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7 03:43:3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機調查報告,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目前,全縣發展農機專業服務合作社5個,總資產達1000萬元。同時重點培育作業功能齊全的農機專業服務大戶,作為今后農機合作組織發展的基礎。其中農機資產20萬元~50萬元的農機大戶有近100個,農機資產50萬元以上的農機大戶有6個。我縣農機化作業總收入達到3.22億元,增長11%。
一是農機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按照“民辦、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原則,以服務農業、謀求全體成員共同利益為宗旨,實行自主經營、民主管理、有分有合、單獨核算,在技術上互相交流,信息上傳遞共享,遇到作業量大時由合作社出面與農戶或生產單位簽訂代耕、代運、代收合同,積極開展農機化訂單作業和適時開展現跨區作業。縣豸鋪機防合作社榮獲2009年度省百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稱號:縣豸鋪機防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12月,機防隊員已發展到212人,擁有噴霧器178臺,機防面積20萬畝次,實現服務對象節本增效100元/畝以上,合作社社員人均創收4000余元,機房隊盈利45000多元。
二是農機專業大戶。其中農機資產20萬元~50萬元的農機大戶有近100個,農機資產50萬元以上的農機大戶有6個。我縣農機化作業總收入達到3.22億元,這些農機專業大戶集耕、播、收系列化服務于一體,機具配套全、綜合服務能力強、輻射帶動范圍廣,為農業生產提供全程機械化服務,逐步成為新農村建設中發家致富的帶頭人。
三是全縣有農機具供應點10個、農機修理網點300多個,主要進行農機經銷、農機維修、配件等服務,為農民提供了性能優良、質量可靠的農機產品。
四是現有縣級農機服務機構1個,鄉鎮農業綜合服務站14個,現有農機管理服務人員50人。多年來,縣級農機服務機構及鄉鎮農業綜合部門,為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和農機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為我縣的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我縣新型農機服務一體化模式的主要特點
一是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多樣化。農機服務組織已由過去單一的以集體經營為主的鄉鎮農機服務站,向符合市場化需求的農機服務合作社、農機經營大戶轉變。在一些鄉鎮,農機大戶已成為引領農機發展的領頭羊和農民致富的排頭兵。
二是農機社會化服務方式市場化。也就是說,農村市場需要什么樣的服務,就提供什么樣的服務。承包服務、跨區作業、農副產品加工、農機示范基地(園區)、為農機經營者服務等多種服務方式并存于農村市場,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三是農機社會化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寬。已由過去的自買自用轉向社會化服務,已由區域化作業向跨縣、跨市、跨省作業發展,尤其是農機跨區作業已由過去單一的夏季小麥收獲拓展到春秋冬季各環節作業等。可以說農機社會化服務已經滲透到農業生產、農村市場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
四是農機經營服務者收入明顯增加。據統計,近年來,我縣每年農機經營服務性收入在3.22億元以上,如果以單項作業計(如跨區機收小麥、水稻、機耕、機播等),臺車年均收入都在2萬元以上。由此可以看出,農機社會化服務,已經成為農民增加收入,實現致富的一個有效途徑。
五是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機服務中的作用不斷增強。電話聯絡、上網咨詢已成為農機經營者和用戶之間協議作業的新渠道,簽約的形式也逐步成為服務市場中保障雙方權益和義務的重要手段。
三、主要做法
一是明確發展思路,營造發展環境。立足“引導不干預,扶持不包辦”的原則,在推動新型農機服務一體化發展思路上,堅持以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專業大戶為主體,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引導發展;堅持圍繞區域優勢和主導產業發展,提高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民收入增加;堅持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以自我發展為主,引導服務組織規范管理制度,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扶持他們向實體化方向邁進,向產業化方向融合。
二是加大政策引導,強化扶持措施。一是在農機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優先考慮農機合作組織;二是在跨區作業證的發放中,優先保證合作組織跨區作業需要,上門為合作社機械外出作業提供免費技術和安全培訓;三是幫助合作社開拓跨區作業市場,在春耕、三夏等重點農時季節指導簽訂作業協議。
三是增強服務實效,夯實發展基礎。堅持把提供優質服務,注重服務實效作為樹立農機人形象,促進農機化發展的重要措施,以創建有完善的運行機制、有優良的機械設備及配套機具、有承載一定作業規模的服務功能、有能給組織成員帶來最大效益的農機服務合作組織為目標,扶持指導農機服務組織和農機大戶規范經營、擴大規模、壯大實力、打造品牌。一是提高現有農機服務合作社農機跨區作業的組織化程度,擴大作業規模和服務領域,延長作業期,提高效益;二是因勢利導,由小到大,先培育大戶,再引導聯合,先發展后規范,邊發展邊規范,在發展中完善,在發展中提高;三是在培育中挖掘領頭人。堅持把發現和培育領頭人作為推動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的主要抓手,積極扶持農機大戶,著力提高農機合作組織經營管理水平,對有經濟實力、有管理理念的,進行重點支持,充分發揮其凝聚力和帶動作用,使之逐步成為“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服務”的法人實體;四是加強業務指導。幫助草擬章程,完善制度,指導合作社建立社員檔案、農業機械檔案,幫助協調解決合作社辦公地點、農機具停放等硬件設施,并農機跨區作業供求信息、農機作業和維修供應信息,讓每個社員能及時掌握農機信息,給機手在作業服務過程中提供方便。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觀念滯后,服務組織形式較散。主要表現在:面對當前農業新形勢,缺乏超前意識、參與意識,不善于捕捉發展機會,存在著消極的“等、靠、要”思想。目前成立的5個農機服務合作社除為數不多的幾個在開展運作外,其它基本上還是各自為陣,組織化程度不高。其次對本地的農機工作思路認識不透或僅僅停留在一些表面工作上。一方面,在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時對有償服務、增強服務組織自身滾動發展能力重視不夠;另一方面,在開拓培育農機作業市場,推進農機服務社會化時,宣傳、強化農民有償服務觀念不夠;再者,因循守舊,沒有用創新理念去開拓農機工作,尤其是面對農機社會化服務市場,缺乏創新精神,顯得束手無策,工作被動。
二是資金投入機制不合理。農業是一個弱質產業,在一定時期需要雄厚的資金技術的投入,尤其是面對迅猛發展的農機服務市場,政府投資力度和宏觀調控作用發揮不夠,投入規模小,形不成集中建設規模,起不到扶持的作用。另一方面,作為投資主體的農民的主導作用和積極性,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和調動。我們必須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從技術、機具、資金、政策等方面為農民提供良好的引導和服務,確實保護好農民辦農機的投資熱情。當前正在實施的農機補貼政策就很好地調動了廣大農民購買農機、使用農機的熱情,但在扶持機庫建設方面還是一片空白,需要各級財政進行補助。
三是農機裝備結構不盡合理。首先是我縣的大中型農機數量少,我縣拖拉機機總量超過10萬臺,但大中型拖拉機僅4000臺,收割機僅有2000多臺,機具配套比也不高。其次是機車超期服役現象嚴重,據不完全統計,在各類主機及配套機具中超期服役的占6成以上,其安全性、經濟性都很差,亟待更新。第三是糧食作業機械多,農副產品加工機械少。農副產品加工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例偏低。第四是普通機具多,高性能機具少。
四是農機社會化規模小、項目單一。現有的農機作業服務組織中,作業項目單一,基本上局限于耕種和收獲,機具利用率比較低,做不到“一機多用”、“一機常用”,直接影響著經濟效益和機械化綜合水平的提高。
五是農機信息網絡不健全。農機經營者獲取信息渠道狹窄,農機作業服務的盲目性比較大,缺乏進一步發展的后勁。
至XX年上半年,全區有注冊登記的拖拉機4883臺(大中型161臺,小型4722臺),聯合收割機3臺;拖拉機駕駛員3966人(g658、 h3308)其中有497人持g照駕駛農用車。拖拉機入戶率(占擁有量1XX臺的)為38.3%,駕駛員持證率為39%,
從XX年到XX年,平均每年動員拖拉機入戶200臺,拖拉機檢驗900臺,駕駛員審驗1200人,入戶率、檢驗率、審驗率、持證率平均為30-40%。XX年上半年完成拖拉機入戶108臺,拖拉機檢驗500臺,換舊牌242臺,動員組織駕駛員參加持證培訓83人。檢驗率為10.2%,入戶率為49.9%、持證率為39.6%。從XX年至XX年全區共發生農機重大事故18起,死亡18人;一般事故36起,重傷28人,其中拖拉機重大事故8起8人;一般事故21起重傷20人。今年上半年沒有發生重大以上的農機事故,事故率呈下降趨勢。
××區每年新購置拖拉機200臺左右,拖拉機增長速度為2 %,新車入戶率為50%。從我們掌握的情況表明;近三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從購置拖拉機到農三輪,逐步更新換代,發展到目前基本以中、大型四輪農用運輸車為主,農村運輸基本被農四輪所替代,拖拉機變為耕、耙、播等農田作業的工具。
巴州區現有農機專業合作社6家,均由社員自由合作組成,嚴格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管理條例》組建,且經工商部門注冊登記,其內部管理制度健全,六個合作社擁有社員96個,注冊資金35.7萬元。合作社成員基本上是農民,以擁有農機具的農機專業戶為主,其次是種糧大戶。6家合作社共擁有各類農業機械設備156臺(套),原價值207萬元,其中拖拉機20臺,農用運輸車輛15輛,排灌機械37臺,聯合收割機8臺(高性能半喂合收割機3臺),植保機械22臺,耕耘機59臺(套),插秧機3臺;有從業人員112人,其中常年聘用10人,專業技術人員19人。全區有農機專業協會4個,農機服務隊15個,有組織成員139個,擁有各型農機具162臺,資產總額86萬元。有農機大戶73個,擁有各類農機具295臺,資產總額148萬元。
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農機具為社員所有,接受合作社的統一調度和統一收費標準管理,社員根據機具作業量上繳部分收入(一般為3-5元/畝)。在管理上,建立了社員大會決策、事理會負責日常管理、監事會負責監理的制度;在服務上,合作社為社員提供后勤保障服務,為社員提供作業信息,統一組織采購、供應社員需要的農機配件,統一開展社員需要的機械維修保養和運輸作業等綜合服務。
農機專業合作社堅持從解決稻麥生產機械化入手,為種糧大戶及其他農戶提供從耕作、播種、育秧、栽植、排灌到植保、收獲等全程機械化服務。今年1-6月6家合作社機耕面積2.08萬畝,每畝收費50-60元;機收面積0.48萬畝,每畝收費120-130元;機械植保作業面積1.22萬畝,每畝一次收費8-10元;機械排灌服務面積0.28萬畝,每畝收費20-25元,6家合作社毛利合計18.6萬元,扣除有關費用后利潤為7.6萬元。
二、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取得的成效
1、加快了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應用,促進農機裝備水平的提高。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建立,實現了把分散的農機具集中統一調度使用,使人多力量大的效果在機具、技術的推廣應用上亦能得以很好地體現。如聯合收割機、機動插秧機等新機具的推廣,沒有合作社做后援也是極難有成效的。多年來,我區的稻麥機械化收割一直是最薄弱的“瓶勁”環節。農機專業合作社正是根治良藥,2007年4月*市和瑞農機專業合作社率先購置2臺全喂合收割機,開展稻麥機械化收割作業,受到農戶歡迎,農民排隊等待收割。2008年5月該合作社又購置2臺久保田高性能半喂合收割機,開展跨區作業。今年1-6月全區機收作業6800畝,和瑞農機專業合作社就收割了4200畝,占61.8﹪。合作社不僅成為了推廣農機化新技術的主力軍,更成為了購買使用大中型農業機械的大戶。
2、打破了小農意識,增強了合作,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組建合作社之后,使機手之間、機手與種糧大戶之間由原來的競爭對手關系變成了團結互助的合作伙伴,有利于打破小農意識,增強合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機專業合作社機械作業比人工勞作節省開支,爭搶農時,提高了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和勞動生產率,還大大降低了農作物收獲的損失,提高了水、種、肥、藥的利用率,成為農業節本增效的重要手段,增強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對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3、解放了農村勞動力,增加了農民收入,實現農戶和合作社的“雙贏”。一方面,我區是一個勞務輸出大區,采用機械化作業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將農民從繁重的農業勞動力中解放出來,從事二、三產業,改變了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勞作方式。另一方面,合作社又吸納了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了農民收入,也鼓了自己腰包。經測算,由合作社提供服務的水稻機收:人工收割1畝水稻需開支260元左右,而采用機械化收割僅需140元,每畝僅在收割環節就可增收120多元。我國農業,以緊缺的耕地養活龐大的人口,出路在于機械化,而合作社的組建必將成為全面機械化的基石。
4、有效解決了農村耕地撂荒的問題。2008年5月我區組建農機助耕服務隊11個,今年1-6月為缺勞戶翻耕土地5780畝,有效緩解了我區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多,勞動力緊缺,耕地撂荒的嚴重問題。
三、主要工作措施
我區組建農機專業合作社堅持自愿的原則,正確處理政策引導與群眾自愿的關系,充分利用市場作用,保持農機專業合作社良性健康發展。
1、按照《農民合作社法》規定,實行規范化管理。在農機專業合作社成立過程中,嚴格按照要求開展工作,成立了合作社理事會,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召開社員大會,建立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管理體制。為保證農機安全生產,區農機局分別與各農機專業合作社簽訂了安全生產責任狀,加強管理,責任到人。
2、做好引導,走市場化的運作方式。隨著農業生產力水平和農產品商品率的不斷提高,農民對實用技術、市場信息等方面的需求不斷增加,農機合作社又有獨立的市場地位,因此,我們積極引導農機合作社充分發揮資金集中、作業機械齊全、市場信息快捷等優勢,依托市場,拓展服務領域,壯大合作社實力。
3、加強引導推動合作社可持續發展。從長遠發展角度來看,農機專業合作社保持穩定發展勢頭,不僅需要政策扶持,更需要信貸部門重視對合作社這一新生事物的扶持,加大信貸服務力度,切實解決了資金短缺問題;農機部門加大了培訓力度,舉辦了服務組織主管人員培訓,邀請專家免費培訓政策法規、經營管理和農機新技術等有關知識,提高農機作業服務組織主管人員素質。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和今后的工作思路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機專業合作組織的管理工作還有待改善。農機合作組織還不能融入現代企業的管理制度,管理水平還很低,有待進一步提高。
2、國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夠。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在發展進程中,尤其需要資金、技術方面的支持,雖然《農民合作社法》有相關的規定,但沒有明確在財政扶持、信貸、農機購置補貼、農用油料供應、培訓、技術等方面的優惠措施,制約了農機合作組織的發展。
3、規模小,層次低。幾十萬元的注冊資金和幾百個農戶的服務范圍,讓一些小規模、低層次的農機合作社,存在承載能力低、發展后勁不足的問題。
(二)今后的工作思路
一、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現狀與模式
經調查初步統計,全市現有各級農村合作經濟組織55個,參與直接經營的農戶258戶,輻射帶動農戶4,000多戶,占全市農戶總數的10%。全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初步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組織形式多樣化。按合作方式和運行機制的不同,可分為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農民股份合作組織、村級綜合服務社、行業協會等類型,它們共同存在,共同發展。二是興辦多元化。包括供銷社領辦的、涉農部門領辦的、農民自己創辦的、也有社會其他力量興辦的。三是經營服務社會化。各類組織都是以服務為依托,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產品銷售、生資供應、種植、養殖等多項服務。四是利益共享。一些合作組織依托自身創辦經濟實體,吸引農民入股,在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也有效地增加了農民收入。
全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1、專業協會型。主要以特色產品為依托,以科技推廣和技術服務為手段,進行專業化的生產合作。龍鎮發展村馬鈴薯專業協會,1999年將種薯“花525”進行了國內商標注冊,定名為“龍發”牌,短短幾年,發展村的種薯通過協會遠銷山東、河北、江蘇、遼寧等地,20xx年入會農戶和協會簽訂訂單,種植種薯4萬畝,全村1,200口人,人均僅此一項收入達6,000多元。
2、能人創辦型。主要是發揮種養大戶、致富能手、農民經紀人的示范帶動作用,聯合農戶創辦合作組織,形成規模生產優勢,其特點是靈活、便于聯合,帶動作用強,農民愿意接受。龍鎮管君亭利用自己多年從事棚室蔬菜種植的優勢,吸引本村多數農戶種植棚室蔬菜,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
3、股份合作型。體現在農民資本的聯合和勞動的合作,農民既是生產者又是管理者,風險共擔,利益均沾。雙泉鄉龍豐村借助列入省機械化試點的機遇,利用國家和省投入的大型農業機械,20xx年建立了股份制農機合作社,集約化種植面積達80%以上,同時,為周邊村屯開展有償服務,帶動了農機化水平的提高。
4、市場集散型。就是立足特色產品生產,通過組建合作組織在一定區域內形成產品銷售優勢。龍鎮大豆批發交易市場、二龍山土產站,通過完善收購市場,帶動了大豆生產的發展。二龍山土產站在收購大豆時,與農民合作,20xx年10月——20xx年4月,共購銷大豆2萬余噸,為農增收20萬元。
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揮的作用
一是通過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實現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二是推進了農業結構的調整,加快了農業科技進步。三是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四是供銷合作社的職能有了轉變,明確了發展方向,使之能更好地為“三農”服務。
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我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起步較晚,發展不平衡,還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宣傳不到位,思想認識不高。由于宣傳不到位,有的地方鄉村干部特別是農民對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認識不高,重視不夠,致使積極性受到影響,阻礙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當地的發展。
二是支持和引導力度不大,發展不平衡。支持和引導力度不夠,在資金、稅收、信貸等方面沒有給予足夠的扶持。多頭管理,體制條塊分割,宏觀調控乏力,發展不平衡。
三是多數處于初創階段,發展數量少,規模不夠。大部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處于初始階段,還僅限一鄉一村,規模小、實力弱、作用發揮不夠。輻射帶動能力、開拓市場能力、抵御風險能力較弱,很難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
四是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連接農戶緊密程度不夠。現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大多數缺乏管理和正確引導,部分協會沒有章程,機制不健全,組織與會員的利益關系不明晰,沒有穩定的購銷關系,與農戶的關系不夠緊密。
五是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環境不夠好,制約發展因素。受規模、資金等方面的制約,同時政府扶持經濟發展給予的優惠政策,合作組織也很少享受到,加之辦事環節多,程序繁雜,服務滯后等問題,都在制約著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
二、農業基點工作主要措施
1、加強領導,是搞好農業基點調查工作的關健。
(—)增加了森林資源。按照項目的既定目標,
一、二期項目主要是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
三、四期項目除發展部分速生豐產用材林外,發展部分經濟林,以幫助農民在短期內實現脫貧致富。10間完成的13萬公頃造林面積中,速生豐產用材林12萬公頃,名、特、優、新干鮮果經濟林1萬公頃。根據幼林摸底調查結果,
一、二類林面積達到90%以上。世行貸款造林項目的實施,為我省實現造林面積和林木蓄積雙增長做出了積極貢獻。首先,增加了項目區的林木資源,使世行貸款造林成為我省速生豐產用材林建設的主體工程;第二,使項目區的森林覆蓋率平均提高了1.9個百分點,其中一期項目平均提高1.2個百分點,二期項目平均提高2.2個百分點,三期項目平均提高8.5個百分點;第三,上述完成的12萬公頃速生豐產用材林,按每年每畝平均生長一個立方米計算,可持續生產1600萬立方米的木材,將有效地緩解我省木材短缺等諸多問題。同時完成的1萬公頃干鮮果品經濟林,進入盛果期后每年可生產15萬噸的干鮮果品。〖第一┆整理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二)促進了農業發展。世行貸款造林項目區主要分布在我省中南部平原以及太行山和燕山貧困山區的70個縣(市),項目的造林地重點利用的是各河流兩岸多年滾動形成的沙荒地以及進一步延伸的次耕地。我省的永定河、沙河、滹沱河、漳河的兩岸和故道,一直是我省平原農區遭受風沙危害最為嚴重的3大沙區之一。針對這一問題,世行貸款造林項目開發改造沙荒、沙灘地6萬多公頃,新打機井8000眼,修渠256公里,整修道路1020公里,使沙荒地變成了林茂糧豐的穩產田,并涌現出永清、安次、定洲、新樂、大名、臨漳等一大批治沙造林先進典型。世行造林項目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發展。第一,栽植的樹木防風固沙改善了生態環境。據*農業大學在本項目中持續8年的關于楊糧間作的林木生長效應、農田小氣候效應、農作物產量效應和楊糧間作的生理生態學基礎等方面的科學研究,楊糧間作使農田小氣候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毛白楊幼林(3*2*18)可以使農田平均氣溫下降0.4-0.7度,平均相對濕度提高4.5—12.2個百分點,平均風速降低44.5%—76.5%。第二,小氣候的改善提高了糧食單產。在上述條件下,間作物畝產可比對照提高1.65%-31.8%。第三,項目建設增加了耕地面積。在山區,世行項目堅持以項目村為單位,按流域進行綜合治理,凡在5度以上的坡地,都采取反坡梯田、水平階(圍山轉)或魚鱗坑整地、品字型栽植等措施營造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此舉在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時,每畝一般還可開發出3—5成的可耕地;在平原區,則通過開發沙荒增加了耕地面積。大名縣在境內3條古河道形成的5條大沙帶范圍內(沙荒和流動沙地占60%以上)營造間作式速生豐產用材林8.85萬畝,通過開發改造沙荒增加農業種植面積6萬畝,林地間作小麥增加產量1000萬公斤、花生1200萬公斤。
(三)提高了農民收入。據有關方面測算,目前農民在高產穩產田上種植農作物,兩茬純收入每畝也不足400元,而世行項目的實施,大大提高了農民收入。首先是營造林木的直接收入。世行貸款造林
一、二期項目,重點分布在中南部平原農區,其土地資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實行林糧間作后,由于農民的耕作對林木起到了以耕代撫的作用以及林木的邊行優勢效應,使毛白楊的平均單株材積生長量比相似條件下的毛白楊純林提高30%—137%。保守一點,按每畝每年生長一個立方米計算,每畝每年僅林木一項就可增加收入400元;其次是間作的農作物增加的收入。沙荒地開發后僅種植花生一項,每畝可收獲200多公斤,折合人民幣400余元,同時,次耕地改造后,農作物產量至少可增長1倍。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項目造林5.55萬畝,僅間作物一項平均年增加小麥、花生作物產量500萬公斤,增加收入700多萬元。永清縣、安次區在沙荒次耕地發展的10萬畝速生豐產用材林,同樣取得了顯著的效益。第三是發展經濟林增加的收入。三期項目重點分布在山區縣的貧困鄉村,自*年實施以來,在以項目村為單位按流域進行全面治理的同時,重點發展名、特、優、新及有市場前景的熱雜果經濟林,目前已涌現出臨城的圍場、贊皇的花木、涿鹿的趙莊、豐寧的兩間房、承德的東窩鋪等項目示范村。以東窩鋪村為例,全村總面積1.48萬畝,其中山場面積1.42萬畝。全村轄12個村民小組,243戶,825口人,分別散居在東西兩條溝,交通不便,人均收入不足500元。實施世行項目后,共整地造林6000余畝,栽植各種果樹9.65萬株,并完成退耕還果600多畝,老果園改造120畝,果樹高接換頭1.4萬株。人均栽植優良新品種果樹120株,3—5年進入結果期后,僅此一項就會遠遠超過其人均收入3000元的目標。
世行項目建設的成功經驗,有力地說明了世行項目造林在改善生態環境,優化產業結構,以及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講,一些項目村的林業發展模式,亦是縣域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向。
二、項目建設的成功經驗
(—)加強組織領導。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解決木材供需矛盾,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亦是各級政府的責任。同時利用世界銀行貸款發展速生豐產林的管理是嚴格的、科學的、也是非常復雜的,它不僅涉及林業技術和資金財務管理,還涉及有關政策和廣泛的群眾工作。因此,每期項目開始前,省、市、縣各級都要根據工作需要,由主管領導牽頭,吸收林業、財政、計委、土地、審計等有關部門參加,建立健全各級項目領導小組,切實加強對項目建設的領導和協調工作;并在領導小組下設項目辦公室,配備精干的技術和專門財務人員,具體負責項目的實施工作;同時,聘請教學、科研、種苗、森防等單位的科技人員組成科技支持組,使項目建設可以隨時得到技術咨詢和指導。
(二)周密組織實施。在項目建設的準備階段,首先要自下而上以政府名義提出參加項目的申請并履行相應的承諾,同時開展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和以項目縣為單位的造林總體設計;在項目生效啟動前,要編制嚴密的生產計劃和資金計劃,制定項目的實施細則、造林技術模型、施工設計方法、檢查驗收辦法、會計核算辦法、提款報帳辦法等規章制度,作為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間共同遵循的準則,使每個環節都有章可循,有效地避免了主觀隨意性;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嚴格執行生產計劃、資金計劃和以保證質量為核心的檢查驗收制度、報帳撥款制度,做到按規劃設計,按設計施工,
按標準檢查驗收。凡是無造林設計、造林成活率不達標、不符合造林標準要求的,一律不予驗收、不予報帳、不予撥款。
(三)增加科技含量。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項目建設的質量。為此,項目建設中突出抓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使用良種壯苗。當前造林靠壯苗,長遠發展靠良種,良種壯苗是造林工作的基礎。據調查,用材林良種的蓄積生長量較之一般品種可提高30—150%。因此,各項目縣以國營苗圃為中心,推行了“定點供種、定點育苗、定點供苗”的三定育苗辦法,不僅保證了所需苗木的數量和質量,更重要的是解決了良種的推廣落實問題,確保了林木的速生豐產。特別是在三期項目中,良種使用率普遍達到了百分之百。二是推廣適用技術。針對我省十年九旱特別是春旱的特點,在項目造林中大力推廣了“abt生根粉、抗旱保水劑、地膜覆蓋”三項技術。在*、*我省連續兩年遭受特大干旱的情況下,項目區由于采取了上述三項保證措施,造林成活率仍然達到了80%以上。三是加強科研和推廣工作。世行項目實施后,先后開展了楊樹優良無性系選擇和推廣、落葉松良種引種和推廣、項目實施效果監測等十幾項科研推廣課題,并及時將階段性成果組裝配套運用到項目建設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是加強技術培訓。為提高項目區農民的技術水平,省市、縣、各級都制訂了詳細的培訓計劃并采取電視臺講座、發放錄制光盤、編制小冊子、現場參觀考察、地頭直接演示等多種形式不定期地對農民進行培訓。三期項目實施三年來,僅省級就向6市、15個縣、60個鄉(鎮)、340個項目村發放各種小冊子、光盤、錄象帶等5*余冊(盤)。
(四)建立健全經營管理機制。經營管理機制是項目建設成敗的關鍵。世行項目實施十年來,經過不斷地探索和改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經營管理機制。一是資金管理報賬制。報帳提款程序是每年春季造林結束后,經專業隊伍全面進行檢查驗收,由縣(市)林業世行貸款項目辦公室組織,按小班、樹種,逐村、鄉匯總報帳單據,經縣(市)財政授權提款人簽字,逐級上報到財政部和國家林業局,然后,按規定辦理有關提款報帳手續。報賬制的優點在于,資金投入同造林成效直接掛鉤,有效地避免了資金投入的風險,保證了投資效益最大化。二是經營模式多樣化。項目造林以村為單位,進行統一規劃,統一施工,項目完成后根據農民的意愿,實行分戶經營、股份經營或集體經營。但無論采取什么經營方式,其收益的大部分要歸屬農民。三是項目造林合同制。具體要求是,無論采取什么經營方式,都要簽訂土地承包(拍賣)經營合同。合同中要明確自主經營內容,權、責、利、義務、責任以及土地承包使用年限,土地承包(拍賣)使用年限不少于50年。同時要明確經核算和債務分割雙方確認的承貸數量、還貸年限、還貸計劃等。合同制的應用,將農民的責權利緊密結合在一起,大大激發了群眾造林護林的積極性,保證了項目建設的成效。
在項目建設中,各級項目辦都注意用社會林業、混農林業、立體林業等現代林業模式和觀念指導實際工作,在保證林木速生豐產的前提下,千方百計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力。由于持續地進行了有效的管理,世行造林項目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其實際意義,不僅僅在于高標準地完成了12萬公頃速省豐產用材林,1萬公頃名、特、優干鮮果經濟林,更重要的是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對農民脫貧致富起到了積極的推進和有效的示范帶動作用。同時,借鑒和推行了世界銀行的科學管理方法,在資金管理上堅持“投入有償制、支付報帳制、使用專項制”,對于習慣了撥款造林粗放管理的干部群眾來講,約束當中潛移默化地使人們增強了質量意識、還貸意識、責任觀念和效益觀念,較好的遵循和實踐了林業改革思想,是林業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體現。
三、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存在的主要問題。林業世行項目實施情況總體上是好的,但有些地方還不同程度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將會影響到已建項目的還貸、在建項目的質量、以及進一步的引進和利用外資問題。
1、責任意識不強,短期行為突出。有些干部急功近利,
爭取項目時積極主動,輕易承諾,但言而無信,一旦項目上馬,就覺得萬事大吉,于是出現了配套資金不到位,生產管理不扎實,在還貸問題上推諉扯皮等現象。我省一期項目從1998年開始還貸,按照現在的還貸條件,全省每年平均還貸400萬人民幣。就一個縣來講,每年最多還50萬,最少還20萬,且一般都涉及6、7個鄉,幾十個村,應該說還貸的壓力并不是太大,但實際結果卻很不理想。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省財政采取了財政預算逐級扣款還貸的辦法。
2、工作漂浮,管理粗放。有些地方不能按項目要求辦
事,隨意性很大,挪用、滯留資金的情況時有發生;有些地方不注意做深入細致的群眾工作,不能很好地研究和落實經營機制,習慣于大轟大嗡式的粗放管理,形成了上邊一頭熱而群眾不理解,不支持,存有應付過關的心理,結果是既影響了造林成效又勞民傷財,造成了不良影響。因此,在二期項目實施過程中,不得不中止了幾個縣項目的執行。
3、認識不足,配合不夠。林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
部分,發展林業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并且,世行項目造林不僅僅是林業部門一家的事情,它涉及到技術、政策、土地、扶貧等多方面的問題,以及廣泛的群眾工作,因此,需要各有關部門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臨城、涿鹿、承德等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項目造林,把項目造林作為富民工程、德政工程,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切入點和農村經濟的增長點來抓,積極協調林業、農業、土地、水利、扶貧以及財政等部門,形成了齊抓共管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比較而言,有些項目縣,對項目造林重視、支持和協調不夠,工作方法簡單,只是林業部門自己在孤軍奮戰,影響了項目建設的順利進行。
(二)幾點意見和建議
1、提高思想認識,加強組織領導。擴大對外開放是我省林業建設的一項基本方針。借鑒和利用國外的資金、技術、管理經驗是促進我省林業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利用世行貸款造林,一是貸款時間長,二是資金有保證,這既符合林業生產周期長的特點又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目前,我省的世行貸款造林項目已經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但是,利用外資(貸款)造林,就其管理上來說是嚴格和煩瑣的并且項目建設的成敗,關系到各級政府的國際形象。因此,各級領導一定要充分認識利用外資造林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增強質量意識、效益意識和風險意識,切實把項目建設抓緊抓好。當前,各地一定要克服畏難情緒和等、靠、拖的僥幸心理,從維護我省各級政府信譽和林業部門形象的高度出發,切實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強化措施,認真督查,保證在建項目的優質高效,搞好竣工項目的掃尾工作。特別是在一期項目的還貸問題上,要采取目標考核、財政預算統籌安排以及現有幼林拍賣轉包等有效措施,按計劃完成還貸任務。
2、嚴格管理,保證質量。我省世行二期林業項目將于*
一、XX縣農村經濟結構和農業生產結構現狀
我縣從縣情出發,在調整結構上做了許多努力。第一,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提高二、三產業比重。目前已發展鄉鎮企業1.4萬家,總產值達30多億元,使我縣工商企業得到一定發展。第二,依靠科技進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以生態農業為發展方向,引進高優項目,推廣新成果。政府提出“縣有區域,鄉有特色,村有專業”的發展要求,使高優項目得以快速發展。第三,實施海水養殖“內轉外”戰略,調整海水養殖結構。海水養殖結構,不單是養殖品種的數量多少問題,更重要的是涉及海洋養殖生態平衡問題。于是,政府采取措施,在調整養殖結構上做了許多工作。大力扶持發展紫菜、大黃魚養殖,大力扶持名特優水產養殖。禁止無序的海洋養殖。尤其是在東吾洋養殖超負荷的情況下,采取“內轉外”的養殖發展戰略,使海水養殖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第四,引進示范,推廣高優品種。積極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我縣在沙江龍灣設立了“農業引進示范基地”,對高優品種進行試驗,然后推廣。自87年成立至今,已引進糧食、經作、蔬菜、瓜果等600多個品種,能適應的有300多個,大面積推廣的達20多個,并向社會提供良種。十多年來,供種累計面積達20多萬畝,為我縣引進良種,尤其是臺灣良種作出了重大貢獻。
XX縣經濟結構仍存在許多問題:
1、第二、三產業落后。霞浦縣20__年農村三產結構比例為46.3:43.3:10.4,第一產業比重仍然偏高,工業發展緩慢,尤其是加工業落后,導致三產落后。同時,使得產業鏈斷裂,農業仍然處于賣原料的“低價值”階段,農業的反哺能力弱,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農業產業結構不夠優化。霞浦是“海洋縣”,漁業產值占整個大農業的63%,就海洋漁業中,產業結構也不夠合理。種植業無法得到快速發展,特別是難以形成規模生產,沒有規模生產,產業化局面很難形成,最終依舊拖著小農經濟的步伐。
海水養殖業是霞浦的主導產業。但因產業鏈的中斷,使得發展極不穩定,反反復復。海帶的發展,似乎到了極限。相關的問題齊發,海區布局、蟲害、銷售,多種收費,致使海帶養殖戶難以承受。對蝦養殖、淡水鰻養殖以及大黃魚,似乎在走著重復的老路:開發快速發展衰敗。
優勢產業是什么?最有發展前景的產業是什么?最能穩定發展的產業是什么?比較盲然。
3、優質農產品不上規模。優質、名牌農產品是農業發展的“命根子”。我縣農產品無法打開市場,一個重要原因是農產品品質問題。就目前已發展至9萬箱,投入數個億的大黃魚養殖而言,人工繁育的大黃魚品質開始退化。天然大黃魚每斤在100多元以上,而養殖大黃魚每斤只在10元左右。
就大米而言,本縣居民也要買外地產的“珍珠米”之類,不愿買本地大米,就因為品質比不上外地大米。我縣全國最晚熟優質水果涵江荔枝,也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而打開市場。
總之,由于許多因素,農村經濟結構和農業生產結構調整還不盡人意。
二、結構調整的制約因素和必須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一)XX結構調整面臨的制約因素有以下幾點:
1、調整空間有限。霞浦土地面積為27萬畝,糧耕面積要保證在37萬畝以上。因此,在種植業的調整上受到空間的制約,政府不敢引導農民放棄糧食而去種植經濟作物和水果之類。況且,由于勞力外流嚴重,導致拋荒現象嚴重存在。
2、結構調整宏觀調控乏力。政府無法直接管理農業生產,種什么不種什么,全憑農民自主。對主導產業和主要品種的扶植,政府只能采取間接的調控方法。目前主要手段是稅費優惠和投資傾斜扶持,等等。
稅費優惠難以到位。政府所作的承諾,條條(部門)根據自身利益不作退讓,他們照章行事,無法“靈活”處理,更談不上放水養魚。
投資傾斜也只是空頭支票。縣政府沒有自己的銀行和財政實力,有限的農業周轉金多沉淀于下。國家農業投入相當有限。就全縣而言,96至98年,農業綜合開發投入為1810萬元,其中中央為338萬,省為78萬,市為81萬,其余為縣鄉投入和集資,而后面的投入多為“虛擬”。農業的投入少得可憐。銀行貸款更是無法落到農戶戶頭,因此,政府的投資傾斜大多是空頭支票。
3、社會服務滯后。社會服務滯后主要指市場信息服務“缺位”,生產技術服務跟不上,農產品銷售服務無法滿足農戶的需要。
農戶該種什么,不種什么,十分盲目,只得隨大流,或是主觀臆斷。這是造成農民增收不增效的原因之一。市場信息服務幾乎是“空白”,縣供銷信息中心也搞農產品信息,是“零星”的,沒有多少指導價值,社會這種服務空缺,而政府這方面的工作,也沒有到位。
其次是生產技術服務無法滿足生產發展的需要。農戶渴望高新技術,高新技術在哪?大黃魚養殖生產急劇擴大,有的養殖戶用總產值10%以上的高新聘用技術員,不管生產利潤如何,這些“技術員”都要抽成10%以上。反季節西瓜的技術指導也是一樣,農業的利潤是相當有限,而技術這一關都把許多農戶掐死。農業技術站、水產養殖技術人員都成“過眼云煙”。
農產品的銷售,更是農村的突出問題,農戶們面對生產出來的產品,苦苦尋求“出路”。大宗水產品海帶的銷售是最典型不過了。海帶銷售“稅費”率高達產值的30%以上,而相關的問題,政府只有研究研究再研究,許多問題十分棘手。這里還沒有論及那些“菜霸”之類的霸道了。
(二)農業結構調整必須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1、要處理好結構調整與保護糧食生產能力的關系。糧食是特殊商品,戰略物資,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從許多發達地區的經驗表明,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和集約化水平,從而既保持糧食總產穩定,又騰出耕地,為農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提供更大空間。因此,不能將糧田盲目減少,改作經濟作物,更不能輕易拋荒,而去經商,這就提出
了一個如何解決矛盾的問題。
2、正確處理好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系。農業產業化是推動農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有效途徑。推廣產業化經營,關鍵是培育好龍頭企業。市場發生波動,龍頭企業將損害農民的利益,產業化也就無法得以健康發展,如何形成利益共同體,建立穩定的長久的合作關系,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之一。既保證農民增產增收,又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正確處理結構調整與發展外向型農業的關系。結構調整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高起點、高層次、多領域、全方位地擴大農業對外開放,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然而,國際經濟一體化又將給我們農業帶來極大壓力。我們與臺灣一水之隔,要加快閩臺農業合作步伐,發揮兩岸實驗區的示范與輻射作用,加快外向型農業的發展。從而提高農業的整體素質,以降低農業風險。
三、XX農業結構調整思考
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結構優化面臨著許多問題和制約因素,必須要有新思路,采取新措施。XX農村經濟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總體思路是:為保持農業的發展活力和后勁,增加農民收入,牢牢把握提高質量和效益這個中心。面向市場,依靠科技,在優化品種、優化品質、優化布局和提高加工轉化水平上下功夫。政府要根據市場規律,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戶的生產經營自,強化市場信息、技術和銷售服務。具體對策如下:
1、開拓市場,發展訂單農業。以市場為導向,發展訂單農業已成為共識。如果沒有訂單,農業是不是待崗了?農民是不是休閑了?無論如何,農民還得種地。這就面臨一個市場開拓問題。立足資源優勢而生產,本身不是壞事,問題是如何善于開拓市場。
最近,有許多鄉鎮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地設立“辦事處”,想借此開拓市場。思路很好,收獲甚微。如果全縣形成一種合力,情況就可能不一樣。如果利用網絡,有一個信息專門機構,情況可能得以改善。
2、成立農業協會,加強農業經營與管理。農業的發展,缺乏強有力的組織的支持,這是大家所共同意識到的。居于此,我縣也成立了許多“農業協會”,比如榨菜協會、海帶協會、大黃魚協會等等。然而,這些協會并沒有在產業扶持、技術指導、產品推銷等方面起到應有的作用。與國外的農業協會相比,功能相差甚遠。從發達地區協會創建發展經驗看,必須做到如下兩點:
①扶持引導,逐步建設。專業性協會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初級階段——能人牽頭、技術服務、技術協作為主要內容的群眾自辦科技服務組織;中級階段——以科技為先導,產供銷一體化的群眾科技經濟組織;高級階段——科技為先導,市場經濟的新機制為載體,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一體化群眾組織。
②建章立制,加強管理。加強科學管理是專業協會健康發展的關鍵。首先,要做到決策的民主化。要堅持自愿的原則。其次,做到管理上的科學化、制度化。在權益上將產業化的經營中介、服務組織與利益主體捆綁在一起,而不是有利才服務,無利就撒手。要制訂“農業協會組織章程”。其三,處理好分配與積累的關系。要保證全體會員不斷取得經濟利益,逐步增強協會自我發展能力。
各級黨政也要由過去的抓行業變為抓產業,由抓管理變為抓服務——這是政府功能的再次改良。
3、加強宏觀調控。宏觀調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規劃指導;二是稅費優惠;三是投入傾科。①強化結構性布局規劃指導,避免農業結構雷同,保證特色農業發展。另一方面,要引導規模生產,推廣農業產業化。②實施稅費改革,保證優惠政策到位。農村稅費改革,不僅減輕農民負擔,同時,還體現了政府對農村農業的扶助。在稅費改革的基礎上,保證政府對扶助產業優惠政策的實施到位,以真正達到扶持之目的。③開拓多元化融資渠道,保證結構性調整投入到位。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資金是關鍵。因此要突破體制等束縛,尤其要推進民營企業的發展。
4、優化農產品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發揮霞浦農業的比較優勢。我國農產品市場將逐步開放,這是大勢所趨,如果沒有“品質”,就很難打開市場,很難應對市場。我們的優質晚熟荔枝,要打出牌子。海洋養殖是我們的主導產業,大黃魚養殖是我們的強項,要改善其品質,首先得解決人工養殖品種退化問題,另外要加強經營職業道德教育,把好質量關。
5、建議施行農業保險制度。農業在我縣相當脆弱,主要是受市場干擾太大;另方面是受技術服務的制約。種植業優良品種的“變異”,養殖業病害的發作,都可能致使農業“覆沒”,誰來調劑這種風險?沒有。必須實施農業保險制度。農業保險是賠本的生意,政府必須貼補。
一、 農村現狀
1、 人口結構大齡化、文化程度偏低
被調查人員中60%為男性,40%為女性,統計表明:被調查者中56歲以上的有31人,而41歲以上的共有57人;同時初中以下學歷的有77人,主要集中在41歲以上階段。走訪中了解到,由于很多法律宣傳過于深奧和單調,群眾理解比較困難,雖然有不少從普法活動中拿的資料,但很少細讀。
2、法律需求大
71%的調查調查人員努力嘗試運用所了解的法律維護自身權益,雖效果迥異,但均表示掌握法律是有用處的。如果有法律培訓的話,98%的男性表達出自己想參加的愿望。
二、農村法律存在的困境
1、普法宣傳與群眾需求脫節
同時不難看出,經濟的欠發達并沒有阻礙,農村中男女對法律的需求的差異性,男性更多的是基于事業發展而去了解法律,更多的是關注對產業發展政策,以及工作安全保障類。女性更多的是關心家庭穩定和睦,從而關注家庭健康保障,經濟收入,以及家庭穩定類的法律。
但不無遺憾的說,過去我們普法由于經費、人員等原因,往往忽略了這一差異,大而統的宣傳模式已經不能滿足農民對法律渴望多樣化的需求。希望以后我們執行的時候應盡量加強針對性,保證我們的普法活動能為民所用,確保我們的辛苦并不是群眾眼中的流于形式。
2、媒體宣傳與群眾實際有很大出入
調查顯示:93%的被調查群眾(男55人、女38人)了解法律的主要途徑是通過電視、廣播或網絡。可見媒體對法制普及的巨大作用。
在與他們交流中,我們發現,不少群眾對刑法尤其是對搶劫、殺人等惡性犯罪的懲戒有深刻認識,并能準確說出不少相關法條。這主要歸功于《拍案說法》之類的法制節目。但讓我們尷尬的是:當問及民事糾紛相關問題時,絕大部分群眾并不能答上幾句。只能讓我們感嘆:法律離農村很近,但離生活很遠。
3、解決途徑存在隱患
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30%的男性和25%的女性選擇私了。而男性有40人、女性有28人選擇向村干部或政府求助,以期糾紛得到解決,占到調查人數的68%。
然而這兩種群眾常選擇的解決方法都存在不小的隱患:
(1)私了由于其往往是事故雙方在事故發生后自行商量解決,而大多數人對事故本身沒有明確的認識,致使私了結果具有不確定性、隨意性,同時其不具有法律約束性,不少事主在私了之后,又繼續糾纏,乃至發生暴力事件。例如,走訪中了解到:我鎮大塘村有一人被狗咬傷,私了決定600元包干,但治療中傷者因病毒感染致使產生數千元醫療費,再次協商時,犬主堅持以當初談妥600元包干為由,拒絕村鎮兩級調解,從而讓處理人員十分棘手。
4、對司法程序不清楚
在針對女性的調查表明:在40名女性中,大都不走司法程序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具體該找那些部門,走過不少彎路(19人,占女性47.5%);覺得訴訟時間過長,費用太高,得不償失的人數亦不少(18人,占女性45%)。
走訪中亦了解到群眾對司法的訴求主要集中在一些民事糾紛,但苦于找不到方向或覺得訴訟時間太長,而放棄對自身權益的追求。
三、解決方案
1、圖文并茂,將法律資料通俗化。
走訪中我們發現,群眾對安全防火知識掌握比較充足,詢問中得知,原來他們手頭的安全防火資料是用漫畫和淺顯的語言展現出來的。這有效的解決了部分群眾由于文化和理解力等原因而使宣傳乏力的困惑,值得在農村普法宣傳中廣為采用。
2、多種方式相結合,向民事等方面傾斜
(1)電視傳媒對現在生活的印象是毋庸置疑的,由于其法制節目為了收視率等多關注重大的、轟動的案件,而這種案件多為惡性刑事,雖然教育了群眾,但卻并不具有太大的教育意義。因此,適當的向民事、勞資、致富等法律法規傾斜,讓廣大群眾獲得真正有操作性的法律。
(2)調查中,有30%的群眾也通過報刊、雜志學習法律知識。走訪中了解,這些喜歡讀書看報的人多為附近村民的主心骨,不少群眾常常向他們了解一些法律法規。只需我們在平面媒體上運用案例和法條相結合的方式,詮釋法律,就能通過他們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充分運用遠程教育平臺資源,開展教育學習。遠程教育系統內的資源涵蓋了農村生活的多方面,其中也有許多貼合農村實際的法律法規,其采用專家講解的方式,直觀的將法律法規展示出來。現在遠程教育點已經基本覆蓋各個行政村,只需我們合理利用,也能為法律普及做出重要貢獻。
3、加強基層調解人員培訓,提升業務水平。村鎮兩級調解能得到68%被調查人數的青睞,這既是群眾對我們村鎮兩級干部的信任,也是巨大的危機。廣大村級調解員的素質,決定了這一平臺的作用的大小。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各種糾紛層出不窮,因此對農村調解員的培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培訓需要常態化、生活化,將農村常見案例和新興案件作為教材,讓優秀調解員現身說法,保障經驗與法律的雙重并重。
4、結合群眾需求,制定普法方案
(1)根據群眾需求,組織專項法律下鄉。不要貪大求全,不求一勞永逸,一次只針對單一群體的單一需求,開展相關活動。如針對男性對勞保方面的法律需求,舉行勞動法規下鄉,切實滿足群眾訴求。
(2)針對農村私了行為,制定相關指導。私了作為群眾自己解決矛盾的方式,可以繼續存在,但為了保障雙方合法權益,避免后續糾紛,可以嘗試將已有矛盾糾紛歸納出來,如損失輕微,可以明確判定的納入私了;不能確定損失的建議遞交上級。從而提高糾紛解決效率,減少不必要的糾紛。
5、組織流動法庭,游走鄉間。群眾司法訴求多是簡單的,可執行簡易審判的案件,因此可以嘗試建立流動法庭,巡回于鄉間,走進院壩,在群眾中審判,既能解民之所需,又能將法律更生動直觀的傳播到群眾中去。
四、本次調查的反思
本次調查,在外調人員的辛勤努力下,完成得比較圓滿,但由于自身原因仍存在不少問題:
創業就業是民生之本,廣大青年是創業就業的主體力量,推動青年創業就業是青年最具體、最緊迫的現實問題,也是共青團組織團結凝聚青年、引導青年有效的載體和途徑。農村青年創業基地的建立,不僅為青年創業提供融資、培訓、項目等,更重要的還是為青年創業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發展環境。
目前,農村青年創業基地在各級政府部門及企業界人士的關心支持下,得到了全面發展,它的積極作用毋庸置疑,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搭建創建平臺,引導自主就業。農村青年創業基地的建設,最為核心的理念一是教育青年人自食其力,針對不同群體定制不同的培訓內容,引導青年樹立自主擇業、靈活就業、自主創業;二是有利于創業人才和項目庫的建設,為創業工作搭建一個豐富的資源平臺,基地能把具有創意的項目和掌握一定創業技能的人納入到這兩個資源庫中,爭取造就一批符合地方產業模式的新項目。
2、爭取財政支持,解決融資難題。創業能帶來更多的就業崗位,這是解決就業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現階段國務院高度關注的民生問題。農村青年創業基地的建立,能為創業青年提供有效支持,這其中包括政府撥款、稅收減免、SIYB創業培訓。特別是青年融資難問題越來越受到政府關注,建立基地有利于金融機構全面系統的了解轄內青年創業情況和資信等級,針對性地做好創業貸款的發放工作。
3、實現優勢互補,獲得資源共享。農村青年創業基地以鄉鎮為單位籌建,實現轄內不同行業集中管理,使青年創業者共同擁有一個創業致富平臺。該種模式的運用,最大限度的實現資源和信息的共享,一方面有利于創業青年分享經驗、汲取教訓,實現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創業青年及時獲得市場信息,提供一個信息交流平臺,從而實現轄內青年自主創業、以老帶新,做好傳、幫、帶,引領地方百姓共同致富。
二、制約農村青年創業基地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農村青年創業基地作為解決農民勞動力就業的重要成果,在其發展過程中,既存在著諸多優勢和機遇,也必須遭遇各種條件的制約。
1、管理成本較高,經營存在風險。盡管有不少部門表示,他們會響應團組織號召,積極支持農村青年創業,籌建農村青年創業基地。但是企業在重視社會效應同時,也時刻關注著成本支出。由于農村地域廣闊,有創業需求的青年較為分散,要將他們實現集中管理,必須要有一個固定的經營場所,這期間涉及水費、電費、場地租賃、辦公經費等各項費用支出,這些費用由誰來承擔,以及今后維系基地正常運轉的資金由誰提供,這都是事先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2、融資渠道單一,授信額度偏低。金融機構出于風險考慮,發放貸款往往要求提供住房等抵押物,農村青年雖有創業熱情,但處于起步階段,沒有財富積累,加上部分青年家庭實力有限,又難以提供有效擔保。雖然在信貸支農過程中,農村信用社因地制宜推出了農村青年創業貸款這一專項金融產品,但是授信額度相對偏低,5萬元信貸資金雖能解決簡單種養業需求,倘若遇到科技創新型項目,則也只能杯水車薪。
3、存在懼貸心理,影響基地建設。銀行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信貸資金投放以風險可控為前提,但是一些基層信貸人員指出,在農村青年創業基地建設過程中,大學生創業貸款項目的風險程度是最高的,一缺有效抵押物,二缺實踐能力,一旦產生風險,吃虧的肯定是銀行。另外,大多數信貸人員又實行的是模擬利潤考核,對小額農業貸款實行包收、包放、包管理,績效薪酬直接與資產質量掛鉤,這也使得他們存在懼貸心理,從而影響基地建設。
1、建立了一支農村青年科技能人隊伍。幾年來,全市各級團組織始終堅持抓好"三位一體"團支部書記、青年星火帶頭人、青年股份合作體領辦人、各類生產示范大戶、青年經紀人等五支能人隊伍建設,采取重點培養、選送深造、集中辦班、樹立典型等措施,加快青年科技能人成長。目前,全市已有642個村按要求配備了"三位一體"團支部書記,配置率達到85%;涌現出縣級以上青年星火帶頭人2800名,先后有9人被評為高級農技師,68人被評為農技師;全市共有農村青年經紀人6000多名,基本形成了信息中介型、營銷中介型、勞務中介型、科技中介型、混合中介型等5支農村青年經紀人隊伍,每年簽定銷售訂單7000多份,引進傳播各類科技信息2000多條,年創經濟效益2億多元。通過培養農村青年科技能人,在全市形成了一支普及推廣農業科技的青年隊伍,起到很好示范帶動作用。
2、推廣了一批綠色特色科技項目。發展綠色經濟和特色產業,是農業的根本出路,也是調整農業結構、構建特色農業新格局的要害所在。我們注重引導農村青年著眼于市場的需求,著眼于優化作物布局、發展質量生產的方向,選擇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代表產業發展方向的科技項目,確定一批能夠高產高效、易被農民把握的農業先進技術,三位一體"團支部書記、科技示范大戶、青年星火帶頭人領辦。幾年來,共引進推廣了稻田養魚、草葦編織、寒地哈密瓜栽培、人參果栽培、花卉栽培、棚室蔬菜生產、全蝎養殖等160多個綠色特色項目,形成縣有推廣項目,鄉有重點項目,村有主抓項目的格局,有效地促進了傳統農業向質量效益型農業的轉變。
3、興建了一批農村青年產業基地。近年來,我們立足于推進農業經濟產業化進程、發展質量效益型農業,引導農村青年由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向實體化、專業化、產業化轉變。首先,全市各級團組織依托5800多畝青年科技實驗示范田和各類生產經營示范大戶,結合各地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和技術優勢,興建完善了600多個青年科技示范推廣基地,利用這些基地培訓青年達20萬人次。其次,通過"農戶聯農戶、大戶帶小戶"等形式,大力興辦一批青年股份合作體,實行聯合經營,規模發展。全市形成以青年為主體的養豬一條街、蔬菜專業屯、果樹栽培基地等專業生產小區近百個,蔬菜、胡蘿卜、綠豆、番茄等專業村屯82個,吸納青年農戶1萬多戶。三是依托龍頭企業,帶動農村青年興建一批種植、養殖專業小區。依托吉泰、綠蔭、金鑼等龍頭企業,大力發展種植、養殖生產示范區。
4、促進了農村青年勞動力的轉移。農村青年科技活動的不斷深化,提高了農村青年的科技文化素質,一定程度上為轉移農村青年勞動力、優化農村勞動力結構創造了條件。一方面,我們通過扶持一批"青字號"龍頭企業,組織農村青年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向農副產品深加工、制造業等非農產業轉移;另一方面,引導農村團組織在進行農業科技培訓的同時,擴大培訓范圍和領域,開設微機、烹飪、電器維修等非農、青年股份合作體領辦人和青年鄉鎮企業治理者等五支能人隊伍建設。"三位一體"團支部書記配置率穩定在85以上,縣級以上青年星火帶頭人累計達到2800人以上。二是抓好先進科技示范項目推廣。重點抓好水稻旱育稀植、蔬菜棚室生產、果樹栽培、水產養殖、農副產品深加工等8個科技項目,同時重點抓好一批綠色特色項目示范推廣。三是抓好科技項目試驗示范推廣基地建設。團市委重點抓好20個市級科技項目試驗示范推廣基地建設,每個縣區至少要建成5處以上示范推廣基地。并依托這些基地做好科技項目實驗,農村青年培訓工作,不斷提高農村青年科技文化素質。四是抓好青年田的落實和使用。加大青年田的落實力度,使全市青年田總量穩定在5800畝,同時根據本地優勢,選擇適宜推廣項目在青年田中率先引進示范推廣,形成十畝青年田帶起百畝示范基地,輻射千畝推廣基地的局面。五是抓好青年科技服務組織建設。發展各種類型的專業學協會組織,建設青年科技培訓學校、科技圖書站,要達到一村一會、一地一會的目標。
3、不斷發展壯大全市農村青年經紀人隊伍。一是根據全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總體安排和部署,制定切實可行的培養青年經紀人工作規劃和措施,做好組織實施工作。二是加強對青年經紀人的培訓,提高他們創業能力和闖市場本領。三是建設青年經紀人活動的經濟載體,進一步強化農村青年經紀人協會功能,為農村青年經紀人提供切實有效服務。達到"團組織建協會,協會連能人,能人帶農戶,農戶建基地"運作體系。四是培養和宣傳一批農村青年經紀人在發展定單農業、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及轉移勞動力和闖市場中創造的新鮮經驗和先進典型。