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7 07:24:5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食品科學與工程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注重課堂互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滿堂灌難以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近年來,隨著社會對復合型人才需要越來越高,傳統教學模式已難以適應人才培養需要,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課堂互動是在課堂教學情境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發生的具有促進性或抑制性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進而達到師生心理或行為的改變[3]。加強課堂互動,既可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又可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在分析化學教學過程中通過采用課堂提問、現場解題、專題討論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師教學過程中,同時對一些性格內斂、自信心不足的同學進行語言鼓勵并分析參與課堂互動的益處,讓他們在分析化學課堂中也能積極參與互動并逐漸找到自信,學生參與互動積極性高,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好,同時學生的語言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高。
3課堂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有機結合,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分析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學習理論知識主要是想把它運用于實踐當中,所以分析化學課堂教學要與分析化學實驗內容緊密聯系。在課堂教學中要把實驗原理潛移默化到理論教學中來,例如在講授酸堿指示劑的時候,教師要向學生解答為什么用HCl溶液滴定NaOH溶液時一般采用甲基橙指示劑,而用NaOH溶液滴定HCl溶液時以酚酞為指示劑,減少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對實驗操作的疑惑。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可以結合實驗中的問題,采用啟發式、提示式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通過課堂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可以培養學生運用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并能達到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目的。
4優化考核方式,增強考核方法科學性
成績考核是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是檢驗“教”與“學”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傳統的考核方法中,期末考試占有很大的比重,平時成績考核不夠全面,不僅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壓力,而且不能做到全程考核學生學習效果,以這種方式評定成績,容易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使社會對人才質量的判斷出現偏差。我們可以結合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要求,對分析化學課程考核方法進行改進,首先將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比重由之前的20%提高到30%,不僅可以減輕學生學期末的考試壓力還可以提高學生平時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其次增加平時成績的考核指標,平時成績由課后練習題成績、課堂討論成績、課程小論文成績、課堂筆記成績和考勤成績等幾部分組成,并且每個考核指標均制定相應的評分標準,比如課后練習題成績,首先精選練習題,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并給出標準答案和評分標準,分析化學課程總共布置10次課后練習題,學生課后練習題最終成績為10次課后練習題的平均成績;最后期末考試根據本課程特點,在考查學生知識點情況的前提下,增加知識應用性強的綜合題比重,以檢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改進后的分析化學課程考核方式可以全程、全面地檢查和督促學生學習、增強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更能科學地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該考核方式受到了學生的好評。
2情況分析
2.1單位分析
4種期刊前20位的發文單位有很高的相似性。如在《食品科學》期刊發文量排前10位的單位大多都是較早獲得食品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的單位。通過這4種期刊的發文量也基本能夠了解國內食品領域各研究單位的綜合實力。需要指出的是,在這4種期刊中,《中國糧油學報》的專業領域最窄,因此一些糧油領域有明顯優勢的單位的排名就較靠前,如河南工業大學。
2.2作者分析
4種期刊的發文量前20位的作者重復性很低,這與前20位發文單位具有很高的類似性顯然不同。這一方面說明這4種期刊的刊載內容各有特色且目標作者群的培養非常有效,同時也充分反映不同作者具有自己的特色研究領域。結合主要作者的研究領域,我們認為《食品科學》以基礎研究見長;《食品工業科技》以工藝技術見長,《食品與發酵工業》以食品生物工程見長,而《中國糧油學報》以糧油研究見長。
3論文引用情況分析
3.1引用期刊質量分析
這4種期刊的主要引用期刊仍然是食品領域的雜志,其它領域雜志對這4種期刊的引用很少,說明4種期刊專業特征非常明顯。對排位前20位的引用期刊的統計分析發現,4種期刊的核心期刊引用率都超過的90%,且差距不大,《食品科學》與《中國糧油學報》略高于另外兩種期刊。但就他引率和核心期刊他引率來說,《食品工業科技》和《食品與發酵工業》明顯高于《中國糧油學報》,而《食品科學》的他引率和核心期刊他引率相對較低。
3.2引用率前10論文屬性分析
1.1以科學研究和工程設計為主線,貫穿學科基礎和專業課程教育食品科學與工程作為一級學科,要求學生應該具備科學研究與工程設計的基礎,以適應行業對人才的需要。作為食品科學研究,以無機與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儀器分析、食品化學等為學科基礎課程,以食品分析、食品技術原理等為專業課程,貫穿4年教學過程。作為工程設計,以工程制圖及CAD、化工原理、機械設計基礎為主要學科基礎課程;以食品裝備與控制、食品工廠設計與環境保護為主要專業課程,貫穿4年教學。將科學研究與工程設計有機結合,培養食品科學研究與工程設計兼備的專業人才。
1.2重基礎、強實踐、增選修,注重個性培養,建立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
1.2.1加強實踐和實驗教學的比例,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在保障理論教學的前提下,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將實踐課程的比例提高到29%,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
1.2.2重基礎,寬口徑,增加基礎課比例在本次計劃修訂中,授課學時共160學分。其中,基礎課和學科基礎課占總授課的72.2%。加大基礎教學的力度,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
1.2.3增加選修課的比例,擴展學生知識面在選修課程中,加大了基礎和專業基礎選修課程的比例。在可供選修課程的42個學分中,基礎理論和專業基礎理論的課程共15學分(包括儀器分析、食品化學、機械設計基礎、食品酶學、食品毒理學、食品免疫學等),占35.7%。這些課程作為限選課程,安排在前5個學期,使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進行選擇。
1.2.4增加工程類課程教學的比例,為培養食品工程方面的人才奠定基礎在專業課中,工程類課程的比例由26.7%提高到40%,以培養社會需要的食品科學與工程的復合型人才。
1.2.5學生科研思維和個性化能力的培養將大學生科研訓練、科研立項、學科競賽、發表學術論文、考取各類證書等納入學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相關活動,注重個性化培養。
2打破專業界限,構建主干課程教學內容
以功能實現為目標,對課程內容進行重組和整合,新的課程內容體系具有以下特點。
2.1打通專業進行課程內容體系重組和優化生物技術與食品科學學院目前共有7個專業,即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生物工程專業、制藥工程專業、生物技術專業、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商品學專業(食品商品學方向)、藥事管理專業等。上述專業中,有些課程的理論和原理相同,只是應用領域不同,如食品毒理學和藥品毒理學、發酵工廠設計和食品工廠設計、食品機械與設備和發酵工程設備、食品工程原理與化工原理等,對類似課程進行跨專業重組和內容優化,既可以節省教師資源,又可使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
2.2以課程群的形式組合優化課程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有些課程內容可以按類進行劃分。如食品添加劑、食品香精香料、食品原料學等,類似課程可統稱為食品原料,形成教學組,協調統一、突出重點;食品工藝學、食品技術原理、食品貯藏與加工、果蔬制品加工等類似課程均有重復內容,將類似課程進行分割、組合,避免內容重復。
2.3處理好知識與能力、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將能力培養貫穿于各門課程和各個環節之中。每門課程結合自身的特點,明確在能力培養方面的作用和要求。經過課程內容的優化和組合,每門主干課程均能開出10個學時以上的綜合實驗,以加強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強化動手能力。
3以食品科學研究和工程設計為基礎,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構建實踐教學體系
3.1根據培養目標進行實踐模塊的整體設計為了培養食品科學研究與工程設計兼備的專業人才,要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以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將實踐教學貫穿于4年的教學過程。在一、二年級,重點以基礎課程教學為主。有關食品科學研究基礎的主干課程以無機與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儀器分析等為主。為了強化動手能力,在課時分配上,無機與分析化學共96學時,其中實驗學時為46,占47.9%;有機化學80學時,其中實驗學時為37,占46.3%;生物化學80學時,其中實驗學時為32,占40%;儀器分析48學時,其中實驗學時為24,占50%;總體實驗學時占總學時的46.05%。有關工程基礎的主干課程包括工程制圖及CAD、機械設計基礎、化工原理(上)、金工實習等課程,其中,工程制圖及CAD共48學時,而其上機學時為24,占50%;金工實習為3學分。
在三、四年級,重點為專業課程教學。有關食品科學的主干課程包括微生物學、食品技術原理、食品分析、食品專業實驗、專業實習、畢業論文等。微生物學80學時,其中實驗學時為32;食品專業實驗為40學時;食品分析32學時,其中實驗學時為16;專業實習為2學分;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為16學分。有關工程類課程包括化工原理(下)、化工原理課程設計、食品裝備與控制、食品工廠設計與環境保護、食品工廠設計與環境保護課程設計、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其中,化工原理課程設計為2學分;食品工廠設計與環境保護課程設計為1學分;食品裝備與控制實驗為10學時;專業實習為2學分;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為16學分。在4年的實踐教學安排中,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有機結合,包含了實驗、實習和設計(論文)三要素,符合教學規律;它強化綜合意識、創新意識、科學研究意識和工程設計意識,以能力培養,特別是創新能力的培養為目標。
3.2課外創新活動與實踐教學結合,納入培養計劃,注重個性化培養為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和創新能力,將大學生科研訓練、科研立項、發表學術論文、學科競賽、考取各類資格證書等納入學分,上述內容共計5個學分。目前,食品科學與工程系的學生有50%參與科研訓練和科研立項,同時還有30%的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每年學生發表學術論文或參與的數量在20篇以上。有50%的學生考取HACCP內審員、高級實驗師、營養師等各類證書。通過各種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注重個性化培養。
3.3四年級導師制為學生提供全面指導四年級實行導師制,將生產實習、畢業設計、課程選修和教師的研究課題、工程項目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由教授負責、碩士研究生參加的指導隊伍,使高年級本科生有機會參加教師的科研項目。通過這種形式,使學生感受專業學習與領域前沿研究及行業發展前景的緊密結合,增強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3.4校內外實習基地為實踐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條件以天津市食品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和天津市農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重點學科為依托,加強與企業合作,建立研發平臺。與企業聯合申請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形成產學研合作機制。學校幫助企業開發新產品、培養技術人才,企業為學校提供生產實習基地,互惠互利。將教師的合作點變成龐大的合作網絡,形成穩定、可靠、多功能的校外實習基地。通過這種方式,食品科學與工程系在天津市相關企業形成了12個穩固的實習基地,為學生生產認識實習提供保障,使畢業論文和設計達到真題真做,從而達到在實踐中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增強學生在人才市場競爭力的培養目標。
4優化教學資源,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搖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4-0071-03
我國高等農業院校食品類專業絕大部分設立于20世紀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與其他傳統專業相比,屬于發展中的學科。食品類專業包括: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糧食工程、葡萄與葡萄酒工程等。食品類專業學科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實際操作性,因此實踐教學環節在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根據21世紀高等教育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要求,青島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為培養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創業精神和良好個人魅力的優秀畢業生,在實踐教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進行了改革和創新的嘗試。
一、改革實踐教學管理體制,優化配置各種資源
近年來,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學生人均占有實踐教學資源的數量不斷減少,使得實踐教學質量有所降低。面對這一新的問題,青島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一方面通過改革實驗室管理體制,整合各種現有資源,使其發揮最大效益,另一方面通過加大投入,建設了國內一流的食品工藝實驗室,使實踐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1.實踐教學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在此前實驗室管理模式是實驗室依附于專業課,由各教研室進行實驗教學管理。這種舊的管理模式存在著儀器設備重復購置,資源不能共享,各實驗室之間相互協調困難,有限的實踐教學經費得不到有效利用、現實效益低等缺陷。不僅如此,原有的實驗室管理模式也不能滿足食品類專業課程體系調整的需要,不能滿足越來越多新開課程實踐教學的需要。為了使實驗室管理體制適應課程體系改革,培養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改革過去的實驗室,現為學院統一管理。實驗室所有資產包括儀器、設備、藥品均詳細登記在冊,在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網上公布,以方便師生使用。中心實驗室的人、財、物統一管理,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使有限的實踐教學資源發揮了最大作用。在課程實踐教學時,每使用一起設備或實驗裝置,均要有實驗實習教師及使用班級和個人詳細記錄,以保障機器的正常運行;這樣運作的結果使我院在實踐教學環節中步步為營,取得了圓滿的結果,使學生掌握了本專業的基本的操作技能,為今后從事生產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我們還組織了部分校外參觀實習,現場教學等,開闊學生的視野。
2.加大資金投入,不斷改善實踐教學條件。近十年來,我國食品工業的發展十分迅速,出現了一些新的領域,推出了許多新產品,造就了一大批現代化食品企業。過去簡陋的作坊式實驗、實習設備已經不能滿足現代食品工業發展對培養優秀食品專業人才的需要,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利用山東省下撥的專項建設經費400萬元,建設了校內實訓基地。基地建筑占地面積廣,有焙烤成套設備、肉制品生產成套設備、果酒釀造成套設備、軟飲料生產線、恒溫庫和氣調庫等中型現代化成套設備,幾年來,完成教學實習及相關的課程實驗的課程有糧油工藝、肉品加工、果蔬貯藏、乳品工藝、機械加工等若干門。實習學生班次有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食品質量與安全、生物工程、部分專科班級;實習生產的產品有各類面包、灌制香腸、酸奶、月餅、啤酒等十多種。學生在其中實驗實習真正體驗到現代食品加工的氣息,為以后進入工作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由此可以看出,性能優良的現代化設備為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提供了硬件保障。
3、實習生產基地的建立。為了保證學院的創新教育,在滿足實驗室基礎建設和實驗儀器設備配備的同時,進一步完善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先后與中糧集團、萊陽魯花集團、青島東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六和集團等建立實習生產基地,每年組織學生參觀實習,使同學在實習的過程中開闊了視野,同時可以了解企業的現實生產過程以及切身感受企業文化,提高學生的社會競爭力。
二、構建實踐教學新體系,改革實踐教學模式
為適應新形勢下食品工業對人才的需求,青島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通過整合優化實踐教學內容,構建了一個互相銜接、互為補充,高起點、高要求的實踐教學新體系。
1.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實驗的改革與創新。食品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食品化學》、《食品微生物學》、《食品營養學》、《食品分析》和《食品機械》等課程原來的實驗方式是實驗指導教師作好充分準備,藥品、儀器一應俱全,有時還提供詳細的操作流程,學生只是按程式操作,很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對實驗方式進行了改進。對每一個實驗,指導教師只列出實驗的題目,至于實驗原理、實驗方法、所用的儀器藥品的配置則由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在教師的指點下確定。這樣使學生克服了依賴心理,更好地鍛煉了學生最基本的動手能力。對于專業課,實驗內容基本上淘汰了驗證性實驗,絕大部分為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通過專業課實驗的改革,使有限的實驗設備資源得到最大限度利用。
2.綜合大實習的改革與創新。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實驗的基礎上,由具有豐富實踐教學經驗的人員作為綜合大實習的指導教師,利用實驗中心先進的成套設備進行典型食品的生產示范。實習項目包括面包、餅干、飲料、果酒、果蔬罐頭、火腿、消毒奶、果蔬恒溫氣調貯藏水果、果蔬脆片、啤酒等中高檔產品的生產。通過典型食品生產示范,解決了專業課實驗中由于設計不合理而出現的問題,使學生掌握了相關食品生產的實用技術。在教學實踐中,選題來自教師的科研題目,教學中未涉及的試驗或是一般試驗的擴大三種類型。例如:休閑花生食品的研制(基金項目:花生高檔休閑食品開發,青島市經貿委課題:20072319)、花生蛋白粉膨化食品的研制(青島農大大學生創新項目)、胡蘿卜果凍的研制(教學中未涉及的試驗)。通過實驗學生已完成了相當于一個小型課題的所有工作,學生在失敗的嘗試中得到了提高。要求學生對每個實驗環節都要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對待,如實記錄實驗數據和整理實驗結果。實驗結束后,將實驗中所得到的分析數據及時整理歸納,對涉及的實驗數據制成表格或作圖加以分析后撰寫實驗報告。實驗結果的報告以小組為單位,以論文的方式撰寫,得到單因素處理結果,并添加參考文獻。如此反復經過多個重復得到較確定的結果,再經多因素實驗驗證課題研究結果,由此《花生蛋白桃酥的制作及性質分析》(糧油加工2012.4)、《焙烤裹衣花生加工及相關參數的探討》(糧油加工2010.5)、《低糖山藥果脯的加工及相關問題的處理》(食品研究與開發2008.08)等。
3.加強多媒體教學。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對食品生產的感性認識,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專業課教師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將在實驗室無法講清的內容制作成多媒體課件,通過多媒體教學展示給學生,如小麥制粉過程、玉米淀粉的生產、軟飲料的全自動無菌灌裝、豬的全自動宰殺等生產過程及食品的無菌車間生產過程等。實踐教學采用多媒體方式進一步加強了學生對現代食品工業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從事食品行業的興趣,取得良好效果。
4.設立第二課堂學分、創新學分和大學生創新科研項目。設立第二課堂學分和創新學分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第二課堂和創新活動是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業余時間進行的有意義的科研和實踐活動。形式包括組織專題討論會、學術報告會、演講會、社會調查、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等幾個方面。通過第二課堂和創新活動,使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地了解我國食品工業的現狀、發展趨勢以及食品工業對人才的需求,對提高學生在就業中的競爭實力和完善個人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學生創新科研項目的設立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機會利用課余時間,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科學研究,能夠激發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活動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大學生創新科研項目的申請、評審、考核和鑒定與教師的科研課題的運作模式完全一致,由主持人組織其成員撰寫申請書,并進行答辯,通過答辯的,經學校審批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如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南沖同學等人研究的“G4酶制取肉制品專用變性淀粉的研究”獲得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舉辦的2012年諾維信杯“酶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創意大賽的三等獎。
5.規范畢業論文答辯程序,加強畢業(生產)實習管理。近年來,高校畢業生數量大幅度增加,學生的就業壓力增大,導致許多學生忙于四處求職,無暇顧及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只是在畢業前的十幾天內突擊撰寫畢業論文,導致畢業論文的質量下降。針對這一現狀,我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確保人才培養質量不下降。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根據專業特點,制訂了相應的辦法。第一,調整了畢業論文時間,將畢業論文安排在四年級的第一學期進行。到第四學年的第一學期末,論文的研究性工作基本結束,在最后一個學期完成論文的寫作和答辯。第二,對畢業論文及答辯進行規范化管理。根據食品類專業的特點,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論文必須是實驗性論文或設計,課題進行過程中,對學生的研究進展情況進行中期考核,不合格者,對學生和指導教師通報批評,并限期改正。答辯前,學校對畢業班進行抽查檢測,抄襲率達30%以上的不予以答辯資格,同時指導教師和評閱教師對學生的畢業論文分別進行評審,未通過評審的一律不準進行答辯。答辯小組6~7人,答辯委員會主席由學院資深教授擔任,分別對學生的工作量、學習態度、規范要求、實際能力、專業知識、學識水平及答辯情況分別打分,最終成績低于70分者,不能按期取得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第三,加強對畢業實習的管理。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和適應社會的能力,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利用校外教學基地進行4個月左右的畢業(生產)實習。對學生在校外基地的出勤與紀律狀況、實習日記、實習報告質量以及實習單位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綜合素質的評價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在畢業(生產)實習中,鼓勵學生在熟悉基本生產流程的情況下,應用所學知識解決企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或參與新產品開發。畢業實習成績優秀者給予獎勵,并頒發獲獎證書。通過畢業論文和畢業(生產)實習,學生在生產勞動觀念、人文素質、社會適應能力、科學研究的基本素質和創業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培養、鍛煉和提高。
三、完善考核制度,確保實踐教學質量
為了適應實踐教學的改革,青島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建立了科學合理、操作性強的實踐教學考核制度。具體考核包括對學生的考核、對指導教師的考核和對實驗人員的考核。對學生的考核由指導教師進行,具體考核內容為學習態度、基本技能、實踐成果等。對指導教師的考核由學生和院教學督導組進行,學生對指導教師的學識水平、責任心和改革創新能力等評價打分,督導組對指導教師的綜合水平和實踐教學效果評價。對實驗人員的考核由指導教師和實驗中心主任進行,指導教師對實驗人員能否及時、全面地提供易損儀器、消耗材料和對儀器設備的保養好壞等評價,實驗中心主任對實驗人員的出勤、工作態度、協作精神等給予綜合評價。對學生的評價結果將影響其各個實踐環節的成績,進而影響其學期綜合測評名次和獎學金的等次。對指導教師和實驗人員的考核結果直接與崗位津貼和職稱晉升掛鉤。實踐證明,完善的考核制度有力地保證了實踐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保障了實驗教學質量。
實踐證明,通過改革實踐教學管理體制、完善實踐教學環節、強化考核制度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實施,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都有很大提高,畢業生的一次性就業率逐年提高,就業率一直保持在我校各專業畢業生就業率的前三名。很多畢業生參加工作后在各自的崗位上表現了較高的綜合素質,并有不少學生取得了驕人的業績。食品類專業這樣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性專業,只有通過強化實踐教學,切實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真正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優秀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櫻.高水平大學理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趨勢和特點[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31(3):95-100.
[2]彭秋發,孫占學.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模式研究[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159-162.
[3]鄧尚貴,黃晉.面向21世紀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和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1999,(5):17-20.
[4]王奕,沈岳,蔣蘋.農業高校開放式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高等農業教育,2010,(11):15-17.
1956年國家在北京成立中央糧食干部學校,設立全國唯一的糧食儲藏、油脂工學、糧食檢驗專業,1959年中央糧食干部學校和北京糧食專科學校遷至鄭州,合并成立鄭州糧食學院,設立糧食加工、糧食儲藏、油脂工程本科專業,組建糧食工程系、油脂工程系、糧食儲藏系,是我國建立的第一所糧食本科院校,被稱為“亞洲糧院”。后來,隨著教育部對本科專業的調整,1999年將糧食加工、糧食儲藏、油脂工程、食品工程系合并為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原糧食工程系、油脂工程系、糧油儲藏系、食品工程系合并成立糧油食品學院。2004 年,鄭州工程學院與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合并組建河南工業大學,糧油食品學院是河南工業大學的特色專業。
自鄭州糧食學院組建以來,為全國糧食行業培養了大批從事糧食儲藏、糧食加工、油脂工程專業技術人才,對我國糧食行業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辦好特色專業的探索與實踐
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中食品科學與工程包括原來的食品工程、糧食儲藏、糧食加工、油脂工程、農產品貯藏與加工、水產品貯藏與加工等幾個本科專業。建國后的大學有些是教育部直接管理,有些由國務院各個部委管理,有些是地方辦學,所以具有明顯的行業特色,每個大學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都有不同的特色和優勢,有的在乳制品方面有明顯優勢,有的在肉制品加工方面有明顯優勢,有的在果蔬加工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我們則在糧食產后加工與貯藏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對于調整后如何辦好食品科學與工程這個新的專業,各個學校都進行了認真思考。當時主要有兩種思考,一是不管原來自己的特色,重點把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辦成通用食品專業,這樣就會形成全國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一個面孔,即相近的必修課程,相近的專業課程;二是把調整前的專業名稱改為食品科學與工程,對原來的教學內容不作改動。當時,根據我們的專業特色和對行業的影響以及糧食行業對專門人才的需要,借鑒了各個兄弟單位的經驗,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教學計劃作了比較符合我們專業實際和行業需要的修改,修改的指導思想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在基礎課和技術基礎課方面與國內外同學科接軌
專業合并完的幾個專業課程設置主要是照顧到專業課的需要,基本素質的培養注意不夠,主要原因是專業面過窄。比如,糧食儲藏專業不開設有關食品科學原理、物理化學、力學、機械制圖、工廠設計、食品機械等課程;油脂工程專業不開設生物化學、食品化學、食品營養學、食品微生物學等;糧食工程專業不開設分析化學、物理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食品化學、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微生物等。調整后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采用以上任何一個老專業的教學模式都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要求,因此,我們采用了基礎課和技術基礎課與國內外同學科接軌,開設了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食品化學、生物化學、食品分析等化學類課程,為從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奠定必要的基礎。開設了食品營養學、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檢測、食品微生物、食品工廠設計、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等,使學生具備必要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基本知識,這樣國內外同類專業就基本接軌了。
(二)在專業課設置方面保持并完善專業特色
我們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不僅考慮了我們現有的資源優勢,更重要的考慮了國家發展的需要,糧食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把糧食專業的主要課程分為四個選修模塊,一是糧食工程模塊,主要課程包括谷物加工工藝學、通風與氣力輸送、谷物化學與品質等;二是油脂工程模塊,主要課程包括油脂化學、油脂制取工藝與裝備、油脂加工與裝備、植物蛋白工藝學、植物油廠生產安全等;三是糧食儲藏模塊,主要專業課包括儲量害蟲防治、儲糧工藝與裝備學、糧食質量檢驗等;
四是食品工程方向模塊,主要專業課課程包括食品機械與裝備、食品工藝學、食品感官評價等。專業調整后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比以前的糧食工程、油脂工程、糧食儲藏、食品工程四個老專業有很大不同,專業調整對人才培養是一種很大進步,既保證了作為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生專業素質的培養,又發展和完善了為行業服務的專業特色。
新的培養方案大大提高了畢業生在學科領域內的綜合素質。調整后的培養方案比以前四個老專業的方案都有很大改進,比如原來的糧食儲藏專業,沒有設置食品工程原理、食品營養學、食品安全學、食品機械與裝備,畢業生即使在糧庫工作也很難適應新形勢下糧食儲藏的需要,比如研究新的綠色儲糧技術、自動化儲糧工程、儲藏糧食品質的鑒定等,都需要這些知識;原來的油脂工程沒有開設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營養學等,這遠遠不能滿足現代油脂工業的需要,因為油脂作為三大營養素之一,不研究其營養性質及油脂加工和流通過程中的安全問題顯然是不夠的,同時微生物油脂也是新的優質資源,不開設微生物方面的課程顯然不科學;原來的糧食工程不開設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食品工程原理等,而現代糧食加工專用粉研究、糧食資源的轉化、從分子水平上研究原來與最終品質的關系必須具備這些知識。因此,專業調整不是將原來四個專業簡單合并,而是根據食品科學與工程的特點,與時俱進地完善了專業特色。
按照一專多能和因材施教的原則,應培養知識面廣,綜合能力強的應用型、復合型、創造型高級食品科技人才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需要。在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中可以設置食品科學、食品工程、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和食品質量與安全四個專業方向。其中,食品科學專業應較系統地掌握與食品科學有關的生物學、化學、食品原料學、食品工藝原理等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掌握現代食品高新技術,具備較強的食品科學領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食品工程專業應較系統地掌握與食品工程有關的生物學、化學、工藝及設備等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掌握食品制造、食品加工及綜合利用的基本理論,具備食品工程設計和技術改造的知識和能力。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專業應較系統地掌握與水產品加工與綜合利用有關的化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水產品利用化學等學科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水產品加工與綜合利用的基本方法。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應較系統地掌握與食品質量與安全有關的化學、生物學、毒理學、衛生學、食品法規等學科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質量控制、食品安全生產的基本技術方法。
二、培養目標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新世紀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設置要根據本專業的特點,從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需要出發,努力探索“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廣適應”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專業培養目標上,應該面向社會、面向未來、面向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建設,并注重沿海海洋經濟建設。努力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政治素質高、知識結構合理、業務能力強,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健康的身體心理素質,能適應現代食品工業發展需要的高級工程師。畢業后可從事利用農牧漁業初級產品,以物理和化學手段為主進行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的科研、設計、管理和生產監督的工作。通過培養學生應具備下列幾方面的知識或能力:具有堅實的食品科學、食品工程學以及相近學科的理論基礎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原料的生物學特性、加工特性、綜合利用以及貯藏、加工、運輸等基本知識和技能;具有一般工程規劃設計能力、技術經濟分析能力、工藝設計與設備選型能力;具有食品質量管理能力和食品安全控制基礎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具備新產品開發能力和食品制造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掌握一門外國語,能較熟練地閱讀本專業外文書刊,具有聽、說、寫的基礎。
三、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的構建應遵循強化基礎、優化結構、拓寬口徑、重視實踐、注重素質、強調創新,建立系列相關課程和專業方向模塊課程體系。因此,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應包括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通識教育選修課(即素質教育課)。其中,公共基礎課包括政治理論課、思想品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大學英語、體育、軍事理論課等;學科基礎課包括C語言程序設計、高等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線性代數、大學物理、大學物理實驗、現代工程制圖、大學化學、大學化學實驗、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生物化學、生物化學實驗等;專業課包括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專業必修課包括食品微生物學、食品微生物學實驗、食品化學、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分析與檢驗、食品工藝原理、食品質量與安全等,專業選修課包括模塊課程組和其它課程。通識教育選修課包括人文社科類、工程經濟類、體育類及其它四大類;本專業主干學科是食品科學與食品工程學。本專業主要課程除政治理論課、大學英語、高等數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計算機程序設計外,尚有大學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食品微生物學、食品化學、物理化學、現代食品工程制圖、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藝原理、食品質量與安全、食品分析與檢驗。
四、人才培養模式和主要教學環節安排
1.人才培養模式。按院招生,按院管理和培養,按需擇業。學生入學后第1-3學期完成大部分公共基礎課和學科基礎課的學習;從第4學期開始,學生必須選擇四個專業方向之一作為主修方向,主修方向選定后,其方向內課程為必修課程,學生可按國家、社會需要和個人意愿選擇其余三個專業方向之一為輔修方向,也可在其它課程中選修直至修滿24學分(簡稱“1+n模式”),但必須完成所選專業方向的畢業論文;學生除選擇本學科學習外,還可按學校的有關規定跨學科學習。通識教育選修課一般安排在5-7學期,第8學期不安排課堂教學,只進行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原則上要求畢業論文應為主修方向畢業論文。學生必須修滿159.5學分(其中必修125.5學分、選修34學分)才能畢業。
近幾年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面對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 除了政府要出臺相應的政策外, 培養食品方面的專業人才顯得尤為重要, 那么如何讓這些專業的學生畢業后盡快融入企業、融入崗位, 發揮自己的重要性,除了學到相應的理論知識外,實踐過程尤為重要, 而大學 4年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最重要的一環就是畢業論文(設計)。4年制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專業畢業論文(設計)安排于第7學期的10周畢業論文(設計)工作, 面臨工作時間緊張、求職考研壓力沖擊、工作條件欠缺和管理疏漏等諸多實際困難和問題。為了解專業學生對畢業論文(設計)的認知狀況或建議,探索適合當前形勢的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控制方法,我們在近3 年的畢業論文(設計)實踐中, 對參與畢業論文(設計)的專業學生認知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
1.學生對畢業論文(設計)重要性的認識
為加強食品專業學生充分認識畢業論文(設計)的重要性, 在大一新生入校的專業介紹中對專業培養方案作了專題講解; 在3~5學期中,學校推出創新性實驗等項目,為學生進入畢業論文(設計)做鋪墊;第7學期畢業論文(設計)過程中, 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畢業論文(設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使其真正從畢業論文(設計)工作中得到鍛煉和培養。對于專業培養計劃中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環節知曉情況, 學生于第1、2 、3、4 學年知道的分別為27. 10%、52. 40%、77. 24%和98.12%。近3年完成畢業論文(設計)后的調查結果顯示, 99.12%學生認為非常有必要進行畢業論文(設計)教學,并親身感受到畢業論文(設計)環節可以鞏固理論知識、培養動手能力,鍛煉思維培養。調查結果還發現,學生認為畢業論文(設計)能強化基礎知識、提高寫作能力、提高信息檢索能力、加強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和鍛煉表達能力的分別達到71. 35%、82. 82%、80.14% 、90. 61%、71. 65%、68.67%;還有34.20%學生認為畢業論文(設計)環節對考取研究生非常有幫助。
2.學生開展畢業論文(設計)的綜合能力
2.1 檢索文獻的能力
畢業論文(設計)是一次綜合檢驗學生基礎理論知識、動手實踐能力、信息獲取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及寫作能力的過程。食品專業學生在第5學期均選修了文獻檢索課程,但是在開展畢業論文(設計)工作前,47. 38% 的學生從未進行文獻檢索,42. 56%學生僅偶爾檢索過專業文獻, 僅10. 06%的學生經常使用校圖書館數據庫進行文獻查閱工作。
在畢業論文(設計)工作過程中, 94.63%學生使用校圖書館數據庫,35.42%的學生使用Google、百度文庫等網絡工具,11.52%的學生到圖書館查閱過紙質期刊。認為文獻查閱這個過程可幫助論文選題的為77.32%,課幫助開題報告和論文撰寫的分別為58. 715%和97. 14%。
2.2 實驗操作能力
畢業論文(設計)通過文獻檢索、選題后進入實驗操作階段,選擇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的分別占58. 76%和41.24%。選擇畢業論文部分的學生54. 17%的不知道如何開展實驗,僅11. 51%學生清晰知道實驗的開展順序、常用實驗儀器的使用方法。畢業論文(設計)過程中, 57.50%的學生使用了統計軟件、作圖軟件及畫圖軟件,采用的統計軟件類型主要是Excel,畫圖軟件為Excel和CAD。 雖在論文工作前, 89. 48%的學生已經學習運用過某種相關軟件,但實際應用過程中,只有25. 78%的學生能熟練運用各類軟件, 而74. 22%的學生不太熟練甚至生疏。
2.3論文撰寫能力
在畢業論文(設計)撰寫前,有64.12%的學生不知道論文的基本格式,只有10.30%的學生清楚的指導論文撰寫的內容和格式。73.33%的學生基本掌握了統計圖表的使用, 但在論文(設計)撰寫工作中, 初次使用統計圖表時,仍出現較多的錯誤, 其中表題圖題、表目設置、有效數字、表線和圖形圖標錯誤率分別達19. 83%、45.11%、32.32%、16. 81%。通過老師指導和專題講座, 學生基本掌握了開題報告書寫格式和要求, 其中的立題依據、研究內容、預期成果、技術路線等內容書寫正確率分別為91. 40%、82 50%、68. 17%和74. 37%。
3.學生對畢業論文(設計)工作的評價與建議
調查學生關于“指導老師在畢業論文(設計)工作中關注程度”評價, 80.42%學生認為帶教老師非常關注, 14.44%的學生認為老師關注程度一般入, 另有54.24%的學生人認為帶教老師完全不關注自己的畢業論文(設計)。
調查學生關于“自己對畢業論文(設計)管理過程的精力投入”結果顯示, 89.10% 的學生認為在論文撰寫過程中自己能全身心投入, 通過查閱文獻、實驗數據分析、及時與老師聯系保證畢業論文(設計)進度和質量, 而10.90%的學生則認為自己因為各種原因投入畢業論文(設計)精力一般。
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存在,學生認為影響畢業論文(設計)的因素包括學生時間保障和重視程度、指導老師的能力和投入、工作條件、考研求職壓力影響和過程管理等, 回答率分別占94.34%、90.12%、85.30%、80.46%、62.07%。
4.結語
實踐證明, 畢業論文(設計)工作的實施能加強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學能力、溝通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學生通過近10周的畢業論文(設計)工作,可以拓展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和技能并融入到實踐中, 進而真正體會到畢業論文(設計)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文獻資料檢索、閱讀和翻譯工作, 可以提高學生信息獲取能力和專業知識面;通過對文獻資料的整理和分析分類, 可以鞏固統計軟件和計算機知識和能力;通過論文(設計)選題, 可以調動學生科研思維,促使其發現實際生產工作急待解決問題;通過論文的修改和寫作,可以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通過論文答辯過程, 可以鍛煉學生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總之, 畢業論文(設計)為學生搭建了鞏固知識、培養能力的平臺[1-3] 。重視畢業論文(設計)工作中各環節,并最大限度地發揮和調動學生開展畢業論文(設計)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一、引言
自20世紀以來,隨著中國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大,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在各個高校設立,為我國培養了一批批的食品行業專門人才。但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逐步發展和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進行,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原有的人才培養模式越來越不能滿足現代化企業的需要。工程底子薄、工學理論知識匱乏,已成為日益暴露出來的顯著問題。產生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目前工程教育體系不夠健全,教學和食品工業現狀脫節,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弱、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差,工程素質距離企業的要求似乎越來越遠。因此,必須加強工程教育的培養,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推進產學研結合,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應對工程全球化、復雜化的挑戰,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1]。
本文對57所學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及大綱進行了系統研究,其中包括18所綜合類院校,13所工科院校。將工學類院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體系分成四部分,基礎課程;專業知識;實踐環節;創新能力。通過探討和研究人才培養模式的不足,找出影響學生工程能力培養的重要因素,得到能夠促進工程能力培養的最優培養模式,更新相關課程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突出課外科技活動的積極作用,提升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的能力。
二、基礎課程教育培養模式的調整
(一)適當縮減公共基礎課學時
工學類院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基礎課程知識結構包括: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外語、計算機信息技術、體育、基礎教育等方面。在本研究所調查的21所工學類院校當中,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專業課程學時占總學時的比重為40-60%,其中,工科類院校專業課學時多于綜合類院校。基礎課占總學時比重過大,這導致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時間相對少,專業知識薄弱。在基礎課程教育過程中,英語和數學占學時比例最大,而在現代高中教育環節中,英語和數學等常規課程已經涉獵了一些大學課程內容,學生上了大學之后,這些內容還會重復學習30-50學時,這不僅浪費時間,還直接減少了專業課的學習時間,如果將這部分學時應用于專業課的學習,勢必會使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得到豐富。
(二)加強學生工程基礎知識的訓練
在工程訓練方面,作為工學類院校的學生應掌握有一些工學類基礎知識,如:機械基礎知識和電學基礎知識等,以便將來可以從事一些食品機械與設備的設計、制造、管理、銷售等方面的工作。工科院校對學生這方面的素質教育要好一些,基本能有90-120學時的學習,而一些綜合類院校卻忽視了學生工程基礎的訓練,導致學生的知識體系偏軟,缺乏工學學士應具有的綜合素質。因此,應調整基礎課學時,保證學生工程基礎知識學習在100學時以上,滿足現代社會綜合素質人才培養的需要。
三、專業課程體系培養模式的完善
(一)采取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模式
在專業必修課中,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廠設計、食品機械與設備屬于工程類課程,在進行教學時應避免填鴨式教學,教師講授要少而精,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幫助學生形成主動探索和求知的學習方式,培養想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教學內容,大力推進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多種媒體,加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更加全面、準確、生動和客觀。例如在講述食品機械與設備時,可以在多媒體教學中加入食品機械單元操作的動畫或錄像,這樣就可以使學生更加形象的理解食品機械的工作原理及加工過程。在食品工廠設計課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展示世界上或我國大型食品工廠的圖片或錄像,使學生對現代化食品工廠有更加直觀的認識。另外,學生的學習成績可以通過多個環節進行綜合考察,如考試、討論、讀書報告和論文等形式,使學生有更多機會進行獨立思考,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二)豐富專業選修課的種類
在專業選修課方面,擴大選修課的比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要把握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新成果和新動態,使教學內容不僅成為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同時成為提高學生能力的有效載體[2]。增加工程類專業選修課,可以將一些工程類課程的基礎部分設定為專業選修課,如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制造等。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食品機械及設備原理、設計和制造等方面的知識,形成具有針對性和特色性的人才培養模式。
四、實踐環節培養模式的建設
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建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是工學類院校共同努的的目標。實踐教學是本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實驗課的教育,實習環節的培養和畢業設計的訓練,這對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技術創新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通過實驗環節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食品工程類課程實驗多為演示性、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演示實驗直觀、生動、有趣,在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并且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如:課堂演示,在課堂上應用多媒體教學方式演示食品機械的單元操作過程;課外演示,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實驗室參觀演示實驗,并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動手實際操作;演示走廊,在教學樓或實驗樓里專門辟出一定的空間用于擺放一定數目的演示實驗,供學生在課余時間自由參觀和學習[3]。綜合性實驗及設計性實驗,涵蓋多項技能和多種方法,對于培養學生的能力更為重要,這類實驗一般應占實驗教學總學時的1/3以上。使學生能夠對食品單元操作、過程控制、能源綜合利用等現代食品生產過程的各個方面熟悉和掌握。
(二)通過實習環節使學生增強對食品行業的了解
實習環節是本科生對專業知識更深層次了解和掌握的過程,也是學生首次真正接觸食品工廠,從對食品工業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工學類院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可以實行一學年三個學期的教學體制,在暑假前后安排第三學期6周左右的實習,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生可以自行聯系實習單位,自主安排實習日程,完成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認識實習和食品工藝實習。設立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社會調查實習,讓學生自行設計社會調查表,發放調查問卷,及時掌握食品行業動態。設立食品工程系統設計實習,利用3周左右的時間,讓學生使用CAD制圖軟件自行設計一套食品加工系統,完善食品工程環節的學習。實習環節的考核要把對企業的了解、對行業的了解、對市場的了解作為考核學生實習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引導學生提高對各實習環節重要性的認識和實踐的積極性。
(三)通過畢業設計完善學生知識體系
畢業設計是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計劃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的綜合工程實踐訓練,是培養創造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環節,是學生走向工作崗位之前的工程基礎訓練,對全面地學習和掌握專業知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工學類院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可以適當延長畢業設計及畢業實習環節的時間。學生可以在寒假完成3周的畢業實習,畢業實習是學生針對所研究課題進入相關食品工廠進行模擬工作的階段,通過實習不僅可以使學生能夠更好的完成畢業設計,還可以讓學生提前進入工作準備狀態,以使學生畢業后能夠更快的融入社會。在整個畢業設計過程中學生受到提出問題、檢索資料、分析解決問題、實驗驗證、撰寫說明書和畢業論文、接受答辯等基本訓練,從而培養學生具有優良的思維品質,勇于實踐、勇于探索和開拓的精神,這是其他教學環節不能替代的。通過畢業設計環節的訓練,使學生具有正確觀察、縝密思考、總結歸納等方面的能力及良好的實驗習慣、誠實記錄的學習態度和嚴謹的科學作風。使學生成為動手能力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質量本科專業人才,為從事食品科學與工程方面設計、研究和開發奠定基礎。
五、學生工程創新能力的培養
工程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工學類院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對于增強民族自主創新能力有著深遠的社會意義。隨著各大高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設立,如何培養適應時代需要,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工程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就顯得更為迫切[4]。
高校教師在做好本職工作――教書育人的同時,還有會從事一些科學研究工作,本科生可對教師的科研項目進行學習和研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作為教師的助手參與進來,輔助教師完成科研項目。學生在進行課題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探究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這樣就培養了他們運用書本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學校可提供本科創新基金,學生經過市場調查及社會調研后,在學校的支持下選擇創新課題,并作為第一研究人員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課題。這樣依靠學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使他們在完成課題的過程中能夠獨立思考,培養獨立開展工作、自主創新的能力,尤其要鼓勵他們在運用知識、鍛煉能力、掌握技能中多動腦筋、想辦法,以達到培養大學生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目的。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工程創新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的態度,科學、嚴謹的作風,同時,還對學生畢業后參與到企業的新產品開發等社會經濟活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六、結論
針對當前工學類院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工程背景薄弱這個主要問題,構建了能夠促進工程能力培養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最優培養模式。第一,基礎課程方面,縮短基礎課學時,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專業課的學習,拓寬專業知識面,在大學一二年級增加工程類基礎知識作為選修課,使學生更早的接受工程訓練。第二,專業知識方面,應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擴大工程類選修課的比例。第三,實踐環節方面,增加工程類課程實驗,并盡量建立演示走廊及開放性實驗室,在實習和畢業設計過程中增加學生工程方面的訓練,突出課外科技活動的積極作用。第四,創新能力方面,設置課外培養計劃,并引導本科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使學生更早的接觸前沿科學。
我國在改造傳統食品工業方面正面臨轉型期,新的食品科學與工程技術必將代替原有的陳舊的落后技術,這需要一大批理論知識豐富,實際動手能力強的專門人才。通過對食品科學與工程類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整,培養符合現代化的食品工業要求的畢業生,使他們系統掌握食品營養、加工工藝及生產設備等方面的知識,并成為能夠從事食品研究、設計、生產、管理和新產品開發的復合型高素質專門人才,推動我國食品行業不斷發展,食品工業不斷現代化,逐步邁進世界強國的行列。
[基金項目]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工程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項目來源:吉林省教育廳
[參考文獻]
[1]趙輝,平文祥等.綜合性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高教研究與評估,2008(1,2),66-67.
[2]李先保,郭亮.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彰顯學校辦學特色――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與實踐.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0,24(2):59-61.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0-0218-02
湖南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實驗教學中心是湖南農業大學乃至湖南省相關高校的食品類專業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與發展的平臺。以提高農學院校食品科學與技術相關專業學生的實踐技能、創新能力和科學素養為宗旨,實現有限教學資源的高效利用,2006年將食品化學和微生物實驗室、食品工程工藝實驗室合并組建為湖南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實驗教學中心,構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科學類專業實驗教學體系。2008年6月本中心通過了國家財政部組織的專家評審,列為“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建設點”;同年,食品科學技術實驗教學中心成為“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實踐教學示范中心建設點”。2006至2008年中心建設了3個“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優秀實習教學基地”。
中心實驗用房使用面積4624m2,儀器設備1571臺(件),儀器設備總值1123萬元;中心現有教師52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導師8人,碩士生導師23人,博士17人,碩士9人,國家農業部高級專家2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湖南省優秀教師1人,學校教學名師1人,學校優秀教師1人;專職實驗教學人員22人,正高級職稱教師3人,副高級職稱教師5人,博士4人,碩士11人。
中心下設食品化學、食品微生物學及其應用技術、食品工程原理與機械、食品工藝實驗、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五個模塊實驗室。中心承擔全校11個學院、20個專業24門課程的實驗,年實驗學生人數2362,年實驗人時數119572。實驗開出率為100%。并接受本專業及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畢業論文、碩士、博士學位論文實驗。
一、實驗教學中心教學質量保障制度措施
采取實驗教學改革立項、綜合性實驗單獨設課、教師科研成果引入教學等措施,鼓勵教師開展實驗教學內容改革,通過增加綜合性、設計性性、創新性實驗比例,設立獨立實驗課程與實驗教學學生評教評學指標體系,各級領導加強實驗教學管理,深入實驗教學各環節加強質量監控確保實驗教學質量,使教學內容符合不斷發展的學生培養目標的要求,符合社會對食品類專業人才的需求。根據《湖南農業大學本科教學質量監控手冊》,形成了科學的實驗教學質量監控體系。質量保證體系包括教師實驗課程規范、實驗室專職、兼職教師守則、實驗室學生守則、實驗室儀器設備管理辦法、入室教育制度、預習檢查制度、階段輔導制度、實驗驗收制度、期中檢查制度、期末考核等系統的開放實踐教學質量監控保證體系。實驗教學質量控制手段主要有:(1)領導聽課與檢查;(2)學校和學院督導團聽課與指導;(3)學生對實驗課的意見反饋;(4)同行教師聽課與評議;(5)教學文件檢查。
二、專業實驗成績評定辦法
采用多元化實驗課程考核辦法,重點考核學生知識點及實踐技能掌握情況,考核采取平時成績與期終考試成績結合、筆試和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方式。實驗課程學期末總評成績按100分計算,由考查成績(占70%)和考試成績(占30%)組成。
三、實驗項目考查成績記分辦法
1.驗證性實驗:課前預習分(20%)、課內實驗狀況分(40%)、課后實驗報告分(40%)。
2.綜合性實驗:實驗設計與操作(占50%)、實驗結果(占30%)、實驗報告(占20%)。
3.(設計)創新性實驗:設計方案(占40%)、實驗過程(占30%)、撰寫的科研論文或報告(占30%)。
4.研究性實驗,考核綜合能力,并將考核結果進行量化。從基本的理論知識、實踐操作能力、對實際問題的分析能力、撰寫科研論文的水平等按一定的比例進行量化考核,考核后給予1~2個學分。
如果平時成績或期末考核成績低于及格,或期末考核成績低于60分(百分制),則總評成績為不及格。
實驗課如不及格,必須補考,補考不及格,則需重修。
根據學生學籍管理規定,學生一學期無故缺課兩次以上者,則不得參加本實驗課程的考核,需重修。
四、實習考核、成績評定辦法
1.教學實習結束后,要求學生按照實習教學大綱、教學指導書、實際內容,上交實習報告、實習記錄日記,方可參加實習考核。
2.指導教師根據學生實習期間的表現、實習報告、實習日記、實習單位指導人員評價等進行實習考核綜合評分,按照優、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給予評定
3.實習考核等級為不及格的學生,要求下一年重修該項實習。
4.考核成績各等級評定標準:
優:完成實習教學大綱全部要求,實習報告內容詳細真實反映實習過程與收獲,并對實習進行全面的總結,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深刻的分析,動手能力強,整個實習過程表現優秀。
良:完成實習教學大綱全部要求,實習報告內容詳細真實反映實習過程與收獲,并對實習進行全面的總結,動手能力較強,實習教學中表現良好。
中:完成實習教學大綱全部要求,實習報告內容詳細真實反映實習過程與收獲,并對實習進行全面的總結,動手能力一般,實習教學中無違紀現象。
及格:完成實習教學大綱基本要求,實習報告內容有待進一步完善,動手能力有待加強,實習過程中有輕微違紀表現,經教育后能改正。
不及格:不能成實習教學大綱中基本要求,實習期間在崗時間不足實時間2/3者,實習報告內容有明顯錯誤,動手能力較差不能完成考核,實習中有嚴重違紀現象,學習態度不端正且教而不改。
五、畢業論文
鼓勵學生個性與興趣相結合的研究,遵循一人一題的原則,每學年的選題應力求創新;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教師必須由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具有一定科研實踐經驗、教學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教師或實習單位中的科研人員、專業技術人員擔任。
六、畢業論文(設計)答辯要求及成績評定
1.按照畢業論文(設計)時間安排,學生將畢業論文(設計)在各階段指定的時間內交給指導教師審查。答辯前由指導教師審查學生答辯資格。屬下列情況之一不得參加答辯:畢業論文(設計)有明顯錯誤;論文(設計)經指導教師提出修改而未修改者;論文(設計)格式不符合學校統一要求;抄襲或由他人代做。
2.經過答辯資格審查的畢業論文(設計),由答辯小組組織公開答辯。答辯前,答辯專家須詳細審閱答辯的畢業論文(設計),了解論文(設計)的內容和水平,提前為答辯作好準備。答辯中,學生報告自己畢業論文(設計)主要內容(10分鐘左右),認真回答答辯小組專家提問(10分鐘左右)。答辯時間為每個學生20分鐘左右。
3.答辯過程中,由答辯小組秘書認真做好答辯記錄,答辯記錄應包括答辯的時間、地點、答辯專家成員、專家提問及學生回答等。
4.答辯工作結束后,答辯專家組按統一評分標準和評分辦法,對學生畢業論文(設計)進行成績評定,并給出相應等級,按照以下五個等級評定:優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具體辦法參照《湖南農業大學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評分參考標準》。
5.答辯委員會審查畢業論文(設計)最終答辯成績,對其中評定等級為優秀、不及格及成績評定有爭議的畢業論文(設計)重點審核,有爭議時可組織第二次院級答辯,最終給予成績及等級評定,并向學生公開公布。
6.最終統計時,所有專業學生的成績應近似于正態分布。其中成績優秀的比例應小于15%,良好、中等、及格比例控制在75%左右,不及格比例小于10%。
7.畢業論文(設計)成績獲及格及以上等級學生,方可獲畢業論文(設計)學分。凡畢業論文(設計)成績評定為不及格或被取消答辯資格者,不能獲得畢業論文(設計)學分。按照要求同下屆畢業生再次進行畢業論文設計、實施及答辯,答辯合格方可取得畢業論文(設計)學分。
8.對抄襲的畢業論文(設計)的學生,按照課程舞弊進行處理。學校與實驗教學的相關政策和措施,為實驗教學中心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參考文獻:
[1]易有金,鄧放明.食品類專業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探索[J].實驗室科學,2010,13(6):1-2.
改革開放后,我國食品工業飛速發展,企業對食品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河北省把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列為優先發展的優勢產業。河北北方學院食品專業起始于1983年,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為我省輸送了大批合格的食品專業人才。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加入WTO,給我國食品行業帶來了新的挑戰,食品行業對人才需求的標準越來越高,學生和家長對此專業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雙重的壓力使我們認識到傳統課程體系越來越難以適應時展的要求,為此,我們對本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了系列改革,下面對改革內容和效果進行探討。
一、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課程總學分偏多
課程體系中基礎學科學分偏多,專業課程學分偏少,特別專業實踐學分少。這樣使得學生的實踐環節及課外活動脫節,不能滿足培養創新能力和素質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二)課程設置輕食品工程而重食品科學
由于我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是在原來張家口農業高等專科學校農產品加工專業基礎上組建而來的,不可避免地沿襲了農業院校工科專業基礎弱的特點,因此,課程設置中食品科學的課程多,食品工程類課程少,滿足不了市場對本專業的需要。
(三)對實驗實踐重視不足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為工科,實驗和實習顯得特別重要,在這方面,由于客觀因素的影響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畢業生動手能力普遍不強。究其原因,一是實驗條件和經費不足,很多應開的實驗無法開設,應實習的項目沒有實習,或者只是簡單地走過場;二是缺乏有力的監督管理制度,很多學生和教師仍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三是實驗教學方法不盡合理,綜合性實驗較少,驗證性實驗較多,而且大都是課前由教師將一切準備工作做好,學生了解了實驗全過程之后,就按部就班地做,這樣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四是工廠現代化工藝實踐困難較大,很多企業不愿接受學生參與實習;五是實驗教學師資力量不夠、隊伍不穩定,一些教師不愿當實驗專職人員,高職稱高學歷的更少。
(四)課程設置沒有體現特色和優勢
現在很多高校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都在創建自己的特色,我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辦學時間短、基礎弱、資金缺乏,在這方面有所欠缺,應該結合張家口本地農業加工實際和自己的優勢,盡早創建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五)對畢業設計工作重視不足
畢業實習與設計對學生來說相當重要,是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過渡和橋梁,但一些學校對此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大都集中在最后一學期,而最后一學期學生事情太多,特別是找工作,加上畢業設計經費不足,效果不太理想。
二、解決的措施
(一)適當減少總學分和課程總門數
優化現有課程體系,壓縮課內總學時,擴大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課內總學時可由原來的3050學時壓縮至2600學時。更新精選教學內容,減少講課學時,增加學生自學、調研、討論、實踐等方面的時間,廣泛采用多媒體教學,改進傳統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
(二)確定專業特色
緊密圍繞地方區域經濟建設的需求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本專業特色,制定培養目標更要體現自己的特色,利用一些地方特有優勢資源開展科研和教學。另外,大多數本專業的學生出去后都會到企業從事技術和管理工作,應著重培養應用型工程人才,兼顧一部分想繼續深造的學生。
(三)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實踐教學內容以實用為主,突出技能培養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技能的重要手段,將實訓實習納入課程體系是產學研合作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其內容設置如下:
1.實驗課。實驗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幫助學生掌握專業基本知識及專業一般技能。在內容安排上盡量減少演示和驗證性實驗,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
2.實習。根據實習目的的不同,將實習分為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認識實習是使學生對職業崗位有全面認識與接觸。生產實習包括糧油加工、乳制品加工、肉品加工、果蔬加工,其目的在于訓練學生的操作技能與生產技能,在第六學期末及暑假進行,共三個多月的時間。畢業實習安排在畢業前半學期,學生根據市場需求、個人特長及愛好,利用校外實習基地進行畢業前的就業頂崗訓練,培養學生的綜合技能。如對食品質量影響因素的分析能力,生產中故障排除能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產中出現問題的能力,設備的檢修與調試能力,施工與組織、生產與管理能力、經營銷售、協調與組織、新技術新產品開發與推廣的能力等。
(四)改革畢業設計
建議將畢業設計提前,總學時增加,真正使學生通過畢業設計得到全方位鍛煉可以從大三開始,學生選定導師,導師對其專業課的學習和畢業實習進行全方位指導,在大三就確定畢業論文的題目,學生自查資料,在完成論文的綜述材料和方案設計后分組講解討論,再根據導師意見和討論結果進行修改。通過這個過程,不但可以鍛煉學生查閱資料的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交流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五)利用全校選修課程進行人文素質的滲透
改變過去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中只注重學生專業技能培養,忽視學生政治理論、人文修養等基本素質的培養。我校是具有多學科的綜合性大學,選修課資源十分豐富,選修課程面向全校學生開放,是拓寬學生知識面的重要途徑。注重人文素質的培養,不同學科互相交叉,文、理、藝、外互相滲透,針對學生特長和特點,培養學生濃厚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發展成為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在本校教師講授一些前沿課程的同時,聘請一些校外有著豐富教學與社會經驗的學者、企業家授課,使學生能更直觀地貼近社會,掌握畢業后進入社會必需的一些知識和技能。
三、結語
我國在改造傳統食品工業方面正面臨一個轉型期,新的食品科學技術必將替代零星陳舊的落后技術,這需要一大批有理論、有食品實際操作能力的新型人才,這批人才需要量大,素質要求高,在技術上能承上啟下,還應懂管理和營銷等方面的知識。培養一批務實、在工藝上能夠不斷創新的具有企業家水平的應用型人才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當務之急,而且這批人才勢必能夠推動我國食品行業的科技進步和傳統技藝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蔣益紅.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J].農機化研究,2003,(3):245-246.
[2]蔡華珍,湯志,郭亮.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考[J].安徽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5,19(2):64-66.
[3]周文斌.食品科學與工程教學改革初探[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180-182.
[4]謝毅,文良娟.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7):89-90.
[5]周靜峰,何雄.高職高專食品專業實訓教學改革的探討[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7,(9):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