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21:1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項目數據分析報告,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Abstract: today, if someone asked, what is the most popular in the 21 st century career? The answer may be varied, but the world famous periodicals time magazine gives results may make people strange, it is called "project data analysts", seven big money in the global industry leader. Project data analyst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English CPDA) is the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engaged in investment and operation of the project data analysis of the senior decision-making and a colourful for the career. The data shows, in the United States alone, project data analysis of the field workers already close to 200000, the year the camp forehead billions of dollars. In data analysis profession development mature countries, 90% of the market decision and management decision is through the data analysis research certain, so it is called it is-and the 21 st century gold career.
Key words: data analysis; Digital decision; market
中圖分類號:F7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項目數據分析是通過對項目數據全方位的科學分析來評估項目的可行性,為投資方決策提供科學、嚴謹的依據,從而降低項目投資風險的一種先進的方法論和科學分析體系,在業界向以“數據精準”、“分析客觀”及分析評價“權威獨立”稱譽。國際上,項目數據分析師主要從事數據挖掘和投資兩大領域,在投資分析、信貸融資、企業經營管理、企業戰略規劃、決策管理等影響政府和企業重大決策中,提供科學、真實和準確的依據,是社會經濟運行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高端技術人才。一名經驗豐富的高級項目數據分析師的年薪可達幾十、上百萬元。成立于1948年的美國蘭德公司旗下就擁有2000多世界頂尖級的數據分析專家和專業研究人員,他們每年完成的各類項目數據分析報告高達700多項,已發表的研究報告達18 000多篇,這些分析成果都直接或間接影響和左右著美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一系列重大事務的決策,享有很高的聲譽。
項目數據分析報告講求“科學、客觀、準確、公正”。一份完整的數據分析報告,必須圍繞目標,確定范圍,遵循一定的前提和原則,在項目各項數據分析中,選取真實性、合法性指標,構建相關模型,進行專業科學的分析,要求體現的基礎數據應真實完整,分析過程要科學合理全面,分析結果可靠,建議內容實事求是,能系統地、真實地反映行業基本慨貌,從而達到推動該行業進一步發展的目的。
項目數據分析的整個編制、評價過程十分嚴謹。數據分析師通過項目數據分析技術的運用,對項目進行科學合理的定量分析,可預測項目未來的發展及風險,幫助項目投資方節約運營成本,減少資源浪費,提升綜合競爭力,實現資金收益最大化。蘭德分析家認為,世界上每100家破產倒閉的大企業中,85%是因為企業管理者決策不慎造成的。隨著全球商業化競爭的加劇,一個企業管理者決策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前途和命運。世界發達國家對項目的最終決策,都是以科學定量分析的項目數據分析報告作為其判斷項目是否可行及是否值得投資的重要依據。數據分析工作不僅廣泛應用于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之中,而且貫穿市場運行的各個階段,成為政府和企業在經營、決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和工具,其分析結果直接影響著決策的成敗。從一定意義上說,項目數據分析質量的高低反映著一個國家投資領域的發達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
項目數據分析以專業技術的身份出現在經濟、管理和投資金融等領域,成為21世紀信息化時展的新寵,被業界認為是未來十年內最有發展“錢景”的黃金職業,然而――
數據分析在我國仍屬朝陽行業
數據分析在國外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但在中國仍屬于朝陽行業。據2010年中國商業聯合會數據分析專業委員會一項調查顯示,我國數據分析行業從業人員迄今為止不足萬人,正式注冊登記的項目數據分析事務所只有80家,其中專職數據分析師僅一半多點,長三角經濟發展較快地區也僅占3%。而在美國,年平均雇用項目分析師的職位占所有社會崗位高達7%到13%。總體上說,我國數據分析行業還處于發展初期,經營規模不大,制度建設和軟硬件設施薄弱,社會認知度和影響力還較小,遠遠不能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為適應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徹底改變我國“項目數據分析”專業技術人才緊缺的現狀,2003年,國家信息產業部根據國家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規范長期投資項目數據分析方法、與國際接軌的總體精神,制定出了我國項目數據分析專業技術考試管理辦法,加快了我國數據分析專業人才培養步伐。2008年6月,數據分析行業的全國性唯一行業組織――中國商業聯合會數據分析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為我國數據分析行業發展開新篇。從2005年4月,全國第一家數據分析事務所經工商部門批準在陜西成立到目前,我國相繼己有北京、陜西、江蘇、新疆、甘肅、山東、浙江、上海、黑龍江等14個省、市、自治區約80家項目數據分析專業機構進入中國市場經濟舞臺,涉及項目己從最初的分析評估業和金融業,擴展至會計師、投融資機構、政府審批和企業管理等眾多領域。
項目數據分析作為國內新起步的朝陽產業,它充分彌補了舊有融資評估體系的諸多漏洞和不足。隨著我國經濟決策由“經驗決策”向“數據決策”的不斷規范,越來越多的政府機構和企業開始意識到數據決策的準確性、科學性和重要性,數據分析運用技術正逐漸走入人們生產、生活的決策視野。據了解,目前,僅投資咨詢項目領域,我國每年就有逾百億美元的市場份額。有專家預測,按照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速度,未來15年中國項目數據分析師的需求量將突破30萬人,尤其是政府經濟部門、金融機構、投資公司、房產開發以及創新型企業對項目數據分析師的需求正與日俱增。誠如一位老資格項目評估師所說:“之前憑經驗辦事,現在是用數據說話!”
中國數據分析行業正處在向規范化、標準化發展的大好環境和有利時機,然而,與國內數據分析行業先進地區比較,福建數據分析市場還是一片“荒地”。在中國東南部,目前只有福建還沒有成立數據分析事務所,福建專業數據分析人才幾乎是空白,這與福建經濟快速發展及福建在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居主體地位都極不相宜。要實現福建跨越式發展――
福建數據分析市場亟待開發
2011年4月23日,經中國商業聯合會數據分析專業委員會批準,福建省福州項目數據分析師授權管理中心在福州正式掛牌成立,結束了我省項目數據分析師沒有專業管理機構的歷史。中心負責人黃詩茂說:“自授權管理中心掛牌以來,咨詢、報名參加數據分析師培訓的人數日趨火爆。省經貿委、省信息化局、省質量協會等部門都為中心工作開展提供強力支持,這充分表明了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數據分析行業的高度重視和認識。”
1、收集企業及各職能部門的財務數據、業務數據,建立行業總體和同行業經營狀況數據庫,按時提供財務分析報表,以支持企業各項財務分析工作;
2、根據財務分析主管的工作安排,對企業的財務數據和業務數據從盈利能力、償債能力、運營效率等各個方面進行分析,提供相應的分析報告;
3、協助完成項目可行性分析中的財務分析工作,提供相關的財務意見和建議;
4、定期匯總收入預算、費用支出預算等各項預算的執行情況,分析導致實際收入與預算差異的原因,同時就存在的差異對預算體系和資金計劃的影響進行預測性分析;
5、按時完成領導交辦的其他相關工作。
財務分析員崗位要求
1、財務管理相關專業,或接受過財務管理、財務分析等方面的專業培訓;
2、有一定的專業經驗為佳;
3、具有扎實的財稅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分析能力、數據處理能力,能熟練使用各種辦公軟件;
4、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能夠快速掌握新知識并加以運用;
5、具有良好的協作、溝通和指導技能,具備團隊協作精神。
財務分析員關鍵技能
專業能力電子表格數據庫財務系統
個人能力分析能力認真仔細耐心
財務分析員升職空間
財務分析員 財務經理/預算經理/資金經理/審計經理
財務分析員薪情概況
應屆畢業生¥3000.00
1年經驗¥3100.00
2年經驗¥4500.00
3年經驗¥3700.00
財務分析員工作內容
1、協助公司經營數據基礎統計和數據分析及財務管理工作;
2、分析財務報表項目數據異動情況;
3、建立項目管理的財務分析模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5-0201-03
一、引言
隨著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技術已從傳統的PC平臺計算模式發展到嵌入式計算、移動計算、并行計算和服務計算等多種計算系統并存及融合的計算模式,處理的對象也呈現出網絡化、多媒體化、大數據化和智能化需求的特征,而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促進了這一趨勢,從而迎來了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大數據是繼云計算、物聯網之后興起的又一新興發展方向,被學術界、工業界乃至政府機構密切關注和廣泛研究。
大數據又稱巨量資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通過目前主流軟件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更積極的目的的資訊。在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庫克耶編寫的《大數據時代》中大數據指不用隨機分析法(抽樣調查)這樣的捷徑,而采用所有數據的方法。一般說來,大數據具有4V的特點: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樣)、Value(價值)。大數據技術的戰略意義不在于掌握龐大的數據信息,而在于對這些含有意義的數據進行專業化處理。換言之,如果把大數據比作一種產業,那么這種產業實現盈利的關鍵,在于提高對數據的“加工能力”,通過“加工”實現數據的“增值”。
二、大數據時代對人才的要求
從廣義上講,大數據人才就是具備大數據處理能力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目前,國際上開設了大量的數據科學方面的課程、數據科學學位計劃以及數據科學短期培訓班。從國際上設置的培養計劃來看,大數據人才應該系統地掌握數據分析相關的技能,主要包括數學、統計學、數據分析、商業分析和自然語言處理等,具有較寬的知識面,具有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團隊合作意識。具體來說,大數據人才首先應具備獲取大數據的能力,例如能根據任務的具體要求,綜合利用各種計算機手段和知識,收集整理海量數據并加以存儲,為支撐相關的決策和行為做好數據準備。其次,應具備分析大數據的能力,對于經過預處理的各類數據,能夠根據具體的需求,進行選擇、轉換、加載,采用有效方法和模型對數據進行分析,并形成分析報告,為實際問題提供決策依據。最后,應具備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大數據時代下的數據分析任務通常無法依賴個人能力來完成,需要在團隊制度的約束下,與他人一同攜手、互相鼓勵、分工合作來實現既定目標,因此具備較強的責任心與團隊合作精神也是大數據從業人員必備的基本條件。
三、大數據人才培養的探索
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對大數據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國內各高校在積極進行大數據學術研究的同時,也開始考慮將大數據相關課程納入培養體系,以滿足社會對大數據人才的需求。以下結合作者在數據庫及分布式技術系列課程中的教學經驗,以及大數據分析與處理方面的實踐經驗,探討大數據系列課程教學內容和實踐形式的設置。
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大數據系列課程建議可分為理論教學和技術教學兩個方面,因為理論是大數據認知的必經途徑,也是被廣泛認同和傳播的基線;而技術是大數據價值體現的手段和前進的基石。在理論方面,講授的理論內容可涵蓋如下幾點:
(1)大數據概念:大數據概念出現的歷史,關于大數據定義的各種流派以及說明,大數據的四個特征,大數據與云計算、物聯網的關系,大數據與大規模數據、海量數據的差別。這個部分主要突出“大數據”概念中應包含的“對數據對象的處理行為”。
(2)典型的大數據應用實例:精選有新意的大數據分析典型案例,可幫助學生更清晰的理解大數據的概念和含義,這樣的案例如:美國梅西百貨的實時定價機制(根據需求和庫存的情況對多達7300萬種貨品進行實時調價)、百度搜索的實時熱點排行榜(以數億網民的搜索行為作為數據基礎,建立權威的關鍵詞排行榜與分類熱點)、沃爾瑪的搜索引擎Polaris(利用語義數據進行文本分析、機器學習和同義詞挖掘使得在線購物的完成率提升了10%~15%)、谷歌流感趨勢工具(通過跟蹤搜索詞相關數據來判斷全美地區的流感情況)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將授課的重點放在系統化的開發步驟和關鍵性問題的求解上,介紹案例的設計思想、主要方法和應用過程等。
(3)大數據關鍵技術與挑戰:介紹大數據時代面臨的新挑戰,包括大數據集成(數據異構性和數據質量問題)、大數據分析(數據形式多樣化、數據處理的實時性、索引結構的復雜性等)、大數據隱私問題(隱私保護和數據分析的矛盾)、大數據能耗問題(低功耗硬件的設計)、大數據處理與硬件的協同、大數據管理易用性問題以及性能測試基準。
(4)大數據存儲和管理技術:介紹如何把采集到的大數據存儲起來,建立相應的數據庫,并進行管理和調用。主要內容包括:分布式文件系統(HDFS)、去冗余及高效低成本的大數據存儲技術、新型數據庫技術(鍵值數據庫、列存數據庫、圖存數據庫以及文檔數據庫等)、異構數據融合技術、分布式非關系型大數據管理與處理技術、大數據索引技術和大數據移動、備份、復制等技術。
(5)大數據分析及挖掘技術:介紹從大量數據中尋找其規律的技術,通常由數據準備、規律尋找和規律表示3個階段組成。數據準備是從上述大數據中心存儲的數據中選取所需數據并整合成用于數據挖掘的數據集;規律尋找是用某種方法將數據集所含規律找出來;規律表示則是盡可能以用戶可理解的方式(如可視化)將找出的規律表示出來。根據挖掘任務可分為分類或預測模型發現、數據總結、聚類、關聯規則發現、序列模式發現、依賴關系或依賴模型發現、異常和趨勢發現等。
在技術方面,可考慮分別從云計算、分布式處理技術、存儲技術和感知技術的發展來說明大數據從采集、處理、存儲到形成結果的整個過程,具體可包括以下幾點:
(1)NoSQL技術:NoSQL產生的背景、NoSQL現狀、NoSQL數據庫與關系數據庫的比較、聚合數據模型、分布式模型、數據一致性、典型的NoSQL數據庫分類、NoSQL數據庫開源軟件。
(2)MapReduce:MapReduce模型概述、編程模型:Map和Reduce函數、MapReduce工作流程、并行計算的實現、實例、Yarn等
(3)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統:Hadoop出現的背景、Hadoop的功能與作用、為什么不用關系型數據庫管理系統、Hadoop的優點、Hadoop的應用現狀和發展趨勢、Hadoop項目及其結構、Hadoop的體系結構、Hadoop與分布式開發、Hadoop應用案例、Hadoop平臺上的海量數據排序。
(4)還可進一步包括數據流的管理與挖掘、云數據庫、圖數據庫等。
由于大數據系列課程所涉及的技術具有很強的應用背景和實踐意義,因此應摒棄傳統教學模式中“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在掌握大數據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技術知識之后,還需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以滿足社會就業的需要。為此,應設立一定的大數據技術實踐課程內容,幫助學生從知識型向能力型轉變。結合上一節分析的大數據時代對人才的具體要求,建議按以下流程設置實踐環節的內容:
(1)分組。如前所述,大數據時代下的數據分析任務通常需要以團隊的形式來完成,因此首先要求學生根據自身情況,結合各自的技術優勢,合理進行分組。
(2)選題。在具體選題上,可使用校企合作的具體項目或以Apache Hadoop、MongoDB、Dremel、Gephi等一系列的開源大數據分析軟件作為實踐平臺,以Kaggle為數據科學平臺來進行選題。
(3)明確需求并撰寫大數據分析任務書。明確選定的題目范圍內,數據分析要研究的主要問題和預期的分析目標。只有明確了數據分析的目標,才能正確地制定數據收集方案,即收集哪些數據,采用怎樣的方式收集等,進而為數據分析做好準備。
(4)數據收集及預處理。由于大數據分析最終的結果與其獲取的數據質量緊密相關,因此收集的數據是否真正符合數據分析的目標是必須注意的重要問題。該步驟要求學生從分析目標出發,從浩瀚的數據中正確的收集高質量且服務于既定分析目標的數據,然后對數據進行必要的加工整理,包括填寫空缺值、平滑噪聲數據、識別和刪除孤立點、解決不一致性、規范化(消除冗余屬性)和聚集(數據匯總)等。
(5)探索性數據分析。由于大數據分析的數據量通常達到PB甚至YB級以上,因此希望直接選定一個分析模型是不現實的,而且面對高維海量數據,也很難直接看出數據的規律。在這個步驟中,應指導學生通過基本描述統計量的計算、基本統計圖形的繪制、用各種形式的方程擬合等手段,計算某些特征量等方法探索規律性的可能形式,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數據的分布特征,這是進一步深入分析和建模的基礎。
(6)模型選定分析。在探索性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一類或幾類可能的模型,然后通過進一步的分析從中挑選一定的模型。有時選擇幾種統計分析方法對數據進行探索性的反復分析也是極為重要的。每一種統計分析方法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局限,因此,一般需要選擇幾種方法反復印證分析,僅依據一種分析方法的結果就斷然下結論是不科學的。
(7)模型的驗證及分析報告。指導學生對選擇的數據分析模型及結果進行分析,可使用數理統計方法對所定模型或估計的可靠程度和精確程度作出推斷。觀察模型提供決策的信息是否充分、可信,所發揮的作用是否與期望值一致,數據分析方法是否合理,是否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
以上這種項目式實踐形式的優勢是:在學生參與完成某一具體的大數據分析任務過程中,通過主動地學習來自主地進行知識的建構,讓學生經歷項目開發的整個過程,從中去發現和掌握相關知識,達到既能熟悉大數據分析過程,又完成了經驗的積累,還能實現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在這里,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項目活動的組織者和咨詢者。
四、校企合作推動人才培養
一方面,大數據的核心業務必然是一種扎根于特定行業,綜合運用已有的存儲、分析、挖掘、展現技術,根據用戶需求并融入行業特色技術模型的一站式大數據平臺業務。另一方面,對于企業來說,各類業務產生的數據為數據分析創造了非常好的基礎條件。大數據解決方案是有價值的,但是苦于找不到既懂數據分析技術,又懂得業務的專業人才。由此可見,既懂得相關技術,又諳熟企業業務的復合型人才才是企業部署大數據應用最迫切需要的人才。因此,企業可以與學校聯合培養自己所需要的大數據人才,這種方式有兩方面的優勢:一是大數據技能訓練的對象,即大量的數據,只有企業才具備;二是在企業的支持下,學校也能通過針對性的實踐訓練來培養學生的大數據處理技能。
大數據時代下的校企合作的形式多種多樣,可通過聯合辦學、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合作開發課程和教學內容、設置實訓項目、教學管理和共建“雙師”結構教學團隊等形式展開。
一、財務分析的重要性
財務分析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手段,能夠為企業管理者的經營決策提供及時、前瞻性的依據,有助于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有大型的、管理手段先進的公司,都非常重視財務分析的作用,定期進行財務分析或召開經濟活動分析例會。本文旨在結合企業財務分析實際,指出現行企業財務分析不足,提出改進的建議,提升財務分析的地位,強化財務分析在企業決策中的作用。
二、現有企業財務分析的不足
財務分析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需要財務人員具備專業財務素養和一定的生產經營綜合知識。然而現在的情況是,一方面分析人員傾注大量時間和精力撰寫出來的分析報告常常得不到領導的重視和其他部門管理者的關注,財務分析變成了僅僅為了分析而分析,例行公事,應付差事;另一方面,公司的管理層和各個管理部門卻常常為缺乏決策數據參考而苦惱,財務分析與公司實際生產經營活動嚴重脫節。現有企業財務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1.財務分析指標體系存在著局限性。基本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比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趨勢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首先,這些分析方法的基本思路無非是取實際數據與歷史數據、預算數據、行業平均數據進行對比,而往往并沒有考慮到這些指標或者公式是否合理,是否切合本公司的實際,比對指標是否科學等。其次,常用的財務分析指標主要是利用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的相關資料,忽略了對反映企業一定期間內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的流人、流出的分析和評價,忽視了企業價值的增加,而片面地沉迷于利潤表數字的增大,導致決策者誤判形勢,錯誤決策。
2.重歷史數據分析,輕前瞻性分析。企業財務分析的主要目的不僅僅在于通過對歷史數據的分析了解企業的過去和現狀,更主要是通過對企業發展趨勢的分析,預測未來,為未來的生產經營決策提供依據。而現有財務分析是對已經發生的歷史數據的分析,對于未來的發展趨勢,以及影響生產經營決策的各個因素的變化等缺乏有意義的分析,失去了財務分析的導航作用。
3.重數據比較,分析不夠深入。大部分企業的財務分析,一般而言都是數字描述較多,但數據分析的力度很小。通篇大多是比絕對值的大小,比相對值的大小,有深入一點的,也只是拿某個比率的分子分母比較一下,簡單分析一下因素的影響,沒有繼續深入追究比率大小背后的深層原因,即產、供、銷上的問題,沒有歸納、提煉出有價值的結論,或者因為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等缺乏了解,結論與生產經營脫節。
4.模式和方法單一,缺乏靈活性。
5.缺乏可比性。不同企業之間、同一企業的不同期間因為計算指標的口徑不一致,財務指標缺乏可比性。
三、現有企業財務分析的改進
1.進一步完善財務報告體系。根據現行財務報告體系的模式,靜態指標主要是反映歷史成本的財務狀況,動態指標主要是反映不能直接體現現金質量的收益成果。因此,企業應考慮完善財務報表體系,一是要重視企業財務狀況說明書的編制,對一些格式報表上無法反映的情況進行說明。二是要盡量完善表外披露模式,應反映企業的生產狀況、采用的會計政策、或有事項、非貨幣性的與財務事項密不可分的信息,以及企業未來發展前景預測、受物價變動的影響因素等。三是考慮增加專用報表,如對于人力資源、公允價值模式下的財務狀況等進行專項報告。
2.財務分析人員應提高職業判斷力,加強對生產經營的了解,以便使分析更有針對性。一方面由于對企業生產經營了解不深入,做出的分析不能切中要害;另一方面現在企業財務信息化進程深入推進,財務人員工作細化、專業化程度加深,每名財務人員不僅對企業生產經營不夠了解,對其他同事的工作接觸也很少,對財務各個模塊的銜接關系所致甚少,因此不能有效的發現問題所在。
3.拓寬財務分析內涵。
(1)基本財務報表數據結合附注內容進行分析。如財務報表中揭示的存貨信息,實際上是眾多產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等明細科目匯總而成的,因而在財務分析時,必須結合附注中存貨的構成進行分析。
(2)表內分析與表外分析相結合。企業財務經營成果的變化,其起因并非都是財務方面的,更多的是企業非財務性的因素導致的。
(3)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財務報表所披露的信息都是定量的,而企業生產經營環境的復雜化,使定量標準經常不能全面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必須結合定性標準的應用。
(4)企業內部分析與外部分析相結合。企業經營和理財的過程和效果往往受制于一定的外部環境。
4.專項分析與綜合分析相結合。財務分析不再局限于每月一次的綜合分析,而是將專項分析與綜合分析相結合。在現有月度財務分析的基礎上,如果發現某些項目數據異常,可隨時發現,隨時分析,形成專項分析報告。在對高度概括的報表數據進行分析時,可針對某一指標的異常變動進行深入挖掘。
5.注重前瞻性分析。前瞻性分析需要了解未來的市場狀況、生產經營狀況、流動負債尤其是需要到期立即償還的借款、企業的投資計劃、企業現有現金流和未來現金流狀況,在此基礎上分析企業是否面臨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是否需要調整生產經營策略和投資計劃等。
施旦霽和他的創業幫
施旦霽自高中就開始了在海外的求學生涯,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學院就讀IT本科,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攻讀IT碩士,專注研究Web2.0時代的數據交互模式。他曾在澳大利亞創辦電子商務網站,回國后創辦了國內早期的SAAS公司,退出后于2008年開始進入孵化投資領域,角色定位從自己創業轉變為服務他人創業。
彼時的施旦霽是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金科路地鐵站附近的一個叫做“創智天地”的孵化器運營者。施旦霽在運營孵化器的時候有個習慣,即每天要提前一個小時到辦公室,瀏覽新聞網站上與科技相關的所有新聞和數據。“每個網站都有幾條有用信息,我當時非常希望有一個地方能夠圖文并茂聚合所有科技信息。”
美國知名的科技新聞和博客聚合網站techmeme能夠滿足施旦霽的需求。2005年9月,techmeme的前身memeOrandum橫空出世,網站上面的科技文章主要來自新聞網和博客,它能分析新聞的重要程度,給予不同新聞不同的權重。扎克伯格是techmeme的癡迷讀者,許多科技公司高管如谷歌高管、PayPal CEO以及風險投資人都是techmeme的讀者。
施旦霽想做一個類似于techmeme的科技信息聚合平臺,平臺上的信息可以來自于TechCrunch、36氪等國內外科技博客,通過機器自動抓取和分析公開數據,讓科技圈的從業者能夠在一個網站上掌握所有必知信息。
事實上,在運營孵化器期間,除了為孵化器內企業爭取政策方面的扶持外,施旦霽還嘗試通過做天使投資對企業進行持股孵化。創業者、孵化人、投資人三種角色讓施旦霽無比熟悉孵化投資和初創企業的需求。因此施旦霽還想為這個平臺賦予聯系企業家與投資者的功能。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話描述這個項目,施旦霽希望這是“一個服務于早期投融資的信息聚合平臺”。
這個服務于早期投融資的信息聚合平臺很快落地,23Seed應運而生。除了施旦霽外,還有邱青峰和賀飛鳴是23Seed的聯合創始人。兩人中前者是23Seed的首席運營官,有15年技術咨詢及管理經驗、7年創業經驗;后者是23Seed的首席技術官,是同濟大學的控制理論及控制工程博士,有著超過12年技術開發及管理經驗,參與過眾多上海市政府的信息系統研發,包括數據統計交換、輿情內容監管、信息采編分析。
不是科技博客
“23Seed肯定不是科技博客。”盡管23Seed聚合了眾多科技資訊,擁有項目數據庫,投資人、投資機構數據庫等數據,和諸如36氪等國內科技博客網站相似,但施旦霽顯然并不希望眾人將23Seed看成是一個科技博客,“它是一個數據分析公司。”
“23Seed第一個板塊是資訊,但我們并沒有自己采集內容,而是在不侵犯版權的前提下做聚合。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系統會對所采集到的數據做分析。例如打開23Seed網站,你可以看到2014年二季度早期投資排行榜、2014年二季度早期融資行業排行等分析數據。” 施旦霽介紹說。
23Seed所有的數據都來自公開數據,重點關注早期投融資數據。施旦霽在創業和孵化投資過程中,發現市場上并沒有專門為早期投資做參考的金融數據和分析服務商。據了解,目前中國二級市場,有萬得這樣的金融數據和分析工具服務商,PE市場有投中集團這樣的投資市場信息咨詢機構。
2012年被業內稱為“天使投資”元年,隨著民眾財富增加,財富管理方式從儲蓄型轉變到理財型,再到投資型,以個人為單位的天使投資人開始如雨后春筍般冒出。根據公開披露信息統計顯示,2008年至2012年,中國天使投資案例數量和融資規模均呈逐年增加態勢。2012年全年共披露天使投資案例194起,總投資金額6.94億元。2013年上半年,天使投資繼續保持活躍,共披露案例135起,總投資金額5.20億元。由于天使投資機構的部分項目比較敏感、私密,不易對外披露,因此,中國天使投資案例數量和規模總體上應高于以上統計。
活躍的天使投資也意味著個人投資人越來越多,23Seed能夠實現向投資人發送分析報告、推薦優質項目、為項目打分等功能。這些工作相當于投資機構里年薪30萬元的崗位所能提供的工作內容。
施旦霽強調23Seed專注于早期投融資,相對而言,創業企業早期需求比較明顯、集中,可以借助計算機系統技術幫助投資人和企業進行相互之間的配對與篩選,將繁雜的機械勞動交給計算機,可以解放出人的時間與精力。
商業化:賣數據庫
那么,如何才能讓23Seed商業化呢?讓施旦霽欣慰的是,目前23Seed提供的數據分析服務均由計算機技術實現,并不需要付出高昂的人力成本與管理成本。
施旦霽希望能夠將23Seed的數據庫通過收費會員的方式打包給一些精力有限的投資人。在23Seed平臺上,創業者首先需要提交信息,形成創業報告。平臺會根據創業者學歷、工作經驗等形成創始人背景調查,并運用已有的數據信息,形成行業分析,參考美國硅谷的行業估值對項目進行最終估值并打分,完成這一系列創業項目分析后,會根據投資者偏好將最終報告發送給平臺上的潛在投資人。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1C-0065-02
社會調查研究方法是社會科學等各門學科的基礎課程,是社會調查研究的方法論、基本方法和程序、技術相統一的科學方法論體系。它洞悉社會發展脈搏,了解社會需求,決策社會發展,有極強的理論性、應用性、實踐性。但多年來,該課程的教學未能很好地將理論、實踐、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融合起來,未能將課堂與社會、行業有機結合。基于此,本文以柳州城市職業學院為例,對該課程的教學進行改革。
一、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的總體設計理念
鑒于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較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操作性,并結合學生的身份與學習特點,課程總體設計基于以下教育理念。一是基于工作過程、理實一體化。課程教學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再追求學科本身的系統化,而是追求和體現工作過程的完整性、流程化。真正按照具體的職業行動,要求學生按流程實際去做,在做的過程中掌握社會調查工作的程序和技能,掌握完成任務所需要的理論知識。如在指導制訂調查方案時講授原則意義;涉及社會學和系統論的相關知識時,結合設計方案的實例,適當講授,以夠用為度。二是項目引領,任務驅動式。將企業需要、學院辦學需求、學生感興趣的真實項目引進課程教學,讓學生以團隊的方式進行項目調查,實現課堂教學與社會實際、行業需求零距離結合,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高度融合。在行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綜合能力、團隊協作精神。三是實行課證融通的教學。將統計從業資格考試、調查分析師(初級)考試的內容引入教學內容,并在課余時間進行培訓,讓學生通過學習課程,就可以直接參加以上兩個職業證書的考試,以提升學生的職業競爭力。
二、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教學的改革
(一)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
基于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教學目標,以及《統計從業資格證》、《初級調查分析師》的考證要求,在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方面,對原有教材的結構框架進行解構和重構,以一個社會調查項目的實施過程來設計課程教學內容,按社會調查項目實施的流程分為選題階段―準備階段―調查階段―數據分析階段―總結5個階段,劃分出每個階段的具體工作任務,選擇階段實施過程中所必須用到的理論知識進行教學。每個階段均注重理論知識的習得與應用、調查技能的掌握和實施、職業能力的培養。詳見表1。
表1 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教學內容改革
工作過程 典型工作任務 理論學習內容 實踐項目
理論基礎 1.社會調查的定義及其任務
2.社會調查的基本功能、基本概念、基本方式、主要類型等
3.社會調查研究的方法和原則
4.社會調查的一般程序
選題階段 1.初步選題
2.選題的初步調查論證 1.選擇調查課題(選題的意義、調查課題的類型,選題的標準,選題的途徑和方法)
2.調查課題的初步探索的方法和途徑 團隊調查項目選題
準備階段 1.提出研究假設
2.設計調查方案 1.提出研究假設
2.調查方案的主要內容和設計原則
3.調查指標的設計
4.信度和效度
5.調查方案的可行性 團隊制訂調查方案
1.為課題選擇恰當的社會調查的方式
2.制訂抽樣調查方案 1.社會調查的方式
2.普查
3.典型調查
4.抽查 團隊制訂抽樣調查方案
調查階段 利用恰當的調查方法進行實地調查 1.問卷調查法(問卷的類型與結構、設計的原則)
2.訪談法(訪談的特點和類型、實施的步驟、技巧)
3.觀察法(觀察的特點和類型、誤差的控制)
4.實驗法(實驗的特點和程序、實驗的設計)
5.文獻法(文獻的收集和分析)
6.專題調查(電話調查、市場調查、民意調查、網絡調查方法)
7.調查員的調查方法和技巧 團隊調查項目實地調查
調查員培訓
數據分析階段 1.資料的統計整理與分析
2.對統計調查進行理論分析 1.資料整理的原則和方法
2.文字資料的整理
3.數字資料的整理
4.問卷資料的整理
5.統計分析的方法(單變量描述統計、集中量數分析、離散量數分析)
6.理論分析 團隊調查項目數據分析
總結階段 1.撰寫調查報告
2.團隊匯報 1.調查報告的特點與類型
2.調查報告的結構和內容
3.調查報告的構成要素和撰寫程序 調查報告撰寫(個人完成)
團隊ppt匯報
(二)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
以上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內容的設計,以及該課程較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操作性特點,決定了在該課程中運用的是基于工作過程、團隊合作的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以及案例教學法、探究學習法、情景教學法、討論法。例如,在訪談大綱的設計與實施教學中,理論部分采取的是學生探究與教師教授相結合的方式。學生探究,就是課前讓4個小組的學生查詢“什么是訪談、訪談的類型、訪談的準備、訪談的方法和原則”等內容,并在課堂上匯報,再通過提問、回答、教師補充、視頻學習等方式,完成理論的學習。通過學習,學生的學習能力、講演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實踐部分則是學生通過討論,制定了本小組調查項目的訪談提綱,然后在課堂上進行模擬訓練并展示。這里我們模擬的是座談式的群體訪談形式,一個小組推選訪談主持人訪談嘉賓及其他觀眾,其他小組和教師共同評價,給予指導。課堂外,各小組成員深入到校園、宿舍、其他院校、社區進行訪談,完成調查任務。又如,在調查員的培訓中,結合企業調查員的培訓教材、培訓內容和方式,結合專業特點創設了“社區工作人員為調查住戶對小區環境的意見要求,進行入戶調查”、“海飛絲洗發水使用街頭攔訪調查”、“學生食堂滿意度的座談調查”等情境,對學生進行調查過程中的語言技巧、動作技巧、觀察技巧、處理拒訪的技巧的訓練。
(三)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社會調查研究方法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因此,該課程采取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方式。成績由過程實踐操作成績和理論考試組成,其中,過程性實踐實踐成績占70%,期末綜合理論考核成績占30%。過程性實踐操作成績是根據各個團隊提交的工作成果確定的。在項目實施的各個階段確定工作任務所必須呈現的成果,并制定相應的考核量規,使教學更具有實踐性、操作性和目標性。詳見表2、表3。
表2 各階段確定工作任務所必須呈現的成果
工作過程 成果
選題階段
準備階段 調查方案、抽樣調查方案
調查階段 調查問卷
數據分析階段 數據分析報告
總結階段 調查報告
在“調查方案設計”的成果展現中,制定了以下考核量規。
表3 “調查方案設計”成果展現考核量規
考核項目 考核關鍵點(技能標準) 配分 得分
調查方案的制訂
抽樣方案的制訂 調查的目的明確 10
課題研究的背景分析語言通順、敘述合理 20
課題組成員任務分工明確 10
活動步驟清晰、合理 20
調查的方式方法合理恰當 10
抽樣方案的設計合理可行、格式規范 10
實訓表現 團隊合作積極主動 10
在團隊合作中履行職責、認真負責 10
合計 100
三、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教學改革效果
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改革已經在柳州城市職業學院2009級、2010級、2011級行政管理專業順利實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這三個年級的學生在課堂內外進行了柳州新生代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狀況調查、柳州市人才招聘崗位需求調查、大一新生專業調查、老年人家庭贍養現狀調查、兩面針產品社會認同感調查等20多項調查。這些調查充分體現了學生結合專業,以社會調查的方法和視角,洞察社會,關注學院建設,關心大學生自身成長的愿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根據各自的調查項目下企業、到街頭、到招聘市場、到其他院校進行實地調查,鍛煉了實踐應對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數據統計分析能力、文字寫作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培養和提高。同時,學生獲得了對社會的真實認識和感悟。這些都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綜上所述,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的教學改革從社會實踐出發,將理論學習和社會現象研究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行動中拓展和深化理論知識,融會貫通。同時,注重調查能力和方法的訓練,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參考文獻】
[1]侯娟娟.社會調查研究方法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2(S2)
一個項目執行的好壞,與其執行該項目的人員素質、責任心、項目負責人有著密切的關系。人是項目成功與否的決定因素。多年來,各項目單位能按照師級實施方案制定本單位項目工作計劃,責任落實到人。但由于專業設置、人員分工不均衡,承擔的項目數量、任務量不等,業務人員的頻繁變更,最多的一個人要承擔4個項目。承擔項目少的專業人員,對項目工作各項指標的認識理解到位、思路清晰,工作進展順利。反之,項目工作的進度、時間安排、工作質量、資料完整性等均緩慢,以至忙于應付完成任務量,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項目工作的質量。
1.2項目補助
項目工作經費下拔滯后于項目工作,是多年以來存在的問題。在經費下拔未到位時,項目會計乃至各項目負責人會在人員培訓、車輛使用、督導檢查、檢驗檢測、物資采購等預算上壓縮開支,當經費到位時,項目工作已接近尾聲,因而造成工作補助經費沉淀。為達到項目經費的使用率,又突擊使用,沒有真正發揮項目資金的最大效應。部分基層單位擅自改變工作補助經費的使用方向,如個別單位將下拔的補助經費作為一筆收入,使部分項目工作補助經費無法按照方案要求進行使用并發放到現場工作人員手中。如氟中毒病情入戶調查費、包蟲病犬糞采樣補助、家犬管理及犬月月驅蟲補助費等。
1.3信息資料的利用
信息利用率低,把完成項目工作作為終點,對項目執行中發現的問題沒有提出正確、科學、合理化的意見,未能充分利用項目工作中產生的大量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預測,轉化成科研,以指導來年的工作,而是將歷年資料裝訂成冊,在上級部門檢查考核后放入檔案室,年復一年,失去了信息資料的利用價值。
2提高和完善公共衛生項目管理工作的對策
2.1成立項目工作組織機構(或項目辦公室)項目
工作組織機構在結構上可分為決策層、管理層、執行層三個層次。決策層由中心主任或副主任組成、管理層由學科帶頭人組成(質量管理與項目負責人)、執行層由具有專業水平的各類專家、專業技術人員及普通員工組成。根據項目工作涉及的學科,以專業科室為主,可跨專業、跨科室組建項目工作團隊。改變科室人員少、承擔項目不等、人員忙閑不均現象,充分發揮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各專業人員的水平。
2.2采取分層培訓模式
國家對各省、市項目負責人進行一級培訓,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則按照上級下達的任務指標制定科學、規范、可行的本級項目工作實施方案和經費預算后,可根據職責分工和側重點不同,至少要進行管理層和執行層兩個層次的培訓,使管理層明確本單位所承擔的項目數量、任務量、完成時間,以便進行人員的合力調配。對執行層的培訓應現場操作性強,懂得如何去做,發現問題后如何處理。
2.3發揮培訓項目資金的最大效應
整合類別相似或重復的培訓項目,利用電視電話會議、網絡視頻等多種形式開展培訓,避免理論上的重復和灌輸,增加實用性強的現場操作模擬培訓。隨著機構改革,基層專業人員更換頻繁,理論聯系實際顯得更為重要。例如:中央補助地方公共衛生專項資金地方病防治項目中氟中毒項目,近年來項目內容基本上是病情監測、外環境水質氟化物監測、改水降氟工程運轉情況監測以及健康教育等。因此,在內容變動不大的情況下,在培訓計劃中,應多涉及現場培訓內容,選擇調查點,入戶進行氟病情調查的模擬操作培訓。
2.4注重督導的實際效果
督導工作要求督導人員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術、管理水平和人際交流技能,而且要熟悉項目工作的內容。因此,督導人員至少應該是項目的管理層或者是執行層成員,在督導現場要說實話、講實效,更重要的是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不斷的督導檢查,改進薄弱環節,總結好的經驗。根據側重點的不同,在督導形式上可采取重點督導、抽查督導、資料督導、網絡督導等。對歷年項目執行好的單位,可減少督導次數或者采取電話督導方式,詢問項目工作進展情況;而對于項目工作執行相對薄弱的單位,可加大督導檢查次數,甚至于參與到現場工作中進行指導。
2.5完善項目檔案管理實現信息資料的科研轉化
2007—2013年石河子市所承擔的重大公共衛生項目從數量上居兵團之首。從各項目工作的調查與監測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直接地了解疾病的發生、分布、發展,控制措施的效果等,同時這些監測數據也是今后開展現場流行病學調查、采取控制措施的基本依據。對本地區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對政府部門決策具有參考價值。項目工作結束后,不僅僅是整理成冊的資料和總結,還要提交高質量的項目工作技術分析報告。
一、群體傳播與網絡公益傳播
(一)群體傳播
所謂群體傳播,是群體進行的非制度化的、非中心化、缺乏管理主體的傳播行為。在互聯網出現之前,群體傳播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傳受者只能在具體的時間和地點接觸。但是在互聯網時代,新型媒介顛覆傳統媒介,群體傳播擺脫了物理時間空間的限制,從狹小的現實空間中解放出來,傳播方式發生了質的改變,傳播活動更加頻繁。互聯網時代就是群體作為傳播主體的時代,即群體傳播時代。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1]
(二)網絡公益傳播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新媒體的涌現,公益的內容變得豐富,公益傳播的形式也變得多樣化。網絡公益傳播是公益傳播的一種媒介表現形式,是利用網絡這個媒介平臺,以聲音、語言、動畫等多媒體表現形式,向廣大網民宣傳包含有公益成分,推動公益行動和社會進步的非營利性傳播活動。[2]網民可在網絡上探討關于公益活動的內容,并在網絡或從網絡上走到現實開展公益活動。網絡媒體以群體作為傳播主體,為每個人都能夠參與網絡傳播活動提供了渠道。
2016年11月25日,深圳媒體人羅爾寫下《xxx,你給我站住》一文,以“賣文”的方式在網上為患白血病的女兒籌集醫療費,該文章很快引發網民關注并刷爆了微信朋友圈。數以萬計的人通過各種方式向其進行捐贈,但隨即有人曝出雖然孩子生病是真,但“賣文”籌錢事疑似網絡營銷,而且羅爾的經濟條件并不差。巨大的反轉立即引發輿論熱議,羅爾及其家人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相關輿情量在11月30日達到頂峰。“羅爾事件”將正在興起的網絡公益放大到公眾面前,一次公益借網絡之力在群體的傳播下演變成公共事件(圖1)。在群體傳播的時代下,網絡公益的傳播呈現出一種特殊的機制。
二、網絡公益傳受雙方
大眾傳播時代,公益的傳播要憑借專業化的大眾媒體和慈善組織才能到達受眾,受眾接收到信息后反饋的渠道也是單一的,程序的復雜使公益傳播變得滯后。但是在群體傳播的網絡時代,傳播者對媒體資源的利用使得傳播速度變快且方式多樣,受眾可以及時互動,也成為了傳播者,擴大了網絡公益傳播的范圍。
(一)傳播主體個體化,低門檻
網絡媒介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通過個體的集合實現公益的價值。普通大眾通過微博、微信、自媒體平臺、眾籌網站等多種渠道,就可以作為公益傳播的發起者。“羅爾”事件中公益傳播的發起者是羅爾,一開始他在微信公眾號上已經寫了關于孩子病情的文章,并獲得了打賞。
互聯網使網絡公益傳播的門檻降低,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傳播主角。以“輕松籌”愛心捐助平臺為例,點擊輕松籌微信平臺下方的“發起籌款”,根據提示填寫籌款金額、籌款目標和回報等相關內容,然后放些相關的圖片就可以。網絡公益傳播的低門檻聚集了群體的力量,實現了公益傳播的價值。
(二)網絡的集群行為:情緒化表達
網絡集群行為的形成,都會有一個明確的信息源,如一條微博、微信、新聞事件等,用戶出于共同的觀點或者是利益,他們一邊信息,一邊評論、轉發信息,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訴求,交流彼此的看法和觀點,使信息持m被擴散和關注,最終引起共鳴,形成集群行為。[3]羅爾為愛女籌集善款的文章每轉發一次,便能得到1塊錢。短短的時間文章就刷爆朋友圈,100000+的閱讀與點贊,超過11萬人打賞,募集數百萬善款。
受眾對公益內容的轉發和分享,不只是信息的傳播,還伴隨著個體的情緒化表達。集群行為中的人們,沒有自己的理性判斷,容易受到群體感染和形成群體模仿。面對公益的善意,呈現出情緒化的表達,這有時會促進公益價值的實現;但網民處于感性的狀態更容易將虛假信息傳播到網絡中,引發輿論熱潮,使網絡公益變質。
三、網絡公益傳播平臺多元化
從圖2可知,“羅爾”事件中,新聞成為傳播的主力軍,其次作為網絡媒體的微博、微信、貼吧群組也占據較高的比例,有效的推動了網絡公益的傳播,主流媒體和網絡媒體相輔相成。除了媒體之外,還出現了眾多的公益眾籌平臺,如“輕松籌”、“騰訊樂捐”、“眾籌網”等,另外以慈善事業為載體的運作達到企業的營銷目標,既回饋了社會,博得了公眾的贊譽,也取得了良好的營銷效果。
(一)多元媒體提供傳播平臺
傳統媒體通過對事件的報道,向公眾提供銀行賬號,發送地址等籌款渠道或是在現實空間舉行公益活動進行公益傳播,實現公益的價值。但是在新媒體時代,微信、微博、支付寶、知乎、論壇等形成媒體融合,作為群體的網民只需手指輕輕一點,就把網絡公益傳播開來,并且在全網絡形成輿論,助力公益的傳播。
打開“輕松籌”愛心募捐平臺,網民可以用微信、微博、QQ等方式將項目進行轉發分享,產生多級傳播,響應者可以通過微信支付等方式直接捐款,金額不限,操作就像在微信上購買一張電影票一樣簡單。網絡公益依托互聯網平臺,消除了地域的限制,為公益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二)公益眾籌平臺集聚效應
“公益眾籌”是指發起人在互聯網眾籌平臺上眾籌項目的形式來為公益事業募集資金。近年來,公益眾籌平臺成倍增加,出現集聚效應。公益眾籌的平臺機制為用戶互動提供了渠道,項目籌款頁面都設有評論、進展等板塊,支持者或圍觀者都可表達對項目的關注、建議、質疑、鼓勵等,推動公益發展。
公益眾籌項目的發起人類型多元化,包括個人、企業、基金會或其他公益組織、社會企業等,個人發起籌款成功的公益眾籌項目數量最多。鄧飛發起的“免費午餐”計劃,集聚群體的力量,給網絡公益的傳播提供了一個全民參與的渠道,充分顯示出網絡公益依托公益平臺的強大力量。
(三)企業營銷助力發起者
網絡公益憑借社會效果好、互動性強、成本低等成為企業營銷的重要手段,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公益傳播的重要性。企業參與公益事業,不僅幫助了他人,而且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體現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羅爾事件”中羅爾的文章在小銅人的公眾號“P2P觀察”里推送,讀者每轉發一次,小銅人公司向羅爾定向捐贈1元;保底捐贈兩萬元,上限五十萬元。本來一件平常的表達愛心的捐款行為,經由公司的營銷操作,變成了山呼海嘯的網絡事件,在營銷式的捐款模式中,人們更多的是憑一種情感和一種情緒在捐助,可能并不知道背后更多的事實,尤其是背后的營銷策略。
四、網絡公益傳播內容
(一)傳播主題
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清華大學數據科學研究院等共同2016年互聯網個人捐贈和公益關注大數據分析報告。[4]報告稱,在過去的一年里公眾最關注的公益話題前十位分別是:環境保護、扶貧、教育、兒童、救災、醫療救助、助殘、助老、動物保護、婦女。網絡公益傳播性質的特殊性決定了網絡公益傳播內容的特點,內容的表達甚至可以影響網絡公益傳播的效果。
從圖3可知,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調查顯示,網絡慈善使用率較高的是扶貧和疾病救助,網絡公益活動有免費午餐、光明網的“因愛同行”、金秋助學等。網絡公益傳播給了社會底層、弱勢群體話語權和表達權,積極表達自己的訴求,實現了網絡公益傳播的價值。
(二)傳播內容的特點
1.個性化。
傳統的公益傳播是說教式的形式,側重于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引導,具有很強的渲染力,但是由于是你說我聽的被動式方法,產生的效果逐漸變弱。網絡公益的內容進行了創新,變成個性化、創新性、感情化的傳播模式。現在的網絡傳播內容多是發起者進行個性化表達,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以小見大,這種基于參與者個人的網絡公益傳播,更能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形成超越時間空間的公益傳播,內容的高關注度和群體的互動推動公益的發展。
2.多樣性。
傳統的公益傳播內容是以單一的物質捐助為主,善款的給予受到物理空間的限制。網絡公益的傳播內容多樣化,在媒體平臺對內容進行轉發、分享、評論,通過網絡實現公益傳播價值的最大化。“羅爾事件”中每轉發一次文章就有一元錢捐贈,每有人買一桶礦泉水就向貧困山區捐助一毛錢。
3.隨意性。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群體傳播變得活躍,人們可以隨意的參與信息的傳播。公益信息的內容大多是沒有邏輯,煽情化、能引起網民共鳴和同理心,網上有很多信息沒有來源可靠的信息源,真實性無法確定。但是人們在看到信息的第一時間就被情緒左右了,隨意的轉發、分享、評論、點贊,從而引發群體的集群行為。
五、網絡公益傳播效果
(一)社會價值
互聯網的時代也是群體傳播的時代,人人都是公益的傳播者。在網絡公益中,普通人可以成為傳播主體,普通人可以通過簡單的方式參與到社會公益事業中來。同時網絡公益將公益理念滲透到群體的意識當中,集聚人心,R聚力量,網絡公益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創新了網絡公益傳播模式,降低了參與公益的門檻,群體傳播的力量得到發揮。傳播者和接受者變得平等,互動性增加。在雙向互動的模式中,發揮群體的智慧,轉變公益傳播的方式,創造了公益的社會價值。
(二)存在問題
網絡公益是在互聯網環境下才出現的,雖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還存在很多的問題。法律的滯后影響了網絡公益的健康發展,有一些企業、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虛假信息,甚至謠言蒙蔽受眾;群體時代的匿名性、情緒化、互動性又容易形成群體集合行為,煽動網民,擾亂社會秩序和輿論環境。
無規矩不成方圓,網絡公益的發展還處于初級的階段,缺乏規范和監督。網絡公益的傳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傳播的每一個環節都會受到方方面面的影響。傳播主體的非專業性導致了“騙捐”的虛假公益,受眾受群體傳播集合行為的影響,傳播媒介的不規范導致的資金不透明、不合理,傳播內容的信源無法證實。
這些問題影響了網絡公益自身的發展和公益事業的發展。
六、結語
互聯網時代也是群體傳播的時代,這為我國公益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網絡公益有著不同于傳統公益的傳播模式,它降低了公益的門檻,人人都可以參與公益事業,實現公益的價值。但是網絡公益的發展也遇到了重重問題,網絡公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注釋:
[1]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第 31 次中國互聯網發展情況統計報告》2013 年
[2]王巍;《網絡公益傳播機制初探》 ,溫州大學學位論文2014年
Abstract It makes the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 of data become a part of all walks of life, when the age of big data arrived. Meanwhile, it proposes higher requirement of the librarian.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big data, the role of librarian is not administrator of documents and books, but also data administrator, which should provide services for the users that including data filter, data organization, data digging and analysis, and the education of data attainment.
Keywords big data; librarian; role definition; innovative service; scientific data; data attainment
從2012年開始,包括美國政府在內的多國政府日益重視大數據并將其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如美國政府了《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計劃》、《支持數據驅動型創新的技術與政策》、《大數據:把握機遇,守護價值》等報告或白皮書,新加坡的制定國“智慧國家2015年(iN2015)”計劃,日本政府制定了《面向2020年的ICT綜合戰略》[1]等,并正如美國政府于2015年5月1日的《大數據:抓住機遇、保存價值》[2]白皮書所簡述的“大數據可以加速醫療、教育、農業、能源使用、商業等領域中的進步與新發現。”“大數據分析工具提供了令人驚奇的機會與能力,可以從已經存在的和新采集的海量數據中,發現以前難以發現的洞察和現象。”一樣,讓“體制內外的人一起參與進來,解決政府無法完成的以及棘手的問題。”[3]而這種“問題”的解決則依賴于對數據的有序化組織和深層次分析,而數據在有序化組織和深層次分析則需要數據管理所支撐。于是,業界的目光聚焦到了數據管理領域――一個以政府宏觀政策為指引,企業、科研機構、數據管理機構、圖書館、社會數據管理中心等多方利益相關方或責任相關方共同參與、分工管理的領域。圖書館作為傳統社會的文獻信息組織機構,一直在信息、知識的組織和管理等方面具有專業的技術、人員及經驗優勢,是不可或缺的大數據環境下的數據管理與應用機構。圖書館員作為圖書館實現數據管理的直接實踐者,則是否在大數據環境下有著新的角色定位,并在新角色定位的基礎上重構圖書館的服務呢?本文結合這些近年熱議的問題,從大數據環境下的圖書館轉型趨勢入手,重點對圖書館員的新角色定位與創新服務進行探討。
1 大數據環境下的圖書館員新角色定位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圖書館帶來了資源優勢減弱、用戶需求多變、圖書館基本業務外包呈發展趨勢等風險與挑戰,圖書館從資源到服務、從管理者到工作者的觀念、行為順應時展并實現轉型、轉變則成為了一種必然,圖書館員在這場多方位、多維度的轉型發展浪潮中也面臨著以下三個維度的角色轉變與定位:
(1)圖書館員是一個文獻工作者也是一個數據工作者。在傳統的信息社會、知識社會環境下,圖書館盡管已提供有一定的知識咨詢、數據統計、態勢分析等基于數據應用的服務,但這些服務并不完全依賴于數據和數據分析平臺,對其的分析也停留在對結構化數據即數據庫數據的分析之上,圖書館員更像是一個文獻(包括紙質文獻、數字文獻和網絡文獻)工作者。大數據環境下無疑則需向數據工作者,如數據的收集、分析、管理與評價等角色轉移。
(2)圖書館員是一個具有較高數據素養的職業工作者。盡管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但對大數據價值的認識和應用還并未普及到每一個人,因而對數據在科學操作、辯證認識、深度分析能力還有待提高,作為大數據環境下以數據為主要對象的圖書館工作者,則必須具備一定的數據操作、辨識、應用的駕馭能力,因而大數據環境下的圖書館員是一個具有較高數據素養的職業工作者。
(3)圖書館員既是服務提供者也是研究發現者。現有的圖書館服務更多是通過或依賴資源或技術平臺來實現,如知識推送、信息檢索等,但在大數據環境下這一常態將被打破,因為零散、海量的數據并不具備服務價值,而是需要通過對數據專業的分析、研究去實現服務價值的實現。即一方面要通過分析用戶的興趣、行為數據去發現隱藏在用戶需求表達背后的真正需求;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技術、平臺支撐去分析肯研究所擁有的數據,最終發現隱藏在數據背后的事物發展規律并提供為用戶。因此,圖書館員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服務提供者,也還是一個研究發現者。
2 大數據環境下的圖書館創新服務
在大數據環境下,圖書館的創服務既可以涵蓋到傳統的圖書館建設上游(資源建設領域),還可以在建設的種下游(服務建設領域及用戶教育領域)有所突破和發展,并根據用戶的需求在創客空間設置、跨界合作等方面有所突破。
2.1 數據資源的篩選與組織服務
在大數據環境下,圖書館用戶特別是高校圖書館的師生用戶不但其科研對象主要以數據為主,其還可能面臨著科研資助機構、科研項目管理機構的其它數據操作要求。如2010年初,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NSF)了項目管理指南,規定自2011年1月18日起所有提交至NSF的申請項目必須以附件形式提交一份不超過兩頁紙的數據管理計劃,詳細描述申請者如何實現項目數據的有效管理與共享傳播,缺少數據管理計劃的申請項目將不予接受[4]。之后,美國衛生和人類服務部下屬的國立衛生研究院、美國航空航天局等其他科研項目資助巨頭同樣在其資助指南中對項目的數據管理做出明確規定[5]。這些旨在實現更多數據開放和多次、深層次開發應用的數據開放過程無疑加重了科研人員的工作負擔,能夠幫助和解決他們困難在數據組織、數據上傳等服務成為了他們的所需。圖書館也敏銳的覺察到了這一服務拓展良機,爭相開展數據的組織、上傳等服務,并借此機會向科研工作者提供文獻、數據的篩選、推送等服務。如加州數字圖書館數據保存中心通過研制和應用數據管理計劃生成工具?DDMPTool,不但實現了為用戶提供快捷生成科研數據管理計劃外,還提供諸如研究者與研究機構和資助機構的親密聯系、用戶多樣化個性化的數據存儲、計劃調整等服務,不但分層、多維度推進了科研數據管理工作,也通過提供基于科研人員需求構建完備數據管理工具箱實現數據的整合共享,提高了科研數據利用效率[5]。
2.2 海量、復雜數據的挖掘與分析服務
大數據最大的應用就是對其的挖掘、分析來體現和實現其價值,如引入知識挖掘、引文分析、情報分析、智能輔助、可視化、知識發現等方法來實現用戶的定制個性化需求服務。如亞馬遜彈性MapReduce利用亞馬遜彈性計算云(EC2)以及數據存儲和傳輸提供Web服務,允許客戶實例化Hadoop集群平臺來處理大規模數據[6]。在已有在對這些海量、復雜數據的挖掘和分析服務實踐中,情報分析與知識發現是圖書館界應用最普及的兩種服務,如:同濟大學圖書館為用戶提供新能源汽車、城鎮污水等多項專利分析服務;國家圖書館根據國家電網的提供《國家電網競爭情報內參》定制要求,通過對報刊、文獻、數據庫及網絡信息的提取、整理和分析而為其提供與電力、通信等行業相關的動態咨詢和深度分析報告、國家電網業內競爭對手動態信息,使國家電網的發展決策更具參考與科學化[7];北京大學圖書館等國內十余家圖書館均已引進采用了Summon、Primo、EDS、Worldcat Local和Encore為代表的資源發現系統以為用戶提供文獻檢索、數據發現和分析等服務。
2.3 數據素養的培訓與教育服務
[關鍵詞]
人民銀行;內部審計管理;信息化體系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內部審計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如審計對象數字化、審計線索模糊化、審計風險多樣化、審計信息海量化。面對新的審計環境,傳統的審計方式方法和審計管理體系已經無法滿足內部審計發展需要。當前,人民銀行內部審計管理信息化程度較低,將推進內部審計管理信息化納入內部審計發展整體布局已經成為必然要求。如何構建內部審計管理信息化框架,推動內部審計管理信息化發展,成為人民銀行提升內部審計管理質效應當關注的重要課題。
一、人民銀行內部審計管理信息化現狀
(一)人民銀行內部審計管理信息系統構成從現狀看,人民銀行內部審計信息化系統結構比較簡單,主要包括總行層面的系統建設與分支機構層面系統建設兩個層次。從內容上講,總行層面為“1+1”模式,即內部審計業務綜合管理系統(CAMS)和計算機輔助審計系統(CAAS);分支行層面則為“n+n”模式,即各分支行自行開發運用的審計管理系統和自行運用及本土化的多種輔助審計工具(見表1)。1.人民銀行內部審計業務綜合管理系統。2009年,人民銀行內部審計業務綜合管理系統平臺正式上線,并在2012年完成系統升級。該系統依托于人民銀行內聯網,主要具有審計項目進展、培訓管理、優秀審計項目管理、審計報告上報、業務信息交流等模塊。從功能上看,該系統更偏向于集審計文檔管理、學習培訓、審計依據于一體的審計支持平臺,基本實現了系統內部審計計工作流程和審計檔案管理的電子化、審計項目歷史信息與審計管理信息的集約化儲存以及優秀審計成果交流共享的目的。但是該系統在審計分析、追蹤反饋方面的功能較為欠缺,難以滿足當前審計管理信息化較高層次的需求。2.人民銀行計算機輔助審計系統。2012年,人民銀行計算機輔助審計系統正式上線運行。該系統主要包括數據采集實施、數據分析、審計日志、審計建模及管理、綜合查詢、疑點和問題管理等功能。通過運用該系統,審計人員能夠實現從海量業務數據中,迅速篩選出所需數據,并通過建模等方式分析和鎖定疑點數據。系統上線后,各分支機構以此為依托,開展了國庫TCBS會計核算及系統運行審計試點,作為人民銀行系統首個全行性計算機輔助審計實踐,取得了積極成果。從系統適用領域看,目前主要適用于國庫業務,可用范圍較為局限。此外,受數據可獲得性、審計模型編寫完善程度等限制,該系統較審計作業需求還有較大差距。3.分支行層面條線化的系統開發和輔助工具應用模式。多年來,人民銀行各級分支機構圍繞內部審計信息化不斷探索,形成了既包括區域性內部審計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成果,也涵蓋對審計輔助手段的轉化與應用的基層行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格局。前者如武漢分行圍繞內部審計成果運用,開發內部審計檢查發現問題信息管理系統,旨在建立本轄區審計成果集中、查詢、分析、風險提示平臺;圍繞提升風險防控水平,建立風險評估管理系統,旨在實現動態、實時的風險評估,以此為基礎確立審計項目,開展內部審計監督。后者如各分支機構圍繞審計輔助手段開發或移植數據處理工具,將Excel、ACL、SPSS、EViews、QPL等數據處理程序應用于內部審計操作,或者將其“本土化”為便于人民銀行內部審計實務運用的輔助程序。
(二)當前人民銀行內部審計管理信息化的主要障礙
當前人民銀行內部審計管理信息化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在體系構建、功能開發、輔助工具、配套建設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亟須形成一套明確的信息化體系框架,作為基礎引導內部審計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改進與完善。1.體系構建方面,構成較為單一,系統整合不足。目前,人民銀行內部審計管理信息化體系在總行層面僅包括兩項獨立管理的系統,在系統門戶、信息獲取等方面尚處于孤立狀態,集約化程度較低;各分支機構相繼自主開發的區域性審計信息管理系統,將部分總行系統中已經具有的功能和信息重復設計或收集至本級系統,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系統建設的資源浪費和審計信息的重復導入。2.功能開發方面,部分核心功能開發不足。從人民銀行內部審計業務綜合系統看,該系統信息儲備功能突出,但是審計介入的階段較為滯后,其他重要功能開發不足。具體表現為,審計功能主要集中在審計成果形成之后的管理,審前、審中階段的預警、風險疑點提示功能欠缺。對于審計流程跟蹤、審計發現分析、審計監督預警等重要功能體現較差,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系統可用性。3.數據整合方面,內部審計數據整合不充分,與業務系統的互聯互通程度較低。目前,總行兩個系統的儲備數據主要為內部審計工作形成的自有信息,且由于獨立管理,兩系統間信息整合互通不足。此外,內部審計系統在獲取業務信息方面仍有很多障礙,包括制度支撐不足、業務系統接口技術不支持等,嚴重影響了審計數據的獲取和整合,也給內部審計信息化發展平添阻礙。4.應用操作方面,便捷程度不足。一方面,總行系統主要針對審計人員設計,對于管理者、業務部門的使用需求響應不足,影響了系統的受益范圍;另一方面,內部審計業務綜合系統的設計模式仍以審計后信息導入為主,沒有建立系統脫機模式,既無法服務于審計現場的數據查詢,也無法直接形成能夠對接系統的審計文書模板,操作便捷度有待提高。5.輔助工具方面,可用種類與應用領域較為局限。輔助審計工具的普遍應用是審計工作信息化的重要標志與必然要求。當前人民銀行輔助審計工具的應用還比較零散,總行輔助審計系統僅能應用于國庫業務,輔助審計軟件開發與應用程度也較低,對優秀審計輔助軟件的“本土化”以及對試用有效輔助軟件的推廣普及都顯不足。6.配套建設方面,制度建設相對滯后。當前人民銀行有關內部審計管理信息化的制度,普遍偏重于具體系統的微觀操作,而宏觀指導性不強。如總行針對兩系統出臺了操作手冊,但對于內部審計信息化工作缺少總體綱領性的指導意見,對于業務數據缺少相應的管理辦法,客觀上阻礙了對業務部門數據的獲取,影響了審計信息化發展。
二、人民銀行內部審計管理信息化體系構想
(一)人民銀行內部審計管理信息化體系的構建原則
人民銀行內部審計信息化體系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為了有效發揮其系統作用,在系統構建時應當遵循統籌規劃、整體設計、互聯互通、操作便捷等基本原則。1.統籌規劃原則。在構建內部審計管理信息化體系時,應當從大處著眼,在充分分析人民銀行內部審計戰略、機制等宏觀要素以及人民銀行整體信息化環境的基礎上,提出信息化體系構建,而不是一開始就從審計流程、審計工具、輔助軟件等細節入手考慮信息化體系設計。2.整體設計原則。體系構建盡可能從頂層入手,綜合考慮人民銀行組織機構對內部審計工作的履職要求以及各級內部審計部門對信息化的應用需求;避免各級內部審計部門同時開發信息化系統,造成功能重疊和資源浪費。所建立的信息化體系應當能夠滿足多方主體,包括管理層、內部審計部門、審計對象的需要。3.互聯互通原則。建立內部審計管理信息化系統應充分考慮系統內外部的關聯性,避免“信息孤島”。一方面,應明確系統功能之間的關系,通過信息化將審計管理、審計作業、審計分析、追蹤預警等功能在工作要求、工作流程、數據交換等方面結合起來,形成內部審計信息的互通互聯;另一方面,要考慮內部審計信息系統與人民銀行業務系統的交互,實現內部審計與業務信息的互通、互聯、互服務。4.操作便捷原則。系統設計應充分考慮使用者的內在需求,在界面設計、信息獲取、資訊整合、跟蹤查找方面,能夠滿足從管理層到操作層,從審計主體到被審計主體對系統應用的多重需要。通過簡潔的信息轉達和簡單的操作設計擴大系統應用受益面。
(二)人民銀行內部審計管理信息化體系的功能定位
借鑒成熟的內部審計管理信息化體系,并充分考慮人民銀行內部審計管理信息化內在需求,一個符合信息化發展趨勢的人民銀行內部審計管理信息化體系應當至少具備四項核心功能,即審計管理、審計作業輔助、審計分析處理和風險預警。1.審計管理功能。該項功能主要體現為對審計信息的整合與管理,表現在系統模塊上,應當至少涵蓋審計組織、審計人員、審計計劃、項目檔案、質量控制、審計依據、經驗成果、審計培訓、案例資料等信息。簡言之,該功能是對審計工作基礎信息與審計成果的匯集,也是內部審計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構成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石。2.審計作業輔助功能。該項功能旨在為審計業務提供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在審計作業進行過程中,能夠提供現場輔助工具,對財務、業務、內部控制、經濟責任等審計領域開展數據收集、整合與分析;同時能夠通過審計流程的設置,實現審計作業流程的質量控制。3.審計分析處理功能。該項功能要求系統能夠依據基礎審計數據開展審計分析,包括對有關數據的對比分析、自動計算有關分析指標、根據成熟分析模型提取數據并生成結果等。隨著審計理念由簡單的“查錯糾弊”向風險防范和價值增值轉變,審計工作對信息系統的分析處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分析處理功能強大和成熟與否,也決定了系統自動化應用水平。4.風險預警功能。該項功能旨在建立預警反饋機制,實現持續地審計監督與實時跟蹤。通過建立多維度的縱橫向審計分析預警模型,在第一時間將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發送給相關人員進行處理;通過審計數據分析結果報告功能,將數據分析與管理層關注、業務部門關注和審計關注有機結合,按照審計對象、審計事項、風險級別、資金規模等多角度對數據分析報告進行分類,實現對具體風險事件和趨勢性風險的展示與預警。
(三)人民銀行內部審計管理信息化體系構建設想
借鑒典型的內部審計管理信息化構架,結合自身內部審計管理信息化基本原則和功能定位,人民銀行應當建立“一個平臺、四個系統、兩項基礎、兩組互聯”的人民銀行內部審計管理信息化框架。概言之,要利用統一的系統平臺,建立涵蓋內部審計管理、審計作業與分析、風險預警系統,同時開發單機版運行程序,完善基礎數據庫和基礎設備設施,實現內部審計信息系統與人民銀行業務網辦公系統及人民銀行各項業務運行系統的互聯互通,實現審計監督全程介入、內聯網線上線下同步應用的內部審計管理信息化設想(見圖2)。
三、人民銀行內部審計管理
信息化體系運行機制如圖2所示,人民銀行內部審計管理信息化體系體系主要包括四個層面、九項要素。四個層面分別為:平臺門戶層、應用系統層、運行基礎層和交互連同層。具體功能與運行機制如下:
(一)平臺門戶層
主要指應建立起統一的系統門戶,將分散的各項內部審計管理應用系統整合至統一門戶,將包括總行現有兩個系統和分支行可繼續使用的系統作為子系統嵌入其中,為人民銀行各級行審計管理和審計作業提供集成化的工作界面。
(二)應用系統層
該層面集中體現了對審計管理信息化功能的響應,包括三個系統和一項單機程序,即審計管理系統、審計作業系統、風險預警系統與單機版應用程序。1.審計管理系統。對應審計管理功能,主要負責審計基礎信息和審計成果的收集和儲存,具體可包括審計項目管理子系統、審計知識管理子系統等。2.審計作業系統。對應審計作業輔助與審計分析處理兩項功能,可包括現場審計作業系統、輔助審計子系統、風險分析子系統等,通過提供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和輔助工具,支持現場或非現場的審計業務,并及時完成對審計發現的風險分析,形成較為成熟、完整的審計結論。3.風險預警系統。對應風險預警功能。在審計管理系統收集審計項目成果的基礎上,運用系統功能梳理人民銀行主要業務及重點環節的風險控制點,建立風險監測指標和監測模型,實現對審計發現問題的持續跟蹤,對風險點和敏感領域進行預警。4.單機應用程序。該程序是對內部審計信息系統的線下延伸,主要便于審計人員在無法接入內聯網系統時,仍然能夠實現對輔助工具和相關數據庫的應用,并能夠在可以接入內聯網時,便捷地將審計成果導入系統數據庫,實現網絡審計與單機輔助審計的有機結合。
(三)運行基礎層
該層面主要包括審計數據庫和信息化基礎設施。1.審計數據庫。既是審計管理信息化的基礎,也是審計信息化的一項重要表現。從內容上看,應當包括審計組織和人員信息數據庫、審計項目數據庫、審計作業數據庫、審計依據數據庫、審計案例數據庫、審計對象或者相關業務數據庫等。2.信息化基礎設施。是審計信息化的物質基礎,外在表現主要為電子設備配置、系統開發等,基礎設施狀況直接影響系統運行程度與效果
(四)交互聯通層
該層面通過預留系統接口,實現內部審計管理信息化系統與其他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主要包括與人民銀行內聯網的互聯互通以及與人民銀行各業務系統的互聯互通。1.與內聯網的互聯互通。通過與內聯網辦公系統、郵件系統建立互聯互通,可以實現風險預警功能的延伸,針對特定郵箱用戶或IP地址,推送風險提示信息,達到風險事件實時預警效果。2.與業務系統的互聯互通。通過與業務系統建立互聯互通,實現業務數據向內部審計系統的導入。同時,使內部審計發現問題和風險預警向業務部門的及時反饋成為可能。
四、人民銀行內部審計管理信息化配套建設
(一)完善內部審計信息化制度建設
中長期的內部審計信息化規劃是人民銀行當前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所亟須的制度支撐和方向指導。建議總行制定出臺《人民銀行內部審計信息化工作發展指導意見》和中長期發展規劃等制度,明確信息化發展目標和責任,有序推動內部審計信息化工作。同時,應當加強對自主研發輔助審計軟件的制度支持,引導各級分支機構積極引進先進審計技術,探索將優秀審計工具“本土化”為人民銀行內部審計工作使用的程序,進一步完善當前信息系統和輔助工具的操作說明書,提高審計人員應用系統實施審計作業的能力。
(二)改進內部審計運行機制
傳統的內部審計工作專注事后監督,以審計報告的生產為主要工作過程。隨著審計理念的發展、審計范圍的拓展,內部審計也應當通過自身流程再造,應對審計環境變化的挑戰。審計工作應當更加著眼于未來、著眼于風險的防控和預警,逐步建立事前預防、事中監督、事后跟蹤相結合的全程介入的內部審計模式,并將內部審計運行機制的改進與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有機結合,在系統中增加響應功能,提高審計作業水平。
(三)內化審計質量控制要求
質量是內部審計工作的生命線,質量控制是內部審計的永恒課題。內部審計信息化過程應將審計質量控制納入系統建設目標,將審計質量控制要求內化為信息化體系的模塊或功能。比如,可以通過審計計劃信息化管理,提高審計工作立項的準確性;通過審計項目流程及文書的標準化管理,提高審計作業的規范性和完整性;通過審計依據數據庫的建立與定期更新,提高審計發現定性的準確性等。總之,審計管理信息化系統,要能夠內化審計項目質量控制的程序和方法,還能夠保障審計關注不脫離焦點、審計過程符合目標、重大問題不忽視放過等審計質量基本要求。
(四)解決“信息孤島”問題
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功能在于信息的“互聯”,借助信息系統,將大量的信息集成為能夠便捷提取應用的數據庫。同時,得以將所形成的工作成果反饋給相關方用于改進管理和防御風險。而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內部審計系統內外部“信息孤島”卻長期存在。在建立內部審計信息系統時,一方面,要加強利益關系的協調,統一信息建設規劃,減少內部審計系統內的“信息孤島”。要改變各級行內部審計部門自行其是的現象,通過技術解決現有內部審計信息系統相互不兼容的問題;另一方面,引入業務系統的嵌入式審計模塊,解決外部“信息孤島”問題。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內部控制指引》中“系統開發時應考慮監督檢查的需要,必要時應預留有關審計接口”的要求,由總行統一組織在目前運行的重要業務系統中開發嵌入式審計窗口程序,實現內部審計信息與業務信息的互通,加強非現場監管.
參考文獻
鮑聲榮,王起.人民銀行內審工作轉型與發展探索(第三輯)[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4
河南省審計廳課題組.信息化條件下國家審計組織方式創新研究[J].審計研究,2013(2):3-9
呂勁松,王忠.金融審計中的數據分析[J].金融研究,2014(5):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