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18:0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聲樂考核方案,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有關高職院校的聲樂教學改革這一課題,學術界已從多層面展開了論述,但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來看,仍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1.受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都存在普遍性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是以課堂講授的方式來培養學生演唱能力、舞臺表演能力等。他們仍習慣于沿襲傳統的教學方法:老師示范——學生學唱——老師挑毛病——學生再學唱。這種口傳心授的單一教學模式造成了教學封閉、流于形式的問題。2.隨著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學生數量也隨之增加,根據個體差異設置的個別小組課也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多而發生變化,由原來的“小鍋小灶”演變成了“大鍋飯”,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個性發展。3.師資缺乏在高職院校是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師生比嚴重失衡。為了滿足教學,學校只能外聘教師。外聘教師多為地方兄弟院校或中學教師,上課來下課走,很難做到同步管理,教學質量也得不到保障。4.高職院校的聲樂教學評價方式,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較大,考核方式較為單一,大多是一首作品就完成了考核,與新時期的評價多元化要求不符,忽視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制約了學生的綜合發展。5.高職聲樂課程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的演唱水平在藝術實踐中得到發展,而實際上學生的藝術實踐活動嚴重不足,舞臺表演機會太少,缺乏充分的實踐鍛煉,有些畢業生直到畢業也沒登過幾次舞臺。6.聲樂課程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不夠靈活,缺少整體部署,缺少健全的課程管理制度,課程教學內容與行業技術應用脫節,過分偏重歌唱技能的培養,而忽略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為改變現狀,院校需轉變觀念,重新定位課程的教學目標,調整和完善課程的實施方案并制定可持續發展的教學策略。
1.轉變教學觀念,明確教學目標,調整教學模式
高職院校的聲樂教學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要更新教育理念,明確教學目標,改革教學內容,優化課型的結構,在遵循聲樂教學的客觀規律情況下,積極探索和創新聲樂教學的新模式,擺脫傳統說教式的教學模式,適當采取多層次、多方位的教學模式;對聲樂基礎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策略,采用個別課、小組課和集體課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實施分層教學,因材施教;積極開展聲樂拓展課,把課堂充分延伸,多設置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解決有些學生課上吃不飽等問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聲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更新聲樂教學方法,變換師生角色
嘗試新教學理念,改革理論脫離實際的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建立理論與實際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應用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課程教學內容。改革傳統的以課堂講授為主的封閉式授課方式,開放課堂,采用啟發式、討論式、評論式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讓課堂成為學生真正自主學習和實踐的場所,引導學生增強自主學習和創新拓展能力;嘗試讓學生走進不同老師的課堂,觀摩其他專業教師的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主導,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變換師生角色,開設評論課、辯論課以及學生科研課題研究等,在師生合作互動形式上多做文章,只要是有利于學習的就大膽地進行嘗試。探究性學習已成為基礎課程改革的核心,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也由被動接受性學習向主動探究性學習轉變,聲樂課程也不例外。著名聲樂教育家喻宜萱先生說:“聲樂教學是一門賦予創造性的思維勞動課,這種創造性要求體現在教和學的雙方。”創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保障正常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的基本條件。教師在聲樂教學中要敢于打破唱法禁錮,講授多種唱法,不管是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還是通俗唱法,只要能夠很好地表達情感,都可納入教學計劃。另外,聲樂的最高表現形式是合唱,把合唱和獨唱結合起來教學,可以讓學生區分和感受共性和個性的唱法,為今后開展基礎音樂教學提供很好的基礎。
3.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師資質量
聲樂課程的教育教學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聲樂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隨著招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師資缺乏是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成分具有復雜性,年輕教師偏少,一些高水平、高學歷的音樂學院年輕高材生,因編制等問題短時間無法進入課堂。這就要求一線教師改變觀念、提高認識,主動自我提高,尋找各種途徑走出去,多學習多取經,多參與高規格的培訓班,定期舉辦個人音樂會,并積極參加社會專業藝術實踐活動,實時充電,增長技能,以滿足理論和技術方面的教學需求。對于外聘的教師,要完善聘任制度,積極引進專業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進入課堂,要對所聘用的教師進行專業能力和教學能力等方面的評估和考核。同時,也要經常邀請部分兄弟院校的聲樂教育教學方面的專家互動交流,互通有無,實現資源共享,共同促進聲樂教學的良性發展。
4.改革與完善考核制度
聲樂課程的考核,要告別單一的一首歌考核模式,不能只依據聲樂的發聲技能來評定學生的成績,要從綜合能力上多方面考核,根據綜合技能技巧設置不同的考核內容:(1)演唱內容上,不同程度的作品,設置難易系數,比如演唱《花非花》和《我愛你中國》,根據不同的音域、不同風格以及完成的質量,要給出差異性評價;(2)考核中設置演唱伴奏環節,包括正規伴奏、即興伴奏以及自彈自唱,要求與每個學生的聲樂演唱捆綁完成,根據完成的質量給予適當的評價;(3)將平時成績結合日常上課情況,包括完成的作品數量和質量,以及參與各種觀摩、排練、演出和個人音樂會等方面進行聲樂成績的綜合評定。
5.增加藝術實踐,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藝術實踐作為聲樂教育教學的延續和拓展,是提高聲樂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在聲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藝術實踐與聲樂教學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將實踐和聲樂理論知識有效結合,構建“教、學、演”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有效保證聲樂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目前的聲樂教學中,學生缺少藝術實踐機會,偶爾參加個集體演出活動就算完成了藝術實踐任務,極大地限制了學生演唱能力與表演能力的發揮,停留在課堂上的藝術實踐只能是紙上談兵。藝術實踐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為了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教師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生參與各項實踐活動,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增加實踐的時間和內容,其中包括專業觀摩、專業考查、專業考試,各種排練、各種比賽,組織或參加大型或小型的各種教學匯報活動、社會演出、合唱比賽、專業輔導和排練、單項或專業全能比賽(包括聲樂、鋼琴、伴奏、彈唱、合唱指揮、作曲、中外樂器、舞蹈等)、聲樂沙龍、個人音樂會,等等。
6.強化聲樂教學中的思政理念
聲樂課不僅僅是一門技能課,也是一門情感與技藝相結合的音樂文化類課程,它肩負著弘揚民族文化,提高人民音樂文化素質的責任。聲樂課程的特殊性,對教師本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傳授專業技能的同時,既要注重課程思政的藝術性,也要注重教學方法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將思政內容融入聲樂課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教學內容相結合,通過講解將愛國主義教育、情感教育、感恩教育等內容貫穿于聲樂作品中,使其在學生群體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達到以歌化人、以歌育人的作用。比如,《北京頌歌》《我愛你中國》等作品,體現了強烈的愛國情感,選取這類主旋律作品進行演繹和學習,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7.加強課程整體部署,改革聲樂教學管理模式
目前,高職的聲樂課程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不夠靈活,教學改革缺乏整體部署,教學管理模式也跟不上形勢,缺乏激勵機制與有效協作,需重新定位課程的培養目標,調整和完善課程培養方案,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專業標準對接。近年的全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大學生基本功比賽中,聲樂演唱除了考核演唱歌曲的技能外,還要考核鋼琴伴奏能力和即興彈唱能力,考核的重點已向綜合能力考核轉變,這就要求課程的建設要圍繞課程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規劃和部署。建立健全聲樂教育教學管理制度,推動教學管理規范有序進行是提高聲樂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這要求將聲樂教學制度化,加強聲樂教學過程的規范化管理,增強師生的責任和規范意識;對課程質量進行全覆蓋評價,科學編制課程教學大綱和考核大綱,完善課程教學各個環節的質量標準;實行課程負責人制度,加強對專任教師的教學進度、教案、教學反思等的有效管理。高職院校的聲樂教育教學改革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優化的過程,需要從教者及時更新觀念,改變思維,與時俱進,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賦予聲樂課程新的活力,一切以學生為中心。這也是時代賦予聲樂教師的使命與責任。
參考文獻:
[1]陳艷偉.高校聲樂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當代音樂,2018,(8):42-43.
[2]衛燕.淺談高職院校聲樂課程教學改革策略[J].黃河之聲,2020,(14):2.
[3]吳極巧.新時代背景下邊疆師范大學聲樂教學改革的創新研究[J].當代音樂,2020,(10):3.
中圖分類號:G642.0,J617.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0-0127-02
隨著新時期文化建設的迅猛發展,社會對聲樂人才的需求也隨之加大,對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藝術院校培養的聲樂專業人才面對是更廣闊的音樂市場,這就需要更多具備實踐技能的、能夠適應文化市場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課堂理論教學無法替代的,也是新時期聲樂人才培養的必經之路。為了提高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天津音樂學院聲樂系構建實踐教學體系,規范實踐教學管理,積極探索創新型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完善管理制度
培養方案是學校培養人才的總體設計和實施方案,是規劃專業設置、安排教學內容、組織教學程序的基本文件。為適應新時期音樂人才培養的需要,天津音樂學院近年來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在“普及公共課、扎實基礎課、拓展專業課、強化實踐課”的原則指導下,對聲樂專業的培養方案進行了完善和修訂,不斷優化課程結構、調整學分比例。為了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將實踐教學活動納入學分體系,形成了由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專業選修課和實踐教學五大部分組成的課程體系。在新的課程體系中,增加了實踐教學環節學時學分的比重,并且提出了專業選修課32學分中的12學分可以由藝術實踐的學分代替。為了突出學生的舞臺實踐能力的培養,專業課不再是單純的聲樂演唱,而是由聲樂演唱和合唱排練兩部分組成,其中合唱排練的權重至少占50%。
為了規范實踐教學工作,學院專門制定了《藝術實踐學分管理實施辦法》,各教學單位可以對學生參加演出、比賽、學術講座、社團活動、音樂會或藝術展演等實踐創新活動進行學分認定。聲樂系根據學院的文件精神,制定了《藝術實踐學分認定細則》、《藝術實踐考勤制度》、《合唱團管理條例》、《畢業班實習工作管理規定》等一系列相應的教學管理細則,形成了院、系二級管理工作科學有效的進行,進一步落實了實踐教學環節管理。
二、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創新聲樂教學模式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有創新環境和條件的實踐基地。聲樂系一方面引進了一批實踐經驗豐富、學術造詣較高的專業杰出人才,另一方面建立了歌劇藝術中心。歌劇藝術中心內設專業教研組、鋼琴藝術指導組和行政外聯組,分別負責教學、排練、演出活動以及行政后勤事務、演出活動的協調、對外交流與拓展工作等事宜。聲樂系以歌劇藝術中心為平臺,為本科生、研究生及青年教師提供排練和面向校內外演出的機會,通過教學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極大地促進校園文化氛圍和學術水平的發展,為培養專業領域的應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還需要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模式。聲樂系通過將藝術實踐與服務社會緊密結合、創建實踐性教學藝術團、以賽促練、以演促學等多種方式,將聲樂教學從課堂向更廣闊的社會實踐舞臺延伸,實現了將聲樂課程從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向多樣化實踐教學模式的轉變,探索出一條以培養學生舞臺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1.藝術實踐與社會服務緊密結合。聲樂系積極為學生創造條件參加專業演出、公益活動、音樂節、大型晚會等各類舞臺實踐活動,在服務社會、繁榮文藝發展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藝術修養和舞臺實踐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市場競爭力。聲樂系先后成功排演了《錢學森》、《青春之歌》、《茶花女》、《托斯卡》、《阿依達》等多部歌劇,通過與著名的歌唱家、指揮家以及樂隊的合作演出,開闊了學生的演出視野,豐富了學生的舞臺經驗。
2.創建實踐性教學藝術團。天津音樂學院青年合唱團經歷了近十年的建設和發展,目前已經是一支具有深厚藝術底蘊和豐富舞臺經驗的合唱團,所有團員均從聲樂系的在校優秀本科生和研究生中,經過專業水平、文化素質、政治素養等方面的嚴格考核而選的。青年合唱團在近十年發展歷程中,曾獲得第十三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合唱組比賽優秀獎和第七、第八連續兩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合唱比賽銅獎等多項榮譽。
3.以賽促練、以演促學。聲樂系在每學期會舉辦多場師生音樂會,通過舉辦音樂會和參加比賽來促進教學。每學期舉辦一次綜合音樂會,每學年舉辦一次期末歌劇匯報演出,展示學生在專業學習中的成效,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聲樂表演能力和舞臺經驗。此外,每年還舉辦兩次專業選拔賽,選出高水平選手代表學院參加全國性專業比賽和國際聲樂大賽,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和競爭能力。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實踐教學能力
為了更好的管理實踐教學工作,還必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首先,要加強實踐宣傳,不斷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提升教師自身專業水平和指導實踐教學的能力。教師應通過學習本專業在實踐中應用的新知識、新創意、新方法等,能善于將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實踐能力有機結合,主動更新知識結構,不斷完善教學目標,改進教學方法,強化實踐能力的鍛煉,以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其次,要加強實踐動力,建立完善的考核和激勵機制,把教師實踐教學能力考評納入到教師業務的整體考核中,調動教師投身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于新上崗的青年教師,必須有1-2年以上實踐教學經歷,并作為年度考核的內容和晉級的依據。只有這樣,才能保障教師實踐教學水平的快速提高,把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落到實處;第三,要加強實踐平臺,不斷為教師開展科研和加強實踐能力培養提供機會。近年來連續舉辦了“天津五月音樂節”、“春華秋實”藝術院校舞臺藝術精品展演等藝術實踐活動,為青年教師鍛煉實踐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臺;第四,要加強實踐能力,重視青年教師的再培養,提高青年教師指導實踐教學的能力。聲樂系通過有計劃、有步驟的分期分批選送優秀青年教師赴國外深造,聘請國內外高水平專家舉辦講座并為青年教師單獨授課,組織青年教師觀摩學習各類音樂會等手段,旨在打造一支師德修養好、教育觀念新、專業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的教師隊伍。
加強實踐教學管理,能夠推動教學質量的提升,激發學生參與實踐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應用型聲樂人才。完善實踐教學管理制度、加強實踐教學平臺和師資隊伍建設是培養應用型聲樂人才的有效措施。天津音樂學院聲樂系以“天音歌劇藝術中心”為實踐平臺,踐行以舞臺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培養及輸送更多具有較高聲樂技巧和舞臺實踐經驗的應用型聲樂人才。
參考文獻:
書記說過,文藝是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是一個時代的精神風向標。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文化的發展。在民族聲樂的發展中,我們不僅要汲取傳統民族聲樂發展的精華,還要再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的創新提高,對民族聲樂進行多元化的改革,形成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新型的民族聲樂演唱方式和方法。我國傳統的民族聲樂教學中教學模式大多照搬西方音樂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僵化的定位,限制了學生在民族聲樂上的自由成長。為扭轉民族聲樂的這種教育現狀,把自然歌唱的理念應用到民族聲樂的教學中迫在眉睫。
一、自然歌唱理念在民族聲樂教學中的作用
(一)自然歌唱在民族聲樂歌唱聲音中的要求
聲樂教育家沈湘說過,不要把時間只是放在發聲的練習上,要知道提高了綜合修養,聲音上也會提高,如果有了認識,即使彎路也不會太遠。自然歌唱是一種自然的唱法,聆聽自然的歌唱會對聽著的感情做一次自然的梳理,給聽者一種自然美的享受。民族歌唱者在自己的歌唱之中要做到聲音樸素,發聲自然,讓自己的歌變成大自然的旋律。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自然的歌唱,使歌唱者的感情在歌中得以抒發,使聽者能從歌中感受到歌唱者的心理沉浸于歌唱者的狀態。
(二)自然歌唱對民族聲樂表演者的要求
我們在觀看聲樂表演的過程中,更多的眼光是放在表演者的身上,表演者的表演狀態能夠很直接的影響我們對表演的評價。在一場聲樂表演中,歌唱者呆板生硬的表演往往不會被我們喜歡,表演者落落大方的表演自然往往能得到我們的認可。所以民族聲樂的表演者在表演過程中應該做到自然,不做作。在歌唱和表演的過程中做到表演各環節之間的協調和表演和周身環境的自然協調。這要求表演者對自身的身體和聲音有很強的掌控能力,對表演環境有很強的適應性。從而在表演過程中做到自然的表演自己的節目和游刃有余的抒發節目中內涵的和自己想要字節目中抒發的感情。
二、自然歌唱如何在民族聲樂教學中更好的實施
(一)民族聲樂教學中教師貫徹自然歌唱的教育理念
自然歌唱是我國民族聲樂發展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把民族聲樂內部抽象的情感因素具體的呈現出來的首要途徑。一直以來聲樂的教學都是一種學習、練習、實踐學習的過程,是把無意識的隨意溜唱轉化為有意識的自然歌唱的過程。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把培養學生的個性當做教學的首要任務,努力發掘學生在民族聲樂道路上內涵的潛質,找出學生自己在歌唱中的自然音色,以求達到民族音樂教學的本質目的。鄒文琴教授是自然歌唱的境界的追求者,提倡在民族聲樂教學中區分“自然”與“自然”的理念,把民族聲樂的學習歸類為本能的自然階段――訓練中的不自然階段――升華的自然階段三個過程,為民族上聲樂教學中自然歌唱理念的貫徹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在民族聲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鄒文琴教授的這一分類,不斷的結合實際調整教學方案,做到在學生的每一個階段都能得到有針對性的教育。
(二)建立多元化的民族聲樂教學課程模式和評價模式
社會多元化的發展進程,催促著音樂教育模式向著多元化轉變。隨著社會發展進程的加快,人們的審美觀點也在不斷的變換,不再是傳統的單一模式,成為了多元交叉 的混合模式。為了滿足人們的多元的聲樂審美要求,民族聲樂教學要順應人們審美發展的規律,轉變教學的理念,對傳統的聲樂教學課程和教學內容進行創新改革。在民族聲樂教學中尊重和理解其他聲樂教學的發展,引進其他教學發展過程中的優秀經驗。在課程創新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對不同的民族聲樂進行體驗與熟悉,找到與學生自身特點相適應的和學生有興趣的聲樂作品。在課程設置當中,不能只重視專業發生課的質量,還要重視其他與民族聲樂課程相關的課程的建設,引導學生對民族聲樂產生主動的學習興趣。在民族聲樂教學評價模式的建設方面,學校要轉變傳統的對學生在規定的考試時間進行能幾首特定的聲樂作品進行評價考核的模式。要建設多元化的評價考核制度,對學生從民族聲樂作品的演唱,用自然的方式演唱民族聲樂作品,民族聲樂作品的表演等不同的角度對學生在,民族聲樂學習道路上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考核。多元化的評價考核制度能夠讓學校對學生的學習進度有更加準確的認識,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樹立學習好民族聲樂的自信。多元化的評價考核制度,是自然歌唱理念下,符合民族聲樂教學規律的評價考核制度,能夠進一步推動民族聲樂教學的發展。
結 語
自然歌唱是時代對民族聲樂教學提出的要求,也是民族聲樂提高發展必經的途徑。在民族聲樂教學中,各學院應積極在教學實踐中落實自然歌唱理念,實現民族聲樂的自然教學、自然學習和自然表演。
作者簡介:李瑞(1985.8-),女,助教,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民族聲樂教學與研究。
參考文獻:
高職聲樂教學是培養未來音樂教育戰線具有唱(教學演唱)、講(聲樂理論)、教(懂聲樂教法)等綜合歌唱能力的復合型應用人才,然而,目前高職聲樂教學還存在許多問題,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存在差異,學生畢業后很難適應社會需要。如何改變這一現象,是我們高職聲樂教學工作者應認真思考的問題。在我們傳統的高職聲樂教學中,用聲音技術來衡量學生的能力,把強調聲音作為培養學生的唯一標準,忽視了綜合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只追求聲音技巧,只會唱不會教、缺乏綜合性歌唱能力、顯得單一乏味。那么如何探究高職聲樂教學的模式,使之在高職聲樂教學中合理定位呢?文章從以下幾點進行研究和探索。
一、高職院校聲樂教學模式的現狀與分析
由于高職聲樂教學的培養目標不同于普通專業音樂院校,高職聲樂教學對學生的入學條件要求不高,學生之間的聲音差異比較明顯,存在個別學生突擊入學沒有學過音樂,甚至有五音不全的現象,這也形成了高職聲樂教學的一大特點,針對高職聲樂教學目前現狀,可分為以下情況:
1、特長型:這些學生以聲樂演唱技能為主,聲音條件比較好。他們入學后以聲樂演唱學習為主項,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和發展。教師在聲樂教學中,重點培養學生要掌握精湛的聲樂演唱技巧和聲樂演唱的理論方法,使他們的聲樂演唱技能不僅具備演唱能力,而且還具有傳授聲樂理論知識的能力,并給他們搭建更多的演出和實踐的平臺,加強社會實踐能力,增強專業水平,為在聲樂上的進一步深造學習做好鋪墊。
2、綜合型:這些學生的器樂、鋼琴、舞蹈以某一項技能為主,在聲樂上沒有條件,甚至有的為了入學考試只會唱一首歌、彈一首曲目、跳一個舞蹈組合。他們入學后,并不希望在聲樂上能有什么發展,不必給予過高的要求,可以把個人的特長作為主項,同時能從理論上讓學生掌握聲樂演唱的基本方法即可,使多數學生朝著綜合專業型方向發展。
3、無特長型:這些學生基本上沒有音樂條件,沒有特長,音樂的基本技能與知識掌握的較少。但是他們喜歡音樂,對音樂的靈感具有自己的特點。針對學生教師要耐心細致,從基礎知識抓起,以培養某一項特長為重點。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加強聲樂理論知識的培養,使他們對聲樂演唱技能具有分析和判斷能力,掌握聲樂演唱的基本方法。
目前高職聲樂教學情況說明,學生入學的個人基本條件基礎存在著較大差異的,如果只按統一的標準要求來實施聲樂技能訓練,學生不可能完全接受,給教師教學也增加了難度,這樣既不符合高職聲樂教學的基本現狀,也不能有效利用教學資源和提高教學質量。所以,高職聲樂教學必須轉變傳統教學方法,根據學生個人自身條件,實行“因材施教”的策略,走個別課與集體課相結合的高職聲樂教學模式,使學生專業水平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和提高。
二、高職聲樂教學模式的發展與定位
高職聲樂教學模式必須依據高職特點制定教學大綱,遵循人才培養方案要求,運用不同的教學內容、手段和方法,完成聲樂教學任務。目前高職聲樂教學模式的發展方向與定位,應該走以個別課與集體課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因此,以個別技能訓練、集體歌唱能力的培養為主要的教學方法,成為高職聲樂教學的重要模式。
1、聲樂個別課:這種教學方法是以“一對一”形式來進行的,重點培養學生的聲樂技能。由于高職聲樂教學,培養目標方向不一樣,它不同于普通專業音樂學院的教學,根據學生的聲音條件和特點分別進行訓練,已成為高職聲樂教學的主要方法。通過聲樂個別課,可以培養許多音樂專業的人才。因此,高職的聲樂個別課教學模式,對于具有一定個人條件和潛力的學生來說是有效的教學方法。而對于其它不具備聲樂演唱條件的學生,則是一種輔助形式,可以把專業的主項改為綜合能力培養。所以,高職聲樂教學模式中的聲樂個別課教學,應該按學生的實際情況,行之有效的進行訓練。
2、聲樂集體課:集體課最大的特點就是集體練聲,雖然學生的聲部各不相同,只要將男女分開,就可以了。集體練聲要采用一套目的明確、由淺入深的發聲方法。同時幫助學生逐步克服發聲中存在的問題,改變不正確的發聲方法。當然學生的悟性能力是有差別的,對于悟性較差的學生除了集體課練聲時給予關注外,在公開指導時也可多給與輔導,提高這些學生的自信心。練聲之后進入唱歌階段,唱歌要根據學生的聲部不同、程度上的差異及需要選唱不同的歌曲,當教師給一個學生的聲樂演唱進行指導時,其他學生也要跟著默唱,按著教師的提示和要求做,這樣不僅提高了訓練效果,也避免了一個學生唱、其他學生沒事干的現象,充分體現聲樂集體課訓練的優越性。
3、聲樂理論課:是聲樂個別課與集體課的基本理論知識,不受條件的影響,所有學生必須掌握。因為聲樂理論課是在歌唱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它主要講述了歌唱發聲的感覺、體會、經驗和方法,它可以解決學生在聲樂學習中的存在的問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了解和掌握學習聲樂過程中的名詞、術語。通過聲樂理論課的學習,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要經過理論與實踐不斷結合,運用科學發展觀不斷完善聲樂理論知識,從而使學生具有唱、講、教等綜合歌唱能力的復合型應用人才。
高職聲樂教學教師起到指導引領的作用。但他只是外因條件,要想通過學生的內因發揮作用,必須采用個別課和集體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聲樂個別課具有針對性,解決問題的方法明確,效果明顯。聲樂集體課不僅解決了集體練聲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節約了時間,提高了訓練效率,同時還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此高職聲樂教學以個別課、集體課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則成為我們探討高職聲樂教學模式的核心問題。
三、高職聲樂教學模式的制定與實施
高職聲樂個別課與集體課的實施方案,要根據學生實際聲音條件與能力進行小組劃分,這種小組的分類只是相對而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進度及表現情況進行調整,從而使學生有不斷發展的空間,達到學習的目的。
1、新生入學后,把具有聲音條件的學生,作為聲樂培養的主要對象,可以進行個別課訓練。
2、綜合型的學生作為聲樂集體課的教學對象,作為聲樂副項的培養對象,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授課表現與能力,對學生進行調整。
3、根據個別課和集體課的不同層次,因材施教,個別課重點培養,技能的傳授,集體課重視聲樂基礎理論知識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同時個別課和集體課考試內容上應該有所區別,考試實行過程化考核,大致分為出勤率、過程作業、階段性考試和期末考試。過程作業以鞏固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檢查學生對知識的認知情況。階段性考試內容為章節的模擬考試。期末考試通過舞臺演唱方法,檢驗學生的專業能力和水平。
4、聲樂理論課,聲樂理論課授課要學生掌握聲樂理論知識,領悟教師講授的技術理論,可以學到教師如何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手段。通過聲樂理論課教學,系統講述聲樂基礎理論知識,注重基礎理論知識與技能相結合,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性。
5、高職聲樂教學模式,要制定相應的課程提綱內容:課程性質、能力素質培養目標、教學內容與基本要求、學時分配、教學進度、輔導答疑、作業、習題安排、實踐教學、技能培訓等。教學方案內容:授課內容目的及要求、重點、難點、方法、授課過程和計劃等。考核方案內容:課程考核重點、內容方式、教師和學生的評價標準、總成績考核標準等。
四、高職聲樂教學模式的基本保障與要求
高職聲樂教學,實行個別課與集體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是培養具有綜合歌唱能力的復合型應用人才的基本需求。作為高職聲樂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潛心研究和探索個別課與集體課的教學方法,提高個別課與集體課的教學能力,是高職聲樂教學的根本保障。
1、明確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個別課與集體課相結合的高職聲樂教學模式,是根據高職學生技能條件的實際情況,而形成的教學方法,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它是行之有效的比較完善的教學模式。聲樂個別課教學,是培養學生掌握聲樂技能的主要途徑;而聲樂集體課是聲樂個別課的延續,以補充聲樂個別教學中集體歌唱能力和藝術實踐能力所學不到的內容;聲樂理論的教學,是豐富學生聲樂基本理論知識、掌握聲樂教學基本理論為目的的必修課程。個別課與集體課的教學設置和安排,依據高職學生的特點,使學生通過不同的教學形式內容和教學手段,使自己的專業技能得到全面的發展。因此,這種教學結合模式,是高職聲樂教學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保障和要求。
2、個別課與集體課的相互關系:聲樂個別課與集體課教學即統一又獨立。雖然我們按學生的聲音條件,進行分組授課,教學中既沒有放過任何一個有聲音條件的學生,也沒有放棄對沒有條件學生的聲樂技能訓練,也就是說,高職聲樂教學個別課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輔導,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而集體課也可以進行個別與集體相結合進行指導,當一個學生演唱時其他學生可以參與討論,體會教師提出的要求,這時教師可以給予個別指導。這樣做為學生之間的學習和交流,提供了互相了解、互相觀摩的機會,不僅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增強學生學習的進取意識[1]。根據教學的需要,聲樂個別課與集體課可以交替進行,給有條件的學生創造機會。聲樂個別課與集體課相結合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專業技能得到發展與提高,同時了解獨唱、重唱、小組唱、表演唱的各種形式,掌握聲樂理論基礎知識,使學生的歌唱能力達到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3、個別課與集體課的有效實施:由于高職學生聲音條件存在差異性,聲樂教學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學形式,高職聲樂教學不同于培養專業演員為目標的聲樂教學,個別課不能完全運用在高職聲樂教學之中,相對于沒有聲音條件的學生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集體課。對于那些有聲音條件的學生,我們教師可以去培養、去體現我們的專業能力;通過社會實踐給學生展現專業技能的平臺。而對于眾多條件不好的學生,如果用專業的標準去培養他們,給他們增加了更多的壓力。因此,個別課與集體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能使學生的聲樂知識與技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能基本適應高職聲樂教學的要求,是高職聲樂教學的發展方向與基本定位。
4、提高教師的專業綜合能力:高職聲樂個別課與集體課相結合的數學模式,給高職聲樂教師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熟練掌握專業技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還要充分展示聲樂個別課的教學能力,具有唱(教學演唱)、講(聲樂理論)、教(懂聲樂教法)的水平,有效提高學生的聲樂技能,同時通過集體課教學努力培養好那些聲樂條件差和起點低的學生,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讓個別課和集體課都能同樣受到學生的喜愛和接受,真正體現出教師的專業綜合能力和數學效果。
高職聲樂教學模式以聲樂個別課與集體課相結合,是高職聲樂教學發展的需要和必然趨勢和定位。因此,教師要踏踏實實的研究與探索當前高職聲樂教學的模式,轉變教學觀念,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提高專業的教學能力,打破傳統的高職聲樂教學中,受專業技術至上教學理念的制約,反對用專業的標準衡量教學質量,過分強調聲音技術,而忽視了綜合能力的培養模式,必須遵守高職聲樂教學的基本特征,以聲樂個別課與集體課的教學模式,培養社會需求的具有綜合歌唱能力的應用性人才。
參考文獻:
1.2觀摩課聲樂觀摩課具有授課方式新穎、授課內容豐富、專業性較強的特點。聲樂教學中,階段性的觀摩課很有必要。學生在觀摩課上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體驗到的,本身就是一種學習與影響。學生在觀摩課中不僅拓寬了思路和眼界,還促使自己多觀察、多思考、多體驗,在邊學邊觀摩邊討論的學習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聲樂水平。學生在觀摩課中還可以看到聲樂教師如何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科學地選擇和運用相應的教學方法來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可以看到相同的或者不同的啟發用語和訓練手段在不同人身上的體現。這些都增加了學生對聲樂教學環節和教學要求的了解。親身體驗將幫助他們腳踏實地地學習與積累。
1.3實踐課聲樂是以聲音表現人類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聲樂屬于表演藝術,是一門實踐性學科。技能技巧訓練和藝術實踐是聲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脫離藝術實踐,課堂教學就不是完整的教學,無法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聲樂離不開舞臺,教師可以通過舞臺演唱來體現課堂教學的效果,體驗教學方法的恰當與否,并及時調整,以提高學生的演唱能力。在聲樂藝術實踐中,歌唱的場地、環境氛圍等外部條件的變化都可能引起歌唱者心理狀態的變化。學生將來無論走向講臺還是舞臺都要與觀眾見面,而面對觀眾時的歌唱感覺和課堂上是不一樣的。有些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很優秀,可是在面對許多陌生人的場合演唱時就不那么自如,甚至怯場,發揮失常。學生要熟悉舞臺,熟悉觀眾,從而培養自己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質,提高演唱技術和藝術表現力。高職院校音樂表演專業的聲樂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教學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舞臺實踐能力,讓學生既能走向講臺,又能走向舞臺。只有讓學生多參加聲樂藝術實踐,“以演帶練”才能更好地穩定學生歌唱時的心態和水平。開設舞臺表演課程有利于學生舞臺表演經驗的積累,逐步緩解乃至消除上臺的緊張感,同時也是對技能課教學的重要延續和補充,還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效果顯著。舞臺不僅可以讓學生建立自信,更能激發學生對音樂表演的熱情,深刻領悟“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道理。
2高職院校科學的教學方法
科學性、思想性和藝術性是聲樂教學的基本特點和規律。聲樂教學必須根據學生在學習聲樂過程中心理、生理活動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基本教學規律而展開。離開科學性就談不上思想性和藝術性,科學的教學方法是提高思想性、藝術性的重要保證。
2.1因材施教由于學生在生理條件、心理基礎、音樂和文化素質、興趣愛好上的差異,教師必須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或手段,即使兩個學生各方面條件相近,教學方法也不應該一樣。聲樂教學中,應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自覺性都得到充分發揮,突出學生的特點和能力。同樣是音樂表演專業,由于各自的條件不同,其發展的方向也會不同,如有些學生適合做歌唱演員,有些學生適合做聲樂教師,有些學生適合做聲樂理論研究或聲樂評論。聲樂教師在對每個同學的發展方向有了初步判斷后,就要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比如,對適合做歌唱演員的學生,重點進行分析理解詞意曲情、感受作品的主要思想、聯想作品的情景意境、形成清晰的內心視覺及如何保持良好的歌唱狀態和表演等方面的培養;對適合做聲樂教師的學生,重點引導他們加強對聲樂教學方法、手段的探討,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曲目風格的分析,為將來從事教學工作奠定基礎;對適合做聲樂理論和評論的學生,則側重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促進他們提高文學修養和寫作能力。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會使不同的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真正達到培養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的目的。
2.2循序漸進聲樂教學是一個從感性認識到具體實踐,從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使其上升為理論知識,再去指導實踐的一個無限反復的過程,這就決定了聲樂教學必須按循序漸進的原則來進行。聲樂演唱技巧的掌控需要一個長期系統的學習、磨礪過程,要經歷一個從自然到不自然再到真正自然的過程,即從憑自我感覺盡情歌唱到接觸老師后的一個相對漫長的逐步學習的磨練過程,再到掌握方法得心應手情境下自由歌唱這3個階段。聲樂教學的對象是人,任何一門學科知識的認識和掌握,都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必須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如大部分學生在演唱過程中都會追求高音,但如果中低聲區的基本功不打扎實,高音就會顯得刺耳難聽,聲帶也會受到傷害。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19歲時跟隨波拉(ArrigoPola)學唱兩年半,最初6個月只是練聲。循序漸進不僅要體現在對學生演唱技能的培養上,還要體現在給學生演唱的聲樂作品的思想內涵深度上。展示給學生的聲樂作品,要從思想內涵相對簡單的開始,逐漸向有一定思想內涵、遠離他們現實生活的古典歌劇作品過渡,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把握作品風格,運用適當的聲音揭示作品的內涵,達到以情帶聲、以聲表情的效果。
3合理的評價體系是關鍵
教學評價實際上是一種管理手段,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正確的、合理的教學評價可以調動聲樂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長期以來,高職院校的聲樂教學評價大都是以期中或者期終考試形式進行,這樣,學生就會為了考試成績專門練習一兩首歌曲,除了考試曲目外,其余歌曲無暇顧及,這種評價方式沒有“著眼于評價的診斷、激勵與改善的功能”,其中的弊病可想而知。“科學的課程評價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增強學習的信心和動力。”只有建立一套科學、合理、完整的聲樂教學考核評價機制,才能切實做到以評促改、以評促建。
所謂分級教學是指教師的“教”一定要適應學生的“學”。教學中要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途徑、教學方法和教育教學評價上區別對待,使較高層次的學生能進一步發展潛能,中等層次學生能脫穎而出,后來居上,有困難的學生也能系統、完整地學習,達到基本能力要求,從而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得到較好的發展,是教學實踐中因材施教另一層面上的意義解讀。聲樂分級教學是根據聲樂教學的專業特點和教學規律,以及聲樂作品的基本教學要求,以制定分級規定曲目的形式,明確劃分聲樂的程度,明確規定聲樂教學的進度,使聲樂考核具有便于操作的實施依據和規范準則的一種教學模式。
聲樂分級教學的特征主要表現為:
1.差異性。大學生在生理發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聲樂的興趣愛好、對知識的接受能力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大學生這種客觀存在的個體差異決定了教師的教學策略必須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分級教學實際上就是一種差異教學。
2.層次性。大學生在聲樂專業程度上所表現出來的個體差異,客觀上可分為好、中、差,按照學生不同的聲樂程度在不同的層面上實施教學,這就是分級教學的基本要求。從這一意義上說,分級教學其實就是分層次教學。
3.針對性。分級教學從教學方法與手段上說,就是要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分清層次,確定等級,從而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選用不同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因材施教。因此,分級教學也就是一種個性化教學。
4.實效性。分級教學的教學目標是追求教學實效、講究課堂效率、提高教學質量。通過切實有效的分級教學的新模式,改變傳統的“一刀切”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聲樂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聲樂教學效果。
5.發展性。分級教學的教育價值目標是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學生差異,追求人的個性化發展;主張人人掌握“必需”的聲樂知識技能,不同等級的人按照不同的要求學習“不同”的聲樂技能,使處在“不同”起點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的聲樂學習基礎上獲得較好的發展。
二、聲樂分級教學的理論依據
1.心理學理論依據。人的認識總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新知識的一種再認識的活動。聲樂教學中不同學生的認識水平存在著差異,分級教學中等級的劃分就是針對學生聲樂專業程度的差異,根據人的認識規律,把學生的認識活動劃分為不同的學習階段。在不同的學段完成適應認識水平的教學任務,通過逐步遞進,使學生在較高的層次上把握所學的知識。
2.教育學理論依據。由于學生基礎知識的狀況、興趣愛好、智力水平、潛在能力、學習動機和學習方法等存在差異,接受教學信息的情況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師必須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才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的程度上學有所得,學有所成,逐步提高,最終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現代教育的可接受性原則“不是單純強調教學要適應學生發展的一面,而是重視教學要適當走在學生發展前面,促進學生的發展。”聲樂分級教學各級程度確定的前提,是學生現實水準和教學發展可能性、一定的前瞻性,正是可接受教育原則的體現。
高等院校中的藝術教育具有自身鮮明的教學特色,“音樂教育是注重個性化的教育,它有自身的教學規律,不能象工業化的生產方式‘批量生產’”。然而,就聲樂教育而言,以往的聲樂教學缺少象其它學科那樣明確界定程度不同、能夠指導和規范教學的教材;就技術訓練而言,以往的聲樂教學似乎沒有明確各年級學生專業學習的具體標準。這些問題的存在無不涉及傳統教學模式本身,它束縛了教育質量的提高,對教學產生著不容忽視的消極影響。探討符合高師特點的聲樂教學方法,必須建立能夠指導和規范教學,具有良好的激勵機制和合理的制約機制的高師聲樂教學體系。
“成功的方案開始于清晰表述的目的,然后是組織適合于這些目的的教學,在學生向著這些目的前進時給予反饋和矯正,使用反映這些目的的評價技術。” “教學的藝術在于:把一個復雜的最終產物分解為必須分別并按某種順序達到的組成部分。”合理的分解教學進度,教師才能確定科學有效的教學步驟,獲得預期的教學效果。聲樂教學必須遵循科學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制定內容簡潔明確、循序漸進的階段教學目標,激發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動性,使學生能夠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才能確保高師音樂人才培養質量。
“循序漸進是聲樂教學應遵守的基本原則,對聲樂教學中的‘序’的研究和規范化是聲樂理論研究中的重要課題之一,對發展聲樂藝術有著重要意義。”聲樂分級教學是把中外聲樂藝術積累的理論知識和經典作品簡約化、系統化,以體現聲樂教學不同階段性要求,使教學有明確的進度標準和規格,形成能夠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的體系,從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穩步扎實地進行專業訓練和理論教學。教學目標的確定,對于明確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組織教學活動、評估教學質量起著決定性的指導作用。
“教育的基本任務是找到這樣的策略:既考慮到個別差異,但又確實促進個體的最充分發展。”正是基于承認教學客體在嗓音條件、音樂感受和接受能力上的差異,承認學生入學時專業程度的差異,承認同一年級存在著授課要求和教學進度的差異,所以因材施教成為聲樂教學的突出特征。聲樂分級教學不以年級劃分教學進度,考核不以年級區分專業水平,而是以明確界定程度、體現循序漸進教學要求的規定曲目的程度,分級教學、分級考核。采取按聲樂專業程度不同分級教學的辦法,通過系統規范地選擇教材,科學合理地把握進度,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能夠加強教學的激勵和制約機制,促進聲樂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分級教學實踐的優勢
聲樂課作為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核心課,隨著高等藝術教育從精英式向大眾化的發展,隨之而來的是生源更加廣泛,學生聲樂水平參差不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聲樂教學如果還像以往那樣,不論學生基礎如何,都學習同一內容,采用法,勢必在教學重點的處理上難以兼顧兩極的學生,“兩頭吃不飽”、“進度難把握”兩者的矛盾也必然制約學生專業水平的提高。聲樂分級教學正是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適應高等藝術教育發展,變革傳統教學模式的創新之舉,也是因材施教原則在高師聲樂教學的具體體現。
1.實行聲樂分級教學、分類指導、目標管理等有計劃的教學,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不同的菜單,確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進度及要求,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充分的發展空間,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明顯收獲。
2.聲樂分級教學,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框架,它于有利于促進高師聲樂教學管理向著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邁進,有利于全方位地反映教育與受教育者在教學的環節中所達到的真實水平,使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真正落到實處;對不同專業程度的學生實施聲樂分級教學,設計不同的教學系統、教學要求和教學標準,有利于激發聲樂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學生學習聲樂的熱情。
3.聲樂分級教學規定了各年級必須達到的級別和進度要求,使教師教學任務更加具體、明確;同時也使學生明確了教學目標,更加主動地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
4.聲樂分級教學打破了以往以年級考核為界限的局限性,使教師能夠針對不同程度的教學客體,進行技能訓練、理論教學;使學生能夠立足于自身專業起點,循序漸進地提高歌唱水平,有利于發揮教學的積極性和靈活性。它鼓勵學生在完成所規定學習的情況下,努力向更高層次沖刺,強化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增強了聲樂教學的活力。
高專學前教育以培養高素質綜合性技能人才為主要目標,針對學前教育的師資特點,設置了學前教育專業文化基礎課程、理論課程、實踐課程、技能課程等四大當面。其中聲樂課是專業技能課程中的核心課程之一,為學生以后開展學前音樂教育課程提供了良好的知識儲備和職業技能。學前聲樂課程是學前教育的重要課程之一,具有鮮明的“幼教”特色,能夠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啟發、引導幼兒感受音樂、體驗音樂和表達情感的能力,引導幼兒的音樂天性,使幼兒可以很好的領悟音樂,體驗其中的樂趣,從而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既為托兒所、幼兒園、學前教育保教工作培養一線能唱能教能創編的教師,又為其輸送管理人才。
一、高專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規劃理念
高專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是以學生為主體的發展觀念,培養職業素養以及對于音樂的藝術素養為發展方向,完善高專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體系的構建。憑借課程的知識特點,實施科學教學模式方案,運用逐漸深入的教學理念把音樂理論知識和聲樂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他們得到統一,使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體系進行進一步完善。教學方式上的靈活運用,融教、學、演于一體,理論與實踐合一。例如啟發式的情感教學模式在聲樂教學過程當中恰當合理的有利運用,改善歌唱時的狀態,得到科學專業的發聲方法,這是高專學前教育專業聲樂體系構建的基礎。高專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內容總共可以分為兩個部分:聲樂理論以及聲樂實踐。聲樂理論部分具有歌唱發聲的基礎原理、基礎功能、基礎方法、基礎技巧等。因學前教育專業具有特殊性和綜合性,還涉及到了嗓子的保養和口語發聲的內容。教學實踐部分根據聲樂理論知識為基礎,學習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幼兒的音域、兒童歌唱的發聲與教唱;兒童歌曲、發聲練習與練習曲、中外獨唱歌曲、齊唱歌曲、合唱歌曲。這樣可以更好的開展高專學前教育教學活動,為高專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體系構建打下良好的堅定基礎。
二、高專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目標方向理念
構建頂尖師資隊伍,構建頂尖實際訓練條件,達到課程目的以及專業素質人才培養目標。歌唱時候的姿勢,歌唱時候的氣吸,歌唱時候的腔體以及位置等,都可以對聲樂作品實行詮釋。培養學生初步感受、欣賞生活并且喜愛生活中和藝術中的美感,積極自主參加藝術活動,提高培養對藝術的敏感度。掌握一定簡便的歌唱方式,提高學生聲音的表現能力,例如情感和韻味的展現。能以不一樣的聲音形式開拓性的大膽展現自己的感情和體悟。在歌唱活動過程當中體驗集體活動給學生帶來的快樂,在與他人一起合作的時候,能互相理解、欣賞、尊重其他同學的創作靈感與表現形式,多多欣賞不一樣表現形式與各種風格的聲樂作品。
三、高專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教學內容理念
(一)聲樂課程基礎
課程內容的設計主要是針對學生在進入學校以前沒有接受過相對正規聲樂訓練條件下而制定的,包含了學前教育專業聲樂理論基本知識,發聲練習方法,兒童聲樂良好的訓練方式以及規范的唱歌姿勢動作等,目的是通過相對科學的發聲訓練方法使學生可以發出清新自然,優美的歌唱聲音。
(二)兒童歌曲的學習和演唱
對兒童的發聲訓練及兒童歌曲的演唱進行學習,其基本目的就是對學生日常學習到的發聲方式進行演練,使其可以更加精準的對歌唱作品進行演唱,從領唱、齊唱等角度來調節自身的聲音,將歌曲更好的表達出來,并且這也是當前學前聲樂教育主要培訓內容之一。
(三)兒歌表演唱
這樣的表演方式是邊進行表演邊進行唱歌,獨立自主的即興編詞、即興演唱,用身體動作互相組合表現音樂體系的結構、情感以及內容,積極、熟練的運用肢體動作、面部表情、身體動態與人溝通。讓學生學習更多樂器的使用方法,達到基本表演階段。積極主動參與樂器的制作,辨別出不同樂器的音色。體驗各種演奏方式中音色、音量、音樂感配置的表現模式,積極參與合作,大家一起設計演奏方案。比如在對《丟手絹》這首家喻戶曉的兒歌進行表演唱歌時,可以利用一些簡單的設備來搭建游戲場景,以游戲場景為寄托,讓受眾更好的了解兒歌表演唱歌這一教學方式的優點,可以大膽地運用各種音樂的、非音樂性質的表達方式參與到欣賞活動當中去,表現出自己的感受與體驗,想象以及創造,提高體悟和表達音樂感情的能力,這是教學內容當中的難點。
(四)兒童歌曲的教唱
使學生熟練掌握如何讓兒童學會唱兒童歌曲,能夠積極組織和實施音樂課堂教學,高專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內容的安排,和其他相關的知識課程是緊密結合的,充分理解結合了學生教學的認知特點,體現出緊貼就業的實際性。高專學前教育專業里的學生聲樂大多是零基礎的沒有學過聲樂的學生,由于聲音條件有限,音樂的根基又很薄弱,在學習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也是比較多的,例如:學生的音樂基本功很差,學習歌曲非常困難;聲樂學習是依靠大量的課后訓練練習,鑒于練習場地有所受限,很多學生課后不能夠進行練習等。音樂教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學生個人的音樂修養以及對音樂的認識也是十分關鍵的。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通過識譜、音律學習等方式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提升其日后學習效率。為了可以達到聲樂課的教育教學目標,積極培養學生應對崗位能力,主要應用了教師授課以后自主的訓練練習和社會實踐方式相結合的學習模式。理論教學:其中包括技巧練習以及學唱聲樂作品這兩個部分。讓學生在校期間理論實踐相結合,較全面完善的掌握本專業的學習。結合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到實際教學當中去,多媒體和網絡資源,帶領和引導學生在網絡上搜集與聲樂課和聲樂教學相關的視頻、文本資料進行自學和研究。社會實踐:強調藝術實踐、舞臺表演鍛煉的重要性,創造各種條件為學生搭建藝術實踐能力施展的平臺,通過豐富多樣的藝術實踐,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如:不定期讓學生參加省市級各類聲樂、合唱比賽;讓聲樂方面優秀的學生參加校內外的演出活動;校內建立聲樂社團;去學校以外實習基地實行鍛煉,學生們每年都要到幼兒園見實習,把學到的聲樂理論知識、聲樂技能技巧,運用到幼兒園的音樂活動和課堂教學中,在實訓中發揮作用,學以致用。
四、高專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教學方法理念
遵循能力自身本位、課程崗位相融通、學了就好好利用的原則,以自身職業崗位技能作為基礎核心,教學活動過程當中以學生本身為主體,不斷加強深化課程進行改革。緊緊的圍繞著高專學前教育專業提升人才培養重要目標以及幼兒聲樂課程本質的性質和地位,結合學生職業工作崗位能力要求,根據教學過程,針對學生個性特點確定聲樂課程教學基本內容。為姊妹課程體系服務,積極加強學生職業操作能力和對職業素質教育教學的理念,不僅為學生在學習姊妹學科的時候提供了基本知識,又能夠為學生以后的就業與自主創業、甚至一輩子的長遠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堅定基礎。努力將教學、學習、做事一體化,完全體現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性以及實踐性的理念,保證學生肯定既有非常扎實的專業基本知識,又擁有熟練的專業操作技能。教師應該不斷變換理念,探究出帶有中國特色的素質職業教育型方案,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自主發展空間以及時間,積極指引學生提升自身職業素養,提升學生自身的創新能力。增強多媒體課件的實施和利用,建立自主、靈活、積極的課程練習平臺,目的是提升學生自主能力、學習積極能力和創造能力。良好的利用網絡共享資源,使教育教學內容變得多元化,豐富教學方式,是開拓學生的學習知識和鍛煉自身能力的重要方式,可以很好的提高和開展學生的歌唱水平能力是聲樂課堂教育教學的基本方式和任務。
五、高專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評價理念
(一)突出學習過程評價
結合師生課堂提問內容,學生自身業務能力,以及學生課后作業內容,聲樂技術能力考核等方式,增加實踐性教育教學環節的考核次數,主要針對于表演和學習內容的評分。
(二)學生互評法
為了增強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每一個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采取學生互評的方法,對每個人演唱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價,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聲樂的能動性以及聲樂教學方法的判斷力。
(三)加強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評價
指引學生實行學習方法的變換,使高專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相結合,從而讓學生學習的專業知識更加牢固,從事工作以后教導兒童的時候也更加得心應手。
(四)加強課程結束后的技能綜合評價
在教育教學和技能實踐當中充足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創新能力,加強重視考核學前教育學生專業技能水平的綜合能力。
六、結束語
高專學前教育專業以培養高素質綜合性技能人才為主要目標,使學生不僅僅只要求掌控高專學前教育的基本理論方面和基礎知識方面,還能夠具有很高的演唱水平等表演實踐操作技能,且融合了多方面的專業技能為一體,對學生以后音樂才能的長期發展、提升自身音樂素養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培養學生專業音樂素質,為學生以后開展學前音樂教育課程提供了良好的知識儲備和職業技能,為學前教育事業打下堅定的基礎。
作者:時霞 單位:濟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李坦娜.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23).
[2]李生蘭.學前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0).
[3]虞永平.學前課程研究與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14).
[4]徐浩.聲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6).
目前,我國很多師范大專院校普遍認為,聲樂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自身的表演能力以及演唱能力;忽視了培養學生的感情價值以及審美價值。俗話說,聲樂表演的靈魂是情感,如果一味注重表演和演唱的形式,忽視聲樂表演中的感情部分,那么這樣的聲樂表演是無生命可言的。部分學生在教師錯誤的引導下,對聲樂教學產生了誤解,一味的練習聲樂表演,卻忽視了聲樂教學中的情感部分,使其聲樂教學效果一直達不到理想狀態。
2、聲樂教學方法陳舊
隨著高校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聲樂教學方法已經不適用于當下的聲樂教學。傳統的聲樂教學模式大都以教師為主導,這種陳舊的教學模式通常有固定的教學流程,如教師讓學生輪流練唱,在練唱過程中,如果教師發現學生有發音問題,則及時進行糾正;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因此在課堂中教師不能對全部學生進行教學,這使得受教育的學生范圍縮小,不利于提高整個班級的學習效率。
二、重新樹立培養觀
目前,我國部分師范大專將藝術表演作為聲樂教育的主要教學目標,這和師范教學目標不相符。因此,很有必要重新樹立師范大專聲樂教育的培養觀。從實際問題出發,師范大專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師范功底,應以師范教育為主。
三、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
1、設立小組課
由于學生之間的聲樂基礎水平參差不齊,傳統的大課堂教學模式不利于教學活動的展開。因此,非常有必要對傳統的大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嘗試設立小組課。即以班級為單位,將班級中聲樂基礎水平、演唱功底水平相當的學生劃分到一個小組。教師在開展小組課的時候,需要參照學生聲樂基礎水平、演唱功底水平,結合聲樂教學大綱,選擇具有針對性的聲樂教學內容進行授課。在小組授課過程中,教師以及本小組的學生需要對本小組每個成員的聲樂演唱進行點評分析,以便于幫助本組成員找出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互相促進,取長補短。設立小組課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一對一教學
師范大專聲樂教學的教學大綱中提及:“教師不僅要為學生打下堅實的聲樂基礎,還需要加強技能方面的培養力度,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聲樂表演水平,并且使其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其中,培養學生的聲樂技能在師范大專聲樂教學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對一教學是幫助學生提高聲樂技能的重要方法,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科學合理的設置考核分數,并且通過考核的方式,對學生聲樂技能進行評定。針對達到考核合格分數的學生,對其進行集體授課;針對聲樂技能考核分數未達到合格分數的學生,教師可對其進行一對一授課教學。通過一對一授課教學,為學生抓差補缺,鼓勵學生積極加強自主練習,使學生的聲樂技能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從而使整個班級學生的聲樂技能水平得到提高。
3、開展微格教學
所謂的微格教學指的是: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有計劃性、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訓練;通過訓練發現學生在學習聲樂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指導學生糾正問題。微格教學的詳細操作:從全班中選取5名到9名學生組成一個小組,教師對該組學生開展聲樂技能教學;接下來給每位學生5分鐘時間,讓其對全班同學展開相關教學活動;教師以及該小組其他成員需要對其授課進行評價;展開授課活動的學生,需要根據教師以及小組其他成員的反饋評價,對自己的教學方案進行重新設計,并且實踐。將微格教學應用在師范大專聲樂教學中,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教學能力。在展開微格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循環教學,不斷積累自身的教學經驗,能使其學會如何靈活的運用教學法理論,對學生日后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將微格教學引入到師范大專聲樂教學當中,不僅能夠彌補集體授課形式的弊端,還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聲樂技教學能力。通過科學化、系統化訓練,有效提高學生的聲樂教學技能,使學生在微格教學課堂中,學會如何將教學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中。
四、師范大專聲樂教學內容的改革創新
1、合理拓展聲樂教學課程
合理的拓展聲樂教學課程,不僅有利于幫助學生開拓聲樂視野,還有利于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審閱修養。在聲樂專業課的基礎上,合理增設與聲樂教學相關的選修課程,例如《聲樂表演與排練》《中小學生嗓音訓練》《聲樂名作鑒賞》以及《通俗歌曲鑒賞與實踐》等等。上述選修課程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拓寬聲樂知識層面,還能夠幫助學生朝著更多的方向發展。通過拓展聲樂教學課程,能夠讓學生依照自己的興趣和喜好選擇選修課程,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主動性,幫助學生提高音樂素養以及教學能力。
2、設立聲樂基礎理論課
根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大多數師范大專在展開聲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往往只注重培養學生的聲樂技能,卻忽視了學生的聲樂基礎理論教學。通過調查發現,我國大部分師范大專聲樂專業的學生,對發聲器官的結構以及發聲機制一無所知,但是卻具有非常高的聲樂表演水平;除此之外,還有少數的學生只會演唱老師教授的那幾首典型歌曲,卻不會演唱別的歌曲。針對這一問題,在師范大專聲樂教學改革中設立審閱基礎理論課是非常有必要的。采用公共課的形式,來展開聲樂基礎理論授課。聲樂基礎理論授課應該從新生入學階段就開始授課,使學生對聲樂基礎理論有一定的了解。教師在開展聲樂技能教學過程中,應該將實踐與理論相融合,使學生在學習聲樂技能的過程中,能夠加深對聲樂基礎理論的理解與認識,從而使學生的聲樂基礎理論水平得到提高。聲樂理論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基本發聲原理、聲部類型、伴奏藝術以及演唱風格處理等等。通過設立聲樂基礎理論課,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聲樂學科的了解,使學生掌握聲樂演唱的規律以及原理,并對聲樂演唱產生理性的認識,更有益于幫助學生提高審閱表演技能水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培養學生的聲樂表演能力
師范大專聲樂教學目標是為社會培養高水平的教育服務人才,在開展聲樂教學的過程中,除了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教學能力之外,還需要培養學生的聲樂表演能力。目前,我國大多數師范大專都采取教師示范的形式進行聲樂表演教學。這種教學方法主要以教師示范為主,學生實踐練習的機會較少,由此可見,這種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聲樂表演能力的提高。然而“自彈自唱自練”的形式,和“教師示范”形式剛好相反。“自彈自唱自練”形式是以學生作為主導,代替教師的主導位置;所謂的“自彈”指的是,學生自己彈奏發聲練習曲;所謂的“自唱”指的是,學生自己進行發聲練習,教師在一旁旁聽,并且為學生及時糾正錯誤;所謂的“自練”指的是,課后噓聲自主進行聲樂發聲練習。以“自彈自唱自練”的形式來展開聲樂表演技能教學,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有利于挖掘和發展學生自身的優勢和特長,使學生的聲樂表演能力得到提高。除此之外,以“自彈自唱自練”的形式展開聲樂表演技能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彈自唱能力,更有利于接下來的聲樂教學活動開展。
六、開展教學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the source of recruit students and students affair mode as well as the “one to one”teaching mode provide the realistic basement for tutorial system in vocal major in seni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in vocal major in seni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t has established the tutor group which constitute by professional teacher in school、part- time teacher and high level students and confirmed the work task which centered with professional teaching. The tutor working mode which based on teaching project outside class, oriented and driven by the serious of tutoring, training and competing has been formed. It gives all aspects of direction for the growing and being talent as well as prompts the quality for students in school.
Key words: tutorial system seni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vocal major talent cultivation
導師制指的是導師對學生的學習、品德及生活等方面進行個別指導的一種制度,與學分制、班建制同為三大教育模式。其最大的特點是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依賴師生雙方的合作以及對待知識的獨特態度。“導師制”源于14 世紀牛津大學的本科導師制,為許多教育學家與教育工作者推崇,并在國內的各類教育中得到了運用。從最初的研究生教育到本科生教育,近年來,導師制在職業教育領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中等職業聲樂專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德藝雙馨的高素質聲樂表演技能型人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社會對中職聲樂專業人才培養要求的不斷提升,以及中職招生模式的變化和學生來源的多層次化,中等藝術職業學校的學生職業指導、技能培養、學生管理模式面臨不少新情況、新問題和新挑戰。中職聲樂人才培養急需根據自身的專業教學特點,引入一種新的模式與機制,在學生管理上為原來的班建制提供有效的補充,在技能教育上強化職業發展導向,“因材施教、言傳身教”, 在德育教育中注重全員育人,全方位的建立新型的師生導學關系。因此,開展“導師制”的研究與實踐,對于中等職業學校聲樂專業人才培養來講,無論是學校管理、學生發展還是師生關系的確立都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中職聲樂專業導師制的現實依據
(一)學生生源素質變化,個性化日益明顯
近年來,隨著中等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中職學校的數量和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導致了整體中職生源的質量呈下降的趨勢。對中職藝術類學校來說,不少學生并非出于對聲樂藝術的喜愛或具有較高的藝術素質,而是受制于文化課成績較低的影響,通過參加短期的各類藝術培訓進入中職學校。
中職生藝術類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正處于從幼稚變為成熟的過渡期,即所謂的“心理斷乳期”,內心充滿著矛盾與沖突,自主意識、效益意識、創新意識、功利意識等現代觀念不斷增強,藝術類學生的敏感性強,個性化特征明顯,中職聲樂專業學生剛剛由初中邁入職業學校,其學習方法、學習模式等都與職業學校以技能培養為重點的特征不相適應,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方法不當,缺乏學習聲樂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經驗,對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茫然無措。在中職聲樂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性地位被忽視,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沒有被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中職學生管理過度依賴班建制,弊端日益嚴重
班建制也就是以班為單位對學生進行管理和思想教育,但是,由于中職藝術類學生問題較多、個性特征明顯,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較為繁重,對于有針對性的專項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難針對具體的個人開展有效的思想引導和學習生活的指導。
另外,在班建制長期的運行過程中,學校全員育人的氛圍一直沒有形成,尤其是本應成為全員育人重要一環的專業教師,只單純注重專業技能訓練而逐漸喪失教育責任感和積極性。正處在人生成長關鍵時期的中職聲樂學生對自身的專業發展方向和職業生涯發展規劃非常不明確,在職業道德的培養和專業學習上缺少針對性和實效性。而這些都需要有很強的專業背景的專業教師通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進行滲透。
(三)中職聲樂專業“一對一”或“一對少”的教學模式為導師制提供了基礎
隨著中職聲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批量式”教學方式已不適應時代對中職藝術人才的培養要求,傳統的班級教學模式難以適應學生的多元特征。目前,不少中職學校聲樂專業開始初步實施專業“一對一”或“一對少”的教學方式,尤其是一直以來從事專業藝術教育的藝術專業類學校,在聲樂專業的師資配備上充分保證了這種教學方式的可操作性。專業教學中采用“一對一”或“一對少”的授課模式決定了中職聲樂專業在教學方式方法上和教學實踐過程中的特殊性,學生入學直至畢業時的所有專業課的教學均隨固定教師完成,專業導師就具有在教學上的“承包責任制”的義務。
中職聲樂專業的教學方式和師生關系為導師制的實施提供了堅實的保障。開展“導師制”的目的就是通過教師和學生“一對一”專業技能教學的親密合作關系,建立一種新型的導學關系,導師可以針對學生實施因材施教、實行個性化培養,成為學生在校期間成人成才的全方位的引導者,充分發揮師生兩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和道德的協調發展。
二、導師的隊伍建設與學導關系的建立
實行導師制,導師隊伍的建設和導學關系的建立是前提。針對中職聲樂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與特點,積極利用校內理論與實踐的師資,通過與校外藝術院團和國內知名藝術類高校的合作,建立一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強大的導師隊伍。定期選拔一批高年級學生作為學生導師隊伍,建立學生與導師的雙向選拔機制。
導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所培養的學生的質量,因此選配導師必須慎重。導師隊伍的主體應該是學校聲樂專業的專業教師,根據中職聲樂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應對中職聲樂專業導師設定任職資格和較為嚴格的選拔條件:在思想上忠于黨的教育事業,具有較強的責任心和無私的敬業精神,熱愛學生,能夠為人師表,注重師德修養; 在業務上有扎實的聲樂專業理論知識和有較強的聲樂表演能力,以及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能站在本專業本學科的前沿,了解國內外本學科的發展動態,具有創新精神;另外,導師還需熟悉中職聲樂專業教學培養目標和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了解學校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的相關規定,能在學生的職業發展和思想動態上提供有益的指導和幫助。
在中職聲樂專業開展導師制人才培養過程中,還應加強與校外藝術機構和藝術類院校的合作,聘請一定數量的具有豐富的聲樂表演經驗或教學能力的校外兼職導師。校外導師的參與,一方面能彌補學校教師在聲樂表演實踐能力方面的不足,同時也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校外藝術實踐機會。藝術類院校導師的加入,將進一步提升教學的層次,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對中職聲樂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具有積極的作用。另外,學校可以選拔一批綜合素質優秀、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的高年級的學生擔任學生導師,在本校導師的指導幫助下,為低年級或低水平學生擔任起某些方面的指導或輔導工作,并逐步形成學生之間的相互教學活動系統化、規范化、經常化, 科學化的互助制度。
導學關系的建立,即導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選擇是保證導師制順利運作的關鍵。導學關系的建立需要有一個雙方相互了解、認識的過程,這樣才能確保教師能針對學生的個性和專業特點,因材施教,學生能及時適應教師的處事與教學風格,感知其人格魅力,學習其專業特長,體會其職業操守,領悟其情感世界。因此,在選配導師的過程中,可以采取雙向選擇的方法,作為導師既要考察學生的思想、知識和專業能力,又要考察他的協作精神、創新精神和敬業精神。作為學生也要在了解導師的基本情況之后,再做出選擇。中職學校可以根據聲樂專業導師隊伍的配置情況,確定一名導師指導的學生人數,并建立一定的流動時間和更換機制,允許教師和學生有一個互相適應的過程。
三、中職聲樂專業導師的工作內容
與班建制中班主任的工作相比,導師制中導師的工作內容與班主任存在較大的差別。班主任是以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生活管理為主要內容,而導師作為一名專業教師,其工作內容的重點是學生的專業教學,在專業教學的過程中,中職聲樂專業導師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利用各種教育教學平臺和載體,采取有效的教學模式,以專業素養提升為中心,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與指導、學習方法的培養,并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和心理上的各種難題和困惑,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因此,中職聲樂專業導師的主要任務有:
首先,要根據學校中職聲樂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計劃,指導學生盡快熟悉了解中職聲樂專業的基本情況、未來發展方向和社會的需求,熟悉專業教學計劃,理清課程關系,明確學習目的,增強學習興趣,初步明晰自身職業的發展方向。
其次,要充分利用課內外各種教學平臺,創設各類教學項目,提供各種校外表演實踐機會,加強對學生聲樂專業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幫助學生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掌握聲樂表演技術,培養學生嚴謹的學風,督促學生完成學業,構建符合學生自身特點的完整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體系。
第三,導師在專業教學過程中,以教書育人為己任,將職業道德教育、職業發展規劃、心理素質教育等融入在專業教學中,關心學生成長,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導師要關心學生在學校期間各種表現,協助班主任解決學生在生活和心理上的各種難題和困惑。
四、導師的工作模式
由于導師的工作內容與班主任有較大的差別,其工作的重心在于學生的聲樂專業教學,因此,導師的工作的方式方法要立足于學生學習興趣,遵從中職聲樂專業教學規律,大膽進行教學改革與創新。針對中職聲樂專業教學特點,以聲樂基礎課程改革為支點,將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滲透至聲樂專業教學計劃中,構建聲樂類中職學生課外實踐平臺,建立顯性課程和潛課程相結合的教育體系。建立具有中職聲樂類人才培養特色的課外項目制工作模式,以各級聲樂類學生活動和比賽為載體,以中職聲樂專業學生的藝術實踐為重點,著力打造各類音樂會、聲樂講座、演出實踐和各類聲樂類比賽等課外環節,建立導、練、訓、賽一體化的項目導向和任務驅動的導師工作模式,通過各種教學項目的實施,讓學生在藝術實踐中經受職業道德教育、掌握學習方法,經受生活和心理上的錘煉,逐漸明晰自身的職業發展方向,努力使自身成為一個德藝雙馨的聲樂表演人才。
在具體的導師工作過程中,教師要比較深入地接近、了解并指導學生。導師要仔細制訂工作方案,深入到各項教學項目中,要經常到教室與學生寢室與學生交流,通過《導師工作手冊》和《導師工作筆記》,做好基本的記錄記載。另外,可結合學校學生管理方式,建立學生聲樂專業學習檔案制度、個案分析制度,學習會診反饋制度、定期聯系制度、導師自我評價和總結制度等。
五、導師的評價與考核
中職聲樂專業導師的工作量大、任務繁重,因此對其工作合理評價并采取一定的激勵政策是必要的。建立促進“導師制”各項工作開展的有效的考核、激勵評價制度。制定導師考核標準,定期考核導師工作,制定獎懲措施,以保證和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與創新能力。建立導師的工作酬勞與工作績效掛鉤制度,考核內容可分四部分:受導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獎項情況;聲樂專業學科考核導師工作情況;受導學生的評價;受導學生班主任的評價。加強對優秀導師的激勵,組織選送優秀導師參加國家級、省級、市級專業技能比賽和教育教學比賽如教壇新秀、信息化教學比賽、教育教學課題、論文比賽等等,一方面激發其他教師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促使優秀導師得到更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陳元玉.師范院校實踐教學導師制的實施與考核評價[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1(7):87- 89.
近年來,隨著普通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全面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有力地拉動著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的發展。各高等師范院校也感受到了發展中的高師聲樂課程教學老模式的不足,嘗試著進行突出“師范性”的改革探索。
2002年,我們貴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在各方面的壓力下,毅然做出轉變高師音樂教育觀念、全面推行聲樂課程教學改革的決定。經學院領導安排,課改組老師對我省及西部周邊省市的生源情況進行了調查,還組織本市的多所中小學的在職音樂教師進行座談。同時,對我們的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了跟蹤調查,以及對現行聲樂課程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教”與“學”的各層關系進行了的全面分析,提出了新的改革模式,大膽地設計了高師聲樂課程基礎階段教學新模式――“聲樂綜合課”。
這門課為大班課教學,每班人數為30人左右,在大學本科一年級推出,授課時間為一年,每周2個學時,連堂100分鐘。新課程的設計與推出突出其“基礎性”和“綜合性”,即以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基本技能為本,突出多種教學模式與多種現代化教學手段相結合的綜合創新教學理念,并配以相適應的新教材及全新的評判考核標準來體現一個“新”字。
1.重組教學資源
貴州師范大學地處我國大西南,和周邊省市的大學一樣面臨民族多、生源多,生源的基本條件和基本音樂素質較差,教育和經濟相對滯后及音樂教育師資缺口大的現狀。為響應國家普及高等教育的號召,解決西部高師教育存在的問題,學校逐年擴招,為全國及各地、州、縣不斷輸送師資。但同時,我們也承受著擴招所帶來的壓力:在舊的高師聲樂課程教學觀念下,師資不足、教學資源不夠,因而以個別授課為主的教學模式讓我們感到力不從心,且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所培養的學生多數都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要求。
而新的教學模式在高師聲樂課程教學的基礎階段將“一對一”、“一對二”大膽改為“一對三十”,很大程度地緩解了壓力。當然,新的改革并不是以緩解教學資源為目的,它的設計與推出結合了更多新的教學理念,從實際出發,利用多媒體、錄音錄像設備與各種視聽音響的課件,有針對性地開拓學生的橫向知識,并對教學質量提供多方面有力的保障和監控。
2.多種模式的結合
從多次的調研、座談及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深切地感到現有教學模式的突出矛盾及問題在于:一,過于注重“專業性”,突出學生“唱”的能力,忽視學生實際運用“教”的能力;二,學生在基礎階段直接進入“一對一”的課堂,使得沒有理論支撐的聲樂教學變得“玄”而“難”;三,個別授課雖然有較強的技能針對性、因人而異的教學目的性,但針對高師專業教學的特點及教學目的,這種形式就顯露出了極大的不足――學生僅僅掌握了與自身學習有關的技術訓練過程,在實際運用中也只能解決與自己問題相似的問題,面對今后工作中極其復雜的聲樂教學束手無策;四,就算在個別課的基礎上加入集體課或理論課等教學形式,學生所接受的割裂開的理論與實踐的知識缺乏連貫性及融合性,主要以“點”的形式存在,缺乏線、面的結合,使得學生的知識結構框架不牢固;五,在個別課的課堂中,更多的是對學生聲樂技能技巧的訓練,而對有關聲樂藝術方面的橫向知識的擴充有很大的局限性。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選擇在學生剛進校時開設這門聲樂綜合課,在一門課程中融入了集體課、小組課、藝術實踐課等多種課型的優勢,融會了歌唱理論、歌唱實踐、歌唱教學、作品欣賞等多樣內容。不僅為學生在聲樂學習的起步階段搭建框架,讓學生全面地認識自己,認識聲樂學習的規律及復雜性,了解歌唱器官的生理結構,初步掌握和運用歌唱基礎理論原理,同時激發學生對聲樂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有關的聲樂知識,拓寬知識面。再則,加強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及總結經驗的能力,鍛煉學生尋找辦法去解決聲樂學習中各種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錄像等手段),并通過示范教學及完成歌唱點評寫作作業等方式來促進相互學習及突出“教”的能力的培養。還特別注重學生的舞臺實踐(例如,安排以班為單位的每月一次的小型演唱會),學生可通過實踐鞏固所學,培養自信心,同時更加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與取長補短。
3.多種教學手段的綜合
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化儀器在教學中被廣泛運用。在我院新課程的教學中,諸如錄音、錄像、多媒體等設備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使聲樂教學更直觀、形象、豐富,同時也便于學院有效地監控教學的進度及質量。
例如,在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接受課堂上的教學,同時還需完成老師布置的課后歌唱作業,即進入錄音室錄音,錄音作業在老師認真地批注后發到學生手上,這樣不僅讓學生直觀地聽到自己歌唱中的不足,記錄和保存下學生在基礎階段的聲樂學習過程,更重要的是切入了“一對一”授課模式中的技能針對性與因人而異的教學目的性的手段,較好地促進了教學相長,同時也增強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教學和情感交流,體現了“小課沒有的大課有,小課有的大課仍然有”的新教學模式與新教學模式中的新教學觀念。
4.建立新的評價體系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對學生的考核往往以期末考試的形式進行,僅憑學生演唱的一兩首歌來進行評分,并作為最終考核成績,這種方式在多年的教學和考核過程中逐漸地顯露出弊端,一方面,淡化了學習過程的重要性,只突出結果;另一方面,不能全面地評判學生通過學習所應具備的綜合能力;再則,滋長了部分學生的僥幸心理,不注重平時的學習。
新課程的設計別地考慮了這些因素,打破了這種舊的評判辦法,重新擬定了新的評判標準及辦法。新辦法結合了教學的內容和教學方法,更注重學生的平時學習過程及綜合能力的考核。
學生經過一年的學習后進行“聲樂綜合課”的結業考核,分數由三部分的分數相加而得:平時成績占40%、理論筆試占20%、歌唱考試占40%。其中平時成績包括錄音作業完成的數量和質量(平時每次作業的分數相加再除以規定的作業次數),小型演唱會演唱的水平分數(每次演唱得分相加再除以規定的演唱次數),歌唱點評寫作的數量與質量(平時每次寫作的分數相加再除以規定的寫作次數)等;理論筆試的內容則是在教學中所講授的相關聲樂理論知識的內容。
5.突出因材施教原則
“因材施教”作為教學的基本原則,在我們的新課程的設計中也是要遵守和強調的根本原則。一方面,尊重學生的興趣及喜好,從學生的自身條件入手,幫助和引導學生更好地選擇聲樂演唱的方向;另一方面,拓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及能力,不用老師的意志去固定學生的思維(唱美聲的一定唱美聲,唱民族的一定唱民族),強調不同唱法在基礎訓練階段的共同性、科學性,教會學生大膽嘗試。例如,學生的嗓音條件不太好卻非常喜愛美聲歌曲,這時,我們通過綜合課的實踐平臺讓學生做一些美聲歌曲通俗唱等嘗試,甚至利用綜合課學生多的特點進行一些簡單的重唱、表演唱、組合唱等多種形式的演唱教學,培養學生綜合演唱能力、合作能力及將來的教學組織能力;再則,針對一些非聲樂專業,不具備好的演唱條件的學生,新課程則注重培養其對聲音的鑒賞、辨別能力,建立良好的聲音概念。例如,在教學中加強歌唱點評的寫作能力,注重示范教學,同時通過30人共同上課的優勢,更多地積累教與學的經驗。正如中央音樂學院的王福增教授在“我學習聲樂的痛苦和歡樂”一文中指出:“我的嗓音條件現在分析起來不是上等的,但我頭腦中的聲音概念卻是一流的。”綜合課中的這種教學理念由于切實地尊重了學生先天的嗓音條件存在的客觀性,所以真正地做到了因材施教,很好地調動了教與學的互動。
新的教材與新的課程同時并進
教材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輔助工具,在新課程的設計與推出的過程中我們同時想到了教材的選配,并力圖從現有的多不勝數的教材中進行選擇。但是,在選擇過程中我們發現,現有教材針對于我們的新課程往往只有部分適用,或者以聲樂基礎理論為主,或者以曲目為主等等,并不能全面涵蓋我們的教學內容,如果要從中選擇配套教材勢必得選用很多本來綜合運用,這樣既不方便老師“教”,也不方便學生“學”,同時還給學生增加了經濟上的負擔。
為了更好地推進新課程的建設,學院領導和課改組的老師們共同商議,重新編著了一套聲樂綜合課配套教材。教材的編著以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與教學內容為根本,擬定了四條主線,即:聲樂基礎知識與聲樂教學常識、聲樂發展簡史與名家名作賞析、歌唱訓練的發聲練習和歌唱曲目、課外作業與自學輔導,再在四條主線的基礎上擴展知識點,形成點線結合、邏輯嚴謹、章節分明的結構形式。
同時,我們也考慮到了新課程的“新”,從教材上充分體現教材的功能,并突出教材服務于教學的目的。例如,我們在教材的每一章節之后加入配套的思考習題及歌唱曲目,其中每首歌唱曲目后面配上了演唱提示和注解,這樣不僅便于教師教學,也便于學生課后自學,盡力避免學生在選曲上的盲目性,讓學生根據自身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選曲,以達到切實解決問題的目的。
新課程的設計從內容上看并不新鮮,但是通過重新組合安排,多層次、多內容、多手段地配套運用于一門課程,并將上課對象由一人、兩人轉變為三十人,這是一種轉變高師聲樂教學觀念的新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