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5 22:01:3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專業導論課程總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課程構建
專業導論課是指導學生認識所學專業、規劃未來發展的向導,對大學新生具有教學、教育的雙重功能[1]。采礦專業導論課在幫助學生了解采礦專業基本情況,樹立正確的專業思想,掌握大學學習方法和適應大學學習生活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開設采礦專業導論課,可為學生提供了解本專業的平臺,拓展視野,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習專業知識的能動性,為后續學習專業知識起到“導航”作用[2-4]。課程構建思路和實施步驟如下。開課前做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特點、興趣方向及對專業的了解。開課之初對專業概貌和課程體系做詳細介紹。介紹角度按照理論課和實踐課,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等分類進行。闡述對采礦專業學生而言,需要重視力學等基礎課學習,也提醒學好英語、計算機等工具類課程。除此之外,可介紹學院本專業的一些特色和優勢[5]。根據培養計劃、課時和課程開設實際情況,選擇若干門采礦核心課程,通過開展系列專題講座,讓學生對采礦專業的特點和學習方向有大致的了解。專題前沿的科學技術可開拓視野,提升對專業學習的興趣。請學生分別上臺展示個人作業和小組作業。個人作業主要談對專業的理解和對未來大學學習的規劃;小組作業主要按照采礦方向選擇某一專題進行研究,了解采礦專業涉及的科學技術問題。通過個人展示不僅可以了解學生對專業的理解程度,也能鍛煉學生語言組織和邏輯表達能力。小組作業需要團隊合作完成,要求學生查閱大量相關文獻,能鍛煉文獻搜索和整理、溝通能力。調研表明,研討課不同程度提高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和主動學習意識[6]。總結部分。對專業學習內容、知識能力培養重點、學習方法及訓練途徑歸納闡述;對課程后續學習和銜接(包括科研競賽和專業咨詢等)提供一些建議;通過優秀學長的視頻和現身說法,了解學長對采礦專業的認識并獲得學習建議。在課程結束之前再次進行問卷調查,反饋教學效果,以便后續教學中改進和提高。
二、教學實踐
福州大學紫金礦業學院采礦工程專業自2015級開始采用上述導論課授課內容和方法,至2018級已有4屆(共計204人)順利完成該門課程教學實踐。與之前主講教師單純講授教材采礦概論相比,課程構建后的教學方法沒有固定教材,教師參與人數和授課內容信息量明顯增多,學生從文獻資料搜集到專題展示文檔的整理制作、論文撰寫,乃至后期答辯互動,參與感增強,能力提高,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
(一)導論課程調研準備
認真研讀和領會福州大學教學文件、紫金礦業學院采礦專業培養計劃要求,結合專業認證精神,對該門課程定位。通過開課之前對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了解學生興趣愛好、專業選擇背景、學習狀態、對導論專業的學習期望及今后職業規劃等。發放問卷之前提示大家問卷作答要記一次平時成績,絕大多數學生能夠認真作答,達到了預期效果。
(二)采礦專業整體介紹
主要包括課程體系、授課安排、學習資源、學習方法和要求等內容。按照“學什么,為何學,怎么學”問題邏輯展開和介紹。利用2個課時重點介紹主要專業課程及特點(如提醒學生要學好力學課、數學、計算機軟件等基礎課),學校學習資源和學院教師、實驗室及實習基地情況。通過專業整體介紹,一方面,學生初步了解該專業和行業全貌,澄清一些常見錯誤觀念;另一方面,通過橫向和縱向對比,介紹該專業學習重點、特色和發展前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設置核心課程專題系列
結合實際,從學院培養計劃設置課程中選擇8門核心專業課程,即地采、露采、井巷工程、爆破工程、礦井通風、數字礦山、巖石力學與礦山壓力與控制,分別邀請8位教師參與,以開設各課程方向專題講座的形式介紹。考慮學時要求(每位教師分配1個課時),對各位教師講座內容和時間等做了建議,請各位教師按照導論課程的要求精煉介紹內容,以便于由此匯集成為一門課程。比如,請各位教師按照對各自核心課主要內容知識、理論基礎、技術前沿和應用等加以介紹,并對學生今后學習規劃和準備事項提供建議,之后留一點時間與學生做互動交流,答疑釋惑。
(四)運用翻轉課堂加深學生對專業的認識
設置兩次課(4學時)翻轉課堂,以形成學生和教師的有效互動。通過提前布置個人作業“我的大學我的夢”,讓學生主動了解采礦專業的所學所用,暢談各自對專業的認識及今后學習規劃。通過提前布置小組作業,即在前期核心課程專題講座介紹和各自查找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從采礦工程專業有關研究方向和領域中選擇某一專題(可以是這個方向或領域的科學理論、方法或應用技術)介紹。無論是個人還是小組作業,課堂主體交給學生完成,教師發揮點評指導和串聯引導作用。學生在查找文獻資料、團隊分工合作及文本制作和展示等環節均發揮了能動性,學習能力得到鍛煉,對專業的了解進一步加深和拓寬。
(五)總結提升對專業的認識
1.引言
高校英語專業必須開設的課程劃分成三大板塊:英語專業技能課、英語專業知識課和相關專業知識課(《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2000)。《英語語言學導論》、《英國文學》、《美國文學》等課程屬英語專業知識課,是必修課程,一般在高年級開設。近年來,有關英語專業技能類和復合類課程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對英語專業知識性課程的了解相對較少;與此同時,英語專業專業知識課程的教學效果卻不容樂觀,以《英語語言學導論》課程為例,按照大綱要求,其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人類語言研究的豐富成果,提高其對語言的社會、人文、經濟、科技,以及個人修養等方面重要性的認識,培養語言意識,發展理性思維”。從該課程的教學情況來看,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并未達到《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根據潘之欣(2007)對全國16個省、市、自治區的26所高校在讀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調查統計,學生很喜歡這門課程者為0%,比較喜歡者為13.3%,感覺一般者為66.7%,不太喜歡者為13.3%,不喜歡者為6.7%。調查對象反映,任課教師往往沿襲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知識灌輸模式,即教師講課,學生記筆記,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缺乏內部動力。
《英語語言學導論》(以下簡稱《導論)》課程教學效果不理想的現狀引起了一些一線教師和學者的關注和研究。對該課程教學的研究可以分為3類:一種屬內省反思性質的研究,研究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出若干教學建議,如改革教材內容,改革上課方式等(熊學亮,2007;吳格奇,2005);一種屬調查問卷式的研究,研究者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了解學生對于教學的反饋情況,從而提出課堂教學改革的建議。來自授課教師和聽課學生的調查數據能給研究者提供最真實的教與學的情況,讓研究者看到教師眼里的一門課程究竟是什么樣子,學生眼里的這門課程又是什么樣子(藍純,2008;江曉紅,2009;張銘澗、李忠善,2009);最后一種屬以理論為指導的教學改革研究,如姜暉(2010)以社會建構主義和認知心理學理論對語言學導論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進行改革,可以使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變為主動的知識構建者,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興趣。
在《導論》課程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和培養具有較強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英語專業人才的要求(黃源深,2010)的背景下,我們認為將研究型教學引入《導論》課堂能打破過分側重傳授知識的教學方式,把教學由教師的灌輸變為共同思考、相互交流、協同合作、思維碰撞的課堂。本文在簡要介紹研究型教學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探討將這一教學模式引入《導論》課堂的具體做法。
2.研究型教學模式簡介
研究型教學模式是在美國布魯納的和瑞士皮亞杰的“認知發展學說”基礎上綜合構建而來的教學模式(范惠林,趙思宏,2002)。其基本內涵是:①教師把研究的理念、方法和研究成果引入課堂;②教師以研究的形式組織教學活動,改變傳統教學法中按照知識的邏輯組織課堂與教學內容的秩序;③讓學生積極參與研究之中,在研究中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④在研究過程中建立民主、和諧、文明的師生關系(李福華,2004)。朱桂琴(2003)認為,與被動的灌輸型教學相比,研究型教學具有開放性、綜合性和生活化的特性。推廣研究型教學有助于更新教育教學思想觀念,有助于實現教育教學目標,有助于改善師生關系。
3.《導論》課堂中實施研究型教學的基本范式
從教師的角度出發,我們將《導論》課堂中實施研究型教學的基本范式分為大部分:①《導論》課研究型教學目標;②《導論》課研究型教學實施步驟;③《導論》課研究型教學評價。
3.1《導論》課研究型教學目標
我們將《導論》課研究型教學目標分為能力目標和知識目標。
我們將能力目標置于首位的原因是英語專業的畢業生只有少部分從事教師工作和繼續深造,因此強記《導論》課中抽象的術語和知識點對學生的日后發展并無太大幫助。在當今英語專業學生“思辨缺席”的情況下,語言學涉及的許多理論和基本操作方式,對人類生活和工作的其他方面都有借鑒的作用或功能,語言學對拓寬學生的跨學科視野及提高學生的總體思辨能力非常有用(熊學亮,2007)。因此,我們將研究型教學引入《導論》課堂的首要目標是提升學生的總體思辨能力。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規定,英語專業的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加強基礎訓練的同時,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發現式和研究式的教學方法。
3.2研究型課堂教學的具體實施步驟
3.2.1引導―準備
我們把研究型課堂教學理解為兩個部分:課堂教學環節和研究型實踐環節,兩個環節作為有機整體存在,不可分割。在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開展之前,教師根據班級人數采用自由組合形式,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團隊。分組時教師應要求團隊成員間分工明確,強調團隊協作精神。引導階段的目的在于,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其與學生已有認知產生矛盾,從而激發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濃厚愿望和興趣,并發揮自身的智慧才能,強化其投入研究型學習的主動性(朱桂琴,2003)。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可以在課堂教學環節中創設開放性的問題情境:如“語言是如何產生的?”“語言有何功能?”此類問題往往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各種可能性。當學生給出不同的回答后,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進行歸納總結,最后扼要介紹若干當前說法,突出兩者間的重合之處,從而增強學生進行研究型學習的信心或者給出不完整的,沒有語境說明的對話,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想象出不同的情景,解讀對話語意(陳新仁,2007)。
3.2.2指導―實施
此階段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核心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作為教學主體,自主參與教學活動、思考教學進程、探索教學環節、設計教學方案、實施教學步驟。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可以采用任務教學、英語辯論會、案例教學等形式(王體,2011);在任務教學中,教師設計新單元的教學任務,并分發給各團隊,由團隊成員通過協作方式完成這些任務;教師也可結合單元內容或社會熱點設計辯論題目,讓全班同學進行辯論;將社會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在教學中呈現給學生,設計相關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研究型實踐活動則包括如下步驟:(1)信息查詢:教師指導學生從不同渠道收集研究資料,比如圖書館,學術數據庫或互聯網搜索引擎;或者布置信息查詢作業,比如尋找文獻作者的背景信息,就同一主題尋找不同文獻(陳新仁,2007)。通過以上工作,學生既可以初步掌握研究資料的收集方法,又可以彌補語言學導論課時不足,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2)資料整理: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收集資料,并綜合判斷其價值,將判斷得出的結論在小組中進行討論。
3.2.3展示―評價
在最后一個階段中,學生通過交流分享前一階段的研究成果,互相學習,共同提高。不僅要評價研究成果與態度,過程和方法,還要引導反思(朱桂琴,2003)。課堂教學成果可以通過論文寫作的方式展示:教師可以給每個團隊設計論題或者讓學生參與論題設計。論題可以是單元主題或者學生感興趣的英語話題。學生完成論文后在小組內交流,互改互評,并分享寫作體會和心得(王體,2011)。研究型實踐展示的形式可以結合教材,布置若干研究課題。課題內容應結合教材中相關理論具體分析生活語言。各研究團隊以課件的形式展示課題研究成果,并在展示結束后上交一份研究報告(朱春發2010)。
3.3課程評價
研究型教學的課程評價體系應遵循多樣性、全面性和人文性的原則,既要包括對學生語言專業知識掌握程度的考核,又要將學生課堂參與和表現及自我學習能力納入考核范圍(姜暉,孫永君,2010)。課程評價分為平時考核與期末考試,前者為主,后者為輔。教師還可以通過不定期布置課外作業如文獻查詢,材料歸納等方式,考核學生自我學習能力。
4.結語
《導論》作為英語專業知識課程,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英語語言知識,提高邏輯思維能力,深入了解語言本質,而且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開展研究型課堂教學,可以使《導論》教學形式多樣化,調動學生的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樹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強化其學習的主動性(陳新仁,2007)。此外,研究型教學能明顯地促進教師自身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新仁.本科生“英語語言學導論”教學法探究[J].中國大學教學,2007(12):39-42.
[2]范惠林,趙思宏.研究型教學模式在專業課程中的應用[J].現代教育科學,2002(11):46-48.
[3]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黃源深.英語專業課程必須徹底改革――再談“思辨缺席”[J].外語界,2010(1):39-42.
[5]姜暉,孫永君.高校英語專業語言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23-124.
[6]江曉紅.“語言學導論”課程教學的問題與對策―基于廣東某高校的調查報告[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0(03):80-83.
[7]藍純.本科生“語言學導論”課程的評估與反思(英文)[J].中國英語教學,2007(06):83-92.
[8]李福華.高等學校研究型教學初探[J].當代教育論壇,2004(6).
[9]吳格奇.“語言學導論”課程教學行動研究與教師知識體系的反思[J].國外外語教學,2005(02):32-37.
[10]王體.大學英語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思考[J][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2):70-71.
[11]熊學亮.本科生語言學教學的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07(05):18-19.
作者簡介:吳韶波(1970-),女,江蘇常熟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文江川(1977-),男,江西永新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講師。(北京 100101)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重點教改項目(項目編號:2012JGZD04)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2-0111-01
導論課程是為了幫助剛剛進入大學的新生,在進行專業知識學習之前,使其了解所學專業、解讀所就讀的專業是什么,包括哪些專業課程、如何學習和運用專業知識、就業及考研去向等方面的問題,幫助其順利完成學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目的在于通過導論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對所學習的專業有整體認識,對專業技術領域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明確各門專業課之間的聯系,為學生后續四年的知識學習、能力提高、素質培養以及畢業后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或經營管理等工作打下堅實基礎,是培養學生專業興趣、激發學習的動力、引導學習的方法、規劃學習計劃和未來就業十分有效的方式和重要的手段。
一、導論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物聯網工程專業是自2010年才陸續開設的新專業,涉及多領域技術,學科交叉,具有深厚的理論與廣泛的實踐相結合的特征。“物聯網工程導論”是物聯網工程專業的入門課程,從物聯網的應用、技術、服務、知識體系等角度闡述本專業包括的內容。在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存在著以下問題:
1.課程內容多,技術廣,綜合性強
物聯網被譽為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涉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自動化、智能科學與技術等多領域、綜合叉學科,被廣泛應用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慧醫療、工業監測、物流等方面。由于物聯網工程專業的教學內容涉及內容多,技術廣,對教學內容的有效綜合和整體優化勢在必行。
2.學生有興趣,熱情高,基礎缺乏
“物聯網工程導論”課程在大學一年級新生入學后開設,學生對新知識、新技術具有強烈的好奇心。通過對北京信息科技大學2013級物聯網工程專業新生進行統計,96.8%的學生對物聯網技術有前期調研,但對物聯網工程專業的具體教學內容了解較少,實踐動手能力普遍欠缺。教師綜合運用教學手段,突出物聯網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知識脈絡,引導學生采用正確的學習方法開展專業課程的學習,培養其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將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3.專業領域新,對師資隊伍要求高
物聯網技術作為新興的研究領域,高校在新辦物聯網工程專業的過程中存在著涉及的專業知識廣,交叉性強;課程體系尚處在摸索階段,有待不斷完善;學科建設不成熟;全面掌握物聯網技術實踐教學的師資隊伍嚴重缺乏等問題。這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需不斷更新專業認知,擴充知識結構,并加強工程實踐能力培養。
4.教學方法單一,考評方式片面
“物聯網工程導論”課程涉及知識內容豐富,對各部分知識點的要求掌握的程度各不相同。導論課程面向一年級新生開設,學生的基礎和知識掌握程度參差不齊,若采用單一授課的方式,可能達不到預期教學效果。再者,若考評只采用傳統的“期末考試成績+平時成績”進行考量的方式,很難全面體現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相關能力的提高,或將束縛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對后續課程產生為難情緒或消極的負面影響,甚至厭學。
二、導論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
針對以上在“物聯網工程導論”課程的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物聯網技術本身特點以及物聯網專業新生特點進行分析總結和實際授課情況,建議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
1.解析專業知識框架,優化教學內容
“物聯網工程導論”課程應從宏觀上介紹了物聯網工程領域的相關知識內容,綜合性較強。通過對物聯網基本概念、知識體系進行整體介紹,使學生既對涉及到的廣泛技術有了解、有興趣,又不會被龐大的眾多學科內容嚇倒,形成對“物聯網工程”基本模型和基本問題的初步且宏觀的科學認識。目前,絕大多數的物聯網導論書籍對于物聯網專有的RFID技術、無線傳感器網絡以及M2M等技術介紹比較詳細,其他必須的計算機、通信和控制方面的內容則很少提及。因此,應貫穿“全局指導局部”的方針構建基本知識框架,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的優化,保證后續教學能圍繞物聯網的需求進行;剖析物聯網技術與相關學科之間相互交叉、互相作用、互相促進的關系,引導學生采用正確的學習方法開展專業課程的學習,強調基礎知識,注重技術應用,讓學生了解物聯網技術發展的前沿技術和巨大的創新機遇以及極其廣闊的發展空間。
2.教學方式多樣化,鼓勵創新思維
物聯網技術發展迅速,正不斷應用于很多領域中,因此,導論課程的教學可以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融于整個授課過程中。
作為實踐性很強的工科學科,感性認識可以加深對物聯網工程理論知識的理解。采用案例式教學,如:在介紹物聯網與傳感器采集數據的關系時,教室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智能家居的樣板間,讓學生親身感受如何采集溫度、濕度、光照等信息,如何傳輸這些數據并對家電進一步控制。也可以綜合考慮課程側重內容以及學生的興趣點,歸納提煉出研究的方向,采用研究式教學,啟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對比分析等方式來解決問題和提出自己的想法,以達到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目的。最后,課程也可以不局限于課內教學,教師可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進行教學輔助,突破傳統導論課教學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局限性。
3.強化實踐教學,緊跟領域前沿研究新技術
“物聯網工程導論”課程內容多,除了介紹計算機、電子、通信、控制等有關專業基礎外,還涉及到大量全新而復雜的新技術。對于剛進入該專業的新生來說,從書本中很難明確自己今后的學習和研究方向,也很難將抽象的書面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因此,教師應適當輔以實踐教學環節,并通過參觀與專業相關的實驗室、物聯網應用樣板間、開展物聯網技術現場教學與實踐活動,拉近學生與物聯網技術應用之間的距離。注重實際應用,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讓學生既能提升對課程的興趣,又可及時掌握技術發展的最新動態。這樣有利于學生從技術層面整體把握物聯網,對其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和理解起到較好的引導作用。通過進入實驗室體驗學術研究的過程,也能激發學生對高水平研究與應用的熱情。
4.建立綜合考評體系,考評方式全面靈活
導論課程的考評可分為期末考試、實踐報告、研究報告等多個組成部分。期末考試可采用開卷形式,基于課程內容涉及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進行測試,同時也避免了學生死記硬背。研究報告可以小組形式進行提交,根據選定的研究方向從查閱文獻、自主思考、組織討論到形成結果、匯報總結,明確小組中每名學生的工作與貢獻。實踐報告指學生通過參觀與實踐,對物聯網新技術應用的進一步理解,包括基本的原理、實踐操作、方案改進等,培養學生系統獲得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擴展知識面,鼓勵創新思維。
三、結束語
“物聯網工程導論”課程肩負著引導物聯網工程專業新生了解專業技術發展,激發專業課程學習興趣,掌握自主獲取知識方法,引導正確學習方法的重任。本文首先根據物聯網技術及專業新生的特點,討論了“物聯網工程導論”教學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從教學模式、實踐教學、考評機制等三個方面給出了對于本課程教學的有關新思考,力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后續課程的學習,培養出具有自主學習、創新思維和較強實踐能力的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邱秧瓊,宋揚,顧征,等.工程導論:工科大學生的必修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
工業設計專業
教學改革實踐
一、引言
工業設計教育從1919年德國建立包豪斯設計學校開始算起,至今已有90多年的歷史。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工業設計教育從始于20世紀80年代,起步于90年代,21世紀開始走進成熟期,但與國外相比尚有較大差距,存在不少弊端:
課程設置不合理,過于強調“跨學科、綜合”的知識,盲目強調造型基礎、專業基礎、專業設計三段式的教學形式,課程之間缺乏內在聯系,學生所學知識不成體系;教學內容重“學”而輕“術”,缺少創造性思維培養和實踐技能訓練,教學組織形式刻板,往往局限于課堂和學校,學生缺乏實戰磨練,理論基礎扎實而實踐能力差;教學效果評估缺乏必要的綱要和標準,教學隨意性較高。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工業設計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才既具有較廣泛的一般性知識基礎,又在專業知識上具有較深的理解能力和獨到見解,即所謂的T型人才。如何在給定時間內培養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的創新型人才,使之具備在現代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團隊協作精神、交流溝通能力和創新能力,已成為中國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熱點。為此,必須從課程體系、教學理念和教學組織形式等方面做出重大變革。麻省理工學院聯合幾所高校開發的全新工程教育理念和實施體系——CDIO工程教育模式,對高校教育與工程實踐關系進行重構——在繼續加強基礎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向關注生產實踐回歸體現了現代工程師應具備的從構思到運作的全過程所必須擁有的基本能力,為教學改革提供了參考。
我校立足廣東地區,于2010年開始引人CDIO理念的教學改革,以探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為一年級新生增加了專業導論課,通過構建課程體系、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教學組織形式,加強課程標準的制定,使新生及早建立起對工業設計的初步概念,進而不斷完善相應的知識、技能,通過由淺入深的一系列設計實踐,最終成為行業認可的專業人才。
二、教學改革的內容
CDIO強調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及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進行學習,目的是以盡可能接近實際的項目為載體,結合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使學生獲取知識(自主學習)、共享知識(團隊合作)、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總結知識(技術創新)、傳播知識(溝通交流)。工業設計專業堅持基礎理論教學與實踐能力訓練相結合,與生產開發緊密結合,組織全體同學共同參與項目化教學。
工業設計專業通過一系列項目,循序漸進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專業導論課是構成這個項目體系的重要一環。以相關課程群為基礎,構建二級項目,這些項目相當于綜合性的課程設計,把相關聯的課程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如圖1所示,主要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相關課程知識的能力。
在此基礎上,按照設計基礎能力、產品改良設計能力、產品開發設計能力的目標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明確課程的實踐能力培養目標和項目設置。并經過討論制訂了詳細的基于CDIO的課程教學大綱,提出課程應達到的目標,并對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資料收集與整理能力、方案構思能力、設計表達能力等進行評估。
三、教學改革的具體實踐
在傳統教學中,更注重知識的基礎性,往往同一內容在不同課程中重復講授,浪費了寶貴的課時。工業設計系借鑒CDlO教育理念,根據畢業生追蹤獲得的信息,確立了該專業學生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態度,并進一步明確課程與這些知識、能力和態度的關系,以構建更加合理的課程體系。以項目為主導,各門課程圍繞項目實施過程中所需的知識和能力培養,分別進行有針對性地教學,可以形成一個立體的課程體系,讓學生學習更有效,目的性更強。
(一)課程體系的構建
根據學生的學習成長過程,按由淺入深、由基礎到專業的順序,將工業設計專業的課程分為專業導論一一設計基礎一一產品改良設計一一產品開發設計一一綜合設計五個層次。整個課程體系的教學著眼于能力、知識的教、學、做過程的關聯,而不是專注于具體的工程項目的知識內容。將相對容易理解、可深可淺的家居產品設計引人到專業導論課中,與企業合作開發,幫助新生了解專業和工作崗位,創造一個多樣化的平臺。經過逐步深入的設計研究,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是分階段逐步的,不同時期的學習和能力培養應有不同的要求。
在基于課程體系基礎上,進行專業課程的組織,使學生盡可能早地接觸設計,熟悉設計,加深對專業的認識。
(二)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能增強學生對理論的感性認識,培養其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工業設計系結合CDIO能力大綱中對學生能力的描述與要求,在低年級設置家居產品設計的實踐課題,主要針對學生的團隊合作、職業道德、資料收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培養。在多門課程關系處理上,單門課開設小的項目支撐能力培養的需要,多門課程共同組成課程群,完成對綜合能力的培養。
在對能力培養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設計了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確立以項目為中心組織理論教學的原則。專業導論課的內容分為三部分:參觀調研、設計實踐、總結交流。在參觀調研中加強對專業的認識和對流行的把握,在設計實踐中使學生認識產品開發的系統及全過程,在總結交流中對學生的設計表達、資料整理等資料進行培養。
(三)具體課程實踐案例
CDIO教育理念下的教學改革不僅體現在課程體系的設計和整體的教學實施上,還體現在具體課程的教學實踐中。下面結合《工業設計專業導論》詳細介紹CDIO教育理念的工程項目教學法的教學實踐。
工程項目教學法就是通過實施結合了工程對象和背景的項目,達到教學目標的方法。它改變了以往的教學組織形式:由教師主體變為學生主導,由課本為中心變為項目為中心,理論知識不求全,但求“實用”,課程教學不求全面但求“關聯”。
在專業導論課程開設過程中,將同一學期的課程設計成一個立體的體系,共同完成從構思、設計、實現和運作四個方面進行的學生能力培養:《素描》進行形體研究與分析,為專業導論課的項目設計打基礎,專業導論課以“發現物之美,發現生活之美”為主題,將美好的形態轉化為設計或發現生活中之所需,進行設計。
教學中通過提供參考資料,快題小設計引導學生了解專業。例如通過對座椅進行高度、深度的估計和實際測量,介紹人機工程學知識,使之關注尺寸和比例問題。通過參觀宜家家居、萬菱廣場精品批發城、工業設計周等,開拓學生眼界,使他們對專業加深認識,堅定信心。以培養學生獲得知識的能力為主要目的,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組織,促進學生對設計和專業的了解。如結合“省長杯”項目的進行,及時分享項目中的一些經驗和設計,如市場調查、項目的優化、團隊的合作等。
(四)教學改革的效果
在已經實施CDlO改革的2010級工業設計班,學生的知識獲得能力、問題分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動手能力和設計表達能力都在其中獲得提高。例如:有的同學專門為“工業設計專業CDlO教學改革成功匯報展”制作了班級的作品展短片,形象展示了同學們的風采;有的同學則結合自己特長,參加了電子協會,設計并制作出能夠靈活飛行的飛機模型;有的同學在參觀了萬菱精品市場后自己設計并制作了精巧的單車模型。諸如此類的學生課外學習探討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為課內的教學提供了支持。
對比往屆工業設計專業學生在二年級下學期才開始接觸專業設計課程,實施CDlO教學改革的201 0級工業設計班,經過專業導論課程的學習,加深了對專業和課程的學習認識,班上掀起了一股設計的熱潮,設計思維更加活躍。在經過不到一年的學習中,形成了一批具有較高創新能力的作品,在第十四屆校園科技文化節的CDIO教學改革成果展中還受到媒體關注,在TVS今日一線中被報道。
四、改革所取得的經驗
(一)課程設置強調多課程共同支撐,“做中學”使課程體系更立體
將同學期的課程進行“關聯”,更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和實踐_有助于創立一種認知環境,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工程原理。第一學期的探索,有選擇性的進行素描和導論課之間的直接關聯,通過素描課進行海螺生姜進行形體研究與分析,支撐專業導論課的項目設計。避免了以前的就素描論素描,由高考的應試素描過渡到設計素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獲。
(二)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提高授課效率
傳統的工業設計教育以板書、講解為主,改革中完善了工作室建設,課堂教學注重啟發學生,引導同學討論,通過課題形式訓練學生加深理解。推廣使用頭腦風暴法,注重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加深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激發他們的創造力,找到學習的動力和方向,使其獲得一種為了設計而不是完成作業而學習的能力。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教師的授課效果。學生心得中這樣寫道:“跟09的師兄交流,他們普遍認為課程進展比較緩慢,一年級基本上接觸不到實際的設計,而我們每個同學在第一學期都完成了一個調研報告,一個小專題設計,這學期還接觸到跟生產直接相關的設計。”
(三)以專利申請為龍頭,大大提高學生的專業自信心
一個專業的發展,有賴于一批有說服力的成果和有影響力的人才,“國家專利”的申請不但有效地保護了設計的著作權,而且可以直接轉化為生產力,經濟因素的刺激將大大提高學生對專業的熱愛。雖然過去一年的改革實踐,改革班的同學并未單獨取得國家專利,但是參與教師或者高年級學生的專利項目的設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自信心,加強了學生對產業的了解。
計算機導論課程在中職院校的開展,主要是針對目前社會的發展狀況與學生對計算機的學習要求而設立的。教師向學生講授計算機方面的各種知識、概念和技能,使學生在系統的接受知識后,對自己的學習進行總結,提出學習要求,以利于教師在教學方面的不斷進步。
一、中職計算機導論課程的教學目標
1.注重知識的基礎性和實踐性,呈現實用性和先進性
計算機課程與其他學科有明顯的區別,即追隨時代腳步,技術革新速度快。教師在基礎性教學本方面是讓學生充分掌握計算機的各種原理和概念,清楚計算機使用的方法和技術,這對學生以后的學習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也為學生學習更復雜的知識打下了基礎,同時基礎課程的學習還能進一步的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計算機的實踐性教學主要指教師在講完基礎課程以后,給學生足夠的鍛煉機會,讓學生學會運用計算機,學會教師所講內容的實踐。學生只單純的聽講是完全不能達到計算機教學目標的,實踐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計算機基礎內容,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對問題的處理能力。實用性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講授的內容必須遵循實用的原則,讓學生學會使用計算機解決現實問題,并且將日常學習與工作中的實用習慣帶到學習中去,培養學生對計算機良好的使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先進性又被叫做是前瞻性,計算機科學技術革新換代速度快,因此學生所學的知識必須具有時代意義,不能出現學過以后無法使用的問題,把時代性和先進性融入到計算機教學過程中,是計算機學科的特點決定的。
2.積極建設注重基礎、提升能力的培養目標體系
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注重基礎,提升能力可以被總結為一個基礎兩個能力。一個基礎主要是對計算機基礎內容和基礎知識的教學。兩大能力主要是指,中職學生畢業以后在計算機相關的工作崗位上能夠具備一定的操作技能和軟件運用能力。計算機導論課是學生學習計算機的基礎課程,對其他知識的教學起到基礎作用。隨著計算機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計算機學科的的不斷發展,信息量逐漸增大,這就給計算機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的計算機導論課程教學必須具有多樣化的特點,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教師培養學生全面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更要著重提升學生應用計算機的能力。
二、中職計算機導論科教學改革
1.中職院校計算機導論課教學內容的改革
第一,教學內容的改革,需要把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先進性知識進行有機融合。計算機導論課程中基礎知識是主線,對于這一部分的教學,學生必須全面清晰地進行理解和把握,因為這是其他內容學習的鋪墊。教師在基礎知識的教學過程中要秉承扎實穩定的教學原則。例如,讓學生對數制、碼制和數的定點表示進行進行掌握,然后再進行后續專業課程和專業技能的學習。計算機科學技術的進步,使計算機課程中出現了很多新的知識,這樣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需要對新技術和新產品進行一一解讀。例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用比較有新意的電子產品作為課程導論部分,讓學生了解新產品的同時學會新知識,另外,這種教學方法還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對非基礎性知識要注意引導。非基礎性知識還要注意引導,但是不做深入的分析與探究。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數據庫的應用時,需要涉及到軟件知識,但是教師只需要求學生能夠講出自己課本中所涉及到的內容即可,對于一些深層次的知識只要做到簡單的理解即可。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還能為學生增加想象的空間,為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埋下伏筆。
三、中職院校計算機導論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
第一,利用講座或者演講的形式,請一些計算機方面的專家為學生講解計算機軟件理論知識和在實際中能夠應用到的技術方法。利用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所學專業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認識到自己努力學習方向性,讓學生在畢業以后能夠更加順利的進入工作崗位,與其他人有競爭優勢。
第二,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計算機導論課程擁有自主學習平臺,這種自我學習平臺能夠培養學生在計算機學習方面的基本技能。計算機導論課程自主學習平臺有以下幾種作用和環境,分別是良好的交互學習環境、有問必答的學習環境、能夠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的環境以及對學生學習進行激勵評價的環境,在這種學習平臺下,學生需要事先抽取習題進行做大,然后系統根據學生的答案給試卷評分,再根據試卷分數狀況對學生學習能力進行分析,讓學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讓學生對自己以前所學知識進行定位,讓學生利用平臺資源進行再學習。如果網絡平臺中現有的信息條件不能滿足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學習要求,那么學生可以給老師留言,教師看到留言后對學生的學習問題進行處理。
第三,多媒體輔助教學方式的運用。計算機導論課程教學離不開多媒體,因為多媒體可以利用有聲圖像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更易于接受和記憶,同時縮短課堂實踐,讓自己的教學更加具有趣味性。例如,教師在對計算機結構這些知識進行教學時,可以用圖形和框架來揭示計算機的各大組成部分,讓學生能夠緊跟教師思路進行學習。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計算機導論課程教學在中職院校的改革中涉及到多方面,往往以計算機基礎知識為切入點,重新劃分教學目標和培養目標。計算機導論課程是學生學習計算機的基礎課程,也蘊含多種內容,所以教育者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跟隨時代腳步,及時地更新計算機知識,改革教育方法,促進學生對計算機課程的學習。
參考文獻:
《計算機科學導論》課程是計算機專業的引導性課程,為計算機專業的新生提供了關于該專業學科的入門介紹。使學生能夠全面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并了解該專業的學生在該領域工作應具有的職業道德和應遵守的法律準則。《計算機科學導論》課程在大一第一個學期開設,新生雖然具有計算機的基本使用能力,但在計算機理論知識上的專業性不夠,大部分的知識對新生來說都是第一次接觸。如果一味地想把如此廣的知識介紹給學生,理解上的難度會影響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效果并不好。根據該課程近幾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總結出了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對教學內容的選取、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給出思考。
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計算機科學導論的教學內容雖然相對淺顯,但是涵蓋的知識面很廣,幾乎包括計算機領域所有的理論知識,應用技術、熱點研究問題等。在授課中不僅要把基本的概念介紹清楚,還要對最新的專業動態有所介紹。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合適教材難以選擇
我國的計算機科學導論教材非常多,按其內容主要有以下三種:一、內容為計算機各種辦公軟件的使用,使學生具有使用計算機的初步能力,和非計算機專業開設的《大學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等同[1];二、將計算機專業學生大學四年要學的專業核心課程進行了濃縮,內容涉及面廣;三、計算機和計算的本質屬性用高度抽象的數學模型來刻畫[2],內容進行系統化、形式化的概括。由于目前中小學已開始開設了相關的課程,新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使用計算機的能力。所以選擇第一種教材對于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會過于簡單,失去“專業引導”課程的本質屬性;第二種教材在廣度和深度上是比較難以把握的;第三種教材過于抽象,教師難講,一般院校的學生難以理解。再加之計算機科學技術和應用技術的發展變化非常快[3],可謂日新月異,許多教材內容的更新速度嚴重滯后。
2.理論教學過于復雜
新生非常渴望專業知識,計算機專業的新生對第一學期開設的計算機科學導論課程抱有很大的期望。教師希望通過講授該課程給學生初步建立整個學科的框架,指明計算機專業學習的方向,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但是把如數據結構,操作系統,數據庫系統,編譯原理等專業課濃縮為一章進行敘述[4],敘述方式上又較少考慮新生的知識背景和理解能力。理論教學中勉強把計算機科學系統知識精裝到學生的知識結構中[5],不斷出現的新概念、新理論和新知識使學生難以真正理解,又要求他們在短期內消化吸收,這樣不但起不到很好的專業引導,反而使學生對計算機的學習望而生畏。
3.實驗內容與理論教學相對獨立
本課程配有相應的實驗內容,但一般是以Windows操作系統和常用辦公軟件的操作為主,與理論教學相對獨立。
4.考核方式傳統化
對學生來說,最熟悉的考試方式是閉卷考試,這種考試方式注重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應用。在大學學習期間,很多課程沒有單元測試、期中考試,采取的是直接的期末考試。學生到了期末死記硬背搞突擊,平時很少去細細思索所學內容。本課程不只是介紹一些計算機專業的知識,更應該引導學生思考相關的一些問題。
教學的幾點思考
1.教材內容和補充新信息相結合
教材的內容對基本知識介紹得比較全面,但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的有效性,在教學內容上教師需要適當地選擇一些專業領域的新知識進行補充,如計算機技術和產品的最新發展、新成果、未來發展趨勢等[6]。學生在掌握計算機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對專業新知識有所了解,緊跟時代的新發展,與學生實際生活中接觸到的產品和概念有所共鳴,這樣可以激發他們學習本專業知識的興趣。
2.構建啟發式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非常封閉的,教師講解學生聽課,兩者的交流比較少。學生的這種被動局面制約了他們學習主動性的發揮。啟發式教學模式就是讓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被動變為主動。教師在對基礎知識的介紹過程中,根據相應的知識點設置相關問題,對學生進行分組選擇相應問題;進行前期的文獻查找,撰寫論文培訓后,讓學生自己去查閱相關資料,提煉內容,形成一份綜合的材料,并在課堂上講解給同學們;教師及時對學生所講內容進行總結評述。把課堂的某些時間讓學生掌控,教學中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在問題中探討學習,在參與中掌握相關知識。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學會檢索文獻,整理資料,初步閱讀計算機專業文獻等;鼓勵學生從問題出發,去鉆研去思考,逐步訓練專業的創新能力;在團隊中學會合作;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辦公軟件的使用能力;培養學生專業自信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3.適當增加理論教學的實驗
Windows操作系統和常用辦公軟件的操作這些操作技能需掌握,但課堂上講到的有些內容最好配合相應的實踐,給學生實實在在的接觸,這樣能使理論教學的效果更理想。
4.改變考核方式
大學的課程在考核上一般采取期末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相結合的方法。計算機導論課程內容多,授課中若不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而是結合專題講座、學生參與教學的方式,該課程的部分考核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完成。例如,可采取分組合作課題和獨立選題論文相結合的考核形式。分組合作課題在授課中完成,學生按所在分組,分工合作完成相關課題,上臺講演,并通過各小組之間的評比給出相應成績,這項成績在教學中完成;獨立選題論文,學生自主選取與計算機領域相關的選題,以論文形式上交,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這項考核在結課后一定時間內完成。兩者結合,不增加學生記憶的壓力,又給了學生充分的自。
結束語
《計算機科學導論》課程在專業知識整體介紹的同時要激發學生學習本專業的興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課程難度和廣度不容易把握,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使《計算機科學導論》課程真正起到引導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許晴媛.《計算機導論》課程內容探索與改革[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3(3):303-306.
[2]何昭青.《計算機導論》課程內容體系構建的研究與實踐[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0,10(5):63-66.
[3]李明東,等.《計算機導論》課程內容及體系結構改革研究[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4(1):6-8.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a)-0134-02
1 電氣工程導論教學的重要性及內容
今后若干年內對電氣工程發展影響最大的主要因素包括:
(1)信息技術的決定性影響。信息技術廣泛地定義為包括計算機、世界范圍高速寬帶、電氣工程圖、計算機網絡及通訊系統,以及用來傳感、處理、存儲和顯示各種信息等相關支持技術的綜合。信息技術對電氣工程的發展具有特別大的支配性影響。信息技術持續以指數速度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電氣工程中眾多學科領域的持續技術創新。反過來,信息技術的進步又為電氣工程領域的技術創新提供了更新更先進的工具基礎。
(2)與物理科學的相互交叉面拓寬。由于三極管的發明和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技術的發展,固體電子學在20世紀的后50年對電氣工程的成長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電氣工程與物理科學間的緊密聯系與交叉仍然是今后電氣工程學科的關鍵,并且將拓寬到生物系統、光子學、微機電系統(MEMS)。21世紀中的某些最重要的新裝置、新系統和新技術將來自上述領域。
(3)快速變化。技術的飛速進步和分析方法、設計方法的日新月異,使得我們必須每隔幾年對工程問題的過去解決方案重新全面思考或審查。
從以上知道,本課程的內容包含了電路原理、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微機原理及應用、信號與系統、自動控制原理、電機與拖動、電力電子技術、電力拖動自動控制系統、電氣控制技術與PLC應用、微機控制技術、供電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
2 本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2.1 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師素質問題。
電氣工程導論的內容及其豐富,包含的課程知識十分復雜,這對如何聘用新的教師,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本專業有很大影響。
延伸到電氣專業外相關的很多技術發展,要激起學生對外來世界更加信息化的好奇,對未來人類生活的向往,比如智能家居,通過無線就能控制家用電器等,方便快捷安全,抑或更加人性化和自主化的小型分散發電,超導技術等。
目前的大學教師,對導論的教學,只是局限于本身的內容講解,使用相關的PPT;以為講完一本書就算完成了的《電氣工程導論》的教學,對于能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關心不夠,達不到教學效果;其次,沒有哪一個人能夠全面掌握《電氣工程導論》包含的所有內容。一個教師講完一本教材不適應本課程的教學。
(2)學生認知問題。
導論,顧名思義是講述有關專業的發展和應用,但是因為接觸的專業課程還不是很多,所以對怎么樣去學好這個專業、需要哪些方面的專業技能、當今社會乃至世界這方面的發展情況如何等等都不是很清晰,不能給自己一個學習和探索的定位;通過這門課,學生需要對本專業進行深刻的認識。
但是,本課程多開設在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學生剛從高中畢業進入大學校門,尚不適應大學學習,此時開設內容如此豐富的內容的課程,許多學生不能理解開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另外,本課程的內容決定本課程考查課,學生的重視程度達不到一定高度。
(3)教材問題。
技術的飛速進步和分析方法、設計方法的日新月異,使得以出版的《電氣工程導論》教材的壽命極短,也就是說,任何一本《電氣工程導論》教材的使用都會面臨不能滿足現代教學問題。
2.2 解決方法
針對以上問題,通過一下教學設計解決問題。
(1)教師設計。
打破傳統的一門課程一個老師的教學方法,將本課程分解為:電子、電氣、測量、控制、信息技術、網絡通信技術等幾個方面內容;每一部分內容安排一個具有實踐經驗的老師講解。
教師與學生一個是教,一個是學;不同的資深老師講解不同的知識,會使學生認為學校對他們很重視,使他們的自尊心得到滿足,從而激發學習興趣。
(2)教法設計。
采用案例或者參觀方法,取代以往的以教材為主的講課方式,讓學生從案例中知道電氣工程專業的重要性,或者從企業現場體會電氣工程的作用及重要性,以及電氣工程專業涉及的相關技術及應用。
(3)過程設計。
打破傳統的每周兩個課時的授課過程,改變為集中時間進行案例分析和實踐活動。在案例分析和參觀實踐過程中,讓學生多進行討論以激發學生主動認知能力。
(4)學生設計。
學生是學習的主題,在本課程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知識面的培養,貫徹“考研、出國、技能的人才培養導向,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讓學生知道電工、電子、信息、控制理論以及計算機軟硬件的基礎知識學習的重要性,讓學生知道較好的工程實踐的重要性”。
2.3 教學實踐
河南工程學院針對2011,2012級學生進行了教學改革,在兩個星期之內完成了對當屆學生《電氣工程道路兩年的教學工作》,教師及教法設計具體方案如圖1所示。
將《電氣工程導論》所涉及的內容規劃到不同的教研室,然后,各教研室安排相應的具有實踐經驗的老師進行案例教學并帶領學生到相關知識領域參觀。每個案例分析及參觀分配3天時間,其中一天講述案例,一天參觀學習,一天討論。
最后的總結過程,由學院委派資深教師對學生系統講解電氣生產、電氣安全及技術開發等內容,并讓學生用一個下午時間寫出電氣工程導論學習報告。
2.4 滿意度調查
河南工程學院連續幾年對《電氣工程導論》學習滿意度進行調查,幾年來,調查結果見表1。
表1中,2009及2010年沒有進行教學改革,2011及2012進行了本課程的教學改革,從表1可以看出,進行教學設計以后,學生對教師及教法滿意度有了極大地提高,對本專業的學習內容有了極大地理解,產生了極大地學習興趣。
3 結論
《電氣工程導論》是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的必修課,本課程的教學效果直接影響了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興趣;本課程的教學改革,使得學生對本專業有了深刻認識,達到了教學要求。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11-0124-02
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大學生進入大學以后普遍面臨著專業學習的迷茫與困惑,導致缺乏學習目標與動力。在經過幾年的多門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程的學習以后,不少學生依然對所學方向及其未來發展定位缺乏清晰、完整與系統的認識。在這種背景下,專業導論課陸續走進了高校的課堂。起初,專業導論課程被部分高校視為“一種全新而有效的大學新生教育方法”,[1]后來,很多高校將專業導論課作為專業基礎課而更加重視。有教師對于專業導論課的開設情況展開了調查,調查的結論是學生對于該課程的開設是持非常支持的態度的,反應是很熱烈的。[2]從筆者主講工商管理專業導論課兩年的情況看,學生對于該課程的期待是非常高的,對于教師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然而,要講好這門課所需的教材、教研成果等還比較缺乏。因此,筆者總結自己的一些教學心得,期望能夠拋磚引玉,引起同行對于專業導論,特別是工商管理專業導論課教學的重視。
一、工商管理專業導論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
專業導論課程的地位決定了其主要授課內容。筆者經過廣泛查閱資料與調研,將工商管理專業導論課的內容確定為四個大方面:一是關于專業的一般性知識,主要包括專業設置、專業所屬學科門類、專業發展歷史等與專業相關的一般性知識;二是專業的主要課程設置,包括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專業選修課、專業實習實踐等及其之間的關系、年度教學安排與學校所提供的實踐條件與特色;三是專業的就業與擇業問題,包括專業最近幾年就業的大體狀況、主要就業領域與職業大類、主要職業的市場需求特點與晉升通道、本科畢業后繼續深造的主要通道介紹等;四是專業人才的主要素質能力構成、要求與專業學習方法等。通過上述四個方面內容的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比較清楚地認識工商管理專業是干什么的、有什么前景、為什么要設置這些課程、哪些課程是本校的專業特色、市場對于專業人才的主要能力素質要求是什么,以及學生該如何在大學四年里安排好自己的目標等。
在還沒有開始專業導論課之前,學院每一年都得花很多時間來零散地處理和解答學生對于專業課程及其前景的質疑。學生們最大的問題與擔心是“工商管理專業課程泛而不精,虛而不實,我學來有什么用?未來我拿什么去就業?進入社會以后我能夠干什么?怎樣去干?”等。通過專業導論課程的學習之后,類似的質疑明顯減少了很多,學生們普遍認識到了該專業存在的市場價值和自己未來的主要努力目標。
二、工商管理專業導論課程的主要教學方法
工商管理專業導論課程在我校是放在大一年級上學期開課,16個課時,每周安排2節課,共連續安排8周。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90后”一代,在經歷了應試教育的折磨,進入大學以后,對于教師的教學方法、方式要求越來越高。如果教師不能夠有效的傳授知識,調動課程的氣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那他們就會上課睡覺、玩手機或干些與課程不相關的事情。專業導論是學生進入大學以后的第一門專業課,如果講得不好,不僅影響該課程的學習,更影響到學生的專業信心和后續的課程學習,甚至四年的大學生活,因此需要教師多下工夫。
第一,講授內容要重點突出,形式多樣,最好請一些企業管理人士現場說法。筆者的具體做法是:專業的一般知識、課程體系、部分就業擇業內容都是由自己講解,大概共講解12節。其他內容聘請外校人員來進行講座互動,安排2次,共4節課。一場講座是請本地一位企業家或中層以上的管理工作者來做,另一場是請本校本專業畢業的幾位從事管理工作的畢業生來與學生們進行圓桌交流。企業人士與師兄師姐們進入課堂,更能夠帶來一些真實信息,特別是關于企業對于人才的要求,更能夠說得具體、全面。那些畢業學生既十分熟悉大學校園,又有社會工作經歷,他們的話學生們覺得更加真實可信,更具有親和力和影響力。而且,畢業生自身的工作單位與能力素質展現本身也具有良好的榜樣效應。
第二,以啟發式教育為主,從身邊或最近發生的一些社會問題、企業現象引發問題討論,引出教學重點內容。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見多識廣,資訊搜集能力強,特別熟悉或關注企業品牌、產品和企業發展中的一些重要新聞。所以,盡管他們只是大一新生,但是他們的一些表現令人驚訝。因此,每一個重要內容最好都是從啟發式提問開始。如在講到專業課程及其之間的聯系時,先問學生:“一個企業要在市場中生存,它往往會碰到哪些問題?為什么?”從學生的思考與回答中,引出《管理學原理》、《稅收》、《企業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經濟法》、《財務管理》、《會計學》、《統計學》等課程,這樣學生就好理解了。
第三,廣泛搜集資料與學生共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長期搜集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經典文章復印給學生閱讀,下載一些比較經典的與工商管理或學生就業相關的視頻在課間播放。如將《職來職往》等節目的視頻剪輯播放給學生看,非常受到學生們的歡迎。再介紹一些工商管理的經典書籍、企業家傳記、相關電影等給學生,并請一些學生來共建資料共享平臺,這樣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就更加濃厚了。
第四,注意教師的身體力行與以身作則。90后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在不斷增強,對于教師的PPT,甚至是教師的整體著裝形象等都有自己的看法與集體評價。教師的以身作則和身體力行也成為影響他們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教授不僅要注意自身形象,還要注意將PPT做得美觀大方,簡潔漂亮,有自己的特點。
第五,充分鼓勵學生利用答疑時間與教師展開深入交流。大一新生從以應試為主的中學學習環境進入到以自主性為主的大學學習環境以后往往很不適應。在這個過渡階段,更需要任課教師的熱心幫助與扶持。專業導論課本來就是一門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課程,在學生的學習適應階段發揮著獨特作用。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答疑時間,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與教師開展深入交流,開啟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的大門。
三、成績考核與評定辦法
該課程通常就考查課,但根據教學管理部門的要求,也要給出充分的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的依據。筆者將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定為各50%。平時成績包括出勤、課程論文閱讀、課程表現和課后的資料分享等環節;期末進行開卷考試,讓學生回答幾個大問題,主要考核他們的專業認知能力和對未來的專業學習目標與主要措施的認識程度。
總的來說,專業導論課很有開設的必要,但是要上好這門課,幫助學生完成大一的過渡階段和對于專業的基本全面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大學四年的學習目標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更多的優秀教師關注該課程,獻智獻慧,共同譜寫新篇章。
[ 參 考 文 獻 ]
[1] 楊善林,潘軼山.專業導論課――一種全新而有效的大學新生教育方法[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8):1-3.
[2] 李鴻昌,龍肖毅,趙建軍.對專業導論課教學效果的調查與分析[J].大連學院學報,2010,(1):88-91.
[3] 宋育紅.如何給大一新生上好專業導論課[J].價值工程,2012,(3):246.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5913(2007)04-0013-03
關于“計算機導論”課程內容,我國高校經歷了從“計算機基礎”或“計算機文化基礎”到“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導引”的轉變。其實,這是兩類性質不同的課程,“計算機基礎”這類課程主要解決的是對計算機功能的工具性認識問題,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使用計算機的初步能力;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導引”主要解決的則是學生對計算本質的認知問題,其目的在于以嚴密的方式將學生引入計算學科中各個富有挑戰性的領域,讓學生了解計算學科中那些富有智慧的核心思想及學科內涵,從而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打好基礎。
我們認為這兩類課程又是密不可分的,一個體現著學生對計算機的使用能力,一個體現著學生對計算科學的認知能力,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在“計算機導論”課程的內容上應既包含對計算本質的認知問題,又包含對計算機功能的工具性認識問題。
1課程體系的構建
目前我國許多高校的“計算機導論”課程采用理論講授與實驗相結合的方式,在理論講授中講解計算科學的問題,在實驗中練習一些工具軟件的使用。通過幾年的實踐,我們認為這種授課方式理論與實驗嚴重脫節,理論的內容一直停留在抽象知識的層次上,學生不能有效地理解與掌握,所以,對“計算機導論”課程內容如何組織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消化,如何合理地分配該課程有限的學時,讓理論與實驗有效地結合,同時兼顧知識和能力兩方面能力的培養成了急需解決的問題。
“計算機導論”課程是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課程的理論性強、概念抽象、技術更新快。根據“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程2002(簡稱CCC2002)”中對該課程的解析,我們重新構建了“計算機導論”課程的課程體系。
“計算機導論”課程體系包括計算科學理論講授、實驗、實訓三大部分,該課程的理論知識36學時,實驗16學時,實訓為二周。
2理論講授
在“CCC2002”中,“計算機導論”課程作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專業l6門核心課程的第一門課程被提出,它包含了5個知識領域中的l2個知識單元的內容,根據“CCC2002”報告和對國內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與工程的發展現狀與趨勢的分析研究,我們認為“計算機導論”課程的內容應該是引導學生科學地、系統地認識計算學科的本質,了解本學科領域技術和文化的變化,明確整個學科核心知識單元和學習目標,初步具有認知本學科的能力和思想。因此,“計算機導論”課程應從學科特點、學科形態、歷史淵源、發展變化、典型方法、學科知識組織結構出發,從科學、哲學的角度回答“如何認識計算學科?”,“如何學好計算機科學?”等問題。“計算機導論”課程理論講授涵蓋的內容應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計算學科的發展史、定義和根本問題;
(2)計算學科中的科學問題(定義、意義、內容和方法);
(3)計算學科教學計劃與課程體系;
(4)計算學科的三個學科形態及相互關系;
(5)計算學科中的核心概念(硬件、軟件、程序、算法和數據結構);
(6)計算學科中的數學方法和系統科學方法;
(7)計算學科的應用技術和領域;
(8)社會和職業問題。
具體學時分配如表1所示。
3實驗
長期以來重理論輕實踐的觀念根深蒂固,認為教學的重心就是理論教學,一切圍繞理論轉,開課的順序必須是先理論課后實驗課,理論課上沒講的內容,絕對不會先做實驗,完全把實驗課看成是理論課的附屬,認為實驗課是為了輔助理論、驗證理論。在課程體系設置上,我們打破了這種觀念,把理論課教學和實驗課教學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我們認為兩者都是“計算機導論”課程體系中必不可少的相對獨立的環節,具有各自獨特的作用,實驗是理論講授的更進一步擴充,在實驗中,我們將某個知識點的內容展開,利用實例進行講解,使學生對抽象的理論知識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我們設計的實驗如表2所示。
由于“計算機導論”課程的講授對象是新入學的大一學生,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沒有學過的新知識,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加強對學生進行實驗課學習目的的教育,鼓勵學生在實驗課中進行自主學習,通過實驗課使學生能對計算機的各種知識做更進一步的學習;另外,我們重新編寫了實驗指導書,在實驗指導書別增加實驗原理的講解,對實驗中用到的原理做進一步的講解,使理論與實踐更緊密結合,而且特別增加了實例,通過實例使學生對該實驗中結合的理論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4實訓
二周實訓主要是對學生進行計算機的使用能力的培養,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我們將工具軟件的使用確定為實訓環節的教學目標。實訓的具體內容如下:
(1)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知識,了解計算機的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
(2)了解計算機網絡的基礎知識,掌握互聯網一般應用,主要掌握上網查詢信息和電子郵件技術;
(3)熟悉Windows操作系統,掌握其主要的操作方法及常用的DOS、Unix、Linux操作命令;
(4)掌握Word的基本操作,主要掌握系統提供的多種操作方法編輯文稿、制作表格。了解圖形處理,并且可以實現圖文混排;
(5)掌握演示文稿的創建、圖文編輯、動畫、放映、打印,主要掌握精美演示文稿的制作;
(6)掌握Access的基本操作,主要掌握表、查詢、窗體、報表的設計及創建;
(7)掌握Excel的建立、編輯、計算、顯示輸出等操作,進一步掌握電子表格中數據的排序、分類匯總等數據管理功能以及Excel特有的數據圖表化等功能。
具體學時分配如表3所示。
通過多年的實踐,我們總結出了實訓環節成績評定方法。
實訓成績單獨給出,成績包括平時檢查(包括出勤)、考試成績和實訓報告三個部分。由實訓指導教師科學評定成績,各項成績按比例累加得到實訓總成績。
實訓各項占總成績比例如下:
平時檢查:20%
考試成績:50%
實訓報告:30%
特別聲明,其中平時檢查和實訓報告具有一票否決權,其一不及格則總成績為不及格。
5總結
“計算機導論”課程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大一新生學習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程,課程體系構建后,我們迅速投入運行,通過幾年的實踐,我們對此改革的效果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55%的同學認為通過理論和實驗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能牢固掌握知識,21%的同學認為不能牢固掌握,24%的同學認為理論知識不容易掌握,實驗內容相對容易;65%的同學認為這種教改方式能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28%的同學持否定態度,7%的同學認為一般,沒有特別的興趣;通過本門課的學習,45%的同學認為對本專業認識程度達到75%,34%的同學認為對本專業認識程度達到50%,21%的同學認為對本專業認識程度未達到50%;在調查中有66%的學生認為整個課程的學時分配合理,24%的學生認為學時較少,10%的學生認為對此沒有感覺,什么樣的安排都接受;在調查中有52%的學生認為實驗學時分配合理,41%的學生認為實驗學時較少,7%的學生沒有看法。
總之,我們對“計算機導論”課程體系仍在研究和探索,力求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 董榮勝.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法論[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2.
[2] 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程2002研究組.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2-0173-02
引言:
“計算機導論”是在計算機專業一年級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其面臨著內容龐雜,學時不斷被縮減,而學生基礎參差不齊的矛盾。“計算機導論”原本是一門舉足輕重、不可或缺、水平很高的課程。但現狀是“計算機導論”在各個學校被視為無足輕重、可有可無、水平不高的課程。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課程內容不清、目的不明確,沒有形成一個核心的內容;第二,課程很多時間在講授事實,很少去講解思維,缺少思維訓練,以至被很多人誤認為“水平底”。第三,覺得大學一年級學生接受不了“深”的計算機知識,授課內容定位越來越淺顯,以至面臨從人才培養方案被刪除的危險。第四,課程內容涉及的知識面比較窄,僅僅是講解一些語言和程序設計,然后用算法解題,不斷地讓學生做一道道的題目,這不符合“計算機導論”教學思路。第五,教學內容的陳舊,以概念講概念,以概念講原理,過度地強調“用”,不正確地理解“用”,以為“用”就是“用軟件”、“用電腦”。這些都是影響“計算機導論”課程很嚴重的問題。這些問題怎么解決?計算機就是“用電腦”、“用軟件”嗎?計算機就是“編程序”嗎?“編程序”就是要學習計算機語言嗎?什么是真正的會“編程序”?地方普通高校的計算機學生只需要擁有技能而不需要建立計算思維嗎?這些都是“計算機導論”課程改革面臨的問題。本文以“計算機導論”課程“算法”內容為例,談談地方普通高校在“計算機導論”課程教學改革中的一些具體做法。
一、教學內容搭建與教學策略
根據教育部計算機基礎教學指導委員會文件精神,參考“九校聯盟”(C9)[1]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經驗,地方普通高校明確了以計算思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計算機導論”課程改革方向。結合地方普通高校的實際,在課程內容上將董榮勝教授的“計算機科學導論――思想與方法”[2]與戰德臣教授“計算之樹”教學體系[3]進行融合,力爭實現計算思維與計算機技能培養并重。下面以“算法”知識部分的教學為例進行闡述。
“算法”是程序與計算系統的靈魂[4],“算法”知識部分的教學采取案例驅動的教學方式,以旅行商問題(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TSP)為例展開,全面講授如何探索出為解決TSP問題而采取的確定的、有限的步驟,即算法;此算法如何經過不斷細化,最終能用計算機語言來表達,進而被計算機執行,產生TSP問題的最終計算結果。
TSP問題的求解過程及思維方法包括:數學建模(相關課程:數學建模,離散數學之集合論與圖論、數理邏輯等)算法策略設計(相關課程:算法設計與分析)算法的數據結構設計算法的控制結構設計(相關課程:算法與數據結構)算法的程序設計(相關課程:高級語言程序設計)算法的正確性分析(相關課程:算法設計與分析)算法的復雜性分析(相關課程:計算理論與計算復雜性)。
在講授“算法的數據結構設計”時,引入Vcompter軟件進行演示,使學生更易理解數據之間的邏輯關系以及這些邏輯關系如何在計算機中得以實現。為了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算法的控制結構設計”,利用可視化工具軟件Raptor演示“順序結構”、“選擇結構”、“循環結構”。考慮到大學一年級學生還沒有高級語言程序設計的基礎,采用簡單易學的可視化編程軟件Raptor進行“算法的程序設計”的學習。如圖1所示:
二、教學模式設計
“算法”知識部分的教學采取目前被計算機教育界積極倡導的MOOC/SPOC及基于Moodle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首先,學生通過互聯網進入“中國大學MOOC”,報名參加戰德臣教授等教學名師的大學計算機在線課程,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在線方式學習相關知識。
其次,任課教師課前將“計算機導論”課程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學課件、教學微視頻、作業等信息上傳到基于Moodle的在線學習平臺,學生在線學習及下載使用。
再次,學生完成作業后通過基于Moodle的在線學習平臺進行作業提交,教師在線下載學生作業并進行線下批閱,批閱后在線將分數及評語反饋給學生。
最后,學生利用基于Moodle的在線學習平臺的即時聊天、討論區功能,對“計算機導論”課程中遇到的問題,通過聊天工具在線向老師進行提問,或者通過討論區出來,學生和教師在線或離線討論。
MOOC/SPOC及基于Moodle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解決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與學生基礎參差不齊的矛盾。學生們利用豐富、優質的課外教學資源提前學習或者課后復習,教師也可以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的問題。當然這樣的教學改革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以及教師的敬業精神和業務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總結與展望
地方普通高校在“計算機導論”課程教學中,以用計算思維改造計算機導論、計算機導論要培養計算思維和信息素養的方針和原則為指導,融合董榮勝教授、戰德臣教授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知識體系的研究成果,結合本地高校學生的實際和人才培養目標,汲取已開展計算思維教學改革的高校的教學經驗,積極探索適合本地高校的MOOC/SPOC及基于Moodle的混合式“計算機導論”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何欽銘,陸漢權,馮博琴.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核心任務是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九校聯盟(C9)計算機基礎教學發展戰略聯合聲明》解讀[J].中國大學教學,2010,(0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