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1 11:54:2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三年級下冊語文書,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個星期天的早晨,我還是睡在床上,突然被幾聲“哩哩”的聲音吵醒了。我趕緊起床,飛快地跑到后院,一看原來是,前段時間家里孵的小鴨子出生了。它長著一身毛茸茸黃色的羽毛,一個圓圓的頭上長著一對像水晶般的眼睛,嘟著一張扁扁的小嘴,到處“哩哩”的亂叫。小鴨子走起路來一搖一擺的。
過了一個多星期,我去后院看小鴨子,我一下子就任住了,沒想到小鴨子的羽毛竟然變成灰色的了,聲音也變成”嘎嘎"的聲音了。我走過去對小鴨子說:“小鴨子,過來,過來,我喂點你吃東西。”小鴨子好像聽懂我的話一樣,它們一搖一擺向放食物的碗里走去。我馬上往碗里放了一些小米,小鴨子津津有味地吃著食物,還抬頭看看我,好像對我說:“謝謝你,小主人喂食物給我們吃。”
有一天,天上下起了大雨。我想到后院還有小鴨子呢,它可能會出事吧。我就拿了一把雨傘想給小鴨子躲雨,但我看到小鴨子正在雨中玩耍,我看它們玩得好開心,我就不打擾它們了。我回家就問奶奶:“小鴨子為什么時候不怕水啊?”奶奶說:“這是小鴨子的天性。”哦,我明白了這個道理了。
小鴨子快點長大,我好想吃你的蛋啊。
一天中午,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遇上了一只可愛的小貓。它全身黃色,尾巴一翹一翹的,顯得乖巧活潑,人見人愛。我一看見它,便想到我家去年丟失的“小黃”,叫聲溫和不刺耳,對任何人都投去友好的目光。可俗話說的好,“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一個可惡的小偷偷走了我的“小黃”,至今我也沒能找到它。所以,我又高興又悲哀。
我每次上學都陪它玩一會兒,每次放學,它也會送我一程。就這樣日復一日,我和小貓的感情也更加純真、深厚。可有一天,悲劇同樣發生了······
一天早上,我意外的發現,這只小貓死在了水溝邊,那情景,真令人覺得慘不忍睹。“為什么它會死,為什么!為什么!”我對天長嘆,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順著我的臉頰往下淌。
我恨那些殘害小動物的人,他們讓我失去了一朋友。
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作文3
一個尾巴是黑色羽毛,它是哥哥巴巴。
一個尾巴是深綠色羽毛,它是弟弟比比。
它倆天生長的就非常美麗。它們身披褐色的“衣服”,穿著深黃色的“皮鞋”,帶著火紅的“皇冠”,是我心中最美麗的公雞。
星期六時,我想起了語文老師的話:“……我們下個星期一要測試一、二單元……”于是我拋下了玩,拿起語文書仔仔細細地復習起來。
《荷花》這本書的作者是葉圣陶。葉圣陶,原名葉紹鈞,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我們三年級下冊語文書中的課文《荷花》,就是選自這本書。
《荷花》這本書分為散文輯和小說輯。散文輯中主要介紹了人和物;而小說輯,則寫了很多小故事。我很喜歡散文輯中的《我的侄兒》和《爬山虎的腳》這兩篇文章,從《我的侄兒》中,葉圣陶先生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刻畫了一個剛滿三歲,正在學說話、學走路的可愛幼兒形象,我看了這篇文章,不禁想起我那天真調皮的小表弟,可我就沒有細心觀察,當然也不會寫得這么詳細、逼真。再說《爬山虎的腳》,爬山虎是一種會攀爬的植物,我也看過,沒發現有什么稀奇的,可作者卻通過細致的觀察,把爬山虎當成了一個可愛的小娃娃,生動準確地記錄了它的生長過程,尤其是描寫爬山虎爬墻的動詞:“觸”、“巴”、“拉”、“貼”、“爬”,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片正在努力向上生長的爬山虎。作者還寫出了爬山虎葉子在不同生長階段顏色的變化,從嫩紅長成嫩綠,再長成鮮綠,使爬山虎這種植物的形象躍然紙上。
看這本書,我覺得像在聽故事。生活中,我們只要多觀察,就能像葉圣陶先生一樣,發現許多有趣的人、物,有意思的事。
江蘇鎮江潤州區七里甸中心小學五年級:2012zyt
知道有一次。
那是我和媽媽吵架的一個晚上,媽媽因為我寫的作文不好,說是要給我報補習班,不知道為什么,我的氣不打一出來,我于是就和媽媽大吵了一架。生氣的回到自己的房間,突然,一行字眼引起了我的注意,“農夫和蛇的故事”,我打小就喜歡童話故事,但是這不是個故事,這是讀后感,但我還是執意的看了下去,“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一個好心的農夫,看見一只凍僵的蛇,于是就把蛇抱起來,用自己的體溫去溫暖著蛇。。。。。。”但是有誰能想到,有誰又能猜到,等到蛇醒后,竟然把農夫咬了一口,農夫當時就死在白茫茫的雪地上,這讓人非常氣憤。
著使我聯想到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列子,還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學習農夫的這種精神,但是做好事也要看對象。
從此,我就對作文有了興趣,而作文姐姐也值此成了我悲傷孤獨是的好朋友。我沒事就是喜歡把書拿來看看,漸漸的我的寫作水平就有了起色,三年級下冊,我的名字不再上“差”的字板上了,這讓我倒也不習慣,但是這畢竟是好的現象。
讀四年級的時候,我的作文成績已經完全超乎了我的想象,我的作文經常被當范文朗誦,我也參加過不少的比賽,為此,我更是喜歡作文姐姐了。
在我悲傷的時候,有作文姐姐的陪伴,我自然是開心極了,在我憂愁的時候,有作文姐姐的陪伴,我自然我笑口常開,在我無聊的時候,有作文姐姐的陪伴,我自然是活潑天使。只要我的生活中,有作文姐姐的陪伴,我就會覺得比蜜甜。
如今我升初中了,作文姐姐更是經常在我的生活中出現,她還使我的語文成績大幅度提高。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2-0102-03
數學教材是數學課程理念的基本物化形式,是學生學習數學、教師教授數學的最基本藍本,是聯結“數學課程目標”與“數學課堂教學”的最主要橋梁。相同的教材,由于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的,因此所學到的數學知識也是不同的,或多或少,或難或易。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師都會有不同的收獲。那么,教師如何走進教材、活用教材,才能讓教材更好的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思考和嘗試,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一、通讀整套教材,系統掌握知識,打好靈活使用教材的基礎
小學數學教材無論是老教材(浙教版)、人教版實驗教材還是新教材(2012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因此教師鉆研教材時,從整體上把握處理好教材,做到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只有掌握了小學數學知識點的來龍去脈,就能為教師靈活使用教材打下夯實的基礎。
比如“分數”這部分內容。我們先分析這個內容在小學階段的知識分布情況。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分數”這個知識的教學在小學階段是分散在三個學期的,分別是三年級上冊安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五年級下冊才完整的認識《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接觸到《分數的加減》,六年級上冊安排《分數的乘除》。誠然,學生三年級就認識了分數,開闊了視野。但是,作為一個認知系統,這樣的結構安排是否有利于學生扎實地掌握“分數”知識呢?實際教學中,我們就發現,學生到了五年級再次學習分數時,已經將三年級的知識遺忘了一大部分了,教師就要幫學生縱向梳理一下三年級學到的“分數”的知識并且擴充分數意義,為接觸假分數打下基礎。因此,學習新知之前的復習能否發揮其作用,就要看教師鉆研教材的程度了。教師教學之前的“前瞻”非常重要,因為只有準確了解前面學到什么程度,才能把握好新知的切入點,使學生的學習更順利、更有效。
二、適當調整各單元知識間的順序,便于更好服務于學生的學習
《課標(2011版)》明確提出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是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結合自己的思考,靈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體現“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教師應該根據自己所處的實際教學情況,認真思考合理的教學順序,而不是被動依賴教材或某些規定。
例如在新教材一年級上冊的教學中,我們就需要去調整單元教學內容的順序。上圖是新教材一年級上冊的目錄,從目錄中,我們清晰地看到,在準備課之后的第二單元,教材就安排了“上下、前后、左右”這一“位置”的知識教學。在實驗教材中這一內容安排一年級下冊的,新教材把這個內容提前至一年級上冊,編者可能考慮到“位置”的內容,在本冊“認識圖形”與“數的認識”教學中,起到基礎支撐的作用。然而,編者可能沒想到,新教材把這一內容安排得如此靠前,面對的學生是剛剛入學的新生,碰到了種種困難:首先是教材中涉及的字不認識,根本無法去閱讀;其次,在課堂中,無法結合實際說出前、后、左、右的同學是誰?因為面對剛入學1周左右的孩子,同學之間的溝通交往還是需要時間的積累;最后,配套的課堂作業本中,大量答案都需要漢字書寫,給剛入學的他們帶來莫大的困難。也給我們教師帶來痛苦的糾結啊。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就提議下一屆的一年級數學教師,要正視這個問題,把“位置”這一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后置,先進行第三單元“1~5的認識和加減法”的教學,在學習完第五單元的內容后,可進行“位置”內容的教學。這樣的調整,就充分的考慮了學生的實際因素。
三、基于學生,創造性改變學習素材,使學生的學習更加輕松有效
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積極性,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學習素材的感受與興趣。教材里安排的主題圖、例題所創設的問題情境都來源于學生的生活。但是,整體上的地區差異,個體上的認知差異都需要教師去思考、去創新。
比如在解讀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商中間、末尾帶零的除法》這節課時,教材所呈現的教學內容分別為:例5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例6教學商中間、末尾帶零的除法計算。例5教材呈現的主題圖是“西游記”中分西瓜的情境;例6教材選擇的研究素材是用電數的計算。根據課程目標與教學計劃,例5與例6應在同一節課內完成教學的。那么我就在思考,學生在同一節課的學習中,情景從神話色彩的故事中,一下子轉入現實生活中的用電量的計算,課堂環節的轉折急、情境的跳躍幅度大,容易造成學生在學習中學習情緒上的落差,出現情境的副作用。因此,我在執教這個內容時,就對教學情境進行了創造性改變。
[片斷]
在學生借助西游記的主題圖學習并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時。
師:從剛才八戒分西瓜的活動中,我們獲得什么數學知識呢?
生: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
師:你總結得很完整。接著,唐僧又讓悟空又去摘了些桃子,要把這些桃子分給徒弟。這次,他讓沙僧來分。
[課件再次出示唐僧師徒的對話。]
師:你找到哪些數學信息?
生:有309個桃子,平均分給3人。每人分到幾個?
師:你能幫沙僧算算每人分到幾個桃子呢?請試試看。
生嘗試計算。
從片斷中可以看出,借助西游記中師徒分東西的這條情境主線,把例 5與例6兩個知識點串連起來。教學例5時,運用了教材中呈現的主題圖來引入本節課的第一個教學重點,讓學生充分體會0除以任何一個不是0的數得0。延續前面已經創設好的情境,我將表格里的數據仍然用唐僧師徒四人的對話引出除法的計算。將3個月用電309千瓦時改變成師傅要給三個徒弟平均分309個桃子。這樣創造性的改變情境,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的同時,也進行了更加具體有效的數學思考。接著將被除數由309個桃子變成390個桃子,再次計算,學生就會對比出商的中間、末尾帶零的除法的特點以及計算中應注意的問題。這樣的過程鏈接了兩個知識點,可是學生并沒有覺得困難,可見過渡是多么自然。
四、尊重教材,用活教材,充分展現學生的學
對教材加以創造性的使用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教材的重要地位。深入的鉆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編寫意圖,這樣才能更好的用好教材。尊重教材,就要深刻體會到教材的安排意圖,進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在與學生長期的接觸中發現,他們認為語文書是用來讀的,而數學書沒什么好讀的。恐怕連有的老師都還意識不到數學教材的價值所在。我們在教材里可以看到例題、練習,還有豐富的數學資料,如果教師能指導學生養成閱讀教材的好習慣,學生會在閱讀的同時得到更多鍛煉,提高數學素養,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
例如,在六年級上冊數學廣角中,安排了我國古代數學問題《雞兔同籠》,本節內容,教材中列舉了多種解題方法,但是學生的思維卻是無限的。學習能力稍差的學生可以用畫圖的方法表示自己的思路,稍強的學生可以將圖轉化為算式,邏輯思維能力強的學生用到了方程解決問題,多種解法各有千秋,這就是給學生樹立自信的一個良機。這個教學環節,充分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不管是繁瑣的方法,還是簡便靈活的方法,都是學生思考的成果,學生感到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解法。教材為師生提供了可以交流的素材,我們在已有答案的基礎上繼續思考,將解決問題的思路無限延伸,這才是最好的使用教材。
一、關注書寫內容變化
人教版教材從二年級下冊第3課《筍芽兒》開始,出現了詞語的學寫,并在課后題中陸續出現了抄寫句子的練習,到了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每篇精讀課文都有抄寫練習。
從字到詞再到句段,隨著年級的升高,抄寫內容不斷豐富,對學生抄寫熟練程度的要求也不斷提高。應對這一變化,可以嘗試運用以下三條策略。
(一)創新方法,訓練筆畫
練好筆畫是寫字的基礎,然而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筆畫練習是枯燥的。只有創新筆畫訓練,才能讓學生趣味盎然地練好基本功。
如圖所示,第一項為順時針畫圓,不僅訓練手指,還為熟練書寫“橫折鉤”“橫鉤”打下基礎;第二項是逆時針畫圓,同樣訓練手指,并為熟練書寫“斜鉤”“豎彎鉤”“臥鉤”做好鋪墊;第三項為橫擺,旨在訓練手腕,便于練寫“橫畫”;第四項則是豎拉,訓練手指,為寫好“豎畫”做準備。“磨刀不誤砍柴工”,四項內容每天各練一行,堅持下去就會發現學生的筆畫書寫更加規范,更加熟練。
(二)發現規律,練習結構
縱觀一、二年級語文書中的寫字內容,不難發現這樣幾條編排意圖:其一,將同偏旁、同結構的字組合,便于學生發現和掌握書寫規律;其二,即使是相同結構的字,教材也努力體現由易到難的順序。
練習時,我們應該遵循教材的安排,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來“悟”出漢字的書寫特點以及每個字各部分之間的搭配關系。下面以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春雨的色彩》一課為例進行說明。
師:(出示“你、們、紅、綠”四個字)觀察,這四個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你”和“們”的偏旁都是單立人,“紅”和“綠”的偏旁都是絞絲旁。
師:真能干!再看看,四個字在結構上有什么相同之處嗎?
生:它們都是左右結構的字。
師:是的,觀察它們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左邊和右邊寫得一樣多嗎?
生:不是的,左邊要窄一點,右邊寬一點。
師:真會觀察,左邊住的是瘦子,右邊住的是胖子,我們寫的時候也要注意左窄右寬。
師:大家覺得哪個字最難寫?
生(異口同聲):綠。
師:“綠”的筆畫比較多,咱們一起來寫,好嗎?(師范寫,生練寫,講評)
師:其他三個字請同學們自己來練寫。
上述案例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通過對四個字的觀察,發現左窄右寬結構的特點,再來指導練寫其中的一個,而后請學生根據書寫要點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此外,左右結構的字有的左右相向(如:朗、劃),有的左右相背(如:北、外),有的左右相隨(如:羽、竹);上下結構的字有的下托上(如:尋、昌),有的上壓下(如:整、您),有的上下不相讓(如:桌、音)……都可以這樣“由扶到放,以點帶面”地來練習。
(三)走人語境,練寫句子
在句子抄寫過程中,部分學生是看一個字寫一個字,寫得很慢,而且一行字寫得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很不整齊。進入三年級,學生寫字不應該只關注孤立的字,而應逐漸由字詞擴展到句子。練習時,應注重讓學生讀完一個句子,在心里默默記住,再寫下來,寫完一句話或一行字回頭看看大小是否勻稱。當然,一開始讓學生記住整句話有困難,可以一步一步來,遇到長句子就半句半句地寫,寫著寫著忘記了也可以再去看一眼。寫字要走入語境,才能寫出連貫又美觀的字來,進而養成“提筆即是練字時”的良好習慣。
二、關注書寫空間的變化
第一學段的書寫以田字格為主,到了第二學段學生逐漸開始使用方格和橫線抄。我們經常發現學生在有田字格的練字本上寫的字比較規范,但一到其他作業本上,沒有了格子,字就會寫得大大小小、歪歪扭扭,很不好看。怎樣讓學生脫離了田字格,在不同的書寫空間,也能把字寫得規范、端正呢?
(一)巧用田字格
在寫字練習中,如果只告訴學生依據橫豎中線尋找起收筆,只要求筆畫壓住橫豎中線,這種機械使用田字格的方法,會導致學生只見一斑,難窺全豹。我們應該引導學生用田字格精確解析每一個漢字,由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指導學生讀帖。
師:用橫豎中線去量量“肯”字,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橫折鉤的橫是寫在橫中線上的。
師:這就說明,“肯”字是以橫折鉤中的橫為中線上下對稱的。我們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上面的“止”要寫得緊湊些,下面的“月”可以舒展些。
師:是呀,寫的時候要注意上緊下松。請大家在方格本中練寫一個。
從案例中可以看出學生觀察的著眼點是字本身,田字格僅僅是檢測其觀察的工具。如果學生通過練習具備了這種能力,就能變書上的田字格為心中的田字格,順利過渡到方格的書寫。
(二)妙用“讀字”法
所謂“讀字”,就是在寫字前對范字靜默觀察,細想體味,形成清晰印象,做到成字在胸,意在筆先。在巧用田字格的同時,還可以運用“讀字五步法”來整體把握字形結構。下面以“批”字為例來具體說明:一讀結構,“批”是左中右結構;二讀大小,“批”字中間小,左右大,要緊湊:三讀高低,“批”字中的三個部件,左邊高個子,中間矮個子,右邊中等個子:四讀主筆,“批”的主筆畫是豎彎鉤:五讀變化,“批”字沒有特殊變化的筆畫,但不要把中間的豎提寫成豎彎鉤。邊默念邊練寫,能強化記憶,更能規范書寫。
三、關注書寫用筆的變化
學生升入三年級,就站在了由鉛筆字向鋼筆字過渡的關口,面對書寫工具的變化,學生一般都會經歷“盼望一畏懼一掌握”的過程。在練習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特點,也要把握鋼筆的書寫特點。
(一)抓住心理,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筆者把“能使用鋼筆書寫”作為一種獎勵的手段,讓學生分批開始使用鋼筆書寫作業。三年級上學期剛開學,筆者就提出了“鉛筆字寫得工整、漂亮,錯誤少的學生先使用鋼筆”這一目標。兩個月后,根據學生的作業表現,宣布3位學生可以率先使用鋼筆。這既是一個示范,又能引起一種期待,其他學生就會朝著這個目標努力。一個月后就有了第二批可以使用鋼筆的4名學生……到了三年級下學期,當大部分學生都用鋼筆書寫的時候,個別態度不認真的學生也會迫切地改正不良習慣。
(二)針對特點,有效指導
在使用鋼筆之后,一部分學生會出現畏懼情緒,因為鋼筆與鉛筆雖然都是硬筆,但在書寫時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寫錯后又不易修改,因此,教師需要開展針對性的指導。
1.把握運筆方式
使用鋼筆要掌握筆尖的方向,不能側著寫或反過來寫,也不能像寫鉛筆字那樣邊寫邊轉動筆桿。鋼筆由于受筆尖的限制,只能寫較小的字,所以運筆主要靠手指和手腕的力量。
2.掌握筆尖彈性
鉛筆筆尖沒有彈性,寫出來的字筆畫粗細比較均勻。鋼筆筆尖有彈性,用力大小不同,寫出來的字筆畫粗細就不同。初用鋼筆,要引導學生不要寫得太重,一則可以輕松運筆,二來能保證紙面干凈。在此基礎上,要學著把主筆畫寫得相對粗重放開些,其他筆畫相對細膩壓縮些,使整個字重心穩定,精神飽滿。
3.培養糾錯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4(c)-0182-01
作為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就應該穩把教材關、巧引閱讀延伸、幫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為學生開拓更廣闊的閱讀天地!
1 用好教材,夯實閱讀基礎
教材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主要憑借,是教師進行教學,搞好教書育人工作的具體依據,是學生獲得系統知識、發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覺悟的重要工具。作為教師要明確我們課堂教學的任務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正確理解教材,準確把握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選入小學課本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但思想內涵極為豐厚,語言表達也極為靈動流暢。如在冀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書中就安排了六個主題:親近自然、親情與關愛、走進科學、意志品質、走近老舍、留影童年等。在備課時,首先需要教師真正進入文本,沉浸作者的心靈世界,觸摸作者的心弦,引感的共鳴,與作者對話。這是基礎,恰恰也是閱讀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
課堂上為了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均有所獲,使大多數學生達到編者預定的目標;為了使學生能夠融入文本,需要做哪些背景上的鋪墊和情感上的溝通,這需要老師動一番腦筋。
如:冀教版三年級第六單元是文學單元――“安徒生和他的童話”,是三年級上冊讀書單元的延伸和拓展。學習本單元的課文,要使學生對安徒生的童話有一個整體印象,了解其作品所反映出的“同情與關愛”的主題;并對作家安徒生有進一步地了解,觸摸童話大師豐富而敏感的內心世界;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閱讀安徒生童話的興趣。學生對世界童話大師――安徒生,并不陌生。從兒時的童話《海的女兒》,到現在的課文《丑小鴨》等,孩子們樂意閱讀。老師通過導讀、介紹、范讀、搜集,在學生、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之間架設一道橋梁,促成對話的實現,這是閱讀教學是否得以順利實施的保證。唯其如此,圍繞文本的多維對話,在課堂上才能得以真正展開。我們的閱讀教學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
2 巧向課外延伸,開拓閱讀教學新局面
當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說過:一個多讀書的人,其視野必然開闊,其志向必然高遠,其追求必然執著。也就是說,多讀書,不僅能使人變得視野開闊,知識豐富,而且還能使人具有遠大的理想,執著的追求。葉圣陶先生也曾說:“在課堂里教語文,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學生一旦掌握了良好的學習方法,恰似拿到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因此,作為語文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更要教學生“會學”。以課本為基,超越課本,觸類旁通,開發課外閱讀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投其所好,學生才會愿意去閱讀,才容易在內心打開情感的閘門,在閱讀的過程中體會到閱讀的快樂。新課標要求小學生課外閱讀量為145萬字。要求教師尊重學生個人愛好、興趣、特長,讓其自主選擇課外閱讀材料進行海量閱讀。
在讀物的選擇上,還需要教師與家長建立一種合作的關系,保持適度的溝通。中低年級的閱讀要求,主要以教師與家長的選擇為主,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選擇能力;在高年級,以學生的自主選擇為主,輔以教師的推薦和家長的參考,在推薦和參考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選擇,以免逆反心理的產生。而那些明智又聰明的父母,總會根據每個孩子的不同興趣點,找到誘導的時間、地點和內容,這比一千遍一萬遍的說教更加有效。
例如:小學生對小動物都有濃厚的興趣,在農村很多孩子還有喂養小動物的經歷。在教學《蟋蟀的住宅》一文后,我將法布爾的《昆蟲記》推薦給孩子閱讀,并向學生介紹《昆蟲記》是法國杰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僅是一部文學巨著,也是一部科學百科。它融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身,這部以人性觀照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一度讓學生和家長無比癡迷。通過閱讀以讀促寫,學生對描寫小動物的作文也上了不小的臺階。
3 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擷取閱讀碩果
朱熹有一首《觀書有感》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想讓學生提高閱讀及寫作水平,千萬不能斷了學生頭腦里“活水”的來源。而這“活水”對學生而言,就是無拘無束的想象力。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小學階段正處于人生想象力培養的黃金時期,如果適時采用適當的手段進行經常性地訓練,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實踐中,需要教師充分利用課堂主陣地,因勢利導,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種有利因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想象是創新的翅膀,想象可以創造出無限的美麗。如果說閱讀教學激活了沉悶的語文教壇的話,那么想象式閱讀教學則為語文教學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所起的推波助瀾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數學教科書是數學課程教材編制專家在充分考慮學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學原理、數學學科特點等諸多因素的基礎上精心編寫而成的。美國著名數學教育家貝爾就數學教科書的作用及如何有效地使用數學教科書曾作過較為全面的論述,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把教科書作為學生學習材料的來源,而不能僅作為老師講課材料的來源,必須重視數學教科書的閱讀。 但目前很多教師往往注重如何把課講得精彩,講完后才讓學生翻開課本,或是利用課本做練習,或總結布置作業時把教科書當成習題集,這就忽視了對教科書最大限度的利用。因此,指導學生進行數學教材閱讀,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學習價值勢在必行。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談一談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數學教材閱讀。
一、 讀“編者的話”
“編者的話”編排在整冊書的最前面,共一面,是編者與孩子們的心靈對話,能引導、提示孩子們進行數學學習,并對學習方法、學習過程進行提示,這種提示利于學生的智力發展,也有利于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教師應指導學生仔細讀圖和文字部分,點撥與之相關的要點。
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上冊的數學教科書“主編的話”開門見山地指出了數學學習的重要性:“第一,數學是重要的基礎學科,是通向科學大門的金鑰匙。華羅庚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數學無處不在。’當今,由于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數學已滲透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在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乃至娛樂中,數學的作用與日俱增。第二,數學使人聰明。數學是鍛煉思維的體操。學習數學能使我們更合乎邏輯、更有條理、更嚴密、更精確、更深入地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增強我們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創造性,有助于提高學習能力。懂得并能運用數學,就意味著你有更多的機會和選擇。”并對數學學習方法進行了指導:“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善于歸納。鞏固基礎,注重運用,提高能力。開闊視野,自主學習,立足發展。這種對話是愉快的,能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并對他們后續的學習進行了方向性的指導。最后,還對本冊書中涉及的各章節內容進行了簡明扼要的分類分析:“在這冊書中,數的范圍擴充到了‘有理數’,由此拓展了研究問題的領域。‘整式的加減’讓你認識含有字母的式子及其運算,從而體會從算術到代數的發展。‘一元一次方程’提供了重要的數學工具,用它能更好地變未知為已知。‘幾何圖形初步’帶你進一步領略豐富多彩的圖形世界。”六年級下冊的數學教科書編者的話就明顯地分包含了兩層含義,第一是告訴孩子們這學期仍有新知識要學習,即:“在小學生活的最后一個學期里,我們仍然為你準備了許多新知識。”第二是告訴孩子們要對六年來的收獲進行總結,即:“我們還將和你共同總結數學王國里的收獲。”這樣就在學生讀這部分內容時就對本學期的學習有了大致的了解和心理上的準備。
因此,在開學伊始,首先就應帶孩子們讀“編者的話”,這是孩子們進入新學期學習的前提和準備,應該有效地指導他們閱讀。
二、 讀目錄
《新華詞典》中是這樣定義目錄的:“目錄也叫目次,是書刊前后的篇目。” 人民教育出版社數學教科書的目錄就排在“編者的話”之后,共兩面,清楚地把一學期所要學習的內容分單元呈現出來,包含單元序號,名稱及頁碼。在指導閱讀時,不僅要指導他們讀一讀有幾個單元,各是什么內容,更重要的是要對這些單元的內容進行分類整理,把這些內容歸類到幾大領域:“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量與計量”、“y計與概率”、“數學思想方法”、“實踐與綜合應用”等。
如:三年級上冊共有10個單元,其中屬于“數與代數”內容的有:2單元――萬以內數的認識,4單元――有余數的除法,6單元――多位數乘一位數,7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屬于“空間與圖形”的內容只有3單元――四邊形;屬于“量與計量”的內容有1單元――測量和5單元――時、分、秒;屬于“統計與概率”的內容有8單元――可能性;屬于“數學思想方法”的內容有9單元――數學廣角;10單元是總復習是獨立的總結內容。七年級上冊共四個章節,其中第一章有理數、第二章整式的加減、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都屬于“數與代數”領域,第四章幾何圖形初步則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其中“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的內容,是以“課題學習”和“數學活動”等形式分散的編排于各章之中。
經過這樣的分類,孩子們就對數學知識有了較清楚的認識,可以從總體上了解一學期的學習內容,從而為進一步學習系統的數學知識打下基礎,學習時可以少一份茫然,多一份沉著。
三、 讀教材主題圖
現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學數學教材的主題圖內容帖近生活,主題突出,圖文并茂,色彩鮮艷,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這樣的主題圖有兩種,一種是安排在一個單元開始,有1-2面的篇幅;另一種安排在每個例題中,為每個具體的例題所用。教師要準確把握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認真閱讀這部分內容,有機地把圖文結合起來,領會圖意,發現主題圖中隱含的數學問題,并適時地滲透思想教育,用好這兩種主題圖。
單元主題圖主要是以生活場景的形式呈現,喚起孩子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同時呈現出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或者教學重點、難點,也有的是提出一個需要解訣的問題,引起思考。如: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圖形的變換》呈現了游樂園中的不同游樂項目,有摩天輪、轉轉椅、秋千、過山車,蹺蹺板等,這些游戲對于孩子們來說很熟悉,易于激發起學習的興趣和愿望,同時把本單元學習的重、難點――旋轉和平移兩種不同的運動方式呈現在了孩子們的眼前,利于消除畏難情緒進一步進行學習;教師可引導孩子邊觀察邊初步感知旋轉與平移這兩種不同的運動方式。
例題主題圖針對性比單元主題圖強,為例題所要解訣的問題、學習的方法、概念等服務。教師要把握好教學目標,指導學生有效地收集相關的數學信息,為進一步學習例題打下基礎。如:五年級下冊《分數的認識》的例題主題圖就呈現了分數產生過程,即在遠古時期,人們用結繩計數的方法進行測量時,不能完整地進行出是幾段,就產生了分數;在此基礎上再復習用平均分的方法表示出分數,學生在閱讀中可以在短時間內看到分數產生的過程及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并為本課進一步建立分數的概念打下基礎。
單元主題圖和例題主題圖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依托的,有時兩者合一,有時沒有安排單元主題圖,直接安排了例題主題圖。教師應運用恰當的教學時機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思考。如: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解訣問題”就把單元主題圖和例題主題圖合二為一,呈現了需要解訣問題的情境圖,從而在一個生動的情境中學習解訣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有的例題主題圖與單元主題圖的一部分,通過幾個例題來解訣單元主題中呈現的問題。如:二年級下冊“萬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一)”的單元主題圖呈現了孩子們乘船去鳥島的情景,在例 1和例2中添加了具體的數學信息,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解訣具體問題,學習計算方法。
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詳細分析單元主題與例題主題的關系,在恰當的時機引導學習,以便發揮好每一幅圖的的作用。
四、 讀教材例題
《新華詞典》是這樣定義例題的,“例題是說明某一定理或定義時用作例子的問題。 閱讀例題,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數學表達能力,掌握的解題方法、規范解題格式等都有益處。在閱讀例題時,要指導學生有目的的看,帶著問題思考。不僅要學習解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學習思考方法;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重視過程。大部分教師比較注重這部分內容的閱讀和教學。
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編者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因為編者提出的問題往往是解訣問題的核心和要點。如:人教版一下P61例1,提出了兩個數學問題:(1)數學書有多少本?(2)一包數學書和一包語文書一共有多少本?教學時要告別注重下面編者所提出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上面兩題的算法有什么不同?”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了“35+3”和“35+30”的計算方法后,還應從本質上理解區分3表示3個一,30表示3個十,因此在計算時3個一和5個一相加,3個十和3個十相加。經過這樣的思考過程,不僅有利于學生對解題方法的理解、掌握,更利于從本質上加以區分,印象更深。
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讀例題下面不同的學生所講的不同思考過程和方法。這部分內容是為了讓孩子們感受思考及方法多樣化,閱讀這部分內容利于學生打開思路,開闊視野,再進一步引導優化思考方法或是計算方法。如:三年級上冊P27頁“加減法的驗算”中提出了一個問題“怎樣檢驗加法計算的結果?”,接著下面的圖中就有5個小朋友討論問題的過程,通過對話的方式呈現了三種不同的驗算方法,這就把本節課所要掌握的方法全部呈現了出來,再一步引導學生選擇自己易于理解、方便掌握的方法。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還易于讓不同的學生學習掌握不同的方法。
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讀小結、公式,這樣學生所思考解訣的問題、計算的方法或是概念等內容會更清晰、明了,從而實現用語言固化知識,便于記憶、掌握。如:人教版一下P35學習100以內數的認識后,有這樣一句小結:“讀數和寫數,都從高位起。”一下P48、P49,學習“元角分”,總結出1元=10角,1角=10分。三上P36,學習“四邊形”時,先觀察再小結它的特點:“有四條邊,有四個角”。
總之,教師引導學生讀好例題中問題的提出、解訣問題的過程、方法,并進行小結,這樣不僅利于學生觀察、思考、解題能力的形成,更利于培養孩子們的自學能力及建構起相應的數學模型,有條理的學習數學。
五、 讀教科書中的輔助內容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在編寫教材時“可以在適當的地方插入介紹一些有關數學發現與數學史的知識。”人教版教科書中安排了“你知道嗎?”、“生活中的數”、“數學游戲”和“動腦筋”四個不同的版塊。這四個版塊的內容是對教學主要內容的有有益補充,但是卻因為不是考試內容,最容易被老師們忽視。
“你知道嗎?”這一版塊的內容是補充數學史的相關知識或是課內知識拓展的內容。如:三下第七單元“小數的初步認識”中首先“認識小數”,認識的練習后就安排了一個“你知道嗎?”介紹我國古代是怎樣表示小數和西方最早使用小數點的數學家是誰等內容。五下第四單元“分數的意義和性質”中學習了用通分的方法找最小公倍數后,安排的“你知道嗎?”就介紹了求最小公倍數的另一種方法――分解質因數,以此作為求最小公倍數方法的拓展。
“生活中的數(學)”主要呈現了與學習內容相關的生活中的例子,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目的是引起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的關注,教師應引Ш⒆用親邢岡畝粒引導他們學會在生活中觀察、收集、處理相關生活中的數學信息。如:四下第七單元“統計”學習了折線統計圖之后,“生活中的數學”呈現了北京市非典疫情新增確診病例統計圖,并提出思考問題:你能得到哪些信息?由此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看懂非典疫情的信息并預測趨勢,同時告訴孩子們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要學會用自己已經學過的數學知識進行解讀。
“數學游戲”可以激發孩子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教給孩子們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實踐所學內容的方法或是學習、驗證數學領域的相關知識等。教師可以利用這部分內容讓指導孩子們換種方法進行學習、練習,換個角度學習數學、掌握方法。如:三下第二單元學習完筆算除法,就安排了一個數學游戲,教孩子們抽取0――9中的任意四張,編成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題目,求出商和余數,并記下得分,比誰的分數先到20分。這樣就把枯燥的計算練習變成了游戲的形式,學生們通過這樣的游戲不僅喜歡玩,而且正確率也大大提高了,孩子們也學會了一種新的練習形式。四上學習第四單元“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后安排的數學游戲內容就是相關數學領域中有趣的“莫比烏斯帶”,孩子們通過閱讀這部分內容,再自己動手做一做,不僅能開拓眼界,還能體會到數學的妙用。
“動腦筋”是對課內所學知識的變形、加深或是課外領域的拓展,可以培養孩子們的發散思維能力、創造性能力、逆向思維等能力或是解訣問題的能力,教師應用好這部分內容,不僅要仔細讀,更了認真思考,討論解訣的思路和方法。如:一下學習了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時,安排了這樣的動腦筋內容:把21、22、23、24、25、26、27、28、29這九個數填入 里,使橫行、豎行和斜行上三個數相加都等于75。這樣可以在學生掌握計算規則的同時,發現在和相等的情況下,幾個加數之間的關系。三下114頁,總復習中安排的動腦筋是讓孩子把一個不規則圖形剪下拼成一個正方形。這樣不僅可以培養觀察能力、動手能力,還可以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及變勢思維。
綜上所述,數學教師應樹立指導學生進行數學教材閱讀的意識,充分把握好教學的目標、重點、難點,有的放矢的指導學生進行教材閱讀,讀“編者的話”、“目錄”做到心中有數;讀“主題圖”、“教材例題”實現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固化所學內容;讀“教學輔助內容”開拓視野、拓展思維。
參考文獻
在教學中,尤其是高年級的語文課文較長,課時又少。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怎樣求得課堂教學的短時高效呢?經過和教師們的研討,我們明確,要從提質增效的角度出發,克服面面俱到、求全求細、蜻蜓點水式的常規教學。對于每篇課文的教學,我們要大膽取舍,選擇好切入的角度,突出重點、化解難點,突出特點,真正實現減負增效。長文短教勢在必行,在這里,我想從以下兩方面來說。
(一)抓重點句品讀法
小學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都文質兼美,課文中的點睛之筆,能起到深化課文主旨,升華人物情感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引領學生抓住這些細節描寫的語句,引導學生去細細品讀用詞之準、仔細揣摩寫法之妙,久而久之,就能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升學生寫作的能力。如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中的《一面五星紅旗》一文中第10小節:“我搖搖頭,吃力地穿上大衣,拿著鮮艷的國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突然,我摔倒在地,就什么也不知道了。”這句話具體寫出“我”愛國旗勝于愛自己的生命,圍繞這句話引導學生進行研讀,從中感悟作者對祖國的熱愛。由此引出了文章結尾一句,深化了主題:我的所作所為受到了外國面包店老板的尊敬,從而使學生體會到文章的中心所在。這樣一來,教路、學路清晰,重點突出,給學生的印象也深刻。
(二)抓中心句輻射法
小學教材中很多課文的中心句特別明確,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緊緊圍繞中心句引導學生展開研讀,不但能引領學生品讀出課文“寫了什么”“為什么寫”,還應引導學生揣摩出“是怎樣寫”的。這樣就能很好地做到閱讀教學與寫作指導的有機結合。
如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五冊《開天地》。學生預習后找出中心句:“用他的整個身體,創造了美麗的宇宙。”然后圍繞這一句找出關鍵詞――創造:由此引出問:①是怎樣開始他的創造之路的?②獻身后他的身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做者是怎樣寫出這些變化的?這樣便產生了由感悟中心、品讀內容、深化主題的教學思路,減緩了理解坡度,加深了知識的理解。以上是我對長文短教的兩點看法,當然了,也許還會有更多、更好的方法。
二、精心設計求高效
(一)精心設計導語,讓教學興趣盎然
對于每一堂課來說,簡潔、妙趣橫生的導入為一節課的成功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導入語的設計一般可有以下幾種方式。
1.開門見山法,即上課伊始教師直接導入新課,減少迂回。這樣的導入一般適用于學生熟悉的課文材料或學生有充分預習基礎的課文教學。
2.談話導入法,即上課前教師可聯系生活,引導學生開啟思維進行談話。如《掌聲》一課的教學時,我們可引導學生回憶:你在什么時候獲得過掌聲?因為什么事而獲得掌聲?你曾因為什么給過別人掌聲?由此引出:今天我們一起去看看這掌聲是送給誰的?為什么?
3.故事導入法,即上課前由教師或安排優秀學生準備好所要講的故事。上課伊始,就開始生動有趣地講起這個故事,故事可以講完,也可以講到懸念處戛然而止,然后馬上引導學生去探究課文。小學生都喜愛聽故事,所以故事導入法對于那些故事性強,引人入勝的文章很適用。
導入語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整個課堂教學的成敗,它能使一節課充滿情趣和活力,使學生的思維在教學伊始就處于活躍的狀態,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引導學生的閱讀興趣。所以導入語的設計既要注意它的抒情性、新穎性、簡潔性,也要因文而異,注意貼切、自然,切忌喧賓奪主或畫蛇添足。總之,導入是一種藝術,“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要有心,要用心。
(二)精心設計探究問題,讓教學富有實效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探究的問題,引導學生圍繞這一核心問題,展開探究,真正實現激發學生的內驅力。這一核心問題的設計,教師要在深入研讀教材、充分了解單元教學重點、認真了解學生情況的基礎上進行,力爭做到一課一得,課課有收獲。例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我們就可以結合課題,引導學生圍繞“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島是富饒的?”來進行探究品讀。又如,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時,我們可結合重點句“他是一個為自己想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來設計探究的問題:“課文是怎樣寫出‘他是一個為自己想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這樣就由引導學生“感悟內容”走向“揣摩寫法”。
(三)抓住想象空間,讓思維生花
在課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課文中有利于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的細節描寫處,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從而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的思維與語言同步升華。如在教學《七顆鉆石》一文時,我抓住課文的空白之處,引導學生大膽設想:“當從水罐里跳出了七顆鉆石涌出了一股清泉后又會有怎樣的奇跡發生?”這樣做無疑就培養了學生想象的能力。這個問題出示后,孩子們個個陷入了沉思之中,片刻,他們紛紛舉起了小手,各抒己見,說出了自己新奇的想法。
三、以讀為本求高效
小學語文教學要做到以讀為本,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到讀通、讀熟、讀懂課文。要把“正確、流利”做為保底工程,要求全員達標。把“有感情朗讀”做為深入理解課文的基礎,在學生對課文有了充分的感悟之后,再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受,這樣才能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一目標扎實達成。
比如,在《開天地》中“關于身體變化的部分”,這一段話我分兩次出示給學生:第一次出示我用兩種顏色的字體,是教師問學生回答的形式來讀;第二次出示,我采用了三種樣色的字體,把紅色字體的獻給男同學,綠色字體的獻給女同學,藍色字體的留給我自己。師生合作朗讀共同感受這段文字的美妙。
教師與學生的合作朗讀,不但能起到示范引領的作用,還能激發起學生朗讀的欲望,讓學生在朗讀實踐中鍛煉朗讀能力,讓學生在師生合作中,心靈相通,情感共鳴。每個學年之初,我都抓住“讀”的指導不放松。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個月的時間過去了,學生的朗讀發生了可喜的變化。許多學生一開口就是純正的普通話;一朗讀,就能聲情并茂。本學期我班推薦的兩位同學,在總校舉辦的朗讀比賽中,“語驚四座”,一舉奪魁。聽著學生充滿感情的朗讀,又是一種何等美妙的享受!
四、自主預習求高效
為了真正實現“先學后教”“學生不學就不開講”這一目標,做為教師的我們必須培養學生養成主動預習的好習慣,掌握預習的好方法。這里我只就低年級預習能力的培養――“四讀法”做一下簡單介紹:
1.初讀課文,要求標出自然段序號,借助拼音讀全文,不認識的字可以查字典,可以請教學習伙伴。這一環節要求達到:正確朗讀課文。
2.再讀課文,要求讀完文章后,在文中圈出生字,把生字新詞多讀幾遍。這一環節要求達到“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3.三讀課文,要求第三次讀完文章后,想想自己讀懂了什么?這一環節要求達到:讀懂課文。
預習是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前奏。哪怕是剛入學不久的一年級學生,也要盡快幫助他們養成主動預習的習慣,否則課堂效率會事倍功半。預習過課文的學生,不僅對教學內容有了一定的認識,而且還會有困惑。課堂上,這類學生注意力集中,能主動地參與到老師所講授的知識當中來,認真地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同時又可提出預習中遇到的問題。這樣,可以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使學習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所以,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養成主動預習的習慣至關重要。
實踐二:預習小報,一個有意思的微課題
一位教師在進行“引導學生主動預習”的微課題研究中,進行了一項很有意義的嘗試,她嘗試讓學生自主出一張預習小報。所謂的小報,真的很小,大小只有語文書的一半。她給學生提出的預習要求是按“讀讀、想想、問問”這三步來自主預習課文,然后把預習成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果真,一些富有創造力的學生,他們自己會把小報分為“好詞語”“好句子”“我
讀懂了”“我是小問號”四個部分,有的甚至還開辟了家長留言
版面。
預習是學生課前的一種自主認知活動,是自覺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對新課預先進行了解、質疑、思考的求知過程。低年級語文教材具有內容生動形象、語言豐富、情感性強的特點,預習時,學生通過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感悟作品的思想情感,能鍛煉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堅持課前預習,并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將有利于提高聽課效率和自學能力,有利于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從而增強學好語文的自信心。
課前預習的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會及時去查資料自主探究解決,自主探究使得學習的樂趣增加,學習能力也有所提高。對于未能解決的問題,他們會有意識地記下來,在課堂上更認真地有側重地聽講。經過老師的講解或啟發,他們對問題的理解會更加深入,從而提高了聽課的效率。預習是課堂學習前的準備,是學生帶著自身的經驗提前學習,得出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受的過程,而這些體驗和感受會使課堂上的交流更加充分,更加深刻,更加有效。
實踐三:預習誤區,影響預習質量的因素
1.教師認為只要布置了預習作業即可。
一位教師每天都布置預習作業,但要求只是簡單的一條:預習課文,讀熟讀順。針對這樣一條經常性的沒有變化的預習作業,大部分學生常常熟視無睹,認為可做可不做。所以,第二天上課,這位教師還要花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帶領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課文的讀通讀順與梳理釋疑。
出現這類現象的原因在于,教師本人對預習的重要性認識還不夠,對預習作業的設計缺乏研究,對學生預習作業的質量不夠重視,缺乏檢查指導,督促落實的方法也不到位。如此種種,教師將預習作為一項可有可無的作業輕描淡寫地布置,造成了學生對此項作業的懈怠。
2.學生認為只要完成了作業即可。
小唐同學學習十分刻苦,每天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完成預習作業。完成預習作業以后,還要騰出時間來完成父母額外布置的其他練習題,每天都要忙到九點多才睡覺,有時甚至更晚。孩子明明學習很認真,回到家后把全部時間都放在了學習上,還做了那么多的課外題,為什么學習成績沒有提升,有時甚至還出現下滑的現象呢?家長為此很是焦慮。
這是由于小學生對預習缺乏全面的認識,缺乏學習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預習存在一定程度的隨意性造成的。曾經有人在一個小學四年級的班上做過調查:全班45人中,能完成老師布置的“讀兩遍課文”這樣簡單的預習作業的學生只有8人,僅占全班人數的17.8%。大多數學生即使做了預習,基本上也就是完成詞語部分,而對有思考價值的、需要動腦思索探究的問題則擱置起來,完全等著課堂上聽老師來分析講解。
3.家長認為口頭的作業可做可不做。
在小學階段,家長都比較關注孩子的學習,很多家長每天晚上還會抽出時間來檢查孩子的作業,但往往只會檢查“筆頭”之類的“硬作業”,認為老師布置的口頭作業可做可不做,把這類的“軟作業”丟在一邊,使得孩子的預習浮光掠影,更有甚者不讀也不思。
另外,現實的客觀環境,也給學生預習作業的完成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一是學生課外作業過多,且都有“硬指標”,學生感到力不從心,便把有一定彈性要求的預習作業當成了“軟任務”。二是受網絡、游戲、電視的影響,再加上小學生愛玩的天性,擠占了學生預習的時間。
實踐四:講述預習,為了自主預習的有效
下面是筆者以蘇教版三年級下冊“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6)”進行的自主預習一課的教學片段。
1.談話引入。
師:新學期,新的一輪學習又將開始。古人說:“溫故而知新。”老師想請大家回憶一下,在過去的時間里你養成了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
(生紛紛舉手回答,師適時點撥鼓勵。)
師:大家說得真好。這些好習慣就像一塊塊基石,基石越多越穩,你人生的大廈就會建得越高越牢。今天,我們又將為這大廈再增添一塊新的基石,那就是“自主預習”。
2.說說預習要求。
師:對于我們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應該怎樣進行預習呢?請大家把書打開,看第1幅圖。
(師指名讀第1幅“預習要求”圖)
師:老師也想來讀一讀,請大家聽一聽,我與這位同學讀的有什么不同。
(師將“自讀”“自學”兩詞讀得重一點,強調“自讀”“自學”。)
師:知道老師為什么要這樣讀嗎?開動你們的小腦筋想一想。
生(思索討論后):老師是想告訴我們,預習要自己去讀,自己去學。
3.夸夸圖上的同學。
師:(出示第1~3頁的掛圖)圖上的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已學會了預習。瞧,他們預習得多認真啊!讓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圖,夸夸這些圖上的同學。
(生仔細觀察圖畫,討論后舉手發言。)
生1:我來夸夸第1頁第2幅圖上的小朋友,全班同學正在認真地自讀課文。每一個小朋友都讀得那么投入。
生2:我夸這幅,(指著第2頁第2幅交流圖)這些同學在分組交流自己的預習呢,我想他們一定談得很熱烈。
生3:我要夸夸這位小朋友,(指第2頁第2幅上的小圖)她一邊讀書,一邊還在課文上做著記號。她讓我明白了,預習不但要動腦,也要動筆。
……
4.比比誰已會預習。
師:剛才大家都夸了圖上的同學,也更清楚地知道了該怎樣去預習。現在,老師就想展開一項預習比賽,看看誰已經學會了預習。請大家翻到第1課《長城和運河》。
(回顧“預習要求”,開展小組間預習比賽。師巡回指導。
以小組間比賽讀的形式檢查預習效果。師相機指出:遇到不懂的字詞,可問字典、問同學、問老師。)
5.總結延伸。
師:通過剛才的預習比賽,老師看到同學們在課堂上已學會了預習。但課堂的時間畢竟有限,預習作業大多還應在課外完成。請同學們再看看第3頁下面的大圖和小圖,說說你想在課外怎樣進行預習。
(生看圖感悟后紛紛回答)
師:自主預習是一種很好的習慣。不管是課內還是課外,當你養成自讀、自學的習慣后你就會發現學習十分輕松,充滿了樂趣。所以,趕快把這塊習慣基石加入你大廈的地基中吧!別忘了,它叫――(師指課題,生齊讀:自主預習。)
教學中,我注重調動學生已有的習慣和經驗,既遵循了習慣要“抓反復、反復抓”的規律,又把學生領進了新的習慣殿堂,給學生注入了學習的活力。我們知道,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本課就是通過“說說預習的要求”“夸夸圖上的同學”等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去主動發現、主動觀察、主動交流,幫助學生儲存和建構一定數量的“相似塊”,又以“比比誰已會預習”這一創造性活動,幫助學生實現“內化”。“總結延伸”更體現了教者關注全程的良好意識,不僅關注課內,而且關注課外;不僅關注現在,而且關注將來。因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將會終身受益,讓學生多實踐、多體驗、多歷練應是重中之重。
新課標提出,要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而學會預習課文,就是提高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學生如果能自覺地充分地去預習課文,學習課文時就會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發現,就會自覺增強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所以,播種下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