快就能夠理解詩歌句式的結構,幼兒把自己仿編的內容畫在表格中,然后朗誦給大家聽。幼兒在教師的分步驟引導下仿編出詩句:紅色躲在太陽里、黃色躲在香蕉里、黑色躲在烏云里……這樣,幼兒獲得了成功與自信。
四、按指定的材料分組仿編
分組進行仿編時,幼兒不但可以形成一種自主學習的習慣,而且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問答式詩歌是小朋友喜愛的一種詩歌形式,但在仿編中卻對幼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學習仿編“彎彎”時,先讓幼兒尋找句式特征,前一句是問句(什么彎彎在哪里),后一句是答句(月亮彎彎在天上)。接著,把一些不同的圖片、模型、玩具按分組的形式進行仿編,幼兒在小組仿編過程中與同伴交流、學習、討論,編出自己的詩歌。最后,教師將各組仿編的結果錄制下來,播放給大家聽,讓幼兒共同欣賞評價自己的學習成果。
五、讓幼兒選擇相適應的材料參與活動
幼兒因受遺傳、環境、教育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各自的能力也存在明顯差異。隨著幼兒語言的發展、詞匯的積累,中班幼兒已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語言功能。所以,在仿編詩歌活動中,教師要注意幼兒間存在的個體差異。例如,在仿編兒歌“數字歌”時,根據幼兒的能力差異,準備了三組不同內容的材料。第一組的材料,教具與兒歌中的物品只有一種不同,讓能力弱的幼兒尋找操作,找出不同的物品進行仿編。第二組的教具材料部分相同,請能力一般的幼兒選擇操作進行仿編。能力強的幼兒則選擇第三組截然不同的材料操作,憑借自己對原兒歌的記憶和新材料相結合進行仿編。
六、抓住每個時機引導幼兒仿編詩歌
晨間、午飯后或散步時,均可對幼兒進行訓練。在帶領孩子喂幼兒園的小動物時,可以給孩子朗誦這首兒歌:“我愛我的小羊,小羊怎樣叫?咩,咩,咩。我愛我的小狗,小狗怎樣叫?汪,汪,汪。我愛我的小雞,小雞怎樣叫?唧,唧,唧。”孩子聽后都拍起手來,他們對小動物的叫聲產生了興趣,把能夠想到的動物都編進了兒歌。孩子對仿編兒歌有著濃厚的興趣,教師對孩子也非常有信心。通過仿編詩歌的學習,意外地發現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想象力更加豐富了,詞匯量也增加了不少。
七、結束語
總而言之,仿編單一句式是幼兒仿編詩歌的前提和基礎。教師要利用Flas形式激發幼兒仿編詩歌的積極性,讓幼兒熟悉原詩歌需要仿編部分的格式,按指定的材料進行分組仿編。同時,根據幼兒的差異提供不同內容的材料,讓幼兒自由選擇與自己能力相適應的內容參與活動。抓住每個時機引導幼兒仿編詩歌,促使每個幼兒的仿編能力得到相應提高。
十月里的風兒吹來,飄著桂花的香味,鳥兒們唱起快樂的歌。
十月里的大人和孩子,臉上都是笑嘻嘻的。連一幢幢高高矮矮的樓房,都在金色的陽光中顯得更年輕。家家戶戶的陽臺上,開滿五彩鮮花。
十月里的第一天,是祖國媽媽的生日。
白天,這里飄揚著一面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夜晚,一串串紅紅的燈籠亮了……
十月里,我們的家鄉多么美麗。
十月里的第一天,我們的家鄉真美麗。
十月的小河水更清,樹更綠。
十月里的風兒吹來,飄著桂花的香味,鳥兒們唱起快樂的歌。
十月里的大人和孩子,臉上都是笑嘻嘻的。連一幢幢高高矮矮的樓房,都在金色的陽光中顯得更年輕。家家戶戶的陽臺上,開滿五彩鮮花。
對于詩歌來講,其文學形式主要有兒歌、謎語與繞口令等諸多形式,且具有內容生動、簡潔易懂,相關的主題較為單純,充滿兒童情趣、明快的節奏以及鍛煉精練的語言,得到了人們的廣泛喜愛。在幼兒園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利用詩歌教學的積極作用,在此過程中,為幼兒創設更加生動、和諧與自由的語言表達、鍛煉氛圍,進而通過科學多樣化的詩歌教學,從整體上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
一、詩歌教學內容的恰當選擇
首先,不論在那一階段,知識的獲取應是一個積極主動地過程,學習者應是全身心投入其中的,而興趣也是促進其認真、積極學習探究的重要動力,也能夠為語言鍛煉、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應選擇幼兒比較感興趣的內容,例如,針對大班幼兒就可以選擇《孫悟空打妖怪》,其中詩歌的主角“孫悟空”對于當代幼兒來講,是再熟悉不過的人物了,不H可以快速吸引幼兒注意力,學生也擁有豐富的表達素材,在語言表達、學習討論中能夠真正做到有話可說,且積極主動性也相對較強[1]。
其次,在社會科技、經濟高速發展背景下,人們生活水平也隨之不斷提升,幼兒的視野也在不斷拓展,對此,幼師在選擇詩歌時,就不能一味的局限于幼兒園語言教材中的內容,而是要多選擇一些緊跟時展,且與幼兒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并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水平,進一步培養、提升幼兒的思維創新能力和語言發展水平。例如,對于小班幼兒來講,就應該選擇中語言比較淺顯簡潔、讀起來朗朗上口的兒歌。而中班在內容選擇上,出了要注重聯系幼兒生活經驗外,還應對詩歌蘊含的那種情感美、語言美和意境美做出綜合考慮,例如,《搖籃》這一詩歌就蘊含著豐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二、加強詩歌導入環節的語言培養
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也是幼兒心理環境、語言鍛煉氛圍的直接創設者,因此,在教學導入環節,教師采用的方式、語言等對紅幼兒學習、參與的積極性與探究欲望有著直接影響,對此,教師在備課中應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與特點做出全面考慮,設計出可以快速集中幼兒注意力,引導其全身心投入其中的教學活動,并讓幼兒語言在此過程中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與鍛煉[2]。
比如:在開展《搖籃》的教學活動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其相應歌曲,以此來快速集中幼兒注意力,并在傾聽過后,引出要講解的詩歌,并鼓勵幼兒說一說自己想象中的搖籃,或者是以討論的形式來討論以下自己真實見過的搖籃,以此來增強對搖籃的感性認識,這樣既有助于增強授課效果,有能夠讓幼兒在說一說、討論過程中,進一步鍛煉自身的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
三、注重問題情境的構建
幼兒往往都擁有強烈的好奇心,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特點,靈活的運用各種教具來豐富課堂教學。比如,在講解《我們的祖國真大》這一詩歌時,為了讓幼兒對詩歌優美的有更深入的體會,并萌發出愛祖國的情感,也在此之真正理解“真大”的含義,教師可以在授課前,為學生展示中國地圖,引導幼兒思考“對于地圖大家都知道些什么呢?我們的祖國究竟有多大呢?”等一系列問題,讓幼兒帶著這些問題去朗誦詩歌,并進行小組討論,然后再運用圖示梳理的方式來幫助幼兒了解北方、南方都是誰的家?都是什么樣子的呢?最后,在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選擇自己擅長且喜歡的方式去進行詩歌朗誦,或者是讓幼兒試著進行詩歌仿編,這樣在帶領幼兒深入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也能夠進一步鍛煉幼兒的朗讀、想象與創新能力,促進幼兒語言綜合素養的逐步提升。
四、營造生動的朗讀氛圍
不論在哪一階段,教師往往都是學習者爭相模仿的對象,幼兒階段也不例外,因此,幼師在教學中,應注重自身教學、語言魅力的發揮,潛移默化的感染幼兒,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加入到詩歌學習中,并在模仿學習中,自然的提升自身的語言能力。比如:在幼兒的畢業前期,就可以在講解《畢業詩》時,就可以采用更生動、充滿自身情感的語音、語調去為幼兒范讀詩歌,并適當的增加一些眼神、手指動作等,也可以在朗讀過程中,利用多媒體為幼兒播放從前大家一起做活動圖片,將詩歌創造性的表達出來,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詩歌表達的那種不舍、感激等豐富的情感,從而真正的感染幼兒,在全面激發幼兒思想情感的基礎上,鼓勵幼兒結合自己當前的心情,整合自身所學語言知識嘗試著創作出一首屬于自己的畢業詩,面對幼兒較為稚嫩的語言,教師應給予積極鼓勵,幫助幼兒選擇更適合的朗讀方式,將自己的情感充分表達出來,為幼兒營造生動的朗讀氛圍,進而從不同角度去培養、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3]。
五、構建豐富自由的表演環境
在詩歌教學中,為了給幼兒提供更多鍛煉、發展語言的機會,教師在詩歌教學中,應注重表演環境的構建,讓幼兒在參與、完成表演任務過程中,不斷鍛煉、提升自身語言能力。例如:在講解《紅綠燈》這詩歌時,教師就可以先組織幼兒討論:過馬路時應該怎樣做?自己表演的角色是什么?等問題,然后為幼兒構建遵守、不遵守交通規則這兩種表演情境,讓幼兒充分發揮想象,以自己對角色的理解和討論得出的結果去表演,在這種輕松愉快的表演氛圍下,不僅有助于培養幼兒的表演、創新與想象力,也能夠在討論、表演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語言能力。
六、結語
綜上所述,廣大幼師應正確認識到,生動、多樣化的詩歌教學,對鍛煉、發展幼兒語言的積極作用。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對詩歌教學內容進行精心選擇,并結合幼兒興趣愛好,積極引用幼兒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勢,在增強詩歌授課效果的同時,也讓幼兒語言在此過程中,得到更好的鍛煉與提升,為其今后的學習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兒歌,是專為幼兒創作的簡短的詩歌,它是勞動人民口頭創作的一個組成部分,朗朗上口、節奏感強、語言優美、純真活潑。正如印度詩人泰戈爾所言:“從母親嘴里聽來的兒歌,是孩子們最初學到的文學,在他們的心上最有吸引的力量。”
3-6歲幼兒正處于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兒歌內容淺顯,結構簡單,語言形象,能體現幼兒的某些生活特點,因而深得幼兒的喜愛。
一首詩歌對幼兒而言,并不是單一的學習,它意味著不同層次的學習,在詩歌教學中,我們不應該只要求幼兒鸚鵡學舌。皮亞杰在談到課堂教學時曾經說過:“所謂教學,即是引起一種主動的建構或再建構或再創造的過程,使個體有效地同化的活動,每當過早的教給幼兒那種他自己可以發現的東西時,就抑制了讓幼兒自己去發現某中事物的機會,也就抑制了幼兒對那種事物的完全理解。”那么,如何在詩歌教學調動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幼兒對詩歌產生濃厚的興趣,通過他的主動性發展他們的語言能力呢?在幾年的課題研究和教學實踐中我的體會是:
一、制定符合幼兒閱讀水平的詩歌教學目標
根據對幼兒的觀察,我們發現,幼兒大都喜歡跟著大人念兒歌,但只是鸚鵡學舌的,機械地誦念,頗有“小和尚念經”的味道,對于詩歌的語言,畫面的理解極其模糊和膚淺,為此必須制定幼兒詩歌閱讀的階段目標,如:培養幼兒學詩的興趣及良好的閱讀習慣,有計劃地培養幼兒從感性的直接興趣過渡到間接興趣。能和老師一句一句地讀,讀準每一個字音,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背誦,并能簡要的說出句意和句節的意思及關系,讓幼兒將學到的兒歌回家后念給長輩聽,在長輩的鼓勵下激發求知欲望,還要根據幼兒的自制力較差,堅持力脆弱等特點,必須尋找推動幼兒學習的動力,制定出學期詩歌閱讀的數量,期末舉行“看誰學得多”的詩歌朗誦比賽等。
二、選擇符合目標,適合幼兒閱讀特點的教材
根據所制定的目標,階段性的為幼兒選擇閱讀材料,這對培養學習興趣是至關重要的,教材的選擇首先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應以淺顯易懂、富有情趣、意境優美、幽默詼諧、讀起來朗朗上口的為好。如詩歌《排排坐》:排排坐,吃果果,你一個,我一個,妹妹睡了留一個。這首兒歌簡短流暢,可以配合幼兒的活動對幼兒進行友愛和謙讓的教育。由于節奏明快,押韻上口,幼兒一聽就非常感興趣,就會情不自禁地跟著老師念起來,并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來。
三、激發幼兒興趣,充分做好活動材料的準備
精心設計活動的材料,以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為詩歌教學做好充分準備。它包括:根據詩歌教學的需要,豐富幼兒的經驗和知識的準備,讓幼兒在活動中可以“有物可言”。例如在教詩歌《陽光》前,老師先帶領幼兒曬太陽,然后做游戲“找陽光”。
通過幼兒自身的主動活動去發現陽光,感受陽光,孩子們在陽光下那么的開心,這就是為活動進行了經驗和知識的準備,所以在仿編活動中幼兒情緒激昂,都爭著來編詩歌,完全沉浸在詩歌溫暖快樂的境界中,編出了:陽光在秋千上蕩著,陽光在國旗上飄著,陽光在滑梯上滑著等許多富有情感和詩意的句子。
為幼兒創設有感染力的意境。根據詩歌教學的不同要求,有的詩歌我們可以布置一個意境優美的環境。如詩歌《雪花》,老師可以用包水果的泡沫網做成雪花吊飾,掛滿教室,用白紙片或泡沫粒撒灑在地面上,墻壁上畫上雪景,讓孩子們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有的詩歌我們可準備一幅意境優美,易于幼兒理解的圖片,選擇和詩歌意境相近的音樂等烘托氣氛,例如詩歌《傘》我們就設計了意境優美的背景音樂,使幼兒在活動中被吸引到詩歌的意境中來。
四、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主動性
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激發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可以運用的教學方法很多,例如游戲、表演、小制作、觀察等。如詩歌《斗螞蟻》,我們采用了兒童表演的形式,在詩歌《綠色的世界》活動中,我們設計了觀察活動,讓幼兒戴上各種不同的眼鏡去外面走一走,看一看周圍的世界變成什么顏色了。從而使幼兒更深刻的理解體會作品中描繪的“綠色世界”。在詩歌《春天在哪里》的教學活動中,我們采用了讓幼兒詩歌表演的方法,通過自身的表演,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此外,活動中的教師富有表演力的朗誦,富有激情的表演,結合意境優美的教具,讓這種美的情緒、情感來緊緊抓住幼兒的心,使幼兒對詩歌本身產生濃厚的興趣,并通過語言把自己感受到的東西表達出來,同時幼兒的成就感也就得到了滿足,使得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去,成為活動的主體。
五、啟發想象,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
運用提問激發兒童思維的積極性,是啟發兒童展開想象的翅膀,從已知探索未知,開發兒童的創造力的重要方法。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只是數學上、實驗上的技能問題、知識問題,而提出的新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舊問題則需要創造力,想象力。在詩歌教學中,要十分重視從老師發問轉向兒童質疑,才能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如在教學《小小的船》一詩時,老師可抓住“彎彎的月亮小小的船”一句,讓學生從月兒彎彎的樣子聯想到小船的樣子,進而通過對藍天和星月的描寫,說出美麗的夜空是怎么樣的,再啟發兒童想象飛上月球遨游太空時看到的情景,這樣就啟迪了兒童的思維,發展了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
六、理解詩歌內涵,調動幼兒積極性
當幼兒對一首詩有了一定的內心體驗,老師要幫助他們如何將內心的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是教師應給予幼兒充分的、自由的談論個人經驗和觀點的機會,讓它將自己理解的東西表達出來,并及時地給予鼓勵、肯定。例如詩歌《秋葉》,課前,我們可組織幼兒去找秋葉的活動。通過幼兒身處大自然的親身活動,去體驗秋葉颯颯落下的動態美。有些幼兒在找秋葉時會說“我看見秋葉被風一吹,從樹上飄落下來”。這就是幼兒主動表現的結果,是幼兒創造的萌芽,教師這時應及時地給予鼓勵,幼兒的參與性就被高度激發,許多幼兒都爭著說他們發現的事情。在活動前,老師設計了情景,在教室里擺滿了許多棵樹,樹上貼了少許“樹葉”,讓幼兒有身處大自然的感受,調動了幼兒個人經驗和知識的儲備。活動開始,教師一邊撒樹葉,一邊富有激情地配樂朗誦,一下子就抓住了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不自覺的進入了詩歌的境界中,體驗和理解了詩歌的內涵,體會到詩歌語言的作用。在談論詩歌《秋葉》中最好聽、最優美的詞語的活動中,有的幼兒說:“我喜歡,風兒吹,樹兒搖,我好像看到了樹在搖”,有的幼兒說:“我喜歡群群彩蝶在舞蹈,因為我好像看到了紅樹葉,黃樹葉像蝴蝶一樣在空中跳舞”,這些都是幼兒自己對詩歌語言的深切理解,是幼兒主動表現和創造的萌芽。
七、練習自編詩歌,鼓勵幼兒創造性的運用語言
幼兒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只是間接知識,只有經過必要的練習和實際運用,才能加深理解牢固掌握。幼兒在充分感受理解了詩歌的語言,表現方式和情感后,我們可以組織有關活動引導幼兒遷移作品經驗,進而擴展想象和講述能力,這樣有利于幼兒想象力、創造力和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
仿編詩歌對幼兒來說是一種文學學習的挑戰。在一系列學習活動的刺激下,幼兒興奮地也想一吐為快。這時老師要尊重幼兒,讓他們大膽地說,大膽地表示,充分發揮。也許他們的詩句不完美,但這是幼兒創造的萌芽,這時,教師就要積極加以鼓勵、引導,為幼兒提供大量可以用來仿編的材料和創設語言環境,讓幼兒言之有物。例如詩歌《傘》,在感受,理解了詩歌的結構,情感的基礎上,在“大家都有一把傘”的愉快情緒下,給孩子編出了“白云是神仙的傘”“草地是蚯蚓的傘”“花是蝴蝶的傘”等詩句。老師可將幼兒編的詩歌用錄音機記錄下來,并放給幼兒聽,鼓勵他們,使他們在詩歌語言的使用過程中得到樂趣,樹立自信心。
八、引發幼兒愛美天性,滿足幼兒自我表現的需要
祖國媽媽生日到。
六十年來幸福多,
芝麻開花節節高。
中秋月亮亮又圓,
中華民族大團圓。
嫦娥姐姐快下來,
和我們一起慶團圓。
迎國慶詩歌(二)
我的美麗祖國
我有一個美麗的祖國,
她的名字叫中國;
她坎坷多,
她苦難多,
可她的生命一點都不畏縮,
她有我們人民的福托,
她有我們黨的輔佐,
再多的坎坷,
再多的挫折,
再多的災禍,
一點都奈不了我的祖國;
十三億人民,
五十六枝花朵,
盛裝著我們的祖國,
我們要努力地工作,
我們要努力地拼搏,
我們的祖國才會永遠地幸福、快樂;
等她統一了,
等她富強了,
讓世界人民都來敬賀我們的祖國,
哦,我們美麗的祖國,
你的命運是多么坎坷,
可你的生命是多么執著,
有你的壯拙,有你的寬闊,
中圖分類號:G61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5-055-2目前,大部分的幼兒園都依據《綱要》上對幼兒園教育的指導,將幼兒園活動內容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綱要》上要求各領域相互滲透,但實際實行起來卻很難做到這樣。教師往往在設計教案時,把各個領域獨立了開來,語言活動即完全讓幼兒學兒歌,了解“頂針”之類的語法,科學活動則完全讓幼兒認識動植物或一些自然現象等,領域之間的滲透在實際的教學中少之又少。幼兒對于這個世界的認識在這樣的教育下其實都是片面的,因為生活的各個方面本來就是息息相關的,幼兒教育要來自生活,那如何能夠將各個領域劃分得清楚呢?
帶著這樣的思考,我認為可以將活動內容進行整合。首先以語言活動作為基礎,在進行兒歌教學時,將科學知識、情感體會、動作模仿等融匯在其中。要做到這些,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接下來筆者以小班兒童詩歌作品《刨個坑兒種西瓜》為例,介紹整合性教育的方法。
一、對教師的要求
1.首先,學會這首兒童詩歌并背誦出來。文學作品本身的豐富性決定學習活動是系列的、網絡狀的活動,具體可分為以下幾個層次:第一層次:學習作品。第二層次:理解體驗作品。第三層次:遷移作品經驗。在布魯姆的分類學里也提到,學習的過程是由簡到難逐步上升的過程,從知識開始,理解、應用、分析、評價、直到創造。知識指的是對于信息的回憶。教師可以提問幼兒“西瓜是先長葉子還是先開花?”
理解這個問題的水映了學生理解材料的能力。教師可以提問“開花以后會怎么樣?”應用是指在盡可能最少指導的情況下,在新情境中使用學習材料的能力。教師可以提問“種西瓜需要搭架子嗎?”“為什么種黃瓜要搭架子?”分析是將材料分解為不同組成部分,以理解材料結構的能力。教師可以提問“黃瓜是瓜,西瓜也是瓜,那黃瓜是水果嗎?”評價所關心的是基于特定標準判斷材料價值的能力。教師可以提問“西瓜給誰吃了?應該給他們吃嗎?”創造是指將不同部分組合在一起,形成新計劃的能力。處在這個水平時,幼兒需要使用發散性思維來獲得驚喜。教師可以請幼兒想一想“除了種西瓜,還可以種什么?除了給爹媽吃,還可以給誰吃?”或者,教師可以請幼兒自己為兒童詩歌創編一些動作。在這些階段中,教師需要一步步引導幼兒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熟悉作品,自己對作品有充分的感知體驗,并且已經經歷這幾個階段,達到最高的水平。這樣才可以指導幼兒在各個階段里扎實地學習,最終達到最高水平。
2.用模仿的方法教幼兒。教師可以為兒童詩歌設計動作,不用太復雜,能簡單明了地表達內容即可。動作難度要考慮幼兒發展水平,動作幅度不要過大,以免讓幼兒相互之間產生影響。在教師第一遍念兒童詩歌的時候,就可以加上動作,幼兒可以跟著做,但不要念,認真傾聽。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不要在最后才教幼兒動作,讓動作的學習變得刻意,成為一項任務。動作本身并不是重點,它是服務于學習兒童詩歌,幫助幼兒更好的理解記憶兒童詩歌,是一種教學手段。不過,模仿動作也是在鍛煉幼兒身體各部分的肌肉能力和對于空間概念的認知能力,也是整合教學的一部分。
3.鼓勵幼兒聽兒童詩歌。傾聽在語言學習中是非常重要的。不少教師總是會著急讓幼兒跟著念,學著念,但當幼兒還沒聽清詩歌的內容時,他只是在咿呀學聲而已。一定要強調“老師念得時候你們不要念,等老師念完了,你們再念。”幼兒念的時候,教師同樣要傾聽,不要一味幫助幼兒一起念。認真傾聽才會發現幼兒哪里念得不好,可以有針對性地復習。
4.完整欣賞,分句學習。教師在教學時先完整念整首兒童詩歌,然后選擇詩歌中最簡單的部分開始教幼兒,接著再逐步完整教授。不少教師總是會選擇將難點前置,但是試想,連最簡單的都沒學會,怎么能要求幼兒學會最難的呢?要尊重科學發展規律,逐步遞進。但幼兒將最簡單的學會后,對兒歌也有了一些認識,這對于掌握難點也是有幫助的。在《刨個坑兒種西瓜》中,“先長葉子后開花”這一句的動作形象生動,幼兒易于理解,句子本身也比較好念,因此可以先讓幼兒學會這一句。“小小孩兒上南洼”和“爹吃好了嗎?媽吃好了嗎?”動作不太好表示,句子也比較繞口,教師可以預想到幼兒學起來比較困難,這寫句子就可以放到后面多帶著幼兒練習幾次。
5.用不同的方式引導幼兒理解兒童詩歌的內容。教師可以采取問他們不同的問題這個方式來引導幼兒理解兒童詩歌的內容。組織幼兒討論,幫助他們理解作品的情節、人物形象和主題傾向,尤其是注意用聯系幼兒個人經驗的問題或假設性的問題引導幼兒深入思考和想象。例如可以提問“西瓜種在哪里的?”幼兒有生活經驗,會知道是種在地上的,因此教師就順勢可以告訴幼兒“所以我們要‘刨個坑兒種西瓜’呀。”不斷的提問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不斷教授幼兒新知識。
二、整合性方法包含的內容
1.社會情感。在《刨個坑兒種西瓜》中,提到“結個西瓜給爹媽”。教師可以提問幼兒“為什么結個西瓜要給爹媽呢?”在討論中就可以引導幼兒知道要懂得分享、感恩和孝順等一系列正面的情感。還可以在創編時將“爹媽”替換成“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讓情感線延伸,讓幼兒知道還要孝順其他長輩。或者可以替換成一些小伙伴的名字,進一步感受分享的情感。
2.科學知識。大多數的兒童詩歌中都會涉及科學知識內容。因此與其有時大費周章地專門開設一個活動讓幼兒去了解一些科學知識,不如在提及它的時候,就將它教授給幼兒,這樣的學習更加自然也印象深刻。記憶是相互關聯的,有關聯的記憶會更加深刻,詩歌內容與科學知識相輔相成,在幼兒頭腦中可以呈現一幅完整的記憶拼圖。《刨個坑兒種西瓜》中正好提及西瓜,教師可以提問“什么季節有西瓜吃?”“西瓜是種哪里的?”還可以適當延伸提問“夏季除了有西瓜這種水果,還有什么其他水果。”當然,延伸的問題教師也要在事先設想好,在合理的范圍內延伸,讓幼兒了解多一些的科學知識,不能無限制地延伸下去,影響本來的教學計劃。
3.模仿動作。幼兒園有專門的律動課程,其實兒童詩歌教學中設計的一些動作也是可以幫助幼兒發展肢體動作的。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適合發展幼兒身體某個部分的動作,例如“開花”這個動作需要幼兒雙手并攏,手指向內彎曲,這個動作可以鍛煉到幼兒手指小肌肉的。
4.結合樂器。不要認為兒童詩歌是語言活動就不能與音樂相關,在詩歌教學中樂器也可以為活動增光添彩。教師可以根據詩歌內容,設計加入身體敲擊、不同材質的敲擊器(無音高樂器)以及不同材質的固定音高樂器。例如教師可以出示兩種不同材質的樂器,一種金屬材質,一種木頭材質。提問幼兒“‘刨個坑兒’的工具是什么做的?”因為工具是金屬做的,幼兒就可以判斷出金屬材質的樂器更加適合在此處敲擊。給大年齡班的幼兒上課時,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利用嘴巴和手指發出聲效的部分,讓活動變得更有意思。只要設計合理,控制得當,樂器的加入不僅不會影響幼兒對文學作品的感知,還會讓他們更加集中精神的學習。樂器可以讓幼兒的學習有聽覺的刺激,真正做到利用身體各個感官去學習。
筆者現在是以《刨個坑兒種西瓜》為例,所提及的一些內容還是比較片面的。兒童詩歌內容涵蓋面非常廣,有些是關于動物,有些關于昆蟲,有些關于自然現象……因此,教師們可以根據學期初的教學計劃安排,尋找適合的兒童詩歌作為教學內容。當尋找到適合的兒童詩歌后,教師們就需要根據兒童詩歌的具體內容,充分發揮想象,合理地將各個領域的內容整合在兒童詩歌的教學中,讓幼兒的學習不再割裂開來,而是更加的系統和完整。
[參考文獻]
一、引言
詩歌是文學中最高的藝術形式,是語言寶庫中的瑪瑙和鉆石。詩歌富有鮮明的節奏美及和諧的音韻美。詩歌的語言最優美、最精練、最動聽、最能引起人遐想。誦讀兒童詩歌可以豐富幼兒的情感世界,激發幼兒對愛和美的感知,促進幼兒語言能力與認知能力的協調發展。
二、開發與運用詩歌資源,發展幼兒語言能力之策略
1.運用兒童詩,激發幼兒對詩歌的誦讀興趣,培養幼兒的想象能力。
在語言發展方面,幼兒會睜大一雙好奇的眼睛觀察身邊的事物,以純真的視角注視著周圍的世界,并將所捕捉的獨特的影像折射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他們對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總會產生不同的情感,產生不同的個性化的感受與交流、表達的欲望。基于幼兒語言發展的特點,其描述語言往往較為簡單,表達的手段與方法也較缺乏,原因是幼兒很少接觸、感知、理解和運用韻律化的語言形式。所以,教師在幼兒語言教學中,應致力于兒童詩歌的開發與運用,讓生動、有趣的兒童詩歌走進幼兒語言課堂,讓幼兒跟朗朗上口的兒童詩歌交朋友。
譬如,在春暖花開的季節,我們會帶著孩子來到美麗的公園,讓孩子們盡情地走走看看,并且一起誦讀關于春天的詩句,像金波等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的詩篇,孩子們就積累了不少。如《蝴蝶蝴蝶你找誰》:“花蝴蝶,/多么美,/張開翅膀飛呀飛。/這里找,/那里找,/蝴蝶蝴蝶你找誰?/黃花開,/白花開,/一朵更比一朵美。/這里找,/那里找,/我要找朵紅玫瑰。”孩子們手舞足蹈地誦讀著這些優美的詩句,想象的翅膀展開了,完全融入到春天的景致中,是那么快活,那么自在,仿佛就是一只快樂的花蝴蝶。
又如,鞋是幼兒極為熟悉的事物,家人回家后把腳上的鞋脫下,再換上拖鞋,這是一種司空見慣的行為,然而臺灣詩人林武憲卻以一種獨特的靈感為孩子們創作了這樣一首充滿想象和無限童趣的小詩《鞋》:“我回家,把鞋脫下/妹妹回家,把鞋脫下/哥哥、爸爸回家/也都把鞋脫下//大大小小的鞋/是一家人/依偎在一起/說著一天的見聞//大大小小的鞋/就像大大小小的船/回到安靜的港灣/享受家的溫暖。”詩人先把鞋比喻成家庭成員,鞋子脫下來擺放在一起,如同一家人“依偎在一起”,彼此訴說著一天的見聞,這就賦予了鞋子以人的思想情感。接著詩人又巧妙地把鞋比作是“大大小小的船”,鞋子回到了家,就像是船回到了“安靜的港灣”。詩人就是這樣抓住“鞋”這個普通的形象,借助豐富的想象將其比喻為“家人”和“船”,用非常平淡、簡樸而又富有情趣的語言,營造出一個融洽、和睦的氛圍。教師通過指導幼兒反復誦讀與想象,幼兒對詩中所描繪的情景定會產生自己的感受,并體會到家的溫馨。
2.運用兒童詩歌培養幼兒思維能力,陶冶幼兒思想情操。
詩教勝于言教。誦讀淺易、有趣的兒童詩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質。如針對有些幼兒喜歡吃糖果而又不喜歡刷牙的習慣,我們就在語言課上給他們朗誦詩人高洪波的動物兒童詩《狐貍打賭》:“狐貍和灰狼打賭,/說能夠虎口里拔牙。/灰狼馬上下了賭注/——十只香噴噴的烤鴨。/狐貍把巧克力糖果,/不斷地送給老虎媽媽。/還趁她不注意時,/偷走了小老虎的牙刷。/結果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小老虎果然要去拔牙。/狐貍用這顆虎牙,/贏得了十只烤鴨。”這首詩歌有一定的故事情節,迅速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并激活他們的思維。聽完之后,老師發問:“為什么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小老虎要去拔牙呢?”“為什么狐貍能贏得十只烤鴨?”聰明的孩子眨巴著眼睛,很快就從詩句中找出正確的答案:“因為小老虎吃了太多的糖果,所以牙齒爛了,要拔掉。”“因為小老虎的牙刷被偷走了,沒辦法刷牙,牙齒里面生了小蟲子。”“因為狐貍很聰明,喜歡動腦筋。”……這樣的傾聽、思考與回答、交流,鍛煉了幼兒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教育了幼兒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保護好自己的牙齒。
誦讀詩歌還可以大大增強幼兒保護環境等意識,寓說教于快樂的誦讀活動之中,實現一種無痕教育。如《你像一個巨人》這首詩就曾給孩子們帶來誦讀的快樂,并幫助孩子們樹立作為“一個巨人”的自豪感:“在翠綠的草坪前,/你就像一個巨人;/蝴蝶、甲蟲在草叢里,/就像藏進大森林。/它們也許正在舉行婚禮,/蚱蜢跳舞,/蟋蟀彈琴;/如果你一腳踏下去,/就是帶去一場地震。/別踐踏他們的家園哪!/它們也在享受著親情。/它們的世界還很弱小,/你是保護它們的巨人。”孩子們日復一日、堅持不懈地誦讀著這樣美妙的詩句,既豐富了個人的情感和語言積累,又鍛煉了個人的想象力,并且從小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可謂一舉多得。
3.引導幼兒用詩化的語言來描繪美景,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
教師要引領幼兒投入自然懷抱,去觀察大自然一草一木的變化,欣賞大自然的秀麗風光。要善于引導幼兒用富有韻律、充滿想象、簡潔洗練、富有情趣的詩化語言,來描繪美景,表達自己的感受,不斷調動幼兒學習與創作的積極性。
比如,秋天來了,我們帶上孩子去秋游,去觀賞火紅的楓葉和金色的銀杏樹葉,當然也會引導幼兒展開想象,鼓勵孩子獨立或者跟老師一起創作美妙的詩句。如《銀杏樹的小扇子》就是班上的一位小朋友在我的引導下創作的一首小詩:“秋天到了/銀杏樹那一把把綠色的小扇子/全都被太陽給染黃了/那金色的小扇子不停地搖著/給人們帶來了涼爽的風/它搖啊搖啊/搖來了冬爺爺/于是,/金色的小扇子又變成了黃蝴蝶/紛紛從樹上飄落。”
三、結語
綜上所述,優秀的兒童詩歌是寶貴的教育教學資源。在幼兒語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開發與運用兒童詩歌,讓孩子們的心靈從小就得到優美語言的潤澤,感受到漢語言的無窮魅力,全面提升語言素質,豐富情感世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的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對周圍的事物有著天生的親近感。多媒體以其特有的感染力與形象性,能夠迅速引起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案例:例如詩歌《小雨點》的教學片段一:競猜謎語,導入課題。
教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謎語,你們來猜猜看“千條線,萬條線;落到水里看不見。”(點擊幻燈片3)
你們說它是什么呢?
幼兒:雨。(點擊幻燈片4)
教師:恩,對了!它還有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叫“小雨點”。今天呢老師就帶來了一首小雨點的兒歌,你們想不想聽啊?
【評析】中班的幼兒對世界充滿新鮮感、好奇心,他們的思維具體、形象。本活動教師首先以謎語的形式導入活動,從而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接著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卡通可愛的小雨點形象,有效地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從而提高他們的興趣,這樣就更易于幼兒掌握知識,同時也符合低幼年齡的認知特點。我們創設生動的雨點形象進行教學,意在讓幼兒感知雨點,激起參與學習的欲望,這樣的課堂氛圍,幼兒必然會產生一種不可遏止的學習熱情。
當卡通活潑的小雨點形象一出現時,立刻引起了幼兒濃厚的興趣。老師輕點鼠標,輕柔的雨聲音樂飛入屏幕,并朗朗讀出。采用多媒體手段,用電腦屏幕播放配樂、配圖的詩歌,幼兒被生動的畫面、動聽的音樂與歡快的朗誦所征服,陶醉于雨的意境中。當老師點擊畫面時,小朋友感覺就像在看魔術表演一樣精彩,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形象生動的畫面為幼兒構建了通向語言的橋梁,幼兒的學習情緒高漲,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很高,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幼兒思維活躍,樂于表現,促進了幼兒的詩歌學習。
二、營造動態情境,促使幼兒朗誦詩歌的欲望
多媒體最大的優勢在于它能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生疏為可感、化抽象為形象。它能將靜止的、抽象的內容變成生動形象的音像結合的復合載體,將老師難以用語言解釋的詞匯、現象生動的表現出來,激起幼兒的說話欲望,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案例:詩歌《小雨點》的教學片段二:欣賞詩歌,理解歌詞。
教師:小雨點啊,今天可開心了,有這么多的老師和小朋友們都來看他,它呀,要去旅行了,你們看,它來到了什么地方啊?(點擊幻燈片)
幼兒:花園里。
教師:那花兒會怎么樣啊?想想看花兒高興的時候會怎么樣?(花兒樂得張嘴巴)那我們要用好看的動作來表示花兒高興的樣子。(幼兒創編動作)
教師:小雨點又走啊走,你們看它現在來到了哪里呢?(點擊幻燈片)
幼兒:魚池里。
教師:小雨點啊,它到過了這么多的地方,他想把他去過的地方編成一首好聽的兒歌,那我們一起和它來念念這首兒歌好嗎?我們還要加上好看的動作,這樣啊,才能表現它很高興的樣子。
【評析】詩歌意境、詞語非常優美,但比較抽象,幼兒比較難理解,在運用多媒體技術后,將靜態、平面的畫面變成動態、生動形象的情景,比如我們將花園、田野、魚池這三個場景再現,同時配以優美的音樂,有聲有色,情景交融,幼兒充分感受到了詩歌所表現的意境,理解到文學作品中的文字美。在詩歌教學中我們通過多媒體教學的輔助,讓幼兒欣喜的感受到,原來詩歌中的內容竟然是平常看到的東西,他們就在我們的身邊。利用多媒體技術帶領幼兒來到花園里、田野里、魚池里讓他們的感官始終處于興奮狀態,以至于幼兒不會產生疲勞感,可以集中注意力投人到學習活動之中。這不僅豐富幼兒的學習體驗,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同時也陶冶幼兒的情操,充分調動幼兒的激情。
在《小雨點》教學中,我們的主要目標是豐富幼兒的詞匯“張、搖、拔”,中班幼兒對于這類動詞還比較陌生,但是教師通過創設生動的動態效果,將“張、搖、拔”的效果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營造出非常豐富的動態語言環境,提高了幼兒詩歌念誦水平的同時,進一步豐富了他們的詞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