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0 18:30:5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社會職稱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誠實信用是社會主義公民道德的核心內容之一。進入新世紀,黨和國家把“明禮誠信”寫入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我國民商法也把誠實信用確定為基本原則之一。但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轉型過程中,一些公民和經濟組織的“利”和“義”的天平卻慢慢發生了失衡,各經濟主體受到了利益價值的挑戰,信用危機已經在社會上時時出現。失信行為已經危害到國家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因此,誠信問題已經成為一個需要全社會認真對待的重大社會問題了。
一、當前我國社會誠信缺失的危害及成因
當前,我國的社會誠信狀況不容樂觀,有社會學家、經濟學家甚至認為,我們的經濟社會生活中正在發生著誠信危機。信用環境惡化已經對經濟社會生活產生諸多嚴重危害。經濟學家茅于軾在分析我國總需求不足、市場疲軟的原因時指出,總需求的不足禍在信用短缺。我國一些經濟組織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拖欠貸款、稅款,違約和制售假冒偽劣產品,以及披露虛假信息、質量欺詐等不誠信行為,增大了國民經濟運行的摩擦力!直接增加了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成本,揭制了國民經濟的健康持續快速發展。信用是企業最寶貴的無形資產和產品附加值。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總需求不足,企業國際競爭力不強,其根本禍根就在信用短缺。概括地講,信用環境惡化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危害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市場缺乏信用將嚴重影響社會的投資和消費。二是破壞企業的正常經營,加大企業運管成本,削弱企業競爭力。三是影響政府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使宏觀調控政策難以發揮作用。四是信用惡化還直接破壞社會法制基礎,經濟主體以種種不正當的手段競爭,各類經濟主體難以形成以契約為基礎的法律框架。五是信用危機造成社會風氣敗壞,道德水平下降,制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當前社會轉型期誠信缺失產生的原因:一是傳統誠信觀念沒有及時更新,不能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要求。我國儒家傳統的誠信不是作為人們的權利、義務來確定的,而是為人們修身養性所追求的目標。它的誠信行為規范是特殊主義的,不是普遍主義的。它認為道德的誠信應該是出自內心的、自愿的、不計利害的,是一種很高的道德境界,只有經過自身長期修養才能達到的圣人境界。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誠信是面對全體公民、組織的基本道德要求,是一切經濟主體必須遵循的起碼的道德義務。二是同我國政治、經濟體制轉型有關。在以往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整個社會被組織成一個全國大一統的企業,社會各部門、各單位、各利益主體不是以經濟利益、以誠信為紐帶聯系起來的,而是以一系列行政命令、指令性計劃聯系起來的。在當前政治、經濟體制轉型期,傳統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仍然發揮著影響,抗拒著市場經濟的沖擊。特別是在追求各自經濟利益時,開始顯得張慌失措,無所適從,導致欺詐、賴賬等失信行為發生。三是沒有健全的法律制度、誠信制度體系對誠信缺失者予以嚴懲,使失信者無所畏懼,結果造成信義貶值,誠信受到嘲弄,這是當前誠信缺失極為重要的原因。失信者支付極小的成本,卻能夠獲得極大的收益,加之法律制度不健全,就給心存詭異者留下可乘之機,他們鉆法律的空子,大肆利用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交易優勢,聚斂不義之財。四是司法制度不完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更使不法之徒有恃無恐,變本加利破壞誠信。誠信體系缺乏司法保護,失信者不能及時得到嚴厲制裁,守信者不能得到有效保護,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產生。五是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沖擊及宣傳和思想教育工作滯后,造成人們思想混亂。加之經濟結構調整,出現大量下崗職工及弱勢群體,社會分配差距不斷拉大,貧富懸殊等社會現象發生,都引發拜金主義滋生,道德觀、價值觀混淆,使社會信用環境整體惡化。
二、加強社會誠信制度體系建設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選擇
(一)建立完善的社會誠信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和良性運作的一塊基石
市場經濟既是法制經濟,又是誠信經濟,完善的市場經濟必然有發達的誠信制度體系相伴隨。因此,發達完善的誠信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制度之一。市場經濟是建立在誠信基礎之上發達的商品交換經濟,誠信是構成現代市場經濟的一個基本要素,一切經濟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誠信。不僅要有完備的信用形式、發達的信用工具,而且需要構建健全的社會誠信制度。市場經濟對誠信的需求源于信息的不對稱,信息不對稱是市場經濟固有的特征,往往會導致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可以說,一個規范有序的市場,誠信是市場主體的準入證和通行證。因此,誠信是市場經濟必不可少的構成要素,誠信制度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健康發展和運行的基石。
(二)建立完善的社會誠信制度是經濟主體追求長遠利益的迫切要求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經濟主體都會自覺遵從經濟學的理性法則,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利益最大化不會在一次交易中完成,只能在長期不斷的交易中逐步積累和實現。如果經濟主體通過不誠信的方式謀取不正當的利益,那它必定是短命的,不可能維持長期的欺詐和投機取巧行為,因此它也不可能不斷發展壯大,取得最大的經濟利益。這就是當今許多跨國大公司、知名企業格外重視信譽的原因。一句話,企業要健康發展,并不斷取得越來越大的經濟利益,就必須樹立誠信形象,維護其信譽。當然維護信譽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不過這種成本付出是值得的。因為誠信形象不但是無形資產,也是有形資產,它能給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如名牌產品銷量大、價格高等。也就是說,企業維護信譽也是一種投資,同樣可以從中取得凈收益,這種凈收益是企業維護信譽付出的成本與所獲收益之差。其成本是企業為維護信譽而放棄的機會成本,諸如信守承諾而蒙受的經濟損失,為保持良好的財務比率而放棄的投資機會等。
(三)建立完善的社會誠信制度體系是提高經濟效益,節約社會成本的必然選擇
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經濟道德、市場理論要求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必須有完善的誠信制度體系,要求人們具備契約意識和嚴格遵守契約的約束。誠信、契約精神是社會經濟運行的劑,它能保證各項經濟活動順暢進行,節約社會成本,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從而提高全社會的經濟效益。無視契約精神,信用短缺,缺乏誠信使我們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造成許多無謂的損失,使整個社會的交易成本無端增加,導致經濟運行不暢,加大經濟運行的內耗和磨擦力,甚至導致社會經濟秩序混亂。我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根本目標是加快經濟發展,提高經濟效益。但我們在市場化的改革中,如果不解決誠信缺失問題,就會抵消體制創新所產生的效率和效益。
(四)加入WTO要求我國盡快建立和完善社會誠信制度體系
當前我國的各類經濟主體,公民、企業、銀行、中介組織、政府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誠信缺失。如公民的納稅意識、知識產權意識相當薄弱;企業不信守合同,拖欠債款和賴賬;銀行呆帳率過高;政府官員以權代法,地方保護;就連本應最具信用形象的社會中介組織,同樣也存在信用危機問題。我國加入WTO后,首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建立和完善社會誠信制度體系,維護好國內市場秩序。這不但有利于國內企業的健康發展,闊步邁向國際市場,而且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國內投資環境,擴大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吸引跨國公司投資。誠信是世界各國人民普遍認可的道德規范,歷來是做人和發展事業的根本,是社會得以形成凝聚力,社會競爭力得以提高的根基,沒有高度完善的社會誠信制度體系,我國將難以參與國際競爭。同時,誠實守信也是文明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中國現代化進程需要重建社會誠信制度體系,降低效用風險的危害。因此,在WTO環境下,建立和完善社會誠信制度體系,已刻不容緩,已成為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穩定,走向世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
三、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誠信制度的思考
誠信是社會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現代社會成員必須恪守的基本準則之一。它不僅體現了社會成員互相交往中的自我約束,同時也是保證市場經濟下契約和文明規則實現的前提。構建與世貿組織規則相適應的社會主義的誠信制度體系,是擺在我國面前的重要任務。
(一)加快國家信用管理體系建設,奠定社會誠信制度的基礎
目前我國尚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市場發育狀況和社會信用環境還很不理想。因此,還不能單純依靠市場的力量來推動社會誠信制度體系建立,需要政府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予以推進。加快國家信用管理體系建設是推動全社會建立誠信制度體系的基礎。加快國家信用管理體系建設應抓好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盡快完善國家信用管理體系建設的相關法律法規。二是進一步加大國家信用政策法規貫徹執行力度和執法力度。三是積極建立公民、組織信用征集、評價、管理體系以及相應的數據庫,為實現信用科學管理奠定基礎。四是推動社會信用服務中介機構發展。五是積極推動經濟組織進一步加強信用管理。
(二)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把公民道德建設與法制建設緊密結合起來,為加強社會誠信制度體系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持
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誠信,不但包含倫理道德因素、經濟因素,更離不開社會法律制度,它們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加強公民誠信道德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既要靠教育,更要靠法治。
因此,要建立和完善社會誠信制度體系,一要把社會法制建設與公民道德建設結合起來。在公民中樹立遵紀守法的觀念,樹立把個人合法權益與承擔社會責任相結合、相統一的觀念。二要努力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法律支持。在抓好法制宣傳教育的同時,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各種違信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經濟秩序、公共秩序、生活秩序。三要重視培養公民的契約精神。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以契約精神為核心的契約文明是構建現代法治與現代德治的思想基礎之一,契約精神是文明公民應該具備的一種素質,它是平等觀念、自主意識、合作精神、誠信能力的有機結合。四要恪守司法職業道德,為公民道德建設作出表率。國家的司法隊伍、公務員隊伍以及其它公職人員隊伍,代表著國家形象、社會形象,必須在廉潔從政、執政為民、公正司法、加強自身修養、嚴格自律、忠于職守等方面作出榜樣,樹立良好的社會道德形象,促進全體公民的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制度建設。
(三)在全社會大力弘揚誠信,扎實推進社會誠信制度體系建設
2以職業道德建設為突破口
構建社會誠信體系職業道德建設的繼承性為構建社會誠信體系奠定了歷史的基石,而職業道德建設的多樣性為構建社會誠信體系鋪墊了最廣泛的人際基礎,同時其特有的實踐性也為構建社會誠信體系快速實現與時俱進提供了可能性。職業道德建設包含多方面內容,必須抓住要點,以點帶面,推動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
2.1追本溯源———加強職業道德
教育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就是通過培養社會成員的職業道德意識,通過意識影響行動,把內化的職業道德素養外化為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通過教育這一途徑,樹立社會成員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并在具體社會實踐中不斷強化這種正確的理念,把思想轉變成習慣,實現遵守職業道德的自覺性,實現內在自省,外在自律的常態化。而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必須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要不斷提高教師的勝任力,只有一支具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才能充分發揮職業道德教育的正效應。
2.2畫龍點睛———營造社會輿論正確導向
職業道德建設需要良好的社會輿論導向,正如英國思想家赫青黎所說“,在許多情況下,人們之所以這樣做而不那樣做,并非出自對法律的畏懼,而是出自對同伴輿論的畏懼”。社會輿論能為職業道德建設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正確的社會輿論可以起到道德監督員的作用,而錯誤的社會輿論則使得職業道德在社會實踐中出現校正的偏差。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互聯網時代,人際關系的緊密程度超過以往的任何一個時期,而職業道德的建設除了依靠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外,必須接受社會輿論的價值評判,因而打造客觀、公正的社會輿論環境是職業道德建設的必然選擇。
一、引言
農民工是從農民中率先分化出來,與土地保持著一定經濟聯系、從事非農業生產和經營、以工資收入為基本生活來源,并具有非城鎮居民身份的非農化從業人員,是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形成的特殊社會群體。從人員構成來看,目前我國的農民工主要包括進城農民工和鄉鎮企業職工。其中,進城農民工約8600萬人,鄉鎮企業職工約12800萬人。
建立適合農民工特點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其目的在于通過提供一個有別于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制度的制度安排,逐步將農民工平穩地納入社會保險制度體系,為城鎮化的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建立適合農民工特點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必要性
(一)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
建立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提高城鎮化水平,轉移農村人口,優化城鄉結構,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和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制度保證,是推進城鄉先進生產力發展的重大舉措。以現代社會保險制度代替傳統的土地保障,解決農民工的后顧之憂,有助于城鄉精神文明建設和城鄉社會穩定,是先進文化發展的必然方向。根據農民工亦工亦農、工作流動性大、收入不穩定且偏低等特點,創造性的建立適合農民工特點的社會保險制度,將農民工納入社會保障體系,是最大限度的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滿足農民工利益要求的具體體現。與此同時,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險制度,也是建立公平市場競爭環境的內在要求。
(二)推進城鎮化的需要
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開始放棄農業生產活動,主要依靠工薪收入生活,一些人也不再具備從事農業勞動的意識和技能。
據王奮宇等人對北京、珠海、無錫三個城市農村流動人口即農民工的典型調查顯示:已經有19%的農民工沒有土地,完全放棄了對土地的依存;有46.8%的農民工即使沒有失去土地承包權也會繼續在外務工,也準備放棄對土地的依存;16.5%的農民工處于不確定狀態,只有17.7%的農民工會選擇回家務農。這就說明,有近70%的農民工已經做出了城鎮化選擇,若為其提供社會保障或提供一定的經濟補償,做出城鎮化選擇的比例還會大幅度提高。
正由于農民工沒有納入社會保險體系,在面臨失業、工傷、疾病、年老喪失勞工能力等問題時,沒有任何社會保障的農民工往往只能自找出路或被迫重新從事農業生產,加重農村失業和其他社會問題,并延緩城鎮化進程。因此,將土地保障作為農民工的最后避難所,已面臨各方面挑戰,而建立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則是推進城鎮化最重要的制度保證,也是順應城鎮化發展趨勢的戰略舉措。
(三)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需要
從土地的承載能力及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角度而言,我國現有農村土地難以為包括現有農民工在內的所有農村人口提供良好的保障,甚至無法保障全體農村人口的溫飽問題。實施城鎮化戰略,減少農民,使大批農村勞動力主動放棄土地這一根本依托而走進城鎮、走進工廠,通過建立適合農民工特點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促進農民工率先完成從傳統土地保障到現代社會保障的過度,解決農民工的后顧之憂,有利于加快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進程,為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創造寬松的環境。
(四)經濟條件基本成熟
農民工一般有相對穩定和高于農業人口的工薪收入,具備了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經濟可能性。而且,進城農民工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企事業單位一般都已經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對社會保險有較高的認識。
從鄉鎮企業看,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鄉鎮企業已經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許多鄉鎮企業在具備了一定實力后,也已著手考慮職工福利與保障問題,根據本地、本企業的實際制定了一些具體的保障措施,如對本企業職工建房、看病、子女上學等給予了一定數額的補助;對于在本企業工作達到一定年限,進入退休年齡的職工一次性或分月發放一定數額的退休金,或由企業出資為職工購買一定標準的商業養老保險,等等。這些措施對于保障本企業職工及其家庭的生活起到了較好的作用,然而由于其主要是在企業的范圍內,因而只能稱為企業福利,而非社會保險。但這些現象說明,許多鄉鎮企業已經具備建立社會保險制度的基本條件和愿望。缺少的是社會保險的制度安排,而將鄉鎮企業職工納入社會保險體系,將給鄉鎮企業建立社會保險制度提供一個歷史性的機遇,也可以為其實施產權制度等改革創造寬松的環境。
(五)政府的基本職責
目前,我國政府的工作重點已經開始由經濟建設轉向以社會保障制度為核心的制度建設。制度建設,特別是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引起社會各個層面的密切關注,僅財政投入每年就達到數百億元(2001年為508億元)。但這是政府沒有及時承擔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責任而不得不承擔財政責任的必然結果。農民工處于城鎮化的最前沿,為農民工建立社會保險制度成本越早越低,若等到農民工成為我國城鎮人口主體再建立社會保險(2012年農民工可能達到1.6億人),其社會保險制度成本將更高。
三、完善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安排
(一)出臺有關強制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的法律法規
把農民工真正納入社會養老保險體系,必須通過立法來強制執行。同時,還應出臺相關限制或取消農民工退保的政策。當農民工離開參保地返鄉時,本人社會養老保險關系無法轉移的,暫時封存其個人賬戶,保留其保險關系,待其達到最低領取養老金年齡時,其戶籍所在地實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賬戶余額及對應的基礎性養老金權益和基金轉移至本人戶籍所在地。到時仍未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將個人賬戶余額一次性退還本人。
(二)改革戶籍制度,放松對戶口的管制
長期以來我國的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按照戶籍來劃分人與人之間界限,造成了進城務工人員在城市里務工而不能享有同城鎮職工一樣的養老保險制度。這不利于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長期的戶籍制度不利于勞動力的流動,不能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阻礙經濟發展。要實現由“農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轉變,進入城市的門檻應該降低,只要進城務工人員在所在城市具備一定的物業等資產,就可以申請加入所在城區。
(三)實施土地換保障,適當扶持農民工就業和參加社會養老保險
轉讓農村土地使用權的農民工,可直接參加養老保險,并根據農村土地使用權轉讓的不同形式和收益,折算為5年以上的個人賬戶積累額,促進農民工從傳統土地保障到養老保險的平穩過渡。對土地使用權置換出的土地換保障資金,直接進入農民工的個人賬戶,既可增加農民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積累,又可促進農村土地經營規模的擴大、加快城鎮化進程。
(四)優先發展醫療和工傷保險
城市農民工目前最害怕的是生病和受傷。看病貴、住院貴、工傷沒有醫療保障是困擾城市農民工的大問題。因此,目前城市農民工最需要的是醫療和工傷保險。
建立和完善城市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應立足現實需要,分清輕重緩急,優先發展醫療和工傷保險。要結合城市農民工特點,綜合考慮需要和可能,適當調整現行保障制度,要避免不切實際的大而全,要減輕繳費負擔,簡化辦理手續,適當降低醫保起付線標準。
日前通過的《深圳市勞務工醫療保險暫行辦法》就受到了城市農民工和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該《辦法》規定,勞務工只要每月繳納4元錢,就可既保門診費用,又保住院費用。這種“低交費,廣覆蓋,保基本”的“深圳模式”無疑值得各地借鑒。
(五)逐步推進,將社會養老保險費改為社會養老保險稅
開征養老保險稅替代現行的繳費制度,把養老保險費以法定稅賦形式固定下來。征稅的籌集方式是養老保險制度走向法制化的表現,現行的征繳社會養老保險費的辦法是行政化工作方式的體現,不是依法治理。
采取征稅的方式籌資,更具有強制性和規范性,可以減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率。這樣一方面可以增加征收的力度,為社會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打下基礎;另一方面社會養老保險費以國稅形式征收,便于全國統一管理,有利于實現社會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同時能夠保證企業主組織廣大農民工參加社會養老保險,按企業規模和招收農民工數量征收養老保險稅,能促使企業主無條件為農民工繳納養老保險費,并且做到企業公平負擔,有利于公平競爭,有利于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四、結論
農民工是一個權益容易受到侵害的弱勢群體。只有給農民工以穩定的、可預期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才能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障中的核心內容和生命工程,21世紀我國社會保障的重點就是要解決養老問題。轉型期分析構建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模式的途徑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措施。如何具體又徹底解決廣大農民的養老問題,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來說還是一個未解的重大課題,還需要繼續進行研究、探索和指導。還需依靠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努力,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陽芳,王德峰.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的制度設計[J].發展研究,2006(6).
2、曹信邦.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環境建設分析[J].人口與經濟,2005(1).
3、桂世勛.我國城鎮外來從業人員養老保險模式研究[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4(4).
4、張岳.對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的思考[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5).
5、吳.進城務工人員養老保險制度亟待完善[N].金融時報,2006-02-17.
6、李群,吳曉歡,米紅.中國沿海地區農民工社會保險的實證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05(3).
因為學生在校三年期間,接受的是系統化的專業教育,總共要學習十幾門專業課程,每門課程都有自己的核心任務,逐步深化,因此《會展服務》課程緊緊圍繞會展服務這一核心,選擇教學內容。
(二)與真實工作情景相結合,著重培養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會展策劃和管理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要求學生能夠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科學設計實踐環節,包括課堂模擬實訓、真實展會服務、學生自辦展會、社團活動等,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三)將職業素質培養融入課程教學
職業素質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構成部分,指通過教育培訓、職業實踐、自我修煉等途徑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職業活動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基本品質。職業素質包括職業通用素質和職業專屬素質。職業通用素質是勞動者從事任何一個職業都應具備的素質,德國培訓公司與教育協會將職業通用素質歸納為以下8個方面,即組織與執行工作任務、交往與合作、學習與知識的可遷移、與人交談的技巧、解決問題與判斷能力、獨立性與責任感、承受壓力、創造性與適應性。而職業專屬素質是勞動者從事某一特定的職業活動所應具備的職業素質,包括職業態度、職業能力、職業個性等方面。《會展服務》課程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協調會展各方的活動,尤其需要很強的職業素質,因此在課程教學過程,注重設計各種情景,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
二、課程設計的主要內容
(一)課程內容
緊緊圍繞“會展服務”這一課程核心,安排了概述、會展推薦服務、會展現場服務、會議服務、商旅服務、節事現場管理、客戶跟蹤服務、會展危機管理等8章內容,在教學中穿插策劃新聞會、策劃招展方案、策劃專業觀眾組織方案、布置開幕式現場、策劃開幕式流程、設計觀眾接待方案、展會突發事件處理、制定清潔服務細則、布置會議現場、制定會展服務細則、為嘉賓安排食宿、為參展商設計一條旅游線路、制定客戶跟蹤服務制度、設計會展危機管理方案等14個實訓項目。
(二)教學方法
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教學模式上,變傳統的理論灌輸式為師生互動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以任務驅動教學法為主,穿插案例分析、情境模擬,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全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不斷創新的態度,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三)教學組織
在教學組織上,按學號順序,兩位同學一組組建學習小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教師布置的各類專項課題,以此培養學生的全局觀念和團隊合作意識。按照學號順序隨機分組,是考慮到畢業后同事的不可選擇性,同學們在合作過程中的一些不愉快在老師的引導和考核制度的約束下慢慢解決,這一過程也讓同學們意識到:問題并不可怕,只要加強溝通,就可以解決。
(四)實踐教學
1.課堂內實踐教學在每一部分內容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設計相應的情景和任務,指導學生結合所學理論,進行相應的活動策劃或模擬操作,使學生在比較真實的情境中得到職業能力的訓練并形成良好的職業情感、職業心理和職業紀律。
2.大型展會現場服務學校跟一些專業會展公司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在他們所主辦的展會進行過程中,學生分組參與不同的服務項目,實際體驗會展服務的具體操作。
3.指導學生成立“唯展會”社團,拓寬專業視野,實踐會展理論該社團學術性和實踐性兼具,主要業務有:創辦“唯展會”會刊。每學期兩期,內容涉及會展領域前沿理論、會展業動態、經典案例、疑難解析、專題征文等。定期舉辦專題活動。如圍繞會展領域熱點話題舉辦專題辯論會、邀請企業人士和學術專家進行專題講座、座談等。承接校內各類會議、活動的策劃、籌備、組織和服務。承接校外力所能及的專項課題,如調研、數據統計、策劃方案、展會現場服務等。
4.籌備、主辦大學生用品展本展會每年一到兩次,從主題策劃、資金籌措,到招展招商、開幕式與新聞會、現場服務等,完全按專業展會實際流程運作,全部由學生親力親為。
一、青年農民工城市適應中社會關系網絡構建的必要性
據《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我國外出農民工數量為1.2億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鄉鎮企業就業的農村勞動力,農民工總數大約2億人。報告還顯示,全國農民工中16至30歲的占61%,31至40歲的占23%,41歲以上的占16%,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28.6歲。據此可知,青年農民工占農民工總數的大多數。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青年農民工文化程度越來越高,越來越趨向擁有技能,務農經歷越來越少,對鄉土的依戀越來越少。與老一代農民工外出主要是受生計驅使不同,他們外出不再僅僅或者不再主要是基于生計上的考慮,而是帶有更多的追求外面“精彩世界”和“換個方式生活”的價值色彩,在整體上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明顯增強。對新一代農民工而言,城市越來越多地具有向往之地和未來故鄉的色彩。他們中很多人開始厭倦了在外漂泊不定的流動生涯,希望在城里定居下來。
青年農民工的城市融入應該包括三個層面:(1)經濟層面。青年農民工初來城市,首先得有一份工作(長期或短期),取得維持基本生活的工作收入,擁有自己的住所(獨立的或集體的,或者寄宿在親戚朋友家)。(2)社會層面。進入城市之后,他們便與當地居民產生直接互動,在工作、日常生活、交往等與城市社會各種組織或個體產生聯系,學習和適應城市生活習慣、各種法規制度以及日常交往規則等。(3)心理或文化層面。通過上述兩個層面的融入,青年農民工的社會角色開始轉變,他們開始認同城市居民的價值觀、生活習慣等,從而產生作為一個市民應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并以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市民出現。國內學者將此群體特征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1)青年農民工群體規模龐大;(2)青年農民工群體具有較大的流動性和就業的非穩定性;(3)從事勞動密集型工作,工作環境和條件差,工作強度大,工資低”(4)文化程度低,收入水平低;(5)缺乏話語權與權益維護機制。這些特征說明該群體的弱勢特征和社會支持的必要性。青年農民工在城市融入過程中面臨著許多制約因素,以戶籍管理制度為標志的城鄉二元分割制度是其最大障礙,還有各種社會歧視以及青年農民工自身限制等。作為弱勢群體,青年農民工對于社會支持的需求尤顯迫切,社會支持系統應對他們融入城市提供必要的幫助。
二、青年農民工城市適應過程中社會關系網絡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社會關系網絡支持
在社會網絡分析理論中,社會關系網絡可以分為正式的社會關系網絡和非正式的關系網絡。正式的社會關系網絡指行政事業部門提供的支持,而這正是青年農民工比較缺乏的。
受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城市和農村有著不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由于長期處于差序格局的傳統社會網絡構架中,農民工在社會交往和社會流動方面都有一定的狹隘性。他們所擁有的社會關系以血緣、地緣、親緣為主要紐帶的傳統社會關系,更注重人情、面子和緣分,具有明顯的狹隘性。進入城市的青年農民工遠離了鄉土的熟人社會,以血緣、親緣關系建立起來的長期的、穩定的社會網絡(雖然這種社會網絡關系可以幫助青年農民工初期比較順利的就業,在城市中穩定下來,但卻不利于青年農民工擴大交往范圍,很難促進青年農民工進一步地融入城市)逐漸被瞬間的、不穩定的工作關系所取代。從社會關系網絡規模來看,青年農民工的社會關系網絡比一般城市居民的關系網絡要狹小得多,青年農民工在社會現實中就易處于底層和弱勢地位,成為城市的弱勢群體。
由于缺乏正式社會關系網絡的支持,青年農民工在社會保障方面缺乏話語權和知情權,很難恰當、完全地接受政府社會保障政策的保護。另一方面,戶籍制度的限制,把排斥在城市社會保障制度之外,使得農民在就業選擇權利、居住權利、子女受教育權利方面都受著種種限制,進而妨礙了農民工的城市適應。而政府和相關部門在對青年農民工城市適應問題上,排斥和抑制的政策多,鼓勵和支持的政策少。社會體制和社會政策的有形無形的障礙常常使農民在融入城市的過程中處于不利的境地。
(二)缺乏有效溝通的“橋梁”——社會組織機構
在社會網絡理論中,個人作為一個網絡中的個體,要想有廣泛的交流必須有一個有效的“橋梁”或者說“節點”,信息通過節點的匯聚和有效傳達,才能更快、更好地傳遞到所有網絡中的個體。然而農民長期擁有的是傳統的社會網絡,在這個網絡中農民工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無法有效地向更高層表達意見,缺乏有效表達意見的“橋梁”——社會組織機構。
組織是一個群體維護自身權益的基本保證,對于生活和工作在城市中的農民工這一邊緣群體而言,其意義顯得尤為重要。組織運用組織型資本可以擴大信任資本在農民工之間的運用,從而擴大農民工的社會網絡,使農民工擁有更多渠道地了解信息和接受信息。通過組織這一外部群體促進農民工更進一步信任城市社會,更進一步理解和接受城市居民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不斷改變自己的思維習慣,更好地適應城市。同時組織的普遍化可以為農民工提供一個在城市提高自身素質的平臺,組織各種技能培訓,從而提高農民工的城市適應能力。例如城市企業中普遍設立的工會組織和一些規范的維權機構,這些都是保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有效組織,這些組織可以在農民工維護合法權利、提高社會地位等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通過組織,農民工在城市中便不再是孤立無援的被排斥的社會弱勢群體,而可以通過組織更好地融入城市。
然而,現實中的實際情況是:大批農民涌入城市務工,逐漸脫離了農村的行政體制,不屬于原先的農村政治區域,但是由于現實的原因,他們也無法被城市的行政體制接納,徘徊在一個令人尷尬的真空地帶。
(三)缺乏有效的個人社會關系網絡
農民工由于長期生活在農村,所擁有的個人社會網絡只是一些最基本的初級關系,比如親戚、朋友。進入城市以后,農民工的個人社會關系網絡主要是初級群體,即以血緣和地緣關系為紐帶,包括親戚、老鄉、朋友、同學等同質性群體。這個關系群體構成了農民工進城求職過程中的依賴群體。在這種群體內部,強關系成了聯系相似者的紐帶,它的維系主要是靠群體內部的互動和互相之間的幫助和支持。但是由于長期處于城市非主流領域,農民工難以得到城市居民的認同和接納,因此,他們的個人社會網絡群體很難擴大。
三、青年農民工城市適應社會關系網絡的構建
根據以上分析,可知社會網絡的構建在青年農民工城市適應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促進青年農民工更好地適應城市,必須通過政府、組織和個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更為確切地說,政府應該起到一個引導者的作用,在青年農民工城市適應過程中發揮主要作用;而社會組織則應該填補現在城市與農村之間的真空地段,發揮其靈活的調劑作用和輔助作用;更為重要的是青年農民工個人應該不斷地轉換觀念,提升整體的文化水平及素質,為完全適應城市做好準備。應當建立一個以政府為主導,以用人單位為基礎,以社區為紐帶建立全方位的社會支持系統。
(一)政府社會政策的支持
作為社會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面對當前阻礙農民工城市適應的現實處境,應該盡快推進城鄉二元結構改革,包括戶籍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等,從各個方面為農民工城市適應做好制度上的準備。
當前的戶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民向城市轉移這一合理的社會流動,阻礙了城市化的進程,同時也阻礙了城鄉之間的全面交流,不利于社會公平。而戶籍制度以及黏附于該制度的各種政策、法律、規則等又強化了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之間的身份等級色彩,更加大了農民擁有社會資本的局限性。因此,只有改革當前的戶籍制度,消除城鄉區別,才可能為青年農民工適應城市建立起良好的外部環境。
政府應該在改革城鄉二元結構的基礎上,將農民進城務工視為正常的社會發展的需要,積極務實地推進促進青年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各項政策和措施,使各項政策落到實處。同時政府應該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從經濟、社會和文化各個層面上促進城市和農村的進一步融合,更新農民的觀念,促進農村經濟的轉型。只有政府積極為農民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使農民與城市居民一樣享受更公正的公共型社會資本,包括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擁有與城市居民一樣的權利,從而保證農民在城市化的過程中不受到來自制度層面的影響。
政府通過公共產品供給生產社會資本的主要措施應包括:(1)提高農民工流動的組織化程度,實現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有序性;(2)建立農民工的就業培訓制度,通過政府外在層面對農民工個人技能的提高提供社會資本支持;(3)建立覆蓋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完善現有的社會保障制度,對農民工這一弱勢群體的養老保險,公共醫療保障加大傾斜力度等;(4)加大農村教育投資力度,為農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學提供有保障的制度環境,消除農民工的后顧之憂,同時也可以為將來農民工后代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5)制定相應法律法規,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此外,政府在農民工城市適應這一過程中還應做到:
第一,積極營造公平、客觀的社會環境,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進行城鄉一體化建設,根據城市發展規模的實際情況,設定切實可行的吸納農民工入城的發展戰略,同時應該考慮到農民工進城務工后所面臨的各種困難,包括社會保障,子女受教育權利,就業權利等,為農民工城市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第二,政府應該積極為農民工城市化提供暢通的信息渠道和信息平臺,使農民工可以擺脫初級社會網絡的影響,在獲取信息的渠道上多元化,從而更加信任政府和城市社會,擴大農民的社會網絡關系和社會資本。
(二)社會組織“橋梁”的搭建
作為社會的劑,社會組織應該不斷地更新組織模式和發展規模,把重點放在重視農民工這一弱勢群體上面,充分發揮組織的力量,在促進農民工城市適應這一過程中起到為城鄉之間搭橋、聯系城市和農村社會網絡的作用。實現農民工社會關系網絡由內聚式團體網絡向開放式團體網絡的轉變。通過組織的橋梁作用,加強農民工個人和政府的溝通和協調,從而實現擴大農民工社會網絡關系,增強其異質性,為農民工個人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的增加起到牽線搭橋的作用。
具體而言,社會組織應該做到的是:
第一,積極構建社區農民工服務中心,發動社區和街道辦事處、居委會的力量,借助社會各界力量為農民工建立良好的表達意見的渠道,同時可以全方面關心農民工生活和心理狀態,為進一步解決好農民工城市化問題提供大量的解決案例。
第二,積極建立中小型企業的工會組織機構,為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
第三,大力發展公益法律機構以及心理咨詢機構,利用強大的民間力量,運用專業的法律知識,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這些社會組織和民間志愿機構可以把農民工從狹小的初級社會網絡中逐漸引領出來,逐漸培養他們的社會參與意識,提高他們的社會融入程度。但是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切忌用官方聲音取代民間意愿。民間志愿組織要突出其自愿性,政府在志愿組織中可起協調作用,但不能讓政府意愿轉移至民間組織,使其失去獨立性,從而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三)農民工個人素質的提升
農民工的首要任務就是盡快融入現有的城市社區,以彌補離開原有農村社區帶來的社會資源的損失。農民工的居住方式主要是租住私房或者單位集體宿舍,而且租住的私房主要集中在城鄉結合部的“城中村”,這些社區居住著來自各地的各種身份的人員,既有本地的農民,也有從各地聚集而來的農民工。由于不同身份和經歷的人對社區的認同感不盡相同,特別是外來的農民工,背井離鄉的生活使他們很難找到歸屬感。雖然通過血緣、地緣和親緣關系能夠在所在城市結成新的社會關系網絡,但是,離開原有的農村社區對于農民工而言本身就意味著社會資本的損失和關系網絡的淡化。真正融入城市社區才能夠建立新的更有價值的社會關系網絡,為進一步順利完成市民化過程積累更多的社會資本。
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要參與群體,農民工在遠離農村社區,進入城市后,首先要在思想、行為等方面不斷改變自己已形成的觀念,從老鄉、親戚等原有的交往群體中走出來,逐漸學會同不同社會層次的群體打交道。這主要包括擴大人際關系網絡,建立普遍信任的社會網絡關系,從而積累更多的社會資本。
其次,農民工進入城市后,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學會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農民工應該不斷加強學習,在努力工作的同時,積極利用業余時間關注所在城市的社區建設和城市建設,同時積極參與到社區建設和城市建設中去。只有這樣,在自身素養獲得提高的同時,也才能真正體會到成為城市主人翁的感覺。對一個城市有了歸屬感,才可能更加努力地在城市工作,獲得城市的認可。此外,農民工還應該學會利用政府和社會組織提供的平臺,利用業余時間積極學習法律法規,不斷提高個人素質和能力。
再次,農民工要不斷提高個人職業素養和個人職業技能,為更好地融入城市、適應城市的發展做好準備,并在工作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以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6.
關鍵詞:勘察設計單位;建設指揮部;技術調度;組織協調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我國以空前的力度擴大內需,加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各項基建工程建設的時效和質量被提升至政治高度,工程勘察設計單位責任重大。為適應新形勢,圓滿優質高效地完成基建項目勘察設計施工任務,各勘察設計單位陸續組建和充實重點工程建設指揮部,全面負責協調同建設方、施工方的關系,了解、收集甲方建設意向,及時向施工方提供設計圖紙,全面闡釋設計思路,實時解決施工中遇到的技術難題,想建設方之所想,急施工方之所急,確保工程建設項目如期交付使用。建設指揮部作用發揮如何,直接影響到工程項目的進度與質量。因此,只有職責清晰,工作有可為之處,成效才能明顯。
1了解客戶需求,做建設方技術參謀者
建設方最關心的就是能用相對較少的資金建設出標準高、運行良好的產品。工程建設,設計是靈魂,一個好的設計,不僅可以為建設方節約資金,同時也可以為建設方打造出質量精品。作為現場建設指揮部,工程前期,必須了解客戶的所求,并將收集到的意見及時反饋到設計總體組成員,要把建設方的設計意圖和建設藍圖融合到未來的設計之中,要讓設計產品從技術層面處處體現建設方的要求、意圖、靈感。工程建設期間,要善于傾聽建設方意見,從技術層面多給建設方建議。同時要多換位思考,要從建設高質量的精品出發不斷優化設計方案,努力滿足變化的客戶需求。想客戶之說想,急客戶之所急,用實實在在的數據說話,用科學合理的技術解釋疏導,做建設方的技術參謀者,必定贏得建設方的贊同。
2滿足施工要求,做施工方現場指導者
一首動聽的樂曲,離不開曲作者,更離不開彈奏者。作曲精美,彈奏嫻熟,樂曲自然旋律優美、悅耳動聽。如果說設計圖紙是廣大技術人員嘔心瀝血譜就的一曲動聽樂譜,施工方則是那嫻熟的彈奏者,先進的機器設備則是那必須的悠揚樂器。樂曲要動聽,工程要上乘,譜曲者——設計方的造詣是前提,彈奏者——施工方的技術是關鍵。二者配合默契、通力合作方能打造精品。配合施工是設計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是工程建設的實際需要。設計方有義務、有責任向施工方提供良好的設計圖紙、完善的后續服務。作為重點工程建設指揮部,必須在設計人員和施工方搭建起溝通的橋梁,做施工方的指導者,及時闡釋設計意圖,實時跟蹤建設進度。對于施工方在建設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多一點耐心和細心,及時給予指導。對于現場發現的新問題,要本著“治病救人,懲前毖后”的原則,實時優化工程技術方案。確需變更設計的,要在尊重事實的情況下,盡可能地為施工方創造優良的施工環境和投資環境。
3維護單位權益,做企業對外形象的代言者
重點工程建設指揮部是企業管理機構重要的一部分。指揮部分布在祖國各地,是企業的窗口,其一言一行無不代表著企業的整體形象。維護企業集體權益、大力宣揚企業文化、提高企業社會美譽度、擴大企業社會影響力是各指揮部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對外交往是一門藝術,其工作人員必須堅守自己的底線,絕不能做損害企業利益的事情。“人無信則無立”,每一位成員都要誠信待人,廣交朋友。要牢固樹立客戶意識和服務意識,積極主動,周到細致。要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欲之害,不以惡小而為之,要處處體現高風亮節的優良品質,增強大局觀念和協作意識,不推諉、不扯皮,積極倡導、培育扎實高效的工作作風。
4洞察市場信息,做對外市場經營的開拓者
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中,企業繁榮與衰敗、制勝與出局,最根本的決定因素是企業對市場的把握度和其產品在市場上的占有率。企業求生存、謀發展必須做好市場經營這篇文章,要把經營市場,開拓市場作為企業發展的第一要務。“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為保證企業長期繁榮發展,打造“百年基業”,必須占領市場的高地,獲取較高的市場份額。常言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在經濟活動中,信息的獲取是重中之重。只有了解甲方的投資動機和建設意向,才能有目的培育市場、開拓市場、經營市場。重點工程建設指揮部作為企業的前沿陣地,和政府機關各投資方、建設方打交道最多,亦最容易了解到他們未來的投資動向。因此,要有敏銳的市場意識,當得知工程建設信息后,一方面要堅持先入為主的原則,積極介紹企業的資質與能力,要讓甲方充分認可企業的能力與服務;另一方面,及時向企業內部整理反饋市場信息,與單位內部相關業務部門形成合力。建設指揮部似崗哨,各業務生產部門似陣地,哨兵敏銳,陣地火力威猛,企業定能出奇制勝,始終占領市場的高地。
5關心職工生活,做派遣配合施工人員的關照者
建設指揮部設在工程施工一線,遠離企業本部。指揮部人員、設計總體組全體成員和廣大配合施工人員常年駐守在外,風餐露宿,沐雨櫛風,條件相對艱苦,隔山隔水,缺少的是家人的體貼與關懷,增加的是對家庭的牽掛和愧疚,做好這些人員的心理工作,是各指揮部領導的首要任務。各指揮部領導要善于做思想工作,對這些人員的一言一行要明察秋毫,把握其思想動態,有針對性地做好解釋疏導工作。同時,要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解決家庭、婚姻等各個方面的現實困難,切實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穩地住其心,方能鼓舞其勁。配合施工人員來自五湖四海,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各不相同,建設指揮部要充分克服條件的制約,盡可能地讓每位人員都吃得上一口好菜,健康有保證,工作才有干勁。由于條件所限,娛樂設施配置相對欠缺,工作之余,文化生活單一枯燥,指揮部要因地制宜的多活動,當好文體活動的策劃者和組織者,豐富他們的業余文化生活,增進彼此間的感情與友誼,努力營造和諧溫馨的野外業余生活。
中圖分類號 C915;C9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2)11-0109-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1.017
與一般水利工程項目建設不同,重大水利工程項目建設具有建設周期長、區域跨度大、影響因素多的特性,是一個典型的項目群建設,僅以南水北調工程為例,工程橫貫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跨度十余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工程建設包含水庫、湖泊、運河、河道、大壩、泵站、隧洞、渡槽、暗涵、倒虹吸、PCCP管道、渠道等多項水利工程,是一個復雜的巨型水利工程[1-2]。國內外實踐表明,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后,工程上下游地質地貌和生態環境都會發生改變,并致使依賴這些自然環境存在和發展的社會也相應發生改變[3-5]。為此,工程建設后的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人類社會的自我協調,都將促使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區域的自然與社會經歷復雜的重構過程,改變當地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以及影響當地人民生活和生產 [6-7],這無疑會增大社會不穩定的可能性。西方社會轉型的經驗表明,社會在從失范到規范、從混亂到有序的過程中社會問題和社會風險集中并發[8],當前我國正處于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急速轉型階段,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對建設區域的社會穩定風險無疑構成重要影響。從系統理論來講,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和工程建設區域的社會之間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并在邏輯關系上屬于高級復雜巨系統中的子系統,即“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社會”(LHPS)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H.Haken [9]提出,如果一個系統在沒有外部力量強行干涉的情況下,內部各要素獲得空間的、時間的或功能的結構,便是該系統的自組織。LHPS系統同其他系統一樣,具有開放性、動態性、非線性、漲落性和不確定性等特征,所以LHPS有序穩定下的演變必將具有自組織,因此,運用自組織理論對“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社會”系統穩定性進行分析,有助于探討重大水利工程可能導致社會失穩的根源,找到影響重大水利工程項目建設社會穩定風險關鍵所在,為相關部門決策重大水利工程項目建設提供依據。
1 LHPS系統穩定的自組織
1.1 LHPS系統穩定的復雜性
復雜性在社會現象與問題中普遍存在,是許多社會現象與問題的內在特征。錢學森[10]認為社會系統的核心元素“人”使得社會系統同時具備“開放性”和“復雜性”,使其具備了復雜開放系統的特性,楊桂華教授更是指出,社會系統的特性使得人類社會具有超自組織特征[11]。
從復雜開放系統本質來看,LHPS系統是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區域社會系統演變的一個形態系統,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是社會系統內部結構運動因素中的一部分,并對社會系統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經濟環境以及社會結構等都產生重要的影響,其中工程移民是復雜化社會系統運動的最大社會風險。耿濤等認為一個移民社會經濟系統的重建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12],工程移民屬于非自愿移民,國內外經驗均表明,非自愿移民安置是一項風險巨大的社會經濟活動,會對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區域的社會穩定性產生重大沖擊。范澤孟、牛文元[13]指出,社會穩定的各種響應因子的動態變化,直接作用社會系統的穩定狀態,而社會系統的某一穩定狀態被擾亂或者被打破,社會風險都有可能被極大的提高。“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社會”系統穩定性既取決于該系統內部條件也取決于其外部條件,內部條件主要體現在重大水利工程項目建設是否合法和合理,而外部條件則主要表現在外部環境是否具備支持重大水利工程項目建設。
從圖1可以看出,LHPS系統賴以生存的外部環境主要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技術等環境,這些外部環境的構成因素都具有眾多復雜的特性,以社會環境為例,外部社會穩定狀況、治安狀況、水利工程建設區域的重大事故狀況、犯罪率、水利工程在當地被接受程度、社會輿情、當地社會保障、社會醫療等因素都會對LHPS的系統穩定性構成重要影響。LHPS系統組成因素是眾多的,且每個因素間通過催化聯系把自催化循環聯系起來,其中每一個因素既能自復制,也能對其他因素提供催化支持。在艾根超循環理論(Hypercycle theory)[14],社會的復制循環主要為社會生活和社會生活方式兩個方面的自復制循環。除此之外,各因素都是具有動態演變性,使得該系統具有不確定性,所以無論從LHPS系統的內部結構、外部表征,還是從其行為和環境復雜性來看,LHPS系統都是一個復雜巨系統,其穩定性具有復雜性。
1.2 LHPS系統穩定的自組織
從耗散結構理論來看,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會對社會系統產生一個遠離平衡的沖擊力,在到達遠離平衡的非線性區時,一旦系統的某個參數變化到達一定閾值,系統便會由穩定進入到不穩定狀態,即出現了非平衡相變,如移民非自愿不滿從上訪演變成。錢學森[10]認為,系統自己走向有序結構就可以稱為系統自組織。楊桂華[11]將影響社會系統序變的因素歸為:①社會系統相對穩定的演變達到一個序變點后進入序變區,即系統變得十分不穩
\定;②隨機“漲落”影響序變;③環境影響社會系統序變方向。LHPS系統穩定滿足自組織現象條件,首先,由于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過程實質上是一個與外界人、財、物的不斷交換過程,并伴隨著能量和信息的交換,LHPS系統具有開放性;其次,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本身的各元素之間相互關系是非線性的,與相聯系的環境也是非線性的,即LHPS系統存在非線性機制;再次,漲落和突變一直伴隨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過程;最后,自復制循環影響漲落影響大小,為LHPS系統演變到新的穩定結構創造條件,為此LHPS系統穩定滿足自組織條件。
2 LHPS系統結構分析
社會系統是一個非絕對平衡的開放系統,其穩定性具有動態性。閻耀軍在社會穩定系統動態分析中把社會穩定系統的邏輯結構概括為6部分:生存保障系統、經濟支持系統、社會分配系統、社會控制系統、社會心理系統、外部環境系統[15]。為了確定“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社會”復雜系統的內部結構,在研究方法上借助于Warfield[16]創建的解釋結構模型法(ISM)對LHPS系統進行分解。根據研究內容的需要,本文邀請10位重大水利工程社會評價領域的專家,對LHPS子系統進行了確定,即經濟發展(S1)、移民安置(S2)、社會保障系統(S3)、社會分配系統(S4)、移民心態系統(S5)、外部環境系統(S6)。借用ISM研究子系統內部相互作用對LHPS系統演變的影響,對六個子系統復雜關系進行層次化和條理化。根據專家們討論子系統之間直接關系或遞推二元關系,構建鄰接矩陣,若兩個因素之間關系存在影響關系,定義如果SiSj則為1,否則為0。則LHPS系統的子系統的鄰接矩陣A為:
基于布爾運算法可得可達矩陣R:R=I∪A∪A2∪A3∪A4∪A5,本文運用MATLAB軟件計算(程序代碼略):
根據可達矩陣R,可以找出子系統Si影響其他子系統的可達集E(Si),其他子系統對Si影響的子系統組成先行集A(Si),及受子系統Si影響又影響Si組成的共同集T(Si),即(T(Si)=E(Si)∩A(Si))。結果見表1。
根據表1結果,若E(Si)=T(Si), 則Si就是系統的最高級子系統,然后去掉最高級子系統,重復上述步驟,可分解出系統的第二層、第三層……,以及子系統的層級關系。按照子系統的層級順序將系統分層,然后再根據結構矩陣子系統間連接關系用有向矢線相連,可繪出其系統的多級遞階結構圖(見圖2)。
從圖2可以看出,對LHPS系統穩定性影響最直接的是社會分配子系統、移民安置子系統、移民心態子系統,三者的穩定性直接決定了LHPS系統的穩定性,但是從圖2梯級結構模型上看,這三子系統只是影響LHPS系統穩定性的表象原因,其穩定性深層次原因是社會保障系統的魯棒性是否穩健,而社會保障子系統深受經濟發展子系統和外部影響子系統的影響。這一結果表明,重大水利工程項目建設的社會穩定性主要來自與移民相關的社會分配、移民安置和移民心態領域,但其深層次的決定因素是當地社會保障體系是否完善,這既取決于當地的經濟發展,也取決于外部環境,如生態環境、與域外地區相比社會經濟發展是否優越等,即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是LHPS系統穩定性的關鍵。
3 LHPS系統穩定性演變模型
由于系統自組織過程不存在特定的方式作用于系統外力,系統從有序到無序,再有無序到有序的變化,以及從低級向高級的演變過程都是子系統相互作用的內部過程,外部對系統作用力是一個隨機漲落。本文依據自組織理論,將運用非線性動力學方程對LHPS系統進行如下描述,建立的系統動力學模型為:
其中,γ和γ1,γ2,γ3,γ4,γ5,γ6分別表示LHPS和S1,S2,S3,S4,S5,S6的變化率與其原有狀態的關系;γ和γ1(i=1,2,3,4,5,6)則表示各子系統的協同作用對LHPS和Si的影響;φ(t)表示隨機漲落(如突發事件)對系統穩定性的影響,t代表時間。
文獻研究發現,在系統處于無序狀態下,系統眾多變量中存在一個或者幾個變量值為0,隨著系統由無序向有序轉變,這些變量值也有小變大,即這些變量能夠描述系統的有序程度[17]。根據役使原理,系統相變過程是一個由系統狀態變量形成系統序參量,序參量又役使系統其他狀態變量的過程,序參量支配、主宰和役使系統狀態的其他變量,序參量是眾多變量中慢變量,役使其他快變量變化。對于社會系統來講,也同樣存在著系統運動宏觀參量(序參量),且這種宏觀參量決定著社會系統的有序結構和功能行為[18-19]。
本文將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經濟影響(q1)和社會影響(q2)作為“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社會”系統自組織演化的序參量,這主要是因為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區域社會系統從無序向有序演變是重大水利工程項目建設和重大水利工程融入建設地區社會系統中的變化過程。根據哈肯協同學基本理論,式(4)表示了LHPS系統的兩個序參量如何影響子系統的自組織演變。
其中Si代表LHPS子系統;α1為序參量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影響對子系統自組織演變的作用;α2為序變量系統協同作用對子系統自組織演變的影響;α3為子系統的自反饋系數;α4為兩個序參量相互作用對子系統自組織演變的影響;α5為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正效應;β1為重大水利工程建設負效應;λ1為隨著時間推移,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影響力系數;β2為兩個序參量相互作用力系數;β3為阻尼系數;β4兩個序參量之間的關系。
Si系統處于穩定是,S·i=0,q·1=0,q·2=0,
,即系統穩定的平衡點為(0,0,0)。根據模型求解其特征矩陣為:
平衡點(0,0,0)帶入式(5),則:
由此可得特征根λ(1)=α3,λ(2)=α5-β1,λ(3)=-β3。由李亞普諾夫穩定理論可知,只有當且僅當特征根均為負實部,系統才是穩定的。為此,系統的穩定性主要α3,α5-β1,β3決定,與其他參數無關,即研究LHPS系統及其子系統穩定性可以從式(6)特征值入手。
4 系統穩定性演變模型仿真分析
ISM模型分析結果表明,社會保障系統是LHPS系統穩定的核心,它的發展受社會經濟發展和外部環境系統的影響,如果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區域的社會保障系統穩定,必將推動LHPS系統的穩定,即當地社會保障體系穩健性對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社會穩定有巨大的影響,為此本文針對LHPS子系統中的社會保障子系統(S3)穩定性演變進行仿真分析。
本文以2006年九三學社政協提案中所披露的三峽庫區移民社會保障調查數據為依據①。通過比較計算得到α1= 0.297,α2= 0.5,α4=1.8,λ1=1.5,β2=1,β3=0.5,β4=1.2 ,并將其代入式(4)中,為了更清晰的看出隨機漲落對社會保障系統的影響,本文將φ(t)也引入分析中,觀察φ(t)變化對系統的影響。
(1)當α3
(2)當α3,α5-β1,β3參數大于零時,社會保障系統便處于了失穩狀態(見圖6、圖7和圖8)。從圖6不難發現,當LHPS的社會保障系統自反饋參數α30時,重大水利工程項目建設正負作用較小時,S3、q1和q2仍然在所測時間域內趨于穩定,但是當S3自反饋參數α3>0后,S3便開始遠離穩定點(見圖7)。由于社會保障系統在LHPS系統穩定性中占關鍵地位,S3系統的不穩定導致LHPS系統的不穩定,所以社會保障體系自身系統反饋子系統的穩定性對其穩定性影響巨大。圖8所示,S3處于不穩定時,如果再出現隨機漲落,如移民收入減少、移民就業下降、移民上訪等事件,會更加促使S3穩定性遠離平衡點,而且由此引發的經濟影響q1和社會影響q2更是處于震蕩的不穩定中,表明如果社會保障系統不完善,隨機漲落出現會使其更加不穩定。
5 結 論
如何評估和控制重大水利工程項目建設社會穩定風險是當前理論和實踐界研究的熱點。本文從自組織理論視角研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社會穩定問題,并分析了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有可能引發社會不穩定的根源,主要結論如下:
(1)LHPS系統穩定影響因素眾多、復雜。主要原因是重大水利工程項目建設不但影響所在區域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及生態環境,而且工程建設本身會涉及復雜的移民問題,“人”因素復雜了LHPS系統復雜性,此外LHPS系統是一個開放系統,更加強化了其復雜性。
(2)基于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區域社會系統特點,將LHPS系統劃分為6大子系統,運用ISM分析LHPS系統結構發現:社會分配、移民安置和移民心態等子系統穩定性是LHPS系統穩定性決定因素,但三者穩定性取決于社會保障子系統的穩定性,即社會保障子系統穩定性或者社會保障體系是否完善,是重大水利工程項目建設的社會穩定的基礎。
(3)基于LHPS系統特點,選取重大水利工程的經濟影響(q1)和社會影響(q2)作為序參量,運用九三學社三峽庫區社會調查報告,對社會保障子系統(S3)自組織演化進行仿真分析。結果表明:①如果社會保障系統(S3)系統是穩定系統,在沒有外部隨機“漲落”影響下,重大水利工程項目建設即使對q1和q2產生重大影響,S3系統仍然是趨于穩定的,LHPS系統也會趨于穩定;②由于LHPS是開放系統,外部沖擊無法避免,如移民收入減少、補償等引發社會矛盾沖突、突發事件等,外部沖擊會影響S3自組織演變,但S3穩定性較強時,外部沖擊將不會改變系統穩定性趨勢,反之,S3系統將遠離穩定;③如果S3系統不是穩定系統,又有外部沖擊,那么二者相互作用將強化S3系統遠離穩定,使得LHPS將處于不穩定中。
以上表明,重大水利工程項目建設所在區域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十分重要,在社會穩定方面具有重要地位。不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將會加大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對當地社會穩定的沖擊,進而引發社會失穩風險。為此,在決策重大水利工程項目是否建設前,評估工程建設區域社會保障體系是否完善以及移民安置如何增強建設區域社會保障體系,應該是決策部門決策重大水利工程項目建設的重要依據。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劉睿,張宇清,王小雅,等.南水北調工程工期影響因素的問卷調查及分析[J].土木工程學報,2009,42(5):133-138.[Liu Rui, Zhang Yuqing, Wang Xiaoya, et al.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Analysis on Delay Factors of China’s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J].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09,42(5):133-138.]
[2]李峰,曾光明,徐敏,等.受水區生態系統對南水北調工程的響應[J].湖南大學學報,2007,34(1):72-75.[Li Feng,Zeng Guangming, Xu Min, et al.Responses of the Ecosystem of Intake Area on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J].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2007,34(1):72-75.]
[3]Jackson S, Sleigh A. Resettlement for China’s Three Gorges Dam:Socioeconomic Impact and Institutional Tensions[J].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2000,33:223-241.
[4]Brouwer R, Remco van Ek .Integrated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Impact Assessment of Alternative Flood Control Policies in the Netherland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4,50:1-21.
[5]陶濤,紀昌明.可靠性、回彈性、脆弱性在水資源系統中的應用[J].水力發電學報,1999,66(3):103-109.[Tao Tao, Ji Changming. A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Reliability, Resilience. Vulnerability of Water Resources System[J]. Journal of 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1999,66(3):103-109.]
[6]Cernea M M. The Risks and Reconstruction Model for Resettling Displaced Populations [J].World Development ,1997,25 (10):1569-1588.
[7]Scudder T. Social Impacts of Large Dam Projects[C].Proceedings of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and World Bank Workshop, Gland, Switzerland, 1997:41-68.
[8]孫立平.現代化與社會轉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90-245.[Sun Liping.Modernization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M].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5:190-245.]
[9]Haken H. Informa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 [M]. 3th ed. Berlin Heidelberg : SpringerVerlag,2006:100-130.
[10]錢學森.論系統工程[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3-19.[Qian Xuesen. System Engineering[M].Changsha:Hu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82:3-19.]
[11]楊桂華. 人類社會與自組織系統理論[J]. 教育與研究,1998,3:27-34.[Yang Guihua. Human Society and Theory of SelfOrganized System[J].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8,3:27-34.]
[12]耿濤,周銀珍,粱福慶.水庫移民的社會風險及其對策研究[J].人民長江,2005,36(8):57-59.[Geng Tao,Zhou Yinzhen,Liang Fuqing. Social Risks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of Reservoir Migration[J]. Yangtze River,2005,36(8):57-59.]
[13]范澤孟,牛文元.社會系統穩定性的調控機制模型[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7,(7):69-76.[Fan Zemeng, Niu Wenyuan. A New Mechanism Model for Controlling the Stability of Social System [J]. 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 2007, 27(7): 69-76.]
[14]Eigen M, Schuster P. The Hypercycle [M]. Berlin:Springer -Heidelberg, 2004:123-189.
[15]閻耀軍.社會穩定的系統動態分析及其定量化研究[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04,6(2):72-77.[Yan Yaojun. The System Dynamic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Study of Social Stability[J].Journal of Tianjin Administrative Institute,2004,6(2):72-77.]
[16]Warfield, J N. Intent Structures[J]. IEEE Trans on System, Man and Cybern, 1973,3(2): 133-140.
[17]江道琪,何建捆,陳松華.實用線性規劃方法及其支持系統[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4-57.[Jiang Daoqi,He Jiankun,Chen Songhua.Practical Linear Programming Method and Its Support System[M].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6:4-57.]
[18]哈肯.信息與自組織[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8:14-34.[Haken H. Informa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 [M].Chengdu: Sichuan Education Press, 1988:14-34.]
[19]溫馨,趙希男,賈建鋒.基于GPEM主旋律分析的系統序參量識別方法研究[J].運籌與管理,2011,20(3):165-174.[Wen Xin, Zhao Xinan, Jia Jianfeng.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System Order Parameter Based on GPEM Main Melody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J].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Science, 2011,20(3):165-174.]
Research on Society System Stability of the Large Hydraulic Project Construction Based on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ZHANG Changzheng1,2,3 HUANG Dechun1,3 Upmanu LALL2 HUA Jian1,3
(1.Business School,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00,China;2. Columbia Water Center,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N.Y. 10027, U.S.A.; 3.Hohai Industrial Economics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211100,China.)
接下來是其它的要求:
1.通常來說,高級職稱對期刊的要求比評中級職稱的期刊要高。期刊的級別高了肯定論文的質量也會提高的。據我所知一般評高級職稱的話需要在核心期刊上發表的。
【碩士論文、職稱論文、畢業論文、、、 小編整理如下:】如果你在生活中說你自己有著多么厲害的專業實力,很多人都會說你口說無憑,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職稱證書來為自己的實力做證明了。要得到一個職稱證書,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國家級核心的期刊上發表職稱論文。不過要成功發表的話就要通過專業的審核了。很多人都是沒有通過審核而不能順利成功而沒有得到證書的。
這一個行業是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而隨著發展的,這個行業的專業公司一般都是和專業的高級期刊有合作的。只要是專業的人才像要自己的論文能夠在期刊上成功發表,那么只要找這樣的公司就可以了,絕對能夠幫助你成功在指定的期刊上發表職稱論文。
在我們國家不管是什么樣的專業人才,都是要有著專業的職稱證書證明才能得到承認的。比如計算機人才就要有著一個計算機職稱證書,有一個建造人才就要有著一個建造是職稱證書。不管是什么樣的證書,要想得到首先就是要在指定的期刊上發表職稱論文。這樣就難倒了一些不擅長寫論文的人才了。所以,社會上代替人才在期刊上發表專業論文的公司就有了很好的發展機會了。
2、期刊發表文章字數少。一般大多數的單位要求職稱論文必須是2000字符以上。例如,山東省會計職稱政策中就有明確要求,文章字數要在2000字以上才有效。因為大部分的期刊排版方式,單版面字符數都在2500左右。所以,發表一個版面的文章在很多地區都是認可的。但是,還有部分地區要求文章字數必須在3000字以上。而大部分期刊單版面字數都很難超過3000字。所以,這些地區的作者必須在1.5個版面以上。以免造成發表的論文在職稱評審中不被認可。也因為此,很多期刊是要求1.5個版面起發的。另外,有部分的雜志允許刊登短文(通常低于1500字的文章,都可以稱為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