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8 16:17:1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經濟管理研究生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I0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5)04-0110-03
中國京劇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在當今多元的世界里多元文化并存,文化在翻譯中是不可回避的問題,尤其是植根于原語文化中的文本。翻譯是文化模式的轉化,因此翻譯不再僅僅是語言符號的轉換,對跨文化交際的理解和闡釋也極為重要。翻譯時既要看字面意義,更應該考慮受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支配而產生的表達方法和習慣的差異,從而選擇恰當的詞句形成譯文。京劇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精髓, 將中國的歷史地理、倫理道德介紹給世界。為了讓世界更了解中國, 同時也為了把京劇介紹給世界, 京劇劇本的翻譯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 京劇的起源及其特點
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原來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4個徽調班社陸續進京演出,“四大徽班”的演出劇目和表演風格各有其長,再加上他們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也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由此逐漸融合、演變,發展成為京劇,1883年~1918年,京劇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1917年以來,京劇優秀演員大量涌現,呈現出流派紛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發展到鼎盛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為楊小樓、梅蘭芳、余叔巖。“四大名旦”脫穎而出,是京劇走向鼎盛的重要標志。京劇藝術,包括文學創作、舞臺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方面,具有格律化和規范化的程式。表演要求精致細膩,處處入戲;唱腔要求悠揚委婉,聲情并茂,情景交融。京劇表演講究唱、念、做、打并重。
京劇的臉譜,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特殊的化妝方法。臉譜是京劇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象征性格和命運的臉譜在人的臉上涂上某種顏色以象征這個人的性格和品質、角色和命運,臉譜是京劇的一大特點,也是理解劇情的關鍵。五顏六色的臉譜、不同含義的色彩、不同圖案輪廓,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
京劇里的樂器分打擊樂和管弦樂。打擊樂器有板、單皮鼓、大鑼、鐃、鈸等,稱為“武場”。管弦樂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等,稱為“文場”。
京劇的服裝也有它獨特的特點:如皇家和大臣的服裝多用龍紋圖案,象征著封建權威和尊嚴;武將的開氅多用虎豹圖案,表示武將的勇猛;文生的褶子多用梅、蘭、竹、菊,體現他們文雅的性格氣質;而謀士的戲裝用太極圖、八卦,象征智慧和道術。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內涵豐富,各個時期的京劇大師們用他們的努力不斷完善和發展京劇藝術。京劇作為一種中國獨有的藝術已經成為世界藝術瑰寶。我們有責任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讓京劇成為世界舞臺上的一朵奇葩。
二、 文化缺省及關聯理論
京劇劇本翻譯是對外文化交流的一項艱巨工作,翻譯京劇劇本既要對京劇中蘊藏的文化內涵有著較為透徹的理解,也要掌握翻譯理論及翻譯技巧,翻譯家尤金?奈達指出,翻譯兩種文化比掌握兩種語言更為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義。[1] 而文化因素是京劇劇本翻譯中很重要的內容。
(一)文化缺省概念及其研究意義
在交流過程中,交流的雙方要想達到預期的交流目的,就需要有共同的背景知識,在共同知識和語用的前提下,雙方在交流時可以省去一些不言而喻的內容。這種存在于雙方記憶中,在交流過程中被雙方作為共享而加以省略的內容叫做缺省,如果被省略的內容是語言本身之外的文化信息,就是文化缺省( Cultural Default)。[2] 文化缺省這一概念,意指交際雙方在交際過程中對雙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識的省略。文化缺省被省略的成分是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識,由此可提高共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際效率。[2] 實際上,文化缺省是在一種文化內部被過濾掉的常規信息,研究其意義,是為了提高交際效率,但文化缺省有時卻造成另一種文化背景的成員在理解上產生困難。研究文化缺省可以幫助跨文化交際雙方建立能達到足夠語境效果的跨文化語境,使語篇內部各個組成部分形成一個邏輯關系的整體,更便于交際雙方理解。
(二)關聯理論
關聯理論結合了認知與語用研究, 基于認知交際學、語言哲學及認知心理學, 界定了語言交際。關聯理論認為,交際雙方的認知-推理過程就是語言交際的過程,對話語的理解,是一種認知活動。[3] 也就是說,交際雙方所說的話都應該與對方話語或是整個交流話題相關聯,聽話人根據說話人表達的明確意圖進行推理和分析,尋找與聽話人意圖相關聯的認知語境信息。交流雙方用最佳的認知模式即關聯性,使交流者達到配合默契、相互理解話語的含義。
關聯理論對文化缺省的翻譯重構提供了兩點重要啟示: 一是譯者必須識別原語語篇中的文化缺省,推斷出原文作者的意圖,并以明確的方式傳遞給譯入語接受者;二是譯者要對譯入語接受者的認知環境進行合理推測,選擇適當的翻譯策略對原文中的文化缺省進行合理補償, 為譯入語接受者營造出恰如其分的文化語境,產生足夠的語境效果。[4]
三、京劇劇本翻譯效果實驗
京劇藝術在跨文化傳播中,劇本翻譯的作用極為重要。為了更好地探討和研究劇本翻譯在目的語(英語)接受者中的準確性,研究組成員進行了一次實驗,實驗以京劇劇本《霸王別姬》的翻譯為基礎,探討文化缺省及其應對策略。
(一)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為:采用關聯理論處理文化缺省的京劇劇本翻譯演出效果如何?母語非漢語的觀眾觀看京劇時是否會產生理解上的誤差?
(二)《霸王別姬》京劇劇本翻譯分析
經與多位京劇表演藝術家探討,研究組成員選取了京劇經典劇目《霸王別姬》演出錄像,同時對臺詞、唱詞進行翻譯,對劇情及主要人物項羽、虞姬的介紹也做了翻譯,翻譯中注重用關聯理論處理文化缺省問題。
例1.劇中有這樣一句唱詞,“槍挑了漢營中數員上將……”譯文為“ I killed several generals of the enemy with my spear...”。這句中的“漢營中”,譯為“of the enemy”,省去了“漢營”這一背景。從文化缺省的角度,原語接受者和譯入語接受者所處的文化背景是能夠達成共識的,對于劇情講述的背景,原語接受者和譯入語接受者都知道項羽是與劉邦的漢軍作戰,在這一前提下,翻譯時省去了“漢營”的翻譯。而從關聯理論的角度,作戰的雙方互為“enemy”,故用“of the enemy”進行補償,這樣譯文不僅表達得更加明確,而且也準確地營造出文化語境,信息傳遞更加明了。
例2.“……把生靈涂炭……”譯為 “( the Emperor ) plunged common people into an abyss of misery...”。唱詞“生靈涂炭”,即“涂炭生靈”。漢語中,“涂”是“泥沼”的意思;“炭”指“炭火”;“生靈”指“百姓”;“涂炭生靈”即“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處于極端困苦的境地。”譯文為“plunged common people into an abyss of misery”。因為就譯入語接受者來說,對說話人省去的文化信息,他會利用自己記憶中的有關圖式填補話語中因缺省造成的意義空缺,使語義連貫,從而達到理解話語的目的。但是,當原語接受者與譯入語接受者之間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認知環境有差別時,二者記憶中缺乏相關的圖式,這時會出現意義空缺,這就要求翻譯時從關聯的角度,將語篇內的信息與語篇外的知識和經驗聯系起來,形成連貫的語義,因此,譯文采用的是該成語的寓意進行翻譯。
例3.對項羽服裝介紹時,有這樣一句“項羽身穿黑團龍蟒……”,譯為 “Xiang Yu the Conqueror wears the Emperor’s gown...”。之所以這樣翻譯,首先是因為譯入語接受者在觀看演出錄像時,可以清晰地看到“黑團龍蟒”,對“黑團龍蟒”有很直觀的視覺感知(項羽身穿黑團龍蟒,黑色平金繡,顯著特點是靠肚下端綴有黃“網子穗”蟒袍常用的圖案。此圖案以平金繡為主,稍加彩繡為裝飾色,配合騰云飛舞的散龍圖案及大面積金海水為下擺)。在中國,“龍”是帝王的象征,雖然西方把“龍”當作邪惡的化身,不過隨著文化的全球化,西方觀眾也漸漸了解了中國龍的寓意,在西方的影視作品中,“龍”也有了正面的形象,成為了正義慈悲的化身。基于原語與譯入語共有的文化認知,“黑團龍蟒”直接譯成“the Emperor’s gown”,省略掉“黑色的,團龍”等文化信息,從關聯角度,譯成“the Emperor’s gown...”。
(三)實驗設計
受試者是21名英語為母語的成年人,給受試者放映京劇《霸王別姬》的演出錄像,演出語言為漢語。受試者觀看錄像的放映室,安裝了兩塊兒大屏幕,一塊兒屏幕用于播放京劇演出,另一塊兒屏幕上顯示京劇臺詞和唱詞的英文譯文。
譯者在翻譯臺詞和唱詞的過程中,特別注意采用關聯理論,另外,由于京劇舞臺表演的臺詞、唱詞、舞臺道具的特點,劇本的翻譯過程中,特別注意了對文化缺省的處理。
觀看演出結束后,對受試者進行了開放式訪談。訪談進行時,每位受試者手里都有一份英文版本的劇本,結合演出錄像回放,受試者逐一講解對每個場景的理解,研究者用錄音筆錄下每位受試者的談話內容。訪談結束后,研究人員歸納整理分析訪談內容,從而了解翻譯中文化缺省的處理對京劇演出效果的影響。
(四)訪談結果
21位受試者中,對劇本理解的正確率平均達到85%;理解誤差率為15%。16人能夠正確地說出主題,占受試者的76%。15%的理解誤差,主要是因為語言和文化、歷史背景、京劇表演、舞臺道具因素造成的,而采用關聯理論處理文化缺省的劇本翻譯沒有影響觀眾對劇情的理解,即演出效果沒有受到影響。
結 論
訪談結果表明,采用關聯理論翻譯文化缺省的京劇劇本,對非漢語母語者在欣賞京劇演出時,沒有障礙,演出效果良好。非漢語母語的觀眾,對劇本理解的正確率平均達到85%。
翻譯在翻譯京劇劇本時,要以與譯入語接受者具有相同的語言和文化背景為假設前提,翻譯時, 可省去那些與譯入語接受者共有的文化信息。這些省略的文化信息有賴于譯入語讀者根據已有的記憶圖式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激活,自覺的填充文化缺省時留下的空位,從而完成原語接受者與譯入語接受者之間的交際過程。[4] 京劇劇本的翻譯要尋求語際間的最佳關聯,使外國觀眾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京劇。
參考文獻:
[1] 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目前我國會計論文主要分為學術論文和畢業論文。學術論文又稱科研論文、研究論文、專題論文,是會計學界和從事會計工作的專業人員及科研人員總結科研成果,送交國際、國內學術刊物、學術出版社或學術會議發表或宣讀交流的論文。
畢業論文主要是指學位論文。在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畢業前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親手完成論文寫作。學位論文是各類畢業生或同等學歷人員為申請授予相應學位而寫出的論文,即學士論文、碩士論文、博士論文等。對于學士論文,要求能較好地運用所學基礎知識技能,解決不太復雜的課題;對于碩士研究生論文,要求能夠充分地反映獨立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對研究課題要有一定的見解;對于博士研究生論文,則要求反映作者淵博的知識和較強的科研能力,在該學科某一領域有獨到的見解,在理論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創造性成果,對會計學科的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此外,畢業論文還包括在我國接受高等專科教育財經類學生的畢業論文。
二、會計論文作用和特點
(一)會計論文的作用
1.會計論文的寫作是會計研究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會計研究的必要手段。隨著我國會計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發展,廣大理論和實務工作者及會計學者,緊密結合我國會計改革和發展的實際,圍繞貫徹執行新《會計法》、《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準則》、《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等法律、法規,通過撰寫會計論文,對企業會計制度轉軌和企業改革(如兼并、破產、關閉、出售、公司制改建、債轉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業集團)中的財務管理、資金成本管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及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等方面,以及會計新領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環境會計和社會會計等)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
2.會計論文是總結會計經濟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發展會計理論,以指導會計實踐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國,有上百家財經類期刊刊登會計論文。中國會計學會秘書處為了總結前一年度的會計理論研究成果,每年還組織前一年度會計學論文評選活動,并將獲獎論文匯編成冊出版,由此激發了廣大會計工作者進行理論研究的熱情,推動了會計理論的發展,并以正確的理論支持和指導會計改革深入進行。
3.寫作會計論文是培養會計專業人才的有效途徑,是考核會計專業人員和會計專業本科畢業生及研究生等業務能力和學術水平的重要依據。
(二)會計論文的特點
1.學術性。學術性即科學性,是指在論文中所表現出來的系統、嚴謹的理論體系。會計論文的學術性不僅表現在應用價值上,而且表現在理論價值上。主要表現為:
會計論文的寫作目的是建設與發展會計學科領域,描述會計經濟活動中某一新的現象、新的發現,對會計學科的發展具有實踐上的價值;
目前我國會計論文主要分為學術論文和畢業論文。學術論文又稱科研論文、研究論文、專題論文,是會計學界和從事會計工作的專業人員及科研人員總結科研成果,送交國際、國內學術刊物、學術出版社或學術會議發表或宣讀交流的論文。
畢業論文主要是指學位論文。在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畢業前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親手完成論文寫作。學位論文是各類畢業生或同等學歷人員為申請授予相應學位而寫出的論文,即學士論文、碩士論文、博士論文等。對于學士論文,要求能較好地運用所學基礎知識技能,解決不太復雜的課題;對于碩士研究生論文,要求能夠充分地反映獨立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對研究課題要有一定的見解;對于博士研究生論文,則要求反映作者淵博的知識和較強的科研能力,在該學科某一領域有獨到的見解,在理論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創造性成果,對會計學科的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此外,畢業論文還包括在我國接受高等專科教育財經類學生的畢業論文。
二、會計論文作用和特點
(一)會計論文的作用
1.會計論文的寫作是會計研究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會計研究的必要手段。隨著我國會計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發展,廣大理論和實務工作者及會計學者,緊密結合我國會計改革和發展的實際,圍繞貫徹執行新《會計法》、《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準則》、《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等法律、法規,通過撰寫會計論文,對企業會計制度轉軌和企業改革(如兼并、破產、關閉、出售、公司制改建、債轉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業集團)中的財務管理、資金成本管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及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等方面,以及會計新領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環境會計和社會會計等)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
2.會計論文是總結會計經濟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發展會計理論,以指導會計實踐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國,有上百家財經類期刊刊登會計論文。中國會計學會秘書處為了總結前一年度的會計理論研究成果,每年還組織前一年度會計學論文評選活動,并將獲獎論文匯編成冊出版,由此激發了廣大會計工作者進行理論研究的熱情,推動了會計理論的發展,并以正確的理論支持和指導會計改革深入進行。
3.寫作會計論文是培養會計專業人才的有效途徑,是考核會計專業人員和會計專業本科畢業生及研究生等業務能力和學術水平的重要依據。
(二)會計論文的特點
1.學術性。學術性即科學性,是指在論文中所表現出來的系統、嚴謹的理論體系。會計論文的學術性不僅表現在應用價值上,而且表現在理論價值上。主要表現為:
會計論文的寫作目的是建設與發展會計學科領域,描述會計經濟活動中某一新的現象、新的發現,對會計學科的發展具有實踐上的價值;
為了吸引國內外重點院校優秀學生參與企業研發工作,增進企校之間的學術交流,企業通過建立“研究生聯合培養工作站”的方式,既加強了企業科研力量,提高了科研能力,又節省了成本。
校企聯合,三方共贏
促進了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一是企業吸納研究生進站,可以緩解人員短缺、科研任務繁重的矛盾。企業由于受指標限制,每年接收的大學畢業生滿足不了科研生產的需要,許多科研人員要承擔一、二個課題,有的甚至達到三、四個課題,任務的繁重加上人員配備的不足,往往影響了任務的完成質量和進度。研究生到企業后,可直接參與課題研究,并充當主要參與人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為企業科研人員分擔了工作壓力;
二是進入工作站的研究生理論基礎扎實,思路靈活,再加上工作站良好的科研條件,加快了科研步伐;
三是企業通過與高校的密切合作,對進站后表現優秀的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和考察,接收為本單位的正式員工,這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
2、提高了研究生的實踐能力。
一是提高了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在校學生接觸得大多是理論知識,研究課題的方向比較注重理論研究,進入工作站后,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將理論研究與企業的生產實際聯系起來,將研究成果更好地運用到生產實際中去,這就要求進站研究生要根據現場生產實際的需要,將理論知識與生產實際很好地結合起來;
二是提升了綜合能力,拓寬了視野與知識面,企業具備良好的科研條件,實驗設備先進齊全,資料查詢方便,并且有很多經驗豐富的專家和技術人員做指導,因此,在企業完成論文,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理解,而且拓寬了他們的視野與知識面,也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研發能力。同時,校企雙方導師制的聯合培養方式,也培養了研究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技術難題的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團隊精神;
三是畢業生能很快適應環境,進入角色。學生進入工作站后,在一段時間里,不僅提高了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而且在處理人際關系等方面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當學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會很快進入角色,縮短了工作適應期。
3、拓展了高校辦學空間。
一是加強了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聯系,構建了良好的信息交換平臺,來自生產一線的信息豐富了教學資源;
二是充分利用了外部優質資源,拓展了辦學空間;
三是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為學校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嚴格制度,規范管理
一是企業根據研究方向,與各院校研究生部聯系協商,選擇專業對口的優秀學生進入企業研究生工作站參與課題研究工作;
二是采取雙導師制的培養方式,即由企方指導老師和校方導師共同指導進站研究生。企方指導老師負責進站研究生課題的選擇、工作安排、現場學術指導、學位論文的初審工作等;校方導師根據企業提出的科研需求,負責研究生培養計劃的制定、科研活動學術指導和學位論文的審閱工作;
三是研究生進入工作站后,根據企業的安排,承擔一定的科研工作并完成其學位論文。企業要制定培養方案和工作進度計劃,要選擇技術性強的課題,保證研究生論文的質量;
四是研究生進站后完成的科研論文,須經企業科研管理部門同意,方可在國內外期刊雜志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署名單位為學校和企業雙方;
五是對進站研究生科研成果的產權歸屬做如下規定:研究生參與企業科研課題,研究成果歸企業所有;研究生參加校企雙方聯合承擔的研究課題,研究成果歸雙方所有。
結語:
企校聯合,企業把企業文化提前傳遞給學生,為培養目標人才提前做了準備;高校解決了所培養的人才類型和企業所需的人才類型不相匹配的矛盾,使培養的人才更具科學性、針對性和實用性,更適應社會競爭,對研究生以后的發展做了很好的鋪墊;企業和高校各自的優勢在人才培養中得以充分發揮。這種方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張春雨. 密切校企合作實現三方共贏,沈陽市裝備制造工程學校, 首屆中國職業教育與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論文集,2010(9)4
[2] 韋福雷, 楊茂興, 黑龍江科技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北京東方聯合設備租賃有限公司[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7)
經濟學不同于其他學科,是一門“經世致用”之學,它與實際生活結合極其緊密,具有顯著的應用性特色。這一學科特點決定了經濟學論文選題時必須考慮研究的問題有無現實意義,要借助選題將所學理論與現實經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聯系起來,通過分析研究解決經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此,在論文選題時必須關注社會經濟領域中的現實問題,特別是經濟改革和社會生活中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期,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譬如房價過高、通貨膨脹、貧富差距、就業問題等都可以作為研究的領域,作為論文選題的內容,這對于經濟學專業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2.專業性原則
經濟學本科畢業論文作為學位論文,選題理所當然應與學生所學專業和所要申請的學位掛鉤。同時畢業論文是對學生四年所學專業知識的一個檢驗和總結,是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和能力的體現,這也要求論文選題要緊緊圍繞經濟學科,體現經濟學的專業性。對選題而言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在專業領域內選擇確定論文題目。由于經濟學本身具有研究面寬的特點,如果不加注意,很容易出現選題偏離專業領域的情況,因此在選題時更要找準經濟學的切入角度,保證選題與專業的相關度。二是要體現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經濟學有一套以數量分析為特征的分析方法,譬如實證分析、邊際分析、均衡分析、靜態分析等,如果能在選題中有所體現,更能反映經濟學專業的特點。
3.可行性原則
選題的可行性是指畢業論文的選題一定要切合實際,具備完成選題的主客觀條件。具體來說,首先,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結構、專業所長等主觀條件的角度判斷學生是否可以駕馭選題。譬如,當一個不擅長經濟計量分析的學生面對一個計量分析的選題時,一定會因難度過大而感到難以勝任,這顯然不符合可行性的原則。其次,必須從選題本身的工作量、理論難度和深度、指導教師水平、圖書資料查詢條件、論文完成的時限要求等方面評估完成選題的客觀條件是否具備。以資料的可獲取性為例,經濟數據中省、市級以下的數據一般很難獲取,往往需要進行實地調研而且調研工作量極大,本科學生往往很難獨立完成,缺乏數據的情況下,選題再好也很難寫出高質量的論文。
二、經濟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方面存在的問題
1.重視程度不夠,選題確定過于隨意
一方面,不少老師存在“重研究生論文,輕本科論文”的思想,開題以前老師實際介入并不多,往往交由學生自主選題,沒有給予相應的交流、指導和建議;另一方面,本科學生“重工作,輕論文”,第七、八學期正是學生找工作和考研的階段,很多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應聘、工作實習和備考方面,無暇顧及畢業論文;還有一部分學生自認為學業已成,將來從事的工作與論文研究的內容無關,抱有走過場的心態。凡此種種,對論文選題的重要性缺乏認識,不花功夫搜集資料并斟酌選題,臨近開題時往往隨便選一個題目應付了事。在開題答辯中會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某個學生信口說出一個選題,卻對該選題的研究意義、文獻綜述、自己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等茫然不知,當老師指出其選題存在問題時,學生會立即將選題更換成另外一個完全風馬牛不相及的題目,選題的過于隨意增大了題目的不確定和變動性,最終會累及論文質量。
2.偏好大選題,涉及面過于宏觀
較之其他專業,經濟學專業畢業論文選題過大、過泛的現象尤其突出。究其原因,一是與學科特點相關,經濟學研究分為宏觀、微觀部分,宏觀經濟學研究經濟中有關總量的決定及變動,涉及的是失業、通貨膨脹、經濟波動、國際收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宏觀“大”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形中會強化這種“大”問題的心理暗示,選題時就會貪大求全,動輒冠以“中國”或“我國”的字樣;二是學生往往擔心選題太小沒有東西可寫,認為宏觀選題題目大、外延廣,寫作時順著每個外延發揮一下,就可以達到論文要求的篇幅,因而選擇了過寬過大的題目。比如“我國貨幣政策的目標選擇”“試論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等選題,這類選題本身包括了多維度和多層次,要求研究者對各個層次、各個維度的問題有清晰和準確的認識,本科生的理論水平和對現實經濟問題的認知能力顯然達不到這一要求,過于宏觀的選題寫出來的東西往往缺乏深度、沒有重點。
3.選題范圍狹窄,題目相似度高
其實經濟學涉及面廣,又貼近社會生活,現實中有眾多問題值得研究,即使是同一個問題,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應該說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論文選題空間,經濟學專業畢業論文選題的范圍和題目應該具有廣泛性和多樣性。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或者是因為指導老師連續幾年給學生的題目缺少變化;或者是因為學生相同的專業背景使他們的學術思維、研究視野趨于一致;或者是因為學生主要通過圖書館資料檢索,趨同的選題手段使那些點擊率高且參考文獻多的選題容易中標,結果就是選題往往集中在幾個話題上,題目“扎堆”且重復率高,很難做到教育部要求的學位論文“一人一題”。比如人民幣升值、期貨市場、中小企業融資、貿易壁壘等都是近年學生熱衷的選題,連續幾年的畢業論文都可能出現相同的選題,甚至同一年同一個答辯小組中的題目也可能完全相同或僅有一兩字之差。
4.缺乏經濟學思維,選題偏離專業方向
目前經濟學本科畢業論文選題中仍存在部分偏離經濟學專業的選題,譬如“校園超市的營銷分析”,這個題目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營銷專業的題目,基本看不出經濟學的專業特色,嚴格意義上就是一個不合格選題。但如果把它改成“校園超市的壟斷市場分析”,從題目就可以看出該選題是運用西方經濟學微觀理論中的壟斷市場理論分析校園超市,無疑凸顯了經濟學的專業特色。第一個題目之所以出現專業偏差,除了指導老師把關不嚴之外,主要原因是學生缺乏經濟學思維。經濟學是一種思維方式,它是一種方法,而不是一套結論。經濟學教育除了傳授經濟學理論知識,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體會和掌握經濟學思維方式,并運用這種思維方式分析經濟問題,形成關于社會經濟現象或經濟問題的解釋。但現實中有部分學生及至畢業也沒培養起經濟學思維,在選題時,面對經濟實踐中的具體問題,不能“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找不到經濟學的切入視角,導致選題與專業相關度不高。
三、提高經濟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質量的建議
1.前置選題工作,夯實選題基礎
針對學生忙于找工作和考研、無暇顧及論文的情況,比較現實的做法是將畢業論文選題的時間安排適當前移。比如在學生一進入大四階段,有條件的學校甚至可以在三年級就讓學生進入選題環節,提早確定指導老師,通過與指導老師交流溝通,在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生可以早一步確定論文大方向。再有意識地將課程設計、社會調查以及專業實習等實踐環節與畢業論文結合起來,同時熟悉相關的理論分析方法和工具,展開文獻檢索和閱讀,從中搜集和積累相關資料,隨著對相關問題認識和了解的不斷深入最終確定選題。前置選題工作的好處是給予論文選題環節充裕的時間保證,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思考斟酌并熟悉相關的知識領域,為提高選題質量打下扎實的基礎。
2.強調畢業論文重要性,進行選題環節專項輔導
應以院、系或專業為單位,召開畢業論文動員會,宣講畢業論文的作用、價值和要求。強調畢業論文的寫作不僅是學生總結、檢驗、深化所學專業知識的過程,更是訓練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將來工作或更深層次研究奠定基礎的過程。對教師而言,指導論文不僅是培養目標要求的職業責任,還是反映教師能力和科研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更是一個向學生學習提高自己的機會。總之,只有師生思想上高度重視,才能通力配合選出好的題目,做出好的文章。可以為學生進行選題方面的專項輔導,教會學生如何選題。譬如,通過舉辦講座有針對性地講解選題原則;結合以往的論文題目說明選題如何找到經濟學的視角,如何以小見大、挖掘深入;尤其要注重本科畢業論文選題方法的介紹。在多種選題方法當中,相對適合經濟學本科學生、值得推薦的方法有以下兩種:第一是實踐選題法。即在社會實踐、經濟調研和專業實習中,了解現實中出現的新問題、新趨向,通過調研取得第一手資料,以此作為選題的依據。第二是查閱文獻法。即確定感興趣的領域,閱讀該領域內權威的專業文獻資料,了解研究的歷史與現狀,那些該領域中尚未解決的課題或許就是選題方向。
3.強化選題階段的導師作用,重視任務的落實與檢查
針對指導老師在選題階段作用缺位的情況,要強化導師的指導作用。指導老師要及早進入角色,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不能坐等學生上門詢問,而應主動了解學生的專業興趣點,介紹獲取與選題相關的文獻資料的渠道。向學生推薦綜述性或經典的文獻,幫助學生分析調查研究、搜集數據的難易程度,啟發學生尋找經濟分析的角度和需要運用的實證研究方法,幫助學生對選題可行性給出基本判斷,避免選題的盲目性。針對學生不重視選題工作的情況,指導老師要通過布置給學生任務的落實與檢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可以讓學生就閱讀的文獻資料、關注的經濟熱點問題寫出綜述,專業實踐中可以讓學生寫日記、寫報告,以此督促、推動學生發現問題,找到自己的視角;還可以要求學生跟老師通過郵件或電話定期匯報,在和老師交流中也可能就會找到合適的選題。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9-0012-02
我國高職院校是否應該升格為本科,以及怎樣繼續提高層次,一直是一個熱點話題。筆者試對澳大利亞TAFE學院、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和美國的社區學院的延伸發展歷程進行分析,若能對我國高職院校的進一步發展有所啟示將倍感欣慰。
一、澳大利亞TAFE學院
TAFE學院是澳大利亞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的簡稱。作為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的主要承擔者,TAFE學院的建立與輝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二戰之前,澳大利亞的職業和技術教育主要由技術學院和工藝學院等來承擔,其生源主要有正規學生和學徒兩種。戰后至60年代,澳大利亞的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為了適應國民經濟的發展,政府將原有的技術學院、師范學院、工藝學院和其他一些高等教育結構合并,改辦成了一種新型的高等院校――高等教育學院。這種只注重專業訓練而非理論研究的新型高等院校辦學方式靈活,具有針對性。學校不僅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而且只教授實用的、與職業有關的課程。此時的高等教育學院培養了大批專業的高等技術人才,對職業教育的發展做出了不容忽視的貢獻。
20世紀70年代,澳大利亞聯邦政府開始意識到職業教育對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并把這種意識迅速傳達到廣大公民的思想觀念中。同時還成立了技術與繼續教育委員會來專門負責職業教育的規劃與發展。1974年3月5日,技術與繼續教育委員會向聯邦政府教育部長提交了著名的《坎甘報告》。該報告明確指出,把技術教育與繼續教育結合在一起,把學歷教育與崗位培訓結合到一起,建立新型的TAFE學院,實施新型的技術與繼續教育。[1]與此同時,高等教育學院逐漸放棄職業教育的功能,轉向注重培養專業人才的方向。TAFE學院則承擔了職業教育的重大責任,并致力于職業技術教育的全面化、體系化發展。可見,高等教育學院與新型的TAFE學院分工日益明確、各司其職。
發展至20世紀80年代,TAFE學院已經成為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和培訓的主要提供者,并在澳大利亞的高等教育系統中占主要地位。到20世紀90年代,TAFE學院的發展更加完善:開始實施《培訓保障法》,培養核心能力,成立國家培訓署,建立國家框架體系,開發新型職業教育課程以及推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一體化等。更為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亞聯邦政府還加強了職業教育的科學研究工作,以確保其能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可見,TAFE學院的“升級”是按照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科學規劃,一步一步走到世界頂端的。
二、德國應用科技大學
作為德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用科技大學(Fachhochschulen,簡稱FH)在本質上是一種面向實際、面向應用的高等工程技術教育,以培養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為主要目的,在德國高等職業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的認定,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屬于實施5A2型教育的技術應用型高校。[2]
盡管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的辦學特色已為世界各國所知曉,其建立和發展歷程卻是相當復雜。應用科技大學的前身是20世紀60年代的高級專業學校和工程師學院(類似于我國的三年制高等職業院校),但卻并不屬于高等教育的范疇。60年代后德國的經濟騰飛,讓世界為之震驚。然而,經濟的發展也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條件。60年代的教育大討論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建立不同類型的高等教育體系才能滿足社會對高等專業人才的需要。于是,聯邦德國各州于1968年6月31日簽訂了《聯邦德國各州統一專科學校的規定》。根據這個規定,各州在工程師學院和高級專業學校的基礎上,合并其他辦學條件較好的高等職業學校,包括從事經濟管理、社會管理、設計和農業教育等的高等職業學校,升格改辦為應用科技大學。其培養目標是:具有很強專業性、側重實際應用的高級技藝型人才,即大中型企業的高層或小型企業的管理者或技術骨干。[3]此后,德國應用科技大學便躋身于高等教育行列,奠定了職業教育繼續向上延伸發展的基礎,并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成為德國高等教育的兩大支柱之一。此外,應用科技大學還拓展了其自身側重于應用性的科研功能。至今,應用科技大學的數量占德國高校數量的一半還多,且不管是官方數據還是民意調查,公民對于應用科技大學的滿意度都很高。這與應用科技大學多年來一直致力于職業教育的發展與完善是分不開的。
三、美國社區學院
正如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所說,美國社區學院是美國的最佳特色。美國社區學院一般是指最高可授予文科或理科副學士文憑,以及一年制生計教育證書的一般公、私立兩年制大學及職業技術院校,是介于高等教育與中等教育之間的一種教育機構。[4]作為美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功臣,社區學院的成長亦是一路坎坷。其根源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初級學院,二戰以后才采用社區學院一名,用來培養不同類型的技術人才。
1900~1918年,初級學院主要作為高中階段與大學一二年級的過渡階段而存在,來幫助學生順利進入高等教育繼續深造。此時,初級學院還不屬于高等教育系統。1919~1945年間,美國經歷了經濟大蕭條,經濟狀況一直沒有好轉,為了緩解其帶來的就業壓力,政府積極引導并大力支持職業教育的發展。初級學院也開始增設職業教育課程,逐漸具備了職業教育的職能,且此功能日益增強,這極大地促進了初級學院的發展。二戰以后,社區學院的功能日漸完善。社區學院院校數量和在校生人數迅速增長的同時,其辦學效果也是日益凸顯。由于社區學院開設了多種職業技術課程且價格低廉,再加上60年代嬰兒潮造成的人口劇增,社區學院更是蓬勃發展起來。其功能也更加多樣化,幾乎成為把社區責任視為己任,可以說為社區提供了綜合性的服務。其中,尤其注重職業和就業指導,突出職業教育功能。1985年以后,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結構的改變,社會需要更多、更高層次的職業技術人員,社區學院開始接受成年人的再次學習,即繼續教育。至此,初級學院已經升級為綜合性的社區學院,幾乎成為了社區的職業教育中心、成人教育中心和就業指導中心等。這與社區學院的辦學定位是緊緊結合在一起的。
四、總結
盡管澳大利亞TAFE學院、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和美國社區學院的發展過程和“升級”經歷各不相同,其大的方向和最終結果卻存在一些相似之處。首先,澳大利亞、德國和美國的政府和公民普遍意識到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并把職業教育視為與高等教育等值卻各有特色的一種教育。可見,社會的認可程度對學校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其次,TAFE學院、應用科技大學和社區學院都是從中等職業教育或者原始的技工學校甚至原始的初級學院發展過來的,且最后都致力于職業教育的專業化與體系化,且其每一個階段的轉型或者說“升級”都順應了當時的時代潮流,并得到了當時政府的大力支持。各院校根據時代特征,及時轉向,從實際出發,準確定位辦學理念,并以此為指導,不斷調整、發展和完善自己,最終選擇了一條經過科學規劃且符合各國國情的道路。再次,TAFE學院、應用科技大學和社區學院的“升級”都不只是層次上的提高,而是專業精細化、功能多樣化和服務綜合化等多方面的改革與完善,并最終撐起了職業教育的重擔,成為高等教育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最后,“升級”后的TAFE學院、應用科技大學和社區學院都將職業技術教育與繼續教育以及就業指導結合在了一起,并不斷拓展其功能(比如開展注重應用性的科學研究等),順應了終身教育這一思想潮流。
參考文獻:
[1]黃日強,鄧志軍,張翌鳴.戰后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研究[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4.
[2]顧金良.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研究摭談――兼論其對我國高職院校發展方向的啟示[J].職教通訊,2011,(7).
社會保障是指國家義務或有條件給予公民的公共產品或半公共產品,有些需要強制性實施。換言之,它是指國家以倡導或干預方式提供的各種收入支持和服務幫助,包括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優撫安置等內容。就社會保障的英文“SocialSecurity”一詞而言,直譯即為“社會安全”的意思,內涵自然包括維持社會穩定與公平、支持社會和諧發展與經濟增長等福利增進與改善的政策措施,社會保障是國家履行的一種對內安全職能。社會保障制度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產物,是為城鄉勞動力市場的有效合理運行與發展而服務的。社會保障制度是一種公共計劃,建立這種制度是為了保護個人及其家庭不因失業、年老、疾病或家庭成員死亡而失去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并通過公共服務(如醫療等)以及為家庭生活提供經濟補助以增進其福利。從社會保障的定義及其基本特征可以知道,社會的弱者及潛在的弱者是社會保障的主要對象。社會保障的不僅僅是公民個人的收入,而且把社會管理職能延伸到營養、住房、健康和教育等人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保障政策因此就成為緊密協調提高福利水平和促進人力的民族國家政策。[1]”這里研究的社會保障是廣義的社會保障,是指社會成員因年老、疾病、傷殘、失業、生育、死亡、災害等原因而喪失勞動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礙時,能夠從國家獲得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侯文若先生的定義比較完整、全面,“社會保障可以理解為對貧者、弱者實行救助,使之享有最低生活,對暫時和永久失去勞動能力的勞動者實行生活保障并使之享有基本生活,以及對全體公民普遍實施福利措施,以保證福利增進,而實行社會安定,并讓每個勞動者乃至公民都有生活安全感的一種機制”[2]
二、少數民族城市化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城市化則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城市化是任何國家和地區現代化進程中不可回避的客觀規律.歷史地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先是在尼羅河流域,然后是在兩河流域,出現了最早的城市形態.工業革命以來,社會生產力獲得極大解放,工業化加快,帶動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成為創造文明和聚集財富最主要的地域[3]。 城市化一詞來自英語(Urbanization),也譯作“都市化”、“城鎮化”。對于城市化的概念,仍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人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理解:“城市化是變農村人口為城市人口的過程,或者說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過程 [3]“城市化通常指農業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的過程”。[4]“城市化進程,就是一個經濟發展、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演變的過程,又是一個社會進步,社會制度變遷以及觀念形態變革的持續發展過程[5]。縱觀世界歷史,“一個國家工業化、現代化的過程也是逐步實現城市化的過程,沒有城市化就不可能有現代化。在現代條件下,城市化的本質是鄉村城市化,是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由鄉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過程。其中包括兩個過程:一是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轉移,向城鎮集中,城鎮人口的增長,農村生產、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逐步城市化;二是城市區域的擴大和城鎮數量逐步增加,城市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城市化一定意義上就是改變農民的社會關系,化農民為市民,讓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由從事較低效率的農業勞動轉變為從事較高效率的第二、第三產業的經濟活動,由傳統的、封閉的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為現代的、開放的生產生活方式,享受現代城市文明。農村人口城市化與城市經濟現代化、城鄉一體化共同構成城市化的豐富內涵。適應農村人口城市化要求,必須從社會保障制度入手。
三、少數民族城市化對農村社會保障的需求
少數民族農村經濟落后,農村工業化或農業產業化發展緩慢,產業結構轉型與升級困難,這都與農村社會保障的缺失有一定關系。當前,少數民族地區農村仍然延續著傳統的小農生產作業模式,農產品結構比較單一,勞動生產效率低下,勞動者素質低,這與城市化、工業化興起所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相矛盾。政府作為社會保障制度的供給者應該注意到,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保障不僅起著非常重要的社會安定團結的作用,即它的社會功能,同時應該重視,社會保障超常的經濟效率,即它的經濟功能。通過向少數民族農村地區提供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一方面會激發出農民潛在消費需求,調動農民投資生產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在農民得到社會保障后,農村經濟將會快速發展,尤其表現為農村工業化或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民的勞動生產效率得到提升、農民收入穩步提高。因為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后,農村醫療保健工作的加強,生活服務設施的改善,使農民平均壽命和勞動年限得以延長,從而相對增加了社會勞動投入總量。同時,農民患病、養老、失業、生活有了保證,沒有后顧之憂,勞動力的再生產能順利進行,勞動力的城鎮化與農村非農化轉移得到支持與鼓勵,有利于提高整個社會的勞動效率,有利于農民增加收入。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看作是國家的恩賜與負擔,實際上它更是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
四、城市化進程中少數民族農村社會保障的現狀
2002年,全國少數民族人口超過1億。全國共有5個民族自治區、30個自治州、119個自治縣,民族自治地方土地總面積613.1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63.87 %。在這里,筆者選甘肅省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為研究對象,與甘肅城市社會保障,與其它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進行比較分析來揭示甘肅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現狀。
1.甘肅省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現狀
目前,甘肅農村社會保障所涉及范圍之內的項目,都己經開始試點推進。2003年甘肅省在山月、靈臺、安西、阜蘭和慶城五個縣開始新型合作醫療的試點。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國家加大了對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投入力度,甘肅省新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速度正在加快,2006年,全省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試點縣已經達到38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試點縣覆蓋率達到44%,參合農民達到近800萬人,2006年全省農村以縣為單位的新型合作醫療覆蓋率從2004年的5.75%增加到43.7%,增幅和全國平均增長水平基本持平,可以看出,即使達到2006年的水平,覆蓋率仍然比全國平均覆蓋率50.7%低了7個百分點,但是這種差距正在呈現縮小的趨勢。截至2006年6月30日,甘肅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中,覆蓋農業人口98728萬人,實際參合853.04萬人,參合率為86.41%,高于我國中西部平均79.43%近7個百分點。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在2006年10月1日正式實施以來,已經覆蓋特困農民30多萬人,以農民自己交費為主的農村養老保險在甘肅省貧困人口的集中地缺乏必要的經濟基礎。但由于受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在農村仍然以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為主。2002年甘肅省開展養老保險的只有一個地級市,9個縣,194個鄉的1345個村,總計參保人數9.8萬人,且在2002年沒有新參保人數,在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機構的建設上,至2002年末還沒省級機構,只有2個地級機構,16個縣級機構,145個鄉鎮機構。發展速度嚴重滯后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進度。[7]
2.甘肅省農村社會保障與城鎮社會保障比較
目前甘肅農村社會保障與本省城市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之間也存在明顯的差距。.長期以來,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城市居民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在國家和單位的保障下,不斷發展完善,而農村社會保障,基本上只能是居民個人承擔。甘肅省農村最低社會保障與城市的差距,本文主要從甘肅省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城鄉社會保障項目等方面來說明。
甘肅省各地區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情況。2003年全省總城市低保人數與低保費用為569710人、373452萬元,農村低保人數42526人、低保費用3423萬元。其中每個市分別為:蘭州市城鎮低保人數109344人、低保費用9314.1萬元,農村低保人數12835人、低保費用80.3萬元;嘉峪關市城鎮低保人數1941、低保費用1614萬元,農村低保在2003年嘉峪關市還沒有建立起來;金昌市城鎮低保人數11171人、低保費用599.9,農村低保人數2085人、低保費用12.4萬元;白銀市城鎮低保人數65395人、低保費用355.80,農村低保人數3406人、低保費用20.3萬元;天水市城鎮低保人數71405、低保費用592.76萬元,在2003年農村低保也沒有建立起來;武威市城鎮低保人數33991人、低保費用183.02;張掖市城鎮低保人數39036人、低保費用230.22萬元,農村低保人數3688人、低保費用5.6萬元;平涼市城鎮低保人數39380人、低保費用227.86萬元,農村低保人數6369人、低保費用33.6萬元;酒泉市城鎮低保人數29221人、低保費用176.44萬元,農村低保人數4296人、低保費用47.6萬元;定西市城鎮低保人數50044人、低保費用267.07萬元,慶陽市城鎮低保人數34931人、低保費217.90萬元,農村低保人數2696人、低保費用12.0萬元;隴南市城鎮低保人數36315人、低保費用221.52萬元,農村低保人數7151人、低保費用30.5萬元;臨夏市城鎮低保人數24124人、低保費用320.8萬元,甘南州低保人數22871人、低保費用136.6萬元,農村低保在2003年兩市都還沒有建立。[8]
甘肅省城鄉社會保障項目對比。城市:社會保險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都已普遍實行,在農村醫療保險有34個縣實行,其他的沒有涉及;社會福利:城市職工福利,辦公福利如社區服務、福利院、敬老院、干休所等普遍覆蓋,教育福利即九年制教育;農村辦公福利如五保戶供養、養老院、農村社區服務覆蓋率低,教育福利九年制義務教育。社會救助: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市扶貧,農村救濟、救災和扶貧,2006年10月1日啟動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優撫安置:城市與農村都有優待、撫恤、安置項目。自愿輔助保障:城市企業保障、商業保障,農村少量商業保障。[9]
3.其它民族地區保障情況
全國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同甘肅一樣,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所開展的工作大同小異。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開展的社會保障工作主要有農村社會救助、農村合作醫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等內容[8]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仍然是各民族地區主要的保障方式;農村社會救濟是民族地區農村困難群眾的主要救濟措施,但以臨時救濟為主,標準偏低;各地普遍開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改革試點,但多數地區處于停滯狀態;廣西、內蒙、青海等地已開始逐步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僅在少數縣進行試點。與發達地區相比,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普遍存在政策不完善,保障范圍和保障水平都處于較低層次。下面是對青海省平安、大通、海晏三個縣的6個鄉農村社會保障狀況的調查[10]。
平安縣:巴藏溝鄉:13個村、960戶、漢族50%、回族50%、人口總數4382人、五保戶15人、稅費改革財政轉移支付每人每年980元現金、貧困戶670戶,每戶每年發放糧食100斤、60歲以上人口每年900元,其他除五保戶外,均由子女供養,大病保障無措施;石灰窯鄉:14個村、1710戶、漢族56%、回族44%、人口總數7890、無集體經濟、五保戶16戶、通過稅費改革財政轉移支付每人每年981元現金,貧困戶1200戶、每戶每年發放糧食101斤,60歲以上人口每年2300元、其他除五保戶外,均由子女供養,大病保障無措施;
大通縣:良教鄉:12個村、3510戶、回鄉族、人口總數16847人、有一個鄉辦小煤窯,五保戶34人,以稅費改革財政轉移支付每人每年982元現金,貧困戶261戶,特困戶縣財政每人每年補助300元,貧困戶沒保障,60歲以上人口數913人,除五保戶外,均由子女供養,大病保障已按人均一元建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東峽鎮:13個村、3383戶、回鄉族、人口總數14818人、無集體經濟、五保戶20戶,以稅費改革財政轉移支付每人每年983元現金、貧困戶466戶、特困戶縣財政每人每年補助301元,貧困戶沒保障、60歲以上老人有3000,除五保戶外,均由子女供養,大病保障已按人均兩元建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
海晏縣:三角城鎮:5個村、915戶、漢族80%、人口總數3755人、兩戶鎮辦企業、五保戶2人,以稅費改革財政轉移支付每人每年984元現金、貧困戶318戶,特困戶縣財政每人每年補助302元,貧困戶沒保障、60歲以上人口有900人,除五保戶外,均由子女供養、大病無保障措施。哈勒景鄉:3個村、282戶、蒙古族85%以上、人口總數1418、無集體經濟、無五保戶、貧困戶73戶、特困戶縣財政每人每年補助303元,貧困戶沒保障,60歲以上有82人,除五保戶外,均由子女供養、大病醫療無保障措施。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少數民族地區傳統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而社會保障卻很缺乏。要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城市化進程,最終實現整個社會的工業化、現代化,消除民族之間的差距與不平等,必須進行制度創新,以社會保障制度作為少數民族城市化進程的切入點,加快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步伐。當前少數民族地區需要解決農牧民群眾的醫療保障、最低生活保障、養老保障問題。
五、建立與完善城市化進程中少數民族農村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是人類生存的需要。馬克思指出:“在現實世界中,個人有許多需要”[11]人是一種高級復雜動物,存在不同的需要(按不 同的需要分為自然需要、社會需要、經濟需要),人的需要在一定社會關系中形成,并通過人的自覺社會實踐活動得到體現。列寧認為社會主義應該“充分保證成員福利和使他們獲得自由的全面發展”[12]。這里說明社會應該保證人類的自由和需要,為人類提供福利和全面發展的權利。中國社會主義的目的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社會保障就是為了滿足社會公民獲得該需要的一個重要手段。社會保障是一種純公共物品,每個公民都應該平等的獲得保障權,社會保障不應該因地域或民族不同而產生排他性。社會保障的范圍和程度首先由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但同時也與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傳統、價值理念和倫理道德原則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筆者在本文以人道價值思想,以社會公正與平等的原則,對怎樣建立和完善少數民族地區社會保障作出了以下構想。
1.建立少數民族農村最低生活保障
目前,在少數民族地區建立了特困戶救助制度,但這并不能滿足農村居民的要求。由于少數民族農村的自然條件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政府應該為農民建立最后一道安全網,具體的應從以下入手。
(1)合理界定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對象
政府對農村居民提供生活最低保障,不僅是政府對公民應盡的義務,也農村居民應該享受的生存權利。只要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都可以主動提出申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對象應該低于或等于國家公布的最低生活水平的人群。
(2)科學界定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標準
少數民族地區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應該結合本地區的具體情況,遵循既要保障貧困居民基本生活,又要克服其居民依賴思想;根據本地區農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經濟發展、物價和財政能力來確定。
(3)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資金籌集機制
資金問題對于少數民族地區來說是一大瓶頸問題。我國的最低生活保障資金是由財政、鄉鎮、村民委員會共同負擔的。隨著農村稅費改革,目前少數民族地方財政和鄉鎮財政困難而無力支付。少數民族政府可以制定統一的社會保障稅,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基金,來解決最低生活保障資金的籌集。
(4)加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配套改革
一是加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法制建設,國家有必要制定《最低生活保法》,把最低保障工作納入法制軌道,確保農民的最基本生存權益;二是對于特困戶可以實施減免政策,減免子女教育的學雜費等。
2.建立農村新型醫療保障制度和救助制度
(1)實施少數民族新型醫療和醫療救助制度
農村合作醫療在少數民族地區應該是一種策略性選擇,少數民族農村實施醫療救助和提供公共衛生服務是農村醫療保障最基本的選擇。根據目前少數民族地區的合作醫療籌資水平,合作醫療補償水平不可能很高,否則合作醫療基金可能會超支,反而導致農民看不起病。因此,在少數民族地區實施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相結合,對于患重大疾病的農民給予醫療救助,切實解決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
(2)建立少數民族農村大病統籌醫療保險
我國少數民族農民對大病的應對能力很弱,因病致貧返貧的現象多,農民對于農村大病醫療救助非常迫切。大病醫療救助覆蓋面應該是少數民族全部農村居民,具體的對象應該是患有重大疾病的農民。醫療保險實行個人賬戶和社會統籌相結合,保險基金的籌集原則應該按照“個人繳費為主,政府和集體補貼為輔”。建立個人賬戶,農民和集體分別根據少數民族地區當地農民的平均收入按一定比例繳納,并確定一個標準,超過部分歸入統籌基金。支付較小的醫療費,則由統籌基金支付。農村大病救助醫療保險資金的管理和使用,在現有的社會保障管理機構的基礎上,按照“精簡、高效”的原則,組建農村大病救助醫療保險管理機構,從事農村大病救助資金的籌集、管理和使用等工作。
(3)逐步建立少數民族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目前,在少數民族地區大規模實行農村養老保險還不具備經濟條件,養老保險要從當地的實際出發,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為目的,以家庭養老、集體幫助、國家補助與個人儲蓄養老相結合的方式,采取政府積極引導和農民自愿相結合的原則,逐步提高社會化養老程度,達到“低水平、廣覆蓋、適度保障”,逐步擴大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面。
(4)鼓勵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互助
在少數民族地區,社會互助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生活中村民為了解決一時的困難,可以向自己的親戚朋友、鄰居求助一定的物質幫助,等其他的朋友、鄰居或其他困難戶有困難時,給他們一定的物質幫助,這不僅彼此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幫助,而且還加深了交流和溝通,深化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有利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加強了農村地區的團結和穩定。對于這些突發性、暫時性的小型災害和困難,還可以彌補國家和集體保障的不足。
參考文獻:
[1]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Annual Report 1950,轉引自顧俊禮.福利國家論析[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82. 4.
[2]侯文若.社會保障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1991:11.
[3] 許學強, 周一星, 寧越敏.城市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版,97.
[4]王思斌.《社會工作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版17頁.
[5]吳忠民.《論公正的社會調劑原則》[J]社會學研究,2002年6期.
[6]楊重光 .劉維新:《社會主義城市經濟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版.
[7] 資料來源:根據《關于加06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07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和甘肅省衛生廳統計資料整理轉引自李永生2007年碩士研究生論文《甘肅省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研究》.
[8]《甘肅年鑒》.2004年.
[9]轉引自李永生2007年碩士研究生論文《甘肅省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研究》.
[10]青海省財政廳社保處.《青海省農村牧區社會保障現狀及思考》附表(內部資料)轉引自唐新民2007年碩士研究生論文《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研究――以云南省為例》.
關鍵詞 :尷尬現狀;內審局限;原因分析;措施建議
審計科是應縣級醫院規模效益發展需要和衛生系統內部審計工作規定的要求而逐步獨立出來的行政職能部門,是在上級審計部門和醫院主要負責人的直接領導下,代表醫院實施內部審計監督的職能部門,依法獨立行使內部審計監督權,向醫院領導負責并報告工作,同時接受國家審計機關和上級內部審計機構的領導和監督。目前,多數醫院內審工作人員是由財務人員轉崗而來,新進一些近年來審計院校畢業的新工作人員。醫院的審計科目前普遍工作現狀是開展基建工程建設項目跟蹤審計、醫院一定金額以上的物資采購過程全程參與、或主導開展醫保工作等其他與審計關聯不大的工作內容,內部審計的工作內容、工作職能和工作任務缺乏,呈現明顯的局限性。
一、內審局限第一,人員配置和知識結構導致內部審計監督的力量受到局限,開展內部審計的專業知識能力支撐不夠。國家沒有明確的內部審計工作實施細則,參照和學習的內部審計模板缺乏,規范化、細致化、具備實際操作指導的內審培訓缺乏,無成熟完整的優秀醫院內審個案及操作指南可借鑒。
第二,醫院主體經營的局限性,領導重視程度導致監督范圍和內容受到限制的局限性;醫院和內部審計工作人員利益的一致性,導致內審工作的獨立性受到影響和制約,降低了內部審計的作用。
第三,醫院主管部門未設置獨立的審計科,使醫院審計科工作目標和工作內容在行政指導上呈現局限性。
第四,相關科室支持和認知的局限性。復雜的人際關系影響了內部審計工作的深入開展。微妙的利益關系阻礙了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
第五,縣級基層醫院發展資金和財政撥款不足的現狀帶來內部審計規范審計監督、規范收支、規范流程的局限。
二、原因分析
第一,醫院內部審計人員多是由財務人員轉崗而來,人員結構呈現明顯的不合理性,因審計工作涵蓋的范圍和所需掌握的知識面很廣,現代內部審計工作需要的是專業的審計人員和掌握會計、審計、經濟管理、法律和工程管理等相關知識的全面復合型人才,而現有醫院審計科配置的審計人員沒有審計專業知識的支撐,不具備開展各項內部審計工作的能力,變相增加內審工作開展的難度和內審人員開展內審工作的信心,使內審工作的開展成為一座難攻的保壘。
第二,醫院是一個以醫療為主導相關職能科室為輔的公益性事業單位。醫院的醫護人員是醫院的主體,而行政職能科室人員是醫院的配角,內部審計處更是行政職能科室里的配角,有時審計處的設置僅僅是為了滿足衛生系統年收入3000 萬元以上或擁有300 張病床以上的醫療機構、年收入2000 萬元以上或所屬單位多的企業、事業單位,應當設置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配備專職審計人員規定要求。醫院領導多重視醫療技術、護理服務,重視臨床醫護人員的技術、技能的培養和提高,往往忽略對審計處人員進行系統規范的專業化、細致化培訓,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審計工作人員專業操作技能的提高,阻礙了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醫院內部審計的監督主體和監督內容都和醫院的決策領導層相關,更是與醫院的發展前景和經濟收益息息相關,在醫院發展基金不足,政府扶持資金潰乏的情況下,面對醫院經營獲利和流程規范,醫院領導層難免會重經濟效益,重醫院發展,輕規范流程的內部審計效能,降低了內部審計的作用。
第三,衛生系統內部審計工作規定要求年收年收入3000 萬元以上或擁有300 張病床以上的醫療機構、年收入2000 萬元以上或所屬單位多的企業、事業單位,應當設置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配備專職審計人員,但醫院主管部門衛生局在沒有設置獨立的審計科,而是將審計和財務歸于計財科,主管部門對醫院內審工作沒有明確的工作目標要求,沒有專業系統的細致化內審培訓,沒有明確的審計工作任務,而是與財務交叉在一起,最終使醫院的內部審計處失去了領導和培訓的主管部門的支持。
第四,醫院的其他科室對審計處擬開展工作,所持態度比較曖昧。財務科對審計處有種先天存在的對立情緒,總以為審計處就是來對財務工作指手劃腳,沒事找茬型的。具體負責相關采購的設備辦、藥劑部以及后保部等職能部門對審計參與其科室物資采購過程持中立態度,對審計處提出的規范采購流程和院內采購談判過程持對立態度,不予采信。一般臨床科室對審計參與采購過程審計持觀望態度,事實是內部審計參與采購,就是一個無發言權的旁聽者,所謂的參與監督,規范流程基本流于形式。
第五,國家對縣級基層醫院的財政撥款的明顯不足,導致醫院的發展缺乏資金支持,無法將醫院的公益性質進行到底,醫院在謀求生存發展的前提下,可能會更重視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所謂的規范收費標準,規范流程,成了美麗臆想,導致監督醫院的內部審計科的職能無法實現。
三、改進措施
第一,配備專業的審計人員,引進從事醫院審計經驗豐富的內審人員,參加實用型的細致化醫院內部審計培訓及具體審計操作培訓。配備一支專業化知識全面化的審計人員隊伍,招募掌握會計、審計、經濟管理和工程建設管理、招投標管理、法律的全面知識結構的復合型人才,考慮引進醫院審計經驗豐富的人才,充實審計處人員架構,解決開展院內內部審計工作的前提條件,增強審計處開展內部審計工作的信心和決心;考慮進行機構重新整合,考慮將紀檢、審計、法律、人事整合在一起,利用全面復合的人才資源,協同作戰,知識互補,建立審計制約、監督有效,執行有力的內部審計機制,真正發揮審計的作用,或是考慮將醫院的審計科人員由上級審計部門行政派駐,采用有經驗、行政和經濟都獨立于醫院的專業人員進行審計,真正發揮審計的獨立性,實現審計的職能。
第二,不斷創新,擴大影響,爭取領導支持和同級部門認同。圍繞醫院發展的戰略目標,服從于醫院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制定內部審計工作的方案,拓展審計工作的思路,立于醫院發展管理的較高層次,多針對醫院的難點、熱點開展內部審計,為加強醫院管理,提高醫院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提供服務,為醫院的決策提出合理化的建議,集防錯、糾錯于一體,促進醫院的經濟效益的增長和可持續發展,贏得領導對審計部門的重視和信任,發揮審計人員工作的重要作用,強化領導重視審計人員能力培養的意識。讓審計人員從形式制度上的醫院小衛士落實到實質意義上的領導小謀士,為審計工作的開展奠定強有力的領導支持。
第三,多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講述審計工作開展的困難,建議上級主管部門能更多的重視內部審計工作,多提審計工作要求、審計工作任務、多開展醫院內部審計工作的細致化系統化的培訓,多指導幫扶醫院新生部門審計科的發展,加快內審工作的發展,提高醫療行業內審人員的內審技能,讓內審工作逐步常態化規范化進行,真正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使內審工作落到實處。
第四,平時多和內審相關科室搞好關系,注意溝通技巧和工作方式。爭取獲得相關科室對審計處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將規范采購、規范流程、規范招投標程序逐步滲透到醫院的物資采購,讓相關科室逐步接受,理解規范采購流程不是針對某一科室,而是醫院管理和衛生系統內部審計工作規定的要求,是明確責任和減少投訴的規范化要求,是雙方有利、醫院收益的三全齊美的事。在日常工作中,監督服務醫院,在服務中加強監督,努力幫助醫院各同級部門在合理、合規、合法的前提下,增收節支,及時查找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及時堵漏,促進醫院各科室健康發展,讓被審計監督的部門能感受到審計監督服務對他們科室帶來的利益,從而認識到審計監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步改變“我要審,科室抵觸、拒絕”為“要我審,科室配合支持”的審計工作環境,為審計工作的發展創造一個優化的發展前景,推動醫院內部審計工作的發展,加快醫院可持續發展的進程。
第五,國家要加快對縣級基層醫院的發展、幫扶、支持,加大資金撥款的額度,給醫院發展創造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加快醫院公益性進程,推動醫院內部審計工作落到實處,實現醫院內部審計工作的監督職能。加快醫院內部審計由財務收支的審計向經濟效益分析和社會效益分析審計的轉變,發揮醫院內部審計的效益最大化。
總之,醫院內審工作的開展,內審職能的發揮,和內部審計科的發展,需要專業的審計人才、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支持、醫院領導的支持、同級部門的認同、國家及政府資金的幫扶,才能逐步推動縣級醫院審計科的發展,從而將醫院審計科的工作職能名至實歸,加快醫院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天津職業大學是天津市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市屬普通高職院校,是天津市普通高校中最早創辦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院校,2006年被確定為國家首批28所“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立項建設單位。在示范校建設過程中,學校致力于打造一支“雙師素質”的教師隊伍。所謂“雙師素質”教師是指具有一定學術背景并接受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他們不僅具有較高的教學水平、教學經驗和教學能力,還具有較強的從事本專業工程技術實際工作的經歷和經驗,具有較強的運用專業技術理論從事技術開發、技術轉移、技術咨詢服務、技術創新以及解決實際技術問題的能力;他們是理論與實踐并重的、高素質的、具有雙重專業技術職稱的復合型教師。天津職業大學注意在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技能、教育教學能力、職業教育理論和職業指導技能,以及教育科研等能力方面培養“雙師素質”的教師。
一、專業理論知識的培養
(一)“雙師素質”教師必須具備廣博堅實的專業理論知識
天津職業大學是以面向天津地區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為教育目的。首先,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專業所面向的職業或職業群所需要的扎實的專業知識;其次,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專業前沿的應用知識。職業教育主要是服務于區域經濟,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中國經濟在日新月異地發展,尤其是隨著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建設,許多外資企業落戶天津,對一線上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提出了挑戰,這個時期的高等職業教育者,必須要具備專業前沿的最新知識,使學生能及時掌握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以及新管理在企業生產、管理中的應用,教學中做到高屋建瓴、吐故納新,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不會落伍。
(二)“雙師素質”教師專業理論知識培養的方式
1.嚴把人才入口關
天津職業大學嚴把教師入口關,學校的教師來自兩條渠道:首先,從普通高校的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中選拔,教師的學歷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師的專業知識的深度;其次,從企事業單位中調入高級專業人才,要求必須是“雙高”,即高學歷(研究生或研究生以上學歷)、高職稱(副高級職稱或正高級職稱)。
2.積極鼓勵廣大教師提高學歷層次
根據《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精神,為加快天津職業大學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廣大教師的學歷水平和專業知識,保證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天津職業大學積極鼓勵青年教師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后,教師持畢業證、學位證到人事處辦理報銷手續,這一舉措調動了廣大教師學習的積極性,截至目前,天津職業大學教學一線的專職青年教師都已取得碩士研究生學歷、學位,還有的教師在繼續攻讀博士。
3.運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豐富教師的前沿專業知識
學校分批選派專業教師到相關高校、研究生院或國外去學習、深造;或讓教師接受行業或國家相關部委組織的師資培訓;或聘請大學教授、行業專家、企業老總定期來學校做講座。通過這些活動,幫助專業教師了解行業的新知識、新信息、新技術和發展趨勢,豐富教學內容,促進教學與行業、企業、生產實際的融合。2008年先后派一百多名教師到新加坡、香港等地進修、學習,還請天津一汽集團的總經理、天津眼科醫院的一線專業人員、海德堡中國有限公司印刷技術骨干等到天津職業大學做講座。
二、專業實踐技能的培養
(一)“雙師素質”教師必須具備過硬的專業實踐技能
專業實踐技能是指在專業領域內從事實踐、生產、技術開發和科研等工作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它包含了使教師對所教專業科目內的高新技術知識和本專業領域內的某些傳統及高新設備的維護和操作技能的掌握。在整個技能結構中處于核心地位,其熟練程度是反映其培養對象業務素質的重要指標之一。天津職業大學在第三期教師聘任中明確提出“一線教師至少要具備半年以上行業學習的經歷”,或是考取中級以上行業相關職業證書。
(二)“雙師素質”教師專業實踐技能培養的目標
1.掌握與所授理論課程相當的專業職業技能
天津職業大學培養的是服務于天津地區生產、建設、管理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教學內容既包括客觀的專業技術理論和規律,也包括主觀能動性較強的經驗性知識,所以,天津職業大學要求教師必須掌握與所授理論課程相當的專業職業技能。
2.具有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和工作閱歷
專業技能的內涵,不僅指具體的技術、技能,也包括在實踐工作中獲得的工作經驗和工作閱歷,即教師的知識結構中應有經驗性知識和實踐工作經歷,天津職業大學要求教師下到企業中去,豐富自己的實踐工作經驗和工作閱歷,例如:電信工程類專業的教師要有電子技術、電工技術等方面的專業技能和工作經驗;機械工程類專業的教師應懂得模具加工、金屬工藝等方面的實際操作和程序;計算機應用類專業的教師應從事過相關技術項目的開發和實踐;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教師具有商業、管理和貿易的實踐經驗和資歷等。
3.掌握最新的、相關的專業職業技能
近年來,新技術、新工藝大量運用于生產工藝流程和生產崗位,在專業職業技能上引發了突破性的革新和革命。天津職業大學要求教師隨時關注本專業領域的前沿信息,及時學習和掌握各種在實際操作中應用的新技術。例如隨著科技的進步,秘書人員的會議記錄手段由亞偉速錄機替代了原始的紙和筆的記錄,這就要求文秘專業的教師要掌握一定的速錄技能,會計專業也是如此,原來的數據核算,靠的是算盤,現在掌握的是會計電算化技術。如果教師不能掌握最新的、相關的專業技能,其在課堂上的教學、實訓室的訓練,就猶如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很難駕馭教學。
(三)“雙師素質”教師專業實踐技能培養的方法
1.充分利用校內的實訓條件對教師進行專業實踐技能的培養
天津職業大學實訓室的建設申報是先由各專業帶頭人根據專業的需要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學校再請崗位專家、教學專家進行論證,這就要求專業教師參與校內實踐基地建設,并給予責任和壓力,促使教師到生產第一線了解生產設備、工藝技術的科技信息,將企業最新的生產工藝成果應用到校內實驗、實踐基地建設中去。學校要求教師在3年教學期間,必須有半年的時間深入企業學習,回校之后的教師需要在實驗室、實習工廠和實訓車間進一步鞏固、提高實踐技能。校內實訓條件的充分運用對于教師實踐技能的培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融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于一體,形成真實或仿真的職業環境,以達到學校的基地建設、教師實踐技能提高和學生實踐教學三者互為促進的目的。
2.積極拓建校外培訓基地,讓教師到實際工作崗位上去鍛煉職業操作的綜合技能
天津職業大學有兩百多家相對固定的校企合作聯系單位,校企合作是生產、技術、設備和人員方面的多方面深層次的合作。天津職業大學是面向社會的辦學,是面向生產實踐的辦學,教師定期到校外實訓基地學習、鍛煉,對實際崗位的專業技能有深刻的體會;同時,教師有時也帶著教學和實踐領域中的一些問題,和企業中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進行交流,藉以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操作技能。
三、職業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
(一)專業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
專業教育教學能力,首先是指教師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開發設計能力,具體課程的教學內容的整合能力,課程實施的整體設計能力、教學方法與教學方式的運用和創新能力;其次是指教師對專業課程標準、單元設計、考核標準的制定及課程開發與教材編寫的能力;再次是指教師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工具及相關教學軟件進行教學的能力等。
天津職業大學在示范校建設期間,以教高〔2006〕16號《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和教高〔2006〕14號《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為指導思想全面徹底地進行教育教學改革。
1.全面修訂專業教學計劃
利用寒暑假休息的時間,專業教師全員深入崗位一線調查了解各專業學生的就業崗位及崗位評價情況,分析歸納學生的工作任務及典型工作任務,根據典型工作任務的需要研究學生必須具備的專業核心能力,根據核心能力的需要設置課程,打破學科體系,以工作任務為驅動。
2.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深入課程的改革
按照工作任務為驅動,以工作項目為導向或以工作過程為導向,融教學做為一體的改革思想,要求每位教師至少完成一門專業核心課程的開發,包括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整體設計、課程單元設計,通過大家的說課、講課、評課、改課的過程,教師的專業課程教學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根據課程開發的成果進行補充、豐富更多的崗位知識和專業知識,進行整理之后便形成比較科學、實用的專業教材。
3.開展全校教師的office辦公軟件的競賽
通過開展全校教師的office辦公軟件的競賽,提高教師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能力。目前大部分教師都考取了《全國計算機信息高新技術辦公軟件應用模塊(windows平臺office系列)》中、高級證書,在全國教學科技競賽中天津職業大學教師也是名列前茅。
(二)職業教育、心理學知識的培養
高職院校的一部分教師來自企事業單位,他們的專業技術水平很高,但缺乏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在課堂上講不清楚、說不明白。為此,天津職業大學的教師一入校就補上這一課,首先把教師送到天津師范大學培訓中心,對教師進行為期1個月的教育學、心理學的脫產培訓;培訓結束后,由學校教務處安排關于職業教育教學特點的系列講座,教師們結合教育對象特點進一步學習職業類學習的教育學、心理學;新教師還要參加拜師會,由有經驗的老師手把手幫助新教師設計教學方案,進入課堂聽課,研究學生學習心理,使新教師很快成長。作為高職教師,能否掌握職業教育的理論與方法、心理學知識,不僅關系到教師能否順利地進行教育教學和科研工作,而且還將影響所有高職教育過程的存在價值和社會效益。為此,高職教師應加強職業教育和心理學理論知識的學習,高等職業師范院校對現有的教育類課程要進行重新組合,除開設職業教育學、職業心理學、教材教法外,還應開設教育技術學、教育測量與評估等課程,并注意加強微型課程的建設和管理,組織師范類系列講座。
(三)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能力的培養
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高職教師必須具備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能力。為了幫助學生很好地就業、科學地規劃學生的職業生涯,天津職業大學除了專門開設就業指導課以外,在學生進入畢業綜合實習階段,各專業還派專業教師針對實習崗位上的具體問題進行指導、解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目前,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在我國還是一門新興學科,如何做好這方面工作,有一個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過程。天津職業大學教務處定期對教師們進行關于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能力的總結和理論的指導,使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能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進行,近幾年天津職業大學學生的就業率在天津地區一直遙遙領先,這跟學校的專業設置和學生培養的思路有關,同時和教師們的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的引導是分不開的。
四、教育科研能力的培養
教育科研工作是各院校辦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科學研究是將已積累的知識加以應用來揭示客觀世界和認識自然規律的探索過程,同時又是通過科研的實踐活動創造新知識的過程;科研活動具有積累性和繼承性,是知識的學習和實踐的綜合過程。參加科研活動,可以使教師更新知識、積累知識、應用知識、創造知識,使教師由經驗型向學者型轉化。高職教育的特點是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加入業已成熟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程,使之符合當時當地的職業能力的需要,這就要求高職教師積極參加科技成果轉化,積極進行技術改造,具備很強的科研能力。
天津職業大學在近期教師聘任中明確規定教師的科研任務,校內社科培育課題、校內教改課題、天津市課題、職業研究會課題、國家級課題分別給予不同的分值,科研任務和教師的工作量、工作薪酬緊密相連。為了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學校積極創造條件,把教師送出去參加有關學術會議和學術交流活動,在大環境中開闊視野,了解科技發展的最新動態;鼓勵青年教師與校外專家學者合作從事課題申報、研究,發揮專家學者“幫、帶”作用;從物質上、精神上,對取得科研成果的青年教師給予一定獎勵,增強其從事科研的動力。
目前來看,高職院校的科研能力比較低,其中一個原因是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站在同一個賽點上,這是很不合理的,尤其在自然基金、社科基金的課題申報上國家應給予高職院校一定的傾斜政策,或者針對高職院校設立專項課題。高職院校的課題數量、課題質量和社會經濟效益直接掛鉤,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直接影響著其實踐技能的操作能力和實踐指導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培養質量。
“雙師素質教師”是一個層次的概念,有較高層次的“雙師”(相當于高級職稱),中級層次的“雙師”(相當于中級職稱)和尚未達到“雙師”標準的初級技術人員。由于教師的專業、學歷、能力、年齡、經驗各不相同,“雙師”培養的目標要求也應各不相同。天津職業大學把高層次教師、骨干教師作為師資隊伍的核心力量,重點培養,高層次教師的實踐技術水平的要求也相應較高,學校在科研、實踐技能鍛煉等方面給予高層次教師更多的扶持,使高層次教師的水平通過各種形式的實踐性工作和培訓不斷得到更新提高和補充;對于中等層次的“雙師”,提供更多的培養機會和學習條件,幫助他們尋找理論水平和實踐技能水平提升的突破口,快速推動他們成為高級“雙師”;對于年青教師給予特別培養,安排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實踐工作經驗的老教師或聘請高層次的校外專家、技術人員,發揮他們對青年教師的“傳、幫、帶”作用,指導青年教師提高理論水平和技能水平。
參考文獻:
[1] 鄭余.高職“雙師型”教師的內涵識讀與培養模式研究[D].
浙江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06.
[2] 劉紅委.“雙師素質型”教師評定考核與培養[J].職業技術
教育,2006,(19).
[3] 于險波.關于高職高專“雙師素質”師資隊伍建設的探討
[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4).
[4] 吳彬.校企緊密合作持續提升雙師素質[J].中國高等教
育,2007,(4).
[5] 王桂琴.應用型本科院校“雙師素質”教師培養的若干問
題探討[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7,(2).
[6] 潘培道.高職高專教師“雙師素質”培訓基地建設的探討
20世紀末21世紀初,隨著人類社會不斷向信息社會邁進,信息的戰略地位進一步提升,人們普遍把信息與材料和能源并列,將它們共同視作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的重要戰略資源。信息不再僅僅是消除人們不確定性認識的消息,它更是生產要素、無形資產和社會財富,成為更多社會財富的重要源泉。這時候的中國,社會與國民經濟信息化進程明顯加快,急需人們真正把信息資源化,把信息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來進行管理。這一重大需求引發了社會生活的一系列重要變化,為解決這些重要變化帶來的諸多重要課題,新興學科紛紛崛起。主要融合了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三個二級學科,同時又吸收計算機科學、通訊科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傳播學、咨詢學、編輯出版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營養而形成新學科群,開始出現在邁向信息社會的中國。社會已經開始將信息作為國家和機構的戰略資源來進行管理,本學科發展進入對信息資源的管理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征是將信息資源化,將信息作為資源來進行管理。學科使命主要在于探尋使信息內容對社會和機構發展產生實際價值的規律性,而不再僅僅是使文獻中的信息具備可利用性。它所定位的管理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管理的主要目標是根據信息的資源特性,使信息產生創造新財富的更高價值;管理活動的具體職能除了收集、整理、加工、保管、檢索、提供利用之外,開始引入一般管理學意義上的組織、規劃、協調、控制、監督;管理對象除了信息內容,還包括人、財、物、時間等。處于對信息資源的管理階段的圖書館學、情報學與檔案學等二級學科,已經通過學科集成整合為一個具有更加豐富內涵的新的學科集合,它們之間的關系是進一步走向/合0,即在一個更大的框架內,各自從不同的側面研究同一個客體)))信息資源。分列二級學科名稱曾經在20世紀末被國家有關部門在學科專業目錄中命名為/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0,在2011年為進一步優化學科結構,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議通過的5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6中,進一步變更為/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0,這一變化正是對/合0的趨向的準確反映。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是管理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探索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與管理規律的科學。目前,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這個一級學科已形成由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信息資源管理等若干具有相同科學使命和共同理論基礎的二級學科的集合。
1.2圖書情報與檔案學科研究領域和研究內容的拓展
社會實踐是推動學科發展的根本動力。隨著社會信息環境的變化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工作的職能發生了重大的轉變,職能拓展是大勢所趨。這些必將帶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研究領域和研究范圍的進一步拓展。我們不僅要研究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的技術和方法,同時也要研究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事業的宏觀管理;我們既要研究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本身,還要關注它們之間以及與其他相關學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共同發展規律。當代學科發展的一個明顯特征是:一方面科學分工越來越細,新學科、新知識不斷涌現;另一方面各門學科、各種知識之間相互融合的趨勢日趨突出。這不僅表現為同一學科內各分支學科之間的互相滲透、互相補充,而且表現為不同學科之間的互相滲透、互相借鑒、相互融合。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傳統的圖書館、情報、檔案工作的外部環境、管理對象與技術手段發生急劇變化,檔案學、圖書館學、情報學的關系日趨密切,以這三個學科為主體構成信息資源管理學科群的趨勢日益明顯,三個學科相互依托,通過融合、拓展、變革,融入更為廣闊的信息資源管理領域,廣泛整合圖情檔、經濟管理、計算機和通信、公共管理等學科領域內容,逐漸形成自己的理論與方法特色,將是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未來的研究趨勢。我們不僅要研究圖書館工作、情報工作、檔案工作本身,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各種信息資源及其管理的社會屬性,研究與之相適應的外部環境,研究相應的各種各樣的復雜/社會問題0。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在科學研究中面臨的很多問題與其說是本學科范圍內的問題,不如說更多的是一些/社會問題0,這些問題是隨著社會發展而產生的。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的不斷發展,逐步突破本學科領域,并向跨學科研究發展,不斷與數學、計算機科學、信息論、系統論、經濟學、法學、大眾傳播學、文化學、教育學、社會學、哲學、史學等學科交叉融合,不斷開辟新的研究領域,形成跨學科研究優勢。從目前的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發展來看,該一級學科近年來的研究領域不斷擴大,與相鄰學科和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也日益緊密,形成了一系列交叉學科,諸如信息社會學、知識生態學、信息經濟學、信息倫理學、信息法學等。同時,其他學科的一些相應理論、方法及技術被引至該學科,也能相應拓寬學科的研究領域、研究范圍。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自身屬性和定位的變化以及學科研究領域和研究內容的拓展,將帶來學科研究方法的重新審視和創新發展。
2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傳統研究方法的創新發展
傳統的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基本上被定位研究于人文科學或者是社會科學,因此,該學科傳統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經典研究方法。隨著學科的轉型發展,它的基本研究方法有所變化,但這些經典研究方法仍在學科方法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這些經典研究方法本身也在與時俱進地發展,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在對這些經典方法的應用中也在推動和參與這些研究方法的創新發展。傳統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獻調查法、觀察法、思辨法、歷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較研究法、分類研究法等。本學科在這些傳統研究方法的創新發展方面的基本作為有如下幾個方面。
2.1強調/分解分析0和/綜合集成0兩個方面的相互推動、整合應用
/分解分析0實際上不是一種具體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種研究方法論。基本主張就是把統一的科學分解為大量不同的門類進行研究。這種研究方法論的形成應當與觀察法、實驗法、歸納法、演繹法等傳統研究方法的成功應用有密切關聯。這種研究方法論對研究方法發展有重要影響,促進了以講究科學研究深度和精度的各種研究方法的發展。當然,這種研究方法論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例如,科學研究實踐證明,對于一個復雜系統而言,將被分解為一定基本單元的個體進行簡單相加并不能恢復為原來的系統。這實際上是說過度的/分解分析0并不能使我們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于是,新的研究方法論出現了,/綜合集成0就是其中一種,其基本主張就是注重事物的整體性關聯,以集成和綜合的方式進行整體性研究。這種研究方法論,促進和帶動了一系列具體研究方法的出現和應用。/分解分析0與/綜合集成0兩種研究方法論都對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科研方法的應用產生了影響。但由于這兩種研究方法論都存在一定的偏頗,因此,在本學科科學研究中實際上成功采用的方法論指導是介乎這兩種方法論之間的另外一種更加科學的方法論,這就是在具體科學研究實踐中,強調發揮/分解分析0的作用,同時在此基礎上,也強調綜合集成的作用,強調分解分析與綜合集成的有機互動。表現在具體研究方法的應用方面,大都復合應用多種不同類型和功能特點的研究方法,較少采用單一研究方法。
2.2注意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方法的結合應用
定量分析方法,也可以稱作數量分析方法,是指為了認識對象數量關系而采用的分析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可以幫助人們建立精確化認識,以更加準確地揭示事物的發展規律。比較典型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回歸分析、時間序列分析、決策分析、優化分析、投入產出分析等。定性分析方法,又稱/非數量分析法0,是主要依靠人們的實踐經驗以及主觀的判斷能力,推斷出事物的性質和發展趨勢的分析方法。比較法、歸納法、分析法、綜合法、推斷法和專家訪談法等屬于典型的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是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常用的基本方法,在具體科學研究實踐中,這兩種方法都沒有偏廢,得到比較有效的結合應用。南京大學葉繼元教授的一項抽樣統計結果表明,管理學科經常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其次是定性研究方法,單純的定量研究相對較少。這項抽樣統計分析的結論反映了客觀的整體情況。定量分析、定性分析都有各自適用的范圍,對于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來說,單純使用一種分析方法的場合不多,結合應用才有助于得出更加科學的結論。筆者進行的一次統計分析表明,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多數具有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既不是單純應用定性分析方法,也不是單純應用定量分析方法,而是將兩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
2.3將一部分自然科學特別是技術科學成果引入傳統研究方法體系中,注入更多的技術因素
其實,所謂傳統研究方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更不是一成不可變的。初步的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在對傳統研究方法的應用過程中,就進行了一部分非常有成效的創新嘗試。例如,在應用文獻調查法的過程中,引入量化統計分析技術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用具體翔實的數據說明狀態和發展趨向等,效果不錯。目前,在本學科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論文寫作中,這種方法已經成為一種范式。再如,在采用比較研究法、文獻調查法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嘗試引入計算機數據挖掘技術,在比較分析方法應用中引入模型構建技術等也都被實踐證明是有積極效果的。特別是在大數據環境下,計算機數據挖掘技術將會產生更大的作用。
3相關學科研究方法在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中的創新應用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對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本學科在自己特殊的轉型期間,不斷進行著學科的分化與整合,已經逐步發展成為綜合叉學科。學科性質的變化、學科使命的變化,學科在與其他相關學科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開始嘗試應用這些學科領域的研究方法,并結合學科發展的需要和要求,在應用中進行了具體方式、手段等方面的創新。
3.1數學和統計學方法的應用
如前所述,在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的整合發展過程中,數學和統計學的知識內容被交叉綜合到若干分支學科的形成與發展中,其中就包括數學和統計學方法的應用。非常可喜的是,這種應用確實取得良好的成效,不僅使數學分析、統計分析的應用逐漸形成了本學科特色,而且產生了成體系的信息計量方法技術及相應的學科)))信息計量學。
3.2實驗方法的應用
實驗方法是獲取真理必需的途徑,是學習和掌握信息資源管理規律的最好方法之一。而且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是典型的應用學科,更應當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任何有價值的信息資源管理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應當來源于實驗,最終應用于實踐。特別是在這個學科領域,出現在實踐中的許多管理現象只有通過實驗才能得到解釋,相當一部分管理實踐中需要為人們所認知的現象必須經過實驗才能被人們觀察得到,管理過程中相當一部分預測性活動必須通過實驗才能被/驗證0,信息資源管理諸多原理也是需要人們通過實驗總結出來的。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就應當是實驗科學。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的實驗科學性質,決定了實驗方法在學科發展中的特殊重要價值。目前,在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的發展進程中,實驗方法得到高度的重視,在一部分重要科學研究實踐中,實驗方法得到充分應用,同時還有一定的創新性。例如,構建實際檢測驗證環境,抽象掉一部分影響因素,進而觀察事物發展變化狀況的方法,應用于一部分管理措施、技術的應用方案的論證和相關原理原則的闡釋揭示過程中。這為本學科向實驗科學的方向發展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3.3計算機仿真模擬方法的應用
隨著計算機應用的發展,計算機學科對管理學科研究方法的影響越來越大,計算機仿真模擬、軟件數據包分析等與計算機緊密相連的新的研究方法逐漸增多。這些方法也在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的發展中得到應用,計算機仿真模擬技術等不僅在相關科學研究實踐中有應用,而且還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例如,在人工智能和知識庫系統建設過程中,在數字資源長期保存策略構建過程中以及在專業教育相關教學活動中,計算機仿真、計算機仿真模擬方法的應用嘗試都是獨具特色的,也是有積極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