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9 12:22:2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幼兒美術教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創造力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同志曾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提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當今這個創新型社會要求培養和提高公民的創新能力和創造力。2.創造性的培養是幼兒健康成長和發展的需要。富有創造力的美術作品體現了一個人的個性、情感、自我價值。幼兒美術教師在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應應用不同表現方法,通過繪畫以及手工作品來開發幼兒的智力、創造才能以及審美素養,引導幼兒運用線條、色彩等,自由大膽地地表現其對世界的認知,激發幼兒的創造潛能,促進幼兒健康全面發展。因此,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的創造性培養必不可少。3.幼兒階段是創造力開發與培養的黃金階段,通過美術教育這一手段來教育幼兒,既符合其生理心理特征以及發展需要,又符合社會的發展趨勢以及對人的要求。
三、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的創造性培養的可能性
1.幼兒的自發性。幼兒的自發性源于他們由興趣而引起的創作的欲望。這種自發性會讓幼兒專心于美術的創造,在自發性的引導下,幼兒會積極主動地去解決遇到的問題,有利于提高其思維的靈活性。因此教育者找到激發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自發性的正確方法,就會使其在美術創作中自發表現成為可能。2.幼兒的創造性的想象。幼兒不會受到條條框框限制,想象力奇特且大膽,幼兒這種突出的創造性想象較強是因為其思維發展水平比較低,不能用抽象的思維推理和思考,而這也是想象的基本特點。而想象的特點和幼兒思考問題方式相符。3.幼兒的表現欲。幼兒不像成人一樣有那么多的顧慮,他們不會受到習慣和規矩的制約,表現欲比成人強,他們與眾不同的想法中更藏著巨大的創造潛能,而美術活動中自由開放的環境給幼兒提供了良好的表達機會,幼兒的表現欲可在美術創作中得到滿足。因而教育者若給幼兒提供自由發揮創造的環境,并加強引導,激發其表現欲,就能促進其創造力的發展。五、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的創造性的培養的方法和途徑1.尊重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表達和表現方式,給幼兒更多的想象和創造空間。2.將幼兒美術教育活動和幼兒園的游戲結合起來,讓幼兒在游戲中既能獲得快樂,又能學到知識。3.肯定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創作成果,增強其自信心。4.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5.帶領幼兒走進自然,親近自然,激發幼兒的創造潛能。6.以幼兒年齡及性格特點為依據采取不同教學手段。幼兒的繪畫能力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涂鴉期、基本圖形期以及涂繪期。教育者應針對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的不同繪畫能力的特點,采取相應的合理的教學方法。7.運用不同的繪畫形式來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教育者應利用幼兒日記、主題畫、自由剪紙等不同形式的繪畫來激發幼兒的興趣。8.對幼兒加強情感教育,激發其創作靈感。情緒情感不僅會影響幼兒美術創作的欲望,還會影響其創作內容。當幼兒情緒高漲時,就會富有創作激情,思維也較活躍,有利于其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二、如何更好地在美術教育中培養幼兒藝術素養
幼兒美術教育對幼兒藝術素養的培養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如何在幼兒美術教育中培養幼兒的藝術素養呢?1.教師自身的藝術修養和能力需要提升。教師給幼兒藝術素養發展的啟蒙性指導,所以教師的藝術素養如何對幼兒藝術素養的發展有不可忽視的影響,所以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帶領幼兒萌發藝術新芽。2.教師要給幼兒藝術創作提供一個輕松自由的環境。幼兒藝術素養的萌發需要一個相對寬松自由的環境,如大膽進行藝術創作,大膽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教師不能壓抑和扼制幼兒藝術素養的發展,更不能妄加批評幼兒的藝術作品。因為從另一方面說幼兒有可能是教師的藝術指導老師,因為幼兒的創造力是充滿童真的。3.運用多種感官活動培養幼兒的藝術素養。教師不能局限于從一個方面挖掘幼兒的藝術特質,更要從多方面發展幼兒的藝術特質,如從多種感官活動入手,充分調動幼兒的藝術特質,發揮幼兒的創造力,為幼兒藝術萌芽發展做必要的準備。4.教師要及時鼓勵幼兒,給予幼兒藝術創作的信心。幼兒對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但是會有陌生感和排斥感,在藝術素養培養過程中,教師要給幼兒充足信心,讓幼兒自信地創作各種藝術作品。對藝術作品要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褒獎,如此幼兒藝術素養才能多方面提高。5.開展綜合活動,多方面培養幼兒藝術素養。綜合活動對幼兒藝術素養的形成很重要,如歌曲和繪畫活動的結合,欣賞活動和舞蹈的結合,美工同繪畫相結合,這些對幼兒藝術素養的培養都有重要影響。在實際美術教育中,教師要多方位考慮幼兒藝術素養的形成和提高,為幼兒藝術素養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前幼兒美術教育思維僵化,還停留在判斷教學效果的優劣在于幼兒能否將一個物品畫得“很像”的思維上。例如畫一個蘋果,能畫出紅色或者綠色,比較圓的蘋果,并且畫面比較整潔就算是幼兒學得不錯,老師教得不錯。假若幼兒畫出了黃色、紫色的蘋果,甚至可能蘋果的形狀是棱角分明的,就無法得到認可。幼兒美術教育陷入過度注重技能而忽略幼兒創造思維的培養,最終導致的是忽略了幼兒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創造力的發展。
1.2模式化教學阻礙對幼兒創造力的引導
現在的幼兒美術教育過度受限于教學的流程和模式,一般的授課模式往往是教師講解,示范,引導聯想,幼兒模仿,教師指導修改。固化的流程,限制了幼兒創造力的發揮。在引導聯想的環節,教師往往會告訴幼兒月亮像船、像鐮刀,像香蕉……幼兒對月亮的聯想也局限在有限的事物范圍內。本應該最能夠促進幼兒創造力發展的引導過程,反而成為最限制幼兒創造力的環節。
1.3家長教育思想落后,扼殺幼兒發散思維發展
除了社會和教師的思想誤區以外,幼兒家長往往在教育目的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現代社會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對一部分家長來說,自己家的孩子“多才多藝”可以讓自己“臉上有光”,“有面子”。抱著這樣的想法讓幼兒參加美術課程,于是注重的就是幼兒繪畫是否“專業”,“像真的一樣”,而忽略了幼兒創造力的培養,甚至有的教師注重幼兒創造力的培養不強調用色、構圖的“正確性”和“準確性”還會引起家長不滿。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教師在培養幼兒創造力的積極性,并且扼殺了幼兒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力的萌芽。
2借助美術教育培養幼兒創造力的有效措施
2.1教師角度
(1)良好的師生關系為教學做好鋪墊。
最適合培養幼兒創造力的課堂師生關系是能夠實現教師與幼兒共同發散思維的關系。當前一些有前瞻性的美術教師采取主題式教學,即以一個詞語、一個場景作為一次課程的主題,例如某種動物、植物,某個季節,某種食品等等,不附加任何限定,由教師與幼兒一起實踐,甚至可以加入音樂和游戲的元素,讓幼兒自己根據對主題的理解進行繪畫,從而塑造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幼兒創造力。
(2)拓展幼兒的聯想能力,為培養創造力創造條件。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為幼兒發散創造力提供適當的氛圍。例如一件事物的理解,不應先向幼兒講述應當如何記憶和理解,而是要先了解幼兒的聯想,并在幼兒聯想的基礎上因勢利導,引導幼兒自己去進一步思考和聯想,甚至產生主動創造的愿望。
(3)興趣為主導,激發幼兒創造力。
在美術實踐過程中,要推動幼兒用眼觀、用耳聽、動手練,引導幼兒盡可能用身體的各個部分去接觸和感受外部世界,并嘗試用自己的思維將這些過程和感受記錄下來。由于幼兒的記錄大多是以繪畫為主要模式,這時教師就可以指導幼兒有目的地將所見所聞畫下來,既能夠加深印象,又能夠培養創造能力和繪畫能力。
(4)轉變單一教學模式,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
幼兒教育的過程應該是多元化的,并且這個過程中應當以幼兒為主體,基于幼兒的角度來進行。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幼兒多觀察,多思考,多時間,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在實際生活中采取不同的措施豐富幼兒的內心世界,并結合日常生活和學習,在課堂上挑選最為合適的教學手段和方法。①多媒體合理運用。在幼兒美術教學中,可以借鑒投影儀、錄音機等不同形式的多媒體儀器,幫助幼兒通過感知、感覺了解外部世界,使幼兒對外界事物的了解更加立體化,更加生動。②情境化的教學。為了幫助幼兒更好地打通思維與現實世界的通道,美術教師可以創設與幼兒所學習的內容相似的情境,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潛移默化地使幼兒建立構圖和繪畫的意識。③小班化教學。考慮到成人的注意力有一定的幅度,而幼兒往往又活潑好動,因此要盡可能采取小班化教學,使每一名幼兒在課堂上都能夠得到足夠的關注,有足夠的機會參與課堂教學,展現自己的創造力。
(5)故事引導,創設想象情境。
對幼兒來說,故事比現實更有吸引力,因此對幼兒來說,以故事方式呈現的教學內容也更有利于他們的理解和感知。此外,故事還能夠激發幼兒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幼兒的學習過程更加愉悅,學習效果也更好。
(6)教師思想的解放。
幼兒創造力的培養需要有良好的創造氛圍,并依賴于幼兒教師的有效引導和指導。因此培養幼兒創造力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幼兒教師要有更為開放的思想,對幼兒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并通過廣泛接觸新鮮事物,了解和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從而能夠在課堂上帶給幼兒更為新鮮的內容。
2.2家長和社會角度
(1)提高家長對幼兒美術教育中創造力的認識。
從家長層面來說,培養幼兒的創造力不能完全依賴幼兒教師,而是要求家長與幼兒教師通力配合也要不斷更新對幼兒教育的認識,對幼兒參與美術教育不能只寄望于幼兒畫得像才算畫得好,而是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的聯想和創造,才能真正有利于促進幼兒的創造力培養。
(2)拓寬社會教學資源。
就社會來說,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最終仍是以服務社會,為社會提供優質人才為目的,因此,對幼兒創造力的培養應當不斷增加可用于幼兒美術教育的資源,使幼兒美術教師在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能夠有更大的空間,而不是局限于教學的教材。通過將更多現實生活中的素材應用于教學中,才能最終實現幼兒創造力的培養。
(二)多媒體能夠展現直觀形象的事物,能使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形象,幫助幼兒主動的參加教學活動。
(三)多媒體能夠開拓幼兒思維,加強幼兒的獨立性學習的習慣。
二、多媒體技術在幼兒美術教學活動中的應用
(一)優化美術藝術教學環境,激發幼兒的學習美術的興趣
由于興趣能夠促進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多媒體技術具有多樣性、形象性的特點,它能夠運用聲音、動畫、色彩形象的展示在幼兒眼前,使教學環境趣味盎然,美術教學設計引人入勝,通過多媒體再現生活中的事物,把靜態知識轉化成為動態知識,抽象知識能夠變得形象化,使幼兒在美術教學過程中不產生厭煩,幫助幼兒集中注意力,使幼兒感到學習的興趣主動的學習美術課程。
(二)多媒體技術能夠優化美術教學內容,解決教學中遇到的難點
幼兒的思維活動比較形象,對于美術教學中抽象的知識很難理解,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將教學內容形象、地表現出來,并能夠多角度地呈現教學內容,把抽象的東西變得更加具體化,使教學內容變得更加直觀,從而幫助幼兒得到較多的感性知識。例如:在大班美術教學活動中,如“地球的好朋友——太陽和月亮”其教學難點是如何讓幼兒了解太陽、地球、月球三者之間的關系。教師利用多媒體制作教學課件,以擬人的動畫形象展示太陽、地球、月球三者之間的關系,使公轉、自轉的抽象概念變得形象化,使幼兒清楚的直觀形象理解三者關系,從而突破教學中遇到的難點。
(三)利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能夠有效縮短教學的課堂時間,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要求,對畫面、聲音進行設計,告別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使看不清、摸不到的東西變得觸手可及,增強了幼兒教育活動的表現力,使幼兒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從而我們要求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幼兒園中班美術教學活動中,“美麗的大草原”教學活動中,我們主要是教會幼兒如何制作沙畫,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是教師通過示范讓幼兒進行學習,由于部分幼兒能看到所以教師經常分組教學浪費了課堂時間。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后,教師通過使用投影設備進行講解,解決了遮擋幼兒視線的問題,而且縮短示范講解時間,節約課題教學時間,使幼兒能夠更多時間進行親手操作。
(四)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做到因人施教
幼兒由于遺傳原因和家庭環境的不同,幼兒理解能力參差不齊。如果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不可能在相同的教學活動中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樣違背了教學最優化原則,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使教師有效控制教學進程,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幫助幼兒更好的學習。無論是美術教學中的鞏固練習或新知識的傳授,教師都可以隨時隨地的根據幼兒不同情況進行技術修改,滿足幼兒的不同的教學需求。
(五)創造和諧優美的美術教學氛圍,實施藝術美感教育與幼兒情感教育
我們采用多媒體技術能夠為幼兒創造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培養幼兒主動接觸大自然、懂得欣賞藝術作品,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藝術的美感。如幼兒大班美術教學欣賞活動中,如“天安門”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天安門的升旗儀式,使幼兒能夠身臨其境的了解和感受天安門多么雄偉與壯麗。通過幼兒觀看到天安門的升旗儀式的過程中,有些幼兒能夠情不自禁的唱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還有部分幼兒通過感染離開自己的座位站起來行注目禮。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幼兒可以通過視覺、聽覺真正感受到天安門如此莊嚴雄偉,增強了幼兒心中的民族自豪感。
三、多媒體技術輔助幼兒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重視幼兒的主體地位與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們要克服重教育輕學習的情況,采用教育引導幼兒學習的方式,突出幼兒的主體性,從而激發和促進幼兒自主的學習。同時,我們要保證教師的主導教學作用,做到人與多媒體相互交融的教學方式交,教師要把自己的教學策略與多媒體課件合理融合做到有效運用,從而體現幼兒的主體性與教師的主導性。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同時要明確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做到該用時慎重選擇,做到教學重點突出,不必要的時候不使用多媒體,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干擾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不占用教師的講解時間和幼兒的思維活動時間。
(三)多媒體技術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學方法,要做到傳統手段與多媒體技術有機結合。教師需要充分考慮美術教學內容、精心設計美術教學過程的基礎上選擇最合適的多媒體教學方法,從而優化美術教學活動,使幼兒在最佳的學習條件下進行優質的學習,不能濫用多媒體技術。
(一)學前美術教育利于養成幼兒良好的個性美術教育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個性。在課堂之上,可以讓兒童大膽的進行涂鴉,不受拘束的盡情繪畫,這樣的美術作品既能展現幼兒天真的心靈,也能反映出他們各自不同的個性。從兒童的美術作品之中,可以明顯的反應出他們每個人所獨有的性格特征,其中可能有大膽、主動,也可能有呆板、懦弱,可能有熱情、敏感,也可能有缺乏獨立,幼兒教師通過觀察幼兒的美術作品可以更好的了解每一位幼兒的性格特點,并對幼兒所表現的積極性格因素加以鼓勵,對消極的性格特征予以引導改正,最終形成良好的個性。在學前美術教育中,不應過多的對美術技巧進行規范,在對繪畫材料及工具進行簡單介紹后,可以讓幼兒自行選擇繪畫的方式和繪畫內容,讓幼兒在輕松、自由的美術課堂上,更加活躍的表現自己的思維,釋放自己的個性。
(二)學前美術教育利于幼兒智力的開發人類大腦有著獨特的構造,左右腦分管著不同的思維行為,其左腦主要分管抽象思維,右腦則負責處理具體形象的信息。幼兒文化知識的學習,如文字的記憶、數學知識的掌握,都屬于左腦的掌管范圍。在以往的學前教育中,往往存在左腦負擔過大,右腦鍛煉不足的現象,非常不利于兒童智力的全面發展。美術教育能夠通過教育、引導幼兒感知事物的外形、結構,開發幼兒的的想象和形象思維,從而達到開發右腦的目的。而且在美術課堂上,存在大量的動手實踐機會,可以讓幼兒手腦并用,提高大腦的控制與調節能力,并增強幼兒動作的靈活性、準確性及協調性。
(三)學前美術教育利于幼兒創造力的開發美術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創造行為,所以學前美術教育是一種創造教育,它將幼兒的創作能力作為培養的核心內容。每一名幼兒都有美術創造的無限可能和潛能,幼兒教師要平等對待和充分尊重每一位孩子,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幼兒主動的發展,讓他們進入主動學習的積極狀態。同時,幼兒教師也要鼓勵和支持幼兒的探索與創造行為,不要對其進行過多的限制,從而提高幼兒的創造力。因此,培養兒童的藝術修養,全面發展幼兒的創造力、想象力和表現力,是學前美術教育的首要目標,也是幫助幼兒健全和完善人格的主要手段之一。
二、學前美術教育對兒童各種能力的培養
(一)學前美術教育對兒童觀察能力的培養觀察是兒童認識外部世界的一種重要途徑,而美術是一種視覺的藝術,因此兒童的繪畫是其在有意識的表現所觀察的生活的結果。幼兒由于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往往喜歡畫那些自己感興趣的新鮮事物,而且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他們往往對那些新奇的、富于變化的事物充滿了興趣。幼兒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年齡層次幼兒的特點,引導他們去觀察生活中不同層次的事物,讓他們用自己的眼睛主動的去捕捉和發現美,并通過繪畫去表現出來,從而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
(二)學前美術教育對兒童形象記憶力的培養兒童的形象記憶力是指其能夠對見到的事物進行記憶,并在一定的時間之后,通過回憶將事物的形象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描述。繪畫、手工等美術活動都是以事物形象作為對象的美術活動,兒童在觀察、記憶和描述的過程中,完成了一項美術作品,有效的鍛煉了自己的形象記憶能力。在幼兒對觀察繪畫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后,可以引導其回憶自己所曾見過,但又不在身邊的一些物品,并讓其通過美術的方式描繪出來,從而對其形象記憶的調配能力加以提升。
(三)學前美術教育對兒童創造能力的培養創造能力是創新精神的一種具體表現,也是素質教育所重點培養的一種能力。藝術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行為,這也是其靈魂和生命力的所在,通過學前美術教育讓兒童擁有最基本的藝術表達能力,為其創造能力的釋放開創一條通道。有了創造性的思維之后,可以幫助人們對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等內容進行再次的組合和創造,從而獲得新的觀念、方法。
(四)學前美術教育對兒童想象力的培養兒童的想象能力時觀察能力與記憶能力的一種發展、延伸和升華。由于對于外部事物沒有過多的概念性拘束,兒童對于世界上的所有東西都有著自己的理解,某些而不見的事物,在兒童眼中卻有著極為豐富的含義。繪畫等美術活動,可以讓兒童擁有一個釋放這種想象的渠道。幼兒通過繪畫將自己所理解和想象的事物予以展現,在得到鼓勵和認同后,他們能更加積極去發展自己這份想象的才能。
(五)學前美術教育對兒童審美思想的培養學前美術教育不但包括各種美術作品的創作,也包括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和評論,雖然由于幼兒特有的年齡特征,不可能對藝術審美擁有過于理性的審美分析,但可以通過幼兒教師的合理引導,讓他們認識到藝術美的存在和基本形式。通過美術教育來培養和提高兒童在認識、發現、感受和創造美,進而提高兒童的審美情趣、陶冶審美情操,并培養豐富的藝術情感,這也是開展學前美術教育最基本的目標之一。
藝術的本質是審美,藝術教育作為什么教育,并不是專指某種藝術技巧的教育,而是關于藝術審美的綜合影響。長期以來,人們對藝術教育認識上的局限,一直是制約藝術教育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對幼兒進行美術教育,主要不是靠灌輸,而是啟發他們進行思維,注重孩子獨立性、求新求異性和創造性的培養,同時激發他們的藝術情感。教師在教學目標確定、內容設計、教學組織等方面重視孩子能力提升的同時,更應注重幼兒自身對藝術的感受、表現和創新。我在設計美術活動《好看的臉譜》的目標時,除了讓孩子了解臉譜的對稱以及臉譜代表人物,感受臉譜鮮艷色彩的同時,也讓孩子們能夠大膽積極地創作出自己想象的臉譜。在我看來,創作臉譜更重要。在日常美術教育活動中我盡量減少讓孩子們簡單學畫的教學模式,而注重圍繞活動主題多角度選擇調動孩子思維的題材。例如:花瓶裝飾,多彩的節日,和爸爸媽媽游迎賓湖,樹葉變成的禮物等,都是一些能讓孩子充分發揮想象的內容,教師加以適當引導,鼓勵孩子大膽創作,并為孩子營造輕松自由的繪畫氛圍,孩子們會把自己最精彩的作品呈現出來。
二、幼兒藝術教育的教學創新
1.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激發孩子的創作靈感。創新不是“學”出來的,而是需要激發、培養出來的,幼兒的創新更是如此。要培養幼兒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教學,誘發幼兒的創新靈感。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讓孩子們通過不同的形式來發現美、創造美。在美術活動中除了讓孩子掌握基本的線條和技法外。更重要的是激發他們展開想象,把想象中的東西表現出來。例如美術活動(汽車),傳統的教法是老師教,孩子畫,但教師如果充分挖掘教材的話,孩子可以創作出的內容會更多。讓孩子根據自己的經驗大膽想象未來的汽車是什么樣的,現在的汽車還有什么不足,你心目中的汽車是什么樣的,你的汽車有什么特殊功能等。教師啟發式提問運用恰當的話,可愛的孩子們定會有好的創意。神州飛船的成功發射也可以作為一個幼兒美術活動素材。教師可先讓孩子了解“神十、神十一”知識,想象神秘的宇宙,然后設計自己心目中的飛船、宇宙或外星人等。教師只要肯動腦做一個細心觀察的人,就會使生活中的很多事物成為幼兒美術活動的資源。民間和本土的好多東西很貼近孩子的生活經驗,更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同時也會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經驗的民間、本土美術素材就很適于幼兒學習。例如我市的本土藝術:石頭畫、駝絨畫、沙畫、樹葉拼畫、雕刻藝術、夜光杯等,都可以開發成美術領域的資源,讓幼兒在欣賞作品的同時動手去做。孩子們在理解和參與的過程中開闊了眼界,通過觀察、探究、模仿等形式表達對家鄉本土文化的了解。2.保護孩子的藝術天性。幼兒畫畫、唱歌、跳舞、講故事、做手工等,只是為了表達自己的認識、想象、愿望或情感。幼兒的畫稚拙、天真,很多作品在我們成人看來有點亂七八糟,內容也不是太合乎情理,與教師的要求不太一致,但這一切都是幼兒自我認識的真實表達。即使孩子的作品水平一般,教師也要以鼓勵欣賞的態度去對待。當孩子們畫出不健康需要糾正的內容時,我們也應該斟酌自己的語言,用孩子能接受的活法去糾正。3.讓幼兒在實踐中發掘出他們的創作潛能。創作靈感來源于充分的實踐、體驗,幼兒美術創作靈感也應來自于他們的生活體驗中。因此,在美術教育中,我們要創造條件,讓幼兒多進行動手實踐活動。教師可以在活動區準備多種繪畫和手工材料,讓孩子們隨時都能動手操作和繪畫。孩子們對繪畫材料和基本操作初步認識后,教師要不斷更新和完善操作要求,讓孩子對操作保持新鮮感,從而對美術活動的始終保持較高的興趣。4.正確評價幼兒的藝術思維在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幼兒個性化表達和創造對于幼兒的創新想法、創新行為應給予更多的鼓勵,讓幼兒在創新中發展,在創新中提高。
美國的學前教育歷來不注重數學教育,兒童一般要到學前班時(相當于我國的大班)才有機會接觸一些簡單的數學知識,如加減法運算等。許多教師和家長甚至認為數學的啟蒙教育對兒童可能有害。[2]但從20世紀末開始,一系列新的研究表明,早期的數學教育問題正在引起人們的關注。1983年,美國全國優質教育委員會發表了《國家處于危險之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的報告,列舉了兒童的SAT數學成績在1963~1980年下降了40分之多等現象。[3]1989年,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在《人人關心數學教育的未來》中指出了數學教育改革的轉變:“學校教育應從雙重使命(為多數人的數學很少,為少數人的數學很多)轉到單一使命(為所有學生提供共同的核心數學)”“公眾對數學的態度從冷漠和敵意轉到承認數學在現今社會中的重要性”“公眾對數學的理解從隨心所欲的法則的不變教條轉到歡愉模式的嚴格而又生動的學科”。[4]同年,美國全國數學教師協會公布了美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全國性的《學校數學課程與評價標準》,分析了現代信息社會對教育的各種需求,提出數學教育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數學素養的社會成員,并對“數學素養”提出了五項條件:懂得數學的價值,對自己的數學能力有信心,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學會數學交流,學會數學推理。[5]作為數學教育的組成部分,對嬰幼兒數學教育的研究也逐漸受到重視,首先是學術界的廣泛重視。美國全國數學教師協會在2000年正式出版的《學校數學的原則和標準》中第一次加入了2~5歲兒童數學教育標準。同時,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基金會出資召集了數十名知名兒童數學發展研究專家,召開了專門研究6歲以下兒童數學教育問題的會議,并且史無前例地提供了大筆研究經費用于學前兒童數學教育課程開發及兒童數學發展的跨文化研究。2002年,美國幼兒教育協會和美國數學教師委員會又聯合發表了有關兒童早期數學教育的聯合聲明(《幼兒數學:良好開端》),提出要為3~6歲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具有挑戰性的、可行的數學教育。美國幼兒教育協會刊物《早期兒童》(YoungChildren)2003年的第一期是數學教育專刊。[6]其次是政府的高度關注。2001年,美國政府通過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NoChildLeftBehind,簡稱NCLB)要求各州實行以標準為基礎的改革,所有各州都應在閱讀、數學與科學課程內容方面采用富于挑戰性的標準。
(二)美國嬰幼兒數學教育研究理論從單一轉向多元
20世紀初,進步主義學習理論主張以兒童為中心,通過數學活動獲得經驗,這一理論的興起對美國數學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隨著1957年蘇聯將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太空后,美國開始了“新數”運動。①“新數”運動是在現代數學理論指導下興起的,要求從中小學起就要用現代數學精確的語言去傳授公理化的數學體系,嚴格按照現代數學的邏輯來教育學生。至此,進步主義的影響趨于衰落。美國數學界越來越重視對嬰幼兒數學教育的研究,且不再遵循進步主義或現代數學等單一理論的指導,而是注重從多元化的理論視角出發,在借鑒與創新中開展對嬰幼兒數學教育的研究。
1.社會建構主義學習(Socialconstructionistlearning)。建構主義學習強調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的共同主動參與。在這一過程中,嬰幼兒通過自己的活動建構知識,這與簡單的灌輸完全不同。[7]每個學習者(包括成年人和兒童)都通過觀察、提問、查閱文獻和反思等方式來建構知識。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知識并不是通過他人的傳授獲得的,而是嬰幼兒通過操作實物,在學習過程中建構出來的。[8]同時,嬰幼兒不是獨立地進行建構,輸入到他們頭腦中的信息來自于實物操作、試驗和失誤以及他人(包括同齡及成年人)的信息。這種理論強調學習中兒童自身的觀察和聆聽以及同伴的參與,因而被稱作社會建構主義學習。[9]
2.最近發展區。“為了理解兒童,我們必須了解他們成長所處的社會、文化和社會情境”。[10]“維果斯基認為,兒童通過與那些更為熟練地掌握了思維工具的同伴交往,來學習使用由文化賦予的這些思維工具。”[11]維果斯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這一概念。[12]最近發展區是指在同伴、年長一些的幼兒或細心的成人的幫助下,兒童能達到認知發展的下一個階段。運用最近發展區理論,在嬰幼兒數學教育中衍生出了支架式教學這一課程組織形式,即教師提供給兒童一種學習輔助結構,使兒童能夠在其幫助下完成任務并獲得思維的發展。由此可見,美國學者在研究的過程中很注重研究理論的借鑒、思考與創新。
3.感覺學習。為了解決嬰幼兒數學教育中的各種困惑,美國學者不但運用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還借鑒了腦科學相關研究成果,強調感覺學習在嬰幼兒期數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腦科學研究發現,大腦中有很多區域會參與加工感覺到的信息,最初的感覺加工是發生在大腦皮層外層,大約在前額后方中部區域。這個特定區域是專門處理精確定位和感覺輸入類型信息的區域,為人類的感覺學習提供了生理學基礎。感覺學習(sensorystudy)是嬰兒期認識世界、習得知識的主要途徑:兒童從嬰兒時期就認識到客體、聲音和運動,并運用不同的分析器(視覺的、聽覺的等)進行感知和比較,從數量上區分物體的不同。對于處于感知運動階段的嬰幼兒而言,很多學習與感覺輸入直接相關。他們不斷以不同的動作來操作物體,從而建構起他們感覺加工的知識儲備。[13]感知活動是最初數概念形成的基礎,嬰幼兒會在感知覺活動中對物體的形狀、大小和數量進行比較,并把這些活動的經驗與其過去的經驗進行對比。為什么前運算階段的幼兒難以理解數的守恒?因為這個年齡的幼兒容易為事物的知覺特征(如紐扣排列的方式)所迷惑,于是通常判斷排列得更長的一排紐扣數量多。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這個年齡的幼兒基本上是“經驗論者”,而不是“理性論者”,他們的知識建立在感覺經驗的基礎上,而不是理性推理的基礎之上。因而這一階段的幼兒運用自己的各種感官收集信息,了解并認識周圍的環境,感覺學習是他們的主要學習方式。
二、美國嬰幼兒數學教育研究的特點
(一)廣泛而獨特的研究視角
嬰幼兒數概念的發展是一個社會化過程,大量的感性經驗和與日常生活相聯系的數學活動是促進嬰幼兒數概念發展的基本條件。因而,美國的數學教育非常強調數學與生活、數學與其他學科的關聯,其對嬰幼兒數學教育的研究涉及的范圍和研究視角也非常廣泛。首先,重視研究文化等社會因素對嬰幼兒數學學習的影響。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民族眾多。因此,在嬰幼兒數學教育研究中,就不得不考慮文化對嬰幼兒數學學習的作用。研究發現,文化兼容教學法(Culturalcompatibilityteachingmethod)(通過合作學習、鼓勵相互支持以及強調個性化學習至上的公共性,發揮黑人兒童家庭參與模式的有效性,從而影響兒童的學習)就是在重視文化對教育影響的前提下發展起來的。[14]其次,關于嬰幼兒所處的家庭教育環境對其數學思維的影響也研究頗多,甚至發展出了一系列的相關項目。美國“家庭數學”(FAMILYMATH)的研究就是例子。“家庭數學”即家長與孩子一起做、一起學習的數學。“家庭數學”突出趣味性,強調在做中學,使家長和孩子通過手頭材料(積木、豆子、牙簽、硬幣、扣子等隨處可得的材料)建立對數學概念的理解,逐步發展孩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數學交流的能力。[15]第三,對教育機構(包括幼兒園、托兒所等正規的教育機構,也包括社會上的各種私立教育機構)內嬰幼兒數學學習的相關因素研究更為全面。這一研究包括選擇適宜的課程方案、在教學中有效使用技術、教師怎樣給予嬰幼兒支持、探究有意義的數學、[16]選擇適合的數學教材、為不同發展水平的兒童開發數學材料、進行真實性評價[17]等。
(二)生態化的研究方法
生態化趨向是當代嬰幼兒教育研究中備受關注的理念。它強調在真實的自然與社會生態環境中研究嬰幼兒的成長規律,提高嬰幼兒教育研究的實際應用價值。當代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提出了嬰幼兒發展的生態理論。這一理論指出:嬰幼兒的環境———發展得以發生的社會生態體系———遠遠超出直接影響他們的活動與事件。嬰幼兒所處的環境可以分為四個不同層面的生態系統:微小系統、中間系統、外部系統和宏觀系統。[18]由于嬰幼兒教育的啟蒙性和保育性的特點,其研究離不開與嬰幼兒成長有重要關系的家庭、幼兒園、同伴及重要的教養人等微小系統。而自然觀察法和自然實驗法就是通過嬰幼兒直接接觸和體驗到的環境開展研究而采用的研究方法。
1.自然觀察法。觀察法在確定嬰幼兒數學思維發展水平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對于嬰幼兒來說,更適合的觀察法是自然觀察法,即讓其在自然、生態的環境中進行活動和操作,然后對幼兒的活動和操作進行觀察。美國對嬰幼兒數學思維的觀察記錄多采用記敘性描述,即現場實況詳錄,通常是著重記錄觀察者認為有價值有意義的資料和信息,如觀察對象的典型行為及表現等。得寶(Duplos)②玩具桌旁,4個學齡前幼兒都將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積木建筑物上。很快,所有長方形的得寶玩具都被用完了。阿利森想要更多的長方形得寶玩具。她找到了兩個正方形的得寶玩具,把它們拼接在一起,并且準確地放在她的建筑物上面的長方形空缺上。這時,她發現了一個更大的得寶玩具,就拋開原來的那個。當時,戴文蒂在搭建拼圖的過程中也缺少相同大小的長方形得寶玩具。他注意到阿利森放置兩塊正方形得寶玩具的方法,看看自己的建筑物,于是開始模仿她的做法。[19]這一案例表明,學前期幼兒已經具備了初步的分類、比較和對比等初步數學技能。這一結論完全是經由自然觀察得出的,可見自然觀察在確定嬰幼兒數學思維發展水平,以及在真實情境中設計教學方案及策略方面的重要作用。
2.自然實驗法。實驗法是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由于嬰幼兒的注意力發展還不完善,在實驗中極易受外界干擾因素的影響,因此適合嬰幼兒心理特點的實驗方法是自然實驗法。自然實驗法是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的自然條件下,研究者適當地控制或改變一些條件,以引起被試某些心理現象的方法。[20]自然實驗法既能適當地控制一定條件,又能結合日常的教育工作,因而在美國嬰幼兒數學研究中應用廣泛,相關的實驗研究不勝枚舉。例如:嬰兒已經表現出區分一個和兩個物體的穩固觀念。在發現前不久放在自己面前的兩個玩具娃娃只剩下一個時,一個五個月大的嬰兒會露出驚訝的表情。[21]又如,在請幼兒往一只船上放小立方體,看看究竟需要多少立方體才能使船沉入水中的實驗中,第一組對實驗過程的安排是讓感興趣的幼兒一個接一個參加,只見幼兒不斷把木立方體放到船中,直到船沉沒為止。接著,幼兒和成人一起點數,并將實際的數字與自己先前的預測數字相比較。第二組4名幼兒則圍坐在桌邊,用船和立方體做實驗。他們將立方體拿出來,又放進去,水灑滿了桌子。過了一會兒,他們似乎意識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是什么了,立方體變成了“船長和船員”。在孩子們看來,船翻了,不是因為裝了太多的立方體,而是因為想象中的船長和船員的出現。[22]可見,在運用自然實驗法研究時,研究者必須跳出他們自己的思維方式,理解并思考嬰幼兒的想法,以便更好地探究其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
(三)連貫的研究過程
美國數學教育注重連貫性,如《學校數學課程與評價標準》只劃分了四個學段:K-2年級、3-5年級、6-8年級、9-12年級,沒有以年級或年齡為分水嶺,而是將嬰幼兒的學習看做一個連貫、整體的過程。這種教育上的連貫性給學前數學教育與小學數學教育的銜接和教學方面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美國教育注重連貫性,相應地,對教育的研究也注重連貫性。如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委員會(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EvaluationofEducationAchievement,IEA)的“第三次國際數學與科學研究”(TIMSS:Mullis,Martin,Beaton,Gonzalez,Kelly&Smith,1997)、[23]零點調查公司(HorizonRe-search,Inc.,HRI)的“2000年全國科學與數學教學報告”(Weiss,Banilower,McMahon&Smith,2001)[24]、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NationalScienceBoard,NSB)的“美國緊迫的挑戰—構建更堅實的基礎”[25]等調查報告中,對數學部分的調查研究都是連貫的,“K-12科學和數學教育面臨的挑戰”子目錄[26]等也證明了這一點。
1.合理、適量地應用在教學幼兒過程中,多媒體技術必須要與教學方法緊密結合應用,而不是“以偏概全”或“一概而論”。在實際教學課堂里,想要讓多媒體的輔助功能能夠最大化地被發揮出來,讓教學質量得以大幅度提升的話,教師就必須要按照實際的教學內容來選擇多媒體技術,確保最合理、適當地應用于幼兒教學課堂,發揮功效。并且要保證教師熟練掌握了教學課件,進行過細節性剖析和加工、研究,不能僅僅只是簡單地復述課本內容,不然的話,就會讓幼兒覺得課堂乏味枯燥。
2.明確教學目的教師在開展多媒體教學相關活動時,必須要先為其定位,確定其教學的整體地位、優勢,實際上,多媒體技術的引入、應用僅僅只是幫助幼兒學習,降低他們認知事物的困難度而已,并不是讓他們過度依賴于多媒體教學。明確教學目的不但能夠讓教師合理地設置、安排課堂,還能確保老師為課堂花足夠的精力做多媒體課件。在一定程度上豐富課堂,增強幼兒學習知識的能力水平。由此可知,有多媒體技術應用的課堂,必須要明確教學目的,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選用多媒體技術,進一步使課堂變得多樣化、豐富化、高效化。
二、分析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幼兒教育過程中的一系列優勢及發展趨勢
1.動態多媒體,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由于科技水平不斷進步,教育事業越來越關注幼兒教育,教學改革愈加趨向科技化、現實化。在幼兒教育事業里,引入多媒體技術,盡可能地挖掘多媒體技術隱藏的無限潛力,教師要完全調動起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養成勤學好問、積極探索的學習習慣,進一步完善學前教育相關的改革制度。教師結合動態多媒體實施課堂教學,讓幼兒身臨其境般地接觸知識、吸收知識,動聽的聲音、形象的圖片、真實的視頻等各式各樣的多媒體盡可能地發揮其功效,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孩子對現實生活、社會的理解力度。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使得教學內容變得更為豐富、具體、形象,由難變易,幫助小孩子去學習、認知、掌握知識,激發他們探索知識的好奇心、熱情度,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鞏固多媒體帶來的教學功效。在實際課堂教學時,老師要利用動態的多媒體功能,向學生演示課件內容,調動他們學習的熱情,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培養孩子動腦的能力。利用多媒體給孩子演示、觀看這個世界上存在的所有生物,讓他們認知、理解這個世界。
2.聲形并茂的教學內容幫助幼兒掌握、吸收課堂知識在幼兒的思維空間里,其認知水平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必須要讓知識形象化、具體化,幼兒才能通過視覺、聽覺等來吸收、掌握。因此,要讓教師利用多媒體將課堂內容聲形并茂地演示出來,讓幼兒更加容易去接納、理解文化知識。就像在教學幼兒“美麗的臺灣”時,如果就只有單純照本復述內容的話,就會覺得異常的枯燥,不管是臺灣文化,還是特產風景,幼兒想要完全理解、掌握都是不可能的。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就會給學生畫面感,發散他們的思維能力,伴隨著圖片、聲音、視頻來介紹臺灣,看著臺灣景區圖片,聽著臺灣經典歌曲,欣賞著臺灣當地的風俗習慣,就感覺身臨其境般,好像就處于臺灣的市中心一樣。這樣的話,就能讓教學知識變得更為直白、通俗,從而讓學生印象深刻,強化孩子的記憶能力,提高學習水平。
3.簡潔、高效地強調教學重點、難點問題幼兒通常普遍都容易接受可愛、簡單的事物,太過復雜,幼兒理解不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從教學內容上重點突出、強調。一般情況下,多媒體技術都是將抽象具體化,將難懂的知識簡單化、重點化,直觀地展示給幼兒去理解、學習。另外,也將課堂知識的難點挖掘出來,讓幼兒積極動腦思考,養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中總結經驗,掌握知識,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最終的教學目標。舉例來說,在教學幼兒《祖國真偉大》這首歌曲時,為了能讓幼兒認知到“大”這一字的內涵,老師就可以應用多媒體帶學生去感受、了解。運用“百度地圖”將中國這塊“雄雞”圖像放大,找到中國首都北京,再放大,現在還有3D的地圖可以清晰地看見住房、馬路,這樣就能直觀地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土地的遼闊、廣大。
4.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優化教學課堂環境在現實社會里,只有幼兒的心靈是最純凈的,只有幼兒的世界是充滿歡樂、無煩惱的,只有幼兒的感知理解能力是最直接、深刻的。因此,必須要確保幼兒處于舒適的教學環境中學習知識、掌握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技術展開教學活動,創設自由、民主、舒適的教學環境,透過聲音、圖片、視頻讓學生去身臨其境,感受真實的氛圍。從而讓師生群體寓教于樂,高效地提升教學質量。譬如,在教育幼兒有關“保護動物”的課程活動時,老師就可以給孩子們看看有關動物的動畫片,《黑貓警長》《貓與老鼠》《喜羊羊與灰太狼》等,讓孩子在觀看的過程中感受動物的可愛、善良,從而讓孩子在笑聲不斷的教學環境中掌握知識。另外,也要給學生看些“動物世界”,讓孩子了解大自然的殘酷,優勝劣汰,在動物的世界中就是適者生存。當看到動物被殺害時,孩子就會產生保護動物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對保護動物更有責任感,在保護動物的基礎上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
2.藝術審美課程的研究,使得幼兒藝術教育的內容、形式、方法、材料都更加適應幼兒發展的需要,有效地促進了幼兒審美感受和創造能力的提高。
3.藝術審美活動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改進幼兒藝術教學的內容,使其更加全面、系統、有效,內容的研究進一步完善了我園藝術特色課程的建構,為幼兒園幼兒藝術領域的研究提供豐富的實踐研究經驗。
二、激勵教育理念課題研究的階段進程
本課題的研究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準備階段(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
課題負責人帶領課題組成員進行相關理論學習,完善研究方案的主要構想,對課題組成員進行分工,明確子課題的研究內容,起動課題研究文獻檢索工作,學習課題相關的研究操作方法,對幼兒園教育的內容、形式、方法和材料等方面的現狀進行回顧。
2.實施階段(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
有了明確的研究目標和清晰的研究思路,課題組成員就主題的選擇、建構和實施三個階段分別進行了充分的討論。我們認為:
(1)主題的選擇。既要細致分析主題內容所包含的豐富的審美教育價值,又要深入了解幼兒現階段的審美需要。只有價值和需要相吻合,主題的選擇才是合理而有效的。
(2)主題的構建。既要考慮到幼兒的審美認知經驗(包括感受)的豐富,又要考慮幼兒審美表達(包括技能)能力的提高。
(3)主題的實施。既能關注預成計劃的有效實施,又能充分關注幼兒的興趣需要,自然、合理、有效地調整教育教學內容。經過多次的實踐研究和不斷地思考,我們對課程內容進行了大量的調整,使其更加全面、合理。隨著研究的深入,參與研究的教師越來越多。課題組負責人組織課題組核心成員對主題的類型、構建的主要路徑、實施的有效方法進行了分析、梳理和總結。并將結果分發到每一位教師的手中,有效地提高了全體教師構建和實施主題的能力。在此期間我園教師有四十多篇論文、教學案例在全國、省、市、區獲獎。多次接待幼教同行來園進行教學實踐觀摩活動。還將我們的經典教學案例,如“美麗的螺旋畫”、“猴子商店”、“面跳舞”等與幼教同行進行交流,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這大大激發了我們研究的熱情,使得我們更加精益求精,更加關注構建和實施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力求幼兒在活動中獲得更多的發展。
3.激勵教育理念總結階段(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
本階段主要是完善、提煉與總結課題研究成果。開展課題研究四年多以來,課題組積累了大量的鮮活的原始材料。課題組對照研究目標和預期成果要求,整理了適合小、中、大班開展的美術主題式課程、主題式音樂課程;整理了豐富而鮮活的過程性資料;整理了一節節成功的教學案例、一次次深入而有效的研討記錄,還有厚厚的獲獎論文和案例、幼兒創作的生動的繪畫、手工作品及再現的一個個精彩的音樂作品等。每一份資料都凝聚了課題組全體成員的汗水和喜悅。
經過課題組長期認真的研究,基本完成了原定的課題研究任務,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通過研究,本課題組得出以下一些基本的結論:
1.藝術審美課程內容,突出了學習內容的連貫性、系統性、審美性、層次性和有效性。
2.以審美認知(包括感受)經驗為顯性線索,審美表達(技能)能力為隱性線索的主題構建思路,很好地實現了審美認知、感受和表達的完美統一。
3.幼兒的審美創造絕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厚積薄發,因此,適宜而有層次的內容,能有效促進幼兒審美感受和創造能力的提高。
4.通過課題的研究,教師更加關注主題實施過程中幼兒的觀察、思考和表達,為幼兒細致觀察、積極思考、清楚而富有創造性的表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平臺。
5.藝術審美課程研究,不僅有效地促進幼兒園園本課程的建構,而且提高了藝術課程建構的水平和質量,對主題設計和實施的不斷反思,促使教師持續地思考和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初步形成美術教學活動的方式———欣賞+創作,音樂教學活動的方式———欣賞+表現,使幼兒獲得更大的收益。
6.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在主題實施過程中有效利用具有審美價值的家長資源、社會資源,可以提高主題實施的效益,增進教師、孩子、家長之間的情感交流。本課題組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原教材比較重視內容的有機聯系,多領域的整合,但對于幼兒創造性表達過程中的技能支撐有所忽視。在深入研究階段有所改善,使得主題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層次更加分明。《幼兒園教師課題論文匯編》———課題研究的大量階段性成果在這里得到呈現,此本匯編中,幼兒教師、幼兒保健教師、保育員、園長等各類人員都有自己的收獲,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一批年輕教師和骨干教師們在課題研究中,教育觀念、教育技能、教育行為方面的提升和轉變。《課題研討實錄匯編》———這本匯編選取了課題組長期以來形成課題研究的實況記錄。包括課題組核心成員關于主題建構的思考,課題實施過程中有關課例的觀摩和研討,課題組研究中期和結束后的交流,從中可以看到課題組是如何開展課題研究的,教師是如何建構主題、實施主題、反思和調整主題的。
三、激勵教育理念課題研究的主要觀點討論
在四年多的研究中,我們反復學習《綱要》,并對照藝術領域的核心價值,審視我們的主題內容、核心價值、設計理念,并對我們課程中的內容進行調整。教育內容構建流程:我們分別在實施過程中對幼兒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進行深入的研究。
(1)幼兒的觀察能力。觀察是獲取豐富審美經驗的有效途徑,也是理解作品豐富情感和創造性表達的基礎。
(2)幼兒的思維能力。幼兒思維能力發展的主要方式包括想象、比較和歸納三個方面。想象是創造的基礎,可以獲得豐富的審美經驗和情感體驗。比較,可以加深幼兒對審美對象的認識和感受,了解不同的藝術表現方法,積累豐富的審美創作經驗。歸納,可以將零散的審美經驗按線索整理,為幼兒的創作提供思路。
(3)幼兒的表達能力。幼兒的表達分為兩個階段:審美認識感受階段和審美創造階段,審美認識感受階段要關注的是幼兒的語言表達,審美創造階段要關注的是幼兒的創造過程。課題研究的目標指向是教師的專業成長,而教師專業成長的標志是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教育技能的熟練、教育行為的適宜以及不斷發展豐富的如何教的知識和能力,如何把握幼兒學的能力。在四年多的時間里,我們的教師在參與課題研究的過程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一支具有正確教育理念、較強實踐能力的教師隊伍正在逐漸形成。
四、激勵教育理念課題研究問題的思考
開展課題研究是幼兒園科研興園的極好途徑,但是,對教育規律的探索和把握是一件十分復雜、十分精細的事情,需要十分嚴謹、十分科學的態度,在我們開展研究的過程中,還存在著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問題,我們認為這樣才能把課題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和層次上來。
1.藝術課程的進一步研究
目前,我們的藝術活動內容雖然相對以前而言,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精彩得多,但是還不能涵蓋所有的藝術教學內容,現在的狀況是兩者并存,教師自由把握。在下一個階段的研究中,如何融合、全覆蓋,是我們要深入研究、逐步合理解決的。
2.活動過程中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雖然我們一直在做,并對欣賞材料的選擇、圖片的呈現等相關問題也作了比較細致的研究。但是,教育是個相當復雜的過程,關于教學內容是否適宜、教學方法是否得當,問題指向是否明確,工具材料是否有利于幼兒的創作等等問題,都有待于我們進一步去研究,我們認為,只有細致而嚴謹的研究,才能帶來高效的教學。
3.主題實施過程中幼兒的學習品質和社會性發展的研究
幼兒的學習品質和社會性發展是每個領域都必須關注的問題,而且針對現階段的孩子而言,它顯得尤為重要。現根據《指南》精神,我們把它提出來,去深入地研究為幼兒健康人格奠基。
②街頭藝術激發審美情趣的必要性研究幼兒在幼兒園的審美情趣主要來源于傳統美術教育活動中的培養,所接觸的大多是畫紙畫布上的藝術作品,種類大多為油畫、國畫、水彩畫等,作畫的材料多為各類顏料、水彩筆和油畫棒。容易讓幼兒在腦中形成固定思維,認為美術就是這個樣子。而街頭藝術打破了這種思維定性,無論是在創作地點、創作材料還是表現形式上都給幼兒帶來全新的感受,不僅極大豐富了幼兒對藝術形式的感知,更大大拓展了幼兒的藝術想象空間。只有打破了藝術表現形式的單一性,激發審美情趣的多元話,才能使幼兒在藝術創造力上天馬行空。
③街頭藝術激發審美情趣的可行性研究以美感人,以情動人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激發審美情趣的主要手段。在街頭藝術的活動中,幼兒因為自身的興趣始然,同時又在觀察、觸摸和聯想中獲得了自我享受。街頭一件件表現方式各異的藝術品,老師的循循善誘,幼兒的全身心投入,激發了幼兒在審美中的喜悅感、自由感、質疑感、驚異感等,調動了審美潛力,產生了審美激情。
于是,街頭藝術在激發審美情趣的可行性上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提供的審美素材豐富而且角度各不相同,好比同樣是雕塑,其作者的創作構思和表現手法都會有很大的不同。幼兒其實也是有各自喜好的,他們總會找到自己稱心如意的藝術作品,主動地激發自己的審美要求。二是街頭藝術的審美中出現的閃光點多。美是通過媒介展示出來的,而這些媒介往往具有空間上和時間上的局限性,在戶外具有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直觀媒介更多一些。因此,在遠足活動中,當幼兒更貼近自然,更貼近生活,那么審美過程中的閃光點也會更多。
二、具體研究過程通過對本園幼兒三個月一系列遠足活動的總結,課題組準備從三個方面進行具體細化總結,主要從審美價值的不同角度,幼兒在不同街頭藝術中的不同表現在以及審美情趣培養中的細節把握這三個方面入手。
(一)審美價值
1、“街頭藝術”和幼兒的成長相結合
(1)靜態“街頭藝術”的欣賞教育如:雕塑、涂鴉墻、廣告牌、櫥窗藝術等等都屬于靜態的“街頭藝術”。欣賞教育中審美能力的培養,是體現在如何引導學生欣賞和感受美術作品,從自然環境中發掘美好事物,了解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是欣賞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只有學生豐富了他們的美感經驗,才能提升他們的審美評價能力。如何從不同角度、不同元素、不同心情去“讀”懂美術作品中的美感和內涵是欣賞教學的重要方法和策略。幼兒的感官主要來自于色彩、線條和形狀,而意境則需要老師去啟發,如從馬風馳電掣的奔跑圖畫解讀為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精神;從歐陸風情建筑群解讀外國的文化;從斑點狗群去解讀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等等。
(2)涂鴉審美教育涂鴉墻在南匯惠南鎮的街頭時常可見,而幼兒正是一個喜歡涂鴉的最廣泛的群體。4歲左右的孩子在涂鴉的時候往往沒有顧慮,創造性很強,我們把這一時期寓為創作的黃金時代。他們喜歡隨心所欲地去畫,不愿意接受技法的限制,沒有比例空間的概念,為了表達自己的意思,可以隨意夸張某一部分。涂鴉是一種原始表達愿望的潛意識體現,在涂鴉中幫助孩子們保持主觀的意志和夸張的手法,并借助外景色啟發他們自由思索,大膽想象,最終提高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孩子間互相交流彼此對涂鴉墻上面圖形的各自看法,主動參與實際的涂鴉繪畫中,對審美教育效果來說會更好。
(3)動態“街頭藝術”的人生觀啟發街頭獻藝、街頭表演、行為藝術等等都屬于動態的街頭藝術。遠足活動的根本意義在于貼近生活,而貼近生活是為了讓孩子們更好的認識這個世界,了解這個世界。幼兒大多都是好動的,而讓他們能夠全身心的投入進表演中去,不但增強了幼兒的體力和腦力,更重要的是他們對外面的世界有了更直觀的感受。老師適當的表揚,讓孩子們在街頭表演中獲得成功的經驗,對于孩子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是非常有幫助的。讓他們認識到世界的美好,對這個世界充滿愛心,不正是審美情趣的最高要求嗎?通過街頭獻藝的活動,孩子們用自己的汗水創造了社會效益,老師幫助孩子們認識到奉獻的意義,樂于幫助他人是種美德等等,讓幼兒在活動中形成良好的價值觀。
2、街頭審美的人文價值很多的雕塑、建筑、圖畫都是以文化為載體,濃縮人類文明,包含豐富的禮儀形式。它們所體現的對春天的期盼,對自然的親近,對生活的美好愿望,對家庭的熱愛,對天倫之樂的享受,對先烈的緬懷,對親情的寄托,對友情的珍視,對情緒的宣泄,對人性的回歸,對和諧的追求,它們所具有的倫理道德、文化審美內涵,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人生意義,具有潛在的人文生命力。遠足的本身就是自然和人渾然一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而街頭審美則是自然與社會、人與倫理秩序相得益彰,藝術與道德的合理結合。這正體現文化即人化,意味著自然的人化,人自身的人化。通過街頭藝術實現人文氛圍的浸染,人類優秀文化成果傳播,促進幼兒良好人格、氣質、修養等穩定內在品格的形成。
(二)幼兒在街頭藝術活動中的表現
1、群體表現(分為:高、較高、一般、不高)
街頭藝術類型興趣集中度注意力集中度活潑指數相互交流程度
雕塑較高較高高高
店面招牌一般一般不高較高
涂鴉墻高較高較高較高
各式建筑一般不高一般較高
櫥窗藝術較高一般較高較高
根據上圖的數據進行分析,在街頭藝術的活動中,不同種類的街頭藝術其優勢具有很大差異。綜合來看,雕塑和涂鴉墻最能調動起孩子們的興趣,究其原因無非兩點一是幼兒的愛模仿,二是幼兒的表現欲。雕塑的生動形態往往能讓幼兒在模仿中增強物質的形體認識,同時幼兒的涂鴉欲望仍然很強,如果在街頭藝術中將幼兒引入實際的涂鴉活動中,可以更加廣泛和迅速的調動起幼兒審美情趣。同時,我們還發現,無論是哪種街頭藝術,幼兒之間的互相交流都明顯要比在幼兒園多一些。這就說明,幼兒在街頭藝術活動中產生了溝通欲望,而這一時期正是幼兒語言教育的關鍵時期,《幼兒園教育綱要》強調“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街頭藝術鍛煉了幼兒在不同場合不同情境下使用不同語言的能力,也對藝術性語言具有較強的敏感性,一定程度也促進幼兒審美能力提高。
2、個體內在精神表現和意志品質表現(積極的方面)
內在精神表現:①愉快②熱情③求知④個性⑤專注⑥自由⑦放松
意志品質表現:①熱愛生活②互助③理解④獨立⑤堅定
【靜態街頭藝術】內在精神表現意志品質表現
雕塑①③⑤⑥⑦①④
店面招牌①③⑥⑦①
涂鴉墻①④⑤⑥⑦①②③
各式建筑①③⑥⑦①
櫥窗藝術①⑤⑥⑦①
【動態街頭藝術】
街頭獻藝②④⑤①②③⑤
街頭表演②⑤①②③⑤
行為藝術④⑤①④⑤
根據上圖來分析,內在精神方面,靜態街頭藝術活動中,幼兒們內心相對放松,并且在自由寬松的環境中興趣盎然,普遍感到愉快;而動態街頭藝術中,幼兒相對感覺到拘謹,由于過于專注或者緊張,并未表現出太多的愉悅感,但是他們卻在意志品質上獲得了提高,因為通過活動中幼兒之間的交流和互助,幼兒學會了相互理解,并慢慢懂得堅強和獨立。我們也欣喜的發現,無論是靜態街頭藝術還是動態街頭藝術,幼兒都會更加熱愛生活,理解生活。
(三)審美情趣培養中的細節把握
1、動作和語言上的把握街頭藝術的形體模仿是促進情趣教育的重要環節,可以把“老鷹捉小雞”的游戲形式引入到去街頭藝術的審美中來。如觀看海螺雕塑的時候,老師此時就拿個道具放在背上,然后彎著背模仿海螺的緩慢移動,然后詢問孩子們:海螺是怎么走路的呀?孩子們爭相模仿的時候,就再進一步提問:海螺為什么要背這樣一個重重的東西呢?讓孩子自己討論,最后再揭示答案:海螺是為了要保護自己。在整個過程中,老師用生動的語言和形體把孩子們仿佛帶進了海洋世界,讓孩子們不但增長了知識,也形成了更加形象主觀的思維習慣。
2、藝術上的“突然進入”孩子們的注意力往往很難集中,在課堂上如此,在戶外更是如此了。老師應該周密的作好前期安排,就如同話劇表演的舞臺布置一樣,給孩子設置引人入勝的“藝術跳入”環節,通過對孩子的感官產生刺激,迅速吸引他們的眼球和耳朵。例如在瓦罐噴泉的藝術審美上可以實現讓噴泉的管理單位將水關閉,讓孩子們在噴泉旁邊觀看的時候突然讓噴泉展現出來。用一種“突然進入”的視覺或聽覺美感去提升孩子們的審美情趣,老師這個時候只需要當好一般導游的角色就行了,讓孩子們自己多看、多聽、多想,用心去感受藝術的真諦。
3、消除影響老師要十分注意審美對象的兩面性,一方面審美對象可能促進審美情趣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可能對孩子產生的消極影響,因此老師要權衡利弊。因為孩子知識經驗有限,辨別是非能力差,而又喜歡模仿。孩子欣賞藝術作品時,盡量避免提及那些消極元素。幼兒的自制力普遍較差,還不完全具備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反應的能力,因此老師要懂得對幼兒的習慣培養,景區內出現的例如亂扔東西、踐踏草坪、折花攀枝等行為,要及時作為反面教材對幼兒進行教育,消除外來影響。
三、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
1、創設環境引導感受
通過一系列活動,我們已經對主題策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也發現在街頭藝術活動中創設環境元素能引發幼兒更加直觀地對美產生一種認識和反映,包括場地選擇和劃分,優美作品的選擇,整個氛圍的營造,主要是環境中的背景和音樂。
2、和諧交流激發愛
人與人之間和諧友愛關系時能產生的一種愉快心理體驗,交流的和諧感對人的心理情緒影響是十分重要的。除了教師對幼兒的關心和愛護外,在街頭藝術活動中,一旦發現幼兒之間相互友好、幫助的行為時,老師應及時地讓幼兒知道,這種表揚可以激發幼兒彼此間的互相理解,為審美情趣的健康形成奠定群體基礎。
3、從評價美到表現美
審美情趣的真正提高,不應僅僅停留在欣賞層面,應該讓幼兒在感受美、理解美的基礎上,轉化為自己的行為,并通過言行表現出來。評價美是幼兒與幼兒間,幼兒與老師間的互動,而表現美是幼兒和自己,幼兒和這個客觀世界的互動,幼兒要健康成長就必須戰勝自己,融入世界。因此,我們教師應該利用幼兒評價美的基礎,積極為他們創造表現美的平臺,例如舉辦服裝表演、涂鴉大賽等等,激發幼兒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原始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