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19:5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機服務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農業機械化作為農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既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又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別;還可以“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其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農機化的發展,離不開農機服務體系建設,好的服務體系建設,還能促進農機事業的發展。
1農機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
1.1縣級服務組織
縣級服務組織有縣農業局農機科、縣農機化技術推廣站、縣農機監理站、縣農機化培訓學校各1個。共有編制人員32人。其中,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17人,初級專業技術職務3人,高級技術工人3人,其余為管理人員。
1.2鄉鎮服務組織
2003年以前,鄉鎮原有的農機管理服務站和農機化技術推廣站是1套班子2塊牌子,專門從事鄉鎮轄區內的農機服務工作。2003年,鄉鎮涉農單位合并為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農業技術推廣站),農機站變成農機室,機構縮小,人員減少,資產變賣,人員以鄉鎮中心工作為主,農機只靠市場調節、自覺發展。龍陵縣有鄉鎮農機事業人員39人,其中科技人員22人,中高級技術人員16人,初級技術人員6人,其它初中級技術工人。人頭經費由財政統一預算。
1.3農機銷售網點
龍陵縣有農機銷售網點17個,全部是個體經營,經營從業人員28人,其中取得職業鑒定資格2人,2016年機具銷售總收入1000余萬元,營業純收入達50余萬元。
1.4農機維修網點
龍陵縣有農機維修網點60個,全部是個體經營,有資質的維修人員67人,從業人員88個,維修合格證多為3級,從事維修的種類(范圍)主要是農機綜合維修、零配件銷售;自有廠房41個,租賃廠房19個,固定資產總值277.9萬元。農機維修網點收入300余萬元。
1.5農機合作社
到2016年為止,龍陵縣成立農機合作社4個,正思考改變這一現狀,爭取每鄉鎮至少成立1個。
2農機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縣、鄉組織發展困難
農機推廣組織由于資金短缺,人頭經費較少,科技人員閑置,還有部分人被抽去做了與農機無關的工作;農機培訓,工作內容單一,只有拖拉機駕駛員培訓,路子不寬,安于現狀,缺乏開拓精神;農機安全監理,在《交通安全法》實施后,對拖拉機靜態管理已進入正常運作軌道,起色較大,開展順利,其它農業機械的管理,有待加強完善。
2.2農民專業組織發展緩慢
縣委、縣政府雖然高度重視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制定了相應的政策和規劃,取得了較好成效,但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到目前只建成了4家,還在思考沒成立的鄉鎮都應盡快成立。
2.3農機企業凋敝
20世紀70年代后,縣級相繼建立了制造、維修、供應3家企業,具有了一定的服務能力。由于1983年、1989年和2002年的幾次改制,原有企業已凋敝,算是壽終正寢。現有的主要是個體私營企業,由于資金困難,規模小,供應、修理等難于適應新的需要。
2.4機具配套比例失調
目前使用的大中型后傳動變型拖拉機,配套比是1:1,其它的大中型拖拉機配套比1:3;小型拖拉機配套比達1:3.2。總體配套比達1:2.1,并且部分機具已經老化,屬淘汰產品。
3農機服務體系建設基本思路和相應措施
3.1基本思路
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縣、鄉農機服務組織走公益的路子,其它農機服務組織按“誰辦、誰管、誰受益”的原則,走“自負盈虧、民主管理、風險自擔”的路子,在體制創新上下功夫,逐步建成以縣級為龍頭,鄉鎮為補充,合作經營(含農機銷售和農機維修)廣泛參與的服務體系,形成上下協調的服務網絡。
3.2相應措施
3.2.1建立農機投入機制
投入主要是資金,要采取主動的方式,積極的措施,認真加以解決。認真貫徹落實《農業機械化促進法》,把農機化工作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中;積極主動爭取農機項目上報,以得到上級部門專項資金支持;擴大糧發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中用于農機的比例;增加對服務組織辦公條件的改善,做到有地點、有設施、有人員、有經費;提高對服務人員的智力投入,要“走出去”、“請進來”,不斷加于學習,提升服務人員的素質。
3.2.2穩定農機隊伍,提供優質服務
要認真貫徹落實《農業法》和《農業技術推廣法》,進一步穩定農機隊伍;積極吸收專業人員,特別是大中專畢業生;改善和提高農機人員的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服務組織購置設備要給予支持,銀行信貸要有優惠政策;要切實減輕服務組織負擔,杜絕各種不合理收費;扶持農機企業,以低息或貼息的方式,增加資金投入,提高服務能力。
3.2.3加強服務體系建設,增強綜合調控能力
根據農村狀況,重新確定服務方式及組織形式。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強化縣級、創新鄉級、完善村級。縣級主要抓好創新示范建設,鄉級主要抓好機構整合,村級主要抓好農機專業合作社、服務大戶和科技示范戶的培育。既要提升服務職能,又要適應市場經濟對農機的新要求。
3.2.4積極參于新農村建設,有力促進農機服務體系發展
目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農機發展帶來了新的需求,參與新農村建設,促進服務體系發展,充分發揮國家、省、市對龍陵縣農機補貼政策的導向作用,調整優化農機的裝備結構;以農機推廣為重點,切實加大新技術的推廣普及力度;高度重視安全生產管理,改善監督手段,提高安全意識,完善責任制度,規范執法行為,強化檢查措施;加大農機化試點示范引導力度,有選擇地組織實施水稻生產機械化、農副產品加工增值機械化和其它經濟作物的機械化,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和節本增效技術,擴大社會對農機的認識;全面貫徹落實《農業機械化促進法》,使政府能“把推進農機機械化”真正“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中,加大對服務體系的支持保護力度。
4結束語
當前,國家的各項農機化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進一步得到落實,支農惠農強農政策惠及著廣大農村群眾,農民對農機化的需求有較高的積極性,這樣,加強農機服務體系建設也將成為必然。我堅信,以后農機服務體系建設會上一個新臺階,農機化事業會有一個新發展,農機化應用水平會有一個大提高。
作者:段應昌 單位:保山市龍陵縣勐糯鎮農業技術推廣站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機維修服務體系建設在農村經濟發展中還沒有擺在應有的地位,縣、鄉兩級農機維修管理部門基礎設施差,辦公簡陋,辦公經費難以保障,有的地方甚至沒有電腦和交通工具,開展農機維修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有一定難度。
2、農機維修行業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文化素質低、知識陳舊,經營管理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機維修行業的發展。
3、農機維修行業還沒有形成規模,數量少,農機維修服務網點、維修服務能力還跟不上農機裝備迅速增加的需要,尤其在農忙季節根本不能滿足農田作業機具維修的需要。
4、農機維修服務網點設備簡陋、規模小、維修廠點急需升級改造,不能從事大型農業機械的大修保養,只能以換件維修為主,浪費巨大。
5、《農業機械維修管理規定》明確了農機維修主管部門對農機維修企業的行政許可,但不允許收取管理費、證照費等費用。據我們估算,行政許可一個維修網點從申報到批準開業,要多次到維修企業認證,檢查是否符合開業條件,組織維修人員培訓上崗、考試、職業技能鑒定等工作,各種費用包括工作人員出差補助費、培訓費、油料費、交通費、資料費等合計約400元左右,每年要承擔辦公等各種業務經費在10-20萬元,地方財政沒有這部分專項經費,農機管理部門難以承受,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作的開展。
6、三包期內的維修由農機生產廠家負責,但由于生產企業很多,三包維修站一般設在市一級農機銷售單位,而縣鄉兩級一般沒有三包維修站,每逢春耕生產、三夏、三秋農忙季節,農機維修難尤為突出。由于時間緊,作業期短,維修站距離三包維修位置一般距離較遠,企業三包服務人員大多數沒有專用的交通工具,不能及時維修,農民需等待很長時間,特別是大型動力機械的三包維修只有一兩個三包維修人員是根本解決不了的,必須借助于先進的農機維修設備進行檢測。為修理農機,有時農民不得不付出很大的精力、財力,把機械拖到三包維修站去修理。不僅浪費巨大,而且往往會激化與生產廠家、經銷商之間的矛盾,誘發社會不安定因素,三包期以后的農機維修問題表現更為突出。由于農機具品牌和配件品種多,更新換代速度快,而現有農機維修網點規模小,設備簡陋,專業維修設備少,大多數農機維修以換件維修、手工維修、露天維修為主,維修浪費嚴重,維修質量得不到保證,修理時間較長,農機大修更是無力承擔,使購機者的作業時間縮短,減少了作業收入。
三、加強農機維修服務體系建設的建議
保持作業中的農業機械技術狀態的完好是提高農機作業質量的首要條件和重要保證,農業機械只有在技術狀態完好的條件下投入到農業生產中,才能夠保證作業質量達到農藝要求。保持農業機械技術狀態完好的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作業前按要求對投入作業的拖拉機及配套農機具要進行徹底檢修,做到需修的必修,該換的必換,不留任何故障隱患,保證拖拉機及農具技術狀態完好。二是按要求對農機具進行技術保養,其目的是清除隱患,避免故障,保證機具經常處于完好的技術狀態以提高作業質量。三是按要求操作。無論是拖拉機還是配套農機具,在使用時都必須按照所要求的技術操作規程進行操作,這是保證農機具技術狀態完好和延長使用壽命的最基本常識。
如何使這些機械保持良好的技術狀態,發揮正常的作用,解決農機修理難,是值得各級農機管理部門研究的問題。因此建議:
1、加快發展農機維修服務體系建設步伐,按著"重點扶持縣級、逐步健全鄉級、積極擴大發展農機維修網點、大力扶持不同形式、不同級別的農機維修網點,按區域優化發展建設一批功能齊全、設備先進、有一定維修能力的高新農機具維修區域中心"的要求,以推進農機維修服務體系社會化、專業化、產業化為目標,使農機維修服務成為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新增長點。
2、呼吁各級政府、各級有關部門充分認識農機維修服務體系建設在農機化事業發展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真正從思想上重視、行動上關心和支持農機維修服務體系建設工作。
3、加強基層農機維修服務隊伍建設,努力提高農機維修服務人員素質和技術水平,現代化設備和技術,只有具有現代知識的人使用、管理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和提高效率。同樣,農機維修服務水平的提高,亦有一支高素質的服務隊伍。因此,按著"科教興農"的要求,進一步加強對基層農機維修服務人員的教育培訓,努力提高服務人員的整體素質,造就一支技術精通又善于經營管理的農機維修服務隊伍,使農機維修服務工作步入健康和持續發展的道路。
4、制訂具體的政策性規定,確保縣級農機維修主管部門的管理和辦公經費,確保工作人員和技術人員穩定,適應農機維修行業日益壯大的需要,滿足縣級對農機維修行業管理的日常工作需求。
5、投入一定資金,補貼基層特別是縣級農機維修主管部門,購置必需的辦公設備,改善辦公條件,提高工作效率。
6、制訂農機維修設備購置補貼政策,大力扶持一批重點維修企業,提高維修質量,確保農機安全生產,盡快完成一批農機維修網點的升級改造,發展一批具有先進維修設備、具有掌握先進維修技能的維修人員的維修企業。要重點對吊車、各種維修車床、電焊機、氣泵、鉆床、扒胎機、油壓機,專業檢測設備,基礎設施建設、廠棚、儲存室、培訓設備、通訊設備、維修服務車、大型綜合維修設備等購置予以補貼。補貼對象為納入農機維修主管部門管理并自愿接受農機部門管理、信譽好、服務周到的農機維修企業。
2.擔保公司、保險公司缺乏支持科技創新企業的業務一方面,地區科技金融服務的類型單一,擔保機構少、機制不完善、制度配套措施不全面,政府擔保或商業擔保均無法滿足區域內區域進行科技創新活動的貸款擔保需求。另一方面,專門針對科技創新融資的金融保險產品較少,缺乏產品技術研發責任保險和針對科技創新企業的年金保險等。特別是地區農業科技型企業較多,農業科技創新方面的保險產品更是鮮見,導致地區科技型企業擔保難、貸款難。金融中介服務機構缺乏目前地區企業技術研發融資渠道單一、銀行貸款難的直接原因在于缺乏專業服務于科技創新企業的信用評估機構和中介服務平臺。銀行現行的信貸評估標準往往會低估科技型企業這一類成長型企業的信用等級,導致其融資受阻。地區尚未形成統一的科技金融管理中心,科技與金融融合度不高,導致整個地區的科技金融服務水平較為落后。同時,目前金融中介服務型人才相對缺乏,難以滿足區域內日益發展的科技金融服務需求。
二、地區公共科技服務模式構建
1.服務模式的界定及比較科技服務集成模式是指集中區域內各種優勢研發資源,并統一調配于總管理中心進行管理和運作的服務模式。集成模式的服務面相對較廣,雖然多了許多中間環節,但作為一個完整的服務系統,服務效率更高,保障機制更為完善。例如上海市科技委員會下設的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即為該種服務模式,其集成了科學數據共享、科技文獻服務、專業技術服務、行業檢測服務、創業孵化服務和管理決策支持十個子系統。科技服務離散模式是指重點建設區域內某一類或幾類優質科技資源的基礎服務平臺,將平臺建設分為公共科技基礎條件平臺、行業專業創新平臺和區域創新平臺三塊。離散模式屬于點對點服務方式,服務面較窄,一般只為某一行業或領域提供服務,服務的宣傳費用相對較高,但時效性較強。其典型代表是浙江省的平臺建設模式,建設和完善科技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平臺、大型儀器設備協作共用平臺、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標準化技術服務平臺等
2.地區科技服務模式的選擇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建設,應全面考慮區域內技術資源現狀,深入探析其特點、缺陷及存在的問題,趨利避害,將平臺建設規劃的完整性與功能性模式相結合。不管是國家、省級層面的大型公共科技服務平臺,還是地級市和縣區、鄉鎮層面的小型公共科技服務平臺,都應充分發揮本地區內的可整合公共科技資源優勢,明確細化服務主體和服務對象,重視平臺規劃的科學性和完整性,有效提升科技服務平臺的運行效率。相比湖南省其他地區,地區的科技發展基礎較差,科技資源較為貧乏,科技發展水平較低,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較弱,技術資源稟賦不強,結合集成模式和離散模式的優缺點,應在本區域范圍內根據不同地區或行業構建離散型的科技服務模式,并充分利用其農業技術資源豐富的優勢,在全區域范圍內統一調配農業技術資源,建立集成型的農業科技服務模式。
3.構建以離散模式為基礎的區域科技服務平臺運行機制一是構建市級科技服務平臺。地區應以市級為單位構建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市州科技管理部門統籌規劃、協調與引導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建設。平臺建設要打破條塊分割,實現資源整合,杜絕重復建設。二是完善平臺運行管理機制。必須構建資源共享、高效靈活、持續發展的平臺良性運行機制,提高平臺創新能力和服務能力;必須明確相關主體的權利義務,建立有效的平臺運行監督機制,提升運行效率和效果。三是完善平臺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屬于準公共產品,其經費來源主要為政府的財政撥款。為保證平臺建設與運營擁有持續穩定的經費支撐,地區各級政府相關部門應制定相關政策,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科技創新主體主動參與科技服務平臺的基礎建設,構建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社會資本投入為輔的多元化平臺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四是建立科技資源共享管理機制。遵循“誰共享、誰受益”的原則,明確區域內科技資源共享的范圍、主體、程序、費用分擔、權責劃分、拒絕共享的制約措施等,使科技資源共享行為規范化、普遍化;政府部門應構建統一的科技資源共享網絡服務中心,為實現區域內科技資源共享提供便利,并對提供共享服務的企業、高校和科技機構給予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激勵措施,引導其主動進行科技資源共享。
4.重點建設全區范圍內的集成型農業科技服務模式地區農業資源豐富,較好地推動了農業科技水平和農業科技服務的發展,出現了大批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但各地區農業技術開發各自為政,服務平臺具有較強區域局限性,難以形成規模化的片區科技服務平臺,極大地弱化了農業科技服務效率和效果,加大了農業科技服務平臺的運行成本和科技交流、推廣難度,不利于地區農業科技水平的提升。可以充分集成地區整體農業科技資源,構建統一的農業科技信息管理平臺,并結合專家決策系統分塊建立研發基礎條件子平臺、公共技術服務子平臺、成果轉化服務子平臺、管理決策支持系統和培訓中心五個子平臺,對地區的農業科技資源進行集中調配和管理,擴大服務面,促進本地區農業技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區域農業資源配置效率。
村環境和農民行為方式的新型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提供全程、立體的農村科技信息服務。
三、加大科技人才引進和培育力度
1.完善創新人才培訓體系一是加大地區市縣兩級高新技術企業教育培訓基地建設投入,改善教育培訓環境,建立專業技能培訓制度,提高師資水平,實現創新人才培訓機制化、常態化。二是鼓勵支持地區高校、專業培訓機構開展科技人員培訓。三是引導高新技術企業開展自主培訓,或者與高校、科研機構構建產學研合作機制,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培訓體系。加大創新人才引進力度一是針對地區高層次科技人才嚴重缺乏的現狀,激勵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面向國內外公開引進各類學科帶頭人、技術帶頭人,地方政府對引進高層次、關鍵人才給予政策支持,做大、做強科技創新平臺。二是地區各市州縣區政府應當拓展與兄弟省市、友好城市政府的交流與合作,廣泛參與國內相關專業團體、行業協會的人才交流與合作會議,在各一二線城市常設人才招聘平臺、高層次人才需求信息,提高引進人才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和規模。三是各市州縣區政府應當設立專項基金,有計劃、有主次地支持企事業單位、高校及科研機構高薪聘用科技人才,并重點設立農村科技人才開發基金,大力支持農村科技人才的引進、培訓和繼續教育,穩定和不斷壯大農村科技人才隊伍,四是健全科技人才權益保障制度。解禁引進高層次人才、企業家及其家屬的戶籍限制,解除高層次人才、企業家的“后顧之憂”,促使高層次人才、企業家全心全意服務于地區科技創新事業。
2.促進創新人才的交流與合作一是支持企事業單位、高校及科研機構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人才進修、培育、交流活動,鼓勵應用型、開發型技術研發人才積極參與國內外高端科技項目研發,支持基礎型科研人才前往國際知名學府或研究機構研修或留學。二是鼓勵地區的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積極創造條件,或集中區域科技資源,吸引區域外高層次科技人才前往本地區進行課題研發、項目攻關或專題研討,借外力助推區域內的科技研發升級。完善創新人才的利益分配導向政策地區各市州縣區政府應當根據利益分配的付出與回報一致性原則,支持轄區內企事業單位、高校及科研機構制定適合本單位(企業)發展的創新人才利益分配導向政策,層次上重點向高層次、智力型創新人才傾斜,類別上重點向高端專業技術人才與經營管理人才等傾斜,使各類人才獲得的收入與其付出的勞動和所作的貢獻保持一致。建立完善的政府科技服務經費保障制度公共科技服務平臺作為一項公益性基礎設施,具有一定意義上的準公共產品性質,其開發與建設應以政府作為主導力量。特別是地區這一科技創新能力較低、科技服務業發展不完善的地區,地方政府應將科技服務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在科技服務平臺建設和運行的初期,作必要前期投入和管理引導。一是制定相關科技激勵政策,優先資助通過科技檢測、咨詢服務平臺立項的創新項目,以引導企業充分運用公共科技服務平臺資源。二是改變政府部門只管建設、不管運行的現狀,在科技服務平臺建設初期通過各種投融資方式統籌平臺運行所需經費,持續支持平臺運行,強化政府的協調和“造血”功能。
四、創新地區科技與金融結合模式
1.促進地區科技與金融的有機結合一是鼓勵企業直接融資。對科技創新能力強的自主研發型企業,政府部門應通過政策傾斜和技術服務支持其在資本市場上發行股票或債券,通過直接融資獲取資金,支撐企業的技術研發活動持續進行。二是充分發揮間接融資銀行信貸的作用。通過財政補息、貼息、財政擔保等政策降低科技型企業的融資門檻和成本,并引導增加信貸品種和擔保方式,規范專利權質押貸款制度,拓寬科技型企業的融資渠道。三是完善風險投資機制。建立與風險投資配套的中介服務機構,規范風險投資的組織形式、運行模式和監管機制,形成彈性可控的風險投資管理模式,不斷規范風險投資主體的市場行為。
公共產品(publiegoods)是經濟學理論中的基本概念之一,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指出:公共產品是這樣一種產品,在增加一個人對它分享時,并不導致成本的增長(它們的消費是非競爭性的),而排除任何個人對它的分享都要花費巨大成本(它們是非排他性的)。
在現實中,真正的純公共產品是很少的,大多數產品因為兼有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的特征,被稱之為準公共產品。因此,按照產品特征,可以將公共產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純公共產品。即同時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第二類是俱樂部型準公共產品,其特點是消費上具有非競爭性,但是卻可以較輕易地做到排他。即對這類產品的使用可以通過收費而將不愿付費者排除在對該產品的消費之外,同時,在該產品的使用者范圍之內,消費具有非競爭性,多增加一個使用者的邊際成本是微不足道的。一些自然壟斷行業的產品就具有這種性質;第三類是擁擠型準公共產品,這類產品與俱樂部產品剛好相反,即在消費上具有非排他性,但當消費者的數目達到一定程度時便產生消費上的競爭性,也就是說這類產品是擁擠的。
根據這個分類標準,我們可以對我國電視產品進行分析:原來。無線電視產品具有公共產品的兩個基本特征,即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
但是,隨著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的出現,電視臺通過光纜介質和加密技術可以向觀眾收取費用,拒絕為有線電視付費的人將不能收看其節目,使電視產品產生了排他性。因此,電視產品經歷了從純公共產品向俱樂部型準公共產品的過渡。
二、農村電視公共服務作為俱樂部型準公共產品的供給方式選擇
與上面所論述的分類方式大體一致,詹姆斯·布坎南曾經把物品按照“公共性”(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對公共產品進行分類。他認為,公共產品既包括“純公共產品”,“也可以包括‘公共性’從0到100%其他的一些商品和服務”,即準公共產品。而關于公共產品的供給一般認為,“公共性接近100%(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顯著)的準公共物品適合由政府供給,公共性接近0的適合由市場供給。”
俱樂部型準公共產品恰是一種公共性介于0到100%之間的公共產品。那么它采用哪種供給方式更合適?
首先,各級政府作為理性人,在提供公共產品的過程中會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會重視有形的公共產品供給,而輕視無形的公共產品的供給;重視短期的能直接利于績效評估的公共產品,而不重視投資期限長的公共產品。在這種導向下,電視公共服務的供給就會出現短缺現象。
其次,因為政府作為一種制度安排,作為市場中的經濟主體,其自身運行同樣存在交易成本問題。因此,政府提供公共產品某種程度是一個政治過程,其交易成本甚至比市場制度昂貴,這表現為現實中政府的種種“政策失敗”。
因此。準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給不能依靠某種單一的政府供給模式。從公平與效率的角度考察,政府供給重在公平,市場供給則重在效率。如果新的市場主體進入公共產品提供加強市場競爭,勢必能提高政府的效率和資源的充分利用。政府和市場既分工又合作,便可將二者的有效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并通過這種有機結合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準公共產品能否由市場有效提供。要看一個排他成本問題。對于排他成本高的準公共物品。私人資本一般不愿生產。因為“搭便車”現象嚴重,會使收費比較困難。排他成本低的準公共物品,私人生產就比較容易。電視公共服務這一類的俱樂部型準公共產品是具有非競爭性但有排他性的準公共產品,一般屬于排他成本比較低的準公共物品,所以,引入市場機制是非常合適的。
三、正在構筑的我國農村電視公共服務供給體制
當前,我國農村電視公共服務仍舊表現出供給不足的問題。
1998年以來,為解決部分農村地區收聽不到廣播、收看不到電視的突出問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廣電總局共同組織實施了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截止到2005年底,中國共投入建設資金34.4億元,運行維護費0.4億元。完成了11.7萬個行政村、10萬個50戶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建設任務,并修復了1.5萬個行政村“村村通”工程,解決了近1億農民群眾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的問題。2005年。廣電總局又啟動了“村村通”衛星直播(DTH)試驗系統。2007年,中央政府再次投資107.5億元支持“十一五”計劃期間村村通項目的建設和改造。
現在,農村電視公共服務的體制機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逐漸從適應計劃經濟體制轉向適應市場經濟體制。
在財政方面,各級政府籌款的方式也在發生改變。如自2007年開始實施的“村村通”工程,根據《“十一五”全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規劃》,除中央政府安排的補助資金外,省市兩級政府負責解決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設資金,并切實落實修復“返盲”設施資金;省、市(地)、縣(市)級政府分別負責解決轉播本級廣播電視節目無線發射轉播臺站的機房和設備的更新改造資金。國家給予建設、經營縣(含)以下農村有線電視網絡的單位給予一定期限的稅收政策扶持。對用于覆蓋農村地區的廣播電視節目發射臺、轉播臺和監測臺的用電,執行國家規定的非普工業類電價標準,不執行峰谷分時電價政策。在國家廣播電視機構控股51%以上的前提下。鼓勵國有、非公有資本投資參股縣級以下(不含縣級)新建有線電視分配網和有線電視接收端數字化改造。在自愿的前提下,可以向農民籌集部分資金用于本村的廣播電視設施建設。
盡管政府為農村電視公共服務供給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我國農村電視建設還處在較低水平,一些偏遠農村還存在電視覆蓋“盲區”。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全國新通電行政村和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中還有廣播電視覆蓋“盲村”70多萬個。早期建設的“村村通”工程,由于受當時的經濟技術條件限制,投入少,起點低,通過無線方式覆蓋的廣大農村地區實際覆蓋效果滑坡嚴重。無線覆蓋是農村廣播電視覆蓋的主要方式。但承擔中央和省節目對農村地區無線覆蓋任務的發射臺、轉播臺資金投入不足、設備老化、日常運行維護經費缺乏。導致廣大農村地區中央和省廣播電視節目無線覆蓋成為薄弱環節。農民接收電視套數少,質量差,滿足不了農民群眾的迫切需求。
“村村通”工程的投資力度很大,但這還是政府行為。政府作為目前我國農村電視公共服務惟一的供給主體已經表現出了某些弊端。
首先,政府作為農村電視公共服務的唯一供給主體,供給效率相對較低。針對“村村通”的發展,作者在2007年10月和2008年4月兩次在山東萊蕪一些村莊進行調研,“村村通”開展以前,這里由于這里長期沒有有線電視,農民一直是靠普通天線接收電視節目,但能收看的節目套數并不多,天線質量好點的農戶能收到中央一套、山東衛視、萊蕪電視臺等六七個頻道,差一些的只能收到三四個頻道。而且接收質量也不穩定。“村村通”開展以后,花260元初裝費安裝了有線電視的農戶說。現在接收到的36個頻道里,單單山東臺和萊蕪臺的頻道就占了10個之多,雖然比以前有所進步,但離自己期望的還有距離。可見,有線電視作為俱樂部型準公共產品,雖然通過技術實現了排他,但是政府作為供給主體,提供的服務內容還有待豐富。
當然,由于是個案研究,這個調查的內容不能做推論,但這反映出政府在提供農村電視公共服務過程中存在的某些問題。而政府要提高農村電視公共服務的效率。關鍵在于把農民的消費需求集合為社會的需求,即政府只有按照農民的意愿進行資源配置才是有效率的。
其次,作為“理性經濟人”的農民,在信息的購買和使用上會遵循收益最大、成本最小的市場原則。雖然農民不能影響“村村通”工程中提供的電視頻道,但他們可以選擇安裝或不安裝有線電視。還以萊蕪的農村為例,目前農村里很多農民自行添置了衛星接收器,能接收到的電視頻道遠遠超過有線電視提供的頻道數量。一般都在40個頻道以上。在價格上也不同,衛星接收器的價格在160元至300元不等,而且是一次性投資;有線電視的初裝費是260元,另外每月要交納10元的收視維護費。相比之下。衛星接收器大受歡迎。
四、中國農村電視公共服務供給改革路徑分析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自上而下”的供給和決策機制與需求表達機制的缺失造成了農村電視公共服務供給的結構性不足。應當對這種狀況加以改革:
1改革農村電視服務供給的體制,實現供給主體的多元化
多元化的農村電視公共服務供給主體可以包括政府供給主體、農村社會供給主體、私人供給主體等。在明確產權的前提下,可以采取“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來進行供給。
就電視公共服務而言,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的出現,特別是數字加密技術的運用,使得電視臺播放的電視節目能夠變為排它性的,用戶必須付費之后才能收看的到。這樣,就能夠消除了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特征,使電視產品可以具有排他性,因而具有了一定的私人產品的性質。如果預期收入大于排他性的成本,利用技術設備進行電視產品排它的行為將會有利可圖,價格機制就會發生作用。付費頻道和付費節目就具有這種特點。所以,電視產品是可以消除非排他性特征的公共產品。
另外,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俱樂部型準公共產品應當由政府提供還是由私人提供除了考慮該項產品收費管理的難易程度還應考慮它的需求彈性,難度越大。彈性越大就越適合于采用政府提供的方式,相反則應采用市場提供的方式。對于電視公共服務,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技術的發展和電視機在農村社會中的普及。電視產品提供難度正在減小,電視節目的需求彈性也有減小的趨勢。這也給電視公共服務供給主體的多元化創造了條件。
2建立農村電視公共服務的農民需求表達機制
當前。在“自上而下”的公共產品決策機制下。由來自于外部和農民不具有同等切身利益的政府進行公共產品的決策,就很難和農民做出同等精細的計算來保證公共資源利用的有效性。目前農村電視公共服務的供給主要不是由農村內部需求決定,而是由農村外部決定,由于公共產品的農民需求表達機制有待建立健全,農民難以在公共服務供給決策中體現自己的意志。由此造成農村電視公共服務的供給不能反映農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現狀。如果能建立農民需求表達機制,則公共財政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才能更有效率。
3發展直播衛星系統,促進農村電視公共服務供給
直播衛星的強大傳輸能力,帶來了潛在的收視和商業革命想象空間。迄今,全球衛星直播產業的總產值,已經達到了近500億美元。可見,市場在提供電視公共服務方面是非常有潛力的。在直播衛星發展的新領域中,高清電視服務、本地頻道服務、國際頻道服務、交互電視服務,都是重要的市場。從這里也可以看到,作為俱樂部型準公共物品。我國農村電視公共服務的市場化提供是可行的。
中圖分類號:G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08-0128-02
新農村建設實施七年來,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研究已逐漸成為當前農村研究界的熱點話題之一,特別是在國家確立以“城市反哺農業”的新方針背景下,這樣的情況正在逐步地深入。這種細化的研究,最終使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問題得到了關注,許多學者對此提出了許多頗有新意的觀點。相對于今天中國農村的文化需求狀況,我們應該如何設計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制度,及如何評估當前各種可能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制度設計對中國農村長遠發展的影響?討論這一問題僅僅從理論上展開是不夠的。必須緊緊地抓住中國農村的實際,結合實地的調研和時間來分析。以下結合我們在湖北武漢市新洲區的實地調查為例,以進行比較深入的探索。
一、關于農村公共文化活動中心和“農家書屋”的故事
從2011年3月開始,我們到湖北武漢市新洲區的P、Z、T、Y、H等五個農村①考察新農村村民文化活動中心的建設和運營情況。考察的背景有二:其一,自2008年開始湖北省全面推開新農村書屋建設,用三到四年,開展每村一書屋的建設,確保每位村民每人一冊圖書進村,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其二,自2006年開始,為了減輕及規范農民負擔,政策規定鄉村組織不得介入農業生產環節的事務,與此同時,精簡農村的村委會規模,由以前的六人減為兩人。由此而導致農村鄉村組織的功能開始轉向非生產性的公共性事務的管理。
但在調研的五個村莊,大多數以村委會為單位組織的新農村文化活動中心的運轉都很不成功。以其中的T村為例,在2009年2月,村委會召開全村的村民代表會議,一致同意按每家20元收費,由村委會請人來管理村里的文化活動中心或農村書屋,主要是一周打掃一次衛生,另外負責整理一下相關的雜務。這次會議開得基本成功,但留下了后遺癥:一是有幾家村民找種種借口不愿且最后沒有交20的管理費,二是有少數村民雖然交了錢,但是最后也覺得后悔――村文化中心活動開展不起來,書籍的管理也逐漸無人問津。由于管理的不到位,新農村文化中心成了擺設,到了年底,村里想再組織村民搞一些文體活動,主要是想請一些劇團來村表演,凸顯村里文化建設的成就,并爭取成為示范村。但這次收費卻遇到了麻煩:上次交了20塊錢但一直沒到村活動中心享受“服務”的村民要求退還上次所交費用;另一部分人則要求詳細公布上次費用的去處。扯來扯去,組織人員失去了信心,錢也沒有收上來,相關活動也無法展開。更為糟糕的是,村文化活動中心的管理工作因為沒有了相應的后續管理費用,不僅成了擺設,而且成了垃圾滿地、相對荒蕪的地方。
那么,其他村的文化活動中心的情況如何?2008年B村可以算是春風得意,村里正式展開新農村建設攻堅戰,開展了新居的建設,其中當然也包括村文化活動中心的建設。由于是新建設村民的熱情高漲,村里的文化中心的一些活動開展得還算順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管理的問題日益突出,甚至有些書屋是大門緊鎖,落滿了厚厚的一層灰。
就這樣兩三年過來了,總的來說村民對于村里文化活動中心的虛設還是有一些感慨的。有農民說:“所謂農村書屋建設,我看是政府在我們這搞搞形式主義,不管開展得好不好,來了就搞一下,走了,還是空屋一間。”村民的看法是真切的,所以他們的心態倒也淡定。但集體活動還是得有,許多村民便自覺地集中到村里的小賣部去打麻將、聊天。累了便會回到家里去看電視,自己購置的家電也足以應付自己那點小愛好。
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中的四種均衡
我們調研五村中的H村,很早以前就有逢年過節村民以湊錢的形式組織文體活動的習慣。在一棟看似陳舊的建筑里,還保持著自80年代中期以來的“戲臺”,以前主要是用來表演黃梅戲和皮影戲,或者是放電影的,這樣的文體活動組織方式,已經有二十多年,除了一些年份外,基本還是成功的。從調研五村的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中,我們可以歸納出四種灌溉均衡。
第一種是實行市場經濟前,鄉村組織以收取共同服務費的形式來組織村上公共文化活動的均衡。一般來講,鄉村組織收取共同服務費,會與其他的費用絞在一起,基本上是以稅收強制力來收費。之所以鄉村組織有收共同服務費介入農村公共文化供給,是因為鄉村組織收取的服務費,往往比實際使用的要多,因此可以為鄉村組織提供額外的預算外收入(當然,在當時這些費用還是很低的)。這種情況下,鄉村組織得到了好處,村民也享受到了自己喜歡的服務(比如說看電影),因為村里放映電影或者其他表演往往是在廣闊的場地上進行,所以村民們都可以自由地選擇看或不看。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關于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均衡:村民以相對低價,從村里的組織活動中得到合適自己的文化服務。
第二種均衡是由村莊精英帶頭出面組織村民進行文化活動的均衡。與上面的情況相似,村莊精英充當了前一種均衡中的鄉村組織,憑借個人的威信而不是憑借鄉村組織借助的稅收后面的國家控制力,來組織提供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村莊精英以自我捐助加收費的方式,來組織或者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并影響管理運行,因此村民有穩定而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這樣也會形成一種均衡。與第一種均衡的差異是,我們無法去計算村莊精英為此而投入的費用,以及村民的投入。如果說鄉村組織多少還是一種可控力量的話,村莊精英卻完全可能從他組織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行為中,謀取某種好處。一旦這種“好處”消失了,會破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均衡。
第三種是既無鄉村組織借重國家推動力,也無村莊精英借重個人影響力來帶動集體文化活動,從而形成的以村民個人為單位自娛自樂為主的均衡。村民自娛自樂的實質,是農田公共文化服務作為公共服務已經解體,而被村民借私人服務的形式來替代解決。自娛自樂這種私人文化服務的好處是降低了高昂的集體行動的交易成本,從而不會因為不能從村集體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中受益而感到不適。
村民以家為單位自娛自樂的公共文化供給模式本身也會形成一種均衡,這種均衡的特點是,因為公共文化服務的接收裝備已成為私人物品,而不需要投資。但在生產發展,生活安定,整個環境相對安穩的情況下,這種均衡是相對有效,但因為一般農村接收文化服務的方式是看電視,這對于農村少兒的健康成長而言是有害的,長期下去,可能會產生極大的問題。
第四種均衡由政府投資硬件設施,農民以生產隊或村為單位組織管理相關設施,自主組織,或由負責人引進文化服務供大家共享的均衡。負責人不用憑借私人威信,而是憑借村里輿論的力量,來防止少數村民的搭便車行為,因為整個服務相對而言都是免費的,不存在所謂的繳費問題;其次也因為存在強有力的村莊社會關聯②,大家能夠自由地選擇對自己有益的文化服務,也因為是相對免費的,就使得這種均衡的維持不存在需要外在強制力維持的情況,它所面臨問題是內在的,即如何鼓勵大家用好內部資源。
綜上分析,顯然上面的第四種均衡最為理想,因為農民出資最少,又可以獲得適合自己的公共文化服務。但是,達成第四種均衡所需要的條件較為苛刻。它需要有以下幾個必不可少的前提。
第一,規模不能太大。按照集體行動的邏輯,集體的人員越多,規模越大,希望搭便車的人就越多,集體行動(即合作)的難度就越大,可能性就越小。
第二,小規模群體內部,具有強大的向心力,有著相同的文化需求。總而言之,在小規模群體內,相同的文化心理,使得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趨向一致,即使有一、二個人不同意,但強有力的輿論也使他人不敢多言。與此相關,使得購買或者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難度相對降低,比如提供圖書的種類就完全可以趨向同一。
第三,小規模群體內部,可以形成對生活的穩定預期,與此相關的就是村莊內部的流動性不應太高。
反觀今日中國農村,絕大多數地區,人員的高度流動,使村莊無法再有效地組織相關的文化活動。換句話說,今日中國可以達成第四種均衡的農村,只能是少數。在鄉村組織退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領域之后,絕大多數農村的情況會進入第三種或第二種均衡。第二種均衡的發展就是由村莊精英演變為主持者,是進而可能演化為韋伯所言的“魅力型統治”主導了文化服務的供給;第三種均衡是一種低水平均衡。
三、農民的文化需求觀、公正觀及行動的邏輯
那么,為什么鄉村組織退出以后,更可能出現第三種均衡,而不是第四種均衡呢?原因與農民在當前市場經濟下的公正觀及相應的行動邏輯有關。
在以上所舉T村村民文化活動中心2008年管理的例子中,我們很容易就想到,既然這種管理對大家都有好處,這些已經有一些投入的村民為何不繼續投入,以享受到持久的服務呢?
這就涉及農民特殊的文化需求觀和公正觀。就文化需求觀而言,文化的需求往往是放在物質滿足之后的,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在農民身上是很明顯的。而就公正觀而言,農民不是根據自己實際得到好處來計算,而是根據與他人收益的比較,來權衡自己的行動:他們更看重其他人對自己行動中是否額外得到好處。這或許就是農民特殊的公正觀。這種公正觀無力處理極端自私少數人,因而就無力解決農村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問題。
發達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國家對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的重要載體,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國家實施工業反哺農業政策的加強,傳統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越來越不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廣大農民對科技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磐石市三大主導產業中,農業產業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農村科技體系發展創新的要求更加迫切。
一、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多年來,磐石市一直秉承著傳統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主要由政府的各基層涉農站所組成,在歷史上對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農村綜合改革的深入發展,傳統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已越來越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管理體制不順,科技服務事業滑坡。由于鄉鎮機構的多次改革,多數原農業科技服務單位“三權”由鄉鎮回歸到主管局,造成鄉鎮政府對鄉鎮農業科技服務機構指揮失靈。同時,上級主管部門將主要精力放在經營創收上,造成農業新技術、新成果、新品種推廣等科技服務工作缺人干,科技服務在鄉鎮出現斷層,導致科技服務事業滑坡。
(二)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服務功能下降。目前全市農業科技服務機構普遍存在著經費短缺問題,有的鄉鎮沒有專項的科技服務經費。經費投入不足導致農村科技服務部門的科研和培訓條件落后,工作正常開展沒有物質保障,農業科技到位率下降,難以為農戶提供有效的服務。
(三)科技服務方式陳舊,服務效益不高。一些農業科技服務單位工作方法單調,手段陳舊,環節單一。僅限產前、產中技術指導服務,產后流通、貯藏、加工服務缺少;只靠行政推動,信息引導、示范帶動缺少;主動服務、現場指導缺少。導致農業科技服務機構不能真正發揮引導農民調(調整產業結構)、指導農民干、幫助農民銷的作用。
(四)農技人員知識老化,技術創新能力不強。長期以來,由于基層農村科技服務部門條件艱苦,經費缺乏,絕大多數從業人員沒有機會參加必要的學習、培訓、進修、考察,造成知識老化、技術過時、觀念陳舊,創新能力較差。在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層出不窮、日新月異的新形勢下,農村科技服務隊伍現有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很難適應農業發展新階段的需要,廣大農民對“專、精、特、新”的技術需求不能滿足。
二、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創新的對策分析
(一)政府引導與市場需求相結合,促進農村科技服務主體的多元化
1.強化政府科技服務的主導作用。主要是加強和完善市、鄉鎮科技服務中心等推廣機構的建設,努力構筑農村科技公共服務平臺。
近年來,磐石市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及農資服務實體,組建了40余家鄉鎮科技推廣服務站、962個村級服務組,初步形成了覆蓋全市、深入到戶的市、鄉鎮、村組三級科技服務網絡。服務站和服務組的組建,不僅進一步暢通了農村科技信息渠道,滿足了農民對科技服務的新需求,而且還凈化了鄉村農資市場環境,為廣大農民培養了一批科技服務隊伍。但在政府主導科技服務方面,還應該注重加強以下幾方面的環節:
一是作為全市公益性科技服務的龍頭,市科技服務中心要構建“媒體宣傳、熱線咨詢、網絡傳播、實地指導、教育培訓、示范開發”六位一體的農村科技服務模式。如與電臺、電視臺等傳統新聞媒體聯辦科技專欄,構建行之有效的科普平臺。
二是要設立開通科技服務熱線,構建了實時、高效的農業生產領域智能化科技信息服務平臺。
三是要發揮互聯網在科普方面的優勢。創辦科技服務專業網站,構建現代網絡傳播平臺。
四是組織農業科技專家成立顧問團,組織科普志愿者成立科技支家下鄉服務隊,構建了立體互動的專家服務平臺,發揮培訓基地作用,借助田間指導、媒體講座等形式,構建較為完備的科技培訓平臺。同時,發揮示范基點和中介組織優勢,推廣、轉化先進農業技術成果,構建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示范開發平臺。
五是結合磐石市的實際,圍繞畜牧、食用菌、中藥材和果品四個主導產業,重新調整科普協會成員,重點針對基層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聘請省市專家、磐石市涉農部門的科技工作者、農村致富能人成立磐石市科普工作隊,開展科技培訓、科技咨詢、實地指導,深入鄉村一線幫助農民群眾解決生產和經營中的實際困難和技術難題,推行農技人員包村聯戶責任制,實現科技服務的“零距離對接”。
2.適應市場需求,著力培育多元化的科技服務主體。
一是積極建立健全農村科技信息協會、農產品行業協會、農民專業協會、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各類服務主體,并以政府角度進行扶持,使他們成為全市市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關鍵環節。
二是實施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將現代信息網絡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相對接,構建“政府引導、項目扶持、協會運作、多方參與”的科技信息進村入戶傳播模式。另一方面,還依托一些科技含量高、社會與經濟影響強、對大眾科技服務熱忱的涉農龍頭企業、專業種養大戶和營銷大戶,建立科技信息產業聯合體。通過對這些聯合體進行相關的技術培訓,把先進實用的技術出去,輻射、傳播給周邊農村,帶動了農民致富。
(二)發揮優勢與創新模式相結合,實現農村科技服務形式的多樣化
一是在做好“科技之冬”等傳統科技服務及“科技信息村村通”、“戶戶通”等科技服務信息化的同時,繼續強化“公司+園區+農戶”、“龍頭企業+科技示范戶”等科技服務新模式,實現農村科技服務形式的多樣化。
二是以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與高度市場化的現代農業之間矛盾為重要載體,探索出了“公司+基地+農戶+銷售”的育、繁、推一體化的科技服務新模式。
(三)傳統服務方式與現代傳媒相結合,實現農村科技服務手段的現代化
1.充分發揮傳統新聞媒體在農村科技服務中的作用,逐步形成制度化、經常化、規范化的科技服務新手段。
2.利用現代傳媒技術,構建快捷、實用的現代化信息服務平臺,推進農村科技服務手段由傳統向現代化轉變。
(四)體系建設與能力建設相結合,提升農村科技服務水平
1、不斷完善鄉鎮、社區科普組織建設。
結合磐石市全國文明城市創建,進一步完善鄉鎮、社區科普組織,充分發揮科普志愿者作用,采取多種形式在鄉鎮、社區開展科普宣傳活動,提高社區居民的科學素質,推動鄉鎮及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組織鄉鎮、社區每名黨員分別于村、社區結對,并要求結合結對村、社(下轉218頁)(上接217頁)區的實際至少為結對村和社區做一件實事、好事。
2、繼續推進“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的實施。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扶持農村專業協會、科普基地、科技能人。經過多方積極努力,目前我市石咀蛋雞協會已通過省級審核,并被省科協推薦參加全國評審。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機維修售后服務行業的維修技術人員和從業人員整體文化素質較低,知識陳舊,很難適應現代高科技大型農業機械發展的需要。
2.農機維修售后服務行業目前只在起步階段,規模小、數量少、設備簡陋只能以換件為主,難以從事大型農業機械大修保養,不能滿足農業機械維修的需要。
3.國內各大廠家,特別是國外進口機械,在縣級沒有售后服務網點。在春耕、春播、秋收等農忙季節,時間緊、任務重,而且大型農業機械操作人員在一無配件,二不會修理的情況下,機械出現技術故障,只能等待廠家來技術人員,才能夠排除故障,至少也得耽誤1至2天時間,致使大型農業機械經營者縮短了作業時間,減少了作業收入。這樣往往會激化購機戶與廠家、經銷商之間的矛盾,誘發社會不安定因素。所以當前如何做好大型農業機械的售后服務是擺在廠家或銷售公司與經營者之間一個最大的難題。
三、完善大型農業機械售后服務的幾點建議
1.建議國內各大廠家或進出口農業機械總公司盡可能將售后服務延伸到縣級,甚至普及到鄉級。逐步拓展渠道,擴大售后服務覆蓋面,并且盡可能提供易耗易損零配件。這樣才能保證及時為農業機械經營者排除技術故障,不耽誤生產作業,從而提高“三包”維修站的服務質量和信譽。
2.針對當前農機維修行業技術人員文化素質低,知識落后,技術能力差等問題,呼吁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立足于農業,服務于農民,充分認識農機維修行業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真正從思想上重視,
從行動上關心和支持農機維修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同時考慮設置部分專項資金,用于維修人員的上崗培訓,考試、技能鑒定等工作,提升縣級農機維修行業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使之更好地為農機化生產服務。建議廠家或銷售公司在農民購買農業機械時提供更多培訓機遇,讓維修企業人員多多參與機械展覽觀摩,增強他們對高科技含量的大型農業機械的認識和了解,熟練掌握大型農業機械的保養和故障排除技術,既能讓廠家節省派往各地技術人員車船補助等高額資金,也為農民養機戶減少往來租車巨大費用支出。這種做法無論對生產企業或進出口農機經銷總公司,還是農機戶都是“雙贏”的事情,有利無害。
關鍵詞:休閑農業現狀對策云南省
隨著世界人口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回歸大自然已成為一種時尚、一種趨勢。因此,發展休閑農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的一個新的增長點,對未來農業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影響。
1休閑農業的概念
所謂休閑農業是利用農村設備與空間、農業生產場地、農業產品、農業經營活動、自然生態、農業自然環境、農村人文資源等,經過規劃設計,以發揮農業與農村休閑旅游功能,展示當地自然之美、景物之美、人文之美、產品和科技之奇,增進民眾對農村與農業的體驗,并提高農民收益,促進農村發展的一種新型農業。
休閑農業除了提供采摘、銷售、觀賞、垂釣、游樂等活動外,部分勞動過程可以讓旅游者親自參與、親自體驗,農村豐富的鄉土文物、民俗古跡等多種文化資源,可供參觀,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讓參與者更加珍惜農村的自然文化資源,激起人們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興趣,也進一步增強人們保護自然、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2云南休閑農業的現狀
云南是一個資源極其豐富的農業大省,近年來,云南交通的快速發展,極大促進了云南休閑農業的發展,并涌現出一批富有特色的休閑農業區。
丘北縣是一個農業縣,旅游資源極為豐富,旅游產品組合度好,品位高,自然風光和民風民俗絢麗多彩,被國內外旅游專家譽為“世間罕見、國內獨一無二的山水田園風光。”該縣緊緊依托這一優勢,以山水田園風光、民族風情、民族文化、立體生態等融為一體的精品旅游景觀為依托,走旅游扶貧和實現自身快速發展的新路子。適時在普者黑景區實施了“農業生態觀光綜合示范園區”工程,對示范區內的土地進行綜合治理,對水利工程、道路建設、生態環境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等進行建設,種植葡萄、蓮藕、油菜、辣椒、經濟林果和園林綠化工程,使普者黑形成“春攬萬畝油菜花、夏觀湖中萬畝荷、秋賞果實滿技頭、冬看生態博覽園”的特色田園風光。與此同時,丘北縣還定期舉辦一年一度的“荷花節”、“辣椒節”、“花臉節”,并在景區舉行國際釣魚大賽、龍舟賽、斗牛賽馬大獎賽等。使慕名而來的中外游客充分領略山村的田園生活、民俗風情、自然風光,又可到果園里采摘品嘗時鮮水果,到農家樂品嘗別具特色的“全藕席”,咬一咬丘北辣椒的香味;還可到湖里和塘里垂釣。讓來自四面八方的游人,盡情地體驗丘北帶有“農味”的旅游套餐,沉醉在風光宜人的大自然里,樂不思歸。
羅平地處滇、黔、桂結合部,是兩廣和華南等地區游客入滇和云南游客從東部出滇的重要門戶。特殊的喀斯特地貌、2萬公頃連片的油菜花、“一目十瀑”的九龍河瀑布群、景色迷人的多依河和魯布革峽湖共同造就了羅平雄、奇、險、幽、秀的自然風光,再加上濃郁的民族風情,使羅平已發展成為云南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今后,靠“菜花”做大做強旅游的羅平不僅可以繼續鞏固和提升其本身在滇東旅游圈的重要地位,還有望把自己建設成為連接滇、黔、桂旅游圈的核心中轉站和主要目的地,把羅平打造成全國一流的“農業觀光和山水旅游城市”。
元陽縣地處哀牢山南部,是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一個頗有名氣的山區縣,境內世居著哈尼、彝、傣、苗、瑤、壯、漢7種民族。古樸典雅的山村,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構成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景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元陽梯田素有“甲天下”之美稱,縣境內逾2.4萬公頃梯田遍部山山嶺嶺,其氣勢之磅礴,面積之廣闊,堪稱世界一絕。日出時,紅霞滿天,云霧滾動,婆娑竹影,身臨其境如入世外桃園;滿坡的梯田,波光粼粼,金燦燦,亮閃閃,好似一架架直上云霄的天梯,好一派美不勝收的壯麗景色;日落時,山村、樹林、牧童披著金黃的沙巾,千山萬壑,如詩如畫,讓人贊不絕口——江山竟如此多嬌。每逢冬春初,絢麗多姿的茫茫云海,時而像溫馴的少女,靜臥山川,胸懷,山峰、樹木、房舍點綴其間,如同蓬萊仙境;時而像狂暴的海潮,洶涌澎湃,拍打著露于云海的懸崖,奔騰不息,一瀉千里。雄姿勃發的元陽縣城漂浮于茫茫云海之上,構成獨特的云中奇觀,中外游客為之傾倒,紛至沓來。休閑農業融農業生產和休閑游樂于一體,它不僅利用了生物資源,而且還挖掘了景點資源,既發展了第一產業,又帶動了交通、運輸、飲食、郵電、商業以及紀念品生產等相關行業的發展。而且當地群眾參與旅游開發,直接為旅游業服務,為充分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開辟了新路。休閑農業不僅促進了經濟振興,為農村經濟找到了新的增長點,而且為云南廣大農村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思路。
3云南發展休閑農業的對策和建議
(1)要充分認識到發展休閑農業在農業經濟的重要性。發展休閑農業,在為城鄉居民拓展休閑度假的第二空間的同時,將潛在的農業和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是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業向多元化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傳播農業科技知識、實現農業效益、社會效益協調發展的重要措施。政府部門應大力扶持和引導,并爭取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前來考察環境,投資興業,使休閑農業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2)發展休閑農業要與旅游景區緊密相結合。通過建立示范基地、特色園區等,并與當地的旅游景點連線聯網,將發展休閑農業與建成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有機結合起來。結合當地農產品的特色,樹立品牌,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挖掘其蘊藏的文化資源,達到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與農業園林景觀在整體上和諧與統一。
(3)加快先進農業技術的引進,提高休閑農業的科技含量。例如:積極引進先進優良的適合休閑農業發展的特種蔬菜品種、水果、花卉和其他觀賞植物等,引進工廠化農業種植模式和栽培技術。農業科研單位要利用自身的優勢,積極參與休閑農業的開發,有條件的要積極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帶動休閑農業的發展。
廣水市轄17 個鄉鎮、401 個行政村,共93 萬人,農業人口為80.27 萬人,其中常住人口76.3 萬人,全市現有醫療衛生單位23 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3 家,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有鄉鎮衛生院15 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 家;村衛生室389個;從事村級公共衛生服務的鄉村醫生803 人。
1.1 組織管理逐步加強各級都成立了領導小組,制定了項目實施方案,進行廣泛宣傳,組建了4 支全科公共衛生醫師健康管理指導團隊和65 支全科公共衛生醫師健康管理責任團隊,開展季度督導和年度績效考核,每年都通過請進來和送出去等形式開展基本公共衛生培訓,組織管理逐步加強。
1.2 資金管理逐步規范5 年來,廣水市對鄉鎮能夠按照當年預撥、次年結算的辦法,及時撥付和結算補助資金。2014 年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由2009 年的15 元提高至35 元;17 個鄉鎮項目單位基本能夠做到專項資金專項管理;部分鄉鎮對村衛生室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經費能達到40%的要求。
1.3 項目工作逐步推進2015 年廣水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內容已由2009 年的9 類36 項增加到11 類43 項。新增的服務內容為衛生監督協管和中醫藥技術。完成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任務:2015 年截至9 月底,全市居民健康檔案累計建檔688 500 人,建檔率90.41 %;發放健康教育折頁188 237 張,舉辦健康知識講座41 734 人次,開展公眾健康咨詢活動114次;預防接種14 226 人次,接種率99.66 %;傳染病報告3 516 例,發病率378/10 萬;管理0~6 歲兒童55631 人、孕產婦6 584 人;管理高血壓患者41 980 人、糖尿病患者7 572 人、65 歲以上老年人50 349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4 722 人;衛生監督協管項目全面開展,中醫藥技術服務已逐步啟動。
2 問題
2.1 項目資金撥付不規范,不及時市級對鄉鎮級、鄉鎮級對村衛生室的項目撥款相對滯后,不能及時發揮項目資金使用效益;部分鄉鎮對村衛生室的撥款打了折扣,達不到40%標準,有的鄉鎮甚至不到20%,影響了鄉村醫生的工作積極性;院村兩級項目撥款未能嚴格體現量化績效考核原則,不能發揮項目資金的激勵作用。
2.2 項目管理思路不清
2.2.1 管理架構不清多頭管理、多科負責,衛計局行管機構與婦保院、疾控中心等專業技術指導機構缺乏互動機制,科室之間配合協調不夠,以致合力不足,多頭管理成了無人管理或選擇性管理,多科負責成了無人負責,即便負責也缺乏權威。
2.2.2 管理路徑不清上層缺乏頂層設計,廣水市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應有廣水市的特色、重點和模式。但調研發現,四年來沒有拿出一套自始而終的工作路徑和統一模式,采取的仍然是上傳下達式部署工作,甚至政出多門,各說各話,以致基層無所適從;基層缺乏研究創新,主要是部分基層領導,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重視不夠,做什么?如何做?心中無數,更談不上探索創新。
2.2.3 管理目標不清部分分管領導和專業人員不能認真研究《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和各級文件要求,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要達到的具體指標和質量要求不熟悉、不清楚,以致工作中脫離實際,盲目追求數量。
2.3 項目服務模式理念落后
醫改后,鄉鎮衛生院的主要職能應是以公共衛生服務為主,綜合提供預防、保健和基本醫療等職能。但現實中多數基層醫療機構重醫輕防觀念嚴重,認為臨床醫療能給醫院帶來較好效益,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效益較差,以致醫衛分離,工作中人為割裂臨床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錯誤地認為臨床醫生是看病,公共衛生人員負責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全科公共衛生醫師責任團隊名存實亡。一些鄉鎮衛生院仍然采取大包大攬、突擊體檢/ 隨訪、盲目追求服務數量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模式,難以保證服務質量。
2.4 院村兩級職責不明
部分鄉鎮沒有按照60%/40%比例要求,明確制定、劃分衛生院/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村衛生室/ 社區衛生服務站兩級職責任務,或者劃分后沒有可操作性,部分單位仍然采取大包大攬形式搞突擊,重點人群體檢、隨訪等工作存在村衛生室完全不參與或全部交由村衛生室負責兩種極端現象,沒有發揮村衛生室和鄉村醫生的有效作用。
2.5 院村服務能力不足
一部分鄉鎮公衛科骨干流失嚴重,導致人員斷層、工作脫節;公衛人員素質總體偏低,無學歷或專業不對口人員占比過大;臨床醫務人員履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職能的內容、規范、流程不清,無法有效參與公共衛生服務;鄉村醫生普遍老化,年輕的鄉村醫生不能及時補充;人員培訓力度不夠,主要是院/ 村兩級衛生技術人員培訓效率低下,多數流于形式,以致衛生技術人員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整體不高,服務能力整體不強。
2.6 績效考核流于形式
績效考核機制不完善,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未能真正實現量化考核;對相關工作人員也未能真正落實績效考核;考核結果利用不嚴格,對下撥款和工資發放不能體現多勞多得、績效掛鉤原則。
2.7 網絡信息化建設嚴重滯后
現有信息系統共享不足,不能與新農合、職工醫保、醫院診療等部門或系統實現資源共享;可操作性不強,內置檔案、表格等模板不規范、不實用,統計、分析、搜索、更新能力不能滿足實際需要。基層院/ 村做了很多重復和無用工作,不僅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且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等信息也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死檔問題突出。
3 對策
3.1 加強項目管理頂層設計
3.1.1 明確組織領導
通過優化管理架構,來理順多頭管理、多科管理的混亂局面市衛計局和專業機構應成立獨立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管理辦公室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指導辦公室,基層衛生院/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相應成立獨立項目辦公室,而不是掛靠在某某科室。在此基礎上,加強協調溝通,實行工作例會制度,協商解決問題,形成決議、簡報,從而達到形成合力、統一管理、統一調度的目的。
3.1.2 明確管理思路和工作職責
管理思路是綱,各級工作職責是目,只有綱舉才會目張。特別要說明的是,按照衛生部[2010]159 號文件落實院、村兩級基本公共衛生職責很重要,這個文件有效解決公共衛生科人員不足問題。根據院、村兩級功能定位,進一步責任分工,分解職責任務,大膽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部分適宜任務交由村衛生室落實,從而突出鄉鎮衛生院公共衛生人員的組織管理和督導培訓職能,充分發揮村衛生室和鄉村醫生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中的主人翁作用,化解鄉鎮衛生院公共衛生科任務重、人員少的矛盾,真正建立起項目管理、團隊負責、分片包保、院/ 村落實的運行管理機制。
3.1.3 明確院/村兩級量化預算
對院/ 村兩級基本公共衛生服務11 大類43 小項的工作量化測算,使各級對自己的工作量和預算清楚、透明,做什么、不做什么的后果一目了然,有利于提高院村兩級工作的主動積極性。
3.2 加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健康管理服務平臺建設
調研發現,蔡河、長嶺、馬坪等鄉鎮設立慢性病咨詢門診,讓服務對象由被動接受突擊逐步轉型為日常適時上門主動咨詢,效果明顯。上半年,省衛計委、市衛計局先后發文,要求實施健康管理創新工程,要求疾控中心設置健康管理中心,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置健康管理門診,組建健康管理團隊,逐步將健康管理服務的技術手段與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緊密結合。應以此為契機,更新觀念,積極研究探索新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模式,通過搭建健康管理中心和健康管理門診這一新的服務平臺,為老百姓提供更高水平的健康管理服務,徹底改變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只是建建檔案、填填表格、測測血壓、量量身高、電話隨訪、應付應付、糊弄糊弄的思想觀念,也逐漸改變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在老百姓心中的務虛形象,提高社會滿意度。
3.3 推行項目管理信息化
按照衛生部衛生信息化建設十二五規劃的總體要求和湖北省衛生信息化建設的統一規劃,在廣水市搭建項目管理信息化平臺,全面實現項目管理信息化和辦公無紙化,提高工作效率。這一網絡平臺,應覆蓋市、鄉、村三級衛生機構,并預留接口,真正實現上下左右縱橫連接,高效、快速、通暢,即居民健康信息一次采集,各級醫療衛生機構都能資源共享。通過大數據、云管理、動態更新的信息管理模式,徹底解決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健康檔案利用率低、死檔和人、財、物浪費問題。
3.4 研究探索新的服務模式
中圖分類號:S1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62
引言
眾所周知因為氣候的不確定對于農民對于各項農業生產的活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農業氣象部門所提供的農業氣象服務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旦由于疏忽而導致了氣候預測和報道的不準確性以及不及時性都會給廣大的農民群眾帶來巨大的損失,這種損失是無法承受的,一定要對其充分的重視。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的農業氣象服務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這就進一步加大了農業生產與農業氣象服務之間的聯系,使得農業氣象服務更好的向農業生產和農業發展提供幫助,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指導農業生產和農業發展,對于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具有重大的意義。
1 當前農業氣象服務存在的問題
1.1 服務的范圍不夠廣
農業生產的領域涵蓋范圍非常廣泛,而且就目前而言,隨著我國科技發展的腳步越來越快,科技已經充分融入到各個行業,農業生產也逐漸走向現代化的腳步,因此,對于農業發展的方向也變得多樣化,在這種情況下,對于農業氣象服務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我國農業包括農林牧副漁等多個方面,在這之中對于農業氣象服務要求最高的要數糧食棉花和油料這3個環節,而這3個環節也正是農業氣象服務的主要服務對象,但是隨著我國農業的發展,其他環節的對于農業氣象的要求也在不斷增大,就目前而言,我國的氣象服務對于這些方面的服務做得還不是很到位,比如在某些昆蟲災害的發生以及農作物的天氣預報以及農業氣象服務沒有形成一套專業服務,總體來說就是我國的農業期限服務的范圍不夠寬廣,不能夠充分涵w我國農業生產的各大領域。
1.2 科技含量不夠
科技的發展給各行各業都帶來了便利,如何充分的運用好科技的發展帶來的優勢是取得成功與進步的另一大特點。但是目前來說,我國的農業氣象服務雖然已經加入了一些科技含量的措施,比如某些農業氣象的服務部門已經通過加入軟件的應用幫助氣象部門實現對天氣變化的預測,但是軟件的特點就是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如果做得不好,軟件與當地的實際情況仍會有較大的差距,無法充分的將軟件與當地的特點結合,使得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與實際不符的問題,影響農業氣象服務的質量,使得系統整體業務的系統化程度降低,給農業發展的道路帶來阻礙。
2 農業氣象發展的建議
2.1 構建完善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
對于一個以農業立國的國家來說,農業是國家發展的根本,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可以很大程度上促進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農業氣象服務又恰是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良好農業氣象服務水平可以及時準確給農民提供天氣變化的準確信息,幫助他們避免由于天氣原因帶來的不必要的損失,以及自然災害等影響。為了更好的促進和完善這一農業氣象服務水平,應當構建起一套完善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該體系的要求和目標就是全心全意的做好對農業設施提供的專項服務,精準的天氣預報服務以及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供合理有效的指導和解決辦法,不得不說的是對于區域特點的差異性做好特殊的氣象服務的準備。
2.2 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充分融入到農業氣象服務,充分發揮其作用
由于我國當前的農業氣象服務部門總體來看對于科技的應用還不是特別的充分,據此我國相關部門應當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引進高科技含量的設備和技術,使得我國的農業氣象服務從整體上更加具有科技含量,貼近現代化的生活腳步,與時俱進。通過先進的技術使得我國農業氣象部門的業務有一個質的提升,在工作過程中應當對于服務產品的方向有著多元化發展的目標。除此之外還應當充分結合自身的學科優勢,把氣象服務的相關學科的特長進行吸收和借鑒,提高自身的服務發展水平,促進科研以及相關新事物的開發工作,最終構建出一個集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評估等工作為一身現代化農業氣象和生態系統服務體系,促進科技在農業氣象服務中的作用。
3 結束語
農業氣象部門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提供了諸多有效的農業生產和技術手段,是農業生產和發展活動中的一項核心,使得農業氣象服務更加充分地做好天氣預報和自然災害預報等一系列的農業服務,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更好的發揮農業氣象服務的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