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0 12:00:2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藥用植物調查報告,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關鍵詞】 藥學教育;信息收集處理;教學水平
【Abstract】 It’s basic for pharmacy college students to know how to collect and process information.The channels to develop 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ability of student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Education methods were reformed in teaching of pharmaceutical botany,pharmacognosy and pharmacoeconomics,moreover,the practice of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information increased in discussion lesson,probation lesson and experiment lesson.In the meantime,students were guided to cultivate their 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ability in the study of teachers’scientific topic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Eventually,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was improved by this and the whole teaching level was also promoted.
【Key words】 pharmacy education;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teaching level
21世紀是信息化社會的世紀,信息社會需要的人才應具備四種能力,即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而收集和處理信息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礎,信息收集處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其他能力的全面提高。國內外醫藥高等院校越來越重視大學生良好收集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醫藥高等院校要適應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要求,不斷探索培養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熟練運用信息化手段獲取知識的高素質醫藥人才的途徑[14]。
本研究對藥用植物學、生藥學、藥物經濟學等課程的教學方式進行了改革,在討論課、見習課、實驗課的教學中增加學生對信息的收集與處理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課題研究與教材的編寫,從而培養和提高其信息收集處理能力。另外,在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中對學生進行輔導,通過對學生信息收集處理能力的培養,進一步提高其科研能力。希望通過上述實踐提高藥學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1 藥學學生信息素質教育實踐的目標
通過提高藥學學生信息收集處理能力途徑的研究和實踐,實現學生獲取信息、識別信息、儲存和整理信息以及應用信息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提高。首先,教會學生如何利用圖書館資源和網絡資源,進行信息的收集;教會學生如何利用調查問卷和實地考察等方式,進行信息的收集。第二,經過各種途徑收集到的信息,內容雖然很豐富,但必須進行加工、整理。教會學生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甄別、篩選、分類和保存。第三,信息的利用有很多方面,一般是指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分析、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實際問題。教會學生如何加工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如直接引用、分類比較和概括綜合,完成文獻綜述和研究論文的撰寫。
2 培養藥學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能力的實踐
2.1 加快圖書館的建設,改善網絡教學環境
高校圖書館在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5]。為了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信息收集處理能力,我們加大了成都醫學院圖書館和藥學院圖書室的建設力度。館藏書籍和專業中外科技期刊基本上能夠滿足學生信息查詢的需要。同時,成都醫學院圖書館還加快了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建設現代化電子閱覽室,引進各類中外文全文及文摘數據庫20余個,數據總量超過2 000 GB.學生可通過網絡方便地閱讀各類文獻。
成都醫學院的實驗室、教室等處均可方便地上網,可充分滿足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授課的需要。學生可充分利用局域網查閱資料、學習和交流。在教學過程中,適時介紹學科最新研究進展,引導學生通過科技文獻的查詢,掌握學科的最新研究動態。
我們對成都植物園、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植物園和成都中醫藥大學藥圃中的藥用植物進行了數碼攝像;還對峨眉山、長白山、黃山的藥用植物資源進行了科學考察,并拍攝了大量野生藥用植物的數碼相片。我們對數碼相片按科分類,并附加了相應的文字說明。同時將經過整理的野生植物數碼相片上網,形成了較具特色的藥用植物網上資源庫。我們還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收集了一些兄弟院校的教學資源,結合已有的資源,經有效整合后進一步完善了我院藥用植物學網上課程資源,供教師和學生閱讀學習。
2.2 改革藥學實踐教學,深化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能力
藥學教育重視實踐育人,我們在藥學的實驗、見習、實習中加強了對學生技能的培養,重視信息收集處理能力等綜合能力的提高。例如,我們對生藥學見習進行了改革,教會學生如何設計調查報告,利用中藥材市場進行相關信息調查,調查結束后進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并撰寫調查報告。同學們反映見習效果良好,寫出的市場調查報告質量也較高。如第四小組江敏等同學的實習報告獲得了高分,內容包括見習目的、見習時間、見習地點、見習要求、見習過程、見習感受與體會、建議等,見習報告結構完整,分析問題得當。對薔薇科重要中藥材的品種、來源、產地、采制、價格、炮制品、功效及銷售情況等相關信息都有詳細記載,所得調查結果有一定實際指導意義。
在藥用植物學的實習中,要求同學們將所學的植物分類學知識應用于植物園植物和藥用植物的識別。例如,在成都植物園藥用植物實習時,要求同學們仔細觀察薔薇科月季、仙人掌科仙人掌、小檗科枸骨、豆科皂角等植物的刺,根據所學的分類學知識,通過查閱參考書籍或利用網絡資源來判斷是葉刺、枝刺或皮刺,并說明判斷的依據。同學們根據所學的知識,有效利用收集到的信息,獨立完成研究結果是對藥用植物學見習改革的一種有益嘗試。
2.3 引導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項目和教材的編寫,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能力
在老師參編教材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吸引一些有興趣的同學參加教材的編寫工作,培養學生對信息的收集處理能力。如我們在編寫科學出版社的《案例版生藥學》教材中,將一般生藥瓜蔞、黨參、南沙參、茵陳、、艾葉、野、小薊、大薊和蒲公英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教材編寫工作的任務分配給5位藥學學生,每人負責2味生藥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教材編寫工作。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也鍛煉了學生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
在老師的科研中,選擇一些有研究興趣的同學參加教師的科研工作,在科研工作中培養科研思維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同時也提高了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將教師承擔的科研課題的部分研究內容分解成幾個小課題,讓學生分組承擔。在課題實驗方案的設計和完成過程中,學生需要自己收集資料設計實驗方案,并通過查閱參考文獻解決實際問題,老師則發揮引導者的作用。
2.4 改革學科考核評價體系,注重培養學生信息素質
我們對藥物經濟學考核評價體系進行了改革。學生在完成藥物經濟學的學習后,利用其所學的藥物經濟學原理和知識,選擇其感興趣的問題,確定論文題目,查閱資料后,撰寫藥物經濟學研究論文。學生成績主要由其撰寫的藥物經濟學研究論文來評定。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對學生查詢資料,收集整理資料,撰寫論文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培訓。學生反映通過藥物經濟學的學習,不僅學到了藥物經濟學的相關原理與知識,同時其信息處理能力和寫作能力也得到了較大提高。
我們在天然藥物化學的教學中設置了討論課。教師精選某些專題,指導學生查閱國內外文獻獲取信息,對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寫出文獻綜述。教師組織學生在討論課上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獲。學生文獻綜述和討論課的表現作為其平時成績的一部分。學生在討論課上發言積極,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自學能力、信息收集處理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有了全面的提高。
3 展望
通過加強對藥學學生信息收集處理能力培養的實踐,學生信息收集處理能力都有較大的提高,特別是在信息的整理和加工方面有了較大的進步。今后,我們將繼續探索培養提高學生信息收集處理能力的新途徑,總結在學生信息收集處理能力培養實踐中成功的經驗與不足,并針對不足提出改進方案。將可行的經驗向其它學科推廣,通過提高成都醫學院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來提高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和學院的整體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鄒開軍.中醫藥大學生信息能力的培養途徑[J].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09,11(4):6869.
[2] 朱霞.對大學生信息素質及提高途徑的思考[J].中國科技博覽,2009,25:200.
1 瀘水縣豐富的生物資源
瀘水縣位于云南省西部,處于東經98°34′~99°09′,北緯25°33′~26°32′之間。北接福貢,南接保山,東與云龍、蘭坪2縣相連,西與緬甸毗鄰。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豐富的氣候土壤資源,導致了生物資源的多樣性。
2 瀘水縣生物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2.1 生態保護意識相對落后
瀘水縣是一個多民族山區縣,大部份山區農民抱守傳統觀念,有些村民還沒有真正意識到環境的惡化會給自己和家人帶來什么后果。所以,加強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宣傳、教育和培訓,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已成為不容勿視的問題。
2.2 對生物資源的粗放、不合理開發
瀘水縣解放初期至今,對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經歷了粗放型、掠奪型和破壞型3 個階段,不同階段的開發利用,對瀘水縣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2.3 對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沒有形成規模
過去對瀘水境內生物資源開發一直采取只采不種、越采越窮的掠奪型生產方式,造成資源的不斷喪失和生態平衡的嚴重失調。瀘水境內的生物資源走進了“大資源、小產業、低收入”的怪圈,部分生物資源的經濟效益得不到有效發揮,農民守著金山過窮日子。
2.4 依法保護意識不足、森林資源管護責任脫節
理順關系,提高職能部門的法律地位,堅持依法治林是當前必須解決的一個實際問題。
2.5 對生物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導致的后果
特殊的自然地貌,極其脆弱的生態環境,加之人們不合理的利用土地資源,歷史上的亂砍濫伐、毀林墾荒、刀耕火種,盲目擴大耕地面積,對自然環境進行掠奪性的經營,導致瀘水縣水土流失形勢嚴峻。
3 瀘水縣生物資源開發與保護對策
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工程順利實施給瀘水縣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希望。縣委、政府結合本縣實際,提出把解放思想、調整結構、開發農業、發展經濟,作為瀘水縣今后發展經濟新的工作思路。
3.1 加大宣傳、依法治林
3.1.1 提高保護意識。必須鼓勵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決策和監督,把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戰略指導思想的高度上來。在全縣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使生態環境建設成為群眾性的社會工程。
3.1.2 加強森林資源管護職能。為林業行政執法壯膽,擺脫人情關、領導關對執法的干預。要認真貫徹落實《森林法》及其它林業有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加強基層執法機構和隊伍的建設,強化森林資源保護的執法力度和執法監督工作。
3.1.3 加快生物防治。在切實保護好現有森林資源的前提下,與天然林保護工程相結合,實施人工造林種草和封山育林等措施。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減輕和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解決農村燃料不足、緩解飼料和肥料缺乏問題,促進畜牧業和種植業的發展。發展以林果為主導的商品經濟,提供農村工副業原料, 促進經濟發展。
3.2 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的科技含量
做好生物資源綜合利用的統籌規劃;變粗放式開發利用為深層次的精加工利用;完善森林資源監測和監察體系;利用生物技術進行人工繁殖利用。
3.3 文明開發、合理利用
3.3.1 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優勢,建立高山藥用植物園。改變過去只采不種,越采越窮的掠奪型生產方式。能有效解決既保護野生藥用植物資源,又能利用藥用植物資源優勢脫貧致富,發展國家藥材生產的矛盾。要依靠瀘水優越的自然氣候條件,建立一定數量,規模不一的高山藥用植物園,根據市產供需情況,進行引種栽培。
3.3.2 以市場為前景發展經濟林木。要從“大資源、小產業、低收入”的怪圈中解放出來,就必須調整產業結構,走“公司+農戶+基地+產業”的發展道路,實現規模化、基地化、集約化經營。以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連接千家萬戶的小生產,建立強大的支柱產業,使我們的產品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3.3.3 大力發展生物質能源植物。膏桐是一種民用的木本油料樹種,也是化工的原料植物,近年來,膏桐被認定為有較高開發價值“能源植物”。瀘水縣境內的膏桐經濟價值到目前還沒有被充分挖掘出來,因此,在抓住機遇大力推廣、種植膏桐的同時,相關部門應盡快落實好加工企業并和農戶實行定單種植,這樣即能保證原料的數量和質量,又能讓農戶吃下定心丸,將會促進農民增收,加快農民致富步伐 。
3.3.4 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硬約束。
4 結語
正確處理好生物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關系是瀘水縣發展經濟的要求,有利于瀘水縣生物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形成良性循環和協調穩定的發展。
創新外延擴充———深入社區,探索建立醫學、心理、社會三位一體的綜合性社會實踐模式
中圖分類號 S567.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0-0052-02
Research Progress of Early Bolting of Angelica sinensis
WANG Yi-cun LI Guo-ye PAN Shui-zhan
(Longnan Institu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in Gansu Province, Longnan Gansu 746005)
Abstract The early bolt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key issues affecting the Angelica sinensis herbs production.The early bolting does not only reduce herbs production,but also affect the active ingredients of plants.The concept of early bolting,physiological theory,induce factors of the quality of medicine and control technology about the early bolting of Angelica sinensis were integrative reviewed in the paper.Its occurrence mechanism include genetic factors,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factors,nutrients,planting density,fertilizer and other productiong management measures. For the above occurring mechanism,the proposed prevention measures as follows: preferably good variety,greenhouse seedling,control graft union,cold storage,reasonable planting density and other agronomic measures can reduce its bolting rate.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of early bolting,vernalization gene,gene regulation of flowering early bolting,select bolting tolerance variety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for Angelica sinensis high quality,high efficiency,stable yield and high yield.
Key words medical plants;Angelica sinensis;early bolting;research progress
當歸(Angelica Sinensis Diels)為傘形科(Umbe-lliferae)當歸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冷涼陰濕。始載于《神農本草金》,以干燥根入藥,性溫、味甘、辛,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潤燥滑腸之功效,為臨床常用藥[1]。此外,當歸還廣泛應用于保健品、化妝品、飲料、酒等制造原料中。全國有90%左右的當歸產自甘肅[2]。當歸生產上普遍存在早抽薹問題,早抽薹嚴重制約了產量潛力的發揮,對藥材品質亦有較大的影響[3]。該問題不僅在當歸上有,在其他家植藥材如白芷、羌活等傘形科藥用植物中普遍存在。因此,揭示當歸早期抽薹的機理機制,闡明控制當歸早期抽薹的途徑與技術,對于破解當歸早期抽薹的難題,實現當歸優質、高效、穩產、高產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踐意義。
1 當歸早期抽薹的概念及發生情況
早期抽薹是指植株的營養體未充分長成即發生抽薹的現象。具體到當歸即育苗移栽后第2年發生抽薹開花,導致不能形成有效的商品藥材。
近年來,抽薹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當歸生產的關鍵問題之一。早抽薹當歸根中次生韌皮部與次生木質部的比例減小,次生木質部的薄壁細胞木質化,生活的薄壁細胞和分泌道減少,影響次生產物的形成,導致肉質根木質化并空心,使得根部缺乏油氣,變柴,失去藥用價值。遺傳因素、生長物質、環境、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均影響當歸早期抽薹[4]。岷縣大田當歸正常年份抽薹率10%~30%,嚴重時可達80%以上,有的甚至絕收,嚴重影響了藥農收入。
2 早期抽薹對當歸產量、品質及生理活性的影響
王建華等[5]研究結果表明,抽薹對防風的藥效有明顯影響,抽薹防風的鎮痛作用為未抽薹防風的70%~85%,解熱作用為55%左右。陸則權等[6]研究表明,當歸抽薹過程多個生化指標發生變化。當歸的抽薹發育過程是由多因子參與、多步驟控制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反應[7]。因此,研究當歸在不同生育時期生理生化的變化,可有望為進一步研究當歸經濟產量的形成、抽薹開花及預防早期抽薹提供理論支撐。
3 當歸早期抽薹機理研究進展
3.1 遺傳因素
Le Cochec 等[8]觀察到當年抽薹的甜菜其基因型具有雜種優勢,是顯性、上位性基因作用的結果。當歸早抽薹苗所結種子俗稱“火藥籽” ,火藥籽育成的當歸苗移栽至大田比正常植株(第3年)抽薹所采種子育成的當歸苗抽薹率約高30%,且提前抽薹10~15 d,這可能是因為控制當歸抽薹開花的基因具有遺傳保守性[9]。由此可知,深入研究當歸早期抽薹遺傳特性及基因,有助于精確篩選抗早期抽薹品種。
3.2 生境因子
當歸苗貯藏期環境溫度對當歸抽薹影響顯著[9],貯藏期溫度在-10~-7 ℃時,抽薹率19.6%,且陰地貯藏的苗比陽地貯藏的苗早抽薹率降低約 50%。這可能是由于冷凍貯藏抑制了貯苗體內硝酸還原酶和淀粉水解酶的活性[10]。可見冷凍貯藏是解決當歸早抽薹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也可在生產中盡量使用大苗子,從而進一步發揮大苗子的豐產優勢。李成東等[11]調查發現,當歸在海拔1 000~1 200 m范圍內,抽薹率為30%~50%,1 800 m以上地區生長良好,抽薹率僅10%。干旱、高溫、缺肥、缺水等也會對當歸的生長有一定的脅迫,導致當歸生長發育進程加快,早期抽薹率明顯提高。
3.3 營養條件
植物體營養水平是抽薹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之一,營養物質積累是成花的基礎,其中碳水化合物是合成其他物質的碳源和能源。王興政等[12]發現種苗大小對當歸抽薹率有極為明顯的影響,種苗越大抽薹率越高。張恩和等[13]發現當歸的早抽薹與種苗重量呈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達0.98~0.99。這可能是由于當歸苗齡過大,在第1個越冬期就具備了接受低溫春化的條件,有關苗齡大小對早期抽薹影響的機理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3.4 栽培管理措施
良種配良法才能更加有效地發揮作物產量潛力已得到農學家們的共識。移栽時間、栽植密度、肥水管理均能影響當歸的生長發育,任何一項措施管理不到位皆可引起當歸的早期抽薹。研究表明,P肥對當歸抽薹率的影響作用極顯著,施用N、P化肥都會加速抽薹進程。但在一定施N 量的基礎上增施P肥則可降低早薹率[14]。
4 當歸早期抽薹的主要調控途徑
4.1 選育耐抽薹品種
品種( cultivar) 指經人工選擇,在遺傳上相對純合穩定,在形態特征和生物學特性相對一致,并作為生產資料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的作物類型。加強系統選育,定向培育高產、優質和不易早抽薹的品種是穩定藥材質量的基礎[15]。當歸新品系90-01h和岷歸4號豐產、穩產性好、適應性廣、抽薹率低、抗病性強[16-17]。由此可見,定向培育耐抽薹、豐產性好、品質優的新品種可有效解決當歸藥材生產中早抽薹造成的減產、減質問題。
4.2 科學育苗
優選種子是控制當歸早期抽薹的一條重要調控途徑。生產中選三年生當歸繁種,去除主莖,選留側莖上的種子。控制種子成熟度,在果翅由淡紫紅色變為粉白色,果翅張開呈橢圓形時采收,以千粒重
4.3 合理密植
適宜的種植密度可有效減輕當歸早薹率。一年生云當歸的適宜栽培密度為12.75萬株/hm2,適宜基肥用量為40 t/hm2左右,最佳移栽期為5 月下旬。李應東等[18]研究發現采用每穴栽兩苗,行株距40 cm ×20 cm,栽植9.0萬~10.5萬穴/hm2,既能保證基本苗數,也可防止出現早期抽薹。
4.4 激素處理
魚亞瓊等[19]研究表明,NAA抑制早期抽薹,單施GA3或者配施GA3與其他外源激素組合明顯提高當歸的抽薹率,且GA3濃度越大,抽薹株占的比率越高。青鮮素、矮壯素、丁酰肼、甲哌f、多效唑等在苗期噴施可有效控制當歸抽薹,其中青鮮素1.700 g/L 在當歸苗期進行噴霧處理不但可有效降低當歸抽薹率,且對當歸地上生物量無顯著影響,并增加當歸單根鮮重、提高當歸產量。大多數激素處理(除GA3外)有效抑制了當歸早期抽薹可能是由于激素在當歸花芽分化和抽薹過程中起到了調控作用,有關機理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4.5 其他農藝措施
覆膜、覆草、施農家肥不僅可以抗當歸早抽薹,而且可以提高產量。姚蘭[20]研究發現,當歸育苗期遮光40%、50%處理的1~2級種苗的早期抽薹率最低。歸栽培宜選用苗重0.88 g/株、側根數1 .1條/株、主根長14.5 cm左右的中種苗。
5 建議
5.1 開展當歸耐早抽薹品種選育
優良的種子、種苗是提高中藥材質量的基礎。目前,栽培當歸優良品種匱乏,整齊度高、高產、優質、高抗的新品種不多,生產中大規模推廣應用的品種更少。應該深入挖掘當歸種質資源,研究遺傳參數、生長發育規律、種子特征、藥材質量、藥效等。以“選擇育種”為主要育種手段,以優質、高產、抗抽薹等為育種目標,選育出可以在生產上大規模推廣應用的優良當歸新品種。
5.2 深入研究當歸早期抽薹機理機制
包括當歸在內的所有傘型科藥用植物早期抽薹問題是一個科學難題。目前,對早期抽薹的機理機制研究主要集中在甘藍、洋蔥、白菜等大宗蔬菜作物,而藥用植物當歸早抽薹的機理機制還缺乏系統研究。利用分子生藥學與中藥資源生態學[21]的相關理念和技術應用到藥用植物當歸抽薹的研究,揭示其早期抽薹基因和關鍵生態因子。研究當歸抽薹過程中生理生化變化及差異性基因的表達,明確調控早期抽薹的基因、春花基因等,將為調控藥用植物早期抽薹提供理論支撐,也為選育抗早薹品種的選育指明了方向。
6 參考文獻
[1] 湯飛宇,郭玉海,馬永良,等.當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1: 19-26.
[2] 趙楊景,陳四保,高光耀,等.道地與非道地當歸栽培土壤的理化性質[J].中國中藥雜志,2002,27(1):19-22.
[3] 康軍.當歸化學成分及其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醫藥產業資訊,2005 (23):120.
[4] 徐繼振,劉效瑞,荊彥民,等.甘肅當歸提前抽薹的防治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1999,249(11):660-662.
[5] 王建華,崔景榮,朱燕,等.防風及其地區習用品解熱鎮痛作用的比較研究[J].中國醫藥學報,1989,4(1):20.
[6] 陸則權,張金文,任麗蓉,等.當歸抽薹植株生理生化特征分析[J].中草藥,2011,42(11):2326-2329.
[7] RUIZ G L,MADUENO F, WILKINSON M.Different roles of flowering-time ge-nes in the activation of floral Initiation genes in Arabidopsis[J].Plant Cell,1997,9: 1921-1934.
[8] LE C F.Investigation of Sugar boulting genetic factors[J].Agronomic,1989,9(6): 585-590.
[9] 王文杰,張正民.當歸的抽薹特性和控制途徑[J].西北植物研究,1982,2(2):95-104.
[10] 王文杰.當歸冷凍貯苗技術和原理[J].中藥材科技,1979 (3):1-5.
[11] 李成東,黃葵,陳正權.當歸抽薹調查報告[J].中草藥,1994,25(8):445.
[12] 王興政,藺海明,劉學周.種苗大小對當歸綜合農藝性狀及抽苔率的影響[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07,42(5):59-63.
[13] 張恩和,黃鵬.春化處理對當歸苗生理活性的影響[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1998,33(3):240-243.
[14] 馬占川,張恩和,張金文,等.氮磷配施對當歸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耕作與栽培,1997(4): 32-33.
[15] 華國棟,郭蘭萍,黃璐琦,等.藥用植物品種選育的特殊性及其對策措施[J].資源科學,2008,30(5):754-758.
[16] 賈婕楠.當歸新品系90-01選育報告[J].中藥材,2005,28(8):649-650.
[17] 程,劉效瑞.當歸新品種岷歸4 號選育及優化種植技術研究[J].中藥材,2011,34(7):1017-1019.
[18] 李應東,劉佛珍,陳垣,等.當歸規范化種植技術及其主要病蟲害防治[J].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05,19(1):23-26.
課外科技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符合中小學生活潑、好動、有強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年齡特征及心理特點,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其學習興趣。選擇生物科技活動的課題,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力求做到課題具有新穎性、實用性和趣味性。如白岸鄉的黃巢巖山海拔較高,山上生長著一種罕見植物“山蔓菁”,聽當地牧羊人說,它的肉質根可重達20kg,有一定的藥用價值。為了弄清“山蔓菁”是一種什么樣的植物,白岸鄉中學生物教師帶領科技活動小組,跋山涉水,對“山蔓菁”進行了幾次考察,詳細記錄了它的生態環境及莖、葉、花的形態特點,并將其移栽到生物園地觀察實驗,同學們還撰寫了《高山探尋“山蔓菁”》的小論文,路志亮同學的小論文被《中學課程輔導》刊登。
針對當地鼠害比較嚴重,我們組織學生開展了“如何滅鼠”的活動,同學們開動腦筋自制“鐵貓”捕鼠,有的同學用酒泡大米滅鼠,夜里進行連續觀察,隨后總結成了《酒泡大米滅鼠》的論文。這項活動對消滅當地鼠害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羊范鎮中學結合初中動植物課的教學,開展課外采集動植物標本的活動,同學們興趣高漲,積極參與。兩年來他們因陋就簡采集制作動植物標本150多件。這些活動的開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對科學文化知識、科技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更加樂于探索自然界的無窮奧秘。
2.開展科技活動,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質
生物科技活動是需要動腦、動眼、動手的活動。通過科技活動可使學生加深理解和鞏固課堂上所學知識,提高多種能力,受到科學方法、科學思維的訓練,使學生從小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錘煉堅韌不拔的科學精神。
邢臺西部山區的白云山山高林密,有豐富的植物資源。漿水中學每年6月份都要組織學生到白云山采集植物標本。同學們興趣盎然,路邊、山腳的小草,山坡上的參天林木,都引起他們極大的興趣。他們細心觀察各種植物的生長環境,認真研究植物各個器官的形態、結構,并與課堂上所學知識進行對照,加深理解。將采集的標本經過整形、壓干、上臺紙等一系列過程,切實掌握了植物臘葉標本的制作技術,提高了動手能力。生物科技小組同學制作的標本,作為直觀教具在課堂上運用,也促進了課堂教學。
學校附近的前南峪村是我縣實施生態農業的典型,于是教師便組織學生到此參觀考察,了解荒山綠化治理帶來的變化,并撰寫考察報告。科技活動小組的學生還對鄉鎮企業的環境污染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后認真整理材料,撰寫調查報告和科學小論文。通過這些活動,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綜合、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如針對“葉綠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步驟多、難度大的特點,教師組織生物課外活動小組,對此實驗進行了改進,同學們自行設計,分成a、b組采用不同的實驗材料進行對比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有的學生提出制取濾液時用紗布代替脫脂棉,加快了過濾的速度,在層析時用刻上小口的透明膠片代替培養皿蓋,既可固定濾紙條,又便于觀察。由于個別學生對實驗的科學性不夠重視,粗心大意,導致實驗失敗,教師可借此引導他們端正學習態度,分析找出失敗的原因。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受到了科學方法的訓練,學會了觀察、對比、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了學生獨立搞科學實驗的能力,也培養了他們嚴謹求實、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以及不怕挫折、勇于戰勝困難的科學精神。
3.開展科技活動,培養學生勞動技能
課外科技活動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通過野外實習和參加生產勞動,學習一些實用技術,使學生在實習實踐的過程中掌握勞動技能,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情感。接受義務教育后的農村青少年,大多數將直接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因此,學校應重視對學生勞動技能素質的培養,使他們畢業后能適應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我縣白岸鄉地處河北、山西兩省交界處,屬于深山區,晝夜溫差大。該鄉出產的柿餅柿霜潔白,柿肉透紅爽口,但近幾年由于柿樹的老齡化和柿瘋病的肆虐,很多樹一個果也不掛。針對這一現狀,白岸鄉中學教師組織生物科技活動小組的學生學習柿樹嫁接技術,他們選擇黑棗樹作為嫁接樹,教師向學生傳授嫁接苗的削法,怎樣在嫁接樹上切口,怎樣插嫁接苗,怎樣包裹等一系列的操作過程,然后學生在教師選擇好的黑棗樹上進行實際操作,以后每個星期都要去觀察,打掉黑棗樹的芽。經過統計嫁接的成活率為81%。學生學到技術后,利用星期天幫助家長或鄉親們嫁接柿樹,3年來共嫁接成活1000多棵柿樹。這些柿樹抗病性強,長勢喜人,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項活動受到了鄉政府的表彰,在第四屆生物百項活動中被評為優秀活動獎、河北省二等獎。
路羅中學是一所農林技術學校,有農場、林場、食用菌廠。課余時間教師帶領科技興趣小組學生學習蘋果樹、板栗樹的修剪技術以及食用菌的栽培技術等,有些學生還幫助家長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獲得了一定的勞動技能,有了一技之長,而且也使他們看到了生物科技在農業、林業生產上大有用武之地,更加激發了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同時,他們從自己的勞動成果中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感到勞動的光榮,受到了勞動觀念和勞動態度的教育;進而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勞動的情感,以及改變家鄉面貌的強烈責任感。
Endangered situation and conservation strategy of Tibetan medicine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ZHAO Caiyun, LIU Huan, SU Jinsong, LI Xuanhao, JIA Minru, ZHANG Yi, ZHANG Jing*
(College of Ethnic Medicin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1137, 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ibetan medicine industry, the study on plateau medicinal plants′ endangered status is not enough, measures to protect is weak and the plateau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herent vulnerability, resulted in the shortage of Tibetan medicinal resources and affe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endangered information of Tibetan medicine resources, how to formulate feasible protection plan, is an urgent problem of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ibetan medicine resources to be solved. To find out the endangered Tibetan medicines in Qinghai Tibet Plateau, the Grade division method of Chinese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was applied, the endangered species were sorted out, which divided into class one (threatened) eleven species, class two (rare) twentyone species, and class three (fading) fortytwo species,a total of seventyfour speciesIn addition to national protection list in "Chinese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It′s proposed to increase the endangered Tibetan medicinal specie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endangered status of the resources,from the survey of endangered Tibetan medicinal species regularly, the germplasm repository establishment of endangered Tibetan medicine, in situ conservation, artificial cultivation research and renew the idea, reaso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 total of 5 aspects to discussed the protection strategy,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Tibetan medicine resources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Key words]QinghaiTibet Plateau; Tibet medicine; endangered category; resource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oi:10.4268/cjcmm20162325
藏t藥學經3 000多年的民族文化傳承與成已成為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理論獨特完整的傳統醫藥體系[1]。由于藏民族一直生活在青藏高原, 以致藏醫藥使用藏藥資源大多來源于青藏高原。隨著人們對藏藥越來越多的關注以及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等,藏藥資源的需求量急劇升高,在青藏高原地區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其資源的掠奪性采挖或捕殺,造成野生資源銳減,極大限制了藏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獨一味Lamiophlomis Herba為藏族習用藥材,傳統藏醫使用為唇形科植物獨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 (Benth) Kudo帶根的干燥全草[2],由于采挖多年生植物的根毀滅整個植株,不利再生,為了保護其資源,2010年版及2015年版《中國藥典》[34]中均規定獨一味法定藥用部位為干燥地上部分。自治區科技廳曾組織相關專家前后3次對藏藥材的瀕危等級進行了討論確定[5]。可見,國家和地方都十分重視藏藥資源的瀕危問題,但對于瀕危藏藥資源在國家法定保護名錄中收錄情況的系統整理還未見相關報道。為了摸清青藏高原瀕危藏藥物種的家底,對其制定切實可行的保護計劃,本研究整理出青藏高原珍稀瀕危藏藥物種名錄,同時探討了其資源保護策略。
1青藏高原藏藥資源概況
青藏高原號稱“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極”,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在我國的行政區劃包括青海,,川西阿壩、甘孜兩州大部分縣,甘南的臨潭、夏河、碌曲、瑪曲,滇西北的迪慶州一部分,新疆的塔什庫縣的大部分[6]。青藏高原藏藥資源十分豐富,據最新文獻統計[7],藏藥品種為3 100余種,是使用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最多的民族藥。藏藥中很多為高原特有種,如川西獐牙菜Swertia mussotii Franch、大花紅景天Rhodiola crenulata (Hookfet Thoms) H Ohba、水母雪蓮花 Saussurea medusa Maxim和雪靈芝Arenaria brevipetala Y W Tsui et L H Zhou等[8]。藥用植物中,綠絨蒿屬Meconopsis、垂頭菊屬Cremanthodium、大黃屬Rheum、刺參屬Oplopanax和棱子芹屬Pleurospermum等15屬也主產在青藏高原[9]。
2青藏高原藏藥資源的瀕危現狀
21青藏高原瀕危藏藥資源的局部調查
經查閱文獻,盧杰等[1011]調查分析了拉薩市、林芝地區和山南地區的瀕危藏藥植物資源,重點分析了資源的種類、生物量及資源量等,結果顯示,拉薩市有37 種珍稀瀕危藏藥植物;林芝地區有35種珍稀瀕危藏藥植物;山南地區有49種珍稀瀕危藏藥植物。根據自治區分別在2000,2005,2009年制定的藏藥材瀕危等級,作者統計了各區域相應的瀕危藏藥植物種數,結果見表1。馬建忠等[12]對云南德欽縣的藏藥植物資源展開調查,結果表明:144 種藏藥植物中有國家一級、二級保護植物4 種, 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簡稱CITES )收錄植物4 種,資源較瀕危的37 種,占總數的26%。
拉薩市、林芝地區及山南地區的瀕危藏藥植物中,在兩地或三地同時為瀕危藏藥植物種類的包括矮棱子芹Pleurospermum nanum、矮紫堇Corydalis hendersonii、暗紅小檗Berberis agricola、長果婆婆納Veronica ciliate subsp cephaloides、臭蚤草Pulicaria insignis、川木香Dolomiaea wardii、叢莖滇紫草Onosma waddellii、苞葉雪蓮S. obvallata及塔黃Rheum nobile等40種。
22青藏高原瀕危藏藥的統計情況
221瀕危藏藥物種等級劃分的標準使用《中珍稀瀕危植物》[13]的等級劃分方法,具體標準如下。
一級(瀕危):瀕臨滅絕狀態的物種。①數量極少,分布區狹窄,在分布地帶處于絕滅危險;②僅生存在特殊的變化惡劣的生境,對自然變化適應能力不強,或遭受毀滅性的開發和災害性的病蟲害;③資源迅速減少,市場供應緊缺;④具有極重要的醫療、科研、經濟價值的物種。
二級(稀有):處于衰竭狀態的重要野生和栽培(或飼養)的物種。①數量和分布區有限,或分布省區較多,只是零星存在;②是單種屬或少種屬的常用物種,國產特有種類,生境有一定的特殊性;③栽培(或飼養)條件要求高,資源減少快,市場較緊缺:來自高大的木本,大型哺乳動物和珍稀的古化石物種;④在醫療、科研、經濟上有重要意義的野生或栽培(或飼養)的物種。
三級(漸危):處于減少的重要常用物種。①分布區較廣,但數量不斷減少的物種;②生境發生改變,不斷影響物種的發展;③開發利用過度,特別是屬工廠生產所需原科資源驟減的物種;④部頒標準或地方標準收載,已形成商品的物種,自然或人為的影響,可以預見將來很可能成為瀕危的物種。
222青藏高原瀕危藏藥物種的統計參考《中國藏藥》[14]明確是否為青藏高原產藏藥品種,對《中國珍稀瀕危植物》[13]、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15]、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16]與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物種名錄[17]中的瀕危藏藥物種進行整理,同時結合藏醫藥基礎理論、野外考察經驗及青藏高原五省(區)藏區的藏藥資源瀕危狀況[18],增加了部分瀕危藏藥物種。為了便于后期對所列瀕危藏藥物種作進一步分析討論,本研究分別列出國家保護名錄和建議增加的瀕危藏藥物種。參考青藏高原五省(區)藏區瀕危藏藥材,其基原植物在中國植物瀕危信息系統(http: //rep iplant cn /) 檢索到的記為一級(瀕危);在《中國藥典》2015年版中收載的植物種記為二級(稀有);在《中國藏藥》中收載的植物種記為三級(漸危)。具體統計結果見表2。
綜合上述國家保護名錄和建議增加的瀕危藏藥物種名錄中相同的藏藥物種,整理得如下結果。
一級:豹、梅花鹿、白唇鹿、野牦牛、藏羚、高鼻羚羊、亞洲象、大花紅景天、手參、西南手參、紫檀。
二級:馬麝、馬鹿、藏原羚、藏雪雞、高山雪雞、水獺、黑熊、棕熊、中國林蛙、穿山甲、刺參、黃連、胡桃、甘草、脹果甘草、光果甘草、冬蟲夏草、匙葉翼首花、獨一味、巖白菜、黃精。
三級:長葉云杉、桃兒七、肉蓯蓉、胡黃連、雪蓮花、川貝母、梭砂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天門冬、粗莖秦艽、秦艽、小秦艽、五味子、華中五味子、訶子、毛訶子、金釵石斛、羌活、寬葉羌活、新疆阿魏、阜康阿魏、延齡草、短柄烏頭、唐古特烏頭、鐵棒錘、甘肅蚤綴、藏黨參、傘梗虎耳草、塔黃、毛瓣綠絨蒿、尼泊爾黃堇、雞蛋參、波棱瓜、茅膏菜、喜馬拉雅紫茉莉、馬尿泡、烏奴龍膽、高山龍膽、秦艽、長果婆婆納、甘松。
3青藏高原藏藥資源瀕危原因分析
31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脆弱性
青藏高原生態氣候類型特殊,海拔高,氣候寒冷,降雨少,空氣干燥。作為藏藥的植物長期進化適應的結果為生長期短,生長緩慢,生長周期長,種群更新和增殖速度慢,一般為多年生植物,藥材資源極易遭到破壞[20]。近年來由于全球性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使高原藥用資源本身失去了正常生存和依托的環境,影響了其資源正常再生,造成許多藏藥種類的資源量嚴重下降。
32藏藥產業發展和市場開拓帶來的資源需求量加大
隨著國民經濟提高,藏藥產業化發展,加之許多中藥生產企業也大量使用藏藥品種,市場對藏藥資源的需求量增加,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區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對藏藥植物資源掠奪性采挖和藏藥動物資源過度捕殺,使藏藥動植物種群數量不斷減少,資源量下降。如藏藥材紅景天對于高原缺氧有獨特的療效,藥用需求量大,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每年大花紅景天被采挖量超過3 000 t,長期過度采挖導致其野生資源量急劇下降,目前紅景天屬Rhodiola多種植物已被收錄于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二批(討論稿)。
33對藏藥資源的瀕危狀況研究不足,保護措施乏力
我國雖在藥用植物的保護方面已開展部分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一段距離[21]。在青藏高原這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區,采挖野生藥材又是當地居民的一大經濟來源,對野生瀕危藏藥資源的保護、合理化開發、可持續發展等,還未落到實處。如每到珍貴藏藥材冬蟲夏草的采集季節,數十萬當地農牧民都上山采集,且大都將所有發現的資源全部采集,采集強度前所未有。如果繼續只重開發而不加以保護,不久將會產生嚴重的后果。
4青藏高原瀕危藏藥資源的保護策略
41定期進行瀕危藏藥物種的調查
掌握各種瀕危藏藥物種的種類、客觀儲量及瀕危程度等資料尤為重要,可為后期制定青藏高原藏藥保護品種和保護區域工作打基礎。瀕危藏藥資源處于不斷動態變化的過程,應定期組織相關專家團隊到青藏高原等藏藥植物生長地后,系統調查瀕危藏藥資源現狀,編制這一時期最新的瀕危藏藥資源目錄,調查的重點建議為臨床常用藏藥,內容包括資源種類、分布范圍、數量等,再結合其市場已有的制劑或配方、年使用量、銷量、開發前景等情況,綜合考量制定最新的合理的藏藥植物瀕危等級。
42建立瀕危藏藥的種質資源庫
青藏高原的特殊生境孕育了珍貴的藏藥種質及遺傳資源,這是大自然留給人類及其他生物的寶貴財富。孫航等[22]對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區(除喜馬拉雅南坡中低海拔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外)進行了為期4年的植物種質調查、采集,共完成100 472份種質資源,但僅覆蓋了青藏高原植物384%的物種,故進一步的收集保存工作仍需開展。建議在有條件的地方或科研院所,投資建立適合于高原特有藥用植物種類的種質資源庫或在國家已建立的種質資源庫(如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國家中藥材種質資源庫等),重點對瀕危藏藥植物的種子、果實、花粉、無性繁殖體等活性材料M行保存與研究。
43就地保護
拉薩以北城關區奪底鄉奪底溝生長著許多種類的高原草本植物,其中包括大量珍貴的瀕危藏藥,是300余年來的藏醫藥學的教學基地[23]。第司?桑杰加措和欽繞羅布大師為代表的廣大師徒,嚴格按照傳統采藥、認藥期各項規律,于此進行為期15 d左右的野外實踐教學,有必要保護好這塊藏藥業的教學寶地。就地保護不僅體現了藥用植物“道地”的原則,還保證了種質資源的純正和不退化[24]。建議根據自然地理環境及藥用植物分布情況,建立相應保護小區,盡可能地把生態、社會、經濟效益有機結合起來,有效緩解生產與保護之間的矛盾,使藏藥的道地藥材得到充分的保護和健康發展。
44人工種植研究
瀕危藏藥材的人工栽培研究是不斷發展的藏藥產業所必需的,也是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所要求的。如自治區科技廳聯合自治區藏藥廠、藏醫學院、高原生物研究所等7家單位開展了“瀕危藏藥材人工種植栽培技術研究”項目[2526]。應注重的是:在栽培過程研究中,一是選擇與野生植物生境相似的區域,并能用自然山水澆灌,努力做到接近天然;二是盡量避免使用化肥、殺蟲劑、井水和緩流的污染水。要了解高原環境的實地情況,在掌握植物自身的性質、長勢、適應能力、生長發育、生存期等特點的基礎上,反復研究和試驗各種栽培方法,因地制宜,才能真正走到既保護又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
45更新觀念,合理開發利用
除貫徹執行《野生藥材資源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之外[27],政府部門還應大力宣傳保護青藏高原藏藥植物資源的重要性,提倡長遠利益和近期效益的合理調節,把高原藥用植物資源的保護放到重要的戰略地位,改變向大自然無情地索取的錯誤做法。如短管兔耳草Lagotis brevituba Maxim等多年生草本,要嚴格按照自然生長周期采收,秋季完全成熟的種子要靠冬季的風播撒,才能延續大范圍的自然生長規律。
5結語
近年來,藏醫藥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藏醫藥也逐漸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但是,在強勁發展的背后,有限的藏藥材資源也以同樣驚人的速度被消耗,所以,有必要開展藏藥資源的瀕危狀況研究。藏族是我國使用礦物藥最多的民族,但對于藏藥礦物類資源的瀕危情況本研究未涵蓋,后期可加強藏藥礦物類藥物的實地考察研究;本研究所整理的青藏高原藏藥瀕危情況主要針對野生資源,未考慮近年來已成功實現大規模人工栽培的藏藥,如藏木香Inula racemosa Hookf和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等,后期研究可綜合考量野生與栽培(或飼養)藏藥資源后的實際情況,制定人工成功栽培(或飼養)后的青藏高原瀕危藏藥物種名錄;2015年版《中國藥典》中藏藥材紅景天的法定來源為大花紅景天R crenulata的干燥根和根莖。除用本種外,還用長鞭紅景天R fastigiata (HK f et Thoms) S H Fu等,考慮到大花紅景天植物資源已面臨枯竭,后期可加大對紅景天屬其他種藏醫常用紅景天的研究,擴大藏藥材紅景天的藥源,同時加強其綜合開發利用研究。
[參考文獻]
[1]賈敏如,張藝,杜娟藏藥特色與可持續發展[J]中草藥,2010,41(2):326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藏藥卷[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3]中國藥典[S]一部2010
[4]中國藥典[S]一部2015
[5]盧杰,蘭小中,羅建林芝地區珍稀瀕危藏藥植物資源調查與評價[J]資源科學,2011,33(12):2362
[6]奇玲,羅達尚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大系[M]赤峰: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7]賈敏如,張藝中國民族藥辭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16
[8]Wen Lu, Dong Shikui, Li Yuanyuan, et al Effect of degradation Iintensity on grassland ecosystem services in the Alpine region of QinghaiTibetan Plateau, China[J]PLoS ONE, 2013,8(3): e58432
[9]羅達尚新修晶珠本草[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4
[10]R杰,蘭小中拉薩市珍稀瀕危藏藥植物資源調查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2013,38(1):127
[11]盧杰,蘭小中山南地區珍稀瀕危藏藥植物資源特征[J]自然資源學報,2013,28(11):1977
[12]馬建忠,莊會富從高山到河谷:德欽藏藥植物資源的多樣性及利用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2010,32(1):67
[13]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珍稀瀕危植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14]青海省藥品檢驗所,青海省藏醫藥研究所中國藏藥[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15]何本鴻,朱敏英中藥資源學[M]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9
[16]國務院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EB/OL][19890114] 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bhxh/s/709/content85157html
[17]周秀佳,徐宏發,順慶生中藥資源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
[18]金晨,劉文琴,張凌藏藥資源現狀與思考[J]中國執業藥師,2014,11(11):26
[19]Liu Wei, Yin Dongxue, Liu Jianjun, et alGenetic diversity and structure of 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 (Royle) Ying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hina[J]PLoS ONE,2014,9(10): e110500
[20]李隆云,占堆,衛瑩芳,等瀕危藏藥資源的保護[J]中國中藥雜志,2002,27(8):561
[21]張浩青藏高原珍稀瀕危藥用植物的資源與保護[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03,5(1):66
[22]孫航,張建文,樂霽培青藏高原植物資源與種子庫建設[J].生命科學,2013,25(5):451
[23]旦增曲培瀕危藏藥草本藥材在拉薩奪底溝生長分布情況的調查報告[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6(1):42
[24]Nie Xiuqing, Yang Yuanhe, Yang Lucun, et al Above and belowground biomass allocation in shrub biomes across the northeast Tibetan Plateau[J] PLoS ONE, 2016, 11(4): e0154251
武威位于河西走廊的東部,含三縣一市。該地區地理條件復雜,區內有山川河流,還有沙漠和戈壁,海拔、氣候差異較大。獨特的自然條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復雜多樣的氣候,蘊育了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全市已知的中藥品種有250余種[1],如:甘草、麝香、秦艽、羌活、射干、小茴香、麻黃、鎖陽、柴胡等,生產潛力大,質量好,不但暢銷全國,而且還出口國外。武威中藥資源的開發利用,促進了中藥產業的發展,然而,長期以來沿用的開發模式,導致中藥資源的開發利用結構不合理,甚至出現生物多樣性銳減、藥材質量降低、中藥資源浪費嚴重等問題,中藥資源的開發和保護面臨著嚴峻的考驗[2]。因此,摸清武威中藥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認真總結和思考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對保障武威中藥資源可持續發展,優化武威中藥產業結構,提升產品競爭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武威中藥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與特點
武威是全國中藥材重要產地之一,中藥種類多,有特色,具有顯著的資源優勢。武威是枸杞、甘草、肉蓯蓉、大黃、小茴香、麝香、l羊角、等動植物藥的道地產區之一,尤其武威、民勤、古浪等縣出產的甘草,以質量優異而聞名全國。這些地區靠近沙漠,最適宜甘草生長,所以品質最佳。甘草味甘甜,能配伍調和諸藥,有“十方九草”之說,用途廣泛。武威及河西的甘草,特點是根粗而長,外皮棗紅色有光澤,內部呈鵝黃色,含糖分及粉質多,飽滿充實,藥效顯著,是甘草中的上品,不但暢銷國內,還出口到歐洲等地。
武威市現有年加工能力在1000噸以上的藥材初加工企業7戶,均通過了國家GMP認證,并取得了藥品GMP認證證書。武威通過“政府抓示范推廣、企業抓規范經營、協會抓品牌打造”等措施的有力推動,依托龍頭企業、合作組織、種植大戶,建設中藥材標準化生產基地,中藥材產業逐步走上標準化規范化發展的路子。現已建立中藥材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0個,帶動農戶6000戶,建立種植基地8萬多畝,有力推動了全區中藥材產業發展壯大。
武威天祝縣為藏族自治縣,藏醫藥在該地區有悠久的歷史和應用基礎。作為河西地區中藏藥資源大縣,天祝境內有藏藥材600多種,其中植物藥材500多種、動物類30多種,秦艽、羌活、紅景天、冬蟲夏草、藏木香等名貴中藏藥材40多種。為對部分野生藏藥材資源保護和人工實驗種植工作,該縣選擇翼首草、藏木香、草紅花等6種用量大,生長周期短的藏藥材進行大面積種植,研制開發華銳潔白丸等藏藥新品種6種,篩選研發重點藏藥新產品11種,研制藏藥制劑品種80余種。除此以外,天祝縣藏醫院還開展了藏醫藥浴、火吉麥雜(火灸)、放血療法等中藏醫藥適宜技術。鄉鎮衛生院設立了中藏醫科、中藏藥房,建成了相對獨立的中藏醫藥綜合服務區。運用中藏醫診療技術處理常見病、多發病,中藏醫門診處方數占處方總數的比例高于30%[3]。
2 中藥資源開發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武威市道地藥材的產品增值能力還很低,中藥材綜合開發利用滯后,原藥材外銷比例較大,精細加工能力持續在低水平徘徊,中成藥產品市場占有率低下。制藥企業和科研單位聯絡松散,缺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中藥資源開發利用項目。
武威中藥材種植模式單一,技術落后。目前武威中藥材種植一般采用傳統的企業+農戶+基地的模式和農戶分散零散種植即自產自銷的模式。這兩種模式存在三個問題。第一是種植戶很難買到優質種苗;二是農戶缺乏種植技術,中藥病蟲害防治技術不規范,中藥材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含量超標;三是尋找市場銷路難,中藥材滯銷,保存不完善,最終導致所種植的中藥材質量得不到保障 [4]。
武威中藥加工企業規模小而分散,沒有規模化大產業,未能形成大品牌,導致中藥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強,沒有發揮武威藥物資源應有的優勢作用。中藥企業經營規模小,企業資金不足,缺乏科研經費,研發能力弱,因此企業產品大多數為中藥材粗提取物和粗產品。
3 中藥資源開發利用的建議與對策
1.建設一批道地、大宗藥材的規范化種植基地
武威大部分地區為典型的干旱區,年降水量20-250mm,年均溫度5-10℃。因氣候條件較差,植被稀疏,所以雖然藥用植物種類很多,約有200多種,但是蘊藏量較少。隨著野生中藥材資源的減少,藥材的栽培繁殖日益重要。通過大力引進栽培、育種馴化和人工飼養繁殖,發展藥材基地是發展中藥資源的有力措施[5]。今后要在該地區大力發展甘草、麻黃、肉蓯蓉、秦艽、羌活、小茴香、鎖陽、柴胡、祖師麻、大黃、馬鹿茸、紅花等藥材的GAP基地。積極推廣中藥規模種植,統一種植模式、統一種植品種、統一平衡施肥、統一病蟲防控,強化技術服務支撐,加強技術指導和培訓服務。
2.發展一批中藥材材加工企業
積極扶持和組建一批在市場上能站穩腳跟且符合GAP標準認證的中藥加工企業,進一步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加大中藥活性成分的研究和中藥二次開發利用的力度。深入發掘本草及民族醫藥寶庫,遴選有開發價值的中藥材及復方,加強傳統名優中成藥的二次開發,應用現代技術揭示藥物活性部位、活性成分,闡釋作用機理,先進劑型,豐富劑型品種,提高療效,擴大市場份額,為中藥走出國門打下基礎[6]。
3.正確處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
西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中藥產地,對于來自天然的中藥資源,一方面面臨發展的機遇,另一方面又必須面對資源保護的現實。我們強調中藥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再生并舉,以利于中藥資源保護利用戰略的實施,實現中藥材產業現代化、規模化、市場化和中藥產業的可持續化發展。可以通過加強宣傳,提高民眾的保護意識。通過中藥資源的調查研究,建立科學的中藥資源評價體系,全面協調、宏觀控制,在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統一的前提下科學決策,確定合理的開發規模,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生成能力的產業,優化資源,減少浪費[7]。
4.加快科技創新步伐
武威的中藥工業需要與現代科技進程相結合,加大特色產業研究,盡快建立具有武威西北特色的產業鏈,形成具有西北特色的品牌產品。培育中藥材的市場競爭能力是中藥產業化發展的核心,以市場為導向,堅持“無公害”中藥資源產品與精品原則,運用先進技術,基地建設與加工設計同步發展。在藥物生產過程中,開拓思路,綜合開發,有效利用,變廢為寶。
綜上,我國藥用資源開發利用正處于一個上升期,今年來新開發多種藥用資源,研發了許多新的藥用部位,對民族藥資源開發利用也有所提升。然而,我們也應看到隨著中醫藥在世界的地位的不斷上升,中醫藥資源的市場需求也逐年上升,開發利用更多具有潛力的藥物資源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參考文獻
[1] .甘肅省中藥資源開發利用狀況與發展對策[J].甘肅科技,2010 (7):245.
[2] 段金廒.基于循環經濟理論的中藥資源循環利用策略與模式探討[J].中草藥,2015, (12):,1715-1717.
[3] 宋積成.天祝藏族自治縣中藏醫藥事業發展現狀調查報告[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3,20,(06):35-37.
[4] 周成明.對中藥材產業現狀和發展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4,11,(8):659-663.
根據國家資金投向政策,廣西農村信用社基層部門積極扶持“三農”項目,搞特色種植和研究,例如支持農民種植種植名貴中藥鐵皮石斛,以下是某基層農村信用社相關的信貸調查報告:
今有個體種植經營戶盧某某經營種植石斛,需資金300多萬元,目前已自籌100多萬元,尚有200萬元資金缺口,因而申請我社抵押貸款支持,經我社審核研究,同意受理其借款申請。
一、借款申請人基本情況及基本信息
盧某某,男,已婚,現年45歲,從事個體種植業,身份證號碼為45××××××××××××××××,系廣西××市××鎮××村×××屯××號人,家庭人口共四人,均為勞動力。
鑒于石斛藥材價格持續攀升,盧某某投資接手承包××市××鎮××村農業經濟作物示范基地之一的石斛種植場以增加家庭收益。盧某某承包經營的石斛種植場,經營場所位于廣西××市××鎮××村6隊,種植總面積約150畝,主要種植品種為鐵皮石斛。現種植場雇用工人10人,其中管理人員2人,主要進行鐵皮石斛田間種植、銷售。2013年01月~12月已實現銷售收入1200多萬元,實現純利潤收入65萬元。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盧某某擁有總資產650萬元,家庭經濟基礎好,資金實力強,現因承包轉讓費需資金35萬元和購買石斛種苗需資金265萬元,盧某某目前已自籌資金100多萬元,但尚缺200萬元,故向我社申請抵押貸款200萬元。
二、鐵皮石斛種植項目的市場前景分析
鐵皮石斛屬名貴中草藥,具有延緩衰老、免疫調節等功效,位列“中華九大仙草”之首,被國際藥用植物界譽為“植物大熊貓”、“藥中黃金”,不僅是大家熟悉的“脈絡寧注射液”的主要原料,還是數十種中成藥及保健品的主要原料。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出臺了系列扶持政策,在全國傳統的中藥材大省,政府興建了眾多的名貴中藥材GAP種植基地(如三七、石斛等基地),大量的農民華麗轉身成為了石斛種植專業戶,一畝石斛的收入比外出打工一年的收益還要多,不用外出辛苦打工就能發家致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識的增強,藥品和保健品市場需求日趨旺盛,為此,國家科委已把鐵皮石斛人工栽培和研究開發列為國家級星火計劃項目,對個人和企業人工栽培及研究鐵皮石斛予以立項并由政府撥款扶持。因此,該貸款項目一來投資符合國家資金投向政策,二來從市場需求看也有廣闊發展前景,是農村信用社應當支持的“三農”項目。
三、借款申請人收入情況分析
盧某某從事個體經營,經營項目多樣,家庭收入可觀:例如其中盧某某和其兄盧某方現在××市××鎮××村××垌經營一間賓館,經營狀況穩定,年純收入超過10萬元;目前盧某某所投資的種植石斛項目預測年純收入可達65萬元。僅這兩項投資經營,其家庭年純收入預測可達75萬元以上,使得第一還款來源擁有較充足的保證。
四、借款申請人信用情況分析
經對盧某某個人信用報告查詢無任何不良記錄顯示,個人信用良好,在各種社會經營活動中從未有拖欠款項行為,社會信譽較高,本社對之信用等級評定為A級,列為符合信用社貸款支持的對象。
五、借款申請人抵押物評估
盧某某為申請該筆貸款提供的抵押物是其兄盧某方自有權屬所有的房屋一幢,該房屋屬住宅天地樓,座落于××市××鎮××村××垌,該房屋占地面積95.60平方米,取得形式為劃撥,國有土地使用權證號:潯國用(2×××)字第2××××9號;房屋產權證號:潯房權證××字第2×××1號。該房屋總層數六層,建筑面積725.42平方米,門面街道32米,屋后面2.70米路,東面5.45米路,屬三面光戶型,交通十分便利,可做商鋪,經廣西合生土地房地產評估有限公司評估價值為405.51萬元,經我社信貸人員對該房屋進行實地評估,土地按29700元/m2計算,價值283.93萬元,建筑面積按1600元/m2計算,價值116.06萬元,合計評估該房屋價值為400萬元,評估結果也與廣西合生土地房地產評估有限公司估價基本相符,將其當作盧某某向我社申請200萬元貸款的抵押物,抵押率50%,并未超出上級要求比例上限。抵押物合法、有效、足值,且變現能力強,第二還款來源得以保證。
六、貸款的合理性以及支付方式
盧某某向我社申請抵押貸款200萬元主要是用于支付購買石斛種苗費用,所申請貸款、經營項目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借款用途合理。根據該戶提供的交易對手資料,盧某某與何某某簽訂有石斛種苗購銷協議,所以按照貸款資金支付管理規定,貸款將使用委托支付方式發放,直按劃轉到交易對手何某某賬戶上。
七、對本貸款項目的綜合評價
海島是海洋中周圍被海水包圍的陸地,由于地理位置特點,海島生態系統異于臨近的大陸,相對比較脆弱,一旦遭到破壞將難以被修復,因此,加強對海島生態系統的保護和研究至關重要。自2010年3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島保護法》正式實施,標志著我國對海島生態系統的保護翻開了新的篇章。在海島生態系統中,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相對稀少,植被占據著主體地位,對維持海島生態系統的穩定和發展以及保護海島環境有著重要的作用。
《海島保護法》實施以來,國家大力推進海島的保護和開發,國家海洋局2011年公布了第一批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名錄,鼓勵具備開發條件的無居民海島的保護和開發。同時,海島尤其是無居民海島,一般遠離大陸,面積較小,受風浪影響明顯,其生態系統尤其是植被情況特殊,并直接影響開發利用的方式、規模等。
1.海島基本情況
廣東省沿海的島嶼(不含干出礁、干出砂)共有1431個(不含港澳地區所屬的海島),僅次于浙江和福建兩省。其中,面積大于500m2的有759個。廣東海島處于熱帶北緣,受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影響,冬暖夏涼,年太陽輻射總量為4600~5400 MJ/m2,年日照時數一般在2000h以上;熱量充足,年平均溫度為21.1~23.4℃;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195.7~2124.8mm,但干濕季分明,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9月。廣東海島的大陸度均在40左右,氣溫年較差12~14℃,均屬于海洋性顯著的氣候,而且離大陸越遠受海洋性氣候影響越明顯,表現在夏季氣溫低于陸地,冬季氣溫高于陸地,同等緯度,冬季海島月均溫比大陸高出0.5℃左右,同時離岸越遠風速越大[1]。同時,由于廣大沿海岸線大致呈東北―西南方向,其分布不在同一緯度上,南北緯度相距300km以上,必然導致各海區海島所獲得的太陽輻射熱量不同,從而導致各海區海島植物和植被的差異。
廣東海島造林地的土壤類型較簡單,茂名以東的海島多為丘陵島嶼,土壤類型為赤紅壤,土層較瘠薄,裸石多,有機質含量低;湛江海區的海島則主要為臺地、沙洲類型,地帶性土壤屬磚紅壤,土層較深厚,但多為沙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南澳島和下川島海拔350米以上的山丘地帶還分布有山地紅壤,但面積不大[2]。
廟灣島位于珠江口海域,在廣東海島中,緯度居中,但廟灣離大陸最近距離約50km,東南側直面南海,受風浪影響較大。海島面積約1.4平方千米,呈東北―西南走向,地貌類型為侵蝕丘陵,位處“萬山隆起帶”,島體景觀長期的物理風化及各種外營力的侵蝕作用,形成基巖、石蛋堆疊,尖削山峰,陡峻深谷,巖岸多60度以上傾角的懸崖峭壁[3]。廟灣島土壤類型較為簡單,以花崗巖赤紅壤為主。廟灣島現為已開發無居民海島,島上曾經為廟灣村,建有水產站、醫療站、學校等公共服務設施以及居住房屋等,島上居民靠打漁為生,后政府統一搬遷后成為無居民海島,但仍有少數居民返回島上居住維生。
2.海島植被組成和分布特點
2.1 海島植被類型
廣東海島位于歐亞大陸東南緣,基本在北回歸線以南的海域,緯度較低,太陽輻射強烈,理應不僅熱量豐富,而且全年較均勻分布。但因海陸溫差的周年變化而形成的東亞季風主宰著年氣候變化,即冬半年盛行東北季風,氣流由寒冷的高緯度而來,天氣變得寒冷而干燥,到達本省南部沿海海島雖已由很大削減,但還是經常出現熱帶植物和作物不能忍受的低溫寒苦;至夏半年則受低緯度溫暖潮濕的海洋氣團影響而盛吹東南和西南季風,加之正值臺風季節,此時出現高溫多雨天氣。由于一年中冬夏季風的轉換形成夏熱冬涼、夏雨冬干的氣候特點,與同緯度的熱帶地區相比,熱帶性大受削弱[4]。
廣東海島地帶性植被類型為熱帶季雨林型的常綠季雨林[4]。由于冬夏季風氣候的特點是高溫季節多雨,低溫季節少雨,且廣東海島全年平均相對濕度保持在80%左右,因此,由于雨熱同季致使水熱效應良好,使得常綠性樹種能正常生長,自然植被呈現終年常綠的外貌[4]。廟灣島上的植被也基本以常綠種為主,這為海島的開發,尤其是旅游等注重自然景觀的開發活動提供了較好的條件。
廣東海島除受強勁的臺風影響外,海島的長年常風風速也遠高于大陸,且離大陸越遠風速越大,廟灣島年平均風速達6.5m/s,最大風速達33.5m/s。在風因子的長年作用下,海島迎風面及風口段的植被呈低矮、匍匐、墊狀、肉質、多刺的生態適應,加之這些部位多處于坡陡土薄的嚴峻生境條件,使得海島恢復和發展喬木林或者灌叢面臨很大的難度[4]。廟灣島東南迎風面幾乎全部基巖,島上植被除小面積的木麻黃林外,基本以灌叢、灌草叢和草叢為主,主要分布有露兜樹、草海桐、許樹等海岸防護植物,高度1-3米,優勢種之一的潺槁樹也基本呈灌木狀。低矮的植被不利于海島景觀、也不利于土壤發育和水源涵養,因此,海島的開發必須通過人工繁育措施改善海島植被現狀,通過合理搭配海島適生海岸防護植物和海島景觀植物,達到風浪防護、水土保持和景觀美化的多重效果。
2.2坡向性
廣東海島植被的坡向性明顯,特別是汕頭、大亞灣、紅海灣、珠江口、川山群島和陽江海區由基巖構成的丘陵島嶼,由于受東北――西南構造帶的作用,海島丘陵地的排列也多呈東北――西南走向,形成迎風向陽坡和背風背光坡(即東南、西北坡),在森林植被遭受破壞后和受風雨侵蝕的情況下,東南向坡因受東南季風的常風、臺風和海浪的綜合作用下,風雨侵蝕強烈顯得特別干、熱和水土流失較之嚴重,土壤瘦瘠,因此植被類型的分布以旱生性和中生性的灌草叢或草叢為主;而北向坡或溝谷地段受風、雨侵蝕較輕,光照時數較短,蒸發量減少,故環境顯得較溫潤,土壤深厚肥分較高,因而植被類型分布則以中性的或中生性的灌叢或灌草叢為優勢,且植株生長茂盛,覆蓋度較大[4]。因此,海島植被的坡向性現象,在海島開發利用時應特別注意南向坡的環境保護和造林綠化。
廟灣島是典型的東北―西南走向,島東南面和西北側地形、植被特點顯著。島東南側直面南海,受風浪直接作用,地形陡峭,沿岸多懸崖峭壁,土壤、水分難以保持,基本,僅小溝谷有少量草叢分布。島西南側地形較為平緩,溝谷發育較多,在緩坡、溝谷處植被生長較為豐富。
2.3垂直分布差異
廣東海島大多為低丘山地,面積較小,海拔不高,垂直分布不明顯,不同海拔高度的區系成分差異,實際上是不同生態環境影響的結果,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海岸邊:主要為熱帶海岸、島嶼區系成分。海邊沙灘常見種類有厚藤、海刀豆、蔓莖栓果藤、中華補血草、鹽地鼠尾粟、單葉蔓荊、蟛蜞菊、鬣刺、仙人掌等。海灣泥灘主要是紅樹林植物海欖雌、紅海欖、木欖、桐花樹、秋茄、老鼠、鹵蕨、闊苞菊、海漆等。基巖性海岸山坡長有草海桐、露兜、海芒果、許樹、酒餅、刺葵、豬肚木、馬甲子、錫葉藤、海島藤、白子菜、山柑、三脈馬線、變葉裸實、黃槿等。2)丘陵溝谷:區系成分主要由熱帶或熱帶―亞熱帶分布種類組成。大多數溝谷旱季干涸,又較狹小,多生長著灌叢或藤灌叢群落,主要種類有香港算盤子、對葉榕、珊瑚樹、鐵冬青、水團花、五節芒、烏毛蕨、海芋、華南云實、刺果藤、烏蕨、華南省藤、越南懸鉤子、龍須藤、裸花紫珠,土麥冬等。一些溝谷沼地,則生長有豬籠草、華南谷精草、田蔥、鳳仙花、錦地羅、華南毛蕨、野荸薺、鱗籽莎草等。3)丘陵山坡:主要群落為陽性、抗風、耐旱瘠的熱帶性草叢和灌草叢,主要種類有纖毛鴨嘴草、蜈蚣草、野香茅、鷓鴣草、芒、野古草、芒萁、山管蘭、桃金娘、細齒葉柃、崗松、余甘子、坡柳、白背葉、山雞血藤、黃茅、亮葉猴耳環、赤楠、豺皮樟、鴉膽子、山銀花、羊角扭、白藤等。4)丘陵山地:為次生性常綠季雨林,主要種類有短序潤楠、假蘋婆、降真香、重陽木、水石梓、密花樹、紅車、破布木、白揪、黃桐、嶺南山竹子、銀柴、狗骨柴、牛耳楓、九節、筆管榕、血桐、白桂木、三叉苦、羅傘樹等。5)山頂灌叢林:以熱帶―亞熱帶分布種為主,間有亞熱帶和溫帶分布成分,如竹葉桐、羅漢松、鼠刺、長柄梭羅、六角杜鵑、映山紅、吊鐘花、紅花八角、香港玉蘭、烏飯樹、黃楊、山杜英、疏花衛矛、華南地丁等[4]。
廟灣島最高海拔227米,為丘陵海島,島上植被生長環境包括海岸邊、丘陵溝谷、丘陵山坡和山頂幾種,海岸邊植被包括沙生植被和基巖植被,沙生植被以厚藤、單葉蔓荊為主,基巖植被則以露兜、草海桐和許樹為主,海岸植被主要分布在西北部沿岸,東南岸由于強烈的風浪作用幾乎沒有植被分布;島上有大大小小很多溝谷,由于受到兩側山體掩護,植被生長是島上相對最好的區域,主要為灌叢,在西南部山谷生長有一片木麻黃;島上西部有兩個平緩山坡,植被以灌草叢為主,主要種包括桃金娘、纖毛鴨嘴草等;沿著山脊頂部由于受常風影響,植被較為稀疏,以灌草叢為主。除了這些典型植被生長環境外,廟灣島沙灘后方山谷由于修建有蓄水壩,在水壩上下形成了生長茂密的許樹叢和露兜叢,也是島上植被生長最好的區域。島上植被生長與其小范圍的生長環境密不可分,在海島開發時必須充分考慮其生長環境和植被特點,尋求兼顧植被管護和開發利用的利用方式和格局。
2.4 入侵現象
海島由于所處的特殊生境條件:如常風大、臺風多、暴雨沖刷、海浪沖擊,形成不少懸崖峭壁,巖石,土層淺薄,加之人類活動的反復干擾(從森林植被特點看廣東海島自然地帶屬性),海島植被現基本為次生植被。次生型植被發展的過程中,外來入侵種趁虛而入,迅速占領空地、草坡、灌草坡、郁閉度低的林地等,并通過化感作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從而迅速蔓延,對海島大面積的次生群落造成危害。對廣東海島而已,常見入侵植物包括飛機草、薇甘菊和五爪金龍等。飛機草為菊科澤蘭屬多年生叢生性草本或亞灌木,在湛江、茂名、陽江、江門、廣州等地均有分布,其中徐聞、雷州受害嚴重[5]。薇甘菊是菊科假澤蘭屬的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是世界上最具危害的熱帶、亞熱帶惡性雜草之一,五爪金龍是旋花科番薯屬的多年生藤本雜草,是華南地區僅次于薇甘菊的重要入侵害草,也是薇甘菊最常見的伴生入侵植物,自20世紀80年代在深圳首次采集到薇甘菊標本后,現已蔓延到整個珠江三角洲和廣西東部地區,且已成為珠海市第一大害草[6]。
通過廟灣島初步的植被調查,島上并沒有飛機草、薇甘菊和五爪金龍,但在島中部山地有一片假敗醬入侵區域,該區域位于原通往西南營房的道路上,軍隊撤離后人為活動少,假敗醬便趁機入侵,在此處形成高約2米、密密麻麻的灌叢,直接堵塞了道路。此外,島上還有馬櫻丹、假臭草、香絲草、巴拉草等入侵植物,但并對海島保護和利用產生影響。
2.5資源植物
根據多年海島資源調查和植物樣本采集的統計,廣東海島的維管束植物有208科854屬1569種,其中資源植物有1156種,占73.7%。資源植物主要分布在樟科、茶科、桃金娘科、大戟科、蝶形花科、桑科、蕓香科、紫金牛科、夾竹桃科、茜草科、菊科、玄參科、爵床科、馬鞭草科、唇形科、百合科、天南星科、莎草科、禾本科。按主要用途歸類,計有藥用植物715種,材用植物90種,綠化植物46種,觀賞植物132種,食用植物88種,蜜源植物32種,飼料植物22種,纖維植物17種,淀粉植物20種,油脂植物50種,芳香植物45種,鞣料植物21種,其他用途46種[4]。
通過對廟灣島初步調查,島上95種植物中,有71種資源植物,占74.7%。包括:藥用植物、材用植物、觀賞植物、牧草等。其中包括57種藥用植物,包括海金沙、巴戟天、雞血藤、雞矢藤、雞骨香、匙羹藤、單葉蔓荊、白子菜、黑面神、木防已、鴉膽子、麻羊藤、蛇婆子、芒萁、野香茅、弓果藤等;材用植物包括鴨腳木、臺灣相思、木麻黃等;觀賞植物包括艷山姜、玉葉金花、刺葵、雀梅藤、桃金娘、臺灣相思等;牧草包括纖毛鴨嘴草、鋪地黍、溝葉結縷草、紅裂稃草等;此外,還有桃金娘、酸藤子、露兜、仙人掌等食用植物,鴨腳木等蜜源植物和豺皮樟、花椒等油脂植物等等。
3.海島植被組成和分布對開發利用的影響
《海島保護法》明確提出“國家保護海島植被,促進海島淡水資源的涵養”,同時,海島植被是海島最為基礎也是最為重要的資源,在海島開發利用中做好海島保護的同時,充分利用海島植被組成和分布特點規劃海島開發,是海島開發尤其是無居民海島開發最為基礎也是最為重要的環節。
3.1開局的影響
海島植被是海島第一道風景線,廣東海島常綠面貌為海島開發提供了最基礎的開發條件。海島植被分布情況是長期適應生長環境的結果,最為直接的反映了海島不同區域的環境狀況。在開發利用布局必然要結合植被分布特點進行規劃。
海島基巖、寸草不生處,其生長環境惡劣,再加上對風浪等因子的分析,往往不適宜開發建設,廟灣島東南側明顯植被稀少、風浪大,在開發利用時應禁止開發建設。而海島植被生長茂盛、豐富的區域,雖然風浪影響小,但往往是丘陵溝谷區域,且是島上主要的植物庫和重要的水源涵養區,本著對海島植被保護的原則,應盡量減少對該區域的開發利用,做好保護。對于存在物種入侵現象的區域,如廟灣島中部的假敗醬入侵區域,應打破其生長環境,恢復健康的群落結構,并且在開發利用中,要觀察、避免類似入侵現象的發生。
結合海島地形、植被狀況適宜進行適當開發區域,也必須考慮對植被的保護以及植被對開發活動的防護作用。國家海洋局為規范無居民海島開發秩序印發的《無居民海島保護和利用指導意見》中,明確要求“海島開發利用應避免破壞海島植被。對于海島植被減少面積達到用島范圍內植被總面積30%以上的項目用島,應專題論證,論證專家一致同意方可通過。”同時,由于海島沿岸長年受風浪影響,植被既能保持水土,同時也能對島上開發活動起到防護和緩沖的作用,因此,在海島開局時,建筑物或構筑物的選址必須保持一定的離岸距離,尤其是砂質岸線后方。
此外,海島植被一般以灌草叢為主,并且較大陸更為低矮,考慮到景觀的協調性,必然會對海島建筑物等建設的高度形成限制。廟灣島植被基本在3米以下,僅在西南溝谷木麻黃林達到10米左右,海島的開發必須結合植被高度和地形特征進行布局。
3.2 保護對象
《海島保護法》提出“國家開展海島物種登記,依法保護和管理海島生物物種。”《無居民海島保護和利用指導意見》也提出“海島開發利用應避免對珍稀瀕危或者有研究和生態價值的動植物物種造成影響。可能造成影響的,應采取劃定保護范圍等有效措施進行保護。”對海島植被的保護既包括珍稀瀕危或有研究和生態價值的物種,也包括對海島植被的這個物種庫。對物種庫的保護體現在3.1所說的對植被最為豐富的分布區域的保護,對于廟灣島而言,則是體現在開局時控制在西南溝谷和其他若干溝谷區域的開發,禁止破壞性開發。對于島上的珍稀瀕危或有研究和生態價值的物種,則要通過摸清分布范圍,嚴禁破壞,甚至劃定保護范圍來保護。對于廟灣島而已,初步調查顯示島上有巴戟天,屬于廣東省珍稀瀕危植物中的漸危種,應在進一步調查其分布范圍的基礎上,采取有效措施進行保護。
3.3 植被整治和美化方向
海島植被次生性明顯,且多以灌叢、灌草叢為主,整體低矮。開發利用過程中除了做好相關保護外,采取必要的措施進行整治和美化不僅能促進海島植被發展成林,也能明顯改善海島的外觀環境。為增加植被改造美化成功率,遵循植被生長適應性,避免物種入侵等生態災害現象,在海島進行綠化、生態修復等保護活動應盡量采用海島原有物種或者本地物種。
植被整治和美化包括兩個部分,首先是植被覆蓋度較差甚至基巖區域進行整治,這個過程需要適生的先鋒物種,通過它們慢慢創造植被生長需要的環境從而往更為成熟的植被類型發展,在廟灣島上,適生的先鋒物種包括草海桐、露兜、刺葵、許樹等,其中,草海桐特別適宜在基巖海岸作先鋒綠化樹種,其耐旱耐鹽抗風速生,在土薄瘦瘠的海岸,甚至幾乎無泥土的基巖海岸,都能扎根生長,在廟灣島沿岸也有較多分布,此外,可利用廣東沿岸常種植的木麻黃、相思等進行植被整治,盡快覆蓋裸地,加快土壤生態的優化,以便更好更快地形成海島植被的頂極群落,達到穩定演替,自然更新的效果。其次是植被綠化美化過程,既包括對島上現有植被面貌較差的區域進行美化,也包括對開發利用破壞后的區域進行綠化美化,該過程可充分利用島上適生的觀賞物種,以廟灣島為例,可利用島上的艷山姜、玉葉金花、刺葵、雀梅藤、桃金娘、臺灣相思等,綠化美化過程中可充分結合海島現有植被狀況、開發利用結果進行合理規劃,使海島景觀達到最為協調的狀態。
3.4 資源植物利用
海島資源植物豐富,包括了藥用、材用、觀賞、綠化、食用等各種用途。但由于海島植物生長環境惡劣,更顯其珍貴性,因此在海島開發中應避免對海島資源植物的直接利用,不得規模化利用,但鼓勵利用綠化觀賞植物種類進行擴種,達到對海島的綠化美化作用。
海島植被是海島開發的重要基礎也是重要的資源,因此,在海島尤其是無居民海島開發利用時,必須做好對海島植被的調查,充分了解海島植被的組成和分布,并將植被的保護和整治綠化充分融入到開發利用的設計中,按照《海島保護法》等有關要求,真正做到海島的開發中保護、保護中開發。
參考文獻:
[1]陳連寶,陶全珍,詹興伴編著.廣東海島氣候[M].廣東科技出版社,1995.
[2]曹洪麟,丘向宇.廣東海島的森林立地分類與營林措施[J].廣東林業科技,1997,13(3).
[3]廣東省海島資源綜合調查大隊.珠江口海島資源綜合調查報告[M].廣東科技出版社,1993.
[4]陳樹陪,鄧義,陳炳輝,等.廣東海島植被和林業[M].廣東科技出版社,1994.
黃芪為常用大宗藥材,始載于《神農本草經》,有補氣固表、利尿消腫、托毒生肌之功效,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素有“十藥八芪”之稱,且以黃芪為原料的中成藥多達200余種[1]。國內市場對黃芪的需求極大,其中約有50%用于生產黃芪飲片,近50%用于中成藥和提取物及制劑[2];國外植物藥市場上,黃芪的產地和出口為中國所獨有[3],曾一度在我國中藥材出口中排在1 000萬美元以上的7個品種之首[4]。正是這種強勁的需求,致使黃芪野生資源幾近枯竭,目前商品黃芪主要為栽培品。但由于黃芪大規模栽培僅60余年,針對基原、種植方式、產區和需求的多樣性等復雜情況,人們對黃芪藥材資源的現狀一直缺乏清晰的認識,也未從政策與技術角度全方位分析黃芪資源發展存在的問題和潛在危機。本課題組在大量實地調查采樣基礎上,結合文獻資料,分析了我國黃芪藥材資源現狀及存在問題,從多角度提出了搶救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黃芪資源的建議。
1資源現狀
黃芪的資源供應經歷了從野生到栽培,分布區從傳統產區到新產區,應用范圍從傳統中醫臨床調劑擴大到中成藥原料和食療保健等領域的變化。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很長一段時期均可視為黃芪野生資源期,其野生和半野生資源,基本能滿足需求,且質量能保證,主流品種為蒙古黃芪。據趙一之考證[5],不同時代黃芪的道地產區存在由西部向中東部遷移的變化軌跡,清代以來,山西和內蒙古是蒙古黃芪的道地產區,東北三省是膜莢黃芪的道地產區[6]。以下著重分析60年代以后黃芪資源現狀與需求的關系。
1.1黃芪人工栽培資源期現狀
因黃芪需求量的快速增加,野生和半野生資源不能滿足藥用時,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大規模人工種植黃芪,隨著國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原有中國藥材公司按區域計劃的生產中藥材模式被打破,轉變為市場導向下的藥農自主種植,大致經歷了3個時期,由此帶來黃芪主產區和藥材質量的變化[7-13],見表1~4。
由表1可見,此階段在藥材公司布局規劃下種植,以仿野生栽培(種子直播于宜芪坡,讓其自然生長,粗放管理,也稱半野生[7])為主,生長年限較長,藥材性狀與野生品相似。由表2可見,此階段為無序生產期,傳統芪生產受到重創急劇下降,甘肅成為蒙古芪的新產區,膜莢芪產區很多。由表3可見,甘肅栽培蒙古黃芪仍占主導地位,但山西、陜西、內蒙古傳統蒙古芪發展回升;河北一年生栽培膜莢芪快速下降,山東一年生膜莢芪位居其首,成為新產區,東北膜莢芪有所下降但保持相對穩定的種植量。由表4可見,栽培蒙古黃芪資源量最大,占總資源量近80%,其次為栽培膜莢黃芪,野生黃芪蘊藏量已很少,特別是野生蒙古黃芪瀕臨枯竭,幾乎無商品。
1.2栽培黃芪資源變化分析
1.2.1主產區的變化 已形成2個新主產區,即甘肅隴西等地的平地育苗移栽二年生蒙古黃芪產區,山東文登等地的一年生直播膜莢黃芪產區;傳統主產區面積雖不大,但仍有一定商品量。山西北部完整保留了道地傳統蒙古黃芪的山地半野生生產方式,目前多出口或加工為高檔禮品芪,國內普通藥材市場幾乎見不到;內蒙古南部的傳統蒙古芪也為半野生,但生長年限比山西短,一般為三年生;傳統膜莢黃芪商品量極少,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在加格達奇等地建立了野生膜莢黃芪保護區,保存了這一珍貴的種質資源,且野生蘊藏量較蒙古黃芪大。迄今為止,我國已形成傳統道地產區與新產區并存的格局,其中,蒙古黃芪的現代主產區甘肅的產量明顯超過山西和內蒙古,但基本與歷史記載的傳統產區相符;而膜莢黃芪的新產區山東、河北等地卻與道地產區東北三省相差較遠,所生產的黃芪藥材質量有待系統評價[15-16]。由此可見,蒙古黃芪主產區有西遷趨勢,膜莢黃芪有南移的動向。
1.2.2種植方式和生長年限的變化 目前我國商品黃芪依據種植方式和生長年限主要存在4種情況,其中,山西黃芪的種植方式和生長年限最接近傳統野生資源,商品藥材的性狀幾乎與野生黃芪無區別,但占用土地年限長,因根深采刨困難提高了生長成本,故產量有限,價格最高;河北與山東黃芪一年生種植成本最低,但藥材性狀與傳統黃芪相差甚遠,且因柴性過大不易切片,價格下跌,產量也在逐年減少,河北產量下降最快;甘肅黃芪育苗移栽易采挖,藥材外觀性狀與傳統芪有一定差異,但飲片成片率較高,價格易于接受,故迅速發展成為產量最大的黃芪;內蒙古黃芪的生產成本介于山西與甘肅之間,產量與價格也在兩者之間。
1.2.3種質資源的變化 栽培黃芪的原植物種質仍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Bge.)Hsiao和膜莢黃芪A. membranceus (Fisch.) Bge.,但蒙古黃芪為旱中生植物,與中生植物膜莢黃芪相比,分布區較集中于相對干旱的地區[17],經過60余年的引種馴化,種質資源雖然存在一些多樣性[1],表現在株型、莖蔓顏色、葉片顏色、葉片形態、花顏色、種子顏色、根形態、根橫切面等,但曹建軍等[18]從植株形態、花期、同工酶電泳、抗逆性等分析發現,栽培蒙古黃芪的種質資源變異不大,構成蒙古黃芪品系,主產區也在傳統產區內;而膜莢黃芪從分布于水分較充足的高山高寒林緣野生生態環境引種于平地后,溫度發生較大改變,且引種范圍廣,形成了早花型膜莢黃芪品系(《中國植物志》描述類型)和晚花型膜莢黃芪品系。所有的栽培種質對根腐病的抗性均不如野生種質,蒙古黃芪對白粉病有極強的抗性,是優良的抗白粉病種質資源,早花型膜莢黃芪的地上部分抗寒能力高于晚花型膜莢黃芪,是優良的抗寒性種質資源;當年生根中有效成分黃芪皂苷含量,以晚花型膜莢黃芪最高,是優良的高皂苷含量種質資源,且膜莢黃芪在霜降后均表現出皂苷含量升高,但蒙古黃芪總皂苷含量不如膜莢高,且在霜降后皂苷含量下降;多糖含量在3個品系中沒有明顯差異,總趨勢是霜降后多糖含量明顯降低。
對栽培黃芪的種質選育上還比較少,蒙古黃芪在甘肅定西地區旱農科研中心采用混合選擇法,選出蒙古黃芪新品系94-01和94-02,產量較當地農家品種增長15%以上,另采用雜交選育法獲得的新品種9118,其植株矮化、主根更長、分叉少,抗根腐病和白粉病能力增強,且可增重20%以上[1]。膜莢黃芪有山東省文登市選育的高產多倍體黃芪新品種文黃[19],陜西旬邑縣栽培的人工馴化的野生品種紅高桿[18],但未見對這些選育品種的藥效學質量評價研究。
山西和內蒙古尚無品種選育報告,經調查多采用當地人工馴化蒙古黃芪種子,也從甘肅等地調種。總體上看,栽培的黃芪品種不多,良莠不齊,退化嚴重,蒙古黃芪在主產區內種源較純,因膜莢黃芪引種于較干旱的山西和內蒙古,不能采用種子直播半野生方式栽培,經試驗栽培3年以上根即腐爛,且種子不能成熟,而膜莢黃芪的混雜現象更嚴重。總之黃芪的良種選育和繁育工作有待規范和加強。
1.2.4商品藥材用途的變化 建國前,黃芪主要滿足中醫臨床調劑用,飲片是主要用藥形式,隨著中成藥工業的快速發展,作為中成藥和保健品原料上升為黃芪的另一重大用途,對藥材的外觀和切片要求有所降低,只要化學成分達到藥典規定即可投料,故眾多引種栽培品也有較大的市場需求,還有一些以有效部位研制的天然藥物大品種,如黃芪多糖凍干粉針、黃芪皂苷注射劑(正在臨床試驗階段)等,因明確了藥效成分,對原料藥材的選用標準已不再以傳統外觀性狀為主;另有海外市場和國內食療養生的興起,回歸傳統道地黃芪為原料的禮品芪,如山西炮臺芪、沖正芪、斜切片、縱切大片芪等,正逐漸形成需求上升趨勢。
1.2.5黃芪質量評價標準的變化 《中國藥典》1995年版以前,黃芪的質量評價一直以形態學的性狀和顯微特征為主,即“辨狀論質”,體現了中藥的整體觀特色,但客觀性檢測指標不強,且需要長期積累鑒定經驗方可勝任;自該版藥典收載黃芪甲苷含量測定方法和下限指標以來,黃芪藥材的質量評價逐漸進入到化學評價階段,2010年版又增加了毛蕊異黃酮葡萄糖苷異黃酮類成分的含量測定項,近來山西省地方藥材標準恒山黃芪還增加了多糖含量測定項和特征指紋圖譜,形成了黃芪多指標化學成分及整體性評價質量模式,這些化學指標提高了評價方法的客觀性和準確性,但也或多或少忽視了“辨狀論質”的作用,許多盲目引種的栽培黃芪在化學成分含量上都能達到藥典標準,成為合法藥用原料,但質量的優劣性卻無法用一個只能判定是否合格的藥典標準來合理評價不同用途的原料。
2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2.1黃芪藥材生產缺乏合理布局與組織化
由于中國藥材公司的解體,中藥材生產由計劃性強、高度組織化形式演變為個體藥農的隨市場行情種植,生產主體發生根本改變,原藥材公司制定的中國中藥區劃只能發揮部分指導效應,科技部雖然支持開展“中藥材引種適宜產地評價方法及模式研究”等課題,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沒有政府部門出臺的全國性中藥材區域布局規劃,完全依靠市場調節形成了現有黃芪生產新產區大于傳統產區、低生產成本藥材產量占絕對優勢的資源格局。農業部2005年制定了《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6~2015年)》,將道地中藥材列入特色農產品生產范圍,指出我國中藥材生長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優良中藥材品種分化、退化嚴重;種植組織化、產業化程度和科技含量較低;市場監管不力,偽劣藥材產品充斥市場;中藥材品種繁多,不同品種的需求量差異明顯,市場價格年際波動很大”。其中黃芪被列入規劃期內重點發展的17種中藥材之一,旨在推動黃芪藥材生產向優勢區域集聚,促進規范化和規模化,保證藥材質量。但該規劃布局表的優勢區范圍卻遺漏了最道地最重要的山西北部30余個縣市和內蒙古武川等地,其科學合理性尚需進一步論證,且該規劃的組織實施更需要農業部提高執行力。
2.2黃芪藥材質量評價缺乏針對不同用途商品的標準體系
針對黃芪具有飲片、普通中成藥、提取有效成分的天然藥物和保健品等用途的多樣性,目前依據的標準只有中國藥典,而藥典標準只是藥材判定合格與否的最低標準,缺乏優劣評價的行業標準,而面對黃芪種植的多模式、多產地、多生長年限等資源的多樣性,難以完成質量優劣性評價,且用途不同也應當建立適宜的評價指標體系,做到物盡其材。同時,現行藥材質量評價模式尚存在沒有公認的生物學效應評價,指標不完善,不能體現中藥整體特色等問題 [19-21],因而目前商品黃芪藥材的質量差異性和各自的特點并不十分清楚,給下游使用帶來盲目性。
2.3黃芪藥材種植過程中影響質量和產量的關鍵技術問題
首先是產地適宜性問題,山東與河北作為膜莢黃芪的新產區,在生態環境和種植年限上與野生膜莢黃芪有顯著變化,且藥材外形也相差甚遠,從傳統用藥上是否達到醫療用途尚需科學系統評價[16],若作為提取有效成分的原料,也許更合適;其次是種質資源的退化、混雜、保存與選育等基礎科學問題,需要在野生資源尚未遭到滅絕前,搶救性地開展收集、鑒定、保存黃芪種質資源多樣性工作,為選育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的良種提供資源庫;第三是病蟲鼠害的有效防治問題,栽培黃芪根腐病嚴重,且尚未選育出抗根腐病的優良種質,白粉病也有較大危害,傳統黃芪的高原鼢鼠對產量危害大,這些問題目前還沒有理想的防治技術;最后是傳統半野生黃芪的采收問題,由于蒙古黃芪為深根植物,半野生栽培年限長,采刨困難一直是制約生產的關鍵因素,且近年城鎮化加快,山區用工量急劇減少,采收人工成本加大,更限制了傳統優質黃芪的產量。
3建議
3.1依據黃芪生態適宜性和藥效及用途合理布局生產區域
建議農業部廣泛征求中醫藥行業專家意見,依據其多年研究成果,修訂提出更合理的黃芪生產區劃,且因物種不同,醫療用途不同而分別制訂規劃。黃芪經過專家學者開發的產地適宜性地理信息系統分析和近60余年的引種栽培試驗[22],初步明確了蒙古黃芪的主要適宜產區在中國北部相對干旱的地區,黃河以南的華東地區基本沒有適宜區,其中東北部內蒙古高原東部、大興安嶺南段向中部延伸至太行山北端面積較大,集中分布在山西北部和內蒙古南部,西部的甘肅和寧夏已是蒙古黃芪主產區,新疆阿爾泰山南側經準噶爾西部山地延伸至天山山脈東部北坡區,目前無文獻記載有分布,但這些區域很有可能發展成為蒙古黃芪潛在的適生區,也許將是未來產地變遷的趨勢。膜莢黃芪也主要分布在中國北部高山林緣地帶,其抗旱性不如蒙古黃芪,但抗寒性較強,引種到平地氣溫較高的區域如河北、山東等地,雖然可以存活且生長很快,只能栽培1年即采收上市,否則繼續生長則根部出現空心[15]。如此大的變化,需要加強對其適生區的再評價,結合不同用途的原料需求,提出膜莢黃芪不同類型的適生區。
除合理布局規劃外,農業部還應提高黃芪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使合理布局的規劃能落在實處。
3.2創新黃芪藥材質量評價模式,建立不同用途的商品規格藥材標準
針對黃芪商品不同用途,建立不同商品規格藥材標準,其評價模式應注重傳統經驗的辨狀優質與化學評價、生物效應評價相結合,既能體現中藥材的整體特性,還能提高評價的客觀性和可操作性。以飲片調劑和飲片為原料的中成藥生產用黃芪藥材,評價標準則應以傳統性狀特征為主,輔以化學指標,同時采用新技術建立生物學效應指標;以提取的化學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生產天然藥物,其評價標準則應以化學指標和提取率為主;以養生補益為主的食療黃芪,則要尊重使用習慣和傳統經驗,建立相應的評價標準。通過商品規格標準調節市場價格,讓商家根據不同的用途選擇適宜的原料,保存黃芪多類型種質資源,促進可持續利用。
3.3加強科學技術研究,解決制約生產的關鍵問題
3.3.1建立黃芪種質資源庫,加強種質資源保存、鑒定、評價和選育研究 在現有科技力量較強的主產區分別建立黃芪種質資源庫,包括種質資源圃和相關生物學、農學、化學等信息,首先收集到足夠多的種質資源并保存下來,再進行鑒定與評價獲得全面的信息,最后以此為材料進行優良種質的篩選、雜交育種、復壯等,形成良種生產標準操作規程和種子、種苗標準,從種源上確保優質高產黃芪生產。
3.3.2加強黃芪病蟲鼠害的基礎研究,提出有效防控措施 對中藥材病蟲危害的認識應不同于其他農產品,要科學評價對藥材產量和質量的影響,有的藥材有效成分是在某些昆蟲的刺激下才合成產生的防御物質,有的病害可能是人工種植時破壞了有益的伴生植物所致[23]。因此,要加強黃芪病蟲鼠危害的調查與基本科學問題研究,探明病因與發生規律,評價危害程度,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提出合理的有效防控措施,而不應當追求完全殺死病蟲,以免農藥殘留超標,帶來更大問題。
3.3.3研制采刨工具或創新耕作模式,提高半野生黃芪藥材采收效率 半野生黃芪的優質特性已得到海內外市場的廣泛認同,但采刨困難已成為發展優質黃芪的瓶頸,加之黃芪是農產品中的小品種,一直沒有引起農業機械專家的關注。因此,一方面加強研制黃芪專用采刨工具,另一方面可否借鑒現代林業的某些耕作方式播種,減少采刨難度,從不同角度提高采收效率。同時,加強黃芪生產過程的經濟學測算,合理用工科學管理,降低半野生芪生產成本,提高產量,讓國內更多的人用得上優質黃芪[15]。
總之,黃芪是重要的大宗藥材,目前主要依賴人工栽培,蒙古黃芪是主流商品,已形成甘肅蒙古芪與山東膜莢芪2個新主產區,且與傳統產區并存的資源格局,由于大規模栽培歷史還很短,尚未形成完善的生產體系,且存在管理、技術和市場調控等諸多問題,本文的調查分析希望對政府、科研單位和生產企業提供有益信息。
[致謝]山西渾源、應縣、五寨等黃芪主產區的趙貴富、曹秀娟、侯美利、程文生、劉仲秀、劉俊希等,山西林業廳及國有林場的田國啟、郭學斌、王振軍等,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馬偉和大興安嶺林場孫瑞秋、李為海等,甘肅渭水源藥材市場趙詩勇等,在進行黃芪資源調查中給予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馮學金,劉根科,梁素明,等.蒙古黃芪種質資源研究進展[J].山西農業科學,2010,38(8):95.
[2] 張蘭濤,郭寶林,朱順昌,等.黃芪種質資源調查報告[J].中藥材,2006,29(8):771.
[3] 劉亞明,牛欣,馮前進,等.山西省中藥產業化發展分析與對策[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01,2(4):56.
[4] 董慶.我國中藥出口的對策[J].中藥材,2001,24(1):6.
[5] 趙一之.黃芪植物來源及其產地分布研究[J].中草藥,2004,35(10):1189.
[6] 胡世林,池群,趙中振,等.中國道地藥材[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376.
[7] 山西省渾源縣志編篡委員會.渾源縣志.卷二十三[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696.
[8] 姜維東,李萍.川產家種與野生膜莢黃芪的生藥學對比研究[J].華西藥學雜志,1989,4(3):148.
[9] 錢丹,黃璐琦,陳敏,等.黃芪種質資源的研究概況[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9,15(3):86.
[10] 張曉霞.隴西縣黃芪產業發展研究[D].蘭州:甘肅農業大學,2011.
[11] 劉靖,楊華,陳虎彪,等.內蒙古武川縣大青山地區蒙古黃芪野生品與栽培品的比較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1,36(12):1577.
[12] 陳志國,馬世震,周昌范.甘肅隴西道地藥材蒙古黃芪規范化栽培技術規程初步研究[J].中草藥,2004,35(11):1289.
[13] 王文金,魏勝利.蒙古黃芪膜莢黃芪資源靜態調查報告[R].國家科技基礎性研究項目:珍稀瀕危和大宗常用藥用植物資源調查匯編,2011.
[14] 余坤子,蔡少青,陳虎彪,等.黃芪種植產地與生態環境及飲片規格的調查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0,35(9):1112.
[15] 胡世林,劉岱,崔淑蓮,等.安國引種黃芪的質量初步評價[J].中草藥,1999,30(6):453.
[16] 陳士林,魏建和,趙潤懷,等.中藥材產地適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及蒙古黃芪產地適宜性研究[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06, 8(3):47.
[17] 傅坤俊,張振萬,何善寶,等.中國植物志. 第四十二卷. 第一分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131.
[18] 曹建軍.中藥黃芪種質資源及環境因素對品質的影響[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6.
[19] 崔賢.黃芪新品種文黃-11[J].中國農技推廣,2001(3):32.
[20] 肖小河,金城,趙中振,等.論中藥質量控制與評價模式的創新與發展[J].中國中藥雜志,2007,32(14):1377.
[21] 秦雪梅,孔增科,張麗增,等.中藥材“辨狀論質”解讀及商品規格標準研究思路[J].中草藥,2012,43(11):2093.
[22] 索風梅,丁萬隆,林余霖,等.蒙古黃芪的生態適宜性數值分析[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0,12(3):480.
[23] 黃璐琦,郭蘭萍.環境脅迫下次生代謝產物的積累及道地藥材的形成[J].中國中藥雜志,2007,32(4):277.
Status and analysis of Astragali Radix resource in China
QIN Xue-mei1*, LI Zhen-yu SUN Hai-feng ZHANG Li-zeng ZHOU Ran FENG Qian-jin LI An-ping3
(1. Modern Research Center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China;
2. 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iyuan 030024, China;
3. Shanxi Zhendo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Changzhi 0471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