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4 12:41:1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植物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廣西火桐(Erythropsis kwangsiensis)為梧桐科火桐屬(Erythropsis)植物,分布區域狹窄,僅分布于廣西中部至南部的石灰巖地區。其樹干挺拔通直,材質輕、韌,易加工不開裂,為優良的工藝用材;花色金黃艷麗,花期長,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亦是珍貴的園林觀賞樹種。由于人類的過度利用,廣西火桐野外種群和個體數量稀少,已處于瀕危狀態,在1999年8月國務院批準頒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中被列為國家2級重點保護植物[1]。目前,國內對廣西火桐的研究甚少,僅對其資源分布狀況和育苗技術進行了初步探討[2-3],有關其群落特征的研究尚未見報道。本研究應用植物群落生態學的研究方法,對廣西火桐群落的種類組成、區系特點、群落結構及種群動態等進行研究,揭示其群落學特征,以期為瀕危植物廣西火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1.調查區域及其自然條件
調查區域為廣西來賓市、靖西縣等廣西火桐野生資源數量相對較集中的地區生物論文,地理位置約106°27′~109°10′E,23°00′~23°57′N。該區域地處南亞熱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根據廣西氣象局(1961~1970年)的氣候資料,來賓市年平均氣溫為20.7℃,極端高溫38.7℃,極端低溫-3.3℃,年平均降水量1377.2㎜;靖西縣年平均氣溫為19.1℃,極端高溫37.8℃,極端低溫-4.1℃,年平均降水量1546.3㎜論文開題報告范文。廣西火桐分布于海拔800 m以下的山溝、山谷、山坡中下部及農耕地旁,土壤為石灰巖發育而成的石灰土,土層較薄,有機質中等。
2. 研究方法
2.1 樣地調查
由于廣西火桐成片分布少,通過調查目前僅發現3個數量較多的種群,因此根據實際分布情況,設置3個典型樣地,樣地環境資料見表1。各樣地面積20m×20m,每個樣地劃分為16個5m×5m的小樣方,記錄樣地內所有高3m以上喬木樹種的種名、高度、胸徑、冠幅、枝下高等。樣地內按對角線分別設4個5m×5m的灌木樣方和2m×2m的草本樣方,記錄每種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種名、多度、高度、蓋度等[4]。
表1調查樣地環境資料
編號
樣地
取樣面 積(㎡)
海撥(m)
坡向
坡度
覆蓋度
Q1
來賓北五鄉回龍村
400
263
W
5°
90
Q2
靖西化垌鄉維新村
400
784
WN
20°
95
Q3
靖西湖潤鎮新靈村
400
464
1 前言
1.1珊瑚樹的形態特征及習性
1.1.1主要形態特征
珊瑚樹(Viburnum odoratissimum var.awabuki)又名法國冬青,忍冬科莢迷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1],高達10m。單葉對生,革質,葉橢圓形至橢圓狀倒卵形,長5-15厘米,寬3-5厘米,先端短突尖至圓鈍,基部楔形而多少下延。邊全緣或不規則淺波狀鈍齒,側脈4-5對,在下面隆起。圓錐花序廣金字塔形,長5-10厘米;花芳香;萼筒長約1.5毫米,萼檐具5淺鈍齒;花冠白色生物論文,輻狀,花冠筒長約1毫米,裂片5,2-3倍長于花冠筒,雄蕊5,著生近花冠筒喉部。核果卵狀矩圓形,長達10毫米,先紅后黑,核有1深腹溝。花期5―6月;果期9―11月[1]。
1.1.2主要習性
喜光,稍能耐蔭,喜光亦耐蔭,不耐寒,喜濕潤肥沃土壤,喜中性土,在酸性和微堿性土中也能適應,對有毒氣體氯氣,二氧化硫的抗性較強,對汞和氟有一定的吸收能力,耐煙塵,抗火力強。根系發達,易整形,耐修剪,耐移植,生長較快,病蟲害少。
產于浙江普陀、舟山及臺灣;生于林內及林緣;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地栽培。日本及朝鮮南部也有分布[2]。
1.2相關研究進展
1.2.1園林植物扦插技術研究進展
無性繁殖(clone)一詞源于希臘文“克隆”,原意是嫩枝或接枝,即人們通常所說的營養繁殖。扦插是傳統的無性繁殖法中應用前景最廣的一種方法生物論文,與嫁接、埋條等相比,它具有簡單易行、繁殖速度快、不受樹種限制、繁殖系數較高、成本低的優點[2]。關于木本植物扦插繁殖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研究提高插穗成活率的技術措施,如母樹年齡、采條部位、采條時間、促進生根和預防腐爛的措施、藥劑的選擇及使用方法 、扦插基質選擇、生根過程最佳環境因子的調控技術等。另一方面是側重于解剖、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從理論上闡明不定根發端、發育的機理和過程,為技術措施提供生理依據。通過多學科的共同努力,使扦插繁殖的理論和技術都得到了迅速發展[3-5]。
扦插時間對扦插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根據插條成熟程度不同,可以把插條分為硬枝與嫩枝兩種類型。嫩枝扦插又稱綠枝插,其原理是利用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半木質化或半木質化的枝條進行扦插。由于嫩枝處于生長發育階段且半木質化,枝條內富含各種生長激素,細胞分生組織十分活躍,所以嫩枝扦插生根率和成活率較高。硬技扦插又稱休眠枝扦插,從落葉到翌年萌芽前為止,插條內貯藏有大量養分。
外源激素對扦插也有著密切的關系,應用較為廣泛的是萘乙酸(Naphthalene acetic acid, NAA)和ABT生根粉。其中NAA是一種人工合成的生長素類植物生長調節劑,萘乙酸誘發根少而粗。試驗表明 NAA處理的桉樹插穗在生根率、生根數量方面均優于IBA處理[6] , NAA處理的桂花插穗,在生根率方面高于IBA處理[7]。
扦插基質也稱生根基質,理想的生根基質,應具備這樣的一些條件,即良好的通氣性、保水性、排水性,且無病菌感染。因為扦插基質是植株生根營養物質與礦物質的來源,不同植物對扦插基質和生根條件的要求差異很大,目前扦插基質的研究,主要是以輕基質為主,如沙、泥炭、珍珠巖等。扦插基質的選擇,還要考慮基質PH值的高低。
1.2.2珊瑚樹扦插研究進展
珊瑚樹具有根系發達、萌芽力強,特耐修剪、極易整形,而且具有耐火、滯塵、降噪等特點,目前在庭園綠籬生物論文,道路隔離帶,廠區、街道綠化,防火、防護林帶綠化上得到廣泛運用,因此近年來需求量大增,已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8]。珊瑚樹以扦插繁殖為主,生產上大多采取晚秋及春季扦插,成苗率不高。相對秋插和春插而言,夏插具有可用插條多、愈合生根快、成活率高等優點[9]。濮仲賢等[9]和林云躍[10]的研究都表明, 5~7月,在砂壤土或砂土上采用半木質化程度的珊瑚樹當年嫩枝作插條效果較好。采用在插后采用塑料小拱棚覆蓋替代蔭棚覆蓋,研究了3種植物生長調節劑以及扦插日期對珊瑚樹嫩枝扦插成苗的影響[11]。
2 研究意義
珊瑚樹繁殖方法有壓條、播種、扦插及組織培養等,組織培養法雖然是最先進的花木育苗方法,但是由于資金投入大,而且設備和技術要求高,因此目前大范圍推廣受到了一定限制,難以廣泛的應用于生產[8]。故而對傳統的育苗方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四種傳統繁殖方法中,壓條法因樹種分布較散不便于苗木管理而受到限制,嫁接法因受砧木和嫁接技術的影響,成活率較低,播種法因實生苗瘦小,開花遲且易發生變異等缺點,而一般不為人們采用,通過近幾年的試驗探討和調查比較,認為在諸方法中,以扦插繁殖方法最好,因為扦插繁殖技術容易掌握,繁殖系數高,幼苗成活率大且能保持母樹品種的優良特性,適于大規模的商品苗木生產。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過不同濃度的NAA和不同基質對珊瑚樹扦插的影響生物論文,尋找適合生產中大規模繁殖的扦插技術。
3 材料和方法
3.1材料及藥劑處理
選取枝梢部分為插穗,插穗長度在5―8厘米,選取生長強健或年齡較幼的母本枝條,生根率較高,通常采用半軟材扦插,插穗應選取較充實的部分,扦插必須保留一部分葉片。若去掉全部葉片則難以生根,可把葉片的一部分剪掉,切口位置宜靠近節下方,切口平剪,光滑為好,剪取的枝條分別用不同濃度的奈乙酸(NAA)水溶液進行處理。
3.2試驗時間、地點和方法
試驗于2006年―2008年在黃山學院南區天都園林苗圃基地。扦插苗床為東西向,平坦開闊,地勢較高,土中加入煤灰、谷殼灰、河沙,使之疏松,透氣,透水。苗床長10米,寬1米,高0.2米,在扦插前,苗床要筑的平整,土粒均勻,床面不能積水。用0.1%的高錳酸鉀在床面消毒。
進行,扦插規格為枝條行距10cm,株距4cm扦插深度3―5cm,頂部約2―3 cm生物論文,20根枝條排一橫行為一個處理單位,3次重復。在這兩年中均采用扦插方法進行珊瑚樹苗木扦插繁殖技術探索研究。
3.3扦插繁殖技術
3.3.1扦插苗床的建造和苗床土的準備
苗床地應選擇排灌方便、通風良好的地方,本試驗建造的是專用的扦插苗床,苗床寬1m,長10 m(可視具體條件定),苗床四周用磚砌成40cm高水泥墻,并搭有專用遮陰棚架,苗床東西走向,珊瑚樹要求肥沃濕潤的砂質壤土,在微酸性土嚷中生長良好,因此苗床用土最好選用砂壤土;皖南地區多就地選取黃壤和一些谷殼灰或煤渣灰作苗床土,摻和比例(體積比)為;黃壤:谷殼灰按6:4摻和;黃壤土;煤渣按1:1進行摻和,混合拌勻后的苗床土應在苗床基內填充20 cm左右達矮圍墻的一半高度為宜。
3.3.2枝條的剪取及處理
母樹品種確定后,枝條的選擇應選用半木質化的當年生健壯枝條(以下稱嫩枝)為宜,嫩枝的標準以頂芽長成熟,兩片頂葉長成定型為指標;這樣的枝條生活力強,扦插繁殖成活率高,隔年生枝條(又稱硬枝)相對嫩枝而言繁殖力要差些,剪取枝條的長度以8cm左右為宜,枝條太短儲藏養分太少,不利生根;枝條太長易造成浪費,扦插枝長一般保留兩片完整葉片為最佳,保留半葉或一葉會使扦插期間葉片向下提供的養分太少而影響生根,保留較多葉片除占用較大苗床空間外,還易引起相互遮蔭、增大水分蒸騰面積等不良影響。
枝條用人工合成生長素處理可大大提高扦插苗的生根率,目前市場上常用的生長素類生根劑有兩種:即奈乙酸和吲哚丁酸(IBA),但后者價格較貴生物論文,是前者的近10倍,因此選擇奈乙酸成本較低,適于在生產實踐中推廣。
3.3.3扦插的時期
本實驗扦插在6月進行。
珊瑚樹的扦插在春秋均可進行,但以初夏梅雨季節最易成活,皖南地區一般為5―6月,當地氣溫25℃―28℃為最佳時期,因為冬天氣溫低,細胞分裂慢,產生愈傷組織時間長,而盛夏氣溫高,細胞代謝旺盛,消耗養分快,扦插枝條易干枯死亡。
3.3.4扦插后管理
扦插完畢要一次澆足水分,但苗床不能積水,以土壤濕潤為宜,隨后蓋上薄膜,薄膜須用竹弓撐起,以保膜內有一定空間,薄膜四周要蓋嚴,以減少土壤和枝條的水分蒸發,膜內溫度保持75%―90%,不管是露地還是專用扦插苗床,前3個月苗床的薄膜每隔20天左右揭開兩頭通氣,時間應選在陰天為佳,一般30天左右枝條基部即可長出新根,過了3個月后,苗床可半揭練苗生物論文,再漸漸全揭開。揭膜后水分管理要跟上,防止幼苗失水枯死,同時注意防止積水爛根,經過8個月生長,長出新梢可達10cm左右。
4實驗結果與分析
實驗結果見表1和表2。
表1、幾種不同扦插基質的扦插效應
基質
黃壤
表土
黃壤 + 煤灰
黃壤+谷殼灰
河沙
酸堿度
(PH值)
5.2
5.8
6.6
6.8
6.9
生根情況
生根少
有爛根
現象
生根較多
有爛枝根
現象
生根較多
無爛根現象
生根多
生長良好
生根少
無爛根
現象
地上枝葉
生長情況
有枯枝
落葉
現象
葉較正常
生根良好
生根良好
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的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因此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一定要注重理論講解,以此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幫助學生奠定堅實的生物化學基礎。在生物化學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普遍對實驗課比較感興趣,但認為理論的講解枯燥無味,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要糾正學生這種片面的認識。理論知識掌握得扎實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效果,要想掌握好一門技能,離不開基礎知識的學習。生物化學是一門比較特殊的學科,其學科特點就是知識點比較零碎,涉及很多的化學與生物知識,因此教師必須注重理論的深入講解,這是十分重要的教學方式。
(二)實行分組教學,照顧每一個學生
分組教學是現代教育教學改革中的重要教學方法,這對于職業技術學校生物化學理論課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在基礎方面呈現參差不齊的特點,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如果不實行分組教學的教學方式,就會導致一部分學生學有不足,無法滿足他們對于知識的需求,而另一部分基礎相對較為薄弱的學生則感到學習比較吃力,造成教學效率下降。實行分組教學,因材施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途徑,能夠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獲。
(三)引導自主學習,加強課堂溝通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是被教育的對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發展。但是,隨著新課程的改革,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方式得到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學生的認可。在職業技術學校生物化學理論課教學中,我們可以應用自主學習,具體的方式是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進行充分的溝通,幫助學生答疑解惑,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而且可以通過有效的課堂溝通,活躍課堂氣氛,拉近師生關系。
(四)施行實驗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實驗的直觀性、生動性來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探討實驗所蘊含的原理。生物化學是一門交叉學科,也是一門典型的自然學科,需要大量的實驗作為知識探討的工具。因此,在生物化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實行實驗教學,這種教學方式既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復雜的基礎知識,又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典型的一舉兩得的教學方式。
二、多種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
(一)有利于學生對生物化學基本知識的掌握
生物化學的基本知識比較繁雜,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涉及的知識點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不容易掌握,實行多種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地改變這種局面,在多種方法的共同作用之下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對于基本知識的掌握,這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方式。
(二)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學習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地學習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利用多種教學方式進行教育教學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實行多種教學方法并舉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活潑輕松的課堂氛圍中掌握相關的知識,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對于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三)鍛煉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生組織能力
在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的影響之下,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學生進行自我觀點表達的過程,這個過程既可以加深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組織能力,可謂是一舉數得,這是實行多種教學方法最為重要的意義之一。
(四)增強了學生協作意識,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實行了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的教學過程,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加入到課堂教學之中,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互動中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協作意識,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對學生的綜合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這是現代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要求,更是學生自我發展的必然要求。
體育舞蹈是根據人體解剖、生理特征,在音樂在伴奏下,通過人體各環節有節奏的變化而塑造出不同難度的形體動作和造型,表現不同的情感和技藝,達到自娛自樂和增強體質或進行競技的一項體育運動。體育學是研究人的身體全面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綜合性學科。作為體育運動的基本內容和實現體育目的手段與方法的體育舞蹈,是體育文化系統中的新生事物,是體育研究的對象。當前社會已經步入了科學化、自動化、信息化時代,人們繁重的勞動量將減少,工作時間縮短、休閑時間增多,豐富多樣的體育活動必然成為人們提高生活質量滿足自我需要的高級精神享受和追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人們對體育內容、手段和方法,提出了多樣化的要求,通過在娛樂中運動,達到更好地完善自身,改造自我,適應社會需要的目的。
體育舞蹈在我國的興起與蓬勃發展的實踐證明,它是實現體育目的,使身體得到全面發展的基本手段,是人們十分喜歡的一項體育運動。
體育舞蹈的形式有個體練習,但更多的是群體練習,在運動過程中要求參加者相互配合,在音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體育舞蹈運動的過程,也是一個追求美、創造美、實現美的過程,參加者在活動中可以表現美、欣賞美,獲得美的享受。
運動學是體育科學中的一門綜合性學科。研究對象是人體運動的一般規律,把運動知識化、系統化、理論化,更好地指導體育運動實踐,實現體育的目的。體育舞蹈遵循了人體運動的一般規律,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運動形式,豐富了體育運動的內容,是強身健體的有效手段和可靠方法。體育舞蹈動作,以人體肌肉活動特有的運動形式產生負荷,刺激內臟器官,促進呼吸、循環、消化、神經等系統機能的增強,滿足肌肉負荷后的需要,維持機體在新的情況下的平衡。由此可見,體育舞蹈具有明顯的體育運動學價值,因而贏得了廣大群眾的喜愛,是當今社會中人們喜聞樂見的體育運動項目。
2生理學價值
運動生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體對運動的反應和適應的學科。根據運動負荷的價值或理論,學術界曾提出如下結論:即心率在110次/分以下,機體的血壓、血液成分、尿蛋白和心電圖等都沒有明顯的變化,健身價值不大;心率在130/分時,每搏輸出量開始出現接近或達到一般人的最佳狀態,健身效果明顯;心率在150次/分時每搏輸出量開始出現緩慢的下降;心率增加到160—170次/分之間雖無不良的反應,但亦未能出現更好的健身跡象。因此,通常把一般人的健身效果的最佳區間保持在120—140次/分之間。生理學實驗證明,心率在120—140次/分情況下活動,身體各組織能得到充分的血液供應,代謝狀態最好。查閱有關資料可知,華爾茲最高平均心率為142.8次/分,探戈舞最高平均心率為142.6次/分,恰恰舞最高平均心率為145.2次/分,牛仔舞最高平均心率為172.8次/分,以上四種舞蹈對健身效果明顯,具有生理學價值。
3心理學價值
體育舞踞是一項全身性娛樂運動,對參加者的身心很有好處,有明顯的心理學價值。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人的注意是受指向性刺激制約的。在翩翩起舞的過程中,人的注意力必須集中在欣賞優雅的舞曲和依照音樂節奏將內心情感抒發在舞姿上,由于注意的轉移,能使其它部分機體得到調整和充分休息,所以體育舞踞具有消除疲勞、陶冶情操、康復機體、消除心理障礙的作用。另外體育舞蹈還具有調整人際關系的作用。由于體育舞蹈是一種群體運動,在集體場所進行,能使參加者體驗到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把“我”置于“我們”之中,起到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作用。
4美學價值
1.2分析方法為明確我國造紙工業的用水量、廢水排放量、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等各項指標之間的相關關系和影響程度,并從中篩選出影響我國造紙工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變化的關鍵要素,采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對我國造紙工業的各要素數據進行分析。相對于其他分析方法,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具有思路明晰、信息損失小、對數據要求較低、工作量較少等優點。灰色關聯度分析法是將研究對象及影響因素的因子數值視為一條線上的點,并與待識別對象及影響因素的因子數值所繪制的曲線進行比較,比較它們之間的貼近度,分別量化計算出研究對象與待識別對象各影響因素之間的關聯度,通過比較各關聯度的大小來判斷待識別對象對研究對象的影響程度。由于計算出的關聯系數較多,采用取平均值的方法將各點的系數集中為一個值,即為關聯度。子因素數列的關聯度大小代表了該要素與母因素數列的關系密切程度,數值越大,表示該子因素與母因素的關系越密切,影響程度越大。
2結果
2.1我國造紙工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特征采用我國造紙工業2005~2012年的企業數量、產品產量、取水量、用水量、廢水排放量等數據綜合分析了我國造紙工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的變化情況。2005~2012年間,我國造紙工業的單位產品(以噸計)用水量沒有顯著變化,在123.5~110.7t之間,2012年單位產品用水量比2005年的降低了10.4%。單位產品取水量與單位產品廢水排放量降低較為顯著,且兩者的變化規律較為一致。單位產品取水量從2005年的68.5t降低到2012年的37.2t,降低了45.7%;單位產品廢水排放量從2005年的59.2t降至2012年的31.3t,降低了47.1%。單位產品的取水量和廢水排放量的降低得益于我國造紙企業持續開展中水回用工程,減少新鮮水的消耗量。據統計,2012年我國造紙工業生產過程水的平均回用率達66.4%。我國造紙工業單位產品的取水量和廢水排放量持續減少的同時,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強度持續降低。2005~2012年,我國造紙工業的COD排放強度從25.73kg/t產品降低到5.69kg/t產品,降低了77.9%,年均降幅達24.1%,且有進一步持續降低的趨勢;氨氮排放強度由2005年的0.67kg/t產品降低到2012年的0.19kg/t產品,降幅達71.6%。氨氮排放強度在2005~2008年間快速降低,年均降低32.5%;2008年以后,氨氮排放強度降幅減小,年均降低10.9%。我國造紙行業開展了深入的水污染治理工作,主要水污染物的排放量在2005~2012年間顯著減少。COD排放量從2005年的159.7萬t減少到2012年的62.3萬t,減少了61%,占全國工業COD排放總量的比例從2005年的32.4%降至2012年的20.5%;氨氮排放量從2005年的4.14萬t減少到2012年的2.07萬t,減少了50%,占全國工業氨氮排放總量的比例從2005年的8.6%降至2012年的8.5%。
2.2我國造紙工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灰色關聯度分析結果選擇總量類指標(用水量、取水量、廢水排放量等)與強度類指標(單位企業產品產量、單位產品用水量、單位產品取水量、單位產品廢水排放量、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強度等)的相關數據,對我國造紙工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與總量類指標和強度類指標的關聯度進行了分析。我國造紙工業COD排放量與總量類指標和強度類指標的關聯度分析結果。我國造紙工業COD排放量與強度類指標間的關聯度顯著大于總量類指標。其中,單位產品廢水排放量、單位產品取水量及COD排放強度的關聯度指標位列前三;取水量、用水量、單位企業產品產量與COD排放量的關聯度較弱。我國造紙工業氨氮排放量與總量類指標和強度類指標的關聯度分析結果。與COD排放量類似,氨氮排放量與強度類指標的關聯度也顯著大于總量類指標。其中,氨氮排放強度、單位產品廢水排放量和單位產品取水量與氨氮排放量的關聯度位列前三;取水量、單位企業產品產量和用水量與氨氮排放量的關聯度較弱。從關聯度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強度類指標與我國造紙工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變化的關聯度顯著大于總量類指標。這表明,我國造紙企業持續開展了工藝改進與環境治理工程,實際生產工藝和污染治理水平顯著提高。我國造紙工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減少與單位產品取水量和單位產品廢水排放量的減少密切相關。這主要是由于近年來我國造紙企業持續開展中水回用項目,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減少了新鮮水取用量。此外,單位企業產品產量與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的關聯度較弱表明,我國中小造紙企業也開展了較為深入的污染物治理工程,主要水污染物的總量控制工作具備良好的基礎。用水量、廢水排放量等數據與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的關聯度較弱表明,近10年的時間里,我國造紙工業的治污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我國造紙工業生產工藝與國際先進水平之間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在后續的污染物總量控制工作中持續推進清潔生產,從源頭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量,降低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與排放強度。
3討論
近10年來,我國造紙工業主要水污染物的治理水平有了長足進步,主要水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排放強度顯著降低,但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間。通過與其他國家造紙工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標準進行對比發現,我國現在執行的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已經達到或超過大部分發達國家(如日本、荷蘭等)對造紙工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的要求。目前,我國造紙工業主要水污染物總量減排工作已經開展,有些企業已較為有效地開展末端治理工作,減排潛力得到釋放。加強管理和開辟新的減排領域成為我國造紙工業執行國家主要水污染物總量控制政策的重要抓手。根據關聯度分析結果,應將工作重點從“濃度管理”方式逐步向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強度的“強度管理”模式轉變。
4我國造紙工業主要水污染物減排建議
4.1改變傳統減排模式,開辟廢水處理新模式灰色關聯度分析結果表明,我國造紙工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的變化與單位企業產品產量的關聯度不顯著。因此,將幾個規模較小的企業合并成較大規模企業的模式并不能從根本上減少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總量。企業的整體規模偏小是我國造紙工業目前的主要現狀,應從實際出發,通過組織相關污水處理企業對中小造紙企業的生產廢水進行統一的收集和處理(如工業園的生產模式或專業的污水處理公司),降低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杜絕偷排漏排,以實現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削減。這一方面能夠降低中小造紙企業污染治理成本,提升中小企業開展主要水污染物總量減排工作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明確監管對象,降低監管難度和成本,持續推進主要水污染物總量減排工作。
2植物生物化學教改內容
2.1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我要求學生以系統性、條理性學習,注意上下內容連貫,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使學生養成細心耐心、循序漸進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懂得,怎樣抓住重點,分清主次,這個習慣的養成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是十分重要的,做好預習,多做習題是學習的關鍵。
2.2教學內容與時俱進
在每個知識點給出之前,我都會以啟發教學的形式提出很多問題,并且鼓勵學生互動,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點和學習的熱情,這樣便于學生長期記憶。比如說我會在蛋白質這章,利用幻燈形式,把社會關注重點“三鹿奶粉”推到學生面前,讓學生們思考蛋白質的缺失對生命的意義,并且深入探討酶的催化作用、調節作用(胰島素、生長素等)、運輸功能(血紅蛋白、脂蛋白等),運動功能(肌動蛋白),免疫保護作用(干擾素、抗體等),傳遞信息的受體(激素),貯存功能(種子貯藏蛋白)等,都通過實例來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有牛津大學的公開課,讓學生們開闊眼界,在課堂上領略異國教育風采。
2.3優化教學內容
學習一門科學,教學內容的緊湊性和遞進性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對于大二的學生。因此,打破原有教材的知識框架,適當調整教材的先后順序,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組合。比如:在生物化學的動態部分,物質代謝各個章節中,首先涉及到新陳代謝概念,對學習四大物質代謝起到一個鋪墊的作用,在實際教學環節中也可將生物氧化和物質代謝之間的相互聯系這兩部分內容提到前面來講,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了一個連續的思路,在進行四大物質代謝的講授過程中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種思維模式,用動態的思維去理解各大物質之間的聯系,便于學生的理解與掌握。
首先,我們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條件配植的樹種,特別是在經濟和技術條件比較薄弱的地區,尤顯重要。以地處亞熱帶地區為例,最新推薦使用的優良落葉樹種,喬木類有無患子、欒樹等。耐寒常綠樹種,喬木類有山杜英等。
其次,要根據當地的土壤環境條件配植的樹種。例如,杜鵑、茶花、紅花繼木等喜酸性土樹種,適于PH值5.5至6.5含鐵鋁成分較多的土質。而黃楊、棕櫚、桃葉珊瑚、夾竹桃、枸杞等喜堿性土樹種,適于PH植7.5至8.5、含鈣質較多的土質。
第三,要根據樹種對太陽光照的需求強度,合理安排配植的用地及綠化使用場所。
第四,要根據環保的要求進行配植的樹種。在眾多的樹木之中,有許多不光具有一般綠化、美化環境的作用,而且還具有防風、固沙、防火、殺菌、隔音、吸滯粉塵、阻截有害氣體和抗污染等保護和改善環境的作用。因此,在城市園林、綠地、工礦區、居民區配置林木時,我們應該根據各個地區環境保護的實際需要,配置適宜的樹木。例如,在柳州市工業污染比較大的城市中,在粉塵較多的工廠附近、道路兩旁和人口稠密的居民區,應該多配置一些側柏、檜柏、龍柏,懸鈴木等易于吸帶粉塵的樹木;在排放有害氣體的工業區特別是化工區,應該盡量多栽植一些能夠吸收或抵抗有害氣體能力較強的樹木,如廣玉蘭、海桐、棕櫚等樹木。
第五,要根據綠地性質進行配置。各街道綠地、庭園綠化中,根據綠地性質,規劃設計時選擇適當樹種。如設計烈士陵園綠化,樹木選擇常綠樹和柏類樹,表示烈士英雄“堅強不屈”高尚品德。在幼兒園綠化設計,選擇低矮和色彩豐富的樹木,紅花繼木、金葉女貞、十大功勞由紅、黃、綠三色組成,帶來活潑氣氛。還要考慮不能選擇有刺、有毒的樹木。如夾竹桃、構骨等樹木。
2植物配置方式
2.1自然式的樹木配置方法,多選樹形或樹體部分美觀或奇特的品種,以不規則的株行距配置成各種形式。
(1)孤植。單株樹孤立種植,孤植樹在園林中,一是作為園林中獨立的庇蔭樹,也作觀賞用。二是單純為了構圖藝術上需要。主要顯示樹木的個體美,常作為園林空間的主景。常用于大片草坪上、花壇中心、小庭院的一角與山石相互成景之處。
(2)叢植。一個樹叢由三五株同種或異種樹木至八九株樹木不等距離的種植在一起成一整體,是園林中普遍應用的方式,可用作主景或配景用作背景或隔離措施。配置宜自然,符合藝術構圖規律,求得既能表現植物的群體美,也能表現樹種的個體美(3)群植。一兩種喬木為主體,與數種喬木和灌木搭配,組成較大面積的樹木群體。樹木的數量較多,以表現群體為主,具有“成林”。
(4)帶植。林帶組合原則與樹群一樣,以帶狀形式栽種數量很多的各種喬木、灌木。多應用于街道、公路的兩旁。如用作園林景物的背景或隔離措施,一般宜密植,形成樹屏。
2.2規則式配植
(1)行植:在規則式道路、廣場上或圍墻邊沿,呈單行或多行的,株距與行距相等的種植方法,叫作行植。
(2)正方形栽植:按方格網在交叉點種植樹木,株行距相等。
(3)三角形種植:株行距按等邊或等腰三角形排列。
(4)長方形栽植:正方形栽植的一種變型,其特點為行距大于株距。
(5)環植:按一定株距把樹木栽為圓環的一種方式,可有1個圓環、半個圓環或多重圓環。
(6)帶狀種植:用多行樹木種植或帶狀,構成防護林帶。一般采用大喬木與中、小喬木和灌木作帶狀配置。
3植物配置的藝術手法
3.1對比和襯托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態特征,運用高低、姿態、葉形葉色、花形花色的對比手法,表現一定的藝術構思,襯托出美的植物景觀。在樹叢組合時,要特別注意相互間的協調,不宜將形態姿色差異很大的樹種組合在一起。運用水平與垂直對比法、體形大小對比法和色彩與明暗對比法三種方法比較適合。
3.2動勢和均衡各種植物姿態不同,有的比較規整,如杜英;有的有一種動勢,如松樹。配置時,要講求植物相互之間或植物與環境中其他要素之間的和諧協調;同時還要考慮植物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和季節的變化,不要因此產生不平衡的狀況。
3.3起伏和韻律韻律有兩種,一種是“嚴格韻律”;另一種是“自由韻律”。道路兩旁和狹長形地帶的植物配置最容易體現出韻律感,但要注意縱向的立體輪廓線和空間變換,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這樣才產生節奏韻律感,盡量避免布局呆板。
3.4層次和背景為克服景觀的單調,宜以喬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進行多層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間分層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觀豐富多彩。背景樹一般宜高于前景樹,栽植密度宜大,最好形成綠色屏障,色調加深,或與前景有較大的色調和色度上的差異,以加強襯托。
4配置中應注意問題
4.1關于植物群落。每一種植物群落應有一定的規模和面積、并具有一定的層次,來表現群落的種類組成,規范群落的水平結構和垂直結構,保證群落的發育和穩定狀態,群落中組合不是簡單的喬、灌、藤本、地被的組合,應從自然界或城市原有的,較穩定的植物群落中去尋找生長健康、穩定的組合,在此基礎上結合生態學和園林美學原理建立適合城市生態系統的人工植物群落。
4.2遵從“互惠共生”原理,協調植物之間的關系。指兩個物種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雙方獲利。例如:蘭科植物、云杉、樺木、雪松、核桃、桑等植物與菌根具有共生關系;一些植物種的分泌物對另一些植物的生長發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對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莢、白蠟等在一起生長時,互相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則對其他植物的生長不利,如蘋果、松樹與云杉、白樺與松樹等都不宜種在一起;可見在配置植物種類時,也必須考慮到這一因素。4.3植物配置應突出地方特色。由于我們所處的各個城市規模都不一樣,經濟發展也不平衡,自然條件、自然資源、歷史文脈、地域文化差異很大,城市綠化應因地制宜,實事求是,我們要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只有把握歷史文脈,體現地域文化特色,體現地方風格才能提高園林綠化的品位。城市中空氣污染、土壤理化性能差等因素不利于園林植物的生長,所以在選擇植物時應以適應性較強的鄉土樹種為主,大量的鄉土樹種不僅能較快的產生生態效益,而且能體現地方特色。
2如何在生態園林設計中更好地應用植物配置
2.1植物配置的各因素保證一致性
在進行生態園林設計時,其植物的配置務必要求在樹形、顏色、植物的線條和植物的比例在豐富多樣的基礎上保證一致性。這就要求其設計的結果呈現出不同基礎上的相似性,不要讓人感覺比較雜亂沒有規律性,就會失去了美感。在顏色的選擇上,也要盡力做到一致性。只有做好了植物配置各因素的一致性,給人才會有一致的美感。
2.2依據植物的季節性變化巧妙設計
在進行園林植物配置時,為了保證和諧和美好,就要對植物的習性和季節性變化的特征進行熟練掌握。然后要結合人們對植物的景觀美感以及群落的特點進行設計,這樣在不同季節呈現的植物顏色和形體的不同,對生態園林設計的動態美感起到了主要作用。整個的園林設計所呈現的效果就是無盡的美感和不同時間均有觀賞價值。
2.3植物配置要以不同地點的特點為依據
在進行植物配置時,不同的地點其需要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所以園林設計的植物配置要依據不同地點所要呈現的特點來進行設計。對于一些比較莊重的地點,如陵園或皇家園林中,就需要采用色彩重、數量多且枝繁葉茂的植物進行配置,從而讓人有沉重和嚴肅之感。而對于那些讓人放松的花園和公園,則采用顏色淡且枝葉較為稀疏的植被,這樣就能做到植物的配置是適合地點的情感要求的。
2.4保證物種之間的和諧生存
不同的物種,其生存的環境是不同的。但是在進行生態園林設計時,是需要把不同的植物進行合理的配置在一起生存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充分了解物種的生存特征,然后對植物物種進行合理配置,避免之間產生生存的競爭。
人類在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過程中,創造出了高度的社會文明,促進了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人們在享受其豐富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同時,卻不得不面臨全球環境的變化、人口聚增、資源短缺、環境污染、自然災害等威脅人類生存的嚴峻現實。人們逐步認識到生態環境失調已經成為制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限制因素,人類的生存不僅需要一個優美、舒適的環境,更需要一個協調穩定、具有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生態園林的產生是城市園林綠化工作最高層次的體現,是順應時展以及人類物質和精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
1植物種類的選擇
植物具有生命,不同的園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態和形態特征。進行植物配置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使植物正常生長,充分發揮其觀賞特性。
首先,我們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條件配植的樹種,特別是在經濟和技術條件比較薄弱的地區,尤顯重要。以地處亞熱帶地區為例,最新推薦使用的優良落葉樹種,喬木類有無患子、欒樹等。耐寒常綠樹種,喬木類有山杜英等。
其次,要根據當地的土壤環境條件配植的樹種。例如,杜鵑、茶花、紅花繼木等喜酸性土樹種,適于PH值5.5至6.5含鐵鋁成分較多的土質。而黃楊、棕櫚、桃葉珊瑚、夾竹桃、枸杞等喜堿性土樹種,適于PH植7.5至8.5含鈣質較多的土質。
第三,要根據樹種對太陽光照的需求強度,合理安排配植的用地及綠化使用場所。
第四,要根據環保的要求進行配植的樹種。在眾多的樹木之中,有許多不光具有一般綠化、美化環境的作用,而且還具有防風、固沙、防火、殺菌、隔音、吸滯粉塵、阻截有害氣體和抗污染等保護和改善環境的作用。因此,在城市園林、綠地、工礦區、居民區配置林木時,我們應該根據各個地區環境保護的實際需要,配置適宜的樹木。例如,在柳州市工業污染比較大的城市中,在粉塵較多的工廠附近、道路兩旁和人口稠密的居民區,應該多配置一些側柏、檜柏、龍柏,懸鈴木等易于吸帶粉塵的樹木;在排放有害氣體的工業區特別是化工區,應該盡量多栽植一些能夠吸收或抵抗有害氣體能力較強的樹木,如廣玉蘭、海桐、棕櫚等樹木。
第五,要根據綠地性質進行配置。各街道綠地、庭園綠化中,根據綠地性質,規劃設計時選擇適當樹種。如設計烈士陵園綠化,樹木選擇常綠樹和柏類樹,表示烈士英雄“堅強不屈”高尚品德。在幼兒園綠化設計,選擇低矮和色彩豐富的樹木,紅花繼木、金葉女貞、十大功勞由紅、黃、綠三色組成,帶來活潑氣氛。還要考慮不能選擇有刺、有毒的樹木。如夾竹桃、構骨等樹木。
2植物配置方式
2.1自然式的樹木配置方法,多選樹形或樹體部分美觀或奇特的品種,以不規則的株行距配置成各種形式。
(1)孤植。單株樹孤立種植,孤植樹在園林中,一是作為園林中獨立的庇蔭樹,也作觀賞用。二是單純為了構圖藝術上需要。主要顯示樹木的個體美,常作為園林空間的主景。常用于大片草坪上、花壇中心、小庭院的一角與山石相互成景之處。
(2)叢植。一個樹叢由三五株同種或異種樹木至八九株樹木不等距離的種植在一起成一整體,是園林中普遍應用的方式,可用作主景或配景用作背景或隔離措施。配置宜自然,符合藝術構圖規律,求得既能表現植物的群體美,也能表現樹種的個體美。
(3)群植。一兩種喬木為主體,與數種喬木和灌木搭配,組成較大面積的樹木群體。樹木的數量較多,以表現群體為主,具有“成林”。
(4)帶植。林帶組合原則與樹群一樣,以帶狀形式栽種數量很多的各種喬木、灌木。多應用于街道、公路的兩旁。如用作園林景物的背景或隔離措施,一般宜密植,形成樹屏。
2.2規則式配植
(1)行植:在規則式道路、廣場上或圍墻邊沿,呈單行或多行的,株距與行距相等的種植方法,叫作行植。
(2)正方形栽植:按方格網在交叉點種植樹木,株行距相等。
(3)三角形種植:株行距按等邊或等腰三角形排列。
(4)長方形栽植:正方形栽植的一種變型,其特點為行距大于株距。
(5)環植:按一定株距把樹木栽為圓環的一種方式,可有1個圓環、半個圓環或多重圓環。
(6)帶狀種植:用多行樹木種植或帶狀,構成防護林帶。一般采用大喬木與中、小喬木和灌木作帶狀配置。
3植物配置的藝術手法
3.1對比和襯托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態特征,運用高低、姿態、葉形葉色、花形花色的對比手法,表現一定的藝術構思,襯托出美的植物景觀。在樹叢組合時,要特別注意相互間的協調,不宜將形態姿色差異很大的樹種組合在一起。運用水平與垂直對比法、體形大小對比法和色彩與明暗對比法三種方法比較適合。
3.2動勢和均衡各種植物姿態不同,有的比較規整,如杜英;有的有一種動勢,如松樹。配置時,要講求植物相互之間或植物與環境中其他要素之間的和諧協調;同時還要考慮植物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和季節的變化,不要因此產生不平衡的狀況。
3.3起伏和韻律韻律有兩種,一種是“嚴格韻律”;另一種是“自由韻律”。道路兩旁和狹長形地帶的植物配置最容易體現出韻律感,但要注意縱向的立體輪廓線和空間變換,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這樣才產生節奏韻律感,盡量避免布局呆板。
3.4層次和背景為克服景觀的單調,宜以喬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進行多層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間分層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觀豐富多彩。背景樹一般宜高于前景樹,栽植密度宜大,最好形成綠色屏障,色調加深,或與前景有較大的色調和色度上的差異,以加強襯托。
4配置中應注意問題
4.1關于植物群落。每一種植物群落應有一定的規模和面積、并具有一定的層次,來表現群落的種類組成,規范群落的水平結構和垂直結構,保證群落的發育和穩定狀態,群落中組合不是簡單的喬、灌、藤本、地被的組合,應從自然界或城市原有的,較穩定的植物群落中去尋找生長健康、穩定的組合,在此基礎上結合生態學和園林美學原理建立適合城市生態系統的人工植物群落。
引言
植物入侵(PlantsInvasion)是指一種植物在各種活動的影響下,從原產地進入到一個新的棲息地,并通過定居(colonizing)、建群(establishing)和擴散(diffusing)而逐漸占領該棲息地,從而對當地土著種群和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的一種生態現象。外來植物入侵的原因很多,如動物活動,占領空的生態位等。外來植物入侵現象在當今社會十分普遍,引發了一系列的生態和經濟問題,打破了入侵區的生態系統,影響生態系統的承載力,危害人類社會經濟結構以及人類健康,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特別對農田、草坪、果園等人工栽培的經濟生態系統造成了極大破壞。植物入侵造成了全球植物生態系統多樣性喪失和危害人類社會經濟已經成了無可爭議的事實,研究入侵植物的生態和生理特征,準確預測植物入侵性,有效防止有害植物的入侵成了植物學家和生態學家研究工作的焦點。
1.植物入侵概念和入侵植物的特征
1.1外來入侵植物及植物入侵的概念
外來入侵植物是指在非原生態系統進化出來的植物,由于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被引入新生態環境并對新生態環境或其中的物種構成一定威脅的植物。植物入侵是指一種植物在各種活動的影響下,從原產地進入到一個新的棲息地,并通過定居,建群和擴散而逐漸占領該棲息地,從而對當地土著種群和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的一種生態現象。
1.2入侵植物的特征
外來入侵植物,特別是那些入侵性較強的外來植物,具有其相應的生理和生態等特征。比如:外來入侵植物一般多為草本植物,多為單年生或二年生,生活周期短,植株較小,種子數量巨大,種子小而輕,繁殖和傳播方式多樣化,具有靈活適應環境變化等特征。如薇甘菊廣叟果千粒重010892g,具5"脊",先端一圈冠毛;紫莖澤蘭種子千粒重0104~01045g,廣叟果頂端有冠毛;飛機草廣叟果千粒重僅為0105g,具五縱棱,棱上有短硬毛。這些體積小、重量輕,加之具有翅、柔毛或冠物等附屬物,能通過空氣、水流、動物或人類等多種途徑進行遠距離散布。研究表明,單子葉植物比雙子葉植物更具入侵性;草本植物比木本植物更具入侵性;單年生、二年生植物比多年生植物更具入侵性。對入侵我國最嚴重的90種外來植物中草本和木本,單年生和多年生的數目分析比較也證實了這一點。
2.目前我國植物入侵現狀
據調查,目前中國共有外來入侵植物188種,其中水生植物18種、陸生植物170種,隸屬41科。種數最多的科是菊科(49種)和禾本科(33種),來自美洲的有125種,占入侵植物總種數的66.15%。這188中入侵植物中,最嚴重的為90種,對這90種外來植物的性狀和生活周期型的統計,發現草本與木本的數量比為81/9,單年生、二年生與多年生數量比約為52/38,并且,作為草本的禾本科(Graimineae)和菊科(Compositae)數量居多,分別為11種和22種。統計的結果顯示,在這90種外來植物中,草本在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由于該90種外來植物在我國入侵性評價中處于最嚴重的地位,故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草本植物比木本植物更具入侵性;而一、二年生與多年生相比,也占據一定優勢。我們抽樣對90種外來植物的其中蓖麻等5種植物的形狀和入侵強度列出如下:
3.有效防止和防制植物入侵的一般方法
目前對入侵植物主要采取檢疫、人工、生物、化學、農業、機械或物理防治,以及將這些方法結合起來的綜合治理措施。主要方法簡述如下。
3.1雜草檢疫防治
雜草檢疫是防治植物入侵的首要環節,也是雜草防治不可缺少的環。它是依據植物檢疫法,對輸入或輸出的動植物或動植物產品中夾帶的有毒、有害雜草的繁殖體進行檢疫的防治方法。必須提高檢疫員的素質和業務水平,同時加強宣傳、呼吁,加強科普教育,使人們有充分認識,從源頭杜絕有害外來植物的入侵。
3.2人工防治
人工防治是最原始、最簡便的方法,適于控制剛傳入,還沒有大面積擴散的入侵物種,能在短時間內將其清除,但對高繁殖力的物種則因費時費工,除草效率低。深圳曾多次進行人工拔除薇甘菊,但因效果差而放棄。人工防治是一種清潔的生態防治方法,但要注意除后殘株必須及時妥善處理,否則可能成為新的傳播源,客觀上加速外來植物的入侵。
3.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雜草的天敵,如昆蟲、病原真菌、細菌、病菌、線蟲、食草動物或其他高等植物來控制雜草的發育、生長蔓延和危害的方法。其目的不是根除雜草,而是通過干擾雜草的生長發育、形態建成、繁殖與傳播,使其種群數量和分布控制在生態和經濟危害水平之下。利用有害植物的天敵進行防治,國內外已取得了不少成果。
3.4動物治草
以蟲治草是利用昆蟲能相對專一地食取某類雜草的特性來防治雜草的方法。一般程序為:原產地考察采集天敵-安全性評價-天敵引入與檢疫-天敵生物生態學特性研究-天敵的釋放與效果評價。從20世紀中葉至90年代,以蟲治草的研究和實踐迅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如1945年美國用澤蘭實蠅防治紫莖澤蘭;1978年前蘇聯利用豚草條紋葉蟲防治豚草;1987年中國利用空心蓮子草蟲(Agasicleshygrophila)防治空心蓮子草;利用專食性天敵昆蟲Neochetinaeichhorniae和N.bruchi對水葫蘆進行防治等。
目前防止和防制外來植物入侵的方法日益增多,也日益科學化,環保化和有效化,主要體現在生物防制植物入侵的方法上。
結束語
一個外來植物在遠離原生境后要迅速占據新的生境,并不斷擴展分布范圍而成為入侵種,必然有一定的生理和生態學基礎對異質生境較強的適應對策、快速的繁殖能力、高效的種子散布方式。這些機制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促成外來植物的成功入侵。
植物入侵打破了生態系統的穩定,影響生態系統的承載力,危害人類社會經濟結構以及人類健康,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已經引起了世界的高度重視,尋找有效而科學地防止和防制外來植物入侵的措施成了植物入侵研究工作的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史剛榮,馬成倉.外來植物成功入侵的生物學特征.應用生態學報,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