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9 05:25:2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職教改革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實現由“升學導向”到“就業導向”觀念上的轉變。隨著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正在實現由“升學導向”到“就業導向”的轉變尤其是職業教育,其主要職責是培養學生從事某種職業所需知識和技能,直接服務于學生的生涯規劃和職業選擇。因此,以就業為導向是職業教育的最基本的特征。各級政府的行政部門、學生及家長、用人單位,乃至全社會都要轉變觀念,逐步認識到就業是大眾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點,是職業教育的根本目的與方向,通過市場選擇,使以崗位準人制度為標志的職業資格證書成為就業的香悖悖,通過“雙證書”、定單培養等增強就業競爭能力。
3.健全促進就業的法律、法規保障體系。促進就業需要用法律的形式加以保證。其原因一是因為我國的就業壓力將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存在;二是現行的有關法律未能有效地解決就業和保障就業問題;三是制定促進就業的專門法律、法規有利于社會轉變觀念,加快勞動就業目標的實現。因此,有必要將勞動就業的有關政策__匕升到法律、法規的高度來加以規范。
4.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政策機制。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是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各級政府當在政策_L予以支持和保障。一要千方百計為職業教育創造條件,增加就業崗位,擴大就業門路;二要落實職業資格的確認和就業資格準人制度,促進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高質量就業;三要積極調整教育結構,重視職業教育在國民素質教育和穩定社會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勵初中后高中后生源向職業教育的分流,構建人才立交橋,讓更多的人通過職業教育獲得謀生的手段和技能;四要建立靈活的用人制度,支持員工的在崗、離崗、轉崗及再就業培訓,鼓勵員工創新技能的獲得,提高就業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五要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技術扶貧與救濟制度,以技術激活就業,以就業帶動脫貧致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5.探索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體制。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是以市場為前提的教育,建立緊跟市場、貼近行業、依托企業的職業教育體制,將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教育有效性。為此,要積極探索多種多樣的聯合辦學模式,如中外合作、定單培養、校企合作、校際合作以及與政府合作的辦學模式。同時,引進和借鑒國外成熟的辦學經驗,積極探索股份合作制、連鎖經營等辦學模式,實現辦學主體產權的多元化,培育生源市場,實現資源共享、聯動共贏。
6.創新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以就業為導向實施教學,引人新加坡的“教學工廠”和德國“項目教學法”以及“行業導向教學法”,調整課程設置與教學大綱,強化能力培養;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加大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力度,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使教師對社會崗位性質和需求有直接的認識,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私}實踐教學水平。
二、以就業為導向的評價指標體系
1.以就業為導向的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依據
去年召開的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對人才的內涵做出了全新的闡述。認為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識或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的勞動,為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做出積極貢獻,都是黨和國家需要的人才。要堅持德才兼備原則,把品德、知識、能力、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力、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選人才。同時指出要建立以業績為依據,由品德、知識、能力等要素構成的各類人才的評價指標體系:黨政人才的評價重在群眾認可,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評價重在市場和出資人認可,專業技術人才的評價重在社會和業內認可。以就業為導向的評價指標體系正是基于這一科學的人才觀和人才評價機制而設計的。
2.以就業為導向的評價指標體系的功能與內涵
以就業為導向的評價指標體系具有三大功能,一是用于上級主管部門進行評估,是一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借鑒了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價指標體系,不同的是培養能力概括了它的4個一級指標,反映學校條件與教學過程的指標成為了以就業為導向的評價指標體系的三級指標,重要程度下降了,而把就業率提升到了一級指標;二是用于學校進行排行的,是一個結果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是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一部分即培養結果部分;三是用于進行質量控制的,是一個過程評價指標體系。
用于上級主管部門進行評估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兩套指標體系,即顯示性指標和解釋性指標。顯示性指標從技能人才培養效果上表達學校的辦學水平,包括客觀可計量的畢業生就業率和主觀的社會滿意度兩部分,解釋性指標從技能人才培養能力上表達學校的辦學水平,這正符合以業績和能力為主要評價依據的新的人才觀。
在這里重點介紹用于學校排行的結果評價指標體系。排行指標體系是一個以就業率為核心的評價指標體系,其他指標也是緊緊圍繞就業率這個核心指標,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來進一步說明就業的質量,也就是說高質量的就業到底應該由哪些指標來衡量,初步沒計以就業為導向的用于學校排行的評價指標體系共有3個一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附表中培養效果部分)。
下面對指標體系做如下解釋:
一是學生就業率。學生就業率的高低是衡量一所學校的辦學水平的高低,一所學校所培養的學生容易就業,學校就容易招生,即只有出口暢,進口才能旺,學校才能走上良性循環之路,越辦越好。初次就業率是指畢業時的就業率,畢業后幾個月再業就不算在里邊;專業對口率、專業穩定率、專業晉升率這幾個指標,主要是從就業后的質量上做進一步考慮的,專業對目、工作穩定、晉升較快反映就業的質量高。
二是就業收人。這是指學校所培養的學生與同類學校的學生相比工資收人所處的狀況,以及與自己的過去相比工資增長情況。這一指標可分解為初始工資、工資率、工資增長率。
三是學生教育投資效益。學生教育投資效益主要是從投人產出比的角度來進一步說明學生教育總投資的效益如何。教育是一種投資,而巨是一種投資收益最大的投資,通過比較不同學校的學生的投資收益率,更進一步說明教育的質量。教育投資效益以教育總投資、投資回報期兩個指標來衡量。
3.以就業為導向的評價指標體系的前提與特點
以就業為導向的評價指標體系內含兩個基本前提:一是全社會衡量人才的標準是業績,以一個人為社會所做的貢獻來衡量個人價值;二是假設勞動力市場是完全竟爭的市場,沒有任何壟斷成分,當勞動力供求達到平衡時的工資正好反映了勞動力的價值。
該指標體系的設計借鑒了國內外學校評價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概括該指標體系的有以下特征:
第一,指標體系的先進性。該指標體系超越了傳統的評估指標體系,整個指標體系體現了新的人才觀和最新的職業教育理論和研究成果。
第二,指標體系的經濟性。無論是學生的就業率,還是學生的就業收人,以及學生的教育投資回收期等都是經濟指標,這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市場規律的必然反映。
第三,指標體系的結果性,即“以成敗論英雄”。而以往的評價往往是以過程評價指標為主。指標體系側重于從結果來衡量技能人才培養的水平,這是與以往的評價根本不同的特點之一。
第四,指標體系的動態性。該指標體系既有靜態指標也有動態指標,而以動態指標為主,如工資增長率,而以往的評價指標體系往往是以靜態評價為主,而靜態評價只要查閱學校準備好的各種文件資料就可以了。
第五,指標體系的定量性。3個一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都有量化的標準,因此可以排除主觀的因素,使評價的結果更具有效性和可信度。
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幾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后來的教育者們對其祖師爺孔子推崇了幾千年,遺憾的是對“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含意至今都未能理解,至今都未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教無類”。
走進中小學課堂,不難發現,課堂教學模式基本是灌輸——接受,學生學習方式基本是聽講——背誦——練習——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生完全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教師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識結論準確地給學生講清楚,學生只要全神貫注地聽,把老師講的記下來,考試時準確無誤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學習任務。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要求是傾聽。聽,成為學生最重要的學習方法,教師在課堂上不斷提醒學生:“注意聽。”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方法機械、呆板,靠死記硬背完成學業,當他們進入大學參加工作后,明顯地帶有被動學習的特征,難以適應新的環境。
我們今天對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進行一個新的、大膽的解釋,也可付予它新的含意,那就是素質教育。就語文教學而言,那就是要立足于學生,發揮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能動性,有目的有系統地給予學生有關語文知識和能力的指導,即根據教材,教給學生語言文字知識,讓學生掌握運用這些知識進行實踐活動的方法的因素,使學生的聽、說、讀、寫、想的能力都得到全面的訓練,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欲望,真正會學、會探究、會從事有關語文的思維和實踐,從而實現學生語文素質和能力的自我發展。
那么,如何才能將這一目的付諸于實施呢?
首先,教師要做到不但能教,而且會教。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過:“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新形勢下的教師,應成為科研型、專家型的教師。要不僅“能”教,而且“會教”;不僅要精通本專業知識,還要了解相關的邊緣知識;不僅要鉆研新的理論、新的思想,還要善于總結在教育實踐中獲得的經驗與體會,并力求將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指導自己更好地實踐。正如馬卡連柯所言:“離開教育理論我是不能工作的。”這一精辟見解,啟示我們要認清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我們應從根本上實現由機器型的教書匠到藝術型的教育家的轉變。
其次,要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不是被動地機械復制,而是積極地對客觀世界能動反映,這就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一種滿足內在需求的主動探索過程,而不是簡單地把學生視為加工對象,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意識。授之以漁,把學習知識的規律和方法教給學生,通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方式獲得知識。語文教學無非是要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然而這幾種能力的提高,無一不是靠學生自己的反復實踐活動。老師要推學生一把,讓他們下水自己游,告訴要領,還要隨時把握水中情況,以便指導;而學生之間互相糾正與彼此豐富,更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其三,要做到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吻合。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新觀念,將深刻地影響、引導著教學實踐的改變。教師將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學方式。當教師以知識傳授為重點時,他的基本做法是,將知識、技能分解,并從部分到整體,有組織地加以呈現,學生通過傾聽、練習和背誦再現由教師傳授的知識,回答教材中的問題。而在未來的探究性課程中,情形就大不一樣了。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并能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體驗等,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有個性;營造支持學生學習的積極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
廣州市是祖國的南大門,古往今來,是華南地區歷史悠久的商貿城市。相信不少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因而造成外來人口和流動人口增多,社會治安形勢比較復雜。而廣州市每年都有近3000名釋解人員回歸社會。因此。重視和強化流動人口中刑釋解教人員的安置幫教工作,是維護社會穩定和社會綜合治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
一、強化流動人口中刑釋解教人員的幫教工作
注意把握流動人口中刑釋解教人員的安置幫教工作的特殊性所形成的特點。這些特點概括起來主要有客觀性、復雜性、突發性、可控性等。那么,如何強化流動人口中的安置幫教工作呢?
(一)切實解決思想認識問題,夯實對流動人口中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幫教工作的思想基礎。要下功夫統一各級領導、基層廣大群眾特別是司法干警對流動人口中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幫教工作的思想認識。當前,一些基層領導和群眾主要存在著“無關大局”、“無足輕重”的思想,認為這項工作僅僅是司法部門和調解組織的專門工作。而部分司法干警又認為此項工作面廣量大,單靠小小街道司法所一兩個人兼職無法把工作落到實處,感到“無能為力”和“無所適從”。鑒于這些客觀情況,各級領導特別是政法綜治部門的領導要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思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穩定的法制環境的高度,充分認識強化流動人口中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幫教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采取組織學習文件、舉辦講座、召開會議、印發宣傳材料和大眾傳媒等多種形式,營造良好氛圍,以不斷統一各級基層組織、廣大群眾的思想認識,形成齊抓共管的思想基礎。
(二)探索流程管理,加強和改進刑釋解教人員回歸銜接工作。公安、司法行政機關和安置幫教組織要按照中央四部委《關于進一步做好服刑、在教人員刑滿釋放、解除勞教時銜接工作的意見》精神,結合人口流動的實際,探索流程管理。首先,監獄、勞教所、看守所、拘役所在服刑、在教人員刑滿釋放、解除勞教前及時準確地填寫、寄發通知書給公安和司法行政機關。據對部分街道司法所和公安派出所的調查,幾年來,兩個單位的登記表及相關數據一直不一致。這就提醒我們務必要進一步強化流程管理的第一個環節,監獄、勞教部門對可能不回歸的對象要及時反饋信息和跟蹤落實;其次,安幫部門要組織基層落實報到登記、建檔立卡、簽定幫教協議、定期走訪談話等制度,尤其要掌握刑釋解教人員的思想動態,特別是外出人員的思想動態;第三、要把外出刑釋解教人員的信息向暫住地的安置幫教部門反饋,同務工所在地的安置幫教組織簽訂委托幫教協議。在有組織流動的外出人員中建立幫教組織或明確專人幫教,做到流出地和流入地形成合力,保證不脫管、不漏管。第四、要實行每年兩次的居住地和暫住地安置幫教組織的情況通報制度。不僅要掌握外出刑釋解教人員的生活圈、社交圈,還要為流動人口中刑釋解教人員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不僅做到在政治上一視同仁,更要在生產工作和生活上給予關心。對素質低、無一技之長的人員則盡可能地列為幫教重點,把扶知與扶技結合起來,使他們能順利地重返社會,最大限度地減少重新犯罪。
(三)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效應,動員全社會參與幫教。運用典型抓好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基本經驗,也是一種領導藝術和工作方法。在強化對流動人口中刑釋解教人員幫教工作中,要十分重視發揮先進典型的積極示范作用。要善于發現、總結和培養流動人口中遵紀守法、勤勞致富、勇當市場經濟帶頭人、扶弱濟困等方面的典型。對這些人切不可有歧視態度,要善于挖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作為促其進步的切入點。對他們中的先進典型不僅要敢于表揚獎勵,甚至可擇其重點進行大力宣傳,以形成群體效應和社會效應。達到“一花香引來百花放”的良好效果。當然,對這些典型不能忽略教育培養與提高,在宣傳中要注意度的把握和正面引導,防止產生負面效應。
(四)加強調查研究,建立、健全長效運行機制。當前,絕大多數領導和部門是重視對流動人口中刑釋解教人員管理工作的。但是由于在體制轉軌、經濟轉型的特定時期,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實際工作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多,要防止把“重視”流于形式。因此,各級領導和安置幫教部門的負責人要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工作,在調研基礎上,出臺切實可行的方法措施,不斷完善現有規章制度。要在必要的地方綜治等方面的立法中體現相關方面的硬性措施,不斷完善責任制使之真正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長效運行機制,為維護社會大局的穩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二、重視對改造不徹底刑釋解教人員的幫教工作
廣州市大多數刑滿釋放人員通過獄中改造,都能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但仍存在有少數個別由于改造得不徹底,又想重操“舊業”的刑滿釋放人員。因此要針對這些人的特點進行幫教。除他們本身自控能力不強原因外,客觀上有三個不利因素:(1)家庭不認可,缺少家庭溫暖和家庭關愛。(2)生活無依靠。(3)社會受歧視。針對這一問題,要重點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生活給予保證
一是幫助安排就業。就業雖然是解決刑滿釋放人員生活的辦法之一。但就業難的問題不僅在廣州存在,乃至是全國的通病。雖然就業難度大,但為了解決刑滿釋放人員的就業問題,讓他們深感黨的溫暖,政府的關懷。我們建議,各級政府都要對刑滿釋放人員的就業問題重視起來,要多渠道地幫助安排。比如工廠進不去,可不可以幫助介紹到民營辦的手工業去干;愿意搞經商做小買賣的,工商、稅務適當減免一些稅收。無論哪種渠道、哪種形式、哪種辦法,都要盡力幫助他們解決就業問題。
二是民政給予照顧。我們建議,對那些喪失勞動能力、生活無依無靠、的確沒有其他經濟來源的刑滿釋放人員,民政部門要給予適當照顧,保證他們的生活,讓他們感謝黨、感謝政府對他們的關心。
三是子女負責贍養。對有家有業、有子女、年紀大、沒有勞動能力的刑滿釋放人員,子女要負責贍養。對那些不愿贍養、不想贍養、不贍養的子女,我們要實行法律監督;對那些虐待老人的子女,輕者予以教育,重者繩之以法。
(二)社會給予關注
一是納入日程重視。要想解決好別人歧視刑滿釋放人員的問題,讓社會都來關心,讓部門都來重視,讓人們都來理解,讓刑滿釋放人員都認可,就必須把此項工作納入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日程。做到召開會議有議題,部署工作有內容,檢查工作有項目。納入日程了,工作重視了,別人也不敢瞧不起了。
二是進行思想教育。對那些對自己沒勇氣、沒信心的刑滿釋放人員,要進行耐心細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可采取集中、分散、個別談話的形式,解決好他們自卑的心理障礙問題,讓他們振作精神,重新干好一番事業。
三、積極做好安置點創建工作和實施社區關愛工程
近年來,廣州市結合自身實際大力開拓具有廣州特色的安置幫教工作,勇于創新,積極引導刑釋解教人員重新走向社會,卓有成效地預防和減少了重新犯罪。開創了安置幫教工作新局面。目前,我市共建立過渡性安置點63個,基本解決了特困刑釋解教人員的過渡性安置就業問題。
(一)做好安置點創建工作。我市扎實穩妥地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把好協作關。通過多方聯系,與有責任心、有同情心、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共同建立安置點。安幫工作人員對企業主宣傳安置特困刑釋解教人員對維護社會穩定的重大意義,說明這類特殊人員經過教育和改造后,絕大部分已棄惡從善,消除企業主對刑釋解教人員的偏見,樹立他們錄用刑釋解教人員的信心;二是把好候選關。凡是特困刑釋解教人員,要通過街道了解其基本情況,表現好的才能候選上,提高了過渡性安置點的典型示范作用;三是把好進人關。安幫工作人員與候選上的人員進行談話,宣傳黨的政策,送上政府的關懷,使他們對自己的過去有更深刻的反省,珍惜來之不易的自由生活,珍惜目前擁有的工作;四是把好監督關。把安置點的平時考察和區安幫辦不定期的跟蹤檢查結合起來,安幫工作人員實行上門服務,到安置點定期了解他們各方面的情況,鼓勵他們,消除其心理壓力。同時,安幫工作人員利用休息時間上門家訪,了解他們工作之余的情況,會同其家屬一起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如曾經在10年內被強制戒毒6次、勞動教養2次的吸毒解教人員陳某,親人已經對其心如死灰,社區群眾對他更是避而遠之。安幫辦設法把他安排到安置點的食品店工作,經常派人到安置點做其思想工作,家屬、社區幫教小組對他進行跟蹤幫教。現在,陳在安置點已能獨當一面,老板對他非常贊賞。據悉,該店負責人有意在適當的時候安排他從事經營管理工作。
(二)實施“社區關愛”工程。“社區關愛”在物質關愛和精神關愛兩個方面實施。物質關愛方面:一是對失足青年其家庭收入低于生活保障標準的,按照有關要求,及時納入低保;二是對其家庭生活水平顯著惡化的,街道和社區通過“一幫一”等活動給予臨時性救濟;三是對服刑前有工作單位的,回歸后,積極為他們協調和爭取原單位在其進行再次創業時給予一定的物質幫助和支持;四是對回歸社會后就業困難的,協調有關部門和單位,幫助尋找提供就業信息。精神關愛方面:一是積極主動幫助化解家庭、婚姻等方面的矛盾糾紛,使他們順利走向社會;二是充分發揮社區優勢,因人而異,組織他們進行工作技能培訓,增強他們的就業能力;三是嚴格落實“三幫一”責任制,街道、社區、居民小組落實專人,組成“三幫一”關愛小組,定期走訪、交心,解決他們思想上存在的問題;四是適時通過座談會、聯席會等形式,宣傳轉化典型、創業模范的事跡。為認真實施這項“民心工程”,各街道為此專門成立了工作領導班子,由主要領導負總責,并建立和完善了日常、定期走訪、建檔立卡、信息傳遞等制度。
四、完善安置幫教相關的法律和制定可行制度
制度創新是做好當前安置幫教工作的關鍵,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已經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正在付諸實踐,特別是我國加入WT0之后,政府的行政管理范圍,管理方式正在發生轉變,那種計劃體制下靠一紙文件把各部門捆在一起,要求大家齊抓共管的做法既很難行得通,也是與法治原則相違背的。因此,設計一套完善可行的安置幫教制度,并以法律形式確立下來,方為治本之策。
(一)學歷、資格證書等取得制度。《監獄法》第63-66條已在這方面作了規定,可使之更加細化。監獄、勞教所應鼓勵、幫助服刑罪犯和勞教人員在改造期間從事各種文化知識學習,包括自學、函授、監所學校教育等,對考試合格的,頒發學歷證書。改造中要注重勞動技能培訓,鼓勵考取各種專業技能資格和等級證書,并把學習成績大小作為改造考核依據,與改造表現直接掛鉤,這一制度有利于提高釋解人員的素質,為將來回歸社會后的安置打下基礎。教育、勞動和社會保障、監獄、勞教所等部門應履行好相關職責。
(二)釋解前的過渡幫教制度。特別是針對刑期較長的服刑人員,國外在這方面已有先例。所謂過渡幫教,是指罪犯在刑滿釋放前的一段時期,具體期限長短可根據罪犯的犯罪性質和改造表現來定,有條件地允許罪犯走出監獄。與社會接觸,以給他們有一個了解社會、適應社會的過渡期,對于釋解后的安置大有好處。這項制度需要地方公安和監獄的互相配合才能完成。
(三)接茬落戶制度。把好接茬關,做到“五個及時”:一是及時造冊建檔,收到監所寄發的通知書后,“刑釋解人員安置幫教辦”隨即通知有關部門做好接茬準備工作。在接茬時,對其在監、所的表現情況,家庭狀況作詳細的記錄,為今后開展安置幫教工作準備資料;二是及時家訪,釋解人員回家后,居委幫教領導小組隨即指派幫教人員到其家中進行家訪,及時掌握其思想動態,動員其家人共同做好思想轉化工作;三是及時簽訂幫教責任書,進一步明確幫教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四是及時進行法制教育,通過贈送法律常識讀本,開展多種形式的法制教育,促使他們遵紀守法;五是及時制定和落實幫教措施,根據各人的不同情況,制定幫扶計劃,落實幫扶措施,使他們能夠自食其力,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
(四)就業和創業不受歧視制度。按我國法律規定,釋解人員一般應享有與正常人同樣的權利,在就業或自己創業方面應是自由的、平等的。如《監獄法》38條規定:刑釋人員依法享有與其他公民平等的權利。本來無需多此一舉設立這一規定,主要考慮對釋解人員進行特殊保護。防止有關職能部門和用人單位對釋解人員創業和就業設置障礙。但是特殊情況除外,如我國《公司法》規定的公司有關領導部門的任職資格限制。
任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應用型人才”。任職教育要求學員必須滿足軍事崗位職業需要,強調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實踐性,使教育緊密結合崗位工作的實際需要。確保培養的人才能夠快速適應部隊任職崗位需要,適應作戰訓練需要和部隊武器裝備的發展變化。因此,這也要求任職教育院校必須堅持“能打仗、打勝仗”需求和崗位需要為導向,構建教學課程體系,全面提高學員崗位任職的能力。
(二)針對性
任職教育的培養內容具有明顯的針對性,它貼近部隊、貼近作戰和崗位實踐的需求,突出新技術、新裝備、新戰法、新訓法和新理論。這要求任職教育院校必須把好任職教育的“脈點”,針對學員崗位需求和部隊發展需要,提供“定單式”課程和“量體裁衣”的教學內容,使教育教學內容具有針對性。
(三)實用性
任職教育要適應部隊崗位需求,以崗位任職需要為目標,課堂教學與部隊需要相結合,人才培養與“能打仗、打勝仗”需要相結合。任職教育要強調實踐應用,突出培養解決任職崗位所需具備的能力素質。因此,這也要求任職教育院校要優化教員的知識、能力、素質結結構,積極開展教學改革研究,不斷創新課堂教學內容和方法,以適應任職教育需求。
二、任職教育改革的建議
任職教育是以崗位任職需求為牽引、以能力、素質為本位的教育。針對任職教育特點,結合任職院校的實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任職教育改革。
(一)制(修)定適應任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
隨著我軍新型院校體系的逐步完善和軍隊院校教育正由以學歷教育為主向任職教育為主的轉型,這是世界軍事教育發展的潮流。因而,為適應新的承訓任務,在總結學歷教育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深入研究任職教育的規律特點,構建合理的核心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手段,進一步優化課程總體設計。任職教育課程的設置,必須緊緊圍繞崗位任職需要和崗位任職能力的提高,任職教育的課程內容設置以崗位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為核心,以“必需、夠用”為原則,立足崗位、貼近需求、著眼現實。同時將軍事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時納入到課程教學內容中去。
(二)加強教材體系建設
依據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教材編寫要進一步優化教學內容,增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教材結構更利于課題式教學與學員崗位業務能力的形成。任職教材要從過去的一本書、一個教學內容提升為一個教學包以及與之相匹配的教學資源的整體解決方案。其一是要系列化,建立和開發符合培養目標、體現任職教育特點、緊密結合任職崗位需求,面向教員與學員的各級各類系列教材,實現各門課程教材間的銜接與溝通。其二是要立體化,實施主教材、網絡課件、學習光盤、習題案例教程、試題庫、教學支持網絡平臺等一體化配套建設,對多種教學媒體教材的創作應統一納入到整個教學系統的一體化設計和開發中去,多種教學媒體教材分別采用不同的編寫方法,把教材的精華從各個角度呈現給學員,既有重復、強調,又有交叉和補充,相互配合,實現以優勢互補,形成一個教學資源的有機整體。
(三)積極開展教學改革研究
立足課堂教學,以教研室、教學組、課題組為組織形式,以日常教學活動與專項課題研究為載體,圍繞教學難點重點開展教學研究。針對教育轉型和任職教育的特點,統一思想,大力推行課程改革,貫徹以學為主、突出實踐,面向崗位的“課題式”教學理念,把課程改革與部隊維修改革相結合,因才施教,大力改進教學方式和方法。以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轉變為重點,更新教育觀念,革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實用性,充分發揮學員自主選題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整體提高學員的綜合素質,促進教學質量的總體提高。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以及電子商務領域的迅速發展,我國物流行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局面,物流市場也面臨著更高的發展需要。在這種行業背景下,社會對物流專業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物流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也逐漸提升。作為物流專業人才的重要輸出地,高職院校也必須順應時展的要求不斷改進教學工作,逐步提升教學水平。
一、高職院校物流專業教學現狀分析
1.高職院校物流專業生源基礎比較差。就我國當前素質教育發展的現狀而言,高職院校在生源招收工作方面還很不樂觀。很多人對高職院校存在一定的偏見,加之高職的大部分生源都來自一些參加高考失利的學生、中專院校升入的學生,甚至還有很多社會人員和已經參加過工作的人,這就大大增加了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的難度。同時,不同學生的個人能力、學習態度和方式等存在著較大差異,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時無法保證能夠顧及到每一位學生,這就大大降低了物流專業知識課堂教學的效果。2.教學目標不夠明確。近年來,隨著物流行業的快速發展,物流專業逐漸成為一門非常熱門的專業。這一方面使得很多學生在專業選擇時盲目跟風,沒有充分了解物流專業的內涵和就業前景,沒有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另一方面,教師在安排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時也沒有立足于物流專業發展現狀,沒有充分把握物流專業的教學方向,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比較模糊,導致教學成果與社會需求脫節,培養出來的學生也難以滿足物流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3.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落后。物流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專業性較強的學科,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時必須牢牢把握物流專業的特點,才能夠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水平。但是當前很多高職院校的物流教學仍然固守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仍以單純的理論講述為主,雖然其中涉及到一些物流方面的教學案例,但是這種教學方式往往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難以滿足學生的課堂學習需求。同時,在教學課堂上,學生一般都是出于非常被動的學習地位,課堂教學以教師的灌輸為主,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充分發揮,這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很少,不便于教師依據學生對物流知識的學習需求來制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內容。
二、三分法教學模式概述
關于三分法教學模式,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認識,但是總的來說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三分法就是指分層教學理念,簡單地說就是按照學生個人能力和學習基礎等方面的差異,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然后教師根據不同層次和水平的學生采用差異化的教學方式,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也體現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廣義的三分法是將“三分”的思想推廣到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包括教學思想、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隊伍等,然后對受教育的學生也采用三分法,這樣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進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就高職院校的教學現狀而言,采用三分法教學模式是具有重要意義的。這是因為,首先,針對高職院校生源的差異化現狀,采用三分法無疑便于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分層教學,以滿足學生差異化的學習基礎和學習需求為教學目標,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同時,針對高職教育注重實踐性的特點,采用三分法教學模式可以進一步擴充教學范圍,通過實現學校、企業和社會三位一體,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幫助學生更好地培養專業能力。
三、三分法在高職物流教學中的運用分析
1.實現教學目標的“三分”。教學目標的確定對教師進行教學活動、學生確定學習目標都具有重要指導作用。依照三分法教學模式,物流專業的教師在確定課堂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學生不同的發展要求。雖然高職院校以培養社會需要的專業技術型人才為主,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多學生的人生目標會發生改變。為了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教師要注重把握不同學生的學習現狀和目標,針對想要繼續從事物流行業工作的、想繼續深造的、以及想要轉變發展方向的學生群體制定相應的培養目標。2.實現教學內容的“三分”。實現教學內容的“三分”,要求教師要根據不同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重要程度、理論性和實踐性程度等進行科學分類,這樣便于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最佳教學方法,實現物流專業教學的理論性、實踐性、體驗性的結合,增加物流實踐教學的比重,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和實踐水平。3.實現學生層次的“三分”。教師必須深刻認識到高職學生在知識基礎、個人能力、個人追求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性,認識到傳統教學模式對學生特點、優勢和劣勢的忽視,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層。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具體情況的了解和把握,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采取差異化教學方式,樹立有針對性的培養目標,保證不同層次和水平的學生都能在物流專業方面取得進步。
四、小結
三分法教學模式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創新,它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針對學生差異化的水平和學習需求,采取針對性的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更加突出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借助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大大提升物流專業的課堂教學效果,有助于培養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較強的物流人才。
作者:魏波 單位:湖南現代物流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引言
隨著計算機控制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微處理器為核心的可編程控制器(PLC)已逐步取代繼電器控制,選煤廠也不例外。神華集團準格爾能源有限責任公司選煤廠,其原煤車間的輸煤系統即為PLC控制,控制系統采用美國AB公司的ControLogix控制系統。PLC控制器采用32位總線的Logix5562,基本內存750K,擴展內存1.5M,通過SRM熱備模塊實現雙CPU間的互為備用。控制系統各框架通過連接模塊CNBR組成雙通道冗余(ControlNet)網絡,網絡傳輸速率可達5M/s。畫面監控軟件為ifix4.0中文版,采用OPC通訊方式通過上位機內置的網卡連接到控制網上。整個控制過程具有自動化程度高、方便維護、運行可靠等特點。在使用過程中,結合現場膠帶機的實際情況及經常出現的設備故障,對膠帶機的控制系統做了改造,主要有:膠帶機啟停機控制原理的改造、膠帶機的控制中增加下游皮帶打滑保護的改造,現具體簡述如下:
一、膠帶機啟停機控制原理的改造
在原煤車間哈爾烏素分區設備剛投入生產運行期間,由于各種原因,導致設備忽然停電的事故時有發生。但是發現,在設備忽然斷電情況下,個別設備,如膠帶機M11、M21、M13、M23,不能正常閉鎖停機,即使由集控發出停機命令也不能起到控制的作用,而且現場的保護裝置也不起作用,造成設備堵料嚴重,若發現不及時,會造成膠帶機機頭滾筒包膠損壞、膠帶磨擦損傷及機頭保護開關砸壞等事故,給設備和生產造成很大的影響。聯系電工,翻閱這幾條膠帶機的控制圖紙,發現這幾條膠帶的控制原理和黑礦分區的M11膠帶機極為相似,其啟停控制繼電器是觸發式的,其起機及停機需要兩個繼電器,發出的起機及停機信號是個脈沖信號,起機信號采集發出起機命令的上升沿信號,停機命令采集發出停機命令的上升沿信號,在起機信號發出后,控制系統會對各個保護進行掃描。當具備起機條件時,對起機繼電器發出吸合指令,起機繼電器吸合,電機運行,電機的運行返回信號是通過綜保保住的,待電機運行信號正常,起機繼電器斷開,皮帶正常運轉。停機的過程和起機過程是類同的,但是,當設備忽然發生斷電事故,控制模塊得不到設備發出的連鎖停機信號,即采集不到停機信號的上升沿指令,停機繼電器無法吸合,設備便無法正常停機。
針對上述事故的發生,經研究,決定對其控制原理進行改造。將其啟停機改造為由一個繼電器來控制,發出的控制信號由脈沖信號改為常發信號。通過改造膠帶機硬件控制線路和對膠帶機控制程序的修改,使其啟停機過程為:集控發出膠帶機起機指令,控制系統CPU掃描起機具備條件,發出繼電器吸合指令,繼電器吸合后,通過控制模塊由電機的返回信號使得繼電器一直處于吸合狀態,當繼電器不吸合,皮帶就停止運行。這樣,就避免了繼電器得不到停機指令的故障,從而能保證膠帶機即便是在設備瞬間斷電的情況下,也能正常停止運行。
二、膠帶機的控制中增加下游皮帶打滑保護的改造
原煤車間哈爾烏素分區的主要膠帶機中,有4條膠帶機(M12、M22、M14、M24)是帶軟啟動驅動的,其啟機及停機過程是通過軟啟動控制,從得到起機或停機命令到膠帶機達到正常轉速或完全停止,皮帶的電機轉速是一個逐步增加或者是減少的過程,從而導致啟停機有一段時間的延時。當設備重載遇到故障停機時,會導致上游皮帶繼續上煤而發生堵料事故。針對上述事故的發生,經研究,把帶軟啟動設備的膠帶機的打滑保護增加到上一皮帶中。通過對膠帶機控制程序的修改,把帶軟啟動驅動的膠帶機的打滑保護添加延時,將延時輸出線圈增加到上一條皮帶的總故障控制回路中,當設備由于故障而停機,在停機的過程中打滑保護動作,直接給上游皮帶發出故障停機信號,上游皮帶接到指令,停止運行。:
三、改造后效果
這兩項控制系統的改造,自投入運行以來,再未發生過由于設備瞬間斷電、帶軟啟動設備故障停機而引起的設備堵料,嚴重時導致膠帶機機頭滾筒包膠損壞、膠帶機摩擦損傷及機頭保護開關砸壞等事故,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設備的故障率,也降低了對設備的損害程度,保證了設備正常順利的生產。
參考文獻:
[1]浙江大學羅克韋爾自動化技術中心編.可編程控制器系統[M].浙江大學出版社.1999.
中職的英語教學與普通中學的英語教學存在著明顯的區別,但是長期以來中職中的英語教學受到普通中學英語教學的影響,沒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對學生進行教育。這種傳統的思想應該在教學改革中的消除,以避免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受到這種傳統思想的影響。中職英語教學與普通中學中的英語教學方式沒有存在任何的分別,首先從教材上來說,中職英語缺少其自己獨立的英語教材。然后是課堂教學內容上,由于教材的限制,使得中職英語教學內容與普通中學的英語教學內容沒有分別。最后是教學方式上,與普通中學中的英語教學方式相同,許多中職學校中都采用的是“填鴨式”。正式因為這樣中職英語無法滿足“職業學校教育都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要求”,所以應該與普通中學英語教學進行區分。
(二)中職英語教學目的要明確
語言學家海姆斯(Hymes)和韓禮德(Halliday)是世界著名的交際學派,他們認為:“語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使用目的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采用真實、地道的語言材料,主張句型加情景來學習語言,鼓勵學生學好英語。”所以各種語言的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對于該種語言進行運用的能力及通過該種語言進行人際交流的能力。因此對于中職英語教學來說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出學生能夠在未來的職場中使用英語與人進行交流語言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需要學生能夠使用該種語言進行交流,同時還應該對學生的文化素養進行培養。特別是中職學校中的學生本專業的專業課占了很大的比重,他們很少有時間去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英語課在教學的時候就應該將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作為其教學目的之一。
二、編纂具有時候中職學生具有中職特色的英語教材
對于中職英語教學的改革不應該只從學校本身開始改革。脫離了教材很難對學生進行教育。同時中職中培養的人才并不是研究型人才,而是具有很強的操作能力的實用型人才,所以可以在中職中的英語教材中嘗試加入與學生專業相關的一些內容,例如學生所學相應專業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等。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也能了解到相關職業的現狀。同時還可以促進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大大的增強了教材的實用性,同時也方便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材的內容可以大致分為兩個部分進行考慮,一個部分是學生注重學生進入社會的日常生活和交際,另一部分與學生的專業相關。這樣不僅能夠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還能夠讓學生對專業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中職中學生的專業很多,再加上英語教師對學生的專業知識并不一定十分的了解,所以關于教材的專業英語部分會存在著很大的困難。但由于許多的中職都采用的是“訂單式”培養的模式,所以可以組織老師到相關的企業進行調研、探討,最后結合實際情況編纂教材并進行推廣。
三、課堂教學方式改革措施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職法律教育發展比較快,學生人數也逐年增長。但是,學生過多也會對法律教育產生不良的影響,學生多就業機會少,會出現人力資源浪費,學生質量不高等現象。目前,我國各高校法律專業的學生就業前景并不樂觀,高校法律人才與社會法律人才需求不相符,學生就業情況堪憂,所以,高校法律教育如何開展教育工作,如何培養出與社會人才需求相符的法律人才,提高學校人才質量,是高職法律教育改革中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因素。
一、高職法律職業教育現狀
從我國高職法律教育來看,培養一批具有高文化素養和專業性較強的法律人才,需要花費6年的時間。在我國高職法律教育中,本科院校是4年,高職院校是3年。高職院校僅有三年時間來培養社會需要的法律人才,可見高職院校的教育任務比較大,難度系數也比較大。據了解,我國高職院校法律系的學生就業狀況并不樂觀,他們在畢業之后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理論知識不牢固,且毫無社會經驗。究其原因,高職院校在法律教育中,教學內容沒有順應社會的發展,教育結構不合理,沒有明確的培養目標。
二、高職法律教育現存的主要問題
(一)法律輔助人員和幾層法律服務人員的錄用考核制度不完善。錄用考核制度的不完善,導致了高職法律專業的學生就業困難,學生難以就業,高職院校的法律教育成果不明顯。因為高職法律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法律輔助人員和幾層法律人員,但是因為這兩種職業的錄用考核制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職業資格考試不完善,各單位會根據崗位需求招聘法律人才,且招聘時間、標準、方式各不相同,學生難以應對復雜的招聘機制。(二)教學與就業脫節。高職教育主要培養技能型人才,一般學生的職業技能比較高,所以在教學中實踐教學比較重要。但是高職法律教育中,學生的實踐機會非常少,學生很少有機會接觸法律方面的社會實踐活動,實踐能力比較差。有的高職院校甚至壓縮或取消學生的實踐課程,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比較低,在實際工作中難以應對。現在社會需要具有操作能力的人才,能夠勝任司法實務中的具體操作程序,這就要求我們培養學生的目標應該是面向操作性的人才。高職教育其實就是以培養實用型技術人才為目標的。既然已經制定了目標,就應該進行一系列的改革,不要再沿用那些傳統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能學以致用,以就業為導向。而現在的法律市場主要是需求一些法律輔助人才,懂法律基礎知識,會實際操作。所以爭取通過教學方式的改革來解決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三)高職法律教育師資力量缺乏。在高職法律教育中,多數法律專業指導老師的職業能力都比較低,只是掌握了比較基礎的理論知識,對于實際的法律問題沒有深入的研究。在高職教育中,法律教育的發展歷史比較短,還沒有形成一定規模的師資隊伍。很多高職法律指導老師都沒有實際的法律禁言,多數是“雙師型”。這類指導老師的教育理念、教育能力等都不高,不能滿足高職法律教育的需求。
三、高職法律職業教育改革的舉措
(一)正確的專業定位。高職法律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輔助型法律人才,這一目標必須明確。高職法律教育應該對法律專業進行科學的定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道德,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為社會提供更多高技能高應用的法律輔助人才。高職法律教育改革應該注重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培養綜合性法律人才。(二)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凸顯高職法律特色。高職法律教育應該重點培養學生的時間能力,構建以技能培養為核心的教學體系,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學生的實踐課程中,可以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例如模擬法庭讓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環境中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對學生進行輔助服務訓練,比如法律檔案管理,速錄訓練等;也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在學習了基礎的理論知識后,讓學生在真正的工作崗位上實習,發現自己的學習問題,在回校之后能夠及時補充理論知識,為以后真正踏入社會工作做好準備。實訓課程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三)重視師資力量建設。高職院校師資力量不高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在高職法律教育改革過程中們應該重視師資力量的建設,提高學院教師的教育水平,給與指導老師進修或學習的機會,或企業實習的機會,讓老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實習,提高老師的職業教育能力。針對高職法律教育師資力量不強的問題,高職院校可以挖掘比較有經驗的法律講師,舉行系列講座活動,讓學生了解在進入社會工作之后會面臨哪些問題,也可以聘請法律事務所或其他法律方面的人才,定期到校講課,分享法律經驗,擴展學院的師資隊伍。
近年來,我國政府提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高職院校將培養目標確定為:培養高技能人才,滿足社會對于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從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態勢來看,高職法律教育改革還處于探索階段,提升老師的職業教育能力,改革教育思想,完善教育結構,尋找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才是最科學的改革方法。推動高職法律教育,能夠促進我國教育體系的發展,完善我國法律教育結構,提高國家法制化進程。
作者:王娜 單位:通遼職業學院公共教學部
參考文獻:
當前,高職數學是高職所有學生、尤其理工科專業學生學習其它科學技術必不可少的基礎課程。現在高職數學課程是理工科專業學生的公共必修課,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又出現了另一特殊情形,大多數高職學校沒有重視數學的基礎性作用,與此同時大部分高職學生的基礎較差,特別是數學更差,從而也不會重視高職數學的基礎作用,所以在實際的數學教學過程出現了厭學、甚至逃課,不配合數學教師教學的消極情形。同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又沒有切實做到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而且過多地強調純數學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和邏輯體系的嚴謹性,讓學生更加沒有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高職數學課程處于一個很尷尬的地位,學校不太重視,教師教學模式比較老套,學生不大配合。高職教育也屬于高等教育,但與普通本科高等教育還是有比較大的區別,它是注重動手能力的職業技術教育,是與普通的高等教育不同的另一種類型的教育。
二、教學內容的改革
因為高職教育是以注重培養專業動手能力為主的職業技術教育,因此高職數學的教育應以實用為準則,以必需、夠用為度,將高職數學教育作為工具,而不能把高職學生培養為“學術研究型”人才。高職數學對高職學生的教育與普通高校數學對本科生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對高職學生不能夠過多強調數學知識體系的嚴密性與嚴謹性,而只能將高職數學作為一門工具學科,只能作為有些專業課程的基礎,主要強調高職數學這門課程的應用性、工具性與解決實際問題的實效性。因而,可以調整原有教材內容,在學習數學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對有些與相關專業關系不大或無關的內容進行適當的刪減,使數學教學內容更加精煉,更能夠為專業服務,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講授的內容最好與專業課教師聯系協商,根據數學知識的連貫性以及相關專業課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適當的篩選。
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轉換和適應新職業的能力成為生存法則。確立高職教育教學立足“素質本位”,是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為核心內容,培養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的一種教育教學模式。這就為新時期高職教育教學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素質教育”的內涵
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是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全面發展。它不僅強調專業素質教育,也強調非專業素質教育。21世紀對人的素質要求在變化,不僅是知識、技能水平的提高,還是能應變、生存、發展。2008年金融危機席卷整個世界,總理去江蘇考察時特地到當地一所職業院校,與學生交流中講到,現在就業形式比較嚴峻,高職學生不僅要懂得知識,還要掌握技能,更要學會生存。
在高職教育發展的過程中,曾出現過“知識理論本位”模式、“專業能力本位”模式和“人格本位”模式。“專業能力本位論”以單一的專業技能為高職教育教學的核心,視學生的人格、身心素質、語言能力等為附屬性的東西,甚至認為高職教育就是就業教育,其他知識和能力的培養也就無足輕重了。“人格本位”模式以人為中心、以提高勞動者個體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現代素質教育理念和“人格本位”模式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都強調職業教育所培養的學生不僅應具有必備的知識與技能,而且還具有健康的職業心理和較高的職業素質,能用終身化的教育思想積極生存、發展,用向上的精神和創業的意識去對待和迎接現實和未來的職業生涯,通過學知、學做、學會生存、學會與他人共處來完善自己的人格,走向職業成功。[2]
三、在“素質教育”理念指導下的高職教學改革措施
先生曾說:“大學是人格養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搖籃,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撐。”高職教育同樣承載著職業與人格完善的雙重任務。而目前大多數高職高專院校中,無論是培養模式還是教學過程、課堂教學還是實踐教學,都還沒有真正體現這一精神。
按照素質教育的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質,要通過各種教育,增強學生崗位變化和職業轉換的適應性以及繼續學習的可能性,要加強非技能性能力的教育(即非專業素質教育)。
1.重視高職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現在大學生因成長環境比較優越,遇到問題表現出不同的心理問題,如環境適應能力差、意志力脆弱、自我調適能力較差等。因此,高職院校應將思想教育和心理指導有機結合起來,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家庭背景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條件使學生多與社會的交流中鍛煉自己,培養學生寬闊的胸懷和健康的心理品質。
2.引入行為導向教學方式,鼓勵學生跨專業學習。經濟的發展、技術的更新對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為了達到高績效目的,在要求從業人員具備良好專業能力的同時還要具有跨專業的能力,稱為關鍵能力。行為導向教學突破了傳統的學科界限,以項目為核心按照工作過程的邏輯建構教學內容。關注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創造條件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和嘗試。這樣學生既了解總體又清楚每一具體環節。在整個教學過程需要進行與之相適應的學習方法、學習內容、教學媒體等方面的重新組合。因此在行為導向教學中要求教師與學生具有運用跨專業的綜合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實施創業教育。《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中明確指出:“為方便畢業生就業,高等教育應培養學生創業技能和主動精神。畢業生不再是求職者,首先將成為職業崗位的創造者。”高職生畢業后的出路問題,已成為制約高職教育發展的瓶頸之一。人才市場中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比較突出,畢業生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對高職學生實施創業教育,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樹立創新精神,可使一些優秀的學生由謀業者成為成功的創業者。把創業教育理念融入到高職教育的教學體系中,形成從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等方面一體化的新體系,以培養出既能就業又能創業,既有專業特長,又有經營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以“素質教育”理念為教學改革目標的高職教育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當前的職業生存,更要關注學生未來職業的無限發展;不僅要傳授學生生存的知識,更要傳授學生發展的知識;不僅要給學生造就現時的職業平臺,更要留下一個可持續的職業發展接口。
參考文獻
[1]張克新.對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思考[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