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2 08:53:5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經濟日益發展和科技快速進步的今天,社會對人才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不僅是時代的需要,更是形勢的需要,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在育人過程起著導向和保證作用。我在落實德育序列化教育,構建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方面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1、目的及意義
1.1開展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是搞好德育工作的重要環節。目的在于構建和完善學校德育目標體系。并為全面了解和檢驗學校德育工作的實際效果,更好地組織開展德育序列化工作,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提供了科學的管理方法。
1.2開展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具有導向動能和珍斷功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導向功能表現在可以指導學校德育工作,也可以指導學生的思想行為朝著社會所期望的方向發展。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診斷功能表現在它可以鑒別學生思想、行為的優劣,讓學生不時了解自身的優缺點促進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幫助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
1.3開展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為進一步檢驗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教育學生提供科學的依據。
2、綜合素質評價制定的依據
2.1理論依據
人的個體心理主要有兩個方面,即“需要”和“激勵”,“需要”是馬斯洛的學說,共有五個方面,“激勵”有兩種:一是行為激勵,二是認和激勵,我的依據是美國赫茨格的狹義激勵論。激勵分三個方面:目標激勵、榜樣激勵、感情激勵。感情激勵是在特定的環境下,創造一種氣氛,使人情感及內心世界變化,這個綜合素質評價就是遵循這三個方面制定的。
2.2內容依據
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主要依據中學生德育課程標準、中小學生守則和規范及相關內容進行制定的。
3、遵循原則
3.1以人為本的原則。
3.2科學性的原則。
3.3導向性原則。
3.4學校、家庭齊抓共管原則。
3.5自評和他評相結合的原則。
3.6語言激勵與量化考核相結合的原則。
4、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
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分五個方面:社會公德、文明禮貌、學習習慣、個性心理和遵紀守法,五個方面共24項,內容分年級體現了科學性、層次性和連續性,評價手冊除了學生自評互評以外,還有家長助評。體現了學校、家庭共同教育學生的思想。
5、實踐與探索
在教學資料上,我看到了襄樊市樊城區教委選了三所代表性的學校進行試驗,一所是松鶴小學、一所是牛首鎮竹條一中、一所是樊城區最好的中學三十五中。從試驗到現在將近兩年的時間,而這次試驗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松鶴小學,兩周一次小班會,班會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由小組長主持,學生首先自評,然后學生互評,現量化,每次班會老師訂出一個主題。竹條一中每次評價后評選出進步最快的學生然后把對學生的評價反饋給家長,三十五中評價出星級學生(分五種一、學習進步最快,二、品德進步最好,三、是最有創意,四、勞動最積極分子,五、綜合素質最優。)實施評價方案后,他們不僅認真的做自我批評而且認真的幫助別人。這為他們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6、一些感受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項政策,是全面反映中小學生的發展狀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衡量學生是否達到畢業標準的重要依據。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開展,將極大提高學生的公民道德素質,提高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能力,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和探究能力,提升運動與健康品位,審美與表現能力!
7、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與實施
素質教育是立足于人的生命整體,面向不同的有差異的學生,開發人的多種潛能,要堅持綜合的、全面的、經常的評價。
7.1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基本內容
我認為把綜合素質評價的主要內容確定為學生的基礎性發展目標,并與學科學習目標分離,最后確定“道德品質、公民素養、交流與合作、審美與表現、研究性學習能力和運動與健康”6個維度,“文明禮貌、自尊自信、團隊精神、審美情趣、良好體質”等18個要素。
7.1綜合素質評價的實施
學生和教師是綜合素質評價的主體,除研究性學習能力外,每項均進行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價。
8、綜合素質評價的意義
綜合素質評價能否扎實有效開展,關鍵在于對其價值的認識,我認為綜合素質評價的價值不僅僅局限于學生的畢業與開學,而在于它能促進學生發展,促進教師發展,促進學校辦學水平的提高,應追求“高附加值”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8.1綜合素質評價能深化辦學理念,形成穩定和諧的評價文化
8.2綜合素質評價促進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校本課程的有機結合,使評價的價值進一步得以延伸。
8.3綜合素質評價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人格與學力基礎
9、綜合素質評價的深化思考
綜合素質評價伴隨新課程改革而產生,它也必將隨著新課程的不斷完善而完善,經歷幾年的綜合素質評價,看到了評價改革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導向作用,顯現了評價改革對課程改革的支撐作用和對素質教育全面實施的助推力,也引發了我對綜合素質評價的進一步思考。
9.1尋找綜合素質評價價值的平衡,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育”“許”統一
9.2探索綜合素質評價觸角的延伸,構建綜合素質評價的系統工程
9.3走出綜合素質評價的兩難境地,促進評價過程與結果的統一
目前,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在學生的畢業和升學中要么“硬掛鉤”,要么“軟掛鉤”,“硬掛鉤”導致評價仍然是選拔適合教育的學生的工具,為高一級學校選拔服務,不如不改;“軟掛鉤”導致走過場,起不到評價與考試導向素質教育的作用。如何走出這種兩難境地,必須建立健全和完善綜合素質評價的保障機制和結果運用的執行體系。一是學校要樹立正確的評價考核觀念;二是要建立教師和學生參加綜合素質評價的培訓機制,實現公平、公正;三是要加強社會輿論導向和宣傳工作,促進家庭和社會評價觀念的轉變,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營造良好氛圍;四是要建立責任追究與處罰制度,完善學生申訴制度,確保評價結果的客觀公正;合理利用評價結果。
參考文獻:
[1] 浦衛忠《中國古代蒙學教育》.中國城市出版社.1996年4月第一版;
一、細化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
教育部2014年12月頒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其中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分為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五個方面。細化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一是要依據省、市和國家關于綜合素質評價的文件精神或有關方案,基于我校的辦學目標和課程設置,確定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具體內容和要求,體現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目的;二是要依據評價理論和具體目標的性質,突出重點,注重考察學生的行為表現,特別是通過學生在有關活動中的具體表現來反映其全面發展情況和個性特長,考察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做到評價內容可考察、可比較;三是內容的評價標準要多元,應包括內差異標準、相對標準和絕對標準
二、探索綜合素質評價的實施
綜合素質評價要依據評價方案和評價內容,按照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提出的“寫實記錄”“整理遴選”“公示審核”“形成檔案”“材料使用”五個程序來進行探索性實施。
關于形成性評價,學校要創建每個學生的“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檔案袋”,把能反映學生綜合素質發展過程的、有代表性的測量結果 (如考試成績等)和非測量結果 (如學生的創作作品、活動記錄等)以及評價結果(教師和家長評語、等級表示的評價結論)及時記入“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檔案袋”,對于重要的、典型的活動記錄和事實材料(提供高校招生使用),應每學期末在教室、公示欄、校園網等顯著位置公示,班主任及有關教師要對公示后的材料進行審核并簽字。學校要開發專門的電子評價系統以便捷、交互的方式動態呈現形成性評價信息,教師要充分利用寫實記錄及相關事實材料,分析把握學生成長過程,指導學生發揚優點,克服不足,明確努力方向;學生可以在成長事實的記錄中,不斷發現和提升自我,學會選擇與承擔,建立自信,體驗成長的快樂。通過電子評價系統,家長和學校能及時、全面地了解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水平,進而家校協作,共同承擔相應的責任,幫助學生發現自我,規劃人生,實現自我。
終結性評價是對學生高中三年綜合素質的整體描述,反映學生全面發展情況和個性特長,內容包括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五個方面。終結性評價結果的獲得,先由評價系統生成“深圳第二外國語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報告冊”電子版,再由學校綜合素質評價領導小組確認并生成紙質的報告冊,學校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及家長,聽取學生與家長的意見,并經學生、家長簽字確認。終結性評價結果可為學生和家長選擇適宜于學生發展的高等院校提供參考,為高等院校選擇更適合的學生提供參考。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808(2010)06-0029-03
我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實施時間不長,許多改革方案還尚在試行階段,就此角度而言,現在討論其制度化似乎為時尚早。但如果我們借用新制度主義的視角,將制度的應用范圍從單純的約束人們社會行為及其結果的基本假設中解放出來,將其看作是鑲嵌在既有意義系統中的一套相對穩定的規則系統和有組織的實踐,它們在面對外界環境變化及個體的偏好與期望時能保持相對的韌性,哪么,“制度化”所關注的范圍就發生了改變,即從關注正式形成的制度轉向同時關注促進正式制度得以形成的那些非正式制度和過渡制度,從關注靜態的制度轉為關注制度形成的動態發展過程。本文便借用這種視角,探討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化的意義與制約因素以及如何實現。
一、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化的意義
當前,在綜合素質評價改革過程中出現了兩種現象:一方面,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的確在更新著研究者與實踐者對學生評價問題的理解,改變著教育評價模式的樣貌和形態;另一方面,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似乎并沒有撼動教育評價模式的基本架構,考試成績仍然是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如何理解這兩種同時存在的現象?這引出了我們在探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化時的第一個問題:實現綜合素質評價的制度化有什么意義?結合我國教育現實,我們認為其意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縮小理想評價制度與現實評價制度的差距
對學生而言,分數評價獲得的只是一種相對公平的評價結果,而這種相對的公平不僅是造成“應試教育”的根本原因,更是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造成了種種障礙。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單一的分數評價造就了“單向度的人”。因此,采用單一的分數評價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教育選才和促進個體發展的需要,人們對于改革傳統評價制度的愿望相當明確且急迫。這種情況正如利伯曼(R.C.Lieberman)所言,制度變革產生于互不匹配的制度現狀與理想模式之間的“摩擦”。當理想評價制度與現實評價制度之間的“摩擦”產生時,變革就產生了。綜合素質評價改革就是縮小二者之間差距的必然選擇。正是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說體現著理想評價制度的綜合素質評價總是有用的,盡管它仍然存在著很多不足,但它仍體現著我們向理想評價制度趨近的可能性和決心。
(二)加快“制度叢”體系的改革進程
一種制度總是與其他多種制度相互關聯,從而以“制度叢”的形態存在著。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就與學校教育制度、課程制度、人才選拔制度等諸多制度一起形成了“制度叢”。根據新制度主義的理論,我們將“制度叢”中某些一旦發生變革,變動速度就很快的制度稱為“快動(fast-moving)制度”;而將變動速度緩慢的制度稱為“慢動(slow-moving)制度”。那么,當兩類制度發展不平衡時,它們就會角力,而二者角力的結果則是領先的制度在受到對方限制的同時也迫使對方作出與自己趨同的改變,進而保持兩類制度發展的平衡性。在課程改革過程中,課程制度的調整、課程管理體制的變革等要求教育評價制度必須作出改革,同時改革了的教育評價制度也要求將來的課程制度、課程管理制度、人才選拔制度等適應自身的變革。因此,實現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化的實質是將綜合素質評價的制度化作為“制度叢”中的“快動制度”,通過其與“慢動制度”之間的角力來達到帶動“慢動制度”變革的作用,進而促進整個“制度叢”體系的變革,最終使教育制度更加符合教育改革的需要。
(三)減少公眾對綜合素質評價公正性的質疑
消除公眾對綜合素質評價公正性質疑的最好方法就是實現它的制度化。這是因為,首先,從制度理論中“制度決定”的角度來看,雖然綜合素質評價的操作過程會受到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但只要產生了相應的規則與制度就會使其逐漸接近公平。其次,制訂制度的目的就在于實現一種理想的公平、公正狀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制度化,就是通過給可能發生沖突和矛盾的空間提供規則,來增強空間的秩序以及空間中人的相互信任。它一方面可以通過提供可靠的信息,減少公眾的不信任感;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懲罰措施,對違反規則的行為進行懲罰,以遏制評價過程中不公正評價行為的發生。
(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育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但現實情況卻是分數仍然是學生發展的決定性標準,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并未得到實現。究其原因,主要還在于評價制度沒有真正得到改革。綜合素質評價的制度化則是從根本上對教育評價制度進行改革,真正為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首先,綜合素質評價是一種過程性評價,它消除了以往那種“一考定終身”的考試弊端。其次,綜合素質評價不在于對學生進行甄別和選拔,更重要的功能是通過對學生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態度與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六個方面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化的制約
既然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制度化是有意義的,那么針對上述第二種現象,我們的第二個問題就是:什么因素制約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制度化?從質疑產生的來源看,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評價制度供給者與消費者的利益差別,
在制度學的分析中,政府是正式制度的供給者,學生、家長則是制度的消費者。作為制度的供給者,政府在提供評價制度時,一般會較大程度地考慮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以此為主再兼顧個人利益;而制度消費者對制度提供的獲利機會的理解則難以從大局和長遠考慮,往往表現得更加“功利化”和“局部化”。具體而言,綜合素質評價的制度供給者關注的是如何通過開展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來進一步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促進教育公平、促進個體與社會的共同發展等;制度的消費者則只關注如何才能使自己獲得更多、更好的教育資源。一般而言,制度消費者在制度執行中受到的利益損害越大,他們的質疑就越多,而質疑越多,實現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制度化就越難。
(二)評價制度內部的相互牽制
綜合素質評價雖然在學校教育領域中開展,但其具體涉及的領域卻遠不止于此。因為“制度叢”
影響著行動者的觀念與行為,也抵制著某一種制度作出激進的改變,它傾向于將局部的變革拉回原有的軌道,從而保障制度體系的穩定。因此,當綜合素質評價作出的局部變革不能與周圍的相關制度(如教師評價制度、學校評價制度、教師發展制度等)保持同步變化時,教師、學校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所付出的勞動和所取得的成績就難以得到其他評價制度的認同。這樣,評價體系內部就會引起質疑,評價體系內部存在著的“制度叢”就成為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化的障礙。
(三)缺乏對利益最少者的教育補償
根據羅爾斯(J.Rawls)《正義論》中的補償原則,為了平等地對待所有人,社會就必須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賦較低和出生于較低社會地位的人們,因此較大的資源可能要花費在智力較差而非較高的人身上。學校是一個嚴密、正規、封閉的篩選教育體系,其操作模式是挑選最大利益者進入下一階段的教育體系。因此,在競爭中失利的人就會被逐步排斥到教育體系之外,在義務教育階段結束以后就逐級退出教育體系,成為最少的受益者;或者退出優質教育資源的選擇行列,成為較少受益者。又由于缺乏對于利益最少者的補償教育,這部分受教育者的發展就處于不利地位,所以他們就容易因綜合素質評價的某些評價指標難以量化而產生質疑。
(四)評價方案本身的缺陷
從我們搜集到的多個省市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案來看,其缺陷集中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很多具體評價指標都存在難以測量的問題。如“關心國家大事”“有建設家鄉的愿望”“具有奉獻精神”等都屬于道德品質和公民素養范疇,對這些方面進行評價若稍有不慎,就會導致學生和家長的質疑。其次,評價指標過于籠統且帶有極強的主觀色彩,在具體操作時很難把握。最后,幾乎所有方案都要求學生能夠出具較豐富的實證材料,這也很有難度。學生參加活動如果沒有獲獎就很難獲得有價值的證明材料;而心理健康教育情況、觀察記錄及研究性學習情況等則很難在短時間內提供。
三、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化的策略
實現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制度化就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體系。在現代意義上,完善的制度體系一般應包括四個方面:理論基礎、規則系統、組織系統與設備系統。因此,要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制度化,就應該結合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化的制約因素和制度體系所包含的四個方面進行考慮。
(一)用法律化完善綜合素質評價的規則系統
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規則系統的法律化和建立綜合素質評價的理論基礎都是實現制度化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只是在任務分工上有所不同。建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理論基礎關注的是理論闡釋的重要性,它們由各相關領域的專家共同完成,而綜合素質評價規則系統的法律化則需要由政府主管部門完成。綜合素質評價的規則系統包括與綜合素質評價相關的各種法律、章程、條例、道德規范等具體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規定,而我們所指的用法律化完善綜合素質評價規則系統就是要形成其中的成文規定部分。其目的是使綜合素質評價能夠成功地確立自己的合法性,從而削弱原有評價制度的合法性,使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擁有更多變革的契機和能量。
(二)以制度配置保障綜合素質評價規則系統
由于法律只是對人們的行為作出了最低限度的合法化規定,因此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規則系統的法律化也只是其實現制度化的前提條件。所以,我們需要在實現綜合素質評價規則系統法律化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供具體的制度配置來保障綜合素質評價規則系統的有效運行。提供法律基礎之上的制度配置實際上是一種體現教育改革者利益和理想的中性手段,它是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的支持與保障。首先,它可以通過約束評價操作者的行為來保證評價過程中的程序公平,進而保障教育公平。其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制度配置可以有效削弱“制度叢”體系中的變革障礙,并以強制性變遷的方式促進這些“慢動制度”的轉變。
(三)形成正規化的綜合素質評價組織系統
(一)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深化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最重要的目標。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描述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狀況、社會公益活動和日常表現等真實、典型的內容,反映學生的素質發展狀況,為高等學校錄取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并逐步成為高等學校招生擇優錄取的重要參考之一。同時對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教育教學有重要的引導作用,通過對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目標、內容、方法、制度等方面的探索,穩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二)體現學生綜合素質和個性特長發展狀況。對普通高中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的基本出發點是衡量學生全面發展的狀況,綜合素質評價堅持內容的全面性,體現學生之間的差異,關注學生的特長和潛能,促進學生在打好共同基礎的同時,實現有個性、有特長的發展。通過對評價主體的互動化、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和評價過程的動態化,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
(三)探索科學可行的評定方式方法,加強評價制度建設。根據我省普通高中教育的實際,制定科學可行的評定方式、方法和規范,完善評價的內容、標準、方法和程序,加強公示、監督、申訴等方面的制度建設,確保各項工作的實效和公正。通過探索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辦法,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形成素質教育實施與保障的長效機制。
二、基本原則
(一)導向性原則。實施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引導中學實施素質教育,體現高中新課程改革精神,反映高中新課程方案的要求,通過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結果的使用,給高中教育正確的導向。
(二)操作性原則。方案實施要為普通高中學校、高等學校和社會各界理解并接受,要使普通高中教學組織、考試考查組織、高校錄取等方面的操作簡便、直觀。方案的指標體系制定要合理,有較強的可評性,評價要有多元主體的參與,評價操作要實現信息化。
(三)公平性原則。加強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制度建設,提前公布評價的內容、標準、方法、程序、人員和有關規章制度,并廣泛征求師生和家長的意見。保障評價工作公平、公正、公開地進行,對學生作出全面、客觀、科學的評價。
(四)發展性原則。堅持過程性評價與終結評價相結合的原則,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功能。注重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適當收錄反映學生成長過程和發展水平的描述與實證材料。正確發輝評價的激勵、發展功能,突出評價對學生全面發展的促進作用。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全面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客觀反映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個性特長。
三、組織機構
(一)成立廣東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對全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的制定和實施工作的全面指導。
(二)各市成立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本市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實施,學校評價工作的監督指導,咨詢、投訴、復議等事宜的處理。各市的評價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名單,報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備案。
(三)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由學校實施,校長是實施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第一責任人。學校成立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制定本校綜合素質工作的實施細則和規章制度,對學校的評價工作進行監督指導,審定評價結果,受理咨詢、投訴和復議申請。
四、評價內容和方法
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包括模塊修習記錄、基本素質評價、實驗操作考查和信息技術等級等四個方面。模塊修習記錄反映學生在校期間各科目學分獲得情況和各科目各模塊修習情況。基本素質反映學生的道德素養、文化素養、綜合實踐、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等各方面情況。實驗操作考查反映學生在科學領域的實際操作能力。信息技術等級反映學生在技術領域的信息技術能力和素養。
(一)模塊修習記錄
普通高中課程由學習領域、科目、模塊三個層次構成。根據學分管理的要求,學生修習課程的情況通過三年學分進行管理。學校通過學分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業成績。學生學業狀況通過學分記錄予以量化反映,通過適當的描述反映學生成長發展過程。
根據廣東省教育廳《關于開展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的通知》粵教基[*]47號文“課程設置及學分分配表”要求,學生畢業的必修學分要求:每年在每個學習領域都必須獲得一定學分,三年內必須獲得必修學分116分(包括綜合實踐活動23學分);學生畢業的選修學分要求:選修學分在28分以上,其中選修二至少獲得6學分。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內容中要將必修學分、選修學分和各學分對應修習的模塊名稱記入學生電子檔案。
(二)基本素質評價
依據《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中的基礎性發展目標,基本素質評價的內容包括道德素養、文化素養、綜合實踐、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等五個方面。
1.評價內容
具體維度、要素和評價內容見附件一。
2.評價方法
采用學生自評和他評相結合的方式,以寫實性文字描述為主,提供實證材料等對學生的基本素質進行評價。在評價中要根據基本素質的不同內容,采取相應的方法。
(1)道德素養
學生道德素養的評價,根據學生的日常表現、成長記錄、教師和同學的評價等,由學生的自我評價為主,同學互評為輔。
(2)文化素養
學生文化素養的評價,根據學生學分管理檔案,對學生所得學分的總量、學分的分布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真實反映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學習興趣。通過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成績客觀反映學生的學習能力。
(3)綜合實踐
學生綜合實踐的評價,根據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表現及完成情況,參加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的實證材料等,客觀反映學生在綜合實踐方面的表現。
(4)身心健康
學生身心健康的評價,根據學生在學校體育課程、體育活動中的表現和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表現,客觀反映學生身心健康狀況。
(5)藝術素養
學生藝術素養的評價,根據學生在學校參加藝術活動的表現及作品,客觀反映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
3.評價結果呈現
基本素質評價由學生本人描述性記錄和具體作品名稱等呈現,學校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對學生的描述或記錄予以確認或補充,尤其應突出學生的特點和發展潛能。同時提供能反映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狀況的典型材料。
(三)實驗操作考查
1.考查內容
實驗操作考查內容涉及科學領域和技術領域中通用技術科目的必修學分對應的模塊內容。以各學科《課程標準》為依據,由省制定《普通高中實驗操作考查要求》,著重考查學生在實驗范圍內的觀察能力和操作技能。
2.考查方法
各地級以上市統一命題,由各學校設立實驗考查考場,負責實施考查。
3.考查結果呈現
實驗操作考查成績按以等級呈現,分優秀、合格、不合格三個等級。將考查結果的等級記入學生電子檔案。
(四)信息技術等級考試
1.考試內容
信息技術等級考試內容涉及信息技術科目的必修和選修內容。以《課程標準》為依據,由省制定《普通高中信息技術等級考試大綱》,規定各個等級考試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具體目標要求,公布試卷結構和題型。
2.考試方法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等級考試由廣東省考試中心負責提供統一的試題及考試系統,各地級市教育局的考試機構負責組織實施。學校負責將考試成績記入學生檔案。
3.考試成績呈現
信息技術等級考試成績按以等級呈現,分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五級等五個等級。將考試結果的等級記入學生電子檔案。
五、評價結果的使用
評價的結果是學生綜合素質的具體反映,學校將評價結果通知學生個人及其家長;評價結果作為學生是否達到畢業標準的依據之一;評價結果作為高等學校錄取或退檔的依據之一。
六、保障措施
為確保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能公開、公正、公平、科學地進行,發揮評價對學校發展和學生發展的促進作用,要建立和完善評價工作的公示、誠信、監督、申訴等制度。
(一)各市在評價工作開展前,將評價的內容、方法、評價結果的使用等向學校做出明確的說明和解釋,對學校進行評價工作實施的培訓。對學校的評價工作進行指導和監督,對在評價過程中出現的弄虛作假行為進行相應的處理,接受社會及學生家長對具體學校評價工作的投訴及情況核查。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是一種全新的學生評價方式,是新一輪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一個較大突破,它適應了學生發展和時代進步的需要,體現了素質教育新課改理念。扎實開展好此項工作,對中小學課程改革的實施、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高全員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國各地紛紛開展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研究和有效嘗試,整體而言,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綜合素質評價是一項較為復雜的工程,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出現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要對評價系統本身進行精細化研究,完善運轉機制,提高評價結果的公信力,切實發揮它的導向作用。作為見證綜合素質評價改革過程的一線教師,在工作嘗試中,我既看到了評價帶來的可喜變化,又產生了一些困惑與想法,下面就此加以分析。
一、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產生背景和主要內容
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保障。我們要研究制定有利于評價者普遍使用的科學、簡便易行的評價辦法,探索有利于引導學生、教師和學校進行積極自評與他評的評價方法。
綜合各地出臺的綜合素質實施辦法,評價內容都不約而同地重點突出了四個“全”:全員、全方位、全程評價,促進每個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以福州為例)高中包括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六個維度;初中的評價內容包括道德素養、學習能力、交流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綜合實踐能力及特長、榮譽與獲獎七個項目。
二、開展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意義
經過近十年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踐,不難看出,它給教育教學帶來了顯著的變化。
1.促進教師觀念的改變。評價是全方位、全過程展開的,促使教師改變只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現象,多關注學生平時的行為表現,使學生能展現的亮點更多,積極性更高,并且多方面指導學生,使學生看問題更全面。
2.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自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以來,各學校紛紛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多方面、多角度地為學生開辟廣闊的發展空間,社團、興趣小組、志愿者活動、研究性學習、選修課、校本課程開發等不斷涌現,為學生搭建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平臺,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3.家長融入子女的成長之中。自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以來,家長委員會的功能日益強大,家校聯系日益頻繁。通過家長評價,家長在認識自己子女在學校的表現之余,增加反思家庭教育的機會,更關注子女的品德修養,并積極投身到教育工程中。
三、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在實踐中發現的問題
現有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體系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1.教師水平參差不齊,有的思想和理論學習不到位,對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更多地把它作為教學之外的一種負擔,有的僅是走過場,只看重學科考試成績。
2.評價工作量大,操作難度大,費時費力,師生參與的積極性有待提高。有的地區輕過程材料搜集重期末終評,其結果是在短時間內生成的評定結果受主觀因素影響大,很難發揮評價的激勵和約束作用。
3.操作程序有待革新規范。一些學校對評價的制度保障形同虛設,評價的操作過程缺乏規范性、真實性、公正性,致使評價工作力度不夠、威信不足,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4.社會誠信制度的缺失影響。究竟評價可信度有多高,其客觀公正性必然受到公眾的拷問。為使綜合素質評價取信于民,必須完善健全評價行為,增強評價的科學性和公信力。
四、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的對策與建議
為使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更規范地實施,真正發揮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功能,在新一輪改革中我提出以下幾點對策與建議。
1.統一思想、理論武裝。每輪第一學期伊始,組織專人對班主任、任課教師、家長、學生開展系統的業務培訓,講清楚評價的意義、內容、做法、規范,使他們以積極的心態把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滲入各項日常工作生活之中。
2.為保障評價工作的公平公正和科學有序,必須配齊相關制度并嚴格執行,如申訴制度、聽證制度、公開制度、問責制度、監督制度等,約束參與者的評價行為,增強評價的科學性;加強誠信文化建設,使綜合素質評價取信于民。
3.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大力推進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現代信息技術有儲存量大、搜集便捷、統計迅速、反饋便捷等特點,有利于降低評價工作的繁雜度;有利于評價工作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有利于真實記錄評價過程的各種信息和數據,確保評價工作的可監控性;有利于評價結果的統計、呈現、保存、調用和及時分析;有利于確保評價工作的公平、公正、公開。
開展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是全面反映學生學習階段發展狀況的重要手段,是實施素質教育、改革教育評價制度的要求,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我們希望在新一輪評價制度改進工作中,通過實踐使其越來越完善,發揮它強大的生命力。
中圖分類號:G40-05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3)10-0023-02
定州市清風店中學在學習杜郎口中學和東蘆中學經驗的基礎上,銳意改革,勇于創新,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學思想,實施了綜合素質評價:自主學習,快樂成長,“我的課堂我做主”;小組學習,合作學習,學習熱情高漲,探究能力增強。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取得了進步,獲得了中考好成績。
一、學校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實踐狀況
(一)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與方案
《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通知》列出六項基礎性發展目標以及學科學習發展目標:道德品質、公民素質、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參照《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表》,結合本校實際狀況,我們制定了具體實施方案,按學年進行了綜合素質階段性評價。
1.綜合素質的平時評價。這是指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綜合素質的點滴進步進行的評價。這種評價以“學生綜合素質發展記錄袋”為手段記錄和儲存評價信息,用多元主體評價和共同建構的方式取得評價結果。具體做法由三個方面構成: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與老師協商,取得評價結果;以教師評價為主,與學生協商取得評價結果;同學互評協商取得評價結果。
2.綜合素質的學期中評價。這項評價是指每學期中,學習小組以學生“成長記錄袋”事跡為依據,結合學生平時表現,對本組學生進行一次評價,使每個學生明確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3.綜合素質的學期末評價。這是在學期結束時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的評價。目的是全面衡量學生學期內綜合素質發展達到的實際水平,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提供依據。
(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實施情況
我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實施概況如下。
1.學校成立“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委員會”,領導小組正副組長由副校長和德育主任、教導主任擔任,成員是班主任、家長、任課教師、各班班長。
德育處建立班級日志,由各班值日班長負責記錄。具體記錄每天班級中的好人好事、學習狀況、班級問題,并要求班主任每天查看記錄,分析總結,提出整改措施。德育處每周三檢查各班日志記錄情況,檢查結果納入班級評估。
教導處組織教研組長每周檢查學生作業、筆記完成情況(數量、質量和批改情況),每天檢查各班聽課狀態,一月一匯總。檢查結果納入班級評估。
學校的各項活動,例如升旗、運動會、勞動、各種文藝比賽等均有評估細則,到學期期末進行總評,評出優秀班集體。
2.班級成立綜合素質評價小組,由班主任為組長,由學生家長、任課教師、課代表、小組長為代表參加班級學生評價工作。建立、健全小組評價機制。任課教師每天結合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隨機評價。小組長認真記錄本組成員的上課狀況、作業完成情況、衛生值日情況、參與班級活動情況。班主任根據學校評估要求每周對評價小組進行評價,評出優秀小組,對小組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方案。
3.每學期召開兩次家長會,由家長對學生的思想表現寫出評語。
4.綜合多方評價意見,填寫《中學生綜合素質報告手冊》,完成對每個學生一個學期的形成性評價。
二、在實踐中提高了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認識
(一)在課程改革中必須實施綜合素質評價
綜合素質評價的實施,使我們提高了認識,加速了課程改革的進程,提高了課程改革的效果。我們認識到,新課改不僅要進行教學內容與方法的變革,也必須以綜合素質評價取代以往的片面、單一評價,其科學的評價體系是課改成功的法寶。綜合素質評價是以科學發展為指導,以提高學生素質為宗旨,按照國家“課程標準”全面衡量德、智、體、美等全方位綜合素質發展狀況的科學評價體系。其能有效地促使教師關注學生全面發展,促進各門課程質量提高,促進學生較快提高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多方面潛能的發展。綜合素質評價是深化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達到新課程改革目標的重要措施,也是新課程改革的最大亮點。
我們還在實踐中提高了理論認識水平。多元智能理論認為,綜合素質評價是對學生各種潛能的辨認、開發和激勵。各種潛能只有領域不同,沒有優劣之分,每個人都是具有多種智能組合的個體。對學生的評價不是關注那個學生更聰明,而是關注每個學生在那些方面更聰明。因此,必須改變以統一標準來評價每個學生的傳統評價方式,要以發展性原則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重視學生的潛能和個性特長,將每名學生看成能夠各有發展的獨特個體,關注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獨特性。這些認識,提高了我校教師自覺實施綜合素質評價的自覺性,提高了教師的育人責任心和投身課程改革的事業心。
(二)綜合評價應遵循的原則
在實踐中我們認識到,實施綜合素質評價務必堅守三項基本原則。
1.主體性原則。綜合素質評價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參與評價過程,并要求評價者由教師、家長、學生共同承擔,使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教師發揮指導作用,協助評價。突出評價的發展和激勵,重視學生的學習潛能,立足于促進學生學習和充分發展,為建設、實施適合學生的教育創造有力的支撐環境。注重發展性評價、成長性評價,由終結性評價向形成性評價邁進。
實施形成性評價的基本條件是教師樹立正確的評價意識。教師要掌握基本的評價方法:觀察法、檔案袋式記錄法、評定法、投射法、等級分析法、評價語言使用法。教師要將評價過程與教育、教學過程緊密結合起來,并將這些評價方法向全體學生公開或直接交給學生,充分提高評價的透明度和民主性。例如,在老師的指導下,小組長每一天對每一個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遵守紀律情況等作出公開評價;一周一匯總,一月一評比:橫向評比,選出優秀小組、優秀個人;縱向評比,看自己進步的快慢。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第14條明確要求: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為進一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現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我省制定出臺了《福建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指導意見》(試行)。
該《意見》指出,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最主要的目的是促進高中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評價要貫穿教育過程始終,為教育教學服務,為促進學生發展而進行。《意見》規定從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六個維度對學生進行評價。《意見》頒布實施至今剛好完整三年,以下是我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過程的具體做法及反思
一、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要以真實性為基礎
如何不折不扣地落實《意見》要求,發揮綜合素質評價的應有作用,真實反映學生的水平與成長,應是學校和教師考慮的重要問題。綜合素質評價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理念,突出思想道德評價的地位,形成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有機整體,構建了“客觀、科學、公平、公正、公開”的評價模式。評價的六個維度中還充分地體現了學生身體、心理、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發展觀的要求。
綜合素質評價的六個維度全面具體,但由于班主任事務繁重,每學期末既要忙著改卷,匯總成績,又要進行學生操行評語鑒定,現在又要增加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工作。如果教師思想認識沒有到位,評價表內容的全面、程序的繁雜反而容易使得具體評價過程出現敷衍了事,甚至出現造假現象。為防止這種情況的的發生,我校全文印發了《意見》,并組織全體班主任老師進行學習,同時發動班主任對評價的實施進行討論和交流。在2007年3月,還專門召開班主任會議,讓評價工作做得較好的班主任傳授經驗,交流心得,以此來推進評價各種的開展,確保評價工作的真實性,切實落實《意見》的要求。
由于學生參與到評價的具體過程(學生自評、小組意見等),如何讓學生重視評價工作和評價結果,如何讓小組評價客觀公正?我們利用年段師生會議和主題班會,對《意見》進行宣讀,對評價表進行講解,努力讓學生明白每一個指標和維度的意義和內涵。同時,結合學習學校《學生評優評先細則》和《學生違紀處分辦法》,將評價結果與學生獎懲結合起來,既提高師生的思想認識,又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要注重人的發展性
一線教師們普遍感嘆:現在學生越來越“巧”了,也越來越“笨”,越來越難“管”了。“巧”指的是學生視野比以前開闊,知識比以前豐富,動手實踐能力比以前強。“笨”指的是學習時間長,效果卻大不如前;課外知識豐富,“雙基”知識卻貧乏;難“管” 指的是學生習慣意識差,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都有待提高,特別令老師越來越頭疼是“學困生”越來越多,許多學生缺乏一種精神,缺乏一種意志。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高揚了人文性,注重人的發展性,關注學生成長過程,把學生切實作為一個精神的生命體,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意見》指出,對學生的評價要注意發展性原則,要體現了“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教育理念。學生是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的,教育的意義在于引導和促進學生的發展與完善。學生的發展需要目標,需要導向、需要激勵,這在“學習能力”指標的評價中更要加以注意。這時的學生評價工作,不僅要考慮學生的過去,又要重視學生的現在,更著眼于學生的未來;所追求的不是給學生下一個精辟的結論,更不是給學生一個等級、分數并與他人比較,而更多地體現對學生的關注與關懷。而是要通過《綜合素質評價表》的引導,幫助學生認識自我,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發現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特長,幫助他們樹立自信、養成良好學習習慣,鼓勵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問題,認真傾聽同學發言,積極參與小組活動,與同學團結合作,按時按質完成作業,促進他們在原有水平上取得提高和進步。其它方面也是如此。
如果班主任充分意識到人的發展性,善于利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這個平臺,幫助學生通過自評和互評以及教師評語,意識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和進步,更好地認識自我,改變成才觀念,樹立信心,充分發揮評價的價值引導作用,將有利與培養合格的人才,有利于良好班集體的早日形成。
三、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要體現學生主體性
《綜合素質評價表》的自評、小組評價等充分體現學生參與評價過程的重要性,所以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人的主體精神。為此,我們也做了不少探索和努力。
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首先要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結合《綜合素質評價表》的指標要求,給學生制定出系列性的養成規范,是使認識轉化為實踐的有效保證。我校在每學期開學初,都專門組織師生大會宣傳學習《福建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指導意見》(試行)和《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安排主題班會課讓同學進行討論,要求各班依此制定班級《文明公約》和班訓,有的班級還編寫了班歌,營造濃厚班級文化氛圍。
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有賴于學生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的提高。我們參照《意見》中“道德品質”和“公民素養”的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如二級指標中的“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和“文明習慣”,制定完善了一系列的規范,如學生著裝與儀表的規定、食堂文明就餐的規定,寄宿生管理條例等等,囊括了學生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學生無論走到哪兒,無論什么時候,都有明確的要求規范他們的行為,使學生言有所依、行有所依。如宿舍管理,毛巾怎么疊、鞋子怎么放,凳子怎么擺,被子疊成什么形狀,都有明確的標準。同時,學校經常組織對學生干部進行培訓,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調動學生參與常規檢查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又經常組織常規抽查并及時通報,上下互動,表揚、宣傳典型集體和個人,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還有賴于學生之間的合作與協助。讓學生就“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的各級指標進行自評和互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觀點和處境,適當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以真誠的態度,發展和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學生的自我評價,一方面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們的自我反思能力。自我評價、學生互評和老師評價就像三面鏡子,照出了學生的優點與不足。日而久之,學生意識到了這些評價的重要意義,從而自覺或不自覺地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養成良好生活方式,心理素質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明確現階段的認識目標和任務并為之努力,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四、綜合素質評價實施過程的不足與反思
經過三年的實踐,我們發現,學生參加綜合素質評價的時間越長,文明意識越強,文明行為越普遍,大多數學生精神面貌大有改觀。像剛畢業的2009屆高三學生,就是使用綜合素質評價的第一屆。他們已能樂觀積極,奮發向上,自覺遵守校規校紀,積極參加學校各項文體活動,以自己的良好行為起到了“老大哥”帶頭作用。但在實施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與困惑。
1.評價工作容易泛化
綜評模式從內涵上講有兩個主要部分:評價內容,包含愛黨愛國、團結守紀、文明禮貌、學習能力、勞動態度、心理健康、行為習慣等十個方面。評價方法,包含定量的分數評價和定性的描述性評價,學生綜合素質以學生成長檔案袋內容為主要依據,采取自主評價、他人互評、選擇權賦予評價、多元智能評價等評價方式。
綜評模式是一種可操作、可深入探索的教育評價方法,從教育價值的取向上來看,它蘊含著豐富的教育理念。
一、目標取向:注重“育人”,
兼顧“選人”
(一)泰勒的傳統教育評價思想
現代教育評價之父,拉爾夫?泰勒(美國)認為,“教育評價過程在本質上是確定課程和教學活動在實際上實現教育目標的程度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出,泰勒評價模式有一個預期的教育目標,在過程中通過各種教育方法努力實現教育目標,會產生兩個結果:達到預期目標和未達到預期目標。顯然,這是對學生是否達到教育目標要求的結果性選擇,基本屬于封閉式的階段評價。
(二)綜評模式的操作實踐
綜評模式兼具選人與育人的導向,在義務教育階段,綜評模式引導對學生開展“確定彈性目標―實施教育教學―開展教育評價―分析目標達成度―再次確定彈性目標”,其流程圖如圖1所示:
通過圖1可以發現,石柱縣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是以促進所有學生的共同發展為目標的。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評價目的是為了找出學生繼續發展的方向和方法,要求評價者在評價過程中合理分配評價權重,給予學生自主評價的權力。這一系列的評價操作是為了培育每一個學生,從客觀上抑制了評價在義務教育階段的過重選拔取向。
當然,在初中升入高中的過程中,綜評模式也發揮了應有的選人作用。綜評模式中規定“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以10分的總分記入學生初中升高中考試加分”“綜合素質特優學生可直接保送進石柱中學讀書”等。研究者認為,石柱縣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在目標取向上側重于育人,由于受到縣域內落后社會經濟的制約,導致教育發展的相對滯后,仍舊階段性地偏重教育的選人價值取向。相信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綜評模式的評價和促進作用將會更有力度,其育人價值取向會得到更大彰顯。
二、功能取向:倡導“揚長”,
正視“補短”
(一)“揚長”與“補短”的教育旨趣
管理學上有一個通俗的例子,叫做“木桶原理”,也稱為“短板理論”。這一理論也時常在學校教育教學中被應用,教師指責某某學生這里不好或者那里不行,或者偏愛哪一個學科,結果可能是壞的沒有變好,好的卻可能變壞,適得其反。
在綜評模式的思維里,我們可以將木桶里的“水”換做棉花,或是陽光、空氣。試想,如果一個擁有短板的木桶裝滿了棉花,它也一樣滿滿的,很充實。假設生活里只有容易流失的“水”,擁有短板的木桶也只能補缺短板,才能變得充實。現實是不是這樣呢?答案是否定的。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曾說:“每個人至少有九種智能,即語言,數學,邏輯,音樂,運動,空間,人際關系,內省和觀察。以此衡量,‘差生’幾乎不存在。”人至少擁有九種智能,且每個人都有優勢智能組合,“木桶與水”的組合只是其中的一種。
(二)“揚長”與“補短”的價值訴求
綜評模式在基礎教育研究者倡導的“揚長教育”理論指導下嘗試尋找突破。“揚長教育”主張“為了每一個學生獲得充分發展”。我們舉例假設一個發展中的學生擁有較好的體育運動基礎,身體條件比較優秀,但是卻有口吃的毛病,那他可能會成為一名運動員或者與此相關的從業者,教育者應該尊重學生的原本條件給予培育和評價,而不是企圖使他成為演說家,在沒有成效之后還要給予打擊或者放棄對他的教育。研究者認為,能力基礎上的個別“短板”對個體的正常學習生活并不會起到破壞作用,反之對“長板”的重視能夠激發他的學習熱情,體現出學生追求個性綻放的價值。
班級授課制是社會化大生產對于大面積培養人才的需要,它的優點固然重要,然而它卻有著先天性的缺點。在班級授課制下,學生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受到限制,教師需要更多地關注學生整體的情況,就需要進行統一的控制和安排,有時控制是過多的。這樣整齊劃一的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個體的獨立性、自主性;它還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的個別需要,班級授課制使幾十名年齡相近,但興趣、志向、性格各不相同的學生接受統一的教學內容、方法,按統一的進度授課,無法照顧學生個體不同的學習需求和情緒體驗。
綜評模式主張對學生進行揚長教育,促進學生個性綻放。因此,教育工作者應該主動創造機會使得學生學會表達自我、鍛煉自我、發現自我、發展自我;還應拓展學校教育的接觸面,使學生走向社區、街道,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應該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平臺,有條件的學校可舉辦各種興趣班、興趣活動小組等,開展實質性的活動與鍛煉,使學生的長處得到發現和進一步發展。
三、結構取向:堅持“一體”,
摒棄“間斷”
(一)傳統學生評價在結構上的缺陷及影響
基礎教育現行的管理機制中缺少一以貫之的跟蹤考評方法。單以升學為例來說,學生在小學時的評價結論往往不能夠帶到中學,或者只是在入學的時候以“成績單”作為依據;初中學生升入高中時,以中學升學考試成績為準。其他諸如學生在小學的發展評價極少會被帶入到中學作為教育學生的參考資料,這是教育過程中學生評價基礎資料的間斷。
基礎資料的間斷會帶來諸多不良后果。第一,對學校而言,會帶來學生管理上的工作繁瑣與信息缺失。一個成長中的學生必然會有許多發展變化,在低一階段生活學習的評價信息不能帶到高一階段作為評價參照,使得高一階段學生評價者必須重新從最細微之處認識了解學生,無形之中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如若忽視學生細微信息的收集,那么學生評價就會顯得蒼白無力。第二,對學生而言,對學生缺乏發展性評價的資料。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有高低起伏的,對學生的評價要有發展性地眼光,一個學生從70分考到80分和一個一直都得到80分的學生的評價應該是不同的。學生評價的結構性斷層對學生發展極為不利,不能夠給予后進的學生以充分的鼓勵認可和指導,也就相應缺少了幫助挽救表現為下降學生的有效措施。
(二)綜評模式的實踐探索及效用
學生綜合素質自我評價范文一一、道德品質與公民素養
本人,熱愛祖國,遵紀守法,以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自豪,祖國的每一點變化,都牽動著我的心,的日子,神州五號發射的日子,申奧成功的日子,都是我最難忘,最讓我激動的日子,我和每一位熱愛祖國的中國人一樣,為那一時刻的到來而歡呼雀躍。
我從小養成了一個習慣。每當在電視里看到國旗升起的時候,就情不自禁地起立敬禮。曾經當過學校護旗手,也一直是我自豪和榮耀的經歷。當國旗升起,國歌奏響后,我的內心就充滿了自豪感,每天的新聞聯播是我必看的內容。
學習之余,坐在車里,觀看家鄉的夜景,是讓我最放松的一件事,這幾年家鄉的變化太大了,立交橋,景觀大道,休閑廣場,人們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好了,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一定努力學習,爭取為祖國和家鄉的發展多做一份貢獻。
我是一名中學生,平時的一言一行我都能按照《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去做,對學校的規章制度能夠嚴格遵守,課余時間外出,能夠遵守公共秩序及交通法規,對公共設施能夠愛護,外出坐車我會主動給有需要的人讓座或幫助他們。在勞動課上也從不偷懶。
在家里,經常幫助家長做家務,比如洗碗筷,擦地,修理一些簡單毛病的電器,家里的電腦中病毒后從作系統等,父母工作忙,不在家時,可以做一些簡單的飯菜,幫助表弟表妹學習,爸爸工作忙,家里的力氣活,都是我幫媽媽干。
在學校和同學相處能夠以誠相待,信守承諾,平時不管學習多忙,只要同學求我幫忙的事,我都會答應他們。比如他們組織的特色班會,需要我客串的,或需要我幫忙找的材料,我都會認真準備。
能夠主動幫助老師組織各種活動,有一定的組織能力,各科老師都把我當成是他們的好幫手。
能夠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參與并組織班級和學校的各種課內外活動,活動中與同學能夠和睦相處,關心集體,有很強的集體榮譽感。樂于幫助別人,在各種勞動中積極肯干,不怕臟,不怕累。
二、學習態度與能力
學習態度端正,目的明確。各科成績還算可以,沒有偏科現象,喜歡和同學討論問題,自主學習能力強。上課能夠認真聽課并積極參與討論,能夠主動完成各項學習任務,自覺,獨立地完成各科作業。
課余時間參加《計算機編程》特長班的學習,并獲獎。能夠合理安排課余時間,按時起床,按時休息。在家上網查找學習資料后能夠主動下線,不上不良網站上瀏覽,從沒上過網吧,沒有網癮。能夠節制自己看電視,自己整理房間和衣物,外出補課不用父母接送,自我管理和自立能力強。
三 合作交流與探索
我具有很強的團隊精神,很樂于參加集體活動,珍惜集體榮譽,維護集體利益,我能表達個人觀點,當別人的觀點不受贊同時,我都會尊重他的觀點,即使不對,為了不傷害他的自尊心,我會尊重和鼓勵他。我善于與他人交流合作,每當我有快樂的事,我都會與朋友一起分享。我的人際關系也很融洽.我熱愛生活,我喜歡觀察生活,為了發展我的實踐能力,我會參加一些活動,不但可以認識一些朋友,還可以開拓視野。
做事認真負責,在各項工作中,能把同學們團結到一起,善于與他人協同“作戰”,社會實踐能力強,對新事物接受能力快,樂觀向上,愛好廣泛,并能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能夠積極上進并主動挑戰一些困難。
四 運動與健康
平時注意鍛煉身體,喜歡打籃球,乒乓球,游泳等,會騎自行車,有時早上會和爸爸騎賽車在環路繞一圈。在班級任體委,經常組織同學和其它班級同學打比賽。活動中同學之間產生矛盾能夠幫忙調節,遇事冷靜,不沖動。
五 審美與表現
學習之余喜歡聽交響樂,爵士樂,喜歡吹薩克斯,從初二下學期開始學習薩克斯,已經堅持一年每天放學回家吹半個小時薩克斯,現在已經達到7級水平,中考結束后準備考最高級9級,學習樂器不禁沒有一影響學習,而且還使一天緊張的學習得到了放松。
初中三年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學習能力和方法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各種活動中也鍛煉了自己的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但是我也深刻認識到自己有一些不足,在學習中還是容易馬虎。我一定會克服自己的缺點,每一件事情都會做的更好,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貢獻大的人。
學生綜合素質自我評價范文二我在校熱愛祖國,尊敬師長,團結同學,樂于助人,是老師的好幫手,同學的好朋友。我學習勤奮,積極向上,喜歡和同學討論并解決問題,經常參加班級學校組織的各種課內外活動。我在學習方面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和判斷能力,對事情認真負責,為人坦誠、自信、樂觀、處事冷靜,人際關系良好,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我有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積極參加升旗活動,能尊重國旗、國徽,自覺唱國歌。比較關心時事政事,比較關心家鄉發展,能夠學好的方教課程。能夠遵守《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能夠自覺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法規,能很好愛護公共設施不做損人利己的事,能做到不說謊,不抄襲及步作弊,認真對待自己。能做到言行舉止文明,穿戴樸素大方。我熱愛體育,在平時更是注重鍛煉身體,體鍛達標。我的興趣廣泛,經常與他人一起運動。
學生綜合素質自我評價范文三1.道德品質。
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維護公德、關心集體、保護環境。
2.公民素養。
自信、自尊、自強、自律、勤奮;對個人的行為負責;積極參加公益活動;具有社會責任感。
3.學習能力。
有學習的愿望與興趣,能運用各種學習方式來提高學習水平,有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反思的習慣;能夠完成規定的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實驗操作;能夠結合所學不同學科的知識,運用已有的經驗和技能,獨立分析并解決問題;具有初步的研究與創新能力。
4.交流與合作。
能與他人一起確立目標并努力去實現目標,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觀點與處境,能評價和約束自己的行為;能綜合地運用各種交流和溝通的方法進行合作。
5.運動與健康。
熱愛體育運動,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具備鍛煉健身的能力、一定的運動技能和強健的體魄,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6.審美與表現。
目前考試是最公平的選撥人才方式。考試是每一個人的成長道路遇到的不可避免的一個問題,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出國留學、單位應聘、晉升職稱、公務員錄取那一個環節沒有考試呢,如果一個人在他的生命過程中連考試都應付不了,不能正確看待考試,又如何應對生活中的種種磨難和挑戰呢?況且在目前的中國,考試是最公平公正的一種選撥人才的方式,如果有更好的選撥人才的方式,憑我們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進程,肯定早已被人發明并加以利用。
二、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過程當中,我認為關鍵是人的因素,這些人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如何評價學生、學生之間如何評價學生、學生的自我評價。
(一)教師對學生評價形式要多樣化
以前我們國家沒有出臺《中小學生綜合素質教育評價手冊》、學校和教師對學生評價沒有參照標準,因些只簡單的依考試為依據把學生按成績簡單的分類。現在有了綜合素質教育評價手冊,對學生的評價并沒有因此手冊的出現而發生很大的變化。在這一過程中我認為關鍵是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問題。
對學生評價不能只從學生的成績角度出發,而應該如素質教育那樣多方面評價學生。為些學校班級要組織多種多樣的比賽活動,如唱歌、跳舞、畫畫、演講、寫字、手工制作、發明創造、體育比賽、等形式多樣的比賽,設立多種多樣的獎項,創造更多的舞臺,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表現自己,發現自己的長處。知心姐姐盧勤為什么受到全國的中小學生的喜愛,好多學生的想法不告訴老師,不告訴家長,也不告訴同學而愿意和知心姐姐交流,因為知心姐姐懂得學生的心,盧勤在她的一本書中寫道“我有一種本事,能在五分中之內發現一個學生的優點。”有一次她到一所學校去,一個姓賈的男孩子向她提出一些問題,這個男孩子是一個學習不好的孩子,一直認為自己沒有什么好的地方,盧勤在和他交流了一會后說“你嗓門很亮,歌唱的不錯吧?以后我們大家叫你賈大歌唱家吧。”過了一段時間,盧勤問這個學生的情況,同學們都說他變的自信了,整天愛唱歌,走路也很神氣,不象以前整日灰溜溜的。
(二)家長對孩子的評價要全方面
學校對學生的評價只是學生評價的一個方面,家長對學生的評價是更重要一方面,盡管一些學校費心費力的為學生拱建了一個一個的展示的平臺,在學校里獲得一定的成就感,但是如果家長對這個問題認識不到位,在家里對學生評價是以考試成績為主,那么會出現“5+2=0”的現象,有的學生在學校里演講得的獎,家長很可能會說“高考考演講嗎”,有的學生可能愛勞動,得了小紅花,家長可能會說“考試考試勞動嗎?這樣就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變得沒有自信。因此在這一方面,學校要和家長做好溝通,最好能定期的開辦家長學校,將學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教給家長,如何正確的評價自己的孩子。教給家長如何與孩子進行溝通,發現問題并如何解決問題。因為咱們國家,每個教師是很辛苦的,一個班的班容量有70多個學生。班主任老師不可能對每天對每個學生都仔細觀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因些更需要家長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因為每個家庭基本上都是一個孩子,最多的也就是二個,相對來說要比老師有時間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長要及時的發現孩子的問題,積極的尋找解決的辦法,不能只靠學校老師。家長如果碰到問題要多動腦筋,或和學校老師聯系,尋求解決的辦法,而不能一味的奉行棍棒教育。現在中學生早戀是一個讓家長和老師都頭疼的問題,出現的了這樣的問題如何處理,我曾經看過這樣的案例,希望能給大家提示。有一個男孩子喜歡上了一個女孩子,而女孩子不喜歡他,這個男孩失戀了,精神狀況不太好,媽媽知道了這件事以后,苦思半天,給兒子寫了一張字條“兒子,如果你很優秀,對方沒有看上你,說明她沒有眼光,不能正確的認識你,那么你何必為一個沒有眼光的人傷心呢,如何你不優秀,那么你憑什么讓人家女孩子喜歡你呢?”母親的字條把兒子從苦悶中拉出來,兒子又恢復的以往的生活狀態。
因些家長也要多角度,多方面的來價自已的孩子,多和孩子交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