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18:0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機器人項目可行性報告,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上篇
我沒能親眼看見正電子腦是個什么樣子。
這不太公平。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調集資金,寫了幾十頁的可行性報告,想方設法瞞住京城里的其他競爭對手,撤了不知多少謊。現在項目啟動了,主角上場了,我卻只看到它拆下來的包裝。
十臺美國產的K型正電子腦,價值連城,正在裝配線上與十個機器軀殼合體。洋河董事長親自上陣,連他本人一共十個裝配崗位。我們這些下屬都給轟了出來。車間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全是保險公司派的人。正電子腦的包裝是個低溫液氮容器,外面配一個八十小時時效的脈沖電池。殼上貼著水晶銘牌,其中有些文字讓我咋舌不止。那蓄電池儲蓄的能量夠讓一輛電力汽車跑到國境外去。而K型正電子腦呢,有100億個單電子元件。這已經跟人腦神經元的數量差不多了。
人群已經散去,我還在門口等待。忽然想起董事長當初說的話,那是他跟我在電話上的一場爭吵,我給錄了下來:
“這不是電子雞!你怎么會叫它們電子雞?我只是要求美國機器人公司提供一批尚未輸入信息的正電子腦,里頭只有機器人三定律和基本的語言、思維功能,我們可以把它們叫做‘嬰兒機器人’。然后我們慢慢訓練它們,一點兒一點地喂。等它們成熟了,嘿嘿,那將是個奇跡!你怎么不明白?平時挺聰明的姑娘一到這時簡直笨得要命!你看著我,哦,洋河董事長,33歲的純種中國人,典型的大男子主義者,抽煙喝酒,缺乏教養,一流的工程技師,又大又圓的一個混蛋。這是你眼中的洋河,對吧?全是細節。其實呢?洋河是個人,是個高級生物個體。生物呢?是自動復制的機器,是物質組合的高級形式,懂了沒有?
人是一種高級機器。那么高級機器呢?某種高級機器會不會也可以……不不不這可不是詭辯,我強調‘高級’二字。老天爺,我自己攪糊涂了,這跟什么人口問題一點兒關系都沒有。好好,我現在不跟你爭,等我做出來再說,行不行?我現在去跟門檻爭!”
我靜悄悄地站在那兒笑了。董事長是這種人:他思維清晰的時候有意思,思維亂套的時候更有意思。
車間大門咣的一聲打開,洋河一身油污地走了出來,手里端了杯水。
“你還在這兒?回家去。這兒得到半夜才能完事。”
“好吧。”
“明天直接到實驗室去。”
“好的。”
“就你一個。”
“行。”
我轉身走開,洋河叫住我。
“你也不問問里面究竟怎么樣?”
“明天我就會看見的。”
他樂了。
“瞧我,”他說,“總以為漂亮女孩都是沉不住氣的家伙。”
“好吧,”我說,“里面是怎么回事?”
他正在喝水,給嗆著了。我在他的咳嗽聲中走出公司大門。
第二天我遲到了幾分鐘,洋河已經開始了。在實驗室里坐定我才發現,給正電子腦配的只是“家庭保姆”型機器人身軀。唯一不同的是這幫機器人穿著人類的外衣,五顏六色,在房間中央站成一排。它們已經充電,光電眼睛亮閃閃地看著我們。洋河在刷刷地翻他的小筆記本,對我的遲到一聲不吭,只抬腳踢了把椅子過來讓我坐。然后他合上本子,清清嗓子走到機器人面前。
“我要你們跟我學一個面部動作,”他對機器人說,
“當你們大腦中各分區的電勢處于完全均衡狀態,或人們對你們的工作表示贊揚和感謝時,你們就做這個動作。”
于是他笑了。三秒鐘后,十個機器人同時咧開嘴也笑了。它們的面部控制遠不如人類復雜,結果就成了一種非常簡化的笑容。但那是洋河式的笑容,關鍵的特征都有――包括嘴咧開的角度,鼻子如何上翹等等。過了一會兒洋河止住了笑,表情嚴肅,五秒鐘后十個機器人同時繃著臉。我受不了這種滑稽的景象,就捂住肚子扶著桌子腿兒,把眼淚也笑了出來。洋河只是不耐煩地看了我一眼。
“這個動作的名稱叫笑。”等我站起來,洋河繼續給機器人上課,“下面是另一個面部動作,當你腦中的電勢極不均衡,某件事情迫使你臨時增大能耗進行復雜的計算和權衡時,或者人類對你的工作表示不滿意時,你就做這個動作。”他皺眉,拉長了臉,“這叫焦慮。”
這一回我沒有笑,因為我發現有點不對勁。實驗結束后我對董事長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這樣不行。你只是教給它們兩個死板的動作,它們依然毫無個性。這沒有意義。”
他樂呵呵地看著我:“真的?你注意到沒有,中間兩個機器人笑時嘴咧得最大,靠邊的就稍微小一些。這是因為它們站成一排看我,視線的角度有細微差別所致。你當時蹲在地上呢……它們的知識儲備是個空白,只能后天學習,這就從根本上杜絕了缺乏個性的可能。懂嗎?它們不可能完全相同,越到后來差別越大,看著吧,它們很快就會有鮮明的自我意識,我會讓它們成為這個樣子,我保證!”
他就這么開始干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量知識被灌入機器人的腦袋。教師班子非常雜――有他自己,有公司的技術人員,還有一部大型的集成光路計算機,最后又有一個日本“和氣道”高手加入進來。正電子腦發揮出相當厲害的潛力,許多過去誰也不敢嘗試的概念被輸入,多次造成局部故障,經過它們自己的調整又恢復正常。有一次洋河在我的建議下給了它們一次猛烈的沖擊,十個機器人中有九個發生短路,但有一個保持了僵直的站立姿態和焦慮的表情。我們等待了九個小時它才計算完畢并作出反應。當時是提出這么一個問題要它們回答:“武術是一種人與人搏斗時才需要的技能。第一定律規定你們不能傷害人,那你們學了這種技術有沒有使用價值?”
那個機器人第二天早晨才回答:“有。但只有在極端的狀況下。”
“是不是某個人壞透了頂你就動手?”我笑著問,看看能不能誤導它。
“不,不是。我沒有資格和能力評價人的好壞,那是非常復雜的。”
“好吧,請你自己舉個例子。”
“比如制止兩個正在互相傷害的人,或者,某個人企圖自殺。但是后者需要有人給我下命令,這樣第一定律的后半部分加上第二定律可以造成更強大的電勢,幫助我及時采取行動挽救他的生命。”
論文鍵詞:自主學習;工作坊;效果;不足
自主學習,又稱自我調節的學習,一般是指學習者自覺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進行學習監控、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自主學習對于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挖掘學習潛能、培養創新精神以及形成獨立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思想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現階段調查研究表明,高職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性普遍偏低,主要表現為學習方法不明確、理論與實踐結合能力較弱、工藝能力和工藝優化能力與理論結合能力不強、自主學習理論和專業技術的氛圍不濃厚及自主學習條件不足。
一、工作坊教學模式的運作
2010年年末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將工作坊教學模式引入教學工作中。“工作坊”就是以實際項目為載體、以學生鍛煉實際動手能力、強化專業技能、體驗職業氛圍及開展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為目的的新型實訓場所,是學生進行課外工作實踐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場所,同時也可作為學生完成畢業設計和教師進行技術研發提供項目設計和制作平臺。
(一)工作坊的組成
工作坊以項目團隊為單位,項目團隊由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自愿組合而成,每個項目配備指導技師,均利用課外時間進行。
(二)工作內容的確定
工作坊的內容以項目為核心,項目的題目或由指導技師給定,或由學生自己提出,學生寫出項目的可行性報告,經項目審核小組審核,審核通過的作為工作坊項目開展活動。
(三)工作坊的管理方式
工作坊的運作完全由學生自主管理,學生自主選出項目組組長、副組長,明確分工,并自主完成項目資料收集、項目策劃、制定技術方案、擬制項目計劃書、技術設計、加工制作、成果評價、成果等各個過程。項目進行中的資金管理、進度檢查、會議和討論安排等事務均由學生自己完成。
(四)學生自主實踐的運作
在活動中,學生憑個人興趣愛好,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自己所要制作的物品,利用課外時間進入工作坊從事設計、制圖、加工制作、裝配調試和修理。
每一位使用工作坊設備的人員必須接受不少于3小時的安全培訓,并經考核合格后方可進入操作技能培訓環節。學生進工作坊憑學生卡登錄,憑實踐卡進行活動。經過工作坊培訓并能積極參加活動的學生,達到一定的活動時間并能獨立制作完整作品,經指導教師考核認定后可以計算公選課學分,畢業時還可以獲得實踐經歷的證明材料。
二、工作坊教學模式取得的效果
(一)搭建了自主學習平臺,豐富學生課余生活,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工作坊的建設為學生搭建了自主學習平臺,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加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坊實踐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而且使學生的課余時間更多的用于知識、技能的學習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推進創新人才培養的理念和模式,提高學生自主創新能力
工作坊工作的推進倡導校園“無界化”理念,通過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的自由組合,學生之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領域知識,為學生提供“文(科)工(科)交叉,多元發展”的平臺。學生通過自我管理、自主完成項目開發、設計,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以及自我管理等能力。學生通過小組協作完成項目的開發,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避免出現我行我素的“人才”,提高了學生組織、交流、協調能力。
(三)發現人才、儲備參加技能大賽人才
在每期的項目開發過程中,都會有十分優秀的學生脫穎而出,這些優秀學生將作為工作坊的指導小老師,負責指導下一期的學生,并作為科技大賽儲備人才。其中“機械手的制作與操作”工作坊的同學在參加2011年浙江省高職院校“機器人”項目技能大賽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選拔賽中獲得一等獎,“機械創新設計與制作”工作坊的同學在參加2011年浙江省大學生職業技能大賽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選拔賽機械部件創新設計與制造項目技能大賽中獲得二等獎。這些參加大賽的同學都是在工作坊的學習選拔中發現的優秀學生。學生之所以能夠取得這些可喜的成績,都是學生平時通過在工作坊的項目開發過程中不斷學習與磨練的結果。
(四)為教師科技研發提供平臺,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
工作坊不僅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平臺,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科技研發的平臺,教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同學生一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研討的過程中,發現了現有產品中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并將這些不足作為技術難題攻關,這為教師提供了很有價值的科研項目。教師在工作坊中同學生一起動手操作,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實踐操作的場地。
三、工作坊存在的不足之處
工作坊的建設還在起步階段,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一)工作坊的指導老師由專業教師兼職,教師指導學生同時還要擔任教學任務,由于指導教師的精力有限因此指導教師不能將全部經歷花費在工作坊的指導工作中,雖然工作坊配備了企業技術兼職人員,企業技術員由于工作原因也不能隨時指導學生,因此學生在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需要指導老師的幫助時不能第一時間得到幫助,影響工作坊項目的進度。因此工作坊還需配備專職的指導教師。
(二)由于大部分專業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對遇到的許多實踐操作方面的難題有時也無法解決,從而影響工作坊的成績的提高。因此教師還需要經常到企業實踐,以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
(三)學生在開展工作坊項目時,學生參差不齊,能力強的學生能夠按照指導老師的要求完成各項任務,有些同學能力相對較弱,雖然參與的積極性很高,但在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時,依賴老師、其他同學的依賴性很強,因此工作坊的開展還應考慮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分配任務方面應依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針對其長處分配不同任務,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的特長能夠得到充分發揮。
談中國的創新,想要繞過中關村,幾乎已經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四大中文門戶網站中的兩個在中關村,碎片化門戶網站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NASDAQ:BIDU)同樣在中關村,這里壟斷著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全國最大的IT賣場在中關村,擠垮這些賣場的京東商城也在中關村,這里主導了人們在購物體驗上從驗貨和砍價到下單乃至收貨的轉變;面對過去10年最嚴重的衛生恐慌,這里率先研發出“非典”和禽流感的疫苗。
這里的企業也不再懼怕國際化。不久前,百度了“框計算”戰略,以求實現與谷歌(NASDAQ:GOOG)的差異化。新浪(NASDAQ:SINA)微博則成功打入了日本市場,并計劃推出英文版本以直面與Twitter的競爭。幾年前,聯想(0992HK)的高管還是純粹的中國團隊,但今天,伴隨著其躋身PC廠商的全球三甲,聯想的國際化水平同樣已經躍居世界前列。
中關村有自己需要扮演的角色和需要履行的使命。
從一個極度貧困、自給自足的經濟體變成“世界工廠”,中國用了差不多30年時間。但伴隨著多年高速發展的,不僅有國力的強盛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也有對資源環境一定程度消耗和破壞。一方面面臨著人口眾多與資源匱乏兩大瓶頸,一方面是經濟發展低端化格局亟待突破。不創新,幾乎無路可走。
中國希望能通過未來10年時間,讓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再上一層樓,成為全球的創新大國。這也就是上文提到的路透社評述的由來。
因此中關村的每一步演進,都顯得意義非凡。如何在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的結合中,取優補劣,趨利避害,中關村無疑任重道遠。
“在中關村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確實還有太多問題需要面對。”在接受《環球財經》記者采訪時,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高新技術專業組副主任譚邦佳表示,“但首先,我們必須分清楚哪些問題是根本性的,哪些問題是暫時性的,哪些阻礙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以逐漸化解的,哪些阻礙則是我們必須通過施加巨大的外力才能逾越的。”
但問題的關鍵首先是:我們究竟需要一個怎樣的中關村?特區還是園區?
對于中關村來說,10年前“互聯網泡沫”的破滅是一個巨大的轉折點。人員的流散、格局的巨變、特權消失以及創業激情的回歸,都從那時開始轟轟烈烈地走上歷史舞臺。
就在那幾年,馬云離開一直生活的北京,在杭州創辦了阿里巴巴。全中國都沒想到,這個靠跟員工借錢發薪水的男人后來成了商界傳奇,阿里巴巴則成了中國電子商務的領軍企業。
也是在那幾年,馬化騰終于熬垮了中國幾乎所有的即時聊天工具。人們同樣沒想到,蹣跚的“企鵝”一旦起步就無法停止,直至在“譽滿天下,謗滿天下”中成為中國市值最高的科技企業。
明星在北京之外的崛起,只是體系重構的序曲。園區在全國范圍內的涌現,才最終成就了歷史的轉折。
幾乎每個宣傳浪潮過后,都會有一個高新區橫空出世。高新區的政策優勢逐漸趨同,創業浪潮席卷全國,中關村再不是中國人心中的創新圖騰。大連軟件園的軟件外包不但對中關村構成了嚴重的沖擊,甚至沖擊了班加羅爾在全球的地位;滬寧高新技術產業帶集中了江蘇省26個國家級開發區中的22個,它的出現幾乎改寫了中國的創新版圖:早在2005年,這里的研發投資占GDP的比重就已經達到2%,比當時中國的平均水平高出了三分之一。
相比于難以大規模商業化的軍事工業和效率低下的大型企業,中國需要新的體系推進創新,迄今為止的近60個國家級高新區曾被寄予厚望。人們希望這些工業經濟社會中的“知識經濟特區”能夠引領中國經濟繼續前進,一如計劃經濟時代的“市場經濟特區”深圳一樣。但地方政府以GDP和稅收為標準的考核體系卻使它們偏離了最初的航向:這不難理解,相比于借助招商引資實現成熟技術的商業化,培育初創型企業的周期確實太長,風險也太大了。
“在工業經濟時代,這種發展模式相當有效,深圳的成功就是證明。但在知識經濟時代,這種發展模式肯定會遇到很大的挑戰。”譚邦佳表示,“對于經濟特區,這樣的發展模式也依然適用。但要真正推進創新,我們還是應該培養更多本地化的創業型企業。”
于是,10年輪回過后,人們意外發現中關村依然是惟一,只有它還旗幟鮮明地在堅持創新、創業和本地化。在譚邦佳看來,中關村至少有三個方面值得國家重視、發展和利用。
首先,中關村內的所有企業都是面向未來的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都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的特點。其次,中關村內的企業盡管以中小企業為主,但這些企業都是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設立的,企業的治理結構相當完善。第三,中關村內企業的創立者和運營者大都是中國最優秀的高素質人才,他們既有專業特長又有學習能力,既有本土情結又有國際視野。
這也意味著在中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獨特的中關村必須扮演一個特殊而重要的角色:它必須為了國家利益而奮斗――中關村是中國的中關村,而不再單單是北京的中關村。
是北京的還是中國的?
2005年,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曾對中國的科技企業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年收入100億元以上的科技企業中,中資企業的人均運營收入已經達到421000元,略少于在華外資科技企業的439000元。這標志著中資科技企業競爭力的顯著提升。僅僅5年前,中資企業的人均運營收入還僅為226000元,遠遠落后于在華外資企業的501000元。
產業集群當然功不可沒。但在最初的野蠻生長過后,科技園區的建設需要更科學的規劃和更大程度的自主,才能更有效地參與市場競爭。一個常常被人忽視的現實是,盡管中關村的“一區十園”散落于北京各處,但在經濟版圖上,中關村與北京卻漸行漸遠。
北京正逐漸變成一個沒有工廠和車間的城市,其對產業升級的渴望遠不及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企業強烈,溫州和東莞的企業比任何地方的企業都更渴望邁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北京的資源環境壓力也并不強烈,粗放式增長對資源與環境的負面影響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山西煤礦和內蒙鋼廠對清潔生產與安全生產的渴望都在全國其他地區的企業之上。
中關村需要向外尋求發展空間,北京以外的地區也需要中關村來幫助他們實現產業升級和保護資源環境。但在現有考核體系下,地方政府對推進這種層面的合作明顯興趣不大。
2010年,中關村企業的收入接近2萬億元,但其中僅有約4000億元來自北京。而作為總部經濟的代表城市,央企總部扎堆的北京每年稅收總額高達8000億元,但其中僅有約1000億元來自中關村所屬企業,所占比例不足20%。譚邦佳認為,這是導致地方政府對于推進中關村與北京之外地區合作者需求興趣不大的重要原因。
是北京的中關村-還是中國的中關村,在這里成了一個隱性矛盾。
“中關村擁有全世界最密集的智力資源,它有條件建設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技園區,但北京對創新的需求卻并非是最迫切的。”譚邦佳表示,“因此,必須借助機制創新使創新的力量與現實的需求結合起來并形成互動。對于中關村而言,這是最緊迫的改革任務。”
這種矛盾甚至影響到了對中關村的規劃。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總面積高達249.7平方公里,卻經常遭遇“有項目沒地”的尷尬。相比之下,中國臺灣新竹科技園的總面積僅有5.6平方公里,卻催生和運營著多個世界聞名的大企業并掌控著全球IT命脈,其產值甚至可以媲美整個深圳。
在賦予園區更高的自上,中國臺灣新竹科技園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新竹科技園雖然在新竹縣,但從籌辦到主管都是中國臺灣當局。班加羅爾也是由印度國家政府直接管轄,班加羅爾地區對其沒有任何行政權力。”譚邦佳表示,“要想真正發揮中關村對整個國民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就要想辦法使其真正變成‘中國的中關村’”。
事實上,嘗試已經開始。
2011年2月22日,國家發改委聯合17個部委共同制訂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并獲國務院批復同意。《規劃》共八個部分,對中關村未來10年的發展形勢、發展目標和發展措施等進行了詳細的規劃。
這是發改委歷史上最特殊的一個規劃:在國家發改委歷史上所有規劃目標中,只有中關村既非一個明確的行業,也非一個明確的行政區域,“甚至連一個省都不是”。但借助《規劃》,中關村卻成功與中國的17個部委確立了合作關系。
“在目前的中關村,原始創新還比較少,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則比較多。而對于原始創新,這樣的體制安排究竟有多大作用,我心中也打了一個問號。”作為《規劃》的主講人,譚邦佳表示,“但大的方向肯定不會錯,那就是通過完善治理結構來提升我們國家的整體創新能力和經濟活力。”專一還是綜合?
中關村永遠無法回避硅谷:學習和復制硅谷,從中關村誕生之初就是人們最直接的期望。
但硅谷太過獨特。美國產業集群的形成本身就充斥著太多偶然性,加州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更是如同現實世界里的怪胎。硅谷定義了新經濟的理想發展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投資成了風險投資,可行性報告成了商業計劃書,研發成了燒錢,創意成了創業。事實上,不但全球各地難以復制硅谷,就連美國本土也再沒能催生出一個新的硅谷。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因此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盡管工業基礎更為優秀的日本、英國和法國都沒能建成可與硅谷媲美的科技園區,但工業基礎相對較差的中國臺灣和印度卻都取得了一定意義上的成功。新竹以硬件制造聞名天下,其集成電路設計和代工水平舉世無雙;班加羅爾則主攻軟件外包,其軟件編寫水平以及軟件開發人員的性價比同樣獨步天下。
“新竹和班加羅爾的成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突出的特點。”譚邦佳表示,“這種背景和特點同樣具有不可復制性。”
中國臺灣有完善的工業基礎,但缺乏充足的自然資源和廣闊的國內市場,他們只能借助可貿易性強的標準化產品才能融入全球市場。印度的優勢則是語言和時差――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羅爾與硅谷的時差則剛好為12小時,這使軟件的全天候無縫開發成為可能。
歷史上,上述兩地在硅谷都有大量移民,人才的回流密切了當地與硅谷的聯系。更為重要的是,美國政府認可了這種形式的國際分工。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新竹和班加羅爾都是硅谷在世界范圍內的延伸。
“從現實的情況看,中關村才是世界上最像硅谷的科技園區。”譚邦佳表示,“兩地的模式完全相同,差別僅在于發展程度和所獲成就。硅谷是原始森林,中關村則更像灌木叢。”
但“灌木叢”的中關村可能比硅谷更加全面。
硅谷雖然引領了新經濟的發展潮流,卻未能動搖“128公路”在軍工和醫藥領域的優勢地位,也沒能在飛機制造和火箭生產領域擊敗西雅圖和休斯頓,即便在其最擅長的IT產業,硅谷也沒能將微軟(NASDAQ:MSFT)、IBM(NYSE:IBM)和戴爾(NASDAO:DELL)攬入懷中。相比之下,中關村似乎無所不能。從能源環保到生物制藥,從信息技術產業到文化創意產業,中國所有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都可以在中關村找到自己的位置。
但遺憾的是,綜合的中關村迄今尚未誕生一個世界級的產業,而相比之下,走專一發展路線的新竹和班加羅爾則已催生了數個“巨無霸”。這一強烈的對比多年來愈發鮮明,也越來越頻繁地被人提及,潛臺詞是:中關村是否應該放棄多年的綜合化嘗試,走上專業化的發展道路?
然而,開拓未來并不像回顧歷史那么簡單。盡管新竹和班加羅爾的成功令人艷羨,但人們也不應忘記日本的教訓。在上世紀80年代的“日美第五代計算機之爭”中,美國充分動員市場發展軟件與網絡,日本則舉全國之力發展機器人。政策賭博的后果就是,美國在頹勢漸顯之時力挽狂瀾,并以網絡經濟大放異彩;而日本則在即將追上美國之際錯失了一個充滿光榮與夢想的科技時代,至今只能在某些個狹小的專業領域獲得領先,卻丟失了全局。
更重要的是,中國有廣闊的國內市場、完整的工業基礎和數量恐怖的優質人才。如此有利的發展條件,在世界經濟史上幾乎從未出現,可能也再難出現。如果新經濟留給世界的是一道難解的考題,至少中國已經獲得了更多的空間去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
“綜合還是專業,表面上看確實是一個艱難的抉擇。”譚邦佳表示,“但二者也并非完全絕緣,不論選擇什么道路,人才都是最關鍵的創新資源。”
金融還是人才?
資本和人才,也許是檢驗園區建設成功與否最重要的標準。
雖然金融危機影響了總體經濟形勢,硅谷仍然選擇全力推進其在風險投資和人才流動上的全球化進程。早在2000年,中國就已經成為硅谷風險資本的首選國外市場。2009年,硅谷風險投資機構的對華投資總額更是達到驚人的22億美元,這一數字幾乎是第二名的3倍。
但這些資本同樣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在今天的中關村,活躍著超過100只產業基金,幾十億美元簇擁在這塊狹小的土地上尋找著寶貴的投資機會。除此之外,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每年還會向這里的初創型企業提供超過10億元的資金支持:其中包括1億元的轉移支付,和接近10億元承諾低價退出的股權投資。
資本的騰挪,至少部分上源于人才的流轉。
硅谷的歷史,是一個匯集全球頂尖人才的奮斗史。每年,硅谷網聯(Joint Venture:Silicon Valley Network)都會著
名的“硅谷指數”。經由這個指數,人們可以直觀地評估硅谷的生活環境、創業環境以及經濟活力。這是一個以人為中心編寫的指數,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的2008年,硅谷指數就曾濃墨重彩地探討中產階級“社會穩定器”的價值問題。
連續多年的硅谷指數顯示,進入新世紀后,推動硅谷前進的最大動力就已經變成了來自全球各地的留學人才和技術移民。全球競爭的加劇和市場的變幻莫測,使硅谷對全球高技術人才的依賴程度日益加深,但受到的威脅也與日俱增。2010年的硅谷指數顯示,硅谷25個集中程度最高的職業當中,大多數要求的是本科以上學歷的理工科人才。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學生選修MBA或者金融,美國本土理工人才的數量近年來表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雪上加霜的是,美國經濟與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之間形成的強烈反差,進一步降低了美國對于高技術人才的吸引力。2009年,硅谷僅有一家公司實現IPO,這家公司名叫Fortinet,其創辦者是中國大陸的赴美留學生謝青。
搶走硅谷風頭的,正是中關村。
現在,中關村擁有海歸創業人才2萬人,海歸人才創辦企業4000家,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天2家的速度增加。在中關村總計近190家上市公司中,有約80家都是海歸人員創辦的。不久前,中關村又宣布將在現有29家留學人員創業園的基礎上,再增加4到6個留學人員創業園。即便硅谷不愿意,它也必須正視,中關村的創業活躍程度已是全球第二。
這并非中關村歷史上的第一個人才繁榮期。上世紀90年代后期,一大批海外創業人員的回歸使中關村擺脫了“騙子一條街”的尷尬境遇。也就是從那時開始,中關村走上了以海外創業人才為主流的新時代。而在那之前,正是以中科院出身的柳傳志和北大出身的王選等一批本土創業人才開創了中關村歷史上著名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