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5 16:54:4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陶行知教育思想,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鄉村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鄉村教育思想中希望通過鄉村教育助民富,啟民智,享民權,保民族。他提出教育與政治相配合,將生活用教育的方式加以改造,不是僅僅強調教育的中心地位,而是教育融入生活,堅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為,并想以教育來喚醒民眾,使中華民族團結起來,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第二,陶行知在鄉村大力推廣教育,促進其發展,他的鄉村教育思想的光彩至今仍然歷久彌新。勞苦大眾的子孫可以有機會接受教育,體力勞作與學習知識想結合,這在中國教育歷史上也是首例。第三,陶行知還認為品德對學生和教師都至關重要,他認為教師只有把品德高尚才能真正稱其為老師,并且要以行為為學生做好的示范,還要積極的改造中國農村的現狀,肩負重燃民族希望的責任。教師不單純的是知識的教授者,更是學生的引導者,更要成為自我修養的鍛造者。教師應把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作為首要任務。第四,陶行知提出使鄉村教育更加科學,強調科學、實際在鄉村的推廣和實踐。陶行知改變了中國傳統的以四書五經為基礎的私塾教育模式,開創科學走下農村的新局面,并以教學實驗的方法,幫助農民進行生產勞動,用科學武裝農民的頭腦,為他們解決難題,開拓視野。
陶行知覺得,中國作為一個農業人口數達到百分之八十五的農業國家,農民作為國家的最低階級,受到無情的壓迫和摧殘,創造物質但是卻不能享受,受教育的權利也被剝奪。他對中國勞苦大眾的悲慘遭遇十分的痛惜,他希望通過他的教育實踐來使中國的農村改變,使農村的教育改變。
三、普及教育思想
陶行知組織成立各類國難教育救國會,他希望整合全部人民的力量,將中國民族正面臨巨大的危機傳播出去,在工學團推廣軍事課,醫護培訓等課程,并提倡大家相互幫助,衛國護家,集思廣益,尋求中國的救國之道,不考慮個人得失。第二,普及教育的內容從簡單的教識漢字,積極掃盲等變為使教育內容更加豐富,教育思想更加深刻和長久;第三,立足為對中國當時的國情現狀,陶行知深知當時的中國貧困落后,他的教育必須要在貧苦大眾中深根發芽,他著手撰寫《普及教育與學武訓》,推廣以武訓的精神為指導,克服各種困難疾苦,以義學為手段,用很少的錢卻造福了很多人。第四,因為當時民眾的抗日熱情已被點燃,普及教育作為具有廣泛號召力的措施動員了全國的民眾,形成了即知即傳人,知識為公,三人行必有我師,人人愿教,人人好學的局面。第五,陶行知十分注重將科學推廣到生活的時間活動中,提倡每個人立足于社會,通過生產勞動改變社會,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在社會活動中,要充分利用科學的力量促進生產生活,抓生產,團結計提的力量,努力協作,衛己衛國,愛護勝利果實。
四、特殊人才教育思想
隨著現代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職教工作者需要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而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關鍵在于要把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論融入到職教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和每一個領域,融入到學校的每一個專業和每一門學科,融入到學校的每一個項目和每一次活動,以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導職教工作,并以學校工作去踐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一、以校為本,讓學校成為全體師生的精神家園
校園是全校師生工作、學習、生活以及精神滿足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場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校園應該是生活教育的重要陣地和重要載體,打造豐富的校園生活,讓每一個生命充滿活力、積極向上、自豪自信、快樂健康,從而利用校園一切資源實實在在的踐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為此,我們做了一些實踐和探索。首先,面向全校師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充實學生校園生活。在原有的五月放歌、校園十佳歌手、校級籃球、足球聯賽、志愿者行動等活動的基礎上,學校新創了“青春飛揚、淘寶校園”系列活動項目,通過海選,選出校園畫家、書法家、音樂達人、歌者、舞者、戲曲達人、小品達人、發明家、烹飪師、點心師、茶藝師、體育達人(含羽毛球、乒乓球、網球、籃球三分王等)、作家、詩人等,讓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活動、展示特長、收獲驕傲,在參與中成長,在活動中找回自信,融入校園,實現自我需求的滿足。其次,建設美麗校園、文化校園,給師生提供一個舒心環境。人的生活環境一定程度上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人的工作學習狀態、影響人的精神狀態,好的環境還會引領人向上、向善、求真、求實。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視校園的育人環境,他提出校園“要美麗,可以令人欣賞”“要闊大,可以使人胸襟開拓,度量寬宏”。為此,我校投資三百多萬元,請園林專家專業設計,將校園內無法用于教學的蘇州河沿岸近五十畝左右的區域建設成為園林式的師生休閑景觀區,亭臺、樓閣、長廊、花木、小道,充滿了典型的江南水鄉韻味,讓全校師生在工作學習之余,漫步小道、歇息亭臺、觀賞美景,陶冶情操,放松身心。
二、教學做合一,積極建設富有學校特色的職教校本課程體系
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下之教科書》,系統地闡述了編制教材的理論依據、方法、標準和體裁等,提出依據“教學做合一”的指導思想和“生活即教育”的理論主張來編寫相應校本課程系統。學校依據陶行知先生關于教科書和課程建設思想,結合職教實際、吳江地方歷史文化及產業特點和本校師資特長、專業特色等,全面規劃建設富有學校特色的職教校本課程體系。例如,旅游專業結合水鄉古鎮特色開發建設《水鄉旅游》校本課程、結合蘇州市政府投資建設美麗蘇州灣的重大項目開發建設《美麗蘇州灣》校本課程;烹飪專業結合吳江歷史文化和地方美食開發建設《吳江美食》和《吳江特色小吃》等校本課程;財會專業結合現代社會金融理財需求開發建設《理財入門》校本課程;電子信息專業結合“互聯網+”時代潮流開發建設《讓你成為網店老板》校本課程等。學校為了培養學生的文明禮儀,專門組織力量開發建設了《基本禮儀教程》等校本課程,通過校本課程建設、課堂教學、訓練、評比等環節,使學生了解、掌握基本禮儀,熟練運用基本禮儀,并內化為一種良好的禮儀習慣和素養,教學成效十分顯著。根據規劃,學校將最終建設一套具有地方特點、符合學校實際、結合職教專業、體現師生為本的校本課程體系,使之成為學校的獨特文化和靚麗名片。
拜勞動者為師
1932 年,陶行知創辦山海工學團,廣招農民的子弟讀書。他以廟為教室,孩子們從家里帶來高低不一的凳子。后來,請來了木匠師傅。陶行知看見木匠師傅悶頭做凳子,就說:“我們不是請你來做凳子的,是請你來做先生的。”木匠慌張地望著陶行知說:“我可不識字啊。”陶行知笑著說:“不要緊,你不識字我們教你。我們不會做木工,拜你為先生。我第一個向你學。”說著,陶行知拿起一把鋸,對準木板上劃好的線就鋸起來。
第二天,老師們開始帶著孩子們來學做凳子。有的學生說:“我們是來讀書的,不是來做木匠的。”一個家長看見孩子不小心把手弄破,也皺起眉直搖頭。這時,陶行知笑著說起自編的順口溜:“人生兩個寶,雙手與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算是開天辟地的大好佬。”孩子和家長都拍起手來。
從此,每天孩子們都學做凳子,他們也當“小先生”,教木匠師傅認字。幾個月后,教室里的50 個孩子,都坐著自己做的凳子。講臺上還有孩子們自己制作的杠桿、滑車等玩具和儀器,家長們擠在窗口點頭叫好。
陶行知還讓生物老師帶領學生采集標本,請來老農教認草藥,請花匠來教種植花木的方法,請科學社的專家來教怎樣辨別生物科別及定學名。曉莊附近的花草樹木都掛起了學名牌,生物課從此上得生動活潑。
中圖分類號:G40―05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1)11―001―03
陶行知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也是我國現代職業教育最早的倡導者之一,陶行知曾與我國著名的職業教育家黃炎培先生共創中華職業教育社,曾擔任過中華職業教育社主辦的《教育與職業》雜志的特約撰稿人,在該雜志上發表了著名的《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一文,在該文中,陶行知提出了職業教育的理論基礎是生利主義,并創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職業教育思想體系。本文以《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文本分析為主,兼顧陶行知創辦的工學團、曉莊師范、育才學校等職業教育實踐,從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論、以生利經驗為主的教師觀、以“事”為中心,“充分生利”的課程論、以“做”為中心,“教學做合一”的方法論、以“才能、興味”為中心,最適生利之才的學生觀等方面分析了其職業教育思想,從中可以看出其職業教育思想仍對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具有很高的借鑒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論
要想辦好職業教育,就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職業教育,因為準確把握職業教育的本質內涵是進行職業教育實踐的前提。陶行知在《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將“生利主義”確定為職業教育的基本功能,并用“生利主義”具體詮釋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陶行知指出:“有關于職業之生活,即有關于職業之教育;有關于消閑之生活,即有關于消閑之教育;有關于社交之生活,即有關于社交之教育;有關于天然界之生活,即有關于天然界之教育。”他認為職業教育是關于職業的教育,是一種教育類型。其不同于生活之教育,也并不同于全部的教育。“人之生活四,職業其一;人之教育四,職業教育其一。故生活為全體。職業為部分;教育為全體,職業為部分”。陶行知指出職業作用所在就是職業教育作用所在,“職業以生利為作用,故職業教育應以生利為主義。生利有二種:一曰生有利之物,如農產谷,工制器是;二日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無,醫生治病是”。前者相當于今天的第一、第二產業;后者相當于今天的第三產業。他還認為能否生利是區別職業與非職業唯一標準,“故凡生利之人,皆謂之職業界中人,不能生利之人,皆不得謂之職業界中人”。同時他還認為能否生利也是區別職業教育與非職業教育的唯一標準,指出:“凡養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謂之職業教育;凡不能養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謂之職業教育”。陶行知在關于職業的教育類型與職業教育作用的基礎上闡述了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即職業教育是培養職業界人事的教育,是培養生利人物的的一種教育類型。其終極目的是培養能生利、能養活自己、能貢獻社會的人。
二、以生利經驗為主的教師觀
陶行知指出:“七十二行,行行都可做我們的教師”,“在社會的偉大學校里,人人可以做我們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們的學生。”陶行知認為教師與學生的角色是變化的,在不同的領域,學生可以變成教師,教師也可以變成學生。教師與學生區別在“做”上,教師是“在做上教”的人,而學生則是“在做上學”的人,可見陶行知奉行的是人人皆可為師的大教師觀。在此基礎上,陶行知指出職業教育的教師理應具備生利之經驗、生利之學識與生利之教授法此三要事,“然在三者中,經驗尤為根本焉”。“職業教育既以養成生利任務為主要之目的,則其直接教授職業之師資,自必以能生利之人為限”。在他看來,有什么樣的教師就會培養出什么樣的學生。職業教育的教師首先應具備生利之經驗,具有實踐操作的經驗和能力,才能培養出生利的學生,因而“職業教師之第一要事,即在生利之經驗。無生利之經驗,則以書生教書生,雖冒職業教師之名,非吾之所謂職業教師也”。有了生利之經驗還需要系統的理論知識,“無學識以為經驗之指導,則勢必固步自封,不求進取”。只有經驗而沒有學識,經驗就無從傳授,且容易走向經驗主義的極端,使職業教育不能適應社會的變革和各行業發展,“故職業教師之第二要事,是為生利之學識”。職業教師的第三要事是教法。僅有經驗和學識還不夠,還需要不同的教法。“蓋教授生利之方法,隨業而異”。不同的課程要求、不同的內容有不同的教學順序與教學方法,“有宜先理想而后實習者,有宜先實習而后理想者,有宜先理想、同時并進者”。同時,教師還需要“熟悉學者之心理,教材之性質”,根據不同的學生心理與不同教材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陶行知指出“健全的職業教師,自必然以經驗、學術、教法三者具備標準”。若三者不可兼得,寧可舍生利之學識與教法,而求取生利之經驗。教師沒有經驗,學識與教法再高明,則不能培養出會生利的學生,既然培養不出會生利的人,就背離了職業教育的本真,就不是職業教育,因而,三者之中經驗為根本。
三、以“事”為中心,“充分生利”的課程論
基于生利主義的基本理念,陶行知認為職業教育的課程也必須符合生利的要求與目的。陶行知不主張傳授系統的完整的理論知識,也不主張專門訓練某種技能,而是主張以“事”為中心,按事施教,課程以每個生產過程所必需的理論與技能為出發點和基本內容。“以一事之始終為一課”,體現了現代課程觀的模塊化課程設計的思想。他還主張課程安排應遵循學生循序漸進學習的規律,逐步深入,“完~課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學一事”,“自易至難,從簡入繁”,讓學生在原有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逐漸提高,使學生逐步掌握各種行業的知識與技能,適應各種行業崗位的要求,他還主張學以致用,學以生利,“每課為一生利單位,使學生畢一課即生一利,畢百課罷則生百利”。惟其如此,學生才成為生利之人,使其受益終生。他還認為“職業課程之配置,需以充分生利為標準”,以充分生利為原則與依據,加強課程之間的廣泛性和聯結性,“事之可附者附教之,事之可兼者兼教之”,只有設置充分生利之課程,才能使職業學校的學生掌握更多的技能與方法,學會統籌利用工作時間,快速適應產業結構的升級與變化。職業教育的課程既然以生利為原則與依據設置,只能按事設課,既然是按事設課,就只能按事施教,采取小班授課,陶行知提出職業教育的實習班最多不超過十五人。
四、以“做”為中心,“教學做合一”的方法論
以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要想在實際教育中取得實際效果,必要有一套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就是陶行知所提倡的“教學做合一”。“‘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是指導整個學校的教學活動的方針。“教學做合一”的含義是,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做;教法、學法和
做法應當合一,教、學、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教師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乃是真學;教學不只教人學,更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在教、學、做中,“做”既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而什么是“做”呢?“真正之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用心以制力”,“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做是包含廣泛意味的實踐的意思”。他還指出“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教用手的人不用腦,所以一無所能”。陶行知指出如果手腦并用,則“手與腦的力量都可以達到不可思議”。因而,他提倡手腦并用,學用一致,主張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教學方法,不能停留在“教學合一”的層面,職業教育必須“做”起來,以“做”為教與學的中心,以“做”為統帥,做到“教學做合一”。此外,他主張半工半讀,提倡產學研結合,其主要實踐是他辦的工學團。“工是做工,學是科學,團是集團,它的目的是‘工以養生’、‘學以明生’、‘團以保生’。”
五、以“才能、興味”為中心,最適生利之才的學生觀
陶行知認為要辦好職業教育,只有生利之教師、設備、課程還不夠,還應有最適合生利的學生,既然最適合生利的學生對職業教育至關重要,那就要選出最適合接受其專業教育的學生,學生也應慎重地選擇自己所喜歡的專業。選擇最適的專業有兩個方面:“一曰才能;二曰興味。”對于某一專業“才能、興味皆最高,則此業為最適”,選擇了最適的專業,學生的才能才足以成事,學生的興趣才足以樂其業。學生選擇最適合最感興趣的專業而學習,則一定會成為一個生利之人,為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一定的貢獻。學生如何選擇自己最適合的專業呢?陶行知提出了“職業試習科”的辦法。“職業試習科,包含農工商及其他業之要事于一課程,凡學生皆使躬親歷試之”。在試習時期可根據專業靈活設置時間,試習的情形要與真實職業無異,惟其如此,才能檢驗出學生的學生的真實才能與真實興味,然后根據檢驗的結果讓學生選擇專業,選擇在某一專業方面最適合的生利之人以培養之。
六、職業教育要凸顯學生的素質教育
陶行知認為,職業教育是生利之教育,也是一種素質教育,職業教育不僅要注意學習一技之長,更應該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養成良好的素質。陶行知指出,職業教育應“側重發舒內力以應群需”。“發舒內力”是說職業教育要傳授技藝,還要促進個性與才能的全面發展,更要促進工作效能的提高;“應群需”是說物和事“有利于群”。可見,陶行知把啟發人的“內力”與“群需”結合起來,使職業教育不只使學生得到一技之長,同時要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使勞動者具備良好的素質。
七、陶行知職業教育對當前職業教育的幾點啟示
1.職業教育是生利之人的教育,是生利之教育類型。既然職業教育是一種教育類型,我們就不應人為地將職業教育停留在專科層面,理應存在更高層面的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層次理應隨著社會對職業人才層次要求提高的層次而有所提升。職業教育是“生利主義”之教育,職業教育與經濟的關系最為密切,理應將職業教育的發展放在國家經濟大發展的視野下看待,要進一步認識到職業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的戰略性地位和對經濟發展的巨大貢獻,理應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凸顯職業教育的“生利主義”,凸顯職業教育的經濟功能。
2.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職業教育教師必須具備“雙師”素質。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要把職業經驗放在職業教師資格的突出地位。職業教育的教師則在學識、教法之前,必須具備一定的相關職業崗位的從業經驗。目前,我國職業院校具有的“雙師型”教師偏少,這是我國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一個弱項,這與職業院校培養技能型人才的辦學目標很不協調,是影響學生職業技能提高的重要因素。要加大培養“雙師型”教師培養的力度。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培養既要從理論方面來抓,抓教師的業務知識與教學能力,更要從實踐方面來抓,抓教師的專業實際工作經驗。
3.改革職教課程設置,凸顯“做”的教學方法。職業教育所堅持的是學以致用原則,職業教育的課程強調的是行動過程,其內容編排是一種“串行結構”,課程實施過程、學生的認知過程與典型職業工作的行動過程都是一致的,是一種連續的串行關系。這樣,針對行動順序的每一個工作過程環節傳授相關的課程內容,實現實踐技能與理論知識的整合,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既是職業教育的特定目標所在,也是職業教育的特殊規律所在。職業院校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做”,改革“滿堂灌”的教法,改變“教師講,學生聽,課堂上記筆記,一切為考試,考完便忘記”的現狀。“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填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教師要帶領學生在“做”中教,讓學生在“做”中學,會不會做是衡量職業教育教學好不好的一個重要標準,“好教育應當給學生一種技能……好教育是養成學生技能的教育”。
4.指導學生選好專業,注意學生素質的提升。從職業院校的情況看,相當一部分學生由于對所選擇的專業缺乏基本的了解,入學后發現專業與學生個人能力及興味脫節,導致學習期間缺乏學習興趣和動力。可以借鑒陶行知“職業試習科”的設想,改變按專業報考與錄取的做法,把專業選擇放在入校之后,通過入學后的專業認知與企業見習等方式,使學生了解各種職業的基本工作任務與業務流程、職業規范與發展前景,并結合自己的才能和興趣等因素理性地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專業,這樣有利于學生的專業學習與今后職業發展。同時,學校應該擔負起對學生職業指導的責任,及時公開有關專業與職業的信息讓學生及時了解,指導學生發現自己的“才能”和“興味”所在,以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從事自己適合的職業。此外,職業院校還不應過分強調以就業為導向,還要注意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使職業教育回歸教育的本質――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綜上所述,陶行知認為職業教育是基于“生利主義”之上的培養“生利”之人的教育。他積極實踐職業教育,踐行自己的以“生利”為核心的職業教育理念,其主要包括生利經驗之教師觀,“充分生利”之課程觀,“教學做合一”教學方法觀與最適生利的學生觀等方面。陶行知的這些獨特的職業教育思想對我國職業教育有著重要的啟示與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陶行知,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J],教育與職業。1918,(3)
[2]林永希,陶行知職業教育思想特色及其現實意義[J],教育與職業,200'7,(18)
[3]王中華,陶行知職業教育理論及其當代啟示[J],繼續教育研究,2010,(1)
[4]莊西真,陶行知職業教育思想鉤沉[J],教育與職業。2008,(14)
陶行知重視創造教育,不僅撰寫了《創造宣言》《創造的兒童教育》和《創造的社會教育論綱》等創造教育專論,而且在其大多數教育論著中都論及了創造教育問題,尤其是兒童創造能力的培養。所謂創造教育,即是培養民族活力的教育,培養學生“獨出心裁”能力的教育。在教育教學當中,陶行知非常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強調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結合起來。他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覺地學習,主動地追求,要求教師使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陶行知是最具有批評精神和創造精神的教育開拓者。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啟發我們現代的教育工作者,培養兒童的創造力首先要真誠地與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兒童,發現兒童的無限潛能,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貫徹理論與實踐結合和學以致用的原則,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引導,因材施教,以創造性的教學培養具有創造能力的學生。
二、生活教育的現代價值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深受杜威的影響,源于對中國教育的反思,形成和完善于長期的辦學實踐。所謂生活教育,按照陶行知的解釋,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實質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其中包括三個有機聯系的部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本體論。陶行知指出:“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我們當今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也可以采用陶行知所說的:“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社會即學校”是生活教育的領域論。陶行知指出:“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因此,我們又可以說:“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論,涵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其基本特征是以“做”為教與學的中心,強調“重知必先重行”。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彌足珍貴,是中華民族極其珍貴的教育富礦,對于我們今天正在開展的新課程改革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也就要求我們科學地遵循教育和教學規律,適應時代和社會需要,建立一種與社會生活實際密切結合的新教育。現代教師應該充分地運用“教學做合一”的理念。如口語交際教學中,可先給學生創設好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交際,通過親身體驗不同的社會角色,感受不同角色的心理變化,進而達到體驗生活的目的,然后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進行交際,既訓練了口頭表達能力,又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在習作中,則可以通過先活動(玩一玩,做一做,比一比)再進行聽說訓練,最后寫一寫,孩子有了切身體驗后再去寫作,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師要加強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重視實驗課教學,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三、育人目標的現代價值
陶行知指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是我們教書育人的目標。”“真人”即是陶行知最根本的育人目標,其在陶行知的思想體系中,指求真實干、忘我為公、為民服務、為民謀福利的有用之人。陶先生用一個“真”字指明了現代教育最重要、最本質的屬性。教師作為現代進步教育思想的實踐者,應牢記陶行知先生的話,以“真”字作為自己的立教之本,教好書育好人。
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及觀點多元的當下,“教人求真”更具有現實意義。當代的青少年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學生所接觸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識,瞬息萬變。面對這些,學生既感興趣,又難以招架,于是困惑、迷惘。對于學生來說要把人生發展近景和遠景正確結合起來思考,形成成熟的心理是十分困難的。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就應擔負起應盡的職責,幫助、教育、引導和正面鼓勵他們,促使他們樹立以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為核心的人生觀,以及在這種人生觀指導下所建立起來的道德、品質、意志。當然,陶行知也明確地指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育人目標培養出來的人,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人中人的含義非常簡單,崇尚真善美,反對假丑惡,實現生活本真、做人本真,回歸人性,煥發童真。
拿到《陶行知文集》這本書的時候,有些犯難情緒。因為不知該從哪兒入手。于是就翻開了目錄,立刻地,就被《師范生第二變——變個小孩子》這個題目所吸引。
“不可忽視小孩子的情感”,當此句躍入眼簾時,我陷入了沉思,思緒也不由千回百轉,那一幕幕、一句句不由在腦海中回蕩:每當下課后,孩子總愛圍在身邊,頂著那一張張無與倫比的燦爛笑臉,連太陽都為之失色。他愛說笑話給你聽,希望換得你的一笑;他愛為你捏肩捶背,換得一句輕聲的“謝謝”,然后再歡呼雀躍般的回句“不用謝”;他愛興奮地向你展示他在生活中點滴的成果,希望聽到你的一句贊美:“你真是了不起!”;他愛向你報告同學們之間發生地你再三禁令的小事,希望你賦予他神圣的職責;他愛將自己帶來的水果與你分享,眨著明亮的眼睛期待你能接受;他愛不厭其煩地向你介紹著家庭成員最近的動向,以期你對他有更深層的了解。他愛,在他犯了錯被批評后,滴落下悔恨的眼淚,再伴上一句深切的懺悔:“老師,我知道錯了。”以期得到你的原諒,然后轉身,又是一片歡聲笑語。
可是,每當在短暫的課間休息時間里,我們總是埋首于作業堆中,或者在訓斥那幾個“慣犯”。所以,當他要說笑話時,一句“下次吧”,凍結了孩子的笑顏;當他給你水果時,你的拒絕接受讓他心傷;當他......總之,他們的滿腔熱情總是被我的敷衍而大打折扣。其實,孩子的心思很單純,是希望與你多親近,而我們不停歇的腳步,讓他們抓不住,于是,距離就越拉越遠,也許,長此以往下去,孩子再也無法懷有當初的盛情。
學習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2
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體系的主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從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中汲取豐富的養料,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我學習了陶行知教育理論有如下的體會:
一、關注社會生活,實施生活教育。教育是為了生活,離開了生活的改進,教育就失去了意義。這就要求教育要從課堂和書本走出來,去關注社會生活,即關注生活重于關注書本。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不僅使書本知識變活,而且使學生開闊視野,從社會生活中吸取綜合的多方面的知識,從而獲得思想和精神力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的變化。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學都要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書本知識要聯系社會實際,引導學生關心家鄉的建設、國家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成就和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組織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社會服務中去觀察、去感受、去鍛煉、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識。
二、尊重學生主體,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會學習才能創造。學習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重要基礎之一。學習是人主觀的精神活動,要獲取知識,人必須積極地使用并協調自己的感官,發動自己的大腦,并做出主觀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們的傳統教學中,學生只是知識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處于被動的地位。教師灌輸花時多,效果差,學生聽、記、背學得苦,求知欲沒有了,創造力抑制了。這樣的教學狀況怎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學操作上,必須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 陶行知的教學思想,“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生學的法子。”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探索“引導學生學”的方法,把教學過程變成“教學做合一”的過程。教學固然要發揮教師積極指導的作用,但決定教學效果的主要還在于學生的學習效果,只有學生愿意學、認真學、樂意學,才算是教學效果好。
三、實施愛的教育,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陶行知說:“小孩子的體力與心理都需要適當的營養。有了適當的營養,才能發生高度的創造力。”人在小學階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師愛猶如心理發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兒童的心靈發展。師愛能營造出和諧、溫馨、親切的師生關系。在這種師生關系中,學生不僅樂學,而且個性會得到充分發展,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是創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礎。不僅學習陶行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獻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愛滿天下”的高尚情懷,發揚“因為差,更要抓”“因為差,更要愛”的敬業精神。老師對特殊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多給學生關照和溫暖。對學習好的學生熱心引導,對學習困難的學生及調皮的學生也是從愛開始,進行指導幫助,不歧視、不訓斥、不諷刺挖苦。學生們感受到老師的愛,有了良好的情緒,學習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
四、煥發學生活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要求人首先必須有活力,但我國的傳統教育恰恰就有扼殺人的活力之弊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就需要在我們的文化、教育觀念中,在我們的教育操作中,去檢索并革除壓抑、束縛學生個性的一切舊觀念。創新教育是教育觀念,又是具體的教學思想,它只有化作具體的教育教學的操作方法才能夠實現。但教育教學無定法,因此它又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為此,今后我們更要認真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牢固樹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基礎教育主流價值體系觀念,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
學習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3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作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不僅要具有廣博的知識,還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創新的理念。通過閱讀《六位教育家》,學習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有關事跡,自己作為教師從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里學到的東西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愛崗敬業:
首先,要熱愛教育事業,要對教學工作有“鞠躬盡瘁”的決心。要做“有目的,有遠慮,有理想”的`人。既然我們選擇了教育事業,就要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不計名利,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無私奉獻,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盡職盡責地完成每一項教學工作。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教師的職業有苦也有樂,平凡中見偉大,只有愛崗敬業,不斷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動中有所收獲。教師不僅僅是在奉獻、在燃燒,而且同樣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華。教師要付出艱辛的勞動,但是苦中有樂,樂在其中。教師最大的樂趣就是照亮了別人,充實了自己。
二、要有愛心。
崇高的師愛表現在對學生一視同仁,絕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績區別對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愛心、耐心、細心,”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時時刻刻關愛學生,特別對那些學習特困生。在這點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過之而無不及。
三、加強師生情感,用愛心培養學生:
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系的愛。這種愛是神圣的,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矗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愛學生,怎么愛才是真正的愛。近來一些輿論批評某些教師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師”。好多教師都認為,學生的優點,不夸跑不了;學生的缺點,不批改不了。因此,他們總是批評、訓斥、否定學生,而很少鼓勵、表揚、肯定學生。其實,在老師的眼里不應有教不好的孩子,愛學生就要對學生一視同仁,不能用簡單粗暴的做法對待學生或歧視學生。應當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四、提高自身素質: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3)02-0059-04
職業教育是對受教育者施以從事某種職業所必需的知識、技能的訓練,它是與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之一,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的重要位置,與我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職業教育思想是不謀而合的。陶行知先生是我國現代職業教育早期主要的倡導者,他的許多職業教育思想在經歷了近一個世紀之后,依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我們不妨再次回到20世紀去體悟與借鑒陶行知的先進教育思想,以便更加清晰地分析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管理的現狀,厘清職業教育管理的思路。
一、陶行知職業教育思想回顧
陶行知對教育的研究是非常全面而深入的,這得益于他早年留學美國,受到杜威實用主義哲學的影響,他結合我國當時的教育現狀,進行了多次的教育實踐與理論探索,最終形成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教育理論。其中,他的生活教育理論對當時的職業教育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包括三個方面,即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內核,它回答了教育理論與實踐中的核心問題,“社會即學校”是“生活即教育”的自然延伸,“教學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的根本方法。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反對以書本為中心的教育,認為沒有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就是死教育,只有認識到生活具有教育意義,才是真正的生活教育。他反對僅僅滿足于把社會中的東西拿到學校中來教育,即“學校即社會”,認為這是“易作假的生活教育”,只有把社會辦成大學校,把學校辦成與社會密切聯系的學校,把學校建成改造社會的中心,把學校建成文化的紐帶和文化推廣中心,才是真正理想的學校教育。而在教學方法上,陶行知主張教學做合一,“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教學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2]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之一,同時,陶行知“教人求真,學做真人”的生活教育目的觀、師范教育、鄉村教育等思想對當今的職業教育管理均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以陶行知職業教育思想審視當前職業教育管理中的問題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主要以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及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教育為主,而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獨立學院及民辦本科院校紛紛成立,高校擴招力度不斷加大,高等院校的錄取率已經大大提高,職業教育的領域除了傳統的職業學校外,已經擴展到高等院校及社會培訓機構等。以陶行知職業教育思想審視當前的職業教育管理,我們發現,當前的職業教育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與陶行知所倡導的職業教育思想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一)職業教育管理體系不夠開放,教育與市場脫節嚴重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的重要部分之一“社會即學校”強調,社會是一個大學校,教育要從社會生活出發,適應人民生活的需要,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雖然社會生活有好有壞,但只有參與了社會生活,才能分辨出好的生活和壞的生活。他反對為教育而辦教育,認為那樣在組織方面便是為學校而辦學校,學校與社會中間就像是造了一道高墻,不利于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3]
當前我國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依舊是以行政管理為主導,即中央統一領導,分層分級管理,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及職業學校的辦學內容均不以職業學校自身發展需求為主,都是由政府部門進行決策,使得職業學校自身的發展受到很大的約束。同時,職業教育本身也存在著管理封閉,向社會開放不夠的問題。職業教育的目的主要是為社會提供高素質實用型的技術人才,許多國家在職業教育方面早就有成功的先例,他們十分注意職業教育與市場的銜接,如德國的“雙元制”企校合作辦學模式,職業學校的學生全部來自企業,目的是為了培養企業合格的員工;加拿大產學合作教育辦學模式,有利于課堂講授與工作實踐相互促進,使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上具有更大的競爭力,目的是為了培養雇主需要的人才;澳大利亞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為各類人群提供所需的技能和知識,滿足各類人群的技能培訓需要。[4]無論國外成熟的職業教育方式如何不同,職業教育與市場緊密聯系的宗旨始終沒變。
我國職業教育管理長期處于一個較為封閉的政府單向操控的體系之中,這種體系是基于政府對社會、市場及企業的充分調研和科學決策。然而,當前企業人才短缺與大中專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已充分表明職業教育與市場脫節情況的嚴重性。
(二)德性教育的缺失導致學生社會貢獻力下降
陶行知生活教育目的觀指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人求真,學做真人。教人求真即要教育學生尊重真理,熱愛真理,追求真理,其目的就是為了“學做真人”。“真人”是指為真理奮斗的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為真理而奮斗的人,為國家、為人類而獻身的人。陶行知明確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并且,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5]
陶行知教育思想已經充分說明,不同類別教育的側重點和方式方法會有一些區別,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如基礎教育較為重視知識的傳授、行為習慣的養成、理想信念的教育等。高等教育重視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成人教育主要是為了滿足不同人群對某一方面知識技能的需要,職業教育重視學生技能的訓練和培養。但是,我們也清楚地知道德性教育在各類教育或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各個階段都是至關重要的教育內容。然而,由于職業教育明確的階段性目標,使主管部門、職業院校負責人乃至教師普遍存在重技能訓練而輕德性教育的現象,這種教育的最終效果會使學生感染實用主義、拜金主義、自由主義等不良社會思潮,他們以金錢作為衡量成功的標準,忽視師生情、同學情,不關注集體利益,始終以自我為中心,最終導致社會貢獻力下降,長期以往,將不利于職業教育的管理,不利于企業的發展及社會的和諧。
(三)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無法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根本教育方法是“教學做合一”。“教學做合一”既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其教學論。陶行知強調,“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它改變了傳統教學脫離社會、脫離實際、脫離生活的弊端,把單純傳授知識,死教書、死讀書的教學轉變到培養學生的生活力和創造力的軌道上來,轉變到培養創造型、開拓型人才上來。它要求教師把指導學生學習的工作做好,不只讓學生學會知識,且要能會學,這樣才能終身受益。這就要求教師實行啟發式和體驗式教學,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6]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管理水平的地區差異、學校差異及師資差異非常大,大多數職業教育由于經費的問題,在設置專業、聘用教師及購置設備等方面都存在著為教育而教育的現象,有些專業根本不適合在職業教育領域設置,純粹是為了迎合社會上部分學生盲目的心理需求,甚至有些專業還存在著“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在教師聘用上只滿足于課程的正常運轉,不能兼顧教學水平及培養質量,部分教師只是紙上談兵,與“雙師型”教師的目標相去甚遠,教師自身從來沒有涉足專業實踐,缺少了“做”這個中心,何談“教學做合一”;在實踐設備的購置上,為了節約經費,往往購置一些已經被市場淘汰的設備,如此訓練出來的學生如何才能跟上市場的步伐?這些現象值得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深思。
(四)地方政府對職業教育的重視不夠,經費與政策配套不足
近年來,我國政府及教育、勞動等主管部門對發展職業教育已經逐漸重視,特別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以來,各級政府及主管部門均頒布了相關的指導性文件,以推進中長期教育目標的實現。但從地方政府對各類教育的重視程度來看,各地區呈不平衡狀態,除小部分經濟發達地區外,大部分地區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并不大,現有的政策無法保障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職業教育顯然不能與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提并論。職業教育在資源配置中始終處于不利局面,職業學校的發展資金短缺,大量的實訓設備無法得到保證,有些市場急需的人才無法進行有效地培養,這極大地造成了我國人才結構的不合理性,高校大量的畢業生就業困難,而職業學校的技能性人才短缺,企業找不到合適的技術人才。
三、陶行知職業教育思想對當前職業教育管理的啟示
陶行知職業教育思想的提出雖然距今已有近百年的時間,但其思想精髓歷久彌新,在改革開放更加深入化、教育逐漸全民化、經濟穩步市場化的今天,我們更應解放思想,順應時展規律,學習和借鑒陶行知職業教育思想,對當前職業教育管理進行全局規劃、全面改革。
(一)以“社會即學校”思想為視角,改革職業教育管理體系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管理以行政管理為主導、政校結合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為主,由此產生了職業教育管理體系封閉,教育與市場脫節,職業院校發展缺乏活力,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主動性不夠等弊端。按照陶行知“社會即學校”思想,應盡可能地匯聚社會一切資源為學校教育(職業教育)所用,讓社會成為學生學習的場所。因此,必須改革當前職業教育管理體系,實行政校分開,建立以市場機制為主導,靈活有效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首先,在職業教育管理體制上,要逐步從“主導”向“引導”和“服務”轉變。政府部門應從政策、經費等方面引導職業院校的發展,為職業院校提供有效服務,給職業院校自主發展的空間。其次,以市場機制主導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只有與市場緊密結合,才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正確方向。讓學校的辦學目標與社會接軌,讓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市場接軌,讓學校的教學內容與企業接軌。第三,大力發展民辦教育,廣泛吸引民間資本投入到職業教育中來。民辦教育機制靈活,市場經濟特色明顯,有利于對市場特色人才的補充,也有利于職業教育的長遠發展。
(二)以“生活即教育”思想為視角,改革傳統教學內容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對脫離生活的教育進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認為教育乃是實際生活的參與和改造,所以,如何生活就應該如何去開展教育活動。在實際生活中,人們是如何獲得經驗、改造生活的,那么,教育也就應該如何去指導人們去獲得經驗、改造生活。從這個視角來看當前職業教育的教學,我們不難發現,傳統的教學內容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生活的需要或者說是市場的需要,如此培養出來的學生必然與市場的用人標準相錯位。因此,職業院校應全面梳理各專業的教學內容,調整理論與實踐的比重,減少過時的內容,增加市場需求的知識,打造一個全新的教學內容體系。
(三)以“教學做合一”思想為視角,培育“雙師型”師資隊伍
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思想認為,事情怎樣做便要怎樣學,怎樣學便要怎樣教,這個思想更加強調在“做”中“學”,具有多重含義:一是實踐是認識的先導;二是學習要有情境和個體體驗;三是“教”要根據“做”的體驗來總結和調整。這對教師的自身實踐能力、教學方法及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職業院校在選聘教師時,要更加關注其實踐能力,盡可能關注有企業工作經歷或社會實踐經驗的教師。對于已有師資,要提高培訓力度,通過企業掛職、基層鍛煉、職業資格證培訓及人員分流等途徑,努力打造“雙師型”的師資隊伍。同時,要減少傳統講授式的教學方法,更多地采用體驗式的教學方法,走出課堂、走進企業開展實踐教學,讓學生真正在“做”中“學”。職業院校要經常組織教師開展教學方法的交流與學習,通過開展教學技能比賽、示范課及學習考察,不斷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四)以“生活教育目的觀”思想為視角,提升學生全面素質
陶行知“教人求真,學做真人”的生活教育目的觀強調學生的品德教育,品德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德智并重,德智體全面發展。職業教育忽視學生全面教育的現象在職業院校較為普遍,這與教育主管部門對職業教育的定位,與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的制定均有著密切的關系。各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及職業院校需重新思考職業教育的定位,調整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職業院校要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通過政策導向、課程體系及校園文化等手段引導學生加強自身德性鍛煉,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成才必先成人的道理,這也是學生走上社會前的“最后一課”。學校各部門及全體教職員工要營造全員育人的氛圍,讓學生在學習、實踐及校園生活中處處都能感受到品德修養的重要性,用學校良好的德育氛圍來潛移默化地影響每一個學生,真正提升學生的全面素質,讓他們在生活中、在職場上展現出職業教育的成果與魅力。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3][6]朱志仁,徐志輝﹒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簡明教程[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明航﹒校企合作模式的國際比較[J]﹒福建教育:職成版,2011(5).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On Modern Implications of TAO Xing-zhi's Vocational Education Philosophy
LU Yun-chao
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因此,我們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才能培養出高素質、高教育又自信、自愛的孩子。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影響著現代教師的教育觀,教師應該多學習他的思想精神,將其精髓汲取,并體現到我們的實際教學中去。
3-6歲的幼兒是一個較特殊的時期,由于幼兒年齡小,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事物的理解能力不強。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正好可以彌補幼兒教育的這個缺陷,讓幼兒教育有法可施。
一、給孩子愛的教育
“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的,愛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陶行知對教育充滿了愛,讓他的每一位學生都感受著愛,所以他是一名優秀的校長,是偉大的教育家。在對幼兒的教育中,我們要有耐心、愛心、細心,要像陶行知一樣愛學生、愛教育。陶行知在育才學校任校長時,他用四顆糖教育了一個用泥塊砸自己班上同學的孩子,陶行知先生用獎勵和關愛去教育那些不小心犯錯的學生,給予他們尊重和寬容。幼兒就如一棵剛剛發芽的小樹苗,需要教師持續不斷地用心澆水、施肥,才能讓小樹苗茁長成長,變成一棵參天大樹。每個孩子在來園時的表情是不一樣的,我們要在每天的晨間接待中仔細觀察,與孩子進行交流。我會主動和每一位孩子問早,和他們拉拉小手,一起說說前天晚上所發生的開心的事情,而個別情緒不穩定的孩子,我則會抱著他們并夸夸他們或是用好玩的玩具來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讓每位孩子都有一個愉快的開始,讓家長放心將孩子交給我們。教育是一門藝術,我們在改正孩子錯誤的同時,也要給予他們表揚和肯定,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二、給孩子創造機會
“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是陶行知先生反對的理念,幼兒時期是他們想象力最豐富的時候,我們不該禁錮他們的思想,要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要解放孩子的右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創造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立足點和歸宿。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來培養兒童的創造力。教師應該讓孩子走進大自然,讓他們去感受大自然中的鳥語花香,然后通過顏色、感觸、聲音去想象和創造。在開設的娃娃家游戲中,請孩子來做一回爸爸媽媽,通過模仿爸爸媽媽進行游戲,給孩子提供了創造、發展的機會,在游戲中感悟生活。在理發店游戲中,不僅給孩子提供理發工具,我還為孩子們準備了發夾和發圈,讓他們在探索中去學習,學會用發圈和發夾來為女孩子美發,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得到了發展,他們的創造性也得到充分的發揮。
三、引導孩子去運用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1、引言
陶行知先生是中國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畢生的精力致力于民族教育事業,其教育思想分為鄉村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思想、創造教育思想、民主教育思想等,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對我們今天的職業教育理論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2、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是生活教育,倡導教育與生活和社會實際緊密結合。“生活教育”包括三個基本內容:“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其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其意思是指培養學生通過生活經驗的積累,獲取知識和技能。這里的知識和技能是人的生存之道,即求生之能。
“社會即學校”理論是陶行知為反對封建社會中,統治階級、士大夫有特殊的學校給他們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平民難以接受普通教育而提出來的理論。他認為社會就是學校,生活是大眾唯一的教育,以此來推動大眾的普及教育。是要拆除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高墻,“把學校里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里去”。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陶行知認為“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并且強調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3、現代職業教育理論中體現了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教育部[2006]16號文件中指出,“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其指導思想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促進高等職業教育健康發展。應該說,在16號文件中,培養的目標是第一線的高技能人才,而這樣的人才是要符合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需要的。其深層次的含義是培養的人才不僅能解決自己的生存需要,而且也要能解決國家發展生存需要。這一點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生活即教育”理論是一致的。
我國高職教育中提出的“校企合作”理論與“社會即學校”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校企合作,是學校與企業建立的一種合作模式。這種模式注重培養質量,注重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注重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效果。“校企合作”在我國國內有四種模式:學校引進企業模式、勞動和教學相結合、工學交替模式、校企互動式模式以及“訂單式”合作模式,現在研究的比較熱的是“訂單式”的培養模式 [2]。
職業教育理論中的“老師教,學生學,邊學邊做,通過做來鞏固知識的掌握與理解”與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理論是相一致的。這樣就解決了只注重教師的教,忽略其學和做,學生只注重學,教學脫節等弊端。
4、兩種理論在課程設計中的緊密結合
下面我們以《實用組網技術》課程為例,談一談陶行知教育思想與職業教育改革緊密結合。《實用組網技術》是我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職業基礎課,是訓練學生組網能力和維護網絡能力的專業課程,培養的學生將符合中小企業的網絡管理員、網絡工程師等崗位需求。本課程依據銳捷網絡真實的企業園區網絡項目,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實際的教學效果,因此將該項目所包含的知識點肢解成九個模塊,分成兩個階段進行教學,在最后的教學進程中,再合并成一個項目進行綜合實訓,作為知識的綜合和能力素質的訓練。我們在設計《實用組網技術》課程時,針對崗位需求,圍繞課程技能培養目標這條主線,設計構建了實用組網技術課程“教-學-做”一體化課程模式,結合銳捷認證網絡課程體系,以RCNA為教學主線,結合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形成課程的教學內容。
(1)理論教學內容(純理論+感知階段)
依據計算機網絡的組網技術,主要詳細講授網絡設備為主,分清不同層的網絡設備,掌握網絡設備的基本原理、相關技術、特點等,對網絡設備有個清晰了解與感知,此階段課時占用比例很小,但對后階段的網絡互連與配置、網絡設計等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學內容涉及網絡互連基礎、局域網、廣域網和網絡規劃與設計等四部分,做到必需、夠用的原則,對較深的專業技術知識盡量使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描述,著重介紹技術的應用。
(2)實踐教學內容(掌握核心技能,靈活應用階段)
實用組網技術的實踐教學分為兩層,即網絡構建、網絡故障排查。
* 網絡構建:包括網絡設備的使用、配置和管理,中小型企業內部網的組建,企業網與Internet互聯、廣域網接入技術等。
* 網絡故障排查:包括軟件和硬件故障排查,這一部分內容融入到每一個項目實施中。
此階段以具備行業工程背景設置的網絡配置案例為主線,實現工程過程化訓練,輔以必要的網絡互連與實現理論,使學生切實掌握相關技能。此階段核心是實現,靈魂是活用,實踐為主,理論相輔,交叉進行。
同時,為了配合課程的建設與教學,我校與銳捷網絡公司共同投資約100萬,建立了一套網絡專業實驗室,并成立了銳捷網絡學院,為后續的“校企合作”與學生就業打下基礎。
5、結論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為了解決平民接受普通教育而提出的偉大理論思想,在中國的現代職業教育中不僅能和職業教育教育理論緊密結合,而且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本文以《實用組網技術》課程為例,說明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對職業教育理論產生的深遠影響。
學前教育是為兒童人格的培養奠定基礎的教育。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有識之士便提倡建設幼稚園,陶行知即為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在學前教育理論方面有突出的貢獻。[1]
一、論學前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陶行知指出了學前教育的重要性。他認識到學前教育在人一生發展中的奠基作用:“幼兒比如幼苗,必須培養得宜,方能發榮滋長。”學前教育“實為人生之基礎,不可不乘早給他建立得穩。”學前時期養成的良好習慣,可以為今后的發展打下好的基礎;反之,學前時期養成了壞習慣的兒童,其一生的發展都會受限。
其次,陶行知認識到學前教育在中國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中國古代的學前教育基本上在家庭中進行。隨著西方思想的傳入和教會學校的刺激,近代中國開始重視公共學前教育。1903年清政府頒布《奏定蒙養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第一次將幼兒教育列入學制系統。然而這個以日本學制為藍圖、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指導思想的學制,并未給學前教育應有的地位,僅把蒙養院作為家庭教育的附屬。而且,蒙養院教師由經過訓練的育嬰堂乳媼充任,這些文化層次極低、封建思想濃厚的婦女,無法承擔起蒙養院教育學前兒童的職能。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這些現狀并未得到有效的改變,陶行知大聲疾呼重視學前教育的發展。[2]
二、主張普及學前教育
首先,當時的幼稚園充斥著各種外國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都是洋貨,且費用過高,使得當時的幼稚園只有富人子女才能進入,廣大平民子女沒有機會接受公共學前教育。幼稚園所害的外國病、花錢病、富貴病,限制了學前教育的普及。陶行知呼吁從鄉村實際生活出發創辦幼稚園,充分開發鄉村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社會文化資源,辦有民族特色的、省錢的、平民的幼稚園。在陶行知看來,建立面向全社會幼兒的、適合中國國情的平民幼稚園,是吸引父母送孩子入園的必要條件:“幼稚園,予農民以便利,其勢順,勢順者易成,倘所辦幼稚園能成為平民的、經濟的、適合國情的組織,則一方提倡,全國響應,幼稚教育且先小學而普及矣。”[3]
其次,陶行知提出,普及學前教育的根本在農村和工廠。在《幼稚園之新大陸》中提出,鄉村和工廠是最需要幼稚園的地方,因為越來越多的婦女走出家門去做工,只有把無人看管的幼年孩子放在家里,她們牽掛著孩子,無法安心工作;在農村,農忙時節要分出勞動力來照顧幼小兒童,也會影響農民的工作效率。在女工區和農村設立幼稚園,可以解決子女無人照顧的擔憂,不必心系兩頭。所以,要開發這兩塊新大陸,建設適合中國農村和工廠的幼稚園,才能使婦女安心工作,同時也更有利于孩子們的健康發展。
三、主張學前教育內容要生活化
陶行知批判了當時的幼稚園一味模仿外國,在器材、課程等各個方面缺乏中國本土特色的情況。他在《審查編輯幼稚園課程及教材案》中指出,“全國所有幼稚園課程與教材,多半是從外國來的,不很適合國情。”認為中國的幼稚園應在借鑒外國幼稚教育經驗的同時,立足于本土,既要利用外國材料中具有普遍性、永久性的精粹,又要開發中國農村社會豐富的資源,運用科學的方法去實驗、去建設,使幼稚教育理論扎根于本土。[4]
在陶行知看來,外國傳來的東西在傳入時恐怕已經不新了,而且,國情不同必然需要不同的教育來適應。農村豐富的資源可以成為幼稚園的教材,農村的一草一木、民謠神話、手工雜藝,都能夠起到開發兒童智力的作用,這一方面解決了教材的問題,也使得幼稚園可以邀請農村本地手藝人來擔任教師,只要有一技之長的學生家長,都可以到幼稚園教學。這樣可以用最經濟的方式擴大學前教育的范圍,使更多的幼兒接受到適合自己的、便宜的、科學的學前教育。[5]
四、探索培養幼教師資的新途徑
陶行知認為“普及教育的最大難關是教師的訓練”教師的素質是事關一個幼稚園成敗的關鍵,“政府必須有相當機關培植師資”。在當時的中國,幼兒教師的培養面臨兩個問題,一是經費不足,二是訓練不得法,亟需探索出一條新途徑。
陶行知反思了當時的師范教育,提出了改革幼稚師范教育和運用藝友制培訓學前教育師資的主張。幼稚師范學校的創辦,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不可能每區縣都創辦幼稚師范,陶行知認為可以先在每省創辦試驗幼稚師范,一方面可以培植幼稚園師資,另一方面也是為在全省推廣幼稚師范提供經驗。[6]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18.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05-109.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37.
[4]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8-110
[5]蘄陽俠.淺談陶行知幼兒教育的理論與實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