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19:1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臨床醫學創新,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現代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如院校文化情景、社會文化背景等),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和學習手段,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現代建構主義理論把學習知識的主體稱作“學習者(learner)”而不是“學生”(student)。把學習知識的主體尊為主人地位,是因為在知識面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在知識面前,教師既“教”且“學”,學生既“學”也能參加“教”。這與創新教育的顯著特征———“師生互動”是一致的。我們在以東西方院校創新教育的成功經驗結合本院的具體情況,以研究學者最新研究成果結合我們自身的理論研討,以現代建構主義為理論框架,進行臨床醫學創新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
2.1我院本科生臨床醫學教學中創新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本科生教學水平是體現一個教學醫院綜合教學水平的重要標志,主要涉及臨床醫學理論課教學水平、臨床醫學見習帶教水平、臨床醫學實習帶教水平三個方面。
2.1.1臨床醫學理論課教學
現代建構主義理論,把知識教學過程分解為情景設計、問題探究、意義建構。這具有濃厚的機械論的味道,卻極易為人所理解和掌握,也極富創新性見解。所以現代建構主義只能成為創新教育的一個理論框架,而不能成為重要的理論依據。我們在實施創新教育過程中,特別強調教師的言語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師生互動、心靈溝通、啟發預見為手段,實施教學。主要在以下幾個教學法中進行了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以問題為中心,以癥狀為主線(新循證醫學)教學法。新循證醫學教學法,打破常規教學法的局限,打破常規課程設置順序,以癥狀為主線,以問題為中心,以案例為切入點,主線突出、目標明確地實施教學。由于新循證醫學教學改革幅度大,涉及面廣,困難和問題也較多,我們只在2001年兒科學教學中進行了試點和實驗,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學生理論知識功底明顯得到提高,臨床綜合能力明顯增強,創新思維能力與創新綜合能力明顯優于以往學生。目前,我們仍在深入研究新循證醫學的實踐結果,并在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方面作進一步研討。問題式教學法。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法,近年來在教學界重新得到廣泛重視。問題式教學法將學生設置到復雜的、生動的、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中,通過師生互動、師生合作解決真實性問題,將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我院已在內科學(心血管內科學、呼吸內科學、消化內科學等)、外科學(普通外科學、骨外科學、泌尿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等臨床醫學學科教學中,廣泛采用問題式教學法,師生互動,啟發預見,收到良好效果。虛擬現實情景教學法。虛擬現實情景教學法就是教師根據教學需要,制作相應的多媒體課件,仿真現實情景、達到傳統教學模式不能達到或達不到的一種教學法。虛擬現實情景教學法是國際教育界最尖端、最前沿、最富發展前景的教學技術和教學法,可廣泛應用于醫學理論教學和臨床實踐教學。我院領導非常重視發展虛擬現實情景教學技術,計劃斥資650-900萬元(逐年投入)建立建設“教學數碼港”,通過虛擬與現實交替、情景與空間交替、思維與技術交替、能力與實踐交替,實現教學全數字化,并以新循證醫學教學、問題式教學為教學主要手段,努力建成現代化的臨床醫學教學中心。
2.1.2臨床醫學見習帶教教學
我院在實施臨床醫學見習帶教教學過程中,強調和注重實施問題式教學法和啟發式教學法。目標是使學生在臨床見習學習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基礎與臨床相結合、理論思維與臨床思維相結合,提升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能力,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目前,問題式教學法和啟發式教學法已廣泛應用于各臨床專業學科的見習帶教教學中。2.1.3臨床醫學實習帶教教學臨床醫學實習,是一個醫學生從學生成長為醫學人才的重要階段。臨床醫學實習帶教教學在醫學教學中,是具有相當重要地位的教學過程。我院在實施臨床醫學實習帶教教學中,特別強調和重視創新教育。主要采用以下手段: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的需要,采用案例來組織學生進行學習、鍛煉能力的方法。在見實習帶教中,特別適合采用案例教學法實施教學。我院相關學科在見實習帶教中,已全部采用了案例教學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互動討論教學法。互動討論教學法是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個人的意見和看法,互相討論、相互啟發、相互學習、相互探討,不固定物理空間,不固定場所,邊討論邊學習。互動討論教學法,尊重個體,教學實現個性化,空間、模式完全開放,學生更加主動,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在互動討論中顯著提高。我院神經外科學學科、心血管病學學科、普通外科學科、兒科學科等學科在臨床醫學教學中廣泛應用互動討論教學法,創新教育收效顯著。探究教學法。探究教學法是由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學生進行資料檢索,對資料進行歸納分析,形成創意。對于同樣某一疾病,教師不引導、不暗示,而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學生可進行網上、圖書館相關資料查詢,對病例和資料進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診療方案,最后由教師進行評講。探究教學法已廣泛應用于我院主任、教授教學查房教學中,效果良好。
2.2我院研究生教學中創新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在西方傳統的教育界,一般把大學本科作為普及性教育,碩士學位研究作為創新性教育,而把博士學位研究作為精英性教育。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知識的普及,碩士學位研究在原有的創新性教育的基礎上,也越來越向普及性教育靠攏。我院非常重視研究生創新教育。作為普及性的碩士研究生教學,注意運用現代建構主義理論,在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綜合能力提高等方面,重點進行教育培訓;作為精英性的博士研究生教學,注意以現代建構主義為理論框架,以大師型和精英型為培養方向,實施創新教育。以神經外科學學科為例,三個學科帶頭人一共五個主研方向、十三個主攻課題、數十個子課題。在碩士研究生培養中,以實驗操作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綜合科研能力的提高為培養目標,實施創新教育;在博士研究生培養中,注重以現代建構主義為理論框架,以綜合醫學理論水平、綜合醫學臨床能力、綜合醫學最新創新和科研成果的整合能力、綜合專業的創新能力的提高為培養目標,培養大師級頂尖醫學專業人才。以神經醫學專業前沿發展方向為目標,以神經醫學專業尖端科技為發展方向,以頂尖專業課題為主攻方向,培養精英級頂尖神經醫學專業人才。所以學科學術風氣濃厚,學術思路活躍,學術方向廣闊,學術進步明顯,學術發展持續。
3.創新教育與可持續發展
人才培養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題。創新教育,以其個性化、開發式、創新性而更注重人才的培養。但創新教育的人才培養概念是雙向性的,內涵包括創新型師資人才的培養和創新性學生的培養。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臨床綜合能力的學生,必須要有創新型師資人才。而創新型師資人才既是新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醫院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3.1創新型師資人才的培養
創新教育一般說的是一種先進的思想理念,要在哲學領域以及教育學觀念領域內進行理解創新。首先要從保守教育以及墨守成規的教育怪圈內跳出來,轉向創新型的思想教育,從文化功能角度來轉向文化創新教育的角度。創新教育對全面性的教育的改革以及教育的發展有很大的價值。在實際生活中,要建立好廣泛的群眾基礎。讓人們在接受創新教育的時候,能夠沒有其他顧慮,體現人們對創新教育的個性發展。創新教育是一項教育改革,在改革的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拋棄傳統教育的弊端方法,以及阻礙學生進一步發展的教育模式。在研究與實踐成功的基礎上給學生以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鼓勵和培養。
2.基本要求
2.1創新教育要與科學方法相互統一有機結合。
一般來說,創新教育對每個學科的要求都差不多,都是為了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更好地為社會和國家服務。讓學生通過對創新思維以及創新教育的熏陶下,提高其專業的技能。但是每個學科也有每個學科的特點,對于學科之間的不同點,需要認識清楚,結合科學的方法,提高專業的素質,在臨床醫學方面更要清楚的認識其特點。因為對于臨床醫學的學習是與人類的生命健康密不可分的,所以在創新教育的同時要切記在給學生創造良好的思維環境的同時,引導學生堅持走科學的正確的可持續發展的實踐能力之路,達到培養學生高素質的目的。
2.2創新教育體現了以人為本。
在傳統的醫學教育里,多注重的是學生的共性,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個性,讓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得不到好的提高,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給學生帶來不好的教育影響,讓學生只會紙上談兵,真正在臨床實踐中起不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創新教育的發展能夠更加提高學生的興趣,激發其學習的斗志,給學生的創新思維提供了不一樣的環境,在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的時候,也增長了學生的自信心。
二、臨床醫學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具體實踐
切實可行地發展臨床醫學的創新教育,首先要有可依靠的理論依據,才能讓臨床醫學的創新教育走的更穩、更遠。我們可以從現階段的知識背景的理論角度圍繞臨床醫學的教學策略以及操作方法等進行創新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其具體的實踐以我校的實踐為案例進行簡要談論。
1.相應的指導思想
在當今社會的教育模式影響下,建立研究型的理論課程是最為適合發展臨床醫學創新教育的。當前社會下,對于衛生事業的發展需要以及對社會和醫學相結合的需求下,以人文本的理念和創新精神對于培養臨床醫學方面的人才至關重要。
2.相應的目標內容
相應的課程目標內容主要包括臨床醫學學生的創新理論知識的培養,發展其自身的特點以及創造力;在技能與臨床專業的雙重指導下,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在社會實踐與個性培養相結合的情況下,對于臨床醫學學生的個人能力以及個人品質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3.相應的教學策略
首先,教會學生如何在認知度商不深的情況下去發現問題,這個階段主要是以知識的講授為主要方式;其次,在技能專業的操作下,對學生的主要講課方式是結合課本的基礎理論知識與實際的專業操作給學生帶來實際的感受,為學生創造專業的技能課程;最后,讓學生能夠學會將理論知識與基礎操作相結合的臨床醫學方法,在操作的過程中將遇到的難題記錄下來,在課余時間分成小組進行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與別人分享。從而解決遇到的難題。
4.對于我校的具體實踐一般有以下幾種操作方法。
首先,建立創新的教育基地,集中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校在院領導的統一規劃下建立相關的創新基地以及制定相關的管理建設原則。活動的方式以學生為主,自主設計相關課題題目,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主性。其次,設立創新能力培養項目。給學生提供良好的機會,讓學生能夠更快的接觸到相關的臨床醫學工作,更好更快地接受醫學項目,增強其適應能力。
創新型臨床醫學人才,是指富于開拓性、具有創造能力,能開創新局面,能對社會發展做出杰出貢獻的臨床醫學工作者[4-5]。創新型臨床醫學人才的一個基本特征是學識淵博。首先,創新型臨床醫學工作者必須具有淵博的醫學專業知識及熟練的臨床實踐技能。這是他們作為醫生的第一身份所決定的。其次,創新型臨床醫學人才還必須擁有相應的社會科學知識。臨床醫學研究的是人的疾病,服務的對象是人,兼具社會科學的特征。因此,不但要掌握好生理、病理、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等醫學知識,還必需了解和熟悉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等人文學科的內容。再次,創新型臨床醫學人才還應該了解和熟悉物理、化學、生物、數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和前沿進展,并做到融會貫通。惟有如此,創新型醫學工作者才會在學科知識交叉融合中更多地迸發出思維的火花,推陳出新,做出創造性的貢獻[6]。創新型醫學人才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一方面,他們能夠從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并且能運用臨床研究或基礎醫學實驗的方法解決問題;另一方面,能追蹤基礎醫學和相關學科的進展,善于把最新研究成果應用于臨床,提高預防和診治疾病的水平。
2第四軍醫大學的教學改革和實踐
在第四軍醫大學的本科生教學中堅持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重創新的培養理念;在加強醫學知識傳授的同時,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注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課程設置上,本校精簡和濃縮必修課,增加選修課門類,構建了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體系,保證學生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并掌握基本的知識整合能力;同時實行一系列的措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如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安排學生早期接觸臨床,引導開展科研實驗,加強國內外交流合作等。抽樣調查顯示,改革后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課程考試成績合格率平均提高2.1%,優良率提高6.9%,畢業考試平均成績提高8.8%。
2.1改革課程設置重視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的培養
創新型臨床醫學人才,應當具有較強的知識整合能力。這要求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但是,目前國內課程設置多以學科為中心,這種課程體系過于強調某一學科理論的系統性,而相對割裂了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相反,近年興起的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則可以把基礎和臨床的知識橫向及縱向有機聯系起來,有助于學生全面認識人體和疾病,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綜合把握知識的能力[7-8]。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較早開展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改革實踐,研究結果表明試驗組學生較傳統教學組具有更強的知識整合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9]。本校的教學改革實踐也證明了上述結論。從2000年開始,本校歷時8年構建了一個有1800門醫學課程的醫學信息庫,開發了一個包括門戶網站、應用系統和信息資源的教學軟件平臺,形成了具有醫學特色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并首次通過信息化教學,廣泛開展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教學,實現了老師導學和學生自學的教育理念。實施新課程改革措施以來,本校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不但進一步提高了學習成績,而且參加國家、軍隊等各層次的科研項目人次較之前提高了15%,自主完成課外科研和實驗項目數增加了26%,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2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培養創新思維
創新型臨床醫學人才的培養,呼喚富有活力的教學模式。目前,大部分醫學院校的教學模式仍是“以教師為中心”。該模式下的教學以傳統的大班教學和講座為主,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灌注,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10]。與此同時,部分院校開啟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改革,注意綜合運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TBL(team-basedlearning)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在學習方面的主觀能動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11-12]。筆者借鑒了國內外醫學院校教學改革經驗并結合本校實際情況,開展了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PBL);通過把每一個知識點隱藏在問題的后面,教學中學生能積極與老師交流探討,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但學習了相關的知識,而且訓練了邏輯推理能力,啟發了創新思維[13]。創新型臨床醫學人才的培養,關鍵在于培訓其創新性思維。所謂的創新性思維,指的是一種開創人類認識新領域和人類認識新成果的思維活動。有研究發現,創新性思維可以通過培訓而獲得[14]。在臨床教學中,本校注意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通過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等方法培養創新思維。例如,胸膜疾病的診斷在臨床上是一個相對棘手的問題。一般的胸膜疾病,通過胸部CT、PET-CT、MRI等影像學方法可查明大致病變部位,通過檢查胸腔積液常規、胸腔積液生化、胸腔積液培養等檢驗方法則能進一步分析原因,而通過胸腔鏡檢查、胸膜活檢等可進一步明確病變性質。但是,在經過系列的檢查后,還有相當一部分的胸膜疾病未得到明確診斷。而轉換一下思維,有時則可產生柳暗花明的效果。在疑難胸膜病變的診療中,如把自發熒光技術與胸腔鏡結合使用,利用熒光下惡性病變呈現紅色而正常組織呈現綠色的特性,可進一步提高微小胸膜病變的檢出率,最終在熒光引導下利用胸腔鏡進行活檢而明確病因[15]。在上述教學過程中,筆者運用了啟發式教學,即從課程特點出發,通過合理編排和生動講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和尋找解決之道,最終達到“授之以漁”和進行創新思維訓練的目的。除此以外,筆者還開展了發現式教學法,即在教學中,老師與學生共同討論和探索,將傳授知識過程變為教育研究過程,將被動學習轉變為自覺研究和模擬知識發生和發展過程,從而掌握科學思維的基本方法。開展新教法以來,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高。部分學生不但發表了多篇論文,而且在第三屆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論壇暨實驗設計大賽中獲得了優異的成績,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和三等獎2項。
2.3重視臨床實踐培養科研能力
創新思維始于實踐,源于問題,創新能力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更快更好地培養出來。臨床是臨床醫學生必須面對的實踐,也是科學問題的來源。陜西某大學的對照研究表明,早期接觸臨床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們發現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臨床思維和創新能力[16]。第四軍醫大學的教學改革調查也表明,實行把臨床課程的課堂放到醫院中和加大床旁教學的比例等措施后,學生的動手能力、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均有了較大的提高。綜上所述,早期接觸臨床可以提高臨床醫學生發現問題的敏感性。那么,如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呢?早期接觸科研應該是一個可行的途徑。在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通過檢索和閱讀文獻,可以訓練學生獲取信息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在設計課題的過程中,通過自主設計、開題論證和不斷自我完善,則可以培養縝密的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在驗證假設的實驗中,通過動手操作,可以把理論與實際更好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并逐步培養其創新能力[17]。哈爾濱醫科大學的教學試驗表明,早期接觸過科研的學生具有更嚴謹的科學思維、更強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更好的動手能力[17]。本校的教學實踐也證實了科研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學中,為進一步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本校實行了本科生導師制度,鼓勵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深入了解導師的科研方向和需求,并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初步的科研活動。實施本科生導師制度以來,學有余力的學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近年來,本科學生累計發表科研文章140余篇,其中SCI文章15篇,最高影響因子達17.125。
2.4加強國際交流開拓學術視野
21世紀是一個全球化競爭的時代,而醫學教育國際化則是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的一個發展方向。面對挑戰,只有迎頭而上,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才能培養出合格的醫生和創新型人才。近年來第四軍醫大學在國際交流與合作上投入了較大的精力,通過多種途徑實現學生的國際化和教師的國際化,從而為創新型臨床醫學人才的成長提供良好的條件。一方面,學校與牛津大學、哈佛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著名學府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本科學生可以通過答辯等形式獲取學術交流的資格,研究生可以通過考取國家公費留學和聯合培養的途徑實現留學海外的目標從而提升科研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本校也通過多種形式充實教師隊伍和實現教師的國際化。首先,本校立足自身,鼓勵學校的教師和附屬醫院的醫生通過海外攻讀博士后、訪問、進修等形式開闊視野和提高醫教研的能力。其次,通過聘請外籍老師任課、聘任國際一流學者擔當客座教授、邀請知名專家來校開展講座和面向社會招聘具有海外學習、工作經歷的拔尖人才等途徑使教師隊伍進一步國際化,為創新型臨床醫學人才的成長增添助力。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應支持學生參與科學研究,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應增強學生科學實驗的成效。2008年由教育部和衛生部聯合頒布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也要求醫學院校必須將科學研究活動作為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采取積極、有效措施為學生創造參與科學研究的機會與條件。因此,醫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我國醫學生創新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醫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大力開展醫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醫學院校構建適應時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手段。揚州大學是一所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高度重視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提出了“以機制為保障,以基金為平臺,以項目為抓手,以競賽為導向,以普及為目標”的工作思路,大大促進了大學生學術科技創新工作的發展。醫學院是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綜合性大學的優勢,我院圍繞大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這一主線,從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四級聯動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訓練項目及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等方面采取了全方位的建設措施。經過近幾年的努力,逐步構建了適合醫學生學術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體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著力加強醫學生科研方法及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的綱領性文件,是高校育人思想和辦學理念的集中體現。為了適應經濟社會和高等教育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打造具有揚州大學特色的本科教育,我校于2014年開始了新一輪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根據醫學教育的特點和本科醫學教育標準,我院臨床醫學專業培養方案的修訂在堅持教學改革和創新傳統的基礎上,通過構建醫學科研方法和創新思維課程群、強化創新實踐教學及設立創新學分等多種措施,加強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科研方法及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1.1整合和優化課程體系,構建醫學科研方法和創新思維課程群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是由多種課程構成的體現人才培養模式及教學模式的結構框架。在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我們對原有的課程體系進行了整合和優化。重點是將臨床醫學專業相關的學科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選修課三大課程群重新進行分類整合,新的課程模塊包括學科基礎課、專業課、醫學科研方法和創新思維課程及專業特色課程。其中醫學科研方法和創新思維課程群由臨床醫學導論、醫學文獻檢索、醫學統計學、醫學倫理學、預防醫學、醫學科研方法和循證醫學七門課程組成[1]。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這些課程的開設從第一學年開始,貫通于本科5年之間的10個學期。如臨床醫學導論和醫學文獻檢索在課程群中處于基礎性地位,可以在第1至第3學期基礎醫學階段開課,其次是醫學統計學、預防醫學、醫學倫理學和衛生法學,安排在第4至第5個學期開課,而醫學科研方法和循證醫學均需以醫學專業知識和其他醫學方法學知識為基礎,所以在第6學期及以后開課。醫學科研方法和創新思維課程群的構建,使所有的學生在接受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等醫學專業課程培養的基礎上,得到系統的醫學方法學課程的培訓,從而實現醫學研究與臨床工作中各種問題與醫學科研方法和技術的對接,通過綜合運用醫學科研方法及創新思維多門課程所傳授的知識與技能,分析和解決更為復雜的問題,提升科研創新能力。
1.2創新實踐教學體系,著力強化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
為了強化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我校在2010年培養方案修訂時即將各門課程內的實踐內容單列為一門獨立的實驗課程,極大地提高了實踐教學課時比例。在2014年培養方案修訂的過程中,繼續秉承增加實踐教學課時這一理念,適當壓縮授課的總學時,特別是理論課學時,繼續增加實踐教學學時數,給學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時間用于開展課外科技和社會實踐活動。臨床醫學專業培養方案修訂后,實踐教學學時數占總學時數的比例近30%,大大增加了學生動手的時間和機會。在實踐教學的內容上,在原有實驗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繼續增加設計性、綜合性和自主性實驗的比例,并著重提高綜合性和自主性實驗等教學環節的質量和效果,加強過程考核,不斷培養學生科學研究和創新能力。
1.3實施創新學分制度,切實提升醫學生創新能力
在培養方案修訂的過程中規定了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所必須獲得的總學分。除了在培養方案規定的課程學習可以獲得相應的學分外,學校還實施創新成果獎勵學分制度。學生獲得的創新獎勵學分可作為任選課的學分,也可作為超修學分。創新成果的認定范圍包括公開發行的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市級以上學術會議獲獎論文,在省級及以上學科競賽中獲得的獎勵,發明創造獲得的市級以上科技獎勵或國家專利,研究成果或發明創造被社會有關部門采用取得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每項創新成果可獲得獎勵1-3個學分,多項創新成果獎勵的學分可以累加。學生根據教務處的要求填報獎勵學分申請表并提供創新成果的證明材料即可獲得相應的學分。創新學分制度的實施,使學生認識到高等醫學教育并不僅局限于培養方案中規定的課程學習,也不受專業必修課和選修課的限制,學生還具有發揮其創造力的發展空間,激發了自身的創新意識。同時讓學生認識到,要獲得創新獎勵學分,必須積極參加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活動,才能獲得相關的創新成果。
2依托“國家-省-校-院(系)”四級科技創新訓練項目體系,培養醫學生科技創新能力
為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實驗能力,從2007年起教育部在全國高校啟動了“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隨后,各地方及各高校也陸續推出了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江蘇省教育廳也出臺了相關文件,規定從2007年起每年在省屬高校中遴選1000個大學生開展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揚州大學一直以來非常重視大學生學術科技創新工作,學校相繼出臺了《揚州大學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管理辦法(試行)》、《揚州大學關于“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管理規定》、《揚州大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管理辦法》、《揚州大學關于實行學生創新成果獎勵學分的暫行規定》、《揚州大學“挑戰杯”競賽獎勵辦法(試行)》、《揚州大學大學生學科競賽獎勵辦法》等文件,構建起國家、省、校配套銜接的制度保障體系,使大學生開展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有章可循,有力促進了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為了加大對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的扶持,學校從2004年起即開始設立了揚州大學大學生學術科技創新基金。同時,學校還對獲準立項的國家級、省級創新計劃訓練項目,按照1∶1配套經費資助,對獲準立項不資助的國家級、省級項目亦參照同等級別項目進行配套資助。我院在國家、省及校級科技創新項目基礎上頒布并實施了《揚州大學醫學院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管理辦法》及《揚州大學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開展探索性實驗的暫行規定》,以基礎醫學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依托,開設了院級大學生探索性實驗訓練項目[2]。探索性實驗項目每學年開展一次,首先是面向學院教師征集大學生探索性實驗項目,項目可以來源于教師的科研項目,也可以是實驗課程的改革項目。學生根據自愿的原則,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報名參加相關的實驗項目。學生的選拔和推薦由院學工處和指導老師共同進行。學生的選擇主要考慮到項目的實施需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同時也盡可能不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故原則上選擇二年級及以上、學有余力、對科研感興趣的學生。為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每個項目由3-4名學生共同參與。項目的實施周期一般為一年。項目實施結束后需要撰寫結題報告,并由主持人進行結題匯報[2]。院級探索性實驗項目的開展為校級、省級及國家級科技創新項目的申報創造了條件,在此基礎上啟動校級、省級及國家級創新訓練項目的申報工作,并將其中的優秀探索性實驗項目優先推薦為校級大學生科技創新訓練項目,報送學校進行省級及國家級創新訓練項目的遴選。經過多年來的實踐,我院逐步形成了國家、省、校、院(系)四級相結合大學生實踐創新項目聯動機制,成為我院醫學生學術科技創新活動的扎實載體。大學生科技創新訓練項目是推動醫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的有力抓手,通過科技創新訓練項目的實施,可以為醫學生建立一個很好的平臺,將其所學的理論知識真正有效地轉化為實踐活動,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培養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科技創新訓練項目的完成過程強調的是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創新性及團隊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醫學生自主地進行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訓練,不斷提高其自身的綜合素質。
3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為醫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提供助力
本科生導師制是源于英國牛津大學的一種教育制度,是在師生雙向選擇的前提下,聘請具有較高思想道德和業務素質的教師擔任本科生的指導老師,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專業輔導、生活指導、心理疏導的學生管理和教育指導[3]。近年來,在借鑒國外高校教育模式和管理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我國以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為首的一些本科院校也開始實行本科生導師制。揚州大學早在2000年即開始在部分學院實施本科生導師制,我院也制定并頒布了《揚州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導師制實施細則》,率先在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中進行了本科生導師制的試點[4]。臨床醫學專業吳登云實驗班是我院教學改革試點班級,該班級的學生是通過自愿報名,結合學業成績、英文測試及綜合素質考核等進行了層層選拔。根據導師制實施細則,在吳登云實驗班中我們從入校第1學年起實施全程本科生導師制。首先在全院教師中進行本科生導師的遴選,要求導師必須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師德高尚,關心學生的成長和成才。其次要求有碩士或博士學位,具有中、高級職稱,同時還需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及較強的科研能力,對科研業績突出或具有科研項目的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教師予以政策傾斜,優先擔任本科生導師。師生之間采用雙向選擇的原則。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和興趣挑選自己敬佩的導師,導師再對入選的學生進行面試后決定是否接受。為了保證導師制的質量,規定一名導師只能帶教2名學生。導師的職責主要內容有:思想引導、選課指導、學習輔導、心理疏導、科研訓練或臨床技能指導、社會實踐指導、創新能力培養、論文報告會指導、就業指導等[4]。同時強調,本科生導師需針對學生的興趣特點,對學生進行科研指導。導師可積極指導學生開展科研活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科研能力、創新能力。指導學生積極參加科技創新和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科研課題研究,組織科研課題研討會,吸收學生充當科研助手,促使學生科研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導師制的實施為大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了助力。在醫學生學習的不同階段,導師也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在新生入學后大一階段,導師主要是引導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以及對臨床醫學專業產生熱愛和興趣,同時用高年級本科生在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方面取得的成績來激發其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熱情,并創造機會讓學生能夠進入導師所在的課題組觀看其所從事的科研活動,培養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主動性。到大二階段,醫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導師就可以根據自己科研課題的需要,讓學生參與科研課題組進行基本實驗技術方法的訓練。同時,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實際情況,導師還可以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探索性實驗項目,讓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資料檢索和文獻查詢,就某一方面的科研問題進行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的設計及申報。到大三階段,學生在科研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及技能的積累,可以結合申報的科技創新項目正式開展項目的研究工作,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導師制實施后,吳登云實驗班的學生有近50%的學生能夠參與導師的課題組,獲得院級探索性實驗項目立項的課題組成員均有吳登云實驗班的學生,校級、省級及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的資助中吳登云實驗班的學生占多數。導師制為學院扎實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打下了堅固的基礎,有利于科技創新項目的選苗和培養,使學生在學術科技創新中少走彎路,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4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實施成效與思考
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實施激發了醫學生參與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熱情,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從大一第二學期就進入了導師的課題組進行見習,參與課題組的學術活動,并在學長的指導下進行一些簡單的科研方法培訓。到大二階段,多數學生自發組成科研小團隊,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文獻的檢索和閱讀,并開始科技創新項目的申報。大三階段已經能夠獨立進行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近5年來我院各級各類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立項數逐年提高,據不完全統計,申報的院級探索性實驗項目獲得立項85項,校科技創新基金項目獲立項153項,省級科技創新項目獲立項35項,國家級科技創新項目立項11項,600余名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參與了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并受益。隨著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立項的增加,本科生發表學術論文數也逐年增多,近5年共計有30余篇以本科生為第一作者的論文在SCI等專業核心期刊上發表。同時借助于大學生“挑戰杯”競賽平臺,部分項目的成果被遴選為“挑戰杯”大賽作品并入圍,學院多次獲得揚州大學“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大賽優勝杯,其中一項作品代表學院參加了全國“挑戰杯”競賽獲得二等獎,實現了我院課外科技作品全國大賽獎項零的突破。近3年來,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考研錄取率維持在45%左右,這些學生絕大多數都有主持或參加了一項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的訓練經歷。醫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要充分體現專業特色和學生特點,堅持從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及相關保障制度做起,與科技創新訓練項目的開展及導師制的實施相結合,將教學、科研及創新實踐活動融為一體,培養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鍛煉其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其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為創新型社會輸送具有創新能力的卓越醫學人才。
作者:鄭 英 史宏燦 陳軼群 王正兵 龔衛娟 單位:揚州大學醫學院教學辦公室
參考文獻:
[1]安力彬,于雙成,劉曉冬.基于培養醫學創新能力的醫學方法學課程體系構建[J].醫學與哲學,2013,34(2A):47-49.
是以實習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主要為學生小組討論形式,教師提前給學生設置幾個與本章節相關的幾個問題,讓學生自己去預習課本,搜集資料并小組討論問題的結果,再去醫院科室進行實習提前接觸臨床,進行案例分析和討論,最后再進行教授授課,使學生更加生動的學習全面的臨床知識。其特點是:將能力的培養放在重點,并高于知識的傳授;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知識,學會解決困難,總結經驗、通過增加學生的學習途徑,提高學生的學習、理解、歸納總結能力;進入臨床后以病人問題為中心,通過詢問病史,體格查體及輔助檢查,結合之前搜查內容,來解決各種疾病問題,以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臨床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3];經過學生提前預習課本知識和臨床實踐經驗,再接受教授的系統完整的醫學基本理論,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理解能力,進一步增強理論基本功。這種教學模式的問題在于:學生習慣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短期內難于接受自己查閱大量資料增加學習的困難度,小班教學需要雄厚的師資力量,教學成本高。
2理論教學與實習緊密結合,互相滲透模式
以教學、實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主要是學習-實習-學習-實習的形式,通過學習一節基礎理論知識,即刻就進入臨床進行實踐實習,例如學完子宮肌瘤后,便進入臨床單獨去接觸一些子宮肌瘤的患者,來接觸學習子宮肌瘤的常見病因、臨床表現、診斷、鑒別診斷和治療方法等,再結合整理教師課堂上所講的理論知識,對學生知識的靈活記憶起到莫大的幫助[2]。加強其對基本理論的理解和掌握,通過與臨床病例的聯系,將基礎知識與臨床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形成臨床思維能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到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使學生對臨床問題和臨床醫生有更深刻的認識,深感將來責任的重大。
3實習與教學同時進行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主要為課堂教學、臨床見習和畢業實習,彼此相互獨立,相互分離,不利于學生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的培訓,故可試行這套教學模式[4],使學生提早進入臨床,形成邊實習邊教學的模式,達到“早臨床、多臨床和反復臨床”的倡議。學生在臨床每接觸一個患者和一個疾病,通過臨床上了解常見臨床表現、診斷、鑒別診斷和治療,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教師再結合臨床問題進行綜合性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有機會和病人接觸,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如何處理病人,并對病人進行連續追蹤觀察和服務,使基本課程和實踐緊密聯合[5]。使基礎教學充分的滲透到臨床實踐的過程中,重點鍛煉其解決臨床醫療問題的能力,相反通過臨床實踐去鞏固對基本醫學知識的掌握,構建臨床疾病的完整知識體系。不僅提高了掌握基礎知識能力,同時提升了臨床思維能力和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加強了與臨床患者的溝通能力,培養成在臨床崗位上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型醫學人才,達到能力培養和素質提升相結合。臨床醫學,尤其是婦產科學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基礎教學是臨床醫學得以發展和創新的基礎,而實踐是培養醫學生成為臨床優秀醫生的重要途徑。臨床教學模式處于不斷地改革和創新之中。根據傳統的臨床教學模式產生了多種新模式,它們各具特色,各大教學醫院應根據實際合理運用,取長補短,培養出高素質的綜合性的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朱云祥,李強,周明.創新教學模式搞好外科臨床教學改革[J]中國醫學創新,2008,3(35):12.
[2]董戰玲,易西南,馬志健,等.地方院校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課程整合的設計思路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7(32):63.
[3]趙萬紅,潘龍瑞,朱克剛,等.我國高等醫學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考[J].醫學與哲學:2014,35(4A,498):74.
創新型臨床醫學人才的培養首先要從教學的理念上進行創新。眾所周知教師是授業解惑的關鍵,更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線力量,與教學質量密切相關;因此,對于教師隊伍水平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積極學習本科及相關涉及學科的專業學術水平,更要加強平時的繼續教育,拓寬廣泛的知識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在創新型醫學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教師是創新思維的傳導者,只有擁有創新思維的教師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創新人才的培養。因此,提倡加強教師隊伍對創新教學理念的理解,要求教師將創新教育理念嫻熟的運用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并根據各自專業的特點以及實際教學狀況,將理論和實際結合,最終提高教學質量。
當然教學理念的創新是一個教學雙方互動的過程,應始終圍繞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進行;在教學培養計劃中,始終將創新能力培養這一理念貫穿于整個醫學教育過程,包括日常的理論教學、臨床見習、臨床實習以及臨床實際執行,并為學生的創新學習提供一個寬松、自由的平臺,從而讓學生的創新性思維不斷發散和提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強調一種啟發式教學,注重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問題的解決過程當中,教師在整個教授過程中主要啟發學生的進一步思考,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及積極性,讓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得以培養,從而為創新型醫學人才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2.臨床實踐的創新建設
臨床醫學(ClinicalMedicine)是一門研究疾病的病因、發展及診療的綜合性學科,因此,培養和建設一支高水平的臨床醫學人才隊伍對于促進社會醫療水平的提高和衛生事業的發展而言,是一項社會性性、革命性、前瞻性的工作。隨著目前醫學模式從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轉變,以及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和人民群眾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社會對于醫療服務的需求和對醫生素質的要求較之以往也有了顯著的提高0。史亞琴認為:真正的醫學創新人才,除了應具備必要的政治身體素質和扎實的專業知識外,還應具備較強的人文素養,強烈的創新意識,較強的動手能力和科研能力,較好的團隊精神3。因此,在醫學創新人才的培養中不僅涉及到理論知識的創新性學習,還包括實踐的創新性探索與學習。
2.1強調主動型學習醫學知識信息量極大,單純的記憶式學習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力。因此要壓縮傳統單純的記憶式學習,提倡主動式學習。其中主要的改變在于完善課程體系的整體規劃,圍繞學生學習的特點和現代醫學的要求為出發點,著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課程設置方面弱化公共基礎工程,強調人文社科、技能實踐、臨床實踐等課程方面內容,加強人文社科知識的攝取有利于學生更多的接觸到醫學以外的知識,拓展學生的總體視野;在學科方面建設方面,要淡化學科之間的界限而增強學科聯系和融匯;在專業知識方面,對醫學知識進行系統化學習,從而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將各個學科相互聯系,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診治過程也更有系統性了解,真正的做到從整體出發,減少教學內容的重復,減輕學生的負擔。總的來講就是改變原有的填鴨式記憶學習,改主動性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推理,分析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1993年愛丁堡世界醫學教育高峰會議推薦的“基于問題的學習教學模式(Problem-baselearning,PBL)”,PBL教學是以學生組成的學習小組為基本單位,學習過程中由教師指定需要解決的疾病問題,通過學生互助主動檢索醫學文獻信息,獲取最新的醫學知識與信息,了解問題的研究背景、進展和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小組討論集體獲得解決該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的一種以問題為主導和以學生為主體的小組學習方法。PBL教學模式自引進普及以來在醫學院校應用廣泛,臨床教學成果顯著。該模式鍛煉醫學生借助信息技術,實現自主學習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提高了整體素質教育,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好的鍛煉了創新精神和創新素質,讓思維和知識信息也得到了有效而充分的融合。
2.2教學過程中的創新性建設創新型活動平臺的建設:科研活動對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激發有積極的意義。科研類活動是指在學校的組織下,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利用課余實踐開展的大學生實踐活動,在創新實踐中培養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寬臨床分析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性,挑戰性和創造性。尤其是現在的學校及附屬醫院的科研活動多,加強與臨床學科的聯系,積極參與臨床或基礎課題的研究工作,通過在工作中運用自己的知識解決問題,也不斷的發現問題而繼續加強學習;在科研工作遇到難點通過思維的發散和技術創新從而順利實現自身綜合能力的提高。學校應該擴大平臺,加強學術單位的聯系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科研活動的機會。
3.創新的臨床教學成果評估
既往的教學評估局限于單純的分數,而對忽略學生的思維能力考查。而創新型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需要不斷的完善和鞏固,那么成熟創新的教學評估就是一個很好的保障,更是其不斷發展的動力。在整個的教學評價活動中要緊靠創新思維能力的特點,重點考核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可以舉一反三,以不變應萬變,在日常實際中,以主觀題為主,著重于臨床病例的分析能力和辯證能力,加強相關學科知識面知識的融合;在教學結果評價方面,著重于臨床試驗的設計分析,論文的書寫及邏輯分析能力,以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考核要點,從而才能真正的將創新型醫學模式進行不斷的推廣和改善。
2實習人員分散,易受所在科室工作影響以我校03級臨床醫學院為例,該年級包括臨床醫學和麻醉兩個專業,11月份理論課結束后,臨床醫學專業進入各專科輪轉實習,而麻醉專業直接進入麻醉科實習,因此對眼科學的了解僅限于幾次理論課。此外,進入臨床實習后,由于受所在科室工作影響,學員往往無法參加各學科安排的講座。因此,實習的分散,使集中教學的缺陷更為突出。而如果開展小班課,將投入大量人力和精力,重復教學不僅增加了教員的負擔,也造成了一定的能源浪費,所以也不是最佳的選擇。為了方便、快捷、高效地開展臨床課的教學,需要引進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克服時間和空間所帶來的不便。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信息技術在各領域包括教育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在信息時代,網絡成為人們獲得知識信息的首要來源。網上海量、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學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網絡課程就是通過網絡表現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它的出現為教學提供一個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的交互性很強的虛擬教學平臺[1],從而消除了上述缺陷。這是因為:網絡課程最突出的優點是開放式、交互性、共享性、協作性、自主性。開放性使得教師能夠方便的對其體系和內容進行調整和更新;交互性不僅可以實現人機交互,更重要的是可以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互;共享性通過鏈接等多種方式引入豐富的動態學習資源,從而可實現最大范圍內的、跨時空的資源共享;協作性通過教師與學生的討論、合作完成一個確定的學習任務;自主性使學生可以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索。
通過應用網絡課程教學,能夠解決臨床教學中理論教學和實習相脫節的現象,學員可以在進入科室實習前,學習相應專業的課程;在實習過程中,也可以根據實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重點學習;此外,網絡課程提供了師生間的互動,學員可以把在臨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向教員提出,和教員以及其他同學一起交流。問題能夠得到及時解決。此外,將傳統集中教學轉變為網絡課程教學,更能夠節約集中授課的時間,使學員有更多時間進入臨床實習。
通過應用網絡課程教學,能夠解決因實習人員分散而造成的學習內容參差,學員可以選擇在方便的時間和地點進行自主學習。臨床實習期間的小班課也可以通過各種視頻或其他課件制作放在網絡上。這樣,可以解決因臨床實習時間短,實習內容掌握不夠全面以及因各種原因未能參加集中聽課的問題。此外,網絡課程教學還有其他一些優勢,如多媒體課件、虛擬技術等的應用能夠大大提高學員學習的興趣,便于學員掌握等。
我校自搭建校園網網絡教學平臺后,很多基礎課的網絡課程已順利實施并得到了較好的反響,而臨床課教學由于某些原因尚未形成網絡教學模式,鑒于“3+2”模式后存在的這些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供大家探討:
1加快臨床各教研室網絡課程建設各臨床醫學院應根據臨床醫學院涉及的臨床教學的各教研室,設立專項撥款供建設網絡課程,網絡課程可建立在校園網平臺上,也可考慮開發更加適應臨床教學的平臺鏈接在校園網上,使學員在校園網覆蓋范圍內均能自主進行網絡學習。
1 引言
醫患關系是影響一個城市和諧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影響醫院日常管理的阻礙因素。在我國,部分醫院基本上每天都會有患者在醫院吵鬧,甚至有一些家屬采用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因為醫患關系導致上法院的例子非常多,例如廣東潮州某家庭將當地的一名醫生告上法院,主要是該醫生在臨床中用藥不慎,導致治療嬰兒失策。醫生的實踐能力直接影響著病人救治的成功率。我國每年都有一大批醫學生進入臨床醫學工作中,這些醫學生由于缺乏工作經驗,要更快地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 ,就要加強臨床醫學實踐能力的培養。
21世紀,是競爭異常激烈的年代,醫學生的競爭非常嚴峻,如今大城市的三甲醫院招聘基本要醫學博士生,普通本科醫學生找工作非常困難。在這種形勢下,醫學生要增強自身的職場競爭力,就要提升個人的綜合素質,提升個人的創新能力是非常關鍵的,不僅增強求職籌碼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提升臨床實踐能力的必然要求。本課題重點探討了提高醫學生創新能力在臨床醫學實踐中的意義,同時為提高醫學生創新能力提出科學的建議對策。本課題在理論上豐富了醫學人才培養理論,同時為現在臨床醫學實踐的教學、培養優秀臨床醫學生提供了科學的參考價值。
2 提高醫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臨床醫學實踐中的重要性分析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醫學M步的根本動力。作為醫學生,要提升臨床實踐水平,就要具備創新能力。所謂創新能力,是指在各類實踐活動中提出就有豐富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的新觀念或者提出新發明,新方法的能力。如今社會激烈的競爭,是人才創造力的競爭。如今各行各業離不開創新,企業的發展需要創新,華為、中興到民營企業這些年取得如此驕傲成績,歸因于它強大的創新能力。如今醫院之間的競爭也非常激烈,尤其是民營醫院,以盈利為主,進入了市場化競爭,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要提升以學生創新能力在臨床實踐中具有以下的意義[1]。
2.1 提升醫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助于提升醫學生臨床實踐技能
目前,國內的醫學教育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比較重視醫學生的理論知識的培養,對于臨床實踐技能的不夠重視,導致醫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普遍偏低。一方面,醫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比較低,雖然理論知識學得比較扎實,但是在實際臨床治療中將知識轉化為技能較慢,雖然部分學生在臨床實踐中刻苦鉆研,可是臨床實踐技能的掌握始終不夠熟練。培養醫學生的創新能力,引導學生樹立創新理念,有助于加強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各種疾病的臨床實踐更加得心應手。提高醫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開拓精神,以滿腔熱情的精神參加臨床實踐技能的學習。提高醫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助于學生樹立隨機應變的思維,在臨床實踐中學會融會貫通,提升學習的效率[2]。
2.2 提升醫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提升學生臨床實踐的用藥知識以及溝通能力
作為一名醫生,手上具有處方權,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給病人開適合的藥。俗話說“對癥下藥可以救活病人,未對癥下藥則治死病人”,這些年在醫學臨床中,出現了許多用藥不慎而引起的醫療事故,甚至出現開錯藥導致病人死亡,例如幾年前廣州某三甲醫院,由于醫生開錯藥導致5名兒童生命垂危。因此,要提升醫療水平,就要提升學生臨床實踐的用藥知識[3]。如今的臨床實踐中,學生用藥知識依然薄弱。教師可以通過提升以學生的創新能力,發揮學生主動性與創造性,讓醫學生快速掌握各種藥物的功能與副作用,提升學生的用藥認知水平,例如以往很多醫學生認為非處方藥是市場流通藥品,副作用相對比較小,因此也不太重視非處方藥的副作用。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能夠引導學生全面認識各種藥物的副作用,讓學生在臨床實踐中能夠安全靈活使用各種藥物。另外,提高醫學生的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從創新的角度思考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與人溝通技巧,為將來減少醫患矛盾打下基礎[4]。
2.3 提高醫學生的創新能力能夠提升臨床醫學實踐的教學水平
由于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不夠完善,部分教師的教學思想比較落后,那種“分數是考核學生的唯一標準”“理論高于一切”舊觀念依然存在著現在醫學教學中,很多醫學教師依然偏重理論輕視臨床醫學實踐教學。在現在臨床醫學實踐教學,教師很多時候采用呆板單一的教學方法。要提升臨床醫學實踐教學水平,就要加強對醫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改變固定思維,激發創新興趣,引導學生樹立對醫學的崇尚意識,為提升學生學習臨床醫學技能奠定基礎[5]。
3 結語
總的來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更是一個時展的永恒動力。醫療技術的發展,需要創新。醫療人才的培養,更需要創新。提高醫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助于醫學生快速掌握臨床醫學技能,有助于提升學生臨床實踐用藥知識,同時有助于提升臨床醫學實踐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盧長艷.融入醫學人文的臨床實踐教學方法改革成效研究[D].南京:南京醫科大學,2013:20-25.
[2]梁嶸,胡曉樺,李永強,劉志輝.臨床醫學實踐中培養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探索[J].華夏醫學,2013(6):1145-1147.
一、創新醫生培養體系
在教育部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經過長期
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復旦大學等高校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標準化、規范化醫師培養模式,即5年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5+3”模式,在創新我國醫生培養體系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方面從理論上構建了以臨床實踐能力為核心的“5+3”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界定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同時具備住院醫師和研究生的“雙重身份”,實現了“研究生招生和住院醫師招錄、研究生培養過程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專業學位授予標準與臨床醫師準入制度”的“三個結合”,合格研究生畢業時可獲得“執業醫師資格證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研究生畢業證書和碩士學位證書”,簡稱“四證合一”。另一方面在實踐中通過上海市政府統籌資源配置,建立醫教協同機制,著力于醫學教育發展與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緊密結合,著力于人才培養模式和體制機制改革的重點突破,著力于醫學生職業道德和臨床實踐能力的顯著提升,著力于醫學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明顯加強,創新臨床醫師培養機制。
二、破解醫學教育困局
1. 創新制度,化解“違法行醫”風險
缺乏臨床實訓,如今已不是臨床專業碩士的疑難雜癥,而是各學制醫學教育的常見病。這背后折射出的是醫學院校教育和行業教育的深層矛盾。
1999年5月,我國正式施行《執業醫師法》,規定“未經醫師注冊取得執業證書,不得從事醫師執業活動”。醫學生在獲得醫學學士學位后,必須臨床工作一年才能夠參加國家統一舉行的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獲執業醫師資格后才有臨床處方權。由于沒有處方權,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不可獨立處置病人和進行手術,這是導致其臨床能力訓練難以進行的主要原因。
一些醫生出于職業責任感,冒著風險帶教學生,進行極為有限的臨床實踐訓練。有醫生甚至這樣說,“因為最后簽字的是你,所以責任在你身上。但如果你不讓他上手術臺,將來等他上手術臺了,救人的刀就可能成為殺人的刀”。這樣的兩難困境,一直困擾著醫生。
“5+3”培養體系明確由培訓醫院組織具有雙重身份的“5+3”臨床碩士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使得臨床技能培訓不再承擔“違法行醫”風險,從而找到了提高我國研究生臨床技能水平的根本途徑,化解了臨床技能訓練與執業醫師制度之間的矛盾,并通過3年不同科室的輪轉將住院醫師的臨床技能夯得更實[5],有助于減輕學生和家長對于“違法行醫”的擔憂。
2.構建模式,縮短醫生培養周期
由教育部門主管的七年制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的培養方案均已規定了相應的臨床實踐時間,但畢業后仍然必須接受衛生部門主管的至少2年時間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從5年本科入學算起,七年制和臨床醫學碩士總年限分別為9年和10年。
“5+3”培養體系通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與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相結合”,將醫學院校教育與畢業后教育進行有效銜接,推進了七年制和傳統臨床醫學碩士向“5+3”模式的轉型[6],使得醫學生用8年時間就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臨床醫師,既達到了培養目標,又節省了時間成本,有助于增強學生和家長對于選擇學醫的信心。
3. 控制規模,回歸醫學精英教育
隨著1999年以來的大學擴招,醫學生就業問題凸顯。“國家每年培養約60萬醫學生,據我掌握的一個數字,只有約10萬人能穿上‘白大褂’。‘廣種薄收’式的醫生培養模式該變變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著名醫改專家李玲和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育德都認為,從患者利益出發,醫生培養模式有必要轉為“量少質優”[7]。
“5+3”培養體系有效推動了我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的建立健全,并在實踐過程中建立了醫教協同機制,為教育和衛生行政部門深度合作并建立醫學人才培養宏觀調控機制提供了重要保障。即按照衛生行業需求確立醫學招生規模,供需匹配,使得醫學教育回歸精英教育,有助于滿足學生和家長對于醫學就業和職業發展的期待。
三、迎來學醫最好時代
“5+3”醫生培養體系目前已應用推廣到全國102家臨床醫學(全科)碩士培養單位和64所醫學院校。
創新醫生培養體系,解決了困擾醫學實踐教育多年的瓶頸問題,推動了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的建立健全,并為我國推進分級診療制度提供了重要保障,形成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在最先實施“5+3”培養體系的上海地區,吸引優質醫學生源的效果已初步顯現,媒體稱“學醫最好的時代”已經到來[8]。
比較分析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一本批次各校理科投檔分數線(表1),在排序位列前20位的綜合性大學中,均為國家高水平大學即“985工程”高校;而位列前20位的單科性大學均為優質生源集中的財經類(上海財大、中央財大、對外經貿大學)和外語類(上海和北京外國語大學)高校。作為在綜合性大學中醫學分代碼招生的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排名均位于前20名,遠遠高于本科一批控制線423分。
比較分析2014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一本批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投檔分數線,在30個省市平均高于本科一批控制線130分以上。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分代碼招生始于2013年。比較分析2013―2014年華東地區普通高校招生一本批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投檔分數線,除福建省持平以外,2014年在全國高校中的排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表2)。在江蘇省,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比清華大學僅低2分(表3),排名第2;在浙江省,位于北大清華之后,排名第3;在江西省位于北大清華和北大醫學部之后,排名第4.
表1 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一本批次各校投檔分數線(理科)
院校全稱 最低分 排序 院校全稱 最低分 排序
北京大學 538 1 南開大學 477 12
清華大學 533 2 中央財經大學 477 12
上海交通大學 509 3 上海外國語大學 476 15
復旦大學 507 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475 16
中國人民大學 502 5 華東師范大學 475 16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 497 6 廈門大學 475 16
浙江大學 496 7 北京外國語大學 472 19
同濟大學 493 8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472 19
南京大學 490 9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472 19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488 10 武漢大學 472 19
上海財經大學 481 11 西安交通大學 472 19
東南大學 477 12
注:1)北大清華在滬單獨設“零志愿”;2)北大醫學部在滬未投放計劃。
表2 2013―2014年復旦大學醫科投檔線排序變化
地區 2013 2014
上海 8 6
江蘇 4 2
浙江 5 3
安徽 31 10
福建 11 11
江西 6 4
山東 12 8
表3 2014年華東地區普通高校招生一本批次各校投檔分數線(理科)
本科一批
控制線 清華
大學 北京
大學 復旦
大學 上海交
通大學 復旦大學
上海醫學院
上海 423 533 538 507 509 497
江蘇 345 404 401 388 399 402
浙江 597 734 738 724 726 727
安徽 489 646 652 634 638 620
福建 506 674 676 663 666 647
江西 526 674 670 659 659 660
山東 572 699 701 694 693 686
綜上數據分析結果,醫學類專業對高中優質生源的吸引力正在逐步恢復,“優質生源不愿學醫”的狀況有所扭轉。
四、深化改革筑夢健康
2014年2月,國家衛生計生委等7部門在上海召開“建立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工作會議。會議明確,2015年我國全面啟動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2020年基本建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所有新進醫療崗位的本科及以上學歷臨床醫師均接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
目前,我國醫學門類本專科生年招生規模為52.2萬(本科生22.8萬,專科生29.4萬),為了與全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數量相匹配,以培養執業醫師為目標的臨床醫學本科生年招生規模應當從現在的13.4萬,逐步減少到2020年的11.2萬。根據規劃數據,到2020年全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年招生規模將從目前的2.2萬增加到5萬。這樣,到2020年,預計每年將有5萬臨床醫學本科生,通過3年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完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實現由醫學生向合格醫生的轉變。其余6萬左右的臨床醫學本科生,將通過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完成向合格醫生的轉變,其中符合專業學位授予標準者,可以同等學力身份申請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
現在醫院里的醫療設備和西藥主要是國外進口或購買國外專利國內生產,中國原創很少,這直接導致患者看病費用昂貴,消費昂貴又是直接導致醫患關系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患者及其家屬深感醫療設備檢查和藥品太貴,療效也不好[2],就誤認為臨床醫學生故意多收費,就會對臨床醫學生抱有深深的敵意,稍有小的沖突就會引燃,爆發激烈的醫患沖突。如果把醫療設備和藥品的價格降下來,就會大大緩解緊張的醫患關系,因為花錢很少還能治大病或者即使療效不好但是花費很低也可以接受,總比花費很高但療效差的結果好得多,這樣患者及其家屬能夠更好地接受,也就不會嚴重誤解臨床醫學生故意多收費不給治療,從而有利于醫患關系和諧相處。如何把醫療設被和藥品的價格降下來?最主要的辦法是中國臨床醫學生和其他相關醫學的創新者經常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尤其是世界領先科技創新活動,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依靠中國醫學力量創新出具有中國知識產權的世界領先醫療設備和藥品,這樣就會物美價廉,令患者及其家屬少花錢治大病、療效好,對臨床醫學生心存感激,醫患關系也就容易相處并很和諧。
2患者對臨床醫學生科技創新具有重要作用,促使醫學生更關心尊重患者
目前,醫患關系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臨床醫學生對患者關心不夠,不尊重患者,沒有平等友好地對待患者,導致患者及其家屬對臨床醫學生產生嚴重的誤解,認為臨床醫學生不關心、不重視他們,是想害他們,而不是救他們,于是醫患稍微有點小沖突,就會引起嚴重的暴力沖突,導致許多臨床醫學生身心健康嚴重受損,患者及其家屬也因嚴重傷醫而被法律嚴懲,醫患兩敗俱傷[3]。臨床醫學生如果經常參加科技創新活動就能促使醫患關系和諧相處。因為臨床醫學生要想創新出令患者滿意的醫療設備和藥品,必須了解患者及其疾病的需求,把這些需求放在第一位,這樣就必須多接觸患者、真心實意地關心患者,患者才愿意與醫生合作,才會感覺醫生確實為患者著想,心中對醫生充滿感激,非常有利于醫患相處。同時,由于患者對臨床醫學生所創新的醫療設備、藥品有親身體驗,所以最能知道優點和不足,最能指導臨床醫學生如何堅持優點和改進缺點,患者是臨床醫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的重要導師,所以臨床醫學生必須重視和尊重患者,把患者當作老師,促使醫患關系更能和諧相處。這樣即使沒有研究出令患者滿意的產品,但患者一般也不會誤解臨床醫學生,而是深感臨床醫學生真心實意地為患者著想,從而也真誠地為醫生著想,醫患和諧相處。
3臨床醫學生科技創新使其更加細心,避免或杜絕因粗心而發生的醫療事故
臨床醫學生經常參加科技創新活動能夠養成非常細心的習慣和素質,因為能夠創新出高科技產品的臨床醫學生必須非常細心,非常重視細節,否則也不可能創新出高科技產品,任何高科技產品的創新都需要最高程度的細心、精益求精,來不得半點馬虎,在高科技創新中出現一點兒粗心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輕則造成物質財富的巨大損失,重則造成人員傷亡。這樣,參加創新的臨床醫學生就必須非常細心,養成非常細心的良好習慣和素質,才可能獲得高科技成果。臨床醫學生在科技創新中養成或得以鞏固、加強的非常細心的良好習慣和素質確保他們在治病救人的過程中也非常細心,不會發生因粗心而危害患者的醫療事故。所以,醫學行業各級領導必須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促使臨床醫學生參加并多參加科技創新活動[4],并作為日常考核、職稱評聘、職務去留升遷的重要考核標準。這樣一來,可以更好地調動臨床醫學生參加并多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養成或鞏固、加強細心、精益求精的良好習慣和素質,以減少或杜絕治病救人過程中的粗心大意,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獲得患者家屬的滿意、好評,從而促使醫患和諧相處。
4臨床醫學生在科技創新中敢于探索研究突發新病,從更有效地救治患者
臨床醫學生經常參加科技創新活動,多創新出高科技產品,非常有利于養成敢于善于創新的良好習慣和素質[5],這種良好的習慣和素質促使臨床醫學生在治病救人過程中遇到患者身上出現的新疾病、疑難雜癥,就會非常有效地積極創新,不會輕言放棄,而是積極救治,臨床醫學生運用平時經常參加科技創新活動而形成的敢于善于創新的良好習慣和早已鍛煉出的很強的創新能力以及平時積累的豐富的創新經驗,毫不猶豫地探索研究患者身上出現的新病種、疑難雜雜癥所用的新的治療方法、醫藥、醫療設備,最有效地挽救患者,獲得患者家屬的好評,從而促使醫患和諧相處。所以臨床醫學生需要經常參加科技創新活動,養成良好的創新習慣,煉出很強的創新能力,積累豐富的創新經驗,以便更好地救治患者,令患者及其家屬非常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