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17:5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研究目的
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和心理的發育,思維方式趨向成熟,但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產生許多心理問題,如抑郁、焦慮、病態人格等。針對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的現狀,本文對部分中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了抽樣調查。目的在于了解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實際狀況,分析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體育活動之間的內在關系。
2研究對象
從榆林市十所中學中選取1000名學生,每所中學100名,其中,男生450人,女生550人。
3研究方法
3.1文獻資料法通過網絡登陸和圖書館查閱,搜集與本文相關的研究文獻與資料20余篇。
3.2問卷測試法采用《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問卷》測試,具體由六個方面組成:(a)自尊自信;(b)情緒穩定性;(c)人際交往;(d)學習適應性;(e)意志品質:(f)處事態度。自尊自信量表由20個項目組成;情緒穩定性量表包括20個項目;人際交往量表由21個項目組成;學習適應性量表由22個項目組成;意志品質量表由18個項目組成;效度量表由14個項目組成。量表使用方便、可信。
3.3自陳問卷法測試所用的《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問卷》為自陳問卷,采用三級評分法,統一由受測學生依據自己的情況逐題自評。回收后統一處理,在記分前先檢查學生的答題情況。如果發現受測學生對某個問題所給的若干備選項目,連續多次打“×”,說明回答不認真,答卷作廢;如果發現個別題目中受測學生同時選擇了兩種答案,一般按后一個答案記分。心理健康調查問卷一并發放,總計發放問卷1000份,收回問卷955份,其中有效問卷940份,有效回收率為98.43%。
4結果與分析
4.1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特點從表1、2中可以看出,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女生更為嚴重。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是由自尊自信、情緒穩定性、人際交往、學習適應性、意志品質和效度6個分量表組成,從各分量表可以看出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結構特征。從各分量表看,女生在情緒的穩定性、學習適應性方面存在的問題較嚴重,屬差等以下水平分別占41.88%和24.79%,男生在自尊自信方面有問題的比例較大,占30.88%,情緒穩定性方面雖不如女生的比例大(16.18%),但處于中等水平者仍占41.18%,這些表明,中學生無論男女,在情緒穩定性方面都存在著較嚴重的問題,這一特點也反映了這一年齡階段中學生的心理特點。中學生正處于青年期,情緒體驗強烈,兩極性突出,情感情緒的遷延性強,且具有文飾性、封閉性和曲折性,所以,情緒的產生和平息常常是疾風驟雨式的,帶有明顯的沖動性和爆發性。同時,由于青年初期學生己具有很強的自尊心和集體感,情感體驗具有較長的延續性,從而形成持續時間較長的心境。如果由于挫折或失敗引起的不良心境延續下去,就會影響人際關系,也會有損身心健康,男生在自尊自信方面處于差等以下的比例比女生更高。男生之所以更多、更容易出現低自尊自信,這與男生自尊心強,更注重競爭,有更強的期望得到集體與社會尊重的意識有關。由于自尊心是與活動的成敗相對應,與成就感、自信心相聯系的,所以如果一個人在各種競爭活動中不斷取得成功,他的自尊心和參加競爭活動的自信心就會不斷提高和增強。但是,如果自尊心過強,表現為妄自尊大、目中無人,在挫折的情況下很容易轉向自卑心。而中學階段正是處于中考、高考的準備、沖刺階段,繁多的考試、競賽、排名層出不窮,這就更容易使具有較強自尊的男生體驗到挫折感、失敗感,從而導致自我評價降低,自信心下降。
女生在學習適應性方面存在較多問題,處于差等水平者達24.79%,明顯高于男生。學習適應性量表包括學習環境、學習態度和學習技能三方面。從女生學習適應性的結構特征看,女生主要表現為學習技能方面的適應性較差。女生之所以更多、更容易表現為學習不適應,這與她們較敏感、更易受到挫折、情緒波動大以及能力、認知方式有關。青春期女性的大腦右半球發育慢于左半球,男性的大腦右半球發育快于左半球,所以,女生的空間能力較男生差。從認知方式看,女生大多是依存性的,容易受環境的影響,較少獨立性,易受外來暗示,對朋友和群體的依賴性較強。在記憶方面,女生以機械記憶為主。加之女生的敏感、情緒波動大的特點,使她們在中學階段比男生表現出對學習有更多的不適應。
4.2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體育活動狀況的相關
分析從表3可以看出,中學男女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體育活動狀況均呈顯著相關,且呈現出不同的相關特征:男生心理健康的總水平以及各分量表得分與其對體育的喜愛程度呈顯著相關,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各分量表得分與其參加體育活動的次數呈顯著相關。這表明女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更多地受其實際參加體育活動鍛煉的影響,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其對體育活動的態度更密切。我們認為,這一結果反映了心理健康水平與體育活動狀況有著密切的關系。
喜歡體育并不一定必然身體力行地參與體育鍛煉活動。這是因為對體育態度的結構包括認識、情感和意識三個方面,即包括對體育活動的目的、意義、價值的理解和評價,對體育活動的情感體驗以及體育活動的行為反應。一般來說,三個成份是協調、一致的,或是能認識到體育在強身健體上的意義和價值,喜歡體育并積極參加,或是與此相反。但是,體育態度的三個要素有時并不協調一致。有研究表明,三種之間的相關程度是不同的,情感與行為傾向的相關程度高于認識與行為傾向的相關程度。當認知成份和情感成份不一致時,一般地,情感成份就決定了行為傾向。本調查結果表明,中學男生只要表現出對體育的積極態度,就會積極地參與體育活動,而中學女生喜歡體育和積極地參與體育是兩回事,她們對體育喜愛或許只停留在認知層次上,表現為關注、欣賞體育,卻不積極的投身到體育活動之中。
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是與實際參與鍛煉狀況相一致的。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體育活動的鍛煉對中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次數顯著相關的結果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只有積極的投身到體育鍛煉之中,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得以提高。從表3中可以看出,男生的體育態度與心理健康總量表以及各分量表顯著相關的是自尊自信、情緒穩定性、人際交往、意志品質和總量表;女生體育活動次數與心理健康總量表以及各分量表的相關情況是:高度相關是自尊自信、情緒、人際交往、學習適應性中的學習態度和總量表得分;顯著相關是學習適應性中的學習環境、學習技能、學習適應性和意志品質。這表明中學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無論從總的心理健康水平還是從各個分量表都與其實際參加體育鍛煉的狀況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學男生除了學習適應性,其余各方面也都與體育活動密切相關。
5結論
中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在此期間身體和心理的發育以及思維方式等趨于成熟,但是,由于中學生的學習壓力過大,以及人際交往、青春期心理適應等方面的困擾,導致了一些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因心理問題引發的惡性事件層出不窮,給學校、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十分嚴重的后果,因此,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已經成為現代學校體育的重要標志之一。本文針對當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對部分中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了抽樣調查,了解了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分析了其體育活動狀況原因,探討了體育鍛煉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5.1心理健康調查結果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為中等級的男女生分別為29.4%和50.4%,心理健康水平為差等級的男女生分別為16.2%和11.1%,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
5.2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體育活動的關系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體育活動均呈顯著相關。這一結果與人們對體育所具有的心理功效的認識是相一致。它說明體育作為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手段與方法有著積極的意義和作用。
5.3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體育活動狀況呈現的相關特征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體育活動狀況呈現出不同的相關特征。男生心理健康的總水平以及各分量表得分與其對體育的喜愛程度呈顯著相關,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各分量表得分與其參加體育活動的次數呈顯著相關。男生的體育活動態度與體育活動次數呈顯著相關,女生的體育活動態度與體育活動次數無顯著相關。這一結果也表明,女生對體育的態度與體育行為傾向明顯的不一致。它提示我們,指導女生的體育鍛煉活動不能僅停留在體育態度的轉變,而應使其逐步形成體育鍛煉的習慣,使其身體力行地投人到體育鍛煉之中。
5.4體育鍛煉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體育鍛煉對促進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積極的影響作用,能有效地調節中學生身心矛盾,減輕學生心理壓力,增進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它在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健康意識、主動探索和勇于實踐的精神以及充分發展個性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從學校體育的特點與功能來分析,體育鍛煉對中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體育鍛煉能有效促進中學生智力與能力的發展;(2)體育鍛煉能提高中學生德性修養,培養良好的品德;(3)體育鍛煉能凈化學生的情感,達到治療心理疾病的目的;(4)體育鍛煉有助于發展學生個性,提高社會適應能力;(5)體育鍛煉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協作精神;(6)體育鍛煉能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提高學生的意志力;(7)體育鍛煉有助于緩解學生的精神壓力,消除其心理緊張。
6建議
1·1對象與方法為使樣本具有代表性,參照駐馬店市重點與普通中學生人數分布比例,計算出樣本構成比,采取分區分層取樣,在駐馬店市6所中學共調查中學生544人,重點中學219人(40·26%),普通中學325人(59·74%),其中,初中生334人(61·4%),高中生210人(38·6%)。男生290人(53·31%),女生254人(46·69%)。年齡11~19歲,平均(15·04±1·77)歲。
1·2調查工具90項癥狀清單(SCL—90);中學生生活事件調查粗表。參考國內外有關生活事件量表[1~3],選擇了48項與中學生有關的生活事件條目,內容主要涉及學習、人際關系、戀愛、疾病、意外事故等方面,采用團體集中調查。
2結果
2·1中學生SCL—90量表各因子分和痛苦水平的分析(表1)。
計算初、高中SCL—90各因子的均值,發現中學生以強迫、人際敏感、抑郁、偏執四項因子分相對較高。并且高中生各因子分均高于初中生,經協方差分析有顯著性(P<0·05~0·0001)。多數中學生因子痛苦水平達中度以上,高中生也多于初中生,其中,亦以強迫、人際敏感、偏執、抑郁四項因子達中度痛苦水平以上的人數為多,高中生明顯多于初中生,經χ2檢驗有顯著性差異。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恐怖性焦慮四項因子分的均值女生高于男生(t檢驗,P<0·05~0·0001),四項因子痛苦水平達中度以上的人數,女生也明顯多于男生(χ2檢驗,P<0·01)。重點中學學生與普通中學學生SCL—90各因子分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
2·2中學生18項主要生活事件標準回歸系數、強大、頻度均值等級(表2)。
3討論
調查發現中學生在人際關系敏感、強迫和抑郁情緒方面評分較高,提示這幾方面的問題可能比較突出,并且高中生評分高于初中生,女生評分高于男生,提示高中生和女生有更多的心理應激反應。比較中學生和大學生的調查結果,心理應激反應類型基本相同,均以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為主,但在反應程度上,中學生比大學生要強,SCL—90各因子評分和中度痛苦水平以上的人數中學生均低于大學生[3~5]。由此看來,在青少年期,由初中、高中至大學,心理應激反應呈遞增趨勢,可能是因為逐漸與社會交流的增加而需要在心理上不斷的進行調整和適應,因而也更容易出現心理適應不良反應。作者據此認為學校心理咨詢應十分重視初中生這一人群,通過各種咨詢工作使中學生能有效地順應自己的智力、興趣、能力等,同時也能適應自己的家庭、學校、社會等環境,從而達到自我了解、健全適應與自我實現,由于提高了心理適應能力,在高中和大學期間就能較好地對環境作出心理調整,減少心理適應不良的發生。
另發現與中學生心理應激反應關系密切的18項生活事件主要涉及“獨立意向”與親子關系矛盾、擔心高考、人際關系、戀愛等方面的壓力,初高中生又各有一些特點,此外,視力下降對中學生心理上的不良影響也應引起重視。這些主要心理應激因素是中學生心理咨詢的重點,如何指導中學生在“獨立意向”、戀愛交友和性教育、與父母和老師關系處理等方面的正確發展,是提高中學生心理健康的重點,為此,在培養中學生的全面發展顯得十分重要。針對中學生心理應激的共性問題應開展一些群體性心理輔導、社會適應性訓練等,可望使許多學生的心理問題在萌芽之際就得到了解決,對有效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可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明園主編.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第一版.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155~159
2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3,(增刊):31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行唐縣某中學高中二年級學生190名和另一所中學高中三年級學生200名為調查對象,其中男生186名,女生204名。
1.2方法
調查工具為SCL-90癥狀自評表及自制的一般項目調查表。SCL-90共有90個題目,各題目為5級評分,0=無,1=輕,3=偏重,4=嚴重,每個因子分最高為4分,最低為0分。90個題目分為10個因子,分別代表不同類別的癥狀(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因及附加項目),通常因子分≥2分(小于3分)提示存在輕度不良反應,≥3分則提示存在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問卷同時調查學生家庭環境,包括家庭類型、父母間關系、住地社會風氣、父母對子女學習方面的期望、父母的文程度和職業、被調查學生出生時情況等。
2結果與分析
2.1學生行為問題檢出情況
共檢出陽性38名,檢出率為9.74%。
2.2不同行為問題檢出率
輕度不良反應學生檢出20名,檢出率5.13%;存在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學生15名,檢出率3.48%。
2.3學生家庭環境因素的比較分析
2.3.1父母的文程度和職業
非行為問題學生的父、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別占63.02%和55.20%;行為問題學生的父、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別占64.50%和52.41%;兩組學生父母文化程度構成基本保持一致。父母職業統計結果是:非行為問題學生的父、母從事專業技術工作、行政領導、一般干部的分別占29.26%和13.53%,從事服務業、商業、工人、個體及其它職業的分別占58.53%和74.25%。行為問題學生的父、母從事專業技術工作、行政領導、一般干部的分別占30.61%和16.06%,從事服務業、商業、工人、個體及其它職業的分別占57.18%和71.82%。兩組學生父母的職業分布亦基本保持一致。顯示父母文化程度和職業與學生行為問題的發生沒有直接關系。
2.3.2父母對子女學習方面的期望
行為問題學生的父母對子女學習方面的期望要求達到出類拔萃水平的占18.41%,要求達到中等水平的占35.47%,要求一般水平占42.8%;而非行為問題學生的父母對子女學習方面的期望要求達到出類拔萃水平、中上等水平、一般水平的分別占31.49%、45.03%和20.18%。顯然非行為問題學生的父母對子女學習方面的期望要高于行為問題學生的父母,提示我們父母對孩子采取一致有效的教育方式,施加適當的學習壓力,不會導致孩子行為問題,相反,如果父母對子女學習方面放縱,可能會使孩子自己支配的時間太多,缺乏明確的目標,對學生行為問題的產生會起到促進作用。
2.3.3家庭類型
非行為問題學生單親家庭占5.86%,核心家庭占71.76%,大家庭占11.05%;行為家庭單親家庭占3.76%,核心家庭占71.81%,大家庭占11.10%。從兩組學生家庭類型構成情況看,對應家庭類型的構成保持一致,提示家庭類型與高中學生行為問題關系不大。
2.3.4父母關系
行為問題學生和非行為問題學生父母關系和睦的家庭分別占64.50%和77.84%,對應的非和家庭分別占23.25%和10.04%,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2.32,P<0.05),表明家庭中父母關系的好壞對學生的行為問題產生很重要的影響。
3討論
國內相關研究結果顯示5.67%的中學生存在明顯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等,城鎮和農村中學生之間比較差異無明顯。本研究結果顯示,高中學生行為問題檢出率為9.7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男、女學生行為問題檢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調查的家庭環境因素中,結果顯示學生的家庭類型、父母對子女學習方面的期望、父母的文程度和職業與學生行為問題的發生均沒有直接關系,父母關系是影響學生的行為問題最重要的因素。
3.1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生活事件密切相關
我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應注重到他們對不同社會應激的反應,加強對中學生的健康教育,減少負性生活事件。同時,社會、學校、家庭應共同營造輕松的氛圍,定期開展心理衛生講座,針對不同的群體采取不同的心里干預,以提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2學校方面
從學校方面來講,要強化學生的素質教育,因為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有助于智力和學習潛能的發揮,有助于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是完善人格的保障。學校應重視學生的心理教育,開設心理教育課程,向學生傳授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或方法,優化心理教育環境,使之適合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另外,對待問題的學生要多給予寬容、溫暖和關懷,傾聽他們的心聲,給予正確疏導、引導,幫助解決困難,矯正不良行為習慣,不應歧視、放任、漠視,讓問題學生在和諧的校園環境中健康成長。
3.3家庭方面
從家庭方面講,要培養孩子正常的行為,父母應該盡力創造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關心愛護孩子,提高照料質量,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有安全感。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完全依賴的關系,注重感情的交流,使孩子感知家人的認可和存在的價值。
3.4社會方面
從社會方面講,要創建和諧的社會環境。學生作為社會中的人,也會受到社會的行為準則、價值趨向、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影響,所以社會應該創造環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互相理解、信賴、勉勵,增強社會凝聚力,培養他們對和諧社會的信心和責任感,反過來,和諧社會有助于青少年的身心、智能的發展。這樣學生的生活才會充實、快樂,有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學校、家庭、社會是一個統一體,三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只有學校、家庭、社會有機協調,才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唐小麗,錢梅,盛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J].職業與健康,2005,9(21):1367.
[2]劉恒,張建新.我國中學生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定結果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2):88.
二、建立學校心理健康問題干預機制
首先,明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傳統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把已經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納入干預機制,還有另外一個常見的認識誤區,把“差生”作為重點對象,忽視了優秀學生的心理困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中學生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針對全體學生。其次,采取多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途徑。
第一,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休閑輔導,投入專項經費,增加學校休閑娛樂的硬件設施,為學生放松身體提供客觀條件。另外,為學生進行休閑意識和休閑能力的指導,提高學生的休閑品位。
第二,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選擇適合學生身體發展特點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全面系統地普及青春期心理衛生知識。第三,創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加強家校合作,使家庭、學校和社會形成合力,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另外,還有凈化校園風氣、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等策略。再次,完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根據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確立以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1)學習心理教育。通過歸因訓練、利用獎懲手段等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了解基本的學習策略,提高中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2)社交心理教育。建立和諧的同伴關系,培養學生的親社會行為,推進中學生個體社會化的進程;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尊老愛幼,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提高中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
(3)行為心理教育。通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學生能夠正確處理早戀問題,應對逆反心理、網絡成癮等心理困惑。最后,區別應對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中學生群體。當學生出現神經癥性心理問題或精神障礙類心理問題時,應積極進行醫學治療,另外需注意一種情況,即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心理危機的概念最早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普蘭提出,他認為:“每個個體都在努力維持內心的一種穩定狀態。在這種狀態中,自身與環境能夠平衡及協調,但是一旦重大問題或變化發生,使個體感到難以解決、難以把握時,平衡就會被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擾,內心的緊張不斷積蓄,繼而出現無所適從甚至思維和行為的紊亂,進入一種失衡狀態,這就是危機狀態。”針對出現心理危機的學生,應明確問題的根源,制訂問題解決的計劃,逐步消除學生的心理問題。
三、建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機制
一方面,加強行政組織隊伍建設。成立由教育管理部門、校級領導和班主任為主體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行政組織,加強責任意識,明確職能,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在學校心理教育工作中,最高領導是主管校長。主管校長直接領導心理咨詢中心或心理咨詢室的工作。心理咨詢室指導班主任、學科教師以及團隊組織開展心理教育工作。”完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促進各項工作的規范化和專業化,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日常教育管理工作體系中。另一方面,制定相關規章管理制度。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提高學校專職教師、科任教師和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勝任力,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以及各地區、各學校的具體情況,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建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行政問責制度,真正把各項規章制度落到實處;建立學校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考核制度,嚴格執行持證上崗,制定晉升和評職稱的實施細則,并進行全面系統的業務知識和技能操作的培訓,促進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
四、建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機制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具有導向功能、規范功能和激勵功能。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評估。通過臨床癥狀自評量表(SCL-90)、中學生心理健康評定量表等專業的心理量表的檢測結果,客觀公正地評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為下一階段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根據需要調整方法和手段,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2)進行自我意識教育,提高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
要使學生的心理狀況健康發展,首先要讓學生充分、全面地認識自己,并通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來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使他們在積極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正確認識自我,并在感受到壓力時能進行自我調節。教師要對學生調節情緒和壓力的方法進行指導,使他們通過調節,能更積極地面對學習和生活。學生在不斷感受自我和完善自我的過程中逐漸樹立起自信心,真正從內心接受自己,形成良好的品質。
(3)進行克服挫折教育,培養學生挫折承受力和頑強的意志品質
中職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挫折,如戀愛失意、考試失利、職場失敗等,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就會發生自殺等惡性事件。因此,學校應該重點加強這方面的教育,教師可以列舉世界知名人士、優秀校友的受挫經歷,或者由學生身邊的一些優秀學生作事跡報告,教育學生要具有挫折承受力和頑強的意志品質。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職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是全面提高中職學生整體素質的內在要求。因此,大力加強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對國家“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的執行,也是生態社會目標在中職實現的具體體現。
(4)關心鼓勵,培養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
一些中職學生學習基礎較差,學習能力較弱,長期受到成績差陰影的籠罩,對學習缺乏信心。對于這部分學生,學校可以設立心理咨詢室,由專門的心理咨詢教師對他們進行個別輔導,幫助他們恢復對學習的信心,讓他們重新找回對學習的興趣。一些有效的心理咨詢技術也可以被采用。
(5)輔助學生正確選擇專業,重視培養學生職業能力
中職學校和普通中學的教育不同,普通中學面臨著升學壓力,而在中職學校主要是培養社會專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中職學生在畢業時面臨著就業壓力,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專業知識和能力,使他們通過實踐對知識進行深刻掌握,不斷提高實際動手能力。所以,在中職學生剛入學時,學校要對學生進行職業意向的調查,幫助學生根據興趣選擇專業。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生對自己的專業知識能進行積極探索,并在實踐過程中提高對專業知識的領悟和鞏固,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術能力,為走向社會步入工作崗位打好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自身素質,通過人格魅力來調動學生在專業學習中的積極性,使他們消除厭學情緒,始終對專業知識保持高度的興趣和探索欲望。
(2)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為教學工作做鋪墊,讓學生在健康的心理的支撐下,全身心、高效率地投入到學習中,提升小學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3)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學生今后的成長、成才,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是學生今后發展進步的基石和保障。
二、在小學管理中應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定期舉辦心理健康講座
在小學管理過程中,定期舉辦一些有針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講座,對于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非常有效果的。在心理健康講座中,可以邀請相關的專家學者或者小學生心理健康研究人員到現場進行講座,將通俗易懂的道理與一些能夠吸引小學生、引導小學生的生動事例相結合,讓小學生對心理健康有一個簡單的、正確的認識,并學會如何面對困難、挫折,如何處理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難題,如何與人交流相處等,讓小學生通過心理健康講座,能夠對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有一個簡單的認知,了解到什么樣的心理狀態是不好的,什么樣的心理狀態是健康的,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學會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學會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講座,一定要注意語言的通俗性、生動性,要多結合相關故事、事例,要注意通過適當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避免由于講座的枯燥、難懂造成學生的反感。
2.觀察學生的心理狀況
在小學管理中,和學生接觸最多的是教師,因此,教師最可能了解到每一個學生的心理狀況,最可能發現心理不夠健康的學生。教師對于班級內學生的心理狀況的觀察,對于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通過觀察,教師應當做到這幾點:
(1)及時發現心理存在問題的學生,及時與學生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況,在必要的時候和學生家長交流,告知家長學生心理存在的問題,共同尋找解決辦法;
(2)在平時的生活和授課過程中對心理存在問題的學生采取特殊的、有針對性的方式進行相處和交流,讓學生感受到班集體和教師、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產生自信心,通過健康、積極的環境影響,讓學生的心理逐漸回到正軌。
3.制訂心理健康教育計劃和目標
有計劃、有目標地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顯著的教育效果,因此,在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前,首先應當制訂一套詳盡、科學的計劃,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內容、流程、參與人員、意外情況處理等,并為心理健康教育制訂階段性的目標,如此,方能有效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空洞化的情況發生。另外,不同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計劃和目標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相關的小學管理工作者應當根據學校自身的學生人數、經費、課程安排等,靈活制訂心理健康教育的計劃和目標,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學工作不沖突的前提下,通過對心理健康教育計劃和階段性目標的制訂和嚴格實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效率。
(一)融運動樂趣于體育心理健康教學中運動愉是個體參加體育活動后所產生的滿足、快樂、舒暢、振奮的感覺,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長期堅持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發展。而獲得運動是堅持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
1.了解學生的興趣與愛好,體育基礎與能力,多開展一些適合學生自己特點的體育活動,如乒乓球.羽毛球,籃球,排球,健身操,健身游戲等。注意觀察學生在練習中每一個閃光點,并不失時機地進行表揚鼓勵,使學生找到成功的樂趣,從而能主動堅持體育鍛煉。
2.加強體育理念和體育明星故事效應引導,增加其體育價值觀培養,并掌握正確的鍛煉方法。從每項運動的來源發展,規則,講解,讓學生明了其發展狀況運動規則,其中的體育故事,來增強學生對體育運動了解和愛好,以至去積極地參與活動。
(二)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意志品質是在與困難做斗爭的過程中得到鍛煉的。在體育活動中,如果把學生的目標選定太高,就會使學生失去信心,放棄活動。相反,如果把目標定的過低。沒有難度也不存在鍛煉價值。所以,在教學中,就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選定落高于學生當前水平的目標,不能一刀切。從而,做到有意思地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或者,利用惡劣天氣或環境有意思地培養起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
(三)有意培養學生承受失敗,挫折的能力體育有成功也有失敗。在體育活動中學生完成一動作,不僅需要有一定的身體素質,運動技巧,同時還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質。如在跳高練習時需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礙排除膽怯心理,才能成功。成功了不驕不躁,失敗時不氣餒,不言放棄,背水一戰,后來居上的例子在體育上枚不勝舉。
(四)通過教學比賽培養學生的健康心態在布置學生練習時,可利用比賽教學法,一般在競賽前讓學生練習10—20分鐘,這樣每組為了取得好成績,就會互相督促,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形成互幫互助,共同提高的風氣,而場下同學就會吶喊助威,從而促使同學間的感情交流,克服獨生子女的任性,驕縱自私等不良個性品質,使情感得以升華,促使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個性發展。還可以利用不同的時間方式,培養班集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同學間的協助合作精神
(1)以為人父母的愛主動走進“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前提。父母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而班主任卻要求調整心態,必須做到這份神圣。端正學生觀,他們是有些老師或家人眼里的“問題”學生,心理有病,在有些方面確實做得不如別人,但在班主任的眼睛里,“學生是一個完整的人”,要用心去挖掘、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滿懷寬容和期待、信任學生,心疼他們,而不是頭疼,要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不放棄每一個學生,細心的關愛,用心的呵護,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
(2)以朋友的心態真誠的走進
學生的心是很脆弱的,脆弱的心需要平等、尊重、理解、賞識的甘露來滋潤。班主任要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興趣,接受他們的愛好,與他們共同體會喜怒哀樂,幫助他們找回失去的信心,增強生活的勇氣,強化他們自強自愛的信念。
(3)以為人師表的人格無聲走進
教育是用人格塑造人格的過程,不管在治學還是在生活上,班主任都要為學生做出表率,要求學生做到的事情,班主任首先要做到,這是尊重學生和關心學生,也是正面影響學生。老師用行為規范去引導學生的同時也要規范自己的行為。
1.2創建班級文化
人際關系對人的身心影響極其深刻,班級的人際關系是班主任,任課老師,學生之間的相互關系構成。班級人際關系是一種高級形式的班級文化。創建積極、民主、平等、團結的班級文化,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1)營造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
環境對人的影響極為重要,無論是客觀環境還是人文環境,首先從客觀環境教室上說,教室是學生的主要生活場所,教室的布置是班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優化班級教室環境,是創建班級文化的基礎,一個整潔、安靜、和諧的生活空間,可以催人奮進,可以幫助學生獲得心理的平衡。
(2)渲染民主、平等的班級氛圍
民主平等的班級文化大氛圍的建立需要借助的重要方式是班級活動。通過班級各項活動激發學生各項才能,讓學生找到自信和熱情,感受到自己和他人的平等。
(3)促成團結進步的班級文化
團結進步的班級集體意識是一種向上的群體規范,對學生的品德形成有巨大、無形的推動作用,作為班主任,要充分重視每一次以班級團體參與的各項具體事物,鼓勵班級成員以班級主體人的身份參與進去。
1.3執行班級規范
班規對于班級管理具有神奇的作用。首先,要讓規范形成于學生自己,讓學生成為班級規范的擬定者,全程參與班規的制定,討論,修改,通過,解釋,在這過程中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明辨是非。其次,就是班級規范的公平、嚴格的執行,保持長時間的穩定性,不隨意變動,人人平等執行,民主執行,公正的對待每一個同學。
1.4把握與學生的溝通技巧
溝通是跨越教師與學生心理溝壑的橋梁,真正的溝通應該從心開始,,班主任就需要用心去溝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進學生內心深處,打開學生的心扉,了解學生深處的每處風景。
(1)傾聽學生的心聲
作為班主任要多學會傾聽學生的內心需要,注意傾聽態度,誠懇的態度是打開學生緊閉心扉的鑰匙,用愛心和耐心,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寬容接受學生的不同意見,只有這樣,班主任才能聽到學生的真話和心理話。同時還要講究傾聽的方式方法,傾聽有多種形式,班主任要創新自己的傾聽方式,張開傾聽的耳朵,觸摸到學生的真實情緒,有的放矢的開展自己的管理工作。
(2)贊美賞識學生
班主任的贊美是陽光、空氣和水,是學生成長不可缺少的養料,尤其是中職學生,他們對他人的肯定有強烈的饑渴感。中職班主任要多運用賞識教育,適時適度的贊美學生,首先贊美的要及時,其次在表揚中要流露出真切、熱情和信心,不能有些許的過度,場合選擇,用語等都要深思熟慮。
二、正確進行中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
(一)創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正確引導學生學習
大部分中專學生并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課堂學習缺乏興趣,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這也就導致了大部分中專學生在課上學生的時候不能夠集中注意力,進而導致中專生學習效率低下。因此,教師在課上就要恰當的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進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學習。這就需要教師首先要保持一個良好的教育心態,用積極向上、健康樂觀的教學態度去引導學生,去感染學生;其次就是要在教學方式方法上面下功夫,例如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用多媒體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競賽教學方法,讓學生們在相互比拼中獲得知識,等等。
新世紀對人的基本素質賦予了新的要求,注入了新的內涵。21世紀的一代新人,應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突出做人的基本素質培養:具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尤其是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健全的人格,而這一切都必須在具備健康的心理基礎之上,才能培養起來。
新時代的教師不僅要有較強的教學能力,而且要能成為學生的心理按摩師,幫助心理不良的中學生撐起傾斜的精神,純潔不良的情感,了解自身人格特質,擦亮自我心靈的世界。
在今年的班級管理工作中,我有意識地分析了班級學生的心理狀況,對中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了總結性認識,并對學生心理問題提出幾點設想性對策;
一、中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及成因
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教育事業的進步,特別是隨著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關注重視、研究與探討。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喜怒無常,情緒不穩,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學習困難,考試焦慮,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維貧乏,學習成績不穩,難于應付挫折,青春期閉鎖心理,并在行為上出現打架、罵人,說謊,考試舞弊、厭學、逃學,嚴重的出現自傷或傷人現象。
(一)學習類問題
通常情況下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是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部分。
在我校,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考試焦慮,厭學癥,是中學生經常存在的問題。經過調查,83的同學以游戲為娛樂。有4.2的同學對游戲極端的迷戀。這種情況導致了一些學生由厭學發展到逃避學習,脫離學校,尋求不正當的刺激。
其問題有:
1.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
2.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愿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出現厭學情緒。"國家教育委員會的一位負責同志在一次會議上說,中學生厭學的有30,有的縣甚至高達60"。可見,厭學是一個普遍問題。
3.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甚至出現焦慮泛化現象。以上問題主要是由學校教育結構、學校教育指導思想、學校教育方法的影響而形成的。表現在:
A)中學知識實用性不廣;
B)教學內容過難;
C)對分數的錯誤看法造成學生心理上的痛苦;
D)不當的教育方法也會給學生的心理造成種種問題;例如教學方法不靈活,帶有懲罰性。
E)來自家庭的考試壓力很大;家長往往只注重分數的結果,不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沒有適時和子女進行學習方面的溝通與探討。
4.過于依靠學習的"慣性",而缺乏學習上的"加速度"。
在學習過程中,一些人達到某一高度的時候就想休息一下,靠慣性維持原有的學習成績,而慣性的確也能拖帶他們跑一程,但總的趨勢是緩慢下來的,若此時不趕快加速度,就會停止或倒退。
(二)人際關系問題
人際關系問題是心理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面臨高考壓力,習題,考試,變成每日必備,這樣容易忽略身邊的人和事會陷入一個人封閉的誤區,致使交際困難的產生。
人際關系問題也是中學生反映較多的問題。其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與教師的關系問題。
其主要問題是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學生產生的對抗心理,以及教師的認知偏差等情況給學生造成的壓抑心理,攻擊行為等問題。中學時期,教師仍然是學生的理想目標、公正代表,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愛。如果教師缺乏理解、耐心與愛心,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失望。
2.同學間的關系問題。
人和人的交往是一個雙方相互接觸的過程,要達到交往和諧,要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而且還要能夠認識和了解他人
3.與父母的關系問題。
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給中學生一個溫暖的歸屬港灣,專制式的家庭中父母與其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造成兒童孤僻、專橫性格。有研究認為,父母不和或父母一方死亡,會給兒童在心理問題上造成更大傷害,因為他們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際關系的惡劣性。
(三)青春期心理問題
1.青春期閉鎖心理。
其主要表現是趨于關閉封鎖的外在表現和日益豐富、復雜的內心活動并存于同一個體,可以說封閉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個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標志。
2.情緒情感激蕩、表露而又內隱。
青春發育期的生理劇變,必然引起中學生情感上的激蕩。這種動蕩的情感有時表露有時內隱。
3.早戀。
中學時代,特別是高中生,正值青春發育期,而這一時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發育迅速成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中學生由于受認識能力和個性發展的限制,特別是在教育引導不及時不得力的情況下,使得中學生的性心理的發展表現出相對的幼稚性,所以自認為認真的、朦朧狀態下的戀愛出現了,盡管這種戀愛帶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卻是一個令人十分關注的問題。早戀雖會給一些人留下美麗的回憶,可也會逝去不少美好的青春時光。到最后得不償失,痛苦不堪,也不是不會發生的!
(四)挫折適應問題
中學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學習方面的、人際關系方面的、興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觀因素、社會環境因素以及個人主觀因素。面對挫折造成的困難與痛苦,中學生們的反應方式有兩類:消極的反應與積極的反應。許多人知道自己會遇到挫折和困難,但是當他們遇到時,有不知
道該如何去戰勝。大部分的同學會對挫折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而不是積極的去面對問題,又或是從此一蹶不振。這些都是消極反應的表現。且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一旦習慣化、穩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狀態即使有所改變,其行為卻仍以習慣化的適應方式如影隨形地出現。于是,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也就轉化為較嚴重的、需要長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問題了。
二、維護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對策
(一)對中學生進行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學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課程可分為兩部分:心理衛生與健康理論部分和實際訓練操作部分。前一部分為心理健康知識普及課,后一部分是在中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最為有效的方法。其實際訓練活動操作內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詢問、人際交往訓練,掌握一些轉移情緒、宣泄痛苦、發泄憤怒、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心的心理調節手段。
(二)設立悄悄話熱線信箱。
實踐證明,熱線信箱十分有利于與中學生進行交談,這種方式對一些尚不善于進行面對面談話的學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話又是礙于顏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憂慮,而且中學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組織得更為嚴密。這樣可以使老師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心理健康問題。
(三)設立心理服務室,進行心理咨詢與治療。
由于學生們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詢服務室的建立也就勢在必行。無論初中高中,城市鄉村,中學生們已開始從拘束、害羞地進門到落落大方自然地進行心理咨詢;從以試探性的心情談話到充分傾吐心中之煩悶。時代的發展顯示出,開展心理咨詢與治療服務已不僅僅是個別中學生的要求,而是一種時代的趨勢了。
心理咨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關鍵在于咨詢老師要信任理解學生。同時遵循聆聽、保密、疏導、交友性原則。這樣就能建立起一種信任關系。信任關系是咨詢取得成功的基礎。只有在信任的基礎上雙方的情感與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達到心理轉化的效果。有些情況下要進行心理治療,因此心理咨詢老師要有意識地和有困于心理問題的同學建立起關心、尊重、了解和指導的關系,并依據問題的需要使用適當的心理治療方法,減輕或消除學生的不適應的心理現象及行為,培養適應習慣,促進心理的健全發展。
研究表明,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家庭的教養方式和家庭的人際關系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有些甚至是家庭問題的表現和延續。因此,無論是了解學生心理與行為偏異的原因,還是咨詢、矯治計劃的制訂和實施,都需取得家長的積極支持和配合,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顧對學生家長及其他方面的宣傳。
三、探討、維護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意義
(一)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當前教育面臨的新課題、新任務。
當前,國際上的各種競爭,例如經濟、科技、軍事等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又賴于教育去培養,所以盡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質和廣泛適應能力的各種人才,就成為教育改革和現代學校關注的中心課題。
而今,我國的中學生正處于新舊體制常常發生碰撞,許多問題不可能盡如人意的適時解決,各行各業的改革都步履艱難的背景下,受應試教育的驅使,中學生被迫投入競爭。隨著父母離異的、破損家庭的增多,以及社會環境的某些消極影響,造成了中學生的種種心理問題。為了改變學校教育的被動狀態,社會、學校、家長都在呼喚心理學直接參與學校教育工作。陳學詩、沈漁村、李心天等一批專家學者呼吁,"為促進人們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人格、預防心理疾病,應廣泛開展心理衛生科普宣傳和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中小學增加心理衛生課",所以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教育面臨的新課題新任務。
(二)維護中學生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質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