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6 15:44:3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聲樂表演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表現風格
世界上各個的國家人文風情有較大的區別,各個民族的民族文化,自然環境、風俗習慣及公眾的審美標準均較大的不同,使得其在本土形成的聲樂藝術也不盡相同,表現形式豐富多樣,且風格迥異。其在聲樂表演藝術中通過發聲、咬字、語言、調整呼吸、把握節奏等各種聲樂技巧中直接的表現出來。豐富的聲樂技巧也使得聲樂表演藝術風格存在的較大的區別。我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各個地區及民族之間的聲樂表演藝術風格也有極大的區別,北方的聲樂表演其豐富十分明顯,語言簡潔、利索,聲調的調值幅度大,旋律具有跳躍性,且風格較為幽默夸張,高亢犀利,如東北二人轉等藝術作品;而南方民族的聲調調值幅度小,聲腔旋律的跳躍性不明顯,風格更偏溫柔,娓娓道來。因此在聲樂藝術中,聲樂技巧是不同聲樂藝術表演風格的主要表現方式,也形成了各個地區的不同聲樂藝術風格[3]。
(二)表演形式多樣化發展
聲樂表演藝術可以超越國界,即使是語言不同的聽眾也能夠感受到作品中包含的情感。各個民族的音樂文化底蘊不同,其作為一種動態的文化,也會隨著社會時代的變遷而逐步的變化發展,有的文化不斷壯大,而有的文化則逐步走向消亡。音樂文化要不斷的發展壯大,讓更多的人領略到其魅力,需要對世界各個地區的音樂文化進行充分的研究,吸收先進的文化,并結合先對其的流行音樂元素,使之能夠有機結合起來,緊跟時代的步伐,在保持自身原始風格的情況下,不斷的創新,演變為獨特的聲樂表演藝術風格,使得表演形式更加多樣化,流傳更廣。
二、肢體語言的運用
舞臺表演中必然離不開肢體動作,較之眼神表演,肢體語言的表演效果更加明顯,在肢體語言的表演方面,要從手、眼、身、法、步等幾個方面進行,這些表演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經驗,同時也是一種系統化的訓練方式,可以說具有張力的舞臺表演,能夠提高在觀眾心目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由于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舞臺表演中的肢體語言實際上就是一種生活動作的舞蹈化。也是我國藝術家在長期的實踐中所積累、創新和發展起來的表演方法,同樣的,肢體語言的表演也并未一朝一夕就可以練成的,學生必須是經過長期的訓練、體會以及揣摩之后,才能夠受到效果的。例如:我國文學作品《聲容•歌舞》中說:“學舞既熟,則回身舉步,悉帶柳翻花笑之容,不必舞,而舞在其中。”就是說學習舞蹈的人因為有了長期的積淀,舞蹈動作已經“化”人生活中,舉手投足都像是柳絮飛舞、花蕊含笑,處處滲透著舞蹈的美感.聲樂表演同樣需要由會到熟,由熟到“化”的過程,小到一個手勢,大到身段的表演都能揮灑自如、得心應手,招之即來.歌唱家郭蘭英原來就是山西梆子的著名演員,她有雄厚扎實的戲曲表演基礎,能夠巧妙地運用形體語言塑造人物形象,這也是她受到國內外觀眾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歌唱學習者應該在平時多學習形體表演、舞蹈等,不斷積累,將其轉化為舞臺表演塑造人物的手段.對于表演性比較強的作品,歌唱者本人如果難以勝任角色表演的創造,還可以通過專業表演老師指導,創編適當的肢體語言.肢體語言主要通過身體的姿勢、步法、手勢等表現出來。
三、形體表演與歌唱統一
除了上述兩點之外,舞臺表演還要注意形體表演與歌唱的統一,因為舞臺表演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例如,舞臺大小、演員自身條件等,另外,還必須從多個角度為廣眾呈現最好的視覺效果,因此,在表演上必須要統一,整齊。除此之外,形體動作還要根據辯證法進行,又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欲左先右等等,形體表演要注意動作的美觀性,要大方,穩重,身體各個部分要注意統一協調。同時還要注意平衡感,每一個動作都要自然順暢,學習的源頭在于思考,思考則是因為疑惑,提出問題,是學生進步的基礎,進行形體訓練以及歌唱訓練的過程中,教師也應該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提升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通過組建學校小組的方法,進行形體表演與歌唱統一的訓練,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夠促進情感溝通,同時還能夠發現自身表演上的不足和問題,從而向教師尋求答案,這就是一個提升自我專業技能的過程。
形體藝術在聲樂表演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在進行聲樂表演的過程中單純的演唱很難將歌曲中的情感和內涵完美地展現出來,只有搭配形體藝術的表演,而且歌唱與形體表演融為一體的時候對歌曲的演繹才會更加生動。隨著人們對藝術享受要求的不斷提高,演唱者必須在歌唱過程中加入形體表演的成分才能滿足觀眾的視聽需求,才能以豐富多彩的表演吸引更多的觀眾。聲樂表演藝術發展的大趨勢便是視覺和聽覺共存的視聽盛宴。表演者為了加強歌唱的效果,就必須對自己的表情、收拾和姿態給予足夠的重視,并盡量保證形體動作與歌唱旋律的統一。歌唱與形體藝術的融合不僅是增強表演效果的需要,更是讓演唱者深入地了解歌曲,提高自身演唱水平的重要途徑。
(2)聲樂表演對形體藝術展現的基本要求
聲樂表演過程中聲音和動作的協調統一是對形體藝術最基本的要求。首先,形體藝術是為了增強歌唱表現力的途徑,演唱者必須以歌曲為基礎,用自己最真實的情感通過歌唱和連貫一致的動作讓聲樂表演藝術的魅力充分地表達出來。其次,演唱者的形體表演(動作、表情、手勢等)要隨著不同歌曲曲風的變化而進行適當地改變,并與歌曲的風格保持一致,這也是聲樂表演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原則。再次,演唱者的形體動作一定要體現出藝術的美感,不能拖泥帶水或者肆意中斷,要保證動作的連貫性。最后,藝術來源于生活,是對生活的寫意和升華,但一定不能與生活的真實性背道而馳,要結合真實的生活進行創造。
2形體藝術在聲樂表演中的價值和意義
(1)形體藝術有利于人物形象的表達
在歌劇表演中,表演者通過形體藝術將自己內心的情感表露出來,任務的性格和身份等都能通過表演者動作的表達體現出來。青年人的青春活力,老年人的步履蹣跚等不同人物形象特有的動作和行為。這也是觀眾了解聲樂表演藝術中不同人物形象以及作品內涵的重要參考。另外,不同性格的任務也會有不同肢體語言的表達。例如,在演唱《阿里山的姑娘》的表演中,灑脫大方的形體語言代表了樂觀開朗的人物;穩重的形體語言則是性格內向的人物性格的表現;而干練的動作語言則揭示了年輕阿里山姑娘豪爽、熱情的性格,這也是歌曲內在含義的外在表現。聲樂表演藝術是表演者與觀眾進行情感溝通的一門藝術,而情感的表達很大一部分依賴于形體藝術和歌唱共同來完成。聲樂表演的開始,不僅需要動聽的聲音,還需要形體藝術的輔助和配合,這樣才能完整地將歌曲的藝術魅力展現給觀眾,才能突出聲樂表演的完整性,也能讓聲樂表演藝術具備更強的魅力和藝術感染力。
(2)形體藝術在聲樂表演中的意義
聲樂表演是演唱者聲音旋律和形體藝術協調一致和有效的統一。在聲樂表演的舞臺上,尤其是在進行歌劇的演繹過程中,演員只有借助形體藝術強大的功能,才能抵達作品所要表達的藝術情境;才能更好地與其他的演員保持形體動作的一致性;才能更好地完成與觀眾的互動和現場交流。舞臺藝術的魅力其實就在于現場氣氛的營造以及演員與觀眾的互動效果,這也是演員認識并不斷提高自己聲樂表演效果的最佳途徑。例如,在形體動作中比較重要的眼神的變化,這種恰當的形體動作對作品的押韻和內涵的表達都十分有利。作為聲樂表演的重要輔助手段,形體藝術還能吸引觀眾注意力并調動觀眾的感情,不斷地充足和完善聲樂表演。
3加強形體藝術的訓練工作
為了更好地實現形體藝術和歌唱的協調統一,必須不斷地進行形體動作的訓練,讓表演者的形體動作能做到信手拈來并且恰當準確。
(1)臉部表情
人們情感的變化都是通過豐富的面部表情來體現的,這也是形體藝術訓練過程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人們的喜怒哀樂都能通過面部表情來體現,這在聲樂表演藝術中情感和內涵的表達是十分重要的。恰當的面部表情能讓觀眾直觀、形象地感受到聲樂表演的情感和內涵。在面部表情的訓練過程中,聲樂表演對其要求也是十分嚴苛的。首先,訓練者的眼眉要舒展開來,同時咬緊牙關并抬笑肌,并盡量讓這一動作顯得自然和親切。只有這樣,才能為觀眾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其次,聲樂表演者要加強對眼睛的訓練,不斷練習哪些服務于聲樂作品的眼神變化,通過眼神的變化來渲染作品情感的變化。眼神是溝通形體藝術和歌唱的橋梁,并能使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交流產生共鳴。因此,必須加強對眼部功能的訓練。
(2)身體姿態的訓練
演員在進行聲樂藝術表演的過程進行的是一種創造性的通過歌唱和身體姿態來展現的行為美,這是超越了外在的容貌美的存在。松弛、挺拔、精神、自信、飽滿的身體姿態不僅能為演唱者樹立良好的舞臺形象,對演唱者的發聲訓練也是有幫助的。為了更好地展現演唱者的身體姿態所表現出的瀟灑的美、秀麗的美、含蓄的美,在整個演唱過程中的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不能出現動作隨意、身體松懈、生活化的姿態。也就是在整個聲樂表演過程中演員都要控制好自己的姿態,也就是加強聲樂表演基本功的訓練。另外,身體姿態的訓練也應根據不同唱法和曲風的要求而有所變化。比如說在美式唱法中,歌唱者要保持一種相對端莊的姿態并在整個演唱過程中以這種姿態為基礎;在民族唱法中,要對各民族戲曲表演的動作和姿態有所展現;再通俗長發中,則更多要考慮到的是在歌唱的同時自然的動作展現。
(3)手勢的動作
在形體藝術的訓練過程中,對手勢起落的訓練也是重要的訓練內容之一。在舞臺上,在聲樂表演的過程中,手勢的起落是很有講究的。首先,要仔細地分析演唱的內容,找準手勢起落的關鍵點。其次,在聲樂表演中還要掌握好手勢起落的“度”,避免手勢的起落顯得過于突兀,要自然而然的“起落”。在聲樂表演過程中,手勢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指揮和互動。表演者所要展示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唱功,還要對整個舞臺的表演效果有所拿捏以及與觀眾的互動交流。這就需要適當的手勢來幫助演唱者完成歌唱之外的任務。例如,演唱民族特色的歌曲,可加入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勢。演唱者有效的手勢動作要經過不斷重復地與歌曲的旋律和節奏相配合的手勢訓練才能做到。歌曲的內在表現因素必須要具備規律性、流動性的特點,還要保持一定的舒展性,以便讓欣賞者在看到具有動感和生機的形體語言的表達后,可以跟隨節奏打拍子,融入歌曲的情景之中。
(4)臺位變化
聲樂表演過程中演唱者不能是定在某一點不動的,因為他不僅要完成歌曲的演唱,還擔負著表演的任務。表演者要通過步伐不斷移動這樣的臺位變化在前奏和間奏間與伴舞相互配合,并與現場的觀眾進行一定的交流。另外,在舞臺上調度的過程中,演唱者的臺位也要進行適當的變化。具體訓練過程中,演唱者首先要確定從哪起步以及走幾步才能到達合適的位置,在什么時間轉身較為合適這樣的問題。另外,演唱者臺位變化訓練中也要把握好走路的節奏和幅度,并在站立行走過程中穩定中心,配合著音樂的旋律和手勢進行移動。還應注意的是,不同性別的人其站姿和步伐也是不盡相同的。
(5)上下場的形態方式
演員的上下場也是聲樂表演過程中微不足道而又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表演者要在上場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避免一時的匆忙對自己的上場和演出造成影響。在完成整個演出后,表演者也不能懈怠,避免在下場過程中因精神放松而出現不合表演的動作或形態。因此,在訓練或表演過程中,演員要對上下場的形體動作進行掌握,樹立強大的臺風使觀眾能夠感受到表演者的飽滿精神狀態和氣場氣質。在上場時要微笑向觀眾示意,以適當的步伐節奏,淡定地向觀眾示意。下場時同樣要微笑鞠躬將演唱情緒與動作保持到音樂結束從容退場。
聲樂表演藝術是以歌唱為主、器樂伴奏為輔的一種音樂表演藝術,也是一種常見的藝術表現形式。目前,我國比較流行的聲樂表演藝術主要有民族聲樂、美聲和流行音樂等。這種音樂表演形式不但能使器樂和人聲完美融合,還能將聲樂作品與眾不同的藝術魅力呈現在觀眾面前。在聲樂表演藝術中運用接受美學的理論,不但能將聲樂表演藝術的美學特性充分展示出來,還能進一步推動聲樂表演藝術的發展,提高我國聲樂表演藝術者的表演水平。
一、接受美學理論的基本概述
接受美學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國康茨坦斯大學的文藝學教授姚斯所提出,他打破了人們傳統的審美觀念,將美學實踐細分為生產、流通和接受三個方面。接受美學在文學審美方面與傳統的文學理論不同,而且欣賞的重心也發生了改變。接受美學更重視接受者的主觀感受,從受眾的角度出發,淡化了生產和流通方面的重視程度。在接受美學的理論下,人們將作品的創作和欣賞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有機體,從而增進了讀者、作者和作品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受眾的審美需求為主,加強了作品的文學創作。隨著時間的推移,接受美學理論變得更加完善,并被逐漸應用到社會各個領域。聲樂表演藝術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不僅要提高聲樂表演藝術的美學特性,還要加強對受眾藝術的欣賞能力的提升。傳統的聲樂藝術表演在創作過程中,只重視作品本身,忽略了受眾對作品的主觀感受,導致聲樂藝術表演的發展受到了限制。所以,在創作聲樂表演藝術作品時,要運用接受美學的理論,不僅可以提高受眾的欣賞水平,還能更好地促進我國聲樂表演藝術的發展。
二、接受美學理論在聲樂表演藝術中的意義
(一)聲樂表演藝術引入接受美學理論的必要性
隨著聲樂表演藝術的完善和發展,其在藝術領域中藝術魅力,并在藝術體系中呈現出不同于其他藝術表現形式的完整性和獨立性。聲樂表演藝術的理論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它不但促進了聲樂表演藝術的健康有序發展,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聲樂表演藝術中的不足之處。但在傳統的聲樂表演藝術研究中,專家和學者研究的重點通常只是聲樂藝術作品和作曲者,對于聲樂表演藝術的受眾幾乎沒有任何研究。因為忽視對受眾主觀感受的研究,因而給我國聲樂表演藝術的發展帶來了不良影響。而采用接受美學理論對聲樂表演藝術的受眾進行研究,能夠使創作者根據自身的欣賞感受,對作品進行二次創作,從而增強聲樂作品的藝術魅力,讓更多受眾喜歡和接受聲樂作品。
(二)接受美學理論引入聲樂表演藝術的可行性
接受美學理論引入到聲樂表演藝術中,不但能夠將音樂和文學融合到一起,還能為接受美學理論在聲樂表演藝術中的運用打下堅實的基礎。首先,聲樂表演藝術和文學藝術具有相同的受眾。聲樂表演藝術和文學藝術有很多相似之處,兩者的受眾都是人,而且兩者創作的目的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不同的地方在于,接受美學側重于對受眾進行研究。因為兩者的受眾相同,因而為接受美學理論引入聲音表演藝術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次,聲樂表演藝術和文學藝術存在相同的構成要素。接受美學產生于文學藝術,而文學藝術的構成要素主要是作者、作品和讀者。聲樂表演藝術的構成要素是作品、作曲家、受眾和歌唱者。兩者的構成要素相同,也為接受美學理論引入聲樂表演藝術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接受美學視域下的聲樂表演藝術
在引入接受美學理論后,聲樂表演藝術為了更好地展示自身的藝術魅力,演唱者還要加強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在表演過程中給受眾留下想象的空間。同時,演唱者還要對作品進行全面分析,掌握一定的表演技巧,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
(一)留白
留白就是在表演的過程中,給受眾留出一定的想象空間,讓受眾對此進行藝術想象,并進行藝術填充的表演技巧。如果聲樂藝術的表演者在演唱的過程中,能夠有效運用留白的技術,不但能夠有效激發受眾的想象力,還有利于雙方的互動,調動受眾對聲樂藝術作品欣賞的積極性。在文學創作中,留白主要側重于對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描述,以激起讀者閱讀的好奇心。聲樂藝術因為留白的空間比文學作品要大,演唱者可以改變表演策略,對留白藝術進行處理。常見的處理方式是通過變換高低聲,營造情感變化,例如表演者在演唱過程中的高昂聲音逐漸回落、聲音漸漸減弱等。
(二)對話藝術
只有聲樂作品、受眾和演唱者三者緊密相連,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藝術審美體系。所以,上述三要素如果要達到密切關聯的目的,首先要對演唱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演唱者不僅要掌握聲樂作品的表現內容,還要對聲樂作品的思想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另外,聲樂表演中的演唱者要具備良好的藝術修養、演唱水平和豐富的舞臺經驗,以便在舞臺表演中能夠更好地與受眾進行互動和對話交流。因為對話藝術在聲樂表演藝術中能夠起到促進受眾積極參與聲樂作品表演的作用。例如在聲樂表演中,演唱者在表演作品的部分時可以邀請受眾參與演唱,或是帶動受眾跟著音樂節奏打節拍等。
(三)全面觀照藝術
不同受眾之間的價值觀念差異較大,因而在欣賞聲樂表演藝術時,受眾對聲樂藝術作品難以形成一個統一、客觀的評價標準。而且,受眾都是以自身固有的認知去欣賞聲樂作品,所以演唱者在進行聲樂表演時,還要從主觀和客觀的角度對聲樂藝術進行全面的觀照。在聲樂表演中,演唱者一方面要在受眾對自身的表演進行審視時保持客觀的態度,并對自己的表演進行全面考查,以便確定自己的表演是否存在不足之處。另一方面,還要進行不斷的內省,對自身在舞臺上的表演進行反思,從而能夠及時進行改善。
四、接受美學視域下的聲樂表演藝術美學特性
(一)接受美學理論中的審美準備對聲樂表演藝術的影響
審美準備作為接受美學理論中受眾期待審美活動時的主要動力,既是指受眾對聲樂表演藝術的欣賞期待,也包含了受眾對聲樂表演藝術作品的欣賞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內容。因為受眾在對聲樂表演藝術進行審美前,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因而不同受眾的審美準備也是不同的。比如,受眾的審美準備影響因素有受眾的受教育水平、生活經歷、社會關系和審美實踐等,在種種因素的作用下,受眾的審美能力差異會比較大。而且,即便是同一受眾,在進行審美活動前的心境不同,也會表現出不同的審美準備。所以,聲樂表演藝術中的審美準備對于接受活動的影響是很大的。因此,演唱者在進行聲樂表演藝術時,還要將審美準備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依據,并運用到具體的聲樂表演藝術創作實踐活動中。
(二)接受美學理論中的審美接受對聲樂表演藝術的影響
審美接受在接受美學理論中,是指受眾完成對藝術作品欣賞過程的心理活動。聲樂藝術作品通過演唱者的演繹,不僅能使受眾為聲樂作品的文藝特性所吸引,還能調動受眾對作品產生欣賞的積極性,進而促使受眾接受作品,并繼續欣賞聲樂作品。在聲樂藝術表演中,文字和樂譜作為受眾接受的審美對象,是演唱者激發受眾對聲樂作品產生欣賞熱情的關鍵。同時,演唱者也是受眾和聲樂作品互動交流的橋梁。演唱者本身是聲樂作品的受眾和創作者,所以,演唱者在舞臺上的演唱技巧和現場表演,不但能為受眾帶去視覺和聽覺上的沖擊,還能喚醒受眾內心的情感流動,從而使受眾在欣賞聲樂作品時產生情感共鳴。因此,審美接受可以被當作演唱者、創作者和受眾者之間的心理互動交流。同時,審美接受也可以將聲樂作品的藝術魅力充分展現出來。
(三)接受美學理論中的審美留余在聲樂表演藝術中的美學特性
聲樂表演藝術是一項不同于其他藝術的藝術表現形式。受眾在欣賞完聲樂表演藝術后,受眾與作品產生的情感共鳴以及聲樂作品對受眾精神意識造成的影響不會因為欣賞活動結束而停止,這種現象在文學欣賞中被稱為審美留余。在聲樂表演藝術中,受眾的審美活動會不斷增多,審美留余也會隨之不斷增加,對受眾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隨著時間的積累,受眾在審美準備過程中,對聲樂藝術作品的欣賞能力就會得到提高,同時,受眾欣賞聲樂表演藝術的審美品位也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接受美學作為文學藝術發展創新的一種美學理論,不僅被應用到文學藝術創作中,還被運用到聲樂表演藝術中。聲樂表演藝術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表演,因而演唱者在舞臺表演的過程中,不僅要將聲樂藝術豐富多彩的一面呈現給受眾,同時還要在表演時兼顧感情的細膩性和表演形象的豐富性。在接受美學的視域下,聲樂表演藝術不但具有很強的協調性和統一性,而且能通過多種方式提高受眾的審美情趣和欣賞能力。這不僅能夠使聲樂表演藝術得到傳承和發展,還能促進聲樂表演藝術和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融合,進而提高我國聲樂表演藝術的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李超.基于接受美學視角的聲樂表演藝術及其美學特征分析[J].音樂生活,2016(10).
[2]趙瀟然.接受美學視域下聲樂表演的藝術性研究[J].音樂時空,2015(20).
[3]付莉.從接受美學理論視域探討聲樂表演藝術的美學特點[J].戲劇之家,2015(18).
[4]陳金玲.淺析接受美學觀下的民族聲樂表演藝術[J].藝術教育,2015(11).
二、視唱練耳能力在聲樂表演藝術中的運用
作為聲樂表演藝術來說,要使聲樂具備藝術感染力,達到和諧準確的效果,離不開視唱練耳能力的發揮。視唱練耳與聲樂表演藝術是密不可分的關系,一方面視唱練耳教學源于聲樂教學實踐,另一方面聲樂表演又為視唱練耳提供了豐富素材,有助于練耳訓練的開展實施。
(一)視唱練耳能夠有效增強了聲樂表演中的音樂基本能力
聲樂表演是對音樂作品加以演繹的過程,其間貫穿了對音樂作品音準、節奏、表情的把控,而這些音樂基本能力都是視唱練耳的重要內容,因此,聲樂表演藝術本質上就是將視唱練耳加以綜合的一個過程。視唱練耳與聲樂表演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系,一方面視唱練耳無法脫離聲樂表演獨立存在,另一方面聲樂表演也只有在視唱練耳能力的作用下才能夠唱準、唱對。視唱練耳對聲樂表演基本能力的促進作用,雖然不僅僅存在于聲樂表演這一單一音樂活動中,但毋容置疑的是,聲樂表演滲透了視唱練耳的基本內容。
(二)聲樂表演中的音感及演唱技巧需要視唱練耳技能的參與
視唱練耳中的視唱環節為聲樂表演技巧的提升奠定了基礎,聲樂演唱要達到旋律的優美和音感的自然流暢,需要有效調動視唱練耳中的基本技能。在開展聲樂教學時要沿用視唱練耳的技巧方法,在演唱中要及時調整呼吸,在節奏停頓上要合理有序,從而更好地控制音準及節奏,使聲樂演唱達到飽滿圓潤的藝術效果。此外,在聲樂演唱技巧及演唱方法的使用上,講究樂句之間在換氣時要保障演唱旋律的連貫自然,在演唱下行時,聲音要保持在高位狀態,在演唱上行時,聲音則要保持在低位狀態,而這些技巧也都是視唱練耳中突出強調的。因此,聲樂表演過程中,處處都滲透著視唱練耳技巧的使用,兩者是一種水融,互相促進的關系。
一、初次登臺的聲樂歌者的心理問題
初次登臺的聲樂歌者,出現心跳加速、手腳緊張等問題,是由于過于緊張而引起的生理現象,有過歌唱表演經歷的人都知道,很少人能夠做到心情平靜信心十足地登上舞臺。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障礙,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就必須克服困難。然而困難的出現和克服,往往會引起人們內心的不安和緊張,嚴重時就會給人帶來恐懼,形成焦慮。
人們的一切行為不論正確與否,都是在自身心理活動的支配下進行的,任何心理活動都有發生、發展和完成的過程。歌唱者的“怯場”現象在發生階段表現為:候場前的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發展階段表現為:歌唱時手腳發抖、全身冷汗、忘詞跑調、高音唱破等;完成階段表現為:唱完后大腦空白、失去信心、形成恐懼等。這種心理活動,一旦變成心理障礙,就會使歌唱者對自己失去信心,失去歌唱欲望和表演熱情。
二、對聲樂表演技能的理解與調控
聲樂作為一門表演藝術,是演唱者內心的情感、認識和需求,用歌曲為載體的一種表達、抒解和信息的輸出。通過表達、抒解和信息的輸出,使歌唱者取得一定程度的精神滿足,心理壓力得以緩解,心理平衡得以恢復。要想使演唱過程都能達到歌唱者的預期效果,除了生理因素的制約之外,心理調控對歌唱者的演唱狀態同樣起著關鍵性作用。歌唱技巧的掌握,依賴于歌唱者通過感覺和抽象的理解去控制發聲機能。因為在聲樂學習中,人們無法利用視覺器官的功能,只能憑借直感(悟性)調節自身有關機能的活動。
培養“調控”心理應該多加強舞臺的實踐活動,多上臺多表演多實踐,盡可能體會舞臺感覺和駕馭自己的能力。歌唱者通常在上臺前,需穩定自己的心情,要體會自己在練聲、練唱時的感覺,并在心里默唱一下將要演唱的歌曲,這樣的松弛不僅有利于表演,更有利于發音器官和生理機能的協調,也能避免因心理緊張、僵化、呆滯而造成破壞聲音自然流暢的現象。歌唱者在舞臺上演唱時,要把注意力和興趣投放到表演的過程中去,不要把聽眾當成前來挑毛病的檢查者,否則只會增加自己的心理負擔;歌唱時應該把聽眾當成朋友,用歌聲向他們真心傾訴情感、傳達藝術,這樣的心情就會放松,演唱就能處于可控狀態;歌唱者在舞臺上還要有落落大方的臺風,上下臺的步態以及演唱中遇較長的過門間隙時,表情感覺都能與樂曲內容吻合。
初次登臺的聲樂歌者,在舞臺上注重心理調控,不僅能淋漓盡致地發揮自身的演唱技能,更能輕松自如地表達歌曲的情感,取得預期的演唱效果。
歌唱藝術通常分為兩個創作過程,詞曲創作是歌唱作品的第一創作過程,演唱者對作品的藝術表演是歌唱藝術的“二度創作”過程。演唱者通過對作品意境的深刻體會,對作品含意的深入挖掘,全面掌握歌曲的風格、準確把握情感的基調后進行二度創作,這樣的歌唱能生動地表達聲樂作品的思想感情,可使聲樂作品的魅力得以充分的展現,是“有靈魂”、“有血肉”,能“號召人”、“感化人”、“打動人”的歌唱。
歌唱藝術的二度創作過程,也是歌唱者情感的投入過程。歌唱者情感投入地進行歌唱,就能讓歌唱者“身臨其境、聲情并茂、以情帶聲”,也能使聲樂作品產生“人物感”。人物是組成藝術形象的主體核心,敘事性文藝作品,大多是通過對人物和人物的活動及其相互關系的描寫來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生活意義、展現人生理想的。人們常說:“演員應當演什么象什么,應該惟妙惟肖地刻畫人物”。我國杰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在半個多世紀的舞臺實踐中,繼承傳統、勇于創新、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將我國戲曲藝術的精華集于一身,創作了眾多優美而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
在聲樂作品表演藝術中,很多著名演唱家,運用自身的音色、音質、樂感等特點,深刻體會聲樂作品的意境、認真塑造作品人物的形象,進行二度創作后登臺演出,最終成就偉大歌唱家的先例甚多。西班牙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普拉西多·多明戈,以演唱《茶花女》中的阿爾弗萊德角色跨入世界著名男高音的行列,從而鑄就了他輝煌的一生;我國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在2001年出演了由多明戈指揮華盛頓歌劇院演出的威爾第歌劇《游吟詩人》中盧納伯爵這個角色,獲得了相當輝煌的成功,就是相當挑剔的《華盛頓郵報》也撰文稱贊:“在這個世界杰出歌唱家躋身的地方,最耀眼的明星是來自中國的廖昌永。他對威爾第歌劇準確的把握,使他猶如一位天生的威爾第歌劇的歌唱家,全身都散發著威爾第的氣息;他堅實、優美、濃郁、醇厚的音色和音質以及流暢的氣息和無與倫比的藝術感染力,使得肯尼迪中心又一次為之瘋狂。我們堅信這位天才的藝術家將成為世界歌壇的一個瑰寶。”:
一、初次登臺的聲樂歌者的心理問題
初次登臺的聲樂歌者,出現心跳加速、手腳緊張等問題,是由于過于緊張而引起的生理現象,有過歌唱表演經歷的人都知道,很少人能夠做到心情平靜信心十足地登上舞臺。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障礙,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就必須克服困難。然而困難的出現和克服,往往會引起人們內心的不安和緊張,嚴重時就會給人帶來恐懼,形成焦慮。
人們的一切行為不論正確與否,都是在自身心理活動的支配下進行的,任何心理活動都有發生、發展和完成的過程。歌唱者的“怯場”現象在發生階段表現為:候場前的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發展階段表現為:歌唱時手腳發抖、全身冷汗、忘詞跑調、高音唱破等;完成階段表現為:唱完后大腦空白、失去信心、形成恐懼等。這種心理活動,一旦變成心理障礙,就會使歌唱者對自己失去信心,失去歌唱欲望和表演熱情。
二、對聲樂表演技能的理解與調控
聲樂作為一門表演藝術,是演唱者內心的情感、認識和需求,用歌曲為載體的一種表達、抒解和信息的輸出。通過表達、抒解和信息的輸出,使歌唱者取得一定程度的精神滿足,心理壓力得以緩解,心理平衡得以恢復。要想使演唱過程都能達到歌唱者的預期效果,除了生理因素的制約之外,心理調控對歌唱者的演唱狀態同樣起著關鍵性作用。歌唱技巧的掌握,依賴于歌唱者通過感覺和抽象的理解去控制發聲機能。因為在聲樂學習中,人們無法利用視覺器官的功能,只能憑借直感(悟性)調節自身有關機能的活動。
培養“調控”心理應該多加強舞臺的實踐活動,多上臺多表演多實踐,盡可能體會舞臺感覺和駕馭自己的能力。歌唱者通常在上臺前,需穩定自己的心情,要體會自己在練聲、練唱時的感覺,并在心里默唱一下將要演唱的歌曲,這樣的松弛不僅有利于表演,更有利于發音器官和生理機能的協調,也能避免因心理緊張、僵化、呆滯而造成破壞聲音自然流暢的現象。歌唱者在舞臺上演唱時,要把注意力和興趣投放到表演的過程中去,不要把聽眾當成前來挑毛病的檢查者,否則只會增加自己的心理負擔;歌唱時應該把聽眾當成朋友,用歌聲向他們真心傾訴情感、傳達藝術,這樣的心情就會放松,演唱就能處于可控狀態;歌唱者在舞臺上還要有落落大方的臺風,上下臺的步態以及演唱中遇較長的過門間隙時,表情感覺都能與樂曲內容吻合……。
初次登臺的聲樂歌者,在舞臺上注重心理調控,不僅能淋漓盡致地發揮自身的演唱技能,更能輕松自如地表達歌曲的情感,取得預期的演唱效果。
歌唱藝術通常分為兩個創作過程,詞曲創作是歌唱作品的第一創作過程,演唱者對作品的藝術表演是歌唱藝術的“二度創作”過程。演唱者通過對作品意境的深刻體會,對作品含意的深入挖掘,全面掌握歌曲的風格、準確把握情感的基調后進行二度創作,這樣的歌唱能生動地表達聲樂作品的思想感情,可使聲樂作品的魅力得以充分的展現,是“有靈魂”、“有血肉”,能“號召人”、“感化人”、“打動人”的歌唱。
歌唱藝術的二度創作過程,也是歌唱者情感的投入過程。歌唱者情感投入地進行歌唱,就能讓歌唱者“身臨其境、聲情并茂、以情帶聲”,也能使聲樂作品產生“人物感”。人物是組成藝術形象的主體核心,敘事性文藝作品,大多是通過對人物和人物的活動及其相互關系的描寫來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生活意義、展現人生理想的。人們常說:“演員應當演什么象什么,應該惟妙惟肖地刻畫人物”。我國杰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在半個多世紀的舞臺實踐中,繼承傳統、勇于創新、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將我國戲曲藝術的精華集于一身,創作了眾多優美而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
在聲樂作品表演藝術中,很多著名演唱家,運用自身的音色、音質、樂感等特點,深刻體會聲樂作品的意境、認真塑造作品人物的形象,進行二度創作后登臺演出,最終成就偉大歌唱家的先例甚多。西班牙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普拉西多·多明戈,以演唱《茶花女》中的阿爾弗萊德角色跨入世界著名男高音的行列,從而鑄就了他輝煌的一生;我國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在2001年出演了由多明戈指揮華盛頓歌劇院演出的威爾第歌劇《游吟詩人》中盧納伯爵這個角色,獲得了相當輝煌的成功,就是相當挑剔的《華盛頓郵報》也撰文稱贊:“在這個世界杰出歌唱家躋身的地方,最耀眼的明星是來自中國的廖昌永。他對威爾第歌劇準確的把握,使他猶如一位天生的威爾第歌劇的歌唱家,全身都散發著威爾第的氣息;他堅實、優美、濃郁、醇厚的音色和音質以及流暢的氣息和無與倫比的藝術感染力,使得肯尼迪中心又一次為之瘋狂。我們堅信這位天才的藝術家將成為世界歌壇的一個瑰寶。”
建構主義是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后的進一步發展,被譽為當代教育心理學中的一場革命(Slavin,1994)。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是學習者在原有知識經驗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主動對新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建構知識的意義,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而不斷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識經驗的過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學習與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和思想,對以培養具有較高專業水平,具備歌唱表演能力,能勝任在專業文藝團體、大專院校、藝術性院校中從事歌唱表演及教學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為教學目標的聲樂表演專業的教學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建構主義關于教學的基本思路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建構內在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者并不是把知識從夕h}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夕h}的相互作用來獲取、建構知識。學習過程同時包含兩方面的建構:一方面是對新信息的意義的建構,同時又包含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對概念的理解是豐富的、有著經驗背景的,從而在面臨新的情境時,能夠靈活地建構起用于指導活動的圖式。任何學科的學習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紙上畫畫,學要涉及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學習者總是以其自身的經驗,來理解和建構新的知識和信息,即學習不是被動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動建構意義,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學習不僅僅像行為主義所描述的“刺激一反應”那樣,學習意義的獲得,是每個學習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信息重新認識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關于教學的基本觀點是:
1.注重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夕刺激的被動接手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學習是由學習者內部控制的過程。教師不應被看成“知識的授予者”,而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教師是學生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努力培養學生的自覺意識和元認知能力,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好發揮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導向”作用。
2.注重在實際情境中進行教學。建構主義強調開發圍繞現實問題的學習活動,盡量創設能夠表征知識結構、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的社會化的、真實的情境。這種情境應具有多種視角的特性,可以將學習者嵌入到現實和相關情境中,作為學習整體的一部分為他們提供社會流活動。
3、注重協作學習。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于事物的理解,從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惟一的標準的理解。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學習者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高級知識的教學應該提倡師徒式的傳授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討論與學習,鼓勵學習者同其他學生和教師進行對話與協商。因此,建構主義指導下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小組學習、寫作學習等。
4.注重提供充分的資源。建構主義強調要設計好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建構知識的意義提供各種信息條件。
二、建構主義對聲樂表演專業教學的指導作用
1.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思想,培養學生管理學習的能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傳統教學帶來了一場革命,其理論核心是學習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學習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在此過程中,學生對新信息重新認識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其原有的知識經驗因為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因此,建構主義教學意味著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相對傳統教學有所改變,教師和學生都要在新的師生關系中適應自己的新角色,積極面對建構主義所帶來的學習和教學革命。
首先是促進學生形成自己是知識與理解的建構者的心理模式。聲樂表演教學由于傳統的原因,在教學中“師帶徒”的教學模式影響比較深,教師(師傅)在教學過程的主導比非常突出,學生(徒弟)學什么,唱什么,如何唱都是聽老師安排,學生對老師產生了一定程度的依賴性或依附比。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聲樂表演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應從傳統的向學生傳遞知識的權威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和促進者,成為學生學習的高級合作者。教師不僅要在專業技能方面指導學生,還要指導學生學習新的學習技能,根據學生的聲音條件,發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培養、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發現適合自己的最佳發展方向,從而促進學生建立主動學習,自我建構的新的學習心理模式,也就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其次是幫助學生學會管理自己的學習。既然建構主義是一個主動學習、自我建構的過程,那么更多的學習管理任務就落在學習者身上,而且聲樂學習的進階區分不是非常明顯,如果學生缺乏管理學習的能力,他們就不可能成為自主建構的學習者。但建構主義教學也不是一下子完全讓學生管理學習任務,這種高度復雜的認知過程可能讓學生感到不知所措。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是每個教師經常受到困擾的問題。太難,程度低的學生跟不上;太易,程度高的同學吃不飽。但在以個別課教學為主的聲樂表演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條件、學習能力、認知程度布置不同的學習曲目,也就是在聲樂表演教學中,教師可以給每個學生布置處于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的學習任務,幫助學生在個人的認知基礎、認知能力、認知結構上進行認知拓展,并科學地掌握學習進度,逐步幫助學生發展管理學習的能力。
2,創設情境教學是提高聲樂表演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幫助,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的。理想的學習環境應當包括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四個部分。“情境”是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意義建構的學習環境,情境創設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協作”與“交流”是學習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討論和合作,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起關鍵作用。“意義構建”是對學習內容反映的事物、性質、規律及該事物與它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的理解與掌握,并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其中創設情境是關鍵的環節,成功創設情境將使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順利實現。聲樂表演教學中創設情境可以有兩方面的情形,一是創設與現實情況相似的情境,二是創設所學習曲目中蘊涵的情境。
公開演唱和登臺演出是聲樂表演專業學習的主要目的,有很多學生課堂上唱得不錯,可登上舞臺演唱,卻產生緊張情緒,導致演唱失敗。有人把這種失敗歸結于歌唱技巧掌握不好或者演唱天賦太差,其實這其中很多是由于不能適應面對觀眾演唱的情境而產生緊張,這與傳統的師生“一對一”的封閉教學模式有關,學生平時的學習和練唱與演出情境不同,無法建立面對觀眾和舞臺的心理體驗,心理素質得不到鍛煉,登臺演出時不能發揮歌唱水平。因此在教學過程創設與實際情況(面對觀眾)相似的情境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辦法。無論是師生一對一的個別課,還是一對多的小組課或綜合課,都組織其他學生擔任觀眾并參與課堂交流,使學生的每一節課都處于模擬舞臺之上,面對一群專業的“觀眾”,對學生克服舞臺的陌生感和對觀眾的畏懼感有很大的幫助。
另外,創設與歌曲內容相似的情景,有助于學生理解作品。試想學生學習演唱具有明顯新疆民族風格的歌曲《一杯美酒》時,如果能在一個具有新疆特色的載歌載舞的情境中,踩著音樂的節拍,跳著新疆舞蹈進行練習,在這樣的情境中作品風格的掌握和歌曲切分音特點的表現將是水到渠成。
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通過師生、同學間的協作、交流,完成對歌曲蘊涵的情節、情境、情感的演繹,達到對歌曲意義和演唱技巧全面建構的教學目的,拓展了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互動。因此聲樂表演教學應創設接近真實情境的學習環境從而激發學習者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習過程中去完成問題的理解、知識的應用和意義的建構。
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要求聲樂表演教學必須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
首先建構主義強調學習以學生為中心,聲樂表演教學個別課是貫徹該思想的最有效形式,在教學中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聲樂表演學習是一種有別于其它任何學科的學習,聲樂表演學習的“樂器”是人體的器官,其發聲狀態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因此教師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狀態給予有針又中比的教學指導,即必須以學生(甚至是個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設計,選擇合適的練聲曲和學習曲目,創設合適的情境,使用合適的教學方法等等。幫助學生成為教師所傳送信息的加工主體,慢慢形成自我分析和評價能力,具備反思與批判能力,而不是純粹的受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又橡。
其次,建構主義所倡導的協作、會話、交互式學習等先進的教學理念可以通過組織小組課教學來實現。聲樂表演教學小組課是指實行一種用大課形式進行白勺個別教學課的方式上課,對某個學生是個別上課,對全體學生是集體上課。個別學生練習時,其它學生就是觀眾,因此每節課都有一定的觀眾量,每節課都營造出一種表演的氛圍。對于接受教師指導的學生來說,是一次舞臺演唱的訓練,有利于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對于其他學生來說,可以參與教學的進程、參加教學過程的問題討論、吸取接受指導的學生的經驗教訓。小組課教學不側吏學生鍛煉了心理素質,增加了舞臺經驗,還能使觀摩的同學站在一個“旁觀者清”的角度,審視、思考聲樂表演學習中所出現的問題,通過這樣的協作學習環境,教師和每位學生的思維與智慧就可以被整個群體所共享,學生的學習效率大大提高。小組課教學還有助于創設與歌曲內容相似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作品。小組課教學還可以拓展成面更廣的“公開課”和“觀摩課”。
一、文化藝術修養的重要性
聲樂表演是一類綜合表演藝術,但中包含了文學詩歌、音樂樂曲以及戲曲戲劇,又互成一體。它要求我們的表演者既要有純熟的專業技巧,還須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全面的藝術修養。聲樂作品是樂曲和文字的結合,歌唱者必須深刻地認識和了解各個歷史階段聲樂作品的演繹風格以及作者的思想內涵等,才能更好地去演繹聲樂作品。只有我們主動去了解各個歷史時期的思想、政治、以及文化演變特征,各個時代不同作者的生活和思想變化過程,并通過自己的理解和汲取,使其轉變為自身文化修養的一部分,才能在聲樂作品的表現和演繹中傳達出作品本身要表達的情感和藝術思想。所以,文化修養的提高對于聲樂學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否則我們的聲樂表演將停留在蒼白乏味,華而不實的表面,不能稱之為藝術表演。
二、如何提高文化藝術修養
每個聲樂作品都有其產生的歷史背景和藝術處理的過程,聲音控制的過程,是一個歌唱演員以自己當前的歌唱技巧與控制能力,結合自身修養而進行的。對聲音進一步的控制是建立在歌唱狀態穩定之上的,而這種控制也是建立在其音樂修養上的。
歌唱是一項綜合的藝術,我們欣賞優美的歌聲,不僅可以聽到聲音的純凈、技術的完美,還可以聽到歌者內心的情感和智慧。因此,在我們平時的學習和積累過程當中,不僅要學習和提高發聲、呼吸等技巧,還要注重我們的知識結構、審美感、情緒調整能力和藝術直覺等幾個方面的綜合提高。這些都是需要我們長期堅持、不斷積累、不懈努力才能養成的,而不可能一蹴而就。歌唱是一項綜合的藝術,我們欣賞優美的歌聲,不僅可以聽到聲音的純凈、技術的完美,還可以聽到歌者內心的情感和智慧。就聲樂演唱來講,我們需要“多聽”、“多看”。“多聽”唱片琢磨名家的演唱方法;
“多看”音樂會來學習他們的舞臺表演。另外,大量欣賞器樂表演,積累不同音樂表現形式的藝術審美感以及不同的藝術情緒處理方式。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觸類旁通的從其他的各類藝術類別中吸取精華,陶冶情操,提高對不同藝術美感的鑒賞能力。從古至今、從中到外,都可涉獵,例如,繪畫、詩歌、文學作品、雕塑、甚至于電影、攝影、藝術設計等現代藝術表現方式都是我們可以去觀摩學習的。因為各種藝術門類雖說表現形式不盡相同,但主題都是為了表達不同的“美”:喜悅之“美”、戀愛之“美”、凄涼之“美”……勝利的“美”、勞動的“美”、豐收的“美”等。所以,在藝術當中,“美”是相通的,我們從不同藝術門類中去感受和體會不同的“美”,去發現不同的表達“美”的方式,
其實就是一條提高藝術修養的方法和途徑。
人們常說的
“十年磨劍”“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充分反映了藝術表演這條道路的艱辛和漫長。古今中外所有的著名歌唱家,表演家漫長的修行和千錘百煉才走到了藝術的巔峰。在舞臺上耀眼炫目的表演來自于臺下孜孜不倦的學習和訓練,讓我們為之傾倒和欽佩的不止是他們爐火純青的技藝,更是他們淵博的學識和求索的精神,這些是我們當之無愧的榜樣。
三、在文化藝術修養中養成良好的聲樂美感
聲音美感是建立在歌唱者和觀眾的心理上的,歌唱者把情緒和情感注入到歌聲中去,使歌聲具有美感。情緒和情感蘊含越深,歌聲的美感就越強,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打動觀眾、感染觀眾。這就要求歌唱者不僅僅是一個發聲者,除了能發出優美的聲音,唱好音準、節奏節拍、速度、強弱等基本要求外,還要有良好的音樂感覺。這需要歌唱者通過在生活和學習中去體驗和感受:體驗和觀察生活中的生動事件;觀摩身邊各種形形各種人的說話、表情、和情緒:在大自然中體驗自然風光的美感:通過聽錄音、看錄象及觀看歌唱家的表演,從中去領略聲音與讀字的美感、韻味;通過電影、電視、詩歌等其他藝術形式體驗人物內心活動和場景氛圍的音視覺渲染,豐富和積淀我們的音樂美感。
聲樂藝術指導(Vocal Coach)主要是指為聲樂演唱者進行鋼琴伴奏并進行音樂指導的表演方式。這種表演方式與所謂的“鋼琴伴奏(Piano Accompaniment)”有相似和不同之處。其相似之處表現在,兩者的演奏樂器均為鋼琴,并且都以和聲樂演唱者合奏的形式進行表演。而這種表演藝術則必須建立在鋼琴彈奏與聲樂演唱互相配合的基礎上,因此表演者要在表演前進行大量的排練、磨合。而聲樂藝術指導則與所謂的鋼琴伴奏有這本質的區別。“鋼琴伴奏是一個操作層面的術語,它暗示出器樂獨奏與鋼琴伴奏間的某種關系,這種關系既要求二者相輔相成,互相補充,又要求鋼琴伴奏者不可‘鋒芒太露’,‘喧賓奪主’”。(李智芳.關于國內音樂學院聲樂鋼琴藝術指導專業的分析與比較[D].中國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8.)簡而言之,鋼琴伴奏是一個陪襯性角色的存在,它并不是聲樂作品的一部分,而是為了提高聲樂表演效果的手段。而聲樂藝術指導則是聲樂作品的一部分,它和聲樂表演是一個統一體,二者缺一不可。并且鋼琴伴奏的藝術表現取決于聲樂表演者的需要,而聲樂藝術指導更要體現“藝術指導”的效果,它是整個聲樂作品的指揮者與策劃者。因此,聲樂藝術指導和鋼琴伴奏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聲樂藝術指導既是聲樂表演的一部分,那么藝術指導就不能僅僅以伴奏的水準來要求,應當打到更高層次的藝術境界。在聲樂藝術指導研究生教學方向上,也應當有統一的專業教學標準。“眾所周知,專業名稱的統一,不僅代表著一個專業的概念、一個專業的性質,還說明了學術界對其專業內容已經達成了共識,對未來學科的健康快速發展也就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專業名稱之所以要強調科學準確,甚至要求要與世界接軌,就是因為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信息的網絡化,教育也必然走上國際化。為了同世界各國進行教育合作與交流,就必須規范專業名稱,統一專業標準。”(李智芳.關于國內音樂學院聲樂鋼琴藝術指導專業的調查與設想[J].樂器,2010,(11).)而要完成與國際接軌,我們就應當借鑒國外聲樂藝術指導課程的設置方式,尋找國外聲樂藝術指導課程的教學規律。
二、國外聲樂藝術指導教學特點
國外聲樂研究生藝術指導已經形成了一套獨立的教學體系,這不僅體現在國外聲樂藝術指導的課程設置方面,還體現在聲樂藝術指導的專業教學方面。
國外音樂學院普遍將聲樂藝術指導與鋼琴表演視為同等重要的兩個專業。“在鋼琴系中,鋼琴藝術指導不僅是鋼琴表演專業學生的必修課,也是一個獨立的專業。即使是主修鋼琴表演專業的學生,從大學二年級開始,必須進行鋼琴藝術指導的學習,一直到五年級畢業。如果要進研究生院繼續深造,鋼琴藝術指導也是入學考試重要的內容之一和將來必修的課程。由此看來,鋼琴藝術指導與鋼琴表演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沈紅.圣·彼得堡音樂學院的鋼琴藝術指導課[J].音樂研究,2001,(3).)在國外,聲樂藝術指導和鋼琴表演既然視為同一地位,那么藝術指導就不再背負“伴奏”或者“襯托”的身份,而是成為表演聲樂作品的一部分。并且聲樂藝術指導更是應當為聲樂演唱者擔當“藝術教練”,規劃作品處理和完成方式,對整個表演起到宏觀調控的作用。
在教學中,國外的音樂學院也頗為重視聲樂藝術指導與聲樂演唱者配合層面上的教學。“當開始學習一首新曲目時,鋼琴藝術指導的教師在課上不但要教你如何彈奏,如何處理音樂,還要充當演員的角色,當你把伴奏彈奏得已游刃有余時,也就是大約一、二節課后,聲樂老師或器樂老師開始進入課堂,與鋼琴藝術指導教師一起幫助你處理歌曲(樂曲),這時在課上,實際是負責表演的教師在帶動著你的彈奏,以此更好地培養你與演員的合作能力及其為此所必需的技巧。”(沈紅.圣·彼得堡音樂學院的鋼琴藝術指導課[J].音樂研究,2001,(3).)聲樂藝術指導不僅要指導聲樂演唱者的藝術表現,更要參與其中,與演唱者形成某種形式上的默契,這樣在實際表演當中才能使鋼琴與聲樂融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會在任何一方有所偏袒。
國外的聲樂藝術指導教學特點極其鮮明,即教導聲樂藝術指導的學生如何以指揮者的形象指導聲樂演唱者,在表演時如何再從指揮者的形象變為參與者,配合聲樂演唱者完成聲樂藝術作品。
三、國內聲樂研究生藝術指導教學現狀
在國內,聲樂藝術指導研究生專業方向于近些年在部分音樂藝術院校相繼開設。他們對于此專業的名稱理解也各不相同。如下僅列舉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和武漢音樂學院的聲樂藝術指導研究生專業方向設置情況。
中央音樂學院將此專業稱為聲樂伴奏藝術,系別歸為鋼琴系,學制為三年,研究方向為美聲方向。教學方式方面,教授和副教授總共三人,授課方式為單獨小課。教學內容方面,必修課有鋼琴演奏課、鋼琴伴奏課、鋼琴發展史、鋼琴藝術史、聲樂發展史、論文寫作指導課;輔修課有意大利語、德語、法語、總譜讀法、重唱、歌劇排練、傳統唱法沿襲等。
中國音樂學院將此專業稱為聲樂鋼琴伴奏,系別歸為鋼琴系,學制為三年,研究方向為美聲、民族兩個方向。教學方式方面,教授和副教授總共兩人(美聲方向、民族方向各一人),授課方式為分配合作。教學內容方面,必修課有鋼琴演奏課、鋼琴伴奏課、聲樂、總譜讀法、即興伴奏、歌劇排練、意大利語、德語、法語、論文寫作指導課;輔修課有鋼琴教學法、鋼琴文獻、歌劇賞析、西方聲樂史、音樂劇賞析、鍵盤藝術史等。
沈陽音樂學院將此專業稱為鋼琴伴奏藝術,系別歸為鋼琴系,學制為兩年半(兩年的課程學習及半年論文答辯),研究方向為美聲、民族兩個方向。教學方式方面,教授和副教授總共五人,授課方式為自主合作。教學內容方面,必修課有鋼琴演奏課、鋼琴伴奏課、論文寫作指導課;輔修課有法語基礎及聲樂作品導讀、聲樂發展史、歐洲歌劇發展概論、爵士音樂史、20世紀中國歌劇創作史論研究、歌劇排練、合唱、歌唱重唱、表演課、計算機制譜等。
武漢音樂學院將此專業稱為聲樂藝術指導,系別歸為鋼琴系,學制為三年,研究方向為美聲民族綜合方向。教學方式方面,教授和副教授總共兩人,授課方式為選拔合作。教學內容方面,必修課有鋼琴演奏課、鋼琴伴奏課、視唱練耳(高級)室內樂(三重奏/雙鋼琴)、總譜讀法、論文寫作指導課;輔修課有鋼琴文獻、聲樂文獻、歌劇排練、聲樂表演、合唱、即興伴奏、意大利語、德語、法語等。(李智芳.關于國內音樂學院聲樂鋼琴藝術指導專業的分析與比較[D].中國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8.)
通過上述內容不難發現,國內各音樂藝術院校對于聲樂藝術指導專業有很多相同和不同的見解。相同方面體現在,各院校將聲樂藝術指導專業歸在鋼琴系,在必修課程方面也主要以鋼琴演奏水平和伴奏水平為主要出發點。不同方面體現在,各院校對于專業名稱有不同的看法、對于專業研究方向有不同的設置、師資力量的大小決定著對此專業的重視程度等。
四、國內聲樂研究生藝術指導教學改革方向
從國內聲樂研究生藝術指導教學現狀分析,國內聲樂研究生藝術指導教學是需要進行改革的。只有國內各音樂藝術院校對于聲樂指導專業達成共識,此專業才有可能立足于長久發展。
首先在專業名稱方面,各院校有不同的看法。聲樂伴奏藝術、聲樂鋼琴伴奏、鋼琴伴奏藝術等諸如此類的專業名稱,將伴奏提升到了一個較高的地位。應當明白的是,聲樂藝術指導和鋼琴伴奏屬于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因此,在專業名稱上應當進行適當地統一。從英文翻譯角度來看,“Vocal Coach”一詞的最好翻譯應當是聲樂藝術指導,因為該名稱體現了聲樂藝術指導的最本質屬性和專業側重點。
其次在專業所屬系別方面,國內甚至國外音樂藝術院校均認為應當將聲樂藝術指導專業歸屬于鋼琴系,因為該專業更側重于鋼琴演奏水平和鋼琴伴奏水平。但也有人認為,聲樂藝術指導與聲樂也有密不可分的聯系。那么,聲樂藝術指導中的聲樂修養也應當被重視。該專業也應當與聲樂專業創造更多交流合作的機會,避免故步自封,使聲樂藝術指導專業添上更多聲樂人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