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5 11:47:2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法制教育發言稿,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今天會議的主要任務是,總結“四五”普法開展以來的工作,部署安排今年全縣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動員全縣上下積極行動起來,打好“四五”普法攻堅戰,確保我縣順利通過“四五”普法總結驗收。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總結成績,認清形勢,進一步增強做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從2001年起,我縣“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后經歷了準備、啟動和實施等幾個階段,在全縣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較好成績。
一是建立健全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機制。各級各部門都成立了領導及辦事機構,制定了“四五”普法規劃及“十五”時期依法治理工作規劃,做到了“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與“兩個文明”建設同布置、同檢查、同考核。
二是廣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全縣各地通過多種形式廣泛開展法治宣傳活動,先后接待群眾咨詢5000余人次,發放宣傳資料近10萬份,培訓普法宣講員兩萬人次,對縣直鄉鎮干部、村兩委干部、黨團骨干、群眾代表共1.2萬人進行了法律法規知識培訓。高度重視青少年學生的法制宣傳教育,全縣所有學校均配備了法制副校長或法制輔導員,按照計劃、教材、課時、師資“四落實”的要求,基本保證了法制教育課的正常開展;同時,通過對學校周邊環境的整治,改善了學校周邊環境,依法治校工作邁入了正常化軌道。
三是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水平和能力不斷提高。各級領導干部法治意識明顯增強,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事務等各個領域的法治化進程不斷加快;“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活動有計劃、有步驟開展,促進了基層民主自治和基層社會政治穩定。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四五”普法工作存在的一些問題:一是部分領導在思想認識上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廣大干部群眾的法律素質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二是在實際工作中,少數地方和單位還沒有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與“四五”普法的總體要求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三是各級各部門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水平和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些問題要引起各級各部門的高度重視。
二、明確目標,扎實工作,努力做好今年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今年是“四五”普法規劃實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四五”普法依法治理考核驗收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十分關鍵。今年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重點是:服務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質,尤其是要增強國家公職人員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深化依法治理,提高全縣法治化管理水平,努力實現“兩個轉變、兩個提高”的工作目標,為我縣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一)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積極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首先,要大力宣傳憲法修正案,在全社會進一步樹立憲法意識,同時,大力開展《行政許可法》的宣傳教育,積極推進依法行政,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第二,要充分發揮法制宣傳在維護社會穩定中的教育引導作用,努力提高公民的防范意識、維權意識和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意識,為實現我縣社會治安局面的明顯好轉創造良好法制環境。第三,要加強全社會誠信建設的法制宣傳教育,通過開展不同形式的專題宣傳,不斷提高消費者、市場主體和市場監督者的依法消費意識、依法經營意識、依法維權意識、依法管理意識,努力營造誠信守法的信用環境。第四,要將普法依法治理與招商引資工作相結合,增強“四五”普法的實效性。要采取有效措施,用法律規范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公民的行為,切實保障投資者、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進一步優化我縣投資環境。第五,要結合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認真總結“法德結合”、“文明理家”等工作經驗,推進精神文明建設,造就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
(二)切實抓好全民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制素質。
一是要認真抓好領導干部的學法用法工作。法制學習要納入各級黨委(黨組)中心學習組的學習內容,各級領導干部要自覺學法用法,為廣大干部群眾當好表率。二是要認真抓好公務員學法用法工作。人事部門要將這項工作納入公務員管理范疇,作為公務員年度考核、晉級的重要依據;宣傳部門要加強宣傳報道,各級普法依法治理辦公室要切實履[你閱讀的文章來自:126]行好組織、指導、協調職能,制定好學習計劃,抓好學習內容的落實,組織好考試考核。三是要高度重視青少年學生的“四五”普法學習。教育、法制等部門要給合中小學教育教學規律,通過聘請法制副校長、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落實法制教育計劃、課時、師資和教材等途徑方法,精心組織好在校學生的法制教育。四是要進一步加大對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普法教育力度。重點抓好企業經營管理者對WTO法律制度和我國市場經濟法律法規知識的培訓工作。在認真抓好重點對象普法教育的同時,各地要認真做好廣大農村普法對象和外來人員的普法教育工作,提高全體公民的法律素質,力爭使普法工作不留空白。
(三)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推進依法治縣進程。
一是要進一步促進行業依法治理工作。要按照從嚴執政的要求,明確執法主體,完善行政執法程序,規范行政執法行為,保證行政執法公平、公正、公開,堅決糾正違法和不合理的行政行為,建立和完善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落實行政賠償制度,從源頭上、制度上防止和消除行政執法中的腐敗現象。二是要進一步推進基層依法治理。認真組織基層干部及廣大群眾學習與生產、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提高他們的民主法制意識,引導他們正確行使民主權利,自覺履行義務。在農村,要以深入宣傳《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深入推進村民自治為突破口,圍繞“四民主”(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兩公開”(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指導、幫助村民依法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依法制定涉及農村生產、生活方面的各項管理制度,努力提高農村干部依法辦事、民主管理的能力和自覺性,促進農村各項事務納入法治化管理軌道。在街道社區,要以提高街道社區成員的法律素質為核心,促進街道社區發展的規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提高社區成員的法制觀念和社區工作人員的依法管理水平,促進社區穩定和精神文明建設。
(四)認真做好“四五”普法總結驗收工作。
今年是“四五”普法考核驗收年,省、市要求各縣市(區)務必在六月底完成各項準備工作,七月中旬市里組織考核驗收。現在距考核驗收只有一個多月時間,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我們務必要高度重視,迅速行動,認真做好迎檢的各項準備工作。
一是要組織好自檢自查。各鄉鎮、縣直各部門、各單位要對照總結驗收考核標準,對“四五”普法規劃實施近五年來的工作進行一次全面總結回顧。對查找出的不足和薄弱環節,要及時整改,確保完成“四五”普法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確保順利通過驗收。各地、各部門在自檢自查的基礎上,認為達到要求的,及時向縣依法治縣辦公室提交書面申請報告和“四五”普法工作總結,縣里將在六月中旬開始對全縣各地、各部門進行總結驗收。
二是要切實做好試點工作。按照驗收考核標準,縣、鄉兩級和縣直部門要辦好“一個鄉鎮、一個機關單位、一個村、一所學校、一個企業”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試點,縣一中、建陶公司、黃商集團、電信局、質量技術監督局、柳林鄉、黃梅鎮、小池鎮、老鋪、西河、中列村等單位作為全縣試點單位,由依法治縣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落實包保責任,6月5日前要全面完成試點工作任務。
三是要積極做好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人士的視察、檢查、督辦和評估工作。縣人大、政協6月初將組織對全縣“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進行視察、督辦,各鄉鎮、各部門在總結驗收之前,也要系統地組織檢查、督辦和評估,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做好詳細記錄,不斷改進工作。
二、建構主義學習觀指導下高職英語語法的教學
1.相關準備工作。首先,英語語法的教學需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實行新型的教學模式。首先,在英語語法教學中,讓學生分組學習,學生可以在互相交流、溝通過程中學習英語。即老師在課堂上按照班級學生人數進行分組,每個小組一般是四個到五個人,在活動開始前,老師需要指導訓練每個小組,盡可能讓每個組中的每個人都有發言機會,當活動結束后,組內實行互評,每個組也要互評,讓學生以及團隊認識到自身的優勢與不足[2]。高職英語語法教學中,老師還應確定教學活動的主題,并按照課本知識安排話題,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話題進行討論。如在過去進行時的語法教學上,總是容易出現過去進行時與正在進行時或是與過去完成時混淆的現象,例如:學習Iwasplayingmygamethistimeyesterday,這個句子時,學生通常會在playing部分忘記加ing或是容易將was變為is,這就需要老師告訴學生過去進行時表示的是過去正在進行的某一個動作,所以是be動詞的過去式加上動詞的ing形式,這樣就便于學生記憶。
2.小組的活動。開展高職語法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對語言的形式仔細觀察,發現并總結語言中存在的語法規律;再結合學生所學語法知識與技能,將教學內容用句子形式轉化出來,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句子中的語法知識,找到學習英語語法的有效方法。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盡可能帶領學生發現相關規律,在適當時機給予部分提示。還要多鼓勵學生學習,讓學生有學習的欲望,調動學生在英語語法上的學習積極性。老師還要有針對性的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將學生在知識上的一些錯誤理解及時糾正[3]。在課堂上,老師還要時不時的對之前學過的內容進行回顧,學生自主總結之前學習的語法規律。例如總結虛擬語氣的語法時,如果從句主語是第三人稱的單數,be動詞是謂語動詞時,可以使用was來替代were。但如果是倒裝虛擬ifIwereyou,asitwere的句型,就只可以用were,因為ifIwereyou是固定不變的,不管任何情況,這樣的句型都只可以使用were的動詞形式。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將實踐與書本理論相互結合起來,豐富所學的知識。在此過程中,老師還要密切注意學生所使用句子是否與語法規則相符,促進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此外,老師要經常訓練學生課堂知識,讓學生能有一個深刻的記憶,進而提高交際過程英語使用的能力。老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設計課堂小組的活動,保證每一個學生都可以進行平等自主的交流。
前言
高職院校長期肩負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素質兼備型人才培育的使命,尤其是內部法制教育,一旦出現任何紕漏,都將直接約束學生法律素質水準。步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已經針對高職院校傳統思政教育課程加以系統化改進,思政和法律基礎課程得以有機融合。可透過實效性角度觀察界定,高職院校學生法律素質強化工作并未引起全方位關注,而模擬法庭教學模式作為理論灌輸和實踐訓練細致融合的產物,對于高職生科學性法律意識培養、綜合性法律素質調整,往往產生較為強勁的支持保障功能。主動進行模擬法庭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法制教育中的設計應用方案探討,勢必令高職院校法制教育質量順勢提升至更高等級層次。
一、在高職院校法制教育中沿用模擬法庭教學模式的必要性論述
(一)高職院校法制教育質量提升方面
盡管說我國高職院校的使命,是為社會培養供應合理數量的素質、技能兼備型人才,但實際上目前高職院校發展實況已經和社會規范訴求產生嚴重沖突跡象,最終高職生就業前景也勢必不夠理想。其核心原委在于教學質量的偏差,許多高職院校法制教學中始終沿用傳統鴨架式灌輸手法,不能更好地反映現實,最終實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自然不能系統化貫徹。而法制教育本身注重實踐性,因此需要借助模擬法庭教學引導模式開辟全新思路基礎上,令教師課程創新和傳授質量發生本質性變化,進一步輔助廣大師生精確化掌握社會需求,保證和時展步伐的貼合性。
(二)學生法制專業應用技能和職業道德素質改善方面
第一,模擬法庭教學方式能夠全面提升高職生對法制課程的感知研習興致。事實證明,此類教學方式能夠進一步激活高職生群體主觀能動性,令他們在法庭模擬演練中明確個人職責,積極地透過網絡、圖書館搜集和整理關鍵性材料,令自身法制知識結構得以有機修繕,至此真正過渡成為課堂的主人。
第二,模擬法庭教學模式能夠加快法制教育理論和實踐應用的融合進度。高職生在進行多元化模擬法庭教學活動中,必粗要將自身已學知識靈活地應用到現實中去,結合個人思維創新和生活化經驗,逐步拆解驗證各類案情細節,令高職生至此真正系統化地掌握司法審批的整個工序流程,將學校不曾涉獵的知識加以靈活地吸納內化。
二、模擬法庭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法制教育中細致化貫穿的實踐細節解析
(一)模擬法庭教學空間的精確化構建
一、養成教育對高職生具有特殊意義
養成教育是教育者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的教育訓練活動,使受教育者的言行規范化、標準化的教育過程,是一種使自然人成為社會人的教育過程。
一個人的行為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慢慢形成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認為:“教師工作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培養學生具有各種良好的社會習慣。”他還說:“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教授,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幫助學生養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學方面的良好習慣。”可見,養成教育不僅在小學階段、中學階段,乃至教育的整個過程中都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社會環境、家庭環境、以及個人素質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高職生中的不少人在中小學階段特別是高中階段沒能較好地接受系統扎實的文化學習和基本的思想道德及行為規范教育,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交往習慣,應變能力不強;對社會上不良現象的影響抵抗能力差,法制觀念、公德意識比較淡薄。這一切致使高職生雖然享有大學生的稱呼,卻不完全具有當代大學生的理想境界、道德水平和認知能力。沒有打好基礎就得從頭開始,沒有好的習慣就得重新養成。因此,對高職生來說,養成教育更具有特殊的意義。
二、對當代高職生養成教育的現狀分析
1.當代高職生普遍缺乏文明的生活習慣,生活自理能力不強
當代高職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長把他們當成“小皇帝”,他們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但是家長卻很少對他們進行養成教育,致使其缺乏生活能力、自理能力。
2.社會轉型時期對高職生價值取向的影響
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急劇轉型時期,出現了重實惠,輕道德;拜金主義,為謀取錢財不擇手段,甚至違法犯罪;、錢權交易、腐敗墮落、醉生夢死、以追求享樂為生活的唯一目的的問題和現象。我們必須加以正確引導和教育,要讓高職生懂得這些現象決不代表社會主流。
3.當代高職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自覺性差
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思想不統一,缺乏自信心,存在悲觀情緒、沉淪情緒,學習和生活都存在著麻木狀態;學習缺乏主動性、刻苦精神、鉆研精神,學習紀律渙散;缺乏自主學習意識,上課看閑書,說閑話,玩手機短信,課后玩電腦游戲等。
4.當代高職生普遍是獨生子女,存在著許多人格缺陷
缺乏生活閱歷,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心理表現不成熟,缺乏堅忍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顧其他人的感受;自私狹隘,難于與人交往,難于適應集體生活。
常言道,入芷蘭之室,久而不聞其芬,入鮑魚之肆,久而不知其臭。客觀環境的潛移默化作用對高職生思想的形成有極大的影響,我們只有在正確分析當代高職生成長的客觀環境之后,有針對性的開展養成教育,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高職生養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養成教育是塑造高職生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當代高職院校生普遍是獨生子女,存在著許多人格缺陷。這些缺陷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即使他們學到了很深的專業知識,也難于在社會上立足。因此,要使高職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就必須對他們進行完美人格的塑造,對他們進行養成教育。
1.上好入學第一課“軍訓”。軍事訓練對養成教育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近年來的軍訓工作的實踐表明,軍訓獨特的育人功能,極大地拓展了養成教育工作的活動空間,有效地推動了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2.組織養成教育講座。在新生“軍訓”之后,可以采取講座的形式從思想教育、學習生活習慣教育、行為習慣教育、成材教育、學習目標引導、學習方法介紹、專業知識介紹等方面,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使學生認識到,采取嚴格的紀律約束,目的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這種習慣的養成,對自己一生都有好處。通過各種學習方法教育,使學生不必自己摸索,減少從中學向高職院校學習方法轉變的過渡時間。通過目標教育可以幫助學生確立畢業后的人生目標,為高職院校生活確立奮斗方向。
3.通過教育創新提高實施養成教育的成效。創新教育應該在日常的教育過程中,并不是另起爐灶的一種教育體制,而是教育的一項改革,這項改革同時還需要創造適合與教育創新的環境,建立學校創新教育的評估機制和激勵機制等系統配套的機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教育創新落到實處。只有將創新精神貫穿于學生養成教育的全過程,才能給高職院校養成教育帶來巨大的適應性,才能給學生養成教育以生機,才能造就一代具有創新行為和創新能力的新人。
4.運用典型帶動的方式,使養成教育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學校可以每個學期在學生中民主評出講道德典型、尊師守紀典型、勤奮學習典型、文明禮貌典型等,并在學習這些學生德育標兵的活動中,組織這些先進典型與相應的落后學生開展“手拉手”幫扶結對活動,從而更好地營造出學先進、看先進、幫后進、趕先進的良好校園氛圍。同時,要切實重視道德輿論導向的作用。為了保證道德教育的順利開展,必須堅持正確的導向。可以通過宣傳板報、黑板報、校報、校園廣播等方式正確引導、教育學生。
5.有組織地參加社會實踐。高職院校應當時刻牢記培養學生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有用人才,如果我們不讓學生接觸社會,就會閉門造車,培養出社會不需要的廢材。社會實踐活動能引導學生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愛國熱情和成長成才的強烈愿望轉化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際行動。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遠大的學習目標,必須有組織的使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認識國情,奉獻社會,提高素質。
總之,“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培養良好習慣是現代教育的歸宿,我們的高職教育工作者的任務是繼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只有把學生的素質演化為習慣,才能成為他們終生受用的財富。
參考文獻:
[1]連淑芳.試論高校道德教育的過程[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報,2003.
[2]余麗珍.試論高校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聯性[J].中國高教研究,2004.
供給側本是經濟領域的一個詞匯,國家經濟要想取得快速平穩的發展,供給與需求兩側要保持相對平衡,但目前我國呈現出消費動力充足而市場供給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形勢。在這樣的新形勢下,供給側改革理念提出,旨在通過改變賣方市場提供的產品來提高購買力,以達到經濟增長的目的。對于學校而言,高職院校輸出優秀畢業生是供給側,社會企業需要人才則是需求側。兩者之間需要保持相對平衡,供給側與需求側才不會產生矛盾。然而,當前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無法滿足供給側改革的需求,所以必須創新發展,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提供新思路。
一、供給側改革理念下高職教育創新發展的必要性
高職教育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它是以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主要目標的教育活動。高職人才將是社會的中堅力量,所以,創新高職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一)解決高職教育生源危機,優化高職教育結構
從2009年至今,全國高考報名人數持續減少。《2016年高招調查報告》顯示,高校招生一直存在嚴重的生源問題,而高職教育招生問題尤為嚴重,有些地區的部分高職院校實招人數不到計劃人數的一半,部分院校的部分專業甚至“零投檔”。高職院校在招生工作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能解燃眉之急,然而這樣的舉措并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受需求側理念影響,高職教育一味追求提高畢業生的數量,而在其質量上沒有一定的保證,使得畢業生未來發展前景不樂觀,導致后續的生源問題。與需求側理念不同,供給側理念更富前瞻性,強調根據社會需求培養優質人才,這樣一來高職畢業生的發展前景更加開闊,高職專業更具吸引力,一大批高中畢業生尤其是考慮三本的學生就會產生選擇高職院校的傾向。
(二)改善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提升教學效益
近年來,企業用工荒嚴重,然而很多高職院校畢業生卻出現就業困難的現象。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受需求側影響,高職院校強調畢業生數量而忽視其質量,高職教育供給的人才不符合企業招聘的要求,導致供與求之間存在錯位,供求鏈失去了平衡。所以,需要供給側理念的引導,提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培養真正具有專業的技術知識和與時俱進的創新素養的畢業生,這樣才能在今后的社會競爭中體現優勢和價值。畢業生素質符合社會需求,在就業過程中就不會出現崗位過剩而人才不足的現象,從而使高職教育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得到高效的回報。
(三)增加對高職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質量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加,所以高職院校的規模日益擴大,規模迅速擴張之后,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其內涵發展。然而,規模擴大的腳步太快,以至于國家對高職人才培養的投入未能及時跟上,高職教育無論在硬件資源還是軟件資源方面都無法滿足社會發展需求。這就需要國家增加對高職教育的投入,以充足的人力、物力、財力為堅實后盾,在新發展理念的引導下,助力高職教育輸出創新型人才,實現創新發展。
二、供給側改革理念下高職教育創新發展面臨的挑戰
從發展時間來講,我國高職院校創辦的歷史相對較短,發展不成熟,職業化特色不鮮明。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下,要求術業有專攻,技藝越精越符合社會需求;供給側改革理念下,人才發展在技藝精良的基礎之上還增加了創新要求,這對于高職教育來說將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課程設置模式陳舊,與企業需求不匹配
多年來,高職教育基本沿襲傳統的教育體制、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材教具,更像是“學制袖珍型本科”。首先,在專業課程設計上過分追求學科專業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專業課程偏學術型,課程構成單一;其次,過多的理論化教學,實用性指向不明,使得學生學習興趣不足,甚至產生厭學情緒;最后,對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導致學生動手能力較差,缺乏創新思維。由于高職教育課程設置與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沒有進行有效的對接,很多學生掌握的專業理論知識在實際的生產應用中毫無價值,又不具備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創新能力,就業時往往達不到企業的人才篩選要求。當前,很大一部分企業正處于發展的瓶頸期,需要輸入新鮮血液完成轉型與變革,希望接收的是富有創新意識并且職業化程度較高的高素質人才,這樣才能促進企業的長期發展,為企業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二)學生能力單薄,與企業多樣化需求不符
在目前的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生的能力單一,通常只會一項專業技能,掌握得還不全面,也不愿意在與專業相交叉的技能學習上花精力。學校培養的人才不能真正滿足社會所需,教師、學生對社會的發展模式、發展需要沒有深入研究。學校與社會的距離越來越大,供應與需求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造成了我國就業形勢嚴峻、素質型人才短缺的現象。在供給側改革理念下,高校要深入了解社會需求,積極開展校企合作。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淺層次,原因主要在于校企合作不僅不能為企業帶來顯著效益,反而極易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校企一體化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得以展開:一方面,學校可能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慮,對學生的校外實習沒有科學系統的安排;另一方面,企業考慮自己實際生產的效益,也沒有真正接受學生參加頂崗實習的意愿。要想符合供給側改革理念的要求,學校必須積極深入地開展校企合作,讓學生清醒地認識現狀,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更多的技能,以便進入社會后具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教師隊伍實踐技能欠缺,高職教育缺乏創新平臺
現行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主要依靠教師課堂授課,而很大一部分教師專業技能不高,更不用說實際操作技能。一方面,教師傳授的知識技術陳舊、專業性不高,有一些在實際生產中甚至已經被淘汰,但學生接受專業知識的主要途徑還是教師和書本,接觸先進知識體系和技術的機會較少;另一方面,教師技術能力不足,一味地組織課堂教學,缺乏實際操作,導致技能學習比較抽象,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較差。與此同時,高職教育缺乏創新平臺,學生即使有優秀的創新思路,也沒有平臺可以付諸實踐,久而久之思想逐漸懈怠。只有將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才能開拓新的思路。這就要求教學模式從固定的課堂傳授模式轉向現場實戰模式,否則教學和實踐一體化的目標很難達到。
三、供給側改革理念下高職教育創新發展的路徑
當前社會傾向于具備創新能力、專業化程度較高的人才,高職教育現在的人才培養規格與社會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在供給側改革理念下,高職教育需要根據社會人才需求改變陳舊的教學模式,調整不合理的教學結構,創新發展途徑,以達到培養時代所需人才的目的。
(一)創新課程建設,使學校教育符合供給側改革理念
在市場需求導向下,高職教育的課程結構需要進行調整。首先,要創新課程設置。要充分強調應用性、實踐性、先進性。所學的課程與社會的行業需要應密切相關,要根據社會發展實際及時調整課程內容,更新課程配置,并且及時淘汰落后課程,使學生選擇的課程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能夠更好地為專業發展服務。其次,要改變課程形式。第一,在總體的課程安排上,要根據企業的崗位實際整體設計各專業相應課程,做到與時俱進、全面完善。第二,要改變理論教學的主導地位,適當縮減理論課程,增加實踐課程,重點突出職業本位、能力本位教學。可邀請從事相關技術工作的企業專業人士兼職開展相關課程,這樣既能滿足學生對社會的好奇心,又能讓學生見識到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進而挖掘學生深層的潛質。第三,要增加選修課程設置,讓學生根據自身個性特點各取所需,培養多方面綜合發展的人才。第四,要整合課程體系結構。將專業課程教學與雙證教學相銜接,使學生在畢業的同時就擁有職業技能證書和畢業證書。整合過程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既要保證學習時間不沖突、學習內容不重復,又要保證課程內容整合得科學、有效。
(二)深化校企合作,使人才供給與供給側改革需求相適應
高職教育要為供給側改革理念的推行提供適合的高素質人才,但從目前的社會形勢看,供給側遠遠大于需求側,人才質量不能滿足企業需求,因此要對人才進行定向培養。定向培養的方向必須以企業需求為準則,所以校企深度合作將是高職教育的最佳模式。校企合作的方式包括很多種,合作內容也涵蓋多個層面。第一,可以實施校內辦廠,吸引一些小型企業將工廠建在校內,或者與學校共同投資建立工廠,固定工人由職業人員擔任,流動工人則為實習學生,這樣一來既能為學生提供方便的實踐機會,又可以為學校帶來經濟效益,一舉兩得。第二,學校可以與大型企業合作開展實踐課程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程,一方面學校可以享用大型企業的資源設備,不需要額外花費大筆資金投入在設備方面,學生也可以較早接觸實際的生產運行模式,明確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為企業提供前沿的理論性指導,幫助企業優化發展,這樣一來企業和學校之間保持溝通,達到互利共贏的目的。第三,學校可以與企業合作聘請知名科學家、創業成功者、企業家、風險投資人等各行各業優秀人才進行授課,為學生講授創新創業課程,同時以學校的名義,指導教師牽頭,為學生提供項目支持,讓學生組成項目小組,發揮合作創新的能力,培養創新意識。校企深度合作的開展,可以幫助學校更快速、更準確地把握市場動態,及時完善專業設置,對人才培養模式做出戰略性調整,避免出現培養的人才與企業需求不相符的尷尬局面。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學以致用,同時掌握市場就業方向,通過校企合作提早認知企業、認知社會,積累生活和工作經驗,在面臨就業時不至于感到迷茫和無助。
(三)重塑教師隊伍,使學生發展適應供給側改革創新平臺
目前雖然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但就學歷教育而言,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主要還是教師授課,所以教師素質是影響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首先,當前高職院校教師隊伍整體情緒不高。由于高職院校生源素質偏低,教師缺乏職業動力,更不用說創新與發展,所以學校需要通過完善的獎勵和競爭機制激發教師活力,引導教師的職業發展。其次,教師隊伍中缺乏專業化人才。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專業是今后謀生之根本。因此,必須增加專業教師的比例,保證專業教師的素質,尤其需要兼具專業和技術的教師,學校要從實際出發,實行雙師制度。一方面,可以對現有教師隊伍制訂培訓計劃,幫助他們獲得技術資格證書;另一方面,可以從合作的企業中聘請技術型、專家型“老師傅”兼職學校的實踐指導教師,對學生的上崗操作進行指導訓練,將學生的培養模式與企業標準相對接,對學生進行分層培養,按照“初級職稱—中級職稱—高級職稱—工程師”的層次逐一進行鑒定與考核,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對操作技能有一定的強化。只有不斷提升教師隊伍的素養,才能確保學生所學知識符合社會發展需求,也才能讓學生的職業化有一定保證。最后,教師的教學方法缺乏創新。要想培養創新型人才,高職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認識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是首要,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是關鍵,積極配合學校,為學生創造各種各樣的創新機會和平臺。例如,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項技能創新大賽,并且給予有效的幫助和指導,鼓勵和支持學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實現自身價值。為響應國家號召,適應供給側改革的要求,高職教育需要不斷深化創新發展理念,開辟創新發展途徑,通過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優化專業結構、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深化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改變教育教學模式等措施,緊跟時展的腳步,將潛在的人才紅利轉化為社會生產的主要動力。在當前的新形勢下,高職人才培養的任務繁重、責任重大,必須認真對待,及時轉變,盡快讓人才的供給與企業的需求相適應,從而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服務。
[參考文獻]
[1]周建松,吳國平.基于供給側改革理念的高職教育創新發展策略研究[J].職教論壇,2014(24).
[2]梁家峰,張潔.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職教育新視角[J].中國高等教育,2016(10).
[3]武毅英,童順平.探尋高職院校供給側改革的新路徑[J].江蘇高教,2016(5).
安全法制教育演講稿1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安全這個永恒的主題,今天我們再一次提起它,心里總是沉甸甸的。安全究竟是什么?安全就是愛護和保護人的生命不受損害。安全就是一種尊嚴,它既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有了安全,家庭才會有歡樂和溫暖;生活中,擁有了安全,就有歡聲笑語。但是據調查顯示,我國中小學生因溺水、交通事故、食物中毒、建筑物倒塌等意外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
童年,不應該被這些血淋淋的數所充斥!因此,1996年,國家教委等單位聯合發出通知,決定建立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制度,并將每年3月的最后一個星期一作為“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今年是第14個“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讓我們將更多的目光聚焦在我們自己的安全上吧。為此,要求每位同學時刻增強安全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同學們,在上學、回家路上,你是否遵守了交通規則。違反了交通規則,可能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后果,你想過沒有?可千萬別存僥幸心理。
作家柳青有這樣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緊要處卻常常只有幾步。”同學們還沒有走上社會,前面的道路還很長,一定要走好每一步,學會分析,學會辯別,學會拒絕,才能學會自我保護,否則一旦觸犯法律,法律是無情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會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遺憾,后悔莫及。在新的學期里,大家要多學習一些系統的法律知識,逐步樹立較強的法制觀念,有效預防違法犯罪,樹立守法的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都能正常運行。俗話說“籬笆扎得緊,野狗鉆不進。”
生命是美好的,童年是多彩的,要享受這一切必須以人身安全為前提。我們的安全不僅關乎我們自己,更關乎著我們的家人、朋友,甚至社會各界關注我們成長的人。
讓這些無謂的“離去”少些再少些吧,讓“安全的承諾”多些再多些吧!
謝謝大家!
安全法制教育演講稿2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法制伴我們健康成長》。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有個規矩,否則就什么也做不成。對國家、社會來說,這個規矩就是法律。我國是一個法制社會,要求每一個公民都要知法、懂法、守法。也許個別同學會講:我還小呢,法律是為了保護我們而存在的,我們什么也不用做?是的,法律是保護我們健康成長的,卻不是保護我們違法犯罪的!法律為我們創建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秩序,給予了我們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但法律同時也賦予了每個人的義務,也要求每個人知法、懂法、守法。也許有些同學會講:我還小呢,講-法律還遠著呢?那就錯了,其實法律離我們很近,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們先來看這樣一組數據,全國每年有近1.6萬中小學生因交通事故、食物中毒、溺水等原因非正常死亡。非正常死亡的中小學生平均每天達40多人,而其中位
居首位的,就是交通死亡人數。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走在馬路上,會時不時地發現有人闖紅燈,有人逆行車,有人邊騎車邊聽音樂,有人騎車帶人等違反交通規則。可見,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才使我們的權利得到應有的保障。
目前,社會上還存在很多著違法犯罪現象,我們青少年因安全防范意識和社會實踐經驗的缺乏,在應付各種異常情況方面能力還有所欠缺。但僅僅依靠社會、學校、家長的保護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我們要增強法制意識,做到學法、知法、懂法、守法,做一個知法、守法的小學生。那如何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小公民呢?我認為,作為一名小學生,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努力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努力學習我國《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法律知識。合理運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自覺不損害他人和社會的利益,清楚地知道我們應該履行的法律義務和責任,自己所擁有的權利。
2、熱心宣傳法律法規。
我們要以正確的法制觀念去影響身邊的人,帶動周圍的人,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3、努力學習和遵守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如《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
用校紀校規約束自己的行為,做到嚴格遵守。因為遵守紀律是遵守法律的最基礎的環節。
4、有寬廣的胸懷。
不因小事激化同學矛盾,不爭強好勝,盡量避免和別人發生沖突,搞好團結。
另外,作為一名小學生,作為未成年人,我們要增強自我防范意識。建議同學們如果在遭到違法犯罪行為侵害的時候,要記住兩點:第一、同學們要以避免違法犯罪行為侵害自己為首要任務,不提倡你們去同違法犯罪分子面對面搏斗,比較明智的做法是遇事不慌,然后設法擺脫或向四周的大人呼救,或拔打“110”報警。第二、如果同學們發現自己正在或已經受到非法侵害的,就應該采取正確的途徑解決。如及時向學校、家長或者其他監護人報告,由家長、老師或學校出面制止不法侵害,也可以向公安機關或者政府主管部門報告。
同學們,即將到來的12月4日,是我國第9個法制宣傳日,我們天河區也在12月份將在全區范圍內開展“法制宣傳月”主題實踐活動。在此我向大家提出倡議:讓我們行動起來,從小做起,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讓法制扎根我們心中,自覺做到學法、知法、懂法、守法、護-法。用我們美好的心靈去凈化身邊的丑惡,用我們靈巧的雙手去共建人類的文明,共創和-諧校園,和-諧社會!
我的講話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安全法制教育演講稿3最近學校出現了一些違紀現象,如到校門口的小店買零食吃、動手打人,損壞公物……如此種種,令人擔擾,同時也催人深思。因此,我今天講話的主題是“做遵紀守法的小學生。”
先聽這樣一個例子,前不久,某小學高年級的幾位學生,趁老師不備,翻圍墻去了一家游戲廳,因瑣事和廳內的閑散人員發生了爭執,并用刀捅死了一名人員。從這宗慘劇我們可以得到什么教訓?守法可以使慘劇避免!趨利不可忘法!那么,什么叫遵紀守法?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遵守有關紀律,依法辦事,嚴格恪守法律規范就叫遵紀守法。有的同學認為,講紀律就沒有自由,講自由就不能受紀律的約束。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俗語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自由是相對的,是有條件的。鳥在空中飛翔,它們是自由的;魚在水中嬉游,它們是自由的。但如果把鳥放入水中,讓魚離開了水,那么它們不僅得不到自由,而且很快就會死掉。人走在馬路上是自由的,但如果不遵守交通規則,亂闖馬路,被車輛撞倒,那就失去了行走的自由。因此,世上沒有不受約束的自由。如當你走進閱覽室,里面靜悄悄的,只能聽到偶爾翻書的沙沙聲。對于想看書的人來說,這一片寧靜多么寶貴!因為人人都遵守閱覽室規則,大家可以享受這靜心閱讀不受干擾的自由。若有人守紀律,高聲談笑,這自由就消失了。學校里,同學間總會有些矛盾和摩擦,同學們要互相關心和尊重,友愛相處,團結合作。如遇意見相左,出現矛盾的情況,一定要冷靜處事,決不可意氣用事,更不可揮拳相向,傷及自身或他人。我奉勸同學們遇事要冷靜,要有法紀觀念,不能做害人害己的事。小學生正擔負著努力學習,將來建設祖國的重任,祖國、社會都要求我們知法懂法、遵法、守法。我校有著嚴肅的校紀和優良的校風,我們作為福新小學的學生,更應該與同學和睦相處,理智冷靜地對待和處理問題,讓我們嚴格要求自己,讓我們無愧于祖國,無愧于社會!
我的講話完了,謝謝大家!
安全法制教育演講稿4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法制安全,你我共建》。同學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現在小小的放松很可能會釀成將來一次大的失足。我們只有從一名合格的中學生做起,當我們走出校園,融入社會這個大集體后,才能成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做為一名中學生,我們對法律應該不陌生。我國憲法第24條規定,國家要“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紀律和法制教育。”青少年要健康成長,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就必須遵守社會公德,學法、懂法、守法,自覺地用道德、紀律、法律規范自己的行為。所以同學們在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不能忽略學習法律知識。
要做一名遵紀守法的公民,就要從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學法。通過學習法制知識,才能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違法,學會分辨是非,識別善惡,從小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
二、守法。違法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只有懂法守法,才能依法辦事,遠離犯罪邊緣。
三、用法。法制法規無處不在。我們應該合理的運用法制知識來保護未成年的我們應該享有的權利和義務。
根據國家有關數據表明:我國青少年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長趨勢,可見增強法律意識、提高法制觀念對我們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青少年違法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法律意識淡薄、受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比如在學校不遵守中學生守則、違反校紀校規,惹事生非、打架斗毆。這些學生雖然也知道自己所作所為是違法違紀的,但他們無法體會到事態的嚴重性。因此校園中違紀的現象屢見不鮮。有的同學認為違紀與違法是兩碼事,違反校規校紀大不了被老師批評,沒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習慣成自然,違紀就會逐步成違法,以后到社會就有可能作為法的事。我們應該清醒地意識到法律在我們的生活、學習中的重要性,我們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也要認真的`學習法律知識,學會用法律的手段來保護自己,約束自己。
另一方面,法律也是維護我們合法權益的重要手段。
法制安全,你我共建。
同學們:我們要不斷加強我們的法制意識,抵制不良誘惑。作為一個高中生,應該努力學習法制知識,為報效祖國、施展抱負打下良好的基礎。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安全法制教育演講稿5老師,同學們,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法制安全教育。同學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現在小小的放松很可能會釀成將來一次大的失足。我們現在只有從一名合格的大學生做起,當我們走出校園,融入社會這個大集體后,才能真正成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法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維護自己權利的武器,同時又是規范自己行為的社會準則。同學們,當你頭腦發熱,準備行動時,想一想自己的行為是否觸犯了法律;當你受到不良行為侵犯時,能否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應該爭取做到學法、懂法、守法、用法以及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但在我們的身邊,有一小部分人卻根本沒有這種意識,所以我們看到有人會隨手拿走同學的筆、亂扔同學的橡皮、給同學亂起污辱性綽號、為一點點小事動手動腳;有些同學上課不認真聽講、不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不尊重老師;更有甚者,有些同學張口閉嘴都是臟話,無故曠課,進網吧,玩游戲,還故意破壞公物等等,這些行為都是違紀甚至是違法的。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黨和政府十分關心和高度重視青少年的成長。我國青少年教育和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較低的。但近年來由于各種消極因素和不良環境的影響,我國青少年犯罪率日漸突出,給社會、家庭和個人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和巨大的不幸,也對實現依法治國的戰略目標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應當具備的自我防范能力及心理素質,應當自覺抵制的不良行為,樹立正確的的人生觀和學會自我保護。
我們的同學很有必要了解《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中的一些規定,因為學習了這些法律就知道哪事情是違法的,是不能去做的。比如《道路交通管理條例》規定12周歲以上才能騎自行車上路,所以我們未滿12的同學最好不要踩單車上學。12歲以上的同學踩單車上學的,也一定要遵守交通法規。我們青少年要自覺抵制以下不良現象或違法行為:
(一)曠課、夜不歸宿,(二)攜帶管制刀具;
(三)打架斗毆、辱罵他人;(四)強行向他人索要財物;
(五)偷竊、故意毀壞財物;比如,同學們如果在學校不遵守紀律,故意損壞課桌椅,或宿舍的床、門窗等財物,不僅要受到批評教育和紀律處分,還是照價賠償損失,情節嚴重,造成重大損失的,可能要被追究法律責任。我們花城學校的前后大門、學生宿舍的兩個門口,大廳以及操場上都已經安排了攝像頭,如果有的同學有損壞公物的不文明行為,比如亂丟棋子,翻越花壇等等,都會被攝像頭拍攝下來,值班室的保安和老師馬上就可以發現。所以請每一位同學都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做違紀的事情,要做一名文明守紀的花城學生。
(六)進入法律、法規規定未成年人不適宜進入的網吧、游戲廳、營業性歌舞廳等場所;因為這些行為有些是觸犯法律的,比如打架斗毆,打傷了別人,造成嚴重后果是要負刑事責任的。
在安全方面,也特別提醒大家注意:
1、遵守交通法規,注意交通安全。
特別要提醒自己的父母安全駕車,不能酒后駕車。
一、高等職業院校產學研結合的概念分析
我國高等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地位越來越重要。高等職業教育經過十余年的飛速發展,培養了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滿足了社會發展的需要。高等職業院校的地位也越來越高,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高等職業教育也遇到了一些問題,高等職業教育需要深入改革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發揮更積極的優勢。產學研結合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積極探索的高職教育的發展觀。高職教育的產學研結合還沒有明確的定義和共識。國內大部分學校把應用技術開發、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作為產學研結合的主要內容。這種理解中忽視了人才培養在產學研中的重要作用。所以產學研也有了新的認識,以培養人才為主要目的,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開展生產實踐活動和技術研究工作,有效的把學與產和研緊密的結合起來。通過產學研的合理結合,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知識轉化能力,從而完成高職教育的目標。產學研結合意在把課堂教育與生產實踐相結合,以達到高校人才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科學研究滿足生產實踐的要求。
二、產學研結合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產學研結合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產學研結合在普通高校已經發展成熟并不斷創新。高職院校主要擔負的技術性人才培養、技術開發與研究、社會技術服務三大功能。但目前把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還是高職院校的薄弱環節,也是高職院校發展的重點。產學研結合對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有著主要意義。產學研結合可以增加學生從理論知識轉化為生產實踐的能力。學生通過生產實踐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了解職業,更有利于學生從深度和廣度上把握自己學習的知識,可以更好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高職院校產學研結合有利于區域發展,依靠產業辦教育,依靠教育發展產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可以依靠產業來組織學生、老師開展生產科技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工作,從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促進社會的經濟發展。學校通過產業促教學、通過產業加強專業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從而形成產學研一體化格局。
三、高職產學研結合的模式
產學研結合國內外有幾種比較成熟的模式。筆者就一些比較成熟的模式進行了初探。1、國外產學研培養模式(1)美國模式:美國是企業與高校緊密結合,科技成果直接被企業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去。資金由政府投入、企業贊助等方式產生。(2)德國模式:企業根據職業教育法、學科特色、企業需要制定產學研合作計劃,與高職院校協商后形成執行計劃。學校老師大多在企業擔任顧問,直接為企業服務。(3)加拿大模式:加拿大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時間和有酬進入企業實習的時間是一樣多的。教師社會化,教師來自企業的有經驗的工程師,這也體現了加拿大產學研結合的特色。2、國內產學研合作模式(1)“工學交替”模式。就是學生在學校期間到企業頂崗實習或跟企業師傅學習,再回到學校學習。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在“工學交替”中積極引入大型企業為學生提供頂崗實習的機會,與“海瀾之家”合作建立“學徒制”的工學交替新模式。(2)“訂單式”培養模式。學校與企業緊密合作,企業根據企業用人需求與學校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學生在學校學習,到企業實習,畢業后直接到企業工作,也可以看作精準培養。許多學校還以企業冠名班級,企業參與學生的日常教學、管理。目前由于國內高職企業發展迅猛,一般都是高職院校主動尋求企業合作,多數合作中學校承擔的風險較大,企業獲得的利益比較多,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產學研結合。真正的產學研結合應是學校和企業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共同建立和優化教育資源平臺,形成一個持續發展、良性循環的經濟增長的動力。高職學院通過產學研結合實現整體辦學效益的提高。
四、高職產學研結合的主要優勢
1、互補性
產學研結合有利于學校、企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學校可以從企業獲得資金支持,科技項目研究課題和學生實踐場所。企業可以從學校獲得科研技術支持、企業職工教育培訓等。
2、實踐性
高職院校的學生可以到校企合作的企業中去頂崗實習,體驗工作環境;也可以參加校企的聯合科研項目了解行業發展情況;還可以工學結合、工學交替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
3、市場性
高職院校在產學研的實踐中緊緊圍繞市場,根據市場需要進行科技研發和產品開發,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的效率。高職院校根據市場需要培養應用性人才,促進產業升級,加快產業發展。
五、我國高職院校產學研結合模式構想
1、“校辦廠”模式
高職學院充分發揮學校的自身資源優勢、人才優勢,創辦自主經濟、獨立運作的實體經濟。比如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充分發掘校內資源,校內開辦了“機電研究所”、“無錫模具研究所”等科研機構使學校的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科研成果直接轉化為生產力,還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技術。該校還開辦了機電設備廠,直接生產機電產品,產品遍布全國。所以可以看出高職院校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是高職院校的發展根本。在“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環境下,高職學院還可以鼓勵在職教師或教師團隊開辦實體公司。教師即是傳道授業解惑者,又應用技術開發人員、還是企業管理者,教師有三眾身份。學生也可以既在公司學習又在公司實習。企業也有二重身份經濟實體+教育機構。
2、校企合作的產學研結合模式
學校和企業合作,企業提供資金、設備,學校提供人才、技術,共同培養人才、技術研發。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正在積極開辦的“聯想學院”就是聯想公司負責投資培訓中心、學校提供技術和人才保證,共同培養IT人才,共同研發項目。這種產學研結合的模式使得校企雙方都可以受益,是高職院校人才優勢與企業生產優勢緊密結合的產物。真正體現了雙方投資、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道路共創的高職教育新局面。
六、高職院校產學研結合發展對策初探
1、深入挖掘高職院校的潛能
高職院校根據本校的專業特色,加強對學校實驗、實訓室的投入力度,使學生能夠在實驗、實訓室就感受到實際的崗位工作環境。學校還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吸引企業來學校共建實驗、實訓中心。也可以充分利用企業的先進技術裝備、生產場地建立校外實訓基地。高職院校在產學研結合的過程中,應主動與企業合作,共同商討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及時調整教學模式,構建與產學研結合教育相適應的教學體系。進一步加強高職教師的隊伍建設,鼓勵教師參與企業的生產和企業的產品開發。制定和完善教師創業、創新制度,鼓勵教師在崗創業、在崗創新。學校也可以引入聘請一些企業技術人才到學校擔任專任教師,把企業的一些先進的技術和工作實踐經驗引入課堂、引入學校。高職學院也要不斷學校的科研水平,引進高水平人才,獎勵科研項目,鼓勵教師加強縱向課題的研究,促進產學深度開展,提高專業教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充分和企業深度合作
高職學院要開展產學研發展離不開企業的支持,企業可以給學生提供真實場景的技能實訓崗位,在學校建立企業研發中心、實訓基地。高職院校積極與企業建立深度校企合作關系,爭取企業為學校投資設備和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課程改革方案。通過企業可以了解更多、更準確的市場動態、市場需要,提高產學研結合的效益。實行產學研結合,校企雙方“優勢互補,互利互惠”的原則,實現資源共享。
3、積極利用政府的扶持政策
政府在高職教育中起主導調控作用,近年來政府加大了對高職學院財政資金投入力度。政府還不斷提高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認可,提高高職教育的地位。高職院校也要用好政府的政策,不斷提高學校的產學研結合能力,吸引企業來合作辦學、合作科研、合作生產。
七、高職學院產學研結合的重要意義
高職院校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有利于提高高職院校的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推動高職教育的發展。高職學院實行產學研結合有助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學生通過實踐和科技攻關可以深刻的、全面的理解一些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學生在仿真或真實的職業環境中,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對知識的認識深度和廣度都會得到擴展,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學生的實踐工作能力,增加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產學研結合是學校實踐教學的有效方法。高職院校面向社會,面向市場,培養適應企業需要的創新型人才,研究和提供能夠開發具有市場潛力產品的科技成果,為加強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地位服務。高職院校通過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為企業提供科技成果,從而也提高了自身的科學研究水平和教育質量,通過與企業合作積極探索橫向課題,開辟科研經費來源,改善辦學條件,從而形成產學研各方互相促進、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環。產學研結合是高等職業院校的發展之路,產學院結合對推動高等職業教育的教育改革、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實訓室建設等起到促進作用。產學研結合使教學生產和科技密切結合,突出了學校的辦學特色、提高了教學質量、鍛煉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強化了學校的校企合作水平。我們必須夯實高職學校的產學研基礎,抓住產學研結合的關鍵,努力提高推進高等職業教育的產學研結合。
參考文獻:
[1]林滌凡.高校產學研結合的新發展[J].高職探析,2012,(2).
[2]田建國.大學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M].山東教育出版,2000,(12).
[3]石柏勝,胡冬青.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理想選擇[J].中國輕工教育,2012,(5).
藥監執法工作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是政府聯系群眾的紐帶和橋梁。藥監執法形象直接影響著黨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樹立藥監執法的良好形象,意義重大。
1、加強藥監執法形象建設,是新時期藥監執法工作的現實需要。鄭曉萸、曹文莊之流腐敗案對藥監系統帶來了負面影響,因此,當前重塑藥監系統執法形象建設更具重大意義。沒有良好的藥監執法形象,藥監執法工作就不可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就不可能更好的完成任務。只有加強藥監執法形象建設,才能造就出一批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的合格的藥監執法人員,才能從容應對并正確解決各種復雜問題,更好地完成各項任務,為全面建設和諧社會做出藥監執法部門應有的貢獻。
2、加強藥監執法形象建設,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體現。藥監執法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實現人民的愿望、滿足人民的需要、維護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形象建設,藥監執法部門可以更好地為民、愛民,讓人民滿意。
3、加強藥監執法形象建設,是依法行政的客觀要求。隨著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的深入實施,法律體系越來越完善,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越來越強,對藥監執法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執法人員的言行不當也越來越容易引起廣大群眾的誤解或糾紛。因此,只有良好的藥監執法形象,才能更好地推進依法治國進程。
二、藥監執法形象建設的有效途徑
(一)內強素質
俗話說:“身正不怕影子斜”。一個部門的形象是自己樹立的,因此,要塑造良好的藥監執法形象最重要的是提高執法人員的自身素質。
1、樹立五個意識。服務意識。執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都要以是否有利于群眾利益為衡量標準;程序意識。藥監執法工作,不僅要嚴格遵守執法紀律,而且還要嚴格遵守程序規定,追求程序規范;效率意識。藥監執法部門作為政府的職能部門,也是政府為社會服務的載體,強調效率當然是十分重要的;創新意識。面對新形勢下的新任務,作為一名藥監執法人員必須進一步增強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形象意識。人民群眾對藥監執法人員的信任是從外表開始的,如果執法人員衣著不整,滿嘴臟話、粗話,舉止輕浮,蠻橫無理,人民群眾就會失去對藥監執法的信任,藥監執法形象建設就無從談起。實施“形象工程”,給人民群眾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我們藥監執法形象建設的良好開端。
2、增強四個能力。辦案能力。一個職業能力強的執法人員,必須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嫻熟的執行技巧,既要能夠快辦案,又要能夠辦好案,這樣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執法效果;協調能力。藥監執法工作對抗性較強,如簡單地采取強制措施,可能引發矛盾,因此,執行人員必須具備必要的協調能力,通過多協商、多溝通來解決問題;寫作能力。執法人員不光要善“動手”,還要會動筆,要具備必要的寫作水平。既要寫好法律文書,做到文字順暢、邏輯嚴密、說理透徹,又要多寫執法理論文章,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創新能力。好的工作方法會起事半功倍的功效。要不斷改進工作方法,在學中干,在干中學,努力培養科學的思維和工作方式,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交際能力。
3、加強機制建設。藥監執法形象建設,必須從藥監執法隊伍管理長效機制建設抓起,在推行以執法為重點的業務規范化建設上下功夫。一是準,以執法為重點的業務規范化建設核心就是藥監職責規范化;二是明,規范藥監職責的目的一定要明確。規范藥監職責的根本目的在于便民、利民、為民;三是清,要明確責任主體,規范責任內容,強化責任監督,過錯追究;四是新,從執法、執紀和內務管理等方面入手,確定符合藥監執法機關實際的工作規范、內務規范、監督規范和考評規范,體現科學、規范、高效、廉潔、便民的藥監執法工作和隊伍建設運行的新機制。
(二)外樹形象
俗話說:“三分長相,七分打扮”。要樹立起良好的藥監執法形象,除了執法人員自身表現要好外,更要借助外力,提高藥監執法的影響力。外樹形象,就是展示現代藥監執法新形象,爭取更多的公眾支持,獲得最佳的社會效益。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高職生就業環境更加嚴峻。高職教育必須反思,大力進行課程改革,積極應對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后現代主義影響廣泛,課程研究也從“現代”步入到“后現代”。但是,高職課程改革必須做到繼往開來,既要兼顧“后現代”哲學的先進理念,還要秉承現代科學化的課程開發方法。
一、超越式的后現代高職課程開發模型
課程開發,也稱課程設計、課程編制,核心是課程結構的設計,它是一個多環節、多任務的系統工程。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的課程開發工作主要集中在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編寫方面,而對課程開發的核心問題,即課程開發的方法和理論的研究則很少涉及。
課程開發首先要對課程體系進行判斷和選擇。到目前為止,一般有學科體系和行動體系兩種課程體系。前者主要關注建立在靜態學科體系之上的顯性理論知識的復制與重現,后者更多地著眼于蘊涵在行動體系之中的隱性實踐知識的生成與構建,也就是說,學科體系課程追求的是學科知識架構的系統化,而行動體系課程追求的是職業過程的系統化。職業教育的課程更多在于行動體系課程。每種課程體系還有多種課程開發模式。一般說來,學科體系的課程開發模式有三種:1 目標模式,即“通過分析學習主題的活動內容來選擇課程內容,旨在引起所期望于學生的那些具體行為”;2 過程模式,即“以知識的學科體系為中心,重在學生認知的形成過程而不在于預定的行為目標”;3 環境模式(或者說情境模式――作者注),即“強調課程即學習經驗,以及教師、學生及環境相互溝通與影響”。事實上,行動體系的課程也存在以上三種課程開發模式,不過,更加強調環境或情境模式。歷來課程改革,總是基于非此即彼的哲學理念,因此,改革總是不能盡如人意。事實上,各種課程體系和課程開發模式是相輔相成的,融會各家之長才是課程開發成功的關鍵,這也是本課程開發模式的本質之所在。
在查閱多種文獻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系統方法,結合美國后現代主義教育家小威廉姆E?多爾(WilliamE?Doll,Jr,)的建構性后現代課程的4R標準,試著構建了超越式的后現代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的開發模式。這是一個開放而又循環的高職課程運作系統,即以市場需求為核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包含現狀分析、工作分析、教學分析、教學目標、課程組織、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等七個環節,最后用課程評價來檢測教學目標的實現與否或實現程度,并以此對課程體系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成為設計更加有效于課程目標實現的依據,使整個課程體系更貼近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并成為整個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這個課程開發系統模式如圖1所示。本系統由兩個相對獨立而又聯系的子系統組成,第一子系統基本上是采用分析方法,第二子系統是對第一子系統的分析結果進行綜合。前者以教學目標及其所包括的所有教學內容為結果,后者以教學目標及其所包括的所有教學內容為導向;聯系兩大子系統的紐帶是教學目標的同一性。圖中各個箭頭不僅表示課程開發流程的方向性,還表示關聯性(Relational);兩個系統圓環銜接,表示箭頭嚴密性(Rigorous);兩個圓環中的箭頭有始無終,表示回歸性(Recursive),也就是反思;而豐富性(Rich)蘊含在各個必要的環節當中。事實上,現狀分析環節還蘊含著將課程設計系統之外各種因素引入系統的功能。課程評價環節并不是課程編制工作的終結,計劃大綱還要通過若干輪的教學實踐不斷檢驗與完善,教學計劃要定期修改,教學大綱要及時補充完善,以便不斷吸收職業發展所需要的新的知識和技能。
二、超越式的后現代高職課程開發方法
(一)現狀分析
現狀分析就是采用社會調查法,從定性分析的角度分析高職現狀,尋求社會對教育已取得的成就與期望取得的成就之間的差異,以便在宏觀上把握課程開發的方向和趨勢,這是對教學與課程目標的選擇。我國的課程改革一貫被忽視這個環節,“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實際上。這個環節是高職課程改革的最重要現實依據。這一環節的主要工作任務如下:1 課程現狀的調查和分析;2 課程需求調查和分析;3 課程保障條件調查和分析;4 對課程數據的收集整理。
通過對課程數據的收集整理,進行初步分析和二次分析,基本形成結論,為下一環節的工作分析提供數據支持。
(二)工作分析
這一環節是職業教育最具有特色的環節,是職業教育課程區別于普通教育課程的重要環節,該環節主要采用系統工程中定量化系統分析的方式對社會職業進行分析,從定量分析的角度在微觀上確定與課程開發有關的職業活動的內容。實際上是對課程內容范圍的選擇和界定。
這個環節包括三個層次:1 職業分析,在歸并社會職業的基礎上確定教育職業的劃分、設置及培養目標,在此需要特別注意社會職業和教育職業的區別;2 職責分析,即對教育職業所覆蓋的職業群或崗位群的工作職責進行分析,以確定職業所需要的綜合能力;3 任務分析,即對綜合能力進一步放大和分解,得到最小的操作單元和單元內所有具體的職業活動,以確定社會職業所需要的專項能力。
(三)教學分析
教學分析是課程開發系統工程中最重要的環節,它是聯系職業工作能力與教學要求的紐帶;其任務是要在綜合能力與專項能力的基礎上,由富有經驗的專業教師和課程專家,從教育教學的角度來劃分教學單元,確定課程單元所需傳授的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和勞動態度,將這些轉換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單元(或模塊)和教學目標,“應采用包括活動、條件、標準三要素的表達方式加以描述,盡量做到行為化、可觀察、可測量”。
(四)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也就是課程目標,或者說是課程與教學目標,本文無意對這兩個術語進行界定,這反映了教學目標和課程目標統一和整合的趨勢。在此,教學目標是指教學單元(或模塊)的目標,是分層次和類別的、可操作的目標。由各種層次和類別的目標組成的教學目標體系是課程組織和實施的基礎。其主要解決的問題是:通過教學目標的設置,將應該傳授的知識(認知領域)、技能(動作技能領域)、態度(情感領域)規范化和可操作化。
到此為止,第一子系統的任務已經完畢,接下來的任務是將第一子系統的現狀與期望之間的差異的分析結果作為輸入,進一步將期望通過實踐轉換為現實,并由實踐加以檢驗。
(五)課程組織
在課程組織方面,后現代學者并沒有深入地進行過探討,反而還要借助泰勒的課程組織原理。在此,也只能借用斯基爾貝克的定義,“課程組織是指將構成教育系統或者機構的課程要素加以安排、聯系或者排列次序的方式。這些要素一般情況下包括下列一些因素:教學計劃與方案、學習材料、學校器材與設備、教學的知識以及評估和考核團體的要求等。”課程組織的作用主要有兩個層面,一是處理學習內容或者學習經驗的選擇問題,建構無限的文化與有限的課程之間的關系;二是處理學習內容或學習經驗的結構問題。建構課程內在的各種要素和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簡言之,前者是指課程內容的選擇,后者是指課程內容的排序。實際上,這個環節還涉及課程類型,課程平衡、課程結構等方面。課程組織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和課程目標實現的程度,而教學和課程目標有深刻的價值取向,它決定著課程組織的優先順序和組織方式。其工作任務首先是對課程內容排序;其次是構建課程的門類,編寫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然后對課程的全部教學科目和教學活動的教學階段和進程加以安排,如課時表、周學時表,即編制課程方案(教學計劃)。此外,還需對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提出建議等。
(六)課程實施
課程實施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關鍵,分宏觀與微觀兩類。宏觀課程實施是指整個高職課程體系圍繞高等職業教育性質、任務、目標和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過程及其相應的環境;微觀課程實施是學校按照預定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全方位的開展教育教學和培訓的過程。可見,后現代主義的課程理念將課程實施視為一個過程,它具有以下兩個特征:1 課程實施是一個詮釋和創造的過程;2 課程實施是一個交往和對話的過程。
課程實施主要是選擇教學策略,更多地涉及教學論的問題。這里要對課堂教學、實驗教學、技能實訓、企業實習、作業練習所涉及的學生、教材、教具、設備、設施、教學地點等妥善地加以規劃、組織、協調,制訂相應的課時計劃、設備使用計劃以及教案等。課程實施可根據學生經驗、教師水平、學科邏輯、心理順序、行動邏輯、教學方法、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的種類,采取與職業活動有關的學科的內在邏輯順序或職業活動的自然順序相結合的形式進行。
(七)課程評價
迄今為止,后現代主義還沒有一種實實在在的評價模式和評價方法,但它提供了課程評價的新視角、新目的觀和方法論。后現代主義重視評價的多元和差異,評價標準的多樣和流變,注重評價人員的多樣性以及評價導向的和諧、合作和美學精神。后現代主義認為,課程評價不僅應提供教師和學生了解自我、欣賞自我的機會,還應提醒他們所處的現實機遇,提供他們享有現實的喜悅,為進一步發展提供直接的動力。課程評價就是在整個高職課程體系中重新審視高職課程觀,檢查職業分析、教學分析、課程開發、設計、管理和實施是否實現了預定目標,實現的程度如何,并據此做出調整課程方案、修訂課程文件等決策。課程體系評價的最終影響可能會導致對高職課程體系觀念的更新。
一、高校心理教育與法制教育的關系
(一)高校心理教育與法制教育的聯系
教育是一種人際交往系統,心理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人們的心理健康水平,正確有效的心理教育是能夠在人們之間傳遞正確人際關系的有效措施。法制教育在大學生未來發展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有利于大學生知法、懂法、守法,在心中確立一套正確的法制觀念。但是不論是法制教育還是心理教育都是教育者、學習者和所要傳遞信息的統一體,目的都是為了使人們得以健康的成長。現實表明,很多大學生犯罪事件的根源都是心理不健康造成的,心理的扭曲、思想的交錯、對人生三觀的不明確是造成大學生走上邪路的潛在根源。法制教育在預防和減少大學生犯罪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多年實踐證明,法制教育的有效實施可以減少大學生的犯罪率,但是相對而言,法制教育仍然處于表面抑制。想要真正有效地減緩大學生犯罪還是要從糾正其錯誤的思想、理念開始,這就是法制教育與心理教育的緊密聯系。心理教育能夠有效推動法制教育的實施,法制教育的有效實施又是對心理教育的保障。
(二)心理教育與法制教育的區別
首先,高校的心理教育主要通過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心理咨詢機構來開展。同時,大學中的輔導員也是心理教育施教者之一。而法制教育的形式則多種多樣,其中蘊含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最基本的教育手段,當然,法制專題、視頻教育、模擬法庭也是近幾年發掘出來的有效途徑。其次,我國對于法制教育的要求比心理教育的要高,或者說我國的普法觀念比心理健康觀念要強,人人知法、懂法、守法是我國對每個公民的基本要求。最后,心理教育是一種雙邊雙向的系統互動過程,因此強制灌輸和放任自流的學習往往不能奏效,但是法制教育往往適用于強制性。
二、整合存在的利弊分析
(一)整合研究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的心理教育與法制教育整合研究需要建立在高校大學生認可、支持的基礎上,因為被教育者支持和認可是促使整合目的達成的重要因素。隨著近幾年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和法律案件的頻繁增加,對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進行整合是迫在眉睫的事。筆者還對河北省部分高校的學生和教師進行了實際的訪談,結果表明:不論是思想政治教師還是大學生對整合的概念不清楚,對整合教育的意義更加不理解。因此在整合的過程中,勢必會遇到很多問題。
首先,大家分不清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關系,認為心理教育是針對心理有疾病的人而不是人人都應該接受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就是學習法律知識,高校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已經包含該部分的內容,對于法律只要做到守法就好。
其次,不論是心理教育還是法制教育,方式都比較單一,內容比較枯燥,因此在高校中進行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整合一直存在很大的阻力,從目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改革效果來看,大學生對于通過課程教學來滲透法律知識或者心理知識的接受程度并不高。
最后,高校教育者作為該整合方案的主力對此的重視程度并不高,在實際教學中,對于心理問題或者法律問題都是照本宣科,因此整合與否對于他們并沒有太大區別。很多思政教師都沒有全面接受過心理教育和法律知識的學習,因此并不懂得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本質要求,這對兩者的整合也增添了阻力。
(二)整合帶來的好處
1. 提高教育資源利用率。不論是心理教育還是法制教育都離不開教育資源,在高校里,所謂的教育資源主要指師資力量、教學資源、設備等,其中包含硬件和軟件,教育資源是一個綜合力量的組成。對于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但是這樣必定需要耗費大量的教育資源,因此對二者進行整合可以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整合兩者,從內容到形式,從學生學習到教師授課等各方面,資源合二為一,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經過整合將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實際上,開展整合,我們的教學行政管理成本也應該降低,學校思政教育開展可以將更多的經費和精力集中在整合工程中。二者若有效地融為一體,無論是行政管理人員還是教學人員,能集中精力,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從而實現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整合所要達到的效果。
2. 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全面思維能力。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分離式教學必定會導致大學生所接受的知識也是分離的,不能有效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不利于他們心理健康和法律素質的提高。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多數處于被動接受理論知識的階段,如果將二者整合,必定有利于培養學生全面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心理教育是從根本上糾正大學生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有效手段,而法制教育是確保高校大學生擁有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保障,或者說可以及時糾正或者制止大學生犯罪的強制性措施。
三、心理教育與法制教育整合的實施路徑
(一)心理教育與法律教育教材整合
目前,高校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傳授主要是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教材來實現的。為了保證實現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要求,應當將心理教育知識和法律知識融合,通過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統一匯編成一本或一套教材,統一的教材、統一的授課有利于學生融會兩種知識,達到指導其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效果。
(二)豐富授課內容,進行多元化授課方式
首先,授課內容不能局限于基礎的法律知識和最基本的心理教育,還要增加一些專業的知識和案例教學,通過案例的分析來培養大學生的思維習慣。豐富課堂內容要緊緊圍繞著大學生的特點而且要緊跟時代,要注重他們的實際需要,把握他們的生活方式,要密切關注國家時事,關注百姓民生。除此之外,還要進行多元化的授課,注重思維方式的培養,同時要提高大學生對心理教育和法律教育的重視程度。通過課堂討論、觀點辯論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教育和心理引導。同時,情境設計也是一個值得推廣的授課方式,通過觀察學生接受教育后的反應來分析現實效果,同時能夠更好地找到需要加深鞏固之處,這樣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的培養。
(三)注重專業師資力量的培養
1. 豐富師資結構。師資結構是否專業對于整合高校的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至關重要,高校教師是大學生靈魂的工程師,在自身學識、人格和心理方面有著嚴格的要求。目前高校負責法制教育的主要是思政教師,基本上集中在馬克思基礎理論、人文社會科學、思想政治教育等專業,負責心理教育的主要是依靠輔導員和高校的心理咨詢部門,他們的專業基本上都是心理專業。由此可以看出,目前高校負責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教師隊伍是分離的,而且專業參差不齊,缺乏綜合素質的人才。因此,引進法學知識和心理知識兼備的教師是整合高校教師隊伍的必經之路。想要豐富師資結構應從引進人才方面進行嚴格的篩選,不論是專業、學歷、教學能力、科研能力還是交流溝通能力都要進行嚴格的考察,此外還要注重年齡結構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