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8 15:49:0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旅行社交流發言材料,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探究”一詞,《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探索追求”。探索,即多方尋求答案,解決疑問。這說明“探究”是一種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追根溯源的方法。所謂探究性學習,即指學生在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情境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它是對知識、技能進行主動探求,并重視實際問題解決的主動積極的學習方式。
“綜合探究”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歷史與社會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融合了歷史學、地理學和社會學等人文學科,無論是在結構上,還是在選材的內容和呈現方式上,都體現了綜合性的特點;二是指對各種探究方法的有機整合。
(二)對“綜合探究”教學問題的分析
首先,從課程性質上看,歷史與社會是義務教育階段7~9年級以歷史、人文地理和相關學科為載體,對學生進行公民教育的綜合文科課程,具有人文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它是為了“幫助學生適應社會變革,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促使學生具有綜合觀察事物的眼界,掌握綜合運用知識的方法,獲得綜合認識問題的能力”。要做到這些,僅靠常規的課堂教學顯然是不夠的,所以還需要帶領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或者模擬社會情境提出社會問題,讓學生參與其中并研究討論。
其次,從課程標準的要求來看,《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要把握相關知識的聯系,充分顯示綜合的追求。要實行開放教學,發展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要優化教學組織形式,倡導方法和手段多樣化。”新課標《歷史與社會》教材每個單元的綜合探究活動,就是依據此目標要求進行編寫的。然而,筆者在聽課和調研過程中發現,許多教師進行的綜合探究教學,與其他內容的課堂教學沒有本質區別,即并沒有體現出“綜合性”“探究性”和“活動性”的特點。還有許多教師在上公開課時有意回避綜合探究課,原因是他們不知道如何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不理解綜合探究課的真正內涵。
最后,從教材的編寫體例來看,綜合探究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教版《歷史與社會》教材共有24個綜合探究活動,占了80多頁的篇幅,相關內容如表1所示。
這些綜合探究活動,基本上可以劃分成兩種類型。一是基于學習方法的研究:如“如何認識區域”,告訴學生認識區域的方法和途徑;又如“如何開展社會調查”,讓學生了解開展社會調查的方式和方法,知道調查的的主要步驟。二是基于學習內容的拓展:如“對比早期區域文明之間的異同”,讓學生在學習本單元“早期世界各區域文明的誕生和發展”后,進行綜合性的比較研究;又如“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看中國的地位與作用”,讓學生在學習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和延伸。所以從這個層面上看,綜合探究活動的設置有利于幫助學生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拓寬學習視野,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二、教學關鍵問題解決
(一)策略一:從教學方式到教學內容,從教學組織形式到確定教學目標,應顯示出開放性的特點
歷史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具有開放的特征,它關注的是學生不同的生活經驗,因此必須以開放的內容、形式容納學生多樣化的生活經驗和個性特征,以及不同的興趣傾向。從教學方式到教學內容,從教學組織形式到教學目標的確定,都應顯示出開放性的特點。
案例一:《如何開展社會調查――以調查家鄉為例》教學
(課前,教師布置學生預習課文,自主選擇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組成調查小組,確定調查主題,利用2~3個周末時間,以喜歡的方式調查自己的家鄉。課堂上,各小組長匯報調查成果,總結調查經驗,同學間互相評價,評出優秀調查小組)
師 同學們已經分小組對自己的家鄉進行了幾次調查,有的選擇了大家鄉――衢州,有的選擇了小家鄉――一起住的小村落,有的選擇了城市,有的選擇了農村。這節課就請各位組長介紹本小組的調查成果,讓大家充分領略你家鄉的自然美景、風土人情等。每個同學都是評委,選出你最喜歡的調查小組,投給他們一票,按照得票高低,選出我們班的三個優秀調查小組。下面有請第一組組長登臺介紹。
(第一組展示:我們的家鄉――航埠鎮)
組長 我們首先通過網絡搜索,了解了航埠鎮的發展歷程,然后去鎮上找了很多老人進行采訪,了解航埠鎮近幾十年的巨大變化,我們還去鎮政府采訪了鎮長,了解發展規劃。(用PPT播放相關圖片、數據)通過這次調查,我們收獲很大,不僅更詳細地了解了我們的家鄉,還鍛煉了我們的社交能力。
(第二組展示:我們的家鄉――柯城)
……
師 各小組都已展示完畢,下面請選出你最欣賞的小組,寫上組長的名字,投到紙箱中,正、副班長負責計票。
……
師 (宣布得票最多的前三名小組)請大家夸夸這三個小組,他們的調查有哪些優點值得你學習?
生1 第一組的PPT做得很漂亮,素材很多,圖文并茂,很多材料是采訪得來的,很真實。
生2 第二組同學每次出去調查都有分工,有計劃,所以效率很高。
……
(教師歸納整理學生的評價,并板書)
教師讓學生走出課堂,通過實地考察收集資料,學會如何描繪一個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教學組織形式開放,教學場景開放,評價方式開放,培養了學生綜合學習的能力。
案例二:《從地圖上獲取信息》教學
師 快放暑假了,杭州的張宇同學打算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拉薩旅游,在選擇怎樣的交通工具上他們有了不同的意見。你贊同誰的意見,說明理由。
(教師出示圖片,圖片信息為:張宇要求乘飛機去,爸爸想乘火車)
生1 我贊同張宇的意見,乘飛機速度快,而且杭州到拉薩乘飛機比較方便。
生2 我覺得爸爸的意見好,乘火車雖然速度慢,但價格便宜,而且可以看到沿途的風景。
……
師 如果乘火車去,那讓我們一起規劃一下路線吧。說說你規劃的時候要用到哪些地圖,如何才能規劃出一條合理的路線?
生1 我用到了《中國鐵路交通圖》,我們規劃的路線是先沿滬杭線到上海,然后沿京滬線到徐州,再沿隴海蘭新線到西寧,最后沿青藏線到拉薩。
生2 我們規劃的路線是先沿浙贛線到南昌,然后沿京廣線到鄭州,再沿隴海線到西寧,最后沿青藏線到拉薩。
……
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使用旅游圖,能選擇和設計旅游路線。對此,我們可以做到內容開放,教材上設計的是去廈門,但教師讓學生設計的卻是去他們更感興趣、更遠的拉薩,且通過設計杭州到拉薩的路線,讓學生更好地熟悉中國的鐵路線,學會使用交通圖。當然,我們也可以讓學生規劃從當地去杭州的旅程,因為杭州對于浙江的學生來說更為熟悉,所以上課時可用杭州市的旅游圖,讓學生思考規劃一下,怎樣安排才能在比較短的時間里瀏覽盡可能多的景點。我們還可以在形式上更開放一些,可以事先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組,分別扮演旅游團成員和旅行社工作人員的角色,扮演旅行社工作人員的學生要提出一個旅游方案,并把旅游路線標到圖上,讓扮演旅游團成員的學生來評判和選擇。
(二)策略二:加強啟發誘導,設計具有整體性、多維性的問題,幫助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參與探究的興趣
“綜合探究活動”絕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而參與的程度取決于學生參與的興趣。為此,加強啟發誘導,設計具有開放性的、多維性的問題幫助學生思考,是教師應特別關注的問題。為什么有的課堂學生思維非常活躍,發言積極,而有的課堂上學生學得非常機械,死氣沉沉?這都和教師的啟發誘導有關,特別是與作為啟迪學生思維載體的問題有很大的關聯性。
如有一教師在上《從地球儀上看世界》一課時,先拿出地球儀,然后指著地球儀問學生:“這是什么?這上面藍色的表示什么?其他顏色表示的是什么?這一道道橫著的線是什么線?這條最長的線又是什么線?緯線和赤道是什么關系?與緯線相垂直的線是什么?這些線的長度是否相等?”一連串填空式的問題,把學生搞得暈頭轉向。而另一位教師在上這一課時,先拿出了幾個地球儀,并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觀察地球儀,再在觀察的基礎上,完成表格(如表2)。話音剛落,學生馬上行動,自覺分組并觀察起來,還邊觀察邊思考邊填表。
表2
探究學習是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活動,沒有問題的探究學習是不可想象的。問題設計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至關重要。第一個教師設計的問題過于細碎、粗淺,不具有探究價值。第二個教師這種整體出示問題的方法,能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拓寬了學生的學習空間,有了時間和空間的保證,學生的學習就更顯得有探究性了。
(三)策略三:認真解讀和研究,深刻領會教材編寫意圖,把握探究邏輯,提高探究實效性
教師在組織學生探究時,一定要先了解課標要求,領會編者的意圖,知道教材中的文字和圖片的用意。不然,探究就會失去方向,變成盲目的摸索,最終使綜合探究活動變成無目的的胡亂活動。
案例三:《如何認識區域――以南非為例》教學
師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南非”,你對南非知道多少?
生1 是一個非洲國家,是金磚國家之一。
生2 它位于非洲南部,瀕臨印度洋和大西洋。
生3 ……
師 很好,誰來具體描述一下南非的地理位置?
生1 它位于非洲南部,南半球中低緯度地區,鄰納米比亞、博茨瓦納、津巴布韋等國。
生2 東、南、西三面為印度洋和大西洋所環抱,地處兩大洋間的航運要沖,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師 我們再來看它的自然環境。南非地形以高原為主,大部分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南部沿海為地中海式氣候。
南非礦產資源豐富,是世界五大礦產國之一,經濟開放程度較高。
……
師 下面我們通過練習鞏固一下所學的知識……
這一課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了解有關南非的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探究認識區域的方法,知道如何來描述區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人文特色,課本以南非為例,不是僅僅要求掌握有關南非的一些地理知識,而是要通過探究掌握描述區域的一般方法。而從上述教學片斷中,我們不難發現,教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解和掌握南非的地理知識上,尤其是最后的練習,明顯是為了達成知識目標,這顯然背離了本課的教學要求。如此設計綜合探究課,在日常教學中是很普遍的,亟待改進。
我們都知道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首先應該確定好研究的方向,特別是要把握好研究問題的邏輯起點。其實,探究學習的過程就像是課題研究的過程,我們在探究活動中,首先應該明確探究什么、從哪里開始探究。下面筆者仍然以《如何認識區域――以南非為例》的教學為例,來闡述什么是真正的綜合探究課。
案例四:《如何認識區域――以南非為例》教學
師 地圖和地球儀是我們認識區域的基本工具,各種圖片和圖表為我們解讀區域提供了重要的方法,當我們面對一個陌生的區域時,如何有效地運用這些工具和方法,通過哪些必要的途徑來認識它呢?這節課就以南非為例,以小組為單位,嘗試這種探究的過程吧。
(學生分小組圍坐,每個小組都有一個地球儀、一張世界地圖)
師 請每個同學自主閱讀課文,概括認識一個區域的基本步驟。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做好批注)
生1 第一步是確定一個區域的位置和范圍,第二步是評析區域的自然條件,第三步是關注區域的人文特色,最后感受區域的發展。
師 概括得很好!下面我們就分成四大組,對每一個步驟分別進行深入探究。第一組探究:確定一個區域的位置和范圍有哪幾種方法?一般應從哪幾方面描述?第二組探究:評析區域的自然條件一般包括哪幾方面的內容?方法有哪些?第三組探究:區域的人文特色一般應從哪幾方面探究?有哪些方法?第四組探究:感受區域的發展一般應從哪幾方面去考察?有哪些方法?
(學生分組探究,匯報成果;教師根據學生的探究成果,概括認識區域的方法,并板書)
(四)策略四: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民主課堂,充分信任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探究的信心和勇氣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設置綜合探究活動課的目的之一。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創設民主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探究的信心和勇氣。只有在平等的基礎上,師生才可能進行對話,實現智慧的撞擊、經驗的共享、心靈的契合、理性的升華,從而促進師生互動、共同發展。所以,教師一定要信任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案例五:《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比較》教學
師 (出示三則材料,見表3)結合上述材料,說說鄭和下西洋為什么后來停止了?注意材料一、二中的關鍵詞,想想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表3
生 目的是做和平使者、宣揚國力。
師 這樣做有沒有經濟利益?有沒有持續遠航的動力?
生 沒有。
師 再看看材料三,從中看出清朝統治者有沒有開放的世界意識?
生 沒有
……
在教學的開始,教師問:“鄭和下西洋為什么后來停止了?”應該說這是一個極具探究價值的問題,材料給的信息也很明確,接下來只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即可,比如:從遠航的目的來看,只是為了宣揚國力,沒有經濟利益的驅動,因而沒有持續遠航的動力;從統治者的角度看,當時的清王朝統治集團沒有開放的世界意識,沒有進取的精神;從當時的經濟特點來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的發展。遺憾的是,教師不相信學生的能力,迫不及待地進行引導,使本來很有探究性、很開放的問題,變成沒有探究價值的填空題或是非判斷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