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9 05:59:5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高校學生工作思路,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自我意識包括主體在思維的過程中領悟到自我的存在,自我與周圍的人們和事物關系,自我的過去、現在和將來,自我的評價,自我看待事物的立場、觀點、方法和自我在環境中所處的地位。大學階段是自我意識急劇增強并趨于穩定的時期,他們開始把自己當作思考、認識的主體,越來越把注意力指向自己的內心世界。新的環境、新的知識、新的遠景激發他們對自己本身進行探索,對未來生活進行思考和設想,探索自我的社會本質,如自我的社會角色、社會地位、社會歸屬、社會義務、社會價值等。他們有著較強的自尊心、自信心,崇尚自由、自主、自強、自我設計、自我完善,并有較強的社會參與意識。但有些大學生把理想自我看得過高,現實自我估得過好,甚至從自我出發,搞脫離社會的自我設計;有的同學用理想主義的思維方式對待歷史和現實,當事物不是按照他們的思維方式發展時,強烈的希望會一下子變成強烈的失望,產生消極悲觀的心態;有的同學希望有一個安靜舒適的生活學習環境,但又不愿意接受學校各種規章制度和紀律的約束,不愿接受各方面與自己主觀愿望不符的正確意見。總之,大學生由于所處的學校特殊環境和較少參與社會活動,自我意識的發展還帶有較強的理想化色彩,學生事務管理者在工作中應注意到這一點。
時代在進步,高校學生事務工作要主動適應新形勢,探索實踐,創新機制,加強學生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倫理與道德化建設,充分發揮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務盲人的功能,調動學生工作者的熱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形成高效和諧的局面,促進高校教育穩定、跨越式的發展。
二、構建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新思路
(一)樹立可持續發展現
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是以人的可持續性發展為前提。人才的可持續性發展需要高校的可持續性培養。一方面,保持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本身的可持續性發展。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要有預見性和先進性,進一步推動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的自動化、網絡化、信息化建設,提高科技化的管理水平。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要有整體觀和全局性,要與社會發展、大學生的變化和學校整體工作相協調,構成職責明晰,管理協調,工作有序,保障有力的組織網絡。強調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功能,達到教育、管理、服務相統一的學生工作目標。
另一方面,培養可持續性發展人才。可持續性發展的人才,應該是在發展中能較好地處理各種關系,富于個性、人格健全、知識能力結構合理,又富于人文、科學和創新精神的人。培養可持續發展人才是一種動態的、發展的態度,不能把學生定型化,也不能孤立靜止地看待學生的發展,通過教育培養,把多種潛在的發展可能變成現實,形成持續發展的巨大動力。
(二)建立與完善人文關懷新制度
長期以來,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主要以嚴格的管理來規范學生的行為。由于管理規范過多過濫,有的地方還不科學,嚴重地壓抑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了著力營造一個讓學生快樂健康的人文環境,著力營造一個讓教育者愉快、和諧的工作氛圍,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的教育和管理模式要牢固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主體性教育原則,以教育為根本,突出管理的育人功能,努力建立一套充分體現科學的倫理教育管理理念和人文關懷、法制原則的管理體系。把學生看作是具有獨立人格和自覺理性的教育主體,注重對他們內在的思想道德意識和情感的啟迪,促進他們不斷追求自身認識和理性的升華,使教育和管理工作更貼近現實,更反映需要,更有利于每一個學生能健康快樂地成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能幸福愉快地工作。在高校這個精神家園里能快樂從容地生活,從而使教育活動更加符合教育的規律和倫理道德的要求,更有實效性。
(三)輔導員的自我完善與發展
輔導員工作既是一項常規、傳統的工作,也是一項創新性很強的工作,特別是隨著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和高等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輔導員工作面臨環境改變、工作對象特點變化以及自我發展的三重挑戰。要具備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格的素質和能力,輔導員必須不斷加強自我完善和發展。輔導員自我完善與發展是整個社會形勢發展變化以及大學生群體特點發展變化的客觀要求,也是基于輔導員隊伍建設現狀與順應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發展趨勢而提出的必然要求。
1、通過實踐養成健康的人格特質
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正進行著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轉變。這一經濟基礎的轉變,就意味各類事物都會出現多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況,因而只是簡單地重復過去的方式、辦法,難以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取得好的效果。高等學校的主要任務是:教書育人。在目前條件下,學校實行 “一把抓,一手管”的政策,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代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需要了。人們普遍認為:純粹地依靠學校管理、教育是很不夠的。于是,“后勤集團”――這一極具時代特征的字眼呼之欲出。在這股本世紀新興的浪潮中,學校在掌控絕對主動權的同時,將日常煩瑣的事務交由“后勤集團”管理。這一舉措在新時期有著“一箭雙雕”的過人之處。其一,有助于學校以學術為主導地位,以教學為工作重心,在科研教學上下苦功、花力氣、辦實事,這對于提升學校整體綜合實力及知名度是大有益處的;其二,高校學生與社會的聯系較強,學校采取開放式管理模式將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投身實踐、了解社會,與社會盡早地融合。
既然有“利”,又豈有不圖之理。然而,確立學校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主導地位,推行學生管理社會化,建立全方位的、立體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體系是一項既迫切又艱巨的任務。其中涉及的問題眾多:如何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如何明確界定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做到責、權、利分明;如何取得高校、后勤單位或個人、學生及其家庭的配合;如何依靠現代化的科學技術,進而形成可靠、有效、實時的管理機制等等,是值得我們去思考和研究的。
盡管,這種思路的完全更換需要時間的考驗,但其中隱含的收益頗多卻是讓人欣喜的。這種當今時代下的運作模式將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培養與人溝通的能力,鍛煉學生的協調能力,使其更多地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為今后踏上社會、適應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此,追本溯源,轉變觀念,更換思路,促成學生與社會的良好溝通,對于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以人為本,變落后為科學
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學生大部分都在十八九歲以上,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個性逐漸成熟,又極具可塑性。一些學生往往逆反心理較重,自尊心過強,心理承受能力差,一些學生又膽小怕事,做事馬虎潦草。人之伊始,性本純良,只是所處的環境不同,經歷的境遇不同,才有了表現上的差異。因此,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就應當遵循素質教育的宗旨,以人為本,實現管理思路的科學化。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者就應該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的服務原則;應該把高校學生當作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待,強調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調動其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為此,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必須做到:(l)督教結合,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生管理工作,改變學生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從屬、被動地位;(2)因人治學,針對不同成長環境或者不同性格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3)區別管理,應當結合不同學生的自身特點,進行具體而有差別的管理。同時,我們一定要帶著愛心和感情去處理勤工助學、就業指導、思想政治教育等一系列管理工作,在我們的服務中讓廣大學生體會到關愛,充分體現現代化的管理水平,在“以人為本”的氛圍中,給廣大學生營造成才成長的良好氛圍,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使他們將來能成功地走向社會并能服務于社會。
只有牢固確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切實做好每一份本職工作,我們的管理才能貼近學生,才能找到我們在學生管理工作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才能為思想政治教育打下扎實的基礎。
積極參與,化被動為主動
“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健康的人,離不開身體各部位的協調發展;一輛性能良好的轎車,離不開各個部件的正常運作;一個企業的成功,離不開全體員工的積極參與和密切配合;高校學生的管理工作亦是如此。如果僅僅是學生管理工作者采取任何形式的單獨行動,那么就不可能取得積極主動的效果。學生只是被當作客體加以訓練,這種簡單的灌輸方法將把個體與社會對立起來。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管理工作常出現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滯后的現象,甚至會在學生管理過程中產生比較嚴重的對立情緒。所以,在新時代、新形勢下的我們應當推行以學生工作處指導下的、以輔導員和班主任為調節的、以學生自身為中心的相對新的學生管理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這樣,將有利于他們充分利用一切正式學生組織的作用,號召全班、全院乃至全校學生一起積極參與學生管理工作,可以很好地體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實踐已經證明,這種管理方式將更有利于在學生中開展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鍛煉自己,學會做人。
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生管理工作,還應當要考慮:學校的各項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嚴格;各類關系間的責、權、利是否明確;各類學生組織是否能起到組織和管理學生的帶頭作用,其體制是否健全、穩定;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學校周邊是否有良好的社會環境等等,任何事物的發展與延長都需要一個適宜的雙贏局面,只有切實解決了以上問題,才會使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產生出豐碩的成果。
實行責任分級,培養學生干部群體
“一手包辦,一個中心”,這種工作狀態不再被接受。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我們應當樹立起“多級分配,責任到人,老師指導,干部帶頭,自我管理”的新思路:將具體的管理事務劃分給個人,從而在實際工作中以最少的人力得到最大的收益。學生干部是學生自我管理的骨干, 在各項活動中發揮著積極作用、表率作用、核心作用,他們是學校聯系學生的橋梁和紐帶。
責任到人,能夠很好地解放出有價值的勞動力資源,使其用于更需要的地方。自我管理,可以有效地建立起學生交流系統,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主動性。干部帶頭,更能優化學生階層,提升學生整體形象。在整個過程中,作為管理者,我們應滿懷“愛心”,愛所有的學生,要用愛的力量幫助學生克服自身的缺陷,展示自己的才華;還應當樹立“人格形象”的理念,約束自身的言語與行為,給學生起到模范作用,促使其順利準確地完成任務。我們尤其要注意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干部群體,以管帶練,以練促管,管理與鍛煉結合,逐步引導學生以主動的姿態參與各類學生管理工作,提升自身價值。
組建家長網絡,確保信息覆蓋全面
俗話說:團結力量大。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不能局限于學校管理,家長協助的傳統體制。以往的這種傳統觀念,使得學生管理工作不能具體到位,效果不佳,甚至于會產生許多學校與家長之間不必要的沖突。有些家長認為,孩子交給學校就等于進了“安全房”;還有些則認為,孩子在學校就得由學校負責一切等等,這些想法不能說沒有道理,但卻都有偏激的一面。學校作為學生在校期間的直接負責人,應當負起應有的責任,但家長也不可將教育孩子的擔子就此推卸給學校。這不是科學和理智的做法。
如今,我們需要的是學校與家庭的聯合管理。不是哪個唱主角,哪個唱配角的問題,而是兩者兼有。在處理問題時,學校與家長應當站在同一立場,本著同一個目的,共同教育學生、督促學生、培養學生。為此,我們都應當堅持以下幾點:(1)家長應與學校建立定期的聯系:學校定期向家長匯報學生在校情況,家長定期向學校介紹學生思想動態以及家庭狀況。(2)學校與家長要相互信任,坦誠相待。(3)家長確保提供信息的真實性,學校應竭力滿足家長及學生的合理要求,解決特殊家庭的特殊問題。
應用高科技,建立網絡管理系統
學生社團組織是由高校學生依據興趣愛好自愿組成,按照章程自主開展活動的學生組織。高校學生社團活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式,在當前高校學生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大眾化”教育時代,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得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成為高校學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在不斷探索就業指導工作新途徑的過程中,如何發揮學生社團組織在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的作用,如何盡可能讓大學生按照自己的需要和追求實現就業目標,成為備受關注的熱門話題。于是,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大學生就業有了一條新的紐帶—學生就業服務社團。這樣一個學生社團組織,連接單位、學校與學生,傳達雙方的理念,促成雙方的共識。這樣一個學生社團組織,具有學生本身的所有熱情、職業趨向和就業理念。
我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協會(以下簡稱職協)是在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指導下,由學生成立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集學術性、指導性、服務性為一體的公益性學生社團組織。職協圍繞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開展了許多活動,被校方看作是“延伸的手臂”,成為廣大學生“成長的參謀”。
一、職協的宗旨及其開展的就業指導服務活動
職協以“啟蒙職業規劃意識,促進職業生涯發展”為宗旨,以幫助在校大學生“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實現自我”的目的,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就業指導活動,幫助大學生更好規劃職業生涯,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與社會需要最大限度地結合起來,實現理想就業。
1、大型活動—校“職業生涯規劃節”系列活動。職協組織策劃了以“規劃人生,成就未來”為主題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節系列活動。規劃節歷時兩個月,開展了簡歷設計大賽、模擬招聘會、職業生涯規劃作品大賽、職業測評、播放系列視頻講座、問卷調查等活動。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旨在引導全校學生以科學的態度合理規劃職業生涯,從容面對日趨激烈的就業壓力,提高自身就業競爭力,提升就業技能。
2、常規活動。職協的常規活動包括協助就業指導中心組織日常招聘會、畢業生校園供需見面會、就業講座及培訓等。職協擁有一批招聘助理,實行輪流值班的制度,在職協辦公室的統一安排下,利用課余時間協助校就業指導中心老師接待用人單位來校進行專場招聘。他們在為用人單位與畢業生所提供的熱情而周到的招聘服務過程中,提高了自身的溝通能力與組織協調能力,得到了用人單位與畢業生的好評。此外,職協還積極主動聯系企業人士、就業指導專家來校進行就業指導講座和培訓,并負責校內的宣傳、場地的安排與現場的組織工作。
3、定期學習交流。職協成員在就業指導中心老師的指導下,定期進行學習交流和工作總結,分享工作經驗,分享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知識。
4、構建協會網站與維護學校就業信息網。協會開通了“職協在線”,使協會工作網絡化,通過網絡向在校學生傳達職業規劃與發展理念的同時,也宣傳著協會的服務理念。他們把“職協在線”作為校就業信息網的輔助渠道,校內就業新聞,人才市場的最新趨勢和就業政策的最新動向,開展就業信息調查,負責開展和管理網上職業測評項目等等;同時,職協的信息部也協助就業指導中心對校園就業信息網進行維護與管理。
二、職協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社會影響力小。該協會于2006年成立,由于成立時間較短、社團規模不夠大,在校內的影響力還不夠,當然更談不上社會上的認知度。
2、社團的管理制度不規范。這是許多學生社團的通病,在高校學生社團的管理中,存在管理主體多元化、管理手段簡單化等問題。
3、活動經費不足,活動場地有限,社會資源比較薄弱。社團的各項活動都需要資金的支持。學校對社團活動的專項撥款是十分有限的。而目前該社團的社會影響力有限,加上學生的經驗與精力也有限,因而得到的社會資源也很有限,拉到的贊助經費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經費的不足,使社團活動的強度有限,活動的質量得不到保證,這是制約社團發展的一個瓶頸。其次,社團活動的場地也很有限,再加上目前我校存在多校區管理的問題,也給社團活動的開展帶來一定的難度。另外,社團的社會資源比較薄弱還表現在目前社團的指導力量薄弱,僅僅依靠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的老師,還無法聯系到社會相關的知名專家、學者作為社團的顧問。
4、社團干部的后備力量不足。一個學生社團的完善發展需要一支很強的干部隊伍。目前,職協擁有一批優秀的社團干部,他們曾在系里擔任過學生干部,在社團活動的開展中起到了很好的領導作用。但社團對后備干部的培養力度不夠,使得社團干部的后備力量略顯不足,再加上目前社團成員的專業訓練還比較缺乏,社團建設中的人才儲備問題比較嚴重。
5、社團工作網絡化建設不足。盡管協會建立了“職協在線”的網站,但是由于技術力量比較薄弱,網站的功能不夠完善,內容不夠豐富,形式不夠新穎,因此無法吸引更多的在校生瀏覽該網站。
三、加強和改進我校學生就業服務社團工作的思路與對策
針對我校學生就業服務社團組織工作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我們將結合學校的辦學條件及實際情況,在堅持學生社團“五個一”模式的基礎上,加強我校學生就業服務社團組織的建設與發展工作。
1、積極擴大社團的規模與影響力,努力實現社團資源的“社會化”。社團可以利用每年納新的機會及社團開展的活動進行宣傳、擴大影響力。可以在每年新生人學的時候,組織社團中高年級的學生深人大一新生班級和宿舍,主動服務于新生,幫助新生度過適應期,指導大一新生規劃大學生活、明確目標。這樣在向新生宣傳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理念的同時,也可以吸引新生加人到社團中來,在學習為他人提供就業指導的同時,樹立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確立自身的職業目標,并朝這個目標努力奮進。另外,社團活動的精品化,也是擴大社團影響力的重要手段。在原有“職業規劃節”這一品牌活動的基礎上,繼續開發新的品牌活動項目,以提高社團的影響力與認知度。
該社團在逐漸擴大規模與影響力的同時,要努力實現社團資源的“社會化”,為自身的發展尋求外部“動力”。具體做法如下:(1)與企業、公司、行業、協會、人才市場等建立起長期的合作關系,爭取更多的社會投人來充實社團資源;(2)聘請社會知名人士、就業指導專家、學者作為社團的顧問和指導老師,以增強學生就業社團組織的指導力量;(3)與兄弟院校相關社團的交流與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在學習、借鑒的基礎上形成自身社團工作的思路,通過實踐逐步形成自身工作的特色。通過對社會資源的整合和利用,進一步豐富社團文化內涵,增添發展“勢能”,最終達到走向社會,服務社會的目的。當然,在實現這一“社會化”的過程中,學校就業指導部門應該積極利用其自身的社會資源,促成各方的合作,幫助學生就業社團組織對社會資源的整合與利用。
2、建立健全社團的規章制度,使社團建設規范化。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要建立健全社團的各項管理制度,使社團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在社團納新、干部產生、活動開展、工作考核、財務管理、隊伍建設等重點環節,明確管理內容和目標。規章制度的健全可以杜絕社團在管理及運行中的無序混亂狀態。
3、加強社團干部的選拔與培養,完善評價體系,構建社團活動的激勵機制,使社團發展可持續化。社團的可持續發展,與社團干部的選拔和培養有重要的聯系。在選拔與培養社團干部的過程中,要對其及時指導,經常組織培訓,提高他們的能力;同時還要總結檢查,定期考核。完善評價體系,構建社團活動的激勵機制。一方面要完善社團的獎懲制度,進一步完善對社團骨干的評價獎懲機制,健全優秀學生社團干部的評定措施,努力將優秀社團骨干列為黨團組織的“推優”對象,并和學生會干部一樣,在評定獎學金時同等條件下給予優先考慮。另一方面還要完善社團成員積極參與社團活動的機制,把學生參加社團活動的外部需要和內部需要相結合,逐步將學生參加社團活動與學校實施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教育聯系起來,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的積極性。:
作者簡介:李 峻(1968—),男,安徽蚌埠人,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院校的政治思想工作。
高等職業教育(簡稱“高職”),是新時期為了加快為國家輸送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彌補復合型人才短缺局面而產生的一種新型教育類型,其規模在逐步的擴大。統計顯示,2010年高職畢業生已經超過當年高校畢業生總人數的50%,達400多萬人,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名副其實的“半壁江山”。一方面是高等教育規模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隨著高職教育規模的日趨擴大,教育背景的轉變、社會環境的轉變,高職學生思想觀念、道德觀、價值觀都在不斷的轉變,很多學生的政治信仰開始模糊,價值觀扭曲,道德水平下滑嚴重,集體榮譽感不足等一系列問題也日趨凸顯。
1高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的必要性
其實,有關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率,提高實效性的理念,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及高校已經說了很多年了,而且,各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門也在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通過調查發現,我們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并不高,甚至可以說很低。這種思想政治工作效率低的反應有很多方面共同造成,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都屬于新興學校,辦學時間比較短,缺乏辦學經驗和學生管理經驗所,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可以借鑒的經驗不多;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隊伍整體素質不高,隊伍建設跟不上也是重要問題。另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不能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過于流于形式,不能以人為本的開展工作等等問題,都是導致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新時期,我們除了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革高職院校專業知識課程的講授之外,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其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不斷強化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真正為社會培養更多業務知識過硬、思想政治堅定的人才。
2 提升高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的路徑分析
2.1 加強校際之間的交流學習
目前,隨著高校擴招,很多高職院校也是應運而生。但相對而言,新興的高職院校基本上在管理學生方面經驗都不足,這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管理高職學生這個特殊群體時,其經驗更是顯得捉襟見肘。因此,開展校際之間的交流,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交流,以此提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目的性,減少很多盲目開展的工作。比如,定期召開高職院校之間,或者高職院校與歷史悠久的本科院校之間思想政治工作人員的經驗交流,通過學習和觀摩思想政治工作材料來提升和積累經驗;另外,對于高職院校來說,聘請有豐富學生管理經驗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員來校擔任思想政治工作指導人員也是一條不錯的途徑,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把自己在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缺點讓對方發現,有利于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快速成長。最后,網絡化作為信息技術革命的重要特征,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信息網絡的出現和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高校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2.2 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人員考核體系
充分肯定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必須要從給于思想政治工作任務的工作人員以公平合理的工作考評機制開始,思想政治工作人員的成績最終都是潤物無聲的體現在了所管理的班級與學生身上。從某種意義上講,思想政治隊伍的工作才是對人民教師“愛崗敬業,甘于奉獻”精神的最佳詮釋[2]。但實際上,我們目前的高校績效考評中,更多的還是依靠論文、獎勵等,而思想政治工作人員與專職的教學科研人員同臺競技,這必然就是不公平。所以,很多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員評職稱都是難上加難。為此,各高職院校應該建立更為合理的考評機制,讓思想政治工作人員工作更有動力。比如,通過學生對思想政治工作人員在管理學生過程中的敬業程度、奉獻精神方面來評價,由學生打分;對思想政治工作人員所管理的班級中學生的思想境界、學業成績、個人修養、就業率及其它方面的表現來考核,由領導打分;并最終通過同事之間互評,自我測評與學生測評、領導測評相結合的方式給思想政治工作人員打分,避免讓思想政治工作人員與專職的教學或科研人員“同臺競技”,或者用統一的標準要求這幾類不同工作性質的人員。
2.3 轉變思想政治工作形式
以往我們很多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都是開大會,作報告,學生們不愿意聽,甚至開會的自己都感覺沒意思。于是就形成了“上面大講,下面小講”、“臺上熱烈,臺下沉悶”、“堂上唾沫橫飛,堂下短信連連”、“臺上激情昂揚,臺下不以為然”等,更有甚至,臺上做著思想工作,下面睡覺的、談戀愛的現象屢見不鮮[2]。新時期,面對新的教育背景和學生的思維方式,我們需要用更加新穎有效的方式來為學生們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而且工作最終要開進學生的心里。比如,通過樹立典型,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典型案例的教育之中。以河北農業大學果樹9301班為例,河北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的思想政治輔導員,專門把該班成員聘請到該院作報告,通過情真意切的演講,把什么是“大愛”,什么是“無私”淋漓盡致的展現在學生們面前。同時該院還組織學生觀看以河北農業大學果樹9301班先進事跡為基礎創作的大型話劇“約定無期限”,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再比如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積極開展向河北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中國好人候選人何飛同學學習,邀請何飛來校作報告。由于報告人和聽報告的人都是學生,彼此之間的思想意識相似,因此,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2.4 加強學生自身管理作用的發揮
長久以來,我們的高校思想工作主要還是圍繞改變學生,而且這種改變往往都是表面上的,很少有教師能真正有效的去發動學生自身的約束或者讓學生來管理學生、影響學生,尤其是那些思想意識堅定,平時表現優秀的學生黨員,如果可以給他們一些機會,這必然會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因為學生黨員是學生群體中比較有威望的個體,而且學生之間溝通比較多,互相都能夠比較容易的了解對方的實際困難。因此,利用這種“親密”的關系開展思想工作,更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笑傲過。在具體實踐中,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開展各種特色活動,支持學生黨支部的“立項工程”,發揮他們在大學生中的骨干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3]。再比如,部分高校開展的“新老生同寢”活動,在促進學生思想工作實效性也具有十分典型的代表性。該活動是每年在安排新生寢室的時候,由學院在高年級的相同專業中挑選一些表現優秀的學生黨員,安排到新生寢室同吃同住,以5+1的模式(即:每個新生宿舍中安排5名新生和一名老生)安排到新生寢室與新生同住的一種學生管理創新制度。
3 結語
深入細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但是我們黨團結、教育、宣傳、鼓動、凝聚廣大人民群眾和黨一道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工作,而且是我們思想政治工作者義不容辭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用更加飽滿的熱情來對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要不斷的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當然,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不能光停留在口頭上,更重要的還是要看實效。這就要求廣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切實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為一項事業來對待,充分提高自身素質,塑造良好的形象,強化人格的力量,去感召、影響、推動、凝聚、征服工作對象,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為社會主義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楊春雷,趙冰.信息網絡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與對策來源[J].思想政治教育與研究,2007(02).
[2]馮凌.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問題與對策[J].大眾文藝,2011(14).
一、新時期高校藝術類專業學生的特點
1.藝術類專業學生因為長期進行專業訓練而形成了獨特的個性心理特征。
他們一方面思想活躍,對外界和身邊的事物有著獨到的解讀和看法。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具有較強的浪漫色彩,他們的作品和想法都富有創造性。但另一方面,他們個性張揚,容易產生偏激,思想行為往往過于浮躁,不愿意受到紀律和規章制度的約束,喜好跟隨時代潮流,別出心裁、與眾不同,有時甚至過分追求藝術家的氣質,而使自己的生活失去規律,對自己的評價也會脫離社會現實。
2.藝術類專業學生不太重視對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淡薄。
他們由于專業的特點,具有較強的審美情趣,對民族復興和社會進步都有美好的憧憬,對于社會中存在的負面問題看不到本質,反應強烈,敢說敢做,是學生中較為活躍和進步的特殊群體,也容易被居心叵測的不法分子利用。他們受“藝術不分國界”和西方自由化思想的影響,再加上部分學生受家庭或親友價值觀的影響,普遍不太關心政治甚至厭煩政治,輕視政治理論學習,包括“兩課”教學,故而,他們大多缺乏理論,在專業上又熱衷于追求“自我設計”、“自我發展”,從而導致其理想信念淡薄,部分學生甚至在道德認同和道德實踐上存在反差,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偏離正常軌道。
3.藝術類專業學生個人本位主義較強,缺乏集體觀念。
藝術專業的大學生一般強調個性化發展,比較重視個人在專業及其他領域的突出能力,集體觀念、團隊意識相對淡漠,不太注重協作。很難在他們中樹立起榜樣和楷模,甚至部分同學還會對能力突出者產生抵觸情緒。加上藝術類專業授課方式的特殊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往往信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則,容易養成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以實現個人目的與價值為取向的個人本位主義思想,造成過于追求名利,集體和社會責任感缺乏等現象。
4.藝術類專業大學生組織紀律性較差。
由于理想信念淡薄,錯誤地將自由散漫理解為行為藝術的特征,加之授課方式、生活習慣等負面影響,以及本身自律性差,藝術類專業大學生較普遍地存在著法紀觀念淡薄、生活作風懶散、學習紀律松弛等現象,一般具體表現為曠課、遲到、早退;寢室及公共衛生差;夜不歸宿或晚歸;上課時間外出兼職等現象,有些同學甚至會故意挑戰學校的校紀校規。這些現象的長期存在,對學風、班風建設影響很大,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產生嚴重影響。
5.藝術類專業大學生思想前衛,情感豐富,但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較差。
由于受藝術熏陶和西方自由思想的影響,藝術類專業學生思想普遍較前衛,能夠接受新鮮事物。他們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和事物有很高的認知天賦,能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表現出讓人吃驚的創造力,并表現出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決心,但一旦遇到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就變得很脆弱,往往會一蹶不振,甚至對所有事物都失去信心和勇氣。
二、成因分析
1.專業特點。
(1)藝術類專業學生在專業上與普通大學生相比存在特殊性。一方面,藝術類專業學生在高考入學前不但要經過正常文化課的考試,而且要進行相應的專業成績測試,這就意味著他們不但要有較扎實的文化理論課基礎,而且要有很高的專業素質和素養。另一方面,藝術類專業學生在文化理論課的錄取成績較低,這就成了部分高中文化成績較差,依靠文化成績難以考上大學的考生們曲線入學的“捷徑”,他們臨時突擊專業知識,時間半年到一年不等,有的甚至才幾個月。這種現象在綜合類高校的藝術類專業尤為普遍。這樣的學生文化基礎普遍較差,而專業“天賦”和專業知識水平也普遍較低,這無形中給學生管理和教育帶來了巨大的隱患。
(2)藝術創作要求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創新意識,往往那些有創意的作品都來源于創作者自身的個性。正因為這種藝術創作和藝術表現都注重自我,強調個性,所以平時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們都喜歡標新立異,強調自我表現,努力體現自身的創造性,從學習到生活習慣、為人處世等各方面都更加追求個性化。長此以往,學生難免容易滋生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把實現個人目的作為價值取向的個人本位主義思想。
2.社會因素。
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同時,社會上也滋生了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行為方式,這些不健康的思想和行為直接或間接地滲透到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權利崇拜、拜金主義、自私欺詐和虛偽等不良現象嚴重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現在大學生處在一個越來越復雜的社會環境中,藝術類專業學生更是受西方文化特別是藝術的影響和沖擊,影響他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在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負面影響,藝術專業學生因為自己在經濟上的付出,對經濟發展存在著強烈的追求。他們要想達到多掙錢的目的,對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要求就會更高,對自身的利益就會看得更重,從而導致了集體主義觀念淡薄,自我意識增強。
3.家庭因素。
藝術專業學生的家庭條件通常比一般大學生要好,由于專業的特殊性,他們的學費和生活費用也要比其他普通大學生要高。同時,他們的家庭因為對他們投入了更多,所以期望值也更高。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從小就自我意識很強烈。由于他們從小就有特長,因此聽到的夸獎和表揚多于批評,往往表現得過于自信和自負。但家庭條件的藝術專業學生的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值也高于一般大學生家長。家庭優越性又使他們獨立能力較差,依賴思想明顯,往往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缺乏應有的承受能力,情緒容易產生偏激。
三、藝術類專業學生工作思路
1.因材施教,尊重特點,尊重學生的個性價值。
作為教師或學生工作者,我們在了解了藝術類專業學生的特點后,不應該停留在工作的難點上,更應該看到學生個性特點中的優勢。藝術類專業學生對認同的事物和不認同的事物涇渭分明,他們對是非的認知很單純,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所以,我們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就應該充分尊重其特點,不能“一刀切”,應多采用生動的、直觀的教育方式。
2.以人為本,以情感人,用關愛搭建溝通的橋梁。
關愛學生是學生工作的重要內容,藝術類專業學生很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感情豐富細膩,容易和老師建立起感情。如果學生工作者能利用學生這一感情特點,多與學生進行直接的、誠心的交流,多花點時間去了解學生的想法,多為學生解決一點實際困難,而不是整天用紀律和制度來約束學生,不是一旦學生犯錯就批評、處分,會更容易加深學生對管理者的認同感和信任感,這樣學生就會樂意把自己的內心世界袒露給管理者,管理者也能更準確地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同時,還應加強對學生心理問題的了解和疏導,及時干預和處理。
3.堅持教育與管理相結合,將學風建設放在首位。
學藝術需要有“個性”,但這個“個性”是建立在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熟練掌握之上的,嚴格的管理不但不會限制學生的個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反而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藝術類專業學生的自我意識很強,我們如果能夠把他們的這一特點加以正確引導和培養,那他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絕不會低于其他專業的學生,關鍵是怎么加強他們自律和自覺性的培養。
4.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的育人作用。
藝術類專業教學主要采用個別教學和小組教學方式,專業老師與學生之間更容易溝通、交流,加之他們對老師重感情,以及對專業老師具有強烈的欽敬感、崇拜感和順從感,專業老師的言行有著很強的潛移默化的作用,都會成為他們效仿的對象。因此,專業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教書和育人緊密結合起來,做到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藝術教育之中,不能光講報酬,也要跟學生講政治、講品行。同時,教師更應該注重自身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5.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提供展示個性價值的平臺。
藝術類專業學生是校園文化活動的主力軍,我們應該充分發揮他們的專業優勢,結合專業特色開展更多的校園文化活動。前面曾提到藝術類專業學生對自己喜歡的東西表現出很濃厚的興趣,符合他們專業特色的校園活動會激起他們強烈的參與欲望,那么結合他們專業特點,將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感恩教育、社會責任感教育等有機地融入到活動中,既達到了教育的效果,又讓許多學生體現了自身價值,增強了他們的自豪感和歸屬感。
參考文獻:
[1]劉曉欣.淺談高校藝術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J].法制與社會,2010,(12).
[2]李麗.高校藝術類大學生思想狀況分析及應對策略[J].時代文學,2009,(10).
[3]駱巧鳳.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及思想政治功能工作對策[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6,(4).
[關鍵詞] 和諧服務;基本特征;價值目標;實現路徑
一、和諧服務的內涵與基本特征
1、和諧服務的基本含義
在整個高校工作中,服務育人又可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不同的層次。宏觀上的服務育人是指學校為學生成長和發展提供的所有服務。學生工作中的服務育人應屬于中觀層面,主要是指為學生學業上成才、心理上成長、精神上成人和事業上成功提供的服務。
因此,我們可以對和諧服務的含義做出如下界定,即滿足學生成長成才,包含服務觀念、服務內容、服務手段、服務管理、服務關系等多元要素在內,基于明確的目的、目標和要求,適應和滿足對象特定需求的協調和諧的工作系統。它既包括平等、包容、友愛的和諧工作理念,也包括為實現和諧服務的內容和目標而采取的手段、方法以及在此過程中形成的服務關系。
2、和諧服務的基本價值目標
第一,促進學生服務工作系統與學生成長發展需求之間的和諧。這既包括服務內容與學生需求之間的和諧,也包括服務的觀念、方法、手段和關系與學生需求之間的和諧。第二,促進學生服務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和諧。學生服務的內部要素包括服務的理念、內容、方法、關系、管理等。和諧服務就是要促使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次序相互協調、發揮作用以達到和諧的狀態。第三,促進學生工作相關部門縱橫向關系之間的和諧。橫向關系包括各高校學生工作部(處)內部各個科室之間的平級關系;縱向關系包括學生工作部(處)與下屬的各個院系學生工作組之問的上下級關系。這些縱橫向關系是平時學生工作實施開展的基本載體,促進它們之間關系的和諧是創建和諧學生服務工作系統的組織保障。
二、在學生工作趨向上貫徹和諧服務是時代的客觀要求
1、和諧服務是構建和諧大學的具體實踐
構建和諧社會是一個全面系統的工程。高等學校是推動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源泉。和諧大學的構建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實現。一所和諧的大學應包括高校內部各個方面工作的和諧以及人際關系的和諧。和諧服務理念以促進學校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和諧為手段,以進一步改進高校學生工作為目標,是和諧大學建設目標在學生工作領域的具體實踐。
2、和諧服務是進一步改進當前高校學生工作的必然要求
隨著社會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大,近年來高校學生工作出現了不少新情況、新問題,直接影響著和諧校園以至和諧社會的建設。比如,社會民主意識的增強、網絡的迅速普及和高校擴招使得原有的學生管理規章制度和工作方法受到挑戰;市場經濟意識和高校后勤社會化給學生思想帶來了負面影響;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日益突出;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與高校資源的相對短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增多、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比率上升等。和諧服務所倡導的工作理念、方法和手段充分考慮了學生工作的實際,適應了時代需要,是進一步改進學生工作的必然要求。
三、和諧服務的實現路徑
1、完善制度化的服務管理
和諧服務需要通過有效的管理來保證。在學生工作中,一套健全、合理且又有效的學生工作規章制度至關重要。對高校而言,有關學生管理的規章制度被視作學校內部處理學生事務的“法律”,一旦有學生出現違規行為,各高校一般都會遵照相關條款進行處理。使得各類學生事務“有法可依”。但目前各學校的校規校紀都是從有利于實施學校管理的角度制定的,學生作為受教育者處于被動地位,基本沒有參與制定或者發表意見的權利。制度化的服務管理措施的制定過程要以和諧服務和以人為本理念為指導,嘗試吸收學生代表參與管理規章的制定,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和合法權益,并隨著情況的變化適時對有關條款進行修改、完善和補充。
2、改進服務水平、提升服務滿意度
學生是否滿意是檢驗學生服務工作成效的最直接的標準。提升服務滿意度需要不斷改進服務水平,一是要靠提高服務工作的質量,改進工作的方式方法,改善服務態度,提高業務熟練程度,努力實現服務創新;二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服務工作人員隊伍。目前高校學生工作者隊伍存在著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梯隊結構不盡合理,思想觀念未能與時俱進等問題。
和諧服務的工作機制要求不斷加強對現有學生工作隊伍的培訓指導力度,使其能深刻理解和諧學生服務工作的基本含義,準確把握和諧學生工作的基本特征,明確和諧學生服務工作的基本目標,在思想上能夠做到與時俱進,以開放的胸襟、包容的心態來發現新生事物、接納新生事物,并要主動研究新生事物;同時要及時掌握學生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關注各種社會思潮并對之做出甄別與判斷,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
在中國,高校學生社團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學生社團是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行組織的學生團體。在校大學生通過參加感興趣的社團活動,既可以學習知識又能拓展自己的交友圈,更重要的是可以充分有效利于自己的課余時間。據數據顯示,在大學的校園中,很多學生都是學校某個或多個學生社團的成員,參加社團人數占到學校總學生人數的一半以上。在這樣的形勢下,作為工作在學生管理最前沿的輔導員,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的影響力做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一、學生社團及其特點、作用
(一)學生社團
學生社團是學生經過學校的審核、批準后允許成立,按照一定的章程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學生組織。參加的人員必須是正式在校大學生。成立社團的目的是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活動必須在保證學生人身安全和不影響學生學習任務的前提下開展。學生社團不僅僅是學生鍛煉自我的組織,也是展示當代大學生風貌的舞臺。每年大一新生入學時的納新活動,也是學生社團向廣大學生展示自我、推廣自我的一個重要機會。
(二)學生社團特點
1、學生社團的主體是學生。學生社團成立的目的是豐富學生課余文化生活,學生社團的成立是學生自發組織,學生社團活動的內容是學生會員一同完成,學生社團的成員是在校學生,學生社團活動從形式到次數都有學生獨立計劃開展。獨立性、自發性、一切為了學生,充分顯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學生社團活動形式豐富。按照社團開展活動內容的種類,可以劃分為包括演講、辯論、新聞寫作等方面個人素質提升類,包括書法、繪畫、樂器、武術等特長養成類,包括手語、家教、創業等社會實踐類等等。不同種類的學生社團,根據活動內容的特點,產生比賽、演出、展會、社會實踐等多種活動形式。
3、學生社團成員構成多樣。學生社團的成員都是在校學生,但是對成員的院系、專業、班級、年紀、性別都沒有要求,只要有相同的興趣愛好,大家就可以在一起共同學習。通過學生社團,可以促進不多院系不同專業學生的溝通交流,既拓展了學生的交際范圍,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鍛煉。
(三)參與社團建設對高職輔導員工作的幫助作用
1、有利于輔導員開展工作。社團活動是學生課余時間的小規模集體活動,也是學生課堂狀態以外私下里最放松的樣子。在參與社團建設的過程中,輔導員通過幫助學生指導社團制定活動計劃、活動規章等宜、參與學生社團活動,能夠更多的了解學生的精神風貌和個人素質,對于選拔學生干部、貧困生認定、了解學生真實個人信息等方面都有很大作用。
2、消除輔導員工作盲區。輔導員在開展學生工作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辦公室或者教室中與學生打交道,看到的都是學生愿意展現給輔導員的一面。雖然檢查學生宿舍過程中,也會對學生的在校生活狀態有一些了解,但總體來說還是缺乏日常溝通交流機會,致使工作出現盲區。利用參與社團活動時間,為自己的工作開辟新渠道,可以更全面的做好學生管理工作。
二、高職輔導員在社團建設中的作用
(一)把握社團活動發展方向
學生社團的進步與發展,正確的前進方向是首要條件。要讓思想政治、黨團組織進社團,通過這些措施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黨性黨風,引導學生堅持正確政治立場,不要被那些居心不良的人和組織的不實言論所迷惑。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教育,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加強成員之間的凝聚力,目標明確,共同前進。還要充分明確學生社團的發展目標是鍛煉學生自己的多項能力,輔導員要鼓勵學生在社團活動內容上大膽設想努力實現,在保證學生成員安全和活動內容積極健康向上的前提下,對學生社團給予支持。
(二)健全學生社團管理體制
1、建立和完善科學的管理體制。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生畢竟還沒有過多的人生經歷,尚未成熟的三觀認識還不足以指導他們做出一定正確的決策。輔導員幫助學生社團把管理體制建立和完善起來,可以確保學生社團工作是開展在高效科學、安全穩定的路線之上。學生社團管理制度中,對學生社團的成立流程、社團成員權利和義務、社團考核、納新細則、換屆選舉、社團活動管理、社團經費管理等都可以做出清晰直接的要求,確保學生社團活動做到有章可循,有秩序、有目的的開展。
2、制定合理有效的獎懲方法。為了促進學生社團的發展所制定的一系列獎懲辦法,輔導員需要確保他們的合理有效性。一方面要建立對學生社團的獎懲辦法,制定出具體的評估和考核辦法,到一學期活動完成的時候,要評定出優秀社團加以鼓勵,對沒有達到活動效果或者違反制度的社團提出警告、整改或者取消社團的處分。另一方面,要建立社團學生干部獎勵辦法。學生社團干部是學生社團開展活動的主要力量。社團活動的有效順利開展,離不開社團學生干部的指揮和帶領。而且在學生社團中擔任干部的學生,除了在社團中學習自己的興趣愛好之外,也是想對自己的領導和協調能力加以鍛煉。在社團工作中,輔導員要借助獎勵辦法,充分鼓勵學生干部的積極性,開發他們的潛能。
三、輔導員開展社團建設的工作途徑
(一)將組織建設融入社團
在部分高校,校學生社團聯合會與校學生會屬于同級部門。都屬于青年自治組織,是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有效形式。輔導員參與社團建設,一方面可以覆蓋自己的工作盲區,能夠更全面的了解學生,展開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學生社團的自主管理模式,也減輕了輔導員的工作負擔,兩者可以形成攜手先進、互相幫助的的合作模式。輔導員通過積極參與社團建設,努力創建組織引領模式,著眼于從學生思想政治建設、學習技能水平建設等方面,引導組建知識型學習型社團,從理論到知識促進社團發展,配合做好學生工作。
(二)將文化建設融入社團
學生社團已經成為當代高職學校大學生風采展示的一個重要窗口。能否建設好高校的社團已經成為一個高校是否具有活力和文化氛圍的重要標志之一。校園文化是需要師生共同創造的,學生社團是重點養成陣地。健康的校園文化,對學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培養、過硬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的養成都有著促進作用。高職輔導員在參與社團建設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興趣愛好的養成教育,致力于良好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通過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形成有內涵有活力的校園文化,一代又一代的在校園中傳承下去。
(三)將心理建設融入社團
大學生心理健康一直是長久以來的社會關注問題。社會新聞中涉及高校學生作案的刑事犯罪事件時有發生。高職學校基本都設有心理咨詢室,有專門的心理輔導老師,但一是這樣的心理健康教育范圍太小,二是一些學生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心理狀態不佳。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是高職輔導員的一項重要工作,應該充分利用好學生社團建設這一有效途徑。可以采取開展心理講座、創立心理健康類社團等方法,將平日的學生心理輔導工作和社團活動中的心理輔導工作相結合,雙管齊下,擴大工作范圍,潛移默化作用于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作者單位:渤海船舶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47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81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reform,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large class enrollment and split training" has been adopted by more and more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training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compound talents, but in recent years, the model also brings a lot of new challenges to the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uperiority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enrollment talents, put forward new challenges to the enrollment of students management work,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work, and discusses the mode of new ideas to promote the work of student management system.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large class enrollment; student management; new ideas
0 引言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促使高等教育不斷進行改革。“通識教育”、“復合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等詞語頻繁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高職教育改革迎來了新挑戰和新思路。為此,針對新時期高校應該如何培養人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一問題,廣大教育者開展了積極的探索。在諸多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嘗試中,“大類招生”受到了廣大管理人員和教育工作者的關注,成為高職院校近年來招生的發展方向。
“大類招生”,是相對于按傳統專業招生而言的一種新型的招生方式,簡言之,就是將學科門類相同或相近的專業合并歸類,按照一個大類進行招生,是高校實行通識教育的一種改革。該培養模式在學生入學時,沒有確定具體的專業方向,而是在一個大類范圍內讓學生先學習1-2年的基礎知識和參加專業相關的學術講座和企業參觀活動,然后再根據學生本人的興趣、意愿、社會需求及就業去向的實際情況,進行中期專業分流的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該招生政策符合通識教育的要求,具有較強的招生優勢,它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學生填報志愿的盲目性,滿足其個性發展的需要,而且還能給學生提供更多地專業選擇機會,使專業選擇更加自主和理性,有利于創新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然而,隨著大類招生政策在高校規模的不斷推進,它在運行的過程中也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不少的新問題和新挑戰。作為學生管理工作者,我們只有不斷的探索適應大類招生的新思路、新路徑,才能發揮好該培養模式應有的成效性。
1 高職院校進行大類招生的優越性
相比傳統專業招生,“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具有多方面的比較優勢:
(1)從學生角度講,傳統專業招生時學生填報志愿前往往在幾個意向專業之間猶豫徘徊,難取難舍,導致入學后調專業的現象數見不鮮。“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實施后,幾個專業或專業方向將被合并在一個大類里進行招生,學生填報志愿時可以先選擇大類,經過在校生活和學習后一段時間后,對學科專業有了一定的了解,再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并結合社會發展和對專業的需求情況選擇自己最終的學習專業。這樣招生不僅能夠盡量保證學生憑興趣選擇專業,而且也讓學生在專業選擇時更加理性更加適合社會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學生填報專業志愿的盲目性,有利于學生成才。
(2)從學校角度講,按照大類招生有利于學生的招生錄取工作。以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以往計算機專業四個方向在招生時,數字媒體專業方向招生連續多年爆冷,其他專業方向招生狀況不佳,而按照大類招生后,四個專業方向招生錄取工作極其順利,幾乎沒有調劑生,有效避免了以往填報專業時比例失衡的現象,為下一步學院的教學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同時,按照大類招生有利于學院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提高學校的辦學效益,實現多專業方向的有機組合和改革。
(3)從更為廣闊的社會角度講,大類招生有利于更好地為社會培養出社會所需的各行各業人才,是一項有益于社會發展的政策。例如,大類招生不僅可以避免冷門專業造成的種種矛盾,穩定學生的專業思想,而且能夠有利于增強學生專業知識面和提高學生基礎素質,進而成為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2 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下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新挑戰
(1)班級重組致使學生缺乏歸屬感,對班級凝聚力、集體意識和班風學風產生負面影響。班級是高校開展學生管理工作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深入開展學生管理工作要依托于班級的建設和管理。新生入校后,班級按照學科大類進行劃分,同學們在新環境下通過軍訓、上課、聯誼等適應性訓練和互幫互助,迅速建立自己的社交圈,此時班集體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然而,大類招生、分流培養體制下,原班級的學生將按分流后的新專業方向被重新分配至各個不同的行政班級,強行拆散原有社交圈,班委和班主任難以樹立威信,造成W生在原有社交圈慣性下很難對新建立的班級產生歸屬感,班級概念和集體意識淡化,不愿參加集體活動和社會實踐,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2)輔導員和班主任工作量驟增,任務偏重,學生管理難度加大。一方面,大類分流后,學生歸屬感較差,為了博得學生信任,及時了解學生動態,輔導員和班主任需要再次與已經失去集體歸屬感的學生進行交流,并在學生群體中建立起新的班委、寢室長等信息暢通的網絡結構體系,實施掌握特殊群體的突發事件,同時,他們還不得不重新把之前一年來辛辛苦苦建立的學生檔案、學生各類信息資料、學生證等等進行更新并整理歸檔,帶來了相當多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新行政班級的變換必然會導致班主任的替換,新的班主任不僅需要重新通過了解新學生的個性和基本表現情況來認識和熟悉班級的學生,而且面臨難以融入學生內心世界的挑戰,大大增加了班主任有針對性地開展班級管理工作的難度。
(3)學校現有硬件設施資源不能適應大類招生、分流培養人才培養模式的新要求。部分學校公寓、實訓室等硬件設施在分流后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以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大類招生為例,一方面,該校每個實訓室僅配有50臺計算機,雖然這在大類分流之前每個班級不到50人的情況下可以滿足學生的需求,而大類分流后,部分專業方向班級則遠遠超過50人,實訓室硬件設施難以滿足新班學生需求。另一方面,該校公寓現有床位資源不足,為了滿足學生住宿需求,部分專業學生需要采取2+1培養模式(即大一大二在校住宿,大三時全體退宿下企業),甚至一些大一新生入校時就需要插入那些比較零散的已經入伍或者退學的老生寢室。在現有大類招生改革的條件下,公寓方面則出現了新的挑,例如按照新行政班級調整寢室會帶來陰陽面置換,原寢室空調、熱水器、飲水機退租和水電費退費復雜,新寢室成員生活習慣不同等等系列矛盾;不調整寢室,則會導致上課步調不一致,管理難度較大等問題。
(4)其它挑戰。除了上面提及的各種挑戰,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下,學生管理工作還面臨著高校學生心理、團學、考評體系建設、職業規劃銜接和過度等方面的新問題。例如心理方面,無論分流前還是分流后,學生要么在緊張氣氛中進行競爭學習,要么在焦慮的等待分流的到來,“分流階段”因為環境、人家關系網及專業歸屬感的改變,適應能力不強的學生可能會產生心理問題,如果分流后選不到自己需求的專業,往往還會感到技不如人,自信心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極個別學生可能出現抑郁狀態,嚴重影響學生身心健康。
3 系統推近“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下學生管理工作新思路
第三部分總結了“大類招生、分流培養”人才培養模式背景下學生管理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和挑戰,國內廣大管理人員紛紛給出了自己的見解,筆者作為我校第一屆大類招生的屆輔導員,根據實際工作經驗,認為需要采取全方位的措施,才能保證學生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建立學生信息管理系統和線上線下互動機制。一方面,對于學生行政班級更換帶來的學生社交圈打亂、班級凝聚力較差等問題,可以通過建立飛信、班級QQ群、微信群和班級公共微博等虛擬社區的方式來打破線下交流障礙。例如,隨著微信和qq群功能的不斷完善,輔導員和班主任可以通過微信口令紅包活躍班級氛圍,也可以通過學生周邊幽默的事情和感興趣的話題展開互動。另一方面,對于專業分流給新班主任班級管理帶來的困難,可以通過構建先進的學生信息化管理系統來改善,例如我校的學生管理平臺,學生入校以來的基本信息、獎助學金信息、在校表現和其他一些特殊情況等都將不定期的添加進去,便于新班主任查看和了解學生情況。班主任和輔導員也可以在平時工作中及時記錄學生的一些表現,如成績問題、家庭經濟情況、處分和談話記錄等,做好電子臺賬,便于工作交接后,新的班級管理人員能夠通過查閱和了解新班級學生的基本情況,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
(2)構建“輔導員+班主任+導師制+班助”復合型管理機制,使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引導并行。目前,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重任通常由輔導員肩負,一般來說,輔導員既管思想政治工作,也進行一定的專業指導,起著學生管理工作的主導作用,他們不僅承擔思政教育,同時還要承擔著心理輔導和日常行政工作,工作內容龐雜繁瑣,不僅如此,各大高校輔導員與學生目前配比較低,在這種情況下,僅憑輔導員的力量是難以完成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必須將班主任、專業老師和優秀的學長學姐納入學生管理第一線,實行復合管理的模式。以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為例,為了應對大類招生給輔導員和班主任帶來的“工作量驟增,任務偏重,學生管理難度加大”這一問題,該學院就采取了“班助+導師制”,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每個班級配以2名班助(1男1女),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安排導師制,其中班助是從高年級品學兼優的學生中選拔得到,而導師則是由頂崗實習或畢業設計指導老師擔任。班助制度的實施給學院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生機,一來班助不僅具有榜樣作用,而且他們也是學生,與低年級學生之間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更容易溝通和了解他們的心事并輔以指導,此外班助制還有利于培養高年級學生的能力,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培養。總體上來看,復合式管理制度的實施不僅能夠實現學校班主任、優秀專業老師及行政管理人員等資源的優化配置,而且能夠解決部分師生配比不足的矛盾。
(3)完善硬件新設施,按照新班級有計劃重新進行宿舍調整,增強新班學生交往機會,加強班風學風建設。一方面,改善實訓室、教師、實驗室等教學區域的設施,以適應大類招生分流新需求。另一方面,為鍛煉學生與人溝通和交流的能力,擴大學生的社交范圍,培養短時間內適應新環境融入新集體的能力,學校需要想法提前預留備用寢室,避免不同學院、不同年級或不同專業之間的學生混寢,大類分流結束后按照新班級學生實際情況有計劃的分配宿舍號和宿舍成員,并通過采取措施來保障新宿舍的快速融合,以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具體措施可以:一是將分流前愛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分配到學習能力強、學習成績好的同學宿舍里,實現學習上的“一幫多扶”措施;二是將班級黨員、積極分子分插到每一個宿舍,充分發揮他們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帶動整個宿舍集體進步;三是選配好班級學生干部,將學生干部穿插到每寢室,便于重組寢室的分散管理;四是與學生骨干或優秀分子簽定目標責任書,帶動宿舍和班級同學共同進步,共建優秀班級體。
(4)積極探索大類招生培養制度下學生管理工作的新載體。一方面,可以以人才培養方案為載體,將第二、三課堂活動納入人才培養方案,規定具體的上課形式和學時學分,使之規范化、制度化,分流過程中除了考慮學生意愿和學業成績,同時兼顧學生的日常表現、班級建設、社會實踐、社會服務和社團活動等綜合素質;另一方面,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載體,把課內教學活動延伸到課外,推動課堂教學與課外陣地育人,理論講授和實踐鍛煉一體化,專職教師與政工干部配合三結合,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高校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以教師隊伍建設為載體,綜合利用教師崗前培訓、青年教師兼職班主任、教師職稱評定等杠桿,明確大類招生專業全體教師的教書育人雙重職責,依靠廣大教師,推進學生管理工作更上一臺階;以學風建設為載體,發揮教師的正面導向作用,鼓勵教師帶領學生開展學術研究,同時要開展豐富多彩的團學活動,尤其要多參與專業相關的競賽和學術講座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學生社團為載體,靈活多樣的開展有利于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社團活動,將專業實踐融入到社團活動中,增強社團活動的學術品位和吸引力,調動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的積極性;以特色品牌活動為載體,改變傳統的活動“多、繁、雜,只重數量不重質量”的被動局面,既能培養學生能力,又能適應招生的培養需求等等。
除了以上措施,為應對大類招生新形勢下的學生管理工作新挑戰,還需要在多個方面采取措施并付出更多的努力。比如提高學生管理工作人員和全體教職工的職業素養;改善團學組織結構,成立創業就業部,優化始業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功能;成立正規的心理咨詢機構,積極引導學生應對心理新挑戰,克服心理障礙;建立完善的學生考核評價體系,改善獎學助貸銜接斷層的不利局面等等。當然大類招生給班級建設帶來的思考還有很多,需要我們每位工作者在工作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探索、嘗試和總結。
4 結束語
學生管理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如何構建“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新形勢下的學生管理模式,是需要高校全體師生不斷思考、不喑⑹緣男驢翁狻1收囈岷獻約捍大類學生的實際工作經驗,從大類招生優越性,新形勢下學生管理工作面臨新挑戰的角度出發,簡單探討了大類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的新思路,但是隨著高教改革的深入不斷發展和變化,理想的學生管理模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需要我們不斷的進行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 李紅霞,陸華良,胡永遠.高校人才培養核心競爭力形成的有效途徑[J].高教理論與高校管理,2015(18):7-11.
[2] 李斌,羅贛虹.高校大類招生:精英教育的一種推進模式[J].大學教育科學,2012(5):11-16.
[3] 王寰.大類招生對學生管理工作的影響分析研究[J].決策與管理,2014(12):25-26.
一、目前高校實施學分制的現狀與價值意蘊
目前,全國絕大多數高校已實行了學分制,綜觀國內實行學分制的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學年學分制。由于各地區差異和高校的實際情況千差萬別,學分制又經過了一系列的“學校化”的過程呈現了帶有學校特色的學分制現象。
學分制相比較傳統教學管理制度而言,具有獨特的優勢。學生可自主選擇學習進程、自主選課、自主選擇任課教師。允許學生提前或推遲畢業,允許學生跨年級、跨專業甚至跨校選課,允許學生通過自學取得學分。學生學習自主性、個性得以彰顯。一是促使教師“掛牌”上課,增強競爭意識,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容易被調動起來。學生通過選課,必然會對課程和教師教學進行比較和評價,這就促進教師必須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二是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獨立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學分制不存在嚴格的年級和學習年限,便于有特殊情況必須中途休學或停學的學生的繼續學習。三是有利于促進文理滲透,有利于培養和調動學生的科研積極性,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學分制優勢固然存在,但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
二、“學分制”條件下高校學生學風建設存在的問題、表現及原因分析―以安徽理工大學土木建筑學院為例
安徽理工大學從2009級全日制本科生開始試行學分制教學管理。如今,2009級學生已畢業,推行學分制幾年來,這種學籍管理制度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自,具有較大的靈活性,但在學校教學與管理中出現了不少問題,特別是學風問題越來越突出,學生曠課、考試不及格、考試作弊、編下甚至退學現象時有發生。以土木建筑學院為例,目前學院有2919名學生,學生總數全校第一,其中本科生2684名,班級總數81個,其中本科班級78個。在2010級至2015級學生中,因學習成績問題退學2人,在2014-2015學年,因學分問題編下5人,學分績點低于1.8的學生62人,掛科學生891人,補考科目973門,占全校補考學生總數約1/10。這種令人深思的現象說明總結、梳理學生學風建設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新舉措、新途徑、新辦法,激發大學生學習熱情,調動學習積極性,是高校學生學風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學院全體輔導員老師通過前期認真調研、座談會、實踐經歷等方式,全面了解、及時總結出不同年級學生學風問題及學生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動力不足,目標不明確。究其原因很多,通過了解主要有:一是部分學生從“亞歷山大” 的高三走過來,視大學為解放的“天堂”,突然失去了目標和學習的方向,自我學習意識淡薄。二是缺乏專業學習興趣,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存在著巨大的升學壓力,有一部分學生對自己將來所要從事的行業沒有進行認真的思考,抱著先升學再擇業的想法,導致升入大學后,隨著學習的深入對于自己所學專業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
第二,學生上課遲到,早退甚至曠課現象時有發生。通過調查發現,原因其中之一是實行學分制,部分學生由于選課不能滿足自己的意愿,影響了學習興趣。二學生選課時不從有利于自身發展的角度去選,而是“避難就易”,哪門課好過,哪個老師的課好過,就選哪個。三是認為任課老師反正不點名,班級同學點名,請“關照”下就過去了。三是部分學生懶散或迷戀游戲或過多參加社會工作及活動,不能正確處理學習與社會工作的關系。
第三,學生成績下滑明顯集中在第二學期和第三學期,個別學期不及格率突然回升。由于教育體制和學習習慣等方面原因,學生不能很好地完成從高中到大學的過渡,大一下學期因課程難度增加,學習方法不當,導致不及格率驟然增加,到第四學期學生已經基本適應大學生活,成績相對比較穩定。同時,根據學院學情分析結果顯示,學生在第五、六學期不及格率大幅上升。據學生的反饋信息,主要是由于課程設置不科學造成的,該學期共開設了七八門難度較大的專業課程,幾乎全天都在上課,沒有消化理解和集中復習時間,導致不及格率陡增。
第四,學生“班級概念模糊”,集體意識不強,班級“功能弱化”。學分制實行彈性學制,學生選課以學科平臺為基礎,有關專業學生可以互相選課。這打破了傳統的、固定的班級管理模式。一個教學班級的組成人員,每人一張課表,形成多變、聽課群不固定。一個自然班不再擁有共同的教師、課堂和聽課時間,出現“同班不同學、同學不同班”的現象,造成班級學生上課比較分散,同學們之間交集減少,導致班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強等問題。
第五,學生小團體互相影響比較嚴重。班級風氣直接影響到班級整體學習氛圍,班風導致了班級學風差距,甚至宿風也表現明顯,有的班級整體學生成績優秀,有的班級整體學生成績較差,有的宿舍全體學生考上名牌、重點大學研究生,然而有的宿舍整體成績不佳。
三、“學分制”條件下高校學生工作管理創新的理論思考與實施路徑
學分制條件下高校學風建設存在的問題,給我們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壓力和挑戰,著力解決這些問題,積極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培育優良學風,優化育人環境,增強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努力開創高校學風建設新局面。
(一)遵循“90后”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增強學生工作針對性和有效性
認識、分析并把握“90后”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的成長成才規律,已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做好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鍵所在。“90后”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他們是在“備受呵護”的“禁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個性張揚,特立獨行,在行為理念上表現出高度的超前性和自主性,但缺乏集體榮譽感和團隊忠誠感;有較好的自我認知,樂于接受新鮮事物,自信心強,自我意識強大,但行為個性“假成熟”、“真幼稚”;有強烈的“成人意識”,時刻希望別人把他們當作成人來看待。在理念上渴望獨立,但因為從小缺乏磨煉,缺乏獨立生存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無法擺脫對家庭和他人的依賴,依賴心理強,獨立抗挫折能力弱。“90后”大學生的情感強烈,外顯而又張揚,具有“情緒心境化”的特點。他們情感強烈,在愉悅的心境下,心情舒暢亢奮,對周圍的人和事都會感到滿意,做任何事都有動力,甚至對平時不感興趣的活動也津津樂道;相反,若心境不佳,則對什么事情都提不起興致,悶悶不樂。針對學生心理發展特點,要求我們在學生工作中,要遵循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增強學生工作科學化水平和有效性。
(二)堅持“預防性指導”理念,貫穿于學風建設的全過程逐步深化,提升學生管理工作預判能力和水平
2015年學院積極總結、梳理學分制條件下存在的問題,探索解決辦法,堅持“預防性指導”理念,即“早期預判問題”,“早期發現問題”,“早期解決問題”,著力提升學生工作研判能力和水平。
一是在新生入學時加強學生的專業學科導論的學習,做好入學第一關;二是實施“名師導航行動”,邀請系部或校外在專業領域中比較知名的博士、教授、專家或者優秀校友,通過專業學科報告會、優秀校友事跡報告會以及指導學生開展學術科技活動等形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專業思想;三是充分發揮高年級學生、專業課教師的教育引導作用,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注重學業指導,使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全面了解學科專業的發展和特色。立志教育和養成教育為重點,明確學習目標,養成良好的習慣。
二是從入學的第一天起,輔導員就注重引導學生著眼未來生涯發展,并貫穿學生大學學習生活全過程。著力開展以下工作:(1)注重榜樣激勵。通過舉辦新老生交流會,介紹學校以及本專業優秀校友等形式,通過一批優秀的學生榜樣,結合學校、專業的實際進行教育,使新生能夠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可供學習的榜樣,增強學習信心和學習動力。(2)注重目標設計。以生涯發展為突破,引導學生形成前瞻性的視野,并把自己的期望、理想與興趣和能力相結合,立志成才。為未來的生涯發展做好鋪墊。(3)注重方法指導。從實際操作的層面,以群體性和個別性的學習經驗交流的形式向學生傳授大學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努力探索大學學習的規律,總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繼而提高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4)注重習慣培養。建立嚴格健全的學習制度,從嚴要求學生堅持早讀、晚修,明確學習的嚴謹性和困難性,及時教育處理違規學生,克服松懈情緒。
(三)找準切入點,明確著力點,踐行“一聽”“兩合”“三抓”“四制”“五會”,增強學風建設行動貫徹力,提升學生管理工作執行力
學院學風建設是學校創建優良學風的關鍵。學院學風建設圍繞學校學風建設的指導思想和要求,結合學院實際和專業特點,組織班級具體落實和開展學風建設,學院開展學風建設的具體內容與實踐,可以概括總結為“一聽”、“兩合”、“三抓”、“四制”、“五會”。
“一聽”指學院領導、輔導員聽課制。學院領導、輔導員聽課制是學校聽課督導制的進一步深化和細化,其監督和督促主要對象是學院的任課教師,考察其授課的準備情況,了解課堂的實際效果。同時,考察并記錄學生上課的表現,針對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學生及時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兩合”指配合學校開展的學風建設專項行動和配合開展學年總評活動。
“三抓”指抓學生晚自習、抓學生上課出勤率和抓后進生的教育與幫扶。
“四制”內容包括輔導員與宿管員信息共享制、教師意見反饋制、班主任與輔導員聯席通報制、學生干部和學生黨員匯報制。
“五會”具體內容包括學院學風建設研討會、學生干部學風建設培訓會、優秀學子學習經驗交流會、考研動員與誓師會和就業分析與技巧指導會。
(四)著眼長遠,統籌規劃,精心打造學院“輔導員工作創新發展團隊”,提升學生工作精細化、科學化水平
針對新形勢下學生工作的新特點新要求,學院嘗試建立了學生心理咨詢、學生資助、職業發展、安全穩定等4支輔導員工作創新發展團隊。全體輔導員根據工作需要以及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參加其中的一個團隊,鼓勵對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相關領域進行比較深入的研究,為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有計劃、有組織地在工作的某一方面開展深入調查研究,定期召開“專題研討會”,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逐步形成圍繞工作、主動學習、深入研究的濃厚氛圍。如近日學院組織召開了“學風建設與學生成才”研討會,圍繞“師德師風與學風建設”、“制度建設與學風建設” 、“學生發展與學風建設” 進行了認真討論,會談中大家暢談了學風建設工作中的收獲與體會,并對如何加強學風建設,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通過研討,思想產生碰撞,交流產生火花,進一步增強學生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姚桂芳.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新思考 . 法制與社會. 2008 (01).
[2] 徐小柏.學分制條件下高校學生管理的探索. 中國成人教育.2013(15).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壯大,黨和政府加大了對民辦高校的重視程度以及經濟支持力度,所以民辦高校的數量也越來越多,招生范圍越來越廣,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前景。但是眾所周知,民辦高校相對于我國的傳統高校來說,其發展的時間較短,所以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不完善的現象,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出現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就是民辦高校學生自身存在的特殊性情況,由于他們所處的環境為民辦高校,所以在心理上、思想意識上以及行為等方面完全將自己與其他高校學生相區別,由于民辦高校的學生有其自身存在的使命,所以加強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顯得尤為重要,不但能夠真正督促其成長,還能為其在未來的職業生涯發展中提供前提基礎。
一、加強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意義
民辦高校的大學生是一個相對特殊的主體,主要是那些高考失意學生,迫于家庭以及自身大學夢想的實現,所以最終選擇了費用相對較高的民辦大學。據相關數據調查結果顯示,民辦高校的生源相對較差,所以存在著學習基礎差、學習方法差以及學習風氣差等薄弱局面,而且在他們自身的觀念認識存在著局限性意識,就是自己相對于統招大學生來說明顯是弱者、是失敗者,所以直接造成了其思想政治素養以及心理素質建設相對較差的情況。就具體結果看,民辦高校大學生處于明顯的兩極表現,其一是民本大學生想要成為真正有用的人所以好好學習,在生活上也變得越發節儉;另一種學生則明顯與之不同,對于學習存在強迫性或是受到家長的逼迫帶有逆反性情緒,所以出現了厭學情況,再加上大學期間缺少父母的全面監督,開始頻頻出現問題,例如打架、漠視課堂秩序等。這些問題的存在都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開展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和壓力,直接造成了現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薄弱局面。從現階段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態勢:社會發展角度、高校改革發展狀態以及家長的期望狀態,所以強化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已經成為新時期社會發展狀態下的主要工作。
二、如何有效加強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1、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對于任何一個高校來說,想要保證工作的有效開展就必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這一點對于逐漸興起的民辦高校更為重要。作為民辦高校的相關管理工作人員想要真正有效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須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意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對學生的發展情況有一個相對全面的了解,首先做好學生的內在需求調查工作,單純的依靠自身對于大學生的設想來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機械灌輸,根本無法與學生的實際狀態相符,所以可以采用開展教育活動來對學生的興趣進行最大程度的激發,也可以主動參與到學生集體中,了解于他們主要關心的問題、熱議的話題,以便工作的有效開展;其次要充分發揮學生自我教育工作,盡量多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活動,例如班會、集體娛樂活動等,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進行活動的自主組織,在不斷的探究以及體驗中來達到強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
2、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體制
對于任何一個管理部門來說,想要保證工作的良好實現。必須強化管理機制的建設工作,所以民辦高校想要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須實現管理體制的改革以及機制的創新情況。要在校黨委領導下建立民辦高校的團組織,通過團組織的建立來最大限度的實現領導干部的示范帶頭作用,同時作為團組織的相關工作人員可以結合現階段每一位大學生自身存在的特點、興趣以及具體的愛好情況來組建團組織下面的相關社團以及學習興趣小組,來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動性以及參與性意識;實現校家的有機聯系,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開展離不開家庭的支持,所以可以通過和學生家長之間的及時聯系來了解學生的思想波動情況,也可以將學生在學校的具體表現情況及時向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了解學生在學校的具體情況,也可以增加家長對于學校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最終真正實現校家相結合的教育效果;開展服務管理工作的全民建設,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受到來自家庭經濟上的困難、工作實習上的困難以及學習上的困難情況,而服務管理的開展就可以對學生存在的現實問題進行及時的解決。
3、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
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說,良好的教育文化環境是其開展的前提基礎,所以要做好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任何內容都可能成為推動學生思想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可以通過幾個方面的校園文化建設來營造思想教育的良好氛圍:第一,強化校園文化物質建設環境。物質文化建設主要包括校園文化環境、教學設備的完善程度、基礎設施建設等,所以作為相關管理人員必須做好各個環節的環境建設工作;第二,做好教師隊伍建設。對于學生來說,教師是影響其思想行為的主體,所以師德建設的良好與否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教育工作中不能帶著有色眼鏡來看待學生,只重視學習成績過于片面,對于學習能力稍差的學生還會直接打擊自信心,更要注重對學生的認可,在不斷的鼓勵交流中來正確引導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以及師德魅力來最大限度的感染學生。
4、思想政治工作要實現載體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