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7 04:10:5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全國教育技術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各單位會員,有關學會、協會:
各教育科研單位,師范院校。中小學校: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關于加強創新人才培養,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更好地交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經驗,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中國教育學會擬于2010年11月舉辦第23次全國學術年會,主題為“完善多樣化高素質人才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經研究,定于5月初10月底開展學術年會論文征集和評選活動,請各單位積極做好報送工作。
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論文征集
1.論文形式:學術論文、調查報告、經驗總結、實驗報告等。
2.論文分類、論文登記表(詳見cse.省略)。
3.論文報送方式:①電子版論文通過中國教育學會論文申報系統hap:Hcse.edu.crdedoas2/huiyuan/index.lwjsp(復制粘貼本地址即可直接進入申報系統)在線報送。②紙質論文郵寄至:北京西單大胡同35號,中國教育學會秘書處學術室收(郵編100816),請在信封正面左下角注明“第23次論文征集”字樣。
4.論文報送要求:①符合年會論文主題,緊貼教育教學實際,觀點鮮明,邏輯嚴密,案例典型,結論合理。②每人最多報送兩篇論文,報送者必須是文章的唯一作者或第一作者。③網報論文須為word文檔,文檔不得大于1兆(MB),紙質論文請打印在A4紙內。文章字數限3~5千字(A類論文字數可適當放寬)。④“學科分類”欄目請參照附件一中的分類法填寫相應代碼(A、B、c…)。⑤論文摘要應包括目的意義、方法、結果或結論三個部分;正文引用他人學術研究成果請列出參考文獻。
5.注意事項:(D關于學術年會論文的一切事項均以中國教育學會網站通知為準,如有疑問,可通過郵件或電話與我們聯系,中國教育學會網址:cse.省略;郵箱:cse@moe.省略;電話:010-66010070/66051217兼傳真)。②兩種報送方式任選一種即可。紙質論文一律不退,請自留底稿。網上報送論文如有重大修改并再次報送,請一定通過電子郵件告知,以防誤刪終稿。③在線報送論文者請將系統自動生成的論文序號和作者姓名填寫在匯款單附言欄中(請注意一定要填寫作者本人的姓名)。多人共同匯款的,請將名單和聯絡員的聯系方式傳真或E-mail至中國教育學會秘書處學術室。④請參照附件二中的樣例詳細填寫作者單位和聯系方式。⑤嚴禁抄襲,否則一經查實,取消評獎資格。
6.論文報送截止到7月20日(網上報送截止至7月20日17點整,紙質論文以寄出地郵戳為準)。
7.參評費用:每篇論文需交參評費人民幣80元。匯款地址:北京西單大胡同35號,中國教育學會秘書處辦公室收(郵編100816)。聯系電話:010-66018003。
二、論文評審
1.評審由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負責,評審委員會主任:顧明遠(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副主任:談松華(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學術委員會主任)。
2.獲獎等級分為:一、二、三等獎。
3.報送查詢、結果公示與證書寄送:論文與評審費寄出1個月后,即可在中國教育學會網站查詢是否已經送達,如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評審結果將于11月揭曉并在學會網站上公示15天。公示無異議,中國教育學會秘書處將郵寄獲獎證書至論文第―作者,未獲獎論文不另公布。
二、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點(方向)建設現狀
經過二十多年來的建設與教育技術前輩們的努力,伴隨著我國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深化與改革、學位授權審核體系的改革與調整、經濟發展與社會需求等動因,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點的數量與規模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多、從多到優的發展歷程。
1993年是我國教育技術學科建設與發展史上重要的分水嶺,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教育技術學專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這一年,教育部(原國家教育委員會,簡稱國家教委)正式頒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教高[1993]13號文件)[3],將“電化教育,’專業正式更名為“教育技術學”,歸屬于教育學科門類,并注明可授教育學或理學學士學位。還是這一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在第五批學位授權審核中,正式批準北京師范大學建立我國第_個教育技術學博士點,何克抗先生成為我國第_位教育技術學博士生導師。之后的幾年中,條件逐漸成熟的幾所師范類高校相繼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獲得教育技術學博士學位授予權,其中包括華南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除此之外,2005年4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進行博士學位授權審核體制改革,《關于委托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開展自行審核—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試點工作的通知》,北京大學獲得自行審核增列教育學博士學位授權_級學科點的權利,同時具備教育技術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成為全國非師范類高校建立的第_個教育技術學博士點,但目前為止并未招收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
面對社會對教育技術學博士生人才需求持續增長、學科授權體系改革的機遇,以及學科發展的前期積淀,使得教育技術學博士點數量與規模快速發展。浙江大學于2010年被批準設立博士點[5]。2011年3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了《關于下達2010年審核增列的博士和碩士學位授權_級學科名單的通知》,審核批準增列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天津師范大學、遼寧師范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師范大學、河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四川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14所院校具有教育學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教育技術學二級學科點同時獲得博士研究生招生資格。除此之外,根據國家教育發展總體規劃和調整結構、優化布局的實際需要,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于2008年10月《關于做好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工作的指導意見,嘗試將學位授予權部分下放到省級學位委員會和省級政府,允許以立項建設方式審核批準增列一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及授權學科。其中,浙江師范大學與新疆師范大學兩所高校成為博士學位授權立項建設單位,其教育學學科成為博士學位授權學科。2013年這兩所高校順利完成了教育學博士學位授權學科的驗收,獲批教育學_級學科博士點,教育技術學專業隨之獲得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
迄今為止,我國共有27所高校獲得了教育技術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根據各高校相應網站公布的2015年博士招生簡章及專業目錄信息,北京大學、遼寧師范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廈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四川師范大學、浙江師范大學雖已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但仍未有招收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的計劃。所以,截至2015年,共有18所高校招收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
生。教育技術學博士學位授予點數量的大幅增加,這與學科發展的前期鋪墊、經濟與社會發展需求和前輩們的努力密不可分。
三、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點(方向)分析
二十多年來,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點建設走過了輝煌的歷程,以下從地域分布、高校類型與研究方向聚焦等方面分析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點的總體情況。
(_)地域分布
從27所教育技術學博士點高校所屬地區來看,既有地域分布的廣泛性,又存在地域之間的數量不均衡性、區域發展的不協調性。地域分布的廣泛性體現在,這些高校廣泛分布于我國七大地理分區:華東地區(7所)、華北地區(7所)(注:橫跨華北、西北、東北地區。由于內蒙古師范大學所在地呼和浩特地處華北地區,故此處將內蒙古師范大學劃歸華北地區)、華中地區(4所)、西北地區(3所)、東北地區(3所)、西南地區(2所)、華南地區(1所),涉及全國4個直轄市和16個省、自治區。地域之間的數量不均衡性與區域發展的不協調性體現在,華東地區與華北地區博士點數量較多,占總數的_半。華東地區的博士點分布在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山東省、福建省等地,大多是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地域優勢使得這些地區的高校易于匯聚人才資源、科研資源及充裕辦學經費,學科建設與發展較為迅速。華北地區的博士點主要分布在北京與天津,其中北京市就有5所,數量也最多,原因可能是,北京市是我國政治與文化中心,各大重點高校云集于此地,地域優勢再加上國家扶持、政策傾斜等多種因素,使得教育技術學科在北京高校中的發展較為迅速。而另一方面,中西部很多省份、自治區沒有教育技術學博士點。雖然說教育技術學博士點的建設、培育與發展不能搞平均主義,但也應在注重因勢利導、培育重點的同時,兼顧分布協調、均衡發展,只有在全局規劃的協調性上做好文章,才能真正有利于教育技術學學科的長遠、科學發展。
(二)高校類型
目前,具有教育技術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的機構都是局等院校。從局校層次上看,有“985工程”局校8所,“211工程”高校1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11所,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高校1所,省部共建高校5所,說明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教育起點較高、實力較強,有較深厚的學科積淀。從高校類型來看,師范類高校多達19所,綜合類高校7所,理工類高校1所。這說明師范類高校是培養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的主要陣地,綜合類高校、理工類高校也已成為培養教育技術高端人才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綜合類高校學科門類比較齊全,科研實力強勁,研究領域寬廣,更利于教育技術學科建設的交叉性與多元化發展。而師范類高校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面臨著轉型,正在由過去培養單一人才向更為全面的綜合性大學拓展,不僅擔負著培養高水平師資的使命,更被賦予了一種全新意義的綜合性人才培養基地的標識,所以師范類高校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的培養也要注重其實踐性、綜合性等,將創新培養模式作為推動改革的著力點。
(三)研究方向聚焦
教育技術學博士點的研究方向是學科建設與發展的關鍵環節與核心內容,代表了學科的研究取向、特色及發展趨勢。有些研究方向,如北京師范大學的“遠程教育學”經過多年學術積累,凝聚了成熟的學術梯隊,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有些研究方向,如北京師范大學“知識科學與工程”、華南師范大學“教育電視”與“教育傳播”、西北師范大學“信息技術與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學習科學與技術設計”、南京師范大學“視覺文化與媒介素養”、內蒙古師范大學“技術史與教育技術史”等,依托博士生導師的學術專長和培養單位的條件,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與知名度,具有鮮明的優勢與研究特色。
根據各高校招生網站公布的2015年博士招生簡章及專業目錄信息,把相近研究方向進行歸類分析,其中有8所院校設置了“計算機教育應用”方向,占總數的12.3%;其次是“現代遠程教育”、“數字化學習技術與環境”方向,占10.8%;“學習科學與技術設計”、“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CSCL)”占9.2%;“教育技術基本理論及其應用”、“信息技術與教育”占7.7%;“視覺文化與媒介素養”、“教育信息化系統工程”、“教育信息化”,各占3.1%。還有一些方向,如“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策略研究”,“信息化教學環境、信息技術教學法”,“教育信息資源設計與開發”,“教育軟件”,“信息化教學設計”,“知識媒體設計與開發”,“學習分析技術”以及“知識服務與管理”等,名稱上依舊沿襲教育技術學常規研究方向。還出現了一些隨著新媒體、新技術的發展而設置的研究方向,比如“新媒體閱讀、知識交流”,“新媒體技術與藝術應用研究”,“新媒體與教育”,“教育云與數字校園”以及“云計算與教育公共服務”等。總體來講,各高校研究方向設置較為分散,重合率相對較低,呈現出多元化特征。
近年來,有些研究方向也比較注意培育學科新的生長點與新的博士生導師,以形成新的學術梯隊與研究方向,從而有效避免了穩定研究方向“飄移”現象。所謂“飄移”現象是指由于老一代學科帶頭人退出、新一代學科帶頭人同時肩負繁重行政管理工作以及后備學術梯隊不穩定或未培育起來等因素,致使學科建設停滯不前而導致的學術滑坡。學術梯隊建設與培育是實施研究方向的保障,教育技術學博士點研究方向建設必須依據社會發展與人才培養的需求,堅持高水平和優勢特色,形成學科建設與發展的推動力,將教育服務模式創新作為研究和培養的新重點,以助力教育信息化事業發展。
四、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培養
從系統論視角看,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培養是由諸多環節、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復雜結構系統,是博士研究生培養工作的各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的總和。從博士研究生培養過程及運行機制來看,大致可以概括為培養目標、培養方式與培養考核三大部分博士研究生培養目標指通過培養活動使作為培養對象的博士研究生在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上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和規格標準,包含著特定的價值目的和價值判斷,回答了“培養什么樣的博士”這一問題,是整個博士研究生培養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規定,授予博士學位要求培養對象“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成果”。
目前,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生培養定位基本上都是學術型博士,強調了科學研究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突出了創造性、獨立性、自主性。這與美國教育技術學學術型博士層次培養定位較一致,如教育技術老牌名木父印第安納大學博士層次培養目標是為了培養教學技術領域的研究者,通過基礎研究發現新知識和通過應用研究解答特定的實際問題,博士一般在大學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或者在和教育技術相關的私人部門、公共研究部門、開發中心擔任研究者氣但美國有的高校,比如雪城大學教育技術學博士培養分為偏學術研究與偏職業研究兩個方向,雖然這兩個方向都是研究導向,但偏學術研究主要針對研究性大學或高校,偏職業研究主要針對政府、K-12教育、工商業、非營利組織、軍隊對教育技術博士生的需求,在課程安排上也更注重項目經驗、團隊工作、管理及領導能力的訓練。美國研究生教育追求的目標是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兼具理論性(或基礎性)與應用性的雙重性質,這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
(二)培養方式
培養方式是根據培養目標及要求,針對培養對象所采取的基本教育方法或教育形式。培養方式回答了“怎樣培養”的問題,一般包括招生與錄取、課程設置、科學研究、導師指導等諸多要素。培養方式是否科學,關鍵在于各構成要素之間是否優化組合。招生與錄取是培養工作的起點,是研究生培養模式和社會大環境的中介,具有很高的靈敏度;課程設置、科學研究是主要的培養方式;導師指導則貫穿博士研究生培養過程的始終。
1.招生與錄取
在博士生培養中,選拔具有真才實學的優秀人才是重要的起始環節,招生質量直接影響培養質量。目前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招生有直接攻博、提前攻博、碩博連讀和公開招考多種形式。公開招考_般實行各校自主命題、自主劃線、自主錄取,大多采取初試(筆試)+復試(面試)的“考試入學制”,對于有效選拔具有科研潛力的生力軍進入博士隊伍發揮了很好的作用。然而“考試入學制”可能帶來諸如導師自主權缺失等問題,難以有效選拔具有科研潛力的人才。為了彌補功能短板,近年來一些高校開始試行“申請一審核”制,以對申請材料的審查代替初試,通過學校自主組織的綜合考核來考查申請者的培養潛力與學術創新能力。“申請一審核制”有利于申請者和導師之間的雙向了解,能夠使導師更好地了解申請者的全面素質,從而遴選出最適合培養的申請者。如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技術學院從2013年在公開招考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時開始試行“申請一審核制”選拔博士生制度,即申請者提交申請,然后經過初審和面試兩個環節擇優錄取,給其他高校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申請一審核制”創新了博士生招考理念,將選拔的重點落在了對申請人創造能力、探索精神、批判能力與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綜合考查,賦予博士生導師在博士生招生選拔中更大的自主權。因此,提升博士生招生制度本身的科學性,漸進地將“申請一審核制”引入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生招生選拔中,逐步由目前“考試入學制”和“申請一審核制”并存的雙軌制走向單軌的“申請一審核制”是必然趨勢。
2.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與教學是實現教育技術學博士生培養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的一個重要環節,對于拓寬博士生的知識面,加深專業知識掌握,提高科研能力,使博士生掌握較寬廣、系統、深入的理論基礎知識起著重要作用。目前,教育技術學博士生課程設置普遍實施學分制,大多規定博士生修讀學分在20學分左右,由學位課、選修課和實踐環節三部分組成。學位課程包括公共必修課和學位專業課,其中公共必修課為政治理論課與外語類課程,由學校根據國家有關文件要求統_設置,選修課是為拓寬博士研究生的學術視野,加強研究方向的深度而開設的課程,實踐環節包括參加學術活動、作學術報告等。
但從目前各高校設置課程科目和實施方式來看,仍然存在_些問題,諸如課程設置缺乏層級性,課程名稱、內容體系、教學方式、考核要求等與本科、碩士研究生差別不大,未能突出學術性。從課程體系的編制來看,存在隨意性,部分高校課程設置僅考慮博士生指導教師研究方向,因人設課。筆者以為,由于博士研究生的學術旨趣各異,博士生課程應當是“自助餐”式的,體現個性化,內容注重基礎性與前沿性的協調統_,學習應重在獲取知識和創新知識的質量,圍繞學位論文、根據需要有針對性地學習。
3.科學研究
科學研究是研究生培養工作的關鍵與中心環節。_般高校都鼓勵博士生積極參加導師的科研項目,參與國內外重大理論與實踐課題研究,以科研項目為載體,培養博士生的科研能力。鼓勵博士生積極參加校內外有關學術活動,加強學術交流與協作,提高博士生的社會交往和社會服務能力。英國學者E.M.Phillips認為,博士生培養過程就是使學生“在研究領域里,成為一個訓練有素的專業研究者的過程”[12]。大多數高校對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間都有的要求。除此以外,博士學位論文是綜合評判與衡量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水平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依據,是對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創造性、批判性與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綜合考量。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應在導師指導下,由博士生獨立完成。論文應體現在學科研究方向上的前沿性、獨創性和系統性。教育技術學博士學位論文工作過程包括選題、開題報告、學位論文中期檢查、學位論文標準、學位論文預答辯、學位論文評閱以及學位論文答辯等環節。
4.導師指導
目前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培養大多數實行導師制,博士生導師作為教育技術學領域的領軍人物,是教育技術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關鍵人物,同時也是教育技術學博士生培養鏈條中最關鍵的節點。博士生導師受到學科的特殊性、學生的研究與能力、學校研究條件及經費情況等因素的影響,對博士研究生的指導方式也因人而異。從教育學角度來看,導師對博士生指導與培養過程是一個教與學的互動過程。對處于學科前沿、以研討精深學術為主的博士生培養來說,這個互動過程更為明顯,意義更重大,更多表現出教學相長的特點。在美國的大學,博士生導師對博士生的指導是通過兩個渠道來實現的。其_,組合式、套餐式指導制度。博士生入學以后,建立一個以導師為主,另外至少三名教師組成的指導小組,按照培養方案,分別從不同角度進行專業咨詢、討論和指導,共同負責對博士生的研究工作進行監督和把關,為博士生的研究提供了_個求教、切磋學術的正式專家網絡,使博士生增加了研究選擇的余地和發展空間。目前,我國一些學校開始采取導師負責和導師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其二,導師指導培訓制度。雖然“有些導師天生就具有教導的能力和興趣,但是他們很少發展自己的教導技能以更好地促進這種能力和興趣”P3。導師指導方法的培訓得到美國許多大學的認同,這些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三)培養考核
培養考核的目的是通過評價考核的調節與反饋,促進培養模式各環節的優化組合,進而保障并提高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培養考核的范圍涉及博士研究生培養工作的各個環節,主要包括課程考核、中期考核、開題報告、學位論文預答辯、學位論文評閱和學位論文答辯等。課程考核主要針對第一學年的學位課程進行考核,在課程學習完成之后展開,大多以讀書報告、論文、項目開發等方式進行。中期考核是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管理與質量保障的一個重要環節。博士研究生在進入學位論文工作之前,培養單位對其思想品德、學業成績、業務能力等進行全面考核,對不宜繼續培養者終止其學業,以保證博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博士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開始博士論文的選題;確定選題后,可申請博士學位論文開題,
需要提交開題報告;學位論文科研過程中,需要提交學位論文中期報告,院學位委員會進行中期檢查或根據需要組織研討;通過學位論文評閱,達到博士學位論文水平的博士生,導師組織博士生論文預答辯;通過預答辯即可匿名送審(俗稱盲審,是一種組織專家組評審的制度);盲審通過之后,方可參加學位論文答辯,即培養考核的最后環節。答辯內容涉及論文存在的問題、疑點和與論文相關領域的知識,由學位委員會投票決定學位論文是否通過。總之,教育技術學博士生在規定年限內修滿規定學分,通過思想品德考核和學位論文答辯,準予畢業;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有關規定,達到學校學位授予標準,通過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核方可授予博士學位。
五、討論與思考
筆者試圖通過剖析我國目前教育技術學博士點建設與博士研究生培養現狀,找到發展壯大教育技術學科、擴充學科生存空間的途徑,使其更好地服務于教育信息化建設。對于從這個角度求解“南國農之問”,結合前文的分析有以下討論與思考。
(—)加強整體規劃,做好博士研究生教育頂層設計
二十多年來,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教育走過了輝煌的歷程。近年來已漸進地從外延式發展進入到內涵式發展的階段,正努力實現從規模發展到質量提升、從量的擴充到質的提升,這就需要按照拓展學科領域、豐富學科內涵、增強學科特色、提高學科水平的總體要求,科學地處理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四者的相互關系,在學科布局和結構優化方面加強整體規劃,做好頂層設計,推進協調發展。可以考慮區域內教育技術學博士點聯合培養,共享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彼此之間加強合作交流,聚合區域內高校的優勢學科資源,共同提高博士研究生教育質量,推進我國教育技術學研究生教育國際化,設置與國際接軌的研究方向,開闊學科視野的同時,擴充學科的生存空間。
(二)完善管理機制,構建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新框架
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生教育為教育技術學領域培養了大批高層次人才,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由于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教育起點較低、歷程較短,尤其是近年來博士點數量快速增加,發展步伐過快,博士研究生教育規模逐步擴張,而相應的培養支撐條件尚未完全到位,博士研究生的質量問題隨之凸顯。研究生培養支撐條件是制約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它是指參與研究生培養過程的各種相關硬件與軟件資源的綜合。各高校應根據國家發展的需要和自身實際,確定博士生適度發展規模,加強對人才培養過程的管理和指導,從硬件和軟件兩大方面完善嚴格的管理機制,建立有效的教育質量管理系統,構建科學的博士生培養質量監督與評估體系,才能更好地保障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教育培養質量。在教育信息化事業紅火的今天,亟待將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同時作為培養目標,創新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使其兼具理論性(或基礎性)與應用性的雙重性質,并將應用性作為研究和培養的新重點,以更好地服務于教育信息化事業。
(三)調整培養定位,適應教育信息化實踐的需求
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同時需要理論研究型與實踐應用型兩大類人才,但對實踐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大高于理論研究型人才。而在我國目前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教育中,注重學術型博士即理論研究型人才的培養,忽視了對實踐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同時也存在著學術型博士理論基礎不深厚、創新潛力不足的問題。我們的確需要培養以知識創新、科學研究為目標的學術研究型人才,同時更需要培養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滿足教育信息化實踐需求、具有_定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及較強實踐能力的人才。所以筆者認為,為了適應社會需求,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教育應該在保持學術型博士規模的同時,嘗試招收一些實踐應用型博士,推進博士研究生培養定位多元化。是否效仿美國雪城大學教育技術學博士培養分為偏學術研究與偏職業研究兩個方向,這也是未來需要我們認真思考與充分論證的問題。
上海華師京城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INTEL(中國)有限公司
三、會議內容:
1、協會第五屆理事會換屆改選
2、學術活動
(1)為全國教育影視優秀作品大賽,案例、論文、網站、敘事、課程包、PPT獲獎單位、作者,組織獎獲獎單位頒獎(2)全國教育影視優秀作品大賽獲獎作品觀摩交流會(3)“班班通與地區教育信息化”專題學術報告(4)高校信息化環境與資源建設研討會(5)新技術設備展示
3、參觀考察活動
四、參會代表范圍
1、協會第五屆理事、常務理事和副會長、會長候選人
2、地市教育局教育信息化建設負責人
3、全國教育影視優秀作品大賽、案例、論文、網站、敘事、課程包、PPT獲獎單位、作者,組織獎獲獎單位
4、“十一五”國家級課題子課題組長
五、會議時間、地點等事項
3、會議報到時間與地點:
會議時間:11月7日 (星期日)全天報到。8日―9日開會、教育考察。
會議地點:上海錦雪苑酒店(第二軍醫大學招待所) 地址:海市楊浦區翔殷路631號電話:021-81872600
2、乘車路線:
上海市的交通十分便利,本著“綠色環保,低碳生活”的理念,請自行到會。
(1)上海虹橋機場:25公里,乘地鐵2號線至人民廣場,轉8號線至翔殷路站,2號口出站,步行1分鐘可到酒店。
(2)上海浦東國際機場:35 公里,乘地鐵2號線至人民廣場,轉8號線至翔殷路站,2號口出站,步行1分鐘可到酒店。
(3)上海火車南站:30 公里,乘地鐵1號線至人民廣場站轉8號線至翔殷路站,2號口出站,步行1分鐘可到酒店。
(4)上海火車站:20 公里,乘地鐵1號線至人民廣場站轉8號線至翔殷路站,2號口出站,步行1分鐘可到酒店。
(5)上海虹橋火車站:乘地鐵2號線至人民廣場站,換乘地鐵8號線,至翔殷路站下車2號口出站,步行1分鐘可到酒店。
六、費用標準
錦雪苑酒店(四星級):標準間360元/間(雙床),360元/間(大床)。行政間460元/間(雙床),460元/間(大床)。因錦雪苑酒店房間有限,在附近還預訂了海外賓館的部分房間。海外賓館(三星級):標準間260元/間(雙床)。住宿費用自理。
會務費800元。由于錦雪苑酒店是第二軍醫大學的附屬單位,因此,會議出具“第二軍醫大學招待所”的正式會務費發票。
七、會議須知
1、 11月份是上海的旅游旺季,會議住房有限,不安排家屬住宿。
2、 報到時,會務組憑回執后的登記表接待,無回執人員不安排住宿。
3、 回執請務必于10月20日前發到協會秘書處。
4、 10月25日協會將以回執為準,向賓館訂房間。按照回執先后順序,盡量滿足預訂房間價格的要求。
5、 發送回執后,因故不能參會者,務必于10月25日前通知協會,否則需繳納一天的空房費。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 (2008) 08―0042―05
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大體上由潛學科、發展學科、發達學科三個階段構成。[1]盡管我國教育技術學經過了70多年的建設,建立了較完備的人才培養途徑――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在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教育技術學科仍然處于“發展學科”階段,要想成為“發達學科”,還需教育技術工作者堅持不懈的努力。進入“十一五”期間,有必要重新審視教育技術學科建設與專業發展,促使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再上一個新臺階。
一 教育技術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內涵
如何正確理解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教育技術專業建設,教育技術學科建設與教育技術專業建設的區別和聯系是什么。要想回答這樣的問題必須理清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的內涵,要想理清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的內涵必須理清學科和專業的內涵。
1 學科與專業的內涵
學科是區別學問的科目,像語文、算術等。(《四角號碼新詞典》,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556頁)
學科是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中華人們共和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中國標準出版社1993年版,第1頁)
《辭海》中將專業定義為“高等學校或中等專業學校根據社會專業分工需要所分成的學業門類”,并指出“各專業都有獨立的教學計劃,以體現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規格”。從大學的角度來看,專業是為學科承擔人才培養的職能而設置的;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專業是為滿足從事某類或某種社會職業必須接受的訓練需要而設置的。專業處在學科體系與社會職業需求的交叉點上。[2]
周川教授認為專業可以從廣義、狹義和特指三個方面理解。從廣義的角度看,專業即某種職業不同于其它職業的一些特定的勞動特點。狹義的專業,主要是指某些特定的社會職業。所謂特指的專業,則是指高等教育學意義上的專業――高等學校中的專業。[3]
在實際應用中,學科和專業的概念理解有些混亂。有時認為學科是種概念,專業是屬概念;有時認為學科是屬概念,專業是種概念。大多數學者傾向于學科是科學學概念,專業是教育學、社會學概念。本文采用的是大多數學者的觀點。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學科”是形成的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的劃分,“專業”是知識的專門化領域,是人才培養與需求的結合點。
龍春陽在論文《學科建設、專業建設建設和人才培養》[4]中對學科和專業的區別和聯系進行了論述。學科和專業之間的區別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學科的劃分和專業的設置標準不同。學科的劃分,遵循知識體系自身的邏輯。專業是按照社會對不同領域和崗位的專門人才的需要來設置的。有時一個學科下面設置多個專業,有時一個專業需要多個學科的支撐。例如,歷史學科下設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世界史、專門史等專業;教育技術學專業則需要教育學、傳播學、心理學等學科的支撐。②學科和專業的構成要素不同。通常認為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需要具備3個要素:特定的研究對象、相對獨立的理論體系、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專業的構成要素主要是由專業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專業中的人所組成。③學科和專業的培養目標不同。學科以開展科學研究與技術為目標,向社會貢獻科研成果,推進知識的發展與創新。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人才,以為社會培養各級各類專業人才為己任,為社會發展提供不同層次人才。
學科和專業之間的聯系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學科是專業發展的基礎平臺。②專業是對學科的選擇與組織。③專業培養的人才為學科知識的豐富與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
2 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內涵
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是高校中的兩項重要的建設工程,彼此之間既相互聯系,又有區別。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都是高校工作的中心。學科建設是專業建設的環境,專業建設是學科建設的基礎。
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主要有以下4點區別:①目的和內容不同。學科建設的目的是提高高校的整體實力和水平,滿足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以及對科學研究的需求,而專業建設僅僅是為了人才培養的需求。②建設對象不同。學科建設的對象是學科,而專業建設的對象是專業。③管理部門不同。學科建設的管理部門是國務院學位辦、地方省級學位辦和研究生院(部、處)。專業建設的管理部門是教育部高教司、省教育廳高教處和教務處。④地位和作用不同。學科建設關注的是學科前沿問題,其主要作用是知識的發現與創新。專業建設的作用是人才培養,即本科生的培養。[5]
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是唇亡齒寒的關系。學科建設促進專業建設,專業建設為學科建設提供了知識的實踐基地。一般說來,研究型大學比較注重學科建設,應用型大學比較注重專業建設。
3 教育技術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內涵
教育技術學科建設是指為發展教育技術學科而展開的學位點的建設,主要包括教育技術導師隊伍建設、研究生隊伍建設、研究成果產出等。教育技術專業建設是指為發展教育技術專業為目的而展開的本科或專科建設,主要包括教育技術教學隊伍建設、專科和本科人才培養、教育技術專業課程建設等。
教育技術學是在人類分工進一步細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進一步交融的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教育技術學的交叉學科性質進一步凸顯,這決定了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具有特殊的內涵。
教育技術學科建設不是單一的學科建設,而是多個學科的綜合建設。教育技術學專業建設需要不同學科的支撐。教育技術理論基礎有教育學理論、心理學理論、傳播學理論、學習理論、系統理論、非線性科學理論等。教育技術學的技術基礎有電子學技術、物理學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等。教育技術學的實踐領域有教育領域、企業領域、軍事領域、醫學領域等。“木桶理論”在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中顯得蒼白無力。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的成敗,有時不是取決于那塊“最短的木板”,而是取決于“最長的木板”。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中,往往根據自己的實踐領域和研究范圍,去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技術和理論,而不是補上那塊最短的木板。
二 教育技術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聯系和區別
與其它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一樣,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區別。教育技術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關系。教育技術學科建設促進教育技術專業建設,教育技術專業建設依托教育技術學科建設。
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之間的聯系如下:①教育技術專業的出現,促使教育技術學科的出現;教育技術學科的出現,促進教育技術專業的發展。在教育技術(電化教育)發展初期,先有社會需求懂運用電氣化設備(幻燈、投影、電影、廣播等)進行教學的人才,才出現了教育技術學(電化教育學)這個專業。1936年9月,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創辦電影播音教育專修科,學制2年,第一屆共招學生24名。[6]這是我國最早的電化教育專業。1983年,經教育部批準,華南師范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開設電化教育本科專業,學制四年。198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批準北京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和河北大學3所大學設立碩士學位授予點。電化教育本科專業的設置和碩士學位授予點的設立,標志著我國教育技術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納入正軌,走向新的征程。②教育技術學科建設是教育技術專業建設的知識源泉,為教育技術專業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新知識。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在豐富和發展自身學科體系建設的過程中,還為教育技術專業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對明確教育技術專業培養目標、規范教育技術課程體系建設和指導教育技術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③教育技術專業建設是教育技術學科建設的實踐平臺,是連接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教育技術社會服務的橋梁。
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之間的區別如下:①教育技術學科建設的目的是為了增強教育技術學科的實力和水平,促進教育技術學科的發展,滿足人類對教育技術學科研究的需要,而教育技術專業建設的目的是促進教育技術專業建設,培養社會所需的教育技術專業人才。從人才培養方面看,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培養的是高層次的研究型人才(教育技術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后),而教育技術專業建設培養的是社會所需的應用型人才(教育技術專科生、本科生)。從內容上看,教育技術學科建設重心是導師隊伍建設、學位點的建設、本領域前沿知識的探究等,工作突出科學研究,而教育技術專業建設的重心是應用性人才的培養、本專科課程的建設等,工作突出教學管理。②教育技術學科建設的對象是教育技術學科,而教育技術專業建設的對象是教育技術專業。③和其它學科和專業的管理部門不同一樣,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的管理部門也不同。④教育技術學科建設的作用是提升學科地位,培養高層次的研究型人才,而教育技術專業建設的作用主要是提高專業水平,培養應用型人才。⑤教育技術學科建設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完善教育技術學科體系,促進教育技術學科研究,培養高層次的研究人才,而教育技術專業建設的價值主要體現在通過培養社會所需的實用型人才,直接把教育技術學科的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從而彰顯教育技術學科的社會價值。
一般來說,設有教育技術博士點、碩士點的大學比較注重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其它普通院校比較注重教育技術專業建設。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教育技術專業建設不是“孤立的兩張皮”,而是一個有機整體。學科建設可以帶動專業建設,專業建設可以促進學科建設。
三 教育技術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
教育技術學是人類社會進入20世紀發展最快的學科之一,特別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完全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之所以會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知識的劇增和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需要更好地傳遞人類知識的理論和技術,這促使教育技術學科的建立和教育技術專業的出現。第二,廣大教育技術工作者發揮了“教育技術精神”(電化教育精神),促進了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地快速發展。
1 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
經過教育技術工作者的艱苦努力,教育技術學科基本上明確了自己的研究對象,建立了相對獨立的理論體系,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
焦建利在其論文《論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對象》[7]中對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對象進行了闡述。目前,我國有關教育技術學研究對象的觀點有:過程資源說、現象規律說、教育中的技術說、教育媒體和方法應用說、技術問題說等。國外對教育技術學研究對象問題的觀點有:課題內容說、定義界定說、任務描述說。此外,李康從狹義層面上限定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對象為“媒體技術(現代視聽媒體和信息技術)在教育中應用而產生的現象和規律”[8]。
李龍、李陸平、謝百治等人分別對我國教育技術學科的定義體系[9]、教育技術基本理論體系[10]、教育技術學科知識體系[11]、軍事教育技術基本理論體系[12]等進行了探討。
經過長時間的探索,教育技術學的研究方法逐步得到完善,形成了教育技術研究方法教材(如,李克東主編《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胡隆主編《教育技術研究方法導論》等)。
我國教育技術學科建設方面取得的成就還表現在重點學科建設、科學研究水平、高層次人才培養、專業期刊建設、學術交流等方面[13]。
重點學科建設方面。20世紀我國教育技術重點學科只有兩個省級重點學科(1986年,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成為廣東省重點學科;1998年,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成為甘肅省重點學科)。進入21世紀,我國擁有了兩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北京師范大學和華南師范大學),6個省級重點學科(西北師范大學、浙江師范大學、江西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徐州師范大學和山東師范大學)。
科學研究方面。“七五”期間、“八五”期間、“九五”期間、“十五”期間、“十一五”首年,國家級教育技術課題的立項數分別是1、4、24、124、14,占總課題的比例分別是0.81%、0.88%、2.82%、4.37%、6.14%。從2003年至2006年,教育學一級學科全國精品課程共有25項,其中教育技術學精品課程占7項。在2001年度,國家優秀教學成果評獎中,一等獎56項,其中教育技術占4項,二等獎434項,其中教育技術占16項。在2005年度,國家優秀教學成果評獎中,一等獎總數59項,其中教育技術占4項,二等獎537項,其中教育技術占30項。從教育技術學論文看,2000年至2004年CSSCI引用在10次以上的教育學科論文,共66篇,15篇教育技術學方面的論文入圍,占22.7%。從教育技術學著作和教材的影響來看,烏美娜教授主編的《教學設計》、南國農教授主編的《電化教育學》和《信息化教育概論》、祝智庭教授主編的《現代教育技術――走進信息化教育》在教育學類著作中獲得了較高的引用率。從著作和教材發行量看,南國農教授主編的《電化教育學》發行量達到20萬冊以上,陳琳教授主編的《現代教育技術》發行量達到10萬冊以上。從國家級規劃教材看,教育技術學著作和教材的份額提升,共有26部入選。
高層次人才培養方面。教育技術學碩士研究生培養已經形成規模,教育技術博士生培養方興未艾,教育技術學博士后流動站建設拉開了序幕。2008年共有74所院校[14]招收教育技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8所院校設有教育技術學博士點(北京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西南大學),此外,南京大學和內蒙古師范大學分別招收高等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術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從2004年9月,華東師范大學與瑞博公司在蘇州工業園區共建國內首個“教育技術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來,北京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分別設立教育技術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為我國培養高層次的人才營造了良好的科研工作環境。
專業期刊建設方面。打造了兩個教育技術學權威核心期刊《電化教育研究》和《中國電化教育》,有8種教育技術學期刊(《中國電化教育》、《電化教育研究》、《中國教育信息化》、《開放教育研究》、《外語電化教學》、《現代教育技術》、《中國遠程教育(上)》、《現代遠距離教育》)進入CSSCI。此外,還建設了《中國醫學教育技術》、《中國教育技術裝備》、《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中國信息技術教育》、《遠程教育雜志》、《中小學電教》、《教育信息技術》、《教育技術導刊》等刊物。
學術交流方面。2001年由教育部教育技術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創辦的“教育技術國際論壇”(ETIF),已經分別于華南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吉林大學、江西師范大學和華中師范大學成功舉辦五屆。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年會以及下屬的10多個專業委員會已經成為探討教育技術理論和實踐,推動教育技術發展的重要學術會議。全國教育技術博士論壇已經成功在華東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成功舉辦三屆。全國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協作委員會(CETA)已經成功舉辦五屆。2006年7月,“首屆全球ET學術峰會”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成功舉辦。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GCCCE)已經成功舉辦十一屆。中國國際遠程教育大會(IDEC)已經成功舉辦七屆。教育技術學學術交流日益頻繁,有力推動了教育技術學科建設。
此外,建設了一批優秀的教育技術網站,例如:中國教育技術網、中國教育技術學、教育技術學科網、中國教育技術研究網、教育技術學科資源網等,為交流教育技術學科資源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2 教育技術專業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
教育技術專業建設方面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現在明確了教育技術專業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建設、教育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
教育技術專業培養目標方面。教育技術本科專業規范經過前期調研、三次“教指委”工作會議、兩次全國范圍教育技術學專業系主任研討會,基本確定了教育技術學專業的五個培養方向,即教育技術、信息技術教育、教育媒體技術、教育軟件與知識工程、遠程教育。[15]
課程體系建設方面。構建了教育技術專業系統的五個模塊。這五個模塊分別是學校平臺課程、專業主干課程、專業基礎課、方向核心課程、專業任選課和試驗課程。[16]此外,還建設了一批優秀的教育技術精品課程。隨著一些優秀教材的出版和精品課程的建設,教學內容有了較大改觀,專業水平有了顯著提高,規范了教育技術專科生、本科生教育,提高了人才的培養質量。
教育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面。教學隊伍建設和專科生、本科生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隨著教育技術學碩士點、博士點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設立,培養的較高層次的人才充實到教學隊伍中,提高了教學隊伍的質量和水平。2007年有208所院校[17]招收教育技術專業本科生和專科生。這些學校為社會培養了大批教育技術專業人才,滿足了社會發展對教育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
四 教育技術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我國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及時發現這些問題,并做出相應的政策調整,對促進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1 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
當前教育技術學科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①教育技術學科歸屬問題有待解決。②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對象還不是十分明確。③教育技術學相對獨立的理論體系尚未完整建立。④教育技術學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有待完善。⑤教育技術學科建設方面與世界一流學科的差距比較大。⑥教育技術學科學研究水平有待提高。⑦教育技術學高層次人才,特別是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人才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不能為專業建設提供足夠的人才。⑧專業期刊的質量和水平有待提高,在國際上權威性不高。⑨學術交流數量較多,但是交流水平和質量有待提升。
當前教育技術專業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陳琳教授在其論文《中國教育技術本科教育的問題與對策》[18]中總結我國教育技術學本科教育面臨6大問題:①專業的知曉度較低。②專業的教育改革緩慢。③專業辦學水平懸殊太大。④專業定位不準。⑤師資水平遠不適應專業發展需要。⑥缺少憂患意識和前瞻考慮。此外,教育技術學專業名稱過多,專業類型過雜,應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2007年,高校招生中[19],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名稱有:教育技術學、教育技術學(師范)、教育技術學(影視媒體技術方向)、現代教育技術、現代教育技術(師范),專業類型有:教育學類、文學類、工學類、管理學類、理學類。
隱藏在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問題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育技術學科的不成熟性”是一個主要原因。也就說,我們還沒有較好地把握教育技術學科的發展規律,還不知如何更好地建設教育技術學科和教育技術專業。
2 解決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的對策
解決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中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所能達到的,這需要教育技術工作者發揮教育技術精神,長期奮斗下去。總的指導思想是促進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依據問題找對策,瞄準方向找出路。
解決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存在的問題的策略。①倡導把教育技術學設為一級學科或學科門類中設立“交叉學科”,把交叉學科性質比較突出的學科,如:教育技術學、知識科學、體育學、資源科學等設為“交叉學科類”下的一級學科。這樣就解決了教育技術學科放教育學類、文學類、工學類、管理學類、理學類下都不合適的尷尬局面。②適當加強對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對象的研究。③繼續探討教育技術學相對獨立的理論體系。④繼續完善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⑤強化教育技術國家級重點學科的建設,縮小與世界一流學科的差距。⑥繼續提高教育技術學科學研究水平。⑦適當增加教育技術博士點數量,以滿足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⑧提高專業期刊的辦刊質量和水平,建議部分刊物設置“教育技術環球視點”專欄,面向全球征集高質量稿件,爭取創出世界一流的刊物。⑨在追求學術交流數量的同時,注重交流水平和質量的提高。
解決教育技術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的策略。陳琳教授給出來解決教育技術專業建設的4條建議[20]:①加強宣傳,突破重圍。②啟動全國性的教育技術本科教育評估。③科學論證,明確專業定位。④大力提升師資水平。此外,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問題的研究,用研究成果指導教育技術學科建設,是解決教育技術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的好方法。
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和教育技術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是相通的,不是孤立的。學科建設問題的解決促進專業建設問題的解決,專業建設問題的解決影響學科建設問題的解決。應該以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帶動教育技術專業建設,教育技術專業建設深化教育技術學科建設。
3 當前教育技術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主要任務
當前我國教育技術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相對不成熟性決定了教育技術工作者的主要任務是促進教育技術學科發展和專業發展。促使教育技術學科從發展學科向發達學科邁進和教育技術專業建設再上一個新臺階成了教育技術工作者當仁不讓的兩大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 劉仲林. 跨學科學導論[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0:65-67.
[2] 馮向東. 學科、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J]. 高等教育研究, 2002,(3):69.
[3] 周川. “專業”散論[J]. 高等教育研究,1992, (1):79.
[4] 龍春陽. 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J]. 文教資料, 2006, (26): 14-15.
[5] 梁傳杰,劉雙樂.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比較研究[J]. 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1):105-106.
[6] 吳在揚. 中國電化教育簡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30.
[7] 焦建利.論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對象[J]. 中國電化教育,2005, (8):21-22.
[8] 李康.教育技術與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對象[J].電化教育研究, 2004, (1):4.
[9] 李龍. 教育技術學科的定義體系――論教育技術學科的理論與實踐[J]. 電化教育研究,2003,(9):3-6.
[10] 李陸平,謝百治,祝文生. 教育技術基本理論體系的構建與應用研究[J]. 現代教育技術,2003,(3):58-59.
[11] 李龍. 教育技術學科知識體系的構成――三論教育技術學科的理論與實踐[J]. 電化教育研究,2004,(2):3-8.
[12] 謝百治,田屹,鄧祖道,朱艾華,蔡耘,李冰. 軍事教育技術基本理論體系的構建與應用研究[J]. 中國電化教育, 2005, (12): 18-22.
[13] 陳琳.中國教育技術學學科地位的世紀提升[J].中國電化教育,2007,(9).
[14] 2008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查詢[DB/OL].
筆者在國家貧困縣偏僻鄉鎮工作,起初對教育技術的認識僅限于在教學中運用現有的一些簡單工具,如原有的投影儀、收錄機和實驗儀器等。搭借我縣迎接國家級“普九普實”驗收的東風,2006年底,筆者有幸成為我校第一批參加教育技術培訓班(教學人員初級班)的學員之一。通過培訓學習,筆者對教育技術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教育技術對教育教學過程的影響是深刻的,它改變了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使之更融洽、更和諧了。
班主任要管理好一個班級,關鍵是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我們找學生談心時,往往會受時空的制約。有時上課時間到了,教師不得不匆匆忙忙結束談話,或是學生擔心缺課而心不在焉。面對面地交流,有時學生礙于面子不敢吐露真情。許多學生不是很喜歡在周末上網游戲和聊天嗎?于是我想到了騰訊qq,于是我申請了q群。2008年,學期開學的第一天,我就高興地把q群號告訴了全班學生。我真誠表態希望同學們對班級的管理多提建議,集思廣益,共同把班級管理好、建設好。
不出所料,第一個周末晚飯后,我上網進人我班的q群,就發現有十幾個學生加人,他們在七嘴八舌地評價班主任。有的說我管理顯得軟了點,有的說我以罰為主,有的說我不公平、偏愛班干……。了解到這一切后,我及時調整了管理的策略和方法。我不再居高臨下管理學生,而是與他們平等交往,尊重學生的人格、隱私,使他們消除內心的抵觸情緒。對于違紀學生,我秉承著“凡事有因”這一理念,讓他們有機會訴說前因后果。然后再加以評判,使他們懂得,守好紀律讓老師信賴,受同學尊重。最后給他們提醒:初犯可諒解,再犯遭批評,三犯難饒恕。班風明顯好轉,同學們笑了,我覺得工作起來輕松了許多。近年來,每學期學校的量化管理月評比中,我們班都能獲獎兩三次,組織學生參加學校籃球賽也能拿獎。如果沒有q群幫忙,我這個外宿的班主任即使有三頭六臂,也難以管好這一班寄宿生。
作為班主任,原來最繁忙的季節是期中和期末學科質量檢測成績匯總。特別是每個學生的總分、平均分和排名,搞得人焦頭爛額。掌握了教育技術之后,我可以自由地進人學校的公共電子郵箱下載空白的班級成績總表。然后,我在excel 2003應用軟件上進行操作,不到50分鐘就把全班40名學生的六七門學科成績錄人完畢。計算每個學生的總分和平均分及其排名也非常的輕松。最后,我通過網絡把成績總表發送到學校教導處的電子郵箱中去,一切便ok了。這種無紙化、足不出戶的自動化辦公,讓我感到非常愜意。
有時,我還會運用word 2003把自己在工作中的感受和體會記下來。在word空白文檔上,我的思緒任馳騁,有感而發。由于我的中文書寫不盡人意,因此以前我很不愿意把心中的點滴感悟寫下來。多虧電腦幫我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頁面設置和字體選擇任我所好。
當我覺得我的做法對別人有借鑒之處時,我會悄悄地在線投稿,無人知曉,內向的我無需擔憂別人笑話。俗話說,有付出就會有收獲。2008年9月,我的處女作《學好漢語拼音挽回面子》榮獲市教育局和來賓日報社共同舉辦的征文比賽二等獎,并刊登于9月2日的來賓日報《教育在線》。2008年12月,我撰寫的教育論文《班級管理體會點滴》分別榮獲中國教育學會《中國教育學刊》雜志社、廣西教育學院教研部一等獎。2009年6月,我的教學論文《大花時間講解不如多讓學生練練》分別榮獲中國教育學會《中國教育學刊》雜志社、廣西教育學會外語專業委員會一等獎、二等獎。這些榮譽的獲得離不開電腦與網絡技術給我提供展示教育教學心得的平臺。
教育技術一方面支持著教師日常工作、業務素質和自身的發展,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支持著教學活動的過程。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于優化教學過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技術有形有聲,不僅有較強的直觀性,而且能夠引導學生直接揭開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
2006年10月29日,我參加了由市教科所舉辦的2007年初中總復習教學研討活動。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興賓區二中覃老師上的一節示范課。大家欣賞她那純正、準確的課堂用語,更欽佩她嫻熟的教育技術,使課堂生動、趣味,完成得那樣完美。當時我就暗下決心,以后有機會也要把教育技術引進英語課堂,讓學生學得開心,教師教得輕松。
2008年春學期,我教學到仁愛版八年級下unit 5 feelinghappy topicl why all the smiling faces? section a時,為了讓同學們更容易掌握人物的面部表情及如何表達個人的情感,我制作了課件〔繪畫本是我的軟肋,但有了電腦和網絡技術,一切皆可做了。通過網上搜索把人物的幾種表情簡筆畫下載到課件上。在表達情感時,我還配上圖像和聲音。教育技術的運用,提高了我的教學技能。課堂上,看到同學們閃亮的眼睛和真心的笑容,我教學激情高漲。教學過程流暢自如,學生能快速準確地用英文述說老師臉上的不同表情,表達自己對某事某物的感覺。最后,我們以愉悅的心倩結束了那天的英語課。
出席本次論壇的嘉賓還有:上海市教育技術裝備部主任羅一華,南京市教育裝備與勤工儉學辦公室主任后有為,北京市教育技術設備中心主任楊立湖,太原市教育物資裝備中心主任許原芝,鄭州市教育局實驗教學裝備管理中心主任張玉洲,青島市教育技術裝備辦公室主任劉后起,沈陽市教育技術裝備中心書記郝麗敏,福州市電教館副館長傅瓚,唐山市教育局副局長楊文,珠海市教育局教育裝備與信息中心主任唐凌,惠州市教育局儀器站站長梁惠專,佛山市教育局儀器站副站長區建峰,蘇州市教育裝備與勤工儉學管理辦公室主任陳紹義,淮安市教育技術裝備中心主任陳東勤,鎮江市教育裝備與勤工儉學管理中心書記吳善亮,張家口市教育技術裝備站站長高星火,南充市教育技術裝備所所長陳興無。深圳、廈門、南昌、武漢、寧波、長沙等城市教育裝備部門也派出了代表蒞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屆論壇還邀請到了臺北市教育局聘任督學韓長澤先生以及臺北市幸安國民小學校長吳宗哲和高雄市大寮區山頂國小校長莊明廣參會,擴大了交流覆蓋面和論壇影響力。
本屆論壇除規模大、規格高、影響廣等突出特點外,論壇內容和形式更加多樣化,開創性地采取了“論壇+考察”式的議程模式。為期3天的論壇,每天的議程安排都是上午進行論壇報告,下午組織代表參觀考察廣州特色學校和企業,動靜結合的論壇活動安排,受到了與會代表的一致好評。
論壇圍繞“實驗室建設促進實驗教學”“數字化校園建設”與“中小學圖書館建設”等相關議題,結合論壇報告、分組研討、互動交流、新產品新技術展示等多種形式展開。議題緊扣教育發展現狀及當前熱點,呈現出與時俱進的時代特點。論壇上,各地教育裝備部門相關領導、學校校長、優秀企業代表分別上臺演講,從不同角度與大家分享了教育裝備的工作經驗、教學改革的有益實踐和現代化的教育技術,進一步深化了交流合作,堅固了交流紐帶,筑牢了合作平臺,達成了廣泛共識,收獲了豐富的論壇成果,可以說本屆論壇取得了圓滿成功。
“第二屆城市教育裝備合作與發展論壇(EECF)”達成的初步成果主要有:
1.重新梳理教裝工作思路,促進全國各地教育均衡發展
在數字化校園建設愈演愈烈的趨勢下,教裝工作的任務更加艱巨、責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光榮。論壇上,大家重新認識了“教育現代化”的含義,圍坐下來對數字化校園建設熱潮進行冷思考,并重新梳理了教裝工作思路,對教裝工作的未來做了有效規劃。
通過論壇這一平臺,來自全國各城市教育裝備部門的領導和相關人士共聚一堂,切磋交流,相互學習,互通有無,并希望在后期開展有效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帶動各地教育裝備水平的整體提升,這將為促進我國教育均衡發展做出貢獻。
2.促進兩岸教育教學的溝通交流和資源共享
臺灣在校園信息化建設方面經驗豐富,此次論壇,臺北市和高雄市兩所小學的校長分別介紹了學校數字化校園的建設情況,為大陸數字化校園建設帶來可借鑒性經驗,有利于今后兩岸在教育教學方面的進一步溝通和合作。另外,此次論壇上,在《中國現代教育裝備》雜志社的牽線搭橋下,臺灣兩所學校與太原市的三所學校達成結為友好學校的意向,進一步促進了兩岸教育教學方面的溝通交流與合作。
前言
教育資源的建設是一項龐大、長期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所有院校的所有學科,學校是資源建設的主力,也是資源應用的主體,單個院校或單位難以承受建設完整學科體系教學資源的壓力。為避免重復勞動和資源的浪費,各單位選取自己的重點學科和特長學科分工合作,通過資源的共建實現資源的共享是資源建設的必由之路。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外語專業委員會在中國外語教育資源建設、組織與協調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 資源共建共享標準是基礎
教育資源的建設歷來是外語院校教育技術中心的工作重點,通過音視頻資源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被各校所高度重視。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外語高校和普通高校外語院系多年來一直企盼著校際之間資源共享的實現。為此,外語專業委員會自2003年開始進行資源共建、共享的工作。為了完成這一工作,協會曾多次召開理論研討會,在廣泛研討的基礎上達成了共識,大家認識到建立統一的資源建設標準,是外語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關鍵。
1 制訂標準
“十五” 期間外語專業委員會在完成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信息化進程中的教育技術發展研究》的過程中,組織起草了符合中國外語教育特點的信息資源元數據標準。該標準參考了“都柏林核心元數據元素集” (The Dublin Core Metadata Element Set)的相關標準,依據數據庫結構完整性的原則,數據庫建設兼容性的原則,管理、檢索、調用數據的便捷性原則以及應用平臺與用戶界面友好、簡潔的原則并結合了中國外語教育的特點,形成了外語資源建設的統一標準。在此基礎上協會多次組織會員召開會議專門研究討論外語資源建設的統一標準問題,最終在2005年外語專業委員會蘭州年會上通過了外語教育信息資源元數據標準。2007年,外語專業委員會大理年會上該標準又得到了進一步的修訂,標準的制定使外語院校的資源建設在統一的規范下進行,為資源的共享奠定了基礎。作為資源建設的指導文件,標準也將隨著教育技術的發展和學校信息資源建設的實際不斷修訂和完善。
2 模式創新
為避免標準成為“空中樓閣”,外語專業委員會在標準制定之初,就本著一切從資源共建共享的實際應用出發的原則,為標準的“落地”進行了積極的籌備工作。在標準制定完成之后,外語專業委員會將工作重心放在了建立與標準相適用的資源建設平臺和工具上來,適時引入教育技術企業,大膽采用協會與企業合作的模式,充分發揮院校在教學上和企業在技術上優勢,推動標準的實施與應用,并為標準的修訂和完善提供重要的參考和依據。2006年初外語專業委員會在北京國際關系學院展開會議,會議決定分別委托北京競業達公司和聯想傳奇公司開發基于標準框架的資源管理與平臺和著錄軟件,以推動標準的“落地”,讓標準為資源共建共享服務。
二 資源共建共享 實施是關鍵
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外語專業委員會不僅制定了外語教育信息資源元數據標準,還對該標準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推廣、應用和實施。
1 建立符合標準的應用平臺
依據外語教育資源元數據標準,在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外語專業委員會的指導下,北京聯想傳奇公司和競業達公司開發出了一系列專屬的資源工具和平臺,包括:外語資源編目工具、外語資源管理平臺、外語媒體資產管理平臺、校際資源交換平臺,上述系列平臺與工具的開發,從技術上保障了資源建設、資源管理、資源共享的應用和實施,實現了外語資源建設更加貼合專業外語和公共外語的實際教育需求的目標。 轉貼于
2 免費向會員學校提供資源編目工具
外語資源建設的核心是一線教師,他們既是教育資源的使用者,同時更是資源管理、加工和整合的擔綱者。如何最廣泛地調動廣大教師參與的積極性成為資源建設成功的必備要素。為此,外語專業委員會在免費向會員院校提供編目工具的基礎上,積極開發資源管理、加工、整合的工具平臺,受到各會員學校的普遍歡迎。目前,在外語專業委員會中,已有一定數量的會員院校在統一的元數據標準和資源平臺上開始了資源的建設,部分地區的會員院校已經在各地建立了地域性資源庫,形成映射式分布,方便了資源的共享。
三 資源共建共享 內容是核心
標準再完善,技術再先進,沒有資源作為依托,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2007年初,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外語專業委員發起建設中國外語教學資源庫的倡議,得到全國會員的積極響應。為此,外語專業委員會成立了專門的資源管理和服務中心,對資源庫進行管理和維護。
1 建設中國外語教育資源庫
為營造開放、共贏的資源共享環境,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外語專業委員會2007年底開始著手建設中國外語教學資源庫,從工作啟動至今,已經有北京、天津、廣州、河南、四川、云南等地的院校向資源庫提供了超過5TB的外語教學資源,為實現資源的共享奠定了基礎,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外語教學資源庫將越來越豐富起來,資源的共建共享將會不斷地深入。目前,北京、天津、廣東、云南、四川、河南、陜西等地的會員院校已經成為中國外語教學資源庫的直接受益者。
2 設立資源管理和服務中心
為使中國外語教學資源庫得到更高效的建設和應用,外語專業委員會還成立專門的資源管理和服務中心,負責對共享的資源庫進行統一、分類、整理和維護等工作,并組織專門的人員按照專業委員會制定的元數據標準對資源進行逐條編目,以方便教師更快更準確地找到所需要的資源,同時也為更廣泛的資源共建共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 建立校際資源共享平臺
為了解決校際資源共享的問題,2007年協會與北京聯想傳奇合作,聯合開發了校際資源共享平臺,平臺的建立使協會會員院校之間的資源交互與共享變得便捷起來。各會員學校在統一標準的基礎上,利用該平臺各會員院校可以通過網絡直接檢索其他會員院校共享的教學資源,并可以在線點播和下載。從而將加速外語教育資源的共建與共享工作。
隨著參與資源建設的會員學校數量的增長,中國外語教學資源庫的內容將會極大豐富。對于這樣一個龐大的資源庫,如何進行后續的資源管理被提上外語專業委員會的議事日程。外語專業委員會意識到今后責任重大,但堅信在委員會和會員學校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外語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工作會在外語教學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并形成良性的互動。
通過教研、培訓、網絡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強了信息技術教師隊伍建設,培養××市信息技術學科骨干教師、白山市信息技術學科骨干教師、吉林省信息技術學科骨干教師,使信息技術教師隊伍素質在整體上有一個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課題引領教師開展網絡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區門戶網站(*),以教育信息化為切入點,整合教育教學工作,進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結合我校確立的《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課題研究方案》,引領信息技術教師深入開展“現代教育技術網絡研修促進教師研修能力提高”子課題研究。開展吉林省教育資源庫試點——信息技術課教研(××市)工作(*?action-mygroup-gid-220和××市教師研修論壇板塊*),上傳信息技術教學設計(教案)500多課時。全面規劃××市中小學教師網絡研修技術框架,組建××教育區域性教師網絡研修模塊(*),規劃48個學校或教研圈子,注重網絡研修的技術管理,組織9名信息技術教師申報吉林省教育信息網信息員并得到聘用,對吉林省教育社區網站進行全面管理,在技術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開展網絡研修工作,為課題結題做好材料收集與過程管理工作。
為加強我市中小學教師網絡研修工作,舉辦了全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遠程建立網絡空間技術培訓班。培訓的主要技術規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區門戶網站(*,注冊個人空間、管理個人空間、在空間信息、建立并管理學校圈子(博客群組)、在吉林省教育論壇主題信息等網絡技術實際操作技能的培訓。通過培訓,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遠程網絡技術能力,為各校開展網絡研修提供技術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師建立了自己的個人空間(博客),自主開展網絡研修活動。
三、教育技術培訓基地和學校網站建設全面發展
開放農村遠程教育多媒體網絡教室的使用,加強機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內及設備的清潔,注意防火,及時關閉電源。加強學校計算機系統維護和網絡安全工作,保障學校機房及部室計算機網絡正常使用,為全市中小學教師提供良好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基地,創設了良好的教學研究網絡環境和學校網絡辦公環境。
依托吉林省教育信息網加強××市教師進修學校網站建設(*),合理規劃欄目,豐富模塊內容,集成教育新聞資訊、教師網絡研修、教師研修論壇、信息技術教育資源庫建設為一體,及時學校公開的教育教學信息,在互聯網搜索引擎中,“××市教師進修學校”相關信息已被百度、哥俗、雅虎等搜索網站收錄,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學成果。
基于吉林省教育信息網自助建站系統(*)建立全市中小學校網站體系,創建了以××市教師進修學校網、××教育督導網、××市教育科研網為信息與網絡研修為主核心網站,全面規劃全市28個教育網站體系,集教育網站\個人空間\教育論壇為一體,整合教育新聞資訊\教師博客日志\教育論壇主題,初步建立教師網絡研修“網站+空間(博客)+論壇”技術模式,指導全市中小學校建立網絡研修網站,為全市中小學校提供技術支持,提高教師網絡研修的技術含量。
四、教師信息化教育取得了豐富多彩的成果
2009年,組織我市中小學教師參加了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和中國教育信息化雜志社組織的“惠普杯”中國教育信息化優秀論文評選活動,信息技術教師在技術上給予指導。論文圍繞“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強化資源整合與應用、推進教育信息化健康發展”這個主題,結合當前我市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要,涉及到推進教育信息化體制機制建設、整合教育信息化資源、服務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信息化建設對教學變革的影響、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及網絡研修等方面,科學總結了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經驗。有61名教師的57篇論文參加評選,獲吉林省教育信息化論文一等獎24篇,二等獎33篇;獲國家教育部中國教育信息化論文二等獎2篇,三等獎6篇,優秀獎9篇,17篇論文由中國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辦的《中國教育信息化》雜志論壇專刊收錄(2009年7月)。
本次會議的主題是:信息技術促進教育創新,旨在深入探討信息技術促進教育創新的相關問題,推動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界同仁的交流。圍繞此主題,本次大會開設了十個子會議進行深入討論:移動學習與泛在學習、教育游戲與非正式學習、ICT在華文教學中的應用、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與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數字化學習環境構建與教育軟件設計、數字化測試與評價、數字化學習與企業培訓、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與應用、中小學教師論壇、博士生論壇。本次會議共吸引了500多名來自大陸、臺灣、香港、新加坡、日本、非洲等國家或地區的學者,其中正式代表240人,嘉賓40人,研究生代表220多人。
二 論文集主題與作者信息
為保證論文的質量和吸引廣大學者的積極參與,本次會議收錄的論文被IEEE出版,并送交工程索引(EI)檢索。當然,這也是前14屆高質量的會議成果鑄就了今天的國際認可,從這一層面也可看出主辦方為促進學術繁榮所做的努力。
1按論文主題劃分
本次會議收到來自大陸、臺灣、香港、新加坡、日本、非洲等國家或地區的學者積極投稿,共收到論文1327篇,經過嚴格的評審后,錄用論文414篇,錄用率為31.2%。其中張貼論文73篇,大會最后還評出優秀論文22篇。論文集緊密按照大會主題進行編訂。
從表1數據可以看出“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與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和“數字化學習環境構建和教育軟件設計”來稿數量不相上下,依然沿襲往屆的特征,說明在計算機的教育應用領域,學習環境的構建和教育軟件的設計是熱點。“教育游戲與非正式學習”的篇數緊跟之后,并且與往年相比,數量有所上升,表明在游戲中教育和組織非正式學習受關注度較高。而“ICT在華文教學中的應用”與往年相比數量有所下降,這與大會召開的地理位置相關:本次會議在大陸召開,而此主題研究者多為臺灣地區。經研究分析,本次大會研究熱點和重點話題基本與往屆相同。
2按作者來源劃分
本次會議收錄論文的作者是來自全球各地的華人,筆者按照第一作者所在單位統計得表2:
分析表2的數據得知,除了中小學教師論壇,其他主題論文的作者半數以上來自大陸地區,除了地理優勢外,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陸地區的研究者積極參與學術研究,推動教育信息化穩步發展。
三 會議內容聚焦與評述
會議邀請來自于大陸、臺灣、香港、新加坡、日本、非洲等地教授、學者做了四個大會主題演講和十個專題討論會,另外還組織參會者對杭州勝利小學進行半天的參訪活動。
1大會主講
香港大學羅陸慧英教授以“信息技術促進教育創新的可持續發展”為題,認為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是由多個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組成,任何一個單一的教育創新的做法都不會成為未來的教育模式。把信息和通信技術引進課堂教學,是對傳統的教與學模式的“破壞性”轉型。羅陸慧英教授以一個園區的變化為喻,提出要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來處理教育創新問題,并給出了五項教學改革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條件:一是政策,即跟變革相配合的明確的政策方向和壓力;二是鼓勵和支持策略,即適當的政策措施以栽培嶄新實踐的出現;三是專業連網,即教育人員專業戰略協作和聯網機制:四是為學習而建的架構,即機構學習是教學改革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五是學習•信息技術•技術,即以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創新的物質體現、中介和基礎設施。羅陸慧英教授的報告從系統的宏觀角度深刻分析了信息技術能夠促進教育創新,但是教育創新改革的可持續發展過程艱難,需要五項條件統籌配合。
華中師范大學楊宗凱教授主題演講的題目是“深化融合,支撐創新――關于教育中長期規劃教育信息化問題的思考”。楊宗凱教授作為國家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編制專家組組長,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的內容及國際教育中長期規劃的需求為背景,闡述了對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思考。在報告中,楊教授指出我國的教育信息化整體上處于起步、應用階段,并結合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介紹了國家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編制的指導方針、工作方法、整體風格以及四部分的成果,讓所有教育工作者提前學習到國家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最后楊教授還歡迎大家在國家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的意見稿推出時給出自己的意見和思考。
臺灣科技大學黃國幀教授主題演講的題目是“移動與泛在學習的研究趨勢與應用”。在報告中,黃教授完整的介紹了移動與泛在學習的定義、實現架構及研究趨勢,同時結合實例說明過去的教學工具與策略如何與新的科技結合,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黃教授已發表超過350篇與數位學習及智慧型系統相關的論文及著作,在演講中,黃教授展示了多個在自然科學及鄉土教學方面的實際應用策略及成果,不僅為教師和研究者提供了具體的參考內容,還為研究生樹立了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研究的典范。最后,黃教授總結說“教育為本,科技為用”,指出了所有的科技都是教育中的工具,教育才是重點。
華中師范大學祝智庭教授在大會最后一天下午以“中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新發展:從班班通到教育云”為主題,分析了在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背景下,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現狀與發展趨勢,提出了班班通到教育云的發展路線。在報告中,祝教授先介紹代表國內先進水平的“綠色班班通”解決方案以及在全國各省市的推廣應用狀況;接著推出基于大教育裝備的“綠色教育云”開發計劃,介紹其核心技術及服務框架;最后就如何通過電子書包作為云端個人學習環境,介紹具有前瞻意義的電子書包系統功能建模,以及電子課本――電子書包技術標準研究進展。據了解,電子書包已經在上海、揚州的部分學校進行開發使用。祝教授的報告內容吸引了眾多華人的興趣,臺灣、香港等地專家學者紛紛提問,表示對此研究的支持和認同。
2 部分子會議報告綜述
據統計,此次大會的子會議共有182場,同一時間段有5場報告在同時進行,筆者選取部分報告進行綜述分析。
(1)移動學習與泛在學習
移動設備的迅速普及和相關技術的飛速發展催生了移動和泛在學習,創造了這兩種新型的并極富潛力的學習模式。移動與泛在學習(臺灣稱為“行動與無所不在的學習”)歷來是GCCCE大會研討主題之一。從本次會議的收錄論文來看,移動和泛在學習以臺灣學者研究為代表,并以自然科學和英語學習為實例,以混合學習、泛在學習等理論為理論基礎,以當下流行的技術設備為工具和手段,以實證研究等為研究方法,探討相關的學習環境、學習模式、學習活動等。
(2)教育游戲與非正式學習
在娛樂中學習的思想催生了教育游戲,經統計發現,該主題主要是臺灣地區研究生作為畢業論文的熱門選題范圍之一,研究的思路是以一定心理學方法或策略為基礎,用量表、問卷等工具,并結合各種教學策略,設計各種教育游戲,對學生進行實驗研究。其中,以國立臺灣師范大學佳燕的題為《目標層次與鷹架策略對國小學童程序設計學習成效與認知負荷之影響》和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宋涵鈺的題為《基于凱利方格之游戲學習模式對改善學習成效及態度之研究》為典型。此類選題的角度、研究方法和研究重點值得大陸的研究生借鑒。
(3)ICT在華文教學中的應用
在華文教學中寫作課程的教學是一大難點,很多非大陸地區的華文研究者都在研究如何更好的利用ICT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在報告中,臺灣國立成功大學的蘇彥寧團隊的《導入網絡同儕互評策略于國中寫作課程之學習環境建置與初探》和新加坡教育部教育科技司Jo KimLee團隊的《線上作文互評功能在教學上的設計與使用》不約而同的用到學生的線上互評策略,此策略吸引了與會者的興趣并展開熱烈的討論。該主題的主持人陳明溥教授最后總結時指出,在華文教學中,不管使用何種策略,對社會性軟件的選擇很重要,而學生對社會性軟件的使用熱情度與學習環境的設計或學習活動設計相關,因此學習環境的設計或學習活動的設計才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點。
(4)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與人工智能教育應用
從論文投稿和報告數量來看,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與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是目前的一大研究熱點和重點。北京師范大學蔡蘇代表他的團隊做了題為《基于三維交互虛擬學習環境的案例開發與探究》的報告,報告中以四個眾所周知的數學案例――天體運動、牛頓第一定律、牛頓第二定律、單擺運動展現了三維交互的虛擬學習環境,最后還用增強現實技術現場展示了這四個案例,吸引了眾多與會者的注意和探討。不得不說,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尤其增強現實技術,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與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應用前景會更寬泛。
(5)數字化學習與企業培訓
數字化學習與企業培訓是計算機在非正式教育領域應用的典范,但一直受到教育界的關注和研究,在往屆的GCCCE大會中數字化學習與企業培訓就受到專家及學者深刻探討,當然此次大會也不例外。臺灣師范大學張基成教授的《臺灣企業數位學經驗與個案》的報告是有關中小企業網路大學校在臺灣的實施和推廣。這個網路大學校的建設是為滿足臺灣企業從業人員、中小企業的自主性學習需求,課程內容淺易入門、廣而多元,為臺灣中小企業營造了數位學習的氛圍,其運營模式主要包括學習入口網、學習平臺、教材管理、學習服務、組織學習、推廣服務和專案管理。這個中小企業網路大學校為逐漸興起的企業大學的建設提供一個好的案例。
南京師范大學張義兵老師的《企業培訓課程的設計與開發》是以蘇寧電器的員工培訓為例,介紹了他為蘇寧電器設計和開發的培訓課程的階段成果。針對蘇寧電器的要求,張老師對蘇寧電器進行知識管理、培訓教材設計、網絡課程設計和e-learning策劃。張老師的研究告訴我們企業培訓沒有通用的課程,不同的企業、不同的工作性質、不同的員工培訓的內容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要深入研究企業培訓,先深入掌握企業各個崗位和員工特征。
四 GCCCE促進教育技術發展
經筆者調查統計,發現到會作報告的專家學者多是教育技術專業的背景或是與之相關專業的背景,徐州師范大學更是有20多名研究生參加,可見此次大會在教育技術人心中的重要性。計算機應用于教育是教育技術電教發展道路上的一個標志性的分支階段,不僅因為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廣泛,應用越來越深入,更因為提高教育質量是教育技術的根本問題和使命。
1 名稱問題
2011年4月20日教育部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修訂一稿)》的意見征求稿,提出將“教育技術”更名為“教育信息技術”。對于此問題,《電化教育研究》雜志社通過新浪微博平臺廣泛征求了改名問題的意見和建議,眾多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專家參與討論并給出自己的意見。根據微博留言可知大家意見不一,總體認為教育技術更名是必要的,但是更名為“教育信息技術”是不合理的。
眾所周知,教育技術在發展過程中先后出現了多次更名的現象:教育技術起源于“視覺教育”,后來更名為“視聽教育”,再到“視聽傳播”,發展至我國曾有學者(至今有學者)稱為“電化教育”,最后到廣為大家接受的“教育技術”。我們不難發現教育技術的名稱變化過程中技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于是教育技術是否要更名,免不了要考慮技術是否又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然而,縱觀此次會議中所有專家學者在報告或論文中所用到的技術發現,專家學者們都在強調計算機在教育中的應用,并沒有提出新的技術,只是技術使用過程中方法的創新。鑒于此點,筆者認為教育技術更名還沒有更名的必要。但是在此次會議中,許多大陸的專家學者提到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他們指出我國還處在教育信息化的起步、應用階段,要達到教育與應用的融合發展還需要經過融合和創新階段。另外“教育技術”的名稱畢竟是從國外引進,并不具有中國特色。考慮到以上兩點,筆者贊同一些專家在微博中提出的更名為“信息化教育”的說法,同時“信息化教育”說明了教育技術的重心在教育,從而避免了教育技術姓“教”還是姓“技”的爭論。
2 技術促進教育
正如臺灣科技大學主題報告時所說“教育為本,科技為用”,教育技術的根本落腳點也是在教育,任何的技術(包括計算機相關技術)都是為提高教育的手段。我們關注技術的不斷創新與應用,更強調是各種新技術下的教育能否得到提高甚至改革。
此次GCCCE(2011)大會“數字化學習與企業培訓”的主題會上專門安排了一場由清華大學、中國教育技術協會鐘曉流教授所做的題為《關于中國教育技術行業標準研制》的報告。2010年5月12日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在清華大學成立了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技術標準委員會(下稱“標委會”),專門從事教育技術行業標準的研究與制定工作。鐘教授的報告內容是標委會提出的在2011年開展并完成《多媒體教學環境規范建設》研究與制定工作的成果。《多媒體教學環境規范建設》的研究與制定是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50所高校的65位專家和教育技術領軍企業的10位專家共同參與的,并分為六個小組分別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研究與制定:供配電、網絡和建筑物理環境,音頻環境與擴聲系統,視頻環境與視頻設備,智能化控制系統,語言實驗室與教學資源系統,系統集成。聲、光、電等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應用改變了人類的許多方面,《多媒體教學環境規范建設》的六個方面正是在聲、光、電等技術的應用基礎上從硬件和軟件兩個角度同時改善了傳統的教學環境,并徹底改變了一黑板一粉筆的教學設施。
一、競賽的內容
第三屆中國實踐教學大賽涉及各專業或專業方向,參賽院校與個人可自主確定參賽的專業或專業方向,但要求提交參賽的設計與內容要充分體現工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育思想,突出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設計的課程開發模式,最大程度展現數字化教學資源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大賽分為五類競賽項目:
1.專業建設實踐教學方案設計
指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與解決方案、實踐教學在專業能力培養中的作用及實踐案例。
2.課程建設實踐教學方案設計
指一門課程中的實訓與能力培養的關系,課程實訓解決方案及實例。
3.綜合實踐教學方案設計
指專業及課程以外的實踐教學方案,例如,實訓基地建設、校企合作實踐教學等。
參加以上三項實踐教學方案設計大賽需在網上(省略.cn)提交電子版資料及紙介質版2本(必須裝訂)資料等參賽資料。
4.多媒體教學課件大賽
指在PPT、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等方面充分運用多種媒體的集合在課堂教學中的集成應用。可以是一節的課件、一章的課件、也可以是一門課程的整體課件。
參加多媒體教學課件大賽需在網上提交多媒體課件光盤等參賽資料。
5.虛擬教學
指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的虛擬教學。包括虛擬課堂、網絡課程、虛擬實訓、虛擬社會、虛擬工廠等。虛擬教學的目的是借助計算機技術提高教學效果,例如一個復雜社會過程可以用虛擬的形式直觀的表現出來,學生容易理解。
6.學生創業方案設計
指學生在畢業后的創業方案設計。可以是網上創業設計方案,也可是其他創業方案設計。
參加學生創業方案設計大賽需在網上提交電子版資料及紙介質版資料等參賽資料。每所學校限報3名,超過3名者,以資料上傳到網上的時間取前3名。
二、競賽資料提交方式
各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相企業單位與個人均可以申請參賽。
1、參賽者需在網上注冊,并將電子資料上傳到網上,如果資料太大不能上傳,請與競賽辦公室聯系。
2、初評專家在網上評審,請參賽者信息務必準確。
3、申請人通過省略.cn下載并填寫《第三屆全國實踐教學競賽申請表》,連同上述有關參賽資料(報名表、裝訂的紙介質報告)于2009年6月15日以前(以郵戳為準)郵寄到全國實踐教學法競賽辦公室。2009年8月進行初評和復評。資料請寄――
地址:上海東大名路391號5001室郵編:200080;聯系人:黃捷;電話:021-65951069 13916916835
中國教育技術協會聯系電話:010-66419038岳華
三、大賽評獎方式
將分別評選出專業建設實踐教學方案設計、課程建設實踐教學方案設計、綜合實踐教學方案設計、虛擬教學、學生創業方案設計、多媒體教學課件一、二、三等獎。由中國教育技術協會頒發證書,對于有效組織教師參賽的院校,設立最佳組織獎,由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授予“2009年度實踐教學最佳組織獎牌”。
四、其他
申請參加專業建設實踐教學方案設計、課程建設實踐教學方案設計、綜合實踐教學方案設計、多媒體教學課件類大賽,每一種參賽方案或課件收取評審費300元;學生創業方案設計11免收評審費。評審費請通過郵局匯到:北京市復興門內大街160號416房間;郵編:100031;岳華(收)。如要通過銀行轉賬,請與協會聯系。請務必注明參賽者單位、姓名,否則會延誤您的評選。
實踐教學方案設計中的優秀實踐教學方案設計將集結出版優秀論文專著《實驗實訓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