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6 22:41:2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跨文化交際論文英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9)11-0042-03
作者簡介:石卉(1987- ),女,江蘇泰興人,上海財經大學 (SUFE)外語系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學。
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加深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不同國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接觸比以往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頻繁、更加廣泛。無論是中國人在海外尋求深造、制造商機,還是外國人來到中國學習文化進行合作,跨文化交際都成了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跨文化交際活動實質上是一個文化適應的過程,因此,本文嘗試對文化適應特別是文化適應模式的相關文獻進行綜述,并加以實證分析。
一、文化適應
文化適應是指已完成某文化社會化過程的個體在不斷暴露于另一全新而陌生的文化之中較長一段時間之后,其內部所發生的變化過程。換句話說,文化適應就是在一種與我們生長文化不同的文化中逐漸獲得交流能力的過程,或者文化調整、適應的過程。
對于文化適應的組成成分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見。Mendenhall和Oddou認為文化適應有情感、行為和認知三個組成成分;Ward及其同事將文化適應劃分為兩個層面:心理適應和社會文化適應;我國學者陳曉毅認為文化適應可以表述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這三個維度。
文化適應模式則可以更好地讓我們了解文化適應的過程。本文將探討五種主要的文化適應模式。
1.U型模式
U型模式是理解文化適應過程最初、也是最完善的一種方式。它的基本觀點是:當一個人在其他文化生存時,他一定會經歷一些困難時期才能重新達到他在原文化中所感受到的舒適感和平常感。在U型模式中,個人一般要經歷四個基本階段:蜜月期、危機期、恢復期和適應期。
蜜月期:蜜月階段指的是在旅途開始時感到的興奮和愉悅。當一個人即將進入一個嶄新的環境中時最初可能會有些憂慮,但是變化帶來的新鮮感和興奮感將大大超過最初的擔心。處于這一階段的人急于了解所有的東西,對眼前的任何差別都大為驚嘆。危機期:在最初的興奮逐漸消失之后,將面臨在陌生而困難的環境里生活的挑戰,這時人們就進入了危機期。有一些開始讓人覺得有趣有意思的奇怪行為開始慢慢讓人生厭。在這一階段,個人將體驗所謂的“文化沖擊”(cultural shock)。“文化沖擊”這一名詞是由人類學家奧伯格(Oberg)最早提出的,他為這種現象作出了詳細的定義和解釋:“文化沖擊是由我們失去了所有熟悉的社會交流標志和符號所帶來的焦慮所引起的。這些標志和符號包括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各種方式:怎樣訂購、怎樣購物、什么時候回答、什么時候不回答。這些符號可能是言語、姿勢、表情、風俗或準則,都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學會的,并且就像我們的語言和信仰一樣已經成為我們的文化的一部分,我們都依靠這上百種的符號來維持我們內心的平靜和效率,盡管大部分的符號我們并沒有意識到。”在這一階段,人們普遍感到疲憊不堪,甚至會對其他文化成員產生反感,同時,也會感到自己受人排斥。恢復期:當人們能夠逐漸應付第二階段的困難,并繼續堅持努力,在新的文化中生活下去時,他們就進入了第三階段――恢復期。在這一階段,人們對周圍有了新的認識,他們會重新發現周圍環境和人的積極面。慢慢地,人們開始在感性和理性這兩個方面都認識到人與人是不一樣的,并且可以改變自己的預期去適應新的文化。適應期:最后,人們進入了適應期。在這一階段,人們已經接受并適應了新文化環境的生活。
2.英雄旅程:奧斯蘭(Osland)海外工作模式
以約瑟夫•坎貝爾(Joseph Campell)關于神話英雄的故事為基礎,在進行大量訪問和調查之后,喬伊斯•奧斯蘭發現海外工作人員的文化適應過程同坎貝爾的神話英雄故事有著許多的相似之處,從而形成了她自己關于文化適應的經驗模式。在這個模式中,奧斯蘭把文化適應的過程分為六個階段:冒險的呼喚、鯨腹中求生、神奇的朋友、考驗的道路、最終的勝利和回歸。
冒險的呼喚:多數人憧憬出國發展的機會,卻也有些憂慮,因此,到一個全新的文化環境經歷全新的生活對大多數人來說就好像是冒險的呼喚。鯨腹中求生:指到一個未知的文化環境中生存,英雄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和困難。神奇的朋友:無論人們在新的土地上會犯下什么錯誤,或者面臨什么樣的艱難,他們似乎最終都會找到一個神奇的朋友,或者說文化導師。這個朋友可能是來自相同文化有著相同經歷的人,也可能是新文化的一員。這些朋友在英雄最初的旅程中扮演先導的角色,負責幫助語言、居住、社會交往或者工作上的問題。考驗的道路:即使有著神奇朋友的幫助,英雄仍需自己親身面對挑戰,走過考驗的道路。在這一階段,英雄會面對很多新舊文化的沖突,需要逐漸學會接受新的事物,培養“世界心態”。最后的勝利和回歸:旅程的下一階段就是最后的勝利,即自我轉型。在經歷了種種考驗之后,英雄鍛煉出了自信和內在潛能,可以更好地工作和交際。
3.驚奇和理性尋求模式
路易斯(Louis)建構理性尋求模式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從一種組織文化進入另一種組織文化時所發生的文化適應過程,但這一模式對于任何一種跨文化轉換都同樣有效。
在這個模式中,當人們進入一個新的文化環境時,他們將深刻地感受到新舊文化之間的變化和差異,并感到驚奇。這種驚奇將帶領人們進行理性尋求。一般來說,這種理性的來源通常有三個方面:個人背景、其他有過類似驚奇感的人,以及本地人的解釋。人們在理性尋求各種解釋之后,最終會歸結出一些原因,或者新文化的特點。在此基礎上,人們將通過更新自我的期望和框架結構,或者選擇新的行為方式來適應新的文化環境。
4.金(Kim)的適應模式
金的模式和前幾種有著相似之處。他同樣假定人們在文化適應的過程中會面臨挑戰,這種挑戰可以采取危機、考驗或者驚奇的形式。這些挑戰最終形成壓力,壓力帶來改變的需要,于是,在這種壓力和適應的過程中,眾多因素(主要包括陌生人環境、東道國環境及交流實踐)一起作用,從而促使人不斷成長。因此,這個模式也可以叫做壓力、適應、成長模式。
5.Davis的文化適應模式
Linell Davis將文化適應過程分為五個階段:興奮期(excitement)、困惑期(confusion)、 挫敗期(frustration)、有效期(effectiveness)和欣賞期(appreciation)。和U型模式類似,在這個模式中,人們進入新的文化環境首先感到的是興奮和喜悅,然后逐漸地開始對遇到的差異和變化感到困惑。在得不到解釋的情況下,困惑感降低了辦事效率和溝通能力,人們慢慢感到了挫敗感。然而,在一段時間(時間長短視個人情況而定)的磨合之后,人們開始客觀認識新環境的不同并可以理性地處理它,從而進入有效期。在最后一個階段,人們開始欣賞新文化環境的特別之處,享受并發掘在新環境中生活或工作的樂趣,并期待更長久地生活下去。
二、實證分析
廣田是一個在上海的日本人,她來上海約有一年。由于經常走訪各種國家,廣田具有一定的對不同文化適應的能力。剛剛來到中國的時候,她對很多事情都充滿著好奇。雖然在日本國內經常聽到關于中國的負面新聞,廣田對這里的生活還是充滿了新鮮感和激情。她將自己的熱情投入到了工作之中,并取得不錯的成績,這個階段就是U型模式中的蜜月期。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只身一人在上海沒有什么朋友,加上廣田不會中文所造成的語言障礙,她開始經歷危機期。她無法理解為什么在中國車輛可以橫沖直撞不顧交通規則,也對上海的空氣質量抱怨不已。同時,由于擔心食品安全,并且本身討厭油膩食物,廣田無法適應這里的飲食習慣。她漸漸感到疲倦不堪,并覺得自己身體條件在不斷下降,工作效率也開始降低,得到的回饋越來越消極,這些都使得她感到自己更加寂寞。于是,她拒絕再在上海逗留,計劃一階段工作結束就立刻回日本。當被問到是否還會回中國的時候,廣田表示,雖然她自己對未來也不確定,但以她現在的心境,將不會回到上海。雖然很可惜,但是她卻錯過了U型模式中的恢復期和適應期。
與她相反,我有一個高中同學,現在在日本東京讀書。據他說,在剛到日本的時候,也有過很多焦慮,比如語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等等。然而,出國和剛剛擺脫高考的興奮感遠遠超過了他的焦慮,每天他都沉浸在新的環境、新的城市、新的食物帶給的新鮮感中,這就是所謂的蜜月期。慢慢地,在對周圍事物失去原有的興趣之后,他開始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似乎以前的辦法在新的地方都不再有用了。以前在家有父母養著、管著、慣著,而在這里什么都得靠自己。與此同時,電視上、報紙上經常出現的對中國不利的新聞報道也讓他很憤怒。這些都使得他對這個國家,甚至這里的人民充滿了排斥,進入了危機期。然而,他并沒有像廣田一樣選擇離開,而是試圖調整自己的心態,理性對待周圍的現象,對一些與國內不一樣的文化開始見怪不怪,并主動結交一些當地的朋友,迅速開始了自己的學業和打工,進入恢復期。現如今,他已經去日本四年,并逐漸適應了那里的生活,雖然偶爾有小小的抱怨,比如東京人的壓力很大、節奏很快,但他顯然能應付自如了,開始了適應期。
隨著時展的需要,跨文化適應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來中國的外國人和赴海外的中國人不斷增加,文化適應成了在海外學習或工作都必須了解的一個關鍵詞。只有正確了解文化適應的含義和過程,才能清楚認識到自己可能要經歷的挫折和困難,從而提前做好準備。比如,在出國前,提前了解所去國家的文化習俗、基本禮儀、生活習慣和社會特點,同時,明白一時的不適應或沮喪都是正常的,這些都必將幫助縮短文化適應中的危機期,從而提高學習工作效率,使得海外行更加順利和有價值。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孫周興.海德格爾選集:上[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語言作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交際。在英語教育的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目的是讓學生更多的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價值觀,學會運用他們的語言和思維方式交流,這一觀點如今越來越受到教育界和語言學界的支持。“在教學中既突出語言教學是第一位的,又利用英語教育進行跨文化教育,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才能最終實現教學目標”。
1.語言文化觀得到廣泛的支持
語言學家胡文仲曾指出“在外語教學中,不重視文化知識顯然會落后于客觀的需要。必須注重提高學生的文化敏感性,提高他們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這一觀點已經得到了英語教育界的認可,并且在教學實踐中有了一定程度的體現。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國內語言學界對于語言和文化教學關系的研究及國外的社會語言學發展,英語教師對文化與語言、文化與交際兩者的關系也有了逐步深入的認識。外語界認為: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外語教學不僅僅包括語言知識的教學,還包括文化知識的教學。
2.文化教學日益受到重視
回顧歷年的《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育大綱》,對于言語文化關系的陳述不斷深入,對文化教學的要求也逐步明確。1998年版的《大綱》指出:中等職業學校的英語教育“深化語言知識,提高語言交際能力和自學能力”;2000年版的《大綱》明確提出以“實用為主,應用為目的”的教學目標,指出了:“英語學習過程應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的過程”,并且強調“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差異,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全的人生觀”;2009年版的《大綱》指出:“中等職業學校英語課程旨在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改善學習策略,通過語言基礎知識、文化知識的學習和基本語言技能的訓練,逐步提高學生在職業和生活場景下的英語應用能力;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文化意識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滿足學生就業、職業生涯發展和終身學習的需要”。
通過對以上三個版本的教學大綱進行對比,我們可以發現:中職學校的英語教育逐漸注重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以及文化教學的作用,逐步引導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社會習慣,理解本民族的文化。并逐步明確指出:語言材料要真實、地道,貼近學生生活和未來職業,同時適當地滲透英語國家文化。
3.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
目前,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用人單位衡量人才的標準因素是與現代化生產密切聯系的英語讀寫能力、綜合素質和實用技能等,這是市場經濟不斷完善和健全的結果。中職階段的英語教育成為了應用型、綜合型人才培養的主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英語教育可以幫助這些具有專業的技術人員掌握英語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素養,為他們以后的升學就業創造條件;另一方面,通過對國外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幫助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拓寬他們的視野,樹立愛國思想,有助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文化教育在英語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可以使學生具備一定的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滿足國家建設的需要,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自身的人文素養,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意義
1.有助于學生自身人文素養的提高
不同的民族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產生不同的文化,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習語,都可能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容,它體現著本民族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中職校學生的英語教育與他們的文化素養有密切的聯系,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的文化進行正確的比較,了解外來文化,汲取多種文化的精髓,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思維方式和道德觀念,再有,就是進行現實文化形態,在潛移默化下拓展學生的知識范圍,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認知理念,提高他們的思想境界和綜合素質。
2.有助于英語教育方式的變革
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欠缺,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低下,是傳統的英語教育只注重詞匯和語法教學的結果,從而忽視了英語作為語言的文化傳播功能。現代的英語教育已經開始注重對學生的英語交際功能的培養,跨文化的交際行為已經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逐漸突出,教學大綱中對文化教學目標也已經做了明確的說明。因此,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教學實踐中,要做到規范化的教育教學,就必須以國民素質的構建為方向,以學校的素質教育為基礎,以社會教育為輔助,從跨文化知識的傳授、意識的養成以及能力的提高等層面展開,并協同道德教育、學科教育及社會教育共同進行。
3.有助于適應經濟全球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快速發展,經濟全球化的迅速推進,社會的需求也從專業型轉變為綜合型。人類社會的每個角落包括人們的生活、思考、行為方式也伴隨著全球化的浪潮發生著變化,這就對教育尤其是外語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在教育過程中不僅喲教會學生的語言技能,還需要從跨文化的實際交際能力的層面著手,要深刻理解外國文化,視野面向全世界,提升綜合能力,符合全球化浪潮下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對策
1.注重文化教學的內涵
基于對文化教學的新目標新要求,在英語教育重要特別注重對文化教學的內涵挖掘。例如單詞的文化內涵,單詞作為英語語言的最基本要素,是學習英語的基礎,必須特別注重,單詞的文化內涵包括其指代范疇,聯想意義,情感色彩和文化背景。例如:“individualism”,個人主義,這個詞對中國人和美國人的意義就不同,由于國情和教育不同,在中國,這是一個帶有貶性意義的詞語,因為它與中國人心中的“集體主義”相反,而在美國的個人思想中,強調個人奮斗和不斷進取的價值觀,這就是一個褒性意義的詞語。因此,在學習不同語言的時候,要深入了解其所在的文化背景和包含的深刻意義,避免造成誤解。
語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進行的交際。
一、語言知識與語用知識并舉,了解西方文化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一向較注重教學的內容和語言能力,即培養學生能造出一些意義正確、合乎語法規則的句子的技能。但是學生沒掌握語用知識,不知道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在具體環境中用英語進行準確的跨文化交際[1]。“不懂得語言的運用規則,語法規則將變得毫無用處”(Hymes1972)。如“Whydon''''tyouopenthedoor?”是一句符合語法規則的句子,但它含有強硬的命令口氣,就不適合對長輩或初交的人說這句話,可用“Whynotopenthedoor?”來表達。又如,當夸獎別人的菜做得好時不能說“Ididn’texpectyoucouldmakesuchdeliciousfood!”(沒想到你能做一手好菜!),通常可說“Whatadeliciousfood!”在與外族人交談時,本族人對于他們在語音和語法方面的錯誤往往比較寬容,而違反說話規則會被認為是不夠禮貌的(Walfson,1989)[2]。這里的說話規則是所在語言交際活動中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必須存在的一種默契,一種雙方交際時都遵循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Principles)”[3]。為使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能準確運用所學語言,必須語言知識與語用知識并舉,才能真正了解西方文化,而高職學生就是欠缺文化背景知識。如《大學英語精讀III》Unit4“LadyHermitsWhoAreDownButNotOut”的課文標題“DownButNotOut”學生很難理解。筆者先介紹美國拳擊術語“downandout”,意思是拳擊手被對方擊倒后淘汰出局。再結合課文對“女隱士”特點的分析理解,把標題譯為“潦而不倒”學生才恍然大悟。可見,不了解西方文化以及背后的文化內涵就很難理解它在特定場合中引申出的社會意義。同是這篇課文中“…ifshechoosesyourdoorwayasherplacetosleepinthenight,itisasnormallyhardtoturnherawayasitisalostdog.”這句話令人費解。狗在西方視為人類忠實的朋友,所以趕走一只喪家之犬屬不道德行為。又如:“WhyITeach”一文中,很多學生不理解“Beingateacherisbeingpresentatthecreationwhentheclaybeginstobreathe”。這里的creation和clay涉及到《圣經》典故:上帝用地上的塵土clay造人,并賦予人以生命力。作者在這句話中用clay隱喻沒有知識的人,用breathe比喻“獲得知識,開始成長”。這個典故把教師育人和上帝造人作了類比,使我們領會到教師育人與上帝造人同樣偉大[4]。學生明白這些文化及隱含意義后,終于茅塞頓開。
二、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謹防“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eshock)最早是由世界著名文化人類學家KalveroOberg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初到國外的人往往由于不熟悉對方社會交往的信號或符號經常會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焦慮反應,這種現象在跨文化學中稱“文化休克”[5]。學生如果不把握中西方文化差異,用漢語的思維去理解、判斷英語的語境,極易產生“文化休克”。思維方式是溝通文化與語言的橋梁,而文化差異就是思維方式的本質差異。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具有女性陰柔偏向,西方思維方式具有男性陽剛偏向。中國人偏人文,西方人重自然;中國人重悟性,西方人偏理性;中國人好靜、內向、守舊,西方人好動、外向、開放;中國人求同、求穩,西方人求異、求變。我們在教學中有必要把日常生活交往中英漢文化的主要差異以及語言表達方式進行歸納、比較和總結,這將有助于學生逐步區別語言的文化內涵,培養跨文化意識,增強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
1.贊美之詞
中國文化對贊美之語總是比較崇尚謙虛原則,“YourEnglishisverygood”和“Ilikeyourbeautifulwatch”之類的應答都要用“Thankyou”,因為這些贊美之詞僅僅表示友好或是引起談話的手段。
2.提供幫助
中國人對于別人的幫助往往采用“接受+感謝”的方式,在西方人們崇尚自立,會以“謝絕+解釋”作回答。如回答“Wouldyoulikesomecoffee?”這樣的kindoffer,通常用“No,thankyou”或“Yes,I’dloveto,butnotnow”之類的婉轉回答。
3.文化禁忌
西方人一般都能容忍非本族語的人的語言錯誤,但對文化錯誤卻會耿耿于懷,特別是文化禁忌。筆者把英語國家人士初次交談的“禁忌”歸納成W-A-R-M四個字母,其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替religion,M代表marriage,同樣引出“七不問”:不問年齡、體重、收入、、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和“吃了嗎”。4.交際勢能——把握交際訊號的強弱
西方人最常用最安全的話題是談論天氣,如“It’sreallyacoldtonight,isn’tit?Yes,itis.”這樣的對話很容易使雙方轉入其他話題,并且能縮短會話距離,避免交際障礙。假如你碰巧遇到一家老外吃飯,主人客氣地邀請你一起吃,“Wouldyouliketohavedinnerwithus?”如果你真的沒吃,最好不要客氣,否則挨餓的就是你自己了。
三、創設交際語境,培養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
現代英語教學非常重視語境,建構主義理論也提倡語境化教學(Situatedinstruction)。因此教師要盡力為高職學生提供真實的或模擬的交際情景,力求創設學生能主動參與的課堂教學氛圍,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中。如《綜合英語II》Unit7“ListeningandActivities”聽說部分,為使學生了解并熟練掌握“祝愿”和“問候”的日常交際用語,我設置如下情景作為導入:Weallknowtherewillbe“AJobHunting”inourcampustomorrow.Areyouinterestedintheinvestigationonjobhunting?Howdoyougreettheinterviewers?Andhowdoyourespondtotheirreply?學生積極動腦,很快列舉出許多學過“祝愿”和“問候”或“代問候”及其應答的表達。聽力結束教師趁熱打鐵適當補充,引導大家歸納總結。接著學生在具體的場景中自編對話進行操練,做到學以致用,運用自如。
隨著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不斷應用,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教學更加生動形象,如利用多媒體、幻燈、音像或互聯網等創設良好的英語交際環境,使學生在教師、學習伙伴的幫助下,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更多的文化信息,從而提高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使課堂教學真正交際化。在《BEC》“Interview”這一項目設計課上,我先組織學生看一段有關招工的錄像,然后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Whatdoyouwanttodoafteryougraduatefromtheuniversity?Whatquestionsarelikelytobeaskedinajobinterview?Whatwouldyouaskifyouweretheinterviewer?接著我用PPT設計了幾種模擬招聘的具體場景,讓學生申請做家教、商店促銷員、收銀員和導游,然后在課堂上表演。師生們從語音語調、內容設計、體態表情、語言得體和合作創新等方面進行互評。大家積極參與,表現了空前的興趣和競爭力,體現了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更可喜的是那些平時在課上不愿開口說英語的學生在大家的鼓勵和配合下,增強了信心,消除了緊張情緒,獲得了很好的鍛煉機會。運用多種電教手段,創設教學情境,課堂變成了社會的縮影,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在與他人和環境的互動中勇于開口,樂于開口,在模擬情境中建構新的語言能力,從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四、滲透中西文化,培養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
交際能力包括語言交際能力和非語言交際能力(Non-verbalcommunication)。非語言交際行為是指語言行為以外的所有行為。在面對面的交際中,語言至多只占整個交際過程的35%,而其余的社交信息都是依靠非語言交際傳遞的(Birdwhistell,1970:50)。因此非語言行為就成了跨文化交際成功與否的關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空間觀,因而導致不同的會話距離。在英國,禮貌的聽者會認真地注視講話者并不時眨一眨眼表示對對方所談之事感興趣,美國人則希望聽者頻頻點頭或發出哦、嗯之類的聲音表示對所講內容感興趣。中國人則通常會眼看著對方保持安靜。有位頗為出色的中國學生到一家英國公司接受最后的面試。敲門進入辦公室后,學生坐下并順手把放在經理面前的一張椅子向前拉了一下。面試后,該生自我感覺良好最終卻遭拒絕,是因為英國經理事先將椅子放在他認為合適的交談距離位置,而中國學生無意間向前一拉,將距離調整到他認為舒適的位置,可能使經理感到不適,最終導致被拒絕錄取。
一種事物的特點,要跟別的事物比較才顯出來(呂叔湘1977)[6]。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進行中英非語言交際對照教學,如中國人用拱手和鞠躬表示感謝,英語文化的人用親吻和擁抱表示感謝;美國人習慣用手指胸膛表示“我”,而中國人手指鼻子表示“我”的動作,在美國人看來是滑稽可笑的;美國人用手拍成年人的頭表示同情、鼓勵對方,中國人則認為這是有意侮辱對方;中國人氣憤至極會跺腳,美國人在急不可待時才跺腳;英文化的人喜歡佩戴貓頭鷹圖像的徽章,因為在英文化中貓頭鷹是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國人看來貓頭鷹是邪惡的化身,俗話說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預示著兇多吉少。中國人在給人指方向時,習慣于用食指指點。在英語文化中,這是既不雅觀、又不尊重別人的手勢;用手下意識地摸一下鼻子,在中國人看來既無什么含義,也無傷大雅。美國人卻將這一動作視為隱匿不好的想法或謊言的手勢,或者表示不同意或拒絕對方的看法。
參考文獻:
[1]蔣永遠.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11).
[2]柏音.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0,(2):73-79.
[3]張衛紅,張凱.外語教學中語用知識的應用分[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6,(3):329-331.
談起英語教學,人們認為英語教學只和讀寫譯等幾項基本技能的訓練和培養有關。無可置疑,這樣的認識是不全面的。因此我認為在英語教學中應該適當的融入跨文化交際。“跨文化交際”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在任何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
由于不同的民族所處的社會、宗教等背景的不同,因而各自的環境產生了不同的語言習慣。在跨文化交際中,如交際的雙方不能融入同一個文化背景中,交際雙方就容易產生誤解。
一、為什么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跨文化交際
語言和文化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另一方面,文化又制約語言,所以語言教學特別是英語教學與文化學習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語言文化背景會導致語言各個方面,例如:語法、詞匯、習語等差異。把跨文化交際意識融入到英語教學中意義非淺。
(1)把文化意識融入英語教學中有助于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對英語的運用與理解。按照H•Ned Seelye的觀點,他認為文化分為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C文化,即文學、藝術、、哲學及科技,另一個層次指的是“人們的生活”,即風俗習慣、傳統和社會組織。 文化不是一門獨立的課程,它是語言教學的組成部分。語言與文化相依存。因此,把文化意識地融入到英語教學中,有助于學生的英語學習。
(2)在交際中,杜絕語言使用上的錯誤。語言使用錯誤有兩種:一是語法錯誤,一是文化錯誤。在英語學習中,教師不僅要教學生正確地語法,更要向學生講解語言的文化背景。這樣,當學生和外國人交流時,才不會因不懂得語言的文化背景用錯了詞而鬧出笑話。沃爾夫森陽說“在與外族人交談時,本族人對于他們在語音和語法方面的錯誤往往比較寬容:與此相反,違反了說話規則,則被認為是不禮貌的,因為本族人不大可能認識到社會語言的相對性。” 所以在英語學習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
二、如何把跨文化交際應用到英語教學中
在英語教學中應該時時刻刻都要注意文化的滲入與融入,了解語言與語言之間的文化的異同,只有這樣才能把英語學好。英語學習注重詞匯,習語,語法等方面的學習,所以就要從以下的幾個方面把文化融入到英語教學中。
1.從詞匯方面。英語詞匯在長期的使用中,形成了豐富的內涵。學生們在學習和使用英語單詞時,經常由于不懂得某個單詞的文化意思而使用錯誤,造成笑話。所以在英語教學中要注意把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介紹給學生。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總結有文化背景的單詞然后講解給學生。例如:總結關于動物的詞匯。在中國,dragon“龍”被認為是神圣的,是帝王的象征,但在西方,人們則認為龍是邪惡的象征。在中國,dog“狗”多被用在一些貶義詞中,例如:“狗腿子”“走狗”等。但在西方,人們把狗看成是朋友,所以狗經常被用在褒義詞組中,例如:“love me love my dog”“lucky dog”等等。
2.從習語、俚語方面。習語和俚語是人們在經過長期的社會活動和生活經歷,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被總結掌握的詞語。習語和俚語充分地體現了語言的文化環境,在英語學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師在講解英語習語和俚語時,要格外地注意他們的文化內涵,要把跨文化交際融入到對習語和俚語的講解中。如:當教師講解“From that day on, we were always together, Lucy and me was like peas and carrots.”這句話時,如果只從字面意思理解,意思為“從那天開始,我們就在一起,露西和我就像豌豆和胡蘿卜。”這么翻譯是錯誤的,如果學生知道西方飲食文化就不會只知道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了。在西方烹飪中,胡蘿卜經常被切成丁和豌豆搭配在一起,有圓有方,有紅用綠。顏色鮮美,這樣就可以作為配菜來裝點主菜,使主菜顯得更加鮮美。這兩種蔬菜,有營養但味道一般所以不會搶了主菜的“風頭”所以這里的豌豆和胡蘿卜被引申為“形影不離”。如果不把跨文化交際應用到英語教學中,學生如何才能學到地道的英語呢?所以在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3.從語法方面。教師應把跨文化交際應用到語法教授中,只有教師生動形象地講解英語語法的文化背景,學生對語法的使用才能揮灑自如。例如:“It is important to talk with my teacher how to review the book.”這個句子的結構是it作形式主語,不定式作真正主語并后置。為什么由it來充當主語呢?如果學生們了解說英語國家人們使用語言的特點,就不會問這樣的問題。在英語中,人們習慣把冗長的內容放在句子的后面,用間接的詞語代替冗長的內容,就能使語言生動形象,朗朗上口。由此可見,在英語的語法教授過程中,教師應把說英語國家人們使用語言的特點,及文化背景介紹給學生們是非常有必要的。
跨文化交際與英語教學息息相關,在英語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總之,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把英語學好,才能真正地做到學有所用。
參考文獻:
[1]楊平澤.非英語國家的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問題[J].國外外語教學,1995,(1).
國際旅游、求學、公干等項目人數劇增,出入境人數創歷史新高,與去年同比增加37%。僅春節和黃金周,出境人數就贏超過150萬人次。跨國公司、合資公司使外企供職和聘用外籍人士成為常態。我國經濟實力的增長,承接大型的國際高峰會議,ALPC、奧林匹克運動會、上海世博會、APEC會議等,覆蓋范圍廣,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2、時代需要
跨文化交際能力與商務英語的使用,已經成為社會主流文化之一,是衡量現代人才的重要標志,它是時代的產物,應市場的需要而生,應社會的需求而發展。媒體文化、商務交流等已經成為跨文化交際的主要范疇。因為,懂英語、說英語、寫英語和用英語的能力是現代人才的重要素質。英語交際能力和溝通能力是最為常見的要件,不可或缺。
二、跨文化能力視閾下的商務英語教學路徑分析
1、豐富教學大綱,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正名,教學有理有據
在傳統的商務英語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基本素質,側重于英語的學習,即聽說讀寫的能力。教材編寫方面、教學內容安排、教學課程設置、以及教師給定的教學重點內容等等,皆以英語培養為主,以交流為輔,往往忽略了文化背景因素。從這個層面上講,傳統商務英語教學是落后于社會發展需求的。將跨文化能力素質提升明確納入到商務英語教學大綱之中,提升教師的敏感性,提高學生的重視程度,從根本上給與跨文化交際能力正名,明確目標,端正認知,才能完成教材編寫、課程設置、文化內涵的培養、跨文化敏銳性的訓練等一系列后續問題的改變。否則只能說起來舉足輕重,做起來松松垮垮,甚至無視眼中,跨文化能力只能紙上談兵,或者淪為空談。
2、突出文化導向,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加籌,教學有章可循
語言與文化息息相關,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中的語言,脫離了文化,語言就只是符號。文化視閾下的語言才賦予了語言靈魂和家園。結合二者方能使二者彰顯各自的特點,發揮特長。將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到重要位置,是對商務英語教學的挑戰,是革新的重要舉措。語言一直在英語教學中立于不敗之力,幾十年的教學經驗豐富,而跨文化的技巧盡管與語言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從文化積淀和授課技巧角度而言,則遠遠不夠。要將語言和文化合二為一,要多方借鑒,多元發展,突出文化導向,設定情景,加大商務英語訓練力度,靈活多變,不斷研究、豐富和實踐,為跨文化交際的商務英語教學提供參考。
3、注重科學研究,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助力,教師訓練有素
盡管跨文化研究起步較晚,但是由于我國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已經初見起色。在國際上,我國的商務英語影響力度和科研成果,遠遠不及美國。就亞洲而言,也與日本不可同日而語。在借鑒跨文化交際研究中,我國應該順應時代潮流,在國際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體驗商務英語技巧,建立跨文化商務英語教學模式,培養一支業務精、能力強的高素質師資隊伍,是商務英語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要創造教師境外交流的學習機會,公派年輕教師融入英語國家,感受文化、體驗文化、詮釋文化、傳授文化。要善于挖掘中國的外教人才,為他們提供平臺,以實現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和差異互補。
一、高級英語中跨文化教學現狀
近年來在高校英語專業教學中,跨文化教學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已是英語教學中不爭的共識。跨文化教學的重點應該是“提高意識”而非“認同采納”。作為英語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高級英語》除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外,還應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特別是提高學生對于不同文化的分析鑒別能力。因此,《高級英語》課程需要注重教學中雙向文化認知的導入,創設中西文化的課堂交流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高級英語教學階段除了對基礎階段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進行鞏固和提高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文化意識、特別是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因為高級英語階段的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語言技能和知識.而運用語言知識需要對一定的目標語的社會文化,包含歷史文化、生活習俗、風土人情等內容的融會貫通。
二、高級英語教學中實施文化教學的障礙
(一)英語教育考試導向及其要求。
劉潤清先生在(21世紀的英語教學》一文中不無憂慮地指出.“目前英語的教與更多的是出于商業目的,并不是為了發展什么‘文化’和‘社會’的目的,這正是有識之士所擔心的”。各種英語考試多半是對英語語言知識的掌握和應用的考查,這樣.英語教學的過程免不了過分強調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對其語言所蘊藏的文化卻往往忽略。而高級英語教育更是如此。
由于高級英語的語言知識量非常豐富,能力要求絕大多數也停留在英語語言的聽說讀寫譯。學生沒有太多涉獵到文化的內容,對他們的考試成績影響不大。2004年修改的《高校英語專業八級考試大綱》加大了對于文化內容的考核,雖然考察的基本上都是常識性的內容,但由于多年來的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師生文化意識淡薄,課堂文化元素難尋,跨文化教學的路依舊艱辛。因此,認真研究跨文化教學,探索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真正提高高級英語教學質量,培養未來社會所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英語教師的文化素養。
受我國多年應試教育及高校擴招引起的綜合教學水平降低的影響。很多年輕高級英語教師本身就缺乏淵博的中外歷史、社會文化知識,再加上學生本身的不重視,在高級英語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注意教那些考試要求的內容而忽略一定的文化社會背景。這些狀況應該引起英語教師的反思。所以,培養跨文化意識的人才呼喚有較高的語言素質和較強的文化素養的教師。
三、高級英語教學中實施跨文化教學的措施
雖然高級英語教學中實施跨文化教學有諸多障礙和困難,但這不是不進行跨文化教學的理由。不管教初級英語還是高級英語,在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應該有意識地進行文化教學,而且要持之以恒,因為“語言學習者不可能一下子擺脫自己固有的文化而輕易獲得另一種文化” (Byram,1994)。那么如何在高級英語教學中實施跨文化教學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一)挖掘教材,順勢拓展。
現行的張漢熙編AdvancedEnglish及楊立民編Con.tempo.r~-’yCollegeEnglish等教材有一個特點是“文化滲入”。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材料。深挖其文化元素并進行適當的拓展,增加學生對文化知識的理解。例如,教師在講授肯尼迪的就職演說時就可以圍繞美國總統選舉、任期等內容展開,并可以對比中美兩國元首等內容,讓學生將相關知識銘記于心。又如“VirginiaWoolf’的“Professionsdorwomen”中有關于英國人不愿吃雞腿的習慣——吃雞腿等于“sacriifce”,中國學生對此不理解。這種不解源于中英飲食文化的差異。
(二)詞匯教學,彰顯文化。
語言中受文化影響最大的是詞匯。PeterTrudgill在《社會語言學》一書中指出:“一個社會所用語言中的詞匯體現出該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別。”英語中有許多詞匯來自神話、寓言、傳說或典故。了解這些詞背后的文化,有助于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和應用。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英語的興趣。又如在學動物名稱時可以介紹寵物習俗。任何民族都有自己喜愛的動物,因此寵物文化有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例如中英兩國的人對狗有不同的傳統看法。中國人一般厭惡鄙視這種動物。常常用狗來形容和比喻壞人壞事,諸如“狗仗人勢、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等。但是英國人對狗有好感,認為狗是忠實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語中有許多關于狗的習語。例如luckydog。喻指“幸運的人”;bigdog,喻指“大亨、要人、保鏢”等。詞匯富含文化,只要教師勤于探究和積累,通過詞匯教學.可以讓學生學到許多課本上沒有的各種文化知識,另一方面.學生會更加佩服老師知識的淵博。總之,這是教學相長的好事。
(三)靈活教學,滲透文化。
在國際間交流與合作不斷密切的背景之下,不同文化相互的交流與碰撞也更加頻繁。語言作為文化交流與溝通的重要載體,必須在國際化、全球化的趨勢下,對教學手段與方法做出適當的改進及調整。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當中,必須結合學生專業的特點,創設各種有利的條件,讓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當中盡量多的接觸不同的文化,培養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使跨文化交際能夠順利有效的展開。
1、跨文化交際論的內涵
大學英語教學區別于其他階段英語教學最顯著的一項特點就是英語教學從詞匯、語法等角度上來說都具有非常突出的專業性特征,與學生的專業方向相契合。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教學方法必須以學生作為教學(也就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則作為課堂的組織者,重點調動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的積極性與潛能,通過對交際活動以及交際情景進行設計的方式,將學生融入實際的交際活動當中,培養學生應用英語語言進行社會交際溝通的能力,從而達到大學階段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
有關交際能力內涵的闡釋雖然有非常多的類型,但歸納起來仍然有一些共同之處。具體來說,語言的交際能力主要側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語言形式是否符合語法要求;其次是語言形式是否能夠被交際雙方所接受;再次是語言形式的使用是否得體妥當;最后是語言形式在交際運用中是否存在現實性問題。從現代語言功能學的角度上來說,認為語言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交際、交流是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語言的構成包括了詞匯系統、語義系統、語法系統、以及音位系統這幾個方面。從這一角度上來說,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當中,引入跨文化交際論對學生語言交際能力進行培養的重點就在于:以扎實的語法基礎為前提,全面提高學生語言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并且在特殊語言環境下,能夠根據交際雙方的社會地位、身份角色的得體的進行跨文化交流。
2、大學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論的關系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需要將所掌握的豐富的語言材料知識正確應用于語言交際環節當中。傳統意義上的語言教學側重于語言形式,無法提高學生在真正交際環境下的語言運用能力。而在語言運用的過程當中,學生常常會忽略交際雙方所處的社會文化以及語言交際環境的特殊性,在跨文化交際中出現語言應用不得體的問題。而以交際為目的的跨文化交際論則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其通過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方式,以滿足不同文化背景人們的交流。在語言交際的學習與訓練過程當中,必然會涉及到兩種不同的文化形式。大學英語教學中除了需要向學生傳授英語用語國家在民族文化方面的特點,掌握其在價值觀、生產方式、生活、風俗、宗教、以及禮儀等多個方面的知識,同時還需要將本民族的文化內涵通過交際的方式傳輸出去。受到這一因素的影響,使得英語教學自然而然地涉及到的跨文化的影響與制約。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除了需要吸收西方文化中優越的素質因素(如創造性思維,明確的目標,突出的個性,以及勇于創新的精神等),還應當盡全力擺脫只重視語言結構形式,學習目標空洞,語言交際能力差的問題,從而促進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不斷提升。
3、大學英語中跨文化交際論的教學策略
1)課堂融入: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融入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相關文化知識。教師可以利用課前五至十分鐘的時間進行練習,練習的主要內容是與英美國家相關的文化知識,特別是注意對文化差異知識的傳授,然后引導學生們通過討論的方式來比較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異性。
2)專門講解:教師可以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當中結合教材教學內容,對涉及到文化知識的部分進行專門注釋,在語言知識的教授過程當中同步進行文化知識的分析與引導,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使跨文化交際更加的靈活與有效。例如,在涉及到與英美國家歷史知識相關的內容時,教師除了需要向學生介紹相關的語法語句外,還可以利用一定的時間介紹與之相關的歷史事件以及歷史背景,使學生能夠加深認識。以新聞專業的學生英語教學為例,不同國家由于國情不同,因此在進行新聞報道時常常會出現冉的專業詞匯。政治報道方面,西方國家常見單詞有“Parliament(議會)”,“Congress(國會)”、“senator(議員)”等。而在對中國國內事務的報道中,常見的詞匯與短語則有:“invigorate China through science end education(科教興國)”,“place equal emphasis on materie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s(兩個文明一起抓)”等等。學生在學習中必須了解這些專用詞匯所代表的含義,更需要通過教師專門的講解,了解其所對應的機構構成以及作用,以便在腦海中形成聯系,加強對上下文的理解。
3)系統介紹: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當中,往往會根據專業領域的不同,開設一些與西方國家文化相關的課程。這些課程的學習能夠使語言學習的中心自傳統意義上的語言結構方向向語言功能方向轉變,避免學生對語言形式的掌握過于孤立,而能夠在社會環境中掌握語言形式的具體使用方法。
4)對比講解: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為了能夠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思想,還可以對中西方兩種文化的差異進行對比,通過對比比較的方式引入文化特點。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使學生同時了解本民族與其他國家在風俗習慣或其他方面的差異。例如,在《冰河世紀》中,有原文為“Burn,Double burn”,如果采取直譯的方式,則譯為“燃燒,加倍燃燒”。但結合英語用語習慣,該俚語可以解釋為“糗,太糗了”,所表達的是對某人的不尊重。這種翻譯上的差異是學生必須通過跨文化交際學習而掌握的。再以新聞專業英語教學為例,英文中在表達數字概念時可以采取的表達方式非常多,而中文則以直接的方式進行表述。即中文中所表達的數字概念“75%”在英文中可以表達為“three quarters”,也可以表達為)“seventy-five percent”。除此以外,英文在日常生活中所出現的某些特殊句型也是影響英文語音轉換為漢語語義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是在所用詞語在兩種文化中有對應物時,也會由于思維局限性使意義的傳達產生偏差。例如: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在該句中,“straw”一詞與漢語中的“稻草”一詞相對應,而在英文中所指的則是”會使人超出承受能力的最后的事情或事物“。兩者之間的聯系“稻草”能聯想至“最后的希望”,如“救命稻草”。
4、結束語
在新時期,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進一步突出了交際作為語言本質功能,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意義,認為學生需要通過對所學語言知識的綜合應用來表達自身思想,同時進行情感上的交流。為了能夠增加學生對不同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就需要積極改進大學英語的教學方法,采取多種教學策略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有步驟,有重點,有計劃的對本國以及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綜合學習,促進自身知識面的擴展,使跨文化交際能夠更好的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并開展。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黎土旺.跨文化交際與英語教學[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24(12):276-277.
中國英語教學長期以來一直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為中心,在實踐中也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對英語教學在培養學生語言基本技能之外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中國與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這一英語教學的大環境要求我們在英語教學中進行跨文化交際教學,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英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原因
英語教學之所以要注重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因為中西文化存在著差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稱謂、問候、介紹、詢問等各個方面。具體來講,有以下幾個方面:
1.價值觀念的差異。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不了解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就不會充分理解該民族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行為模式,很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
2.倫理道德觀念的差異。倫理道德的差異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際失誤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人習慣透明生活,個人的行為和意志常受到周圍無數有形無形的制約,不太在意隱私權。相比之下,西方社會在價值觀念上十分重視個人的權利與自由,重視法律上的人人平等。
3.民族習慣和思維方式的差異。民族習慣是指一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反復出現并世代相習的生活方式。民族習慣生動地體現一個民族的生活習慣、行為方式、倫理觀念等方面的傳統特點,是構成民族文化歷史的主體。民族習慣一旦產生,會對該民族成員的思想和行為產生極大的約束作用。
可見,中西文化的差異是無處不在的。所以,如果在英語教學中不注重跨文化交際的教學,在實際交往中就會出現尷尬的局面,造成交際失誤,影響交際質量。
二、英語教學中導入跨文化交際教學的重要性
如前所述,中西文化在交往的各個領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那么在教學中進行跨文化交際教學就十分重要了。在教學中伴以文化的導入,會使英語學習多姿多彩,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跨文化交際是發生在兩個不同文化負擔者之間的,所以雙方只有充分了解彼此的文化,了解文化的異同,才能成功地交流。因此,在實踐中,通過將語言和文化相結合,增強學生的文化差異和跨文化意識,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就十分必要。
三、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的教學也是有章可循的。如教師可以根據教科書上的內容講解與其相對應的背景知識,把文化知識的介紹自始至終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之中;也可以用比較法,在重視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習俗的同時,引導學生學習自己的民族文化,關注不同文化的差異,從而更好地把握和運用所學的語言比較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異同,分析“同”,增強語言習得中的“正遷移”,指出“異”,防止“負遷移”,使學生充分了解母語和目標語文化的異同,在交際實踐中盡可能地避免“負遷移”。教師還可利用輔助教學設備,如錄像、電影等,使學生直觀生動地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一些英語活動,如表演話劇、英語角、外教課等,盡量給學生提供能運用語言的環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文化知識。
此外,因為單詞是英語語言的“細胞”,所以教師對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必須從單詞、短語入手。單詞、短語的含義常因說話人的年齡、性別、社會地位、方言、說話目的等不同而有所變化,所以在遣詞造句上要注意以下情況:
1.語域。語域指在具體條件下習慣應用的語言形式。如,在與人打招呼時,何時用“How are you?”何時用“How do you do?”或“Hello!”“Good morning!”等。再如,表示女孩漂亮用“nice”,表示男孩英俊用“handsome”,要避免用錯。
2.搭配。英語中有些單詞搭配力強,應熟練掌握、正確理解和運用。如學到“man”就可以擴大學習policeman,postman及詞組play the man 等。
3.同義詞和反義詞。英語單詞的意義往往可以運用同義詞和反義詞來表達。要想盡可能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就應該重視同義詞和反義詞的運用。例如,在談到“不同的”這個概念時,如果一時忘了“different”這個詞,還可用“not the same”來表達,同樣可以達到交際目的。
隨著中西文化交流不斷擴大,跨文化交際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要成功地進行交流,語言是基礎,而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意識更為重要。成功的跨文化交際不僅需要我們具備良好的語言能力,而且也需要了解彼此文化間的差異,增強對目的語文化的領悟力,提高社會文化能力。中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因文化差異而帶來的跨文化語用失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以培養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和跨語言交際能力為基本出發點,在實際教學中注重文化的導入,切實提高學生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高遠.對比分析與錯誤分析[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2.
[2]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3]張公謹,丁石慶.文化語言學教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1 跨文化交際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民族間相互交流與交融即為跨文化交際,這種跨文化交際不僅包括政治、經濟上的交流,還包括國與國之間人們生活文化的交融。在跨文化交際日益頻繁的中國,中外文化交融程度令人欣喜。
古典詩詞被認為是文化的結晶,是思想傳遞的靈魂之曲。在跨文化交際頻繁的現代社會,中國古典詩詞經過前國務院總理于記者招待會和國際會議中的巧妙運用,從而越來越來受到國內外政客與學者的關注。然而中國古詩詞英譯在情境各異、目的語讀者不同的情形下,譯文效果卻大不相同。因此,譯者能否巧妙地運用“三美原則”有著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
2 古典詩詞英譯的三美原則
形美、音美、意美作為翻譯美學理論的三大方面,在每一個細節上都體現著美學翻譯的魅力所在。
2.1 形美
劉宓慶[1]在《翻譯美學理論》一書中提出:“精致獨到的結構形態是主體審美意圖外化的重要手段。為了使譯文結構美麗對稱,譯者應恰到好處地選詞,切勿過分體現原文的意境,亦勿迫切展現譯文的魅力。”
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鑿井。(《淮南子?覽冥訓》)
We would better fetch a flint than beg for light.We would better dig a well ourselves than beg for water from others.(Tr. Zhang Lu at the Press Conference,2009)
譯者張璐在此處采用排比結構來強調語者的語氣,并且她采取直譯的翻譯策略,將意象詞“燧”直譯為“flint”,“井”直譯為“well”,并將主語“乞火”與“寄汲”分別直譯為“beg for light”和“beg for water”來強調中國應該自力更生。一對完美的排比句,對稱的結構使得該譯文完美地體現了“形美”而又不失原意。
2.2 音美
著名翻譯學家阿多諾[4]在其《美學理論》一書中,提出“詩歌最基礎的特征是音美,而這種美能讓人在句子當中感知到。”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I sigh and wipe away my tears,oh!I’m grieved at a life full of woes.(Tr. Xu Yuanchong 300[2])
在該句詩詞譯文當中,中國現代著名譯者許淵沖采用異化翻譯策略,將讀者引領入中國古詩詞文化當中。譯文將“兮”很好地譯為“oh”,且都用“z”音結尾,將偉大詩人屈原當時對國家的憂慮與嘆息展現地淋漓盡致。“sigh”與“wipe”兩個動詞,看似無聲勝有聲。
2.3 意美
意美的關鍵在于是否能細膩地展現句子的深層意義[3]。于此,意象美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譯者必須做到妙筆生花,并能使目的語讀者感受到原作者的核心思想。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A thousand sails pass by the wrecked ship;ten thousand saplings shoot up beyond the withered tree.(Tr. Zhang Lu at the Press Conference,2007)
該首詩中有很多個意象,如“沉舟”、“千帆”、“病樹”、“萬木”,它們交相呼應,顯現出一副充滿生機與希望的畫卷。譯者張璐為使國際友人更容易理解溫總理說此話的用意,采用直譯策略,特將“沉舟”直譯為“wrecked ship”,“千帆”譯為“a thousand sails”,“病樹”譯為“withered tree”,“萬木”譯成“ten thousand saplings”,從而盡可能原汁原味地傳遞溫總理相信兩岸同胞能共同沖破一切困處的殷切期盼。
3 結束語
面對跨文化交際日益繁盛的當代社會,我們應當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尤其是中國古典詩詞,從而讓世界盡可能多的了解中國。若在如記者招待會、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等重大國際會議環境下,譯員需靈活采用直譯與意譯相結合或歸化的翻譯策略,并結合“三美原則”使得古詩譯文能更容易為西方人士所理解;在古詩詞英譯書籍或是古詩詞交流會中,應多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并基于“三美原則”。
參考文獻:
[1] 劉宓慶.翻譯美學理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
[2] 許淵沖.中國古詩英譯300篇[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一、空缺理論的意義
空缺現象的產生首先是由美國學者在20世紀中期,通過對比兩國家的語言習慣而偶然提出的,后來在20世紀后期引起多個國家研究討論,最后被俄羅斯研究團隊“空缺理論流派”提出“空缺理論”的研究成果。最近幾年,他國學者將空缺理論應用于跨文化交際越來越頻繁。在國內,這些年關于語言空缺、文化空缺以及思維模式空缺方面的研究也逐漸獲得很大的進展。如果空缺理論真正運用到跨文化交際中,就能幫到交際者認知到“一種語言中有,但在另一種語言中沒有;一種文化有,另一種沒有;這種思維這個國家有,另一個國家沒有。”的空缺現象,從而有效地降低跨文化交際中因為空缺問題而產生的誤解,使跨文化交際能夠完美的進行。
二、空缺理論的劃分
(一)語言空缺
所謂語言上的空缺指的是人們在交流中應用的語言,我國有的他國不一定有,比如說“寒舍”在別國只能用“我家”來表示,又或者我國語言中的大家所熟識的短語“吃軟飯、冤大頭、磨洋工”在其他國家并沒有完全準確的表達方式,另外中國人在被人夸獎的時候總會說“哪里!哪里!”以表示謝謝的客套話,但在西方人眼中,他們就會覺得“我禮貌地贊美一下,你們還要問我哪好?”或者西方人認為狗是忠誠動物,他們通常會把人說成狗“lucky dog(幸運兒)、old dog(老人)、water dog(水性好)”,但我國就會覺得“你怎么還罵人呢?”。以上這些短語,人們通過他國或者我國語言直譯過來就有不同的效果,如果讓不了解各個國家國情和俗語的交際者碰到,肯定會在跨文化交際上有著很大的障礙,甚至鬧出笑話,嚴重地可能會導致交際直接破裂。
(二)文化空缺
文化空缺是指一個國家所負載的文化信息在另一個國家中沒有對應部分,不同的歷史文化、社會人文、風俗習慣等也是文化空缺的一種。有的文化我們有的,別人不一定有,比如我國人民結婚的時候,是否看到新娘婚紗都無所謂,但是在西方則是兇兆;我們傳承下來的禮儀是雙手遞交自己的名片,但是西方人完全不理解你的行為,因為在他們看來,遞名片應該單手;我國人民對時間觀念一般都是個大概區間,但是西方國家時間觀念非常強烈,幾點就是幾點,從來都不會有遲到的現象;另外還有飲食習慣的文化差別、、年齡隱私等方面的文化空缺都影響著跨文化交際的結果。因此,文化空缺是跨文化交際中最主要的空缺,是跨文化交際產生沖突的導火索,彌補文化空缺迫在眉睫。
(三)思維模式空缺
人們都知道,思維是大腦的產物,同時又主導著每個人的行為,。每個人的思維都是不同的,更何況各國家之間,不同的思維方式傳遞出不同國家、種族的性格特點,東西方國家的思維模式具有很大的差異。東方人比較偏向于老祖宗流傳下來的一些思維模式,比如道家、儒家以及佛家的辯證思維模式,東方國家認為世界是變化的,對與錯沒有明確的界限,而且一切的果都來源其因,世界萬物都是相對的,就像矛與盾人們無法判斷到底誰最厲害一樣,而且任何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這是經過數千年歷史的沉淀,逐漸轉換為自己的性格特征。而西方人則偏向于認知型思維或者邏輯思維,他們更認為事物一切都是他們本身,認為同一件事情錯就是錯,對就是對,沒有中間的可能性,所以西方人的思維模式總是直來直去,從不拐彎抹角,而且西方人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喜歡將事物分離整體,對事物的各方面逐一分析,從而找出對自己的利與弊。正因為思維模式空缺的存在,影響著跨文化交際的成效,東方人認為他們太直白,而西方人則覺得東方人太狡猾,導致跨文化交際無法順利進行。因此,思維模式空缺現在是跨文化交際的主體。
三、空缺理論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應用
空缺泛指事物中空著或缺少的部分,簡而言之,就是指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所空缺的語言差異、文化差異以及思維模式的差異等部分。以下是將空缺理論完美地應用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方式。
(一)對語言空缺的應用
人們可以根據空缺理論找到語言空缺現象,通過上語言輔導課,定期到圖書館,或者通過各國視頻以及相關資料等了解語言的應用。應針對日常交際用語以及所從事工作所需語言入手,增強各行業之間相關語言的交流,通過網絡搜索相關語言應用方式的資料,或者通過不同身份角色扮演,以此來了解各國語言的差異,并整理語言的學習筆記。還有一種是對比語言學習法,通過對比中西方之間詞匯的涵義、諺語習俗的不同,以及在交際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短語,制定出中西方的不同,以提高對各國語言的熟識度,提升自我職業的發展空間。
(二)針對文化空缺的應用
每個地方都有圖書館,人們可接觸各國文化,整理文化資料,通過各國文化交流,了解各國文化,以此加強文化交流知識,從而解決在跨文化交際中可能出現的文化知識、文化常識等問題。通過學術交流會來強化跨文化意識,通過文化知識的學習記錄,從而實現中西方文化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應用。加強跨文化知識的學習,利用文化空缺解決跨文化交際的問題。
(三)針對思維模式的應用
學者通過研究發現,人的思維建立都是通過動手、實踐以及操作的方式形成的。因此,人們可以在跨文化交際之前,也就是雙方都不了解雙方文化的前提下,進行文化思維的培訓,通過模仿交際場景進行思維模式的實踐。比如,如果在餐廳交際的場景中,人們應當降低交際音量,給對方良好的體驗;兩個交際者在商談企業經濟的合作關系,我國交際者應事先了解對方思維模式,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做到將自己當作對方,從對方的思維模式上出發,以達到更好的經濟合作效果。只要人們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更好地運用語言空缺、文化空缺以及思維模式空缺等理論知識,在完全了解對方的情況下,完全可以做到真正地去溝通障礙的跨文化交際。所以,一旦空缺理論在跨文化交際中應用起來,不僅可以避免跨文化交際中出現不必要的紕漏,還可以達成更好的交際效果與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