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7 03:00: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必修一生物知識點總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為了能在有限的45分鐘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生物知識,教師在進入課堂前要先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的精神,認真研究新課標和普通高中新課程生物學科教學要求,明確各部分內容在教學中的地位、作用,以及預期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最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做出一些適度、合理的個性化處理。
1.對生物發現史等教學內容進行列表處理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新教材重視生物事實的發現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因此,讓學生領略生物科學的發現過程是生物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個內容。根據課文的敘述,教師應首先在課前列出表格,幫助學生理清科學史的發展過程。 例如:在“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實驗中,教師可根據材料、試劑、條件、現象、結論,列出表格,對課文內容和需要掌握的知識點進行整合,指導學生自主學習。這種表格處理方法能明顯地體現出知識點之間的區別和聯系,使學生看了一目了然,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對教材的重難點,有選擇地使用課件
在必修模塊中,有一些重難點較微觀、較抽象,在課前教師應選擇好課堂教學的課件和Flas,使抽象和微觀變為形象和直觀,幫助學生理解,有利于攻克教學的重難點,突出教學重點,擴大視野,加速達成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必修三模塊中,有許多與生物的生命活動調節有關的知識點就是重難點,如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興奮在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傳導、免疫調節,還有植物生長素的運輸等,這些知識點是重難點又較微觀,難以用實物展示,這時極需課件輔助教學。在課件的演示下,學生對一系列過程印象更為深刻,對知識點的理解加深,對提高教學有效性十分必要。
二、注重學習興趣的培養
有了興趣就會有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進而發展成為最有效的學習動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生物實驗,在實驗目的、操作程序、實驗現象、結果分析等環節上多下工夫,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經常啟發學生從認識生物現象去獲得生物知識,或用生物知識去解釋生物現象,使學生感到所學知識與生活聯系密切,能夠解決許多日常生活問題。例如,在學習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時,以檢測某人尿液中的糖含量來判斷他是否有可能患糖尿病來激發學習欲望,會有很好的效果。②遷移是以先前的知識學習為前提,對先前學習的知識掌握得越牢固就越有利于遷移。因為只有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才能為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注意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概括問題的能力,才能使學生易于覺察事物之間的關系,掌握新舊課題的共同點。
三、小組合作探究與有深度的思考并行
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才能真正參與學習,使課堂充滿生命氣息。在提高課堂效率的背景下,高一生物課提出“倡導探究性學習”。在教學實踐中,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建立學習小組。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的教學組織形式,其目的是通過指導小組成員展開合作,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小組合作學習改變了以老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單向教學模式,使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得以充分的發揮,在優勢互補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就某一個課堂教學內容,首先讓學生自主自學,自我認知,自我總結;然后小組合作交流,最后在全班進行匯報小組結果,老師做出點評。在小組合作探究后,還要有揭示出教學內容本質的問題的提出。不僅讓學生知道是什么,還要知道為什么。
四、恰當比喻使知識簡單化,增強課堂教學實效
生物教材中存在豐富的自學資源,通過教授學生閱讀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教”達到”不教”,使“學會”達到“會學”,從而使學生適應知識爆炸的需要,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
1.1教“讀”,使學生學會勾畫重點字、詞
我們首先可以通過“領讀”,教會學生找關鍵詞,重要句,凡讀到重點內容,重要結構、生理、概念,指導學生勾書,關鍵詞句要求圈上,在學習必修3 “反射”的定義――“動物體或人體對內外環境變化作出的規律性應答”閱讀時引導學生把“動物體或人體”、“內外環境”“規律性”這些關鍵字勾畫起來,同時在空白處要求學生做上標記“植物無反射”。使學生對所閱讀的內容做到字斟句酌,掌握知識點的核心。
1.2指導學生學會體會教材中的模糊詞語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大量使用了諸如“主要”、“幾乎”、“一般”、“大多”“通常”等“模糊”詞語,通過閱讀要求學生體會這些“模糊”詞語,有利于學生更好的自學教材。如在必修1學習ATP 時,“細胞中絕大多數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動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 “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又如:學習減數分裂同源染色體概念時,“一般指形態、大小相同來源不同的染色體”,說明有例外特殊情況。通過要求學生在閱讀教材時關注這些問題,使學生對知識具有全面正確的理解。
1.3巧用學案教學,逐步強化學生自學能力
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我們必須改變“重教輕學”的舊思想、采用“先學后教”的新方案。學案教學的特色是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地完成學習任務。在學案中我們可以列出每節課的學習目標,通過表格的形式設為三欄,第一欄設置問題與思考,圍繞知識點提出一些問題,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思考,第二欄設置知識點填空,使學生有重點地閱讀課本,對課本基礎知識進行學習,第三欄是歸納與總結,把本節課中的重難點內容通過比較列表格,畫曲線圖,概念圖等形式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歸納、整理和理解,便于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與應用。
1.4利用課后“拓展題”,提升學生自學能力
教科書的練習中分為基礎題和拓展題兩部分,許多拓展題所提出的問題,并不是要求學生運用課本知識去解答,而是要求學生走出課堂,到網上、生產、生活中去學習課本以外的新知識。通過多渠道、多方式、多手段獲取知識,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還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2.養成習慣,提高自學能力
無數事實證明,凡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都掌握了較好的自學方法和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因此,我在平時教學中就有意培養學生以下3種自學習慣:
2.1養成不先預習不聽課、不先復習不做作業的自學習慣。
課前預習可使學生對新課有了大概了解,哪些難懂的地方需要在課堂上問老師也心中有數,這既提高了學生聽課的效率,也提高了教師授課的針對性。課后及時復習不僅有利于對新知識的消化吸收和強化記憶,也有利于提高完成作業的效率。
2.2養成愛思考、愛質疑的自學習慣。
我啟發學生在自學過程中要善于發現疑點,敢于提出自己獨立的見解。教會學生質疑不僅可調動學生自學的興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智慧潛力。邊閱讀邊思考也有利于知識遷移。
2.3養成博覽群書的自學習慣。
中學生單從課本中獲取知識是很有限的,因此我引導學生要多讀一些與生物科學有關的報刊和課外書籍,通過摘錄、剪貼建立自己的“生物學資料庫”。這不僅可擴大學生的科學視野,還能吸取更多的課外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3.建立合理的自學評價機制,激發和鞏固自學熱情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學習都是學習者自主建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離不開學習主體與文本之間的交互作用。有意義的自主學習就是自主建構。課本必須成為學生自己賴以學會學習的文本。一個好的生物老師不只是在教生物,更要會激勵學生自己去學生物課本。
3.1互動交流,肯定自主學習成果
課堂時間有限,我們可以選擇有利于點撥的內容讓學生自學。對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等,一般由學生獨立閱讀,自己得出準確答案。對于重點的知識,難點或理論聯系實際的問題,或對一些較易混淆的概念和較難懂的問題先讓學生分組討論,再由小組代表發言,其他學生積極補充,教師給與適時、中肯、恰當的評價。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則多指導如何區分重點,如何進行歸納分析等,給他們發言的機會,充分肯定優點,以激發其自學的信心和興趣,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自學的空間,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8437(2012)02-0087-02
一、概述
生物進化論是生物科學的核心理論,是生物科學中最大的統一理論。不僅以框架形式統一了生物科學各分支學科,而且所涉及的生物與環境、微觀與宏觀、局部與整體等辯證統一思想也已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諸多領域,同時也產生了多種交叉學科。由此可見,樹立學生正確的生物進化觀點對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具有重要作用。由此,筆者提出了三種教學方法,期望以新的教學視角在實際教學中滲透生物進化觀點,并更利于學生形成生物進化觀點。
二、教學方法
1.進化故事法
故事法即把生物學現象或者生物學事實的進化歷程故事化,以進化故事作為知識載體,生物知識的講授更生動。
進化論中的“進化”并非單純的“進步”,而且強調演化的過程。其實質是生物體與環境不斷相互影響,不斷適應自然的過程,這種演化的實質適用于生物科學很多層次,甚至小到細胞器的形成過程也不例外。以線粒體為例,主流內共生學說認為線粒體是由于原核細胞吞噬原線粒體,原線粒體多為革蘭氏陰性菌可進行有氧呼吸。原線粒體被吞噬后部分遺傳物質被分解,只剩下少部分自身遺傳物質。但其有氧呼吸功能保留下來可提供原核生物生命活動的能量。由此原核生物逐漸演化成為真核生物,原線粒體逐漸演化為真核生物的細胞器線粒體。教師便可以以內共生學說的線粒體進化歷程為藍本,將其歷程編纂成一個生動的線粒體進化小故事,可以第一時間抓住學生的眼球。為了避免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流于故事表面,教師需在講故事時結合板書或ppt(如圖一),最終可以以靜態的框架圖展現知識脈絡。生動的故事與靜態的知識圖,這一動一靜的結合線粒體的功能自然提出。知識具備故事背景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形成了有意義學習避免了機械學習。
故事法不僅適用于講授線粒體,也適用于講授其他細胞器葉綠體、內質網、高爾基體以及核膜等講授。進化故事法還可從一種教學方法轉化成為一種學習方法。教師可以將“線粒體進化故事”作為一種模板來引導學生自學。學生以小組形式,查閱資料,編輯故事,最后組間分享成果。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更多的給學生一個學習視角,這樣那些美麗的風景學生自然盡收眼底。
2.暗線法
暗線法是將生物進化理論對生物科學的統一性作為教學暗線,從而使生物各知識點具有內在聯系,易形成知識網絡。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生命起源的化學演化階段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即無機小分子——有機小分子——生物大分子——多分子體系——原始生命。非生命物質經由上述的由量到質的過程,完成了生命起源的化學演化,也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生命起源化學演化為教學暗線,講解蛋白質、醣類、核酸等知識,將各自獨立知識點自然串聯成知識鏈。以蛋白質為例,可以從組成元素、基本組成單位、肽鏈、蛋白質,這層次與演化階段如出一轍。類推及醣類、核酸等知識如圖(二)。針對圖(二)教師可以設問,讓學生結合圖發現知識暗線,即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暗線法不僅適用于新課講授,同時也可用于復習課。教師在進行章末總結時,將“暗線”明劃,點析本章知識脈絡,如圖(三)。在教學中,鋪設教學暗線,將各個貌似獨立的知識點進行橫縱向交叉聯系在一起。
3.例析法
例析法是指深挖教材中各知識所蘊含的進化思想,將各知識以例子形式呈現,有助于學生理解進化理論,同時也很好的例證了進化理論對生物各層次的統一作用。
隨著生物各分支學科的發展以及生物進化的研究方法的不斷完善,生物進化理論也不斷的在修正。進化理論中的物種的形成,以及變異、選擇、隔離等因素會對生物進化產生影響。例如人教版必修3中,免疫調節包括了人體與致病微生物之間的斗爭,這屬于物種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引起物種數量的變化原因中,包含種群內部物種間的競爭與捕食關系等;生態系統的結構中的食物鏈全面揭示了物種間的捕食關系,同時也揭示了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必修2中,孟德爾遺傳定律從遺傳學的角度證明進化理論。
這些例子的靈活運用,可以提供學生學習進化理論的事實基礎。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從進化的角度適時的復習舊知識,并通過進化思想建立起知識間的聯系。
生物教師工作計劃一
一、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新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共六大模塊,高一上學期學習必修1:分子與細胞模塊。參照生物課程標準,共需36課時,共六章,本學期的教學資料有:走進細胞、組成細胞的分子、細胞的基本結構、物質的輸入和輸出、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和細胞的生命歷程。本模塊選取了細胞生物學的最基本知識,以及細胞研究的新進展和實際應用,這些知識資料也是學習其他模塊必備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由于深圳學生在初中階段開設的是科學課,一般科學課的教師專業是物理專業,所以學生在初中階段的生物學基礎打的并不是太扎實,所以給教學帶來很大困難。這就要求我們在開學初向同學們灌輸生物課程的重要性,要關心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況,努力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多做實驗或觀看實驗視頻,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探究。
三、學期教學目標
經過本模塊的學習,學生將在微觀層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質性和生物界的物質統一性,活細胞中物質、能量和信息變化的統一,細胞結構與功能的統一,生物體部分和整體的統一等,有助于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構成。經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本事、歸納、總結分析本事;經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對信息的獲取、確定和利用本事;經過評價,培養學生的語言表述本事和評價本事;經過課堂練習,培養學生對于知識的應用本事、發散本事和遷移本事;經過對知識的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主動性,增強學生對于自身的了解和對社會問題的關注。
四、具體措施
1、在教學處領導的指導下完成各項教研、教學工作。
2、全面貫徹執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結合本組實際,進行教學改革。學習生物課程標準,明確新課程的具體要求,利用備課組活動時間,認真學習新課程教學理念,深入研究教學方法。
3、組織好每周年級組團體備課,定時間定資料定主備人(具體分工見教學進度表),主講教師簡要介紹講課資料的整體構想、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的確定和解決策略、教材處理方式和講授順序、訓練習題選擇和知識的檢查及落實等,然后由大家團體討論研究,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探討疑難問題、提出改善意見、完善講授、訓練資料及評價標準、對下一階段教學做到有的放矢,把握重點突破難點,以及做好教后反思。
4、完成作業批閱和評價工作以及教案、聽課筆記的檢查。
5、認真做好新的教師傳幫帶工作,新教師要經常聽老教師的課,備課組長也要跟蹤聽新教師的課,使他們迅速成長,盡快到達學校的標準和要求,以適應教學發展的需要。
6、進一步加強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切實提高現代化設備的利用效率。每位教師認真鉆研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模式,進取制作課件,改善教學手段和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真正發揮現代化設備的作用。
7、加強網絡教研,組織本組教師進取參加互聯網互動平臺,進取參加網絡問題的研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8、配合生物學科組搞好本學科團體教研工作,切實為提高學校生物整體教學水平和高考備考工作而努力,興教研之風,樹教研氛圍。
9、完成本學期新課程學生研究性學習和評價工作。
10、規范實驗室使用制度、做好各項文檔工作。
新學期我們將繼續本著團結一致,勤溝通,勤研究,重探索,重實效的原則,在總結上一學年經驗教訓的前提下,認真地完成各項教研任務。
生物教師工作計劃二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我校教學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為工作核心,以規范常規教學為基點,以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機整合的研究、實踐為重點,以以校為本的教師培訓為切入點,以特色發展為突破點,力爭使學校教學工作得到進一步的提升,特提出以下工作計劃:
二、教學重點工作
(一)提高教師合作意識和團隊意識。
提高教學質量,需要全體教師上上下下以主人翁的精神,對自我提出更高的要求,領導做表率、骨干帶好頭、全員來參與,使各項工作井然有序地高效運作,全體教師要團結協作,拼搏進取、視團結為生命,互幫互助講奉獻,力求在合作提高自我的整體素質,凝聚團隊智慧,讓學生的成績得到切實提高
(二)繼續加強教師的教育理論學習,教師們繼續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學習本學科新《課標》。備課和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切實做到“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而施教;加強教學研究,狠抓過程落實。備課、講課、聽課和評課都以新課程為標準,教師們利用教研活動時間切磋教學技術,改革舊的教育教學理念。讓此刻新的教學理念深入人心,使教學工作扎實穩步的向前推進。
(三)調整教育常規要求,突出實效性。
教師教學常規本學期,將本著抓過程管理、突出實效的原則,對教學常規重點做如下要求:
1、備課:備課要完成的主要任務是制定學期教學計劃、單元教學計劃和課時教學計劃(編寫教案)。備課至少要做到通讀全冊教材,熟讀單元教材,精讀課時教材。備課的基本要求是:在鉆研課標和教材,研究學生的基礎上,撰寫教案。做到:資料科學、準確、全面,結構完整;形式規范、合理、清楚;詳略得當,切實可用。教案應具有創新意識,不生搬硬套公共教案,不照搬教參代替教案,不用往年教案代替現行教案;教案在上課前編寫好。具體要求:具體要求要根據學生的情景,合理使用教案
(1)各種課型(包括新授課、復習課、實驗課、講評課、作文課)都要有書面的教案。電子教案除了要有教材分析、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傳統教案應有的環節外,還應根據需要增加具有課件、資料庫、友情鏈接等能夠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的新環節。
(2)要求重教法、學法指導的設計。針對本班學生具體情景,教案要有自我個性化的改善或創新。
(3)備課要有個人教學工作計劃、單元計劃和課時計劃。
(4)每節課要有知識、本事、德育目標、重點、難點、學具等,教學過程(導入、教學方法、學法指導、例題、練習、歸納、板書設計等)、小結、作業分類設計等。
(5)要有單元教學后記或反思。
2、聽課:
(1)聽課記錄重在體現評課意見,包括他人評價和自我的評價;
(2)每學期聽課節數不少于12節。
3、作業:日常作業要求教師本著分類(根據實際情景能夠分成2—3類)、適量、有布置就要有批改的原則,批改要規范,要求有等級、鼓勵性評價、日期,等等
具體安排:
第一周遺傳因子的發現
第二、三周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
第四周復習檢測、
第五、六周基因的本質
第七、八周基因的表達
第九周基因的本質、表達復習、期中復習備考
第十、十一、十三周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
第十三、十四、十五周從雜交育種到基因工程復習檢測
第十六、十七、十八周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第十九、二十周期末復習備考
生物教師工作計劃三
一、本學期教材資料分析
生物是農業科學、醫學科學、環境科學及其他有關科學和技術的基礎。高中生物必修部分包括三個模塊,分別為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而必修1《分子與細胞》模塊是以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構建知識體系,包括科學家訪談,走近細胞;組成細胞的分子;細胞的基本結構;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細胞的生命歷程等部分。具體資料分析如下:
1、走近細胞主要是讓同學們明白生命活動是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了解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了解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和聯系,了解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
2、組成細胞的分子,介紹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和化合物。水、無機鹽、糖類、脂質、蛋白質、核酸、等有機物的結構和功能,這些是后續學習的基礎。在本部分資料中,糖類、蛋白質和核酸是重點資料,教學中要重點突出。由于學生缺乏有機化學的知識,這將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同時,要重視實驗教學,讓學生學會規范化的實驗操作。
3、細胞的基本結構要求學生掌握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細胞膜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幾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教師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多媒體等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
4、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要求學生掌握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生物膜的結構,了解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5、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主要介紹降低化學反應的酶,酶的作用和本質,酶的特性;細胞的能量ATP;ATP的主要來源(ATP),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
6、細胞的生命歷程,主要介紹細胞的增殖,細胞的分化,細胞的衰老和凋亡,細胞的癌變。細胞的增殖部分主要講述細胞增殖的方式和過程。這部分資料能夠使學生在了解細胞生命系統的物質組成、結構功能之后,進一步認識細胞這一生命系統的產生、發展過程。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及特征是這部分資料的重點。因為本部分資料大都微觀而抽象,教學設計應注重訓練和學法指導。
同時,要切實把握好教學資料的深度和廣度。細胞的分化、癌變和衰老部分。是生物個體發育重要的生理過程和生理現象。其中細胞分化,高度分化的細胞仍具有全能性,細胞凋亡的含義,癌細胞的特征及細胞癌變的原因等資料是教學重點。教學中應加強學科內知識的聯系。細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既是前面所學細胞資料的延伸,也是理解生物體生長發育、遺傳變異的基礎和前提。所以,要加強基本概念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
學生經過高中生物課程的學習,將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發展:獲得生物科學和技術的基礎知識,了解并關注這些知識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提高對科學和探索未知的興趣;養成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樹立創新意識,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職責感;認識科學的本質,理解科學、技術、社會的相互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逐步構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具有較強的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技能、搜集和處理信息的本事,以及交流與合作的本事;初步了解與生物科學相關的應用領域,為繼續學習和走向社會做好必要的準備。具體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1)獲得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規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明白生物科學和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和成就,明白生物科學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2)了解生物科學知識在生活、生產、科學技術發展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應用。
(3)進取參與生物科學知識的傳播,促進生物科學知識進入個人和社會生活。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初步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局部與整體、多樣性與共同性相統一的觀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逐步構成科學的世界觀。
(2)認識生物科學的價值,樂于學習生物科學,養成質疑、求實、創新及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3)認識生物科學和技術的性質,能準確理解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的關系。能夠運用生物科學知識和觀念參與社會事務的討論。
3、本事目標
(1)能夠正確使用一般的實驗器具,掌握采集和處理實驗材料、進行生物學的操作、生物繪圖等技能。
(2)發展科學探究本事。課程具體目標中的知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本事三個維度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三、學情分析、教學對策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初中生物課程的學習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剛從初中進入高中的高一學生,生物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都十分差;與初中的生物教材相比較,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識涉及更廣泛,資料更豐富也更抽象,知識的層次更深,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對于學生的學習要求更高。造成學生感覺高一生物難學,教師感覺高一生物難教,針對以上具體問題,教學過程宜適當放慢教學進度,以便于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初中所學知識與高中生物知識相關的資料,以便于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計劃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首先,深入學習新課標的有關理論,領會新課標的精髓實質,明確新課標的.目的要求,把握新課標的教學方向,使得學科教學有的放矢,做到事半功倍。從宏觀上把握生物教學資料,了解章節資料的地位,使自我的教學思路更加清晰明了。從微觀上細心揣摩章節資料。將章節資料放在整個教材體系的大背景下研究,使教學資料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也使章節資料具有整體性和層次性。
2、嚴格執行“教學五認真”的要求,做到充分備課,認真上課,精心布置作業和批改作業,耐心輔導,準確地考查評定。生物科學是十分人文的一門學科,自我要認真研究高一學生的心理狀況,僅有全方位地把握學生的情景,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取得教學上真正的主動。
3、充分利用教材的特點,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變學生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多用研究性學習、探討性學習的方法,同時也要使教學更富有人文色彩。
在高中生物《分子與細胞》必修模塊中有關細胞全能性的概念:“是指已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我們在講解教材時,重點放在“已分化”和“潛能”這兩個內涵。在舉例動物(克隆)植物(組織培養)等實例時,可以大膽聯想到人類社會以及發生在自己周圍的社會現象。例如:目前我國普通高中學校有一、二、三級達標高中校與未達標高中校的分類,各級達標高中校和未達標高中校的生源主要是以中考“分數”的高低為依據的。這就是說,現在普通高中學校的學生在外觀上已“分化”編類了。但這不能就此說明學生已定向、定型了,一級達標普通高中學校的學生就一定百分百成功成材,分數不是絕對等于智商。許多普通高中學校的學生的確在書面考試的“分數”上低了,但在綜合素質、活動能力、動手能力和處理應急能力等方面不但沒低,有的反而表現更出色。這就像我們經常體會到“學困生”是不怎么會念書和考試,但普遍都沒有“笨”,往往“更聰明”;他們中許多畢業后更懂得懷念老師和報效母校。因此,各級普通高中學生均有潛能發揮的可能,都具有“全能性”的表達,都會有適合自己成功的機遇。我們學校只是為培養塑造各類人才打下堅實基礎,真正培養造就人才是學生走出校門后融入社會錘煉的過程。也就是學生潛能的發揮成功與否,是由社會提供的環境所決定的。我們引導學生要懂得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刻苦磨練自己,為走上適合自己潛能發揮的相應社會環境,儲備更多的知識能源。只有這樣,當你昂首挺胸走出校門時,就能充滿信心,抓住機遇,在迎接社會各種挑戰中把自己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遮就意味著勝利在向你招手,曙光就在前頭,你的人生就成功了一半。
二、人生的成功是內因與外國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高中生物《遺傳和進化》必修模塊中有關“基因的表達”明確敘述;“一般說來,性狀是基因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就告訴我們在正常情況下,在漫漫人生道路上,任何成敗都是主觀與客觀共同作用的產物。再優秀的基因,再聰明能干,再高智商,如果沒有適宜的環境,也是無法表達和展現的。當然,遺傳物質基因是定值,在現代世界科學技術水平如此發達先進的今天,仍然是無法改變的:但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使基因充分表達出應有的性狀。這就是雞蛋和石頭誰能否孵化出小雞的道理。正像哲學上所說的那樣: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是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我們在講授本章節知識時,可以向同學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子孫為百歲老人舉辦壽宴,這在生物學上有何意義?經過組織同學們充分討論發言后,我們從性狀=基因+環境的關系上,加以歸納總結。首先,證明其家族成員中有長壽基因,社會上人人都渴望長壽,所以是值得皆大歡喜慶賀的事:更重要的是告訴世人:百歲老人一定有適宜和良好的生活環境,子孫們很孝敬老人,為老人創建了長壽基因表達的環境條件。這樣,尊敬老人、善待老人這一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此得到弘揚光大,對構建和諧社會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因此,我們可以啟導學生,每個人都存在基因充分表達的可能,都存在著能否抓住機遇的問題,都要相信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都要正確認識自己。只要現在努力拼搏,努力儲存知識和能量,積極尋找適合自己的潛能發揮的環境,就一定能成功。每一個人的人生發展軌跡,不但沒有定式,也沒有哪條人生道路最好而言;因人而異,只有適合自己才是成功,才是最好。這就是“條條道路通羅馬”、“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只有這樣,樹立學生自己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才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穩步前進。
三、構建協調與和諧的理念
在高中生物《穩態與環境》必修模塊中,有很多知識點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借鑒生物“自然選擇”和“適者生存”的原理,指導學生形成自己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培養自己具備始終適應、協調、營造和諧環境的能力。在講授“內環境的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時,也要反復強調維持穩態的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記得曾有一位哲人說過;生物學家可以勝任政治家的軍師。因為,人類社會發展前進的步伐都可以從生物進化、適者生存、自然選擇等中得到啟發。掌握人體生理功能,尤其是內環境穩態的調節對治國安邦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當今生存的所有生物種類都是適應環境的最佳作品,都是自然選擇和適者生存的勝利者。自然科學上的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從生物體結構和功能中得到啟示的,這就是家喻戶曉的《仿生學》。我們完全可以從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統一,借鑒擴展到學會如何掌握人類社會發展的脈搏。社會和諧和穩定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首要條件,只有社會的穩定和諧,社會才能發展和前進。社會才能很好地為人們奮斗拼搏并取得成功提供優質平臺。告誡學生必須牢記任何穩態都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是在不斷平衡調節的過程中實現的。這個調節范圍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過這個限度范圍,包括過高或過低,必將由量變引起質變,必將產生嚴重的不良后果。“凡事不過三”就是這個道理。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在聆聽我們非常自然地講授生物科學知識的同時,欣然接受樹立正確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教育,漸漸形成自己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正確認識克隆人的實驗
處于生命系統的同一層次,往往在組成,結構和功能方面會具有明顯的相同和相似性。比如,同一個體中不同結構和功能的細胞,遺傳物質的組成卻是完全相同的;不同種群,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及完全相同的數量變化趨勢;不同群落,都具有相同的結構特點和演替趨勢;不同生態系統,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組成結構、營養結構和基本功能。
另一方面,在生命系統的同一層次,也存在著結構和功能上的多樣性。既然同中存異,我們就應該學會去同中質異。比如:在細胞層次,動植物細胞之間,原核真核細胞之間,在結構和功能上都存在明顯的差異;即便是同一生物體的細胞,也由于細胞分化導致了結構和功能的不同。同樣的,在種群水平,同一物種不同種群的數量變化特點可能不同。在群落水平,不同類型的群落其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特點各異。在生態系統水平,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其營養結構、穩定性大小也有明顯的不同。
2.要注意尋求生命系統不同層次間的聯系
在已經學習了細胞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的基礎上,無論是個體、種群、群落還是生態系統,統屬生命系統的不同層次,都可以加以合理的聯系和比較,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各個生命層次的相同相似性。例如:體內細胞的正常生命生理活動離不開內環境的穩定,而內環境的穩定也需要細胞的參與。如果上升到生態系統水平,生物群落同樣離不開相對穩定的生存環境,環境選擇生物,反過來生物的活動也會影響環境。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維持依靠其自我調節能力,該能力來自于生物群落。在講到種群增長曲線時,可以把S型曲線聯系細胞的接觸抑制,J型曲線聯系癌細胞的無限增殖。在講到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信息傳遞時,可以聯系細胞與其他細胞或外界環境間的物質、能量、信息聯系。由生態系統中生物群落的組成包括生產者、分解者、消費者,合理聯系細胞中的葉綠體、線粒體及其它細胞器。由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聯系人體穩態的神經調節、體液調節和免疫調節。由細胞的發生、分化、衰老和死亡聯系種群的數量變化規律、群落的演替和生態系統的動態變化。以信息傳遞為研究對象,可以聯系細胞膜表面的或細胞內的特異性受體參與的信息傳遞,細胞內部、親子代細胞間遺傳信息的傳遞,組織間器官間的信息傳遞,種內關系和種間關系中所反映出來的同種或不同種生物個體間的信息傳遞,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
3. 選題命題中要注意體現生命系統方面的信息
在平時給學生提供練習時, 無論是選擇題目組卷還是自主命題,都要注意在題目中適量、適當地體現出有關生命系統方面的信息,尤其是要能夠反映不同生命系統的聯系。讓學生能夠在解題中多次遇到生命系統的相關知識點,他們就會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主動加以總結和歸納。下面幾道題目就充分反映了生命系統的相關信息:
(1)下列各項組合中,能體現生命系統由簡單到復雜的正確層次的是:
①核酸 ②肌纖維 ③呼吸道的上皮 ④病毒 ⑤皮膚 ⑥野豬 ⑦同一片森林中的所有野豬 ⑧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⑨一個池塘中所有魚類 ⑩一個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A.①④②③⑤⑥⑦⑨⑩⑧
B.②③⑤⑥⑦⑩⑧
C.①④③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參考答案:B)
(2)下列關于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的描述,正確的是:
A.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內部因素的變化
B.研究海洋魚類種群數量變化規律有利于確定合理的捕撈量
C.種群水平的研究主要是了解種群的數量變動
D.農田生態系統對太陽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態系統
(參考答案:ABC)
(3)下面關于生命系統不同層次的描述正確的是:
A 甲狀腺激素分泌的分級調節屬于負反饋調節
B 負反饋調節是生態系統自我調節的基礎
C 種群數量變化受到環境阻力的調節屬于負反饋調節
D 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間的相互調節屬于負反饋調節
(參考答案:ABCD)
(4)下列關于信息傳遞的描述,正確的是:
A 雌性昆蟲釋放的性外激素屬于化學信息
B DNA的遺傳信息通過mRNA的傳遞得以控制生物的性狀
C 激素通過和靶細胞受體的結合來傳遞調節信息
D 神經細胞間的信息傳遞涉及到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的轉變
圖式一詞早在康德的哲學著作中就已出現。在近代心理學研究中,最早對圖式給以理論上高度重視的是格式塔心理學。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皮亞杰也十分重視圖式概念。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圖示是指圍繞某一個主題組織起來的知識的表征和貯存方式。人的一生要學習和掌握大量的知識,這些知識并不是雜亂無章地貯存在人的大腦中的,而是圍繞某一主題相互聯系起來形成一定的知識單元,這種單元就是圖式。圖式實際上是一種關于知識的認知模式。圖式理論是一種關于人的知識如何被表征、被分類和被有效應用的認知理論。在如何高效學習及解決問題備受關注的當代,圖式理論正日益成為提高學習和教學效益不可缺少的工具。
二、圖式對高考生物復習教學的意義
學習不單純是學習者只將知識存貯到自身大腦的記憶過程,而更應當是以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基礎,促使大腦重新建立新的理解的過程。基于圖式具有的構建、推論、搜索、整合等功能,運用圖式教學不僅使高三學生較好地掌握生物基礎知識,而且可以按知識的內在聯系去思維、推理,發展能力,從而提高復習效益。
(一)有利于生物知識體系的構建
高中生物學知識大至生物圈,小至分子,有現象有本質,有結構有功能,有過程有結果,有實驗有理論,有內因有外因,有正常生理有異常生理,……知識零碎,學生不易理解、掌握和運用。
圖式理論指出,任何知識都不是孤立的,其自身都有一定的結構,并處于一定的體系之中。高中生物教材呈現的知識內容雖然繁雜,但是各章節、各知識點之間都存在著相互的聯系,如果能夠建立生物知識體系,不僅提高識記、存貯效果,而且學生的分析、歸納、推理能力也得到提升。因此,在復習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通過圖式將生物知識結構化,把生物概念作為知識的最小單位,通過它們的內在聯系和規律進行歸納總結,最終以圖式的形式呈現,再將圖式與圖式聯系起來,構成知識體系。完善的圖式知識體系的建立,使生物知識系統化、結構化,便于學生將生物知識清晰地存貯于記憶中,便于在解題時能準確地進行知識定位,實現知識的再現和應用。
(二)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
部分高中學生的生物知識結構過于簡單、封閉,表現在:基礎知識薄弱,局限于某些章節、某些知識點,缺少全面扎實的生物基礎知識;只重視具體知識點的學習,知識松散、孤立,缺少系統性和有機聯系性等。這種知識結構狀況,明顯是低功能的、缺乏活力,難以面對高考。
知識結構是問題解決的基礎,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是高考備考的基礎。圖式理論認為,圖式的形成和變化有利于學生知識結構的構建和優化。因此,高三生物復習教學不是將概念以成品方式教給學生,而是要利用圖式理念,通過抓住知識的中心與要領,統攬全局,引導學生打破知識的章節界限,對生物知識分門別類有效地組織起來,并將知識組塊按層次網絡的方式排列。通過這樣的重新組合、綜合貫通,建立整體化的高層次的圖式知識結構,便于快速、準確地提取和應用知識。
(三)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高中生物新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高低,不僅取決于學生掌握知識的數量,更取決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特定知識與技能的缺陷是導致問題解決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圖式理論認為,對于學習者認知能力發展的最高階段――問題解決能力,認知圖式與智能技能、認知策略,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又以認知圖式最具奠基功能。
圖式作為一種結構良好的知識形式,具有體現知識點的羅列性、知識的概括性、知識間的聯系性等特點,在此基礎上通過對知識信息的選擇與加工、變通和遷移、預測和推理,從而形成和發展能力。在高考生物復習教學中,教師利用圖式教學,可以讓學生學會將分散的的知識進行有效集合,分析生物知識間的因果、層級、隸屬、比較等邏輯關系,提升對知識的完善、推理、聯想、遷移等能力,從而大大地提高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
三、高三生物復習教學中生物圖式的建構與啟用
圖式教學過程就是積極建構圖式、正確選擇圖式、靈活運用圖式的過程。在復習教學中可以引導建構多種圖式,并有效激活圖式,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應用能力。
(一)建構高中生物學知識圖式
復習教學中,可以借助多種類型的圖式將高中生物必修、選修教材的各章節知識點形成橫向、縱向知識體系,從而掌握完整的學科基本結構。
1.尋找聯結,建構概念層級圖式
概念圖思維是由美國的教育家Novak教授提出來的。概念圖是一種用節點、連線、連接詞將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系以一種圖示的方式形象直觀地表現出來。概念層級圖式有助于教師建立整合的、結構化的知識,進行有效的教學;有助于學生把握某個知識領域的全貌,理解已有觀念之間的聯系,將知識融會貫通,發展對知識體系的理解。高三復習教學可指導學生用以梳理某專題內容學習要點,使基本知識結構簡要呈現。例如:在復習“染色體變異”知識時,可指導繪制概念層級圖(圖1所示)。
圖1染色體變異概念圖
2.分析比較,建構圖表組織圖式
對于要素分析多呈并列關系的生物事項,可借助表格圖式。使用的圖表有一覽圖表、系統圖表、比較圖表、示意圖表、數字圖表等。一幅幅圖表既美觀大方,又簡潔實用,使原本長篇累牘的知識井然有序,復雜繁瑣的關系一目了然。例如為便于分析“有氧呼吸過程”,可采用圖表圖式(表1所示)。其它如原生質層與原生質、適應性與應激性、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常染色遺傳與伴性遺傳等內容的復習均可應用圖表組織圖式。
表1有氧呼吸過程三個階段比較表
3.梳理脈絡,建構程序流程圖式
流程圖常用來描述事物的起始、發展、終結等過程,多用于反映事物或解決問題的操作步驟即運作程序,在大量的技能訓練中多用此圖式。由于它推理過程清晰、直觀且邏輯性強,能夠比較清晰地表達復雜系統其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生物復習教學中可以創設不同形式的流程圖(如圖2所示),為學生構建一個可視化的思維支架和清晰脈絡,會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圖2 動物細胞培養流程圖
4.厘清關聯,建構網絡綜合圖式
網絡圖是對所學知識的一種圖形化、結構化的表達。知識網絡圖更多與知識本身的邏輯結構有關。教師在進行復習時,可用網絡圖把相關知識點建立關系,將知識結構化,邏輯化,這樣便于學生對已學知識的回憶、整合、應用。例如生物由微觀至宏觀的結構層次依次為:元素――分子――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生物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又如生態系統中四種成分的聯系可用圖3表示:
圖3生態系統成分網絡圖
(二)啟用圖式,發展學生理解應用能力
圖式的即已存在于學生大腦中的生物知識僅是備考復習的基礎,面對高考,啟用、激活才是關鍵。圖式一旦被喚醒,圖式所附加的生物知識信息便快速被大腦感知,就可實現圖式的理解、修正、應用,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1.比較分析
教師根據相關概念的異同、生理過程的相似、原理現象的差別等,可采用比較分析的方式促使圖式有效地活動起來。當遇到學生原有知識不清晰,學生難以應用,或者他們對相關生物概念之間的關系辨別不清時,可以通過設計概念間的異同,來激活學生大腦中不清晰的圖式,這樣既可以鞏固、提取運用舊知識,還可以讓學生明確有關的知識聯系。如復習“減數分裂”時,可以與有絲分裂進行比較,促使學生根據已有的有絲分裂圖式,通過比較各時期的主要特點、染色體的形態、數目,較快地掌握減數分裂的知識并明確兩類分裂的異同。比較分析法啟用圖式還可用于如“競爭和捕食”、“高等動物的激素調節”、“DNA與RNA”、“兩大遺傳規律”等的復習教學中。
實踐證明“分層導學”的教學模式不僅充分重視了教師組織、誘導、點撥、示范的教的過程,更注重學生主動學習、能力遷移、合作探究的學的過程,能集中體現一堂課的教學目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以及教師和學生的思維,做到一堂課上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全新的教學理念。
都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在分層導學的教學中引導好學生閱讀課本并完成基礎知識的自我檢測,就是相當于成功教學一半了。在分層導學的課堂中,引導學生自學是教學的主旋律。對于高中學生而言,他們每天面對的是六至九個科目的學習內容,不管從學習的深度還是容量來講都比初中要來得不容易。如果指望他們再在課前都能做好預習作業的話,那恐怕換成我們自己去做也很難達到。那么如何在課堂有限的時間里引導學生做好閱讀自學呢?我們引導者做好引導的第一步很關鍵。導讀的目的是指導學生如何帶著問題學習(有口頭、有書面導讀提綱),學會抓重點、找要害,使學生預先對將要學習的內容進行自主學習,然后帶著未能解決的問題進入課堂。而教師既要站在教學的角度,對教材進行必要的理解、消化和處理,更要站在學生學習的角度,針對每堂課學習的內容編制出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設計方案,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首先,引導學生把閱讀分為通讀和精讀。很多學生總想一次就把本小節的每一字每一句的內容全都閱讀透,然后再思考相關問題。我們不能否認他們的這種學習方法,但在我們課堂有限的自學時間里,如果按這種方式學習,那將無法跟上全班的學習進度,這樣反而沒辦法在改聽講的時候聽講,在該練習的時候練習。其實在引導學生自學的第一步,我們是提倡學生懂得通讀課本,按老師的要求通讀課本對應內容。在通讀的過程中重難點的知識點其實根本沒辦法掌握多少,但對于簡單易理解的一些概念或內容在通讀過程中反而可以先引起學生注意,這就達到了我們分層導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基礎的簡單的知識點讓學生自己學,教師不再強調,從而節約課堂時間用于重難點的精講。在學生通讀完本節內容后,教師再設置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精讀重難點內容,有目的性的學習這是成功實現自主學習的關鍵,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其次,設置具有層次性的導讀問題。 根據“導讀”的目的在引導學生通過自學初步掌握重難點內容的問題設置應由易而難的設置,并且不宜太綜合性。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分層設問題(了解認知水平,結合認識規律,把復雜問題分解,化整為零),告訴學生做什么怎么做,使學生“伸手不得,跳而可獲”。以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3節“伴性遺傳”這節為例,本節分為兩課時,第1課時主要講解課本中所列出的紅綠色盲的遺傳特點。那么學生在自學本節內容時如果沒有注意聽老師指導,就可能一下子閱讀完整節的內容,結果不僅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而且由于容量太大概括性內容又較少,使得學生閱讀后收獲甚少,無益于接下來的基礎知識自我檢測。通過指導學生通讀課本至36頁第一段,內容較少,學生在通讀中即可掌握如伴性遺傳的概念、紅綠色盲又稱為道爾頓癥、攜帶者和患者的區別等較為簡單的內容,而關于色盲的遺傳特點第一次通讀中學生可能無法理解到位,甚至對于“資料分析”中所介紹的遺傳系譜圖的表示方法,有些同學也沒注意看清楚夫妻之間和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連接方式有什么不同。因此在設置導讀問題時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問題依次引導學生學習重點難點:
(1)請試著畫一張從你祖父母、外祖父母到你這輩的家系圖。
(2)從“資料分析”中哪句話可知道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而不是Y染色體上?
(3)結合34頁的系譜圖分析色盲基因屬于顯性基因還是隱性基因。結合35頁“人的正常色覺和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型”的表格思考為什么紅綠色盲患者男性遠遠多于女性?
(4)結合35頁的兩張遺傳圖解分析男性色盲患者的色盲基因必定遺傳給誰?男性色盲患者的色盲基因必定來自哪個親本?這種遺傳特點在遺傳學上叫做什么?
(5)請填寫完36頁的兩張遺傳圖解,然后分析女性色盲患者的雙親中哪個也一定是患者?女性色盲患者的子女中哪種個體也一定是色盲?
(6)請根據以上問題總結一下紅綠色盲遺傳有哪些遺傳特點?
學困生的轉化是現代教育過程中面臨的重要課題,幾乎每一科目都有學困生存在。由于各種原因,生物學困生的出現也是必然的。部分學生表現為對學習生物興趣不濃,學習時不能集中注意力,學習效果差。為了做好這部分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我在進行了大量的文獻搜索和整理之后,走進生物學困生,和學困生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這就使得學困生敞開心扉,將他們的困惑告訴我。同時結合課堂觀察、家庭訪談、學習行為記錄等對高一生物學困生的成因進行調查與分析,根據學困原因將其劃分為四大類,并針對性提出了轉化對策及思考。
一、問題產生的原因
高一生物學習產生學困的類型比較多,但綜合來講,我認為可以主要分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
外部因素首先是初高中教材的編寫方式及教學要求的變化,初中生物教學更加側重于生物基礎知識的普及,大部分為概念教學。初中生物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常常忽視學科思維習慣、學科學習方法的培養。而當學生進入高一時,生物學科更加重視理論及抽象思維,教材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也顯然有所加深,而且注重了學科間的滲透,比如蛋白質分子結構和光合作用的教學中都出現了數學中的有關計算。其次,在初中生物學科很多學生把它當做一門“副科”在學,而當進入高一后,還沒有轉換這種思維,因而對生物學科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從而使得部分學生生物成績下降。最后,有家庭對孩子的要求不高,教師的教學方式難以吸引學生興趣等外界因素也進一步導致學困。
內部因素首先是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目的不明確,上進心不強,缺乏對生物知識的興趣等主觀因素都會導致學生自身對生物學科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其次是中考過后許多學生整個暑假都處于精神松懈狀態,初中的知識點遺忘嚴重,進入高一后難以收心,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導致學困。
二、問題的具體表現
1.畏難情緒嚴重類
這部分學生生物基礎較差,這也是他們最大的心理障礙,把自己定義為缺乏生物細胞,妄自菲薄。尤其在學習高中生物必修一時要深入學習細胞內的微觀世界,當學到各種大分子和細胞結構時,大部分的細胞器,各種結構,各種功能,更被他們混為一談,加之知識點的繁多與枯燥性,這部分微觀世界的學習對學生抽象思維要求較高,一些學生就產生了畏難情緒,表現出難以接受的態度。
2.動力不足類
這類學生的能力水平基本屬中等或偏上,但由于家庭要求低,學習環境不良,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導致學習態度、學習意志等明顯低于“能力不足型”的學生,沒有進行正確的自我認識和價值定位,也沒有正確的學習目標。因學習動力不足而導致自我消極,能學但不想學。
3.能力不足類
這類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計算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都比較差,但學習態度、學習習慣較好,意志較強,勤奮刻苦,能夠按照老師的要求做好課程的預習、學習、總結等。
4.整體困難類
這類學生的思維能力偏低,個人能力和個性發展明顯低于其他學生,也沒有強烈的學習動機。他們在低年級階段持續性地學習困難,知識漏洞太多。同時,由于長期的學業失敗而造成自卑心理,導致缺乏自信,自甘人后,自暴自棄,喪失對各學科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三、對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不同的原因造成了同樣的后果,即學困。在了解了這些學生學困的原因之后,又該如何采取對應的措施幫助這些學生走出困境,提高成績,重拾信心呢?
1.針對畏難情緒嚴重的學困生
針對學困生這種心理,最重要的就是老師的鼓勵和同學們的幫助,幫助其克服畏難情緒,獲得成就感的喜悅,從而讓其重拾信心。
走近學困生,加強對學困生的關心幫助可以喚起他們的一時的學習熱情,但有時候,他們學習一段時間后,感到收獲不大,他們可能又會泄氣了。學習有困難的同學往往意志力薄弱,很難克服學習上的“高原”現象。這時老師要及時鼓勵他們,強調“學貴有恒”。要學好生物,就必須不懈努力,有了一定的量變之后才能產生質變。為了使他們有穩定的學習興趣,老師平時的“獎勵”是很重要的,即使考試分數提高一分也不要忘了表揚,即使平時作業做對了一道題也要加以肯定。
莎士比亞曾說:“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確實,學生的自信一旦被喚醒,就會產生驅使積極行動的內動力。
2.針對動力不足的學困生
動力是驅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力量,學困生中,獨生子女往往占多數。由于某些家長對子女或多或少的溺愛,對子女的要求過低,造成學生的思想松懈,自我要求低下,對成績的提高不抱太大希望,這也是學習無動力的重要原因。對動力不足學生的轉化,首先要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使其認識到教育好子女的重要意義。通過家長、教師及學生三方共同努力,從而為學困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并通過感恩教育課程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付出,這樣就有可能激勵起學困生學習的斗志,從而形成學習的動力。
其次是用教師的人格力量去鼓舞學生的斗志,用愛心去融化他心里的堅冰,比如在學生感冒時為他買藥,帶他上醫院求醫等。通過關心學生在師生間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橋梁,使他感受到老師的信任、關愛和期待,從而意識到學習不僅是自己的一種權利,而且是一種責任,進而引導其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與他們長遠的人生規劃形成聯系,讓學生的學習變消極為積極。
最后可以利用生物學科特色,學生專長去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和熱愛。比如有些這一類群的學困生愛好書畫,就布置一主題與細胞相關的手抄報設計作業。這樣就可以有效地將學生的特長與生物學習相結合起來,從而引起學生對生物的關注,主動去收集材料,整合材料,產生對生物的興趣。
3.針對能力不足的學困生
這類學困生思維相對遲鈍,學習不得法,但是他們的特點是具有良好的學習態度,且意志堅強,虛心求教。所以可通過課外輔導的方式,幫助他們分析具體的知識與技能障礙,當然還可以組織學生一幫一,優生帶動學困生,給他們學習方法的指導。說到學習方法,對于這部分學生最好的學習方法莫過于引領他們發現每一章節的重點,再給他們補充講解難點知識,逐一突破。所謂勤能補拙,給這一類群的學生開小灶,不僅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拉近師生間的距離,使他們真心地敬愛老師,從而愛上你的課。
4.針對整體困難型的學困生
這一類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錯綜復雜,所以首先要理順造成學生學困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幫助學生盡可能地解決影響他們學習的外部因素。首先為他們創造一個安定的學習環境。其次,這些學生學習被動,不知自己該學什么,因而教師應給他們提出較為明確的目標。在課堂上,在學生訓練或其他學生思考問題的空隙中走到這些學生中去看看他們閱讀情況,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等。讓他們感覺到每堂課老師都在特別地關心他們。在臨考前也要給予這部分學生特別的鼓勵,幫助他們設定合理的目標,并激勵他們為實現這個目標做出努力。
總之,對于這部分學生一定要有耐心,一定不能放棄。課內外都要給予這部分學生特別的關心與關注,從理性和感性兩方面同時入手,消除這部分學生的畏懼情緒與叛逆心理,從而實現轉化的目的。
四、對高一生物學困生轉化的思考
學困生轉化的實現不僅要注重課堂內生物教學方式,更要巧妙地利用生物實驗及現代化教育技術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在課外還要用愛心來感化學困生,幫助學生排除萬難,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用心良苦,虛心地接受教導,化感激為學習的動力。
當然,學困生的轉化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一般要經歷醒悟、轉變、反復、穩定四個階段。因此,在轉化過程中,學困生會出現多次反復,此時教師一定要有滿腔熱情,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遵循教育規律,“反復抓,抓反復”,因勢利導,使生物學困生學會并努力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樹立學習信心,從高一就喜歡上生物學,讓他們學會自己建立起相關的知識聯系,學會突破難點,從而提高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杜靜海.高中生物學學困生成因分析及轉化策略的探索[J].廣西:廣西出版雜志社,2012:14.
關鍵詞:工程熱力學;傳熱學;新能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52-0176-02
能源是現代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先決條件。新能源專業的畢業生,肩負著為國家能源發展貢獻力量的重要責任。為達到培養專業知識面廣、基本功扎實和創新能力強的本科人才的目標,作為新能源專業非常重要的必修課――《工程熱力學》和《傳熱學》的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探索就顯得尤為重要[1,2]。此前的相關文獻中報道了《工程熱力學》和《傳熱學》教學的優秀經驗[3-6]。本文在此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對熱工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優化和探索,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
一、教學內容的優化
教學內容的優化和精選是教學改革的關鍵。作為專業必修課,在學時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最大程度地講授最有價值的知識點成為教學的關鍵。
熱工類課程由《工程熱力學》和《傳熱學》兩門課組成。《工程熱力學》按熱力學基本概念、熱力學第一定律、理想氣體的性質與過程、熱力學第二定律與熵、氣體動力循環、水蒸氣、蒸汽動力循環、制冷循環、理想混合氣體和濕空氣、實際氣體的性質等內容分為若干章節;《傳熱學》按照傳熱基本概念、穩態熱傳導、非穩態熱傳導、對流換熱、熱輻射及輻射換熱、傳熱過程與換熱器等分為若干章節。由于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屬于新興產業專業,學科領域廣泛,涉及能源類(如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化工類(如基礎化學、物理化學、新能源材料)、力學類(如工程力學、流體力學)等多門課程和領域。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必須有所側重,應充分考慮到不與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開設的其他相關課程的知識點產生重復。另外由于《工程熱力學》和《傳熱學》課程難度較大,在教學過程中要講清課程中的要點和基礎知識。可以以“基本原理―公式推導―影響因素―實際應用”為主線介紹該課的有關知識,建立每章知識結構圖,讓學生清楚該門課程的知識體系結構。對重點的熱力學第一和第二定律進行原理介紹,仔細推導相關公式,讓學生夯實基礎,使學生在進一步的學習中不會混淆概念,相對輕松地應對課程。此外,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例如介紹空調在夏天與冬天的工作原理、冰箱開門對室內的影響,積極引導學生利用熱力學定律進行分析,增加課程的趣味性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優選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始終能反映本學科的專業特點和學術水平,加強學生對后續專業方向的把握。
二、教學方法的探索
(一)以創新性地教帶動創新性地學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想發展經濟,需要加大科研力度、提高科技含量。這已被證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道路。與此對應的是,要促進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加大教學與科研的力度、提高教學與科研互動水平。在當今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身為未來科學技術發展主力軍的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能力,成為目前高校教學的難題和重點。傳統的直白講課和搜集各種習題以供學生練習只會讓課程變得生硬和枯燥,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熱情越來越低,甚至出現了普遍的抄襲作業和遲到早退等不良現象。為了改變這些不良現象,就需要在教學手段上進行創新。教師通過對平時科研工作成果的再學習,并結合對教材的研究,創造性地運用某些方法,使學生對重要問題達到本質上的領悟。在這種途徑中,教師的創新思維方式以及從中體現的一言一行,讓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對帶動學生進行創新學習、開發創新思維起到積極的作用。
例如,在進行《傳熱學》教學時,學生往往對傳熱的基本概念,尤其是二維與三維的導熱理論及方程很難理解。一般地教學方式是,教師在黑板上進行微觀導熱原理推導,得出一維傅里葉導熱定律和二維三維傅里葉導熱定律,并給出幾個常用的導熱方程。這種教學方式中,推導過程比較晦澀,給出的方程也較為難懂,學生們很可能只會死記硬背,不能靈活運用。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建議將導熱理論與生活問題相結合,或者采取數學建模的方法,將導熱方程與實踐相結合,選取最適合該問題的模型,以達到課程有趣生動、富有創新性,激發學生們的創新思維。以創新性地“教”帶動創新性地“學”,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點,更是如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為以后在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領域的探索中打下良好基礎。
(二)板書教學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
多媒體技術以其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呈現使課堂教學達到了全新的境界。在《傳熱學》的講授中,一維的傳熱理論和公式很好理解和應用,但二維與三維牽扯到微觀傳熱理論,以至于推導過程較為復雜,傳熱方程較為抽象難懂。因此需要教師精心準備多媒體課件,通過動態描繪各向同性材料的微觀傳熱過程,讓學生理解不同形狀材料在具有不同位置的熱源時如何進行熱傳導。通過繪制動態的卡諾循環過程,使學生深入理解熱力學第二定律,并理解第二類永動機無法制成的原因。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工程熱力學和傳熱學,由于信息量大、內容廣,過多地依賴多媒體教學可能會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難以消化,因此在教學中對于難度較大的基礎理論部分和原理的學習,板書不可缺少,使學生能夠有充分時間緊跟老師的思維去理解每一個知識點。
(三)課程教學與科研活動相結合
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調研小組,每五個人為一組,選擇新能源與熱工基礎理論相結合的課題,通過查找國內外科技文獻,調研總結新能源專業前沿知識,形成調研報告,鍛煉學生閱讀科技文獻的能力,提前為畢業設計的開展奠定基礎。各小組也可以參與指導教師的科研項目,在實驗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動,并通過文獻調研,形成工程熱力學和傳熱學知識系統。課程結束時,各小組以PPT形式向全班同學作匯報,授課老師根據報告提出問題,該組同學進行即時答辯,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三、課程考核方式的探索
工程熱力學和傳熱學覆蓋面廣、知識點多,應該采取靈活多樣的考核辦法。在成績的評定方式上,可以設定了四項考核內容,第一部分是學生考勤、課堂互動表現和課堂筆記,通過此部分的考核,提高學生的聽課注意力,鍛煉學生提煉課程重點內容的能力;第二部分是根據每個小組的調研報告、PPT展示、答辯情況打分,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第三部分是每節課結束前的思考題,采取加分方式,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第四部分是傳統的期末考試,考試內容為課程講授的基本內容,專業性強的理論部分強調定性了解,讓學生對熱工基礎有個整體的認識。
隨著新能源科學領域的不斷發展,熱工基礎理論散發出強大的活力。根據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特點,教師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不斷優化課程內容,提升教學質量,使課程教學體系更加科學合理,更好地適應社會對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陳登宇.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5,(1):61-62.
[2]登宇.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生物質能方向)人才培養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5,(1):236-237.
[3]武和全,姚永騰.對“工程熱力學及傳熱學”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J].科教導刊(下旬),2015,(4):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