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5 15:45:4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德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次,我班某同學因家庭中出現矛盾,心情極度糟糕。這時,他的導師主動詢問其父母孩子最近精神狀態,不佳的原因。得知原因后,主動與該同學進行溝通、疏導。對父母的矛盾的緣由及后果進行分析。同學受其開導,狀態有所好轉,認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更賣力地學習。
導師與學生的坦誠交往,彼此尊重、相互信任,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成長導師制應到我們走向成功之路,讓我們學會了樹立正確的人身觀和價值觀。
去年我校教師節到來之際,我校領導因故并未為教師們舉行活動,而是選擇了讓身心勞累的老師們回家休息,而同學們卻借此機會,紛紛抒發了對老師的感恩之情。
2.馬克思非常重視精神需要及其滿足,并希望通過教育、發展文化等途徑使人得到精神食糧從而滿足精神需要。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也認為,精神需要是人的高級需要,而且“高級需要的滿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觀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寧靜感,以及內心生活的豐富感”。總之,人不僅以自己的精神需要和精神生活的豐富與動物界區別開來,而且精神生活的不斷滿足是人成其為人的內在規定,也是人的發展的根本體現和根本要求。然而,我們的社會在轉型,人類不斷否定原有的精神世界,創造出新的精神世界,盡管帶來了一些社會新元素,但總體上還是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理想信念模糊、信仰危機、自性迷失、精神失落等現象。如何解決?路在何方?“在一個意義世界正在發生動蕩、轉換,意義處于低迷、失落的危機時代中,教育在人的意義世界建構中更是承擔著十分艱巨的任務。”的確如此,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就是根據人和社會的發展規律對人的身心施加影響,以促進人的各種素質的提高。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為他自己,因此,教育應以人為本,應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豐富以及精神生活的滿足。教育應承擔起人們精神家園建構的使命,特別是德育,因為“從生命及其意義創造的角度審視教育,我們會發現教育的一個莊嚴使命:教育作為人類一種有目的的活動,可以在生命和意義創造之間架起橋梁,激發、助推生命的意義創造”。
二、道德掌握世界具有特殊性
道德掌握世界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種“實踐———精神”的掌握,體現了實踐與精神的統一、現實與理想的統一、實然與應然的統一。就實踐與精神的統一而言,道德是一種典型的社會意識形式,是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因此它既是一個關系范疇,也是一種精神力量,是一種依靠社會輿論、信念、習慣、傳統和教育來起作用的精神力量,并且需要以行為準則的形式出現,用以調節人們的行為,從而實現道德的意義和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德又是實踐的。而現實與理想的統一、應然與實然的統一,則體現了道德掌握世界的基本手段和價值目標。道德掌握世界的基本手段是行為評價和選擇。道德評價以人們實然的行為為對象,向行為者發出行為應當的指令。“應當”立足于實然和應然,但又不等于實然,“應當”是對實然的肯定和否定的統一,是從實然向應然的過渡。道德作為一種實踐精神,本身就包含著實然和應然的辯證統一,它以推動人們行為從實然到應然為目標,讓人從現實出發追求理想。道德掌握世界正是通過使人們的行為從實然轉化到應然而實現的,這就是道德掌握世界的特殊規定性。德育,作為培養人的道德素質,即人的德性的一種實踐活動,應根據道德掌握世界的特殊性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因此,德育的本質不在于使受教育者了解人們的現實行為是怎樣的,而在于使他們認識到人的行為在特定環境下應當是怎樣的,人類行為的理想狀態是什么,如何更快地接受這個理想。按照某種高于現實的道德理想去培養和塑造人,促使人追求和接近這種理想,正是德育的本質。所以,德育的本質就是它的理想性。精神家園是人作為精神存在物的必然要求,是否有精神家園是生命存在的意義所在。在精神普遍迷失的情形下,學校德育如何不斷引導人們從黑暗走向光明、從失落走向擁有、從貧瘠走向豐富、從衰弱走向強大、從現有走向應有呢?德育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努力建構人們的精神家園,讓每一個人能充分展現自己有意義、有價值、昂揚燦爛的人生。
三、文化具有民族性
1.一個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進程中,通過不斷的積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這種文化反映了該民族成員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理想人格、倫理觀念、傳統習俗等深層結構的內容。這種深層結構的文化及其所承載著的價值體系,充分地反映著文化的民族性,這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基因密碼。正如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所說的:“一個沒有民族性的民族,就等于一個沒有靈魂的肉體,它必然被消亡在另一些保存著自己獨特性的肉體之中。”哲學家張岱年也認為,“如果喪失了民族文化獨立性,就會喪失民族獨立性;喪失了民族獨立性,就淪為別的民族的附庸了”。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各民族國家都在努力保護民族文化的獨立性,以保障自身立足于世界的根本,稱之為“軟權力”或“軟實力”。確實,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橫行的世界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民族文化的命運是大不相同的。美國哲學家亨廷頓認為:“軟權力只有在硬權力的基礎上才成其為權力。硬的經濟和軍事權力的增長會提高自信心、自負感以及更加相信與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文化和軟權力更加優越,并大大增強該文化和意識形態對其他民族的吸引力。
總體說來,儒家文化在長期教育實踐過程中圍繞“育人”形成的德育體系,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并且至今仍全面深遠地影響著當前我國德育體系及“治國”大計:1.倫理灌輸。以極力推崇如《詩》、《書》、《禮》以及《論語》、《孟子》等經典人文著作為代表,儒家傳統德育十分重視理論灌輸,并賦予其以絕對權威規范人們言行,因而很好地普及了倫理觀念。2.啟迪心智。儒家傳統文化一貫主張以啟發方式開展德育活動,以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為標志,儒家經典如《論語》始終主張和推崇以造福天下為己任,通篇都為受教者排憂解難、循循善誘,堪稱啟發式教育典范,對中華倫理和傳統產生廣泛而深遠影響。3.自我完善。以孔子“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為標志,儒家主張德育須建立在個人主觀自覺基礎上,不斷提高受教育者自我省察和克制能力,達到道德修養極高境界。4.言教身教。儒家傳統德育特別強調施教者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先正己后正人,做學生道德楷模,輸送“正能量”,并同樣要求統治者樹立“圣人”思想道德、做道德表率。5.怡情養性。儒家認為美育是培養公民道德情操、塑造理想道德人格必備手段,“育人”不能只注重“禮”之規范教育和訓練而忽視人之心理和情感的需求與陶冶。所以孔子一貫主張完美德行“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始終將《詩》、《禮》、《樂》等經典列為儒家育人必修課程。6.篤行致用。儒家高度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調學以致用,認為思想和道德“成于內而形于外”,只有長期“篤行”才能達到完美和高尚,所以告戒人們“唯學文”同時要經受實踐鍛煉,經得起各種考驗。
(二)“回歸傳統”是達到當前高校德育目的首要選擇
“不成規矩,無以方圓”,大學生作為未來企業、事業一員,不僅僅需要懂技術和知識,更需要懂得并遵守規矩,適應社會主流公德。然而,當前的實際情況是經濟越是發達、文化越是繁榮,凸顯出來的問題也越多,其根源均在于社會發展與道德培養反向拉大距離,導致了人們“一切向錢看”,拜金主義嚴重、漠視公平正義、思想道德淪喪。這些問題的產生原因復雜,解決的方法只有一條———“回歸傳統”!從大力普及中華傳統文化和倫理道德做起,從祖先的智慧中尋求解決方法。所以,做好新時期高校德育工作迫切需要而且呼喚“回歸”,既呼喚高校成體系、有制度、有計劃地以更多優秀傳統德育理論培養“90后”大學生優秀道德品格,又呼喚廣大教師在德育過程中融入更多人文關懷和傳統倫理,激發學生熱情和興趣,使其主動積極地接受優秀傳統道德觀。
二、“回歸傳統”其實是高度“兼容并蓄”
以儒家德育為代表的我國“傳統”德育體系既對當前高校德育工作具有啟示價值,同時支持并廣泛吸納一切相關學科如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優秀成果來改造和加強當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內容及方式方法:
(一)儒家德育注重貼近學生道德實際
1.從小處著眼潤物無聲。儒家德育內容多結合學生年齡特征、道德發展水平及生活實際,尤其多以具體事例使學生明辨事理,形成認知、激感,為未來人生“持之以恒、導之以行”奠定基礎。2.主張兼學別樣觸類旁通。儒家德育體系高度重視與相關各學科貫通,因而高校完全可以通過各科教學促進學生品德形成,培養其情趣、情感,潛移默化地影響和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增進德育實效性和趣味性。3.儒家德育向來不回避社會“負面”。當前高校德育多宣講正面人或事,很少涉及社會負面現象,無形中降低了學生社會適應和免疫力。正常的德育課程應該既要輸送“正能量”,同時又要讓學生知曉如何避免被“負能量”傷及而增強道德判斷力,學會正確地處理真假、美丑等現實問題。
(二)儒家德育注重培養學生道德自律和實踐精神
當前高校道教育方法單一且形式化,德育教師及課程一般多重視理論和概念單向灌輸,忽視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導致學生對起碼道德問題缺乏判斷能力,而儒家德育則不然,儒家德育首先緊密結合學生道德實際,善于運用靈活方式方法調動其積極參與、自發反省,培養優良品德;其次是熱愛和了解學生,開展針對性德育工作,切實解決其道德及思想方面存在的問題;再就是通過開展各類活動將德育理論付諸實踐,在實踐中陶冶學生情操、意志,將外在約束轉化為內心自覺遵守、知行統一。
(三)儒家德育觀視育人為首要任務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許多高校重科技、輕人文,淡化學生德育,片面注重考試成績,而且德育目標模式化、理想化,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德育目標假、大、空,學校期待的德育目標最終成為一種外在“口號”,在學生心中遙不可及。而儒家德育觀一貫追求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才兼備之君子、賢人,始終以“修己以敬”為德育首要目的,所以,在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同時更重視其品德教育,培養學生愛國、愛人、愛社會,具備“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社會責任感,最終實現品德修養與外在言行和諧統一,達到治國安邦目的。
(四)儒家德育注重發揮教師示范作用
儒家德育一貫強調道德主體自我教育,明確指出施教者在受教者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基于此,高校老師在具體育人中應該做到如下兩點:1.身教示范。要時時以身作則、處處為人師表,既教書又育人,以健全人格、高尚情操、良好師德風范影響和熏陶學生。2.因材施教。須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學生個性特點提出不同要求,使教育深度、廣度、進度適合于學生實際水平和接受能力,使每個人都獲得理想學業。
二、孝悌之道
“禮”在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中占據重要的地位。以禮見仁,通過禮可見出人的性情與道德。孔子特別看重“孝悌”為主要內容的倫理道德教育。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孝”指的是孝敬父母,“悌”指的是兄弟之間友愛和睦相處。在孔子看來,“孝悌”是最基礎也應該是最重要的道德教育內容,只有建立了孝悌的觀念,才能夠學習到其他的道德觀念。根據“知行合一”與“校內校外結合”的原則,在校內,教師應該給幼兒灌輸“尊老愛幼”的觀念。
在課堂中設置特殊的情境,如讓孩子在公車上扮演給行動不便的老人讓座的角色,跟孩子們一起表演《孔融讓梨》的故事等,這種情境教學直觀、簡單,使得“孝悌”這樣抽象的概念轉變成實際的行動,存在于孩子的生活中。在家中,家長也應該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如在餐桌上禮讓老人,在家發起為長輩洗腳的活動,言傳身教,營造一個和諧、和睦的家庭氛圍。這樣,“孝悌”觀念就能夠深深地扎根于孩子的心中。
三、總結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口將所有正確的道理和事情傳授給學生,但學生往往不領情,偏偏朝著相反的方向去做。一旦學生犯了錯誤,教師就著急了,我說過這樣做是不對的,明知不能這樣做你為什么還要做。脾氣好的教師會把道理再講一遍,脾氣不好的教師先一頓拳腳再說。這里面教師這樣做其實有一個心坎過不去,那就是認為學生挑戰了自己的權威和尊嚴。細想一下,我們的道理是講出去了,但我們有沒有注意過學生愿不愿意聽,他們能不能接受,他們是不是愿意按照我們的意愿去做每一件事。我們面對的畢竟是有思想、追求獨立、崇尚個性的活生生的新時期的學生,這種填鴨式的德育說教對他們幾乎沒有什么用處,他們也是處于對教師的害怕而在應付,有時甚至會引起他們的反感或引起他們的逆反情緒,那教育效果和我們的教育初衷就南轅北轍了。
(二)學生層面的原因
我認為,學生犯錯誤、做錯事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這是錯事。有些教師就會說我給他明明說過,他知道的,他這是明知故犯。確實教師說過,學生知道這是錯誤的,但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不知道這件事為什么錯,錯在哪里,所以只有等他做過了他才知道錯了,教師找上來了才知道錯了。因為道理是教師的,還沒有變成學生的,我們應想辦法把教師的認識變成學生的共識。因此,我認為不但我們的課堂教學忌諱填鴨式,德育工作也忌諱填鴨式的教育方式。
二、對策探究
填鴨式不行,那該怎么去教育學生呢?難道學生犯了錯誤我們就坐視不理嗎?當然不能,填鴨式不行,我們可以借鑒課堂教學中的一些成功的教育教學方法進行改革變通。俗話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我們的課堂教學中不是有啟發式、合作式、獨立思考式等教學方法嗎?這些方法在我們的德育教育中同樣實用。
(一)啟發式德育教育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啟發式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引導學生主動、積極、自覺地掌握知識。在啟發式教學中,教師不是把現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通過巧妙地啟發學生,使他們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推出新的概念和法則。因此,在德育教育中,學生犯了錯誤,我們可用啟發式的教育方式幫助他認識自己的錯誤,幫他分析犯錯誤的動機,犯錯誤的過程、犯錯誤的后果,不及時認識錯誤的后果,對班級和其他學生的影響。這樣,不但犯錯誤的學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其他學生也認識到了。只有將道理變成學生自己的,他才能明辨是非、善惡,他才能避免犯錯。
(二)合作式德育教育
新課程標準指出:“必須改變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方式,強調學習方式多樣化,重視自主探索、操作實踐和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的運用,使學生獲得多元的學習機會和體驗。教師要改進教學的方式和策略,為學生完善學習方式提供有利條件。”德育教育也應如此,改變教師的“滿堂灌,一言堂”,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合作交流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學生犯了錯,可以用合作式教育方式幫助他,讓教師和全班同學幫助他分析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結合自己分析犯錯人的所思所想,并能提出避免犯類似錯誤的意見建議。這樣既教育了犯錯的學生,讓他知道自己錯在哪里,有何后果,今后如何避免犯類似的錯誤,又給全班學生上了一堂有具體事例,生動易懂的德育課,還避免了教師空洞的說教,可謂“一箭三雕”。
(三)自我反省德育教育
如果出于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面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考慮,我們可以采取自我反省教育法。這一方法我個人認為魏書生先生做得比較好。他讓學生寫說明書,這說明書不同于一般的檢查、檢討,不是讓學生簡單地承認錯誤談認識,而是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反思自己內心深處正確、錯誤兩個觀念主導下的自我的激烈交鋒,引導學生反思在犯錯誤時的心理活動,再加以教師的正確引導,讓學生明白這次是錯誤的自我壓倒了正確的自我,占了上風。從這次以后,讓正確的道理占據學生的心靈,學生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就要正確的自我占據上風,壓倒錯誤的自我,他就會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樣我們也就不必再擔心學生屢次犯類似的錯誤。
1.整體性構建幼兒園德育教育體系研究
2.濟南市城區幼兒園德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當前幼兒園德育誤區及對策
4.幼兒德育新理念——后現代視野下幼兒園德育實驗研究
5.試論幼兒園德育中獎勵策略的有效運用
6.信息技術環境下幼兒園德育教育的新視角
7.我國幼兒園德育問題的原因分析及其對策
8.現代幼兒園德育教學方法之我見
9.育人為本德育立園共同成長幼兒園德育工作有效開展點滴談
10.農村幼兒園德育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
11.淺談如何進一步加強幼兒園德育教育
12.新時期幼兒園德育教學思考
13.《幼兒園工作規程》頒發前后中國幼兒德育的比較
14.幼兒園德育有效性的提高途徑分析
15.借用陶行知德育思想及方法來指導幼兒園德育活動
16.幼兒園德育教育
17.關于當前幼兒園德育教學的思考
18.試論幼兒園德育環境之創設
19.“有玩具應該大家一起玩”——對幼兒園德育現狀的剖析
20.契機”與“情境”——幼兒園德育課程資源的發現與整合
21.關于幼兒園德育課的一些思考
22.談幼兒園德育
23.幼兒園德育教育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探究
24.奏響幼兒園德育五部曲
25.淺談素質教育下的幼兒園德育
26.芻議把握幼兒園德育的契機
27.幼兒園德育的誤區與對策
28.“互聯網+”背景下幼兒園德育活動創新研討會暨優秀案例征集啟動會召開
29.對幼兒園德育工作的有效探究
30.幼兒園德育教育初探
31.幼兒園德育過程中實踐活動案例研究
32.幼兒園德育之我見
33.對幼兒園德育的思考
34.幼兒園德育教育之創新
35.當前幼兒園德育面臨的挑戰與應對措施
36.幼兒園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37.如何提高幼兒園德育的有效性
38.幼兒園德育環境創設的有效策略
39.多途徑培育幼兒園德育之花
40.角色理論在幼兒園德育中的運用
41.我國幼兒園德育方法研究新進展
42. 幼兒園德育案例
43.幼兒園德育的目標與途徑
44.淺談如何培育幼兒園德育之花
45.幾種社會學方法對幼兒園德育工作的啟示
46.我國幼兒園德育所存在的方法學問題
47.寓德育于游戲活動之中——幼兒園德育游園會初探
48.北京市召開幼兒園德育經驗交流會
49.市場經濟的發展與幼兒園的德育改革
50.初探幼兒園德育的有效滲透
51.淺析幼兒園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52. 幼兒園德育初探
53.淺談幼兒園德育教育
54.讓每個孩子都成為好孩子——體驗式教學在幼兒園德育中的運用
55.陶行知德育思想指導下幼兒園德育活動的開展
56.幼兒園德育工作案例及剖析
57.淺談形成合力的幼兒園德育
58.幼兒園德育工作的實施
59.幼兒園德育策略芻議
60.幼兒園德育工作的途徑和方法
61.廣州市幼兒園德育系統工程方案
62. 春風化雨潤蓓蕾——幼兒園德育的生活化教育之我見
63.德”在心中“德”在行動——也談幼兒園德育中教師的作用
64.幼兒園德育教師教育科研能力之我見
65.陶冶情感培養習慣——農村幼兒園德育工作體會
66.幼兒園德育初探
67.幼兒園德育大綱(試用)
68.農村幼兒園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
69.幼兒園德育教育工作的心得
70.幼兒園德育教育
71.淺談幼兒園開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
72.幼兒園德育初探
73.2015年幼兒園德育總結5篇
74.幼兒園德育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75.德育論文:淺談幼兒園德育教育
76.幼兒園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77.幼兒園德育工作計劃
78.幼兒園德育心得體會
79.幼兒園德育工作計劃
80.幼兒園德育工作材料
81.幼兒園德育工作
82.幼兒園德育教案:生命只有一次
83.幼兒園德育教育案例4篇
84.幼兒園的品德教育_品德教育
85.淺談幼兒園德育教育
86.《幼兒園德育論文》_精選優秀范文十篇
87.幼兒德育小故事幼兒園德育故事_兒童故事
88.《弟子規》在小學德育中的功用
89.幼兒園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90.幼兒園德育教育經驗分享
91.幼兒園德育工作匯報
92.幼兒園德育案例分析
93.關于幼兒德育教育的探索與思考
94.幼兒園德育工作實施方案
95.幼兒園德育中獎勵策略
96.幼兒園德育教學案例
97.幼兒德育的重要性
二、用活動點染,使精神傳承環境的隱性教育和制度的強制約束對學生的影響
始終是有限的,學生的思想境界最終還是要體現在他們的行為活動上,所以學校要多多組織豐富多樣的德育活動,為學生提供道德行為的學習和施展空間,在實踐中提升能力。如積極組織開展“愛學校”“愛班級”等主題活動,通過合作裝扮校園、班級、寢室等形式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自豪感。或利用每周一的“國旗下的講話”、在清明節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掃墓等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的培養。并有效利用各種節日,如重陽節要求學生為爺爺奶奶做一件事、在“雷鋒日”開展義務勞動、愛心捐款等道德實踐活動,讓學生們在特殊的日子里做平時很少會做的事,將其定格成記憶,將這種美好的品質和精神傳承下去。還可以定期邀請專家學者到校為學生開辦“關愛長輩,踐行孝道”、“誠信做人、見義勇為”等道德講堂,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凈化思想、提升技能。而在法制教育方面,學校可采取開展“法律講堂”“小小律師”等活動,讓學生可在實際的案例講解和演練中加深對法律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從而在遇到有關情況時可以知道自己該做些什么,維護自己權益。同時,校方還應在保證各學科課程質量的基礎上嚴格控制學生作業量,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等開展各種活動和競賽,如讀書交流活動、合唱團、運動會等,讓學生在多姿多彩的活動中增加與同學之間的交流互動,實踐所學到的待人接物、處理狀況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更好地與人相處,為今后走入社會打好基礎,這才是德育教育的最根本目的。總之學校要大力拓展德育教育活動的種類和類型,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不斷的實踐中感知、體會、摸索、改進,提高自己的言行水平。
利用國產動漫進行德育教育的前提是要有成功的動漫作品,可是我國的動漫作品的現狀是問題多多,一方面是近年以來國產動漫模仿日美動漫成風,從人物的造型、劇情等環節完全照搬日美動漫作品,沒有進行再次創作,更沒有加入中國的民族文化因素,有的甚至和中國的主流價值觀背道相馳。中國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傳統的文明古國,本身就是一座文化資源的寶庫,可是現今的國產動漫并沒有好好發掘這座寶庫,反而是本末倒置,一味模仿日美,民族文化總體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國產動漫沒有做到與時俱進,動漫作品與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契合度不夠。現在部分動漫作品是將主流價值觀加入,但是契合度不夠,有明顯的講大道理的痕跡,這樣的動漫作品也是很難對青少年起到教育作用,往往使他們產生反感。
2、利用國產動漫對青少年進行德育教育的方式
日復一日的軍訓,不敢喊一聲苦一聲累,晚上一進被窩就偷偷哭。整整一年,吃飯,洗澡,逛超市,去哪都跟著七個姐姐,小心翼翼的,寸步不離。那些日子里,下鋪無微不至的承包了我的一切,儼然一副“老媽”的形象。三姐更是對我關懷倍加,天天帶我走街串巷的找吃的,二姐也不甘落后,每次見網友都帶著我一起吃飯,于是我胖了,一年胖了二十斤,原來消瘦的臉和尖下巴從此徹底銷聲匿跡。那時,我們激情高漲,積極的參與各種活動,為學生會和社團奮不顧身的奔走著,我更是典型的勞模,天天風雨無阻的拎著漿糊貼宣傳海報。就這樣,在告別三年緊張的高中生活后,大一,在自以為是的忙忙碌碌中度過。大二,莫名其妙的翻然醒悟了,其實,直到現在都不曉得自己醒悟了什么。推掉了可以推掉的瑣事,除了學習,就是看從圖書館借的書,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屢見不鮮,更有各種青春情感的“腦殘書”,天天沉浸在“葉的離開,是風的追求,還是樹的不肯挽留”的遐想中。開始了頻繁的逛街,只逛不買;開始了想談戀愛,只想不談;開始了逃課,只為吃飯。那是多情善感的一年,依舊保持著寫日記的習慣,坐在毓秀園,坐在操場的看臺上,望著天,記錄著每一天的點點滴滴;那是腳力十足的一年,追隨著二姐,天南地北全憑兩條腿,走哪都不坐車,風風火火的出門,匆匆忙忙的回來;那是最勤快的一年,窩在宿舍給家里人挨著織圍脖,各式各樣,五顏六色,織好了寄給弟弟當腰帶,擠火車扛回去給老媽,覺得自己開始了懂事,開始了賢惠;那是姐妹們最瘋狂的一年,一周一小聚,一月一大聚,吃飯看速度,慢了的一準吃不好,因為慢了代表已經晚了。大二褪去了大一時的青澀,除了上課上自習的學習外,愜意無時不刻的重復著。
有人說,魚的記憶只有7秒,7秒后它不會記得以前的事,于是很多人開始憧憬和幻想著成為一條魚,那樣就可以無憂無慮的徜徉在屬于自己的河流中。而我,永遠不會那么想,自由快活,轟轟烈烈和大家鬧騰在一起才是生活。大三了,生命中注定出現的那個人出現了。其實每個人都不會一輩子孤單的,合適的時間遇上合適的人,繼續下去的或許就是一份幸福的開始。相逢是一種緣分,相知相愛也是一種緣分。懵懵懂懂的我,戀愛了,就像所有戀愛中的女孩一樣,天更藍了,花更美了。那年的六月,學長學姐的身影在消失了一段時間后,悄然的重新在校園里穿梭著,不同的是,他們每個人都多了一絲莫名的匆忙。那時,不懂,不懂他們的匆忙,不懂他們的留戀,不懂他們的狂歡,只知道他們要走了,而我們依舊在。一位學長臨走的前一晚請吃飯,一直在重復著一句話,“未來是夢,但也不是夢,生活是自己的,路也是自己的”,那晚,我們幾個都哭了。轉眼大四了,曾經的漫長開始了屈指可數,大家都匆匆的忙碌起來,為自己的求職之路奔走著,為自己的考研之路奮進著,一切都開始了沉寂。夕陽有詩情,黃昏有畫意。大學生活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尾聲。終究我還是一個過于感性的人,每每回憶起過去的點點滴滴,眼淚就會悄然在眼簾中淌過,過去曾經那么多的盡情歡笑,最終定當成為明天含淚帶笑的點滴思憶。四年了,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讓我們留戀不舍,似乎我們都沒有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云彩的淡定,親身經歷過的畢竟不可能那樣云淡風輕的一帶而過。我們無法挽留時間,但是無論走多遠,親愛的姐妹們,我的心總是會緊緊和你們在一起。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人,有的人注定是暫時的,但有的人注定是一輩子的。注定一輩子的那些人,他們活在記憶里,會讓我們刻骨銘心。大學里的同學都是在我記憶里不能抹掉的最美好的回憶。大家在一起笑過,哭過,鬧過……還有那些傳授給我們知識的老師們,或可愛,或幽默,或嚴厲……可能在當時對一些老師嚴厲的行為很不理解,但是現在回想起來,心里會涌現的是愧疚之情,然后默念一句“真的不應該,老師都是為了我們好”。這些定格在記憶中的是永遠抹不掉的感動。在大學期間我們得到了歷練,也成長了很多很多,從懵懂走向了透徹,懂得了更多的為人處世之道。雖然期間是走過一些彎路,受過一些傷,但我認為這是我們路途的標志,也是我們成長的代價,不要因為畏懼而躲避,因為保護而拒絕。有些人與事,只有經歷了,你才能品嘗出世態百味。有些彎路,會痛,但也只是一陣子;有些看似是彎路,我們繞過了,然而那種傷痛,卻一輩子也沒有散去。在大學的象牙塔里我們不會風吹雨淋,享受著作為一個大學生的簡單愜意,但是總歸是要長大的。四年的時間,不知不覺間就要走到盡頭。曾經是多么的盼望著早些畢業,拋開學生這樣的稱呼,離開教室,丟掉課本……但是到了真正不得不離開的那一刻才知道,原來我對大學是這樣的留戀。在這里,有我太多的記憶,快樂的、傷心的統
統涌現在心頭。似乎是真的到了該說再見的時候了,向我們的大學,向我們的青澀青春,也向我們的學生時代……大學的時光也許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并不屬于難忘,也不屬于永遠,而僅僅是一段記錄了成長經歷的回憶。但有了這段大學時光的經歷的我們是幸福的,因為我們有了值得回味的過去。在回味中感悟人生,在回味中尋覓安慰;回味我們是否真的一無所有,回味我們是否真的青春無悔。 親愛的朋友們,時光流不走往事的坎坷,時光也同樣洗不去沉淀在心中的記憶。向前奏,前方是希望的田野等待我們去耕耘;向前走,那里是一片秋,等我們去摘。或許是最后一次作為學生走出校門了,那就請對自己的青春回憶做一個告別,將一切的記憶,深深的埋在我們心靈的深處。時間可以證明一切,時間可以改變一切,時間可以解釋一切,時間可以成就一切,但是,時間抹不掉回憶。
感謝河北大學,給了我這樣一個無比廣闊的平臺,感謝河大的機房,感謝河大偌大的圖書館,感謝河大的毓秀園,感謝河大的操場,感謝河大的超市。感謝河北大學里每一位教過我的老師,感謝你們對我的每一句諄諄教育,感謝你們沒有掛我一科,不是矯情,我真的認真的學習了每一門學科,只是有些科目真的是腦子不大靈光,但我真的認真的努力過了。還要感謝大學里那些沒教過我的老師,你們培養了很多優秀的學生,包括我認識的一些朋友,沒有你們的教育,我也不可能找到那么多優秀的搭檔去完成一些共同的小小夢想,感謝,感謝。
大學四年就此徹底告別了,心中那份莫名的感傷黯然升起,我喜歡這個學校,喜歡這個學校里的每一個同學,你們給了我夢想,讓我堅強,今后的日子里雖然聚少里多,但河北大學的影子在我的腦海中已經深深的扎了根,說不上魂牽夢繞,但也會在一個人安靜的回憶的時候,溫馨的享受著每一個回憶的片段。
讓我們最后一次緊緊的抓住這即將遺失的美好吧。再見,河大,再見,河大的朋友們,再見,祝你們早日實現各自的理想,祝你們早日找到屬于自己的真正的幸福,再見!附錄:
親愛的們,多少話多少淚都道不出不舍和留戀,大家都好好的吧。
讀研的賣力點,爭取學歷高的同時找個好老公;有老公的呢就好好把握,爭取把老公拐帶 到自己身邊。
工作的賣力點,爭取早日高升的同時順帶著結個婚生個娃。
著急嫁人的主賣力點,爭取找個對自己好的人嫁了,從此能徹底小女人起來,做一個賢惠主。
(一)積極關注
第一,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的態度應該樂觀、積極,愿意相信每位受教育者都是樂觀向上的,都希望自己能夠提升德行和修養。這就是積極關注的前提。道德認同就是個體對社會道德體系中諸多規范的認可程度和接受程度。德育認同是“教”、“學”雙方相互作用的互動過程,如果教授者一開始就對受教育者缺乏信心,則在教授或灌輸環節容易應付、缺少責任心,影響德育認可的效果。
第二,要尊重受教育者,重視其價值、尊嚴和個性特征。德育過程中,要客觀面對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注意發現其內在潛能和價值,及時對受教育者展現出的正能量、正面價值給予認可和鼓勵。這是幫助“教”“學”雙方相互信任、增進交流,營造良好氛圍的有效措施,同時也更能促進受教育者學習、提升自身德行修養的熱情和主動性。
第三,教育者要做好受教育者接受能力有強有弱的客觀現實。充分發揮積極關注在價值觀念多樣化和德育個性化方面的作用,對不同的受教育者采用恰當的、靈活的教育方式和評價機制,不生搬硬套,不循規蹈矩,堅持以人為本,幫助受教育者逐漸了解自己的德行潛能并使之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積極關注既體現了對社會道德規范的堅持,也體現了對個體道德認知力的充分尊重,有助于二者的辯證統一。社會道德要求和規范決定了德育的放心和目標,個體道德認知力的差別則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且使德育更符合實際。
(二)參與體驗
道德圍繞生活,道德的根本目標既為著生活,生活本身就包括了生活的目的、過程和內容,生活這個過程也是完成并實現道德理想的過程,道德融匯在生活之中,且“圍繞生活而展開,為著生活”。把德育過程限制于學校的課堂之內是不能取得實效的,它表現出明顯的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的脫節。
理論聯系實際是任何一門學科領域都無法避開的方法論原則,德育也不能例外。更重要的是,德育本身就是一種實踐,個體德性的養成不僅體現在對德育理論知識把握得深刻和準確程度,而且體現在個體行為之中。“知行統一”是中國傳統德育思想的精髓,它要求受教育者不僅知更在于行。在受教育者獲得了德育理論知識之后,通過積極關注使受教育者萌生了內化于心的意志需求,參與體驗就成為德育認同模式鏈條中“行”的環節。參與體檢的含義就是教育者通過一定的方式將德育知識融入生活情境之中,讓受教育者在參與該生活情境的過程中接收德育信息、體會德育的合理性,接受并轉化為德育規范和形式準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教育者的影響。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將會經常面臨矛盾與沖突,教育者要及時引導,幫助受教育者實現道德認同。現實中,“知而不行”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沒能在參與體驗環節對受教育者產生積極影響。這個影響與受教育者形成道德能力的形成至關重要。需要指明的是,這里的積極影響通過隱形方式對受教育者的感官、情感、直覺等產生沖擊,是潛移默化的,有股像榜樣示范作用一樣的熏陶感染的力量作用在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環節。
二是德育知識的內化。德育認同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參與體驗是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內化已經獲取的德育知識是其重點。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積極影響和教育者所選用的方式方法影響德育知識內化的效果。常用的方式主要有社會角色體驗、共情體驗、換位體驗等等。
社會角色體驗就是通過讓受教育者親自參與角色期待、角色領悟、角色實踐環節,認識到社會中不同的角色有著不同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和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從而,使受教育者體會到各種社會角色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實現道德養成。共情體驗則是通過扮演他人的社會角色,達到體會他人所處的立場、內心感受,進而接受并理解他人行為的道德意義的方式。換位思考是處理社會活動的一種常規思維模式。換位體驗是換位思考的延伸,是在社會生活中引導受教育者暫時扮演他人的社會角色,從他人的立場參與社會活動的一種自我體驗,以達到培養換位思考的能力,影響個體的道德認同。
二、自律創新是構建現代道德認同模式的關鍵環節
自律創新是德育認同模式的邏輯終結,也應該成為德育追求的目標。它包含兩個層次:即道德自律和道德創新。
道德自律是德育應該達到的低層次目標,就是受教育者在德育理論指導下,認同社會道德準則,自愿、自覺踐行道德規范的社會活動。認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道德作為維護社會秩序、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手段,主要依靠內心信念和社會輿論來維系。內心信念就是個體的自律意識,而社會輿論則是體現了外界的監督和約束,我們可以稱之為“他律”。可是,通過“社會輿論”約束個體的“不道德”是需要以個體存在內心道德信念為前提的,對于沒有道德信念的人來說“社會輿論”的約束作用微不足道。所以,自道德產生之初就體現了自我約束的核心內涵,拋開自律精神的道德規范就演變成了制度或法律。自律是德育評價的最基本標準,也是德育認同首要達到的目標。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的顯著特征,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是時代要求。創新的基本內涵是“突破”,是標新立異、破舊立新,可是,創新似乎對德育產生了“雙重效應”,一方面德育同樣需要創新以適應社會需要、促進社會發展,另一方面創新所倡導的“突破”理念又“消化”了個體的社會道德責任感,當社會個體以“突破陳規”的借口為自己的不道德行為進行“合理化”辯解時,德育就陷入了迷途。創新對于德育而言究竟是無奈還是契機?我們又如何能夠在創新時代做到德育認同?
當我們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時,所有的一切都回到了原點。德育培養的是“循規蹈矩”的道德規范服從者還是具有獨立精神的道德信仰者?如果社會需要的是絕對服從的道德傀儡,那么德育的確與時代的創新要求存在悖論;如果社會需要的是個體獨立的道德信仰者,德育則需要讓受教育者學會選擇。眾所周知,網絡不道德已經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當我們普遍認為是網絡普及導致道德問題并致力于健全網絡道德約束機制的時候,其實我們更應該感激,因為網絡折射的道德問題反映了德育認同所欠缺的東西。有人認為傳統德育注重灌輸、強調服從,促使受教育者借助網絡表達叛逆,這種觀點確實描述了一種社會現象。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網絡不道德者不僅僅是在表達叛逆和不滿,更多的是他們欠缺道德能力,因為不知道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不道德,所以網絡行為“隨心所欲”也是順理成章。
生活中存在這樣一些現象:那些不道德行為者甚至觸犯了法律的犯罪者,并不是他們不知道道德要求及法律規范,他們之所以無視道德與法律的存在是因為不具備理解道德及法律問題的能力。我們呼吁社會道德應該尊重個人的需要和選擇,但是,社會個體首先要知道自己的道德需要是什么、如何去選擇?否則就會導致權利濫用。德育認同中的創新就是要使受教育獲得精神獨立、學會道德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