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4 08:18:3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電視體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科技進步的新寵兒——網絡與新媒體
隨著時代的進步,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電子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在西方社會開始發展。特別是1996年,在美國政府提出建立“網絡信息高速公路”的口號后,互聯網技術在全球得到了迅猛而長足的飛躍式發展。網絡線路的大規模建設和開通,傳播信息速度的提高,電子信息的便于搜集、整理、復制和存儲,上網資費的下調,個人電腦器材價格的下降,使得網絡已經成為當下社會最為便捷的信息傳播工具,而人類社會也進入到“信息爆炸”時代。作為傳統媒體的報紙、廣播、電視,顯然對網絡這一新生事物的挑戰有些估計不足,甚至是茫然不知所措。互聯網技術的提高和電腦的普及,網絡傳播手段和方式的多樣化,使得傳統媒體的傳播優勢大為下降。網絡可以使用文字、圖片、動畫、聲音、視頻畫面等所有現行主流媒體的傳播手段來傳遞信息,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多媒體”傳播。在傳播某項信息時,網絡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來選擇信息傳播符號。網絡的優勢不僅在于傳播速度,更在于它采用的是一種全息的傳播方式。同時,網絡的這種信息傳播,還是一種開放式的傳播。廣大受眾在相對被動的、長時間接受傳統媒體單向信息傳播的模式之后,發現了一種可以參與并控制的傳播媒體,顯現出了對網絡極大的熱情和關注。一時之間,公眾的眼球被最大程度地吸引到網絡上。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呈現多元文化交融的特點,個人價值觀的差異也愈來愈大,個性化表達的自我意識日趨加強。網絡的這樣一種極強的參與性,恰好符合當下人們對自我意識凸顯表達的時代需求。新媒體,是新的科學技術進步而帶來的產物。而新媒體又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相對于已有媒介的形態而言的。新媒介的形態處于不斷變化和延展的過程之中。就現階段而言,新媒體是指任何以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為基礎,通過寬帶無線、有線、衛星網絡的各種現代傳播手段,傳播數字化文字、聲音、圖像信息的媒體。其典型特征是數字化基礎上各種媒介形態的融合和創新,通常具有互動性。新媒體的主要形態,包括數字電視、網絡電視和手機電視等。
3廣播電視媒體面對新媒體挑戰的對策
傳媒所使用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改變著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和觀念,使得信息以多種樣態和更加便捷的方式,傳播到人群中去。在現今社會,沒有哪一種媒體可以獨霸天下,正如擁有了電燈后,并不妨礙蠟燭繼續傳播光明,不同的媒體在不同的地區、人群中擁有著不同的關注度。因此,一個基本的觀點可以確定:傳統媒體不會被新媒體所完全取代,但是新媒體會分割已有媒體的受眾占有率。電視媒體所作的傳播作用僅僅是提供節目預告和選擇樣本的參考作用。而這一點恰恰是體現了電視缺乏互動和選擇性的劣勢,也是傳統的廣電媒體應對新媒體時,底氣最不足的一點。廣播電視面對新媒體的挑戰,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應對。
3.1改變傳播觀念,切實為受眾服務
廣播電視從業者應該切實意識到,一場爭奪受眾注意力的競爭已經開始了,原有的“魔彈論”傳播觀念時代的優越感不應該再有了。媒體的競爭,說到底,就是節目內容的競爭。制作出受眾喜聞樂見的節目,才能真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以受眾為本的觀念應該深刻地進入每一個廣電從業者的心中。這種以受眾為本的觀念,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上,必須要從節目的策劃、實施、制作以及最后的包裝上全盤考慮。只有做出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節目,才能從根本上贏得受眾。“三貼近”不是空頭的政治要求,而是實實在在的節目制作理念。
3.2主動利用網絡資源,開啟網絡電臺、電視臺的新空間
廣播電視應主動利用網絡資源,是指各級廣播電視臺應該正視網絡的便捷性等優勢,開設各電臺、電視臺的網站,既可以宣傳廣電自身的品牌效應,便于受眾進一步了解廣電媒體,又可以將本臺的精品節目上傳,進行節目的二次售賣,供受眾選擇和點播,反復收看。這就彌補了廣播電視線性傳播中,節目內容只能收聽收看一遍、大量優秀節目浪費的缺陷,同時也把對節目的選擇權交給了受眾,增強了與受眾的互動,贏得了節目多次播放的新空間。值得人們注意的是,新華網已經開通了自己的“新華視頻”板塊,其中大量優秀的視頻節目,已經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
3.3調動群眾參與到廣播電視的節目制作中
隨著攝像技術和錄音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投入到個人音像作品的制作。網絡上許多個人視頻以及“播客”的出現,都充分說明了現代人對影視制作技術的熟練,以及自身對個性化表述的強烈述求。廣電媒體要認識到這一現狀,努力發動受眾參與到各類節目的制作中來。例如,組建本臺的群眾DV記者組,讓普通人拿起手中的攝像機,像新聞工作者一樣,報道新聞。這類舉措,既能夠充分補充電視臺的節目來源,又能最大程度調動受眾參與節目的積極性。受眾不但接收到了信息,還親自參與了信息的制作,能夠吸引較多人關注節目內容。同時,廣電媒體應注重媒體活動的策劃和開展,走到現實生活中去,解決老百姓關心、關注的具體問題。結合節目的制作和媒體活動的展開,拉進傳者與受眾的距離,密切傳者與受眾之間的關系,使受眾產生一種“我的媒體”的內心認同感。
中圖分類號:F407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隨著我國電力事業的發展,在電源和電網建設量和用電用戶數量上都有了巨大的增長,因此各地方的用電量也爆炸似的增長,但是用電檢查工作卻依舊處于增長前的水平,所以遠遠不能滿足當前用電檢查的要求。而竊電問題就是電力系統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其具有社會性和復雜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開展反竊電工作,其艱巨性不容樂觀。想要徹底改善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做好預防措施,從根本上扼殺竊電的發生。
一、竊電的現狀
(1)竊電主體的多元化。隨著經濟的發展,竊電主體由散布的居民變成了個體戶、私營企業、集體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其中企業的竊電行為嚴重的破壞了供電的秩序和安全,使得供電企業遭受嚴重的經濟損失。
(2)竊電技術的先進化。較為原始的竊電方式主要是私自亂拉亂接、無表用電、繞越電能表用電、私自開啟封印竊電等,而技術的發展衍生出了許多高科技含量的智能型竊電方式,如倒表器、移相技術、有線遠程控制和無線遙控等技術或方式來竊電。
(3)竊電涉案金額巨大,社會危害嚴重。與竊電主體變化相對應的是竊電涉案金額的變化,企業單位的竊電行為導致了嚴重的財產損失,金額從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因竊電本身帶來的人身傷亡事故也屢見不鮮,從而也導致了社會的治安和穩定,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二、用電檢查工作中的竊電問題
1、檢查隊伍問題
我國電力事業的發展,在電源和電網建設量和用電用戶數量上都有了巨大的增長,因此各地方的用電量也爆炸似的增長,但是用電檢查人員的數量卻依舊處于增長前的水平,故遠遠不能滿足當前用電檢查的要求。另一方面,用電檢查人員的素質問題,也是導致用電檢查工作困難的原因之一。竊電技術形式的發展,要求用電檢查人員必須懂得更多的竊電技術形式和反竊電的檢查和制止能力,并且要求有不斷學習和總結的能力。而由于竊電主體對象的態度惡劣,用電檢查人員更需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及熟練的法律法規素養。
2、反竊電技術裝備問題
由于違章用電、竊電行為手段的多樣化,并呈現出一定的高科技含量的趨勢,而如果反竊電的技術手段都不能跟上或超過竊電技術的話,將會導致更為嚴重的竊電行為。目前,竊電技術越來越變得隱蔽,而竊電監測技術卻沒有長足的提高。在電網系統中對電量流失總量的計算往往是依據供電部門的規章《供電營業規則》,采用推算的方式,此種方式并不能很好的檢查出各地方區域的用電實際情況,也就導致了損耗電量與竊電電量的混淆,無法具體的查清楚何時何地有竊電行為的發生,也就是說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的不完善,不能隨時跟蹤了解用戶的生產、經營情況,及時的發現異常數據,做不到有的放矢的效果。
3、電力法律法規存在的問題
供電企業的身份具有雙重性質,即企業性質和電力管理職能。而隨著電力管理職能的移交,電力企業變成了真正的企業性質的單位,具有與其他法律主體一致的權利。相應的電力企業能行使的就只限制在企業的性質范圍內,而當出現法律糾紛時,其電力管理職能就失效,電力管理部門又不能及時到位,則導致嚴重法律后果。當前《電力法》、《電力供應與使用條例》等法律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但是由于其實際的操作性差,不能很好的應用在實際當中,而電力企業制定的行業規章制度相對更能適合實際的操作,但是缺乏法律效力,在電力企業的電力管理職能撤銷后,使得電力企業在供電糾紛中,特別是在司法上處于被動位置。
4、用電檢查工作中的程序問題
在日常的用電檢查中,很容易的可以判斷出用戶是否存在違章用電和竊電的行為,但是往往在執行程序方面欠缺而導致在訴訟的時候失敗。尤其是在案件定性、執行過程電力企業存在有嚴重越位或違規行為時,更容易導致糾紛矛盾的加深。因此,在日常的用電和竊電檢查中,檢查人員要按照嚴格的制定的相關程序和法律法規進行合理合法的處理,以保證竊電行為的真實性。
三、竊電的預防措施
1、提高反竊電能力的對策
(1)堅持防范和查處相結合的原則
供電企業應把硬件關。在開展反竊電工作的同時,應切實完善用電計量裝置,完善其防竊電性能,切實加強防堵工作。同時,應實行“防抓并舉”的用電檢查策略。用電檢查工作的重心與策略應從以前以“抓為主、防為輔”的策略轉移到“抓防并舉”的工作方向上來。
(2)提高用電檢查人員的專業素質
竊電與反竊電是一對矛和盾,在竊電技術不斷提高的今天,用電檢查人員的專業技術素質就顯得尤為重要。
(3)加大打擊竊電的宣傳力度
竊電行為其發生的原因在于部分人的道德素質不高,只看見眼前的利益,所以有關部門要打擊竊電,營造合法用電氛圍,引導形成良好的用電環境。大力的向人民群眾廣泛宣傳竊電的社會危害性,指出其利害之處,調動公眾反竊電的積極性,使竊電者處于大眾的監視之中。另一方面要普及用電知識和相關的法律法規,在社會上形成打擊竊電的強大威懾力。尤其是對于一些典型嚴重竊電問題的企業要及時利用新聞媒體進行報道曝光。
(4)制定完善和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
其一,執行用電檢查任務前,用電檢查人員應按規定填寫《用電檢查工作單》,并且要經審核批準。其二,用電檢查人員在執行查電任務時,應向被檢查的用戶出示《用電檢查證》。其三,檢查完畢后,根據現場檢查結果,用電檢查人員應開具《用電檢查結果通知書》或《違章用電、竊電通知書》一式兩份,一份送達用戶并由用戶代表簽收,一份存檔備查。其四,用電檢查人員應按相關規定對現場檢查確認有危害供用電安全或擾亂供用電秩序行為予以制止。其五,現場檢查確認有竊電行為的,用電檢查人員應當場予以中止供電,制止其侵害,并按規定追補電費和加收電費。拒絕接受處理的,應報請電力管理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罰;或是情節嚴重的,甚至構成犯罪的,要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治安處罰,以及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用電檢查需注意的事項
(1)在檢查竊電前,應對被查用戶生產經營狀況,負荷及用電量情況,電工素質等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如遇到用電量突降,則更應仔細檢查核對,決不能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2)檢查時必須認真檢查核對計量裝置的封印是否完好,計量設備接線是否正確,運行狀況是否與實際相符,有無過熱,接觸不良等,要特別注意細節的檢查。
(3)注意檢查計量設備的配置是否與用戶的實際負荷相符,如發現不符應及時更換。
(4)注意用電檢查的程序并要做好各個環節的取證工作,在竊電戶相關人員不在的情況下,不能私自進入竊電者的家中進行查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竊電手法也越來越趨向于多元化和技術化。
結語
綜上,想要確保電力安全、經濟地運行,就需要運用以上的有效的預防措施和法律手段來對竊電者給予強有力的打擊。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竊電具有社會性和復雜性,因此反竊電工作不但具有艱巨性,而且需要長期進行,同時,在工作中還可能會遇到更多、更復雜的問題,需要我們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斷學結,只有這樣才能把用電檢查工作做好。
參考文獻
首先,新媒體的發展是基于互聯網這一前提之上的,在互聯網和計算機的雙重條件之下,新媒體逐漸應運而生。新媒體的產生是與傳統媒體相比較而出現的,一般來看,新媒體是一種可以向受眾提供更多豐富的信息,通過更多全新的技術手段來實現信息推送的媒介。例如,網絡、手機、平板、數字電視等智能產品的出現,都可以稱為新媒體。它滿足人們多樣化、個性化的生活要求和生活特點,進而可以更為有效的滿足當代人對于信息的獲取要求,從而有效地實現和彌補傳統媒體在新聞傳播方面的不足和劣勢。
(2)新媒體的特點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具有許多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特點,這也是新媒體順應當代社會發展要求的關鍵所在。它所具備的特點包括:傳播主體普遍化、傳播方式多樣化以及傳播內容豐富化。首先,傳播的主體已經不局限于電視觀眾,它可以使得人們在任意時候,進行新聞的獲取,更多的人都可以接收到相應的電視新聞內容。其次,在許多的傳播平臺都可以有相應的新聞獲取,甚至比電視可以更早了解這些內容,人們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方式,及時了解信息,從而掌握更多的新聞內容。最后,傳播內容的豐富,傳統的新聞傳播主要就集中在文字、圖片傳播上,而新媒體背景之下的傳播,可以更為有效地實現對內容的豐富,包括動態圖、視頻等,都成為激發人們獲取新聞興趣的重要保障。
二、傳統電視新聞傳播的問題
傳統的電視新聞傳播,是新聞傳播的根本,并不是說將要被取代,而是應該更好的發展,才能夠有效地實現對自身的發展與完善。首先,要明確傳統電視新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新聞的播出時間受限,許多時候都必須要觀眾在固定的時間點,選擇固定的頻道來觀看新聞內容,這就導致了時空的局限性,以及對于觀眾自身積極性的一種抑制。其次,傳統電視新聞傳播的內容相對枯燥,觀眾對其認識和理解也比較有限,并不能夠兼顧到全部的受眾。所以受眾的范圍不能夠擴大,很多時候也很難真正地實現新聞傳播的意義。
三、新媒體視域下電視新聞傳播的變化
(1)傳播方式的變化
新媒體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電視新聞的發展和傳播。首先,促進了大眾對于新聞內容的接受。傳統的新聞內容大多數都是通過電視或者傳統的紙媒進行傳播的,而新媒體的崛起,就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媒體傳播的渠道。手機、平板以及網絡終端,都成了傳播新聞的途徑,所以人們可以更加隨意地在自己可以安排的時間內進行新聞內容的獲取,再也不需要在固定的時間進行相應的電視新聞時間安排。這種傳播方式的變革實際上也是新媒體在不斷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對于新的傳播方式,要不斷地進行推廣,這才能夠更好地實現對新媒體平臺的推送。
(2)傳播方法的變革
在新媒體發展的今天,傳播方法與從前相比也有了一定的變化。傳統的傳播方法具有許多的弊端,而新媒體恰好可以彌補這些不足。傳播方法的變革,可以有效地推進電視新聞的傳播。人們可以在更多的時候進行新聞的獲取,也可以有效的把握電視新聞傳播的方向。現在的傳播方法包括互聯網傳播,這樣的一種傳播方式可以很好地滿足對人們日常生活的需求,也可以滿足當今時代的發展要求。傳播方法,從最初的報紙、雜志、廣播、影視、網絡,實現了很大程度的一個跨越,同時這也反映出了傳播方法的不斷深入變革,是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產物,也是進行新媒體發展的重要前提。在這樣的傳播方法背后,電視新聞的傳播更加具有推廣意義,人們獲得的新聞內容,也將更為全面、真實與直觀。
(3)傳播內容的變化
在傳播內容的變化上,確實新媒體視域之下,具有了一定的突破和創新。首先,傳統的電視新聞內容,主要就是有關于國家大事或者政策法規的,這些與許多觀眾的實際生活都是具有較小關系的。所以許多時候觀眾并不能夠帶著更多的積極性來看待這些新聞內容。其次,傳統媒體播報的新聞內容過于死板和單調,人們并不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得更多有自身息息相關的內容。而新媒體背景之下,傳播內容與從前相比,確實有了許多突破。新聞內容除了文字、圖片、插圖,更是有了許多的動態圖或者短小視頻,這非常符合當今人們的生活狀態,也可以滿足傳播的特點和要求。另外,作為全新的一種新聞傳播手段,更是具有許多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特點,將新聞內容按照板塊進行分類,一方面便于人們的查找;另一方面可以滿足不同受眾的不同要求。因此,在新媒體背景之下,傳播內容的變化與豐富,是改變人們對于傳統電視新聞傳播的弊端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人們電視新聞傳播效果的重要保障。
在新技術新媒體帶來媒介生態革命性變革并構建出新的媒介矩陣的情況下,電視同以往相比,雖然在媒介融合的語境下做出了諸般的調整適應和變革,但依然漸趨失去“第一媒體”、“媒介之王”的地位與影響力。它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表現出走向邊緣化的趨勢。
這一走向體現在現實實踐中。就如胡智鋒所說,在新媒體咄咄逼人的上升趨勢面前,電視呈現出一個傳統老大媒體的整體頹勢。表現在:電視媒體的整體市場份額的下降、關注度的下降、內容的相對封閉,造成了全行業的困惑和焦慮。0針對這一狀態,尹鴻曾形象地稱2006年的電視是“軟媒介”(乏力),2007年是“冷媒介”(不火)。
困惑和焦慮的電視在2008年卻一掃頹勢,重新展示出其獨特的傳播價值。這一年大事頻發,電視媒體也大展身手,表現不俗。尤其是它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的表現,更凸現出其作為主流傳播媒體的特有優勢和不可取代性。512地震發生后,以電視為主的媒介矩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投入對這一重大災難性事件的危機傳播,為抗震救災作出了不可忽視和難以取代的貢獻。
媒介矩陣是共同存在的媒介相互聯結的網絡。。我們當下世界的媒介矩陣由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構成。在這次整個媒介矩陣全力投入進行的危機傳播中,無論是起到的作用還是獲得的好評,電視媒體都是最突出的。中央電視臺總編室于5月21日到25日對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2072個受眾樣本的調查表明:53.23%的中國民眾是通過電視第一時間得知汶川地震消息的.汶川地震發生后,95.37%的民眾通過電視了解相關信息.接觸各類媒體時間最長的是電視,平均每天為270.2分鐘,81.95%的民眾認為電視是了解地震相關信息最重要的媒體,81.78的民眾收看了CCTVI,37.65的民眾收看了災區頻道——四川衛視。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公眾意見調查部于5月22—27日期間,就抗震救災話題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120個地市2648位城鄉居民進行的電話調查表明:91.4%的公眾認為這次四川抗震救災的電視報道能滿足自己的要求.其中39.8%的公眾認為這次電視報道完全能滿足自己的要求,51.6%認為基本能滿足自己的要求。
在這次危機傳播過程中。電視具有啟發性的逆轉式表現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契機.讓我們得以去思考并認識,在新的媒介生態情境下,在新的媒體矩陣布局中,電視擁有什么樣的獨特優勢,具有哪些不可取代的性質,什么才是電視媒體自體的規定性,即電視媒體的自性(self-existence)。
一、危機、媒體、現代性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高風險化時代,我們置身的社會是一個風險社會,在這樣的時代和社會里,危機已經成為一個顯著特征,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一種常態。風險社會不僅是現代性的直接后果.也成為了對現代性困境的總體性表達。
現代媒體也是現代性的產物。現代社會的動力機制就來自于“時間和空間的分離和它們的重新組合,”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則是依賴于“象征標志”,即現代傳媒的產生。現代傳媒“使時間意義上的在場與空間意義上的在場分離開來”。對于現代社會來說.傳媒可以是“鏡”與“燈”。是社會文化的自我感知和自我認知系統。它不僅源于現代性,也能有效地促使人們反思和修正現代性。
現代性催發了風險的常態性存在,作為風險具體體現的危機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以事故、危害或災難的形態呈現。它們共同具有的特點是。突發性、緊迫性、不確定性、威脅性和潛在損害性等。危機傳播就是在具有上述特點的危機狀態下進行的信息傳播。
在重大突發性危機事件發生之后,現代傳媒系統都會行動起來發揮他們的功用,進行危機傳播。
二、現代媒介矩陣中的電視
媒介矩陣是共同存在的媒介相互聯結的網絡,不同類型的媒介常常是高度地內部相關。這些不同類型的媒介在演化過程中歷時地先后產生發展,又共時地處在由它們競合所產生的媒介生態中。媒介理論家保羅?萊文森描述媒介演化的過程,并認為媒介演化趨勢是對媒介和技術存在前的傳播手段更加全面的復制。媒介越來越不象媒介,而是更像生活(Live)。萊文森認為人類利用媒介盡可能地重建“自然”與“符合人性”的傳播手段,同時克服了傳播的前技術限制(缺少永久的記錄,不可能遠距離看和說,不可能同時出現在兩個地點,等等)。早期形式的媒介為了克服空間或時間限制,最初放棄了“真實世界”的某些方面。媒介的后繼形式又再次捕捉自然傳播的各個方面。從媒介演化的過程和特征看。電視作為典型的現代傳播媒介,處于媒介演化進程中的相對優越位置。它一直具有即刻進行視覺和聽覺報道的潛力。因此.在危機出現的時候。我們期望電視能利用這種潛力。
在危機傳播中,媒介矩陣中的不同媒體各司其職各顯其能,在攜手合作的前提下,充分地開掘自己的潛力,發揮自己。.的優勢,在傳播中形成競爭的態勢。危機中的信息需求可以分為三類:1.關于危機的一般信息需求;2.危機中的個人信息需求。如尋求關于危機地區的家人、朋友和同事等狀況的信息;3.關于如何消除危機的信息需求,如雪災中要求司機繞行以及動員公眾救災的信息等。一般認為,對不同的信息需求.可以使用不同的危機傳播媒介。如大眾媒介一般用來滿足第1和第3類需求,而電話和手機等個人媒介一般用來以上第2類需求。這種分工合作和同場競爭是在適應危機傳播需求的情況下進行的。
雖然憑借媒介演化的成果和優勢電視在重大突發性事件發生時具有其他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傳播優勢,但我們也可以發現,在汶川大地震的新聞報道過程中,廣播、報刊、網絡、手機等媒體也都將有關災情幾乎進行著全方位的“直播”,甚至新媒體如互聯網上WEB2.0的即時反應、互相糾纏、復合印證以及結構性的信息提純能力也使其微內容、微價值的聚合力量得到彰顯。而在災難的報道中,檢討制度缺失和舉措失當這方面,平面媒體做得比電視媒體更加深人。
但無論我們橫向從危機傳播中組成媒介矩陣的各媒體之間的競爭性表現,還是縱向從電視媒體自身由走向邊緣到重回中心,都無法否認電視媒體認識和發揮自身獨特優勢,遏制住在新媒體擠壓下的頹勢,重新認識和展現了其自身的不可取代性。
從媒介演變的進程來看,電視媒體此前出現頹勢不是偶然的。自1925年電視技術被發明。1936年電視事業誕生以來,雖然隨著技術的發展,它在制作和播出等方面發生了很多變化,以至使其不斷地處于“再發明”的狀態中.但直到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出現和普及前,電視都以擁有影音兼備的電子傳媒的性質占據著傳媒王國的王者地位。由于基于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一系列最先進技術體系的網絡媒體具有快捷便利、形象直觀、互動性強等特點,以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脅。把網絡媒體作為新聞來源的人正在增加.網民在網上瀏覽新聞的時間也在逐漸增加。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網民減少了與傳統媒體的接觸。美國一家公司調查顯示,在因特網用戶中,比以前減少了讀報、看雜志、看電視時間的人分別達15%、20%和25%。作為傳播媒體,電視存在的根基是擁有受眾,但新媒體這種咄咄逼人的發展態勢,大有撼動電視存在根基的可能性。
三、危機傳播中電視媒體自性的凸現
重大突發性事件以突如其來的方式像閃電撕裂天空.將危機推到社會前臺。也展示出風險社會的底色。緊急時刻,電視媒體以其迅速敏捷的反應映證了約書亞-梅洛維茨的一段論述:(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極大地改變了我們已經開始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廣播”世界。但這種改變并沒有破壞媒介(如電視)在同一時刻將數百萬人吸引到同一事件的能力。0在汶川地震發生后的第一時間,電視媒體就行動起來.成都電視臺的SNG車與地震兩小時后到到都江堰劇院中學營救現場,成都電視臺6個頻道全部中斷電視節目的正常播出,采用SNG系統24小時并機直播;央視新聞頻道也在地震發生后不到一小時中斷正常節目,直播《關注汶川地震》。截至2008年5月24日晚,抗震救災報道直播節目總時長達1034小時.僅5月12日至21日,就有10.3億電視觀眾收看了央視抗震救災直播報道。
由此,電視媒體將自己獨特優勢激發和展現了出來。現場直播這種方式最大的特點和優點就是能做到采訪報道、制作播出、接收觀看同步進行,具有消除時空、實時體驗的巨大力量和全覆蓋性、共時性和情感訴求的超越其他媒介的能力。
電視能做到這一點,和它具有高科技的特征密不可分。即使是在網絡傳播時代,電視也往往代表了一個時代最高水平的科技成果,電視節目的采、編、播等各個環節都蘊含著很高的科技含量,體現著高度發達的科技,能為人們提供從來沒有過的遼闊視野與多方位的參照系數。電視可以通過畫面與聲音雙通道的信息輻射,憑借每秒30萬千米的傳播速度,使信息傳輸突破時空制約,基本上能做到與事件同步。在熒屏上展示正在進行和發生的事務。雙向中繼采訪、現場切換、臨時插播、現場采訪和電視特技等電視手法的采用,又不斷豐富電視表現形式,擴大傳播領域。在技術設備和技術手段的支撐下,作為一種大信息容量的動態傳播媒介,電視能夠并且已經全方位地展示了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在此過程中,它凸現出其最突出的特征,那就是實時的現場再現功能。這一功能使得它能在熒屏上即時再現人類感知所不及之處的場景。
但問題是,基于網絡視頻和網絡傳輸技術的網絡直播似乎也能在電視媒體最為核心的優勢領域進行競爭。在近來世界上發生的很多重大突發性事件的信息傳播場域,我們都能看到網絡直播的參與。網絡視頻本身也以其與電視同樣的聲畫兼備的特點在蠶食著電視多年來形成的領地。
網絡媒體在媒介演進的進程中固然已吸收容納了在它之前出現的諸多媒介的特點和優勢,但是重大突發性事件的現場直播領域,網絡視頻和網絡直播在以下幾個方面仍不能和電視媒體相比,更不能完全取代電視:
在技術成熟程度所決定的編碼和解碼方面,目前的帶寬水平使得網絡視頻在清晰度上和電視聲畫還無法相比:
風電是可再生、無污染、能量大、前景廣的能源,大力發展風電這一清潔能源已成為世界各國的戰略選擇。我國風能儲量很大、分布面廣,開發利用潛力巨大。近年來我國風電產業及技術水平發展迅猛,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總結我國風電現狀及其技術發展,對進一步推動風電產業及技術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 風力發電的技術發展
風力發電技術是涉及空氣動力學、自動控制、機械傳動、電機學、力學、材料學等多學科的綜合性高技術系統工程。目前在風能發電領域,研究難點和熱點主要集中在風電機組大型化、風力發電機組的先進控制策略和優化技術等方面。
1.1風力發電機組機型及容量的發展
現代風力發電技術面臨的挑戰及發展趨勢主要在于如何進一步提高效率、提高可靠性和降低成本。作為提高風能利用率和發電效率的有效途徑,風力發電機單機容量不斷向大型化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55kW容量等級的風電機組投入商業化運行開始,至1990年達到250kW,1997年突破1MW,1999年即達到2MW。進入21世紀,兆瓦級風力機逐漸成為國際風電市場上的主流產品。2004年德國Repower即研制出第一臺5MW風電機,Enercon開發出第二代直驅式6WM風電機,預計2013年單機容量將突破15MW。從世界范圍來看,1.5MW~2MW的機型占世界機組容量的比例,已從2007年的63.7%飛速上升到80.4%;而在我國,2005年風電場新安裝的兆瓦級風電機組占當年新裝機容量的21.5%,而2009年比例已經上升到86.86%。這表明容量風電機組已經成為我國風電市場上的主流產品。
1.2風力發電機組控制技術的發展
控制技術是風力發電機組安全高效運行的關鍵技術,這是因為:
(1)自然風速的大小和方向隨著大氣的氣壓、氣溫和濕度等的活動和風電場地形地貌等因素的隨機性和不可控性,這樣風力機所獲得的風能也是隨機和不可控的。
(2)為使風能利用率更高,大型風力發電機組的葉片直徑大約在60m~100m之間,因此風輪具有較大的轉動慣量。
(3)自動控制在風力發電機組的并網和脫網、輸入功率的優化和限制、風輪的主動對風以及運行過程中故障的檢測和保護中都應得到很好的利用。
(4)風力資源豐富的地區通常環境較為惡劣,在海島和邊遠的地區甚至海上,人們希望分散不均的風力發電機組能夠無人值班運行和遠程監控。這就對風力發電機組的控制系統可靠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 風力發電機組控制策略的發展
風能是一種能量密度低、穩定性較差的能源,由于風速、風向的隨機性變化,導致風力機葉片攻角不斷變化,使葉尖速比偏離最佳值,風力機的空氣動力效率及輸入到傳動鏈的功率發生變化,影響了風電系統的發電效率并引起轉矩傳動鏈的振蕩,會對電能質量及接入的電網產生影響,對于小電網甚至會影響其穩定性。風力發電機組通常采用柔性部件,這有助于減小內部的機械應力,但同時也會使風電系統的動態特性復雜化,且轉矩傳動模塊會有很大振蕩。目前,對風力發電機的控制策略研究根據控制器類型可分為兩大類:基于數學模型的傳統控制方法和現代控制方法。傳統控制采用線性控制方法,通過調節發電機電磁轉矩或槳葉節距角,使葉尖速比保持最優值,從而實現風能的最大捕獲。對于快速變化的風速,其調節相對滯后。同時基于某工作點的線性化模型的方法,對于工作范圍較寬、隨機擾動大、不確定因素多、非線性嚴重的風電系統并不適用。
現代控制方法主要包括變結構控制、魯棒控制、自適應控制、智能控制等。變結構控制因具有快速響應、對系統參數變化不敏感、設計簡單和易于實現等優點而在風電系統中得到廣泛應用。魯棒控制具有處理多變量問題的能力,對于具有建模誤差、參數不準確和干擾位置系統的控制問題,在強穩定性的魯棒控制中可得到直接解決。模糊控制是一種典型的智能控制方法,其最大的特點是將專家的知識和經驗表示為語言規則用于控制,不依賴于被控制對象的精確的數學模型,能夠克服非線性因素的影響,對被調節對象有較強的魯棒性。由于風力發電機的精確數學模型難以建立,模糊控制非常適合于風力發電機組的控制,越來越受到風電研究人員的重視。人工神經網絡是以工程技術手段來模擬人腦神經元網絡的結構與特征的系統。利用神經元可以構成各種不同的拓撲結構的神經網絡,它是生物神經網絡的一種模擬和近似。利用神經網絡的學習特性,可用于風力機的低風速的節距控制。
3 存在的問題及展望
盡管近年來我國風電產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但同時也暴露出眾多的問題。
首先,我國尚未完全掌握風電機組的核心設計及制造技術。在設計技術方面,我國不僅每年需支付大量的專利、生產許可及技術咨詢費用,在一些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的風電企業中,其設計所需的應用軟件、數據庫和源代碼都需要從國外購買。在風機制造方面,風機控制系統、逆變系統需要大量進口,同時,一些核心零部件如軸承、葉片和齒輪箱等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其質量、壽命及可靠性尚有很大差距。其次,我國風電發展規劃與電網規劃不相協調,上網容量遠小于裝機容量。風電發展側重于資源規劃,風電場的建設往往沒有考慮當地電網的消納能力,從而造成裝機容量大,并網發電少的現狀。2009年新增裝機容量中1/3未能上網,送電難已經成為制約風電發展的瓶頸。最后,我國風電的技術標準和規范不健全,包括風機制造、檢測、調試、關鍵零部件生產及電場入網等相關標準亟需建立和完善。因此,展望我國未來的風電產業發展,必須加強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必須加大電網建設力度,合理規范風電開發;必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完善統一的風電標準規范體系。
參考文獻:
[1]陳永祥,方征.中國風電發展現狀、趨勢及建議[J].科技綜述,2010(4):14-19.
[2]張明鋒, 鄧凱,陳波等.中國風電產業現狀與發展[J].機電工程,2010,1(27):1-3.
中圖分類號:TE42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建筑施工過程包括了土建施工、給水排水施工、采暖通風施工以及電氣安裝等部分,施工過程中的交叉作業較多。建筑施工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較緊密,如果在施工中只從某一項施工進行考慮,勢必會影響其他項目的施工,并且可能會給整個工程的施工帶來很大的難度,甚至會造成較大的損失。電氣施工作為建筑工程項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其他的施工項目有著密切的關系,尤其是與土建施工之間的關系最為緊密。比如電源進戶、各類管道的敷設、防雷裝置和接地設備的安裝以及各類配電箱、柜的固定等,都需要在土建施工中預埋構件或者預留孔洞。隨著建筑業的不斷發展,建筑施工項目中引入了許多的新結構和新工藝,這對施工過程中的協調配合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討論建筑工程中最常見的高層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施工過程中,土建施工同電氣安裝之間的配合工作,并提出了相應的施工辦法。
一、項目施工前的準備工作
施工工程圖的設計是整個施工項目的核心,決定著整個建筑工程的造價以及項目的可行性。在施工項目的設計階段,電氣設計人員應對土建施工提出相關的技術要求,并應在土建施工圖紙中詳細地反映出來,如各類線路的固定件預埋以及開關柜等的基礎型鋼預埋等。完成圖紙設計以后,土建施工人員和電氣安裝人員應共同審核設計施工圖,防止有遺漏或者錯誤的地方,以便及時地補充和修改。這就要求電氣施工人員要熟悉土建施工圖紙,了解土建施工的進度計劃以及施工方法,特別是建筑物的梁、柱、房屋地面及屋面等的施工方法以及各部分之間的連接方式等,并仔細分析和校驗設計采用的電氣安裝方法是否配合土建施工。此外,施工前應準備好土建施工過程中所需的各種零配件、預埋件以及預埋管道等。
二、基礎施工階段
在土建基礎的施工過程中,電氣安裝中的很多管線都需要穿插在基礎中,很容易出現遺漏或者錯配的情況。因此,在基礎施工過程中,電氣施工人員應配合土建施工的進度,及時地準備好電源進戶的電纜穿墻施工和止水擋板等的預留和預埋工作,盡量避免管線與其他施工項目中的管道相互交叉。為了避免電氣施工時破壞墻體中的防水層而引起墻面的滲漏,這一部分的工作應在土建施工的防水處理施工之前完成。同時,施工過程必須嚴格按照設計圖紙的要求進行施工,確保預留軸線、標高、安裝的位置和尺寸、用材的數量以及規格等符合設計要求。由于不允許電纜穿墻以及預留預埋施工的返工修理,且返工后土建施工的二次防水處理難度很大,因此在電氣施工過程中必須配合好土建施工,確保一次性施工成功。一般孔洞尺寸在300mm以上的,需在土建施工圖紙上標注清楚,并由土建施工方負責預留。在這個過程中,電氣施工人員應加強同土建施工方的溝通和聯系,適時地核對圖紙和施工情況,確保無遺漏和錯誤施工。同時,電氣施工方應配合好土建施工的進度,及時地做好土建施工圖紙上沒有標注的預留孔洞以及一些暗配的管線等的施工。電氣施工人員應提前準備好需要預埋的構件如鐵件、吊卡及吊桿基礎螺旋栓等,配合土建施工人員完成施工,確保及時地埋入且不影響土建施工。此外,還應按照設計施工要求做好接地施工工作。
三、結構施工階段
電纜管的暗敷工作是整個電氣安裝的關鍵。在這個階段,電氣施工必須配合好土建施工的進度和施工順序,做好交叉作業。此階段的配合內容主要包括:
1、地面及樓板施工中的配合
電氣施工人員應注意配合土建施工的進度和順序,在土建施工進行混凝土澆筑施工以前,電氣施工方應先做好所有電路管線的敷設以及各類構件的預埋工作,如各類電氣開關箱、柜等的基礎鋼型安裝以及地腳螺栓等的預埋工作等。 2、梁、柱結構施工中的配合 在進行現澆梁、柱時,應根據要求以暗配管的方式完成其內部的電氣施工。在混凝土澆筑施工前,應做好各開關盒、穿線管以及燈位盤等的安裝。
3、墻體砌筑過程中的配合
在墻體砌筑過程中,應嚴格按照柱子上的標高線確定各電氣設備的具體安裝位置,科學合理地進行配管。對于電氣管線的布置,可以統一采用水平布置和垂直布置的方式。在同一房間內,應統一各電氣設備的安裝標準,避免線路交叉等。
4、混凝土澆制過程中的配合
在澆制混凝土前,應先將接線盒以及線路管等固定在相應的位置上。如果安裝過程中出現安裝位置與鋼筋網的位置有交叉現象或者發生沖突,應先將影響電氣安裝的鋼筋拔除后再進行安裝施工。完成電氣安裝以后,應先將鋼筋的位置調整好或者在原來安裝鋼筋的位置附加鋼筋,然后再進行混凝土的澆筑施工。
四、裝飾階段
內線安裝施工應在墻面裝飾施工完成以后進行,但對于所有可能會損壞墻面裝飾層的工序,必須在墻面施工前完成。因此,在墻面裝飾施工開始前,必須核對電氣設計圖以及土建施工圖,及時地發現和補救存在的問題。在施工過程中,應根據墻體的龍骨構造進行電氣安裝。在裝飾施工過程中,應先對主吊頂的龍骨進行固定,以直線距離為基準在離龍骨最近的位置敷設鋼管,并且將管線敷設到龍骨上,安裝好接線盒。最后,將次龍骨以及上面板安裝好,安裝時應在吊頂板的板面上開孔,預留出接線盒的位置。
五、智能電氣施工階段
智能電氣的施工對其與土建施工的配合度要求比普通電氣的要求更高。一般情況下,智能電氣如消防電氣等弱電線路的安裝工作完成以后,還需要進行較長時間的調試才能正常地投入運行。尤其是智能控制室以及消防控制中心等都需要較長的時間進行調試,有些往往要等到整個土建項目的施工都完成以后才能投入運行。這類弱電線路的施工必須要在土建工程竣工以后進行,因此,在施工過程中,項目負責人應優先考慮這類智能電氣的土建施工,如防靜電地板、吊頂和內墻面的粉刷等,以便合理安排施工,并做好相應的預留工作,確保施工的安全有序。電梯工程也是電氣施工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施工前,土建施工人員應根據土建設計的要求和電梯設備的要求,預先做好相關的機電設備以及導軌等穩固件的預留工作,確保預留孔洞的位置、數量以及尺寸準確無誤。此外,電氣安裝人員應配合土建施工,準備好相應設備,并確保電梯的質量符合設計安裝標準。
電氣安裝作為建筑工程項目的重要內容,同許多施工項目有著緊密的關系,尤其與土建施工的關系最為緊密。在施工過程中,如果兩者的交叉作業不善,很可能會影響整個工程的質量及工期,還有可能造成成本損失。要做好電氣安裝與土建施工的配合工作,就應在土建項目施工前后以及施工過程中入手,做好施工設計、基礎建設、結構施工以及相關的裝飾裝修階段的交叉作業,并做好智能電氣設備的安裝工作。只有實現電氣安裝與土建施工的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促進其他施工項目之間的配合,保證整個工程項目的施工質量、施工進度以及施工成本,從而使整個建筑工程達到理想的目標。
結語
建筑項目的工程施工實踐表明,土建工程的施工與電氣安裝工程的施工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只有兩者互相配合,并且融入土建施工人員以及電氣安裝專業工作人員的豐富實踐經驗和對整個工程深入的了解,方可保證整個建筑工程的順利進行。參考文獻
[1]曹美玉.論建筑電氣安裝與土建施工的配合問題[J].西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1994,03:78-80.
電力市場分析預測體系指電力供需分析、電力電量需求預測、負荷特性分析、售電量預測以及與電力市場密切相關的國民經濟發展和居民用電走勢分析。預測時段為年度及中長期預測,以中長期分析預測為重心,以年度分析為基礎,以季度分析跟蹤動態變化。地區電力負荷的中、長期預測是地區電網規劃中的基礎性工作,它為電網規劃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礎數據,其精度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整個規劃工作的優劣,張掖供電公司一直很重視電力負荷的中、長期預測。負荷預測工作不僅對供電公司有經濟效益,而且與社會發展也有著密切關系。國網張掖供電公司電力市場分析預測工作的內容主要包括:組織開展全省電力市場分析預測,編制并提交全省電力市場分析預測報告;布置、指導、監督和協調各供電公司的電力市場分析預測工作;搜集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宏觀數據資料,調查、收集有關產業、產品的重要資料;組織評審各供電公司的電力市場分析預測報告;組織開展全省電力供需狀況調查和重點專題調查研究;組織召開全省電力市場分析預測工作會議,定期組織各供電公司電力市場分析預測工作交流等。
1.2專業工作的要求
深入扎實地做好電力市場供需分析預測和市場分析研究工作,是做好電網規劃、計劃工作的前提和基礎。立足市場需求來規劃建設電網,是實現電網科學合理發展的關鍵環節。電力工業的持續穩定快速發展,使長期以來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電力瓶頸得到緩解,電力供需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已基本實現當前經濟水平下的電力供需平衡。隨著電力供需矛盾的不斷緩解,電力用戶受壓制的需求得到了釋放,電力電量也基本反映了用戶的實際需求。新形勢下,對電力市場分析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采用科學的手段和方法,認真深入地分析研究電力市場,才能較好地掌握和駕馭電力市場,才能做到引導和開拓電力市場,使電力市場分析預測工作發揮作用,為電力規劃、計劃、生產、調度和市場營銷等工作服務。
1.3專業工作的難點
負荷預測作為整個規劃工作中關鍵任務之一,其目的就是盡可能準確地預測未來各規劃年內的電量及負荷分布情況。精準預測是電力市場分析預測工作的終極目標,但要準確做到這一點仍存在較大難度。影響電量變化的因素很復雜,作為中長期負荷預報,僅依靠電力系統本身的信息和資料是不能完成的;同時電量與環境因素之間是一種模糊關系,隨著電力工業的發展,電力系統規模日趨龐大,眾多社會、政治、經濟甚至氣象等因素也加入到預測背景中來,預測環境的復雜程度便大大增加。其次,基礎數據資料不全和不確定信息,導致無法全面、準確地開展分析預測工作。由于多數城市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同時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使得規劃區內各地塊的負荷分布存在很大不確定性;這種預測的準確性既取決于規劃人員所掌握的原始數據量,又取決于城市能否按既有規劃發展。種種因素導致電力市場分析預測工作尚無法達到精準預測的水平,因此,必須每年對預測結果進行修正。
2主要做法
2.1專業工作的組織架構
多年來,國網張掖供電公司一直十分重視電力市場分析預測工作,特別是電網規劃的中長期負荷預測,生產經營計劃中的年、月、日負荷預測,都較好的發揮了作用。面對電力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為更好地開展電力市場分析預測工作,張掖供電公司建立了相應的管理體系,制定了工作細則,明確了工作張掖供電公司人員和設備配置、經費來源上都得到了落實。電力市場分析預測工作由發展策劃部和經研院(所)主要負責,調控中心、營銷部、運維檢修部等相關部門協助配合,并建立了定期報告和信息交流制度。同時,為增大電力市場預測分析的信息采集量,規定了公司內相關部門的職責,加強電網運行數據分析、用戶用電和生產動態分析;與地方政府綜合經濟部門和統計部門加強溝通,建立穩定的信息交流關系,以便于及時了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在信息采集方法上,張掖供電公司利用現代網絡技術,不僅提高了信息采集的及時性、準確性,而且擴大了覆蓋面。通過近幾年的不懈努力,張掖供電公司初步建成了科學有效的電力市場分析預測管理體系。
2.2專業工作的工作流程
經過不斷的探索,公司中長期電力市場分析預測工作形成了一套務實、高效的工作流程,該套工作流程的主要節點:(1)由地市公司發展策劃部制定工作計劃,經分管領導審批后向公司內部、經研所、縣公司轉發中長期電力市場分析預測報告編制通知,下達審批通過的工作計劃、任務。(2)市公司發展策劃部從地方發改委、統計局等政府有關部門獲取國民經濟、電力發展等主要數據,營銷部、調控中心等相關部門提供業擴報裝、需求側管理、電網負荷、電力平衡等其他數據,經研所從市公司發展策劃部及相關部門搜集電力市場等數據,并匯總、整理。縣公司發展建設部接收通知,搜集電力發展及其他數據,經縣公司內部審核后報經研所。(3)省經研院根據搜集、匯總的數據開展電源供應能力分析預測、電力電量需求分析預測、電力電量供需平衡分析預測、負荷特性分析預測。(4)省經研院根據省、市公司發展策劃部出具的修改意見將報告修改完善,形成中長期電力市場分析預測報告評審稿。并根據修改意見完善報告,形成中長期電力市場分析預測報告審定稿。
2.3專業工作的支持保障系統
電力市場分析預測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不但需要在電力市場分析預測工作崗位上配置業務能力強、工作認真負責的專業人員,而且需要相關部門的密切配合協作。為進一步加強和規范張掖供電公司力市場分析預測工作,充分發揮電力市場分析預測工作在電力規劃、計劃、市場營銷、生產調度中的重要作用,張掖供電公司印發了《張掖省電力有限公司中長期電力市場分析預測工作管理辦法(試行)》,成立了電力市場分析預測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領導小組負責組織開展全省電力市場分析預測工作,組織編制全省中長期電力市場分析預測報告。指導監督和協調公司有關單位、各供電公司電力市場分析預測工作。
3特色亮點
3.1加強電力市場調研
要進行中長期電力市場需求的準確預測,必須加強對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和地方經濟發展的研究分析。張掖供電公司要了解地方政府的城市及用地總體規劃,及時跟蹤產業調整、園區和大項目建設的電力需求,超前介入,主動工作,緊跟各重點項目的進展情況。努力挖掘用電需求,加快業擴報裝速度,滿足企業用電需求。細化售電量分析工作,開展好市場調查,及時了解電量變化因素,做好用電大客戶的跟蹤分析,超前研究電量波動因素,及時提出準確預測。需求預測不僅要關注宏觀經濟形勢,還要重視微觀經濟對用電的影響,并最終落實到各行業企業對電力的需求分析,這就需要加強電力市場調研。規劃人員在工作中積極了解各行業,特別是高耗電行業工藝流程、耗電設備類型等;了解產品用途,上、下游產品等與之有關的行業情況,掌握其生產情況受哪些因素影響。在掌握了整個產業鏈用電情況之后,當某些相關因素變化時,即可大致判斷對該行業的影響,從而對負荷預測做出準確判斷。
3.2把握用電結構特點
開展用電大戶的用電調查,摸清用電大戶的基本情況和用電情況,把握用電大戶的用電規律和發展趨勢,將為進行電力市場分析預測工作提供可靠依據和堅實基礎。張掖供電公司在加強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歸納、整理,建立用電大戶檔案及信息跟蹤制度,及時對用電大戶的用電情況和市場供需狀況進行跟蹤調查,使得用電大戶的生產、用電等有關信息及時反饋到公司,為公司的經營提供決策參考,為發展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4具體案例
公司在編制《張掖電網“十三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展望》時,發展策劃部超前謀劃,制定詳細的工作計劃,嚴格把控時間節點,明確考核制度。確立規劃思路,并協調各部門各專業間的分工配合;深入分析電網現狀,查找電網薄弱環節,根據用電結構特點,準確進行負荷預測,合理安排規劃項目,確保按時、高質、保量地完成了規劃報告的編制任務。在規劃報告的編制及后期的修編過程中,規劃人員加強電力市場調研,及時捕捉經濟形勢、城市規劃、大用戶擴建投產等信息,同步調整負荷預測及規劃項目,確保電力市場分析預測的準確性,保障電網的安全可靠運行。
二、體驗式教學模式中的教學方法
( 一) 案例教學法
在體驗式教學模式中,案例教學法是最常用的一種方法。由于學生受生活環境局限性的影響,他們不可能獲得生活中的全面體驗,但采用案例教學法能夠讓學生獲得猶如親身體驗般的領悟。根據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選取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并圍繞著案例分析來展開理論知識的教學,這樣學生就能通過特定的案例事件獲取認識與體驗,利于學生日后在一線工作中的借鑒。對于酒店管理專業教學來說,其具有明顯的實踐性,學生在參與酒店服務與管理過程中會遇到許多難以預料的情況,因而采用案例教學法能夠讓學生投入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學生在思考與闡述的過程中需要運用大量理論原理,因而加強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 二) 模擬情景教學法
模擬情景教學法是一種讓學生有效獲得體驗的途徑,教師根據現實中的情景來模擬與創設教學情景,從而增添課堂教學的生動性與趣味性,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在模擬情景教學中,教師根據所教課程來設置角色類型,以酒店管理教學為例,教師分別讓學習扮演經理、服務員、賓客等,而后依據酒店管理中的常見案例來編排小品,讓學生在表演過程中演示如何接待賓客與服務賓客,當遇到服務員與賓客發生沖突時管理者與經理應當采取怎樣的解決措施等等。通過這種模擬情景的教學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并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掌握酒店管理與服務工作的基本程序、技巧等。
( 三) 社會調查教學法
學生要想獲得學習體驗除了通過課堂教學來初步了解之外,還需要走進社會、接觸社會,因而在體驗式教學模式中社會調查教學法也被廣泛使用。當然,由于酒店屬于商業個體,需要學校與教師在此之前與其構建聯系與合作的關系,以院校的名義讓進入酒店中參觀與學習,實現社會調查目的,而學生在與酒店管理人員充分交流中更深層次的熟悉整個酒店管理與服務的工作。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社會調查題目,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自主開展社會調查活動,同時引導學生利用調查報告來梳理與總結調查結果,以此教學方法來拉近學生與社會的距離,積累學生的實踐經驗。
( 四) 項目課題教學法
為了鍛煉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與綜合能力,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實踐體驗,于是教師在體驗式教學中采用了項目課題教學法,通過布置項目課題任務讓學生自覺、主動的參與到社會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酒店管理課程來設置相關的項目課題,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出酒店餐飲方面的規劃,并制作成 PTP 模板進行展示,實行評選獎勵機制,以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性。而后學生自主展開分工合作,調查酒店餐廳的經營情況、菜單設計等信息,最終在團隊合作的基礎上完成項目課堂任務,并在完成過程中收獲體驗,樹立相互協作意識。
( 五) 專業技能實訓教學法
素質與能力并存是對一個人才的綜合性要求,而體驗式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這類綜合型人才,因此對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必不可少,教師利用專業技能實訓教學法能夠極好的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以酒店管理教學中的餐飲管理課程為例,這一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在餐飲服務方面的專業技能( 如服務禮儀、口布折花、中西餐擺臺方法等)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通過視頻資料來大致了解相關流程,而后創設專業技能實訓的教學活動,首先教師親自示范教授學生相關操作步驟與技巧,之后讓學生反復練習、相互觀察,從而訓練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
三、體驗式教學在酒店管理教學中的應用
( 一) 基本認知體驗
理論認知體驗,這是酒店管理體驗式教學中的第一步,相關課程會安排在大一學期進行教學。據了解,大部分學生在高考報選專業時存在盲目性、跟風性,因而許多學生在正式接受酒店管理專業學習之前對于酒店概念還并不十分了解,更談不上熟悉酒店的類型、星級等知識。于是,對大一新生進行基本認知體驗教學,以幫助學生初步了解有關酒店的基本性理論知識,為其后續的專業課程學習奠定基礎。而在隨后的專業教育階段,教師為學生提供實際的參觀機會,組織學生到不同類型、等級的酒店中參觀學習,通過酒店管理員的介紹讓學生對酒店組織機構、基本設施、崗位分布等有具體的認知體驗,以提高學生對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習興趣。
( 二) 模擬演示體驗
模擬演示體驗,這是酒店管理體驗式教學中的第二步,需要建立在學生對酒店管理專業有了基本認知體驗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由于酒店管理專業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性,因而模擬酒店情境、演示實踐操作就顯得十分必要,但需要注意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模擬體驗的教學活動中。
1. 布置教學任務
現如今隨著酒店行業飛速發展,教育領域對酒店管理專業教學也越來越重視,以市場需求為基準來嚴格制定教學大綱,而后各大院校依據教學大綱要求來設置教學項目與教學任務,由專業教師將教學任務布置給學生,并引導學生逐步完成各種教學任務。
2. 組織自主訓練
學生在獲知教學任務之后,在教師引導下需要組織自主訓練。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依據課程內容來創設模擬訓練情境,進行不同角色的扮演及演示。以《餐飲服務與管理》課程為例,在該課程的實踐訓練中,學生分別組織中餐與西餐兩種不同的點餐情境,通過訓練來幫助學生積累經驗,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組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
3. 匯報交流學習
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匯報與交流學習過程的機會,根據教學任務形式來開展相應的課堂匯報活動。而酒店管理專業主要有兩種類型的教學任務,一是工作情境任務形式,學生可以通過實際的現場模擬表演來展現匯報結果; 另一種是方案設計的任務形式,學生通過多媒體展示及口頭闡述的形式進行匯報。這種機會能夠讓學生相互交流與學習,同時還能鍛煉學生的現場表現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綜合能力。
4. 總結評分檢驗
在了解了學生各組的匯報結果之后,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總結與評分,以鼓勵學生進行保持進步為主,并及時之處學生的不足之處,幫助學生盡早糾正錯誤。此外,為了進一步調動學生自主參與體驗訓練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將每一次學生的匯報評分累積在一起,作為學期結束時該課程的成績考核中,用以參考學生的整個學習與掌握的情況。
( 三) 崗位實訓體驗
學生通過專業性的酒店管理課程學習之后,對于酒店相關的工作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時為了提高與鍛煉自身的實際操作能力,院校可以為學生聯系崗位實訓體驗的機會,在寒暑假或節假日時間讓學生親身實踐去體驗酒店方面的工作。如《餐飲服務與管理》是酒店管理專業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學生在學習了這門課程之后,并沒有多少實踐體驗的機會,因而院校可以為學生提供實訓平臺,組織學生到酒店、社會餐飲企業中去實習,進而讓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從而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
( 四) 頂崗綜合體驗
在酒店管理體驗式教學中,頂崗實習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步驟,主要在學生畢業之前的一年或半年中展開。院校與星級酒店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頂崗實習的機會,從而讓學生經歷綜合體驗,而這種頂崗實習是學生步入社會之前較為正式的工作機會,學生能夠在真實的酒店環境中獨立完成工作任務,通過頂崗實習來獲得綜合性的社會體驗,包括收獲服務真諦、管理技巧、以及提升自身素質。
語文課,究竟應該教給學生什么?我們究竟應該建構什么樣的語文教學內容呢?毋庸置疑,在新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隨著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縱深發展,越來越多的一線語文教師在逐漸理解、消化新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過,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當前的語文教學中,也普遍地存在著“對著新標準,苦想教什么;捧著新教材,不知教什么;舉著新理念,還教老一套;搬著新教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么”的現象。于是,有人感慨語文教學中出毛病最多的,正是教師冥思苦想所“成就”的“教什么”的內容,有人驚呼語文課教給學生的大多是“偽知識”,也有人感嘆語文越教越不會教,越教越不知道該教些什么。
語文課堂教學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有機整體,但如果只講究科學性忽略其藝術性,必然導致教學的凝重、呆板,缺少那么一份活潑、雋永。我以為,授課者應以藝術為載體,把教育與美妙的藝術結合起來。教學的藝術性體現在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下面僅談幾點粗淺體會:
首先,要學習和領會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是指導教師教學的綱領性文件,上新課程之前教師必須學透。很難想像,對新課程標準不熟悉的教師,能把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好。教師在學習新課程標準時要在學透的基礎上進一步領會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語文新課程標準只是一個教學原則性、方向性、計劃性的指導文件,教師既要嚴格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去進行教學,又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教師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等諸多因素去實施教學。
其次,要認識到新課程標準不只是為教師制訂的,也是為學生的學習制訂的。語文新課標要求學生通過不同階段的學習,達到相應的語文水平。讓每一位學生通過在課堂上進行的語文學習,得法于課內,應用于課外。生活處處有語文,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指導學生在課堂內學語文,也要求教師教會學生在課堂外學語文。
第三,要轉變觀念。如果教師的思想觀念不轉變,即使是制訂了再完美的新課程標準,也執行不了。傳統的語文教學觀念認為語文教學重在工具性,但我個人認為:新課程標準除了肯定語文教學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語文的人文性。這就要求每位教師都要轉變觀念。在轉變觀念時,有些教師認為應該徹底否定原來的教學觀念,我不贊同這種看法。強調要轉變觀念,并不是對傳統教學思想的全盤否定,而應該是對傳統教學思想的揚棄。
也有些教師認為新課改后不用抓基本的教學常規了,我認為這個觀點也是錯誤的。新課改就是要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拋棄原來的教學常規,脫離學生的實際情況去組織教學。因此,我的體會是對傳統的教育必須是揚棄,而不是拋棄。既不能全部繼承,只改課程不改觀念;也不能全盤否定,樣樣翻新。對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對教師教學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樣不能去掉。
第四,要轉變角色。新課改要求教師要從教導者轉變為服務者,強調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自始至終都是組織者、引導者、激發者、陪伴者和參與者。學生才是主角,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教一定要圍繞學生的學服務。這樣,教師要轉變為服務型的角色,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做到“三備”:一備學生、二備教材、三備教法。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訂比較科學的教案,為學生所想,想學生所需,解學生所難。這樣,學生在學習中才能更充分地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
以往的教學一般是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得學什么,學生只能跟著教師走,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要求。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根本無從談起。轉變角色,實際就是要教師營造民主的教育環境,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探究、發展的伙伴。
第五,教法和教具的運用要結合當地學校和學生的實際。上新教改課程時,要求我們教師要有改革的精神,拋棄填鴨式的教學,不能搞滿堂灌。應試教育的做法是不符合課改精神的,也是不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
我們應大力提倡啟發式的教學。中國古代的大圣人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也有力地說明啟發式的教育很重要。
中圖分類號:F407 文獻標識碼: A
電氣工程是建筑工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施工質量好壞直接影響建筑的使用功能和使用安全,尤其是住宅電氣工程,直接關系到居住人的人身安全,因此,建筑電氣工程施工質量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重視。
但是,由于施工管理不嚴、施工人員素質不高、技術水平低下等因素的影響,多年來在電氣工程施工中容易忽視一些問題,從而導致了質量問題的出現,應引起廣大工程人員的重視和注意。筆者從以下幾方面對電氣施工中的常見質量問題進行了分析,并介紹了相應的防治措施。
一、等電位系統
等電位系統是為建筑使用者本身安全設計的保護系統,聯接良好的等電位系統能使建筑內的所有導體處于零電位狀態,使人身不受電擊傷害。在日常施工中,有部分施工人員對等電位系統的作用認識不夠,錯誤地認為這些管道都自然接地,做不做等電位聯接無所謂。
事實上這些管道表面都有防腐層或保溫層,且回填的土質不一、埋深不等,因而大地存在電位差,一旦與帶電體接觸就將對人身安全構成極大威脅。
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認為應對的措施是:在施工前必須對施工人員進行技術知識培訓,嚴格要求按圖施工。在施工過程中,要嚴格按每一道工序進行檢查驗收,在質量合格后才能進行土層的回填.否則不能回填。
二、穿線施工作業
穿線施工作業中常容易出現導管細、導線多的現象,造成管內空間余量小,散熱面不夠。這一通病產生的原因一般是施工人員技術素質低,不能按圖施工。危害是加快了導線絕緣層老化速度,降低使用壽命,難以補救。
因此,筆者認為,為防止這些問題的發生,在敷設導管時要認真看圖。直徑不夠的不能上墻敷設。嚴格每一道工序,在施工工程中嚴格按設計要求的驗收規范施工,特別是要做到事前控制,避免把隱患留給下道工序,為穿線施工打好基礎。在穿線作業時,操作人員特別要注意導線的顏色,不能掉以輕心。筆者認為,穿線作業技術含量不高,一般情況下只要管理人員加大檢查力度,施工人員增強責任心,這些問題的很容易避免的。
三、接線安裝
掛錫不滿,腐蝕劑擦拭不凈,開關不切斷相線,相線接到燈頭螺口線柱上。插座不是按照相線在右零線在左。相線在上零線在下的規程接線等等是在接線安裝施工****別容易出現的質量問題,這些問題容易出現,相對而言也比較容易發現和整改,事故隱患并不常見。筆者在多年的工程實踐中發現,另一個更具有普遍性,同時又隱藏性強,極易留下事故隱患的質量通病應引起施工人員的高度重視,那就是用扒皮鉗子扒線皮時的傷線問題。
一般建筑中常使用的電線多為獨芯塑料膠質外皮線,在安裝插座、連接開關等部位時,需要扒掉電線的外皮。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施工人員習慣用扒皮鉗子操作,由于用力大小不好掌握。常常容易在線芯上留下深淺不一的橫向傷痕,這些傷痕在經過接線時彎過來擰過去的一番周折,受損較大。在實際使用運行工程中,當電路負荷稍大時,這些受損的地方就達不到額定負荷要求,其臨界承載負荷事實上被人為降低。這些受損的傷口處,在瞬時負荷過大時往往極容易產生發熱現象,個別特殊情況下甚至會發生打火現象,嚴重的還會因此釀成火災,給我們帶來嚴重的物質甚至是人員的傷亡損失。因此,針對這一較為普遍和隱蔽的安全隱患,筆者建議,在操作過程中,施工人員在扒線時首選工具應該是電工刀,使用電工刀的長刃削掉電線的外皮,這樣做既不會傷線芯又因為刀刃的作用刮掉了線頭上的一層防腐蝕薄膜,使接線時接觸更加良好從而進一步提高施工質量。
四、隱蔽導管敷設
隱蔽導管敷設在建筑電氣工程中占到非常重要的比例,也是極其容易出現質量問題的技術環節。因為它是電氣工程施工的一個基本環節,不少施工人員容易產生麻痹心理,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在導管敷設施工中,金屬材質導管的常見通病是管口不做處理,裁剪下來的管口有許多毛刺,這些金屬毛刺鋒利異常:在穿線作業時極容易劃開導線的絕緣層,造成重大安全隱患。同時,安裝完畢后,在將來的使用運行中,一旦出現了問題,輕者造成短路停電,且難以維修,重者造成火災,帶來不可挽回的重大損失。
為杜絕這類質量問題的發生,筆者認為首先應嚴格操作規程,對金屬導管管口剪裁完成后,按相關規程要求,管口的形狀應當進行處理,管口必須做成喇叭形或加保護套。在施工過程中,要加強技術指導和監督檢查,發現管口不符合技術要求的,要堅決不準進行穿線施工作業。
對于FPC阻燃管的施工,質量問題集中出現在穿過現澆板或柱子時或在接頭處。阻燃管因為材質的原因,加上壁薄的物理特性,對溫度的變化敏感,溫度低時脆,溫度高時軟。因此,在穿過現澆梁或柱子時極易被壓扁或混凝土振搗時被損傷破裂。灌進沙漿,穿線時無法通過。接頭處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是因為沒有達到要求粘接強度時,被壓彎拉長,使導管中斷,從接頭套管中脫出。
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是,在FPC管穿過現澆梁柱時加上套管。避免因被壓扁或混凝土振搗時被損傷破裂。造成無法接線的難題。對于接頭問題的處理,一般是在接頭時提前粘接,待達到要求強度之后再上墻,這樣可以避免問題的發生。
五、避雷系統
避雷系統的工作原理是當雷雨云接近避雷針時,能感應出大量的異性電荷。通過導電線和受電端向空中放電與雷雨云中的電荷中和減弱雷雨云的電場強度,達到防雷目的。如受電端果是直擊雷,避雷針可以把雷電流引入大地,從而起到保護作用。避雷系統對樓房尤其是南方地區的高層建筑的保護作用非常重要。近年來,隨著建筑不斷向高層發展,在城市里40米以上高樓已屬常見。避雷系統對這些高層、超高層建筑的保護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避雷系統安裝施工過程中。比較容易出現質量問題的部位是引下線部分。引下線的做法不一,有的用鍍鋅圓鋼,有的利用構造柱的四根主筋沿墻體或柱內敷設。施工中常出現的問題是鍍鋅圓鋼漏接或構造柱主筋接頭漏焊。由此造成的危害是:漏接或者漏焊一處圓鋼,已經埋下的圓鋼就失去了引下線的作用,避雷系統的功能和作用將大打折扣,在雷雨云靠近建筑或雷擊直接命中建筑物時,避雷系統不能發揮正常作用,后果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