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9 08:00:3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化學博士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廣播電視時代,廣播電視大學的教育信息化相比其他普通高校是比較先進的,電視臺、閉路電視,錄像機、電視機、接收電線等體現著那個時期電大教育信息化的特色。自上世紀90年代末,互聯網的迅速興起,特別是1999年開放教育試點以來,明確確立了教育現代化的發展規劃,使教育教學手段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各省級電大教育信息化也逐步悄悄分化,發展水平良莠不齊。到目前,基于網絡的省級電大教育技術支持形成三種模式,第一種是服務外包型,學校只做信息化規劃,具體實施和技術支持則由技術力量強的第三方(一般是企業)來做。第二種是校內承包服務型,學校技術部門就像公司一樣運行,對內負責學校技術支持,對外實行社會服務,實行承包制,由于有政策和資金支持,有的學校引入相關公司加盟。第三種是單純校內服務型,按照中央電大的技術支持要求,配備一定的人員,保障學校的技術支持,省級電大絕大部分是這種模式,山東電大就是其中之一。基于網絡技術支持環節牽涉到基礎設施建設、軟件環境建設、電教資源建設等。山東電大按照“三通兩平臺”(“三通”是指: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兩平臺”是指: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的要求來推動信息化建設和應用。網絡設施方面,山東電大中心機房2012年改建升級完成。占地100平方米,主存儲器容量為40TB,備份存儲器一臺容量為20TB,服務器20臺,并對物理服務器進行了虛擬化。出口帶寬502M。對網絡核心設備、安全產品等都進行了升級。綜合來看,我校的中心機房在省級電大中居中等偏上,基本上能夠滿足我校現有業務的需求。為加強網上教學和學習支持服務,山東電大加強資源整合和平臺集成,先后搭建了雙向視頻會議系統、全省電大網站群平臺、統一身份認證平臺等。另外,省電大通過送服務器、電大在線平臺、計算機到教學點等活動,支持電大教學點信息化建設工作,省電大下派技術人員到基層教學單位進行技術指導,市級電大及教學點領導重視、認識到位,逐步加大投入,重在應用。上述措施和工作基本上保障了網上教學等活動的順利開展。在資源建設能力方面,擁有設施完備的280平方米電視演播廳,配有滿足各種電視節目制作的先進設備,擁有先進的全數字標清電視課件制作平臺,中心累計制作電視教學節目3000多課時,并承擔過山東電視臺大型電視節目的直播。直播課堂已累計制作IP教學課件800多講。
(二)山東電大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雖然山東電大信息化建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隨著普通高等院校和其他省級電大加快信息化建設的力度,我省電大系統信息化建設步伐較慢,存在著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1.信息化建設的總體規劃和部署不能及時跟上信息技術的發展。規劃和信息化系統的建設未能充分適應各級電大信息化建設的需求和現實條件。
2.應用系統相對獨立,數據標準不完全統一,應用訪問接口缺乏,形成眾多信息孤島式的信息系統,不能很好的實現數據共享交換,一是難以實現信息挖掘與校領導輔助決策支持等深層次的信息化應用,另一方面,不能多個部門協同工作,無法滿足數據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3.在電大信息化建設中,由于受政策、資金、技術等多因素的影響,資金投入和實際需求不太合理。
4.存儲和服務器等設備耗資較大,維護成本較高。隨著應用需求的遞增,學校不得不購買越來越多的硬件設備提供信息服務,而相應地需要增加更多的專業信息技術人員和更多的維護運行成本。
5.信息管理制度建設有待完善,隨著信息化的推進,信息管理制度應該完善以適應信息化管理和應用的需求。
6.信息化資金投入相對偏少。信息化建設是一個需要持續大投入的過程。廣播電視大學的信息化建設是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均衡區域教學資源、實現教育公平和教育和諧的重要手段,是國家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播電視大學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支撐電大開放教育教學模式、教學管理模式、學習支持服務模式探索和改革的重要保障,是提高電大綜合辦學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方面。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在成立國家開放大學山東分部的大環境下,研究如何進行信息化建設來適應未來開放大學的發展需要,為全省電大事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山東電大信息化建設近期目標
信息化建設成效顯現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本著分步分層次實施的原則,現階段山東電大信息化建設實現目標如下:
1.以新一代校園網為核心、打造融合最新信息技術的強大完整的信息基礎設施,加之購買服務的方式,滿足開放大學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2.全面深入多層次推進綜合信息服務,建設統一信息門戶、統一認證平臺等基礎平臺,加強系統集成,為學校發展的核心戰略提供直接支撐。
3.建設多類型、多層次、全面豐富的遠程教育多媒體資源庫,資源建設覆蓋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終身教育等方面,形式包括文本、視頻、音頻、課件等多種類型。
4.建設多通道、多種類的遠程學習平臺。建設支持計算機、數字電視、手持終端三種訪問方式的各類遠程學習平臺,提供多類型課程學習、學習檔案、學習交流等功能,完善各類網絡通道,形成多樣的資源傳送模式,適應個性化學習需求。
5.完善規范高效的信息服務保障體系和運行機制,使學校的信息化水平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6.建設全面的山東電大遠程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技術標準體系。在終身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過程中,根據山東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實際需求,在國家教育信息化標準基礎上進行吸收、擴展和新建,形成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的系列交換規范,為資源建設及應用平臺建設提供可遵循的標準,從而便于不同系統之間的相互連通,完成資源在各系統間跨系統、跨平臺的交流,實現學習資源的可共享性。
三、山東電大信息化一體化建設思路
所謂一體化建設思路,是在綜合考慮學校信息化建設的現狀與需求的基礎上,從全局和整體的高度規劃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方針、策略、發展規劃與實施計劃,全面考慮硬件環境建設、應用系統建設、資源建設和信息化機制建設,按照規劃協同地推進學校信息化。高校信息化建設是個系統工程,山東廣播電視大學信息化建設主要從以下四個要素和三個層次來著手開展。
(一)從四個要素入手加強信息化建設
四要素為“信息化基礎環境、信息化軟件環境、信息化資源建設和信息化體制建設”。信息化基礎環境是指機房、網絡、存儲等校園網基礎硬件設施及為保證其安全、穩定、便捷的運行和使用而構建其上的基礎軟件,它是信息化的基礎和前提;信息化軟件環境主要是指學校的業務信息化環境,即圍繞學校辦學過程中涉及到的各項業務所構建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務環境。如學校教學、教務、辦公等平臺的建設與應用;信息化資源建設是指課程資源建設,包括電視節目資源制作、網絡課程與課件制作、移動學習資源制作和虛擬現實課件資源制作;信息化體制建設,包括組織機構建設、管理隊伍建設、技術隊伍建設、教師隊伍建設和制度建設。其中,信息化基礎環境是基礎和前提,信息化軟件環境是重點,資源建設是核心和靈魂,信息化體制建設是保障。信息化基礎環境方面,當前,很多省級電大正在建設新的數據中心,改善機房配套設施,優化配置服務器數量和檔次,合理應用服務器虛擬化技術、云服務技術、建設標準化、集中化、虛擬化的高可用數據中心是高校基礎環境建設的一個選擇。根據山東電大的實際情況,未來幾年數據學校除了繼續提升運維管理水平外,數據中心是選擇自我運維管理、服務外包還是購買云服務?我們的建議是:保持我校中心機房的現有規模不變,當不能滿足業務需求后,采取購買服務,最終過度到完全或絕大部分采取購買服務上來。國務院辦公廳2013年的96號文《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鼓勵各級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這是國家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改進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的重要舉措。2014年3月浪潮云計算中心建成啟用,位于濟南高新區,園區占地面積242畝,規劃建筑面積17萬平方米,總計可部署3.04萬個機柜,容納約100萬臺服務器,是亞洲目前規模最大的數據中心,這為我校購買專業服務提供一種可能。信息化軟件環境方面,山東電大近期信息化工作的重點應放到業務平臺的建設和應用上,這也是信息化建設的難點之一。建什么樣的平臺?簡單來說就是有什么樣的業務需求就建什么樣的平臺,業務需求引領平臺建設,平臺應用推進業務發展,沒有業務支撐的平臺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如何來建?多種模式,自主開發、委托開發、購買等,建議采用委托開發為主,購買為輔,考慮學校技術隊伍現狀,自主開發作為補充。如何推進?作為學校,如何用好平臺是最為關鍵的,首先對使用人員進行培訓,其次建章立制,以制度保障平臺應用。如果將網絡環境比喻成場地,平臺比喻成舞臺,資源就可以比喻成表演的節目了,最終吸引觀眾的不是場地有多大、舞臺有多炫麗,而是節目有多少、有多精彩,精彩的節目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排練出來的,需要演員長期的磨練而成。作為廣播電視大學,最應該有的,最應該做的,最能夠做的,也是能夠做成的就是教學資源。缺乏優秀網絡教學資源是所有高校的普遍現象,為此,各高校已經開始網絡資源的建設了,IT公司研發制作教學資源的軟件不斷推出,世界著名高校成立了MOOCS聯盟,不少公司專門成立了教學資源制作部門。在這種情勢下,國家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在全國迅速發展起來。廣播電視大學系統資源制作具有傳統優勢,與普通高校相比,這是我們的強項。我校的教學資源規劃和制作機制與全國其他省級電大差不多,由于需要大量資金的持續投入,現在成立專門資源制作部門的電大已經不多了,現在基本是分散的、以教師為制作主體的模式,當然就不專業了。基于現狀,山東電大資源建設建議采取“整合+購買+分享+制作”的模式。推動成立數字資源研發與運營中心,建立專業的技術團隊,為學校各單位數字資源建設提供服務。完善數字資源管理軟硬件平臺及數字資源門戶,促進數字資源的整合、共享與充分利用。積極探索優質資源進入市場的有效機制。在信息化一體化建設思路中,還需要強調管理規范的建設和信息化支持機構的建設。因為信息化建設之后是運行,正常運行才是信息化真正發揮作用的保障,而只有建立好管理規范和支持機構,才能保證網絡與信息系統的穩定運行。山東電大2013年5月先后成立學校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和學校信息化建設咨詢委員會,宗旨是增進山東廣播電視大學信息化建設戰略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積極、快速、有效地推進山東廣播電視大學信息化發展。
(二)通過三個層面來科學指導信息化建設
三個層面為“規劃、建設、應用”,即科學總體規劃,協同有序實施,加強信息化應用。科學總體規劃。做好總體規劃是搞好高校信息化的關鍵。需要在充分了解學校的信息化現狀、需求,特別是學校發展對于信息化的需求的基礎上,結合信息技術的發展形勢做出科學、全面的規劃。努力做到:第一,管理、技術相結合。信息化的成敗,可以說是三分技術,七分管理。許多高校的經驗證明,信息化的成功在更大的程度上不是取決于技術,而是取決于有效的組織和管理。要做好一個總體規劃,需要有學校高層的管理人員參與,這樣才能保證規劃符合學校的需要,符合學校發展的需要;需要有我校信息化支持部門參與,這樣才能保證與學校信息化現狀的銜接;還需要有資深的信息化專家參與,這樣才能保證規劃與IT技術發展的統一。第二,實事求是、周到細致。要充分了解學校的需求,根據需求來確定規劃,而不是根據技術來定規劃;要了解學校信息化能夠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情況,根據實際投入來定規劃,而不能做成太過理想不能實施的規劃;規劃既要有宏觀的方針、策略,也要有細致的實施計劃。第三,站在整體的高度全面規劃。我校信息化落實到現代教育技術中心來牽頭實施,要從學校的全局出發來做全面的規劃,不能站在部門的立場來看問題。協同有序實施。在應用系統的建設中,相關部門間需要協同有序展開工作。項目的實施涉及到學校管理的各個部門,如教務系統和網上教學系統涉及到教務、教學處,社區教育涉及到繼續教育學院,辦公自動化平臺則涉及到各個部門。整個信息系統的建設最好是在規劃的指導下協同、有序的進行,采用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建立通用的接口與平臺,這樣才能形成有機集成的我校信息系統。加強信息化應用。規劃和建設信息化的最終目的是應用,應用是落腳點,規劃和建設是一個階段性工作,使用信息化是一個長期不間斷的過程,重在應用。學校各部門和各級工作人員要增強應用信息化的意識,主動接受信息化。第一,從事遠程教育的工作者,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水平應該繼續加強;第二,制定一定的規章制度,推動信息化的應用;第三,不斷總結信息化工作的優缺點,及時進行優化升級,積極發揮信息技術在遠程教育教學和管理中的作用。
在一般情況下,可選用市售的合成洗滌劑,對玻璃儀器進行清洗。當儀器內壁附有難溶物質,用合成洗滌劑無法清洗干凈時,應根據附著物的性質,選用合適的洗滌劑。如附著物為堿性物質,可選用稀鹽酸或稀硫酸,使附著物發生反應而溶解;如附著物為酸性物質,可選用氫氧化鈉溶液,使附著物發生反應而溶解;若附著物為不易溶于酸或堿的物質,但易溶于某些有機溶劑,則選用這類有機溶劑作洗滌劑,使附著物溶解。
試舉幾例:久盛石灰水的容器內壁有白色附著物,選用稀鹽酸作洗滌劑;做碘升華實驗,盛放碘的容器底部附結了紫黑色的碘,用碘化鉀溶液或酒精浸洗;久盛高錳酸鉀溶液的容器壁上有黑褐色附著物,可選用濃鹽酸作洗滌劑;儀器的內壁附有銀鏡,選用硝酸作洗滌劑;儀器的內壁沾有油垢,選用熱的純堿溶液進行清洗。
在實驗室,還有專門配制的洗滌液,可供重復使用多次。
二、掌握洗滌玻璃儀器的操作方法
對附有易去除物質的簡單儀器,如試管。燒杯等,用試管刷蘸取合成洗滌劑刷洗。在轉動或。上下移動試管刷時,須用力適當,避免損壞儀器及劃傷皮膚。
然后用自來水沖洗。當倒置儀器,器壁形成一層均勻的水膜,無成滴水珠,也不成股流下時,即已洗凈。
對附有難去除附著物的玻璃儀器,在使用合適的洗滌劑使附著物溶解后,去掉洗滌殘液,再用試管刷刷洗,最后用自來水沖洗干凈。
一些構造比較精細、復雜的玻璃儀器,無法用毛刷刷洗,如容量瓶、移液管等,可以用洗滌液浸洗。
限于篇幅,現以酸式滴定管為例,介紹其洗滌操作如下:洗滌開始,先檢查活塞上的橡皮盤是否扣牢,防止洗滌時滑落破損;注意有無漏水成堵塞現象,若有則予以調整。關閉活塞,向滴定管中注入洗滌液2~3毫升,慢慢傾斜滴定管至水平,緩慢轉動滴定管,使內壁全部為洗滌液所浸到。豎起滴定管,再旋開活塞,放出洗滌液,這樣使活塞的人段也能洗到。最后用自來水沖洗,同樣從活塞下部的尖嘴放出,不可為節省時間將液體從上端管口倒出。
洗凈標準如前所述。
三、及時洗滌玻璃儀器
及時洗滌玻璃儀器有利于選擇合適的洗滌劑,因為在當時容易判斷殘留物的性質。有些化學實驗,及時倒去反應后的殘液,儀器內壁不留有難去除的附著物,但擱置一段時間后,揮發性溶劑逸去,就有殘留物附著到儀器內壁,使洗滌變得困難。還有一些物質,能與儀器的本身部分發生反應,若不及時洗滌將使儀器受損,甚至報廢。
學生實驗“中和滴定”所有的堿式滴定管,使用后擱置時間一般較長,如不及時洗滌干凈,殘存的堿液與玻璃管及乳膠管作用,使乳膠管變質開裂,不能使用,而且乳膠管粘附到玻璃管和玻璃尖嘴根部,很難剝離更換。筆者曾試用百分之三十七的鹽酸配成1:1的溶液,將玻璃管及玻璃尖嘴上粘附著乳膠管殘余物的部分浸入其中,經過一段時間,取出用自來水沖洗掉酸液,然后較易剝離干凈,重新裝配。雖然如此,卻耗費試劑、材料和時間。
四、其它注意事項
“魚是否知道自己是濕的?”這是文化、媒介評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經常提出的一個問題。對于這個問題,他的回答是“不知道”。魚的生存是由水決定的,只有在沒有水的情況下,魚才會感覺到自己的處境。這個例子對于人和大眾媒介來說是同一個道理。媒介已經完全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以至我們經常感覺不到它的存在,更感覺不到它對我們產生的影響。媒介向我們傳遞信息,給我們提供娛樂,使我們興高采烈,讓我們煩惱困惑。媒介改變我們的情緒,挑戰我們的文化意識,侮辱我們的理智。
在經濟全球化的、世界變為“地球村”的今天,大眾媒介在跨文化傳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在改變傳統文化邊界,拓展文化空間的過程中,推進著跨文化傳播,進行著文化的整合,同時也攜帶著政治與資本的力量,推行著文化霸權主義。
跨文化傳播是一種伴隨著人類發展的歷史文化現象,是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更是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各種文化正是由于不斷地吸收不同文化的有益因素,使自己不斷得到更新、豐富和發展。
現在越來越活躍和頻繁的跨文化傳播使我們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充滿了新鮮內容,校園媒介也開始在跨文化傳播中扮演著一定的角色。例如,大學生們穿的是“韓國風”和“歐美風”帶來的、款式多樣的、休閑時尚的衣服;戴的是“韓國風”吹來韻有著光亮色彩的、能展現大學生青春活力的、精細幽雅的飾品;我們的手機彩鈴是現在最流行的韓文或英文歌曲;宿舍墻上貼的是安在旭、Rain、張東健、金喜善等韓國影星的巨幅海報;手機、鑰匙或書包上掛的是“冬日戀歌”的插圖或Rain、輩勇俊等英俊韓星的小型照片;課余休閑時,我們在網上看韓國最新的浪漫愛情劇或美國現在最受歡迎的連續劇;我們模仿韓劇男女主角的流行發型和發色,現在我們最想去的城市是漢城……
追求浪漫、追求美、追求時尚、追求新形式和新鮮內容,喜歡模仿別人的東西、適應性強、價值觀和審美觀靈活的、代表一個時代的現代大學生正在成為吸收跨文化傳播養分的主力軍。我們的各類文化意識也隨著跨文化傳播的潮流而打破了本土文化的界限。具體說來,跨文化傳播對現代大學生文化意識的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服飾文化意識的影響
公元前221年以后,中國在秦漢時期就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絲織品通過貿易進入歐洲,促使西歐人廣泛地了解東方的古老文明。從此東方文化開始影響歐洲中世紀人們的服飾。中國織物光澤華麗的外觀、豪華的金銀線刺繡與歐洲人對神的崇拜心理一拍即合。尤其在l3世紀,隨著西方和東方貿易的不斷加強,形成了歐洲人熱烈追求東方服飾的熱潮,女裝衣服的領、袖、衣邊均出現模仿繡花的形式。因此,中國袍裝和裝飾對后來的西歐服裝的演變和更新產生了巨大影響。由此可見,通過各種渠道進行的跨文化傳播對各民族的服飾文化是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的。而現在,“歐美流”和“韓流”在中國迅速蔓延,對中國的服飾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作為充滿活力、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現代大學生,常常把具本民族特色的傳統衣服疊放在箱子里,成為追逐“歐美版”“韓版”潮流的主力軍。
幾年前,在年輕人中間興起美國黑人的“街舞熱”,在我們校園則引起穿HIP—HOP服飾的浪潮。在校園里,無論是漢族和少數民族學生、男生或女生,都流行穿寬大的休閑T恤、肥大的褲子和滑板鞋。幾年來,隨著韓劇越來越多的播放,走在校園里,身旁飄過的、一身精致時尚韓版服裝打扮的個性男女越來越多。韓劇給人印象最深的除了劇中女美男俊的主角、催人淚下的煽情劇情外,還有男女主角青春亮麗的各色服飾。現在“韓國風”征服了無數年輕人,讓歐美時尚成功的亞洲化。
突出自由自在的個性,即不像西方服飾那么開放、又沒有東方服飾那么的過于保守,注重精美的細節處理,簡約而含蓄、大方,經典又不失時尚、樸實,閑適中透露出高雅,適合各種場合穿著的休閑、舒適的韓服符合具有追求完美、自然輕松、無拘束的浪漫休閑心態的,還在校園學習生活又渴望時尚個性的現代大學生的審美情趣。也因此,風靡流行的韓服成為了現代大學生的首選。
大學生們也喜歡佩戴韓劇里出現過的各種各樣的首飾,喜歡金黃色的、剪得千奇百怪的韓版發型,還喜歡像韓劇中的女主角一樣著鮮艷的眼影,抹光澤的唇膏,以此炫出自己的青春。
由此可見,跨文化傳播使大學生的服飾文化意識更多樣化、個性化和色彩化了。
二、對飲食文化意識的影響
飲食文化,從本質上說,不是指這個人和那個人在餐飲上應該做出哪種選擇,它指的是隱藏在人們心里的東西;如共同的歷史背景、民族文化的基礎;指的是人們在這個方面連續重復的群體實踐。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為了生存,曾發明很多加工食物的工具以及各種烹飪技巧和食用方法,并把這些技巧和食用方法利用各種符號傳播給別人。也正是因為這些飲食文化的傳播,人類積累了豐富的飲食習俗、典故、思想和理念。
信息交流對飲食文化的影響很大,特別是跨文化交流對各族人民的飲食文化意識的影響更大。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由于各民族的歷史背景、地理環境、社會文化及飲食環境的不同,造成了各民族文化的差異。在這個溫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的飲食文化相互影響,相互吸收,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中國飲食文化之所以如此豐富多彩,長盛不衰,是因為,不僅國內不同民族之間相互傳播交流,同時又積極吸收海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飲食文化。
從秦漢時期的絲綢之路到現在的大眾傳播媒,跨文化傳播和交流不斷地影響我們的飲食文化,斷地更新我們的飲食文化意識。在古代漫長的歲月中,商業貿易傳播和宗教傳播是飲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而現在各大眾傳播媒介也成為飲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
2002年筆者剛進大學的時候,同學們中間去肯德雞、百富、德克士等西式餐廳就餐的情況不是很普遍。但隨著烏魯木齊西式餐廳的增多,西式食品價格也隨之下降,在校園里,學生去裝修豪華、優雅的肯德雞、德克士、西餅屋等西式餐廳消費成了一種時尚。在各種節日里,同學們很喜歡去環境舒適、給我們新鮮感的西式餐廳,享受給我們帶來新滋味的西式食品。最近,隨著“韓流”熱在中國的出現,各式各樣韓國料理的美味也飄到了我們的身邊。像西餐很快成為我們飲食文化的一部分那樣,不久,韓餐也將成為我們飲食文化意識的另一個新內容。
三、對節日文化意識的影響
世界上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特色的各種節日。如圣誕節是西方人的最大節El,春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肉孜節和古爾邦節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的最主要節日。隨著各民族和各國之間跨文化交流和大眾媒介的跨文化傳播的日益增多,其他民族的一些節日不同程度地融進了我們的節日文化。特別是圣誕節、情人節、母親節和父親節等典型的西方國家的節日,在新疆的各民族人中尤其是年輕大學生中很流行和普及。
每次圣誕節,不論是外國語學院的學生,還是其他學院的學生,都會用圣誕樹和圣誕禮物把教室和宿舍裝飾得非常漂亮,門和玻璃上貼著“MerryChrist.mas”的貼紙,并相互發短信來慶祝。情人節是追求和向往浪漫愛情的現代大學生的另一個重要節日,母親節和父親節則是我們向父母表達孝心的重妻節日。總之,這些典型的西方節日已成為大學生節日文化意識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對休閑娛樂文化意識的影響
對于我國傳統文化而言,優秀的文學作品也是其表現形式之一。我國古代的文人賢士寫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文章,這些文章中蘊藏著無限的瑰寶,包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通過這些優秀的作品能夠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播。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這些優秀作品來對學生進行引導,同時讓學生能夠了解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精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此同時,高中生在進行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受到文化的熏陶,同時也能夠對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有所了解。這樣學習就能夠與傳統文化的傳承結合在一起。通過高中語文教學的形式,學生能夠對相關的文學作品有所了解,并且在課堂之外也能夠對感興趣的文學作品進行特意的閱讀和學習。這樣就能夠使我國優秀的文學作品得到傳播,并讓高中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如高中課本中有《劉姥姥進大觀園》的片段,在課堂之外,學生能夠有意識的對其進行詳細的了解,從而能夠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到《紅樓夢》,并進行認真的學習。
二、促進對名人英雄的了解
名人英雄也屬于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歷史上的眾多名人英雄促進了我國社會的不斷地發展,并逐漸地形成我國了傳統文化。名人英雄對傳統文化的形成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他們的出現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并最終有了我國今日的發展。無論是古代的名人英雄還是近代的名人英雄,他們的出現都是不可磨滅的,并帶給我們無限的啟示。古代孟子、孔子等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他們的思想和言論逐漸的形成了儒家文化。他們提出了德治和仁政的思想,并被人民奉為經典。后來隨著朝代不斷地更新,但是儒家文化依然影響著后人。另外,儒家總結提出的愛國主義思想在高中語文教材中也會有所體現。如《燭之武退秦師》、《離騷》、《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文章中都涉及到了愛國主義。這種情懷是值得當代學生所學習的。在學習愛國主義情懷的過程中,就不得不提到一些愛國英雄,如岳飛和屈原。他們都對祖國有著深深的熱愛之情。但是他們的故事卻讓人感到惋惜。通過對高中語文教材的學習,高中生能夠對這些名人英雄的事跡有更加詳細的了解,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學習到他們的精神,這樣才不能夠使他們的精神被磨滅,而是能夠使之得到傳承。
三、促進對文化典故的傳承
高中語文教學對促進文化典故的傳承也有著很重要的促進作用。在高中語文課上,教師除了對課本內容進行講解外,也有很多的機會讓學生更多的接觸文化知識。通過舉辦古詩詞書寫活動能夠讓學生對古詩詞進行更好的記憶。另外,還可以舉辦一些文化典故成語活動。如角色扮演等。這樣學生能夠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對成語典故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從而能夠了解更多的典故文化。如邯鄲學步、東施效顰等。教師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將這些內容作為最基礎的素材,讓學生能夠靈活的運用這些成語,并了解其背后的含義,視野得到了開闊,同時也達到了傳播傳統文化知識的效果。文化典故也是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的內容,對文化典故的了解可以促使高中生了解更多的與之相關的傳統高文化知識。因而,高中語文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同時也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糾正現在生活中學生的一些不正確的行為習慣。達到傳統文化傳承的真正的目的。
四、促進對傳統節日了解
1 語言、文化、旅游之間的關系
語言即文化、文化即語言,脫離文化的語言教學不僅生澀,呆板,更重要的是不符合旅游英語教學的要求。
文化是旅游的魂,它關系到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更是一切旅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旅游過程中的吃、住、行、游、購、娛若失去了文化的特色,那么旅游的魅力和吸引力將大打折扣。 新疆高校旅游英語教育有責任承擔起弘揚和傳承新疆本土文化尤其是旅游文化的使命,為新疆本土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為新疆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支持。
2 旅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現狀及其原因
岳福曹的《模因論視角下審視新疆旅游文化的對外推介——以新疆高校旅游英語教學材料為例》(2010)一文論述了新疆高校旅游英語教學中新疆本土旅游文化導入的現狀,然而新疆國際旅游對旅游英語專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戰以及旅游英語教學如何應對國際旅游發展的研究和探討并不多。為此,本文對新疆高校旅游英語教學現狀做了進一步的調查和分析。
2.1 旅游英語“教” 之現狀
本文以塔里木大學旅游英語教學為例,針對其教學過程中教材使用和教師授課情況進行了調查:目前主要以唐飛和陳麗主編的《旅游英語》教材為主,同時以楊忠橋和李欣等編著的《新疆旅游導游辭》為輔助教材,但是這兩本教材對新疆旅游文化涉及很少。
其次,就授課情況講,大多老師的英語水平毋庸置疑,但是在講授的過程中始終擺脫不了以詞匯,句型和翻譯為主的語言授課模式,對英語文化和新疆旅游文化的講解并不系統,造成學生對英語文化和新疆本土文化的學習仍是一知半解、支離破碎。
同時,岳福曹的《模因論視角下審視新疆旅游文化的對外推介—以新疆高校旅游英語教學材料為例》一文對新疆高校包括新疆大學旅游學院、新疆師范大學旅游學院、新疆農業大學旅游學院、新疆財經大學旅游學院等七所高校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各大高校普遍使用的《英語導游教程(第二版)》和《導游英語情景口語》中有關新疆景點,文化和旅游的文字介紹甚為廖廖,試想這樣的教材如何能滿足新疆高校旅游英語教育的要求,新疆旅游文化傳承和對外傳播又將何去何從?
2.2 旅游英語“學”之現狀
本文以塔里木大學旅游英語教育為例, 對現有56名學生的學習態度、方法及其學習效果等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發放總數為56份,收回50份,回收率達98以上。
據此次調查結果顯示,首先就學生在學習旅游英語過程中涉及新疆旅游景點內容的多少來講,持“少”與“極少” 觀點的人數總計34,占總人數比重的68%,這表明現有的旅游英語教材中涉及新疆旅游景點內容并不多,與岳福曹的《模因論視角下審視新疆旅游文化的對外推介—以新疆高校旅游英語教學材料為例》的調查結果一致,從而證明了目前新疆高校旅游英語教材普遍存在的問題——新疆旅游文化不足。
其次,就平時閱讀旅游書籍和資料時,是否注重新疆旅游資料內容的學習,持“多”的人數總計32,占總人數比重的64%;這表明大部分學生對新疆旅游文化的學習引起了普遍的重視。
同時,就是否增加新疆旅游景點和文化以及是否增加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等問題進行統計,持“應該”態度的占多數,這表明學生對英語文化,特別是新疆文化導入的期待超過了對內地景點的支持,也表明了學生對新疆文化和英語文化的重視。
就課堂教學手段和方法的調查結果看,持“滿意”態度的學生比重為100%,但這并不能表明旅游英語教師的教學模式在提高課堂學習效果的方面作用顯著。
除此之外,就學生在旅游英語課堂上的學習效果進行自我評價的結果來看,持“一般”觀點的學生占多數,這說明學生雖對旅游英語教師的教學模式持肯定的態度,但是旅游英語課堂的教學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在我國英語教育教學中,教師注重的是單詞、語法等方面的知識講解,忽視了對西方文化的講解,這樣的教學現狀就使得高中英語教學效果并不顯著,而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漢氏英語”,這對于學生以后用英語交流來說有著十分不利的影響。鑒于這樣的情況,教師采取什么措施,如何有效地解決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薄弱這一問題就成為了當前人們關注的焦點。
一、高中英語文化意識薄弱問題出現的原因
(一)教師過度重視理論知識講解
高中英語教師在實際進行教學過程中,主要注重的是理論知識的講解,注重的是學生記憶的單詞量,對語法的掌握,這樣的教學就使得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過程中出現了僵化問題,學習模式僵化,學習方法僵化等,所以當前高中學生的英語知識學習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與此同時,學生在學習高中英語過程中,注重的是做題的速度,忽視了對英語文化的了解,從而導致學生應用英語進行交流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礙,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必須要提高對文化知識的講解,增加學生對西方文化知識的了解,這樣學生以后才能更好地應用英語進行交流。
(二)教學沒有結合文化背景
高中英語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過程中,并沒有結合文化背景,這樣就使得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較為薄弱,嚴重阻礙了其對英語知識的應用,所以說,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結合文化背景,這樣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時候才能更好地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比如說,教師在講解《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這一課知識的時候,教師就應該根據不同國家文化來講解不同的英語,但是教師在實際講解過程中卻并沒有如此做,只是單純的講解不同國家的英語,這樣教學不僅使得學生對于英語學習沒有興趣,同時還使得學生無法進一步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教師沒有結合文化背景進行英語知識講解,從而導致英語教學中出現文化意識薄弱這一問題。
二、解決高中英語文化意識薄弱問題應該采取的措施
(一)對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進行有效培養
想要對高中英語文化意識薄弱問題進行解決,首先要做的就是對學生的文化意識進行培養,在意識的引導下學生才能認真的學習知識,并在學習英語知識過程中不斷地累積文化內容,從而豐富自己的英語知識文化儲備。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中,應該對學生的學習特點等進行深入地分析,然后根據這一特點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來為學生普及西方國家文化,這樣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過程中,就可以從中獲取西方文化,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文化意識,在學習新的英語知識過程中學生就會主動探索新知識,探究西方文化,這樣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就會更深入,其學習效率就會提高。比如說,當教師在課堂上講解《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這一課知識的時候,教師就應該為學生普及一下納爾遜?曼德拉這為現代英雄的生平歷史,然后教師應該對其出生地---南非特蘭斯凱的文化進行講解,為學生普及一下南非的文化背景,這樣學生就可以對這一人物有進一步的了解,了解是什么樣的文化熏陶出了這樣優秀的人才[1]。因此,高中英語教師在進行文化教學過程中,就應該對英語文化進行講解,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英語知識,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
(二)對英語文化路徑的引入進行優化設計
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中,若是直接引入文化教學,那么很有可能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達不到理想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若是想要有效的引入西方文化,就應該對文化引入路徑進行設計,可以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來引起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進而促使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探究來掌握西方文化。比如說,當教師在課堂上講解《Canada-the true north 》這一課知識的時候,教師想要讓學生對加拿大的文化感興趣,那么教師就可以通過問題來進行引導,比如說,教師可以以加拿大的旅游景點為切入點,讓學生說說加拿大著名的旅游景點有哪些,有些學生可能對此有所了解,有些學生則不了解,因此,當學生進行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來為學生播放景點圖片,比如說Niagara Falls(尼亞加拉大瀑布)、Banff National Park(班夫國家公園)等,學生在被圖片所吸引的過程中,就會對加拿大這一國家產生好奇心理,這樣學生就會自主探究加拿大國家的文化,從而累積更多的文化儲備[2]。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基礎的英語知識,同時還應該為學生介紹更多西方國家的文化知識,這樣學生才能在提高自己英語水平的同時了解更多西方國家的文化習俗等,進而將其應用到交流中,促使交流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回顧2年多的留學生活,我感到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找到了獲得知識的方法和適合自己的研究方法。通過與國內外導師和有經驗的博士后,學長的交流溝通,我強烈地意識到必須建立適合自己的研究方法,才能高效、創新地開展研究工作。從閱讀參考文獻,確立研究課題,到提出新的思路和觀點,再到設計出科學的實驗方案,最后完成相關的實驗,證實新思路和觀點,經歷了很多失敗,也走過不少彎路,我終于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研究方法,高效地完成了博士論文。同時,這段留學生活經歷也鍛煉了我的生活能力,交際能力和合作能力。
[3] 王文嵐.社會科課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蘭州:西北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4.
一、問題的提出
傳統上,培養學術研究人員是博士教育的目標。美國卡內基博士教育項目(CID)將博士教育的目標界定為培養“學科看護者”(the steward of discipline),也就是培養未來學術界的繼承人以推進學科知識的發展。但是,隨著博士教育規模的擴張、勞動力市場的變遷以及知識生產模式的轉型,博士教育的目標逐漸發生變化并呈現多樣化,諸如“可雇傭的人”、“高級知識工作者”等概念的提出。21世紀初,阿什(Usher)提出今天的博士生應該具備如下特質:他們必須具有適應性和多方面的技能,并有開放的學習態度;他們必須對全球化過程和信息革命中的工作環境有充分的把握,至少應懂得網絡信息技術。這些技能在問題解決、寫作、領導和知識應用中被形容為“軟技能”和“知識密集型技能”――問題解決能力、合作工作能力、領導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
這些要求超出了傳統上學科教育的范疇。已有研究表明,學術不再是博士畢業生的唯一或主要歸宿,美國只有不到一半的受調查博士從事學術職業。從博士生的就業意愿來看,70%左右的英語系博士生期待能從事學術職業,而在化學學科,只有34.8%的博士生對教職感興趣。伍爾夫(Wulff)等人采用回顧性評價方法研究了分布于6個學科已經工作10年到14年的博士畢業生的職業發展,發現博士畢業生提及頻率最高的是對勞動力市場更好的準備,強調跨學科和市場化的技能。
顯然,博士教育目標從“學科看護者”到“可雇傭的人”的轉變已引起了學界的關注。不少文獻指出,培養學者不再是博士教育的唯一目標,應該在學術型博士學位之外建立專業博士、項目博士等多樣化的博士項目。盡管這些研究試圖將觸角伸向學術型博士項目之外尋找解決博士教育危機的出路,但不可否認,學術型博士教育也未能逃脫當前知識生產模式轉型的挑戰。“知識生產模式的轉型不僅促進了博士學位類型的多樣化,同時也促使傳統的學科進一步分化,而且在某些學科領域導致博士生培養模式的變化。”那么,學術型博士教育的目標究竟發生了何種變化?不同學科的教師是如何定位博士教育的目標?教師認為博士學位獲得者應該具備哪些能力或素質?
本文的資料來源于筆者2010-2011年在美國中西部一所研究型大學(以下簡稱R大學)進行的質性研究資料。R大學是一所具有近兩百年歷史的公立、博士-研究型大學,并且是美國大學聯合會(AAU)的成員機構,它在全美共有八個分校。筆者主要在主校區進行田野調研。就具體的資料收集而言,大體包括文本資料(R大學研究生院、學院和系的文件),正式訪談資料(對9個學科35位教授的訪談,全部錄音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以半結構化訪談為主,同時輔以觀察),非正式訪談和參與式觀察資料(在R大學研究生院待了近一個月,訪談研究生院管理人員15位,參加各種會議3次)。本文主要選擇化學、數學、經濟學和英語作為典型學科進行分析論證。這四個學科的12位受訪教師的具體情況如下(表1)。
本文采用扎根理論的三級編碼進行資料分析,其具體操作過程是:一級編碼,開放式登陸,以開放的心態呈現資料本身的概念和意義,發現概念類屬,對類屬加以命名,確定類屬的屬性和維度,然后對研究的現象加以命名及類屬化;二級編碼,關聯式登陸,發現和建立概念類屬之間的各種聯系;三級編碼,核心式登陸,在所有已發現的概念類屬中經過系統分析以后選擇一個“核心類屬”,將分析集中到那些與該核心類屬有關的碼號上面。
二、不同學科教師對博士生培養目標的定位
(一)化學學科
當問及“您認為化學學科博士生培養的目標是什么”時,受訪教授普遍宣稱是培養獨立的科學家。那么,化學學科的教師注重培養博士生具備哪些能力與素質?
在化學學科,對獨立科學家的素質要求既包括學術研究與籌劃的能力,也包括溝通和交流的能力。也就是說,獨立的科學家應該能提出研究問題、理解研究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同時應該具備溝通能力、做報告的能力、獨立思考和寫作的能力,畢業后具有就實驗室事務做出決策與計劃的能力。對此,卡內基博士教育創新計劃全面概括了化學學科博士應該具備的十個方面的專業能力:人際交流、寫作和學術報告能力、團隊工作能力、技術領域新技能的運用、道德倫理與公共關懷、了解企業策略和技術轉移、接觸其他領域以拓展知識廣度、國際視野、了解工業界的機會、了解經濟驅動對私企成功的重要性。
導師是如何培養化學學科的博士生具備上述能力呢?導師除了提供資源和好想法、給予指導和傳授實踐經驗外,還教給博士生有關化學研究的基礎知識、研究策略,并創造良好的科研氛圍。一位化學教授陳述他作為導師的任務是:“教給博士生化學基本知識并習得研究過程,向博士生傳授如何批判性并帶有好奇心地觀察科學世界的工具,希望博士生具有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有效溝通的技能;我很高興能創造一個有利于研究、學習和將博士生培養成為獨立科學家的氛圍”。博士生要做的事情是做實驗,主動從事研究并在需要之時尋求導師的指導。博士生在此過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具備了自主推進研究項目的經歷以及相應的專業能力。此外,受訪導師指出,指導博士生參加學術會議、與同行交流是獲得溝通、報告、表達和展現能力的重要方式。下面是一段受訪者的原話:
“我們教博士生如何溝通,包括口頭溝通能力和閱讀寫作溝通能力。科學家喜歡討論某一話題的研究進展,因此我們也喜歡參加專業學術會議,做20分鐘的報告。我們的確花不少時間培養博士生如何做報告,如何畫精致的圖形,如何清楚地表達,如何機智地回答與會學者的問題。我們指導博士生如何有邏輯地、清楚地組織報告……我們不僅通過帶博士生參加會議鍛煉他們與人溝通的能力,也鼓勵博士生與系里的訪問教授交流。”
化學學科不僅注重培養博士生的學術研究能力,而且更看重博士生掌握一些可遷移技能。因為勞動力市場看重的是化學學科博士學位獲得者作為科學家管理和指導研究團隊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從事基本分析的能力。大部分博士生在畢業后會做兩年左右的博士后,然后再選擇到學界、工業界或者政府部門就業。越來越多的化學博士畢業生在公司或國家實驗室工作,或自己開公司,這部分博士占了將近三分之二的比例。同樣,導師認為對博士生的培養也并不局限于在學術界工作的科學家,也應考慮學術界之外的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如一位資深化學教授所說:“勞動力市場給我的觸動是我們需要培養更多的化學家。我們國家,甚至是整個世界,都需要更多的科學家。”因此,化學學科越來越需要培養服務于社會各種技術需求的科學家。而對博士生可遷移性技能的培養,使化學學科的博士生獲得了在學界內外就業的基本素質。
(二)數學學科
受訪者指出,如何培養博士生成為獨立有潛質的研究者是數學學科博士教育的核心目標。借用卡內基博士教育項目的定義,數學學科的目標是培養生產、積累和轉化學科知識的研究者。據統計,學術界是數學學科博士畢業生最主要的就業市場,占三分之二以上。學術就業市場對數學人才的挑選注重博士生的研究工作及其所展現的研究潛質。也就是說,數學學科評價博士生的標準是學術論文所體現出的研究水平――博士生要生產出具有創新性的、有結果的學術論文,并以此證明自己是有研究潛力、出類拔萃的研究者。
“學生研究做得比較好的、出類拔萃的,自然容易找到工作。對老師來講,希望學生找到好工作的話,就要讓學生做出好的成果來,對于學生來說就是希望寫出好的論文。但是具體做什么樣的題目,關系不是太大。例如說,數學系在招人的話,不管你做什么東西,只要做得好就可以,這說明你有研究潛力。”
盡管大部分博士生畢業后從事學術之職,但就“培養什么樣的博士生是成功的”而言,數學學科的教師并非將博士生畢業后是否從事學術職業作為唯一衡量標準,有些教授更看重博士生在讀期間的智識探索經歷,諸如博士生是否具有自我激發(self-motivated)的能力,以及能否創造出有價值的研究。一位受訪教師說:“如果學生獲得博士學位后,沒有進入學術界,沒有成為教授,而是成為保險精算師,為公司工作。我認為這也是成功的,因為博士生擁有的這段智識探索的經歷,將使其終身受益。所以,我希望他們在讀期間有一個很好的智識探索的經歷,并創造出一些有價值的研究。”
此外,博士生的教學能力也是導師提及的博士生應該具備的素質之一。數學學科博士生的資助主要靠教學和獎學金。教學是數學學科博士生的重要任務之一。這與英語學科很像:“博士生基本上是靠教課獲得資助的,有很多教課的機會,因為我們有很多學生要教。在數學領域,我們的教學任務遠遠多于其他系,英語也是。”總體上看,博士生有兩項任務:研究與教學。但是,如何平衡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是數學學科博士生面臨的難題。正如受訪導師所分析:一方面,博士生需要花大量時間用于教學以獲得資助,但不可否認的是過多的教學實際上擠占了從事研究的時間與精力;另一方面,無論是從獲取博士學位的要求,還是勞動力市場的選才標準看,研究的重要性遠遠大于教學。
(三)經濟學科
與其他學科相比,經濟學教授在訪談中更強調博士生的就業能力與專業技能的培養。經濟學博士學位獲得者既有到學術界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也有到工業界、聯邦機構或投行從事研究或實務工作的。經濟學博士生培養具有靈活性與多樣化的特點,而不單是對“學科看護者”的培養。
當筆者詢問:“您在指導博士生時的首要目標是什么?”經濟學科的受訪教師均指出他們的首要目標是培養博士生具備就業能力并順利謀得職業。經濟學科教授對職業一詞的理解不僅包括學術職業,也涵蓋非學術職業。經濟學專業的博士生有各種各樣的職業選擇和發展路徑:一條路是學術職業,即進入高校從事學術研究或教學之職;另一條路是非學術職業,這是經濟學博士生的重要就業途徑。非學術職業包括兩類:一類是非營利機構,如國際經濟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美國政府機構(美聯儲、財政部等)、智囊團(蘭德公司);另一類是商業機構,諸如投資銀行、其他金融機構、咨詢公司。
靈活多樣的就業去向實際上也要求導師對博士生的培養要具有靈活性,教師通常傾向于結合不同學生的職業定位培養博士生。受訪者明確提出對經濟學博士生的指導并非只有一種模式,不同職業對博士生的素質與能力的要求會有差異。一位教授的陳述體現出經濟學科博士生培養的靈活性以及對博士生就業意向的重視:
“對不同學生的定位不一樣。我的標準根據博士生的就業期待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很多韓國學生想畢業以后回國在研究所工作,那么這個標準就是很不一樣的,對吧?如果你打算在美國的研究型大學謀職,這與去韓國的研究所工作的標準是不一樣的。所以,根據工作的特質以及我對學生的期待,標準有所不同。如果你想在美國從事學術職業,也就是從事學術研究,你得有創新能力,得有思想、有原創性的思想。如果你要回韓國的研究所工作就不是這樣的標準,因為韓國的研究所大多數研究工作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的不是原創性的思想,而是要看你有沒有實用性的技能。”
既然導師指導博士生的首要目標是培養博士生獲得就業能力,那么博士生應該掌握哪些技能或具備什么樣的能力?通過對訪談資料提取高頻詞,發現“技能”一詞在經濟學科受訪教師的話語體系中頻繁出現,例如在受訪教授EC_2的訪談中出現了18次,EC_3提到了13次。受訪者提到的與技能相關的詞有:研究技能、教學技能、溝通技能、實用技能、計算技能、英語技能、計算機技能、技術性技能、理論技能、計量經濟學技能以及整套技能、所有各種各樣的技能。從以上所列各種技能,可以看出經濟學科教授的話語體系里對“技能”的寬泛界定,以及學科本身鮮明的實用取向的文化特征。
可以將受訪者提到的博士生應該掌握的技能概括為四大類:專業技能、技術性技能、教學技能和軟技能。其中專業技能是經濟學博士生必須掌握的核心知識,是指經濟學科本身的知識。但是,隨著經濟學學科的發展,導師越來越重視培養博士生的技術性技能。受訪教授指出,現在對博士生的培養開始重視技術化的知識和技能,諸如數學、統計和計算機方面的技能。擁有數學、計算機等學科知識背景的學生在博士項目的錄取中越來越受到青睞。擁有跨學科知識也是導師培養博士生技術性技能的一方面。“做一名出色的經濟學家,不僅僅意味著精通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數學和統計學的知識是必備的,當然,任何一位像樣的經濟學家必須會說專業語言。但是一名更出色的經濟學家應該意識到與其他學科專家交流思想是有利可圖的。經濟學思維方式的專家通過與哲學家、政治理論家、社會學家、藝術史學家、文化人類學家等研究人類狀況的專家交換思想,能夠使自己充實。”總之,博士生應該掌握整套的技能或各種各樣的技能。“如果博士生想找到一個好工作的話,必須具備各種工具性技能,這是必需的。我也希望他們不僅具有理論技能,也要擁有計量經濟學和實用技能……我認為與過去相比,今天獲得這些整套技能、學習各種各樣的技能更為重要。”
(四)英語學科
英語學科的受訪教授認為,幫助博士生從學生向“專業化學者”的順利轉型是其博士教育的目標。英語學科教師眼中的“專業化學者”應該具備哪些能力和素質呢?扎根于訪談資料,可以發現英語學科教師對博士生培養中的“專業化學者”素質的界定大體包括:參加學術會議并做報告的經歷與能力;寫作與發表學術論文、博士論文具備出書的水平;教學經歷。以上三方面是普遍被英語學科教授所認同的,同樣也是就業之時勞動力市場所看重的評價維度。
首先,博士生應該具有參加學術會議的經歷,而且導師鼓勵博士生準備學術論文并做會議報告。參加學術會議更重要的目的是豐富作為專業化學者的經歷與經驗。同時,這一經歷會在就業之時給博士生添磚加瓦。
其次,導師評價博士生學術研究成果(包括準備發表的期刊論文、博士論文)的標準是研究本身的創新性。導師認為,博士生向專業化學者的轉型應該始于資格考試完成之后。也就是說,在資格考試之前,導師所看重的是培養博士生在專攻領域的基礎知識的學習與積累,而在資格考試之后才開始對博士生進行專業化學者的學術訓練。
第三,對英語學科的博士生來說,教學能力也是作為專業化學者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在導師看來,雖然更注重培養博士生的研究能力,但教學能力對博士生作為專業化學者的發展同樣也是不可或缺的。從就業的角度看,英語學科的博士生多在大學任職,而美國的社區學院和教學型大學尤其看重求職者的教學能力;即使是在研究型大學從事學術職業,教學能力也是考核的標準之一。因此,英語學科博士生在讀期間需要承擔大量的教學工作。以R大學為例,一般情況下,博士生一年至少教三門課,這也是博士生獲取資助的重要來源。
從就業的角度看,英語學科的教師希望博士生畢業后從事學術職業。英語學科的教師之所以比較看重博士生能否到學界就職,一方面源于純基礎學科研究本身的價值與社會應用部門的聯系不緊密,另一方面也與英語學科趨于嚴峻的學術就業市場相關。英語學科的教師不斷地表現出對博士生就業的擔憂。“由于學術就業市場不容樂觀,越來越多的博士生選擇到非學術部門就業,但是很少有英語系出于就業市場的原因而改變博士生培養的課程結構。盡管我們開始嘗試做20年前不會做的事,例如教研究生職業性和技術性的寫作,因為學生可能需要到工業界撰寫文案和宣傳冊”,但是,“英語是相當傳統的學科,很多學校仍懷抱博士生生來就要成為學者的理念”。在這里我們看到勞動力市場、學科文化傳統以及博士生培養理念之間的多重張力。以學術職業和專業化學者為博士教育首要培養目標的英語學科,處在保持學術傳統與適應新興環境的藩籬中,現實張力下的博士生培養究竟何去何從?
三、學科文化與博士生培養目標的學科差異
通過對化學、數學、經濟學和英語四個學科案例的分析,我們認為,博士教育目標的總體趨勢是從學科看護者向可雇傭人轉化,但博士生培養目標呈現顯著的學科差異。盡管所有學科的教師都注重對博士生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但是不同學科的側重程度以及對學術研究之外的其他能力的強調呈現差異。英語學科博士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專業化學者;化學學科的教師將博士教育目標界定為能在各行各業工作的科學家;與英語學科相似,數學學科注重博士生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經濟學科直接著眼于培養博士生成為“可雇傭的人”,當然這里所說的“可雇傭的人”包括學術部門和非學術部門。
這一差異可以用學科文化的理論進行解釋。托尼?比徹(T.Becher)指出,學科是一種文化現象:體現于心智相似的人組成的共同體中,每個學科具有其行為方式、價值體系和獨特的智識任務。導師對博士生的培養活動本身就是學術訓練的過程,是將博士生進行學科規訓或學科社會化的過程,因此,學科文化會對博士生的培養目標產生影響。之所以不同學科的博士生培養目標呈現差異,是因為學科文化所追求的行動理性不同。行動理性是指學科成員在行動中遵循的標準,他們可以遵循價值理性的標準,也可以遵循目標理性的標準。區分的標準是學科知識本身對應用的關注程度。純基礎學科是追求價值理性,即為學術而學術,其知識生產是純粹智識探索的過程,典型的學科如數學和英語。因此,這類學科將博士教育的首要培養目標定位為學者或研究者,更強調博士生的學術研究能力。而應用學科遵循目標理性,謀求博士生的職業發展或者解決某個實際問題,研究關注應用性,對博士生的學術訓練不僅注重學術本身,更強調知識的目的和應用性。因此,應用學科博士生的培養目標在強調學術研究能力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博士生的專業技能或就業能力,教師將博士生的就業去向定位為學術職業和非學術職業兩條路徑,典型的學科是經濟學和化學(表2)。即使在當今博士教育的外部環境(就業市場)發生變化并對博士生培養形成挑戰的情境下,學科文化仍舊以強有力的作用對不同學科博士生培養的理念產生影響。
對于從事高深知識研究的博士生、尤其是學術型博士生來說,對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幾乎是所有學科的目標。但是,不同學科教師對博士生應具備的學術研究之外的其他能力,以及學術能力與其他能力的強調程度所持的觀點是存在差異的。
純基礎學科對“職業”一詞的理解往往限于學術職業,也就是說,培養博士生從事學術職業。根據“博士十年后”調查(被調查者于1982-1985年之間獲得博士學位),大約四分之三的英語學科的博士學位獲得者在學術界工作。英語學科對“專業化學者”的培養要求是:參加專業學術會議、發表學術論文,博士論文的研究要具有與學術領域對話的能力,并且能定義博士生的學術身份認同;同時,對博士生教學能力的培養也是作為專業化學者成長的重要方面。同樣,數學學科大部分博士生畢業后都在高校從事教學科研之職,因此教師也看重培養博士生的學術研究能力和教學能力。他們認為,使博士生善于提出好問題,養成獨立思考、自我激發和創新性的思維方式是博士教育的核心目標。
在應用學科,研究會受到外部實踐需求的驅動,強調研究的實用價值,而且知識的應用范圍較廣。因此,這類學科對博士生的培養盡管也注重學術研究能力,但更注重博士生的專業能力與可遷移性技能,諸如經濟學對技術性技能的強調,化學對解決問題與合作能力的重視。也就是說,應用學科注重博士生應用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博士生培養目標不僅僅定位于學術界,從事非學術職業也是博士生教育的目標之一。化學學科對科學家的界定較廣,不僅是指服務于大學的學者,也指在工業與政策等部門的就職者,是培養各行各業的科學家。
四、討論與啟示
長期以來,我國的博士教育目標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以下簡稱《學位條例》)的界定:培養博士生扎實寬廣的學科基礎知識,具有獨立從事科研的能力,以及具有獨創性質的科學或專門技術方面的成果。《學位條例》體現的是一種整體化的培養學術型人才的理念,即主要培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學術研究者。
二、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點(方向)建設現狀
經過二十多年來的建設與教育技術前輩們的努力,伴隨著我國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深化與改革、學位授權審核體系的改革與調整、經濟發展與社會需求等動因,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點的數量與規模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多、從多到優的發展歷程。
1993年是我國教育技術學科建設與發展史上重要的分水嶺,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教育技術學專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這一年,教育部(原國家教育委員會,簡稱國家教委)正式頒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教高[1993]13號文件)[3],將“電化教育,’專業正式更名為“教育技術學”,歸屬于教育學科門類,并注明可授教育學或理學學士學位。還是這一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在第五批學位授權審核中,正式批準北京師范大學建立我國第_個教育技術學博士點,何克抗先生成為我國第_位教育技術學博士生導師。之后的幾年中,條件逐漸成熟的幾所師范類高校相繼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獲得教育技術學博士學位授予權,其中包括華南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除此之外,2005年4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進行博士學位授權審核體制改革,《關于委托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開展自行審核—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試點工作的通知》,北京大學獲得自行審核增列教育學博士學位授權_級學科點的權利,同時具備教育技術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成為全國非師范類高校建立的第_個教育技術學博士點,但目前為止并未招收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
面對社會對教育技術學博士生人才需求持續增長、學科授權體系改革的機遇,以及學科發展的前期積淀,使得教育技術學博士點數量與規模快速發展。浙江大學于2010年被批準設立博士點[5]。2011年3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了《關于下達2010年審核增列的博士和碩士學位授權_級學科名單的通知》,審核批準增列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天津師范大學、遼寧師范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師范大學、河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四川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14所院校具有教育學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教育技術學二級學科點同時獲得博士研究生招生資格。除此之外,根據國家教育發展總體規劃和調整結構、優化布局的實際需要,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于2008年10月《關于做好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工作的指導意見,嘗試將學位授予權部分下放到省級學位委員會和省級政府,允許以立項建設方式審核批準增列一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及授權學科。其中,浙江師范大學與新疆師范大學兩所高校成為博士學位授權立項建設單位,其教育學學科成為博士學位授權學科。2013年這兩所高校順利完成了教育學博士學位授權學科的驗收,獲批教育學_級學科博士點,教育技術學專業隨之獲得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
迄今為止,我國共有27所高校獲得了教育技術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根據各高校相應網站公布的2015年博士招生簡章及專業目錄信息,北京大學、遼寧師范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廈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四川師范大學、浙江師范大學雖已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但仍未有招收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的計劃。所以,截至2015年,共有18所高校招收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
生。教育技術學博士學位授予點數量的大幅增加,這與學科發展的前期鋪墊、經濟與社會發展需求和前輩們的努力密不可分。
三、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點(方向)分析
二十多年來,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點建設走過了輝煌的歷程,以下從地域分布、高校類型與研究方向聚焦等方面分析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點的總體情況。
(_)地域分布
從27所教育技術學博士點高校所屬地區來看,既有地域分布的廣泛性,又存在地域之間的數量不均衡性、區域發展的不協調性。地域分布的廣泛性體現在,這些高校廣泛分布于我國七大地理分區:華東地區(7所)、華北地區(7所)(注:橫跨華北、西北、東北地區。由于內蒙古師范大學所在地呼和浩特地處華北地區,故此處將內蒙古師范大學劃歸華北地區)、華中地區(4所)、西北地區(3所)、東北地區(3所)、西南地區(2所)、華南地區(1所),涉及全國4個直轄市和16個省、自治區。地域之間的數量不均衡性與區域發展的不協調性體現在,華東地區與華北地區博士點數量較多,占總數的_半。華東地區的博士點分布在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山東省、福建省等地,大多是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地域優勢使得這些地區的高校易于匯聚人才資源、科研資源及充裕辦學經費,學科建設與發展較為迅速。華北地區的博士點主要分布在北京與天津,其中北京市就有5所,數量也最多,原因可能是,北京市是我國政治與文化中心,各大重點高校云集于此地,地域優勢再加上國家扶持、政策傾斜等多種因素,使得教育技術學科在北京高校中的發展較為迅速。而另一方面,中西部很多省份、自治區沒有教育技術學博士點。雖然說教育技術學博士點的建設、培育與發展不能搞平均主義,但也應在注重因勢利導、培育重點的同時,兼顧分布協調、均衡發展,只有在全局規劃的協調性上做好文章,才能真正有利于教育技術學學科的長遠、科學發展。
(二)高校類型
目前,具有教育技術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的機構都是局等院校。從局校層次上看,有“985工程”局校8所,“211工程”高校1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11所,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高校1所,省部共建高校5所,說明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教育起點較高、實力較強,有較深厚的學科積淀。從高校類型來看,師范類高校多達19所,綜合類高校7所,理工類高校1所。這說明師范類高校是培養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的主要陣地,綜合類高校、理工類高校也已成為培養教育技術高端人才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綜合類高校學科門類比較齊全,科研實力強勁,研究領域寬廣,更利于教育技術學科建設的交叉性與多元化發展。而師范類高校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面臨著轉型,正在由過去培養單一人才向更為全面的綜合性大學拓展,不僅擔負著培養高水平師資的使命,更被賦予了一種全新意義的綜合性人才培養基地的標識,所以師范類高校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的培養也要注重其實踐性、綜合性等,將創新培養模式作為推動改革的著力點。
(三)研究方向聚焦
教育技術學博士點的研究方向是學科建設與發展的關鍵環節與核心內容,代表了學科的研究取向、特色及發展趨勢。有些研究方向,如北京師范大學的“遠程教育學”經過多年學術積累,凝聚了成熟的學術梯隊,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有些研究方向,如北京師范大學“知識科學與工程”、華南師范大學“教育電視”與“教育傳播”、西北師范大學“信息技術與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學習科學與技術設計”、南京師范大學“視覺文化與媒介素養”、內蒙古師范大學“技術史與教育技術史”等,依托博士生導師的學術專長和培養單位的條件,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與知名度,具有鮮明的優勢與研究特色。
根據各高校招生網站公布的2015年博士招生簡章及專業目錄信息,把相近研究方向進行歸類分析,其中有8所院校設置了“計算機教育應用”方向,占總數的12.3%;其次是“現代遠程教育”、“數字化學習技術與環境”方向,占10.8%;“學習科學與技術設計”、“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CSCL)”占9.2%;“教育技術基本理論及其應用”、“信息技術與教育”占7.7%;“視覺文化與媒介素養”、“教育信息化系統工程”、“教育信息化”,各占3.1%。還有一些方向,如“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策略研究”,“信息化教學環境、信息技術教學法”,“教育信息資源設計與開發”,“教育軟件”,“信息化教學設計”,“知識媒體設計與開發”,“學習分析技術”以及“知識服務與管理”等,名稱上依舊沿襲教育技術學常規研究方向。還出現了一些隨著新媒體、新技術的發展而設置的研究方向,比如“新媒體閱讀、知識交流”,“新媒體技術與藝術應用研究”,“新媒體與教育”,“教育云與數字校園”以及“云計算與教育公共服務”等。總體來講,各高校研究方向設置較為分散,重合率相對較低,呈現出多元化特征。
近年來,有些研究方向也比較注意培育學科新的生長點與新的博士生導師,以形成新的學術梯隊與研究方向,從而有效避免了穩定研究方向“飄移”現象。所謂“飄移”現象是指由于老一代學科帶頭人退出、新一代學科帶頭人同時肩負繁重行政管理工作以及后備學術梯隊不穩定或未培育起來等因素,致使學科建設停滯不前而導致的學術滑坡。學術梯隊建設與培育是實施研究方向的保障,教育技術學博士點研究方向建設必須依據社會發展與人才培養的需求,堅持高水平和優勢特色,形成學科建設與發展的推動力,將教育服務模式創新作為研究和培養的新重點,以助力教育信息化事業發展。
四、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培養
從系統論視角看,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培養是由諸多環節、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復雜結構系統,是博士研究生培養工作的各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的總和。從博士研究生培養過程及運行機制來看,大致可以概括為培養目標、培養方式與培養考核三大部分博士研究生培養目標指通過培養活動使作為培養對象的博士研究生在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上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和規格標準,包含著特定的價值目的和價值判斷,回答了“培養什么樣的博士”這一問題,是整個博士研究生培養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規定,授予博士學位要求培養對象“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成果”。
目前,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生培養定位基本上都是學術型博士,強調了科學研究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突出了創造性、獨立性、自主性。這與美國教育技術學學術型博士層次培養定位較一致,如教育技術老牌名木父印第安納大學博士層次培養目標是為了培養教學技術領域的研究者,通過基礎研究發現新知識和通過應用研究解答特定的實際問題,博士一般在大學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或者在和教育技術相關的私人部門、公共研究部門、開發中心擔任研究者氣但美國有的高校,比如雪城大學教育技術學博士培養分為偏學術研究與偏職業研究兩個方向,雖然這兩個方向都是研究導向,但偏學術研究主要針對研究性大學或高校,偏職業研究主要針對政府、K-12教育、工商業、非營利組織、軍隊對教育技術博士生的需求,在課程安排上也更注重項目經驗、團隊工作、管理及領導能力的訓練。美國研究生教育追求的目標是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兼具理論性(或基礎性)與應用性的雙重性質,這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
(二)培養方式
培養方式是根據培養目標及要求,針對培養對象所采取的基本教育方法或教育形式。培養方式回答了“怎樣培養”的問題,一般包括招生與錄取、課程設置、科學研究、導師指導等諸多要素。培養方式是否科學,關鍵在于各構成要素之間是否優化組合。招生與錄取是培養工作的起點,是研究生培養模式和社會大環境的中介,具有很高的靈敏度;課程設置、科學研究是主要的培養方式;導師指導則貫穿博士研究生培養過程的始終。
1.招生與錄取
在博士生培養中,選拔具有真才實學的優秀人才是重要的起始環節,招生質量直接影響培養質量。目前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招生有直接攻博、提前攻博、碩博連讀和公開招考多種形式。公開招考_般實行各校自主命題、自主劃線、自主錄取,大多采取初試(筆試)+復試(面試)的“考試入學制”,對于有效選拔具有科研潛力的生力軍進入博士隊伍發揮了很好的作用。然而“考試入學制”可能帶來諸如導師自主權缺失等問題,難以有效選拔具有科研潛力的人才。為了彌補功能短板,近年來一些高校開始試行“申請一審核”制,以對申請材料的審查代替初試,通過學校自主組織的綜合考核來考查申請者的培養潛力與學術創新能力。“申請一審核制”有利于申請者和導師之間的雙向了解,能夠使導師更好地了解申請者的全面素質,從而遴選出最適合培養的申請者。如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技術學院從2013年在公開招考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時開始試行“申請一審核制”選拔博士生制度,即申請者提交申請,然后經過初審和面試兩個環節擇優錄取,給其他高校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申請一審核制”創新了博士生招考理念,將選拔的重點落在了對申請人創造能力、探索精神、批判能力與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綜合考查,賦予博士生導師在博士生招生選拔中更大的自主權。因此,提升博士生招生制度本身的科學性,漸進地將“申請一審核制”引入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生招生選拔中,逐步由目前“考試入學制”和“申請一審核制”并存的雙軌制走向單軌的“申請一審核制”是必然趨勢。
2.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與教學是實現教育技術學博士生培養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的一個重要環節,對于拓寬博士生的知識面,加深專業知識掌握,提高科研能力,使博士生掌握較寬廣、系統、深入的理論基礎知識起著重要作用。目前,教育技術學博士生課程設置普遍實施學分制,大多規定博士生修讀學分在20學分左右,由學位課、選修課和實踐環節三部分組成。學位課程包括公共必修課和學位專業課,其中公共必修課為政治理論課與外語類課程,由學校根據國家有關文件要求統_設置,選修課是為拓寬博士研究生的學術視野,加強研究方向的深度而開設的課程,實踐環節包括參加學術活動、作學術報告等。
但從目前各高校設置課程科目和實施方式來看,仍然存在_些問題,諸如課程設置缺乏層級性,課程名稱、內容體系、教學方式、考核要求等與本科、碩士研究生差別不大,未能突出學術性。從課程體系的編制來看,存在隨意性,部分高校課程設置僅考慮博士生指導教師研究方向,因人設課。筆者以為,由于博士研究生的學術旨趣各異,博士生課程應當是“自助餐”式的,體現個性化,內容注重基礎性與前沿性的協調統_,學習應重在獲取知識和創新知識的質量,圍繞學位論文、根據需要有針對性地學習。
3.科學研究
科學研究是研究生培養工作的關鍵與中心環節。_般高校都鼓勵博士生積極參加導師的科研項目,參與國內外重大理論與實踐課題研究,以科研項目為載體,培養博士生的科研能力。鼓勵博士生積極參加校內外有關學術活動,加強學術交流與協作,提高博士生的社會交往和社會服務能力。英國學者E.M.Phillips認為,博士生培養過程就是使學生“在研究領域里,成為一個訓練有素的專業研究者的過程”[12]。大多數高校對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間都有的要求。除此以外,博士學位論文是綜合評判與衡量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水平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依據,是對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創造性、批判性與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綜合考量。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應在導師指導下,由博士生獨立完成。論文應體現在學科研究方向上的前沿性、獨創性和系統性。教育技術學博士學位論文工作過程包括選題、開題報告、學位論文中期檢查、學位論文標準、學位論文預答辯、學位論文評閱以及學位論文答辯等環節。
4.導師指導
目前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培養大多數實行導師制,博士生導師作為教育技術學領域的領軍人物,是教育技術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關鍵人物,同時也是教育技術學博士生培養鏈條中最關鍵的節點。博士生導師受到學科的特殊性、學生的研究與能力、學校研究條件及經費情況等因素的影響,對博士研究生的指導方式也因人而異。從教育學角度來看,導師對博士生指導與培養過程是一個教與學的互動過程。對處于學科前沿、以研討精深學術為主的博士生培養來說,這個互動過程更為明顯,意義更重大,更多表現出教學相長的特點。在美國的大學,博士生導師對博士生的指導是通過兩個渠道來實現的。其_,組合式、套餐式指導制度。博士生入學以后,建立一個以導師為主,另外至少三名教師組成的指導小組,按照培養方案,分別從不同角度進行專業咨詢、討論和指導,共同負責對博士生的研究工作進行監督和把關,為博士生的研究提供了_個求教、切磋學術的正式專家網絡,使博士生增加了研究選擇的余地和發展空間。目前,我國一些學校開始采取導師負責和導師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其二,導師指導培訓制度。雖然“有些導師天生就具有教導的能力和興趣,但是他們很少發展自己的教導技能以更好地促進這種能力和興趣”P3。導師指導方法的培訓得到美國許多大學的認同,這些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三)培養考核
培養考核的目的是通過評價考核的調節與反饋,促進培養模式各環節的優化組合,進而保障并提高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培養考核的范圍涉及博士研究生培養工作的各個環節,主要包括課程考核、中期考核、開題報告、學位論文預答辯、學位論文評閱和學位論文答辯等。課程考核主要針對第一學年的學位課程進行考核,在課程學習完成之后展開,大多以讀書報告、論文、項目開發等方式進行。中期考核是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管理與質量保障的一個重要環節。博士研究生在進入學位論文工作之前,培養單位對其思想品德、學業成績、業務能力等進行全面考核,對不宜繼續培養者終止其學業,以保證博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博士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開始博士論文的選題;確定選題后,可申請博士學位論文開題,
需要提交開題報告;學位論文科研過程中,需要提交學位論文中期報告,院學位委員會進行中期檢查或根據需要組織研討;通過學位論文評閱,達到博士學位論文水平的博士生,導師組織博士生論文預答辯;通過預答辯即可匿名送審(俗稱盲審,是一種組織專家組評審的制度);盲審通過之后,方可參加學位論文答辯,即培養考核的最后環節。答辯內容涉及論文存在的問題、疑點和與論文相關領域的知識,由學位委員會投票決定學位論文是否通過。總之,教育技術學博士生在規定年限內修滿規定學分,通過思想品德考核和學位論文答辯,準予畢業;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有關規定,達到學校學位授予標準,通過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核方可授予博士學位。
五、討論與思考
筆者試圖通過剖析我國目前教育技術學博士點建設與博士研究生培養現狀,找到發展壯大教育技術學科、擴充學科生存空間的途徑,使其更好地服務于教育信息化建設。對于從這個角度求解“南國農之問”,結合前文的分析有以下討論與思考。
(—)加強整體規劃,做好博士研究生教育頂層設計
二十多年來,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教育走過了輝煌的歷程。近年來已漸進地從外延式發展進入到內涵式發展的階段,正努力實現從規模發展到質量提升、從量的擴充到質的提升,這就需要按照拓展學科領域、豐富學科內涵、增強學科特色、提高學科水平的總體要求,科學地處理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四者的相互關系,在學科布局和結構優化方面加強整體規劃,做好頂層設計,推進協調發展。可以考慮區域內教育技術學博士點聯合培養,共享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彼此之間加強合作交流,聚合區域內高校的優勢學科資源,共同提高博士研究生教育質量,推進我國教育技術學研究生教育國際化,設置與國際接軌的研究方向,開闊學科視野的同時,擴充學科的生存空間。
(二)完善管理機制,構建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新框架
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生教育為教育技術學領域培養了大批高層次人才,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由于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教育起點較低、歷程較短,尤其是近年來博士點數量快速增加,發展步伐過快,博士研究生教育規模逐步擴張,而相應的培養支撐條件尚未完全到位,博士研究生的質量問題隨之凸顯。研究生培養支撐條件是制約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它是指參與研究生培養過程的各種相關硬件與軟件資源的綜合。各高校應根據國家發展的需要和自身實際,確定博士生適度發展規模,加強對人才培養過程的管理和指導,從硬件和軟件兩大方面完善嚴格的管理機制,建立有效的教育質量管理系統,構建科學的博士生培養質量監督與評估體系,才能更好地保障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教育培養質量。在教育信息化事業紅火的今天,亟待將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同時作為培養目標,創新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使其兼具理論性(或基礎性)與應用性的雙重性質,并將應用性作為研究和培養的新重點,以更好地服務于教育信息化事業。
(三)調整培養定位,適應教育信息化實踐的需求
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同時需要理論研究型與實踐應用型兩大類人才,但對實踐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大高于理論研究型人才。而在我國目前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教育中,注重學術型博士即理論研究型人才的培養,忽視了對實踐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同時也存在著學術型博士理論基礎不深厚、創新潛力不足的問題。我們的確需要培養以知識創新、科學研究為目標的學術研究型人才,同時更需要培養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滿足教育信息化實踐需求、具有_定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及較強實踐能力的人才。所以筆者認為,為了適應社會需求,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教育應該在保持學術型博士規模的同時,嘗試招收一些實踐應用型博士,推進博士研究生培養定位多元化。是否效仿美國雪城大學教育技術學博士培養分為偏學術研究與偏職業研究兩個方向,這也是未來需要我們認真思考與充分論證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