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4 02:00:5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發展心理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完善國內外遠程病理體系
目前在互聯網上,已出現了遠程教室等以資源共享為特點的網絡教育.計算機及其網絡技術在臨床病理工作中的應用是多方面的,檔案管理是重要的方面.一所上千張病床的醫院,活檢病例及細胞學檢查常超過萬例,每例都有實物切片及大量文字檔案,用計算機儲存,通過醫院網絡發送報告到有關科室,既快速方便,又節約大量人力,是現代化醫院管理的必經之路.
在病理學診斷方面,瘤細胞DNA定量分析,核型分析,倍體分析,流式細胞分析及分離等,以及免疫組化結果分析都是臨床病理的深入發展,均離不開計算機的幫助.
在臨床病理工作中,最最重要的還是遠程病理體系的建立.即使一個先進的病理科,其人力及診斷水平總是有限的,必然為一些疑難病例的診斷所困惑;即使是診斷明確的病例,有條件的患者或其家屬,為了爭取更可靠的診斷意見,往往攜帶標本,長途跋涉去外地會診,既浪費人力、財力,還會延誤治療.而對于邊遠落后地區,或者縣一級醫院的病理科,長期一個人工作,診斷水平及工作經驗受到很大限制,以上等等都可能而且可以用計算機向遠處的較先進的單位發送病理資料和圖像會診.鑒于遠程病理會診需要多幅清晰的彩色圖像,因而需要更高的設備及技術基本要求.通常需要一臺質量較好的顯微鏡,帶有照相機接口,以便安裝上一個攝像機,將顯微鏡中的影像輸入計算機中.為了使計算機上圖像高度清晰,嚴格使用Koller照明,使進入顯微鏡的光線按物鏡的孔徑進入鏡筒,而不外露,以增強成像的清晰度.這樣由低倍到高倍采取足夠數量的圖像,壓縮儲存在計算機內,然后將病史及手術所見寫在電子郵件(E-mail)上,插入或粘貼上的圖像,一起發送到遠方會診單位.我們自行設計和安裝了一套遠程病理會診系統,已向美軍病理研究所發去了會診病例的清晰圖像.該所有125名各專科病理專家隊伍,不到10小時即可發回免費的會診意見.所以遠程病理的建立,可以借助外界力量,使醫院的病理水平迅速提高到先進水平.
另外要考慮的是設備的費用.我們用還不到8萬元人民幣自行設計的遠程會診系統,可以發出清晰的圖像(反饋意見).相應的設備在美國據說要13萬美元.所以研究一套廉價而性能好的標準設備以便推廣是當前的迫切任務.
3科學研究
對于科學研究,利用計算機及網絡技術顯得特別重要.因為科學研究出發點和立足點是要解決新問題.要了解所研究的問題是新的、前所未有的,必須得到世界上的最新信息.國際互聯網上(Internet)有各方面的數據庫,從醫學文獻文庫Medline上可以查閱到世界醫學文獻的摘要,在期刊的目錄中免費或交費查到全文,甚至進一步查閱其中引用的文獻.將克隆的基因序列送到基因文庫,可以得知該基因是否為一個新基因.網絡上還有各種文庫,如蛋白文庫、肽庫等,都可以與研究的物質進行對比,從查到的某物質的序列設計合成引物,就可以擴增出相應的基因進行研究.計算機確實能使“秀才不出門,遍知天下事”,站到科學研究的前沿.過去對待科研資料的統計,常用手算或輔以計算尺.有了計算器就方便多了,用計算機通過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就更方便了.為了學術交流,要把統計表格、圖表及圖像等制成幻燈片、磁盤應用.論文本身可直接應用計算機打印,不必書寫,甚至可用電子郵件將論文及圖片送往雜志發表.計算機及其網絡技術,對科學研究的幫助和促進比對其它工作更加全面,更加有用,更加方便.信息科學,特別是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已經進入到病理學的各個方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將迫使病理學工作者,必須適應新的形式,對病理學工作進行較徹底地改造,把病理學推上信息高速公路.發展信息病理學,這不僅是對病理學工作者的挑戰,也是對新世紀醫院和學校領導能否站在高瞻遠矚的地位,采取高屋建瓴措施的考驗.
[作者簡介]劉思佳,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講師,博士,北京100024;王紹輝,廣西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廣西南寧530022
[中圖分類號]I2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434(2013)08-0198-05
當今之世,“競爭”、“創新”,不僅是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強音,也是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關鍵詞。廣西是欠發達地區,在經濟轉烈時期,要趕超先進,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依靠“文化藝術”在內的文化軟實力的推動。
在中央“文化強國”的背景下。各省區的“文化強省”(強區、強市)戰略也紛紛出臺,“區域文化競爭力”被提上全國各省市區的議事日程。所謂文化競爭力,概括地說,就是各種文化因素在推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中所產生的凝聚力、導向力、鼓舞力和推動力等等。文化競爭力有時可以簡稱“文化力”,也是文化軟實力的一種表現。“文學”是文化的一個主體部分和高級形態,文學的綜合實力與核心競爭力構成一定區域文化的標志性力量。比如,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就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一個標志性品牌,表明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綜合實力具有了“世界性意義”,也表明中國文學具有獨特的核心競爭力。
文學的“綜合實力”與“核心競爭力”是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兩個概念。文學的綜合實力是指文學的整體實力,一般包括一定地域一定時期內文學整體中傳世精品的多少。文學作品的知名度及傳播影響力,多少知名作家獲得國家級聲譽,是否獲得國家級文學獎或者諾貝爾文學獎等等。“文學的核心競爭力”是綜合實力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文學綜合實力的核心部分,是決定綜合實力方向和強弱的核心因素。“核心競爭力”的大小決定了綜合實力的大小,猶如火車發動機決定了火車的方向和載重量一樣。由于文學核心競爭力如此重要,本文就著重分析核心競爭力,而捎帶提及了文學的綜合實力。
廣西文學在全國的異軍突起,特別是其與當代影視的密切聯合,加強和深化了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也豐富并拓展了廣西文化的軟實力。但毋庸諱言,當前廣西文學綜合實力與核心競爭力都不容樂觀,除了東西鬼子兩人獲魯迅文學獎。廣西的中短篇小說整體實力還不夠強,而且更缺乏高質量的長篇小說,總之,廣西文學還缺乏一種核心競爭力以帶動綜合實力的壯大。因此,本文認為發展廣西文學核心競爭力的路徑大體有三:首先要堅守“為人民立言”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其次是著力打造文學精品;最后還需要政府扶持、媒體傳播、理論推力等外部因素構成的良好生態。
一、堅守“為人民立言”的使命
古代的仁人志士有所謂“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精神。其中“立言”是我國傳統知識分子實現理想抱負的一個重要途徑。先哲張載有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世繼絕學,為萬世開天平”。其“為生民立命”翻譯成現代漢語,就近似于“為人民立言”。的確,當代作家更應該樹立“為生民立命”的思想,這與當代中國的“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文化發展方針是一脈相承的。
欲求文學的繁榮興旺與可持續發展,作家必須首先樹立正確的審美取向,因為觀念決定行動。俄國文豪高爾基曾說“文學是人學”,那么,作家“為人民立言”的使命感表現在創作上,主要是“人性化”的美學顯現。“人性化”的創作觀念,就是開掘作為“人學”的文學世界里那蕓蕓眾生的復雜的人性,就是作家自己寓思想情感于“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形象塑造之中,從而實現德國美學家康德所說的“無目的的目的性”,即發揮文學潛移默化的審美導向作用。自覺堅持這個人性化的審美理念,是實現中國文學綜合實力與核心競爭力的首要一環。如廣西作家東西就有著堅定的“開掘人性”的文學信念和因此而起的寫作沖動。他說:“悲痛,是我的文學導師……我不喜歡那種一味煽情的作品……我喜歡那種欲說不能欲哭無淚的悲……鄉村是我寫作的背景。父母親和線條分明的農人是我實現想法的符號。”因此,東西的《沒有語言的生活》這部中篇小說,不在于描述“三農問題”的物質的困頓,而在于揭示了一個觸目驚心的精神困惑:殘疾人王家寬一家人“沒有語言的生活”,不是自己的生理缺陷造成的,而是偏僻的山村里那種以強欺弱的“集體無意識”造成的。這藝術化的深刻洞見,讓這篇小說獲得首屆魯迅文學獎。堅守人性化美學原則而成功的作家。其他省區也很多。如山東作家張煒也曾有同感:“對人性的頑強追問,對人道力量的恪守和堅持,在我的作品中都不會改變。張煒就懷著執著甚至有些倔強的“追問人性”的文學信念。連續花去20多年時間寫出長達10卷、共約400萬字的巨著《你在高原》。因為以人性化的巨大的藝術力量征服了讀者和專家,它以最高票數獲得了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已故著名作家沈從文說過:我只造希臘小廟,這座廟供奉的是“人性”。從古今中外的作家名言可見,作為“怡情”、“化人”的文學,與其他藝術形式最大的區別在于能否充分揭示“人性”的奧秘,發掘和展示復雜而幽深的心靈世界。正如《人民文學》編輯對鬼子小說的評說:“關注人的靈魂,關注人的精神狀況,讓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邏輯經受一次檢驗、一次沖擊,這也許是《瓦城上空的麥田》的立意所在。也許我們都很忙,忙得忘了父親的生日,忙得顧不上看看自己的內心和自己的生活,但是,停一停吧,哪怕短暫的、哪怕偶爾一次。”因為,只有如此“為人民立言”、且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作品才產生文化的魅力,才有可持續的競爭力和生命力。
一個地區的文學是由若干作家組成的團隊創作出來的,所以,作家的使命感,除了最重要的“人性化”的美學信念,還應包括領軍作家的榜樣力量與獻身精神、作家團隊的協作進取意識以及獨立的思想與沉潛的意志等等。限于篇幅,此不展開了。
二、著力打造精品力作
“諾獎”得主莫言說過:“我一向認為。好的作家要有獨創性,好的小說當然也要有獨創性”。目前,學界公認的“文藝”精品的標準是“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統一”。我們認為“文學”的精品性,主要體現在思想的深刻、主題的新穎、藝術的創新、語言的可讀性等方面。具體而言,要發展文學的綜合實力與核心競爭力,文學創作應該主要做到三點,一要有原創性與個性化,二要有現實關懷,三要體現民族化地域化風格。
(一)原創性與個性化表達
文學的生命在于不斷創新,文學經典往往是個性化的創作,文學精品就產生在原創中。“原創”意味著“原初創作”,就是拒絕復制與雷同,就是一種既不照搬別人、也不重復自己的創造,因此原創有時也叫“獨創”,是作家別出心裁的獨立創作。新時期的廣西作家在原創性方面曾做出了艱苦的努力,比如,受西方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的文學作品的影響,廣西的小說風格也異彩紛呈,如沈東子的“心理分析”小說和意識流小說、東西的“魔幻現實主義”小說、李馮的“戲仿歷史小說”、鬼子的“敘事革命”、海力洪的“象征主義”、凡一平的“語言實驗”、林白的“女性心理”小說等等。廣西作家從1990年代開始,有意識地突破了傳統小說完整的故事性、敘述的有序性等模式,創造了新穎、深刻而又具有可讀性的作品,因此得到讀者喜愛。因為他們的創作堅持了原創、獨創,他們在敘事革命、語言實驗與生存探索這三個層次上的推進,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貢獻和影響之大,不應低估。
必須指出,“文學原創性”的關鍵,看似純粹的技術問題,其實與前文的“作家的使命感”相關聯。就當下中國文學而論,就相當缺乏像莫言、張煒那樣具有巨大的人格力量和精神超越性的作家。不少作家比較缺乏中國傳統文化中堪值稱道的那種“兼濟天下”抑或“獨善其身”的人文精神,比較缺乏那種具有大悲閔、大憂患,大使命感的、具有殉道者般的信仰與信念。這也可能是文學興衰的關鍵。
與文學的“獨創性”相關聯的是作家的“個性化”表達。前者是指作品的客觀品質,后者是指作家主觀的藝術才情。個性化創作既包括題材的選取,更包括敘事方式和語言風格等因素,以此體現出作家與眾不同的風格。作家的個性化,可能促成藝術形象的個性化或者“典型性”,如魯迅塑造的阿Q形象,已經成為作家追求原創性與個性化的藝術經典。
雖然以東西、鬼子為代表作品的廣西文學在“創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廣西文學整體的、綜合的創新實力還不夠,更何況文學的創新是無止境的,不能畢其功于一役。事實上,與文學實力較強的鄰省“文學湘軍”、“文學粵軍”相比,從知名作家數量、精品佳作數量以及影響力等方面,廣西文學還有相當差距;尤其在長篇小說方面,廣西至今無人登頂茅盾文學獎。因此,廣西文學創新、打造精品之路任重而道遠。
(二)貼近現實的人文關懷
打造文學精品,既要有藝術的獨創,也要有思想導向上的“現實關懷”。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曾說:“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就是說,人們的文化活動總是著眼于“現實視野”這個立場的,同理,一切文學應該是有“當代意識”的文學。因為文學作品多是作家對“現實生活”的審美反映,文學創作作為“第二自然”,當然來源于現實土壤這“第一自然”,優秀作品也還來自作家對現實感悟的獨特表達。其實,“貼近現實”的作品也多是廣西當代文學的主流,如詩人韋其麟的散文詩《依然夢在人間》,小說家東西的《我們的父親》、鬼子的《被雨淋濕的河》,凡一平的《跪下》,映川的《不能掉頭》等小說作品,就是現實感、時代感很強的作品,都是在文壇上產生了較大影響的優秀作品。
舉世矚目的諾貝爾文學獎,也將“介入現實”列為評獎標準之一。如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莫言的頒獎詞說:“他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諾獎在這里強調“歷史與當代社會”的現實對接,這也與我們提出的“三貼近”(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創作原則有共同之處。莫言自己也說過:“社會生活、政治問題,始終是有責任感的作家不可不關注的重大的問題”。莫言的《蛙》就是反思中國計劃生育政策與尊重“生命”規則的尖銳的現實矛盾,它就不僅獲得中國的茅盾文學獎,而且還獲得了世界諾貝爾文學獎。這說明。有競爭力的優秀文學作品必須有“問題意識”和人文關懷,不能躲在象牙塔里或“桃花源”中不食人間煙火。
“貼近現實”事關文學作品的思想傾向問題,是文學精品評價標準“思想性”與“藝術性”兩個要求之一。為了論述的方便,我們將“現實內容”歸屬思想導向方面,將“原創性”、“個性化”視為藝術創新方面,其實,思想性與藝術性兩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水融的整體,然后整體呈現出一種審美風格,它們在具體創作過程中是很難彼此分開的。
(三)地域化、民族化風格
中國文學史上有所謂“京派”、“海派”之分,北國有“金戈鐵馬”的壯麗詩篇,江南有“小橋流水”的淺斟低唱,南國壯鄉有蜚聲中外的“劉三姐”,這都是文學地域性的具體表現。
廣西文學呈現給讀者的首先是“甲天下”的卡斯特風景。以及山歌互答的民族風情。廣西文學畫廊中可能最有影響力的是作為文學與其他藝術形式綜合出現的“劉三姐”,從口頭文學一書面文學一舞臺藝術一電影銀幕一電視熒屏一實景演出,“劉三姐”幾乎包攬了文學、戲曲、影視等所有藝術形式,并且,每一種形式都獲得了全國性甚至世界性的廣泛影響。“劉三姐”作為中國當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現象,作為最具廣西特色的文化符號,實實在在來自廣西紅水河流域的藝術創造。
當然,對作品的地域性不能做狹隘的理解,正如東西說:“任何一項事業,特別是以心靈為對象的事業,都不僅僅以某個地域作為服務對象,廣西作家的作品也不僅僅寫給廣西人來閱讀。如何讓自己的作品走得更遠,如何讓更多的人來閱讀自己的作品,這是我現在和將來都將面對的課題”。的確,地域性與世界性是一致的,正如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的哲學道理一樣。
與地域性密切相關的是民族性,我國就有56個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地域上。中國的二胡樂曲能夠吸引美國青年,同樣,廣西壯族的“山歌”、京族的獨弦琴樂曲、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以及文學桂軍,也吸引著五湖四海的同胞,還正在國際上產生影響力和文化競爭力。比如上世紀50年代,在新生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韋其麟的《百鳥衣》等少數民族詩歌就唱出了響徹當時中國文壇的時代強音。到開始改革開放的1980年代,受民族自治政策影響以及民族自豪感的激發,廣西作家的創作在一段時期繼續體現了民族特色與時代精神的結合的特點,自覺打造文藝精品來推動民族文化建設。譬如梅帥元的小說《紅水河》、黃佩華的小說《涉過紅水》《生生長流》等,從題材到主題,從文本到藝術,從立意到風格,都讓人感受到強烈的民族文化氣息,“民族性”主題的作品可以說俯拾即是。
對地域性與民族性,不能做狹隘的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廣西作家的寫作,思想與藝術更應該與時俱進。不應該局限于對某個地域或以某個民族身份的生活經驗作簡單的復述和書寫,而轉向對普世價值的探尋,可能是作家們越來越明確的創作追求。如仫佬族作家鬼子就不太注重自己的民族身份,他擁有“超民族”的廣闊視野,這是他獲得魯迅文學獎的心里基礎與審美視野。正因為鬼子等作家有如此高遠的志向,才可能促使廣西文學創作邁向更高的境界。再如莫言雖然多寫他家鄉高密東北鄉的生活,但都是對人性的探究或是對社會問題的追問(如《蛙》對中國計劃生育政策與尊重生命權的思考),是一種普世價值的關懷,是從“故鄉”出發而超越故土的人性關懷。
總之,貼近現實、銳意創新,力求創作出時代特色與壯鄉風貌相結合的文學精品,這樣的文學精品才有可能成為文學經典。才可能形成文學的核心競爭力。
三、培育良好的文化生態
文學的發展,既需要作家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外部提供一個優良的環境,在目前體制下的中國,尤其需要政府的重視與支持。前文中,無論“為民立言”還是“精品打造”,其實都是作家行為,都與作家的主體性相關,因而都是關于“文學競爭力”的“內因”的探討。在《矛盾論》中,有句名言,其大意是說,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廣西文學要保持和發展當前的競爭力,首先是強化“內因”,但也需要“外因”支持。本文認為,從體制機制創新到人才和文化氛圍的建設,廣西相關部門至少應注重以下幾個環節。
創設環境:尊重、鼓勵和服務文藝創作。廣西領導是相當重視文化,尊重作家、扶持作家的,近20年來廣西的文藝環境是優良的。這是廣西文學發展競爭力的成功的重要經驗之一,這經驗值得發揚光大。
簽約機制:重點扶持精品力作。從效果來看,“作家簽約制”是一個成功的創作制度。廣西這些年的優秀作品幾乎都有簽約作家的貢獻。走在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也大力創新文學發展機制,他們這種體現社會主義公平原則、又很活躍的、富于競爭性的文學激勵機制,值得廣西深入學習和借鑒。
媒體力量:要熱心扶持讓文學“走出去”。文化要“走出去”,文學應該先行。如果說跟沿海發達地區的文化相比,廣西肯定有距離,那么,與西部的川、陜、渝、滇等省區的文化相比,廣西也并不都占優勢。總之,在熱心扶持、讓本土文化走出去方面,廣西還做得不夠,比如在衛視頻道上還沒有湖南那種“文學名家講壇”欄目,也缺乏廣東那種經常舉辦全國性文化活動的氣魄,總之,對文學的實際重視與投入似乎還不夠。這些兄弟省區擴大文學影響的諸多好的做法和措施,的確值得廣西繼續借鑒。
人才政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可以說,文學的競爭力主要就是作家的競爭力,必須首先尊重和愛護文藝家的勞動。扶持和愛護文藝家不要強調客觀困難,如果說廣西暫時短缺的是經濟實力,那么我們不應該缺失的是發展廣西文化的真誠與愛心。
【關鍵詞】行為主義心理學旅游企業管理
行為主義,或稱行為論和行為學派,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在1913年所創立。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特征就是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和其理論的廣泛應用性。行為主義心理學在教育、心理治療等領域的應用已經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而在旅游企業管理中的應用尚無系統研究。
一、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主要觀點
1.人的行為是受到有形刺激(外在的可以看見的物理、化學刺激)和無形刺激(內在的如思維、情感、欲望等)后的反應結果。多個刺激的反應表現為人的行為特征改變。
2.強化是行為得以保持的關鍵。強化是指某人的某一預期反應出現后,立即給予其獎勵或滿足其需要的行為。強化有正強化和負強化之分。前者是指與反應相依隨的刺激能增強該反應的現象,后者指與反應相依隨的刺激從情境中排除時,可增強該反應。
3.觀察學習。人類通過語言和非語言形式獲取信息,通過自我調節及觀察他人所表現的行為和結果,不必親身體驗就能學到復雜的行為反應。
4.相互決定論。人的行為是環境的產物。行為、環境、個人內在因素三者相互影響、交互決定,構成一種三角互動關系。
二、行為主義心理學在旅游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1.行為主義心理學在旅游企業員工培訓中的應用
培訓之前,主管先要掌握員工行為的實際水平擬定培訓將要達到的預期目標,通過演講、講解、演示等方法,使員工自身行為的變化表現為預期結果。如果員工表現出目標行為,主管可根據強化論及時給予強化,使員工的目標行為得到鞏固。比如導游培訓,可以專門組織導游技能大賽,讓導游通過模擬現場景點講解,展示才能,從而全面了解導游們的素質特點,以便進行針對培訓。獲獎者必然會受到積極的強化。
隨著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技能落后是員工必須面對的難題。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可以按照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聯想學習和行為塑造原理進行。根據認知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觀點,舒適的工作環境可以刺激員工產生良好的工作情緒,優秀的企業文化可以激發員工追求卓越的斗志反之亦反。另外在員工職業生涯規劃問題上,主管和員工個人應明確職業生涯每個階段的具體職業目標,以及實現該目標的具體條件和要求。拿酒店業來舉例,酒店不僅應讓員工有充電的機會,并且有持續的充電機會,為每一個有需要的員工建立培訓檔案,與員工一起進行職業規劃,將員工的發展與酒店的發展聯系起來。同時倡導建立一個學習型組織,讓員工感覺到這個酒店的氛圍可以讓他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技能,充實自己的經驗。
2.行為主義心理學在旅游企業員工薪酬發放中的應用。
根據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觀點薪酬是員工行為的重要強化物之一。員工工作的目的不僅僅是追求物質報酬,但物質報酬是員工提高工作生活質量的基礎條件因為員工首先要生存然后才能發展。有些公司的薪酬計劃看上去很華麗即注重未來的薪金報酬和獎勵的增長幅度,但與員工實際需要相差太遠不能產生強化效果。公司薪酬方案如果與員工績效掛鉤則薪酬底線應該明確獎勵標準和尺度應該科學合理且得到員工認同。例如酒店業,薪酬支付的時間也是有技巧的,支付的時間不同,產生激勵的效果也不同。不同的員工會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而員工年齡的增長,經濟狀況的改變和酒店經營環境的變化也會影響到薪酬的支付效果。例如,對年輕的員工必須即時支付,無論是發獎金還是給予休假,給予獎勵或表揚都必須即時。另外當員工情緒低落時,也應該采取即時的薪酬支付,而情緒高漲時則可采取延遲支付,這樣有利于保持員工穩定情緒。
3.行為主義心理學在旅游景區規劃上的應用
華生認為除極少數的簡單反射外,一切復雜行為都取決于環境影響,而這種影響是通過條件反射實現的。針對旅游業,一個景區如果要吸引游客前來,其環境是否讓游客舒適滿意就成了必要條件。如果游客來到一個景區,接受到的都是一些有悖于自己認知、有違于內心預先期待的刺激,那必然產生抵觸情緒,且會延續很久。所以景區規劃要做到以人為本,不能盲目開發旅游資源,要考慮大多數人的審美情趣和生活便利,給游客以舒服安全便利的環境。
4.行為主義心理學在旅游反饋上的應用
行為主義者在研究方法上擯棄內省,主張采用客觀觀察法、條件反射法、口頭報告法和測驗法。客觀觀察法,包括借助儀器和不借助儀器的觀察;條件反射法,凡在不能使用語言的情況下,條件作用法都可以起作用;口頭報告法,人類是一種經常用語言做出反應的動物,人類有時唯一可觀察到的反應就是語言。華生承認口頭報告法不是徹底客觀的,而是在當前科技條件下不得已采用的權宜之計;測驗法,華生強調指出,考慮到語言方面的障礙,需要重視那些不一定要用語言的行為測驗。旅行社一般都會安排旅游反饋,多數是讓游客填寫旅行社服務質量意見反饋單。而這種方法,即使能反應出一些問題,也是不全面不及時的。如果旅行社想要更好,不妨安排一些面對面交談,即口頭報告法,游客如果融入采訪環境,或者旅行中確實碰到一些問題,相信可以看到很多靠筆寫無法看出的問題。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游客出游的動機、方法、感受,都是旅游企業如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區等迫切需要尋求的答案。旅游企業期望被游客在心里選擇,期望游客選擇自己的服務產品,從而獲得經濟利益。而心理學正是研究人類心里活動規律的學科。這樣,旅游學與心理學找到了契合點。上述行為主義心理學在旅游企業管理中的四點應用如果可以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必然對旅游企業的發展有很大幫助。
參考文獻:
一、認知心理學代表了當代心理科學的融合趨向
認知心理學出現于20世紀初,瑞士的皮亞杰(J•Piaget)為早期代表。40年代末,由于各門科學的迅猛發展,產生了科學間橫向聯系的需要,這種需要推動了信息論、控制論和系統論的誕生。三論對當代心理學特別是認知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50年代末、60年代初,心理學界涌現出一股研究認知過程的潮流,在知覺、記憶、言語和問題解決等領域,形成了綜合的認知理論體系。這些理論把人看作是一種信息加工者,一種具有豐富內在資源、并能利用這些資源與周圍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積極的有機體。在這些理論看來,環境的因素不再是說明行為的最突出的因素了。環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它是通過支配外部行為的認知過程的編碼、儲存和操作,從而影響人類行為的。那么,按照哈伯(R•N•Haber)所說,要了解認知過程,就必須進行信息加工分析。[5](P349)尼塞(U•Neisser)《認知心理學》(1967)一書的出版標志了當代認知心理學的正式誕生。當代認知心理學除了應用心理學的一般研究方法外,還發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方法如計算機模擬等等。使用這種方法的基本設想是:如果計算機和人于某種作業中的操作模式在功能上相同,那么指導計算機的程序就能很好地解釋人是怎樣完成這一作業的。就是說,如果用計算機解決了某個復雜問題,那么計算機的解題程序就可能代表人解決同一問題的思維過程。因此,應用這種方法不僅能客觀地描述人的某些復雜的內部過程,從而促進心理學的發展,并且能推動人工智能的研究,促進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當代認知心理學是在反對某些傳統心理學思想的斗爭中發展起來的,但它和傳統心理學又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拋棄了行為主義的一個重要概念,即只有可以直接觀察到的東西才能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但又高度肯定了行為主義對客觀方法的重視;它注意對人類智慧行為的研究,因而不同于精神分析,但又承認在人類信息加工中存在著某些無意識的過程,并用精密的客觀方法研究了這些過程;它不滿格式塔心理學某些含糊不清的理論,但又繼承了格式塔在知覺、思維和問題解決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并進而豐富了這些成果。正因如此,我們說認知心理學不是一個狹隘的心理學派別,而是一種新的運動或者方向,它的發展代表了當代心理學相互融合的新趨勢。
二、人本主義心理學引發了積極關注人性的普遍回應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形成略早于認知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相似的是,人本主義心理學也不是一個嚴密的學派,而是一些相同或相近觀點的心理學家的聯合。主要發起人有馬斯洛(H•A•Maslow)、戈爾德斯坦(K•Goldstein)、奧爾波特(G•W•Allport)、霍妮(K•Horney)、弗洛姆(E•Fromm)和羅杰斯(C•R•Rogers)等等。戈爾德斯坦首先提出機體潛能說和自我實現論。馬斯洛將這種學說與其動機理論結合,提出以自我實現為最高境界的需要層次學說,認為自我實現者才是社會上最有價值的人。羅杰斯的自我論乃是自我實現論的另一個重要理論支柱,認為人有一種內在的“機體智慧”,能對那些有利或不利實現自身潛能的經驗進行分辨,促進自我實現的關鍵在于人和人關系中建立無條件關懷的真誠聯系。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在主要方法和基本觀點兩方面都不同于近代傳統的實驗心理學。他們繼承了人文科學心理學的傳統,強調心理學研究的特殊性,主張以整體分析法取代元素分析法,以個案研究取代一般規律研究,或在個案研究基礎上進行一般規律研究。就方法來看,他們恢復了早期人文心理學的傳統,和當代西方盛行的實驗傾向并肩而立。就觀點來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對兩大傳統心理學派——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的基本理論都持異議。他們以心理學資料論證人的本性,認為人的本性基本上是好的,破壞性是環境影響所致,反對弗洛伊德把破壞性也列為人的本性的看法。在人與環境的關系上,他們強調人不是一所有來到世間的,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人是主動的,有選擇的,能創造的,反對行為主義的環境決定論。毫無疑問,人本心理學家批評傳統心理學僅僅注意到人性邪惡面的觀點是正確的。他們不遺余力地為擴大關于健康人研究的心理領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有力地推動了心理學對人所特有的精神生活的多方面的關注。正如馬斯洛在逝世前夕所說,他的理論比實驗室里得來的東西更符合真實生活。[6](P470)我們同意,在實驗室和真實生活這兩個場景中,后者才是理論的真正用武之地。問題在于他們沒有充分正視人的本質其實就是基于自我中心的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自我實現”論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只能是一種空想。好在由于世界一體化的進程和各國更多心理學家的比較普遍的回應,特別是社會主義終將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就使他們的杰出貢獻,真正地創造了心理學生氣勃勃的“第三勢力”。
三、臨床心理學適應了人類精神重塑的客觀要求
臨床心理學是適應人類精神支撐的熱切需要而得到蓬勃發展的。歷史前進到當代,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獲得了充分的證明。但是恩格斯早就告誡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想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7](P517)的確,人們在創造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眾多的物質財富的同時,在駕御自然、征服自然的同時,卻在承受自然界的報復,面臨更大的威脅。尤為嚴重的是,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席卷資本主義世界,隨后爆發了二次大戰,接著又是幾十年的長期冷戰。直至今日,全球范圍內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的矛盾沖突彼伏此起、延綿不斷,價值嬗變的節奏不斷加快,信仰危機日益深刻。在此情形下,雖然人類對自身生理及其病變的認識已經相當的深入了,除過癌癥、愛滋病等少數病例,大多疾病都已在人類的控制和治療能力之內,但是,人類不得不更加關注自我心理的完善發展,包括健全的認知能力、適度的情緒反應、堅強的意志品質、和諧的人格結構以及良好的人際關系。至此,我們對自身認識出現新的質的飛躍的條件終于成熟了:不僅應該關心身體健康,而且更應關心心理健康,并且對后者的重視程度將與日俱增。所以說不幸是產生思想的溫床。由于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心理學與現實社會缺乏緊密聯系,理論探索與應用研究嚴重脫節,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心理內涵越來越豐富、精神需求越來越多樣,這就使得心理學遠遠不能滿足人們對它的極高期望。因此,面向社會,參與生活,大力加強應用研究的力度、廣度、深度和效度,便成了當代心理學發展的極為重要的走向。教育、工業、軍事、司法、環境等等分支都不斷有新的成果涌現。心理學已不再是純理論的專業沙龍,而是向應用化方向飛速發展。應用心理學已涉及到各個階層和年齡段的各種心理問題,已成為具體的、可操作的人生指南。特別是臨床心理學,適應社會發展和人類精神重塑的客觀要求,專家人數大大超過了其它分支,理論開拓與實踐創新方興未艾,生命活力日益凸顯。作為心理治療和精神病學的偉大先驅,弗洛伊德所創的“談話療法”已經成為臨床心理治療方法的主流,他有關心理沖突的經典創意已經成為計算機模擬人類心理過程的理論基礎。焦慮、移情、阻抗以及解釋等等概念已為廣大心理治療者所熟知。盡管精神分析的發展并沒有延續20世紀前葉的統治態勢,但學習和運用的人數卻在大幅增多,研究領域也得到不斷的拓寬。加之,在心理學之內又陸續出現了其它一些治療心理障礙的理論和方法體系,比如行為主義、人本主義、認知主義等等,圍繞各個體系又形成了許多心理治療流派,經過幾十年的蓬勃發展,使當今世界范圍內的心理治療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同時,整合、融化、更加貼近生活、更加適應社會文化心理的走向,這樣的趨勢就使得心理治療與咨詢不但成了引導人們重返精神家園的專業旗幟,而且其本身也獲得了不斷的發展,并且促成了整個心理學理論與實際日益結合的新的時代精神。超級秘書網
四、心理學的發展必須以辯證唯物主義理論為指導
盡管當代心理學成就斐然,但它仍在走向成熟之中,還算不上是一門嚴格的規范科學。[8](P26—26)這是因為,時至今日還沒有一個學派能成為公認的范式,還沒有一個理論能貫穿人的整個心理活動,還有許多概念只是從其它學科中簡單轉借過來的。特別是西方心理學奉為圭臬的實證主義和現象主義哲學思路,導致了日益嚴重的衰落跡象與潛在危機,使他們難以對已經取得并將不斷取得的大量實驗成果做出科學概括,難以對心理的實質這樣一系列基本理論問題做出完善的解釋。過份崇尚科學主義、生物主義、個體主義、客觀主義和實驗主義,只能使心理科學走進死胡同,從而進一步強化人類對于自我的深刻誤解,加重“當代社會中人的孤獨與痛苦”[9](P14—19)。盲目仿效自然科學,必然導致嚴重的學科危機。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人不是物,它是介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一門中間學科,并非純粹意義的自然科學,因此其自然科學之路斷難走通。而且,心理學所膜拜的西方科學也并不是完整意義上的科學。由于二元論的哲學傳統和機械論的宇宙觀念,特別是科學技術的資本主義方式的片面應用,使當代主流科學走上了背叛人文精神的偏狹之路,對人性的理解越來越支離破碎、歪曲尊嚴。因此,帶有世界性的普遍反思就在所必然。事實已經表明,心理學研究必須全面確立辯證唯物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正確堅持客觀性、系統性、發展性和辯證性的基本原則,把各種具體方法技術、一般科學方法論和哲學方法論有機結合起來。唯此才能突破困境,促成學科的健康發展。令人可喜的是,前蘇聯及俄羅斯等許多國家信奉的心理學工作者,為用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指導心理學的研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甚至在一些西方國家,也出現了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心理學思想的學術團體。法國的辯證唯物論心理學得到較快發展,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兩極對立中不斷發展的美國當代心理學,更是為其辯證法心理學的成長壯大提供了廣闊空間。“心理學正被科學辯證法這個幽靈所糾纏”。[2](P28)尤其重要的是,隨著中國的全面崛起,大中國心理學家長期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理論指導的心理學改造、建設實踐必將在不斷進步中獲得巨大成功。盡管辯證唯物主義心理學在當代世界還未占居所謂的主流,還未形成強有力的學派(其基本目的也并非形成學派)和嚴密的理論體系,但是因其基本內核的客觀正確性,使其主導地位的獲得已經成為無可逆轉的歷史必然。正因如此,心理學的突破與創新才更有希望,前景十分光明。
參考文獻:
[1]杜•舒爾茨1現代心理學史[M]1楊立能,等譯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
[2]L•T•哈迪1心理學的現狀與未來[J]1社會科學動態,1992(2)1
[3]文博120世紀西方心理學發展的軌跡及其未來的走向[A]1江光榮1人性的迷失與復歸[C]1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
[4]Leahey,T1H1Ahistoryofpsychology:Maincurrentsinpsychologicalthought1(3rd1ed1)EnglewoodCliffs,N1J1:Prentice-Hall119921
[5]趙莉如1心理學史[M]1北京:團結出版社,19891
[6]馬斯洛1見赫根漢1人格心理學導論[M]1何瑾,等譯1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1
教師是創設情境的主導者和調節控制者,通過設置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感知,對美術內容盡快了解,產生探究欲望,明確學習的目標。例如:在教學《小鳥的世界》一課時,為了使學生了解鳥和鳥、背景和鳥的關系,激發他們的繪畫興趣,活躍思維,設置一個童話故事,森林里的樹叢被人們砍伐,只有光禿禿的山坡,小鳥的家沒有了,怎么辦呢?使學生明白鳥與大自然的關系,并采用欣賞錄像或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情境,動靜結合,豐富學生的感官,增強興趣,為畫出豐富的畫面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愛自然,觀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要從孩子們的心理特征、知識、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等方面出發,引導他們張開想象的翅膀,創造更新、更奇的圖畫。我的做法是:引導學生多進行添畫、組畫、記憶畫等練習,培養、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教會學生運用發散思維的方式大膽創新,將課本內容拓寬、畫活。
如教學《愉快的課間活動》一課時,對四年級學生來說,人物比例關系及“像”與“不像”,我認為不是主要的,關鍵是畫面想象、布局、環境襯托及色彩搭配等,在我給學生講清楚人物大比例后,我又啟發他們想象人物的多種姿態:如跑、跳、蹲等,同時我又在黑板上畫出動態線進行引導。學生興致勃勃,躍躍欲試,最后,一幅幅《愉快的課間活動》展現在孩子們的面前。
二、探究釋疑
探究過程是一個學生自我鉆研熟悉教材的過程,教師精心設計所提出的問題,讓學生的個性在探究中得以充分的發展,在同學的相互作用和教師的點撥指導下,思維由淺顯入縱深,最終目的是解決問題,并有新的發現和啟迪,提高其獨立取得知識的本領。
??如在三年級教學《三原色與三間色》一課時,運用電腦教學,引出童話人物“豆豆”,在整個電腦演示過程中,都是由“豆豆”提出問題,再解決問題。比如說,三原色有哪些?三間色有哪些?怎樣調和出三間色?答案在書中,看哪一組回答的快;電腦中“原色和間色”的動畫演示,以及精美的范畫等等,通過教師的設置疑難問題讓學生互變交流解決問題,給學生創設參與的時間和空間。分組討論決定,并自己動手嘗試調色,從中發現問題,激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信息交流中使每個學生的思維能力更加活躍,內在的求知需要得到滿足,為自我表現創新打好基礎。
三、表現發揮
這一環節是學生主體性實踐和認識活動階段,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深化。教學指導時一方面要讓每個學生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又要顧及層次不同學生的表現狀況,有針對性的輔導,使學生對自己能力的提高獲取自信心。特別強調進行合理的想象和夸張,使作品更具有童趣性。
培養學生既要善于動腦,又要善于動手。如何更好地向學生傳授美術知識和繪畫技能呢?要在課堂教改和技能訓練中來體現,培養學生用線條、色彩、圖像表現自己的意向和技能。例如在教學《海底世界》一課時,我首先在黑板上出示一幅海底的背景圖畫,要求學生描繪形態各異的魚放在其中。隨即,學生運用平日所學的繪畫表現技能,開動腦筋各出新意。不到二十分鐘,學生的作業畫好剪下來,陸續展示在黑板上的“海底世界”中。有大魚,有小魚有的局部是一條光怪陸離的魚媽媽身后帶著一群漂亮的小魚;有的是一群三角形燕魚圍成圈像綻開的花朵;兩只大螃蟹揮動鐵鉗正在比武。通過添添畫畫、剪剪貼貼,一幅美妙、奇幻的海底縮影展現在孩子們面前。生動迷人的“魚樂圖”伴隨著旋律優美的“海之詩”音樂吸引了全班學生,不時發出贊嘆聲。
本課不但完成了教材中要求的內容。而且學生情緒盎然,課堂教學形式活,質量高,效果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豐富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鞏固了繪畫技能的學習。
又如,教學《反轉構成》一課,在向學生傳授知識方面,為了給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我通過舊知識的《切割移位》導入新課《反轉構成》,用電腦演示翻轉的過程、我的制做演示過程,以及《切割移位》與《反轉構成》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使學生的表現得到發揮,并學會與他人合作,探究事物的發展規律,這是現代學生具有的重要素質,同時也是創造意識的組成因素,讓學生去討論、發現、總結。這種表現發揮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講評拓展
《田忌賽馬》講的是戰國時期,齊國的大將田忌和齊威王賽馬,田忌連輸三常齊國的大軍事家孫臏觀看了這次賽馬,根據觀察分析,幫助田忌用調換馬的出場順序的方法,取得了第二次比賽的勝利。課文表現了孫臏的足智多謀。這是對學生認真觀察分析的態度進行培養,對學生科學的思想方法進行啟蒙的很好的教材。教學本課,我根據"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動性相結合"的教學原則,合理運用多媒體電教手段,選用多種教學方法,全面發展學生的智能,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一、創設觀察、思維機會,促使學生主動學習。亞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新。質疑問難是鍛煉思維,發展思維,培養自學能力,進而達到自能讀書的一種有效手段。古人云:"學貴置疑。","疑是思之路,學之端。"質疑問難是學生思維活躍的體現。所以,教學時我總是創造機會讓學生質疑問難。例如:導學第二段后,讓學生質疑。學生經過思考便提出問題,有的學生提的問題比較泛,顯得不著邊際,不是教材的重點和內容。我就引導他們圍繞課文重點進行提問,學會提出有探討價值的問題。有的學生問道:"孫臏為什么能夠做到胸有成竹?"學生提出這個問題有探討價值,我便認真地組織學生討論。又如學習全文以后,鼓勵學生質疑,讓學生不斷地提高質疑問難的質量,使他們在發言、討論中開發智力,培養積極思維,逐步學會自己研討問題和解決問題,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創造表達、交流機會,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討論法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活躍思維,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問題和理解問題的能力。教學時,我多處使用。例如解決課后第2題:讀讀下面的句子,再說說這三句話之間有什么聯系。(1)齊威王每個等到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強。(2)齊威王的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3)還是原來的馬,只調換了一下出場順序,就可以轉敗為勝。這三個句子體現了孫臏的分析問題的思路。要讓學生體會到這三句話的聯系,教師可啟發學生換個角度思考:如果齊威王的馬比田忌的快得很多,調換一下出場順序后,情況會怎樣?再讓學生討論三句話之間的聯系,學生及時交換看法,相互啟發,便很快地說出:孫臏通過仔細觀察發現"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強",同時發現"齊威王的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正是有了這樣的發現,孫臏才作出了調換馬的出場順序便可以轉敗為勝的準確判斷。學生在討論中解決了問題,又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
三、創設動手操作機會,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小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過渡階段,動手操作不僅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而且符合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通過動手操作可以使學生的手、眼、腦等到協同作用,同步發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田忌賽馬》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兩次賽馬的出場順序,了解現場賽馬情況。我布置學生在課前預習時,用卡片制作表示田忌和齊威王的三匹不同等級的"馬"。在導學第一段和第三段時,再讓學生在自己的桌子上排列"馬"的對陣情況,然后又叫幾個學生到黑板前面邊演示邊講解。這樣學生在動手的同時輕松有趣地明白了兩次比賽馬的出場順序,體會到孫臏的足智多謀。
四、指導比較分析,啟發求異思維。科學史上的許多發明創造,常常是從求異開始的。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多向性,激發學生的創新力。導學《田忌賽馬》第四段時,為了幫助學生懂得田忌賽馬轉敗為勝的原因,教師先指導學生對兩次賽馬的情況進行比較分析:
第一次田忌齊威王第二次田忌齊威王
(斗力)(敗)上-上(勝)(斗智)(敗)下-上(勝)
(敗)中-中(勝)(勝)上-中(敗)
(敗)下-下(勝)(勝)中-下(敗)
學生經過比較分析,便很快地說出田忌轉敗為勝是因為在孫臏的指導下,改變了馬的出場順序,終于以勝兩場輸一場的戰績獲勝。教師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拓寬訓練,啟發他們思考:除了這種出順序田忌能取勝外,還有沒有其他辦法取得勝利?讓學生試著排其它順序。學生很快地排出另兩種對陣方法:
田忌齊威王田忌齊威王
(敗)上--上(勝)(敗)中--上(勝)
(敗)下--中(勝)(勝)上--中(敗)
(勝)中--下(敗)(敗)下--下(勝)
理想和信念是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支柱,確立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就有了正確的方向和強大的精神支柱,就會“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能抵御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永葆先進性,堅定地投身于學業而不畏任何艱險。有的學生進入大學后目標不明確,上課遲到、早退,沉迷網絡游戲,吃喝玩樂,以一種得過且過的態度來生活,理想和信念逐漸喪失,傳統的理想和信念教育因為遇到這些問題而面臨挑戰。高職院校作為大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怎么樣因勢利導,使高職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信念變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一、抓好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校園氛圍
高校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好壞關系到新一代大學生的成長,關系到社會能否培養出合格的人才,也關系到中華民族能否實現偉大復興。因此,在優化高職學生理想和信念教育環境方面,高校應當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如何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各個高校都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舉措,主要的體現在建立標志性的校園文化項目、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等方面。比如,某些高校舉辦各項歌詠比賽、棋類比賽、心理運動會比賽等活動來激發大學生團結、奮進、向上的良好信念;某些高校開設無人誠信店,激發學生的誠信意識,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二、優化網絡環境,加強理想和信念教育
我們身處一個網絡時代,網絡的飛速發展給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尤其對正在成長的高職學生產生的撞擊會更加明顯。大學生自主能力有限,有時難以抵御網絡驚人的吸引力,這就需要學校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
(一)發揮網絡傳播優勢,強化社會主義輿論導向教育
高職高專學生對網絡有依戀,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借助網絡的優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改變說教式的教學模式,探索出一條新路子。我們要依據社會現實、學生的關注點來開展切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高職高專學生的情操,使其學會健康使用網絡,并在網絡中樹立正確的理想和信念。
(二)加大思想德育教育隊伍的建設
要做好高職高專學生的思想道德工作,必須擁有一支政治過硬、業務精良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隊伍。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該定期接受培訓,為課堂教學注入新鮮血液,學會使用多種教育方法來開展工作。另外,作為思想政治工作者,我們要學習一些心理學的知識,在學生的思想出現問題時及時與他們溝通,引導他們走出思想的困境,樹立正確的理想和信念。
三、利用國家重大事件的大環境教育學生
(一)國家重大事件對大學生理想和信念的影響
國家重大事件的正面效應會給大學生帶來正能量,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以及責任意識。例如,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社會和各個高校大力宣傳、弘揚奧運精神、世博精神,許多高職高專學生積極投身這項活動,在活動中增強了民族自豪感、認同感。
(二)探索不同方式,引導高職高專學生理想和信念的形成
國家重大事件是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良好契機,是社會培養大學生理想和信念的難得機遇。在校大學生平時忙于上課、考證,很少參加社會實踐,經驗極少。此時,重大的國家事件就會引起絕大多數大學生的注意,營造了一個相對開放的社會環境,這個環境就為大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參與平臺,在參與活動中,大學生的社會價值觀日漸形成。如2014年3月1日晚昆明火車站發生暴力恐怖事件,這一重大事件可以進入高校的課堂,通過這一反面事件告訴大學生恐怖組織對社會的危害,激起他們愛國、愛人民的思想情感。諸如類似的重大事件還很多,高校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各種事件來進行高校學生理想和信念的教育,諸如通過復旦大學投毒案引導學生如何正確與同學相處;通過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等,使大學生積極投入到志愿者隊伍中去。大學生通過志愿者服務的方式參與到國家重大事件中去,通過親身參與體會到了強烈的國家榮譽感、民族自豪感和公民責任感,培養了他們積極向上的理想和信念。
參考文獻:
[1]《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
發展心理學是心理學專業的基礎課程,其前身是兒童心理學。1882年,德國生理學家和實驗心理學家普萊爾發表《兒童心理學》一書,被認為是科學兒童心理學誕生的標志;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是兒童心理學形成與發展時期,在此期間,出現了一大批研究兒童心理學的先驅者和開拓者,并形成了不同學派相互競爭的局面;1957年,美國《心理學年鑒》用“發展心理學”取代“兒童心理學”,標志著發展心理學在心理學中的地位更加明確。20世紀80年代,研究領域擴展到對生命全程發展的研究,學科發展進入全面發展的時期,并逐漸形成了發展心理學學科體系。在我國,1962年朱智賢教授《兒童心理學》的出版標志著中國兒童心理學體系的形成,也為發展心理學體系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發展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發展規律的科學,狹義的心理發展僅指個體心理發展,廣義的心理發展包括心理的種系和種族發展。通常所說的發展心理學是指研究人類個體從胚胎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生命全程的心理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其主要的研究任務包括揭示各年齡段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征、闡明各種心理機能的發展進程和特征、探討心理發展的內在機制以及研究心理發展的基本原理。在我國發展心理學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比如兒童早期發展與教育、中小學生智力與品德發展、獨生子女的教育、青少年犯罪教育等。近些年,發展心理學研究者對心理發展進行了多視角、多角度的解讀,并嘗試把發展心理學的知識與理論運用到教育改革當中,這種結合對學生智力和品德的培養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發展心理學在教育改革中的發展與應用現狀
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不夠重視,這兩方面的工作多流于形式。且應試化教育色彩較為濃重,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只是想在考試中取得良好的成績。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對各類人才的要求也在提高。教育工作者逐漸意識到,在當今社會背景下,教育教學僅有文化課程是遠遠不夠的,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在社會中適應能力較弱,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1]。因此,一些學校開始對傳統的教育體系進行改革,在保證文化課的情況下,加強了對學生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的重視,以期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改革過程中,部分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對發展心理學進行有效的探究,努力將發展心理學的理論與知識引入到教育改革中,促進了教育的發展。由于我國具有很高專業素養的發展心理學教育工作者較少,這使得教育改革中發展心理學的應用并不理想,當然,在推進個體全面發展的教學改革中發展心理學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其具體體現如下。
1研究發展心理學不夠深入
發展心理學源于西方社會,大量的研究結果都產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下,這些理論和研究結論未必能很好地適用中國文化。因此,需要對發展心理學進行深入研究,才能將發展心理學較好地運用于實踐。而現如今,我國對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水平雖有了顯著的提升,但研究仍然不夠深入。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研究力量不足。我國研究發展心理學的主力軍多出自師范院校,其他機構對其研究的力量較弱,甚至從未參與研究。因此,發展心理學研究力量的局限性對其在教育改革的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阻礙。第二,研究設計與方法相對落后。我國研究者在進行發展心理學研究時所采用的研究設計多為橫斷研究,只有少數高校和研究者采用了縱向追蹤或聚合交叉的研究設計。此外,大部分研究者在進行數據收集時多采用傳統的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方法,較少采用較為嚴格的實驗法,從而導致已有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理論不夠深入,結果較為零散,缺乏系統性。第三,研究對象較為單一。在我國,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多為中小學生,而對大學生和成人群體的關注較為不足,這導致發展心理學研究結論在教學改革中的推廣性存在著一定的局限。因此,需要加強對各個不同群體的學生進行研究,以提高發展心理學研究結果的適用性。
2重理論而輕實踐
根據調查,我國部分院校在發展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較為重視理論講解,而對實踐教學重視不夠。發展心理學的理論通常較為抽象,只有聯系實際,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論。同時,只有將發展心理學的理論和知識與個體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才能夠將發展心理學更準確地應用于教育中,才能更好地促進教育改革。
3教學手段與內容較為滯后
雖然部分院校已將發展心理學融入于教學改革之中,并且向學生傳授發展心理學的知識,但對于發展心理學的開展依舊有些薄弱,主要體現在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方面。教師的教學方法較為單一,延續了以往的“填鴨式”教學,教學過程較為枯燥,學生接受程度不高。此外,教師所傳授的教學內容較為滯后,難以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2]。因此,這樣的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無法適應社會發展,對教育改革的發展也產生了制約的作用,針對學生的教育也較為偏離實際,這違背了教育改革的發展目標。
三、發展心理學在教育改革中的應用途徑
人類的復雜性,決定了個體發展研究的多學科性,其中包括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生物遺傳學等等。下面我們著重探討如何將發展心理學研究更好地融入當前的教育改革中。
1將發展心理學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之中
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加強學生專業課程的教育時,需要對其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榮辱觀等,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近二三十年來,我國教育工作者在結合本國國情和教學實際的基礎上,逐漸探索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德育之路。只有將發展心理學的知識運用到思想道德教育之中,教育者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規律、接受能力和心理需求設置教學方案,能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才能真正推動個人的發展。
2將發展心理學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
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的過程,不僅要加強其思想道德教育,還要注重其心理健康教育。大量研究表明,心理素質是個體素質的重要組成,能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現如今我們的社會是一個經濟型社會,各種壓力逐漸蔓延到學校。從幼兒園、小學一直到大學,每個學生都在父母的期望中成長,面對著學習的壓力以及就業的壓力,容易滋生各種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其與發展心理學皆屬于心理范疇,因此將二者進行有效的融合尤為重要。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有必要深刻理解學生認知發展特點以及所在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譬如中小學階段的學生的主導活動是學習,心理健康教育應圍繞學習這一主導活動開展。而對于大學生而言,同一性的形成是這一時期主要解決的問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應圍繞這一主題開展。將發展心理學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夠極大地促進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接受,亦能有效提高其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解決自己實際問題的能力[3]。
3創新教師教學方法,有效利用發展心理學
我國發展心理學能否很好地運用于教育改革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尤為重要。因此,需要對其教學方法進行有效創新,提高課程設立的實效性。
第一,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教師應該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教師教學過程要符合學生的心理行為方式,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正確引導學生確立積極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該多加交流,了解學生內心思想,有的放矢、有所側重地進行教育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第二,教師應該運用更為豐富的教學手段,要求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之中。首先,教師應該運用較為符合學生心理的方法進行教學,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及提高學習興趣,使其能夠真正愿意參與到課堂中來。其次,教師的教學要具有針對性,運用發展心理學探尋學生的內心世界,采用適應的教學手段。最后,教師要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可對較難的基礎知識進行講解,對較為容易的知識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主動講解,教會其正確的學習方法,使其獨立思考,提升創新能力,營造出較為優秀的學習氛圍。
第三,教師可運用多媒體等網絡形式進行教學。現如今,網絡走進了學生的視野之中,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主流媒體。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這類新型媒體進行教學,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網絡,學生與教師之間能夠多加交流,展現出一種平等性,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提升學生的思想素養。
4豐富發展心理學教學內容
在將發展心理學融入各類課程時,要豐富發展心理學的內容,才能夠更加有效地利用發展心理學來促進教育改革的發展[4]。教師要確立好每一部分的重點知識,明確教學目標,嚴格將教學目標作為教學的中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程之中,提升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程度。此外,教師要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發展心理學的新型結論,以此來豐富學生的學習技能,擴充其知識含量。并且用新知識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有效維持其學習動力。同時,教師之間要共同參與,編寫專業的教科書。各大院校通用的發展心理學的教科書較為深奧,專有名詞較多,不利于學生對其正確的理解。因此,教師需要在保持重點內容的基礎上,對課程進行正確的通俗解釋,并且設立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運用實踐活動加強學生對發展心理學的理解,研究其內在理論,并將其有效運用到自身的專業能力建設之中,提升其專業素養。
5創建完整的考評體系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其他心理健康課程大都開設為公共必修課程,考核時也大多運用論文或開卷考試形式。這類形式的考核,結果多為優良,鮮有不合格者,如此一來難以甄別學生的真實學習水平。這種形式雖然滿足了學生的高分心態,但這樣的結果不利于教師進行準確有效的評價,評價結果不夠客觀有效。高校要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和評價體系,考核過程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閉卷考試,以此來檢測學生的基本知識掌握情況;二是合理的情景模式模擬,主要檢測學生是否能將學習的知識應用于生活之中。合理的評價體系是教師要將學生的考核結果進行有效的記錄,根據記錄進行有效的分析,探尋出現此結果的具體原因,并且及時進行有效的改正。此外,通過有效的評價能夠有效指導學生一學期的學習狀況,并且以此來保障課程設立過程較為完整。
6加強教師與家長的有效溝通
學生在學校與家中往往有著不同的表現,而家長并不夠清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因此需要教師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運用發展心理學的理論成果可以探尋家長對孩子的真正了解程度,尋找學生產生不同思想狀況的原因。而且,教師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能夠幫助家長建立科學的家庭教育體系,以此來規范學生在家中的行為,真正達到“表里如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結束語
教育改革發展與我國廣大教育工作者有著緊密的聯系,通過研究發展心理學,將其有效運用于教學之中,將會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與思想道德素養。為此,本文對發展心理學應用教育改革的策略進行分析,并提出如下建議:第一,要將發展心理學應用進各類思想教育課程之中;第二,創新教師教學方法,以此來有效利用發展心理學;第三,豐富教學內容;第四,設立完整的考評體系,以此來提升學生對其重視程度與教育改革的實效性;第五,教師與家長之間要加強溝通,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適應社會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李雪鳳.論發展心理學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11):224,226.
[2]王晉.發展心理學在教育改革中的運用研究[J].知識文庫,2016(10):237.
[3]薛亞萍.《發展心理學》教學方式改革的探索[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6(4):30—31.
[4]繆小春.近二十年來的中國發展心理學[J].心理科學,2001(1):71—77.
ResearchontheApplication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inEducationalReform
ZHUHaidong,LIXiang
(ShiheziUniversity,Shihezi832000,China)
Abstract:Withthesocialdevelopment,thedemandfortalentsisincreasinginourcountry.Inordertocultivatemoreexcellenttalents,ouruniversitieshaverespondedtothecallofeducationreformandmadeinnovationsintheoriginalcurriculumsystem.Developmentalpsychologyhasbeenwellusedintheprocessofeducationalreform.DevelopmentalpsychologycaneffectivelyinterpretthepsychologyofallkindsofstudentsinChina,andapplytheresultsofinterpretationtothereform.Thisreasonableinterpretationcanimprovestudentsideologicalqualityandcultivatetheirindependentlearningability.Inordertomakedevelopmentalpsychologybetterappliedtoeducationalreform,thispaperstudiesthemeaningandcurrentsituation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andproposesitsapplicationstrategyintheeducationreforminordertoprovidemoreexcellenttalentsforthesociety.
Keywords:developmentalpsychology;educationalreform;appliedresearch
兒童發展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有規范化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本質上就是一套規范體系,說白了,就是一套游戲規則。沒有這套規范體系,科學就不成其為科學。科學實驗是科學認識的基礎,沒有科學實驗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實驗研究確實為兒童發展心理學提供了大量的數據,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眾多的理論,從而也為學前教育提供了依據。近年來,發展心理學家對傳統的研究方法作了創造性的改進,使研究對象有所擴大,研究內容有所拓展,從而對早期教育產生了更加豐富的實用價值。最典型的是發展心理學家一改以語言反應為指標的傳統,采用注視時間、生理反應指標等研究方法,把實驗研究從幼兒推伸到早期嬰兒身上,擴大了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范圍,使我們對嬰兒甚至新生兒的心理能力有所認識。沒有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就沒有“托幼一體化”的教育主張。
此外,精巧的實驗研究也為傳統的發展心理學理論注入活力。如新皮亞杰學派用實驗法補充了皮亞杰臨床法的簡略,使理論體系的實驗支柱更加可靠。為了克服認知心理學面臨的理論和技術的挑戰,有些認知心理學家甚至主張把認知心理學與精神分析相結合,以便形成一種新的學科分支,達到相互扶持、共生共榮的目的。
實驗法對心理學的貢獻是不可抹殺的。我們知道,任何理論都力圖對可能世界作出結構描述,理論作為描述真實世界的結構,需要經受指稱性的檢驗。這種檢驗只能通過實驗來完成。每一個實驗結果所得到的特稱判斷,為理論提供事實,提供補充,提供確證。科學實驗融合了理性思維與感性認識的特點。它既是衡量已有知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又是產生新理論的基礎。從一般意義上講,理論必須服從實驗,無論是背景理論還是待驗理論,概莫能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成果的積累,實驗研究的規范性漸漸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任何一個實驗研究都只能孤立地、靜止地、人為地進行,因而它的適用范圍是狹小的,研究對象是有限的,數據資料是零散的,反映水平是膚淺的,與真實的人的心理相去甚遠。尤其可悲的是實驗研究越豐富,人的整體被分割得越細小越零散,我們就越不明白人的心理是什么。也就是說,實驗性越強,反映性就越差。而反映性越差,價值性就越低,興趣性更是蕩然無存。問題更嚴重的是實驗法從方法論上支持了原子說、機械論和還原論,在認識論水平上造成眾多的負面影響。于是,不少人對實驗法產生懷疑。人們開始以更開放的心態對待研究方法,最典型的是把質的研究引入心理學。在學前教育中,不少研究者還大量使用個案法、行動研究法等。我們知道,質和量是一對哲學范疇,它們是相互關聯的。在研究中,純粹的定性與定量方法是不存在的。無論是哪一種研究方法,都必須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都必須有事實與邏輯這兩條腿。質的研究和量的研究都應該是有事實根據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都應該是實證的。這是科學研究的客觀性的要求。“無論是哪一個時代的科學的價值目標或價值標準都不能離開客觀性這個最根本的價值標準,而且必須以客觀性或客觀性程度(廣度和深度)為準繩。”〔1〕
有人認為,教育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活動,不可能甚至不應該進行量化的研究。其實,量的研究的精髓就是研究者對被試施加影響,尋求影響與變化之間的關系。教育本身不就是這么一種過程嗎?
如果我們把自己找不到變量、提不出假設歸罪于實證研究,難道不感到有失公允嗎?我注意到一些科研論文缺乏科研的規范,研究無假設,卻美其名曰“白描”;取樣范圍狹小,數據不充分,就冠以“質的研究”;論文無結構,卻號稱后現代;甚至有些博士學位論文寫成讀書筆記,有文采的更是寫成“博士散文”。這樣的論文并沒有為學科提供新知識,對學前教育也沒有提供新指導,它的學術價值就很有限。我們應該樹立科研的規范意識,在科學哲學層面上充分認識科研規范的意義。有些學者近來熱衷于現象的解釋,按自己的臆想來解釋兒童的行為。這對理解兒童和認識兒童毫無價值。據說解釋學的理論根據是后現代主義,其實這是對后現代主義隨心所欲的曲解。這種解釋既缺乏科學精神又缺乏負責態度,此風一旦在學前教育界蔓延開來,是多么可怕!
我們知道,對現行科學體系,包括研究方法的抨擊,是后現代主義在科學領域中的一大目標。后現代主義否認傳統科學方法論所設定的目標,認為這個目標是無法實現的。世界上不存在一種普適的思想和中性的規則,科學方法論總是與某種理論相關的。客觀性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后現代主義的心理學家們竭力主張將傳統的注重歸納推理和實驗研究的方法轉向注重語義分析和協商對話,終結實證的主導地位,采用多元化研究方法,使心理學研究向價值負荷和人性復歸而努力,促進心理學理論向多元的、去中心的、有情感的、重意向的、重社會關系的、本土的方向前進。①所有這些觀點無疑是革命性的。它充滿著反傳統、反權威、反主流、反因果決定、反科學主義的豪情。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后現代主義的心理學目前還沒有解決方法論的問題,我們只能承認它是理念上的一大進步。但沉浸于后現代主義的相對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潮對科學發展和社會實踐活動,包括對幼兒教育的發展是有害的。
后現代主義的解構主義應該是對結構主義局限性的解構,而不是對結構的摧毀。對科研局限性的克服,是要在更大范圍的研究中堅持客觀性原則和靈活運用客觀性方法,而不是要放棄客觀性原則。科學研究是人的認識活動,它確實離不開人的主觀世界。但人類對客觀存在的認識只能是主觀與客觀的永無休止的磨合,而不是退縮到主觀世界中去探究客觀存在。簡單地去主觀臆斷,熱衷于把一些對個別現象的解釋歸之于一個新的形而上學動因,且這個動因并不能給出更一般的解釋,這不是科學解釋,而是偽解釋,因為它缺乏可檢驗性。在科學上,原則上的可檢驗性是科學得以成立的必要條件。認識世界是人類本身的需要。這個需要可以通過科學、藝術、宗教等方式來滿足。用規范來認識世界就是科學,用體驗來反映世界就是藝術,用信仰來規范行為則是宗教。無論是量的研究還是質的研究,都應該是有事實的,是可證實的。或者說,應該是經驗的,而不是體驗的甚至是信仰的。把科研活動退化為充滿個人體驗的精神遨游和完全封閉的自我表現,是科研的藩籬,于理論、于實踐斷無益處。套用一句流行用語:發展是硬道理,倒退是沒有出路的。
時至今日,在兒童發展心理學中,實驗法與其他方法的綜合運用,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但主流的方法依然是實驗法。即便是研究兒童對他人的意圖、信念和動機之類的內部心理過程理解的心理理論,也離不開實驗法。
就實證研究本身而言,它也在不斷改進之中。例如,人們開始從傳統的研究思路中跳出來,不再熱衷于把研究結果推廣到更廣的領域,而是更加注意單一的法則,更加注意生態、社會環境、人際交往對發展的效應。同時,研究內容也從外部行為推進到內心世界,研究兒童的心理理論。所有這些進步都體現了人類為追求認識的客觀性作出的不懈努力。
我想,對于我國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現狀而言,問題不在于實驗太多了,實證過頭了(實際是此類研究還遠遠不夠),而是在于我們的研究者重科學事實的收集和規律的發現,輕理論的構建,缺乏理論建設的功夫,沒有將研究成果及時歸納成相應的理論體系。殊不知,科學理論比科學規律具有更強大的解釋功能、預測功能和生題功能。在我們的心理學領域中,理論研究和理論建設確實太薄弱了。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復雜的。比如,述而不作的文化傳統,理性思維規則不清,理論興趣不足,批判性疲軟,創造性缺乏,等等。這種現象在早期教育范圍內也普遍存在。在早期教育中,尤其是在幼兒園教育中存在著強烈的跟風現象,表現為蝴蝶效應突出。究其根源,主要是缺乏理論分析和懷疑精神。其實,理論并不是高深莫測的。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總是在特定的理論指導下提出研究假設,總是在理論指導下對觀察材料或實驗數據進行分類和評價,總是在用研究成果對理論進行補充或修正,因此提出一個微型理論是完全可能的。美國心理學家吉布森夫婦的知覺學習理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與其他心理學大師及其理論相比,吉布森理論不是那種氣貫長虹的駭世之作。她的研究領域就限定在知覺學習和發展中,在這個領域中,她唯一的研究原則就是通過一個又一個有分類的實驗為理論添磚加瓦。雖然她還沒有做到讓自己的理論預見從所有的實驗中得到證實,也沒有使自己的理論對知覺這一心理現象作出總體的說明,但她在這一領域中幾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功不可沒。她對事業的堅定、專注,務實、勤奮、充滿智慧又不失幽默的精神,給每一個從事兒童心理學和兒童教育工作的人留下了富有啟迪的影響。平心而論,吉布森的知覺學習理論盡管在知覺發展研究領域中是眾所周知的,但并不支配著這一領域的研究和發展取向。在我們看來,這正是她的可貴之處。科學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沖破舊體系、舊思路的過程。一個對某一領域有影響但并不壟斷的理論,才是推動這一領域發展的內在力量。吉布森及她的同事們的基本課題是年幼嬰兒能發現什么和注意什么,用實證科學的態度精心地收集兒童知覺發展的資料,這對于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和教育實踐是極其重要的。她的理論不僅使我們充分地認識兒童知覺發展的規律, 也促使我們認真地思考在學前兒童教育與特殊兒童教育中如何運用這些規律,發揮兒童的主體活動功能,切實提高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的質量。”〔2〕相比之下,我們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夠,而要做到這一點又是完全可能的。朱智賢先生在《兒童心理學》一書中提出的新需要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是兒童心理發展動力的假設,就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發展理論。有理論的實驗和有實驗的理論,才是最有生命力的科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07)01-0008-03
兒童發展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有規范化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本質上就是一套規范體系,說白了,就是一套游戲規則。沒有這套規范體系,科學就不成其為科學。科學實驗是科學認識的基礎,沒有科學實驗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實驗研究確實為兒童發展心理學提供了大量的數據,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眾多的理論,從而也為學前教育提供了依據。近年來,發展心理學家對傳統的研究方法作了創造性的改進,使研究對象有所擴大,研究內容有所拓展,從而對早期教育產生了更加豐富的實用價值。最典型的是發展心理學家一改以語言反應為指標的傳統,采用注視時間、生理反應指標等研究方法,把實驗研究從幼兒推伸到早期嬰兒身上,擴大了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范圍,使我們對嬰兒甚至新生兒的心理能力有所認識。沒有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就沒有“托幼一體化”的教育主張。
此外,精巧的實驗研究也為傳統的發展心理學理論注入活力。如新皮亞杰學派用實驗法補充了皮亞杰臨床法的簡略,使理論體系的實驗支柱更加可靠。為了克服認知心理學面臨的理論和技術的挑戰,有些認知心理學家甚至主張把認知心理學與精神分析相結合,以便形成一種新的學科分支,達到相互扶持、共生共榮的目的。
實驗法對心理學的貢獻是不可抹殺的。我們知道,任何理論都力圖對可能世界作出結構描述,理論作為描述真實世界的結構,需要經受指稱性的檢驗。這種檢驗只能通過實驗來完成。每一個實驗結果所得到的特稱判斷,為理論提供事實,提供補充,提供確證。科學實驗融合了理性思維與感性認識的特點。它既是衡量已有知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又是產生新理論的基礎。從一般意義上講,理論必須服從實驗,無論是背景理論還是待驗理論,概莫能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成果的積累,實驗研究的規范性漸漸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任何一個實驗研究都只能孤立地、靜止地、人為地進行,因而它的適用范圍是狹小的,研究對象是有限的,數據資料是零散的,反映水平是膚淺的,與真實的人的心理相去甚遠。尤其可悲的是實驗研究越豐富,人的整體被分割得越細小越零散,我們就越不明白人的心理是什么。也就是說,實驗性越強,反映性就越差。而反映性越差,價值性就越低,興趣性更是蕩然無存。問題更嚴重的是實驗法從方法論上支持了原子說、機械論和還原論,在認識論水平上造成眾多的負面影響。于是,不少人對實驗法產生懷疑。人們開始以更開放的心態對待研究方法,最典型的是把質的研究引入心理學。在學前教育中,不少研究者還大量使用個案法、行動研究法等。我們知道,質和量是一對哲學范疇,它們是相互關聯的。在研究中,純粹的定性與定量方法是不存在的。無論是哪一種研究方法,都必須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都必須有事實與邏輯這兩條腿。質的研究和量的研究都應該是有事實根據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都應該是實證的。這是科學研究的客觀性的要求。“無論是哪一個時代的科學的價值目標或價值標準都不能離開客觀性這個最根本的價值標準,而且必須以客觀性或客觀性程度(廣度和深度)為準繩。”〔1〕
有人認為,教育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活動,不可能甚至不應該進行量化的研究。其實,量的研究的精髓就是研究者對被試施加影響,尋求影響與變化之間的關系。教育本身不就是這么一種過程嗎?如果我們把自己找不到變量、提不出假設歸罪于實證研究,難道不感到有失公允嗎?我注意到一些科研論文缺乏科研的規范,研究無假設,卻美其名曰“白描”;取樣范圍狹小,數據不充分,就冠以“質的研究”;論文無結構,卻號稱后現代;甚至有些博士學位論文寫成讀書筆記,有文采的更是寫成“博士散文”。這樣的論文并沒有為學科提供新知識,對學前教育也沒有提供新指導,它的學術價值就很有限。我們應該樹立科研的規范意識,在科學哲學層面上充分認識科研規范的意義。有些學者近來熱衷于現象的解釋,按自己的臆想來解釋兒童的行為。這對理解兒童和認識兒童毫無價值。據說解釋學的理論根據是后現代主義,其實這是對后現代主義隨心所欲的曲解。這種解釋既缺乏科學精神又缺乏負責態度,此風一旦在學前教育界蔓延開來,是多么可怕!
我們知道,對現行科學體系,包括研究方法的抨擊,是后現代主義在科學領域中的一大目標。后現代主義否認傳統科學方法論所設定的目標,認為這個目標是無法實現的。世界上不存在一種普適的思想和中性的規則,科學方法論總是與某種理論相關的。客觀性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后現代主義的心理學家們竭力主張將傳統的注重歸納推理和實驗研究的方法轉向注重語義分析和協商對話,終結實證的主導地位,采用多元化研究方法,使心理學研究向價值負荷和人性復歸而努力,促進心理學理論向多元的、去中心的、有情感的、重意向的、重社會關系的、本土的方向前進。①所有這些觀點無疑是革命性的。它充滿著反傳統、反權威、反主流、反因果決定、反科學主義的豪情。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后現代主義的心理學目前還沒有解決方法論的問題,我們只能承認它是理念上的一大進步。但沉浸于后現代主義的相對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潮對科學發展和社會實踐活動,包括對幼兒教育的發展是有害的。
后現代主義的解構主義應該是對結構主義局限性的解構,而不是對結構的摧毀。對科研局限性的克服,是要在更大范圍的研究中堅持客觀性原則和靈活運用客觀性方法,而不是要放棄客觀性原則。科學研究是人的認識活動,它確實離不開人的主觀世界。但人類對客觀存在的認識只能是主觀與客觀的永無休止的磨合,而不是退縮到主觀世界中去探究客觀存在。簡單地去主觀臆斷,熱衷于把一些對個別現象的解釋歸之于一個新的形而上學動因,且這個動因并不能給出更一般的解釋,這不是科學解釋,而是偽解釋,因為它缺乏可檢驗性。在科學上,原則上的可檢驗性是科學得以成立的必要條件。認識世界是人類本身的需要。這個需要可以通過科學、藝術、宗教等方式來滿足。用規范來認識世界就是科學,用體驗來反映世界就是藝術,用信仰來規范行為則是宗教。無論是量的研究還是質的研究,都應該是有事實的,是可證實的。或者說,應該是經驗的,而不是體驗的甚至是信仰的。把科研活動退化為充滿個人體驗的精神遨游和完全封閉的自我表現,是科研的藩籬,于理論、于實踐斷無益處。套用一句流行用語:發展是硬道理,倒退是沒有出路的。
時至今日,在兒童發展心理學中,實驗法與其他方法的綜合運用,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但主流的方法依然是實驗法。即便是研究兒童對他人的意圖、信念和動機之類的內部心理過程理解的心理理論,也離不開實驗法。
就實證研究本身而言,它也在不斷改進之中。例如,人們開始從傳統的研究思路中跳出來,不再熱衷于把研究結果推廣到更廣的領域,而是更加注意單一的法則,更加注意生態、社會環境、人際交往對發展的效應。同時,研究內容也從外部行為推進到內心世界,研究兒童的心理理論。所有這些進步都體現了人類為追求認識的客觀性作出的不懈努力。
我想,對于我國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現狀而言,問題不在于實驗太多了,實證過頭了(實際是此類研究還遠遠不夠),而是在于我們的研究者重科學事實的收集和規律的發現,輕理論的構建,缺乏理論建設的功夫,沒有將研究成果及時歸納成相應的理論體系。殊不知,科學理論比科學規律具有更強大的解釋功能、預測功能和生題功能。在我們的心理學領域中,理論研究和理論建設確實太薄弱了。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復雜的。比如,述而不作的文化傳統,理性思維規則不清,理論興趣不足,批判性疲軟,創造性缺乏,等等。這種現象在早期教育范圍內也普遍存在。在早期教育中,尤其是在幼兒園教育中存在著強烈的跟風現象,表現為蝴蝶效應突出。究其根源,主要是缺乏理論分析和懷疑精神。其實,理論并不是高深莫測的。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總是在特定的理論指導下提出研究假設,總是在理論指導下對觀察材料或實驗數據進行分類和評價,總是在用研究成果對理論進行補充或修正,因此提出一個微型理論是完全可能的。美國心理學家吉布森夫婦的知覺學習理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與其他心理學大師及其理論相比,吉布森理論不是那種氣貫長虹的駭世之作。她的研究領域就限定在知覺學習和發展中,在這個領域中,她唯一的研究原則就是通過一個又一個有分類的實驗為理論添磚加瓦。雖然她還沒有做到讓自己的理論預見從所有的實驗中得到證實,也沒有使自己的理論對知覺這一心理現象作出總體的說明,但她在這一領域中幾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功不可沒。她對事業的堅定、專注,務實、勤奮、充滿智慧又不失幽默的精神,給每一個從事兒童心理學和兒童教育工作的人留下了富有啟迪的影響。平心而論,吉布森的知覺學習理論盡管在知覺發展研究領域中是眾所周知的,但并不支配著這一領域的研究和發展取向。在我們看來,這正是她的可貴之處。科學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沖破舊體系、舊思路的過程。一個對某一領域有影響但并不壟斷的理論,才是推動這一領域發展的內在力量。吉布森及她的同事們的基本課題是年幼嬰兒能發現什么和注意什么,用實證科學的態度精心地收集兒童知覺發展的資料,這對于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和教育實踐是極其重要的。她的理論不僅使我們充分地認識兒童知覺發展的規律, 也促使我們認真地思考在學前兒童教育與特殊兒童教育中如何運用這些規律,發揮兒童的主體活動功能,切實提高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的質量。”〔2〕相比之下,我們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夠,而要做到這一點又是完全可能的。朱智賢先生在《兒童心理學》一書中提出的新需要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是兒童心理發展動力的假設,就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發展理論。有理論的實驗和有實驗的理論,才是最有生命力的科學研究。
參考文獻:
〔1〕劉大椿.科學哲學通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315.
〔2〕王振宇.兒童心理發展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58.
Experiment with Theory and Theory with Experiment
Wang Zhen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