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3 00:51:4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重癥護理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我院2012年7月~2014年3月期間收治的80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36例;患者的的平均年齡為(47.9±13.5)歲,患者多為支氣管擴張、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或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將這80例患者,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將患者平均分成觀察組(n=40)和對照組(n=40)。兩組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和病情病因等基本資料上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按照呼吸內科的護理要求并綜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患者常規基礎護理;觀察組患者,除了基礎護理以外,還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方法為:(1)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密切的追蹤和監察,工作的重點為呼吸頻率和深度,對患者可能出現的比如咳痰、咳血等癥狀做好詳細的監察和記錄;(2)保證患者呼吸順暢,及時清理患者的呼吸道;(3)根據患者病情的變化和過敏藥史,合理用藥;(4)進行必要的心理健康輔導,保證患者能夠積極配合院方的治療;(5)環境護理: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對于環境的要求相比之下要高于其他疾病患者,具體應該在日常中定期為患者清理病房,對病房進行全面的消毒,保證房間的通風換氣以及溫度和濕度的控制。
1.3療效判定標準治療
效果分為四個等級:(1)痊愈:病情得到遏制,患者開始恢復;(2)好轉:患者在接受系統的治療和護理后,病情有了明顯的減輕;(3)未好轉:治療前后,患者的病情沒有明顯的變化,且有加重的跡象;(4)死亡。
1.4統計學方法運用
SPSS.17.0統計軟件加以分析,使用(x±s)表示本實驗的計量資料,并應用配對t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結果根據我院的研究治療,80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在接受不同的護理之后,有40例患者痊愈,25例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轉,13例患者的病情無好轉跡象,2例患者死亡。
2.討論
隨著醫學水平的整體發展和模式的轉變,最大程度的提高藥物治療的效果并改善患者護理干預的模式已經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認同。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受疾病及自身身體情況的影響,普遍存在反應能力和活動能力下降等情況,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水平,以外事故的發生幾率較之常人或其他疾病的患者也有比較明顯的增加。
1心理護理組呼吸
內科重癥患者,往往是年齡較大的老者,我院的研究中有很多這樣的患者由于病情加重,生活自理情況就受到了影響,如果在護理過程中沒有有效的進行心理疏導很容易產生抑郁、焦躁、偏激等負面情緒。心理護理是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的精神支持和心理溝通,這對于患者的恢復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雖然相對的來看,心理護理的效果不及機械護理。但是,我認為不管用什么樣的方法,都應該在其中加入對患者的心理疏導,給予患者信心和良好的治療氛圍,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2環境護理
前文已經提到了,呼吸道疾病相比于其他疾病來說,具有一定的傳染性,有可能會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環境護理就是要保證患者有一個良好的治療和恢復的環境。
2吸入氣體護理①凈化
凈化室內空氣,堅持每日進行1~2次空氣消毒、通風換氣,每日進行紫外線照射(2~3次,30min/次),對病房內的桌椅、地板進行消毒。禁止過多人員進入病房,控制好探視人數、探視時間,以免交叉感染。所有進出病房的醫務人員或陪護人員,必須對雙手進行消毒,佩帶醫用口罩、衣帽,換鞋。②濕化。實施微量泵入濕化法,泵入藥液為α糜蛋白酶(4000U)聯合氯化鈉液(0.9%,50mL),經輸液泵持續泵入,速度:2~3mL/h。如濕化效果不明顯,當遵循醫囑增加濕化次數,保持每日2~5次。對于行機械通氣者,可實施蒸汽加濕,蒸汽溫度要保持在32~36℃間,以防溫度過高而出現燙傷狀況。在蒸汽加濕時,當使用蒸餾水(消毒滅菌),定時更換濕化液,嚴禁運用生理鹽水,以防分析出鹽,影響濕化效果。
3護理
墊高患兒臀部,指導患兒取健側臥位。輕叩背部,排出分泌物后,給予吸痰處理。進食2h后,可給予引流,以免因胃內容物反流而發生誤吸的情況。與此同時,加強導管護理,以防導管脫落,確保呼吸道無分泌物、通氣順暢。在氣管插管時,指導患兒取仰臥位,引流出分泌物,以免出現肺不張、墜積性肺炎等病狀。吸痰護理對于行氣管內插管的重癥患兒,當給予氣管內吸痰護理。如患兒咳痰有力、分泌物較少,每日行1~2次吸痰后處理;如患兒吸痰無力、分泌物黏稠且多,每隔4h行吸痰處理1次,吸引負壓:100~200mmHg,每次持續處理時間:10~15s。在吸痰前,給予高濃度氧過度通氣(1次,1~3min);在吸痰后,仍需給予高濃度氧過度通氣(1次,30s)。在對患兒進行吸痰處理時,要確保無菌、敏捷、精準、無創傷。對于未行氣管內插管者,當結合患兒病情特點,確定是否需要進行吸痰處理。觀察指標觀察兩組重癥患兒的護理效果(顯效、有效、無效)、并發癥(墜積性肺炎、真菌感染、窒息、呼吸道感染)情況。統計方法數據統計分析應用SPSS13.0軟件包,計量資料及計數資料統計分析方法分別為t檢驗、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進行表示,計數資料以%進行表示。
4結果
在研究組的64例中,顯效41例,有效19例,無效4例,總有效60例。在對照組的64例中,顯效29例,有效25例,無效10例,總有效54例。比較兩組重癥患兒護理效果,研究組護理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進入NICU的患兒是無陪的,封閉式地接受治療和護理,家長探視也有嚴格的時間限制,不是迫不得已他們均不愿讓患兒自己呆在醫院。他們會產生緊張、恐懼、不信任等心理,擔心患兒的病情,擔心NICU的護士把自己的孩子弄錯了等多重心理。如果醫護人員不注意自己的服務態度,不能耐心解釋治療、護理的必要性,就有可能導致家長的不滿意而引起糾紛。
1.2護理記錄不嚴謹(1)新生兒入出院護理記錄不規范;(2)護理記錄不準確、不及時;(3)護理記錄不能體現護理行為;(4)護理記錄連續性差;(5)無報告醫生患兒情況的記錄。
1.3查對醫囑、執行醫囑不嚴謹(1)隨意篡改或無故不執行醫囑;(2)醫護雙方互相交流不夠,個別醫生只管開完醫囑就走人,造成開醫囑與執行者不銜接;(3)醫生開醫囑的劑量有誤;(4)醫生漏開醫囑。
1.4護理過程疏忽大意
新生兒均是沒有任何生活和自理能力的特殊患兒,有病情變化快、無家屬陪護等特點,如果護士在護理過程中不注意細節,動作粗暴,沒有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導致燙傷、抓傷、感染等或病情變化未及時發現、報告和處理,造成失去最佳搶救時間而死亡等。
1.5執行制度不嚴謹(1)巡視病房不及時;(2)護士擅自向家長介紹患兒病情;(3)服務意識滯后。
2應對措施
2.1加強法制教育,強化法律意識
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學習與護理人員關系密切的法律知識。管理者還要重視風險意識教育,科室不定期將其他醫院發生護理事故的追蹤報道收集后供護士參閱以加強警示。經常對護士進行職業責任感和“慎獨”精神教育,強化職業責任感,在學法的同時也學會尊重病人的權利,了解自己的義務,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的權益。
教育護理人員要善于舉證責任倒置。當護理人員因各種原因成為醫療訴訟中的被告時,護理人員應認識到醫療糾紛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并非完全由自己承擔,應當強調患方對于損害事實和損害行為的舉證責任。患方雖然比較容易舉出損害后果證據,卻也難以界定該損害后果是疾病的自然轉歸、是正常醫療行為帶來的必然后果,還是存在錯誤醫療行為并由此而導致。如果患方不能就損害事實和損害行為舉證,則要承擔敗訴的后果。此外,當護理人員提供證據證明醫療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沒有因果關系和不存在醫療過失后,若家長提出疑異,應當就此舉證。
2.2強化服務意識,轉變服務理念
NICU護士必須具備良好的服務心態,樹立“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主動、熱情地最大限度地滿足家長的需求。
2.3加強制度管理,提高護士素質
現代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新技術、新項目、新的設備,要求有科學合理的常規和規程來規范醫護人員的行為。護理的各項操作和行為都要遵循醫療規章制度,執行護理常規和技術操作規程,保證護理措施的實施,促進患兒的健康,遵守法的規范。
護士長要嚴格管理,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工作程序和操作流程。護士長每日督查,及時發現各種護理隱患并采取相應護理整改措施。
2.4規范護理文書,提供有力“書證”
臨床護理記錄是衡量護理質量高低的標志,是醫生觀察診療效果、調整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記錄本身也能成為法庭上的證據。自施行的新《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規定患者有權復印或復制其門診病歷、住院志、體溫單、醫囑單、護理記錄等客觀病歷資料。這就要求護理文書記錄要嚴格認真,做到客觀、真實、及時、準確。所以,一切護理活動都應遵守“寫我所做,做我所寫,記錄做過的”,嚴格按照體系文件流程規范每一項護理活動,并如實記錄護理活動與效果,不要任意涂改和篡改記錄。強調不能為書寫而書寫,要求記錄忠于事實,做了就必須寫,確保各種記錄的及時、準確、完整。質控護士、責任組長要嚴把質控關。
2.5合理安排人力,杜絕護理安全隱患
護理部要合理調整護理人力,在護士短缺的情況下,一定要充分考慮和照顧到無陪科室,以消除可以避免的人為隱患。科護士長要充分利用好護士人力,兒科護士要大部分能勝任NICU工作,實行彈性排班,保證基礎護理、生活護理、專科護理準確、到位,防止護理差錯、事故發生。
參考文獻
1.2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如今專業化、科學化、人性化的護理服務已經成為優質護理服務中的關鍵內容,重癥醫學科的患者一般病情比較嚴重,生活不能自理,同時還要限制非醫務人員的探訪,家屬也不能長時間陪在患者身邊,從而增加了患者的恐懼、孤獨和焦慮感,這時就需要護理人員多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從而有效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盡可能滿足患者的基本需求。護理人員還要主動做好患者生活護理,落實各項護理措施,向患者做好宣教及康復指導,這樣不僅可以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而且還能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1.3觀察和評價指標對患者實施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前后進行相應的問卷調查,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并對其護理效果進行對比。
1.4統計學方法本文采用了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兩組患者的研究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過相關護理之后,觀察組滿意27例,比較滿意6例,不滿意1例,滿意率97.06%;對照組滿意19例,比較滿意10例,不滿意5例,滿意率85.29%。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心胸外科和普外科收治的重癥胸腹部外傷患者107例,其中男67例,女40例,年齡19~67歲,平均(27.3±3.2)歲;交通傷57例,打架斗毆傷16例,高空墜落傷21例,刀刺傷7例,其他6例;嚴重肺挫傷18例、心臟破裂3例、嚴重肝外傷15例、脾破裂7例、肋骨骨折39例、膈破裂25例;重度休克46例,中度休克36例,輕度休克25例。
1.2急救及護理方法
1.2.1院前急救
救護車抵達急救現場后,密切配合醫生迅速對患者進行全面檢查,如血壓、呼吸、脈搏、血象等,監測其生命體征變化,觀察傷口部位、出血量及患者意識情況,并迅速評估患者的傷情。對患者生命直接威脅的癥狀及時對癥處理,如患者口鼻因嘔吐物和分泌物堵塞及時排痰、吸痰,解除氣道的壓迫,解開患者的衣扣,利于保持氣道通暢;對無力咳嗽者,用鼻導管或支氣管鏡吸痰,若患者有發紺、心跳加快等癥狀,則停止吸痰,增加供氧流量,觀察患者癥狀緩解后改用吸痰管吸痰。肋骨骨折致胸壁塌陷者,若伴呼吸頻率>25次/min、嚴重創傷性濕肺等嚴重影響呼吸時,則配合醫生行氣管切開術,以呼吸機輔助呼吸,調節好呼吸機相關參數;嚴重肺挫傷患者采用仰臥位,避免側臥位,氧流量保持3~4mL/min以確保供氧充分;胸部開放性傷口者用胸部開放性傷口以防傷口感染,同時使開放性氣胸轉為閉合性氣胸,若由于胸腔內氣體過多致肺萎縮>30%出現傷側呼吸音減弱、呼吸困難,則配合醫生行胸腔穿刺排出其他緩解胸腔壓力,對較嚴重者給予胸腔閉式引流;對胸膜腔內出血量>500mL者則行胸腔閉式引流,排出積血;伴有腹腔內臟脫出的開放性腹部損傷患者,用大塊無菌敷料遮蓋脫出臟器,并用腹帶包扎,暫時不送回腹腔。
1.2.2安全轉運及途中監護
所有患者均采用靜脈留置針,觀察有無針頭脫落、藥液滲漏等情況,一旦出現立即拔出針頭,進行局部處理,以減少患者的痛苦。保持氣管插管、鼻導管、尿管等管道的固定通暢,檢查有無扭曲、反折等不良情況。注意清除氣道分泌物,取最佳,以保持氣道通暢,同時給予持續氧療。救護車內陪護患者,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每隔3~5min觀察一次患者的瞳孔、意識、面色、肢體活動等,以確保轉運安全,同時做好轉運記錄。
1.2.3院內救治及護理
患者安全抵達醫院后,及時搬運至急診室,并檢查患者的生命體征,根據病情確定護理的重點。保持氣道通暢,取仰臥位,抬高下肢15~30°以利于靜脈血回流和呼吸;建立兩條靜脈通道以補充血容量防止休克和補充加溫的平衡液以維持患者體液電解質平衡;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防止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的發生。每隔5~10min觀察一次傷口出血情況及腹部體征,觀察胸部有無壓痛,有無氣體進出的響聲及移動性濁音;觀察胸腔閉式引流是否通暢防止敷料浸濕致感染的發生,每日更換引流瓶1~2次,觀察負壓波動情況,若發現引流瓶內有大量泡沫,則向引流瓶內滴入無水乙醇,以消除泡沫確保引流通暢。定時檢查各連接通道有無漏氣,檢查呼吸機是否運行正常,患者呼吸是否與機械通氣協調,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調整呼吸參數;及時做好采血、藥物試驗等準備,以利于手術順利實施。在救治過程中,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護理,減輕患者緊張,恐懼的心理,囑咐患者家屬多關心、照顧患者,增加患者的安全感。術前、術后加強口腔、皮膚、褥瘡護理,防止護理并發癥的發生。
2結果
本組重癥胸腹部外傷患者107例,搶救成功100例,死亡7例,搶救成功率為93.5%。7例死亡患者因轉運過程中即存在心、肺、肝等臟器功能衰竭,入院后搶救無效死亡。采用自行設計的滿意度調查表進行患者或其家屬對護理的滿意度進行調查,問卷有患者或家屬自行填寫。107例患者中,對護理非常滿意97例,占90.7%,一般滿意10例,占9.3%,不滿意0例。滿意度為100%。
3討論
重癥胸腹外傷一般是因銳器或較大暴力所致的開放性或閉合性胸腹部創傷,傷情往往嚴重,若得不到及時救治,極易致死。故及時進行準確的診治,并配合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是成功救治重癥胸腹外傷患者的主要手段。創傷致死有3個高峰時間點,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在傷后1h內的院前院內進行有效的救治工作。護理人員提高對重癥胸腹外傷癥狀、體征的認識,掌握正確的急救護理措施,養成正確的臨床思維,提高自身對傷情的敏銳觀察力和預見能力,同時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有效地配合醫生進行搶救,對提高重癥胸腹外傷的搶救成功率有著積極的作用。
3.1抗休克
護理人員密切觀察患者臨床癥狀及生命體征變化,如出現面色蒼白、煩躁不安、脈搏加速、口渴、尿量減少、四肢濕冷等癥狀及體征,均提示休克的可能。應及時向醫生報告并積極配合搶救工作。搶救措施包括:①迅速建立兩個以上有效的靜脈通道,以補充血容量,同時做好輸血準備。②大出血的患者往往出現低血壓的現象,因此遵醫囑及時給予血管活性藥物,確保心腦血管血液供給。③糾正酸堿平衡紊亂,監測呼吸頻率變化,出現酸中毒及時給予堿性藥物以糾正。④應用強心藥物增強心功能,提高心輸出量,以改善微循環灌注。
1.1.1循證方法:成立以護士長為首的循證護理小組組,然后通過計算機網絡檢索有關文獻、查閱資料,尋找證據,在對證據綜合評價的基礎上結合護理實踐,制定出最終的護理干預措施。
1.1.2調整,減輕疼痛:急性胰腺炎多伴有劇烈的腹痛,因此在護理中要防止患者因劇痛翻來覆去而墜床,各類監護儀器要固定牢固。護士要協助患者彎腰并屈膝側臥,以減輕疼痛程度。同時要告知患者遵照醫囑服用止痛藥。
1.1.3實施禁食水護理,注重口腔清潔:患者在臨床治療中,接受的胃腸減壓與禁食水易引發咽喉不適與口唇干燥。因此應及時為患者涂抹唇膏等,以保持口唇濕潤。如果患者無法自主洗漱,護理人員要協助患者每天進行兩次口腔護理,以保持口腔清潔。
1.1.4密切關注病情變化:護理人員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觀察患者腹部疼痛的部位、劇烈程度以及疼痛的性質。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還應關注病人心理變化,定時測量體溫、脈搏、血壓率等生命體征指標。同時,要保持胃管通暢,注意引出液的性狀。準確記錄液體的出入量,防止出現患者體液不足,引發休克等不良狀況。一旦發現問題,要迅速上報主治醫生,以迅速處理、治療。
1.1.5全身感染的護理:在全身感染期,對于接受抗生素治療,但體溫仍然高者,要密切關注患者的體溫。護理人員還要注意對患者的尿、血、肝功能和腎功能指標進行定期化驗。
1.1.6健康教育:護理過程中藥對患者積極地進行健康教育,向患者告知該病產生的原因,相關的治療與護理措施,增強患者的配合程度。出院時,要進行相關的出院指導,告知其出院后的注意事項,并且要定期復查,以避免復發。
1.2效果評價
分別從護理質量、并發癥和患者滿意度三方面對兩組效果進行評價。護理質量包括護理操作技術,護理文書的書寫規范性和護理人員的服務態度等3個方面,各因子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護理質量越高。并發癥包括電解質失衡、應激性潰瘍、腸麻痹、繼發性感染和器官衰竭等。患者滿意度按照方式的不同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等3個等級。
1.3重癥急性胰腺炎統計學分析
數據的統計分析應用SPSS16.0軟件。護理質量的比較采用t檢驗,并發癥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滿意度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護理質量
循證護理組在護理操作、護理態度和護理文書寫作質量等護理質量各因子間的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兩組間的差異也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并發癥的比較
循證護理組發生電解質失衡、應激性潰瘍、腸麻痹、繼發性感染和器官衰竭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兩組在并發癥發生率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患者滿意度
患者滿意度的調查結果顯示,循證護理組患者的對護理措施的滿意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Z=-8.1730,p<0.0001)。即表明循證護理組患者滿意度更高。
1 資料
2007年3月~2010年12月我院綜合ICU對139例重癥患者(需心肺復蘇患者除外)采用半坐臥位進行經口氣管插管,男93例,女46例,年齡14~81歲。其中重癥肺炎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27例,急性心力衰竭19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11例,多發性肋骨骨折并血氣胸9例,急性重型顱腦損傷28例,腦出血19例,大面積腦梗塞12例,農藥中毒并呼吸肌麻痹6例。停留氣管插管時間1~28 天,平均13天。
2 方法
2.1準備物品:可搖高床頭的病床、供氧裝置、簡易呼吸器及面罩、喉鏡、合適型號氣管導管、導絲、牙墊、石蠟油、開口器、固定布帶、10ml注射器、吸痰機、無菌手套、Magill鉗、短效鎮靜藥:咪達唑侖。
2.2患者的準備:患者取半臥位,可根據患者的呼吸情況、病床的高度及插管者的操作舒適度選擇20~50度臥位角度,一般調整臥位角度后,使患者頭部位于醫生的胸部正中高度[1]護理論文,頭后仰,可使患者頭略高床緣,處于頭部過伸位,隨后按常規經口氣管插管方法插管。
2.3 如氣管插管前患者血氧飽和度低,一般使用簡易呼吸器面罩加壓給氧2~3分鐘,使血氧飽和達90%以上再行插管。
3 結果
139例重癥患者中,136例采用半坐臥位經口氣管插管成功,插管成功率97.8%,3例氣管插管出現困難(1例曾有頸椎內固定手術史,1例有鼻咽癌放射治療病史,另外1例合并扁桃體腫大),經嘗試3次插管失敗后改用纖支鏡引導下經口插管成功。插管過程中觀察139例患者心率、血壓、呼吸、血氧飽和度無較大波動,且插管過程中無明顯不良并發癥發生。
4 討論
4.1傳統氣管插管多選擇平臥位,通過將病人置于“鼻吸氣”使其口、咽、喉的軸幾乎成一直線,這種以寰枕關節為軸,頸部屈曲、頭部輕度過伸。但一項磁共振研究對這一概念提出了質疑,這三個“軸”在中立位、單純過伸位和“鼻吸氣”三個中任何一個都不可能成一直線[2]論文范文。另外,一項對有選擇的外科病人的隨機研究證明:“鼻吸氣作為一種實施經口氣管插管的方法,其效能并不優于單純頭部過伸位”[3]。在平臥位氣管插管時,操作者在插管時一般需要下蹲彎腰來觀察聲門位置。而采用半坐臥位插管時,術者只需稍彎腰或不彎腰,低頭就可以窺見聲門,可以增加操作者的舒適度,節省體力,縮短氣管插管時間。
4.2對昏迷、頻繁嘔吐、顱底骨折致口鼻流血較多,但咳嗽反射尚好的患者,如此時采取平臥位氣管插管,插管刺激患者咳嗽時可引起口咽腔內嘔吐物或血液直接噴射向操作者。而采用半坐臥位氣管插管時,可由于患者與操作者夾角變大而減少被污染的機會,對操作者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而且將病人置于部分傾斜或反Trendelenburg可減少反流和誤吸的危險[4]。
4.3 大多數肺心功能較差的重癥患者,進行氣管插管時呼吸已極差,呈端坐呼吸或急性肺水腫狀態護理論文,或者大量液氣胸患者需強迫坐位,此時的可能是患者最舒適,如果強迫改為平臥位進行氣管插管,患者可能很不適應,會出現煩躁不安而加重缺氧,使病情進一步加重,甚至有呼吸、心跳驟停等并發癥發生的可能。此時如為患者采用半坐臥位氣管插管可以減少上述情況的發生。另外,有研究證實過度肥胖的病人,運用頭部抬高25度的可以提高預充氧的效果[5],從而減少氣管插管過程中并發癥的發生。
4.4 Bulger等[6]人的一項大樣本回顧性研究顯示,快誘導插管的成功率為97.8%,本研究半坐臥位經口氣管插管成功率與之對比并無差別。因此,對重癥患者采用半坐臥位進行經口氣管插管,成功率高,并發癥少,可增加患者及操作者的舒適度,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可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杜斌.麻省總醫院危重病醫學手冊[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58.
[2]Adnet F,Borron SW,DumasJL etal:Study of the “sniffingposition” by 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 Anesthesiology 94(1):83-86,2001.
[3]Adnet F,BrillardC,Borron SW,et al:Randomized study comparing the “sniffing position” with simple head extension forlaryngoscopic view in elective surgery patients.Anesthesiology95(4):836-841,2001.
[4]朱繼紅,余劍波.危重癥醫學的操作、技術和微創監測[M].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8-12.
[5]Dixon BJ,DixonJB,Carden JR,et al:Preoxygenation is more effective in the 25 degrees head-upposition than in the supine position in severely obese patients: a randomizedcontrolled study.Anesthesiology 102(6):1110-1105;discussion 5A,2005.
以往評估護士對重癥患者的護理水平從患者床單位是否清潔、患者的基礎護理和生活護理是否到位等進行靜態的評估及從護士是否掌握“七知道”來了解護士對病情的掌握程度,然而患者的病情變化是動態的,當病情突然出現變化時護士是怎樣判斷并解決的,這需要進行動態評估才能了解。目前,重癥護理記錄還不能充分體現護士的臨床思維能力,不能看出重癥護理的動態信息。我院護理小組2004年建立了重癥及死亡討論制度,在重癥及死亡討論中采用護理敘事研究的方法,讓參加重癥及死亡搶救的護士講述患者出現病情變化時的護理場景,再現護士的分析判斷及處理過程,評估護士在重癥護理中的思維能力,這是對重癥護理質量管理方法的重要補充,也為優化護理隊伍合理配置護理人員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依據。
1臨床資料
選取2005年1月一2006年8月我科急診收治的糖尿病重癥患者38例,男18例,女20例,年齡歲。糖尿病合并心臟病心功能Ⅳ級8例;糖尿病合并腎病尿毒癥期10例;高滲性非酮癥昏迷例;糖尿病酮癥酸中毒15例。死亡8例,好轉30例。護理人員12名,學歷:全日制本科2名(均為主管護師),夜校大專4名(主管護師2名、護師2名),中專名(護師2名、護士4名);平均工作年限:主管護師年,護師8年,護士4年。
2方法
由12名護理人員及參加救治的主治醫師1名、住院醫師1名、科主任1名成立重癥及死亡討論小組,在38例重癥患者好轉出院后或死亡后1周開始討論,由參加救治的主要護理人員3—4名(其中必須有主管護師1名,護師1名,護士1名,當參加搶救的護士多時可隨機增加1名護理人員)回憶患者的護理場景,主要講述患者當時的總體狀況如何,護士對患者進行怎樣的整體評估與分析,發現的病情變化有哪些,當時的護理重點在哪里,對患者及家屬作如何指導,向醫生如何反映情況及與醫生如何協商,怎樣根據病情準確判斷護理問題并果斷處理。先進行集體討論,確定該患者的護理標準,用于評價參加救治護士的分析與處理是否正確與全面,然后發放評分表,評分表按照提前發現病情變化、全面對患者整體分析與評估、充分把握護理重點、隨時指導患者與家屬、根據病情準確判斷護理問題并果斷處理或其他處理這項進行4級(很好、較好、一般、較差)評分,分別是分、3分、2分、1分,總分為20分,最低分為5分,由其他9名護理人員及以上3名醫生對敘述救治過程的3名護理人員進行打分,去掉1個最高分和1個最低分,計算出平均分。規定18分以上為優秀,分為良好,12分以下為不合格。每個護士均被評分次(即隨機護理10個不同重癥患者),統計出不同層次護理人員優秀、良好、不合格的人次,將數據輸入.5軟件,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3結果
3.1不同學歷護理人員重癥護理思維能力比較顯示:不同學歷護理人員重癥護理思維能力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全日制本科學歷護士的重癥護理思維能力明顯好于夜校大專學歷護士和中專學歷護士;夜校大專學歷護士與中專學歷護士重癥護理思維能力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2不同職稱護理人員重癥護理思維能力比較顯示:不同職稱護理人員重癥護理思維能力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主管護師的重癥護理思維能力明顯好于護師與護士;護師與護士的重癥護理思維能力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4討論
4.1不同學歷護士重癥護理思維能力分析及管理對策重癥護理要求護士要有較廣泛的專科護理知識,有一定的病理生理學知識,善于創新及應用邏輯思維發現問題及總結經驗并不斷學習[21。表1結果表明:
全日制本科學歷護士重癥護理思維能力明顯優于夜校大專學歷護士和中專學歷護士。本科學歷護士理論知識全面,工作細致,能夠提前發現患者病情突發的先兆并能理解和積極配合醫生工作,采取預防措施,減少疾病突發,此外,她們分析能力強、表達能力較好,在I臨床工作中能夠迅速把握不同患者的護理重點,并能有效指導患者和家屬,共同促進疾病康復。夜校大專學歷護士與中專學歷護士重癥護理思維能力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提高護士重癥護理思維能力首先要鼓勵護士提升全日制學歷,增加全Et制本科護士的比例,還要在臨床注意對護士進行繼續教育,以增加護士多學科的醫學知識和多種專科護理知識。可對護士進行集中培訓,還可請本科醫師講述常見危重癥的臨床表現、搶救及監護,并在學習后進行書面考試。護士只有掌握了多學科疾病的臨床表現,特別是各種疾病病情加重的先兆,才能早期觀察病情變化。
有了理論知識作基礎,如何將理論用于實踐又是一個問題。長期以來護理工作以被動執行醫囑為主,養成了很多護士遇到問題過分依賴醫生,不養成自己動腦思考解決問題的習慣,這對提高思維能力是一個障礙。只有護士學會遇到問題首先獨立分析病情,并給予醫生必要的提示,從護理角度與醫生共同商量處理的辦法,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
4.2不同職稱護士重癥護理思維能力分析及管理對策重癥護理要求護士要有較廣泛的實踐經驗,積極穩定的情緒,操作敏捷、工作細致耐心,善于用語言和非語言交流來減輕患者及家屬的依賴和焦慮心理,有頑強堅韌的意志品質從容面對緊張的局面和復雜的情況【21。表2結果表明:主管護師重癥護理思維能力明顯優于護師與護士。本組主管護師平均工作年限較長(15年),在臨床工作中遇到的重癥病例較多,能夠掌握不同重癥患者的護理對策,對突然出現的病情變化能夠冷靜果斷地處理,并且操作技術熟練,與家屬溝通交流較好。護師的工作年限相對短,約有113的人重癥護理思維能力處于良好階段,她們經過一定時間的經驗積累與學習,其中的優秀者重癥護理思維能力會出現新的飛躍。護士臨床經驗和專科知識都較少,臨床思維還以護理操作為主,不能全面整體評估患者,把握護理重點。如何更快地提高低職稱護士的重癥護理思維能力是目前需要探討的另一個問題。國外研究表明高水平的護理不把護理視為單純的操作,還通過患者的血液循環、灌注、營養狀況、皮膚完整性等全身的物理狀況來評估患者的總體情況【3】,而我國目前的護理正是以護理操作及急救技術為主,忽視了對護士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培養臨床思維能力的最好途徑是醫護查房和病歷討論,在其中可以學習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的處理方法、診療思路等,從而促進臨床經驗的積累。此外,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起點應定在學校教育,尤其是在護生的臨床實習期間,在實習期間多開展各種個案查房,在查房中要求護生對患者的病情首先進行整體評估,然后用討論式教學法啟發學生思考患者的護理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在護理措施的實施階段,讓護生學會如何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對患者及家屬作必要的護理指導,與患者及家屬配合共同促進疾病好轉。超級秘書網
4.3積極推進護理的分層次上崗根據美國健康護理質量研究機構報道:1993年由于較高水平的注冊護士護理患者,醫院獲得性肺炎、尿路感染、失去搶救機會、休克或心衰、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時間延長等危險明顯減少,護理的技術越全面,患者痛苦的機會越少【41。醫院不僅需要有足夠數量的護士,而且需要有足夠的具有一定經驗、學歷和技術水平的護士才能滿足人民健康服務的需要【5】。不同層次護士重癥護理思維能力有所不同,如何優化護理隊伍整體結構,合理配置護理人員,成為護理管理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在部分醫院推行的護理分級管理模式是應目前我國護理人力資源現狀提出的新的發展思路與趨勢,這種分層次上崗賦予了護理人才結構的新形式,有利于加快學科建設【6】。本研究對不同層次護理人員重癥護理思維能力進行評估,為護理分級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參考文獻】
【1】王磊,蔣曉蓮.敘事研究一護理質性研究的新方法[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4):352—354.
【2】王志紅,周蘭姝.重癥護理學嗍.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
【3】侯桂英.美國注冊護士與非注冊護士對護理質量影響的比較【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1,20(2):70.
1.1.1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必須加強與患者及其家屬的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從而更好地根據患者的心理問題給予相應的心理護理,對于自卑、緊張的患者,護理人員應主動加強與患者交流,讓患者感受到自己并不會受到他人的排斥,同時鼓勵患者家屬也加入到護理中,多陪伴與鼓勵患者,給予患者足夠的家庭支持,從而緩解患者的自卑情緒。而對于部分悲觀、失落的患者,由于部分難治性皮膚病患者長時間服藥,療效不明顯,容易產生悲觀、失落的心理情緒,不愿繼續服藥或私自減少藥量及用藥次數,應向患者多列舉一些常規治療的典型案例,以樹立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主動配合治療,從而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
1.1.2全面護理護理人員應全面了解患者社會、飲食、衛生等相關因素,并分析與了解患者發病的原因,以便給予患者個性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在護理干預中,護理人員應不斷更新自身護理觀念,努力學習與掌握各個方面的知識,保證在護理工作中能全面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有利于取得患者的信賴及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從而有利于護理工作的順利實施。
1.1.3加強護理查房在日常護理查房時,護理人員應樹立全新的護理觀念,使護理查房工作變得多元化、多樣性。查房的責任護士應制定查房表,認真、全面地查閱患者的病因、病情、治療、護理措施等資料,并在護理過程中不斷總結護理查房的資料,結合患者病情制定相應、全面的護理方案,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面的護理服務。
1.1.4完善護理程序護理部應不斷完善皮膚科的護理程序,以進一步規范護理人員的護理行為。護理程序主要以患者的病情恢復為目標,結合皮膚病的理論知識,建立整體性的護理體現。護理人員在護理服務過程中,必須熟悉護理流程及換藥程序,以保證患者的合理用藥,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預后效果。另外,護理人員還要及時做好每一位患者的治療、護理記錄,通過記錄患者的病情轉歸情況,為疾病的后期治療提供參考。
1.2.5做好出院后回訪患者在出院前,護理人員應及時提供聯系卡,留下患者詳細的聯系方式,以便做出院宣教,并告知患者復診的時間,告知患者家屬做好患者的用藥提醒及監督工作,以保證患者按時、按量服藥,從而提高患者服藥的依從性。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應定期通過電話咨詢、回訪等方式詳細詢問患者的病情,耐心、詳細地解答患者的疑問,提供合理的建議。同時經常性提醒或指導患者用藥,反復向患者介紹病情及藥物治療的意義,告知其嚴格按照醫囑服藥的重要性,以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
1.2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及護理滿意度。
1.3用藥依從性評價由護理人員觀察與記錄患者的用藥情況,嚴格遵守醫囑服藥者為完全依從;超過或不足劑量用藥、增加或減少用藥次數為部分依從;經常忘記用藥或不愿服藥者為完全不依從。
1.4滿意度評價滿意度調查采用我院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于患者出院時進行調查,內容主要包括護理人員的服務態度、專業技能、溝通能力、健康教育及生活護理五大維度的共25項,每項評分1~4分,最低分25分,最高分100分。非常滿意:評分>85分;滿意:評分為85~60分;不滿意:評分<60分。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用藥依從性比較觀察組患者完全依從率(82.1%)高于對照組(48.2%)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6.4%)高于對照組(76.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選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本院手術室行擇期手術患者150例,按隨機數字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5例。觀察組男41例,女34例;年齡19~76歲,平均年齡42.5歲;普外科手術30例,骨科手術18例,泌尿外科手術15例,婦產科手術12例;文化程度:小學及文盲16例,初中及高中39例,大專以上20例;麻醉方式:復合麻醉12例,全身麻醉47例,局部麻醉16例。對照組男40例,女35例;年齡18~75歲,平均年齡41.5歲;普外科手術33例,骨科手術17例,泌尿外科手術12例,婦產科手術13例;文化程度:小學及文盲13例,初中及高中36例,大專以上26例;麻醉方式:復合麻醉10例,全身麻醉46例,局部麻醉1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根據醫囑在術前對該組患者進行全面常規檢查,并對其的皮膚進行清潔使其達到手術要求。核對患者的診斷資料以及病歷,并將手術所需的用品提前準備好,并核對手術名稱和個人信息。進入手術室后協助麻醉師擺好麻醉,麻醉前密切觀察患者的體征變化,術中配合醫師進行相關操作,術后注意患者保暖、清潔皮膚,并將患者送回病房,協助擺放麻醉后等。觀察組則采用循證護理方法進行每例手術護理,具體方法:①術前對患者的手術預定程序及細節和患者的基本情況分別進行評估,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精神狀態等情況,提出護理問題,獲得最佳循證支持后,結合護理人員的臨床護理經驗和患者的護理需求制定出護理干預具體方案,力求以最佳的護理細節和銜接處理方式進行護理。同時對患者的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評估和疏導,以利患者能較好地配合治療。②術中護理則重點了解患者是否感覺舒適以及患者心理焦慮情況,及時予以護理干預,尤其是麻醉后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了解患者的應激反應。同時應保持手術室的溫度及濕度,術中應避免身體過度暴露,防止體溫過度降低和寒顫等并發癥的發生。患者清醒后應及時與其溝通,告知手術效果,并根據患者的不良感受予以護理干預處理。③術后護理宜了解患者的心理、飲食、大小便和傷口疼痛及感染的情況,并予以處理。同時進行健康教育指導,促進患者康復。
1.3觀察項目及評分方法
觀察兩組患者的癥狀自評量表評分(SCL-90)、護理質量、患者滿意度、并發癥發生率。使用SCL-90量表對兩組患者手術前后恐懼、焦慮和抑郁3種不良情緒的嚴重程度進行單獨評估,以2分為是否有在此項不良情緒的分解分值,<2分說明患者無此不良情緒,>2分提示存在此不良情緒。護理質量的評估主要由參與手術的人員進行綜合評估,其評估指標包括手術是否順利、配合程度、患者術前、術中及術后護理效果,評估結果以優秀、一般及較差進行統計。患者滿意度采用自行設計調查問卷進行調查,滿分100分,80分以上表示滿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進行統計,包括感染、出血及其他等。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前后SCL-90量表評分比較
顯示兩組患者術前恐懼、焦慮、抑郁SCL-90量表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SCL-90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2.2兩組患者護理質量、患者滿意度、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手術室是治療外科疾病和搶救危重患者的主要場所,而現代手術室的護理工作不僅是簡單地配合手術醫師,還應以患者為中心,關注患者心理、生理的舒適度,減少心理刺激對患者的神經和內分泌等系統產生直接的影響。由于手術作為一種強應激源,極易導致患者產生影響機體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的應激反應,其中以焦慮情緒為主要代表的心理應激反應,不利于手術及麻醉的正常進行及患者的康復。同時由于患者對自身病情和手術治療缺乏認識,在這種情況下更容易產生程度不同的恐懼、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從而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和增加術后感染的風險。針對這些反應,人們試圖從加強手術室護理來緩解這些不良狀態,但不同的護理模式的效果卻不盡相同。傳統的護理方法多來自臨床護理經驗和邏輯推理,缺乏科學的隨機對照研究支持。而循證護理就是在這種環境下應運而生,由于它作為一種新的護理模式,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室且已取得良好效果。已有諸多報道循證護理運用于手術室護理可有效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提高護理質量。認為循證護理應用于手術患者可有效緩解其不良情緒、提高護理質量、患者滿意度、工作效率,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本組將循證護理融合到手術室護理中,重點抓好術前、術中、術后各環節的護理,并與常規護理進行對照,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SCL-90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護理質量的優秀率達88.0%,患者滿意度達100.0%,明顯高于對照組,而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9.3%。提示循證護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護理效果,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與上述文獻報道相一致。通過本組病例的循證護理實踐,認為以下幾方面有利于提高循證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效果:①加強護理人員循證護理知識和業務素質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循證護理意識;②循證問題的提出要以現有最新、最可靠的醫學理論為基礎,并結合患者基本情況,提出護理決策和措施;③實施循證護理過程中應結合臨床護理經驗和手術患者個體情況,提出最佳護理方法,制訂護理計劃,并應用于循證護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