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19:0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環境監測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這種常規性的環境監測主要是監測影響環境的污染物的排放量。在通常情況下,對這些環境污染物排放量進行監測主要是通過長期、定點的監測方式,再利用相關環境監測高科技儀器設備對追蹤到的環境信息數據進行記錄和分析比較,得到環境污染排放物的趨勢,以便在后期的環境治理下采取有效的措施。
1.2定點性環境監測
這種環境監測的方式主要是用于在污染事故發生的情況下,對該環境污染的區域進行及時有效的監測,采取該種監測方式能夠有效定位污染源具體的位置。與此同時,當環境污染中發生有害物質的擴散等現象的時候,通過使用這種定點性的環境監測方式能夠對有害物質具體的擴散方向以及速度進行掌握,從而為后期環境污染區域的治理提供很好的基礎。
1.3研究性環境監測
這種環境的監測方式主要應用于科研方面,為相關的環境課題研究提供一些可靠的依據,因此在進行研究性環境監測的過程中,其標準和要求都是比較嚴格的,從而保證后期的環境治理能夠正常的進行。
2環境監測對于環境治理的促進作用分析
環境監測在整個環境治理的環節中占用重要作用,通過選擇及時、適當的環境監測方式能夠有效的促進環境治理工作的展開。整個環境監測的過程是相對比較復雜和繁瑣的。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環境監測對于在數據分析中所采用的化學知識越來越頻繁,重量法、色譜分析法、容量分析法以及電化學分析法都對環境的監測起到了重要作用,通過使用這些方法對采集到的環境數據信息進行分析,從而得到環境污染中準確的污染源和污染物的具體信息。具體來說,環境監測對于環境治理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使環境治理的目標更加明確。在進行環境監測的過程中,根據具體問題的不同其環境監測可以分為多種不同形式,在對這些具體不同的環境問題進行監測的過程中,必須采取合適的監測形式,從而提高環境監測的針對性。具體到環境治理的過程中,由于有環境監測在前期具有針對性的監測和管理,使得整個治理工作能夠進行明確的范圍、功能劃分,具有針對性的解決環境治理中的各種問題。
(2)環境監測的區域區別對待性能夠促進治理工作的展開。根據區域的不同的環境監測可以分為廠區環境監測和區域環境監測。在面對具體不同的區域來說,對環境造成影響的各種因素是不盡相同的,所以在落實到環境監測的過程中,必須進行區域性的差別化處理。這就使得在后期環境工作的處理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能夠抓住治理的重點和難點,從而順利地展開環境治理的工作。
(3)環境監測促進治理工作的有序展開。在通常情況下,在進行環境監測的過程中都是提前設計和規劃具體詳細的監測步驟,保證環境監測的有序進行,在后期的環境治理過程中也需要通過制定和規劃與之相適應的步驟展開工作,從而促進環境治理工作的有序性展開,提高環境治理的效果和環境質量。
3環境監測在提高環境治理效力上的措施分析
環境監測是一項比較復雜的管理過程,所以對于環境監測在環境治理上的效益上的發揮,需要從多方面加強努力從而提高環境治理的成效。具體來說根據現階段環境污染的具體現狀和環境治理的目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3.1加強環境監督檢查
在環境監察的過程中,通過嚴格要求相關環保工作人員對污染源、舉報地區以及具體的受污染環境進行長期的監測和檢查,從而及時、有效的控制和制止非法排放現象的發生,同時通過采用現代化高科技、高標準的環境監測設備等儀器,嚴格按照監測的實際情況制定和規劃所在行業環境監測的具體標準和規定,從而發揮其對環境監管的作用,更好的建設高質量的環境。
3.2制定和規劃環境相關的法規
21世紀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與此同時我國對于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也逐漸頒布,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最高人員法院關于審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這些相關的法律使得在進行環境治理的過程中能夠有法可依,與此同時通過將生態文明建設明確納入到我國五大文明的建設之中,更加提高和加強了環境治理的我國法律層面的重要性。
3.3公民環保意識的提高
可以說現階段很多環境問題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為的因素造成的,所以通過提高公民在環境治理上的相關意識,這對于環境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可以在每年的中國環保日舉行相關的生態保護活動,可以借助相關網絡新聞媒體的宣傳提高人們對于環境保護和治理的認識;當然也可以在每年的世界環境日,聯系當年的世界環境主題和重點,為鼓勵和引導公民的綠色消費和綠色生活進行有力的宣傳。
3.4加強生態凈化綠色治理
對于環境的治理是一個很繁瑣和大規模的工程,除了要對污染源進行減少和消除之外,還需要借助生態系統對環境進行改善處理。在進行生態凈化綠色治理的過程中,通過利用生物科學的相關技術,設計和研發具體的綠色治理措施,如通過生物體的吸收、分解以及轉化等功能對環境污染物的濃度以及有害性物質進行降解處理。
3.5減少工農業商等領域的污染
在進行環境治理的過程中,必須打破以環境作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通過研發和應用生態、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及高科技的污染處理設備,促進無污染、綠色、高質產品的生產和流通,從而減少環境的污染和提高對環境治理的效果。
環境監測指的是通過專業儀器對影響人們生活環境質量的各種因素進行測定,通過各項測定的檢測值來確定測量環境的質量,以及環境在一段時間內的變化趨勢。
(二)環境監測的目的。
環境監測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環境監測工作為專業的環境保護部門提供準確、及時、全面的環境質量反饋數值,為環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環境規劃等工作提供有效的科學依據。
(三)環境監測的過程。
環境監測的過程主要包括:接受任務、現場考察、收集資源資料、檢測計劃進行設計、合理布點、采集樣品、運輸樣品、預處理樣品、分析測試、數據處理、綜合評估等。
二、環境監測的分類
環境監測的分類有多種鑒定標準,根據目前比較常用的方式,我們分為以下幾類:
(一)按目的性分類。
按照目的性分類,環境檢測主要分類特定目的性檢測、研究性檢測、檢測性檢測三種。目的性檢測主要是根據相關部門的要求來執行,研究性檢測往往屬于環保科研方面的應用范圍,檢測性檢測針對的主要是一些特定環境下的檢測工作。
(二)按照檢測對象來分類。
按照檢測對象來分類,主要分為震動和噪聲檢測、固體廢棄的物品檢測、水質、土質、空氣、熱、光等檢測。通過細化的檢測對象來確定本次檢測的目的,根據這些檢測對象反應出來的數據來鑒定環境的狀況。根據時代的發展,隨著一些新物種的出現,環境監測的對象種類也越來越豐富。
(三)按照檢測的場所來分類。
按照檢測的場所來分類,主要按照檢測區域面積大小來劃分,可以分為廠區、單位、部門等的檢測,這種環境監測主要用來監督企業單位的環保工作,以此來頒發排污許可證和征收對應的排污費。也可以對較大的戶外場地和環境進行檢測,比如海洋、城市水體、大氣、個別景區等,這種環境檢測工作綜合考慮的是整個地球的環境變化因素,比如近期比較熱門的北極冰融化的現象等。
三、環境檢測對環境治理的促進作用
環境監測是一項細致繁瑣的檢驗過程,通過環境檢測可以盡快得知環境變化的趨勢,依靠專業的數據來治理被污染的環境,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環境監測對于環境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
(一)嚴格環境管理的制定標準。
環境監測工作的各種檢測都以人類生態居住為標準,各項環境檢測都是為了人類身體的健康打基礎,通過嚴格的環境檢測工作可以督促各種環保部門,在實現一定時期內的環境保護目標中可以更積極主動的依靠真實的數據分析來制定環保工作的標準,進而制定一些更有效、更實際的環保制度和規定,減少以往盲目操作的誤區,將環境保護工作落實到實處。
(二)環境檢測工作可以控制污染源的排放。
通過各項環境監測工作,相關的環保部門會得到一個真實的環境變化數據,通過這些數據分析掌握近期本地區污染物排放的總量,進而明確這些排放物是否超過國家規定的標準,是否已經對環境造成污染,從而可以根據事實來限定一些企業單位的日常排污量,并且對一些已經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單位給予相應的懲罰措施。同時還可以根據這些排污量的分析,對一些需要審批的企事業單位進行核定,發放排污許可證。
(三)環境檢測工作在排污統計和排污費征收中的作用。
環保部門給予發放排污許可證的單位,在領取允許生產命令的同時,也開始每天的排污工作,因此這些部門每天的排污量需要一個專業的統計工作。環境監測可以根據詳細的儀器檢測和實地檢測得出這些企事業單位每天固定的排污總量,這樣環保部門就可以有明確的收取排污費的執行標準,根據不同時期排污量的變化收取相對應的費用,便于環保工作的展開。
(四)環境檢測輔助環境監督管理工作的進行。
定期的環境檢測工作,主要內容就是對本地區的企業單位的污染物排放情況作進一步的跟蹤統計和分析,實行當地環境保護的監督作用,可以督促這些企業單位時刻遵守國家環境保護工作的法規和法律條文,杜絕惡性污染環境的行為發生,減少環境污染給地球造成的損害。同時環境檢測還可以反映出一個地區一段時間內的環境狀況,是否屬于被污染的狀態,還是屬于自然和諧的環境狀態,這些信息提供可以為當地的居民生活提供借鑒,便于居民采取適當的自我保護手段。
(五)環境檢測在糾紛仲裁中的作用。
環境檢測工作可以就地取樣,通過環境監測數據分析得出準確的信息,為仲裁機構提供最終裁決的依據,同時環保部門也可以根據環境檢測的結果來實行及時補救的環保工作,并且對這些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進行相對應的經濟處罰。
(六)環境檢測對科學研究的作用。
作為環境檢測也不例外,做好相對應的高科技環保方面的環境檢測工作,對于環保工作的革新以及環保新產品的研發都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只有與時俱進的掌握最先進的環境檢測儀器和內容,才能將科技轉化為勞動力,對于推動當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減輕環境資源的破壞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環境監測是一門新興的學科,環境為對象,應用物理、生物和化學等手段,綜合分析監測樣品。監測人員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式,分析這種環境變化是否有一定規律,找出其對低碳環保的影響,從而得出結論。這種監測的特征有:一是以統計學為基礎,匯集了自然、社會科學中的精華;二是面向整體社會,為大眾服務,監測和分析環境,反映人們的生活環境,如噪聲、水、大氣等。通過這種方式,為環境規劃和評價提供更加準確的數據,為低碳環保奠定良好的基礎。
1.2環境監測存在的問題
1.2.1環境監測部門的力度不夠
我國的檢測機制,并不完善,有著很多計劃經濟的特征,無法適應如今的發展,隸屬于事業編制型單位,造成環境監測部門內部缺乏動力。
1.2.2內部人員素質不高
監測部門招聘了很多新人,但是缺乏長期有效的培訓,在管理上也有一定欠缺。監測部門缺乏創新和能力,這種情況會影響監測部門的整體發展。
1.2.3環境監測部門的工作質量不高
環境監測部門應用的是目標責任制,所以只是完成環保局下發的任務,但是因為技術缺乏創新,設備落后,所以需要加班加點才能完成這些任務。該部門重質不重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監督技術,導致監測部門的數據分析能力缺失。
1.2.4大型設備的使用率較低
目前,一些大型的環境監測儀器已經被引入到地級市的標準配置中,各級主管和財政部門都應該將資金投入到監測站中,并引入國外的先進設備,如氣象色譜等。但是一些地方沒有重視地級市的實際情況,導致先進設備的使用率降低,甚至出現閑置狀態。
2低碳環保和環境監測之間的關系
低碳環保生活主要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減少對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持一種低能耗、低能量的一種生活態度,通過這種做法,達到保護環境和環保的目的。根據我國目前的環境現狀,每一名公民都應用加入到低碳環保的工作中來,盡自己的責任,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人們應從生活的小事做起,養成一種低碳環保和時尚的生活習慣,自覺保護環境,履行相關規范。
2.1環境監測是低碳環保生活的基礎
在實施環境監測中,需要提前對環境要素進行詳細的分析,明確該項目是否符合低碳和環保當中的生態要素、大氣環境、水環境,監測人員要掌握這些內容,分析其是否在項目完成后對環境造成影響,能夠擁有環境承載力。這些問題主要是環境監測,一旦該地方的水環境符合相關要求,大氣的污染物濃度小于質量標準值,其噪聲達到相關要求時,才能順利的建立低碳與環保的生活模式,給人們帶來更加美好與優質的生活。
2.2環境監測能夠監督低碳與環保工作有很多方法
能夠評價環境的體系,環境監測是最基本的方法,所以能夠作為較好的對低碳環保情況進行分析。在這個過程中,主要工作就是監測環境有無科學性和可行性,在日常生活中,低碳環保的實施情況能夠直接作用環境監測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評價,從而更加有效的對低碳與環保開展監督工作,確保其合理性。這種監督的情況還能對低碳與環保之后的生態環境和大氣環境、水環境和噪聲環境進行判斷和評價,提供大量準確的數據,證明這種情況。
2.3環境監測始
終貫穿與低碳與環保中在開展環境監測后,要對實施的結果進行評價,應有環境監督部門賦予可行性,然后才能實施這個項目,避免其對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從而達到低碳和環保目標和要求。在監測項目和工作投入使用后,在整體實施中,要明確投產與運行情況,結合實際環境進行分析。如果項目在建成之后對環境的影響超出預期,并在投產后的對比中,其現狀與大氣環境、水環境、噪聲環境等是否有所改變等,那么這些情況都要經過環境監測。在該項目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后,應綜合分析其可行性,確保其是否能夠繼續運行。所以,針對低碳與環保法來講,環境監測始終貫穿在其中。在整體低碳與環保的評價體系中,只有良好的實行監測,才能更好的開展低碳與環保的生活方式,并保護環境。
由于國家政策及應急監測管理年度計劃的原因,必須加強應急監測技術管理的設備技術管理及設備技術管理的有效性,但是由于應急監測技術在環境監測控制管理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如管理水平不高,設備技術管理與審核人員專業水平不足等,造成應急監測工作在開展時候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滿足應急監測工作的技術要求,給應急監測工作的時效性帶來一定的影響[1-2]。
1.2應急監測與環境監測的目的與意義
環境監測應做的是改善環境質量為出發點,以滿足環境管理為導向,是準確、及時,全面的反映環境質量變化,說的清環境質量和污染排放量及其變化,為政府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同時,在環境監測中及時的開展應急監測,可以及時的掌握污染物濃度的擴散變化趨勢,采取有效的治理方法,減小污染的范圍和影響,因此,應急監測在環境監測中具有重要意義。
2我國應急監測技術的種類
2.1遙感技術在應急監測中的應用
遙感技術又被稱作電磁性波長探測儀,是地理技術中的一種新興技術。它能夠通過對地理原始數據的核對,主要是通過衛星對地面地形的監控,從而達到對地形地貌情況監控的目的,能夠最實際的起到應急監測的目的,遙感技術旨在通過衛星對整個地形地面的測繪,來達到對目標地區的整體信息獲取,相對于其他的環境監測感官技術來說,遙感技術的科學性與準確性較高,是當前我國比較常見的應急監測技術之一。
2.2電子技術的應用
在我國應急監測技術管理中,環境監測電子管理是對我國環境監測工作整體的全天候電子操控工具,通過對環境電子監測的了解與掌握,能夠對應急監測技術管理的整體工作進行電子操控,但是由于管理人員對環境監測電子管理的認識不足,導致對環境電子監測的管理不充分,嚴重影響了應急監測技術管理中電子技術使用的有效性,對環境電子監測進行有效管理,能夠幫助應急監測技術管理的不斷發展,進而做出正確的技術決策,然而不足的環境監測電子管理導致對自身情況估計失誤,從而在進行工作決策的過程中產生了盲目性,造成對應急監測的結果出現及其嚴重的偏差,因此加強對環境監測電子管理的控制是應急監測技術管理發展工作的必要方向,需要得到應急監測技術管理的管理層及設備技術管理人員的重視。
2.3工程測繪技術的應用
在進行環境監測的過程中,首先要保證在遙感技術中工程測繪工作的準確程度,工程測繪的方式與準確程度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氣候的大環境,以及測繪工作等級及測繪人員技術水平的小環境等因素,這就造成了工程測繪技術的困難性。其次由于工程測繪工作與遙感技術的結合具有監測全面性,因此在工程測繪工作中需要全面的加入對遙感監測數據的考慮,由于地區之間的地形變化比較大,所以要對不同地區內的所有需要地形地貌進行考慮,能夠極大提高應急監測的準確性,這需要工程測繪與遙感工程技術人員的細心工作,以及工程測繪的專業知識水平過硬。最后,遙感測繪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對測繪人員的要求較高,要求工作人員有地形與技術的整體意識,需要測繪技術人員對測繪工具及成像工具精準地把握與使用,在測繪工作中將遙感與所測地形視為一整個系統,不能出現任何差錯,盡可能的減少由于地籍測繪過程中的失誤而產生的經濟損失。
3應急監測與環境監測控制工作的發展方向
3.1全電子技術將融入監測工作中
在我國應急監測電子操控系統實施環境監測控制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可以同時實施全天候電子操控的手段,最大程度加強環境監測控制管理的有效性,還能在很大程度上完善設備電子操控系統的手段,對于這類操控體系,必須要保證由專業性的設備電子操控系統人員來進行,加強對應急監測電子操控系統的控制,保證了應急監測電子操控系統能夠進行正常的全天候電子工作,并且在工作中還可以通過完善應急監測電子操控系統的專業監控手段來保證工作的發展,來保證環境監測控制管理的準確性與有效性,當然加強環境監測電子管理的最基本手段還是加強應急監測電子操控系統操作人員的聘用,電子操控系統人員是應急監測電子操控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完善應急監測工作有效性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完善招聘體系是加強環境監測控制管理的重要間接方式,需要得到應急監測電子操控系統管理層的重視與關注[3-4]。
3.2應急監測的準確性與范圍將大大提高
我國應急監測技術管理的發展管理屬于技術管理的范疇,提高環境監測控制管理的手段需要落實到工作控制管理,通過發展相關技術管理與設備技術管理,來帶動應急監測技術管理發展的有效性,大大提高應急監測的有效性,但是現如今我國應急監測技術管理控制的有效性低下,需要加大管理的準確性,保證環境監測的展開范圍,我國應急監測技術管理需要全方位的技術分析,這主要源自于應急監測技術管理對環境監測控制管理的認識不足,因此要加大數據的管理與控制,對應急監測技術管理的具體實施加強全面性,完善我國應急監測的控制范圍。
3.3“3S”技術的使用
3S技術是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的統稱,可實現對各種空間信息和環境信息的快速、機動、準確、可靠的收集、處理與更新,我國應急監測技術管理的改革工作過程中也要著重關注“3S”技術的工作發展前景,也就是將地理技術全面帶入到我國的應急監測技術管理工作中,關注“3S”技術的工作原理,對于設備技術管理人員的工作發展有推動性作用,可以規定“3S”技術的工作流程與工作質量,讓“3S”技術在工作過程中,有可以參考的標準,并且應急監測技術管理要通過地理信息技術進行預測與監控,保證環境監測控制管理的效果,而且通過這樣的手段可以充分了解應急監測技術管理的整體性,能夠最大程度加強我國應急監測技術管理的發展。
1.1建設基礎監測標準實驗室,輔助國家基礎監測的政策和行動針對已經設定了國家基準的環境監測實驗室儀器和相關參數,結合環境監測能力建設的實際發展動向和狀況,逐步建立具有環境監測標準和特色的基準實驗室,填補量值溯源的遺漏點未能有效解決的和環境監測工作過程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和困難。
1.2建立量值溯源規程,健全行業技術體系針對還未能有效建立檢查判定或按照指定方法和規程實施校準的系統、參數和儀器等,應盡快建立相應規程以確保量值溯源的實施和進行并建立與之相對應的技術評審判定制度。尤其是需要盡快開展監測儀器的應急措施、在線監測或全自動監測的技術空白。
1.3恢復質控實驗室,承擔質量控制重任在標準樣品類別、濃度和有效監測范圍有限的情況下,對標準樣品產生了嚴重依賴性的質量監測模式使得質量控制的范圍和環節暴露出許多技術空白和監管盲區。所以我們應盡快恢復和設定質控樣品的研發團隊、研發分裝樣品、自主實施儀器校準、自主驗證判定校準結果等,滿足監測和控制環節中的工作需要。
2建設和推廣監測質量控制體系
質量控制體系是評估質量監測控制效果的實際依據,是使質量控制措施具有法律效力的技術基礎。當前,因質量控制和監測結果來源不一致而導致監測范圍和活動不能得到有效而合理的規范化,從而導致監管盲區持續存在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些盲區不僅造成質量監管和控制的漏洞,而且直接影響監測部門展開的監測行動的法律效力。
2.1重視質控措施研究,強化監測過程的質控應在監測方法的開設與建立和鞏固中,重點強調質量控制措施的嚴格標準化要求,建立一條非經驗主義的,不過分依賴樣品而進行監測的新思路,強化關鍵控制點和對終了結果控制的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監測技術的體系和團隊。同時,應不斷深入研發和探索新的監測控制技術和手段。
2.2注重質量活動策劃,主部實施項目和任務管理針對當前環境質量監測工作中質控在策劃性方面相對薄弱的現象分析,應強調大力推廣質量控制和監測的活動工作,并建立具體細致的質量監測控制的目標和任務,尤其是建立按照項目或任務實施管理的模式,改變責任不明的管理狀況,明確質量控制中對各個數據類別的統計方法,實現環境監測控制數據與質量分析結果同步報送同步審核,并定期實施定量考核。
2.3建立監控指標管理體系,完善監控審核體系現階段下,環境監測系統質量控制體系的建立和發展還在初步階段,嚴重影響了質量監測和控制活動的開展。我們應廣泛開展技術研發和探討,加快腳步建立針對不同監測范圍、監測技術、監測內容、質量等級等的有效控制途徑,并有效利用上述途徑,同時完善質量控制審核體系。
2.4樹立質量控制目標意識應樹立質量控制目標和環境監測控制指標相互配合、相輔相成的意識,確立合適的有效的環境質量控制措施和環境質量控制指標,并針對不同監測范圍、監測技術、監測內容和工作條件下的環境監測活動,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進行監控。
2.5參考環境監測技術的監測數據,建立相關質控指標環境監測工作需要建立相關可行性的說明,且應充分反映其與質量控制指標的異同。所以實驗室應根據技術范圍和工作需要,在滿足一定監管標準的基礎上建立盡可能完善的質量控制指標。組織質控考核時,也應根據考核范圍和實際情況,確定高效和切實可行的質量控制指標。
3提高環境監測人員技術能力和水平
應讓相關環境監測人員的技術水準和工作經驗和受培訓的程度均有效而穩健的提升,與此同時,各環保監測地區的設備發展和技術支持水平的不均衡差異性還需要得到改善。不斷提升環境相關監測人員的技術水平和工作質量是提升監測質量的有效措施。
3.1加大培訓力度,加強技術交流開設技術培訓班主要是通過實施相關監測的技術培訓,推動和促進技術交流的有效方式。與此同時也應該按照監測技術發展動向和趨勢的工作需要,有效設計和充實完善培訓內容,把握技術培訓的重點,綱舉目張。
3.2豐富培訓形式,提升培訓實際作用針對日益發展迅速的監測儀器和環境監管人員的多種培訓需求,應建立并發展充分合作和充分互動培訓制度,設立專項環境監測培訓基地或開放性監測實驗室,有效解決相關監測人員和相關監測技術水平在局部地區持續低靡的現狀。開發各種培養和訓練也是普及監測技術的重要手段之一。與此同時,豐富的教學模式和貴相關人員學習活動的鼓勵也具有不可忽略的輔助效果。
3.3建立深度教育機制,激發在崗培訓熱情基于監測機構管理體系不完善、監測標準繁雜、監測技術眾多和監測手段多樣而各有差距等的實際情況,應充分思量環境監測科學的客觀性,建立和推廣深度教育機制,激發相關人員的在崗培訓熱情,給監測項目以廣泛的、有效的可靠的技術支持。
3.4鞏固和完善考核機制,推進在崗人員的考試和考核隨著監測領域的不斷擴大和深入,監測方法和監測項目的增多以及推廣,在崗人員的考試和考核的難度和深度都在不斷加大我們仍然需要進一步完善考核機制,完善考核項目庫,高進考核方式和更為細致的管理模式,同時加大監督力度,有效地、準確地、高效地把握考核工作質量和工作水平,促進監測水平全面的提高。
2.環境監測在節能減排中發揮的時效作用
2.1我國環境監測系統的發展
現在我國從80年代就開始注意環境問題,我國環境監測的發展也已經有50多年歷史[3],因而建立的環境監測體系也較為成熟,但是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我國不僅僅在國家級層面上設立了環境監測總站,還設立了省、市、縣三級監測網站,從事環境監測業務的人員也不斷增加,而且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也不斷提高。除此之外,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環境監測的設備也越來越精良,也在逐步實現環境監測的智能化,同時也向著信息化的方向不斷邁進。除了“硬件”配備的不斷發展,我國環境監測取得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環境監測技術是指針對環境污染問題而設立的,融監測和預防于一體的技術。首先我國環境監測系統實現了對大氣、水、城市噪音等污染的全面監測,也成為我國污染物減排的三大支持體系之一,為我國減排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
2.2我國環境監測系統發揮的作用
首先,我國環境監測系統能將收集到的信息及時上報,從而可以通過相關媒體使公眾及時了解我國目前污染物的排放情況。例如,當環境監測系統收集大氣中PM2.5的監測數據后,形成一定的報告,公眾在獲得了該報告后會針對目前的大氣狀況進行不同的生產、生活安排。其次,環境監測系統收集到的數據可以成為我國制定相關政策法規的依據。我國環境法規的制定要根據具體的國情,這樣才能有的放矢,以求通過最小的公共成本取得最大的社會效益。此外環境監測也是我國環境法規的實施狀況的一種反饋,并能為相關職能部門提供執法依據。再者,環境監測行為有利于社會公眾的環保行為。尤其當監測數據曝光后,會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對于普通民眾而言,可能反省自身行為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對于商品生產者或者決策者而言也可能做出一些環保反應,例如:在以后的生產經營決策中可能會考慮消費者環保意識、加大環保建設投資,抑或更注重樹立自身的環保形象,尤其是對于污染型企業可能產生更顯著的影響。從這個角度出發,環境監測能起到促使企業從污染型向環境友好型的轉變。[2]最后,環境監測有利于我國社會進步。良好的生存環境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環境監測可以幫助民眾及時發現我們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并對將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一定的預測,同時尋找解決環境問題的有效措施,以促進社會穩定有序的發展。
3.有效的環境監測措施探究
綜上所述,環境監測工作是我國實現節能減排的一項基本工作,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有力保障。為了我國環境監測工作的有效實施,本文在此對如何有效地實施環境監測進行了以下初步探究。
3.1完善環境監測法規,明確政府責任
我國目前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環境監測網絡,但是在環境法規方面,多是以監測對象為客體的,很少有針對監測主體自身的法規,要更好的實施環境監測工作,首先要完善相關法規,更要明確在環境監測過程中的政府責任。在環境監管過程中要嚴格、規范地執行《環境監測管理辦法》,以保障環境監測結果的規范性和準確性,進而才能更好地發揮環境監測在節能減排中的作用。除了立法的角度,政府更應該轉變環境監測理念,明確監測過程中的責任。而且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環境狀況,各環境監測站點的工作也應該有所偏重,各級政府各司其職,才能保證環境監測工作順利有效的進行。
3.2提高環境監測質量,完善監測體系
環境監測體系是節能減排的主要支撐體系之一,是節能減排決策的重要信息源,只要保證環境監測有效性的前提下,才能確保基節能減排工作實施的科學性。要提高環境監測質量首先要加大對環境監測工作的投入,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要想實現更好的監測效果就需要引進先進的配套設施,所以資金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在設施的引進上,除了要考慮引進大型的、自動化、智能化的裝備之外,還要考慮針對不同環境和不同污染問題的小型的、便攜式的配套設施,將生物、光電等高科技技術不斷的應用到其中,實現先進技術和先進設施的結合,從而實現對環境的全面監測。對于整個監測體系而言,環境監測網絡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雖然我國目前已經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三級監測網絡,但是近幾年環境污染事件依然頻頻被曝光,這同時也暴露了我國環境監測體系存在的漏洞。進一步完善我國環境監測體系首先要保證信息的實時性和準確性,進而要增加網絡監測站點的數量,做到對環境的無死角監測。除此之外還要對不同的環境污染類型設立相應的監測網絡,以及時應對各種環境污染事件。
2環境監測評價在生態環境改善中具有的主要作用
2.1對生態環境現狀進行評價
2.1.1土地資源被破壞
當前,由于受到植被被破壞、土地沙化嚴重以及礦業過度開采等因素的影響,土地資源破壞情況比較嚴重,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比如,在對煤炭進行開采的過程中,由于對環境保護不夠重視,所以經常會對周圍的環境造成破壞,導致土地的土壤成分結構失衡,不再適合植被生長,進而造成破壞。在對林木進行砍伐的過程中同樣如此,大部分人員只重視眼前利益而不重視長遠、持續發展,濫砍濫伐,最終導致植被被大量破壞,土地沙化嚴重,破壞了原有生態環境。
2.1.2水資源被污染
水污染已經成為當前環境污染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水污染不僅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還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導致一系列疾病的出現,對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具有較為嚴重的負面影響。而導致水污染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農藥殘留,二是生產企業廢水不達標排放。
2.1.3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是導致全球氣候變暖以及近年來空氣PM不斷升高的主要原因,其不僅會對生物的正常生長造成影響,還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危害比較大,是當前全球所面臨的環境污染的主要問題。而導致大氣污染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與兩方面有關,一方面是生產企業的廢氣不達標排放,另一方面是因為汽車數量增多,尾氣排放量增加。
2.2對生態環境進行改善
2.2.1對土地資源破壞區域進行綜合治理
為了能夠有效改善生態環境,就需要對土地資源被破壞的區域進行綜合治理,在控制土地資源破壞情況惡化的同時通過綜合治理來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比如,在對沙化土地進行治理的過程中,就可以通過逐漸提升綠化面積和逐步改善土壤成分的方式來對生態環境進行改善。在對礦業污染區生態環境進行改善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修建地下污水沉淀處理池和提高綠化鋪蓋面積的方式對礦業開采,尤其是煤礦開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行有效改善。
2.2.2對廢氣、廢水排放進行控制
當前水資源污染和大氣污染問題比較嚴重,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較為嚴重的破壞,因此,為了能夠有效解決該問題,對生態環境進行有效改善,就需要對作為主要污染源之一的生產企業的廢水和廢氣排放進行嚴格控制。在生產企業廢水廢氣排放的過程中,應該嚴格要求企業廢水廢氣達標排放,如果發現違規排放企業,則要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對其進行判罰,并要求其對自身所造成影響進行挽回,以此對廢水廢氣的排放量進行嚴格控制。
2.2.3做好綠化和廢棄土地再利用
在有必要的情況下,實施封山育林政策,采取植草、人工造林等方式不斷提高我國的綠化面積,提高地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以此來對生態環境進行有效改善。同時,還應該加強對沙化土地和礦區土地的再利用效率,通過重新開墾和覆蓋生命力旺盛的植被等方式不斷改善土地土壤,最終達到提高植被覆蓋面積、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
3環境監測評價在綠色產業發展中具有的重要作用
在對綠色產業進行發展的過程中,環境監測評價是其基礎保障,只有做好環境監測評價工作,才能夠更好地推動綠色產業的發展。
3.1環境監測評價是綠色產業發展的基礎
環境監測評價是確保綠色產業能夠得到健康發展的基礎保障,因此,在發展綠色產業的過程中一定要對環境監測評價引起足夠重視。首先,在綠色產業開始進行發展的初期階段,就應該通過環境監測評價對產業基地以及產業自身發展的環境質量標準進行精確判斷,判斷其是否符合綠色產業發展需求,并以此為基礎對綠色產業的發展目標和發展策略進行有效制定。其次,在綠色產業發展和生產過程中,也需要合理利用環境監測評價對產業的生產過程是否符合綠色產業發展需求,是否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進行判斷;同時,在此過程中利用環境監測評價,還能夠對產品原料的來源地和來源途徑進行有效分析,對其是否滿足綠色產業生產要求進行判斷,避免因為生產原料問題而對綠色產業的發展造成影響,確保綠色產品的生產質量。
3.2有效推動綠色產業的發展
在綠色產業發展過程中,環境監測評價所起到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環境監測評價,能夠對綠色產業中的基地管理和原料質量進行嚴格控制,使其能夠滿足綠色產業發展需求,而不會出現污染環境等問題。在此過程中,通過環境監測評價能夠對基地管理方的管理行為進行有效約束,使其在管理過程中能夠制定切實有效的綠色發展計劃,對農藥、肥料以及獸藥等可能影響綠色產業發展的藥物進行有效控制。同時,其還能進一步促進生物防治技術和綠色生產技術的發展,全面推動綠色產業的進步和完善。
(2)在綠色產業的發展過程中,通過環境監測評價能夠對產業發展對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行有效控制。在綠色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除了要生產無公害、健康產品,持續拉動經濟的增長,還應該擔負起恢復自然環境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重任。因此,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制定相應的自然和生態環境保護對策,比如,在產業發展過程中要擴大地方綠色植被覆蓋面積,要對地方的物種多樣性進行維護,要對地方的自然環境和空氣環境進行有效改善等。而以上這些,對環境監測評價都具有一定的依賴性。
(3)確保綠色產業的產品質量。確保綠色產業所生產的產品質量能夠滿足綠色產業發展需求,是綠色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而要想對綠色產品的質量進行有效保障,最佳方式就是在綠色產業發展過程中對環境監測評價進行合理利用。首先,通過綠色評價對綠色產業基地和原料質量進行嚴格監測,確保其能夠滿足綠色產業發展需求,尤其是原料質量,務必確保其達標之后方能投入生產。其次,通過環境監測評價對產品生產過程進行嚴格監督,嚴格要求其按照相關規定進行生產,不能對環境造成破壞,也不能使其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確保產品的質量符合要求。
1.1選擇正確的監測分析方法監測分析方法首先選擇國家頒布的標準分析方法,其次選擇國家環保部頒布的標準分析方法,對沒有標準分析方法的監測項目,可采用《空氣和廢氣監測分析方法》中推薦的方法。此外,還應考慮監測對象的濃度水平和分析方法的檢出限。當實驗室不具備采用標準方法的條件,或采用標準方法不能獲得合格的測定數據時,必須對選用非標準的方法進行驗證和對比試驗,并報省級以上環境監測部門審核、批準。我國目前常見大氣監測指標有二氧化硫、總懸浮顆粒物TSP、可吸入顆粒物PM10、氮氧化物等。環境空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常以有動力采樣法-溶液吸收法采樣,后以分光光度計測定樣品特征波長時的吸光度,以吸光度與濃度的關系得出樣品中待測物質的含量。TSP、PM10通常使用濾料阻留法進行測定,按照某速度對大氣抽取,將懸浮顆粒物TSP留于稱重濾膜表面,對應用前后的TSP重量進行計算,并根據采樣器流量與時間計算抽取空氣體積,以得出TSP、PM10濃度。固定污染源排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常以定電位電解法進行監測,煙氣中待測物質擴散通過傳感器滲透膜,在電極上發生氧化或還原反應,產生擴散電流的大小與待測物濃度成比例關系,得出待測物質濃度。
1.2采樣前準備經檢定(強檢)或自行檢定(非強檢)的儀器需定期校驗和維護,形成校驗與維護記錄。現場采樣前對微壓計、皮托管、煙氣采樣系統、吸收瓶進行氣密性檢查,對煙氣測定儀、測氧儀、自動煙塵采樣儀和含濕量測定裝置的溫度計、電子壓差計、流量計進行定期校準。《固定污染源監測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技術規范》(試行)(HJ/T373-2007)要求定電位電解法煙氣(SO2、NOx、CO)測定儀應在每次使用前校準。采用儀器量程20%~30%、50%~60%、80%~90%處濃度或與待測物相近濃度的標準氣體校準。《固定源廢氣監測技術規范》(HJ/T397-2007)要求定電位電解法煙氣(SO2、NOx、CO)測定儀,應根據儀器使用頻率,每3個月至半年校準一次。在使用頻率較高的情況下,應增加校準次數。用儀器量程中點值附近濃度的標準氣校準。對排氣溫度測量儀表、斜管微壓計、空盒大氣壓力計、真空壓力表、轉子流量計、干式累計流量計、采樣管加熱溫度、分析天平、采樣嘴、皮托管系數至少半年自行校正一次。檢查空白濾筒有無裂紋、孔隙或破損,采樣嘴是否變形或損壞,乳膠管有無老化等。
1.3樣品的采集與運輸貯存采樣點的布設盡量均勻且具代表性,采樣時段能較好地反映高、低及一般污染濃度水平;監測前用與待測物相近濃度的標準氣體對儀器進行校準,盡可能減少流量誤差對采樣體積的影響;嚴格控制采樣時間及采樣時的溫度;在對大氣環境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確定監測頻率和監測項目;明確采樣人員、接送樣品、分析人員在樣品傳遞過程中的義務和責任,有效確保樣品的完整交接,并做好平行樣品、空白樣品的采集和記錄工作。SO2甲醛吸收法采樣溫度需控制在23℃~29℃,四氯汞鹽吸收法采樣溫度需控制在10℃~16℃,溫度偏高或偏低,都將影響采樣吸收效率。在樣品采集、運輸和存放過程中應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如果樣品不能當天分析,應在4℃~5℃下保存,但存放時間不得超過7d。
1.4實驗室分析與數據處理實驗室質量控制可分成實驗室內部與實驗過程的質量控制,內部控制對于環境監測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直接關系著樣品監測分析以及數據處理的結果,經過特異質量控制圖與其他方式分析應用,對監測質量進行控制。在實驗室過程質量的控制中,需要做好基礎工作,保證實驗室安靜清潔,全部儀器要檢測校驗,高精度的儀器室,應對全部設備實施定期校驗及維護,保證儀器設備正常運行,對于監測人員來說,專業理論技術要掌握,持證上崗,非專業人員不得實施監測工作,保證監測人員的工作質量,確保實驗數據有效真實。要保證監測數據能真實反映實際狀況,就要重視數據處理質量的管理方法,可制定數據質量的管理責任制,并貫徹執行。數據處理質量涉及實驗數據分析管理與報告審核程序的規范,當監測數據記錄與刪改時,應依照相關規定,經相關人員進行復核,并由負責人簽字,一旦發現可疑數據,應組織人員查證分析,及時糾正。
本文采用低功耗電平轉換芯片MAX485作為收發器,該芯片的接收器輸入具有失效保護特性,當輸入開路時,可以確保邏輯高電平輸出,因此具有較高的抗干擾性能。通信的接口電路如圖2所示。RO,RE,DE,DI分別連接到單片機的相應管腳,R1,R2,R3為上拉電阻,用于確保單片機在輸出高電平時MAX485芯片能接收到正確的高電平。R4為線路的匹配電阻,用于消除線路中的傳輸信號的反射。為了保證總線上的其他分站的通信不受本分站硬件故障的影響,在485信號的輸出端串接了兩個電阻R5和R6。采用穩壓管D1和D2組成吸收電路,可以避免總線中的瞬時高壓,從而對MAX485芯片進行保護,保障了通信的可靠性。
1.2照明燈板的硬件實現
本文采用高亮度LED燈珠5630來制作照明燈板。由于照明燈板掛接在子站上,而子站是由12V供電的,所以采用3路4個LED燈珠的串并聯來實現。照明燈板的電路如圖3所示。
2系統軟件實現
2.1程序流程
主站根據上位機下發的命令對其下面的各個子站進行相應的管理,讀取各個子站的實時數據和對各個子站進行配置。主站的程序流程如圖4所示。子站的作用主要是響應主站的命令,發送實時數據和配置其自身的狀態。子站的程序流程如圖5所示。
2.2通信協議
整個系統采用統一的Modbus通信格式(RTU)來實現,這種通信格式有確定的數據長度,從站可以從接收的數據長度來分析主站是否發送數據完畢,從而不會造成總線時序上的混亂,保證了通信的可靠性。同時采用CRC16的校驗方式,可以使通信錯誤位數在1bit以內,校驗準確率較高,從而保證了通信的可靠性[12-13]。Modbus(RTU)數據幀基本格式如表1,2,3,4所示。
2.3通信過程
由于RS-485是主從方式通信的,所以在通信的設計時要充分考慮接收和發送的時序,否則會造成總線上通信的混亂。主機發送命令后延時一段時間T,若從機沒有響應,則主機重發命令;若收到從機響應,校驗正確則返回確認包,一次通信完成。根據主機發送命令的時間,從機響應命令的時間并留有充分余量的基礎上來確定延時時間T。上位機發命令時,上位機作為主機,主站作為從機;主站發命令時,主站作為主機,從站作為從機。通信的過程如圖6所示。
環境監測是參照國家環境質量標準,對一地區的污染分布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和監督管理,收集本底數據,評價環境質量,其監測程序為:實地調研優化布點收集數據統計分析綜合評價提出方案評審確認上報材料,整個監測過程應以環保體系技術規范及相關規定為指導,保證最終獲取數據的真實性以及提交報告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環境監測的對象是環境樣品,目前主要采用儀器分析法和化學分析法來檢測樣品中污染物的成分及結構,前者以理化方法為基礎,對環境樣品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如采用氣相色譜法對有機物進行測定;后者主要包括重量法和容量法,如采用容量分析法對水中酸堿度進行測定。
1.2環境監測的特點和分類
就環境監測的對象而言,主要包括氣體、固體廢物、土壤、生物等客體,采用一切可以表征環境質量的理化方法來對其進行監測和綜合分析,以此來準確闡述樣品數據的內涵,同時為進一步揭示環境質量的演變規律,需要對有代表性的監測點位、對象及其相關項進行長期監測,由此可見,環境監測具有綜合性、連續性和追蹤性等特點。環境監測的介質對象較為廣泛,可以按照監測目的、專業部門、區域等對其進行分類,為突出環境監測的系統性,通常會將監測內容分為常規監測、應急監測和科研監測三種類型,其中常規監測是指對指定項目進行長時間的追蹤監測,并對污染狀況及質量控制措施的效果進行分析和評價,服務于環境質量監督管理工作;應急監測和科研監測均有其特定的目的,前者是對污染事故進行仲裁監測、咨詢服務以及考核驗證,后者服務于更高層次的科學研究,反過來能夠指導環境監測工作的持續開展。
2環境監測技術及其發展趨勢
2.1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現狀
環境監測技術可分為采樣技術、測試技術和數據處理技術,綜合應用這三種技術對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生物、固體廢棄物、放射性物質、噪聲等進行監測和分析,其中采樣技術是對各種環境物質進行采樣,對樣品物質成分進行分析,期間需對環境狀況進行一段時間的實時監控,為環境質量測試提供有效的樣本數據;測試技術是環境監測技術的核心組成部分,其任務是測試環境樣本,對污染物質成分和特性進行鑒定和分析,確保數據結果的準確性;數據處理技術是環境監測的最后環節,其任務是對監測數據進行總結,確保數據的準確性,為監測結果的最終確定奠定基礎。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環境監測技術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同時新監測技術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已經得以廣泛推廣,由于環境監測越來越重視監測技術的自動化以及分析方法的標準化,ICP-MS、GC-MS、GC-AAS等聯合儀的應用和大范圍監測網絡的研究成為了新的發展方向。
2.2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趨勢
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具體表現為六個方面的轉變:一是人工采樣、理化分析和數據統計等常規分析方法開始朝著以網絡化、自動化、智能化為表現特征的環境監測方向發展;二是環境監測的技術密集型特點表現得更為突出;三是地面監測與遙感監測的全方位環境監測成為新的發展方向,環境監測的范圍得到極大擴展,監測的實時性和準確性也得到提高;四是依托科技創新的監測儀器正朝著多功能、高質量、集成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儀器性能的綜合性也表現得越來越突出,開始朝著物理、化學、生物、光學等技術綜合應用的尖端領域發展。以生物監測技術為例,這是一種將動植物在污染環境中的各種反映信息作為環境質量評估依據的監測方法,通過觀察生物在污染環境中的表現癥狀和生理生化反應以及對生物體內污染物含量的測定來對污染狀況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3環境監測質量控制措施探析
環境監測質量控制包括采樣的質量控制、樣品運送和保存的質量控制、實驗室分析的質量控制、數據處理的質量控制,這是一個系統的過程,任一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監測結果的準確性,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質量控制措施尤為必要。
3.1環境監測過程的質量控制
在環境監測過程中,首先要加強環境樣本取樣和管理的質量控制,為環境監測質量控制創造良好的條件。根據我國環境污染的整體狀況來看,工業廢物和農業污染物的不合理排放是造成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在采樣過程中,應以國家制定的環境指標為基礎,結合環境污染狀況,科學布置監測點,合理安排采樣頻次和時間,正確應用采樣技術及相關儀器,充分考慮到采樣相關注意事項,如采樣器擺放位置是否合乎要求、采樣管安裝是否正確、吸附劑是否有效等,樣品采集完成后應立即送達實驗室,期間要加強對樣品保存和運送環節的質量控制,確保送至實驗室的樣品不被污染,保持原有的穩定性。
3.2實驗室監測的質量控制
對于小型監測而言,實驗室質量控制集中體現在內部管理上,內部質量控制是測定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分析人員自我控制的過程,監測質量體現在監測全過程各環節的質量控制中,而每一個參與人員的工作質量將會對監測結果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內部控制的關鍵在于提高分析人員的整體素質。對于大型監測而言,除了要做好內部質量控制外,實驗室質量控制還涉及到多個實驗室之間的質量控制,由于不同實驗室選用的分析方法及技術手段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為保證測定結果的一致性,應提供統一側樣品,采用空白平行等方法加以確證。
3.3環境監測質量控制體系的確立
環境監測質量控制依托于相應的管理體系,并需要借助具體的技術文件和質量管理手段加以完善,在監測過程中,首先要對監測環境和條件進行分析,建立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對監測人員的職責進行明確定位,確保監測工作的規范化和有序開展;其次是依據現行的技術規范對管理內容進行嚴格審查,對各項監測制度進行強化,解決監測質量控制不平衡的問題,形成全面、科學、系統的環境監測質量控制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