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1 16:53:2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人文教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高速發展的當下,人們的綜合素質有了較大提高,對醫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不僅要擁有豐富的臨床知識,還必須有責任感。在競爭激烈的今天,醫生必須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才能得到單位的認可。因此對醫學教育有了全新的標準,醫學院校必須加強人文教育才能培養出具有高尚的人格、深厚的底蘊和靈活的思維的合格醫學生。因此,人文教育在醫學教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
1.3醫學自身發展的要求
醫學研究是一門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相結合的綜合研究,研究者必須從不同方面、不同層次探索持續性發展的醫學教育,較高的人文素質和崇高的醫德是對醫學持續發展提出的要求。另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觸發各種疾病的誘因就越來越多,這就需要醫學工作者更加關注人們的習慣和狀態,以及生存環境等,從不同角度來分析病因,才能有效提出解決辦法。因此,在醫學教育中要培養醫學生就必須加強人文教育。
2加強醫學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途徑
2.1改變觀念,優化設置
首先,醫學教育者要轉變教學理念,讓學生認識到醫學教育不僅是職業教育,同時還是人性教育,要讓學生了解到人文精神是醫學教育的源動力,也是從醫者的基本素質。只有具備一顆仁愛之心,才能真正了解患者的痛楚,從而更好的醫治。其次,醫學院校要優化課程,豐富內容,完善人文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在教育過程中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
2.2加強醫學人文教育的師資建設
師資隊伍和教學水平是醫學人文教育順利開展的關鍵,醫學院校必須建設一支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從事過人文教育研究的臨床教師,才能承擔醫學教育中人文教育的任務。另外,還要為臨床教師提供各種人文教育交流和學習的機會,從而使其在實際教學中能更好的與國際接軌。
2.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濃厚的人文教育氣氛
校園文化對學生的素質和知識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因此,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因素。可以通過舉辦各類公益活動,提高學生的品位和熱情,使學生潛移默化的吸收人文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另外,開設各種人文系列講座來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養、對擴大視野有重要的意義。
學校的課程是社會文化,教師的教學內容是人們長時間積累的社會文化。學校課程也受到社會中政治文化與經濟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學校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學生在學校中生活,也是在社會中生活。學生成長經過社會磨練,個人的發展方向和社會發展有著密切聯系。職教體育教學應滿足社會體育要求,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職教院校的體育學習在學校里完成,怎樣把學校體育轉化為社會體育,讓學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也堅持著體育鍛煉,這是對職教體育教學的挑戰。為迎接挑戰,職教院校必須重視起學生的體育情感,認識到體育教學不僅是增強體質的需要,也是提高學生體育文化素養的需要。社會體育對于職教體育提出新要求,職教院校要建立新的體育教學體系。
1.2、學科需求導向
傳統的體育課堂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大多是籃球、排球等項目的規則和技術。若課程目標確定,學科知識以目標為基礎,受到限制。這種學科中心課程培養目標明確,但也有弊端。一般來說,學科專家設置教學內容和目標時,把學生培養成工作或研究人才,沒把課程當成普通教育。學科專家容易把運動訓練目標當成體育教學目標,把學生當做了以后專業運動員,把體育課當成運動員的訓練時間。
1.3、學生需求導向
體育教學的思想是以人為本,健康第一。重點是要提高學生的身體心理健康水平,滿足學生心理需求。以前的體育課程中專家多采用常模策略,這樣會出現誤差。這樣制定出來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違背了體育的基本教育思想。當前專家認識到學生需求的主導作用,體育課要符合大學生的的認知和情感需求,培養學生個性和體育素養。大學生有自己的選擇權利,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在素質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體育課也在不斷改革中,符合學生心理需求,體現其主體地位。大學生思想與心理慢慢成熟,價值體系和生活態度初步形成,有較強的創造性。體育課要體現多元層次化,培養學生健身的需求,體育知識的需求,健身娛樂的需求,培養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提高積極主動性,提高身心水平。
2、職教體育教學中人文教育的內涵
在體育教學實踐中,學生是實踐的主體體現了以人為本,體育教學是不斷發展學生潛能和個性。以人為本的學生觀認識教學目標,重視學生創造性,發展自身的個性。選擇課程內容,注重學生獲得直接的經驗,確定教學方法,突出學生的中心地位,學生自主發現選擇。創造出好的師生氛圍。在教學中進行人文教育,一是把學生當成教學的中心,教師要了解學生興趣和認識,知識儲備與技能水平。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這是學生個人特征的體現。職教教育教學中,實施遵守以人為本的要求。職教教育進行人文教育教學,根據學生學習風格創造有人文特點的環境,學習內容和教學辦法。這樣才能有效地開展職教教育,體現職教教育中的人本主義。
3、職教體育教學和人文教育結合的意義
3.1、職教人文教育的內涵
人文是動態概念,指人類社會客觀存在的文化現象。現代說的人文或人文主義,一般是指人類歷史中保留的精華,是先進價值觀與完善規范的體現。人文精神體現了科學、和諧與仁愛。人文教育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任意民族都要有人文精神的支持。職教是傳播先進文化和培養社會人才的場所,重視構建人文教育環境,增強大學生綜合素質。在職教體育教學中,學校必須加強人文教育,挖掘各學科的人文價值,加強展示體育比賽人文的內涵價值。
3.2、樹立人文主義學生觀
職教教育中的人文主義教育,以實現學生主體地位為中心,滿足學生需要。人文主義理論的實踐,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根據學生發展特點進行因材施教,用促進學生發展和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辦法教學。重視學大于重視教,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把教學內容分成小的單元,具體規定每單元目標和學習目標,可以學生自己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按自己的特點學習。
4、人文教育滲透到職教體育教學中的措施
4.1、轉變觀念,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人文教育重在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中要使學生體會自己的主體作用。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和學生溝通交流,緩和師生關系,有效進行位置的互換。根據學生實際的體育能力,針對性地教學,用有效的手段規范學生行為,學生是體育教學的重心,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開發學生潛力,有效進行素質教育。增強學生身體能力,把人性化教學理念落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4.2、改善結構,完善體育教學模式
目前職教體育教育的最大問題是課程結構的單一。多數教師在教學中沒有改變傳統方式,先是學生適當熱身,舒展身體。然后是簡單動作訓練,最后是自由活動。但是這種模式已經不適應目前教學機制,學生開始低處體育課。體育教師必須針對性地研究,改善舊的教學結構,依據學生喜好適當進行娛樂活動,把課堂氛圍活躍起來,開展多形式教學活動。娛樂時也加強體能訓練,課程以理論教學為主,學生幾乎沒時間課外活動,教師必須認識到體育教學重要性,加強體能訓練,增強學生身體素質。改善單一的結構,在結合多年的教學理念的情況下建造科學合理的教學結構,完善教學體系。
4.3、加強訓練,提高教師人文素養
體育教學中,教師處于引導的地位。如果想提高學生的能力,要提高教師人文素養,教師教學模式影響了學生的接受力。教師結合多年經驗,總結完善教學體系,提高人文素養,用人格魅力影響,加強師生間的交流,真摯地對待學生,創造和諧的課堂氣氛。教師覺悟提高,學生人文素養也會提高。
4.4、創新教學,開展多形式教學活動
當前職教體育教學有種種弊端,要采取有效方法,加強創新理念。教學活動離不開合理完整的體系,體育也是這樣。對于目前傳統的體育教學,教師在轉變教學觀念的同時,也要創新教學理念,積極開展多樣的體育教學,使學生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必須改變應試的理念,吸引學生,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用自主開放的理念,進行創新性教學。
4.5、加強溝通,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教學重要的是把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結合,目前體育教學中師生關系緊張,因此要加強師生間的交流,加強溝通。人文教育需要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師生間建立相互平等尊重的理念。教師要把握學生心理,根據學生身體的能力,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教學中師生要交流,建立新型關系,創造活躍的氣氛。學生積極提出問題,教師要聽取學生意見,讓學生各抒己見,形成熱鬧活潑的氛圍。
2人文教育在體教專業田徑教學的重要性
2.1人文教育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在教學活動中,教與學是平等的對話交流。教師具有主導地位,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用忽視,更應該重視。在傳統的體教專業田徑教學中,通常是由教師處于絕對的話語權,教師教什么,以及安排學生怎么樣學習基本都是由教師決定,學生處于聽從地位,主體地位基本沒有得到重視與體現。人文教育則強調在教育中必須重視人的發展,學生不是學習的機器,應該尊重學生,體現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通過人文教育非常有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
2.2人文教育有利于豐富田徑教學內容
長期以來,體教專業田徑教學內容基本一致,沒有多大變化。總體來講,教學內容單調、枯燥以及乏味。田徑教學這種枯燥的教學內容也是現代大學體育中田徑項目逐漸消失的主要原因。通過在田徑教學中融入人文教育,使教學內容更加關注學生生活,更加關注學生情感發展以及個性培養等,從而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有趣。通過人文教育不僅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更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從而使單調無味的田徑教學內容生活化。
2.3人文教育有利于提高田徑教學效果
通過在體教田徑教學中融入人文教育,使教學內容豐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高。學習效果的關鍵在于內在因素。教學效果的直接體現便是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在教學中學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所以通過人文教育的融入使學生更愿意學習田徑,將極大地提高田徑教學效果。
2.4人文教育有利于學生田徑興趣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于田徑教育長久以來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評價方式使得很多學生對田徑教學產生了害怕甚至恐懼心理。在這樣的狀態下,學生根本沒有了學習的興趣,但人文教育的融入將有效改善這種狀態。因為人文教育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學生的個性、學生的成長,而不是將學生田徑的技能達標作為評價的唯一指標。在田徑教學中,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意志,學生的態度與進度等方面,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田徑,從而將大大提高學生田徑的興趣。
2.5人文教育有利于改善田徑課堂氣氛
在體育項目中,大部分人對田徑教學的觀點都是枯燥無味,田徑課堂單調、累人以及壓力大,課堂氣氛緊張。但通過人文教育的融入,在田徑教學中不再強調技術技能的唯一性,而改變為關注學生情感、個性、心理以及社會適應等方面。將田徑技術技能教育與學生的人的發展因素緊密聯系,內容豐富多彩,教學方法靈活多樣,課堂氛圍更加輕松愉快,學生的學習效果將更加明顯。
3體教專業田徑教學加強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徑
二、語文教育如何體現出人文教育
1.深度發掘教學內容
初中語文是語文教育的基礎起步階段,其教材內容十分豐富,涉獵范圍也很廣闊。從現代詩詞到古體詩詞,從散文到文言文,從中國名著到外國名著一應俱全。初中語文教材均是中外古今各位名師大家的作品,其意義與內涵都極為豐富。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深入發掘將其中蘊藏的人文教育題材進行剖析,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例如,在《沁園春•雪》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分析其內容,更要深入挖掘寫作背景與作者心理情感等。《沁園春•雪》是在全面抗日之前寫下,其中不僅描繪了祖國的壯麗河山,更是贊頌了當時的各路革命英雄。表現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以及對抗日的堅定決心。教師通過深入挖掘這些內容,可以熱愛祖國堅決抗日的偉大品質展現到學生面前,給學生樹立一個積極的榜樣。
2.加強與學生溝通促進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多樣全面的,并不是僅限于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從廣義層面來講,人文教育包括了道德審美心理交際等方面。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應當多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以促進人文教育。多與學生溝通,可以三個方面入手。首先,在學習上教師應當多與學生溝通。語文是一門理解記憶性的學科,與數理化等有嚴謹的公式和推理的科目有差異。多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教學過程的不足與學生學習困難的地方,雙方進行意見互換。這樣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難點在什么地方并加以改進,學生也可以明白老師重點想講什么并著重掌握。其次,在生活方面,教師也應當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掌握學生的心理變化。及時對學生進行引導和解惑,幫助學生解決在道德觀念上的一些問題,促使學生心理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最后,教師要和學生做朋友。教師雖然貴為師長,是學生的長輩,但對于初中學生而言,長輩帶來的只有壓力。教師自身先放下教師的身份,真心實意地和學生打成一片成為朋友,用自身的言行來影響感染學生,發揮自己作為教師的榜樣作用,才能為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念以及審美情趣等。
3.在語文測評中引入人文教育
現今語文評測依然受到應試教育影響。大部分初中語文單以一個數字將學生分成了三六九等,這對于學生的人文教育是極不利的。語文教學評測應當引入人文精神,使人文教育透過語文評測得以體現。具體來說,首先,應該改變語文評測的模式,取消按照考試分數來劃定學生優良的規則,改用更加有人文精神的模式。其次,擴大語文評測的范圍,將學生的課堂表現、道德素養水平以及平時和學生溝通交流的結果等均納入語文評測的范圍。通過這種綜合考量,才能真實體現出人文教育。最后,引入互評機制。最了解學生的還是學生,學生通過相互評測,不僅可以發現自身的缺點,還可以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這對于學生成長和人文教育都具有重大意義。例如,初中語文教師讓學生互評試卷,可以發現學生互評都是按照標準答案來進行對錯區分的,不存在酌情給分的情況。雖然從語文角度來說嚴格按照標準答案區分對錯不太合理,但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其能夠按照標準答案進行對錯區分,沒有加入私人因素,說明學生之間的評測是很客觀公正的。
由于受制于教學目標和學制課時,高職大學英語課程設置不可能像本科院校那樣同時開設綜合英語課程、語言技能課程,以及英美文學、英美概況等人文教育的必修課或者選修課。在高職院校,大學英語課程的主要職能是傳授語言知識,提高學生的聽說等語言應用能力,沒有開設人文教育必修課和選修課。基于這種現實語境,要彌補人文教育缺失的不足,可行性的解決方式是將人文教育以課程滲透的方式融入高職大學英語教學,以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整體語言文化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扎根人文土壤,順應高校辦學國際化趨勢
由于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和國際交流機會頻繁,中國需要培養大批具有較高英語應用能力、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近年來,國內高校辦學理念和舉措逐步國際化。為了迎合這種發展趨勢,大學英語作為一個重要的課程體系肩負國際化人才必須具備的英語語言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中英文化知識培養的重任。因此,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被視為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高等學校的課改使大學英語教育走到了轉型升級的拐點。縱觀國內高職院校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現狀,我們發現大部分院校仍然偏向和強調英語語言知識教學。顯然,這種傳統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已經難以適應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無法滿足當前學生的學習需求。
首先,課程設置的不合理主要緣于該課程缺乏人文關懷,漠視人文教育,即便有所涉獵,內容也大多以引入和介紹西方文化為主,少有觸及中國文化。其次,課程設置體系不能體現“民族性”,也難以彰顯“國際性”。合理的課程設置只有平衡中西文化內容的輸入比重,增加人文教育的內容,才能培養出“懂專業、會外語、通文化”的跨文化型人才。為此,大學英語教師應該貫徹《課程要求》,大膽探索和創新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建構以英語語言知識教學為本,以介紹中西方文化、英美概況、跨文化交際等人文素質教育為輔的新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達到既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又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拓寬他們的國際視野,讓他們領略到英語學習的人文魅力。通過大學英語課程的重新設置,我們也能夠培養出一批“美國通”“、英國通”和“加拿大通”。許多專家和學者認為,衡量一所大學是否國際化的一個重要標準是看它所培養的人才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有沒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回歸人文,為大學英語教學在新世紀實現跨越式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二、教材編寫
大學英語課程設置中所預定的目標和教育理念的實施離不開一部優秀的英語教材。教材體現編者的教育理念,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又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核心材料和語言模仿的范本,它直接關系到學生能否從中學到各種語言知識和技能。一部精心編寫的英語教材往往承載著豐富的人文信息,大到政治、經濟、歷史、地理、宗教文化,小到風俗習慣、餐飲禮儀、風土人情等。當前高職大學英語教材傾向重“制器”輕“育人”,重功利輕人文,片面追求英語語言教學,忽視人文教育的現狀。大多數教材編寫者只注重語言技能和語言運用方面的內容,把學生的學習需求簡單地與就業聯系起來編寫教材。如此一來,教材只能滿足學生的語言技能和職業培訓等部分需求,但是對學生提高人文素養的渴求卻毫無助益。對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他們平時接觸人文知識的機會很少,并且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時間短,如果英語教材的主要內容是關于職業英語和與就業相關的話,那么,對于那些想了解中西方文化異同、提高自己人文修養的學生,現有高職教材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我國的英語教育界泰斗許國璋曾經說過:“英語教育是用英語來學習文化,認識世界,培養心智,而不是英語教學”。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呼吁大學英語教材回歸人文,滿足學生人文教育訴求。相應地,教材的選材就應該與以往有所不同,首要的是增添人文社科類文章素材,如歷史、傳統、風土、人情、藝術、經典的文學作品或者散文。重點要引入和介紹英語國家的人文社科知識,以人文題材為主流,內容覆蓋西方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如:政治、經濟、傳統、民風民俗、社會禮儀、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宗教等許多方面。學生在獲取英語語言和技能的過程中,了解英語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狀況、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文化現象,熟悉西方人的思維方式,能用西方的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豐富和完善自我,學會以寬容的精神看待異域文化,形成文化多樣性意識。
教材中增加介紹和引入西方人文社科知識輸入比重絕不意味著中國文化無足輕重。中國文學、國學、歷史、傳統、社會習俗和禮儀等有關中國人文社科知識在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方面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有必要在教材中切入中國文化,改變現有高職大學英語教材中植入的文化局限于英語國家文化的現狀。美國有許多“中國通”,他們既懂中文,又了解中國文化。上海外國語學院英語學院院長查明建認為:“文化交流是雙向的,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如何可能傳播文化?別人又為什么要和你交流。”融入中國人文元素的教材內容的優點之一在于為學生提供中國文化大餐,在跨文化交際中學會用目的語表達中國文化和向外推介中國文化。另外,還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英漢語文化解讀能力,使其具備一定的人文修養,以免在國際交往中出現“中國文化失語癥”。此外,大學英語教材中更應該精選中英文化對比的文章。通過大量接觸兼顧中西、突出文化對比的學習素材,學生在熟悉英語國家文化同時,感悟和體驗本民族文化,對其產生認同和自豪感,比較中強化對中外文化異同的認知,避免對本民族文化產生自卑心理,進而產生仰視他民族文化心理。
三、課堂教學
忽略人文教育,過于實用化、職業化和工具化的高職英語教學妨礙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身心的全面發展。高職大學英語教師必須轉變教育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把人文教育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加強人文精神、文化意識和道德修養教育。
學校公寓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不可忽視的地方。在學生公寓內,由于缺少了課堂紀律的約束和任課老師的監督,學生的身心得以放松,所表現出來的也是最真實的面貌,各種思想情感就會盡情地流露出來。并且,學校德育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通常使用的方法有:開大會、作演說、搞辯論,開主題班會,教師個別談話,學生個人寫文章等等。這些形式,從理論上或者從一定的思想高度上傳播了大道理,提高了同學的認識,解決了學生“知”的問題,收到了一定的德育實效。但是,德育又有它自身的特點。德育具有廣泛性,它覆蓋人一生的全過程,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每時每刻,每事每處,都離不開“德”的引導;德育具有滲透性,它深入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每個細胞,每根神經,學生的言行舉動都受德的支配;德育又具有實踐性,它必須通過“知”和“行”的統一來實施“教”和“育”,沒有實踐的德育是空洞的,它只能培養出“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所以德育不是模塊,不可以整齊劃一。因此德育工作不能只停留在教室、會議室里的大小會議、集體活動,德育要滲透到學生的公寓生活中。當前,職業院校德育工作普遍使用的是說服教育,不可否認道理要灌輸,要說深說透。但是道理,教師從幼兒園一直說到大學,什么是對的,什么是不對的,學生已經懂得了,他們寫起作文來,做起演說來,一套一套的,但是要他落實到行動中去,面對一次勞動,一次集體活動,捐一元錢,撿一張紙,幫一次人這些道德底線,他們大腦中貯存的大道理早已蒼白無力了。而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滋生并不斷膨脹,認識上真、善、美與假、惡、丑逐漸被金錢左右,“口頭道德”、“行為缺德”表里不一的雙重人格。而這種人格缺陷在教室往往不容易暴露,只有回到學生公寓,卸下了人人都有的那種偽裝,他的真實的人性才容易完全顯露出來。所以學生公寓為我們提供了實施行為規范教育的良好場所,為我們老師了解學生提供了一個透明的窗口,在學生公寓中進行必要的人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班主任在學生公寓中對學生起重要引導作用
學生公寓是學生進大學之后的“家”,同千千萬萬個家庭一樣,這里也需要和諧,需要溫暖,需要快樂,因此班主任要盡量給學生營造一個幸福溫馨環境,使他們在快樂中生活,在快樂中學習,讓他們在這個“家”里享受到集體溫暖,接受人文關懷,感受真情也回報真情,在感受真情中提升自己道德水平,唯其如此,教育才算以人為本的人文教育。如果說教室是教學生專業求知的殿堂,那么學生公寓則是我們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的演練場。確切地了解學生生活狀況、心理狀況,行為習慣及其品質操守,才能有效地因材施教,把德育工作做實做到位,學生公寓的人文型教育得以完成。
3班主任要努力創建人文型公寓
在公寓人文教育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到過去思想的影響,觀念上存在一種誤區,認為高校學生公寓工作就是負責學生公寓區安全、衛生,不出亂子。“等事辦”的思想在一些班主任身上仍有體現,對學生重課堂輕服務,很少去考慮學生的感受和需要,對公寓工作中的人文教育問題沒有引起足夠重視。職業院校學生公寓人文教育工作,決不是簡單的看門、掃地,有大量繁雜的思想教育、服務育人和公寓文化建設等工作,要做好這項工作,管理者、班主任除了具備較高的文化知識和思想素質,還必須特別注重對工作細節的研究,并適時地把它落到實處。同時教師的人格魅力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教師要發揮人格力量的引導作用,教師的人格力量來自于學術水平與道德情操的完善統一。教師人格力量表現為健康的價值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淵博的學識。一個好的教師不僅要靠自己學術上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靠自己人格上的感召力。高尚的師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書,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深刻的、長遠的,終身受益的。
二學生公寓是人文教育的好場所
1可以培養自主人文意識
一般來說高職學生離開了教室,也就離開了班主任的督促,離開了班干部的管理,這時就成了“自由電子”,這時正是職業院校學生養成自主管理的好時機,在學生公寓人文教育中我們要求學生從小事做起,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口,管住自己的心,做一個管得住自己的理智人。同學之間互相尊重,相互督促,相互溝通,生活指導老師給學生充分的信任,適當的提醒,可以培養學生自尊心、自信心和高度的自覺意識。
2可以培養“善與人處”的品質
學生回到了學生公寓,學生在經過緊張的學習之后回到學生公寓,緊張的情緒會松弛下來,興趣、愛好、習慣都會表現出來,十幾平方米的空間里自然會有矛盾產生。這時正是對他們實施“協調人際關系,創造良好氛圍”教育的時機。要讓他們知道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會給周圍的人帶來影響,如何善與人處,是一門學問,當同學間發生矛盾,班主任要因勢利導,養成他們寬容的胸懷,謙讓的品質,必要時可以就事論事,教他們一些善與人處的小絕招。
3可以培養集體意識、主人公意識
學生公寓是幾個兄弟的“家”,每個人是“家庭”的成員,學校可利用這個特定的條件,培養集體觀念,讓學生明白,個人與集體互相制約,大家只有先維護集體的利益,才有可能維護個人利益,要有主人公責任感,久而久之,一個愛集體愛民族愛國家的意識就養成了。
4可以培養競爭意識
學生公寓是多學生公寓的集合,學校開展“星級文明學生公寓”評比,既促進學校人文,又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評比的過程中,“家”看“家”,“戶”看“戶”,容易養成不甘落后的競爭意識。
5可以培養合作互助意識
住校學生遠離家庭,生活上難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會需要別人的幫助。在學生遇到困難時,老師發動大家伸出友誼之手,今天你幫他,明天他幫你,幫來幫去,一種合作互助的意識就養成了。
6可以培養節約意識
在學生公寓里要求學生節約用水,節約用電,不浪費生活用品,歷來是老師們著力的一個重點,它不僅為學校節約了一筆不小的開支,更為重要的是,現代的學生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他們根本不懂節約,如果不趁早養成節約的習慣,我們祖國的未來接班人何以能擔當大任。所以,培養學生的節約習慣,是關系到我們的民族能否后繼有人的百年大計。
三班主任創建人文型公寓的具體措施
1班主任要熟悉學生公寓的制度
班主任必須熟悉學生公寓的規定,以規范和教育為原則,除了文字上講究用詞、語氣外,還需要根據學生的生活特點來制定相應的補充措施、方案以及預案;在作息制度上,要考慮到節假日學生聚會或是集體活動的需要,將晚間的熄燈時間做出調整,推遲半個小時或是一小時。為了避免損壞公物或是污損墻壁,不準同學在樓內踢球、玩球、抽煙、喝酒。如果單純作這樣一個規定,學生在心理上往往難以接受,因為好動逆反的青年人總會有意或無意地違反規定,但是,若公寓部門為有球的學生制作一個球架,為他們統一保管,那效果肯定是顯而易見的;晚上遲歸問題,學校規定不能遲歸,也不能在學生公寓內燃點蠟燭,那就應該為勤奮刻苦的學生提供學習場所或“通宵”自習室,讓他們在熄燈后仍然有地方學習。如此等等,凡是學生有合理需求,公寓部門就應該想方設法予以滿足,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證規定的有效性,同樣也更完整地體現人性化服務的特點:第一,定期到學生公寓巡視(發現———解決思想問題);關注學生在學生公寓內的行為表現,關心學生生活,加深我們師生友誼,同時支持我們生活教師(得力助手)的工作,幫其樹立威信。第二,關注公寓反饋單,注意關注學生在學生公寓的表現,有問題的一定及時解決并督促完成。第三,關注星級學生公寓評比與衛生大掃除的反饋單及公寓文化節活動;學生公寓活動離不開班主任的鼎力支持,我們班主任的態度和力度決定了學生參與和重視的程度。學生公寓生活是社會生活的實習和前奏,切實做好學生公寓工作是十分有意義的。
2班主任要下寢室了解學生生活、學習和思想
(一)學校對學生人文教育不夠重視。人文教育的基本意義不是為了傳授任何特定職業所需要的知識,而是為具備一切職業所需要的能力打基礎。而在當前醫學教學過程中,大多教師認為醫學教育應該是培養學生醫學技能為主,將人文教育放置于邊緣化的地位。醫學類院校對學生的教育嚴重傾斜向職業教育,忽視了人文教育。許多醫學院,大量開設專業課程,而將人文教育科目設為選修課程,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重視專業技能的學習,忽視了人文科目的學習,導致學生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人文精神逐漸缺失。未來走入社會工作,對患者缺乏責任心、耐心和愛心,不能很好的和患者及其家屬溝通,影響醫療活動進行。(二)師資力量薄弱。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著學生,然而大多醫學類院校并沒有開設人文社科課程,其主要原因是人文社科課程要求師資力量必須是兼具人文科學與醫學背景的復合型人才。然而結合我國教育現狀來看,醫學院的師資力量并不能兼具兩者,都是側重于各個專業。對于兩者專業教學,教師沒有將醫學技術與人文教育進行很好的結合。導致學生只注重了技能學習,在學習人文社科時,沒有打好踏實的基礎,不能切實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不利于學生的醫學人文素質發展。(三)教學方法陳舊單一。人文類科目所涵蓋的知識面較寬泛,需要教師靈活運用各種教學形式和方法,并與學生進行較好的互動和溝通。但是,我國教育目前的現狀仍然是灌輸式教學,老師只是一味的給學生講內容,并不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不利于學生通過人文教育獲得思考、表達自己、更好的與人溝通這些隱形的能力。傳統的教學方法也不利于大學生形成這樣的能力,只有真正的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才能培養出擁有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決策力的人才。(四)學生主觀認識有偏差。大部分學生認為人文教育不是本學科主題,有些學生認為人文教育是個人休養,不應該納入教學,有些學生甚至認為是副課,是耽誤正課時間。將人文教育主觀上看成一種負擔,因而導致人文教育不被重視的局面。
二、醫學生人文教育發展的對策
(一)學校應重視人文教育。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能夠發展的前提是學校、教師以及學生都能重視它。在專業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的情況下,學校應倡導輔導員或班主任開展人文教育科目相關的主題班會、研討會,結合醫學生的專業特點與人文課程之間的聯系,開展學生校園活動、專業研討、案例討論、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把研討班會作為人文教育的核心教學手段,在專業教師、班主任的指導下,它能讓學生學到用批判的眼光閱讀、分析數據、清晰的表達自己。擁有了這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才能在以后工作中更好的與患者溝通,做個德才兼備的好醫生。另外,學校應將人文教育科目納入學生主修課程,多開設一些人文課程,讓教師提供學生所需,而學生則選取他們喜歡的。(二)教師應加強自身醫學人文素質。醫學院教師都具有豐富的醫學經驗,但是他們往往會忽視自身的人文素質培養,這也是導致醫學專業教師不能很好的將專業知識與人文教育相結合的原因。學校應該增加對青年教師進行人文方面的學習和培訓,多給教師提供去人文社科類院校進行溝通交流的機會。只有這樣,專業教師的人文素養才能得到提高,就可以把人文教育和專業科目較好的融會貫通,并在教學中言傳身教給學生。(三)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傳統的教育方法不僅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也不利于真正的在高校發展人文教育。教師在進行人文科目教學或開展主題班會的過程中,應多進行師生交流、學生與學生的交流,了解學生基本素質情況,還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情境教學法、模擬教學法、身份對換法,讓學生模擬醫院治療場景,深入醫患角色,并采用身份互換即學生扮演患者,讓學生感受和理解患者在接受治療過程中的心理,進而才能感受患者的不易,有利于在以后的行醫過程中采取友善的態度面對患者。(四)鼓勵學生深入基層學習。除了課堂學習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深入基層學習,了解醫療現狀以及病患需求,在實踐中應積極引導學生具備良好的執業操守和人文素質[2]。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鞏固自身的專業知識,同時還能更加深入的了解病患,這個過程是鍛煉學生人文素質的好機會。只有實踐經驗才能真正喚醒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責任意識,激發學生提高自身醫學人文素質的自覺性。
三、結語
廣大醫學院校應注重本校學生的人文教育,要以培養專業的技術人才和高素質的醫學人才為教學目標,不斷深化改革教學體制。教師和學生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不斷努力,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并采取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提高專業技能和知識的同時,要著重培養自己的人文素養,提高與患者溝通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用易懂的語言清晰的表達自己,做到設身處地的為病患考慮,在以后的實踐工作中,對患者能夠做到盡職盡責,熱情和友善。
作者:李冰 單位:西安醫學院
從新課程標準中可以看出新課程強調在生物學科的教育中更加注重人文教育,注重在教學中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如何體現人文精神?怎樣恰當地在生物教育中實施人文教育,實現生物教育的人文價值,是目前每一位生物教師必須探索實踐的課題。生物教學活動中蘊含著無窮的教育時機,作為一名初中生物教師,必須靈活運用教育教學方式,熟練駕馭教材內容,寓人文教育于生物教學中。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人文教育以豐富的文化內涵來展示人類社會的真善美,為人們提供充足的文化養料,滋養人的內在的人文精神;使其達到更高的思想境界。科學的發展離不開人文精神的引導和限制,因此加強人文教育,呼喚人文精神的回歸已成為各國政府和教育家的共識。生物史是生物學家認識世界、改造自然,創造發明的奮斗史,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素材。在生物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正是許多杰出的生物家從事科學活動,探索科學真理,努力創造文明,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在給人類留下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財富。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的進行生物史教育,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責任心。
中學生物教材史實中存在著豐富的人文素材,展示了生物知識在人類歷史進化中的發生發展過程,體現了生物家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進程中科學的思想和思路,高尚的人格和品格。例如從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印刷、造紙、火藥到“候氏制堿法”的研究成功以及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的人工合成……他們對科學勇于探索和獻身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國家、民族的高尚情懷,對美好事物追求的崇高理想。這些都會深深地打動學生,使學生從思想上受到感染,引起共鳴,從而產生為祖國而努力學習的決心與毅力,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而這更是學生終生受用的寶貴品質。在生物教育教材中結合學科知識適當地引入一些關于生物美的內容,例如:在講動物行為的知識時,可提前布置學生收集、觀察家養動物的一些行為并記錄,讓有條件的學生分組觀察螞蟻和蜜蜂的社群行為,再分組總結、完成小論文并在全班或全年級交流,這些訓練不僅能使學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學技術,還能使學生的恒心、耐心、信心在堅持實驗觀察和記錄中得到培養和鍛煉。
學會溝通、學會感恩、學會做人。不僅可以增加教學的人文內涵,而且可以使抽象的生物知識生動起來。通過教師解釋和挖掘生物潛在的審美功效并在課堂上創設美的氛圍,使學生感受生物之美,體驗生物之美,創造生物之美,從而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審美情感和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是每一個生物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教育。從遠期的世界公害事件到最近的淮河流域的嚴重污染,從挪威的海洋油輪污染事件到中國的“非典疫情”;到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南聯盟戰爭的近百萬枚貧鈾彈。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威脅我們生存和發展的重大環境事件,同時,結合教學進展,貫徹綠色生物的思想,開展綠色生物、新能源開發等專題講座、圖片展覽和科普活動,使學生帶著生物知識走進生活,走進社會,關注生存環境,倡導人文關懷。這樣,可以增加學生的生活體驗,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們以人文精神駕馭生物知識,為創造山川秀美、富有詩意的家園而努力。
需要指出的是,新課程背景下生物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并非是對以往生物教育的全盤否定,而是在新時期形勢下生物教育的改革發展與完善。“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個稱呼告訴我們:教師工作就是要從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落實教育。而現實中的教育沒有真正地用一種溫情去貼近每個孩子的心靈,開啟潛在的人性,沒有深入地思考怎么教,在怎么做上沒有去下苦功夫。它應該著眼于生物教學觀念的更新,著眼于將生物作為認識自然、了解社會的一種工具,對青少年進行科學世界觀、方法論和價值觀的教育,著眼于生物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著眼于生物教育本體功能的育人過程著眼于用真善美塑造學生的靈魂,陶冶學生的感情,歷練高尚、純潔的人格。
作者:陸敏單位:貴州省遵義航天中學
二、高校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關系
人文與科學是人類理性的兩大支柱,西歐工業革命以后,人文與科學發展都出現了較大變化,而其主要發展趨勢是,科學理性逐漸凌駕于人文理性之上;二十世紀初期以來,人們對科學范疇作了更為嚴格的界定,如西方哲學家康德、文德爾班等將自然科學推崇為真正知識的唯一來源,將自然科學方法視作是唯一可靠的方法,而將追求人自身價值與意義的人文社會科學劃入另冊,不再視為知識的來源,由此形成了人文與科學兩種文化的沖突與對立。人文與科學兩種文化的沖突,反映于中國高校教育體制當中,則是科學教育的如日中天、人文教育的衰頹低落。“現代大學的知識結構在科學的大力滲透下,越來越變成一個知性的混合體,講學統不講人統,大學里面已出現知識排他性傾向,即只有科學才是知識,其他不是知識。”[3]原來作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也因此具有了明確的界限。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盡管界限分明,但同樣也有著融合的可能,“認識和挖掘人文中體現的科學基礎,科學中內含的人文精神,并以此為中介是實現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融合的重要內容。”[4]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由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關系,可以引申出另外兩組重要的關系形式,該兩組關系協調都與人文教育發展有著緊密關聯。
1、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關系
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各自以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作為學科支撐,由此引申出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關系問題。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關系不同于傳統意義的“文理”關系,不是簡單指文史哲與數理化之間的關系,這里所說的人文社會科學,實際上是一個“大文科”概念,又稱作哲學社會科學,其內部存在分殊化,既包括有人文學科,又包括了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內部也有著不斷分化的趨勢,包括如理論科學、應用科學和技術科學在內的多種學科類別。人文教育的任務就是要將具有明顯界限分隔的兩類教育科學形式融合在一起,開設全校性質的人文教育課程以覆蓋所有的學科門類。但是,要真正做到面面俱到,那么課程如何整合、怎樣搭配將變得極為復雜與瑣碎。若這類課程無法照顧到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雙方固有利益,則無法使兩者形成相互的融通,人文教育便有可能流于形式。目前出現的情況是,各高校都開設了各種類型的人文教育公選課,而這些課程往往被各式各樣的“概論課”所包圍,知識的拓展停留在表面,講授的內容往往“淺嘗輒止”,很難達到人文教育的實在目的,其真正的效果也并不理想;因此,需要我們認真審視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關系。
2、人文學科與社會學科關系
在人文社會科學中,又可分化出人文學科(或稱人文科學)和社會學科(或稱社會科學)兩大類學科,學科之間也因此產生出新的關系問題。總體來說,主要承擔人文教育工作任務的是人文學科與社會學科,而這兩類隸屬于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分類卻在學理上存在著較大差異,兩者之間并非圓融無間;因此,需要我們正確的處理人文學科與社會學科的關系。如社會學科通常強調對社會現實的分析與綜合,其主要學科包括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等;人文學科則離不開對社會歷史的認識和理解,其主要學科如歷史學、文學、哲學等。高校人文教育究竟應當倚重于人文學科,還是更多的依靠社會學科?身處不同學科的學者在看待這一問題時會產生較大分歧。社會學者或許會認為人文學科沒有實際用途,對現實社會沒有意義;而人文學者則認為中國現有的社會學科完全照搬照抄西方,沒有自己的文化內涵及創造。在如何發展人文教育的問題上,學科之間必然有一個長期磨合的過程,只有正確處理人文學科與社會學科關系問題,人文教育才將有所依靠,才能真正形成高校人文教育的完整概念結構。
三、高校人文教育與教育層次的關系
人文教育在高校中尋求發展,絕不能是“閉門造車”,它與中學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職業教育等各類教育層次都有著密切的聯系。
1、高校人文教育與高中、中學教育的關系
今天的高等教育呈現出普及化與大眾化趨勢,高校教育需面向社會,走向通識化發展道路亦成為歷史的必然趨勢,然而通識化發展道路的鋪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高等教育自身獨立可以實行的,它需要一個較為長期的積累過程,而此種積累則需要在高校與高中、中學教育之間搭建起較好溝通的橋梁,共同致力于人文教育的發展。要做到這點,其中的關節處就在于改變目前我國長期以來存在的高考應試教育模式,使學生在高中、中學階段就能夠接受到人文教育,拓寬學生知識探索的領域,打破高中階段形成的文理分科、文理分家的固有格局。人文教育需要高校教育與高中、中學教育進行有效地銜接,達至設計系統、完整、合理的人文教育課程體系的目的,正由于此,中國高校人文教育的發展,需要我們準確定好人文教育在高校教育與高中教育、中學教育“主體之間”的關系位置。
2、高校人文教育與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關系理順
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關系,在某種意義上也關乎著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高校本科教育培養的目標取向是什么?目前許多高校未必有清楚的認識,許多高校似乎都將本科教育目標看成是培養研究生的生源,并將考取研究生數量的多寡看作是高校業績高下的重要指標,這樣的思路影響至深且巨,然而今天,這樣的目標定位與指導思想卻值得我們重新探討。事實上,高校中能夠進入研究生階段進行學習的本科生數量相當有限,“如果把本科培養目標看成是培養未來的研究生,就沒有顧及大多數今后不讀研究生的本科生的培養”,[5]本科教育淪為了研究生教育的附庸,成為高中、中學教育與研究生教育之間的過渡階段,因而失去了獨立存在的價值目標取向,這使得本科教育的真正目標變得模糊不清。由此產生的結果是,本科教育成為高中、中學專業教育模式的某種延續,高校將高中、中學教育推行的專業性目標轉移到高校本科教育的層級,這使得高校本科教育的功能與作用類似于過去高中、中學的教育,研究生則轉而成為從前的本科生,“專業主義”甚囂塵上,無從建立起高校人文教育制度。由此可見,理順高校人文教育與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關系,對于人文教育發展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3、高校人文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關系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高校內部學科、專業日益分殊化,眾多二級職業型院部目前存在著大量擴張的趨勢,這本身具有合理性,但是,當這些職業型院部學生成為社會重要力量的同時,他們在高校四年當中受過怎樣的人文教育,他們的人文基本素質如何?這些問題是值得思考的。關于此,則需要我們正確處理人文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關系,更涉及到高校大學生受何種利益驅動與人文教育預期的關系問題。在社會大環境下,眾多高校大學生是以謀生和就業作為主要導向,直接以求職需要作為目標,以獲取物質利益作為人生方向,人文教育在其心理預期中地位低下,社會與學生的利益需求也帶動高校的急功近利,當職業型院部據有高校主要的教育資源時,勢必對整個高校教育體制起到決定性的影響。高校人文教育將會不斷受到來自職業院部、職業教育的沖擊,在整個體制中地位呈不斷下降的趨勢。因此,如何正確處理高校人文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關系,也成為今后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四、高校人文教育與教育教學的關系
高校人文教育發展,需要我們正確處理人文教育教學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問題。
1、人文教育與教育內容的關系
從教育教學的內容上看,高校人文教育的發展,必須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中西文化傳統與現代的教育內容都可以提供此種儲備;然而,中國高校的人文教育卻面臨取用中西文化先后輕重的問題,是應該以中國文化教育為主體,還是主要借鑒西方的文化教育,亦或是強調將中西文化共同加以利用?學界一直存在爭議。如甘陽認為,“中國一百年來之所以把中西問題作為中心性的問題,因為現代中國總的問題就是直面西方文明沖擊的問題。”[5]正是由于中國文化的傳統與現實不斷受到西方文明與文化的影響和沖擊,中西文明與文化之間正經歷著不斷地沖突與融合,中國高校人文教育發展的合理定位,需要我們正確處理兩種文明與文化的關系,使中西方優秀的文化教育資源都能夠為高校人文教育的發展服務。
2、人文教育與課程形式的關系
一、人文教育的內涵
人文教育的實質是人性教育,旨在促進受教育者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的實現,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通過自我體悟與心靈覺解達到人性境界的提升: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會,還要善待自然,充分理解人生的意義,并把人生意義升華和社會價值實現統一起來,具體表現為追求自己的身心健康、人格完美、與他人和環境和諧相處、為社會與人類服務的崇高理想。把人文教育視為人性教育,首先是指教育的目的是完善人性,即使人先“成人”,再“成才”,而不是“成器”。關于“成人”的教育有著不同的要求:最低要求是使人成為人;較高要求是使人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和諧之人;最高要求是使人成為一個完美之人,這當然是一種理想追求。人性中有善也有惡,還有境界高低的不同,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脫離只講物質不講精神的低級趣味,棄惡揚善,做一個高尚之人,不斷走向完美。隨著教育的專業化發展及人們求職生存的需要,加上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在教育中的盛行,“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成為時尚,人們逐漸忘掉了教育的根本,忘掉了人的靈魂。我們應當把被肢解成專業教育與“人”的教育兩部分的教育整合起來,堅持以人為本,把“人”的教育作為教育的靈魂貫穿于教育的始終,否則我們的專業教育很難成功,因為不會做人,做事也不會長遠。學會做人與做事都是教育的目的,缺一不可,學會做人更是做事的基礎。究根到底,人文教育教人“做人”,專業教育教人“做事”,只有把兩種教育結合起來,才會教育出完整的人,才能造就幸福的個人人生與和諧的人類社會。把人文教育視為人性教育,其次是指教育目的的達成過程應遵循人的身心發展規律,要符合人的身心特點。它是通過文化知識的滋養、文化氛圍的陶冶和人生實踐的體驗而達成的。知識學習是人文教育的基本內容,起著基礎作用,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載體。人文教育涉及人類文化的知識領域非常廣,不僅限于人文學科,而且包括人類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里所沉淀的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與認識自我的思想精華,人們可以從中受到智慧的啟迪與心靈的撞擊,而且所有這些,都要透過其層層外殼而深入內核去吸取其中的精神養分。所以自然學科與社會學科的教學都包含著人文教育,其中,哲學、文學、歷史、藝術等人文類學科的人文教育作用更為直接,更為凸顯,應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學科。不管哪種知識的學習,都是為完善人的,都要把做人與做事統一起來。知識的學習方法與過程必須符合人的智力技能發展與精神境界提升的規律,死記硬背人文知識絕非人文教育之道,因為這樣獲得的知識不能激發人的情感,從而不能內化為信念,所以就談不上人文精神的形成及外化行動。
二、中職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中職生進入社會后,既要為企業服務,也要對社會負責,這兩個角色都離不開一定的人文精神。作為企業員工,不僅需要較強的專業技能與語言溝通能力,還需要較強的敬業精神、協作精神等;作為社會公民則需要融洽的社會關系,愛國守法、誠實守信、具有社會公德是對社會公民的基本要求。企業和社會的這些要求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人文精神之上。如果中職教育只重視對學生進行專業性和技術性教育,忽視對中職生的人文教育,就使得中職生走入社會后,只會在工作崗位上操作機器,并沒有成長為完善的人。沒有完善人格的中職生,就沒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覺悟能力,就不會有強勁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對社會的貢獻也將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會影響到他個人的生活幸福。總之,對中職生實行專業教育的同時加強人文教育,關系到個人工作生活的順暢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三、中職政治教學中的人文教育
中職人文教育需通過多途徑、多方面的努力來開展,如校園環境氛圍的熏陶、第二課堂活動的實踐體驗,政治教學則是中職人文教育的主陣地。因為政治是重要的中職德育課程,中職政治教材如《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等都屬于人文教育的核心學科,綜合性強,所涉知識面廣。這些學科所包含的人文知識是人文教育的基礎內容,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載體,沒有人文知識的學習,人文教育就是空談,無所依附。政治教學所包含的人文知識很重要,但這些人文知識的傳授方法更重要。要提高中職政治教學中人文教育的實效性,首先就應改變我國現行“填鴨式”的政治教學方法。經過多年的中職政治教學,我摸索出幾個有效的政治教學原則與方法來滲透人文教育。(一)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注重身教。俗話說“親其師,則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有效教學的前提與保障。老師注意自身言行,時刻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來要求自己,心懷對學生的關愛與賞識,追求師生之間的平等、民主有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特別要注意幫助中職生從中考的失利中重建信心,加強對他們學習方法的引導,使他們以積極、樂觀的心態來進行專業學習,迎接美好的就業前景。老師的自律與寬容、尊重與關愛對學生都是最為直接、最為深刻的人文教育。(二)堅持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地位。課堂的主體應是學生,老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問題法、討論法、角色扮演法都能充分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意識,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索熱情。(三)開設課前三分鐘的學生演講活動。課前三分鐘讓一個學生上臺自選題材來演講,講故事或新聞、闡述名言、分享自身經歷或心里話等,雖然時間短,但可達到多方面的人文教育效果。如,增強老師對學生及學生對學生的了解,增長學生的見聞與時事感,提高學生的選擇能力與是非判斷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儀態禮節修養,還能融洽課堂氣氛和調動學習興趣。(四)創設啟迪思維、引發興趣的課堂導入。好的導入是課堂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應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又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或興趣,為知識的學習打下心理基礎,讓學生樂于學習。如,案例分析導入、故事導入、音樂導入、生活情景導入等都能為知識的學習營造積極、輕松的心理氛圍。(五)運用多媒體等多種現代教學手段豐富學生的視聽感受。多媒體集文字、圖像、聲音等各種信息為一體,有著很強的真實感和表現力,有利于教學內容的豐富、生動,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心情感,從而取得更好的人文教育效果。(六)實行理論聯系實際的專題教學。理論聯系實際是各學科都應遵循的基本教學原則,體現著知識學以致用的目的性和化抽象為具體的認知要求。理論聯系實際對政治教學尤為重要。因為通過政治教學所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人文精神對學生的生活有著根本性和全面性的影響,而政治理論又較枯燥,只有理論聯系實際,通過生動、具體的生活圖景來闡述理論,挖掘理論對現實的指導運用作用,學生才能體會到生活時事與歷史風云其實都內含著政治理論依據,這樣才能增強學生對政治學習的興趣和對現實生活的關注。采用專題教學是把理論和實際聯系起來的有效方式。專題教學是在對教材內容全面、系統把握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特點和社會需要,以問題為導向,將教材知識點用專題的形式貫穿起來,重在每個專題內知識結構的系統性和對學生思想困惑問題的回答,因為它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所以更強調理論與實際的結合。
作者:譚素桂 胡星星 單位:湖南省婁底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