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0 06:14:2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小學音樂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注重特長生的培養
(一)教學要科學
科學的教學,能夠讓學生身心愉快,迅速地掌握彈奏的技巧,要讓學生注意小節之間的呼應,旋律和清晰、有力的跳音進行穿插。輕盈的觸鍵,體會感覺;指尖肌肉必須繃緊,養成習慣;具歌唱性的小節要反復地傾聽,認真體會與“跟讀“,一定要體悟音樂中的每一個小節的和音樂整體熱烈的氣氛之匯集核心,演奏低聲部的旋律要有重感,高聲部要流暢,中聲部要連貫,踏板的應用要恰到好處。
(二)師生須互動
音樂是心的弦歌,是心的活動,音樂和其他的學科比較起來,更注重師生關系的和諧。在整個學習的過程當中,教師的情緒能夠直接感染學生,師生之間如桴鼓相應,似影隨形,教師教的用心,學生學得投入,音樂教學本身就共同演奏了一曲動人的音樂之歌。
三、鼓勵音樂素質較差的學生,使欣賞課鮮活
在很多情況下,一些歌唱水平、彈奏水平比較低的學生不喜歡表現自己,多數是欣賞別人表演,學生的這種現象都歸結于“自信心”問題,他們都是怕表現不好了受到教師的指責或者受到同學的嘲笑,教師要明確地告訴他們,他們能行,老師相信他們,期待著他們。音樂教學,要活潑生動,要破臼除窠不拘一格。在欣賞課中,我提前讓學生回去收集與欣賞內容相關的歌曲,然后課上舉行主題音樂會。在課中,根據課本內容,教師演唱或演奏學生收集回來的歌曲,學生自己演唱或演奏,唱得不準確的學生也加入其中,這樣課本內容和學生收集的內容穿行,一節枯燥的欣賞課就變得鮮活了,學生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體會需要欣賞的音樂內涵,學生情緒高漲,師生互動、平等和諧,學生也會感覺幸福盈滿。
四、新課改背景下教學方法的變化
新課標指引音樂教學,教師教學方法得到諸多改善,新的教學方法煥然一新,原本的“灌輸”變成了“引川歸海”“送水上門”變成了引導“挖泉”,音樂教師也由“設計型”轉為“引領型”“向導型”,音樂教學提倡民族化,注重以生為本,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挖掘每一個學生的不同潛質,在差異化中發現優秀,在和諧的教學當中因材施教,提倡學生學習,教師也同時學習,或者說教師提前學習、教學相長;注重單向信息交流到注重綜合信息交流的轉變;教師和學生平等相處,教師的地位不再居高臨下,而是和學生一起探討交流和學習,做學生的知心朋友,教師和學生和睦融洽。新課改背景下,音樂教師的角色轉變,教學方法的變化,使教學效果有了明顯的提升,課堂效果大為改進。
(一)善美兼有的價值
孔子聽了堯的音樂《韶》,贊曰:“盡美矣,又盡善也。”聽了周武王的音樂《武》之后,評曰:“盡美矣,未盡善也。”也就是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對完美的音樂藝術制定了一個標準,那就是“盡善盡美”。我們教師要根據多種情況,依據教材進行音樂教學,讓學生認識到音樂的“盡善盡美”,使學生的情感與音樂的發展產生良好的共鳴,養成他們終身學習音樂的意識,豐盈他們美好的人生。
(二)德育的意義
德是善的根本。音樂教學中,德育無處不在。例如,在第一冊第六課民樂合奏《三個和尚》,教師問:為什么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讓學生討論,啟發學生理解勞動換來美好生活的道理。欣賞第二課《快樂的一天》,學生通過教材中提供的圖畫看到了一天的生活、學習。欣賞完后,問一問,你知道中國沒有解放以前,學生的生活是怎樣的嗎?欣賞《共產兒童團歌》,通過欣賞,激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從而領悟到要珍惜時光,發奮學習,努力成才。欣賞結束后,我讓大家談談今天的幸福生活。通過對比,增強了對“共產兒童團”的認識,同時更體會到生活在社會主義大家庭中的溫暖,大大增強了熱愛祖國之情。
那么如何使音樂欣賞教學過程充滿活力呢?
一、合理選用欣賞教材
音樂作品必須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和接受能力認真選擇,做到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由有情節到無情節,由比較熟悉到比較生疏。同時,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廣播電視、唱片、磁帶、CD、VCD等傳遞音樂信息設備的日新月異,音樂欣賞已不僅僅局限于音樂課堂上。實際上,小學生每天從家里和社會上所接受的音樂信息,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都要比音樂課堂上多得多。因此,這給我們音樂教育帶來了新的課題:拓展音樂時空,正確選擇課本外合適的教材,讓學生感知多種情緒是必要的。那么應該拓展選擇哪些音樂作品呢?
1.必須富有情趣和藝術表現力,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學習需要,并使兒童能有生動、形象感受的作品。
2.作品應該是貼近小學生生活經驗的,大多數學生都可以學會的,切合實際的,是符合兒童音樂能力最近發展區的,即選擇那些感性、生動、寓意含蓄、結構完整、形式優美風趣的音樂作品,來使學生正確體驗不同的情感。
3.為配合學生課外自主選擇音樂的需要,教師要教會學生選擇音樂。因此,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可以來個音樂展示活動,讓學生說一說最近在課堂外聽到的歌曲,并討論哪些旋律動聽優美,再找出一些大家一致認同的曲目來欣賞、學唱。這樣學生在課外所選擇的音樂在課堂上有了及時的反饋,教師也可以適時地作了解,以防止不良音樂作品的侵入。
在教學時,適當地選擇活潑動聽、健康向上的課外歌曲,如低年級的《西游記》《刷牙歌》《健康歌》,高年級的《童年》《歌聲與微笑》《愛的奉獻》等。這些樂曲小學生較熟悉,也比較喜歡。合理地選材,使欣賞教學適合兒童音樂心理的發展,由愉悅式聆聽逐步過渡到理解式聆聽,再慢慢達到評價式聆聽。
二、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
1.運用多媒體課件、實物展示和樂器演奏形式
運用多媒體課件、實物展示和實物演奏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例如在進行音樂欣賞課二胡獨奏《賽馬》的教學活動中,我通過讓學生認識接觸實物二胡,體會二胡的演奏方式,感受二胡的音色,從而引起學生欣賞的興趣。接著,我運用課件來幫助學生理解作品,利用觀賞賽馬的動畫感受熱烈歡騰的賽馬情景。音畫結合,更加深了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深度。為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三個樂段所表現的不同音樂形象,我利用課件讓學生進行比較,通過學生自主討論,給了學生更多藝術想象和生活聯想的空間。最后,我讓學生進行分組創編,充分展示自己對樂曲的理解,使欣賞活動達到一個。
2.游戲形式
音樂游戲具有愉悅性和互動性,是學生所喜愛的教學模式。尤其適用于低年級的音樂欣賞教學。如:聽賞《跳繩》中,我讓小朋友們邊聽邊跟著音樂節奏跳繩,感受樂曲快樂、活潑的氣氛。聽賞《捉迷藏》前,先讓孩子們完整聽一遍,然后,請幾位學生上來玩一玩這個游戲,并配上背景音樂,這樣一來,學生們就能更好地體會音樂所表達的內容。
3.故事形式
每個兒童都喜歡聽故事,利用他們這一特點,結合音樂來編講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加深他們對作品的理解。如,在欣賞《動物狂歡節》時,我編了一個動物們過新年的故事,并結合圖片和音樂邊聽邊講,迅速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加深他們對作品的理解。
4.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伴奏表演、舞蹈表演、歌唱表演、各種角色扮演……教師可以根據音樂欣賞的內容進行選擇,在組織學生進行音樂表演時,主要是要調動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和創造熱情。例:在欣賞《玩具兵進行曲》時可讓學生在了解音樂故事內容后,跟隨音樂,用神氣的神態,雄赳赳、氣昂昂地行進及表演來表現玩具兵們可愛、頑皮的形象。而在音樂結尾部分,描繪小主人蘇醒過來的時候,教師可引導學生用凌亂的“定格”動作來表現玩具兵們來不及回玩具箱、東倒西歪的尷尬形象。再如:在欣賞《鐘表店里》,讓孩子們用不同樂器:三角鐵、小鈴、沙球分別敲擊節奏來表現大鐘、小鐘、秒表在鐘表店里開音樂會的歡樂場面。
5.小組討論形式
這種方法適合中、高年級。如,《瑤族舞曲》教師先組織學生學習音樂主題,再播放音樂,引導學生初步欣賞后,將學生分組,并將需要討論的問題板書。提問:全曲可分為幾段?各樂段速度、拍子、情緒、旋律、節奏、力度、主奏樂器、表現內容各是什么?讓學生在《瑤族舞曲》的音樂中輕聲展開討論。討論結束后,各組代表發言,教師再對音樂問題、樂曲風格等進行解答和總結。通過小組評議課這種方式進行總結,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集體智慧。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的是對著人的心靈談話的藝術。”
在以歌唱為主的音樂課型中,歌唱中的音準、節奏、力度、速度等基本要求是應注重的,然而對歌曲的二度創作----挖掘演唱者對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則更重要,這就要求學生準確理解歌詞內容,進入歌詞意境。教師采用朗誦的形式,浸潤學生的心靈,朗誦歌詞要注重情感的投入,語言的韻律、色彩的明暗、聲音的強弱、節奏的快慢、從而通過陰陽頓挫的韻律美感取悅于人,達到心靈的美化,情感的升華,以歌曲“早晨的歌”為例:甜甜的風,微微的笑,早晨的空氣多么好,露珠兒閃,樹影兒搖,一扇扇門窗打開了,晨光里書聲瑯瑯起,大路上人們在長跑,樹上的鳥兒也在叫,告訴人們要起早,啊,早晨好,早晨好,早晨的歌兒多么美妙,這甜美的音色,輕快的節奏,詩一般的語韻,將學生帶入清新的戶外世界,在迎接明天的太陽,這將會激勵學生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在這優美的朗誦韻律的激發下進行歌唱,定能收到聲情并茂的效果。
二、注重教學語言的形象美
在歌唱中,許多學生五音不全,節奏不準,強弱不分,因而,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十分重要,而在教學中,這往往是薄弱環節,學生也感到抽象難懂,興趣索然。教師應借助語言的直觀性,形象生動的啟發引導。如講音階,用板書,畫成級高不等的階梯形,醒目標出半音關系的音級,并說明音的階梯與普通階梯的區別,再強調音高的順序排列及mi、fa、ti、to間的半音關系,然后教師在琴上彈奏音階,用這種直觀的教學語言增添了學生興趣,易于記憶。
三、講究教學語言的意境美
法國名家盧梭說:“除絕少例外,音樂家的藝術絕不在于對象的直接摹仿,而是在于能夠使人們的心靈接近于(被描述的)對象存在本身所造成的意境。”
【abstract】〖wtbz〗musicdiathesisincludesmusicknowledge,psychologyandability.inmakingmusicdiathesiseducation,interestculitivationshouldbeonthefirstposition,andspecialityandcultureshouldbecombinedtogether.andweshouldunderstandmusicinnovativeeducation,andrealizethevaluefunctionoftastingexperience.
【keywords】musiceducationmusicculturetastingexperience
【中圖分類號】g633.9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811-105x(2005)03-0135-02
談到中小學音樂教育,諸如音樂素質、專業音樂教育、普通音樂教育、音樂創新教育、音樂學習興趣、音樂審美等都是高頻詞。然而,在中小學音樂教師隊伍中,確有一部分教師對這些高頻詞及內涵熟視無睹、睹而不見、見而不思、思而無獲,在工作中無的放矢、盲目施教也就不足為怪了。本文僅就音樂素質內涵等亟待明晰的幾個熱點問題,做如下的淺釋粗議。
[本文轉載自1.音樂素質的內涵學生音樂素質的內涵可概括地分為以下四個方面:1.1音樂知識素質:即有關讀譜及音樂表現要素(音高、音色、建度、力度、節奏、節拍、放律、調式、調性、曲式、和聲、體截、題材等),為保證學生參與音樂學習過程及音樂實踐活動所必須掌握的簡單的基礎知識。1.2音樂心理素質:即以音樂感受能力為核心的音樂感知能力、音樂記憶能力、音樂運動覺能力、音樂聯想能力、音樂想象能力。1.3音樂能力素質:即學生參與聽、唱、視、記、奏、創、動等具體音樂實踐活動的能力。1.4音樂文化素質:即音樂史、音樂常識、音樂作品的涉獵范圍,音樂與其它藝術的關系,音樂與藝術以外其它學科的關系,音樂與生活、音樂與社會的認識等方面的綜合音樂文化知識結構。音樂同其它基礎課程一樣,以其特有的知識和技能為基礎,才成為_種需要傳函、研究與發展的學科。音樂教育如不突出它自身的特有屬性也就不是音樂教育本身了。音樂教育所有價值,都必須以學生音樂素質的培養、發展與提高為載體、為過程、為手段才能得以實現。囚此,學生音樂素質的發展與提高,是音樂教育的本位價值。
2.“會”是興趣的根本古人云:“樂其道,善其事”,其含義不講自明。遷移到學生學習上來,那就是要先培養學生對所學學科及具體知識的興趣,首先實現樂其道。這樣,學生就會學得積極、主動,學得事半功倍,以便達到善其事。用辯證的思維方法再來思考這句古話,我認為反之亦然,即善其事,更能樂其道。在生活中,人們總是對自己善長的專業和事情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也往往是對學得好的學科再投入的更多。一個不懂球規的人不會成為球迷,一個不懂象棋的人,不會在一盤殘局前觀棋不語兩小時。學習的“知難而退”,不正是學不懂、學不會而使興趣喪失,棄“事”而逃嗎?通過調查得知,在我們的音樂教學過程中,學生學不懂、學不會而沒辦法學,是學生學習音樂興趣逐漸降低的一個最本質的原因。所以,學生就是在“樂其道,善其事,更樂其道”的隱性而多次的反復中,其好強、好勝、自尊等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并實現學習興趣的激發、深化、鞏固、升華。因此,“會”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根本。這就要求我們不論是教材的編寫,還是音樂教育教學的具體實施,都要始終注意并做到讓學生有一個我想學,我會學,我能學會,我能行,我已經學會的良好的學習心理感受,優化學生學習的“心境”。
二、創新教學方法
傳統的音樂教學方法往往是“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這樣使學生長時間的被動學習狀態,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們自主性學習能力的提高。此外,由于學生個體之間在音樂方面所表現出的各項能力也參差不齊,如果音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加注意,很容易在教學過程中打擊部分水平較低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嚴重的還會使這部分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因此,創新教學方法是在必行。而就具體方法而言,教師可以在開展課堂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通開展一些有趣的活動或游戲項目來活躍課堂的氣氛,同時也可以通過在班級中開展一些話劇的表演活動來為課堂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可以促使學生在音樂知識方面的創新能力得到切實地提高。例如,教師在教授有關音樂節奏方面的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小活動來提高同學們聽課的效率。如教師可以將預先準備的五張節奏卡片分給同學,讓學生依據比賽的方式來根據音律打出對應的節奏,然后將全班同學分成5人一組的小組,并要小組之間的成員進行討論。這樣一來,小組中的各個成員都可以各司其職,有的用手拍節奏、有的在思考、有的在安排節奏。最后教師需要對于小組的節奏安排情況進行點評。通過這種多方位的教學方法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意識。
三、激發學生想象力
傳統的鋼琴教學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被動聽的教學模式,即教師通過理論知識的講解,以培養學生的技能為目標來開展教學,傳統的鋼琴教學模式沒有充分體現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開展的教學內容也沒有針對性,沒有根據學生的差異性特點來有針對行地開展教學。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要求明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為目標,傳統教學嚴重違背了高校音樂教學改革的要求。面對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不僅不能激發學生學習鋼琴的樂趣與高雅,反而會讓學生產生一種厭學情緒,對鋼琴教學的改革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針對教學內容形式單一的問題,對音樂教學而言,應根據學生對鋼琴的認知水平及技能有針對行的制定適合學生的訓練方法,以促進鋼琴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教學理念落后
當前,大多數高校的音樂教師主要來自音樂專業院校的畢業生,然而,這些教師不具備教師所有的教育素養,教師師資力量的短缺,阻礙了高校鋼琴教學的開展。并且這些教師的教學理念的缺乏,忽視了教學理念在鋼琴教學中占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一些音樂教師仍然沿襲他們所接受的教學理念,教學理念的落后,對鋼琴教學的改革有重要影響。
(三)缺乏教學實踐
在鋼琴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師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及鋼琴技能的訓練,卻忽略了實踐鍛煉也加強鋼琴理論知識的學習及培養鋼琴技能的重要途徑。面對缺乏實踐鍛煉的鋼琴教學,往往學生在即興演奏過程中表現對鋼琴生疏和拘謹,學生在表演過程中因緊張而常常出錯的情況比比皆是。因此,鋼琴教學理論與實踐的脫離,嚴重影響了鋼琴教學活動的開展。
二、加強鋼琴教學的相關途徑
(一)明確鋼琴教學目標
明確教學目標是深化高校鋼琴教學的前提,面對社會發展對鋼琴人才的需求,把學生培養成綜合型、高素質的鋼琴人才作為高校音樂專業的培養目標,即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通過理論與實踐鍛煉相結合,以滿足新時期下社會發展對復合型音樂人才的需要。然而,在教學課程目標上,以學生為中心,結合學生的鋼琴技能認知水平及心理特點等情況有針對性的確定每個學生的鋼琴學習目標。在鋼琴教學中,首先重在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結合文化、歷史、舞蹈等哈學科,將鋼琴藝術與其他學科融合起來,引導學生走向大自然,欣賞大自然的美麗,培養學生的色彩感和想象力,使學生在演奏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除此之外,還應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學生對鋼琴學習產生的樂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鋼琴教學中,這就要求鋼琴教師需要把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作為鋼琴教學的主要任務,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注重言傳身教,充分表現出對鋼琴音樂的熱愛,通過教師自身的演奏熱情,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
(二)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面對當前鋼琴教學內容形式單一的問題,在鋼琴教學中,除了開展“一對一”的教學模式之外,還可以選擇班級授課、定期舉辦教學觀摩演奏會等多種教學手段來開展鋼琴教學,明確學生在鋼琴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達到充分發揮學生個性的特點。科學設置專業基礎與理論課程,針對理論知識基礎薄弱的學生,設置必要的鋼琴專業基礎與理論課程,只有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得到了提升,才能為學生的鋼琴演奏訓練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學習《布格繆勒鋼琴曲集》、《土耳其進行曲》、《快樂的農夫》等課程時,以《布格繆勒鋼琴曲集》為例,其分為了“牧歌”、“天真浪漫”、“嬌嫰高的花”、“前進”、“行獵”等曲目,在學習這些曲目中,首先教師必須對布格繆勒曲集的歷史及來源進行講解,然后進一步引導學生掌握爭取的彈奏方法,臂、腕、手指的協調訓練,準確掌握音樂的節奏、分句、對樂曲有一定的了解,正確分辨不同的力度和音色,為學生的演奏訓練奠定良好的基礎。
音樂可以激勵人們正確看待學習,看待人生,更好的調衡感情,一部優秀的音樂作品能影響很多很多的人;通過音樂可以凈化人的心理,讓人學會真誠;音樂可以喚起人們心底最深處的愛心;音樂更是一種的美的體現,蘊含了愛,音樂利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和豐富多彩的內容去喚起人們內心深入的愛心。例如:中學生很熟悉的《搖籃曲》,就能很直接的感受到母親對孩子的體貼和百般呵護;一首莊嚴雄偉的《祖國頌》就能激發人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黃河大合唱》的推出反映了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偉大精神,更好的激烈著人們,喚起他們的愛國之情,我們完全看到一部優秀的音樂作用所帶來的影響,即使在今天欣賞這部作品以后,依然會有澎湃的心情。欣賞和理解一部好的音樂作用,可以讓中學生在觸景生情、借物詠志的音樂旋律中,人生觀、價值觀、思想道德素質等各方面都能得到提高。
1.2提升中學生的思維能力
通過音樂的刺激,激發學生創造性認知情感。學生在接受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會隨著豐富的情感和充分的想象、以及個體獨特的表現語言,在這個過程中把握的不僅是外在的法則和內容,而且在深化創造性認知特征的過程中激發自身的內心潛能。顛覆傳統的教學手段,通過互動教學,融會到音樂教學中,更好的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發展學生的欣賞能力與道德意識,促使學生在音樂教育活動能更好的去學習、欣賞、創造與表現,逐漸形成良好的審美習慣,更好的心理結構,從而能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移情和創造的活動,獲得美的體驗、智的啟迪。
1.3提升中學生的身心素質
社會在不斷進步,競爭也會日趨激烈,健康的心理素質對于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也是建設校園文化的重要因素。通過不同的類型的音樂作用的欣賞,加強培養學生對音樂美的感受、鑒賞、理解以及表現、創造能力。音樂是需要經過試聽來影響人的情感,從而直接改善人的心靈,在音樂美感的影響和享受的過程中,讓情感得到更好的升華,凈化心靈,從而形成一種潛移默化的精神動力。中學生才能真正的健康,從而讓生理健康與心理、徑山寺的健康真正實現和諧統一。
2.音樂教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2.1引導作用
音樂教育所蘊含的價值體系為個體行為提高了更多的依據,引導個人學會正確認識,更好的處理個人與學校的組織關系,將個人的行為引導學校的大綱上來,促使他們能向著期望的方向發展。
2.2凝聚作用
校園文化是學校的核心和靈魂,關系到師生是否能形成凝聚力。音樂教育有助于更好的培養大學生豐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通過作品或教材的主體思想可以讓學生對社會有個更好的理性認識,在這個過程中萌發一種精神,時時刻刻影響著學生,使人進步。例如通過音樂教育中的合唱、合奏及歌詠比賽等活動,參加合唱、合奏的中學生通過音樂藝術的時間訓練達到統一的節奏,和諧的聲音、整齊的速度與力度,形成統一的意識、集體合作的情感。才有利于培養他們遵守紀律、協調統一的集體主義的團結精神,加強師生集體的凝聚力。
2.3激勵作用
校園的文化氛圍,往往能產生一種激勵的精神動力,激起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促使學校成員隨時保持高度的奮斗精神和良好的學習情緒,從而獲取更多精神需求的滿足。
2.4輻射作用
音樂教育的輻射功能是音樂以它的方式來傳播,在想師生教育、影響的時候,也會輻射到周邊的社會環境,通過這樣的輻射過程可以更好的塑造校園形象,培養更好的人才。
2.5控制作用
中學校園文化具有很大的心理制約精神力量,是學生一定要受到必要的約束,從而促使個體行為能更好的符合共同準則,促進校園文化建設。
二、如何在小學音樂教育中落實“以聽為中心”的原則
“以聽為中心”是小學音樂教育中教師必須遵循的原則。因此,教師必須思考如何引導學生聆聽音樂,如何讓學生在聆聽過程中獲得更多,進而提高小學音樂教育的有效性。換言之,教師要制定更有效的策略幫助學生聽,提高聆聽的有效性。
(一)為學生的聆聽進行鋪墊
實踐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無法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安靜地聆聽,情緒有一定波動,導致無法在聆聽中有真實的提高。同時,部分學生認為自己不了解音樂內容,導致在聆聽中只能感受音樂的旋律,無法對音樂進行鑒賞,使得自己的聆聽是盲目的,無法達到預期理想的目的。因此,教師要明確的是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組織學生聆聽,首先要做好鋪墊工作,必須讓學生進入相應的氛圍中,使學生做好足夠的準備聆聽,提高音樂教育的有效性,使學生在聆聽中有更大的收獲。例如,在組織學生正式聆聽音樂之前,可以先為學生播放節奏舒緩的音樂,讓學生較波動的情緒得到平復,使整個教學氛圍變得輕松與和諧。基于此,學生的情緒得以平復,才會靜下心聆聽。與此同時,教師應該在音樂播放前為學生交代相應的背景,讓學生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并調節情緒,與音樂節奏相互協調,進而提高聆聽的有效性。例如,教師要讓學生聆聽節奏感較強的音樂,在音樂播放之前應調動學生的情緒,讓課堂充滿活力,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接受節奏感較強的音樂。更進一步說,教師應該在播放音樂之前給學生指明聆聽的方向,避免學生在聽音樂的過程中沒有目的地聽唱,雖然付出努力但無法獲得收獲。
(二)結合學生的喜好選擇合適的聆聽內容
教師要為學生準備更有針對性的音樂素材,換言之,教師要在小學音樂教育中考慮學生的喜好,為學生挑選的音樂素材應該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在小學音樂教育中,教師通常忽視學生的喜好,只是按照教材內容進行音樂教學,只是單純地按照音樂教材給學生播放音樂。在這種背景下,教師為學生播放的音樂通常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導致大部分學生不愿意聆聽音樂,更不愿意對音樂的節奏、旋律和內容及情感進行思考。甚至部分學生會因此而對音樂產生抵觸和抗拒心理,不利于教學,更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因此,教師要在小學音樂教育中落實“以聽為中心”的理念,就必須考慮學生的喜好,挑選更適合學生、能夠被學生接受和喜愛的音樂。例如,大部分一年級學生對卡通人物有足夠的興趣,教師就可以挑選動畫片中的音樂,提高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更主動積極地聆聽。
(三)利用多媒體進行有力支撐
教師可以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和設備作為有力支撐。具體地說,大部分小學生對音樂概念的認知較模糊,不能理解音樂的內涵,也無法領悟音樂的本質。因此,大部分小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更多的是聽唱,是跟隨音樂節奏的即興表演。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對音樂的內容沒有深層次領悟,這是學生能力與閱歷共同限制的。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與設備將音樂表達的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建立直觀生動的形象,提高聆聽的有效性。換言之,教師結合音樂的主題和內容,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將其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聆聽音樂的同時看到生動的畫面,幫助音樂想要表達的內容建立直觀生動的形象,使學生更有效地學習和領悟。在此過程中,學生在聆聽音樂旋律的同時,在直觀的觀察中領悟音樂表達的內容,對音樂有一定的領悟。
【Atract】〖WTBZ〗Musicdiathesisincludesmusicknowledge,ychologyandability.Inmakingmusicdiathesiseducation,interestculitivationshouldbeonthefirstposition,andecialityandcultureshouldbecombinedtogether.Andweshouldunderstandmusiciovativeeducation,andrealizethevaluefunctionoftastingexperience.
【Keywords】MusiceducationMusiccultureTastingexperience
【中圖分類號】G633.9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811-105x(20__)03-0135-02
談到中小學音樂教育,諸如音樂素質、專業音樂教育、普通音樂教育、音樂創新教育、音樂學習興趣、音樂審美等都是高頻詞。然而,在中小學音樂教師隊伍中,確有一部分教師對這些高頻詞及內涵熟視無睹、睹而不見、見而不思、思而無獲,在工作中無的放矢、盲目施教也就不足為怪了。本文僅就音樂素質內涵等亟待明晰的幾個熱點問題,做如下的淺釋粗議。
1.音樂素質的內涵學生音樂素質的內涵可概括地分為以下四個方面:1.1音樂知識素質:即有關讀譜及音樂表現要素(音高、音色、建度、力度、節奏、節拍、放律、調式、調性、曲式、和聲、體截、題材等),為保證學生參與音樂學習過程及音樂實踐活動所必須掌握的簡單的基礎知識。1.2音樂心理素質:即以音樂感受能力為核心的音樂感知能力、音樂記憶能力、音樂運動覺能力、音樂聯想能力、音樂想象能力。1.3音樂能力素質:即學生參與聽、唱、視、記、奏、創、動等具體音樂實踐活動的能力。1.4音樂文化素質:即音樂史、音樂常識、音樂作品的涉獵范圍,音樂與其它藝術的關系,音樂與藝術以外其它學科的關系,音樂與生活、音樂與社會的認識等方面的綜合音樂文化知識結構。音樂同其它基礎課程一樣,以其特有的知識和技能為基礎,才成為_種需要傳函、研究與發展的學科。音樂教育如不突出它自身的特有屬性也就不是音樂教育本身了。音樂教育所有價值,都必須以學生音樂素質的培養、發展與提高為載體、為過程、為手段才能得以實現。囚此,學生音樂素質的發展與提高,是音樂教育的本位價值。
2.“會”是興趣的根本古人云:“樂其道,善其事”,其含義不講自明。遷移到學生學習上來,那就是要先培養學生對所學學科及具體知識的興趣,首先實現樂其道。這樣,學生就會學得積極、主動,學得事半功倍,以便達到善其事。用辯證的思維方法再來思考這句古話,我認為反之亦然,即善其事,更能樂其道。在生活中,人們總是對自己善長的專業和事情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也往往是對學得好的學科再投入的更多。一個不懂球規的人不會成為球迷,一個不懂象棋的人,不會在一盤殘局前觀棋不語兩小時。學習的“知難而退”,不正是學不懂、學不會而使興趣喪失,棄“事”而逃嗎?通過調查得知,在我們的音樂教學過程中,學生學不懂、學不會而沒辦法學,是學生學習音樂興趣逐漸降低的一個最本質的原因。所以,學生就是在“樂其道,善其事,更樂其道”的隱性而多次的反復中,其好強、好勝、自尊等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并實現學習興趣的激發、深化、鞏固、升華。因此,“會”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根本。這就要求我們不論是教材的編寫,還是音樂教育教學的具體實施,都要始終注意并做到讓學生有一個我想學,我會學,我能學會,我能行,我已經學會的良好的學習心理感受,優化學生學習的“心境”。
二、當前音樂教學中審美教育存在的不足
隨著教育事業的進步與教育制度的完善,音樂審美教育得到了部分高校有關部門的重視,但是仍存在些許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學校對音樂審美教育的意識比較薄弱
一些地區高校的音樂教育觀念比較落后,長期以來,大部分高校把音樂的教學重點放在了理論知識和技能的講述,把音樂教學簡單地看作是一門學習樂譜、唱歌、傳授音樂技能和技巧的娛樂性課程,而忽略了音樂審美價值的發掘。這種落后的片面的思想與現在倡導的全面發展的目標不適應,阻礙了音樂審美教育的發展。
(二)教師資源短缺,無法全面開展審美教育
由于部分高校不重視音樂審美教育,僅把其看成是一種調節性質的課程,所能安排的教師資源缺乏,甚至已有的一些老師的音樂素養已經與現在音樂審美教育脫軌,專業知識不足,無法給學生提供較好的、先進的音樂審美教育,致使無法全面開展音樂審美教育。
(三)學生對于審美教育缺乏認識與興趣
音樂教學中的主體是學生,然而這些學生對音樂審美教育缺乏認識,從而沒有形成對音樂審美的興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引領,即使擁有最好的教學資源,審美教育也難以開展。學生已經形成了傳統的“師灌生受”的教學模式,同時老師和學生之間缺乏交流與溝通,沒有真正了解學生的對于音樂審美的理解,使他們僅有的興趣也埋沒了。
三、提高音樂教學中審美教育的策略
針對以上提到的不足,為提高音樂教學中審美教育,主要的策略如下:
(一)深化音樂教學中審美教育,從根本思想上重視審美教育
思想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所以要深化音樂審美教育,最根本的是改變原有的傳統片面的音樂教學的思想。各高等學校有關部門要提高對音樂教學中審美教育的認知。音樂的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是音樂審美教學中的基礎,而進一步對音樂教育的審美理解是對音樂的深化。在音樂鑒賞中,通過對音樂知識的學習,在節奏、旋律等方面去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和作者產生認同與共鳴。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的情感深入音樂,隨著每一個音符而動,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享受到其中的樂趣,從而在思想上改變教師和學生們對于音樂審美教育的認識,自然會在音樂教學中不斷提升自己的音樂審美素養。
(二)創新音樂審美教育方法,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傳統音樂教育的方法已不適應現在的音樂審美教育,必須不斷創新教育方法。在音樂審美教育過程中,學生是主體。要讓學生理解到音樂的內涵,感受到音樂所蘊含的美,除了欣賞音樂之外,還要親身參與實踐,即表演學習。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性,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考慮到不同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地方,擁有不同的習俗和人生經歷,對于同一音樂有不同的見解,老師在課堂上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不應該把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給學生。同時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適當的技巧培訓,為更好地進行音樂審美教育做好鋪墊,而不是作為教育工作的重心。
(三)教師要注重培養自己的審美能力與藝術素養,在教學中起引領作用
音樂教師是音樂審美教育中的主要引領人,所以音樂教師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與藝術素養,擁有較強的表演示范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傳授音樂的審美價值,分享對音樂的感知,引導學生在學習和音樂鑒賞過程中領悟音樂的真諦,陶冶情操,樹立積極的音樂審美價值觀念,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音樂教師要定期培訓,以及時更新自己的音樂審美知識儲備,與最新的音樂審美接軌。同時,音樂教師要不斷創新教育方法,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比如:在音樂欣賞課上,老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自我發揮的空間,指引學生在欣賞音樂過程中,加入適當的講解,讓學生積極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而開展審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