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1 11:16:0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多元文化音樂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音樂文化源自社會生活方面,因此無意識的音樂教育行為是傳承音樂文化的重要途徑。但與無意識的音樂教育行為相比,有意識的音樂教育行為則是傳承音樂文化核心內容的主要途徑,即短時間內便是受教育者獲取到系統的知識,且隨著中職教育行業的發展,中職學校多元文化教育已成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但音樂教育多以對音樂文化的選擇、整理及傳遞來對音樂文化進行保存及維持。音樂教育選擇及整理音樂文化的同時,必須考慮到受教育者的年齡特征及心理發展水平、社會的需求,因此中職學校音樂教育過程,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綜合特征及學生未來服務人群的基本需求。音樂教育的重要職能是重組音樂文化,即采用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方式傳遞音樂,亦或說使受教育者以最短的時間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從而習得音樂文化的主體內容,并最終實現對音樂文化體系的完整傳承。
(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以借鑒及傳播外來音樂文化的形式
來發展本民族的音樂文化人類音樂文化的傳承及創造過程,促成新音樂文化因素的產生,因此音樂文化具有變遷性。傳播對音樂文化的變遷起著重要的作用,而音樂文化的傳播要求具備合理的傳播媒介、傳播方法及傳播途徑。就音樂文化的傳播,音樂教育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即音樂教育對傳播內容具有選擇與整理的功能,以實現對核心音樂文化的傳播;音樂教育過程對反饋信息的接受、對傳播渠道及傳播內容的修正均能維持音樂文化的純正性;采取特定教學手段,以使音樂文化的傳播范圍更大;采用最優化的教學手段,以使傳授者與受傳者間建立起穩定且和諧的關系。總體而言,音樂文化的傳承及變遷過程,音樂教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即促進各民族音樂文化的相互借鑒及相互融合;培養極具創造性的音樂人才,以推進音樂文化的變遷;匯聚各民族音樂文化的技術、規范及精神,以推動本民族音樂文化的進步;傳播及擴散新音樂文化因素,以實現對全體國民進行大眾音樂教育。需要強調的是,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應重視借鑒與傳播的有效性及合理性,以免產生負面影響,此乃中職學校音樂教育必須重視的方面。
(三)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對本民族音樂文化凝聚力的增強具有促進作用
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教育,而音樂教育必須與社會相互融合,方才能促進音樂文化的發展,即發展成為與經濟、社會政治相協調及具有民族內涵、民族凝聚力的音樂文化。因此,中職學校開展音樂教育的過程,必須建立起正確的音樂價值觀,從而實現對各民族音樂文化的共享,由此獲得對各民族音樂文化的認同感。世界各民族的語言音調具有差異性,因此各民族音樂所用的音樂基本技法、基本手段及基本素材也具有差異性,由此產生各民族多樣性的音樂風格。可見,中職學校音樂教育過程,民俗文化環境的影響及口傳心授教學法依然對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產生著重要的作用。
(二)多元化教育理念當前多元化教育理念是利用一切社會資源,以傳統教育模式為基礎的全新教育模式。多元化教育理念。“新課標”中強調“尊重藝術,理解多元文化”是要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民族的音樂傳統,通過音樂教學使學生樹立平等的多元文化價值觀”。加強音樂教育的多元化教學,無論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還是從知識傳授與技能日標、過程與方法日標的確立上都需要教師以多元音樂文化為基礎進行教學。新課標的編寫標志著我國音樂教育理念上的一次重大更新,是實施音樂教育改革的具體舉措,為多元化音樂教育的實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多元化音樂教育價值觀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際音樂教育的發展一直突出多元文化觀的主題。所謂多元文化觀是指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都應受到尊重和理解,并得到發展。就音樂而言,指充分尊重世界各民族、各地區的音樂。長期以來,音樂的歐洲中心主義對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音樂文化起到了嚴重的制約作用,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各個國家民族音樂的傳承發展。實際上,世界上各個不同國家、民族的特色音樂文化,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財富,它同歐洲音樂文化一道,創造了整個世界的音樂文明。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半個世紀的國際音樂教育發展歷程不斷延續與深化著多元主義音樂教育觀的主題。
二、音樂藝術課程改革與多元化
(一)音樂課程改革教育理念要多元化
1.當代課程改革的新理念。當代課程改革的理念有以人為本的理念;從課堂教學突破,深入全面地推進素質教育的理念;加強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環保教育的理念;豐富學生生活的理念;少講多學的理念;改變學習方式的理念;提高教育教學過程中技術含量和藝術水平的理念;運用與開發多元智能的理念;倡導課程結構的均衡性和課程的民主化的理念。以評價促發展的理念。
2.多元的音樂課程改革理念。在理念上樹立音樂教育的多元化思想。全日制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是針對以往中小學教育中輕視音樂課,片面理解音樂課而提出的,也是為了徹底改變“應試教育”的現狀,逐步轉入“素質教育”的軌道而提出的。就其理論高度而言,它具有很好的前瞻性,在歷次音樂教育改革的文件中,最具有學術分量。“新課標”中強調“尊重藝術,理解多元文化”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音樂傳統,通過音樂教學使學生樹立平等的多元文化價值觀”。加強音樂教育的多元化教學,無論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還是從知識傳授與技能日標、過程與方法日標的確立上都需要教師以多元音樂文化為基礎進行教學。新課標的編寫標志著我國音樂教育理念上的一次重大更新,是實施音樂教育改革的具體舉措,為多元化音樂教育的實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保持我國民族音樂在音樂教育中的基礎地位。充分認識中國本身是“多元文化的國家”,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與尊重,首先要體現在對我國各民族的音樂文化的理解尊重上。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其各自豐富的音樂文化,所以要充分發揮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音樂課程和藝術教育中的作用。
(二)音樂課程改革的形式要多元化,多元分區試點改革我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民族眾多,區域界線比較明顯,傳統種類音樂也較分散,在我們的音樂課程改革上,我們應當提倡多元化改革。多元化改革是指,在我們國家可以根據區域、經濟情況、民族情況、文化狀況等多方面考慮,分出一些音樂相似區,這個區可以是一個省,可以是一個地區等,從而制定出多套與那些因素相符合的區域的課程標準,分別運用于各區域音樂教學中。在課程改革過程中,分區進行,各區再試點改革,最后找到適合當地的音樂課程。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更好保護民間的傳統音樂藝術了。同時,從國家宏觀層面,給出一些必要的知識和技能上指向性的規定,更或者說是一些建議。各地結合國家的規定自行組織專家設計大綱,編寫教材,并建立起區域網絡資源庫供教師選擇。另外要建立充分利用網絡,建立起全國性音樂藝術教育網絡資源庫,便于實現教學資源互補和最優化,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三)音樂課程改革內容要多元化
3.1音樂課程資源多元化
1.學校、家庭、社區等課程資源多元結合。學校、家庭、社區音樂課程資源多元化是在利用上多元有機的結合,我們一般不怎么重視家庭和社區的音樂資源,或者根本沒有注意,其實家庭和社區是學生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區和家庭已經成為學生獲取音樂元素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2.地區、民族、學校音樂課程資源的多元結合。地區、民族、學校音樂課程資源的多元結合是從課程資源來源上要多元化結合,特別是民族音樂資源和地區音樂資源的利用是當前的一個熱點,很多人都轉變方向看我們的傳統和民間了。具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的音樂課程資源在新時代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下,顯得尤其的重要。
3.建立區域和全國音樂課程資源庫。當今時代信息化的普及和網絡在教育中的廣泛運用,幾乎全國很多地方的中小學都用到了,電腦多媒體教學,對于很多老師來說,既給他們帶來了方便,也帶來了麻煩。方便就不提了,麻煩在于課件的設置和制作,很多老師感到為難,因為音、形、動畫等,以及大量的資源收集有限,制作一個課件也很費時,介于這樣的不便,我認為我們應該建立相應較完善的資源庫。國家要建立國家課程教學資源庫,地方要建立地方課程資源庫,資源庫里收集名師和專家們設計的分門別類的成品或半成品課件、音響材料、音樂知識、圖片資料、舞蹈動畫等,教師在資料庫里取需要的東西,就像在商場買所需要的東西一樣,自己拿來加工,把精品美食送給學生。我想只要有這樣的行動,不斷的更新添加,一步一步的會不斷的科學化和完善的。資源庫的建立不光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更是教育資源公平和給教師減負的體現。
3.2音樂課程模式多元化音樂課程模式多元化是與音樂課程模式的標準化、劃一化相對應的。多樣化意味著打破僵化的單一的課程模式,突出課程模式的個性和多樣性。音樂課程模式多元化涉及整個音樂教育教學中的組合與運作形式多樣化,也包括對有計劃,有組織顯性課程和潛在無形的隱性課程相結合等,如在學校中的建筑物、設備、景觀和空間的布置上加入音樂的元素,在校風、班風、教師的行為作風建設上結合音樂元素等等。
3.3音樂課程教學模式多元化在音樂課程教學過程中,打破單一的填鴨式講授,老師完全在音樂課中占主體的教學模式,應該加入一些探究式、自主式、合作性學習方式等,把音樂課程的教學模式多元化,使音樂課程由教師主導地位和學生主體地位要突出,增強教學效果。
3.4音樂課程結構設置多元化音樂課程改革在多元化的視角下,課程結構的重新組合是必要的。以往單一籠統的音樂課程使得所有學生,無差別對待,不管先天條件以及基礎,都面對同樣的學習內容和形式的教育。在音樂課多元化改革過程中,出來基礎課程外,應該開設選修型,素質拓展型和其他特色課程,如建設音樂俱樂部,開設電腦音樂,音響技術等等,因材施教。
3.5音樂課程內容設置多元化要改變原有音樂課上唱歌課就一直唱歌,欣賞課就一直聽音樂的單一形式,要把唱歌、欣賞、表演技能、音樂知識理論課程的設置方式多元排列和組合,激發學生興趣,取得最佳授課效果。
3.6音樂課程評價方式多元化在多元化視野下,音樂藝術課程評價的改革,也要參照質性評價和量化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自評、互評及他評相結合;教育鑒賞與教育批評的評價模式;蘇格拉底式研討評定和檔案袋評價技術等多元評價模式的有機結合。
2、音樂藝術鑒賞課中應加強對世界其他音樂文化的學習鑒賞
以此推動學生對世界音樂文化的了解,并進一步使學生了解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音樂文化是平等的,使學生學會從文化的角度闡釋世界各國的音樂,進而引導學生以文化相對主義價值觀的眼光來看待世界各國的音樂文化。音樂藝術鑒賞課自開設以來大都以西方歐洲文化為主要內容,其鑒賞發展脈絡也是以西方音樂史為主,而對于除此之外的其他國家地區音樂文化提之甚少,對于這些內容有些教科書干脆忽略。自多元音樂文化進入我國音樂教育視野以來,我國許多音樂學者提出了開設世界音樂課程的建議,并在當今音樂教育中已有部分高校已實施,但其普及程度及其教學質量仍不樂觀,音樂藝術鑒賞課作為普及音樂文化知識的課程應在此基礎上應承擔此重任,加強對世界多地區音樂文化的普及認知,一方面有利于多元音樂文化的傳播發展,另一方面推動了世界音樂文化的傳承,使更多的學生接觸并欣賞的不同地區不同世界的音樂文化,提高學生的音樂視野及其文化修養。
1.教材文化分析。
小學音樂教材內容豐富多彩,樂理、歌曲、樂曲和音樂欣賞等,不管是什么類型的音樂作品,其創作過程都帶有豐富的文化信息。這些文化信息包括:作者文化素質、作品創作背景、內容文化因素、地域風情特質、時代因素等等。通過對這些文化因素的滲透分析,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文化感知。
2.教師引導滲透。
教材是教學文本材料,教師才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對教材文化因素的挖掘,當然是教師的職責。學生自身閱歷不足以實現自學,教師的引導作用就顯得至關重要了。面對這些經典的音樂作品,教師不僅能夠用演奏的方式給學生帶來聽覺享受,還要有正確的引導意識,將學生領進音樂的天堂,感受不同文化背景給我們創造的不同精彩。
二、整合域外音樂資源,品味多元文化內涵
在音樂教學的文化因素中,域外音樂自然為我們的音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很多學生很早就開始接受一些西方音樂作品,特別是鋼琴、小提琴和一些西洋打擊樂,早已在學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音樂烙印。這些域外音樂文化因素具有超強的控制力,以至于讓很多學生產生一些認知錯誤。這也是我們需要注意的。
1.優化教材資源。
小學音樂教材中,域外音樂作品占有相當比重,這說明域外音樂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在具體實施教學時,我們要對這些音樂作品進行有效整合優化,有選擇地進行相關學習。要讓學生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因素有更多的了解。
2.網絡搜集整合。
現代網絡技術已經極度發達,音樂教學也要充分利用這一重要媒體介質,為音樂教學提供更多優秀的網絡音樂資源,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創造便利條件。要幫助學生建立網上學習音樂習慣和意識。學生自主學習音樂,可以潛移默化地接受相關音樂文化的熏陶,這對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其健康成長都會發揮重要作用。為了豐富學生音樂感知,我曾經在班級里舉辦過一次音樂作品展示會。這個展示會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通過一些不同渠道搜集音樂作品,并從這些典范的音樂作品中感知文化的厚重。我給學生一周時間準備,要求學生搜集的音樂作品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最好是能夠在一個時期影響比較大的,然后在周末集中進行展示。展示時,學生將音樂光盤、文字資料、U盤等,都帶到班級里展示。這里有世界名曲,像貝多芬的《獻給愛麗絲》、門德爾松的《春之歌》、肖邦的《夜曲》,也有一些國內的老民歌,像郭蘭英唱的《南泥灣》、任桂珍唱的《繡紅旗》、《十送》等,還有不同時代的一些流行歌曲,像齊豫演唱的《橄欖樹》、費翔演唱的《故鄉的云》、陳紅演唱的《常回家看看》等等。在展示中,每一位同學還要簡單介紹這部音樂作品的相關情況,當然其文化背景也是重要內容。通過這樣的展示活動,很多學生都能夠從這個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更多教材上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這對豐富學生知識體系,開闊眼界都起到重要作用。
三、重視民族音樂學習,形成多元文化網絡
民族音樂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瑰寶,在音樂教學中,加強民族音樂學習,接受民族文化的洗禮,這是教育人文回歸的重要體現。我們有五千年文明歷史,文化底蘊自然是厚重無比。這也是祖先給我們留下的珍貴遺產,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好好傳承。
1.教材文化解讀。
在小學音樂教材中,民族音樂所占比重是比較大的。民族音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民族發展歷史,學習民族音樂等于是學習民族語言和民族歷史。提到那些老民歌、老電影插曲,我們的父輩祖輩都會如數家珍,像《對花》《編花籃》《劉海砍樵》《打豬草》《天仙配》《英雄兒女》《日出》《珊瑚頌》等等。這些音樂作品不僅是百聽不厭的熱門歌曲,也是重要的文化符號,曾經影響過一代人或幾代人的成長。
2.教師深情演繹。
音樂教師演繹音樂作品,這當然是教師的教學手段之一。雖然各種音像資料都可以對這些音樂作品進行展示,但教師的親自表演,對學生的影響會更為深遠。教師不僅要給學生做好示范,更重要的是要給學生創造一種音樂學習的環境。在音樂課上,學生最喜歡教師演唱或者演奏一些教材中沒有的音樂作品。像流行歌曲,很多學生都會唱,因為曲調時代感很強,很適合學生的口味和欣賞層次。《傷不起》這首歌也許是時下最流行的,大街小巷到處都能夠聽到這首歌,三歲小孩都整天“傷不起”。這本來是一首情歌,當然不適合小學生學習,但流行的力量是強大的。學生大多不計較歌詞是什么,只是對旋律感興趣。為了讓學生能夠對接受正面的教育,我在班級中演唱了這首歌,所不同的是,我把歌詞都修改了。反映的是學生的生活,學習上的“傷不起”。學生聽過之后,反響很強烈。因此,我要求學生對流行歌曲進行改編,學生熱情很高。這歌詞的文化意味更為濃重一些,通過修改歌詞,學生所獲得的教育信息文化比重大大增加。
在多媒體席卷全球的趨勢下,音樂的應用已經遍布各個領域。隨著人民群眾生活審美的要求增加,音樂相關的產業日益壯大,其中音樂培訓的教師缺口日漸顯著。因此,音樂教育不僅能提升全民素質,而且能促進新服務產業的發展。
目前我國的音樂教育體系主要參照西方。一方面是因為西方音樂理論體系完備,樂器表現力強,音域范圍廣。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中國傳統的音樂理論仍在探索中,樂器的表現能力還有待發揮。相比其他藝術門類,音樂是一個求新和求變要求更強烈的藝術形式。音樂可以包羅萬象,只要能給人以愉悅感,任何元素都可以添加。如京劇、山歌等,元素來源的廣泛性,讓音樂的創新存在無限可能。這樣一種開放的藝術形式,對多元文化的視野要求就更迫切。
現行的初級及中級音樂教育模式存在理論不完善、陳舊等問題。音樂技能的訓練主要以鋼琴等西式樂器為主,存在技能單一,不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等毛病。中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音樂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由于音樂教育上對西方模式的偏重,不僅使我們的音樂發展僵化,而且使很多優秀的本土音樂形式失傳,這種形勢下,開展多元文化視野下本土音樂的研究勢在必行。在初、中級的音樂教育上,要積極引導,逐漸形成音樂多元化的理念,在音樂技能的訓練上,要不拘一格,百花齊放。音樂是開放的,令人快樂的,令人舒適的,令人感動的。音樂教學也應該別開生面,收放自如。
就目前的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具體可以在以下幾方面引入多元化,添加本土化元素。
一、音樂理論指導應該更開放,注重中西結合
初、中級別的音樂教育,一般偏重技能訓練,對理論要求比較少。但教師在介紹這些理論的概況時,仍舊要有指導思想。主要體現音樂理論不是僵化的,各大文明都有自己的音樂理論。西方音樂理論雖然成熟、文獻眾多,仍舊有很多需完善的地方。中國音樂理論缺乏,可挖掘的地方有很多。教學時,可重點向學生介紹音樂理論的豐富性、開放性和可不斷完善性,激發有音樂理論潛能的學生的興趣。
二、音樂技能的培訓豐富化和本土化
目前的音樂教育技能培訓,主要是聲樂練習以及對鋼琴等樂器的掌握。聲樂練習是一項有關生理學等學科的比較客觀的技能,需要重復不斷地堅持練習,練習的曲目也是由易到難。整個學習過程整體上是比較枯燥的。在多元視野下,應該增加更多的練習曲目,國內的、國外的以及本土民間的,如,《茉莉花》《唱山歌》等,本土的喜聞樂見的歌曲的增多,有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
在樂器技能培訓的選擇上,應該完全由學生自由選擇,音樂是不拘一格的,只要演奏得當,任何樂器都能創造出美妙的旋律。中國的傳統樂器各式各樣,有很多在獨奏上能與國外主流樂器媲美,如二胡、笛子等,另外還有很多種具有獨特表現力的民族樂器,如馬頭琴、腰鼓等。中國本土音樂的挖掘性極強,跟這許多不同種類的樂器密切相關。讓學生自由選擇樂器,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習的積極性,還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加強學生樂器技能掌握的廣博度,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成為綜合性音樂人才。
三、音樂審美的本土化
音樂審美是一項既有公共性,又有私人性的活動。很多經典曲目是大家都共同接受的,美感度較高的音樂典范,如《土耳其進行曲》《命運交響曲》等。但個人的喜好不同,審美又極富私人化。擴大音樂的接觸面,了解旋律所表達的音樂情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中國的本土音樂很多是極富私人感情表達的,但美感又極高的曲目,如《步步高》《二泉映月》等古典名曲。另外,散落在民間的少數民族歌曲,更是數不清,在課堂上引入這些本土的音樂,對學生本身來說,也是一種精神享受。
四、音樂實踐的本土化
素質教育要求知識更貼近時代,更服務于現實。校外課堂的開展讓學生有機會將課堂所學加以實踐。傳統的實踐主要是以歌曲表演、交響樂或歌劇欣賞為主。這些節目通常可以通過電視、網絡獲取,了解的途徑比較多。素質教育的校外課堂,可深入民間音樂活躍的地方,去了解本土音樂的歷史,感受特定環境下,有特別表現力的音樂形式的形成過程。去向本土的音樂藝人學習,并將其元素活用到主流音樂中。
五、音樂課堂教學的本土化
音樂課堂有音樂的旋律才能稱之為音樂課堂,對于學生來講,最熟悉的莫過于當地的山歌或者號子,例如,我們家鄉的海門山歌《淘米謠》,這首帶有吳語味道的淘米謠通過輕快、悅耳的節奏反映了我們沿海農村婦女的日常生活,再如《隔濱看見野花紅》《小阿姐看中搖船郎》等,歌聲清純甜美,學生在悠揚婉轉而熟悉的曲調中感受輕快的民族生活,將音樂與生活相結合,讓孩子們在音符之間感受生活的真實、親切,這樣更利于學生對音樂的深入了解,更能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熱愛。
音樂是一個需要持續創新的領域。其理論的變化性,技能的更新速度都比較迅速。抓住稍縱即逝的靈感,就可以作出優美的旋律。音樂知識如同音樂本身一樣,也是流動的。音樂教育除了需要基本功,更需要別具一格的創新能力,多元視角下的本土化教育,給音樂教育添加了更多知識性、趣味性的元素,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二、多元化的教學理論
在學校里,學生們就是要學習,但是不同的課程設置有它不一樣的教學目的,不能因為高考的原因就讓學生忽略其中部分學科。當然音樂課的課程教學死板,教學內容的老套也讓原本熱愛音樂的學生們愛音樂,卻討厭音樂課,要想解決這種現狀,我們必須要從多方面共同改善,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思維和理論,多管齊下研究高中音樂教學的問題。
(一)教學任務的設置
我們知道,每個學科都會有它本身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大多數基本都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在這門學科上面的成績,但是由于國家高考科目的傾斜讓學生和老師在對待一些課程任務的態度出現了問題,我們需要重新扶正音樂課的教學任務和目標,堅定地讓學生在音樂課上完成音樂課的教學任務,真正地讓學生能夠在音樂課的學習中提升自己的音樂鑒賞能力,并且使得學生能夠德智體多面發展。當然,在如今多元化的音樂環境中,音樂教學也不能只是簡簡單單地對于書本知識的一種傳輸,而應該直擊學生的情感世界。音樂這種語言本就是潤物細無聲,往往能夠通過不同的旋律將喜怒哀樂愁帶給學生,我們的教學任務完全可以由傳統的模式———比如上幾個課時,欣賞幾段音樂,學幾首歌曲等等,變成老師、學生、歌曲三者情感世界的交流,所以,在音樂教學任務的設置上我們不妨大膽地去嘗試一下,設置多種多樣的教學任務,甚至是瘋狂的任務.比如:讓學生在欣賞中睡著,睡著之后描述音樂帶給他們的世界,以及他們為什么會睡著;或者說讓學生在欣賞中哭泣,當然不要求大多數,因為學生的鑒賞能力本就是參差不齊的,所以只需要一部分即可,眼淚是很難欺騙人的,當我們看到他們眼淚時候,或許我們的教學任務就已經完成了,因為學生與歌曲真實的情感交流比其他什么教學任務都來得更實際,更真實。所以既然社會的思想在變,我們的教學也應該有自己多元化的思維來看待。
(二)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選擇是為了讓學生接受的知識。如何讓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學到東西,欣賞到東西是最主要的。好聽聽不懂不行,聽懂沒內涵也不行,我們可以進行不同風格的歌曲對比,讓他們在對比之中感受。特別是如今的流行歌曲描寫了好多的愛情,我們不妨通過篩選,挑出同樣講愛情的民俗、美聲歌曲來給學生們欣賞,讓學生們在不同的風格中感受著歌曲中的愛情。學音樂本就應該輕輕松松,教學內容的過于死板讓學生和老師無法完成互動,讓老師的教學難以進行,學生的音樂課枯燥無味。所以,教學內容的篩選可以讓我們的內容呈現多種多樣的狀態,讓學生在對于音樂的興趣上更有興趣,讓他們每天不用疲于追趕學習任務,在音樂課有種視覺、聽覺、大腦的共同享受。
(三)教學方法
學生不能參與課堂,課堂就是老師的演講或者是獨角戲,對于學生而言,他們是老師的配角。但是教學總目標上說的是課堂是學生的,他們才應該是課堂的主角。所以我們就從音樂開始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參與進來。其實音樂課的參與方式有多種多樣的,不僅僅只是局限于那幾種傳統的參與方式:領唱、合唱、回答問題。這些方式已經在教育的改革中被逐漸的取代,因為那些還是被動的參與,無法讓學生真正實現做主課堂的目標。音樂劇,大家應該很清楚,這種高雅的舞臺形式總感覺離我們那么遙遠,其實不然,我們的學生每個都是很好的演員,高中生原本就對于表演有種原始的沖動和好奇。所以,通過教學內容選擇,課堂欣賞,現場表演歌曲中的劇情,把歌曲用肢體語言表現出來,相信,他們學會用心體會歌曲,這樣可以讓音樂學習事半功倍的。
世界不只是一種風格的文化,也不只是一種風格的音樂,音樂作為一種文化,我們要尊重它的“多元”性。
人類文明和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音樂,音樂的發展不是孤立的存在于世界諸文化之中的。它的存在和發展是依賴其他思想、文化、藝術而存在和發展的,是整個民族乃至世界文明整體中的一部分。“一種音樂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是由許多復雜因素構成的,我們必須做具體分析。”那么,音樂教育就必須樹立一種唯物主義世界觀,科學的看待它的“多元化”問題。
音樂教育要不要“多元化”
新世紀的到來,各種新思想、文化接踵而至,音樂教育面臨的巨大挑戰就是多元化問題。“多元化”問題成了音樂創作、音樂教育的趨勢,這也正是目前世界發達國家音樂發展的精神和主流。德國在音樂教育改革中就有著“普通學校和高等學校里的音樂教育,要面向全部音樂,要面向全部音樂體驗”的努力。所以,進入21世紀,我國音樂教育的目標已經開始轉向,從過去的“歐洲中心論”到近些年的“母語文化”開始轉向“多元文化”的教育。
我們既是炎黃子孫又是人類社會大群體中的一員,我國的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音樂文化又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尊重民族文化的同時也要分享其他種族的文化。音樂教育如果脫離了孕育它生長的各種文化,那就會失去它的生命力,如果脫離了世界文化的群體就等于固守自封。那么,在當前這樣的形勢下,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提高,音樂教育要發展,無疑就要走“多元化”的道路。
“多元化”的內容
首先,我們來看看美國國民音樂教育內容的標準:l)唱各種曲目,獨唱并與他人合唱;2)用樂器演奏各種曲目,獨奏并與他人合奏;3)即興創作表演旋律、變奏和伴奏;4)在具體指導的范圍內作曲并改編樂曲;5)讀譜記譜;6)聽賞、分析并描述音樂;7)對音樂和音樂表演進行評價;8)理解音樂和其他人文藝術與人文藝術以外的學科之間的關系;9)理解音樂與歷史和文化的關系。
這里我們看到了,美國國民音樂教育的多元化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能力的多元和文化的多元。因此,在音樂教育的多元化問題上不僅僅指音樂本身的多元,還應注重其思想和文化的多元。這種“多元化”包括不同的思想,不同的邊緣學科,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能力等等。這樣,才能達到對一個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達到以不同思想和文化激活音樂,以“多元化”激活音樂教育的目的。
一、思想的多元
我們知道,一個音樂作品就是某個作曲家思想的結晶,但這個作曲家的思想里包含著無數前輩或同輩音樂家的思想基礎,任何時期的一種音樂觀象都是如此。比如“文藝復興”、“標題音樂”,這些文化意識現象并不是從天而降或某個人的創造,而是西方社會發展到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必然產物,是社會長期發展的智慧結晶。像李斯特的交響詩就是19世紀以來音樂與文學融合的產物,是音樂與文學融合意識的浮現,并不是他一個人的創造。因此說,一個音樂家的風格或一種音樂現象的形成有它多種歷史的因素,它包含了眾多的思想觀念,是多個時期以來多種思想的結晶,必然有其思想的多元性。另外,這種多元性在作品產生的背后也同時存在著,包括褒義和貶義。這樣,我們在教學中就必然要探究這種多元性,讓學生了解其中不同的形成因素和思想觀點。這在音樂教學中,特別是音樂史教學中非常重要。
二、民族文化的多元
中華民族音樂文化是世界民族音樂文化中的一部分,相互依存。世界各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價值取向,有其特定的風格特征,都值得我們學習。
拉丁美洲音樂正以其色彩的豐富,節奏的獨特,旋律的美妙,和聲的濃郁,吸引著廣大的音樂愛好者,它那無比的熱情,充沛的活力,神奇的風貌,使世人為之矚目;蒙古人的“呼麥”高原奇跡;安第斯高原唱法世界罕見;巴西的桑巴狂歡節有目共睹;卡立普索和雷蓋都是加勒比海地區人民的非凡創造等等等等。
諸如這些世界音樂文化中的重要遺產,我們有必要了解和學習它。這樣有助于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增長學識,提高興趣。
三、邊緣學科的多元
“音樂學”的學科名稱是自1885年奧地利音樂學家阿德勒(G.Adler)發表《音樂科學的范圍、方法和目的》一文以后被作為音樂學術研究領域的總稱而確定下來。音樂學研究的對象和范圍,雖然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不同學者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解釋。如:1980年《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詞典》第十二卷“音樂學”條目中解釋為“音樂學是一種知識領域,這種知識領域是把音樂藝術作為一種物理的、心理的、美學的和文化的現象的研究當作它的對象的”;1977年日本《新音樂辭典》“音樂學”條目中解釋為“音樂學是運用各種學術性方法(如從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方面)研究有關音樂的一切事物的學術領域之總稱”。但是,從上面的解釋中可以看到,不管哪種解釋都可以說明“音樂學”是一種包括有眾多邊緣學科的學科。
在“音樂學”的學科分類中,包括古羅馬體系、阿德勒體系、德列格體系、維奧拉體系、艾爾舍克體系等四大體系,從這四大體系的不同層面來概括、總結,“音樂學”下劃為音樂社會學、民族音樂學、音樂考古學、音樂美學、音樂哲學、音樂史學、歷史音樂學、音樂教育學、音樂心理學、音樂生理學、音樂文獻學、音樂古譜學、音樂空間音響學、音樂音響物理學、音樂聲學、音樂圖像學、音樂工藝學和節奏學、旋律學、韻律學、和聲學、樂器學等等二十多種學科分支。
在以上這些分支學科中,高師音樂院校有相當一部分沒有開設。就開設的學科中,教學過程也僅局限于音樂方面,對于相關的邊緣學科的了解和學習則沒有太多的深入。這個問題在“多元化”音樂教育中值得重視和完善。
四、能力的多元
能力是音樂教育中長期以來培養學生的重要方面,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是音樂教育“多元化”中又一大問題。我們回過頭來看看美國國民音樂教育的內容,他們注重培養學生各種演唱、演奏、即興創作、表演、讀譜記譜、聽賞、分析并描述音樂、評價、理解音樂的能力,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標準。
我國目前音樂教育的內容,基本上是在走專業化的道路,特別是高師音樂教育,一直沿用專業音樂院校的辦學體制,注重表演技能的培養,從而忽視了理論的教育和其他能力的培養。有高師院校“音樂學”方向的某些學生過分強調“聲樂”或“鋼琴”是其專業課,對于理論和技術理論課則一問三不知,甚至有抵制情緒,這根本背離了師范教育的準則。這樣的學生,畢業后根本無法適應中小學音樂的教育,這無疑是種悲哀。面對這種現象,高師音樂教育更要強調“一專多能”的辦學理念。“多能”就是指能力的多元化,音樂教育的“多元化”是個硬道理。
總之,為了向中小學校輸送合格的音樂教育人才,為了適應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使“新課標”能廣泛、深入地實施。所以,在高等音樂院校的教育中必須重視“多元化”的音樂教育。在演唱、演奏、即興創作、表演、讀譜、記譜、聽賞、分析并描述音樂、評價、理解音樂和其他人文藝術與人文藝術以外的學科之間的關系等多方面,全面推進,加快音樂教育的“多元化”進程,培養出具有全面素質和能力的音樂人才。
“多元化”后的思考
一、強調多元文化,可能會忽視“母語文化”的教育
前面剛論述了“多元化”的重要性和內容,但由于其多元的性質,可能會導致多元文化的泛濫。在多元文化教育的同時,要特別注意我國的主流文化,即“母語文化”。不能強調其多元文化,而忽視了“母語文化”的教育。“母語文化”是一個民族自身的文明,是人們世代相傳的精神,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里面包含有太多的思想和文化內涵,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和根,教育的發展不能忽視了“母語文化”的教育。所以,音樂教育要以本民族音樂為基礎,然后盡可能地強調“多元化”。
二、重視多元性,可能會忽視音樂的專業性和技術性
二、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在中國發展現狀的分析
實施和開展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是當今世界音樂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其在提升學生專業音樂素養及音樂發展多樣性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我國一些院校及有識之士在推動世界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國的開展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這也是我國音樂教育發展的重要需求。一些音樂素養較高的專家或者學者就世界其他的音樂文化展開了介紹,并組織翻譯了一些經典的音樂歌曲和類型,這些音樂極大推動了我國當代音樂文化發展的多元性和層次性,對于中國音樂教育發展的非常有用的,對中國音樂文化和教育的發展有重要借鑒作用。然而,我們在傳遞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同時,也要注意與我國本土音樂發展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音樂,有些少數民族的音樂甚至在世界范圍內都具有極強的影響力,在世界音樂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國少數民族音樂在我國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然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我國音樂教育中,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尤其是歐洲音樂文化在我國音樂教育中占據著主導地位,而我國傳統音樂和少數民族音樂則僅僅是起輔助作用。換句話說,我們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研究和學習是非常少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被納入音樂基本課程的內容是少之又少的。毫無疑問,中國少數民族多元文化在我國音樂教育中的缺失,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與傳承是不利的,也影響著世界多元音樂文化教育在中國音樂教育中的發展。我國音樂教育中少數民族多元文化的缺失,這是需要我們認識到并積極解決的問題。
三、我國少數民族音樂內容及其研究現狀的介紹
(一)少數民族音樂內涵的概括
我國55個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均擁有本民族創造和傳承下來的優秀而獨特的音樂,表現出自身存在的價值。早在約五千年前,由黃河和長江等大河流域匯成的華夏音樂文化,便體現出多元起源和混合發展的態勢,不斷發展成熟。同時,它又不斷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互相滲透融合,逐漸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現代華夏音樂。少數民族音樂也受到漢族音樂的影響,各民族音樂藝術不斷交融,影響,形成豐富多彩的中國音樂體系。我國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發展歷史和文化背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各民族音樂文化,有著品種紛繁的音樂體裁。和漢族一樣,各少數民族的音樂從表演形式可分為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民間說唱藝術、民間戲曲音樂。
(二)我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現狀分析
少數民族音樂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其在我國音樂教育及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在我國,中國少數民族學會的成員在研究少數民族文化的同時,也注重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挖掘,并且出現了一系列具有專業性的著作,如《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田聯韜主編)、《中國各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概述》(杜亞雄編著)。這些著作中,研究論述了我國少數民族的傳統音樂,并且首次論述未確定族屬的族群音樂,如對夏爾巴人、控格人、克木人及芒人等未確定族屬音樂的論及。當然,除了一些較專業性的著作和論述外,我國高等院校的一些學者和教師也就少數民族音樂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有些比較具有影響力的論文已經被匯編成集,對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研究及傳統文化的弘揚意義重大,這也有利于少數民族音樂在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中發揮其不可代替的作用。總之,我國少數民族音樂的研究是具有一定基礎的,但其研究還有諸多不足之處,需要我們完善,并將其運用到我國音樂教學中,這也促使其在促進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中發揮更為積極有效的作用。
四、如何更好發揮少數民族音樂在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中的作用
(一)少數民族音樂在我國音樂教育中基礎地位的確立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促使中國不再是一個傳統文化居主導地位的國家,而是一個文化多元發展的國家。也就是說,我們要吸收少數民族文化中的優秀部分,要學會理解與尊重少數民族文化,我們要像對待世界多元文化一樣,去對待我國少數民族的文化。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是其民族長久以來勞動人民的藝術結晶,是其民族文化的精華部分,更是世界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學習也是我國音樂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國音樂教育在基礎課程設置上,要注重親疏溝通及由近及遠,不能再僅局限于世界多元文化音樂內容,而也要將我國少數民族音樂專業化,將其編排到基礎音樂教育課程中。
(二)少數民族音樂教材的選擇和建設
縱觀我國少數民族音樂,其不僅包括傳統音樂,也包含現代音樂,而少數民族音樂運用到我國基礎音樂教育中,最不可忽視的就是教材的選擇和建設。在基礎音樂教育的編寫和選擇中,需要選擇一些內容積極向上的、曲調優美且極具代表性和民族特色的,這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學生的興趣,受到學生的喜歡。同時,全國統編的音樂教材和地方學校選編的音樂教材要結合起來,要注重二者的比例,如全國性的教材可占80%,而地方性的可為20%,這凸顯了地方特色音樂的重要性。內容上要兼具世界性和民族性、全國性和地方性。這樣,不僅能學習更為世界性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精品,也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熱愛自己家鄉和親愛祖國的感情。
(三)組織好少數民族音樂活動
高校音樂教育的部分,一直以來都是幫助學生提高音樂素養和情操而進行的,同時也是社會對素質教育的要求。但是就目前大部分的高校音樂教育水平來說,還有非常多的弊端需要去完善。通常情況下,我們的音樂課程是非常單調的,盡管內容比較多但并不具有多樣化,特別是沒有比較有特色的地方性的音樂內容,以及世界上的各種地方性的音樂內容也鮮少涉及,除了一些對音樂比較有興趣的學生之外,學生接觸到的音樂知識實在是少得有限。另外,從高校的音樂課堂上經常見到的教學模式來考慮的話,依然是以老師直接的傳遞知識的傳統教學模式為主,導致學生無法掌握音樂的內涵,因此將素質教育作為基礎,我們的高校音樂教育非常迫切的需要進行包含多種文化在內的音樂教育,這也是新課改以后勢在必行的。
二、高校中開展多元化的音樂教育的意義
在高校的素質教育當中,進行包含多種文化在內的音樂教育,是社會發展大方向的需求,同時也是我們素質教育的主要要求,更加是對高校學生的負責。通常情況下,高校音樂教育中進行多元化教育,能夠讓學生在未來的社會環境當中能夠更好地適應這個多元化的社會,進而讓學生能夠提高對知識的更新能力。如今音樂課已經不再單純的是藝術領域的一項課程,它在素質教育當中需要擔任的責任是幫助學生放松大腦,促進活躍的思維模式,音樂是欣賞類的學科,同時也是一種藝術的溝通和模仿,更是一種活躍的精神活動,通過音樂可以表達出一些無法通過語言來進行表達的情緒。
因此,在高校當中開展一些涵蓋多種文化的音樂內容的課程,非常利于培養學生認知多樣性文化,讓學生通過音樂課程來培養出比較好的情操,提高藝術修養,從側面幫助學生們提高學習的質量,同時帶動了文化的發展和進步。
三、怎樣在高校中開展包含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
高校的音樂教育過程當中,開展包含多種文化在內的音樂教育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是需要進行比較系統且廣泛的改革的,因此在高校進行相關的音樂教育基本上是要從這樣幾方面入手的。
(一)完善體制,構建包含多種文化在內的音樂教育
我們首先需要的是完善相關的教育制度,特別是音樂教育方面的教育制度,以此來保護包含多種文化在內的音樂教育能夠順利進行。相對的,教育學領域的學者們也要適當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積極地促進音樂教學能夠開展和順利的實施。在具體的教學過程當中,音樂老師也可以將一些具有地區特色或民族特色的音樂適當的帶進課堂當中,讓學生能夠了解到各個地區的各種不同的音樂文化,帶動學生們對音樂課的學習熱情,在這基礎之上再開展純理論相關的教學活動。
(二)加強培訓,提升教師的職業水平
在具體包含多種文化在內的音樂教育進行過程當中,首先需要保證音樂老師能夠先了解多元文化的音樂教學意義,同時構建比較正面的教學觀念。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當中,授課的老師除了需要一定的純理論知識作為教學的基礎之外,同時還需要有非常正確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們能夠在音樂課堂的教學當中主動積極的去學習,鼓勵他們通過各種比較創新的途徑來獲取知識,并且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個性,進行比較客觀的評價和指導,讓學生能夠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在高校當中進行音樂類課程的培訓,不僅是需要提升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同時也是一種傳承文化的過程。因此發展包含多種文化在內的音樂教育,也是在指導學生重視本民族的文化,幫助學生提高藝術修養。
(三)提高音樂的學習主動性
一、近年音樂論文寫作教材的出版回望
筆者通過資料檢索發現,市場上現有音樂類論文寫作教材十余本,教材出版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在2002年教育部頒布《關于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200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審議通過《中國社會科學院關于加強學風建設的決定》、2004年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頒布《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試行)》背景下,音樂類論文寫作教材出版拉開序幕。從數量上看,論文寫作教材的出版在音樂類教材中遠遠少于其他課程教材。從事音樂類論文寫作的人群主要涵蓋學士、碩士、博士三個層次,以及在校學生和音樂科研需求者兩大群體。三個層次的在校生對音樂論文的篇幅、深度、創新性要求存在較大差異。兩大群體的論文寫作定位、要求各有不同。既為教材出版,首先要清楚讀者對象。表1所列教材的讀者對象主要為在校音樂類本科生,部分教材兼顧碩士研究生論文寫作和音樂科研需求者的論文寫作,尚未發現有專門針對音樂類博士論文寫作的教材出版。
二、音樂論文寫作教材的內容剖析
依據分析可以得出,現有音樂類論文寫作教材呈現兩個塊面的內容:學術性論文寫作、常規音樂論文寫作。1.學術性論文寫作學術性論文寫作作為高校音樂學專業的主干課程,對論文的專業性、學術性有較高要求。居其宏先生將音樂學專業的學術性文體寫作與其他文體寫作的結合,高效適應了當下社會音樂文化發展的需求。他的兩本教材(見表1)在特別強調學術創新與學術規范的基礎上,首次在公開出版物中提出“三個第一性”“論題相關性”原則和“邏輯關系論”,具有鮮明的創新性,代表了作者對音樂學文論寫作的獨到見解。作者以深厚的寫作功底、縝密的邏輯思維將論文寫作的實踐過程細化、分解為11個環節,環環相扣,細致入微地對每個環節的操作步驟和寫作技巧進行深入、翔實的分析,并配以正反文論實例的解析、點評,構建了極具特色的音樂學文論寫作理論體系。韓鍾恩先生以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論文寫作指導一對一的教學傳統積淀和個人持續多年的教學積累為基礎,“用音樂學寫作概念替換原來課程命名音樂論文寫作概念”,以專業音樂院校音樂學專業學生的寫作能力訓練為目的,跳出原有教材的“普適性內容”,力求對音樂學寫作中的諸多問題進行深入、系統、專門的論述。如教材《音樂學寫作與范文導讀》中,關于音樂學寫作的選題:作者另辟蹊徑,從音樂學寫作的學術積累和問題意識出發,系統論述了學術積累、問題意識對音樂學寫作的意義所在;提出從理論知識、資料文獻、技能方法三個方面建立音樂學寫作的學術積累;強調問題的產生是在問題意識的牽引下,在實踐現實與認識期望的矛盾中發現已有研究中的不足,提出問題,最終順利找到合適的研究課題。又如范文導讀,作者分篇幅、難度精選22篇范文,用導讀的形式對范文寫作思路深入剖析,猶如顯微鏡下的解剖,呈現音樂學寫作的全過程。范文和導讀的結合,清晰呈現了音樂學寫作基礎理論中的諸多問題,實現了“以實踐的方法鞏固學生所接受的理論知識,對其寫作實踐進行具體的指導”。在此基礎上,《音樂學寫作》呈現了作者站在學科體系建立的高度上對音樂學寫作的學術性和專業特點的深刻思考。居其宏、韓鍾恩兩位學者以堅實的學術功底、嚴謹的學術規范、持續的教學積累推動了音樂學專業論文寫作教材朝著規范化、專業化、學術化的方向不斷推進。2.常規音樂論文寫作無論何種專業的論文寫作,作為知識傳授所需要的概論性內容和實踐操作步驟均包括選題、搜集資料、確立選題、論文寫作與指導、論文修改與定稿。此外,學位論文寫作中還涉及文獻綜述、撰寫開題報告、開題、論文答辯環節。本文所選擇的12本音樂類論文寫作教材中,7本教材以常規音樂論文寫作為主體內容。依據學士學位論文寫作操作環節進行統計,7本教材所涉及的具體內容如表2所示。如表2所示,橫向對比:7本教材中有6本教材未涉及文獻綜述,5本教材未涉及確立選題,7本教材未涉及開題;縱向對比:沒有一本教材內容涵蓋學士學位論文寫作的所有操作環節。除此之外,教材的主體內容存在較大的相似性,在所有專業論文寫作通用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模式下,音樂類專業論文寫作的特殊性和各專業論文寫作的差異性并未突出呈現,讀者對象的專業指向性較弱,教材雖名為“音樂論文寫作”,卻有一般論文寫作之嫌。
三、音樂論文寫作教材出版中存在的問題
音樂類論文寫作教材的出版,在音樂論文寫作課程開設從無到有,音樂論文寫作從無序到逐步規范的特定階段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從當下音樂學科發展和專業課程建設的現實情況出發,理性看待音樂類論文寫作教材,筆者認為,以常規音樂論文寫作為主體內容的7本教材存在以下問題。1.讀者對象不明確通過仔細閱讀教材,筆者發現,以常規音樂論文寫作為主體內容的7本教材,讀者對象表述較為模糊,如“各音樂專業大學生”“音樂專業學生”“音樂學專業學生”“音樂院校的學生(除音樂學或有關理論專業外)”,作者并未對讀者對象的專業做細致、明確的限定,讀者對象的專業指向性普遍較弱。依據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藝術學”門類“音樂與舞蹈學類”專業類中的音樂專業有“音樂表演”“音樂教育”“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讀者對象的不明確,導致三個專業論文寫作操作過程的差異性在教材中未能鮮明呈現,進而帶來教材內容與讀者對象的不適應。在看似涵蓋了所有音樂專業這個龐大的讀者對象的假象下,失去了教材對象的指向性和教材與讀者對象的適應性。2.缺乏學士學位論文寫作流程的完整性表2的信息統計清晰呈現教材中普遍未涉及文獻綜述、確立選題、開題三個環節。文獻綜述是學生閱讀了某一主題的文獻后,經過整理、分析、評價而形成的一種文體,其目的是在全面介紹和評價某一研究主題的已有成果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見解,預測研究趨勢。確立選題是學士學位論文構思過程中歷經發現問題、查閱資料、反復思考,多次提煉而形成的較為穩定的寫作意圖。開題是在開放式的師生交流和邏輯推理中進一步查漏補缺,確定選題的可行性。它們是學士學位論文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環節和質量保障。上述三個環節在教材中的普遍缺失,導致教材內容客觀上存在對學士學位論文操作流程陳述的不完整,也側面反映了在教材編寫觀念上,對論文寫作操作流程重視不足。3.范例與讀者對象專業的不一致性受到教材作者專業方向、研究領域的影響,加之音樂學專業領域已取得的豐碩研究成果,以常規音樂論文寫作為主體的7本教材所用范例多為音樂學專業領域中具有影響力、創新性的學術性論文。音樂學專業領域的學術論文作為范例引入音樂論文寫作教材,對于高校音樂學專業學生而言具有較強適應性,但對其他音樂專業,尤其是地方高校專業音樂教育的主力軍——音樂教育專業和音樂表演專業而言,具有相當程度的不適應性。范例與讀者對象專業的不一致性背離了教材圍繞讀者、需為讀者服務的宗旨。
四、對未來音樂論文寫作教材出版的思考
筆者認為,要解決音樂論文寫作教材中存在的問題,首先要確定教材的讀者對象和讀者對象的現實需求,以此為準則,整體布局,合理規劃,才能解決教材出版中存在的問題。1.正視讀者對象專業的多樣性音樂表演、音樂教育、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本科學生是音樂論文教材的重要讀者對象,其現實需求是完成規范的學士學位論文寫作。在學士學位論文寫作過程中,他們既需要相同的理論知識,又需要面對各自專業論文寫作操作過程的特殊性,直觀掌握學士學位論文寫作的操作過程。因此,音樂論文寫作教材主體內容應包含理論知識和操作過程,且理論知識為操作過程服務,操作過程如何呈現是教材的重中之重。學士學位論文寫作所需的理論知識在現有教材中已經有較為系統的陳述,但體現專業特殊性的操作過程卻較少完整呈現。要實現教材內容與讀者對象的適應性,必須尊重和重視讀者對象專業的多樣性,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呈現音樂不同專業論文寫作的操作過程。2.完整呈現學士學位論文操作流程完整的學士學位論文寫作操作流程包括:選題—搜集資料—文獻綜述—確立選題—撰寫開題報告—開題—論文寫作與指導—論文答辯—論文修改與定稿。從讀者需求角度分析,操作流程存在的現實意義是引導讀者通過環環相扣的實際操作,明確論文寫作的規范要求,知曉操作流程的前后關聯,在寫作意圖的梳理中進一步明確論文構思,建立合理的邏輯關系,完成論文寫作。基于此,音樂論文教材編寫者應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實現教材體例與論文操作流程的合理構建,為讀者和課程教學提供最大便捷。筆者認為,音樂論文寫作教材編寫中對操作流程的重視,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第一,補齊上述教材中被普遍忽視的文獻綜述、確立選題、開題三個環節的知識內容,明確論文寫作操作流程的連續性,建立論文寫作操作流程的完整理論體系;第二,陳述每一步操作流程應遵循的基本原則;第三,突出問題意識、師生合作意識在論文寫作中的重要作用,引導讀者大膽地將構思付諸實踐;第四,充分考慮和突出“第三人”在論文寫作操作流程實施中的重要作用。3.范例的選擇應多元化范例在音樂論文寫作教材中的存在意義是引導、示范作用,其目的是在正反實例的呈現中引導讀者清晰、準確理解論文寫作每一步操作流程的要求和應達到的規范。音樂論文寫作教材中范例選擇的多元化表現在:第一,范例涵蓋專業的多元化,改變上述教材中范例選擇單一的現象,大幅度增加音樂教育、音樂表演、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論文寫作的范例,實現教材與讀者對象專業的適應性。尤其是充分考慮適應當下社會現實需求的音樂教育、音樂表演、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的發展趨勢,社會音樂生活與研究中的熱點,并切實考慮范例與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認知能力的契合,努力實現范例對學生論文寫作過程的借鑒作用。第二,范例對應論文寫作操作流程的多元化。學士學位論文寫作操作流程所包含的九個環節缺一不可,哪些操作步驟的階段性成果適合用文字形式、圖表形式的范例進行呈現,哪些操作環節需要教材編寫者為師生提供具有專業包容性的其他形式的范例展示,進而引導師生高效完成課程教學,是實現范例選擇多元化的重要因素。第三,范例選擇的多元化還表現在重視反例的作用。應對學生寫作經驗的缺乏,發揮反面實例的警示作用,引導學生避免不必要的錯誤。在正反實例的結合中,在一管到底的完整范例中為讀者清晰展現學士學位論文寫作的操作流程,切實發揮范例在音樂學士學位論文寫作過程的導向作用。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新世紀的中國音樂事業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何在新形勢下,進一步推進音樂專業學生的寫作功底,音樂論文寫作教材和教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邱國明.試論音樂學論文寫作——讀韓鍾恩《音樂學寫作與范文導讀》心得[J].藝術教育,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