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21:1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初中地理知識小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課堂教學追求的效果應該是學生的學習效果。”傳統的課堂教學追求的“教學效果”是從教師“教”的角度來評價課堂,而素質教育更多地追求學生的“學習效果”從學生的學習效果來看,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它們可以這樣解讀:知識與技能——學生學會了嗎?過程與方法——學生會學了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學得愉快嗎?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堂好課應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主體地位的確定,是以學生的參與度作保證的。所以地理教師應想方設法讓學生愛上地理課,就需要創造性設計地理課堂教學,這樣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那么,我們應如何做呢?
一、采取各種教學手段,激發興趣,吸引參與
中學地理教學大綱明確指出:“中學地理的教學目的,是在小學地理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比較系統的地理知識和基本技能,并積極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智力,培養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愛好和獨立吸取地理新知識的能力。”興趣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地理課教學過程中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興趣。那么,怎樣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呢?
(一)精心設計好導語。教師須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設計出新穎的導語,以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采用溫故知新導入法,利用已學知識與未學知識之間的聯系與銜接關系,由已知向未知逐漸過度;直接導入法,開門見山,簡明扼要,單刀直入,切入主題;巧布疑陣導入法,設置懸念,造成疑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圖像導入法,引入新課標教材中的圖片達到教學的良好效果;詩歌、歌曲導入法;故事導入法;諺語、謎語導入法。但是,無論選擇哪種導入形式,都應當遵循下述幾個原則:精煉性、趣味性、鼓動性、啟發性、和靈活性。
(二)采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情境教學。利用現代教學媒體的這一特點,可以再現或創設教學所需的情境,如各種自然和人文景觀,使學生能見其形,如臨其境。情境的再現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和諧、優美、愉快的學習環境和氣氛,使抽象的理論知識直觀化。這樣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講“板塊構造學說”這一章內容時,教師將大陸漂移假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軟盤裝上計算機,然后模擬兩億年前起到現在的大陸漂移過程,這樣可大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初中地理教材中,能讓學生很好完成實際操作的活動是用乒乓球制作地球儀。那么,教師如何指導學生做好這個活動呢?(1)讓學生準備好所需材料制作地球儀所需的材料有:乒乓球、鐵絲、膠布、橡皮泥等。(2)教給學生操作的方法(3)評判等級。
(四)精心選擇豐富多彩的地理知識,增強課堂教學的知識性和趣味性。現代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科學技術的發展更是一日千里,學生學習地理時往往不滿足于課本上的地理知識,他們對反映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新知識更感興趣。因此,教師要善于精選與補充一些與教材有關的地理趣聞及地理知識,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五)做好課堂小結。地理課堂小結形式很多:(1)簡明扼要,歸納總結。這是最常見的小結方式,即在每一堂課內容講完之后,把所講內容作提綱挈領、簡明扼要的歸納。(2)落實“雙基”,練習檢測。即根據本節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一些口頭或書面作業作為課堂小結。這種方式既能使學生所學知識得到強化,課堂教學效果及時得以反饋。(3)巧設問題,前后銜接。地理學科知識的聯系性強,這種小結方式注重教學內容的成因分析,能使學生在腦中建立良好的地理學科知識體系,培養和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4)繪圖列表,形象創設。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利用板圖、表格、簡易文字關聯圖等方式進行課堂小結,能較好地培養學生識圖、析圖能力。
二、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方案,以便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師應該不斷追求并能動地運用發散、聚合思維進行教學,實現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教師應精心設計創造性的教學方案。地理教材只為教學提供了基本內容,地理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靈活運用各種教法,創造性地組織教材,使靜態教材內容變為具有探究性的研究問題,誘發學生探索。比如:在設計“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這部分的教案時,不拘泥于現成的結論,而是采取逆向思維的模式:假如地球不傾斜著身子旋轉,那又會是什么景象呢?
(二)教師應精心設計階梯型和發散型問題。構建一系列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階梯型問題,既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又能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從而取得在探求方向,思維深度諸方面的突破;教師還應創設發散型問題,以某一知識點為中心,沿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提出更多有價值的問題,使學生能夠從更多途徑認識事物的本質。例如,教學“熱帶雨林氣候”時,我們就可以從當地人們的生活習慣、衣、食、住、行,農產品等方面講述熱帶雨林氣候的特征。
(三)疑,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先讓學生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然后鼓勵、誘導學生走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最后達到培養創新性思維的目的。如在某城市相繼修建生活住宅小區,在設計過程中怎樣設計南北樓的最佳距離?如何考慮太陽直射光線在地表上的移動規律等,通過提問激發學生主動思考,活學活用現有知識、調動大腦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總之,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就需要有創造性,通過互動的地理教學與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識聯系,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的能力,最終使學生從“認識地理”到“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的海闊天空,學到對生活有用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參考文獻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主要屬于文科內容,適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學習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非常重要。學習時要多看書,熟悉和掌握知識要點;會看書,把握教材的脈絡和主要思想、觀點;還要多思多想,善于總結,形成自己的看法。學習人文地理側重于觀點、方法的運用,結合實際進行評價與反思。
二、圖文結合,易學好記
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必須重視地圖,識圖、用圖也是地理學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著豐富多彩的各種類型的插圖,與文字配合,使教材內容的呈現更加直觀、形象、生動。學習時,不論是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視圖的學習和運用,采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掌握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地理規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學、好記好用。
例如,“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內容,必須結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晝長和正午太陽高度角” 的圖像來學習,才能闡述清楚,理解透徹,遇到相關知識的試題時才能靈活運用,順利解答,脫離了地圖是難以弄懂和解答這類問題的。又如, “世界城市化的進程”內容,結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圖”和“上海城市建設用地的擴展圖”學習,使我們比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記住城市化的三個主要標志。
地圖是地理知識的載體和學習地理最重要的工具,運用地圖記憶地理知識是最準確、最牢固、最有效的記憶方法。地理內容紛繁復雜,但幾乎所有的地理知識都源于它在相關圖上的位置。學習時要做到看書與看圖相結合,將地理知識逐一在圖上查找落實,熟記;平時要多看地圖(還可以填圖、繪圖),“圖不離手”(每次看幾分鐘也行),把地圖印在腦子里,并能在圖上再現知識。這樣,當我們解答地理問題時,頭腦中就能浮現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圖:“地球運動”,“大氣分層”,“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國家位置”,“鐵路干線”,“工業中心”……于是,我們就可以從中準確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從容作答。有的同學可能會認為,看圖太費時間,不如看書來得快。殊不知落實到圖上的知識印象深刻,經久難忘,便于運用,避免了死記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復耗時,枯燥無味,知識容易張冠李戴等弊病。因而從整體效果上看,圖文結合實際耗時并不多,效果卻很明顯。同學們學習地理,應該養成讀圖用圖的習慣,培養讀圖用圖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圖”,定能事半功倍。
三、知識聯系,融會貫通 高中地理的學科特點主要可概括為以下幾個特點:
1.學習的側重點是掌握“有什么規律?”“為什么?”“怎么辦”的問題。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學習“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樣的事物”“有什么特點”等問題,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記憶性的內容,因此其學習方法的側重點就是解決怎樣科學地、高效地記憶這些地理事實材料。而高中地理側重解決的是地理事物的規律及其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通過探究這些規律的形成原因來為形成人類的相應對策服務。也就是說,應側重于通過多因素的綜合分析、歸納那些繁雜的地理事實材料,從中推導出一些規律,從本質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類生產生活的相應對策。可見,高中地理的學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記憶,是應用而非記憶。
2. 無論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現為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的顯著特點,幾乎所有的地理問題都跟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習地理必須緊扣這條主線。
3.許多地理問題都有知識與能力的跨學科特點。自然地理部分主要與數學、物理、生物學科聯系較多,人文地理主要與政治聯系較多。對于我們面臨的高考大綜合考試意義尤其重大。
4.我們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區域地理基礎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區域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統地理,特別是人文地理的基礎。因此,具備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識是學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一些同學的初中地理知識已經淡忘,影響到高中地理的學習,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適當復習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識。一是可以抽點時間(讀報刊雜志的時間即可)瀏覽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圖知識、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基本情況、中國分區地理等內容,加深這些基礎知識在頭腦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學習中,當涉及初中知識時,及時查找區域地圖或復習初中相關內容,注意高初中知識的有機聯系,把系統地理知識落實到具體的地理區域中去理解、分析、解決問題,使知識得以融會貫通。
四 小結:高中地理學習方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律介紹
1. 哪些內容應成為學習的重點內容
⑴地理基本概念。
①能說明某種特點地理現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低氣壓、高氣壓、地球的自轉、公轉等
②反映某種地理事物類別的特定概念(對這類概念特別要注意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分析)
⑵地理基本規律與基本原理。地理事物的時空分布規律及其成因分析。
⑶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線的分析應用、各類經表的繪制與判讀、各種地理示意圖的繪制與判讀、圖文轉換與圖圖轉換能力等等。
⑷地理內容的文字邏輯表達能力
⑸收集、整理地理資料的能力
2. 怎樣高效地掌握上述學習重點內容
⑴用理科思維的方法學習自然地理。
①充分運用圖解法,從三維空間的角度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和基本原理。
②用跨學科的知識解決地理問題
“三為主、五環節”教學模式是我校實現高效課堂的有效手段,本教學模式的可操作性強、教學效果好。“三為主”指的是:以學生為主體,以練習為主線,以教師為主導;“五環節”指的是:新課導入、目標認定、導學達標、課堂小結、達標測評。以下是本人基于地理核心素養理念下實施“三為主、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過程中的幾點具體做法。
一、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思維能力
“三為主、五環節”的模式需要教師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知識,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有一定的成就感,激發學習的興趣。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同時,要讓學生學會思維。思維力是智力的核心,因此提高學生這一能力尤為重要。在平時課堂中,我們應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培養它。如經常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對教材內容進行綜合與提煉等。同時還應注意在課堂上留出相對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主讀書、自主感悟、自主體驗,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熟知的社會現象中發現問題,理解觀點,從而實現知識的內化和道德行為的外顯。另外,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要讓他們有壓力感,教師應該讓他們放下教材及相關資料,來回答問題。
二、精心設計教學的主線,培養學生的地圖技能和綜合思維
“三為主、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要求“以練習為主線”,即練習將貫穿課堂教學的五個環節,我們把貫穿于五個環節中的練習命名為“學案”。我們知道,傳統教學中,都是教師設計好習題讓學生完成,學生被動應付,主動性得不到發揮。
由于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學生要學會學地理,就得先學會看地圖,同時讀圖能力也是學習地理的一項重要技能,因此,地理練習的設計肯定少不了讀圖練習。如:學生進入初中后的第一堂課是學生通過學習身邊的地理知識激發學習的興趣,第二堂課開始便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握地圖“三要素”,且能從地圖中獲取、整理和運用地圖信息來分析解決地理問題,是中學地理教育的主體任務之一。也就是說,中學地理課程中的識圖、繪圖、用圖能力的培育應是地理核心素養的關鍵所在。因此,在設計練習時,我通常會設置一些讓學生學會在地圖中尋找所需要的信息,發現問題。同時,反思自己設計的練習是否已經恰到好處地引導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
三、真正的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培養初中生的空間視角
“三為主、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中的以學生為主體,以練習為主線,以教師為主導,我覺得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很多時候都可以通過練習這一主線體現出來,利用學案作為載體,打造高效課堂的教學改革,使用學案,表面上看只是從教案到學案的轉變,其實本質是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學重心由教師如何教轉變為學生如何學,其本質是改變了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學習方式。
四、課堂小結環節的設計要體現知識體系的全面性和綜合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
首先,知識結構圖是指把所學內容進行整理并制成比較系統完整的知識結構。然而。地理學科正是一門內在聯系緊密,客觀規律明顯的學科。地理環境的各要素之間,相互關聯、互為因果,反映了客觀世界的內在聯系。這對于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地理知識的鞏固、深化和應用,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學習七年級地理《極地地區》一節時,我就讓學生通過知識結構圖小結,思考過程。能有效的幫助學生理清學習內容的思路以及各要素之間的聯系。
其次,繪圖列表式小結就是運用圖示或表格等形式總結當堂所學知識,或揭示新舊知識之間的區別和聯系,變零為整,化繁為簡,使知識之間脈絡清晰,一目了然。例如:在學習了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后,我引導學生使用了繪圖列表式的小結,通過羅列哪些分界線與秦嶺-淮河線大致重合,以便更好理解其地理意義。
總之,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能夠養成學生的地理素養,教師必須在教學實踐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實踐,不斷反思。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地發F問題和解決問題,才能使我們的“三為主,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永保生機和活力,我們的課堂課堂才更高效更完美。
[中圖分類號] C42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11-238-1
1有效提問讓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更高效的意義
(1)初中地理上課階段,老師對學生的提問,是增加學生的了解知識和對學生知識的一種鞏固,是加強學生學習的一種有效方法。老師所設計的問題,具有符合學生的思維能力,對學生的腦力開發具有很大的幫助,從而使學生的知識逐漸深化。
(2)教學活動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學習過程,一個活躍的氣氛能使學生最大潛質的發揮自己的智商。教材里面的知識,需要老師和同學一起來探討、分析和研究,一起來相互交流,以此來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加他們的自主獲新能力和對知識的應變能力。初中地理課是最有探討和交流的一門學科,有效地提問課堂教學效率變得更加對知識的了解興趣。
(3)課堂老師對學生的提問也是對老師所教知識的一種回應,使老師在不傷害自尊的情況下更好的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自己的學生。初中地理課是每個孩子開發腦力智商的基礎,關乎著每個孩子能否成才的關鍵。
2當今初中地理課堂提問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教育普及的情況下,初中學生的思維和應變能力、理解和學習能力都比較強,但是,初中地理提問的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
2.1提問的范圍比較大
在初中物理課堂中,老師有時候提問的問題過于寬,讓學生無從下手,有的學生聽不懂,之恩那個反復的解釋,這就造成了學生思維能力被攪亂,回答問題吞吞吐吐,不知道怎么回答。
2.2棄圖提問
初中地理教學就是教材與學生、老師之間的相結合過程。初中地理知識由于點本少,難度小,一般在圖上就可以找到具體的位置或者了解知識點,這就個老師一個放棄圖提問的機會。有的老師應用在對圖片知識對學生進行提問時,不讓學生對照圖片回答,這就造成了學生尷尬、無話可說的局面出現。
2.3封閉式提問比較多
學習知識,就是讓學生了解、理解、直到實際應用的過程,老師對這個循環的規律還是比較的陌生,一些地理知識不能做到舉一反三,不能跟好的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一些老師提問的地理知識疑問比較強,學生無法去回答老師所提出的問題。
還有,比如初中學生對地理課所學的知識不能消化和領會;在課堂學習的有關地理知識還不理解或者沒有學習透徹;某些老師應為某種情況帶情緒上課,學生們也以不好的心態來聽課,造成了知識了解不透徹;再如中國的教學方式比較靈活,孩子們學到的書本知識不一定能使用在實踐中等等。從這些可以看出,初中地理課堂提問是具有必要性和關鍵性的,是課堂教學提問不可缺少的一項環節。
3有效提問讓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更高效的建議
俗話說“打蛇打在七寸上”,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也是這樣,要抓住關鍵,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學習的問題。
(1)老師準備新穎的、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問題進行提問,把握提問的啟發點是指向教材還是某些其他性學科的問題。這樣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思維的創新能力。
(2)提出的問題要銜接,思路要清晰。初中地理課堂的學習比較具有銜接性和聯系性,對大多數的新知識和舊知識都具有敏感性和好奇性。老師的提問要思路清晰,要抓住學生們的興趣和愛好,慢慢的將知識灌輸于他們,才能為促進學生良好知識的形成。
(3)師生互相交流,用交流達成共識。在初中課堂中,尤其像地理課程,難度對于學生來說還是比較大的。有的學生對于某個知識點或者某個問題還了解的不透徹,這就需要老師的關懷和對他們的支持,而不是責備或者打罵。這樣,就會讓學生感覺到老師的優秀點,讓學生對這門課程有了學習興趣和愛好,能更好的與老師溝通,進行學習。
(4)課堂提問要結合相關的圖形。初中地理的學習,離不開地圖,俗話說:無圖不成地理。地圖貫穿于初中地理教材中,地理知識的每一個點都集中了地圖的知識,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充分應用地圖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以圖為依據來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養成學生喜歡看圖,樂意用圖里的知識回答問題,讓他們在圖上打開自己腦中的“世界地圖”。
(5)課堂提問要適度。在許多的初中地理教學中,一些老師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把大量的時間應用在了對學生的提問上,這種效果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反而給學生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所以,老師在課堂提問中,要有尺度的對學生進行提問,要抓住知識的要點和關鍵,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讓學生既了解了知識,又給可他給添加了學習的氣氛。
(6)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要以學生為主。在地理課堂上,老師對學生要全滿的提問,不能看到那個學生學習差,不好好學習而進行提問,只有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積極動腦思考才能有所得,才能讓地理課堂的變得成功和高效。推行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就地理課堂而言,要面向全體學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機會參加老師的提問,有機會獲取新的知識。
4小結
總之,初中地理課堂有效地提問,對每個正在成長中學習的孩子是非常有必要的一項措施,也是師生加強交流的一個反面表現,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實踐中,老師要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講究提問的技巧,真正的發揮自己的水平,來激發學生們對地理的學習興趣,來培養學生們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將教學質量提高。我也相信,初中地理課堂的提問對于每個新時代的學生都有利而無一害。
參考文獻
關鍵詞:實踐活動教學;初中地理;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069-02
雖然教育改革已經開始實行,但傳統的教學模式并沒有消失,在實際教學中仍然存在。在課堂中大部分老師老師依然按照課本內容教授,沒有實踐活動。針對目前的狀況,加強地理實踐活動教學很有必要。實踐活動教學也是提高學生思維創新能力,激發學習興趣的一種途徑。
一、初中地理實踐活動教學內容
在實踐活動教學時,要融合學生日常所見的有關地理知識,如地理現象、一些景觀。對于所需時間比較長的地理實踐活動教學,可以劃分為多節課時間進行。比如在講授地區降雨量變化時,在安排實踐活動教學內容時,引導學生注意本地的降雨量和時間,從中總結規律。
通過與實際相結合,讓實踐活動教學去解決地理教學中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點。
關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地理教學,主要是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和自主探究能力。所以,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可根據當地的地理特色,選擇相關聯的地理知識進行實踐活動教學,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二、初中地理實踐活動教學設計
1.設計目的
初中地理實踐活動教學設計包含多個方面內容,如設立情景、提出問題、思考分析問題,對問題的深入研究等,過程很復雜。實踐活動教學設計旨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發散思維、培養興趣,同時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樣化,教學課堂更加活躍。
2.設計原則
第一,要把整體思路和具體實踐相結合。整體思路就是在貫穿在實踐活動教學中的設計要旨深刻,思維寬闊,有充足的想象空間。具體實踐就是實踐過程簡單明了,便于學生完成。強調立意深遠,不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勇于突破和創新。
觀察活動、操作和語言表達活動這三方便是促進學生智力形成的主要因素。其中,觀察活動和操作活動是智力技能的奠基石,更高一層次的發展是語言表達能力,開始由外部發展轉向內部發展。智力技能是分階段形成的。每個階段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實踐活動教學設計中的整體思路有著指引方向的作用,確保智力技能向正確方向發展。具體實踐是實施活動教學的基礎,促進學生智力逐步發展。此設計原則能發揮最大作用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比如,在學習長江的開發時,可設計三峽工程探討活動,就其中的利弊問題進行辯論,可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各小組成員自主探索,積極討論。教師可適時點撥,指導和協調學生。由這種實踐活動教學,使學生深入了解三峽工程的相關知識,同時還培養了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第二,要把多角度和小難度相融合。問題的設計是多角度的,還可以結合不同學科的知識。活動問題的設計可以有一定的難度梯度。設計的每步活動都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如學生年齡段問題,個體差異。所以要注意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協調,合作與分工。如制作一份不同地域國家經濟水平的手抄報,可指導學生從工業、服務業、農業等行業分析比較。不同學生負責不同板塊進行搜集資料,還可以選取某個特定地區國家作詳細討論,加深對區域地理知識的了解。多角度和小難度的設計原則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能夠很好地見到成效。
三、初中地理實踐活動教學實施方案
對于地理實踐活動,要與課本教學內容密切相關。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安排不同的活動形式。如游戲類、討論類、搜索類、辯論探討、海報形式等不同的活動類型。這也需要教師的創造性思維去安排不同形式的教學。這種教學在講授知識的基礎上,也使得學生全面發展,促進課堂的積極性,落實了實踐活動教學。
不同的活動類型表現形式不同。討論活動是以小組教學,師生互動,學生互動為主,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把地理知識融合在交流問題中,同時要注意討論的時間,適時引導學生對問題的進一步思考,充分發揮教學活動的作用。動手活動是以發展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為目的的活動。在制作中發揮創造能力。動手內容有地理教學模型、制作圖表,繪制地區圖形等。
游戲類活動主要為競賽方面,旨在提高學生反應能力,對知識的熟記能力,以及準確度。這種游戲能激發學生積極向上。在賽前制定好游戲規則,結束時做出評價,給予表揚和鼓勵。教師在開展此類實踐教學活動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活躍氣氛,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通過實踐活動把地理知識融入到學習中。
合作和交流是這些活動進行的基礎。學生之間、老師之間的交流促進學生自主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合作能培養學生團隊意識,能達到集思廣益的目的。
四、小結
通過對初中地理實踐活動教學的研究,將地理課程改革的目標貫徹其中,增加了教學的探究性內容,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在實踐中尋求真理,在探討中學習知識。除了達到新課標的教學標準,實踐活動教學融合了地理學科的實用性特色,做到了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地理課堂教學要很好地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除了要遵循直觀性、啟發性、理論聯系實際、精講巧練、可 接受性、鞏固性等教學的一般原則以外,還要注意體現:
1.整體性原則:使知識、能力、品德教育一體化,克服只抓知識教育而忽視能力培養和品德教育的做法。
2.改革性原則:教師要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學觀念,努力改進教學方法,注意成功教育、創造教育、愉 快教育、和諧教育等體現素質教育思想的教學模式或教學整體改革經驗的運用吸收。
3.多向性原則:要有效地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4.發展性原則:教師要通過各種地圖、直觀教具、電教媒體的合理運用和組織各種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 習興趣,發展學生智力,增強心理素質,努力培養、強化學習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充分調動、提高學生的積 極性、主動性和持續性。
5.全面性原則:教學要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注意轉化學習困難生,使每一位學生的地理素質都得到應有的 提高。
二、內容構成
初中地理教學中的素質教育,注重學生地理素質的提高。地理素質教育由三部分構成,即地理知識素質、 地理能力素質和地理品德素質。
1.地理知識素質教育:是指通過地理教學,讓學生掌握那些在地理科學知識體系中處在基礎地位的知識, 它包括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基本事實、地理概念、地理成因、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等。
2.地理能力素質教育:是指通過地理教學,掌握地理思維能力、操作能力和應用能力等,能運用地理知識 去處理和解決所遇到的地理問題,如小到看地圖、辨方向,大到城市規劃、環境保護、工業布局等。
3.地理品德素質教育:是指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過程中形成a正確的道德行為準則,并用于 規范其行為的教育。
以上三個層次地理素質教育的構成是相互聯系、相互統一的。成功的地理素質教育必然是以培養和提高學 生身心、知識、能力、品德等為目的,從內容到形式的全面教育。
三、備課要求
備課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和保證。必須認真、扎實地備課和編寫地理教案。地理教案的編寫應做到以下 幾點:
1.深鉆大綱、教材,確定教學目的
近幾年來,初中使用的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地理教學新大綱和新教材,從教育的指導思想、教育功能、體系 結構等方面,都做了大的改革。新大綱、新教材的特點:一是教學目的更加清晰明確,條理分明;二是教學內 容的安排更符合公民素質教育的要求和學生的年齡、心智特征;三是教學的內容和要求更加具體、明確、清晰 ,便于師生遵循;四是突出了人口、資源、環境的教育和國情教育;五是技能訓練、能力培養更加切實,對教 學、評價、考核等問題提出了較合理、明確的建議;六是簡化和降低了一些要求,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有利于 素質教育的落實。
教師教學時,進一步選擇組織教材,把握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采取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安排好教學 的全過程。
2.掌握教材層次,編好教學提綱
教學提綱是課堂教學活動具體安排的重要組成部分。編寫教學提綱時,要掌握教材結構,分清教材主次, 注意內在聯系,使之合乎地理學科的邏輯順序和地理教學法的基本要求。
3.把握教學的結構,構思承轉和小結
教師要依據課堂的各個環節及其順序和時間分配,考慮如何引入新課、各個教學環節的承轉、各部分的小 結和全課的總結。
一、前言
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一門必修課,地理的綜合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知識跨度比較大,地圖是地理學科的“語言”,它借助于圖像、注記、符號和色彩等,來貯存空間時間信息,起到聯系地理事物與人的認識過程的橋梁的作用。培養和提高初中學生的地理讀圖能力非常重要,因為地圖中蘊含了許多地理特點和地理規律,只有讀圖能力提高了,才有助于學生培養空間的概念和想象力,有助于學生自主高效地學習地理知識。
二、培養與提高初中生地理讀圖能力的教學策略
(一)綜合運用現代教學手段,進行生活化教學
對于學生來說,尤其是初中階段的學生,書本世界是語言符號的集合,非常空洞抽象,想讓初中地理識圖課堂充滿生機活力,就必須把書本世界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綜合使用現代教學手段就可以達到這一目標,把生動的現實生活形象地在課堂上重現,并且把課本內容進行有機的結合,現代教學手段如幻燈、電影、計算機等,綜合了聲音、圖像、視頻等,可以從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感官進行全方位刺激,并且用圖像傳遞信息就使知識更容易被接受,更便于學生的理解記憶。例如,在講地形的形成時,教師就可以設計課堂短片來進行展示,用壯觀的火山噴發和劇烈的地震還有板塊運動過程等景象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地理知識是廣泛存在于生活中的,教師在教學中還應以生活中的現象來教授課本知識,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學有所用,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力。例如,在地里課堂上可以提問學生去過哪些城市旅游,喜歡哪些城市的著名景點,對這些城市的經濟、人口、動植物是否了解等,讓學生在地圖上標出位置,并且標出動植物分布的區域。還可以讓同學們設計旅游線路圖,在地圖上標準出來,這樣就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教給學生地圖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識圖用圖的興趣
想要讀懂地圖,就需要先熟悉掌握地圖的符號,明白地圖上顏色、線條、形狀所表達的含義,這是學生讀懂地圖的前提和基礎。例如,地圖上的方向、比例尺、經緯網的判讀、注記等,這些都是地圖的基本要素。另外,熟練使用經緯網確定一個點的位置是初中地理教學中的一個難點,用比例尺量算地圖上兩點間的距離,計算實際距離,正確使用各種注記、圖例符號等也都是需要知道學生牢固掌握的。此外,等值線地圖、降水柱狀圖、地形剖面圖的繪制和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這些地圖基礎知識,都需要教師向學生講解清楚,并引導他們逐步掌握。掌握了地圖的基礎知識后,教師要想方設法地培養學生識圖用圖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主動性自覺學習。例如,在學習經緯網時,可以用多媒體播放一艘船在茫茫大海里遇難,引導學生思考,遇難的輪船怎樣用無線電報告遇難地點?陸地上的人怎樣才能找到遇難輪船?學好了經緯網知識就能很容易找到準確位置做好這件事,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教給學生讀圖的程序步驟,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方法
目前大多數學生對怎樣讀圖用圖并不清楚,就算是看明白的,也沒有明確的讀圖步驟。所以,初中地理的授課教師要把讀圖的方法步驟教給學生,培養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讀圖時第一步要先讀地圖底部黑色的標題,讓學生先弄清楚地圖的主題,確定讀圖的方向;第二部讀地圖左下角的圖例和注記,這一步是讀懂地圖的根本,對圖例和注記理解正確,才能幫助學生在地圖上找到目標,獲取正確的圖像信息,保證讀圖識圖的順利;第三步要抓住圖像的輪廓和特征,掌握相對位置、絕對位置和范圍,幫學生輕松愉快地了解地理事物的自然特征;最后一步要Y合問題,明確讀圖的任務,正確組織正確的答案,這一步是讀圖的關鍵,要讓學生不但看得懂圖,更要做得對題。讀圖的方法總結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描述讀圖法是對地理事物的描述和說明,例如對緯度位置、地理范圍等的描述,這種教學過程使學生學會進行各種位置的抽象概括,能用簡要的語言描述具體的位置等;對應讀圖法是指利用多張地圖的疊置來指導學生,讓學生學會用聯系的觀點看待地理事物,培養學生對空間概念、地理形象的感應能力,充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師把“東非大裂谷”和“紅海的形成示意”圖疊加起來,對應閱讀教授給學生,板塊的運動及成因對于學生來說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分析讀圖法,是指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例如,學習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的時候,可以通過縱向和橫向比較等分析相關分布規律,這樣就使學生輕松地理解了理論,同時也能自己分析理解世界氣候的分布及影響氣候的因素等知識。
(四)傳授學生繪圖、填圖的技能,訓練學生的讀圖能力
一、掌握知識的能力
知識的增長是以能力為媒介的,而能力的發展又以知識為基礎,二者相輔相成,一定條件下,還可相互轉化。由于基礎知識是地理教學大綱中規定的最基本的教學內容,因而培養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能力,也自然成為地理學科能力最基本的成份。按照思維發展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掌握基礎知識的能力又可分為三級:
1.識記地理知識的能力
從本質上講,知識屬于認識范疇。識記地理知識,即對要求識記的地理知識獲得感性認識。具體要求是:第一,對要求識記的地理事物及其空間分布等,獲得初步的認識,即能說出它的要點、大意。第二,對于大綱中列出的地名(包括山脈、河流、城市等名稱)能夠準確地寫出,并能在地圖上填注或從地圖上找出。第三,寫出大綱中列出的常用地理數據,并在有關問題中識別它們。
2.理解地理知識的能力
理解知識是在識記的基礎上對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事象特點、成因、分布和變化規律獲得理性認識,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其含義或現象。
3.建立地理知識結構的能力
該能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能夠運用歸納、分類辦法將獲得的地理知識按其內在聯系,把它系統化(列出知識結構)。如教學“中亞概述”一節時,按教材順序完成教學內容后,小結時可列出下列知識結構:
4.“中亞概述”知識結構
按照一定的認知規律,將獲得的知識按一定的方式總結出來。例如:學習西亞石油資源時可以“一、二、三、四、五”為線索將有關的知識形成一條知識鏈。所謂“一”是指一條以波斯灣為中心南北延伸的石油帶,所謂“二”是指陸上和海上石油運輸線,所謂“三”是指1/2、1/4、90%三個數字,所謂“四”是指四大產油國,所謂“五”是指五大輸油路線。
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即運用已獲得的地理知識分析、綜合、比較地理事象、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根據思維方式的不同,這一層次的能力可分為下列兩個級別:
1.分析判斷能力
指通過對復雜的地理事象的分層、分類剖析,認識各個組成要素之間的聯系和特征。例如,根據非洲大陸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斷非洲地勢的傾斜方向。
2.綜合(概括)能力
思維的一大特點是高度概括性。人通過思維,就可以認識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能夠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掌握事物之間的規律性聯系,并由一事物的發展變化經推測另一事物的發展變化。培養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就是要在認識地理事象的基礎上,善于揭示他們間的本質聯系和發展規律,擴大學生對地理事象認識的廣度和深度,增強其認識能力和創造力。如,通過對資源、交通、勞動力、市場、環境、技術等影響工業布局因素的分析,明白了德國的魯爾地區為什么會發展成為一個重要工業區,就能夠對其它任何一個地區(特別是自己家鄉)工業發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設想。
三、形成地理觀念的能力
觀念,即思想。“感性認識的材料積累多了,就會產生一個飛躍,變成了理性認識,這就是思想”()。地理思想是人們對地理事象和地理問題的本質的認識,是對地理內在規律的理性認識,也是對地理知識和地理方法的高度概括與總結,它規定和約束著人們地理思維的方向,從而保證了地理思維的有效性。幫助學生健全基本地理觀念是中學地理教學在認知領域的根本目標。
我認為當前初中地理教學要著重培養下列基本地理觀念:
1.整體觀念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最基本的地理觀念。地理環境每一要素的變化都會引起該系統中其它因素的相應變化。
2.生態觀念人作為自然界中的一種生物,必須將自己融于自然,而不能與自然樹立,要保護野生生物,維護生物種類的多樣性;要尊重自然規律,逐步適應自然規律;要有節制、有計劃地利用自然資源;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必須做好相應的保護工作;人類利用一種自然資源的同時不能破壞其它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同樣,保護其它自然資源時也要考慮不要引起其它災害。
3.人口觀念正確認識“人口”與“人手”的辯證關系。正確認識提高人口素質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意義;樹立人均資源觀念,從小養成儉樸、節約的良好習慣;正確認識與評價計劃生育政策。
現在的中學地理教學明顯與初高中脫節,不是因為《課程標準》脫節,而是因為在中學的不同階段,因為考試因素的影響,存在具體的差異。初中有的地市中考不考地理,就算南京這樣的省會城市中考考地理,也僅僅折算成20分計入中考總分中;而高中階段,如江蘇省先有高二的學業水平測試,卷面100分,后有高三的高考選修考試,卷面120分,這是從分值上形成脫節的原因。另外,考試的導向也不同,中考側重考察,往往回避難點,而學業水平測試和高考卻專揀重難點入手,沒有好的初中地理知識做基礎,有的高中學生學習起來難免叫苦不迭,嚴重影響到本課程的學習。
我多年從事初中地理教學,近幾年有幸在高中從事地理教學工作,對于初高中地理教育脫節這一現象深有體會,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找尋了一些初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銜接方法,嘗試為初高中地理教師分別提供一些合理的教學建議,僅供參考。
一、高中地理老師如何搞好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
初中生的地理基礎知識普遍薄弱,而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初高中地理知識聯系十分密切,高中地理與初中地理的要求明顯不同,加上大部分學生初中地理知識嚴重缺乏,嚴重影響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做好初中與高中地理知識的銜接與融合工作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將初、高中地理知識有機地糅合在一起呢?
(一)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銜接與融合。
初高中是學生成長的兩個重要階段,這兩個階段跨度比較大。升入高中的學生在思維方式、學習態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都要有質的飛躍,這樣才符合高中學習要求。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迅速轉變對知識學習的態度與方法,啟發、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引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所學內容。
首先是學習態度與方法的轉變。
高一新生來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教學情況不一,因此首先可通過各種方式了解學生初中地理學習的內容、掌握的程度及對地理的認識與態度,發現學生地理學習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同時要告誡學生遇到初中學過的知識,千萬不要有“輕敵”與“驕傲”情緒;要通過新課講解讓學生看到,新知識是怎樣在初中知識的基礎上發展獲得的;通過對比,學生看到初、高中地理知識的不同要求與不同學習方法。如氣候知識,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氣候的分布區域,而高中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這些主要氣候的特點、成因和分布規律,還要根據文字描述或圖表等相關資料,分析、判斷和推理氣候類型、形成原因、怎樣分布等一系列問題。教師要在原有基礎上適時對學生加以正確的引導,教給他們良好的學習思想和學習方法,協助學生找到正確的學習途徑,否則學生就會漸漸感覺學習吃力,特別是剛進入高中不久的學生,他們對于地理的學習,還處于一種摸索階段,如果及時進行適當的誘導和點撥,他們將很快適應高中知識的學習,并受益終身。
其次是地理學習興趣的培養。
地理知識不是孤立的,它與其他學科聯系交融,在講課時不僅要充分利用課本圖表、地圖冊、掛圖等,還要利用其他學科資源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身心愉悅。如講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時,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可用來印證;“正午太陽高度角測量”,運用相關的數學知識及“大氣熱力環流”,又涉及物理理論;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學知識解釋等。這些讓學生發現,原來各學科知識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地理知識有如此豐富的內涵。
比起其他學科,地理更貼近我們的生活,許多地理現象與地理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結合相關課本知識,多聯系社會實際,發展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如教師在講到大氣逆輻射的時候,可以結合早春的寒潮到來時,如何防止作物凍傷等實例入手提出問題,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分析、討論。這樣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掌握相關知識,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從而達到培養能力、提高興趣的目的。
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經常是地理試題的切入點,也是調動學生情感的調料,而熱點、焦點問題的最終落腳點,還是考查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載體。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要關注與地理學科相關的社會熱點,并切實將熱點、焦點問題與教材相結合,從中找出相關的地理素材,用學科知識分析、闡釋和評價人類面臨的諸多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例如講到“西北地區”時,可聯系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的區位優勢。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從地理學科的角度分析問題,并意識到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一些傳統的熱點問題,如合理開發能源、優化資源配置(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三峽工程”、“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人類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生態農業”等問題,在學習時要求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將地理知識與這些生產生活中的問題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從地理的角度發現、解釋、解決這些問題,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能增強學生的環保與發展意識。
(二)注重教學內容的銜接與融合。
要做到初高中知識的有效銜接與有機融合,教師在教學前應對初、高中教材進行對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識已經講過,哪些知識是重點,哪些知識雖講過但學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識還需在高中進一步拓展等,所有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做到“知己知彼”。如:地球的運動及地理意義,在初中地理中學生只需簡單地理解有關概念、特點和晝夜現象、四季的劃分等意義。而高中地理教學則要求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運用,并且加入一些抽象的分析判斷及計算題,知識顯得瑣碎而深奧,給了高中地理初學者一個下馬威。教學時應在已有的基礎上結合生活實例進行教學設計,盡量將知識系統化、簡單化,對難掌握的要細化、具體化、形象化。例如晨昏線的判斷與應用的問題,學生理解起來很費力,教師通過多畫圖、多分析、多練習,使學生牢固掌握判斷方法。
教學內容的銜接與融合不是初、高中知識簡單的羅列,而應把初中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識與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因為地理事實的空間分布,地理事物的空間聯系和結構變化地理現象的產生、發展、變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間進行的,都需要一定的空間位置來呈現。初中所涉及的區域地理是高中自然與人文地理知識的出發點和歸宿,許多原理內容的引入都要通過區域地理的具體案例闡明。原理掌握后,也需要通過區域地理的事實來印證,所以在學習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時,都離不開區域地理的地理事實。因此在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初高中地理知識的內在聯系,將兩方面知識精練提出,重新剪裁,合理搭配,融合在一起。
中國地理分區包括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臺灣省、香港和澳門六部分內容。這些內容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從位置范圍、人口和民族、地形、氣候、河流和湖泊、資源、經濟、生態問題等方面進行講述的。由于教材是為初中學生編寫的,內容有些淺顯粗略,這時應適時地把高中地理選修Ⅱ的內容融入教學中,增加教學內容的深度,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完整化。
在高中地理教學之初,不一定非要先將初中知識重新蜻蜓點水般地重新再講一遍,因為初高中對地理教學要求有一定差距,簡單重復,往往突出不了學科重點,體現不出再學的必要性,使學生產生不了新鮮感覺,不能有力地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樣不僅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而且不科學,不利于高中地理的進一步學習。因此,我們不妨結合實際情況適時將初中知識穿去,并適當地拓寬延伸。這樣既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又容易讓學生認識到知識的連貫性、系統性,加深印象。
高中學習區域地理,著重地理事實的分布和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緊密聯系,和初中學習有很大區別,不是初中知識的機械重復。區域地理的多重應用與考查,是高中地理學習的一個顯著特點,學生較難掌握。初中死記硬背的地理表象沒能形成空間概念,涉及某個具體地方,學生往往沒有印象,更不能靈活地運用地圖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問題和解答問題。因此,教師要將初中涉及的區域事實表象巧妙地引入。如在講解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時,可把初中的有關經線、緯線的特點,經度和緯度、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通過地球儀演示及板圖畫出來,讓學生有一個全面而清晰的認識。這樣在講述地方時和區時的時候,學生就有了一定的基礎。若進一步引導學生從區域空間定位的角度再次復習各地形區所在的經緯線、畫出相應的地形剖面圖;再向外延伸一些相關的內容,如沿109°E作地形剖面圖,指出所經過的地形區名稱、典型農作物、地質構造與生態問題等。這樣就能幫助學生形成地理空間概念,引導學生學會知識間的橫、縱向聯系,實現初高中知識的有效聯系。
要學好高中地理,正確處理初、高中知識的關系是關鍵。若不能實現初高中地理的有效銜接與融合,那么在高中有限的三年時間里,學生將中外地理融會貫通,牢固掌握與靈活運用是不可能的。因此,將初高中地理有效銜接與融合是每位高中地理教師教學的首要任務。
二、初中地理老師如何搞好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
對于初中地理老師而言,未雨綢繆,提前為學生的高中地理學習打下基礎是非常必要的。我結合近年的地理教學實踐深切地體會到,初中地理教學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做一定的嘗試。
(一)對教學觀念進行微調,一方面以中考指揮棒為導向,另一方面在適當的學習階段把學生的地理基礎打扎實,如七年級經緯網的學習,就有必要多進行強化訓練。
在新的世紀,每個地理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只注重課內而輕視課外,也不能只注重知識的輸入而輕視能力的培養。否則,把考試內容練了又練,考了又考,資料如山,題目如海,學生不堪重負。在教學中,我們應立足學校教育,密切聯系社會和家庭,積極提高自身素質,在師德、師愛、師識、師藝方面充實自己、完善自己,淡化功名利祿,提倡奉獻,學習好、掌握好新的教學手段。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進行知識更新,堅持與時俱進,適應新的教育觀念,適應新的課程設置,適應新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這是教好課的重要一環。
(二)緊密聯系生活,讓地理知識生活化。
實際地理教學要有成效,教師必須緊密聯系實際生活環境開展教學。如在教學中以生活的實際問題設問舉例,用生動的語言講有關的趣味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利用情感的力量使學習深入和持久。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還應通過地理學科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推理、抽象、歸納、整體優化等思維意識,使學生通過地理學習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尊重真理,破除迷信,培養整體把握事物,由地理領域向非地理領域及向全局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在地理教學中最好能培養學生畫圖的習慣。
地圖是地理學的“語言”,是學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填圖、記圖、讀圖的習慣,而且要培養學生自己動手畫圖的習慣。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將一幅幅地圖變成“意境地圖”,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地圖表象,而且有利于學生讀圖能力和填圖能力的提高,更可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和空間想象力,有利于學生自主、高效、有意識地學習。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通過不同渠道對知識的吸收比率是不相同的:視覺83%、聽覺11%、嗅覺3.5%、味覺1%、觸覺1.5%。因而可以說,大腦中儲存著的知識中,絕大多數是通過視覺和聽覺獲得的,與視覺有關的“圖形信息”占絕對的比例,地理知識更是如此。因而當遇到地理問題時,若能提供一定的地理圖像,使之與大腦中儲存的知識一致或相近時,就能使新舊知識處于“共振”狀態,置身于地理情景之中,激活知識,思維被最大限度地發散,起到提高思維的敏捷性的作用。學習地理知識時穿插一些地圖有利于活躍思維,提高思維的有序化程度,合理、協調地利用圖像和圖景,可以促進各種知識之間的相互遷移,從而靈活地分析地理問題,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廣闊性。
在地理知識學習過程中,學生沒有養成畫圖的習慣,缺乏畫圖分析的習慣,究其原因可分為兩個方面:從教師方面看,在長期的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地理課本文字傳授,沒有強調畫圖在地理課的重要性,或只是簡單畫一下草圖,使學生缺乏畫圖的意識和習慣。從學生方面看,大概有以下兩類:一是學生怕畫圖麻煩,只注重對地理知識機械的記憶;二是有畫圖,但不規范,不能正確地表達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畫等于沒畫。圖畫不清楚,不該畫的畫了,該畫的卻沒畫,從而引起對知識的錯誤理解,久而久之就不愛畫了。面對這些現象,教師應采取適當的方法,幫助學生養成畫圖的習慣。
在地理教學中,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培養學生的畫圖習慣。
1.在課堂中設置畫圖活動
地理繪圖、繪畫等是表達地理事物的重要手段,是學習研究地理科學的重要技能。即使面對當今現代教育手段多樣化、信息化的形勢,傳統的識圖、繪圖在教與學過程中仍是很重要的,也是活動課程的重要題材。因此,教師根據課本內容設計一些畫圖活動,并且在實施這些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動眼、動腦、動手、動口。動眼就是讓學生學會觀察地理現象演示和實驗。動腦是讓學生回憶和想象,通常采用空間漫游法,讓學生回想和再現觀察的地理現象,逐漸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圖像。動手就是手繪草圖,通過繪草圖的方式鞏固觀察和識記的結果,以達到精確化程度。實踐表明,學生對觀察內容掌握了多少、準確與否,繪一幅草圖就一目了然,十分有利于學生自我檢測。動口就是評圖,學生通過互評和師評來評價自己所畫的圖。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地球運動時,教師利用媒體或者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先讓學生仔細觀察地球運動,然后,讓學生用幾分鐘時間回憶剛才演示情景,并思考如何將立體圖像變成平面圖像。接著,讓學生自己動手繪草圖。最后,教師展示學生的作品,讓學生相互評價,教師點撥和總結。除此,還可以經常組織圖文變換的活動。如講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大氣的受熱過程時,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本文字描述畫出大氣的受熱過程示意圖。這樣的活動對提高教學質量都有明顯作用。通過對地理事物生動直觀的勾畫,增強認識,印記牢固,便于掌握;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形態描述表達能力,發揮繪畫能力,激發學習興趣,鍛煉動手能力,提高地理意識;活動有利于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特別是注意力欠佳、初學地理感覺枯燥無味的學生,調動其學習積極性,開發智力,效果更好。
2.設立一本畫圖薄
讓學生設立一本畫圖薄,要求學生將課本出現的圖形和教師布置的畫圖收集在這本畫圖本上,教師定期檢查,并將好的作品利用墻報展示出來。這樣學生不但可以看到自己成長的過程和結果,還可以自然養成畫圖的習慣。
3.畫知識聯系圖有利于知識系統化
利用地理圖像理解知識、求解問題,地理圖像能更明確直觀地表達地理分布規律,還能從圖像中獲得大量的地理信息。如天體系統各層次的關系不易區別,教師可以讓學生畫天體系統的層次框圖。
摘 要:高考地理復習中如何彌補初高中地理課程之間的“不連續、不順序、不整合”等脫節問題,針對初高中地理課程的銜接,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應用了“概念圖”銜接策略,并在此基礎上對該策略進行了教學總結。
關鍵詞:概念圖 初中地理 高中地理 課程銜接 銜接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1(b)-0000-00
1 “概念圖”銜接策略簡述
概念圖的創始人諾瓦克(Novak)認為:“概念圖就是用來組織和表征知識的工具,是一種科學命題的形式,顯示了概念間的意義聯系,并用具體事例加以說明,從而把所有基本概念有機聯系起來的空間網絡結構圖。它通常是將有關某一主題不同級別的概念或命題置于方框或圓圈中,再以各種連線將這些概念和命題進行連接,這樣就形成了關于該主題的概念或命題網絡,以此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學習者的知識結構及其對某一主題的理解”。[1]概念圖是一種可視化語言認知工具,教師和學生可以使用該工具的各種圖型來加深自己對閱讀或認知結構的理解。高考地理復習中如何彌補初高中地理課程之間的“不連續、不順序、不整合”等脫節問題?筆者認為可以用“概念圖”策略解決該類問題從而達到初高中地理課程有效銜接的目的。
2 銜接策略應用
基于“概念圖”策略,針對初高中地理課程的銜接,筆者以“氣候”專題為例進行了教學實踐。
3 銜接策略總結
3.1 思路小結
教學實踐之后,筆者對“概念圖”銜接策略進行了總結。案例中的起始“氣泡”為某一中心主題,“子氣泡”為中心主題的子主題,級別層次依次下降,各“氣泡”之間可以橫向聯系,也可以縱向聯系,這樣就形成了關于該中心主題的知識概念網絡。雖然圖中的每一個“子氣泡”有可能屬于初中地理課程內容,也有可能屬于高中地理課程內容,但無論屬于初中還是屬于高中地理課程,它們都通過“概念圖”與中心主題相連,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相互融合的龐大銜接體,學生就可以通過這個銜接體對某一中心主題甚至所有初高中地理課程內容進行整體把握,當然,銜接中“概念圖”具體如何設計,取決于知識本身的內在聯系和脈絡。
3.2 策略優勢
第一,符合地理學科本身的綜合性特點。該策略使學習者很容易把握某個知識領域的全貌,并且很容易使初高中地理知識之間產生橫、縱向聯系,形成能夠融會貫通的龐大知識體系,符合地理學科本身的綜合性特點。第二,概念圖使地理知識邏輯關系非常清晰。概念圖以核心問題為中心,知識間的邏輯關系非常清晰,可以幫助學生高效地建構初高中地理課程關聯內容的知識網絡結構,使課程銜接的效果更加明顯。第三,概念圖的“可視化”優勢明顯,有助于學生高級思維的發展。概念圖“一圖載萬語”,通過“概念圖”銜接可以盤活知識點,理順高考復習思路,在地理教與學中其效果遠遠超出了用純語言或純文字的表述,這樣可以使復雜的課程銜接思路變得簡單化。與高中地理課程相反,由于初中地理課程原則上不涉及較深層次的成因問題,在高考的“導向”下,“概念圖”中箭頭連接的初中和高中地理知識點往往又必需進行較深層次的成因分析,所以這些地方一般都為初高中地理課程的重要銜接點,運用“概念圖”策略可以使學生思考問題“可視化”,并且還可以在概念水平上思考問題,因此“概念圖”銜接策略有助于學生上述高級思維的發展。
3.3 注意事項
第一,“概念圖”單獨運用往往收效甚微,必需要與初中區域地圖結合著使用才能有較好的銜接效果。第二,“概念圖”銜接策略使用必需建立在學生對初高中地理基礎知識非常熟悉的基礎之上,不然就達不到應有的銜接效果。第三,“概念圖”需要精心設計,否則就會出現“無銜接”的情況。雖然“概念圖”策略能夠讓教師站在全局的高度審視整個初高中地理的知識框架,有助于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教學難點,也能引導學生對認知結構進行主動建構,促進其高級思維的發展。但是,“銜接概念圖”設計時必須能正確表征初高中地理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系和脈絡,最好能把初中的“地”與高中的“理”完美地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夠對“二者”進行主動地拼接和整合,否則很可能就會出現銜接生硬或無法銜接的情況。
參考文獻
[1]李艷靜.概念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6.4.
[2]裴新寧.概念圖及其在理科教學中的應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8期
[3]史新強.概念圖在中學區域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0.4.
[4]楊亮濤.概念圖是促進學生知識建構的有效工具[J].教育技術導刊,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