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9 20:38:3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展示設計調查報告,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增加了森林資源。按照項目的既定目標,一、二期項目主要是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三、四期項目除發展部分速生豐產用材林外,發展部分經濟林,以幫助農民在短期內實現脫貧致富。10間完成的13萬公頃造林面積中,速生豐產用材林12萬公頃,名、特、優、新干鮮果經濟林1萬公頃。根據幼林摸底調查結果,一、二類林面積達到90%以上。世行貸款造林項目的實施,為我省實現造林面積和林木蓄積雙增長做出了積極貢獻。首先,增加了項目區的林木資源,使世行貸款造林成為我省速生豐產用材林建設的主體工程;第二,使項目區的森林覆蓋率平均提高了1.9個百分點,其中一期項目平均提高1.2個百分點,二期項目平均提高2.2個百分點,三期項目平均提高8.5個百分點;第三,上述完成的12萬公頃速生豐產用材林,按每年每畝平均生長一個立方米計算,可持續生產1600萬立方米的木材,將有效地緩解我省木材短缺等諸多問題。同時完成的1萬公頃干鮮果品經濟林,進入盛果期后每年可生產15萬噸的干鮮果品。
(二)促進了農業發展。世行貸款造林項目區主要分布在我省中南部平原以及太行山和燕山貧困山區的70個縣(市),項目的造林地重點利用的是各河流兩岸多年滾動形成的沙荒地以及進一步延伸的次耕地。我省的永定河、沙河、滹沱河、漳河的兩岸和故道,一直是我省平原農區遭受風沙危害最為嚴重的3大沙區之一。針對這一問題,世行貸款造林項目開發改造沙荒、沙灘地6萬多公頃,新打機井8000眼,修渠256公里,整修道路1020公里,使沙荒地變成了林茂糧豐的穩產田,并涌現出永清、安次、定洲、新樂、大名、臨漳等一大批治沙造林先進典型。世行造林項目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發展。第一,栽植的樹木防風固沙改善了生態環境。據河北農業大學在本項目中持續8年的關于楊糧間作的林木生長效應、農田小氣候效應、農作物產量效應和楊糧間作的生理生態學基礎等方面的科學研究,楊糧間作使農田小氣候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毛白楊幼林(3*2*18)可以使農田平均氣溫下降0.4-0.7度,平均相對濕度提高4.5—12.2個百分點,平均風速降低44.5%—76.5%。第二,小氣候的改善提高了糧食單產。在上述條件下,間作物畝產可比對照提高1.65%-31.8%。第三,項目建設增加了耕地面積。在山區,世行項目堅持以項目村為單位,按流域進行綜合治理,凡在5度以上的坡地,都采取反坡梯田、水平階(圍山轉)或魚鱗坑整地、品字型栽植等措施營造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此舉在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時,每畝一般還可開發出3—5成的可耕地;在平原區,則通過開發沙荒增加了耕地面積。大名縣在境內3條古河道形成的5條大沙帶范圍內(沙荒和流動沙地占60%以上)營造間作式速生豐產用材林8.85萬畝,通過開發改造沙荒增加農業種植面積6萬畝,林地間作小麥增加產量1000萬公斤、花生1200萬公斤。
(三)提高了農民收入。據有關方面測算,目前農民在高產穩產田上種植農作物,兩茬純收入每畝也不足400元,而世行項目的實施,大大提高了農民收入。首先是營造林木的直接收入。世行貸款造林一、二期項目,重點分布在中南部平原農區,其土地資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實行林糧間作后,由于農民的耕作對林木起到了以耕代撫的作用以及林木的邊行優勢效應,使毛白楊的平均單株材積生長量比相似條件下的毛白楊純林提高30%—137%。保守一點,按每畝每年生長一個立方米計算,每畝每年僅林木一項就可增加收入400元;其次是間作的農作物增加的收入。沙荒地開發后僅種植花生一項,每畝可收獲200多公斤,折合人民幣400余元,同時,次耕地改造后,農作物產量至少可增長1倍。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項目造林5.55萬畝,僅間作物一項平均年增加小麥、花生作物產量500萬公斤,增加收入700多萬元。永清縣、安次區在沙荒次耕地發展的10萬畝速生豐產用材林,同樣取得了顯著的效益。第三是發展經濟林增加的收入。三期項目重點分布在山區縣的貧困鄉村,自1999年實施以來,在以項目村為單位按流域進行全面治理的同時,重點發展名、特、優、新及有市場前景的熱雜果經濟林,目前已涌現出臨城的圍場、贊皇的花木、涿鹿的趙莊、豐寧的兩間房、承德的東窩鋪等項目示范村。以東窩鋪村為例,全村總面積1.48萬畝,其中山場面積1.42萬畝。全村轄12個村民小組,243戶,825口人,分別散居在東西兩條溝,交通不便,人均收入不足500元。實施世行項目后,共整地造林6000余畝,栽植各種果樹9.65萬株,并完成退耕還果600多畝,老果園改造120畝,果樹高接換頭1.4萬株。人均栽植優良新品種果樹120株,3—5年進入結果期后,僅此一項就會遠遠超過其人均收入3000元的目標。
世行項目建設的成功經驗,有力地說明了世行項目造林在改善生態環境,優化產業結構,以及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講,一些項目村的林業發展模式,亦是縣域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向。
二、項目建設的成功經驗
(—)加強組織領導。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解決木材供需矛盾,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亦是各級政府的責任。同時利用世界銀行貸款發展速生豐產林的管理是嚴格的、科學的、也是非常復雜的,它不僅涉及林業技術和資金財務管理,還涉及有關政策和廣泛的群眾工作。因此,每期項目開始前,省、市、縣各級都要根據工作需要,由主管領導牽頭,吸收林業、財政、計委、土地、審計等有關部門參加,建立健全各級項目領導小組,切實加強對項目建設的領導和協調工作;并在領導小組下設項目辦公室,配備精干的技術和專門財務人員,具體負責項目的實施工作;同時,聘請教學、科研、種苗、森防等單位的科技人員組成科技支持組,使項目建設可以隨時得到技術咨詢和指導。
(二)周密組織實施。在項目建設的準備階段,首先要自下而上以政府名義提出參加項目的申請并履行相應的承諾,同時開展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和以項目縣為單位的造林總體設計;在項目生效啟動前,要編制嚴密的生產計劃和資金計劃,制定項目的實施細則、造林技術模型、施工設計方法、檢查驗收辦法、會計核算辦法、提款報帳辦法等規章制度,作為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間共同遵循的準則,使每個環節都有章可循,有效地避免了主觀隨意性;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嚴格執行生產計劃、資金計劃和以保證質量為核心的檢查驗收制度、報帳撥款制度,做到按規劃設計,按設計施工,
按標準檢查驗收。凡是無造林設計、造林成活率不達標、不符合造林標準要求的,一律不予驗收、不予報帳、不予撥款。
(三)增加科技含量。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項目建設的質量。為此,項目建設中突出抓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使用良種壯苗。當前造林靠壯苗,長遠發展靠良種,良種壯苗是造林工作的基礎。據調查,用材林良種的蓄積生長量較之一般品種可提高30—150%。因此,各項目縣以國營苗圃為中心,推行了“定點供種、定點育苗、定點供苗”的三定育苗辦法,不僅保證了所需苗木的數量和質量,更重要的是解決了良種的推廣落實問題,確保了林木的速生豐產。特別是在三期項目中,良種使用率普遍達到了百分之百。二是推廣適用技術。針對我省十年九旱特別是春旱的特點,在項目造林中大力推廣了“ABT生根粉、抗旱保水劑、地膜覆蓋”三項技術。在1999、2000我省連續兩年遭受特大干旱的情況下,項目區由于采取了上述三項保證措施,造林成活率仍然達到了80%以上。三是加強科研和推廣工作。世行項目實施后,先后開展了楊樹優良無性系選擇和推廣、落葉松良種引種和推廣、項目實施效果監測等十幾項科研推廣課題,并及時將階段性成果組裝配套運用到項目建設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是加強技術培訓。為提高項目區農民的技術水平,省市、縣、各級都制訂了詳細的培訓計劃并采取電視臺講座、發放錄制光盤、編制小冊子、現場參觀考察、地頭直接演示等多種形式不定期地對農民進行培訓。三期項目實施三年來,僅省級就向6市、15個縣、60個鄉(鎮)、340個項目村發放各種小冊子、光盤、錄象帶等52000余冊(盤)。
(四)建立健全經營管理機制。經營管理機制是項目建設成敗的關鍵。世行項目實施十年來,經過不斷地探索和改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經營管理機制。一是資金管理報賬制。報帳提款程序是每年春季造林結束后,經專業隊伍全面進行檢查驗收,由縣(市)林業世行貸款項目辦公室組織,按小班、樹種,逐村、鄉匯總報帳單據,經縣(市)財政授權提款人簽字,逐級上報到財政部和國家林業局,然后,按規定辦理有關提款報帳手續。報賬制的優點在于,資金投入同造林成效直接掛鉤,有效地避免了資金投入的風險,保證了投資效益最大化。二是經營模式多樣化。項目造林以村為單位,進行統一規劃,統一施工,項目完成后根據農民的意愿,實行分戶經營、股份經營或集體經營。但無論采取什么經營方式,其收益的大部分要歸屬農民。三是項目造林合同制。具體要求是,無論采取什么經營方式,都要簽訂土地承包(拍賣)經營合同。合同中要明確自主經營內容,權、責、利、義務、責任以及土地承包使用年限,土地承包(拍賣)使用年限不少于50年。同時要明確經核算和債務分割雙方確認的承貸數量、還貸年限、還貸計劃等。合同制的應用,將農民的責權利緊密結合在一起,大大激發了群眾造林護林的積極性,保證了項目建設的成效。
在項目建設中,各級項目辦都注意用社會林業、混農林業、立體林業等現代林業模式和觀念指導實際工作,在保證林木速生豐產的前提下,千方百計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力。由于持續地進行了有效的管理,世行造林項目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其實際意義,不僅僅在于高標準地完成了12萬公頃速省豐產用材林,1萬公頃名、特、優干鮮果經濟林,更重要的是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對農民脫貧致富起到了積極的推進和有效的示范帶動作用。同時,借鑒和推行了世界銀行的科學管理方法,在資金管理上堅持“投入有償制、支付報帳制、使用專項制”,對于習慣了撥款造林粗放管理的干部群眾來講,約束當中潛移默化地使人們增強了質量意識、還貸意識、責任觀念和效益觀念,較好的遵循和實踐了林業改革思想,是林業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體現。
三、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存在的主要問題。林業世行項目實施情況總體上是好的,但有些地方還不同程度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將會影響到已建項目的還貸、在建項目的質量、以及進一步的引進和利用外資問題。
1、責任意識不強,短期行為突出。有些干部急功近利,
爭取項目時積極主動,輕易承諾,但言而無信,一旦項目上馬,就覺得萬事大吉,于是出現了配套資金不到位,生產管理不扎實,在還貸問題上推諉扯皮等現象。我省一期項目從1998年開始還貸,按照現在的還貸條件,全省每年平均還貸400萬人民幣。就一個縣來講,每年最多還50萬,最少還20萬,且一般都涉及6、7個鄉,幾十個村,應該說還貸的壓力并不是太大,但實際結果卻很不理想。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省財政采取了財政預算逐級扣款還貸的辦法。
2、工作漂浮,管理粗放。有些地方不能按項目要求辦
事,隨意性很大,挪用、滯留資金的情況時有發生;有些地方不注意做深入細致的群眾工作,不能很好地研究和落實經營機制,習慣于大轟大嗡式的粗放管理,形成了上邊一頭熱而群眾不理解,不支持,存有應付過關的心理,結果是既影響了造林成效又勞民傷財,造成了不良影響。因此,在二期項目實施過程中,不得不中止了幾個縣項目的執行。
3、認識不足,配合不夠。林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
部分,發展林業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并且,世行項目造林不僅僅是林業部門一家的事情,它涉及到技術、政策、土地、扶貧等多方面的問題,以及廣泛的群眾工作,因此,需要各有關部門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臨城、涿鹿、承德等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項目造林,把項目造林作為富民工程、德政工程,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切入點和農村經濟的增長點來抓,積極協調林業、農業、土地、水利、扶貧以及財政等部門,形成了齊抓共管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比較而言,有些項目縣,對項目造林重視、支持和協調不夠,工作方法簡單,只是林業部門自己在孤軍奮戰,影響了項目建設的順利進行。
(二)幾點意見和建議
1、提高思想認識,加強組織領導。擴大對外開放是我省林業建設的一項基本方針。借鑒和利用國外的資金、技術、管理經驗是促進我省林業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利用世行貸款造林,一是貸款時間長,二是資金有保證,這既符合林業生產周期長的特點又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目前,我省的世行貸款造林項目已經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但是,利用外資(貸款)造林,就其管理上來說是嚴格和煩瑣的并且項目建設的成敗,關系到各級政府的國際形象。因此,各級領導一定要充分認識利用外資造林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增強質量意識、效益意識和風險意識,切實把項目建設抓緊抓好。當前,各地一定要克服畏難情緒和等、靠、拖的僥幸心理,從維護我省各級政府信譽和林業部門形象的高度出發,切實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強化措施,認真督查,保證在建項目的優質高效,搞好竣工項目的掃尾工作。特別是在一期項目的還貸問題上,要采取目標考核、財政預算統籌安排以及現有幼林拍賣轉包等有效措施,按計劃完成還貸任務。
中圖分類號:G712.3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158
1 當代社會和企業所需要的人才
在互聯網時代的數據信息迅猛爆炸背景下,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研究機構Gartner給“大數據”作出這樣的定義:大數據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大數據產生背景在于因為人們日益普及的網絡消費行為所伴生的一切消費行為的背后隱藏著大量的有價值的數據,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和挖掘,將會對社會或企業帶來很多新的發展思路或正確的決策。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天貓平臺在2013年雙十一活動中,一天的成交額達到350億元,這數據的背后其實藏有非常豐富的消費者行為。通過對數據分析了解行為產生的原因,則能猜到消費者的購物需要以及未來選擇趨向。
對于當今企業經營管理者來說,要想駕馭好企業,需要具備一種非常重要且帶有時代性的能力――學會對各種各樣類型數據利用進行分析,例如數據倉庫、數據安全、數據分析、數據挖掘等等,最終得出具有價值信息的能力。高職教育宗旨是要培養出社會和企業需要的技能人才。既然當代社會和科技對企業經營管理者提出新的能力要求,作為高校教育者,則更應該比企業走在前面,要培養適合企業及未來時代要求匹配的人才,這樣才真正做到校企培養人才的“零對接”。
《市場調查與預測》這門高職教育企業管理專業學生的核心課程,如何培養學生具備社會和企業需要的能力,就顯得更加重要。因此,無論是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的設計,都應該在符合教育學規律提前下,同時做到以時俱進。下面筆者結合實際教學工作經驗,以《市場調查與預測》為例,談談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由“被教”轉變為“主動學”,構建一套有效的課程教學體系。
2 課程教學體系設計
2.1 教學目的
教學目的在于通過讓學生在掌握一定的市場調查理論和知識技巧基礎上,開展調研實踐,全面提高學生實際操作市場調研基本技能,提高學生的數據分析和挖掘能力、思維能力、洞察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人際關系能力等綜合素質,最終使得學生在畢業后能迅速適應社會和企業要求。
2.2 教學思路
一個中心,兩條思路。教學,顧名思義,主要是由“教”和“學”兩部分構成,“教”體現在教師在課堂上如何進行教學,“學”則體現在學生在課堂上如何進行學習。那么,本課程緊緊圍繞 “學” 這個中心,延伸出兩條支線:一是教師要在“教”方面以教學方法改革為重點;二是學生要學會“主動學”,在完成自己調查任務同時,還需學會以教師角度去糾正和找出別組調查小組的不足,查找就是一種主動和自我學習的過程。
2.3 教學方法
主要采取主題式教學、分組項目調查、組與組之間互改等方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教學設計遵循學生“主動學”為原則,堅持“實用為主,鼓勵實踐”的方針。
2.4 教學考核設計
課程考核成績=平時考勤考核(20%)+平時發言考核(30%)+大作業(50%)。大作業主要是分成5~6人一組,共同完成一份市場調查報告。要求進行三個階段性作業:第一是市場調查計劃方案(30%);第二是問卷設計(30%);第三是市場調查報告(40%)。每一階段的操作辦法:先由學生分組完成階段性作業,完成后在全班同學范圍內進行匯報。每一階段作業得分由小組互評(30%)+教師打分(70%)構成,所有階段完成后三個階段按30:30:40比例算出得分(80%)+組長給組員評價得分(20%),最終得出大作業總得分。
2.5 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主要是圍繞一份市場調查報告的制作流程為主線,將教學內容分為四大模塊:第一模塊是市場方案撰寫(小模塊一市場調查基礎理論知識、小模塊二市場調查內容、小模塊三市場調查方法);第二模塊是市場問卷設計與制作;第三模塊是市場調查問卷發放及整理;第四模塊是市場調查報告的撰寫。
2.6 教學流程設計
不同模塊不同教學流程設計。
2.6.1 《市場方案撰寫》模塊教學流程設計
第一步,先由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有關市場方案的撰寫知識。
第二步,發放一份較好的市場調查方案樣本,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學習及模仿。
第三步,讓學生在課后進行選題并制作本組的市場調查方案。
第四步,讓學生在課堂分組進行展示本組的市場調查方案。
第五步,在每組展示市場調查方案后,其他組各派一名成員根據所掌握市場調查方案知識要點,對匯報組的市場調查方案進行點評及提出修改意見,并根據教師所設計的《市場調查方案匯報評分表》進行打分。
第六步,教師在每組匯報完及其他組提出評價意見的基礎上提出修改意見。
第七步,匯報完后各組再根據其他組及教師所提出的修改意見進行修改方案,并最終完稿。
2.6.2 《市場調查問卷設計》模塊教學流程設計
第一步,首先由教師在課堂給學生講解有關市場調查問卷設計的相關知識及技巧。
第二步,發放一份較好的市場調查問卷,組織學生在課堂學習別人是如何制作一份合格的問卷。
第三步,讓學生在課后以組為單位,每人設計10個問句,組長匯總所有組員的問句后,設計和制作一份市場調查問卷初稿。
第四步,匯總各組所設計市場調查問卷,按組為單位印制好問卷初稿。
第五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以組為單位,對其他組的問卷進行互改及互評,并提出修改意見,采取“一對一”方法,保證每一個組員在掌握所講知識要點后,修改其他組的問卷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這樣一來,就能讓學生馬上學以致用,從而達到由“被教”馬上轉變為“主動學”的效果。
第六步,各組對其他組的問卷根據教師設計的《市場調查問卷匯報評分表》進行打分。
第七步,各組在匯總教師對問卷的修改意見及其他組對本組的修改意見后,對本組問卷進行再次修改,并最終定稿。
2.6.3 《市場調查問卷發及整理》模塊教學流程設計
第一步,首先以組為單位去印制最終定稿的問卷,以備發放。
第二步,以組為單位,統一時間和地點去發放問卷,保證人均發放20份問卷。
第三步,發放問卷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做好照相及視視頻錄像工作,作為發放問卷的佐證材料。
第四步,以組為單位,對問卷進行有效性的甄別,對問卷展開整理及分析,并制作各種統計報表、圖片。
2.6.4 《市場調查報告撰寫》模塊教學流程設計
第一步,首先由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有關市場調查報告撰寫的知識及技巧。
第二步,發放一份較好的市場調查報告樣本,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學習及模仿。
第三步,以組為單位結合所發問卷的整理結果在課后撰寫市場調查報告。
第四步,讓學生在課堂分組進行展示本組的市場調查報告。
第五步,在每組展示市場調查報告后,其他組各派一名成員根據所掌握知識要點,對匯報組的市場調查報告進行點評及提出修改意見,并根據教師所設計的《市場調查報告匯報評分表》進行合理打分。
第六步,教師在每組匯報完及其他組提出評價意見的基礎上進行點評,并提出修改意見。
第七步,匯報完后,各組再根據其他組及教師所提出的修改意見修改報告,并最終完稿。
3 教學效果
3.1 教師由“教學傳授”角色轉變為“教學設計師”角色
在該門課程中,教學理念、教學思路和教師角色發生轉變,教師由原來的“教學傳授”角色轉變為“教學設計師”角色,由“主導”角色轉變為“協助”角色,教學不再是以“教”為中心,而是以“學”為中心去展開及延伸教學。教師不再在每節課堂上以“講”為主,而是更多地讓學生參與進來“學”。在課后,教師更多的工作精力主要放在教學環節設計,教學內容設計方面,不再是以找資料備課或制作PPT為主,由原來講授轉變為教學設計師,教師需要做的具體事情主要是以設計相應的表格和流程,確保在每一個調查環節中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減少學生“搭便車”的行為,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及時運用。
3.2 學生由“被教”角色轉變為“主動學”角色
學生角色也有了很大的轉變,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角色轉變為“主動接受”角色,學生不僅僅在課堂上能夠學到教師教授的知識,而且能夠實際運用。
3.2.1 在組與組之間的互評和互改過程中,要求學生學以致用
要能當好一名“小講師”角色,找出其他組的錯誤并提出修改意見,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主動學習”機會,讓他們能看到和找到別人所犯的錯誤,做到引以為戒,以后不會再犯同類錯誤。
3.2.2 增加實際操作及角色扮演環節
在講解市場調查方法――電話調查方法的時候,教學設計重新設計為:
第一步,先由教師講解相關的教學知識。
第二步,在課堂上發放一份已經設計好的調查問卷。
第三步,讓在學生在課堂上當場打電話完成兩份調查問卷。第一個電話是打給自己手機電話通信錄里的其中一位好友,第二個電話是打給班上其他同學手機通信錄里的其中一位好友。
第四步,打完電話后再抽取部分學生談談打這兩個電話的不同的感受。
3.2.3 在課后學生需要完成的作業更多
無論是在撰寫市場調查方案還是市場調查報告過程中,學生都要學會如何與組員進行團隊協作,組長學會如何領導組員,學會總結。在發放問卷過程中,學生要學會如何與陌生人打交道,學會失敗,學會面對被人拒絕等。在數據整理與分析中,要學會如何制作各種圖表或表格,學會有關計算機軟件的使用。
3.3 學生以組為單位完成大作業,“搭便車”行為減少
一般來說,以組為單位完成一份大作業,往往教師最頭痛的一件事就是少部分學生會出現“搭便車”行為。為了確保讓每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整個過程,主要設計以下措施減少這種行為的出現:
第一,由教師制作《市場調查人員分工明細表》,確保將每一模塊大任務分解為小任務,讓學生清楚每一環節需要共同完成哪些小任務,然后再由組長根據個人特點及興趣愛好進行合理分配,保證每位組員分配的任務是合理公平。
第二,在每一模塊實施過程中,都要求必須通過照相或錄相方式進行實際情況進行記錄,最終將所有照相或錄像制作成為一份約10分鐘的DV,在課堂上進行展示。
第三,授予組長一定的權力,通過讓組長擁有對組員進行打分的權利,使得組長能較好地調動組員的積極性,為了避免出現“任人唯親”現象,分值設計存在一定差距,通過競爭機制保證組長與組員之間的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確立,最終促使組員需要聽從組長的安排與調遣。
3.4 培養出符合社會和企業需求的人才
教學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出社會和企業所需要的技能人才。通過教學體系的整體設計,學生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一是團隊協作能力提升,學會如何與組員一起共同完成任務;二是領導能力提升,組長學會如何帶領組員共同完成任務;三是人際關系能力和溝通能力提升,學會如何與陌生人打交道,學會如何禮貌待人,學會在與組員在發生矛盾時如何相處與解決;四是調研能力提升,學會如何把握對數據的研究、分析、挖掘;五是對市場的敏銳度和洞察力提升;六是撰寫文章的能力提升。
參考文獻:
[1]周雅頌.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教學改革效果研究[J].時代教育,2013,(5).
1.指導學生整理資料信息。
用各種方法搜集到的材料,必須加以整理方能得出結果。整理一般分為四個步驟:評定,對每個研究對象的原始資料進行歸類、評定和評分工作;登記和統計,先把評定結果編制成逐人登記表,一個樣本一張,在這張表上每人一行,登記研究對象的各項調查結果,再統計各項的平均數、標準差或人數百分比等統計量并記入登記表的下部;編制統計圖表,把幾個樣本的統計結果合到一張統計表上,將使調查結果集中而且使人能夠一目了然;統計檢驗,調查所得的某些結果,有時還需要進行顯著性檢驗,以對調查結果的可靠性作出判斷。
2.指導學生分析資料,并進行總結。
分析資料的方法可以有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有很多,有因果分析法、功能分析法、區位分析法、歷史分析法和比較分析法等。從問卷量表中指導學生可以獲得大量數據用于指導學生的定量分析。指導學生可以將這些數據轉化成圖表,利于指導學生的分析。要記住,一個課題中不是只采用一種分析方法。有時候,根據所獲取的資料和指導學生的研究目的,可以采用多種分析方法。特別是在綜合實踐活動總結階段,老師首先要指導學生對活動過程中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分析,形成結論。以調查數據的統計、整理與分析為例子。在調查過程中,要注重調查數據的統計、整理與分析。經過收集和整理,得到原始數據以后,還必須用數理統計的方法對它們進行分析和推論。對雜亂無章的數據進行初步整理后,可以得到最原始的統計圖和統計表。統計圖也是對數據的一種非常直觀的描述。常見的統計圖有條形圖、直方圖、折線圖等。
3.指導學生撰寫研究報告。
在對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和總結基礎上,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研究報告的撰寫指導。提出撰寫研究總結報告的基本要求和格式規范。如以調查總結報告為例,調查報告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調查,對調查的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整理后的記錄。調查報告的表述沒有固定形式,調查報告一般由以下幾個組成部分(略):第一部分——題目。第二部分——調查目的。第三部分——調查的基本過程。這是調查報告的主體部分。這部分要把調查來的大量材料,經過分析整理,歸納出若干項目,分條敘述,做到數據準確,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觀點明確。盡可能用圖表示形式表示,以增加直觀性,一目了然。正文的寫作安排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詳略得當。最后,要寫清楚調查的結果。第四部分——結論與建議。交代通過調查研究了什么問題,獲得了什么結論,說明了什么問題。第五部分——附錄。列出主要參考文獻,附上各種調查表格等。
作為一名中等職業學校的專業教師,我在教學中對中職生職業道德行為養成做了一些小小的研究,以下就是我個人的一些經驗的小結。
1 利用專業知識,培養學生職業道德素質
“依法統計,嚴守秘密”是我國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在統計領域的具體化。在教學過程中,我結合實際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和誠信教育。比如有針對性地選取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因虛報、瞞報、拒報或屢次遲報統計資料而被繩之以法的事例,告誡學生統計必須遵守《統計法》,它是每個統計人的職責和義務。同樣作為社會的一個成員,遵紀守法也是每一個人必須履行的義務,否則必將會受到法律的懲處。另一方面,統計的信息,咨詢和監督功能表明統計是服務于社會的,要贏得統計客體的支持和贊譽,統計人必須做到嚴守國家、企業、個人的秘密,這關系到一個人的信用,“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對個人來說,是安身立命之本,是孕育德性的基礎;對一個社會來說,是建立一個公正有效、有序運行體系的基本保證。在教學中,我還運用國民經濟的有關數據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識我祖國,愛我中華”。
2 利用統計知識,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我注重對學生職業能力與職業素質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善于與人溝通的能力,使用小案例教學法與行為教學法,結合具體情景,教給學生體現職業素質的具體方法,制定全面發展的學習目標,包括專業能力、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力、社會與交流能力以及認知和道德方面的學習目標。通過讓學生上網、看電視、看報紙雜志,去國美電器,去菜市場社會調查,培養學生應用現代先進的信息技術查閱及運用有關資料的能力。
在教學中以一個社會調查活動項目為中心,將學生每四人分為一組,具體分為以下階段。
2.1 分組準備階段
向學生闡述考評方法、步驟,列出各步驟完成的時間表,讓每位學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推選出小組長,擬定調查課題,申報課題,確定調查范圍,寫出調查方案。
2.2 分組調查階段
每個小組根據本組課題查閱資料,討論、設計調查問卷,打印并發放問卷,進行問卷調查。教師只是作為指導者參與其中,隨時掌握學生的動向及調查進程,當學生出現方向性的問題時,及時進行點拔。本階段主要考核學生運用知識能力(解決問題)、動手能力、交往與合作能力、責任感、團隊意識、協作精神等。
2.3 分組撰寫調查報告階段
各組對問卷匯總整理,畫出整理表,撰寫調查報告提綱,應用調查報告的寫作格式撰寫調查報告并打印,本階段主要考核學生的寫作能力、歸納總結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創新能力。
2.4 學生講解階段
這是一個知識的主流反饋階段,各組制作口頭報告PPT,主要針對各組調查報告進行陳述和歸納,把調查研究的結果表述出來,制作口頭報告PPT,以恰當的形式傳達給其他同學,同其他同學進行交流,本階段著重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
2.5 交流心得體會階段
小組間交流本次活動的收獲,存在不足,提出改進意見。選出調查報告優秀小組到各班匯報,各班互相學習。
2.6 教師評價階段
上述五個階段每一步驟都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上交學習成果,教師給出相應階段的分數,即最后每一組的檔案袋中有五項內容。在小組合作考核教學中,“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考核所追求一種境界,小組成員間的使命互助活動是教學活動賴以進行的動力源泉,合作學習不僅講合作,而且還存在競爭,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變為小組之間的競爭,小組合作成績既是個人成績又是小組成績,各小組既是調查者也是被調查者,小組之間也要互幫互助,把個人評價和集體評價,考試評價和學習過程評價有機結合起來,當某一小組或某一人有一點一滴進步時,教師和小組成員應及時給予表揚,肯定和鼓勵。從而發揮合作小組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7 體會與收獲
學生選擇的調查課題內容廣泛,有中職生的學習態度、理財觀、人際交往、禮貌禮儀、職業生涯規劃、技能訓練、安全消防知識、社團活動等方面的調查,學生通過調查活動,既是與同學交流溝通的過程,也是對自己行為的檢查與反思過程,同時是對小組長領導能力的檢驗過程,在調查報告中,學生對學校課程設置、教學管理、體育活動、技能訓練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議,小組口號也有創意,有“讓微笑充滿校園,自信從我們開始!”充分展示了當代中職生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
二、活動目的
⑴彰顯我院環保特色,提升學院影響力。
⑵豐富同學生活,提高同學的環保意識。
⑶提高同學的團結協作能力及實踐能力。
三、活動對象
環境保護與安全工程學院大一、大二學生。
四、資源需要
⑴人力資源:總評委一名,評委八名,記分員三名,主持人一名及記者團攝影人員。其中,總評委邀請學院老師擔任,評委由各班派一名代表擔任。
⑵物力資源:多媒體教室一間,記分紙及獎品、獎狀等。
五、活動主題
參與雙“g” 愛我南華
六、 活動開展
⑴由各班科技委員負責各班的宣傳工作,并選出4~6名同學成立各班的“green group” ,積極做好準備工作。
⑵“green group”比賽共包括以下四項活動:
①調查本校的環境狀況,總結我校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寫好調查報告。 注:調查報告要求以電子稿的形式,不求全但求精。
②制作一個與環保或低碳生活有關的ppt。 注:要求聯系社會實際,客觀真實。
③以環保為主題的演講。
注:要有感染力、號召力,時間控制在5分鐘左右。
④設計并制做環保袋。
注:要求以廢舊物品(如報紙、舊衣物等)為材料,美觀而實用。
⑶比賽時,各班“green group”派1~2名代表按①②③④的順序分別講解其調查報告,播放ppt,做環保主題演講,展示設計制作的環保袋。 注:可額外講訴自己與環保有關的故事或經驗,以及分享環保小知識等。
⑷各評委在比賽過程中為各班“green group”打分。由一名記分員收集記分紙,另兩名記分員統計并整理,最后按總分排序,評出一、二、三等獎。其中,一等獎一名,二等獎兩名,三等獎三名。
⑸由主持人宣布獲獎情況,邀請總評委為獲獎“green group”頒發獎品或獎狀。
⑹邀請總評委對此次比賽做點評。
⑺主持人宣布此次活動結束。評委、選手及工作人員合影留念。
七、經費預算
主要為購買獎品所花費的費用,待定。
八、活動中應注意的問題及細節
此次比賽選在周末進行,請各班宣傳委員及科技委員要做好宣傳工作,讓更多的同學關注、參與此次活動。
九、活動策劃書
環境保護與安全工程學院
環境工程102班高建宗
附
評分細則:①②③④四項活動每項活動各25分,合計100分。 (單位:分)
其中:①調查報告 客觀真實性 10 規范性 5 建議可行性 10
②ppt 制作 客觀真實性 5 獨特性 5 創新性 5 感染力 10
什么是創新型作業?我們認為,一切為激發學生生物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能夠引導學生構建有意義的生物學習,達成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目標的作業,就可以稱作“創新型作業”。
1 建立學科創新型作業題庫
我們以生物課程標準為準繩,定位在每個學生都能達到的基本要求上,作業以書面的方式進行,力求題目的形式和呈現方式有新意。一是,面向宜都市廣泛征集生物學習題;二是,利用網絡收集全國生物學會考試題;三是,以課標為標準創編生物學基礎性練習。所有習題都進行了解題分析和方法指導,整合形成的一套生物學基礎知識創新型作業題庫。
2 開發了六大類素質創新型作業
創新型作業應該是豐富多彩、靈活多變的,重在尊重學生的個性,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讓他們在開展調查、繪制生物圖、收集資料、制作標本、設計方案、課外實踐練習中提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們根據生物學習的特點將生物創新型作業大致歸納為以下六大類:
2.1 課外調查練習
調查是科學研究常用的方法,它需要學生的參與才能習得,調查能力的訓練與提高需要循序漸進:學生的初次調查,如校園生物調查,教師可以以一名導游的身份,引導學生認識校園內的生物,以及生物的生活環境,然后讓學生填寫自己設計好的調查表,呈現自己的調查成果。具備了初步的調查能力后,調查的方式及內容可開放一些,教師也可適當放手,如“調查血液和血液制品與人類的關系”,“調查人類常見疾病”等內容。教師只需提示調查方法,約定調查時間,學生就可以通過圖書館查找,網上搜索完成他們的調查任務,以調查報告的方式反映調查成果,具備了一定的調查能力后,教師可開放調查內容,可充分放手讓學生調查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教師只作參謀和方法指導,如《關于神木縣杏花灘公園的環境調查報告》、《城內洗車場用水情況調查報告》、《關于白色垃圾與環境保護的調查報告》、《神木縣植被狀況調查報告》、《“血液和血液制品與人類生活關系”調查報告》等。
2.2 生物繪圖練習
能夠繪制生物形態和結構圖是學生的一項基本技能,它是對看圖能力和識圖能力的再提高。繪圖能力訓練的起始階段在于觀察和模仿,其訓練的重點是格式和規范,模仿的內容是一些形態和結構簡單的圖形,如“植物細胞模式圖”、“動物細胞模式圖”等。學生掌握了基本的繪圖要求后,教師就可要求學生繪制形態和結構較復雜的圖形,如“關節模式圖”、“人體呼吸系統組成圖”、“心臟解剖圖”、“葉片結構圖”等。
2.3 資料收集練習
學會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是現代中學生的基本素養,其能力的獲得需要從資料收集開始訓練,資料包括文字、圖片和音像。我們的做法是將這項練習分三步,依次提高進行:第一步收集資料。教師要重點介紹資料收集,有圖書查詢,網上搜索等方法,強調要按照規定的主題去收集,不能偏離主題;第二步是處理資料,教師重點指導學生根據自己選擇或引用的需要,對自己所收集來的資料進行剪裁、組合、改編,為自己所用;第三步就是展示資料,該步的訓練是一個示范,是為了帶動更多的學生學會收集資料,并能學會處理資料。辦成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手抄報,舉辦“保護環境手抄報展”,呼吁同學們保護身邊的環境,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2.4 實驗制作練習
制作是科學探究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它重在訓練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學會欣賞美發現美,并通過自己的雙手去創造美。制作內容十分廣泛,我們相繼引導學生進行了昆蟲標本的制作、葉脈標本的制作、貼花標本的制作、植物臘葉標本的制作、肌肉帶動骨模型等。
2.5 方案設計練習
應用文寫作是各高職院校普遍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是通過對常用性應用文寫作基礎知識的教學和訓練,教會學生掌握常用性應用文的特點、格式和基本寫法,以滿足當前企業對高職人才語文能力的需求。因此,應用文寫作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應具有的一種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我院自升高職以來,高職語文的教學內容安排以應用文寫作為主,筆者在探索應用文寫作教法上也經歷了三個不同階段。
一、理論教學為主導階段
這一時期是高職院校語文教師探索應用文寫作教學模式的初級階段,大多延續了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以理論教學為主導,教師為主體的“一言堂”形式,教學內容的推進采用“蜻蜓點水式”教學。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1.受限于教材和學時,教學“縮手縮腳”
一方面,這一時期所使用的教材體例模式主要是“應用文種類-概念、特點-注意事項-例文-練習”,教師就根據這一體例模式開展教學,結果高職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主動性都沒有得到發揮,導致了寫作理論與實踐脫節、學校與社會脫節、教師與學生脫節。另一方面,教材內容涵蓋了五六十種不同文種,常用的文種也有20多種,而開設的課時為30-36學時,要想在這么短的學時里學會這么多文種,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教師只能“滿堂灌理論”,學生的學習目標也只能是初步掌握結構和基本寫法即可,至于“會不會寫、怎么寫、寫什么”在短暫的課時中無法講清、講透,其結果變成了“走馬觀花式”“囫圇吞棗式”的教學。
2.受限于教師的專業“不對口”,缺乏實踐經驗
目前,高職院校語文教師均來自漢語言文學專業或相關專業,擅長文學類作品的分析、鑒賞和創作講授。而且,我國也沒有應用文寫作教師的專業人才培養或培訓體系,教師只能從現有的教材中自我吸收應用文的相關知識,然后作為上課講授的基礎。同時,大多數教師缺乏實踐經驗的積累,所以,應用文寫作的教學如同雞肋,乏味無力,教學時往往是一晃而過,猶如蜻蜓點水。
二、研究性學習為主導階段
在高職院校高度強化學生專業實踐技能訓練的大背景下,應用文寫作作為一門培養基本能力的課程,勢必要進行相應的改革。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導,學生“唱主角”,強調學生能動性的教學形式應運而生。
1.大膽地調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筆者在實踐教學中重新設計了教學計劃,著重突出“調查報告”這種研究性學習文種的教學。根據完成一份“調查報告”的全過程,將一個學期30學時分成5個階段來開展分組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第一階段,主要通過教師講授調查報告基本理論及調查問卷設計基本原理為主,為學生確立有關調查報告及問卷的模板;第二階段,討論及確立調查主題,以學生討論為主,教師指導為輔。這一部分的實施,加強了課堂教師的指導作用,使學生在確定主題時很少再使用以往的老、舊命題,做到了命題的創新,一定程度上也杜絕了學生抄襲的想法和行為;第三階段,確定調查主題后,各個小組主要在課下討論完成調查問卷的設計,制作成電子版,并在課堂上進行演示和講解,通過課堂全體參與者的點評,逐步修改和完善調查問卷;第四階段,各小組根據修改后的調查問卷進行實地調查,發放調查問卷,收集信息,進行數據的匯總和分析。制作成電子版課件,并在課堂上對調查數據進行演示和講解調查數據匯總分析;第五階段,要求各個小組根據調查主題及前期的數據信息進行符合調查報告要求的論文寫作,論文完成后在課堂上進行全班匯報及評選。
2.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注重把課上的內容延伸到課下,讓學生邊學邊做邊練,又通過課上的演示和講解展示學生課下的活動情況。這樣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考核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同時,還向學生傳遞了一種思想——高職生通過在校3年的學習,應該逐步使自己具備多種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這些能力包括:邏輯思考能力、研究分析判斷能力、溝通表達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人際相處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等。
這一階段的教學,既體現了高職學生長于動手、動口的特點,也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責任感。但這是以犧牲其他文種的講授為前提,教學內容單一,適用范圍狹窄,與應用文使用范圍廣泛的特點不相符,也不能與專業需求緊密結合。
三、以求職就業的需求為導向階段
調查是通過一定的科學方法,了解或者熟悉想知道的事情或者事物,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調查是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最容易學會的方法,因此在科技活動的開展中,常常采用調查的方法。中學生在參與調查的過程中能提高他們的調查研究能力,這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創新精神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調查也是較容易出小成果的探究方法,近年來東莞市科技創新大賽的科技論文中調查類的課題越來越多。且東莞市獲得全國及省創新大賽比賽獎項的科技論文多是調查報告,如東方明珠學校獲國家一等獎的《初中生誠信調查》等。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教師在科技創新大賽中指導學生撰寫科技論文時會選擇調查報告?原因有三:一是易掌握,可控制。與某些需要借助專門的機構進行測試或實驗操作的研究相比較。調查的難度要小些,調查內容的深淺程度可以因學生的思維程度而異,在操作過程中容易控制,如實地考察法、問卷法、訪問法、資料查閱法(上網)等學生容易掌握,指導學生寫作科技調查報告的可操作性較強。二是經濟,成本低。某些需要借助專門機構的測試的實驗少則幾百多則幾千甚至上萬元,這對學生或學校而言都是一種經濟負擔,而調查所花的費用要少得多。三是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符合國家課程改革的精神。
我校近幾年參加省、市創新大賽的科技論文多是調查報告,如獲得省創新大賽一等獎的《經濟發達鄉鎮節電潛力調查》、二等獎的《常平薇甘菊的入侵情況調查》,市創新大賽二等獎的《東莞初中生生態道德文明調查》、《初中生對異性的傾慕情況調查》等。參加調查研究論文寫作后學生的變化很大:膽量變大了,愛動手了,更喜歡提問了,質疑的能力也強了,思考問題的角度多樣了,分析問題更深入全面了,調查研究的能力增強了。近幾年在指導中學生撰寫調查研究科技論文中,筆者探索出對于提高中學生調查研究能力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經驗,具體如下。
一、通過“討論法”,提高學生科學選題的能力
進行調查研究首先要確定調查課題,目的質量是課題成敗的關鍵。選題要注重新穎性、可行性、實用性及科學性。在提高學生科學選題能力方面,一般采取這樣的步驟:引導學生思考課題;討論篩選確定調查課題。
1 引導學生思考課題
對于初中生來講,要想出并確定一個調查課題不是件容易事。因此,筆者在教學中結合生物課堂中調查方法的學習,用課件先給學生展示往屆學生想出的課題及網上下載的較接近學生生活的課題,給學生一個感性的認識。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對給出的課題進行聯想或發散,思考自己想做什么課題,并記錄下來。這一階段重在引導學生思考,先不考慮題目的可行性。凡是想出課題的學生都給予表揚,激發學生思考的熱情并養成思考的習慣。
2 用討論法篩選確定課題
討論能使思維在碰撞中產生智慧的火花。在學生想出調查課題后,讓學生分小組對組內各個同學想出的課題進行討論、篩選。篩選時教師引導學生要注意幾個方面問題:課題的調查目的和對象是什么、課題的現實意義如何、課題新不新穎、課題的操作性強不強。在小組討論時,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指導。幫助學生分析課題,選擇較為可行、有新意、有實用性的課題。學生小組討論篩選出題目后,教師再根據已有的經驗跟學生進行多次討論,幫助學生做最后的決定。筆者通過這種方法引導學生確定了很多課題,如“東莞農村初中生性心理調查報告”、“東莞初中生生態道德文明現狀調查”等。
二、采取“六步走”法,提高學生設計調查問卷的能力
如何設計一份科學的調查問卷,對于從未接觸過調查問卷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大難題。經過幾年的實踐,筆者總結出較有效的“六步走”做法:了解一模仿設計一修改一理論提高一反復修改一確定問卷。
第一步是“了解”,教師出示本校以前學生做過的問卷給學生看,這樣做一方面能使學生對什么是問卷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另一方面能增加學生設計問卷的信心。第二步是“模仿設計”,學生根據自己課題的調查目的,模仿別人的問卷,進行問卷設計。模仿設計過程,教師不做太多的要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自由發揮,允許學生存在漏洞百出或一無是處的情況。第三步是“修改”,修改主要是教師給學生指出不足并提出意見。主要從問卷的格式、提問問題的方式、提出的問題能否反映課題調查的目的這幾方面來給學生提出意見。第四步是“理論提高”,在老師提出修改意見后,學生可能還是不知如何設置問卷,這時可以介紹一些如何科學設計調查問卷、設計調查問卷要注意哪些問題的書籍或文章給學生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第五步是“反復修改”,這一步的修改次數視學生設計的問卷質量而定,有的可能改三兩次就行,有的可能要改十多次。修改時要注意問卷的格式、提問問題的方式、提出的問題能否反映課題調查的目的、題目的設置方式、問卷面對的人群的水平、問卷的科學性等方面全面考慮,力求完善。第六步是“確定問卷”,這一步的操作較簡單,教師幫助學生在反復修改的基礎上,最終將設計的問卷確定下來。
“六步走”做法符合循序漸進的原理,分步走可謂步步為營,學生在每走一步都會有提高。筆者在指導學生進行《東莞農村初中生性心理調查報告》、《東莞初中生生態道德文明現狀調查》《經濟發達鄉鎮節電潛力調查報告》等課題的問卷設計都是采用了“六步走”的方法,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得到比賽評委專家的認可。當學生設計好一份較令人滿意的問卷時,學生不但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感,對研究項目更有興趣,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知識拓寬了,思考問題的水平提高了,設計問卷的能力也增強了。
三、通過分析法、訪問法,提高學生訪問的能力
1 用分析法設計好訪問問題
調查研究經常要進行訪問。因此,要提高訪問的效率一定要在訪問前設計好訪問的題目。怎樣設計訪問的問題?設計的問題就是你所要知道的事情,因此在設計問題前可引導學生注意:你
到底想從訪問對象那里知道什么?這些跟你調查的主題是否密切相關?訪問對象的背景如何?你設計的問題,你預期訪問對象如何回答,如果他的回答在你的預期外你該怎么辦?在后面的撰寫調查報告時,學生要根據訪問的問題來寫分析,因此一定要讓學生在訪問前設計好一個相當于寫作提綱的訪問提綱,做到胸有成竹,才能提高訪問的效率。
2 把握好訪問方法
進行訪問時,應指導學生注意三點:一要用禮貌用語;二要帶上紙筆做好記錄;三要帶上相機拍照或錄音(機)筆錄音。對于學生來說,做記錄是最難的一項,比如有些學生字寫得慢,可以通過記關鍵詞、關鍵字來解決。之后再根據關鍵詞、字進行補充,確實記不全的再聽錄音筆。一般情況下我們不采用錄音(機)筆,因為這樣會使學生在訪問中有依賴性,不利于養成記錄的習慣,也不利于學生概括能力的提高。訪問前學生應該記熟自己的問題,進行模擬訪問。學生第一次實地訪問時教師一定要在旁邊觀看,回來后再指出其不足之處。
四、通過考察法,提高學生實地調查的能力
調查有時需要運用到考察法進行實地考察。去哪里考察。考察什么,怎樣考察,如果出現某些突發事件應該怎樣預防,這些都要引導學生事先想好。如《觸目驚心薇甘菊――薇甘菊在東莞常平的入侵情況調查》第一部分的調查內容采用考察法實地調查薇甘菊的入侵情況,在實地考察之前指導同學根據常平鎮地圖,選擇周邊的幾個管理區和鎮中心的管理區的小山丘、鎮中心的道路旁、學校周邊等有代表性的地方進行實地的考察,準備相機進行拍照,并設計考察記錄的表格(見表1)。
由于是野外考察,學生要穿較緊身的長衣長褲及鞋襪,用來預防荊棘和蛇咬,并且帶上望遠鏡,較遠的地方可以用望遠鏡觀察。這樣在實地考察的實踐中,學生從觀察、記錄、拍照等中不僅提高了實地考察能力,還學會了在野外如何保護自己。
五、使用電腦軟件與手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統計,提高學生統計的能力
在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后,要對調查的數據進行統計,才能做下一步的分析。統計調查數據中難度最大的是如何統計調查問卷,對于中學生尤其是初中生來講,可以說是一件無從下手的事。要解決此困難,有兩種方法:一是使用專業軟件進行統計。會用SPSS軟件的老師,可以教學生如何建造數據表格如何錄入數據,再用軟件生成的所需項目的圖表,但SPSS軟件非常專業,學生較難掌握。二是使用電腦軟件與手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統計。這種作法符合中學生的電腦水平,使用較普遍。此法是教學生先用手工統計,再在Excel軟件中匯總并生成圖表。手工統計看起來很簡單,但如果問題較多且樣本較大,統計起來就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比如在(東莞農村初中生性心理調查報告)的課題中,學生設計的問題有20道題,而調查的樣本達3000多份,起初學生看到小山丘似的問卷時無從下手,筆者便讓學生在統計前,先根據題號和選項劃好表格,或用電腦制作相同的統計表格,打印并復印多份,然后學生按每班或每固定數量如50份一張表格的方式進行統計,統計時采取劃“正”字的方式。統計前先把不符合要求的作廢的問卷抽出來,再進行統計。這樣操作起來就不容易出錯。手工統計好后讓學生在Excel中進行匯總和生成圖表再進行分析,這些是學生力所能及的。
二、把研究的權利放給學生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種基本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這是一種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而組織起來的綜合課程。
首先,在研究內容的選擇上必須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不能站在教師的角度代替學生選題。教師要留意針對學生的實際,讓學生自主確立公道的活動主題,指導學生研究自己感愛好的題目,自己身邊的題目以及自己有能力解決的題目等,讓學生自己從生活中發現并確定活動主題。在初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上,教師可作一個調查,了解學生的愛好愛好,從中選擇若干有益的活動主題,供學生選擇。隨著學生能力的不斷發展,教師可以逐步放手讓學生自主確立活動內容或課題。
其次,在具體活動的實施階段,盡可能讓學生通過自主研究獲得成功。教師要敢于放手,保證學生親歷親為,經歷完整的實踐過程,而不是個別、零散的片斷。要答應學生出錯誤、走彎路,讓學生經歷“嘗試—錯誤—從教訓中學習”的機會。有的教師生怕孩子出錯,或者害怕活動時間長了會影響正常的學習,因此經常包辦代替,把自己的成果直接交給孩子。殊不知這樣做,綜合實踐活動少了孩子的自主研究,課堂就失往了鮮活的生命力,不僅不會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還有悖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宗旨。因此,把研究的權利放給孩子,把實踐的時間還給孩子,才會有綜合實踐活動課堂的高效局面。
三、把科學的方法導給學生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會碰到很多的實際困難,諸如設計和修訂活動方案、設計調查問卷、現場采訪、搜集處理信息、撰寫調查報告等,假如我們教師一味的放手棄之不顧,沒有科學的方法指導,僅憑學生已有的經驗是不可能做好的,學生的調查研究和探討是不可能有效到位的。教師不僅是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更應該是學習的指導者。因此,教師必須適時的指導學生,通過各種方式把科學的方法導給學生,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大膽嘗試摸索總結了一系列的方法指導課,如《設計采訪題目》《設計調查問卷》《如何撰寫調查報告》等課型,對學生的活動有很大的幫助。有了科學方法的指導,學生的活動不再是盲目的、低效的。在學生活動感到困難時,教師給予適度的引導和點撥,引導學生開展靈活多樣的交流、研討活動,指導他們及時修訂實施方案,幫助他們保持和進一步進步學習的積極性。對于活動中碰到困難的小組,教師要進行個別輔導,創設必要的條件,幫助調整研究計劃。活動結束后,小組要提交活動記錄報告,內容包括活動形式、活動過程、活動結果等。教師要認真審閱研究報告,提出該小組活動中的優點與缺點,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四、把展示的機會讓給學生
《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課程從學生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增加開放性的任務型活動和探究式學習內容,有助于發展學生與人溝通、學會合作的能力,從而貫徹課程標準的思想。
一、任務型教學模式在中學探究式學習中的運用理論依據
任務型語言教學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做中學”(learn by doing)的語言教學方法。它把語言運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所謂“任務”,就是“做事”,在此過程中,學習者始終處于一個積極的、主動的學習心理狀態,通過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探究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達到實踐過程中的語言習得。師生共同探討決定任務內容、共同制定計劃,讓學生自己發現需要,激發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積極投入學習探究中;并根據完成任務的成果評價,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然后調整學習策略,取得進步。這樣,教師可以通過探究式學習任務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其了解自己的認知能力,盡可能發展這種認知能力。
任務為本的探究式學習主要注重其教學過程的操作。這個問題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素質教育思想為指導,學生主動參與為前提,自主探究學習為途徑,合作討論為形式,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構建教師導,學生學的教學程序”,其內涵可以充分體現在task這個詞的字母里:
T team work,target,tool,technique,etc.
A action,ability,acquiring,achievement,etc.
S skills,strategies,success,stimuli,student-autonomy,etc.
K key,knowledge,etc.
因此,將任務型教學模式運用于中學英語探究式學習,把社會引入課堂,把課堂延伸到社會,脫離局限于課堂的學習才是真正自主的學習,能夠有效地發展以人為本的綜合技能,是超越語言學習的學習。我們把“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貫徹其中,這才能真正實現學生對語言的習得。
二、任務型教學模式在中學英語探究式學習中的運用的操作模式
1.明確目標,呈現任務。
在開始探究任務之前,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實際情況,如:學生個人和群體運用知識、技能、策略,協調與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綜合情況,從而識別困難,提出設想,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提出探究任務。
2.分層要求,指導方法。
學生在明確探究任務后,根據實際情況,自己選擇探究任務的方法和途徑,學生可通過個體獨立活動和小組合作活動思考問題、設計活動方案、搜尋和收集信息,并對信息進行篩選、分析處理,圍繞任務目標積極開展各種調查、討論等學習活動,進行歸納和總結并進行成果匯報和反饋。
3.成果展示,評價反饋。
在任務型教學模式的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展示出來的創造力與探究挖掘力豐富各異,因而任務結束后他們提交的成果也具有多樣性,如海報、成果展、匯報表演、調查報告等,從而多元化地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
任務評價可進行量化評價或言語評價,教師以鼓勵為主的方法進行點撥評價,使學生有一種自我展示的成功體驗,采用學生自評、互評、師評等多種評價途徑相結合,就完成任務的方法、個人表現與小組合作程度以及任務成果進行評價。
三、任務型教學模式在中學英語探究式學習中的運用的實例設計
根據SEFC Book 2中的Unit 17,筆者設計了任務“啟東殘疾人生活現狀抽樣調查”(Sample of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Disabled People in Qidong)。
任務目標:
1.引導學生對殘疾人生活現狀的關注和進一步了解。
2.學會采訪人物、查閱資料、收集信息。
3.培養學生采集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4.在活動中學習使用語言,增加語言的輸入輸出量,鞏固語言知識,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方式:
1.到啟東殘聯了解啟東殘疾人現狀并落實調查對象。
2.通過問卷調查、實地采訪、查閱資料等途徑獲取信息。
3.勘察并記錄公園、劇院、學校、街道的無障礙設施。
4.分析數據、討論匯總并整合信息,撰寫調查報告。
5.各小組的調查結果展示與交流。
活動形式:
個人活動、小組活動(六人至八人一組)、班級活動相結合。
活動過程:
1.學生通過討論設計出一份啟東殘疾人生活現狀抽樣調查表。
2.各小組獲取表格,通過座談、采訪、勘探完成表格內容。老師可適當給予詞匯方面的指導。
3.小組成員分工合作,負責調查、記錄、分析、編輯、整合信息后撰寫調查報告。
4.小組選出代表輪流自由發言,口頭匯報調查報告。
四、任務型教學模式在中學英語探究式學習中的運用的意義
1.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孔子說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學生帶著愉悅的情緒和積極的情感體驗,伴隨著學習成果的獲得,即使是平時英語基礎差的學生也能通過探究式學習過程中的小組合作,發揮自己的獨特性,即使是極其微小的成績也是對自己的超越,最大程度地激發了強烈的學習愿望,從而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
2.學生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接受的是生成教育,在觀察、調查、討論、思考等實踐活動歸納及任務后的知識反饋等一系列探究式學習過程中,學生運用語言的綜合技能及歸納總結能力得到充分鍛煉與體現。
3.運用多種評價工具,促進學生評價與反思。學生通過師評、自評、互評等評價表對任務目標、任務過程、任務成果進行評價,幫助學生運用數據、圖表分析自己的學習成果,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評價自己的學習能力及策略、自己的合作態度,從而重新思考自己所做的努力及達到預想目的的程度,并適當調整方法,為以后的任務進行技巧的內化。
五、結語
Nunan認為,學習任務是一件以意義為關注點的工作,是學生運用語言去理解、產出、交流的活動。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做的每一件事都來源于我們對語言本質和語言學習本質的理解與認識。因此,筆者在設計任務時,把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輸入任務,正面引導學生的社會意識;把探究式學習輸入任務,通過各種項目任務的完成,培養學生調查研究、協同合作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增進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David Nunan.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